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诗意空间的精神言说

时间:2019-05-14 22:1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个诗意空间的精神言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个诗意空间的精神言说》。

第一篇:一个诗意空间的精神言说

一个诗意空间的精神言说

(甘肃省临洮县文峰中学 石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歌是潜兴的艺术。就拿当下诗坛来说,几乎一夜之间,大大小小的博客、微信群以及微信公众号在以瞠目的速度催生大量分行文字,但这些分行文字又以惊人的速度枯朽、失效,一不小心就陷入了精神指向、艺术手法庸常的繁笼。

诗歌的穿透力,往往随着时空的推移成摇摆的势态,“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总有一些诗歌在历史节点的冲突,断裂与崩解中生存下来了,他们像大浪淘沙淘出的金子,在诗歌史册上发出独特的光芒。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诗歌,他也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叶圣陶,对这首诗给与高度评价,说它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对这首诗的评估,我们以不能停留在好诗的言说层面,它应是一首很重要的诗,以一个诗意空间的精神言说而成诗歌谱系的经典文本。

在一个诗意空间《雨巷》里,诗人述说了一个凄美迷茫的梦。他在说什么?我们似乎不怎么懂,因为他说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借用一般语言组成的诗的言说方式。一般语言一经进入这个方式就发生质变,意义后退,意味走出;交际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成了具有音乐性、弹性、随意性的灵感语言。”这种语言不仅是诗人的“我说”,同时“语言进一步言说”有能力让语言言说的诗家语才是新诗生存下来的本体依据。

一、元诗意图的语言言说

对于许多诗人来说,写诗是对客观生活材料提炼、加工。戴望舒则挖掘出一个奇妙的核心意象“雨巷”,雨巷不是直接通向客观,而是通向语言和灵魂的奇境,这就是所谓的“元诗”,即关于诗本身的诗。诗中的诗人言说,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出语言言说,“我说”和“语言言说”之间有一种美妙的张力。“独自彷徨在这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诗人的主观视距中,世界缩小了,物质空间转化为语言言说的无限的精神空间。悠长既指向时空,供指向一种慢节奏的、舒缓的情感基调,在审美意念--彷徨上集中,曲线性的无望的延展里,穿生的一种突围的意想。传统的写作一般是诗思萌生于落笔前,而元诗意图的写作,诗思是在写作中与语言一点一点同步发生的,他的奇境效应是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美妙的偶然性,即“逢着”丁香一样的姑娘,再有丁香姑娘“彷徨”于诗人的雨巷,这里彷徨→逢着→彷徨,构成了一个回旋变化,逢着→飘过→逢着有似于重章复沓,伴着悠长悠长→走近走近→远了远了→悠长,错落有致的韵律,诗人并不完全有语言深处具体会发生什么的自觉,循着“语言言说” 的踪迹,诗歌好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又好像处于未完成的叙述过程中。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道出了元诗的审美意味达到的高度。所言客体的形状、颜色、空间和运动,只是作为媒介,意在达成与人类情感的异质同构。理解了元诗“语言言说”的这些特点,我们就会明白,诗人在“雨巷”这个诗意空间言说了一个精神事件,让我们触摸到他无以排遣的哀怨,在无望中的执着幻想,幻想有一种奇遇,彻底让他解脱。他因何哀怨,因何惆怅,他要追求什么,我们都不能确切得知,但每个人又可根据不同的阅历、修养、情感有不同的猜想。正如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中说:“艺术符号是一种终极意象,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的知觉的意向,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觉的活的东西。终极意象之终极,指其不可再分析、推理、难以转述,但可以感动你心灵最幽暗的角隅,透入你的直觉、潜意识,被你知觉、体验。无“理”而更有丰盈的意味。”

在“我说”与“语言言说”之间接合,诗人靠对言语纹理的敏悟力,化若无痕。纯粹自足的诗语脱颖而出,“我”由存在而无痕的消失,所谓“我丧我,确是扩大的我”。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之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乱而穷思维,引人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这正是《雨巷》历经近90年而魅力依旧的原因吧。

二、言说意蕴的精神内核

诗的思想,绝不止是肤浅的、普泛化的道理,而应是深入生命体验的个性化的发掘和体悟。一首有真正意义的诗,会超越本身,“吸附”未知深层生命体验,他一般会有两个以上主旨,除去诗歌情境固有的,另外的则是自我持存、“无中生有”的语言奇境。也可以说,“言说意蕴”的可能边界是诗歌“主旨”的可能边界,可能深度是诗歌“主旨”的可能深度。诗的语境产生后,脱离诗人的另一个生命形式出现了,言说意蕴成为不确定的、具有更多的密甬暗道的审美空间,生命元素构成了言说意蕴的“精神内核”。“永远不可能奢望”言语自身,诗歌成为语言与精神之间的一种特殊周旋、磋商,不只是语言的凸现,更是精神的凸现。

