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构建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学与科研的基地。随着实验室数量和规模的不断增加,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也在不断地增加,实验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危险性设备和仪器,如果学生操作不当极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近年来实验室的安全事故屡有发生,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一次次伤害,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构建安全文化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
现状
措施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内涵
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的安全直接关乎校园安全,是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须、必要因素。实验室安全包含的范围很广泛包括环境安全、物品安全、人员安全这三个方面。
1.1 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是实验室安全的基础。实验室环境安全包括:①整体环境:建筑环境:建筑环境的设计既要符合实验室相应教学与科研的要求,又要符合国家、地方和政府对实验室设计的整体要求。要充分考虑到布局的合理性以及供电、供水、供气、通风、空气净化、安全措施、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更重要的是基础设施的保护与及时维修,卫生状态的保持等。特殊实验室如生物实验室要遵循国家标准(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实验室及储存仓库要遵循国务院2011年2月16日通过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②四防安全:防火灾、防水淹、防漏电、防盗窃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条件。
1.2 物品安全 物品安全是实验室安全的主要内容。①设备安全:实验设备是完成教学及科研必不可少的条件。实验设备的安全具有两重含义,一是实验设备要符合教学及科研需要,包括实验台、实验消毒设备、实验用具清洗设备及人员伤害后的冲洗设备、通风防护设备、家具等的安装与使用均应符合要求;二是对专业设备的正确操作和使用及对实验设备的日常保养与维护。②材料安全:尤其是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安全。危险化学品的储存要符合通风、防晒、调温、防火、灭火、防爆、泄压、防毒、中和、防潮、防雷、防静电、防腐、防渗漏及隔离的要求。③生物安全:生物安全包括从事在人工环境条件下进行生物培养(如微生物培养、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等),和从事活体动物实验项目。除前述提到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外,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令《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及卫生部《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
1.3 人员安全 人员安全是指从事实验教学或科研的工作人员、教师及学生的安全,是建立在其他所有安全的基础上的,也是安全的最终目标。实验室工作人员要熟知实验设备的功能,掌握安全防护及逃生措施,加强个人防护;学生要遵守实验守则,服从实验教师指挥。高校实验室安全发生的问题
近年来,高等学校实验室各类安全事故偶有发生,各高校虽已采取处罚、整改等多项措施,但仍难完全控制,高校实验室安全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2.1 安全观念不深、安全意识不强 高校对于实验室安全重视度不够,安全管理工作浮于表面,形式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安全意识淡薄,麻痹思想严重,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人员素质较低。部分学生安全意识不强,违规操作,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2.2 安全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许多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工作都由校办、保卫处、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或负责学校环保的部门来负责,形成了管理部门多,体制相对松懈的局面。而且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必要摩擦,降低了管理的效率,容易出现互相推委,导致“三不管”。而且,学校保卫处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对实验室的安全进行专业管理。
2.3 仪器设备老化,安全隐患严重 部分高校的实验室兴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结构老旧,缺乏消防仪器,防火设计不合理,部分仪器设备老化严重,设备陈旧,不能保证安全稳定运行。有的高校安全资金投入不足,没有一套完整的应急逃生方案,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构建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的措施
3.1 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心,提高安全意识 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安全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实验室安全讲座和逃生演习、宣传实验室安全规范、开展实验室安全大检查和评选十佳安全实验室、举办实验室安全图片展和摄影比赛、拍摄实验室安全方面的微电影等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学校有关安全方面的负责人给师生进行实验室职业危害及安全防护及国外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讲座,让学生接受实验室安全培训,同时开设实验室安全的专题网站,开展实验室安全问卷调查。高校要加强培训,强化实验室安全知识及消防设施使用方法等知识培训,使安全观念深入人心。在全校推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所有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和考试,考试合格并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后,才能进入实验室学习和工作。通过培训和考试准入制度,将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心向主动预防转变,安全意识深深‘植入’师生的心中,形成尊重制度、敬畏生命、严谨求实的校园实验室安全文化,预防校园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从更深的文化层面来提高师生实验室安全意识,探索确保实验室安全的长效机制。
3.2 建立安全保障制度
