第一篇:2011年自考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
2011年自考组织行为学模拟试题(1)
中华考试网(www.xiexiebang.com)【大 中 小】 [ 2011年3月25日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着重如何设计适合每一个人工作程序与工作环境的学科是()A.工业心理学 B.工程心理学
C.劳动心理学 D.人事心理学
2.分别研究个体、群体和领导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是()A.行为科学 B.组织科学
C.微观组织行为学 D.宏观组织行为学
3.在相关分析中,相关系数的范围是()A.+1到0 B.0到-1 C.+1经过0到-1 D.+1不经过0到-1 4.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是()A.态度 B.性格
C.信念 D.理想
5.激励人按照一定的观点、原则和世界观去行动的被意识到的思想倾向是()A.理想 B.信念
C.世界观 D.价值观
6.任何创造性行为都必须产生出对组织、社会、人类有价值的新成果,这是指创造性行为的()A.有效性 B.有用性
C.适应性 D.首创性
7.组织内部的个人工作等级职位的升降是事业生涯的()A.纵向变动 B.横向变动
C.向核心变动 D.斜向变动
8.不属于霍兰德六种“个性定向”的是()A.现实操作型 B.调查研究型
C.管理型 D.创造型
9.规定了每个角色的行为期待的是()A.角色期待 B.角色知觉
C.心理契约 D.角色定式
10.最普通的非正式沟通形式是()A.流言式 B.偶然式
C.单线式 D.集束式
每个人都需要他人,因而具有人际关系的需求。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霍曼斯 B.劳勒
C.伦林 D.舒兹
12.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人们之间的()A.交际关系 B.利害关系
C.心理关系 D.互动关系
13.群体间的互动行为所涉及的群体至少有()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14.下列不属于领导服务功能的是()A.工作服务 B.心理咨询服务
C.信息服务 D.沟通服务
15.企业家的核心能力是()A.创新能力 B.社交能力
C.激励能力 D.决策能力
16.领导有效决策的根本是()A.决策的科学化 B.决策的民主化
C.决策的法制化 D.决策的合理化
17.基于个体身体内部生理平衡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理性动机是()A.物质动机 B.原始动机
C.习得动机 D.精神动机
18.根据需要的对象是如何得到,可将需要分为()A.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B.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
C.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 D.生理需要与心理需要
19.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也称为ABC公式,其中字母A指的是()A.产生行为的前因 B.行为本身
C.行为的过程 D.行为的后果
20.“7S”模型中“硬性的S”指的是()A.战略、结构和制度 B.战略、人员和风格
C.结构、制度和技能 D.战略、人员和制度
为组织成员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培养其责任感,提高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A.保健激励 B.情感激励
C.成就激励 D.责任激励
22.下列不是现代组织结构理论代表人物的是()A.巴纳德 B.西蒙
C.钱德勒 D.韦伯
23.在组织变革过程中,人们担心变革失败威胁自身的安全,因而就抵制某种变革的实施,这是()A.求全性心理 B.习惯性心理
C.恐惧性心理 D.安全性心理
24.被称为美国组织文化理论代表作的是()A.《企业的人性面》 B.《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C.《工作与人性》 D.《工作和激励》
25.组织为其成员提供的办公室的大小与摆设、交通工具以及组织部门的建筑格局等属于组织文化的()A.文字和标识表现形式 B.仪式表现形式
C.物质象征表现形式 D.实物形象和艺术造型表现形式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度量集中趋势的最常用的指标有()A.算术平均数 B.中位数
C.标准差 D.上数 E.集中数
27.影响人际吸引的交往因素有()A.邻近B.相似
C.互动 D.互惠 E.互利
28.领导行为作为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其特点有()A.示范性 B.激励性
C.互动性 D.引导性
E.环境适应性
29.决策的实验实证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有()A.验证方案是否可行 B.个别地方是否需要修改
C.科学地评估方案 D.判断决策方案的有效性 E.初步组织实施方案
30.组织文化理论把组织中的个体看作是()A.社会人 B.文化人
C.观念人 D.经济人 E.机器人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行为 32.事业生涯管理 33.群体压力 34.激励机制 35.组织决策体制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归因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37.简述个人加入群体的动机。38.简述现代企业家的能力素质。
39.试用示意图说明人类行为的基本心理模式。
40.简述主观不公平感的含义及产生主观不公平感的原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冲突过程的五阶段模型。
42.结合组织变革力场分析方法,谈谈组织管理者如何克服阻力,实施组织变革。
第二篇:2009—2013年自考组织行为学试题和答案
全国2009年4月自考组织行为学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15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人的行为特点是(A.适应性
2.下列选项中不是组织行为学学科性质的是(B.系统性
3.离中趋势分析是组织行为学中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之一,其常用指标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d(xx)n2(B.
4.人的知觉过程一般经历的阶段是(C.五个 5.“时间就是金钱”是一种(D.社会价值观
6.任何创造性行为都必须产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成果,这体现的是创造性行为的(A.首创性 7.事业生涯是一种过程,是一种与(D.工作有关的连续经历 8.下列选项中不是个人加入群体的原因的是(D.人为需要 9.小群体与大群体相比,其优势主要在于(A.完成任务速度快 10.下列沟通形式中属于正式沟通的是(B.全方位式
11.一个包容动机很强而又主动表现者,一般是一个(A.性格外向喜欢与人交往的人 12.一个富有吸引力的能更加让他人喜欢的人,其个性品质是(C.能力超群略有小错 13.下列四种形式中,不属于相互依赖性的类型的是(D.协作式 14.一般认为冲突大约要经历的阶段是(C.五个 15.领导者的地位与权力主要来源于领导者的(A.影响力
16.领导者的素质是一种后天的习惯,是一种务实的结合,是可能学来的。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美国管理学家(B)B.杜拉克
17.决策程序中的最后阶段是(D.实施决策方案
18.组织行为学中,把胜任工作、好奇、对客观事物的操纵掌握、爱好活动及情感这类动机称为(C.一般动机
19.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工业管理中出现的“工作丰富化”和“弹性工作时间”等劳动组织形式,其理论来源是(D.双因素理论
20.提出公平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B.亚当斯 21.综合型激励理论属于(A.过程型激励理论
22.组织的高层管理层负责制定总目标及方针政策,因此高层管理层也称为(C.战略层
23.美国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其《论企业改革》一书中提出当今世界组织变革的特点是(C)C.变革的范围更广,数量更多
24.根据组织变革的力场分析方法,为了开创变革的局面,管理者可以采用的方法是(B)B.降低变革阻力的强度或稳定性
25.组织文化理论兴起于(C.20世纪80年代
二、多项选择题
26.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包括(A.公开性B.可控性C.系统性D.再现性E.预见性
D.被领导者对工作任务的了解程度
所谓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影响从众行为的主观因素包括:
(1)智力因素。智力水下越低下,从众行为越是明显。
(2)情绪的稳定性。一般来说,情绪不稳定者,要么极易从众,要么拒绝从众;当个体情绪高涨或低落时也极易发生从众行为。
(3)自信心。自信心差的人常借从众行为来保护自己的利益。(4)个性特点。服从性强和受暗示性强的人容易从众。(5)人际关系。一般情况下,人际关系好的人容易从众。
39.群体间互动行为的主要表现方式有哪些?