自古写“愁”的高手很多,《雨巷》写“愁”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令人窒息的“雨巷”让人难以活命的时候,在诗人的突围意念里萌生出一个“丁香”姑娘,他似乎从窒息中活了过来,可这点亮色,这点希望还没能完全看明白,“丁香情结”变给诗人带来亮点幻灭后的更深重的愁。在雨巷的背景中,实中有虚,虚实相生,丁香--姑娘--“我”物我合一,人我合一。我有无告的愁苦,何以解愁?却,唯有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丁香有愁心,姑娘结愁怨,愁上加愁,岂不是愁更愁?以愁觅愁,以愁诉愁,正如以毒攻毒,以毒疗毒,诗人愁绪之深,愁毒攻心,无由排遣,只能借助自虐式的幻想。一个愁字构成了言说意蕴的精神内核,这是对愁绪杂质的“清洗”,堪称幽微绝妙之笔!“不是绿色语言,就不会继续生长”,是人潜意识深层水域自然涌上的“语言言说”,是源于有机的、绿色的生命体验,他们才通往我们生命最隐晦、最疼痛、最脆弱、最遥远却最迫近的角隅,我们的灵魂受到一次梦游般的复杂的阅读快感。诗的语言由诗人创造,但当言说意蕴进入精神的瞬间,你会发现,言说更像是一种倾听,倾听精神内核的引导和召唤。

诗家语的言说结构,一定要以坚实的精神内核做支撑。单纯的“我”的言说,只是滤色镜后面的言说。许多诗人靠仿写创作,丧失了对生存个体质询的精神内核,不乏“美感”而缺少活力,这必定是诗歌速朽、失效的本体因素。

三、言说本真的有效性

诗家语是有生命的,生命要向下扎根,扎进心灵的根有多长,诗歌的生命就有多长。当“优美、生动”不再是诗歌的圭臬后,对诗家语言说本真的挖掘,成为诗人追寻的基本意向。

意向是言说本真的基本单位,《雨巷》以意象的组合达成言说本真的承载。①雨与巷的组合:南方小巷悠长、寂寥,雨中小巷更易伤情。雨与巷的组合,较之单独的“雨”或“巷”,更有情致,更见寂寥;②油纸伞与诗人的组合:油纸伞在传统诗词是常见意象,将其放置于雨巷的诗人头顶,油纸伞就浸染了诗人的哀怨,诗人也因头顶的油纸伞遮了一方天地,更加孤独,情绪化的雨巷更加悠长、寂寥;③丁香与姑娘的组合:自古以来丁香诗的诗人很多,丁香成为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诗人继承了丁香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以“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丁香姑娘”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意象。人与物天然相和,物我合一,是诗人心中理想的化身,也是诗人突围“雨巷”的一根稻草。

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这些意象是诗人偏爱的,恰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影象,是主观情志的物化。这种组合已将形式和内容消泯了界限。

诗人身处乱世,时世的走向“剪不断,理还乱”,雨巷、油纸伞下更显孤独的诗人、丁香姑娘这三个意象,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朦胧的写意画面,将“苦闷、彷徨”这种人在遭遇与环境的冲突时所特有的精神处境提纯再提纯,简化再简化,最大限度地接近了言说本真。“诗不是某一个感官的享乐,而是全感官或超感官的东西。”它直接通向读者那“微细到纤毫的感觉的”神经。

诗人的求真意志,容留诗人生命体验中的矛盾因素、逆反因素,扩大了语境的承载力,使诗歌成为时代血肉之躯上的活性细胞。它从个体主体性出发,以独立的精神姿态和语言方式,处理个体生命、生存与时代的关系。当言说本真成为超越个体性的“泛本真”,它就具有了“生命力”维度的有效性。

