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制度与执行力的思考(共3篇)
制度与执行力的思考(共3篇)
关于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调研与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强调,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必须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制度建设是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制度执行则是制度建设的关键,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就增强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当前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差的主要表现与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关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处于十分活跃时期,制度建设步伐加快,质量与数量、制订与执行存在一定的矛盾。通过问调查,当前影响执行力的五大因素主要包括:制度设计、宣传教育、监督检查、问责惩处、队伍素质;80%以上干部群众认为制度建设设的重点在抓落实与执行,80以上%认为:现在许多制度基本没用,1、制度设计不实际、不严密。调查表明,现在各地很多制度由于设计上的缺陷,最后沦为摆设。一些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也是造成制度执行力差的重要原因。有的制度规定得比较原则,过于简单,制度之间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和配套性,造成操作障碍;有的把制度当作“花衣”和“作秀”,脱离实际、变简为繁、制度的执行变繁琐,制度的效力打折扣;有的制度存在漏洞,严密性不强、存有盲区和死角;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制度空白,有的制度政出多门,甚至制度之间相互矛盾,容易给投机取巧之人钻“空子”和打“擦边球”;有些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过于原则宽泛,缺少具体措施,只规定“不准”和“严禁”,但没明确违反“不准”和“严禁”如何处理,即使处理,也找不到令人信服的制度依据;有的制度主体不明,责任不清,致使部门横向之间、干部上下之间互推责任、推诿扯皮,问题得不到处理,责任得不到落实,“板子”打不到具体人身上,制度最终丧失威信。制度设臵盲目,脱离实际,没有认真研究反腐倡廉的形势和趋势,对制度的供求现状缺乏必要的了解。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内容空洞、要求笼统、主体不明、监督缺失、难于操作,看似制度健全,实质无从执行,从而使制度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受到怀疑。制度设计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忽略了供给者、监督者和评价者的参与及其责任,不能让那些好看但不管用的制度被及时淘汰,让那些“摆设”性制度不得出台。
2、制度落实不执行、乱执行。当前,党员干部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执行反
腐倡廉制度不严格。有的把制度当“摆设”,满足于照转、照抄、照搬,简单理解,被动执行,把印发规定、开会布臵等同于落实,停留于喊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而未在抓落实、求实效上下功夫;有的搞“弹性”操作,对易循的执行得紧、对难循的执行得松,对自己有利的执行得紧、对自己无利的则执行得松,合“口味”的执行得紧、不合“口味”的则执行得松,要求下级执行得紧、上级却执行得松,要求基层执行得紧、机关却执行得松,上级强调时、领导检查时、出了问题时执行得紧,平时执行得松;有的搞“变通”,别出心裁另搞一套,以强调单位特殊、人员特别为由,把制度变个“法子”执行,遇到“棘手”问题,就绕开制度,搞专题会议进行“集体研究”,实则乱了制度、坏了制度、废了制度。
3、制度监督不到位、不自觉。制度执行得怎样,制度落实得如何,监督检查十分重要。从监督主体看,有的干部或专职监督人员缺乏责任感,监督意识薄弱,不主动监督;有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不强,工作业务不熟,不会监督;有的自身建设不够过硬,过分注重自我保护,不敢监督;有的“老好人”思想作崇,加之对监督者保护措施不力,不愿监督。从监督客体看,有的干部自我监督缺位,认为自己觉悟高,业务精,能力强,不会出差错,不需要监督;有的权力观错位,怕监督失去权力“吃不开”,不愿意接受监督;有的干部认识模糊,认为监督是组织上对他不信任,甚至认为是某某人和他过不去,不让监督;有的干部为政不廉,甚至本身就存在以权谋私现象,因而害怕监督。
4、制度查处不追究、不公正。有时对思想不重视、执行不严格、甚至违反制度的行为没有从严查处。有的睁只眼闭只眼,对不违反大原则、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等吃点喝点、玩点乐点的“小毛脖,认为是人之常情,“小节无害”,部分干部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有的能瞒则瞒,能捂则捂,瞒不注捂不了,就搞“下不为例”、“网开一面”、“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不了了之;有的因人而异,不一视同仁,搞区别对待,双重标准,只打苍蝇不打老虎。当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当惩不惩、该严不严,有亲有疏、时严时松,制度已然荡然无存,形同虚设。制度执行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责任的追究不到位。现行的很多制度的内容只是重在提醒和警告,对违反者的处罚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违反制度的成本太低,对与制度有关系的制度制定者、监督者和评价者的连坐责任追究更是无从谈起,制度的威信大打折扣,制度的生命力不能不受到怀疑。
二、增强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对策与思考
1、制度设计力求科学,增强执行制度的规范力。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不可偏废。要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坚持“严”与“实”的要求,讲求实用、管用、好用、可用,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延展性。绝不能照抄照搬,只讲形式不求效果。特别强化监督关口前移的各项制度,开展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检查年”、“推进年”、“巩固年”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是要增强制度的可行性。要周密思考,不留空白和死角。科学、严密、操作性强,尽可能减少自由裁量的空间。将制度中的弹性降至最低,人为操作的空间压至最小,要在建章立制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制度制定的科学化水平。一是全面性。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的教育、监督、预防、惩治等各项制度,力求覆盖反腐倡廉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绝执行者打制度的“擦边球”的现象。二是针对性。从实际出发,从群众呼声最高、最为关切的地方抓起,从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环节突破,围绕制约和监督权力这个核心,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着力降低权力集中和垄断造成的风险。三是可操作性。杜绝软话、活话,尽量减少自由裁量空间,严防制度之间相互掣肘;不仅健全实体性和程序性制度;不仅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而且明确规定违反了怎么处理;不仅做到反腐倡廉的各项制度相配套,而且做到反腐倡廉制制度就是防范腐败的堤坝、栏杆。要通过筑牢堤坝,防止干部失足落水;通过搭起栏杆,防止干部违规越界。要强化制度建设的科学性,着眼于让制度行得通、管得注用得好,统筹谋划、整体把握、周密设计、系统完善。要强化制度建设的创新性,以改革的精神完善反腐机制,以创新的思路寻求治本招法。要强化制度建设的针对性,抓住容易诱发腐败问题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规章制度。要靠主动的意识、务实的作风、严格的监督执行制度,确保制度有人执行、执行有人监督、违反有人追究。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按照管用、可行的原则,加大创新力度,把制度创新融于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针对腐败易发多发领域、部位和环节存在的漏洞,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具有规范性和前瞻性的制度,切实解决一些现有制度“过时不适用、操作不具体、主体不明确”,缺乏惩处条款或惩处规定、弹性过大或惩处手段单一等问题,避免在源头上给腐败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是与非、对与错,必须清清楚楚;什么可行、什么不行,必须明明白白。规定必须具体、明确,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既要有实体性要求,又要有程序性规定;既要有宏观架构,又要有微观措施。“弹性”是制度执行的大敌。制订和完善科学规范的制度和配套的实施细则及奖惩措施,重在考核落实上下功夫。针对那些过于原则化的制度,要制订实施细则,细化具体操作;对那些过于复杂繁琐的制度,删繁就简,着力简明易行。