群体间互动行为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建设性的和破坏性的,或者说,互动行为的结果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情况。当群体之间呈合作状况时,群体互动就表现为建设性的,当群体之间出现利益冲突时,就会产生破坏的互动。
40.简述需要的主要特征。需要具有以下特征:(1)指向性(2)再生性(3)交替性(4)转移性(5)发展性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群体行为的模型。
1)每个工作群体都要受到来自群体外部因素的影响(2)工作群体本身蕴藏着由群体成员决定的各种资源
(3)工作群体本身还有一定决定其他成员的角色和规范的内部结构。(4)这些因素决定着群体内部的相互作用模式和其他过程。
(5)群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与绩效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受群体所承担的任务类型的影响。
42.试述优势动机理论及其对管理工作的意义。
(1)优势动机的含义。在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多个动机综合的结果,这些同时并存的动机就称为一个人的动机结构。在整个动机结构中,总只有某一个动机最为强烈,成为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一个最强烈的动机就成为优势动机。
(2)优势动机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行为方向及行为活动。
(3)人的动机结构与优势结构是可以变化的,影响优势动机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有三个:一是爱好和兴趣,如同时有几种目标都可以满足个人需要,则个人在生活中养成的 嗜好与兴趣往往可以决定目标的选择;二是价值观。价值观更强调生活的方式和生活目标,涉及更广泛更长期的行为,人的价值观不同,其人生的追求与目的也不相 同,所采取的行为方式与行为也就不同;三是抱负水准。抱负水准就是指一种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某种质量标准的心理要求。一个人的嗜好与价值观决定人行为的方 向,而抱负水准则能决定行为达到的程度。
(4)对管理工作的意义:一是由于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动机结构中的优势动机决定和支配的,所以作为一名管理人员要提高对员工行为的预见性,以及在此基础上作好对行 为的引导与控制工作,就要充分了解员工的动机结构,特别是了解员工的优势动机是什么,以便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诱因,利于组织管理工作;二是帮助员工培养 起高尚、正确的兴趣与爱好;三是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引导员工价值观朝有利于社会、国家、组织的方向发展;四是帮助员工提高抱负水准。
各种专业化工作。这种组织文化属于典型的(学院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在调查法中,一般采用的具体的调查方法有A.面谈法B.电话调查法D.问卷调查法 27.下列属于莱维特所说的组织和群体中正式沟通网络基本形式的有 A.轮式沟通B.Y式沟通C.链式沟通D.全方位沟通 E.圆式沟通 28.领导权的分配应坚持的原则有()B.职权一致,责权对等原则C.分配适度,系统优化原则 D.因事设人,量才授权原则 29.途径—目标理论的补充者和发展者豪斯教授提出的领导方式有()A.指令型 C.支持型D.参与型 E.成就型
30.在下列激励理论中,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有()A.需要层次理论 B.双因素理论 D.ERG理论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工业心理学 32.事业生涯的设计 33.群体思维 34.冲突 35.职业生活质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文化的功能。
37.简述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外部环境条件。38.简述领导威信的作用。39.简述组织变革的内容。40.简述组织文化的积极作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麦克里格Y理论的基本观点及相应的管理措施。42.试述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及其在管理上的意义。
这是影响组织变革顺利进行的(B.恐惧性心理
24.以下组织变革的内容中,属于组织结构方面改革的是(D.报酬制度改革
25.组织非常重视资历、年龄和经验,要求其成员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忠诚感。这类组织文化是(B.俱乐部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内容包括(B.行为技巧
C.行为方法
27.创造性行为的特点包括(A.有用性C.适应性D.多变性
E.主动性
28.小道消息的目标包括(A.建构和缓解焦虑B.将支离破碎的信息说得完整
C.将群体成员或局外人组成一个整体D.表明信息发送者的地位或权力
29.根据领导权变理论,以下关于被领导者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是实现领导目标的基本力量 B.能反映领导的管理特征 C.能反映领导的有效性 D.是领导活动的客体
30.影响人的优势动机变化的因素有(A.兴趣C.爱好D.价值观
E.抱负水准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投射:投射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32.群体凝聚力:所谓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P143)33.决策智囊团:智囊团是一种在组织系统中独立于决策者之外,但要站在决策人立场上进行研究的决策参与团体,它在研究和论证决策方案时,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指出对方应该怎么办,怎么办或最符合课题交办组织的真正利益。(P297)34.客观不公平感:由于客观不公平的现象而引起的不公平感。
35.组织发展:是由最初对组织某些部分或某些方面进行小范围变革或修改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实际含义指任何一个组织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的有计划的和全局的,旨在提高组织效能,使其健康运转的组织更新过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要说明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
一、边缘性
二、两重性
三、应用性(P9)
37.组织对员工事业生涯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1、职工要学习和掌握对自己的事业生涯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能力。
19.着重于对激励的原因和起激励作用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的理论是()A.内容型激励理论 20.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用一个方程式来概括,这个公平理论方程式是()OPOOA.IP=IO
21.日本的自主管理(JK)活动的目的是()A.每个员工都得到很好的发挥和提高 22.通过研究领导作风类型以及不同的领导作风对组织效能的影响,以寻求最有效的领导作 风,这是()D.领导作风有效论
23.下列属于组织变革中组织结构方面变革的是(C.工作设计改革
24.把组织文化分为学院型、俱乐部型、棒球队型和堡垒型等类型的标准是(C.组织的工作作风 25.组织文化应包括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追求优势、永不自满等精神。这体现了建立组织文化应遵循的B.卓越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26.个性的主要性质有()A.组合性B.独特性C.稳定性D.倾向性E.整体性
27.事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员工本人对事业生涯的()A.设计B.规划C.实施E.监控 28.制约群体有效性的群体结构因素有()A.正式领导C.群体构成D.群体规模
29.一个良好的决策目标应具备的条件有()A.目标内容明确B.时间规定清楚E.目标责任明确
30.组织内部结构一般包括()A.纵向层次结构C.横向部门结构E.整体组织体制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参与观察法:观察者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并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观察的方法。32.职业锚:在职业选择时,你所执着的一种价值观或者关注的焦点
33.竞争:为了各不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者,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工程中必然损害或牺牲对方利益的行为。
34.领导:是在一定组织结构或者团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领导者运用法定权利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
35.组织体制:是组织结构中各层次/各部门之间组织管理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简述组织行为学两重性的主要表现和来源。
答:组织行为学既有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般规律性这种自然属性,又具有特殊规律性的这种社会属性。这钟两重性由多学科性、人本身的两重性和管理的两重性决定的。37.简述社会知觉的内容。
答:1.对他人的知觉:对他人的需要、动机、价值观、兴趣、能力等的知觉; 2.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3.对角色的知觉; 4.对因果关系的知觉。
38.群体互动行为是怎样产生的?