实验室化学品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的流出,是之前国内几次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中被社会舆论强烈关注和质疑的焦点。如何严控危险化学品的“出入关”,避免危险化学品流出被用于伤害他人,是近年来众多高校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点。对此高校要统一管理学校所有化学品的购买、使用、回收、销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做到从入到出的全流程化管理。高校要健全化学药品的管理制度,要将具备相关资质和符合要求的危化品厂商的相关信息进行备案,由学校统一购买这些危化品。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要对所有危化品按照批次进行使用记录的登记,剩余危化品由学校组织专人进行回收。最终实现通过教师购买量、使用量、回收量等数值对危化品的全流程精确管理。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实验室管理体系,并对违反规定的人员进行处罚,规范实验室化学药品操作程序,严格酸性、碱性药品使用;实验室管理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贯彻“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实验室要有自己的安全规章制度,明确安全责任人,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放射源、废液等特殊物品有专人监管,全部实验室要配备防火设备。
对于实验室剧毒、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的要求要更为严格,除定员、定岗、定责外,还要做好实验标示、实验记录和药品使用记录,每个实验室配专人管理,指导安全使用和存放,并将管理制度、操作规范和实验全过程、安全教育进行备案,形成档案,同时强调严格执行双人领取、双人保管、双人使用、双本账和双把锁管理,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器械,特别是在剧毒品和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使用场所和储存场所启动全天候的安保措施,并做警示标志。
3.3 加强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 高校要加强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对此学校要通过开展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播放微电影等活动,教育师生消除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筑牢安全意识和底线思维。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还要在实验室的有毒危险地方张贴安全标语,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自身安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真正将实验安全知识运用到实验生活中。另外学校要将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新进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岗前培训工作,促进教职工主动参与实验室安全管理。将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学生入学教育内容,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事故自救技能。
实验室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基地,实验室安全文化则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发挥着文化的功能来进行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注重通过提高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素质来实现管理,发挥着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仇念文,钟杰,贾继文.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推进“平安校园”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5).[2]范强锐,赵平.以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实验室安全工作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0).[3]刘志伟,陈毓梅,王云龙.构建安全环保、以人为本的实验室安全文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4]叶秉良,汪进前,李五一,王森,胡放,童东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08).[5]王征,唐晓英,范强锐,孙立权,姚璐.从自我教育的角度谈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03).作者简介:张益东(1982-),男,浙江杭州人,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安全管理。
第二篇:高校实验室教育现状研究
随着高校对学生实验能力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无论是理工类高校还是文史类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提高自身的实验课能力。在众多的西医院校,实验课同样受到极大地重视。但由于相对固化的教学模式,中医类院校在实验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上尚显不足。
1.非中医类高校实验课能力培养现状
在众多高校对实验能力培养中,最基本也是最值得重视的是观察和思维能力。【吴兰功】在以流体力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为例就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做了深入的探讨。就观察能力,指出观察应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明确观察的目的,清楚观察目标。就思维能力,指出应在明确观察到的现象基础上独立思考其现象的原因,并及时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结果。
许多高校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各界普遍提出新一代的大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体系中实验课程设计中学生动手能力训练不足。【熊俊涛、孙宝霞】以其所教授的web应用开发技术为例,指出要转变教学理念,提出需提高对实验课程的重视,并加大实验科研经费投入等措施。
更多的高校强调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李发荣、吴臻】等人在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问题上,以生物系的实验课程设置为例,就实验课程的设置、实验教材的编写、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张鹤峰】以《电视节目制作流程》课题实验为例,还提出了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创新潜能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随着社会对实践型、创新型人才的不断需求,各大高校以实验课为切入点,深化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指挥棒,做出积极回应。
2.中医类高校实验课能力培养现状
长期以来中医作为一门经验医学,从老师的教学到学生的学习,更加注重的是理论知识。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现代科研思路的提高,中医药理论客观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必要性逐渐凸显。因此,中医中药的教学应当在以实验为基础的西医发展模式中取其所长,深入开展实验课程,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王彩霞, 崔家鹏】指出增设中医基础理论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通过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及苦寒泻下的不同方法,建立了脾虚证动物模型。中医基础理论实验课通过建立相应的实验动物模型,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记忆理论课所学的内容的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及动手能力都有很大帮助。这种直观教学、重视中医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对中医由经验医学到实验医学转变有重要意义。并极大提高了中医的可重复性,降低了中医的玄学意味。