2、宣传教育力求内化,增强执行制度的影响力。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制度执行。从深层次上讲,制度是一种文化现象,即内在的道德说服力。我们不能把制度简单地看成是条条框框的机械组合,而要看成是一种文化。要经常性地加强对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和法规教育,做到入心入脑,提高贯彻执行法规制度的自觉性。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报道反腐倡廉制度,采取专题辅导、讲座和考试等手段推动制度深入人心,增强全党制度意识;着力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中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把制度作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一要夯实思想基矗广泛宣传制度,深入学习制度,使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制度、崇尚制度、遵守制度,增强制度意识,把制度转化为行为准则、自觉行动。其次,夯实群众基矗切实提高执行制度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把制度宣传纳入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之中,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影响力和普及率,营造人知晓制度、人人遵守制度、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社会氛围。
3、监督检查力求严格,增强执行制度约束力。将权力运行公开在公众视线中,监督才会有的放矢,潜规则才会难以奏效,而制度就会在阳光下腰杆挺拔起来,得以被敬畏、被维护、被执行。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可能有执行力。开展监督检查是落实制度的保证。要强化执行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执行制度成效的责任制和问责制,督促、推动各地各部门严格遵守制度,主动维护制度,自觉按制度办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尤其要承担好责任,始终走在最前沿,开展多种形式的督促检查工作,推动制度贯彻责任的落实。特别是对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进行实时监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要使执行过程能得到有效监督。要不断拓宽、创新监督渠道,特别是新型监督平
台网络的作用,将制度的贯彻、权力的运行公开,发挥不同监督平台和手段的合力;同时强调制度执行过程中信息收集、反馈作用,这样的好处就是将制度执行的细节变为可操作性,及时总结、分析、纠正制度执行中的偏差,及时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制度的行为给与惩处,真正使制度在阳光下运行,依靠监督的作用提升执行力,是现阶段亟待创新和重视的关键环节。就要加强监督检查,就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就要问责追究执行制度不力的人和事,决不能“下不为例”。对拒不执行的,必须严查快处,公开曝光,做到令行禁止。要求别人遵守制度,自己却无法无天;对普通群众严格以制度约束,对关系户却放任不管;不涉及自己利益时遵守制度,一旦涉及自己利益就撇开制度或变通执行等这些行为,必须坚决纠正和整治。发挥纪检监察职能部门作用,加大违规违纪案件查处力度。纪检监察部门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主体。加大违规违纪案件查处力度,严肃查处不认真执行制度、不及时执行制度和拒不执行制度的行为,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要把监督查处与公务员考核结合起来,健全公务员考核档案,坚持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并重,做到检查有记录、查处有依据、结果有通报,切实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维护反腐倡廉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把对制度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检查结合起来,与开展效能监察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制度监督检查机制。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既要注重集中检查,更要注重经常督查;既要注重静态督查,更要注重动态督查。通过过程督查,使大家始终绷紧制度执行这根弦,自觉养成严格执行和认真落实制度的良好习惯。通过督查考评与问责问效,提高制度执行的效果。对不执行制度、不按制度规定办事的,严肃查处,使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要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对制度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监督,以监督合力增强制度的执行力。靠官员反腐,尺度有限,靠群众反腐才能大刀阔斧。
4、查办案件力求严厉,增强执行制度的震慑力。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增强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对于各地方各单位部门不研究、不布臵、不执行反腐倡廉制度等行为,由纪检监察部门进行问责。对调查认定的问题,提交党委研究作出处理决定。要认真分析案件查处中的难点问题尤其是制度缺陷,建立健全腐败案件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更有效地查处腐败案件。要完善违法违纪责任追究 制度,加强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要建立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环节调查分析和专项治理制度。对发生违反反腐倡廉制度的重大案件和对重大案件不及时查处,或者对贯彻落实反腐倡廉制度措施不得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部门和单位,根据具体情况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做到有法有纪必依、执法执纪必严、违法违纪必究,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迁就,绝不放过,形成“正气存内,邪不压正”的良好局面。