答:所谓群体互动: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群体间的行为如同群体内部行为一样,当他们置于组织环境的相互联系时,需要保持、维护和加强群体在组织的地位、权力和利益分配,参与对组织资源的占有。同时,由于组织的业务流程和工作需要,各群体间必然存在客观的依从关系
39.简述途径—目标理论的原理和指导原则。
答:原理:领导的管理行为应该以关心下属和组织的指引为基本出发点,并以此帮组下属建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其中还要考虑诸多因素的影响。指导原则:领导者要创造条件,清除工作障碍,提高工作满意度,满足下属的需要和成长发展机会。40.简述组织文化的内容。答:1.组织的目标或宗旨; 2.共同的价值观;
是(C.运用回避
17.按领导的权威基础,领导者可分为正式领导和(A.非正式领导 18.适合从事制造业,善于管理朝阳企业的人群,其气质类型为(D.抑郁质
19.在群体发展的阶段中,群体结构己经开始充分地发挥作用,并己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的阶段是(D.有所作为阶段
20.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有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以下属于环境因素的是(A.群体的气氛 21.组织行为学家戴维斯对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的研究发现其具有的沟通形式或网络四种,其中最普通的形式是(A.集束式
22.动机的形成要经过不同的阶段,动机的产生基础是(C.需要 23.组织行为学的多层次相交切性的第三层次是(C.组织 24.组织管理科学中的组织文化理论兴起于20世纪(C.80年代初 25.以下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的是(B.期望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
26.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是(A.边缘性B.两重性 C.应用性 27.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有(A.研究程序的公开性 B.收集资料的客观性 C.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D.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E.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28.处理冲突的策略有
A.运用竞争B.运用合作 C.运用回避 D.运用迁就E.运用折衷 29.任何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均包括(A.认知B.情感 C.意志 30.宝钢的职代会通过的激励38条,概括起来为(A.主体激励B.关怀激励 C.荣誉激励D.榜样激励E.支持激励
三、名词解释
31.群体凝聚力: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2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体行为的效率和效果(1分)。
32.社会知觉: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2分),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1分)。33.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是麦克里兰提出的工作激励理论,认为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需要主要有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合群需要((1分),其中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人的发展和成长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2分)。
34.组织认同感:指员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2分),包括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35.问卷调查法:运用经严格设计的问题和对问题回答的不同程度的量表(2分),让被调查者进行纸笔书面回答的调查研究方法。
四、简答题
36.简述我国现代组织文化的特征.3
第三篇:组织行为学总结——自考
第一篇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 — 37)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2 — 23)
一、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
组织 及其涵义(6项)。·行为(狭义、广义)。∳行为的特点(适应、多样、动态、可控、主客观
结合)。·组织行为学(对象、范围、方法、目的)。∳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6项)。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 ·边缘性、两重性、应用性。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13、图)
四、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理论体系—图。影响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因素— 表。
·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B = f(P a、b、c„ E m、n、o„)。
五、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 图表。
·(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论理学、生物学等)。
第二章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24 — 37)
一、∳研究方法主要特性
研究程序的公开性、收集资料的客观性、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分析方法的系统性、所得结论的再现性、对未来的预见性。
二、·研究的基本过程 —— 图
观察和实验、分析和评价、预测和推断、检查和验证。六步骤的循环系统 图。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案例研究法。观察法(·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心理测验法(信度、效度)。调查法(面谈法、电话调查法、·问卷调查法:邮寄、现场;·选择法、·是否法、·记分法的、·等级排列法)。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准实验法:间隔时序准实验、不等同对照组准实验)。
四、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法
集中趋势分析、离中趋势分析、抉择分析、相关分析、因素分析。
第二篇个体行为与管理(39 —— 118)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40 — 77)
一、知差异与管理
感觉。知觉。社会知觉 及其种类(·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对角色的知觉、·对因果关系的知觉)。自我知觉及其·与社会知觉的关系。知觉的过程—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反应)。影响知觉的因素(客观:·对象与背景的配合、·知觉归类原则、主观知觉错误:·知觉防御、·首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 X、Y理论(提出者、理论要点)。归因理论(归因影响、·归因种类、·结论)。
二、价值观、态度差异与管理
价值观。·影响价值观形成的因素。价值观分类(·依对象分:个人、集体、社会;·史布兰格的分类:理性、经济性、政治性、社会性、审美性、宗教性;·格雷夫斯的分类:反应型、忠诚型、自我中心型、顺从型、权术型、社交中心型、现实主义型;·西方三种经营管理价值观:最大利润、委托管理、工作生活质量;·我国三种经营管理价值观:生产型、生产经营型、经营)。∳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行为准则,调动积极性,经营管理行为的基础,录用、提升员工的标准之一)。态度及其构成(认知、情感、意向)。∳态度的特性(社会性、针对性、协调性、稳定性、两极性、间接性)。工作态度及其∳功能。·组织认同的构成(3项)。组织认同感的作用(4项)。工作参与度∳如何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关心,机会,自主权,奖励,意义)。