求真是要达成有效,如果说《雨巷》意象的组合是基于求真,那么组合意象的再组合则是基于有效。在审美求真的建构中,诗人在一个完美求真的视野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圆点式的“泛本真”,艺术穿透力也正是在于意象之点与意境之圆达成了圆融的合奏。如梦一般飘过的丁香姑娘,在诗人留有一线希望的视野里消逝在雨巷的尽头,此时诗人的理想好像已经破灭,又好像还没有真正到来,依旧留在心底。它留给我们的是下一次相逢的酝酿,于是“撑着油纸伞”又“独自徘徊在悠长而寂寥的雨巷”,走的是同一条雨巷,又像是全新的一条雨巷,全诗就这样周期性无限性地运动着、循环往复着,画着耐人寻味的意境之圆。这种凄美在无限重复中渐渐磨砺了绝望,构成一种安静的流动感。每个意境之圆的完美处处以意象之点为要素。意象之点油纸伞、“我”、丁香姑娘,没有像一般诗歌的意象单独地存在下去,它在完美的意境之圆中消弭了界限,彼此勾连。意境之圆与意象之点天衣无缝的组合,使得这首诗达到了本真的极致。如果只局限于诗中意象之点的解读,而忽略了意象之圆的无形存在,那我们就有可能读到了无边的绝望。

正如孙飞龙在《印象》与《秋蝇》的精神解读中指出:“戴望舒诗歌创作时把个人放在两难人生境界的交接点上,即让自己始终处于精神困惑的边缘状态,呈现一种边缘状态的美学特征,他让我们看到美的东西总是让人忧伤的,雨巷拥有不衰的审美生命力,也正在于它更深的意义上彻底揭示了美好事物的存在方式。”

这种圆点式的“泛本真”在我们今天读来也是有效的。当遇到生活中的不如意捧起《雨巷》,雨巷中那个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人仿佛就是我们自己,“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幽怨的姑娘”,便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觉。文学作品固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而“言说本真”有效的诗一定是跨时代的,穿透历史烟云,“后之览者,已将有感于斯文”。抛开戴望舒的“雨巷”,我们仿佛走进了自己的“雨巷”。把一首诗写的像“好诗”并不难,把一首诗写得有生存的“有效性”,才具有真正的难度。如果诗歌只是一种惟美的遣兴,一种不痛不痒的言语迷醉,那么已有足够多的作品可以载入诗歌史。而唯独像《雨巷》这样的诗歌成为了经典,就是应为“惟美”和“迷醉”是无法衡量诗歌成色的。

参考文献 ①周振甫,《诗家语·诗词例话》,1982年第8-11页。②王 雯,《论戴望舒〈雨巷〉的艺术特征》,《长城》,2013年第2X期第92-93页。

第二篇:董一菲诗意语文空间之导语

·诗意语文空间之《女性语文名师教学风格研究》

(2013-7-2 13:21:00)董一菲

节选自中国知网2011年硕士毕业论文:《女性语文名师教学风格研究》

作者:王华(安徽师范大学)文章链接:点击

摘要

语文教学风格是指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综合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本论文着眼于女性名师这一独特群体,将她们的教学风格作为研究对象,挖掘出女性语文名师教学风格的特征,研究她们形成独特风格所具备的共有的基质,这对于如今女性教师的专业成长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论文采用了个案研究法,选取了于漪、李吉林、窦桂梅和董一菲。这四位女性名师作为对象来对女性名师的教学风格做深入的研究。研究她们精彩的课堂实录,分析她们高超的教学艺术,总结她们独特的教学风格,论文分析细致准确,着眼于女性名师的课堂及其论著,通过研究她们的教学风格,来试图帮助当今的女性教师解决风格养成的问题,为我国女性教师的成长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目录

第一章 女性语文名师教学风格的个体风采

一、于漪的教学风格——丰富多姿

(一)善于立体化、多角度地组织课堂,追求整体效应

(二)寓教于情,注重熏陶感染

(三)追求课堂教学的美

二、李吉林的教学风格——秀婉细腻

(一)善于创设情境,长于抒情

(二)着眼于儿童发展,课堂生动活泼

(三)追求形真意远,理寓其中

(四)教学语言委婉动听,循循善诱

三、窦桂梅的教学风格——激情灵动

(一)声情并茂,激情洋溢

(二)民主开放,张扬个性

(三)立足文本,勇于创新

四、董一菲的教学风格——诗意唯美

(一)优美蕴藉的教学语言

(二)透彻精辟的诗意阅读

(三)独特典雅的唯美气息

第二章 女性语文名师教学风格的整体风貌 第三章 女性语文名师教学风格的启示 董一菲的教学风格——诗意唯美

特级教师董一菲说:“好的语文课像一首诗,我喜欢这样的描述。这里的‘诗’,并不是指那些在书上供人反复吟咏的作品,而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亮,或者情感的激荡。苏霍姆林斯基说:‘没

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师应当承载起放飞诗意这美丽的重任,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流淌