5、队伍建设力求严谨,增强执行制度的保障力。领导干部是公权力的执掌人,提高制度执行力,关键在领导干部。因此,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领导责任。按照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的要求,分解反腐倡廉制度的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反腐倡廉各项制度贯彻落实的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领导力量到位、责任分解到位、工作措施到位,为制度的执行提供坚强的领导保证。二要增强制度意识,领导率先垂范。牢固树立法纪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制度贯彻没有变通的意识,不能因为级别高、权力大就可以践踏制度、漠视制度、肆意违反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要以身作则,坚持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为广大房管干部职工执行反腐倡廉制度树立榜样,仅是对制度权威性的最好维护,也有利于营造一种人人维护制度良好氛围。三要夯实作风基矗求真务实,敢于碰硬,勇于较真,坚决反对上下级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相互吹捧以及对违反制度的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的好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文件代替贯彻、以会议代替落实、把制度停留在纸上嘴上的形式主义。发挥好制度的刚性作用,形成按制度办事的观念,打破领导干部我行我素的习惯,杜绝制度是约束别人的、自己却做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
第二篇:关于制度与执行力的思考
制度与执行力
制度最一般的含义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它的广义是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戒律、规章等的总和。
制度有三大特征:一是指导性和约束性。制度对相关人员做些什么工作、如何开展工作都有一定的提示和指导,同时也明确相关人员不得做些什么,以及违背了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二是鞭策性和激励性。制度有时就张贴或悬挂在工作现场,随时鞭策和激励着人员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三是规范性和程序性。制度对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岗位责任的法规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起着重大作用。制度的制定必须以有关政策、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度本身要有程序性,为人们的工作和活动提供可供遵循的依据。
制度包括的内容和范围很广泛,有管理制度、管理规定、管理办法、暂行办法、工作流程、操作规程、实施办法、工作职责、通知、决定、决议等等。
一、公司现行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情况及制度执行力情况
金贵公司于2008年9月发布了一整套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包括: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操作规范、授权范围和工作职责等等,内容涉及行政管理、人力资源、计财审计、生产技术环保、营销以及质
检化验,共计约60余部。同时还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从产供销、工作和生活、一线及后勤等多个层面下发了相关的通知、决议、决定等,用以规范、强调各部门、各厂(园)在实际工作中应当遵循和执行的标准和准则。可以说公司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比较健全和完善,科学性、系统性、全局性比较强,同时条文、涵义准确、严谨、适用,可操作性也比较强。
但是在对规章制度的具体执行上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法律法规的变化和修改,公司各项规章制度与现实生产生活各个环节存在有不适应的地方,对制度本身需要进行清理和修改的必要;二是各职能部门、各厂(园)没有很好的抓制度的贯彻和落实,个别还存在管理缺位现象;三是各级监督部门没有很好的把监督职责落实到位;四是员工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素质普遍较差,对制度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因而在执行过程中有偏差;五是员工对各项制度及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机会少,对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不够了解,对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是很清楚;六是由于凝聚力不强,员工普遍缺乏职业奉献精神,工作责任心及主人翁意识不强。
二、如何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制度和执行制度,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形式。制度是刚性的,有棱角的,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就会形同虚设,执行不到位,如同一纸空文。如何将现有制度很好的贯彻和落实,是公司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
1、健全和完善现有制度,形成缜密的制度体系。
一是要对以往建立的各种制度进行认真的清理,对那些已经过时,不起作用的制度要予以废除;对交叉重叠相互矛盾的制度要重新整合;对有缺陷、有漏洞的制度加以修改和完善。
二是在制定制度时,必须制定准确、严谨、规范、适用的制度执行措施,使原则性的制度措施、原则性的要求、抽象的条文更加明确具体,以便有效地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
三是要细化各项配套制度。首先要为每一个岗位制定科学、具体、详细的岗位说明书,将每一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责任细化,并尽可能做到量化。其次是要细化各项配套制度工作,必须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内涵,明确各岗位之间、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工作程序,以确保环环相扣,使之形成一整套监督措施和管理办法,相互配套,相互促进,共同发挥作用。同时,还应当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借鉴国外大企业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创新和完善,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达到制度的创新。
2、开展制度执行力教育,提高全员执行力意识。
公司各部(室),各厂(园)应加强对员工的制度和执行力的培训和学习工作,通过学习和培训提升所有员工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目标意识、效率意识、自我管理意识、细节管理意识,为员工素质的提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制度的执行力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3、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重视团队精神塑造
仅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合理的工作流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实现管理方式上的变革,即对管理者的角色要重新定位。从以前纯
粹的管理监督、宏观指导等角色,向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协调,引导内部成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角色的转换。其核心就是通过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重视团队精神的塑造,把企业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等转化为全体员工贯彻执行制度的自律、自主、自觉的行动。这不仅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也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关键措施。
一是增强员工忠诚度,培养员工的奉献精神及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管理者对员工要诚实守信。履行对员工的每一个承诺,不能对员工开空头支票。要时时处处关心员工,爱惜员工。通过对员工的关怀,让员工充分发挥其工作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同时开展典范教育,培养员工奉献精神,树立一些典型并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让奉献者有回报,以此来激励员工,培养员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公司还应多途径、多方式灌输“服从”思想,允许员工提出修改制度的建议,但制度一旦确定并开始实施,就应不折不扣地坚决执行,企业内任何人违反制度都严格按制度执行,决不搞下不为例,以此来确保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