三、性差异与管理
∳个性及其性质。·个性的结构—倾向性(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气质·神经过程的类型及其·特征(强度、均衡性、灵活性)。·气质类型划分(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及其·行为特征。能力及其·衡量。能力的种类— ·按适应性划分(智力,专门能力,创造力);按发展程度划分(能力低下,一般能力,才能,天才)。性格。·性格、气质、能力的比较。性格分类— ·按优势心理机能划分(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中间型);·按心理活动倾向性划分(外倾,内倾);·按思想行为的独立性化划分(顺从型,独立型);·按行为模式划分(·A型,·B型,·C型,·D,·E型)。·性格差异与健康。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先天遗传,·社会环境(·家庭,文化传统,阶级和阶层)。·个性差异与工作成就(特尔曼)。∳成功企业家的个性特征(·自
我意识,·气质,·性格,情感)。个性差异与健康。·个性差异与管理(知人善用,备合理的领导结构,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控制方位论及其·分类(内因控制论,外因控制论)。·控制方位论与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意义。
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78 — 94)
一、创造性行为的特点和类型
创造性行为及其∳特点。·产生。·创造性行为的类型(技术发明型,科学发现型,艺术塑造型,组织管理型)。
二、创造性行为应成为新世纪组织行为的主旋律——(3项)。
三、创造性行为人员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和测定
∳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有明确的目标和宏伟的志向,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富于灵活性,善于应用,怀有好奇心,充满自信,坚持独立思考,勇于坚持到底)。创造性潜能的测定。
四、∳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环境
·家庭环境(教育,气氛,人际关系),学校环境,·组织环境(组织气氛,领导,人际关系,群体结构,信息沟通,组织结构),·社会环境(人才自由流动,学术民主空气,加大对创新活动投入的力度,完善制度、鼓励创新,评价、奖励,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
第五章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
一、事业生涯及其设计与开发的概念
事业生涯 ∳及其实质含义(4项)。事业生涯的设计。事业生涯的开发。∳事业生涯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二、∳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 6项(99页)。
三、事业生涯的管理
事业生涯管理(宗旨)。·内容—职工自我管理,组织的管理。∳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内容(4项)。∳组织对职工事业生涯管理的内容(6项)。∳事业生涯管理的特点(3项)。
四、事业生涯的选择
·影响选择的因素(个人条件,父母,朋友、同辈群体,社会文化,学校教育)。选择的步骤和方法:个人—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霍兰德“个性定向”说:现实操作型、调查研究型、社会型、常规型、管理型、艺术型;薛恩“职业锚”说:技术、管理能力、创造性、安全感、自治独立);对组织的了解和选择(组织、工作、发展机会)。对职业生涯选择的调整。
五、事业生涯的变动方向与发展阶段
·事业生涯的变动方向(纵向、横向、向核心的变动)。·事业生涯的阶段性。·事业生涯的阶段划分(五阶段论:成长、探索、创立、维持、衰退;三阶段划分:早、中、晚)。
六、∳实施事业生涯设计、开发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灵活性,择业权利和自由,平等就业和就职机会,双向选择,两种生涯的结合。
第三篇群体行为与管理(119 — 219)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120 — 147)
一、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群体 及其含义(4项)。群体行为的解释—图。·个人加入群体最常见的原因(安全、地位、自尊、情感、权力、实现目标)。群体发展阶段— ∳五阶段模型(形成、震荡、规范化、有所作为、中止);∳间断—平衡模型(6项)。群体的类型(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命令型、·任务型、·利益型、·友谊型)。
二、∳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组织战略、权利结构、正式规范、组织资源、人员甄别过程、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组织文化、物理工作环境);群体成员资源(能力、性格特点);群体结构(正式领导、群体构成群体规模);群体任务。
三、群体规范与角色
·规范。∳群体规范的基本功能(4项)。·规范的一般类型(绩效、形象、社交、资源分配)。·群体规范的形成方式(成员所做的明确说明,历史上的关键事件,私人交谊,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的因素(能促进群体的生存;能增加群体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能够减少群体成员中令人尴尬的人际关系问题;允许群体成员表达群体的中心价值观,澄清代表群体身份的标志)。·角色建立和适应。·角色。·角色同一性。角色知觉。角色期待。·心理契约。角色冲突。
四、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的影响— 取决于群体的绩效规范。凝聚力的评价(问卷调查法、·数量分析
法)。
第七章 群体内部互动行为(148 — 174)
一、协同效应
群体助长。社会惰化的原因(成员认为他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群体责任的扩散)。·群体互动过程的影响(群体的潜在绩效+群体互动过程所得-群体互动过程损失=群体的实际绩效)。协同效应。
二、群体压力与从众
·群体压力。·个体对压力的接受程度不同。·参照性群体的特点(3项)。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个人因素:智力、情绪、自信心、个性特点、人际关系;环境因素:群体的气氛、群体的竞争性、群体成员的共同性、群体目标、群体的规模)。
三、群体沟通
∳沟通的过程及其·模型因素(7项)。沟通的类型(·按沟通方式分:口头、书面、非言语性;·按沟通方向分:上行、下行、平行;·按组织结构特征分: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网络的五种基本形式(·轮、·Y、·链、·圆、·全方位式)。·非正式沟通的四种基本形式(·集束、偶然、流言、·单线式)。小道消息的特点(3项)。小道消息的目标(4项)。小道消息的功能(过滤、反馈)。减少小道消息结果的建议(4项)。·∳有效沟通的障碍(失真源、沟通焦虑、过滤、选择性知觉、情绪、语言)。·∳有效的倾听的八种技能。
四、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群体决策的效果与效率(·准确、·质优、·效率)。群体思维。·群体思维的表现。·影响群体思维的因素(凝聚力,领导者的行为,与外部人员的隔阂)。群体转移(保守、冒险)。群体决策技术— ∳脑力激荡法;∳命名小组技术;∳德尔斐技术;·电子会议。群体决策效果的评价表。
第八章 群体的人际关系(175 — 195)
一、人际关系的性质
人际关系。· 经济关系是最重要的。·只研究心理关系。·人际关系、心理关系的特点。·人际感情划分(亲近,疏远)。∳人际关系的作用。· 社会交换论(含义,提出,原则)。·人际反应特质(舒兹,人际需求:包容、控制、感情;主动,被动)。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个人因素(容貌,个性特点);·交往因素(邻近,相似,互惠)。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社会测量(公式)。·关系分析(结论)。·参照测量。
四、竞争与合作
·合作(分工、互助,还包括)。·竞争(特点,还包括)。合作与竞争的形成(利害相依关系分类)。∳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动机,威胁,信息沟通,个性特征,组织文化)。
第九章群体间互动行为(196 — 219)