在这个不断要求创新的时代,中医若没有发展与创新,必然会落到时代的后面,最终被历史所抛弃。创新是中医前途和命运之所在。中医的创新,应到首先是中医的教学模式开始。中医教学模式的创新又应首先在实验教学中体现。广西中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的【方卓】也在其文章中提到须改革现有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实现创新型中医学人才的培养。【苗兰英、赵丹玉】等人以生化实验课为例,就如何培养现代中医学生创新能力提出应当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并开展课外科研活动。
众多中医药教学工作者及从业者都看到现代中医教学重理论而轻实验的弊端。从现在中医实验课程现状来看,更多的是机械地重复、验证前人的实验结果,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为解决这些弊病,中医教学者也在以实验课程设置为切入,进行着各种积极地尝试与探索。但实验课改革未能由点到面,形成系统,尚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验的能力。实验课的改革需进一本深化改革。就改革与创新的方法与思路,我们不妨借鉴张仲景《伤寒论》的临床思维方法,在实验课中体现比较观察、辩证认识和联想融合的思维方法。
第三篇:高校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高校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摘 要】 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和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实验教学改革应针对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编写实验教学新教材;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确立和实施新的实验教学考核制度。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创新时代,高新科技突飞猛进,新知识、新发明不断涌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领域各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重大任务。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了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科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首要途径,对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有能力、创新型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一、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在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较薄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社会前进的需要。主要问题有:
一是实验教学过去一直被视为理论教学的附属部分,依赖于理论教学,这种教学观念和模式,重点在课本知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忽略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探索求知与创新,和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符。二是实验教学内容没有随着科技和知识的不断发展及时更新,几十年一贯制,传统验证性实验多,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偏少,形式单一,陈旧死板,学生能力和创造性发展得不到有效训练。教师缺乏积极性,学生兴趣不高,有些内容与实际应用不符,损害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三是各门实验课以教研室为单位各自为政,实验室人、财、物独立存在,各成体系,学科间没有相互交流的制度、机制及习惯,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实验课互不衔接,各上各的,重复实验,重复讲解等等,造成资源严重浪费。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四是在实验教学中没有体现由学生动手实验的本意,教师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实验中学生机械地按照老师的指导和要求学习和操作,没有亲自动脑动手进行实际操作,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五是实验教学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实验教学没有建立单独规范和行之有效的配套考核制度,实验教学处在无硬性规定和刚性约束中,给人一种松散和走形式的感觉,方方面面都重视不起来,实验教学的意义和目的难于实现。
二、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思路
培养和造就现代社会需要的大批高素质和具有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已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和重大职责,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和创新能力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巨大优势,是复合型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发挥着其他教学培训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国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和模式制约和束缚着实验教学的发展,无法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实验教学必须改革,通过改革发挥实验教学的巨大作用,承担起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实验教学的改革要紧紧围绕培养和造就复合型人才这一中心任务并结合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革除弊端,建立培养和造就复合型人才新的制度和机制。
三、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首先,要提高对实验教学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有巨大作用的认识,把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解放出来,构建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发挥实验教学实践性、操作性极强,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有独到作用的优势,突出开拓综合应用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携手理论教学,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其次,实施独立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建设,根据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学生应掌握的知识量和必备的技能为原则,对各门实验课进行融汇、交叉、整合,形成一个与理论教学相互联系、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具体做法:一是将隶属各教研室的实验室合并重组,成立实验中心,独立设课和独立开课,实验中心和各教研室脱钩,隶属于院校。二是制定实验教学独立的教学文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等,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教学体系和独立高效的实验教学运行机制。三是根据实验教学的特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教学制度、教师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使用和操作制度等等,规范实验教学、实验课的组织和管理。