二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团队精神建设。引导员工了解行业和公司发展趋势,理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用统一的目标来凝聚人心,将每个员工的目标统一到公司发展的大目标上来,从而形成目标合力。同时要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强调工作中的“三办事”原则,即:按程序办事,按制度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要打破已制订的制度和程序,更不要违反客观规律,从而实现有序管理。这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找准方向,各司其职,减少彼此之间的摩擦,增进团结。对于优秀的团队则要给予一定的荣誉和必要的物质奖励,而对于破坏团结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处理和处罚。
三是企业必须以人为本,人是战略的执行者,人的整体素质是决定执行力强弱的关键。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必须由一套完整、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支持。通过完善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员工整体素质得到最大的提升,人才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和利用,员工的才能和潜能得到最好的发挥,个人执行力最大提升。同时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贮备库。
4、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贯彻执行。即使有了先进的企业文化和团队精神,没有完善的制度和部门去执行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制度的执行力仍然难以到位。
⑴、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各级监督部门要认真履行其监督职责,对各职能部门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保障制度执行力好坏的重要手段。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要做到责任层级清晰化,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各负其责,层层落实。加强监督检查,能够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⑵、建立制度执行的考核机制。要制定制度执行的考核机制,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流程和办法,并将其加入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中。在考核中,要加强考核的经常性,做到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要作为员工绩效奖金发放和员工职级档次升降的主要依据。通过客观、公平、公正的考核和考核结果的运用,让执行制度不
力的人暴露出来并得到相应的处理,让坚决执行制度的人得到肯定、奖励和重用。
⑶、建立制度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制度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就必须严格责任追究,对制度执行不力者必须处罚,坚决遏止失责不究,违责不罚,“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抓落实:
一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形成良性的责任追究导向。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对制度执行不力者要进行责任倒查,出了问题要按责任层级追究,坚决按制度进行处理,轻则轻罚,重则重罚,不搞下不为例,不搞迁就,形成出现问题必须有人“买单”的责任追究机制。
二是严格遵守责任追究制度,形成闭环效应。要建立一个以董事长或总经理直接领导的,公司审计监察部、人力资源部、法律事务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机构,具体负责责任追究的实施工作,追究的对象为:本单位制度执行不力的领导和员工。追究的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处罚与责任相适应,教育与处罚相结合。追究方法是:针对执行制度中执行不力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区分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分别采取训诫或者书面告诫,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罚款,扣绩效工资,停职待岗、调离工作岗位,责令辞去领导职务,行政处分等方式予以追究,确保责任追究落到实处。
三是严格运用责任追究成果,将责任追究与干部运用、员工考核、晋升相结合。对受到过错责任追究的人员,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对不尽职责、碌碌无为,执行制度不力,考核不称职的人员,要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和处罚,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管理,打破“人管人”的旧框架,实行“制度管人”的管理方式,并且在企业内部营造好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按照层级管理的原则,搞好内部监督、制度执行力的考核,同时将事后责任追究、奖惩实施到位,才能切实提高各项制度的执行力。
虽然再完备的制度体系也会存有空白和死角,但是,在对制度的制定讲究科学性、系统性、全局性的同时,关键还是要在如何对制度的执行力方面加大督查力度,只有这样制度才能落到实处。
审计监察部 周柏龙
第三篇:关于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调研与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强调,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必须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制度建设是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制度执行则是制度建设的关键,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就增强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当前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差的主要表现与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关于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处于十分活跃时期,制度建设步伐加快,质量与数量、制订与执行存在一定的矛盾。通过问调查,当前影响执行力的五大因素主要包括:制度设计、宣传教育、监督检查、问责惩处、队伍素质;80%以上干部群众认为制度建设设的重点在抓落实与执行,80以上%认为:现在许多制度基本没用,1、制度设计不实际、不严密。调查表明,现在各地很多制度由于设计上的缺陷,最后沦为摆设。一些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也是造成制度执行力差的重要原因。有的制度规定得比较原则,过于简单,制度之间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和配套性,造成操作障碍;有的把制度当作“花衣”和“作秀”,脱离实际、变简为繁、制度的执行变繁琐,制度的效力打折扣;有的制度存在漏洞,严密性不强、存有盲区和死角;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制度空白,有的制度政出多门,甚至制度之间相互矛盾,容易给投机取巧之人钻“空子”和打“擦边球”;有些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过于原则宽泛,缺少具体措施,只规定“不准”和“严禁”,但没明确违反“不准”和“严禁”如何处理,即使处理,也找不到令人信服的制度依据;有的制度主体不明,责任不清,致使部门横向之间、干部上下之间互推责任、推诿扯皮,问题得不到处理,责任得不到落实,“板子”打不到具体人身上,制度最终丧失威信。制度设臵盲目,脱离实际,没有认真研究反腐倡廉的形势和趋势,对制度的供求现状缺乏必要的了解。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内容空洞、要求笼统、主体不明、监督缺失、难于操作,看似制度健全,实质无从执行,从而使制度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受到怀疑。制度设计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忽略了供给者、监督者和评价者的参与及其责任,不能让那些好看但不管用的制度被及时淘汰,让那些“摆设”性制度不得出台。