一、群体间行为的特性
·群体间互动的表现(建设性、破坏性)。影响群体间互动的因素(相互依赖性—相互依赖关系,任务不确定性,时间与目标取向)。管理群体间互动的方法(规划与程序,层次等级,计划,联络员角色,特别工作组,工作团队,综合部门)。
二、群体间冲突
冲突。·冲突的作用。·冲突功能的判别。冲突的过程(图)·五个阶段:·潜在的对立或失调(沟通,结构,个人因素),·认知和社会化(认识到,感觉到),·行为意向(竞争,协作,回避,迁就,折衷),·行为(冲突强度连续体),·结果(功能正常的,功能失调的)。
三、冲突的管理
·适度的冲突有利于提高绩效。激发功能正常的冲突。·冲突管理包括解决冲突和激发冲突两个方面。· 处理冲突的策略(·运用竞争4项,·运用合作4项,·运用回避6项,·运用迁就6项,·运用折衷5项)。冲突管理技术— ·解决冲突的技术(9项),∳激发冲突的技术。第四篇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
第十章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222 — 243)
一、领导的概念与功能
∳领导及其特征(作用,行为,个性特征)。·领导函数。·领导者的作用(激励,协调)及其·先决条件(2项)。正式领导,非正式领导 ·及其相互关系(3项)。∳领导的特点(示范性,激励性,互动性,环境适应性)。∳领导的功能(创新,激励,·组织,沟通协调,·服务)。
二、领导的过程
·权威(权力、威信)是基础。·权力的性质(情景性、依赖性、不确定性、资源性)。∳权力的作用(影响,双重,潜在,组织有效运行的条件)。·权力的构成(资源控制权、奖惩权、专长权)。·权力来源(传统因素—服从感、职位因素—敬畏感、资历因素—敬重感)。·权力分配(纵向、横向)∳及其原则(4项)和意义(3项)。授权及其∳意义(解脱自己,弥补能力不足,激励下属)。
·权力的运用(·权利性影响力、非权利性影响力)。监督。威信及其特点(内在性、持久性)。∳领导威信的作用(决定影响力的强弱,提高领导效能的条件,有利于推进改革,有助于融洽上下属关系,有利于吸引人才)。·有效领导行为。·有效领导行为的步骤(·计划、·委派、·贯彻、评价、·奖励)。·评价领导绩效的标准(工作的·效率、工作的·效益、人员的满意度、人员的流向、出勤率)。第十一章领导理论(244 — 275)
一、导素质理论
领导素质。·企业家能力的构成(决策、组织、协调、创新、激励、应变、社交)。∳企业家的综合素质。·杜拉克的领导素质观点(时间、贡献、用人、主次、决策)。·领导的能力结构(技术、交际、行政管理)及其层次差异。·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年龄、智能、专业、知识、个性)。对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的正确理解。·智能的核心(逻辑思维能力)。
二、领导行为理论
二元四分论(工作、人际)。·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的研究。·方格图模式(五种典型)。领导作风论(领导者的工作作风,领导方式,·集权型领导方式的主要特征3项,·民主型领导方式的特征4项,·放任型领导方式的特点4项。·三种领导方式的应用)。
三、领导权变论
·观点。权变因素(领导者、被领导者、情景)。非德勒的权变领导论(·权变因素—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任务的结构、职位的权利,·LPC量表测定结论—工作导向型、人际关系导向型、混合型,·情景因素与领导方式的配合关系)。途径—目标理论(基本原理,·结合领导行为两维理论和期望理论,·领导方式—指令、支持、参与、成就,·权变因素—下级的个性特点、环境因素)。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观点,·领导类型—指令、说服、参与、授权,∳应用)。领导有效性评价(·理论依据,主要方面—绩效、功能,影响领导效能的因素—·领导者自身的因素、·被领导者的因素、·环境因素)。
第十二章领导决策行为(276 — 298)
一、领导与决策
·决策。∳决策的特点(目标性,选择性,关键性,创新性,层次性)。∳决策对实现领导有效性的意义(5项)。
二、∳领导决策的原则(·信息健全,可行性,系统分析,对比择优,·时效,集体决策)。
三、领导决策的客观依据(对象的特点和规律、·未来发展趋势、·社会发展、·政策法规)。
四、领导决策程序(发现问题,·确定目标,核定价值准则,拟订方案,·方案评估,方案选择,·实验实证,组织落实)。
五、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效性
决策民主化的原因(2项)。∳领导决策民主化的特征(决策观念的民主化,决策体制的合理化,决策研究的公开化,决策的法制化)。决策科学化的必要性。·决策科学化的特征(·思想、程序、方法)。
·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关系。提高领导者决策水平的方法(选择决策目标、提高执行者对决策的认可水平、发挥外脑的作用、善于运用逆反意见)。
第五篇激励理论与应用
第十三章激励过程诸要素的研究(300 — 313)
一、行为
∳人们行为的共同特征(自发性,因果性,目的性,持久性、可变性)。
二、动机
·动机的三种机能(始发、选择和导向、强化)。·动机结构与优势动机。·影响人的动机结构和优势动机变化的因素(爱好和兴趣、价值观、抱负水平)。·动机的分类(4项;·原始动机,·一般动机,·习得动机)。
三、需要和目标
·动机产生的来源(内在条件需要、外在条件刺激)。·需要的分类(3项)。∳需要的特征(指向性,再生性,交替性,转移性,发展性)。·需要向动机的转化(意向到愿望至行为)。·动机与行为的关系。目标。∳激励过程(图)。
四、激励
激励。激励的机理(自动力的产生)。激励的作用—绩效=f(能力·激励)。
第十四章激励理论研究(314 — 347)
一、激励理论的发展
二、内容型激励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分类—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需要的普遍性,需要的层次性,需要的主导性)。∳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修正了传统满意与不满意的观点,双因素的作用,激励因素以工作为核心)。∳麦克里兰的成就激励理论(需要分类—成就、权力、合群,成就需要强烈的人的特点3项,·追求成就的人的行为取决于—动机强弱、期望大小、刺激性价值,·需要的测量)。∳奥德弗ERG理论(需要分类—生存、相互关系、成长,∳基本观点,·7个命题)。·比较(326)。
三、过程型激励理论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物理学角度:激发力量(M)=目标效价(V)×期望值(E),·效价与期望值对激励强度的影响;感情调整;期望强化;∳心理学角度:Mi=EiVkIk)。∳期望理论的应用。综合型激励模型(公式,符号含义,∳应用)。公平理论(·努力与绩效之间存在三个中介因素—环境、能力、角色认知,∳理论要点;·投入、所得构成;∳应用)。公平差别阈。
四、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斯金纳提出;·行为分类—答应性、操作性;强化刺激,强化物;·四种强化方式—·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惩罚;强化程序—连续、简断;∳应用。
第十五章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348 — 361)
一、激励过程模式与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过程模式(1、2、3图)。激励机制。· 7S构成。建全激励机制应遵循的原则(4项)。
二、激励机制与激励理论
·美国的激励机制—职业生活质量(以内容型激励理论为基础)。·日本的激励机制—自主管理(以双因素理论为基础)。中国的应用:·宝钢的五大激励—以综合激励理论为基础;天津“全方位激励”— · “二元四种组合效应图”内容型激励理论。·吉林“全员塑性法”—以参与管理和成就需要理论为基础,属内容型。·海尔的“OEC”模式—以期望理论和综合激励理论为基础。
第六篇 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
第十六章组织结构(364 — 391)
一、组织结构概论
组织结构。组织内部结构 及其类型(纵向层次结构,横向部门结构,整体组织体制)。纵向层次结构(管理幅度 ·及其限度,·管理幅度,·二者的关系)。·横向部门结构的划分。组织体制 的类型,包括(职权系统,组织活动方式,任务分配方式,组织活动的协调)。·组织结构的合理性的衡量标准(4项)。·组织之间的结构(规模和规模结构,专业化协作,经济联合,企业集团)。社会组织体系(文化)。组织结构理论(传统理论— ·静态,·主要观点4项;行为组织结构理论— ·特点,·主要观点;现代组织结构理论— ·特点,·主要观点)。·权变观的结论。
二、组织结构设计
∳组织结构设计原则(目标原则,集权与分权结合的原则,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原则,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则,精简高效原则,信息的灵活沟通原则)。·组织结构的形式与特点(·传统的组织结构—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现代的组织结构形式— 事业部制,超事业部制,矩阵制,立体组织制;·新型的组织结构— ·团队结构制,·虚拟结构制,无界限组织)。