2、编写实验教学新教材
成立实验教材编写机构或组织相关专业的教师编写满足实验教学新体系需要的实验教材。新教材要在加强基础训练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改变原有实验教材以验证性试验为主的原则,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创新意识,要反映世界领先技术和前沿知识以及实验教学的最新成果,随着科学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相应的内容。
新教材内容按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置和展开。新教材前部(第一部分)以基础实验为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实验的基本常识、基本概念、基本仪器、基本操作及基本技术和方法,在进行验证性实验中,理论知识得到检验和实现,学生应用科学意识得到增强,具备了基础实验知识和基本实验的能力。新教材中间部分(第二部分)主要以综合性实验为主,这部分的实验多是跨学科的,是多门学科实验知识如实验原理、方法、方向的有机融合。提高和检验学生运用多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研究问题时的综合性、全面性,训练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知识转化和联系的能力。新教材后部(第三部分)主要以研究性、设计性实验为主,设立课题项目,或让学生在社会生产实践和院校的科研项目中寻找课题,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动手,自查资料,独立思考,自行设计和编制实验方案,实验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
一是定期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在实验室开放期学生可以进行课题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独立完成课题实验的能力。二是利用多媒体设施,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验教学,增强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比如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虚拟仿真等新技术,让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模拟操作系统,进行模拟实验,既节省了实验经费,也扩展了实验室的容量和空间,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可以将一些大型实验、综合实验、典型实验以及生产实际操作过程制成VCD,适时组织学生观看,增加学生的对实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面。三是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就是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生产第一线的车间和实验室去参观学习,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实验过程,参与解决和研究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和具体实验中得到锻炼。请进来就是请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师、实验室主任等相关人员,到学院担任实验指导老师,利用他们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实验,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
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的地位、作用、目的、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教学任务比以前繁重,复杂程度也大大提高。所以,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综合素质高、实践技能强的实验教师队伍至关重要。首先,要转变观念。实验教学成为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相关领域、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尤其是从事实验教学人员,要把观念的转变落实到行动中,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要爱岗敬业。其次,建立新的实验人员管理制度。院校要设置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师岗位和编制,实验中心(室)主任不得兼职要专任,实验教师专兼职可按一定的比例设置,专职实验教师的待遇、职称、晋升等要符合和具备实验和教师两个不同角色的特点,并和课堂教师相协调。要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定期考核的管理机制。再次,实施实验教师培训和深造计划。实验教学成为新的相对独立体系后,实验教学的内容、任务、目的、方法等都较前有重大转变。实验教师要胜任实验教学的新要求新任务,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要有计划、分层次的进行培训和深造,可以在本地,也可以到国内其他省市,还可以到国外,可以在学院,也可以到专门的研究机构,还可以到工厂生产第一线,学习先进的实验教学方法、实验知识、实验技术和管理模式,使每一位实验教师不仅熟练掌握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础操作,教授学生掌握大量的日常性的基础性实验,而且具备培养和指导提高学生综合设计、研究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知识和方法。
5、确立和实施新的实验教学考核制度
传统的实验教学考核既不严格,也不客观,不适应新时期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要制订《考核实施细则》,紧紧围绕学生能力的提高进行考核,变考核知识向考核能力转变,不及格要重修。考核尽量做到量化细化,从实验设计、操作过程、实验技能、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回答问题、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结果、实验记录、实验报告等等都要确定考核标准和考核要点以及评分原则和分值。考核以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为主,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7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平时考核以每次实验为单元,按照《考核实施细则》有关规定进行考核,期末考试分为实验理论笔试和实验实际操作两部分,笔试按理论课考核方法进行,实验实际操作考核按《考核实施细则》有关规定进行,笔试占期末考试成绩的40%,实际操作占期末考试的60%。
【作者简介】
王 娟(1984-)女,汉族,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药物分析和实验室工作.