2、制度落实不执行、乱执行。当前,党员干部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执行反
腐倡廉制度不严格。有的把制度当“摆设”,满足于照转、照抄、照搬,简单理解,被动执行,把印发规定、开会布臵等同于落实,停留于喊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而未在抓落实、求实效上下功夫;有的搞“弹性”操作,对易循的执行得紧、对难循的执行得松,对自己有利的执行得紧、对自己无利的则执行得松,合“口味”的执行得紧、不合“口味”的则执行得松,要求下级执行得紧、上级却执行得松,要求基层执行得紧、机关却执行得松,上级强调时、领导检查时、出了问题时执行得紧,平时执行得松;有的搞“变通”,别出心裁另搞一套,以强调单位特殊、人员特别为由,把制度变个“法子”执行,遇到“棘手”问题,就绕开制度,搞专题会议进行“集体研究”,实则乱了制度、坏了制度、废了制度。
3、制度监督不到位、不自觉。制度执行得怎样,制度落实得如何,监督检查十分重要。从监督主体看,有的干部或专职监督人员缺乏责任感,监督意识薄弱,不主动监督;有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不强,工作业务不熟,不会监督;有的自身建设不够过硬,过分注重自我保护,不敢监督;有的“老好人”思想作崇,加之对监督者保护措施不力,不愿监督。从监督客体看,有的干部自我监督缺位,认为自己觉悟高,业务精,能力强,不会出差错,不需要监督;有的权力观错位,怕监督失去权力“吃不开”,不愿意接受监督;有的干部认识模糊,认为监督是组织上对他不信任,甚至认为是某某人和他过不去,不让监督;有的干部为政不廉,甚至本身就存在以权谋私现象,因而害怕监督。
4、制度查处不追究、不公正。有时对思想不重视、执行不严格、甚至违反制度的行为没有从严查处。有的睁只眼闭只眼,对不违反大原则、不犯大错误、不搞大腐败等吃点喝点、玩点乐点的“小毛病”,认为是人之常情,“小节无害”,部分干部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有的能瞒则瞒,能捂则捂,瞒不住、捂不了,就搞“下不为例”、“网开一面”、“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不了了之;有的因人而异,不一视同仁,搞区别对待,双重标准,只打苍蝇不打老虎。当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当惩不惩、该严不严,有亲有疏、时严时松,制度已然荡然无存,形同虚设。制度执行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责任的追究不到位。现行的很多制度的内容只是重在提醒和警告,对违反者的处罚失之于软,失之于宽,违反制度的成本太低,对与制度有关系的制度制定者、监督者和评价者的连坐责任追究更是无从谈起,制度的威信大打折扣,制度的生命力不能不受到怀疑。
二、增强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的对策与思考
1、制度设计力求科学,增强执行制度的规范力。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不可偏废。要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坚持“严”与“实”的要求,讲求实用、管用、好用、可用,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延展性。绝不能照抄照搬,只讲形式不求效果。特别强化监督关口前移的各项制度,开展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检查年”、“推进年”、“巩固年”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是要增强制度的可行性。要周密思考,不留空白和死角。科学、严密、操作性强,尽可能减少自由裁量的空间。将制度中的弹性降至最低,人为操作的空间压至最小,要在建章立制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着力提高制度制定的科学化水平。一是全面性。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的教育、监督、预防、惩治等各项制度,力求覆盖反腐倡廉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绝执行者打制度的“擦边球”的现象。二是针对性。从实际出发,从群众呼声最高、最为关切的地方抓起,从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环节突破,围绕制约和监督权力这个核心,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着力降低权力集中和垄断造成的风险。三是可操作性。杜绝软话、活话,尽量减少自由裁量空间,严防制度之间相互掣肘;不仅健全实体性和程序性制度;不仅明确规定应该怎么办,而且明确规定违反了怎么处理;不仅做到反腐倡廉的各项制度相配套,而且做到反腐倡廉制制度就是防范腐败的堤坝、栏杆。要通过筑牢堤坝,防止干部失足落水;通过搭起栏杆,防止干部违规越界。要强化制度建设的科学性,着眼于让制度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统筹谋划、整体把握、周密设计、系统完善。要强化制度建设的创新性,以改革的精神完善反腐机制,以创新的思路寻求治本招法。要强化制度建设的针对性,抓住容易诱发腐败问题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规章制度。要靠主动的意识、务实的作风、严格的监督执行制度,确保制度有人执行、执行有人监督、违反有人追究。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按照管用、可行的原则,加大创新力度,把制度创新融于改革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针对腐败易发多发领域、部位和环节存在的漏洞,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具体实在、具有规范性和前瞻性的制度,切实解决一些现有制度“过时不适用、操作不具体、主体不明确”,缺乏惩处条款或惩处规定、弹性过大或惩处手段单一等问题,避免在源头上给腐败分子留下可乘之机。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是与非、对与错,必须清清楚楚;什么可行、什么不行,必须明明白白。规定必须具体、明确,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既要有实体性要求,又要有程序性规定;既要有宏观架构,又要有微观措施。“弹性”是制度执行的大敌。制订和完善科学规范的制度和配套的实施细则及奖惩措施,重在考核落实上下功夫。针对那些过于原则化的制度,要制订实施细则,细化具体操作;对那些过于复杂繁琐的制度,删繁就简,着力简明易行。
2、宣传教育力求内化,增强执行制度的影响力。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制度执行。从深层次上讲,制度是一种文化现象,即内在的道德说服力。我们不能把制度简单地看成是条条框框的机械组合,而要看成是一种文化。要经常性地加强对党员干部思想道德教育和法规教育,做到入心入脑,提高贯彻执行法规制度的自觉性。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报道反腐倡廉制度,采取专题辅导、讲座和考试等手段推动制度深入人心,增强全党制度意识;着力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中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把制度作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一要夯实思想基础。广泛宣传制度,深入学习制度,使广大党员干部了解制度、崇尚制度、遵守制度,增强制度意识,把制度转化为行为准则、自觉行动。其次,夯实群众基础。切实提高执行制度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把制度宣传纳入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之中,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影响力和普及率,营造人知晓制度、人人遵守制度、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社会氛围。