三、∳组织行为科学化
(一)∳组织结构合理化 的标志
1、目标设置的合理性:∳特征—一致性,协调性,适应性,可行性,可操作性,认知度,实现度。
2、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设置的合理化:∳标志— 权威的有效性,监控的有效性,沟通的灵敏度,幅度层次的平衡程度。
3、权责体系设置的合理化:·指标— 5项;
4、组织结构的功能优化:·衡量标准— 3项。
(二)组织运行有效化(·要素:领导、决策、激励、控制等)
1、领导素质的有效性— ·领导行为有效理论4项,·C·P·M评价,·工作情景评价:7项情景因素。
2、组织决策的合理性— ·组织决策体制 的科学性:要求— 完备的组织决策体系,独立的参谋咨询机构,专门的信息系统,人—机系统。·组织决策者的素质:5项。组织决策民主化。决策手段科学化。
3、激励措施的有效性— ·有效激励行为的内容:保健、成就、责任。·衡量激励程度的标准7项。
4、·控制行为的有效性— 监测活动的有效性,协调活动的有效性,督导行为的有效性。
(三)组织心理和谐化
1、组织成员的认同感
2、组织成员的协同性
3、组织成员的参与意识
4、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
第十七章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392 — 424)
一、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
∳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增强组织活力和保持动态平衡:稳定性,持续性,适应性,革新性;应达到的功效:适应,秩序,组织结构,组织功能;)。当今世界组织变革的特点。
二、组织变革的压力和阻力
·压力(技术进步,知识爆炸,产品迅速老化,价值观的改变,新法令、新政策,劳动力素质的改变,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新的管理原理与方法的出现)。·阻力(个体:经济利益、安全性、求稳定、求全性、依赖性、保守性、习惯性、恐惧性;群体:规范冲突、人际关系变革;组织:原有领导者维护地位和权利、干部终身制、领导者担心权利缩小)。·克服变革的阻力— 变革的力场分析(图),·消除阻力的改革方法
(·消除阻力的方法,·过程中行为转换阶段的方法,·改革后的行为转化阶段的方法)。
三、组织变革对策
组织成长阶段理论。·组织发展阶段的特征。·组织老化的标志(机构臃肿、反应迟钝、文山会海、模式僵化)。克服组织老化的对策(定期审议、破格行为、走动管理、越级建议、人员平移、灵活用工、组建团队)。组建变革的关键—内容的选择:·李维特。·结构,·技术,·人事·环境。·组合变革的策略—关键环节的选择、配套环节。组织变革的程序—勒温程序(解冻、改变、冻结),·克利程序,·卡斯特程序,·罗西程序,·艾诺芬程序。∳组织变革的步骤(8项)。·变革的策略。·变革的步调—突变式,渐进式。
四、我国企业的组织变革
管理模式。·现代管理与传统管理。·我国大型企业组织发展的思路。
第十八章组织文化(425 — 453)
一、组织文化的发展
·文化。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特点(阶级性,民族性,整体性和个体性,历史连续性,创新性)。∳组织文化的内容(4项)。·理论的发展历程。∳组织文化的地位和作用(5项)。组织文化的功能(∳积极作用:目标导向,凝聚,激励,创新,约束,效率。·消极作用)。·组织文化的变革措施。
二、组织文化的建立
∳组织文化建立的原则(目标原则,价值原则,卓越原则,激励原则,环境原则,个性原则,相对稳定原则)。·影响组织文化的因素(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组织文化、个人文化)。·组织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和标识、物质象征、仪式、语言、实物形象和艺术造型、现代科技方法的表现形式)。·组织文化的类型— 6种划分标准及其子项。几种典型的组织文化(·杰弗瑞4项,·美国的组织文化,日本的组织文化,西欧各国的组织文化,·中国现代组织文化的特征)。来源:考试大-自考站
第四篇:自考《组织行为学》总结
自考《组织行为学》总结
2006-12-14 09:49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应考者获得高等教育学历的国家考试,命题是确保考试质量的核心工作。
为做好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组织行为学”课程全国统一命题工作,特制定本命题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考试目标
1.课程性质
“组织行为学”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管理类专业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对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力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这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是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科学。
2.考试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试,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规律性,从而提高考生在做领导工作与管理工作过程中,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最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潜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二、考试内容(各章节的重点内容)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以课程考试大纲为标准,其重点内容为:
教材第一、二章介绍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其中第一章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应该对章内各节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和一定的把握;第二章属一般性内容。
第三章至第五章介绍个体行为与管理,其中第三章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应该对章内各节的主要内容重点了解和把握。第四章为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第五章为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皆为一般性内容。
第六章至第九章介绍群体行为与管理。其中,第六章为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第七章为群体内部互动行为,是全书的重点内容。第八章为群体的人际关系,属一般性内容。第九章为群体间互动行为,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第十章至第十二章介绍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其中,第十章为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属一般性内容。第十一章为领导理论,为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第十二章为领导的决策行为,该章不作为重点内容。
第十三章至第十五章为激励理论与应用。其中第十三章为激励过程诸要素的研究,属重点内容。
第十四章为激励理论研究,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之一。第十五章为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是一般性内容。
第十六章至第十八章介绍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其中,第十六章为组织结构,该章属一般性内容。第十七章为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属重点内容,应该对章内各节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和一定的把握。
第十八章为组织文化,属一般性内容。
三、考试命题的原则
1.命题标准
“组织行为学”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开设的一门专业必考课程。命题标准参照全日制普通高校同专业、同课程的本科结业水平,并体现自学考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特点。在题量上保证中等水平的考生能够在规定的考核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题,并有适当的时间对答案进行检查。