第四篇:构建高校瑜伽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报告
构建高校瑜伽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一、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对古今瑜伽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为研究瑜伽教育的思想奠定基础。
2.整理现有的瑜伽研究成果,为探索瑜伽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提供参考。
3.从完善人“身、心、灵”的角度,研究瑜伽教育健身育人的原理,为提高其实践效果提供依据。4.对印度瑜伽理论及方法进行整合并融入育人理念,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完整瑜伽教育体系。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
2.专家访谈法:对国内外各高校专家、学者进行访谈,既拓展了研究思路,又提供了理论依据。3.问卷调查法:在部分高校及健身俱乐部发放问卷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4.现场教学实践法:通过现场教学,直观学生们的练习效果和学习后真实的反馈情况。5.系统分析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相对系统地归纳与整理,并进行细致地分析。
二、主要观点和对策
(一)主要观点 1.对瑜伽教育的认识
通过认真研究什么是瑜伽,(瑜伽的起源、形成、发展)瑜伽的本质,以及研究瑜伽与中国传统养生运动、健身运动、竞技运动的区别。从而得出瑜伽教育是瑜伽与教育结合的养生教育。瑜伽教育注重在增进大众健康的基础上,提高人“身、心、灵”的综合素质,即系统地研究人与自然生物体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这对于提高人的和谐素质,抵制当今社会“重物轻人”的问题,以及大学生中理想信念缺失的倾向,对积极构建和谐社会颇有价值和长远意义。然而,古今中外都热衷于对瑜伽健身问题的研究,至于把瑜伽与教育相结合,进行系统“健身育人”的研究目前在大学开展尚数首次。因此,在高校构建瑜伽教 育体系有利于挖掘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进一步研发瑜伽文化,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2.构建高校瑜伽教育体系的依据
瑜伽能够引导人正确面对现实的挫折和困难,坚定信念,缓冲压力,排除杂念,珍爱生命,增进健康,所以深受广大师生欢迎。吉林体育学院课题组通过发放调查,数据表明有85%以上的学生在没有开设瑜伽教育课程前,不知道瑜伽究竟是什么。他们的思想只是停留在瑜伽是气功,是一种健身、时尚运动,并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运动;有15%的学生对瑜伽有感性上的认识,但只停留在瑜伽的体位法上。但在吉林体育学院开设瑜伽教育课程以来,有95%以上的同学对瑜伽从无知到感性认识;课程结束后,又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且普遍认为通过瑜伽教育课程的学习,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对事物和环境的变化有新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同时对自身的价值取向又有了重新的认识和定位。实践证明:构建高校瑜伽教育体系首先是现代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其次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再次是瑜伽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把传统瑜伽和现代教育相融合,以此为切入点,才能更好地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又能达到健身育人的目的。瑜伽只有在这样不断整合与创新中才能更好地得以传承,而瑜伽教育最终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教育培养具有和谐素质的人,而瑜伽教育具有培养二十一世纪和谐素质、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功能。
3.瑜伽教育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1)瑜伽教育的思想基础
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人类文化的主宰。自人类创造文化以来,思想就作为一种潜藏在事物背后的文化精髓,不断地制约着人,影响着人,影响着社会。因此,研究瑜伽教育的思想,对于传承瑜伽文化,提高瑜伽教育水准具有重要的价值。瑜伽教育共有静思与超越性、自然与自性、整体性、平等性和“类”文明的五大思想,通过对瑜伽的这五大思想的研究,能使我们透过瑜伽的动作,感悟其身体之外更有价值的东西,即瑜伽普世性的文明。这种文明,就是在瑜伽健身过程中,要充分体验“人物并重,更重人”的思想。也就是在练习瑜伽的过程中要重视三个过程:即练动作,感悟本我(物化的东西);健身体,体现自我(价值观的再现);修人格,超越自我(高尚品格的修炼);紧紧围绕这三个过程练习瑜伽是为了强壮身体,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完善人的“身、心、灵”,以求增进和谐健康。这就是瑜伽教育思想的精髓。
(2)瑜伽教育的基本原理
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发现有人研究瑜伽教育的原理,该研究根据瑜伽完善人“身、心、灵”,增进健康和教育人的要求,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探索中,初步探索瑜伽教育的原理。重点分析瑜伽原理与一般体育锻炼原理的区别,研究修炼瑜伽能完善三位一体的生命和生活,研究修炼瑜伽能提高平衡力和机动力、抑制无知与惰性力,研究瑜伽能够修炼三位一体(粗重体、微妙体、超心思体)的身体。(3)瑜伽教育的基本价值
瑜伽教育的价值是其自身的作用与社会需求的统一,它具有传承文化和增进健康,完善人“身、心、灵”改善本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提升灵魂的价值。(外练筋骨,内练修养,培养正气)实践证明,瑜伽教育增进人的健康,是一个整体的育人过程。瑜伽教育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是通过人的意念和呼吸的配合,去调节人的身体姿态,增进身体健康,而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具体表现。所以,练习瑜伽增进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是一个有机的完整的养生教育过程,即完善人“身、心、灵”和谐统一的过程。