3、监督检查力求严格,增强执行制度约束力。将权力运行公开在公众视线中,监督才会有的放矢,潜规则才会难以奏效,而制度就会在阳光下腰杆挺拔起来,得以被敬畏、被维护、被执行。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可能有执行力。开展监督检查是落实制度的保证。要强化执行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执行制度成效的责任制和问责制,督促、推动各地各部门严格遵守制度,主动维护制度,自觉按制度办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尤其要承担好责任,始终走在最前沿,开展多种形式的督促检查工作,推动制度贯彻责任的落实。特别是对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进行实时监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要使执行过程能得到有效监督。要不断拓宽、创新监督渠道,特别是新型监督平
台网络的作用,将制度的贯彻、权力的运行公开,发挥不同监督平台和手段的合力;同时强调制度执行过程中信息收集、反馈作用,这样的好处就是将制度执行的细节变为可操作性,及时总结、分析、纠正制度执行中的偏差,及时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等严重破坏制度的行为给与惩处,真正使制度在阳光下运行,依靠监督的作用提升执行力,是现阶段亟待创新和重视的关键环节。就要加强监督检查,就要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就要问责追究执行制度不力的人和事,决不能“下不为例”。对拒不执行的,必须严查快处,公开曝光,做到令行禁止。要求别人遵守制度,自己却无法无天;对普通群众严格以制度约束,对关系户却放任不管;不涉及自己利益时遵守制度,一旦涉及自己利益就撇开制度或变通执行等这些行为,必须坚决纠正和整治。发挥纪检监察职能部门作用,加大违规违纪案件查处力度。纪检监察部门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主体。加大违规违纪案件查处力度,严肃查处不认真执行制度、不及时执行制度和拒不执行制度的行为,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要把监督查处与公务员考核结合起来,健全公务员考核档案,坚持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并重,做到检查有记录、查处有依据、结果有通报,切实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维护反腐倡廉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要把对制度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检查结合起来,与开展效能监察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制度监督检查机制。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既要注重集中检查,更要注重经常督查;既要注重静态督查,更要注重动态督查。通过过程督查,使大家始终绷紧制度执行这根弦,自觉养成严格执行和认真落实制度的良好习惯。通过督查考评与问责问效,提高制度执行的效果。对不执行制度、不按制度规定办事的,严肃查处,使制度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要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对制度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监督,以监督合力增强制度的执行力。靠官员反腐,尺度有限,靠群众反腐才能大刀阔斧。
4、查办案件力求严厉,增强执行制度的震慑力。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增强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对于各地方各单位部门不研究、不布臵、不执行反腐倡廉制度等行为,由纪检监察部门进行问责。对调查认定的问题,提交党委研究作出处理决定。要认真分析案件查处中的难点问题尤其是制度缺陷,建立健全腐败案件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更有效地查处腐败案件。要完善违法违纪责任追究
制度,加强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要建立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环节调查分析和专项治理制度。对发生违反反腐倡廉制度的重大案件和对重大案件不及时查处,或者对贯彻落实反腐倡廉制度措施不得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部门和单位,根据具体情况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做到有法有纪必依、执法执纪必严、违法违纪必究,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迁就,绝不放过,形成“正气存内,邪不压正”的良好局面。
5、队伍建设力求严谨,增强执行制度的保障力。领导干部是公权力的执掌人,提高制度执行力,关键在领导干部。因此,一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领导责任。按照党委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的要求,分解反腐倡廉制度的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对反腐倡廉各项制度贯彻落实的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领导力量到位、责任分解到位、工作措施到位,为制度的执行提供坚强的领导保证。二要增强制度意识,领导率先垂范。牢固树立法纪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制度贯彻没有变通的意识,不能因为级别高、权力大就可以践踏制度、漠视制度、肆意违反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及中层干部要以身作则,坚持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为广大房管干部职工执行反腐倡廉制度树立榜样,仅是对制度权威性的最好维护,也有利于营造一种人人维护制度良好氛围。三要夯实作风基础。求真务实,敢于碰硬,勇于较真,坚决反对上下级和干部之间逢迎讨好、相互吹捧以及对违反制度的行为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的好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文件代替贯彻、以会议代替落实、把制度停留在纸上嘴上的形式主义。发挥好制度的刚性作用,形成按制度办事的观念,打破领导干部我行我素的习惯,杜绝制度是约束别人的、自己却做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
第四篇:关于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几点思考
综合030
提高海关制度执行力刍议
【内容提要】制度执行力已成为当代社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本文以海关业务方面的法律制度为探讨对象,以其权力(权利)的合法行使、职责(义务)的充分履行、运行程序的合理有效为目标指向,围绕实体与程序、刚性与柔性、规范性与能动性这三对范畴进行分析,相应提出进一步提高海关制度执行力六项措施,即:增强融合度、理顺体系、明确属性、增强能动性、加大责任追究、营造制度环境。
【主 题 词】海关制度 执行力
“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规章制度,缺少的是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畅销读本《细节决定成败》,一语点中现实中制度执行命脉。
“执行力”一词起初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主要指企业执行力。2006年“执行力”首次写进了我国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被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今年《求是》第1期,胡锦涛总书记撰文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制度执行意识,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制度是现代政府运行的基础,有了制度就必须执行,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原则;执行若打折扣,再健全的制度也只是墙上画虎,成为摆设。因此,有人认为,制度执行力已成为当代社会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对此中外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予以论述。本文探讨的制度限于海关业务方面法律制度,其执行力在预定目标指向上主要是:
(一)权力(权利)的合法行使,(二)职责(义务)的充分履行,(三)运行程序的合理有效。笔者结合海关总署法制工作的思路和有关要求,围绕实体与程序、刚性与柔性、规范性与能动性这三对范畴,分别从六个执行点就进一步提高海关制度执行力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一、增强制度与海关业务的融合度,提高制度实体的执行力。海关没有脱离法制的业务,也没有脱离业务的法制。海关制度就是用规范性语言来规范监管、征税、打私、统计等具体职能,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在“立法”层面提高制度实体的执行力。一是立法前要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特别是海关业务一线执行层面的意见和建议。要把法律制度切
1实融合到业务工作之中,融合于基层基础建设之中,如果制度与海关业务“两张皮”,不科学、不切实际的制度,在基层是行不通的,是难以配套、难以执行的,执行力不免落空。二是加强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性措施的合法性审核。根据《海关立法工作管理规定》,在直属海关层面,立法只有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权,要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工作,保证海关执法依据的统一,避免规范性文件“无法可依”;按照《海关政策性措施合法性审查暂行办法》明确的程序,对各海关单位出台的政策性措施进行审核,避免“法外施恩”;三是“立、改、废”工作同步实施,避免“只立不废”或“只立不清”,相应业务职能部门坚持随立随清,防止把“立制度”作为一项政绩来做。
二、理顺制度体系,提高适用程序上的执行力。
海关业务类规定“细”、政策变化“快”、业务门类“杂”,一线执法关员往往感受有制度过时、部门间规定冲突等现象。2005年北方工业公司诉石家庄海关行政赔偿案件,经和解以海关赔偿1800万结案,创下《国家赔偿法》实施以来海关承担赔偿数额之最。法院在审查该案中,发现海关存在42个执法问题,其中就有制度过时、有关部门配合衔接不紧密、制度“打架”等问题。因此,理顺执法体例,推进执法流程规范化建设非常必要。笔者认为,海关执法有一 “葵花宝典”值得一线执法人员特别是新关员的重视,这就是总署政法司制定的约90万字的《海关业务标准化规范》。该《规范》将执法依据中梳理出海关职权逐项分解到具体执法部门、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和各种海关单证的控制要求,是对海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结构化分解和逻辑化综合后的“法典”式再现。该《规范》电子版刊发于总署政法司网站,每月定期及时维护更新。建议进一步推广应用《规范》,将《规范》的学习列入海关各单位人员普法的内容,特别是面向基层人员进行培训和宣讲的教材,在适用制度方面,可有效避免新旧规定“打架”或政出多门的“冲突”。
三、明确制度法律属性,提高执行力的规范性。
我们常听到要把握住“把关与服务的平衡点”的指示和要求,但俗话说得好“看花容易绣花难”,业务人员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把握这个“度”。笔者认为,不妨从各项制度规范的法律属性角度来理解。制度
条文可分为约束性规定与任意性规定、禁止性规定与授益性规定等,对于约束性、禁止性的诸如“应当”“必须”类规范以及“海关人员6项”禁令等,宁可“机械执法”,不可“法外施恩”;而对于“可以”类任意性规定,特别是海关服务方面的授益性规定,应增强主动意识,在依法把关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经济发展。如,知识产权在学界向来有公权与私权之争,在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工作中,依申请扣留、依职权调查处理等规定应依法按程序执行,而在权利备案、当事人权利争议和解等方面可增加主动意识,便利合法权利货物进出。在执行力的规范性方面,要克服现实中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趋利化倾向,对自己或本部门有利制度的亢进执行,无利的则疲软执行;二是媚上化倾向,即制度不如领导批示,批示不如领导暗示。
四、增强制度的能动性,保持执行力的生命力。
法律制度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某些规定“滞后”于现实发展应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把制度执行作为一个演绎法律精神、体现执行主体能动性的过程,在执行中既要及时反馈制度的完善方向,也要关注制度对各项改革的及时顺应。如贸易管制中的规避行为,2008年有一外省企业将银锭粗加工成银盘归入无证商品编号在合肥关区现场申报出口,涉嫌逃避出口许可证管理,合肥海关及时整理材料报总署政法司,该贸管事项的敏感性和及时反馈引起了总署和国家相关贸管政策制定部门对白银粗加工制品出口管理的关注,并在全国海关及时进行了执法风险提示。构建海关大监管体系是海关当前的战略发展目标,在制度执行层面就要求我们顺应改革大局,在改善通关环境、提高通关效率、优化海关监管与服务方面创新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的基础项目。
五、加大执法过错纠正和责任追究,增强制度执行力的刚性。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关员的行政执法行为,构建多方位的执法监督体系,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目前纠错和追究途径有:
(一)常态监督,包括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外部监督、内审监督四位一体的执法监督体系;
(二)动态监督,“海关执法评估系统”、“HL2008”等信息化平台,对各主要业务领域的执法环节和执法岗位实施动态评估与监控;
(三)个案监督,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律途径,加强对海关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通过办理案件、剖析案例,为立法、执法提出
合理化建议,并配合相关部门加强立法后评估的力度。2010年8月,总署已研究制定《海关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暂行办法》,以此解决目前存在的考评覆盖范围不够全面、考评内容与责任制要求不相符、考评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将促进海关执法质量的提高和执法责任的落实,增强制度执行力的刚性。
六、注重制度环境的营造,提高执行力的和谐度。
海关监管的对象虽是“物”,但“物”的权属在“人”。在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执行力也需要“土壤”,需要我们营造和谐的执法环境,增进管理相对人对海关法律制度的认同感,不断推进执法中的良性互动关系。当前,此方面的法制工作相关要求有:第一层面,开展五五普法总结、验收和六五普法规划的制定;第二层面,组织常规性的“4.26“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宣传周活动、”6.26国际禁毒日”和"8.8'’海关法制宣传日活动等专项活动,增强海关法制宣传的社会效果;第三层面,开展和业界的合作,如:通过加强与报关协会的合作,进一步厘清海关、报关企业和进出口企业在进出境环节的责、权、利;通过引入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的服务,提高海关稽查、核查的专业化、科学化,有效贯彻落实相关制度。
古诗人荷马曾言:决定问题需要智慧,执行时则需要耐心。同样,制度建设具有基础性、长期性,提高制度执行力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课题。坚持不懈抓海关制度执行力建设,确保海关优化监管和服务各项政策制度的正确实施,必将进一步发挥海关法律制度在大监管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
参考资料:
保罗·托马斯:《执行力》,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版
(英)亚当· 斯密:《国富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孙笑侠:《基本法律价值》,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海关总署署长盛光祖:2010年全国海关关长会议主报告
海关总署政法司司长孟杨:夯实依法行政基础 着力提高执行力
第五篇:提高制度执行力的思考
提高制度执行力的思考
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根本在制度建设,而制度建设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执行力。在新形势下,加大效能型机关建设力度,必须下真功夫研究解决当前制度执行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