2.考试依据和范围
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1999年9 月颁布的《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大纲》为依据,以《组织行为学》(孙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 月第1 版)教材为命题范围。试题的参考答案按所指定教材中的有关提法来编制。
3.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学好组织行为学,需要有一些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管理学原理、组织学原理,以及一定的哲学、领导科学、决策学知识等。学习组织行为学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将识记、理解、领会与分析联系起来,把基础知识和理论转化为理解和分析能力。命题中要体现既测试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又测试分析能力的原则。
4.重点与覆盖面的关系
试卷覆盖到章,重点章节的权重比例大一些,次重点章节的权重比例小一些,一般章节的分数为适中。单章考核分数不超过20%.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线。
2.试卷内容结构
试卷内容以第1、3、6、7、9、11、13、14、17章为重点考核内容,其分值比例不低于60%.第5、8、10、15、16、18章为次重点考核内容,其分值比例约为
30%,其它章节均为一般考核考内容,分值比例不超过10%.《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大纲》已明确不列为考核内容的不作试卷内容。
3.试卷能力结构
能力考核分为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考核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在试卷中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20% 左右、“理解”占30% 左右、“简单应用”占30% 左右、“综合应用”
占20% 左右。
4.试卷的难度结构
试题的难度分为“容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和“难”四个层次,不同难度的试题在试卷中的分数比例为:“容易”占20% 左右,“中等偏易”占30% 左右,“中等偏难”占30% 左右,“难”占20% 左右。
5.试卷的题型结构
本课程考试采用的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五种。
第五篇:组织行为学重点(自考必备)
名词解释:
1.管理:是协调、控制和只会共同劳动的人们,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取得尽可能好的效益的过程。
2.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3.能力:是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4.阻止:是一个有共同目标和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和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
5.价值观:是个体对客观事物重要性和社会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观点。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看法和评价。
6.信息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传达的工具不仅局限于语言、文字、符号,也包括姿态和行为。
7.群体: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8.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9.激励: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即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10.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内全体成员集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11.人格:是个体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他人的差异。
12.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主要标志,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反映职工意愿并能激发其干劲的一种意识活力。
13.经营性企业文化:就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员工所应具有的价值理念,有人把经营型企业文化说成是企业界定和处理自己与外部的关系的价值理念。
14.谈判:指双方或多方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进行协商的过程。
15.组织战略: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在分析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制定的涉及市场范围、成长方向、竞争优势等内容的总体行动计划。
16.组织结构:是指组织成员为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组织目标,在职责、职权等方面的分工、协作体系。
17.创造力:是个体为了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展开思维想象,产生独特与新颖的思想,新产品的能力。
18.动机:是推动、引导、维持个体行为的内部生理,心理因素的总和。
19.压力:是个体对某一没有足够能力应对的重要情境的情绪与生理反应。
简答题:
1.简述双满意论?答:没有员工满意就没有顾客的满意,离开了员工满意,顾客满意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应当树立以员工为中心,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员工满意的提高达到顾客满意的效果。
2.态度的构成因素有哪些?答:一般来说,态度由三种因素构成。?认知指主题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包括感知、思维、理解、看法等。?情感,指主题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意向,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
3.什么是创新?答:创新就是对传统的突破,是在过去知识,经验,技能基础上的飞跃。创新的科学内涵就是突破,质变和飞跃。创新是创造全新成果的行动与过程,就是总结新经验,拓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就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体来说创新具
有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规定性。
4.管理创新的内涵是什么?答:所谓的管理创新,就是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客观实际地分析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对企业的生产要素和各项职能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新的组合,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的经营离不开管理,而企业的发展又必须有创新,特别是企业管理的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一个企业迎头赶上,长盛不衰的重要秘诀。
5.如何塑造高效团队?答:(团队成员多样化。(保持最佳规模。(正确选拨员工④培训,培训,再培训。澄清目标⑤把个体报酬与团队绩效相连⑦运用适当的绩效测量⑧鼓励参与⑨提供支撑⑩重视沟通⑾激发士气⑿指定行为规则⒀定期告知新消息⒁承认与回报重大贡献
6.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答: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目标。