4.瑜伽教育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1)瑜伽的种类
在古印度瑜伽种类很多,有知识瑜伽、坐禅瑜伽、收获瑜伽、平等瑜伽、大全瑜伽等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第一种为“咒语或秘诀(MANTRA)瑜伽”是教导人们如何集中精神进行祈祷上帝,最终忘掉自我。第二种为“坐禅(RAJA)瑜伽”,通过打坐控制呼吸和思想。第三种为“身体(HATHA)瑜伽”,主要是一种训练身心的体系,被认为是LEMURIA古老文明发展而来。训练时要与呼吸和冥想相配合。第四种为“呼吸(LAYA)瑜伽”,是要求有节奏的控制呼吸,并在感觉中获得平和与安宁,如同在莲花上打坐。
现代瑜伽在印度的种类更是名目繁多,一部分来自传统瑜伽,另一部分是西方发达国家经过科学改造后形成的新的瑜伽派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瑜伽种类有:八支分法瑜伽、哈达瑜伽、昆达利尼瑜伽、阿斯汤格瑜伽、爱心服务瑜伽、智瑜伽、呼吸瑜伽、孕妇瑜伽、热瑜伽、流瑜伽、阴瑜伽等。
(2)瑜伽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成的依据
目前国内外瑜伽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尚不完善。因此,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容易在思想上产生偏差及误解。由此可见,瑜伽在对外传播,以及构建体系的过程中,还缺乏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本课题尝试将育人与瑜伽的基本功法进行科学的、以健康育人为宗旨的整合,其中在汲取王瑜伽、哈达瑜伽和节奏瑜伽体系之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儒释道的博大文化思想,将瑜伽教育导入中国的高校教育中来,运用科学的修养身心的方法与手段进行基本功的练习,并在实践过程中融入育人的理念,以求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试从整体上探索性地构建了瑜伽教育学科体系,也就是说把瑜伽的健身功法界定为养生运动;将养生运动升华为“健身育人”的瑜伽教育。构建瑜伽教育实践内容体系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正确引导大学生掌握科学的瑜伽养生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养生意识,以便能够传承瑜伽文化,进而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的意义;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瑜伽专业人才,更好地为和谐社会服务。
(3)瑜伽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组成部分
瑜伽教育实践教学内容是由呼吸与育人、体式与育人、冥想与育人、放松与育人和评价与育人五个部分组成。五个部分内容当中都融入了育人的理念。也就是说学生在练习前、以及评价过程中融会贯通人文 思想教育和锻炼的目的,把育人和功法融入到整体的养生运动当中,有意识地将呼吸与改变人焦虑、暴躁、愤怒等不良心态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能感悟到身体锻炼以外的精神境界,达到 “健身育人”,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主要对策
1.创新瑜伽教育的思想:首次揭示了瑜伽是从整体上完善人身、心、灵的养生运动;瑜伽教育是通过静思、调身和调息,从整体上完善“身、心、灵”的统一,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养生教育。瑜伽教育的本质首先是通过从整体上完善人的“身、心、灵”,促进人全面发展,即“健身育人”;其次是组合了瑜伽教育的静思与超越、自然与自性、整体性、平等性、“类”文明的思想体系。
2.创新瑜伽教育的原理:当前流行的瑜伽大多重视研究其功法,健身等器物层面的工具理性,而很少研究其“健身育人”的价值理性。本研究首次探索性地构建了完善人“身、心、灵”的瑜伽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基本原理。
3.重构瑜伽教育的价值: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践研究证明,加强瑜伽教育不仅能增进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个体的社会健康,更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抵制世俗不良的心理与行为,以净化人的心灵,从整体上完善人的“身、心、灵”,以提高人的综合文化素质,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创建瑜伽教育的体系:瑜伽教育的理论教学体系是由它的思想、原理和价值构成;瑜伽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融入八支分法瑜伽、哈他瑜伽、节奏瑜伽体系之精髓,融入现代科学教育思想理念而构成;从而构成瑜伽教育体系。瑜伽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科学化,并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系统的研究传统瑜伽和现代瑜伽的功效,以便正确的引导和更好地培养具有前瞻性的、高素质的瑜伽教育人才。
5.重建瑜伽教育的文化: 实践证明,在普通高校及体育学院系开设瑜伽教育课程教学,不仅有助于增进学生健康,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人的“身、心、群”素质。因此,应从瑜伽教育思想、原理、价值和内容探索重构瑜伽文化的体系。
三、重要成果和主要影响
(一)重要成果
1.《高师体育专业开设瑜伽教育课的可行性》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年6月 2.《构建瑜伽教育体系的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汇编 2007年6月 3.《全析瑜伽历史演进》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1月
4.《ANALYSIS OF YOGA’S EVOLUTON COURSE------Establishment of Thought Basis of Yoga Education》
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 2008年8月
5.《瑜伽教育课程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8年12月