当前影响制度执行力的突出问题
制度建设“漏洞”存在。单位“一把手”主动抓制度建设的意识淡薄,对现有制度家底不清楚,更没从全局高度去谋划制度建设、去抓制度建设,“制度链”未形成;对上级制度囫囵吞枣、研究不够,照搬照抄上级制度条款,或在网上搜索、复制、粘贴等办法,制定本单位的规章制度,酿成“水土不服”的苦果;超前思维能力不足,制度频繁修改,缺乏稳定性,朝令夕改;制度修订不及时,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处理不够,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部门与部门之间协调意识差,制度制定过程中不通气,造成制度之间相互“打架”。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制度本身不够科学、不严谨和脱离实际,还给制度执行带来极大困难。
制度执行“肠梗阻”严重。重视不够,领导认为制度出台后就大功告成,组织成员都能照章办事,思想上有松懈的倾向,制度制定与执行脱轨。氛围不浓,工作人员对规章制度“陌生”,主动执行意识差,冷热现象严重,办事效率反差大。意志不坚,制度刚出台时威力大、执行效果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被淡化,最后放到“陈列室”成为摆设。随意性大,除制度本身存在一定“弹性”外,在执行制度过程中,变通执行,主要精力放在违规“风险规避”研究上,常打擦边球、钻漏洞,领导有时候搞下不为例,让制度变成废纸。
督查问责“踩空档”常见。内部监督不力,无制度执行督查机构、专班和专职人员;有督查机构、专职人员,但授权不到位,督查机构及督查人员难以发挥职能。外部监督乏力,上级监督、行政监督机构对各级各部门制度执行情况监督频率不高、密度不大、深入不够,“空白区”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督查力量分散,各自为阵,单打独斗,浪费了督查资源,采取跑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督查,难以发现问题,即使发现问题也只是轻描淡写地指出,造成督而不查、查而无果的现象。督查成果成了“虚谈”,制度执行谁个出了问题、什么出问题,没有深入研究、更没有去问责,产生“破窗效应”,制度权威丧失。
努力提高制度执行力的有效途径
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构建科学严谨的制度体系。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是提高执行力的根本。一是制度必须具备可行性。以上级规章制度为依据,认真研究,吃透精神,在上级规章制度的框架范围内制定符合本地方、本部门的规章制度。同时,坚持实事求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制度。二是制度必须具备严谨性。充分发扬民主,在制度制定过程中,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征求组织成员意见,修改完善,并按照相关程序审定,对外公布执行。加强沟通协调,涉及职能交叉的制度,由牵头单位负责,征求相关单位的意见,吸纳合理的建议并逐条逐款研究,防止制度之间发生冲突和出现空档现象。三是制度必须具备连续性。超前谋划制度体系建设,保障制度相对稳定。及时修订,对确实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制度,该废止的坚决废止,该修订的及时修订,确保制度符合实际。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本着缺什么就建什么的原则,完善相应配套制度,确保制度行得通、推得开。
以领导垂范为关键,打造制度执行的引领标杆。孔子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领导干部本身行为是单位的风向标。一是筑牢“防线”。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认识到自身就是检验制度执行力的“试金石”,更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关键点,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增强带头执行意识,牢固确立在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制度贯彻没有变通的思想。二是守住“底线”。毛泽东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领导干部必须坚守制度“底线”,不越“雷池”、不闯“红灯”,坚持制度刚性特点,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多少阻力,都要认真执行制度,不走样、不变形、不缩水。三是树好“标杆”。三国时期曹操“割发代首”是领导干部遵守制度的榜样。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好、贯彻好、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领导的人格魅力和示范带动,产生“蝶变效应”,提高组织成员的制度执行水平。
以宣传教育为抓手,奠定制度执行的坚实基础。制度作为人们“行为道德”的底线,只有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之上,执行才有最深厚的根基。一是强化学习培训。把制度学习培训纳入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组织建设内容之一,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制度,明确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那些不该为、违反有那些后果,自觉做到知制度、守制度、护制度。同时,加强制度执行的指导力度,及时解决制度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制度的执行能力。二是倡导落实文化。培育良好的落实文化,激励和引导组织成员提高制度执行力,努力营造“遵守制度为荣、违反制度为耻”的浓厚氛围,着力建设求实文化、责任文化、诚信文化、细节文化,让每位干部职工自觉养成实事求是、勇于负责、诚实守信、重视细节的良好习惯。三是常抓警示教育。敲响预警钟,打好预防针,督查机构对发生的违规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找准违规的症结,分析违规的特点,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作为反面典型材料教育干部职工,让大家充分认识不执行制度对集体和个人所造成的危害,从而自觉遵守制度。
以强化监督为保障,增添制度执行的驱动马力。没有监督,制度就成了不带“电”的高压线,只有加强监督,制度才有震慑力。一是健全督查机构。各单位要成立内部监督机构,由分管纪检人事领导负责牵头,落实1-2名讲原则、敢逗硬的干部负责抓督查,“一把手”要充分授权,落实专项经费,为督查机构及督查人员“护航”,把监督机构建设成为权威机构。同时,“一把手”要创造人文关怀环境,让督查人员有想头、有干头、有盼头,使其履职尽责、真抓实干。二是整合督查力量。部门自身督查与专门机构督查相结合,建立“分流承办、归口负责、整体协作”的运作模式,对涉及多个部门参与的督查事项,明确牵头部门,加强沟通和配合,共享督查成果,强力保障制度落实。公众监督与媒体监督相结合,借助外来力量监督,让制度执行情况在阳光下“裸露”,推动制度执行。三是创新督查方式。坚持督查工作抓经常、常规督查抓规范、重点督查抓突破、综合督查抓协调、重难督查抓反复,既注重督查结果、又注重督查过程,既注重集中检查、更注重经常督查,既注重静态督查、更注重动态督查。通过督查手段,始终绷紧制度执行这根弦,让其自觉严格执行和认真落实制度。
以逗硬问责为手段,保持制度执行的强劲势头。认真解决制度执行不力怎么办这个根本性问题,把问责“利剑”指向不执行的人和事,在“问责风暴”中强力推动制度落实。一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坚持问事必问人、问人必问责、问责问到底的工作制度,细化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的具体操作规则,完善制度执行责任追究制和制度执行考评体系,将制度落实情况作为列入单位或个人的目标考核内容,并把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挂起钩来,做到奖罚分明。二是查处破坏制度执行的行为。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带头破坏制度、有意干扰制度执行的行为,不能“往开一面”,要从重、从严追究责任;对于明目张胆地“触高压线”的事和人,“露头”就查,严格问责;对变通执行制度,打擦边球、钻漏洞的行为,及时查处,防微杜渐。三是从严责任追究。问责既要对事、更要对人,要“问”到具体人头上,对不正确执行相关制度、不认真履行相应职责的单位或个人,采取发整改通知、书面通报、电视曝光、黄牌警告、主要领导述职、问责追究和量化考核等措施,从而让人敬畏制度,使其不敢不执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