7.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是什么?答: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主要是。①心理学②社会学③人类学④政治学⑤伦理学⑥生物学⑦生理学等
8.简述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和联系?答: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两个学科的联系集中表现在心理活动与行为的联系上,两个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人的心理或行为的规律性为重点,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动因,心理活动只有通过行为来表现和衡量;行为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行为是在一定心理活动指导下进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密不可分。管理心理学侧重研究管理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时,离不开行为研究。组织行为学在侧重研究组织中的行为规律时也离不开心理的研究。两个学科的区别集中表现在研究对象各有侧重和其理论基础及应用范围的不同。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应用于管理,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并相应的采取管理对策,侧重于实践和应用。而组织行为学则主要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的行为在组织中的发展规律性,侧重于学术和理论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比管理心理学更广泛,它不仅来自心理学,还来自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原理。其应用范围更广泛,它不仅把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组织管理,而且把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的原理应用于组织管理。
9.领导决策应遵循哪些原则?答:领导决策应遵循一下原理:①信息准全原则②可行性原则③系统分析原则④对比择优原则⑤实效原则⑥团队决策原则
10.简述领导决策的程序与途径?答:领导决策的程序分为八个阶段①发现问题②确定目标③核定价值标准④拟定方案⑤方案评论⑥方案选优⑦实验实证⑧普遍实施领导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与群体化是领导者有效决策的必由之路。
11.组织文化的特点是?答:①有鲜明的民族特色②组织文化作用是整体的效用③具有历史的连续性④具有个体性⑤具有创新性
12.组织文化的建立应遵循哪些原则?答:建立组织文化应遵循的原则是①目标原则②价值原则③卓越原则④参与原则⑤成效原则⑥亲密原则⑦正直原则⑧环境原则
13.什么是领导?答:领导就是指引和影响个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过程。领导不同于领导者,领导者是指担任某项职务、扮演某种领导角色,并实现领导过程的个人或集团。领导不同于管理,领导偏重于决策与用人,而管理侧重于执行决策,组织力量实现组织目标。领导作为动态过程具有以下特点①领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领导是一种投入与产出③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与环境是函数。
14.什么是权变理论?答:权变理论把领导者看做一个动态过程,领导行为应随着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领导者的特质、行为、能力不是天生不变的,而是可以变化的,是可以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形成和发展的,也就是说,管理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
地制宜,灵活而不固守,多变而不单一,技能权衡轻重,又能随机应变的应用管理方法。也就是说,管理者应依据环境的自变量与管理方法的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一种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权变理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①审时度势②因人、因时、因地而异③合理化
15.什么是绩效考核?答:绩效考核是对组织行为活动的效能进行科学的考察与核定的程度、方式、方法之总称。从宏观角度看,绩效考场包括对整个组织行为活动的成果的测量与评价。从微观角度看,它包括组织内各个群体和组织成员全体的考核。
16.组织变革的动因是什么?答:组织变革的动因来自组织内部与外部。引起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因是①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②组织结构的改变③组织职能的转变④组织成员内在动机与需求的变化组织变革的外部驱动因素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②组织环境的变动③管理现代化的需要.17.组织变革的基本模式有哪些?答:组织变革的模式是指组织变革的要素构成、运行程序、变革的方式和方法的总体思维构架。组织变革模式综合起来只要有下述几种①组织变革的动因模式②组织变革的系统模式③组织变革的程序模式
18.态度的构成因素有哪些?答:一般来说,态度由三种因素构成。①认知,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包括感知、思维、理解、看法等 ②情感,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③意向,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
19.能力可分为几类?人的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能力可分为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两大类。基本能力是指某些单因素能力,如感知、思维、记忆、肌肉运动等。综合能力是指为完成某种专业活动,有一些基本能力结合而成,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等。人的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能力水平差异 ②能力类型差异 ③能力发展早晚差异
20.领导行为理论有哪几种?答:领导行为理论一般有以下五种,四分图模式,管理方格模式,PM型领导模式,利克特的领导系统模式和勒温的领导作风理论
21.什么是学习型组织?答: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权利突破实现共同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
22.彼得*圣吉剔除的五项修炼内容是?答:①自我超越,是指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精熟。自我超越的意义在于创造。②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许多设想、信念或图像、印象,通俗的讲就是心理素质和思维方法。③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就是大家共同愿望的景象,应是人们心中一股深受感召的力量④团队学习。是指发挥团队全体成员整体搭配能力,创造能力和提高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⑤系统思考。系统思考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就是要整体思考问题。动态的思考问题,从本质上思考问题。
23.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是什么?答:①精简 ②扁平化 ③有弹性 ④不断自我创造 ⑤善于学习⑥自主管理
24.有效沟通的四个特点和四个原则是什么?答:有效沟通的四个特点是①随时性,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沟通。②双向性,我们既要收信息,又要给予信息。③情绪性,信息的收集会受到传递信息的方式所影响。④互换性,沟通的结果都是由双方决定的。有效沟通的四个原则:①明确的沟通目标。②重视每个细节。③要达到你的至少一个目标。④适应主管和客观环境的突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