(二)主要影响 构建瑜伽教育理论新体系,在国际上首次揭示瑜伽教育是从整体上,促进人身、心、灵和谐发展的养生教育,开创了规范的瑜伽教育课程,“引领”了高等体育专业瑜伽课程改革,有助于推进瑜伽实践教学全面改革和社会瑜伽的健康发展,为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和人文素质提供了新内容,对促进瑜伽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第五篇:新形势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体系研究
新形势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体系研究与分析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土资源管理依法行政最重要的前沿阵地,并贯穿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建起一个合理、有效、科学的国土资源动态监察立体体系并使其高效运转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分析加以阐述。
一、以人为本,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执法监察队伍 要搞好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把执法监察人员的素质教育作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建设的一个首要环节来抓。
首先,要严格考核录用制度。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本着“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的原则,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严把执法监察人员的入口关,努力优化人员结构。通过严格的考试、考核,把一批素质高、作风好、肯钻研的人才选进执法监察队伍;要严防暗箱操作,把执法监察队伍当做安置“关系户”的人情地、关系场,不允许把不合格的人员通过非正常手段塞进执法监察队伍,人员必须经过执法岗位培训,培训合格取得证书后方可持证上岗。其次,要建立健全学习培训制度。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都应重视在职执法监察人员的继续培训教育工作,认真制定学习计划,积极创造学习条件,努力营造学习氛围,多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对在职执法监察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进一步加强执法监察人员的思想作风和业务素质建设,努力提高执法监察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建章立制,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国土资源执法部门要在前几年规范制度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抓好落实。
(一)、制定执法监察人员行为规范,严肃执法纪律。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人员在执行公务中必须以一套严格的行为规范作为纪律保证。在执法中严格实行请示、报告制度;对当事人进行调查时,要亮明执法证件,做到文明执法。办案期间,不得收受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其他物品、不得参与有碍公务的宴请,严禁参加本调查人的宴请;不得参加以公款消费的娱乐活动。
(二)、健全各项执法监察制度,全面落实国土资源监察执法责任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要求,各级都应认真贯彻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重大事项会审制”、“行政责任考核、追究制”和“执法监察错案追究制”、“违法案件会审制”、“执法监察报告备案制”、“执法检查督办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要“执法监察动态巡查责任制”与土地长效管理机制有效结合开展进行。
(三)、建立执法监察激励机制,努力提高执法监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执法监察激励机制是调动执法监察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有效途径。首先,应本着“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把各项工作责任制度的规范化考核结果作为使用干部的客观依据,为干部人事制度注入生机和活力,在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上有所突破。其次,应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在奖金分配等奖励政策上彻底打破“大锅饭”现象,重实绩,重贡献,做到奖罚分明。
三、理顺关系,建立动态执法检查信息网络
要使国土资源动态执法监察体系有效运转,必须理顺内、外部关系,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动态执法监察信息网络。
(一)必须理顺好内部关系,建立国土资源系统内部的执法监察信息网络。
一是要理顺执法监察机构和执法监察队伍间的关系。在业务关系上,监察队伍要在执法监察行政机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在职责划分上,执法监察机构代表本部门行使执法监察的法定行政职权,负责案件的立案、审理、上报和定性把关;监察队伍经过依法委托,主要承担动态巡查、调查取证、对正在实施的违法行为发出责令停止通知书、发送法律文书等。
二是要理顺执法监察部门与各业务部门间的关系。执法监察工作是国土系统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不能脱离整个工作的链条而独立存在,各级国土系统管理行政主管部门是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管理法的执法主体,各个业务工作机构是这个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应有依法行政的责任。
三是要理顺上级执法监察部门与下级执法监察部门之间的关系。在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内部,按照“抓指导、带系统”的工作思路,通过强化上级机关对下级执法监察机构的业务指导,使执法执法监察全系统的整体功能得以有效地发挥。
(二)必须理顺好外部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能否做到有效防范和遏制国土资源违法问题,及时发现和依法查处违法案件并使之有效地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单靠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的力量往往是不能奏效的,必须依靠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依法办事。
一是要与新闻媒介密切配合,加强社会舆论导向。开展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离不开社会国土资源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公民的资源意识和法律意识、良好的国土资源执法氛围是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有力保障。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中,必须重视和加强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普及工作。一方面,要加大对基层地方政府领导的宣传力度,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的支持。要大力开展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县(市、区)活动,开展创建土地执法模范乡镇活动。国土资源管理是政府的职能,执法监察是履行这一职能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特别是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视和支持是执法监察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多发生在基层,并且其直接的后果是由基层群众承担,对违反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领导干部的管理权和处分权也在地方党委政府。因此必须积极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的理解支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主动防范和处理国土资源违法问题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及其国土管理部门在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中的责任,要努力让地方领导充分认识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作用和成效。国土资源管理的根本目标是要增强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我们只有围绕这个大局开展执法监察工作,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地方领导的支持。要用我们的工作实绩证明,加强国土资源执法工作,不仅不会阻碍地方经济发展,而且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国土资源违法行为,扰乱国土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秩序,扰乱土地市场、矿产市场秩序,侵犯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往往引发大量的社会矛盾,损害当地政府的形象,损害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实践证明,凡是执法监察工作好的地方当地政府就能够全面行使国土资源管理职能,正常实施国土资源规划,有效调控国土资源市场。这不仅有利于促进经营土地,经营城市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改善当地的法制环境和投资环境,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都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载体,广泛宣传国土资源法律法规,同时,大力惩恶扬善,对知法、守法以及模范执法的好典型进行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和报道,从正面积极引导人们树立国土资源法制观念,同时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和设立曝光台对重大违法违纪案件进行曝光,按照“既查事又查人”的原则,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该通报的要通报,该曝光的要曝光,该追究党纪政纪处理的要严肃处理,该追究刑事责任的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当事人责任。2007年新北区新桥镇村民王某擅自占用十余亩基本农田建设厂房,当地群众意见很大,市国土部门和纪委监察部门联合处理,依法责令拆除在所占土地上新占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党纪政纪处分,王某也依法被追究了相应的刑事责任。国土分局将此事在全区进行了公开曝光,引起了各乡镇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新北区再未发生一起重大的侵占基本农田破坏土地资源的案件,严肃处理和舆论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土地畅销管理机制,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如纪委监察、规划、城建、公安、司法等部门的配合与协作,建立协调作战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开展国土执法监察“110联动”,将有关执法信息及时反馈到相应的管理部门,争取配合与支持,使一些单靠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部门难以执行到位的棘手的案件能够及时、有效地执行到位。
四、加强交流、共同进步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新形势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作为整个社会管理工作的一个环节,也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需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和途径。近几年来,不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总结出许多好的经验和方法,如解决群访问题的“持卡上访”、在创建土地执法模范市(区)、土地执法模范乡镇的上下左右“整体联动”等制度都值得各地去借鉴和推广。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执法监察部门之间应该多“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新北分局 江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