着诗情余韵的海洋。”董一菲老师的教学极富有诗意,课堂充满了典雅之美。

(一)优美蕴藉的教学语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都是一种教育,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教育。董一菲老师的课堂语言优美蕴藉,饱含着诗意,“她的声音柔而不媚,像钢琴中音部琴键上发出的乐音,脆而不尖,质地纯正、悦耳,听起来舒服却不催眠。”例如在教学《边城》时,她用生动的言语叩响了学生热爱文学的心扉——师:我们再一起看看《边城》,进一步了解一下情况。翠翠有一个天籁般的美丽的名字,她有着十五岁的花样年华;她有一个为爱而死,飞扬着生命的母亲,对她来说,是永远的宿命一般的憧憬和向往;她有一个爱她、她爱,与她相依为命的白发爷爷;她有一个爱她,为她闯滩而死的天保;她有一个爱她、她爱,为她不要碾坊的儺送;她有一个初雪无痕、美梦无痕的梦幻;她的生命因美丽而曲折的误会而精彩滟滟,她有过雁过、风过、云过、雨过的甜蜜的忧愁。湘西的这一方水土养育了美的惊魂——翠翠,翠翠是自然地女儿,青春的女儿,水的女儿,城的女儿。翠翠有着千种美丽,万种风情,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谈“翠翠”之美。再比如在一次公开课上,她用这样的语言导入新课:

“张爱玲三字当中粉红骇绿,影响大半个世纪,她是一个世纪喧嚣华丽风流云散的寓言,那么就让我们回眸,回眸那绝美的瞬间。”

最后,她又余韵袅袅地收束了全文:“影影绰绰的桃花的绯红零落,我们读月光下温婉的故事,艳异悱恻,氤氲不绝,无数的海晏河清,千般的柔媚宛转。那是滚滚红尘不了情,那就是张爱玲__民国女子,不老的临水照花人。”

在董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的长期浸润下,学生的语言也充满了诗意,变得谈吐优雅,字字珠玑,如在上《一棵开花的树》时,学生这样表述自己的感悟:“本诗富有真情美,读过之后感觉作者的感情像繁复的花瓣一样层层的舒开,所有甘如醇蜜、涩如苦莲的感觉正交织在心中,人应当有情,有了情才会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每一天,珍惜每一个有阳光的日子,珍惜阳光洒过的每一个角落。”

(二)透彻精辟的诗意阅读

1.重在诗情——情景的诗意创设。阅读需要一个理想的环境才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课堂上,情景的创设能够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悟中读,反复玩味,体验文字的美妙。诗意阅读重在“诗情”的创设,给予

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董一菲老师擅长于这一点,如讲读《花未眠》一文时,她这样导入——

师:大家看大屏幕,《花未眠》的作者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受奖的时候说道“我的美丽的日本”,日本的美就是物哀、幽玄、风雅。川端康成是亚洲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他将亚洲的美、东方的美、日本的美,撒播世界,让欧洲,让世界为之而震惊。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他的美学随笔《花未眠》。

(展示川端康成的画像和三个关键词)

物哀 幽玄 风雅

这是川端的画像,美丽的川端,永恒的川端,淡紫色的川端,旁边有三个词——“物哀”、“幽玄”、“风雅”,永生永世追求的美,也是川端康成为之献出一生的日本美,这是一首诗,下面我们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来朗读,然后根据你们的理解,根据你们掌握的川端的相关知识,用

三个词或五个词来概括川端。(男女配乐朗读诗文)教师开课揭题,直入情境,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文本的情景中来。董老师一开始就介绍了作者川端康成,出示了川端康成的画像和三个理解课文的关键词,这样安排,一方面创造了学生阅读美文的氛围,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

供了诗意阅读拓展的机会,也让课堂充满了浓厚的语文情味。

2.善于延伸——知识的迁移内化。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因而,董一菲老师在诗意阅读课堂上注重知识的迁移和内化,让学生学以致用,给予

学生诗意的阅读人生。例如在《我的空中楼阁》教学中,董老师利用“我喜欢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但是它„„我更喜欢„„”的句式让学生仿写造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自己读过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内化。

3.着眼生成——人文底蕴的诗意建构。

董老师说:“我就想把自己心中的语文教给学生。说白了,就是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学会审美,能体会文学中感性的,情感的表达,提高文学素养,培养人文底蕴。所以,我在讲一字一句的时候都要渗透这一点,语文的味浓一些,这就比较吸引学生„„我觉得真正的语文既是工具的又是人文的。说语文是工具的,是指我们一生都要用语文去听说读写,有了这个工具可以更好地去学习其他学科。人文性就是要通过语文学习给予学生一颗‘诗心’,用诗意的眼睛去看生活。这使学生能真正地有很高的品位,学会审美,有非常

细腻丰富的情感,对其他艺术都能触类旁通。”让学生们拥有一颗“诗心”,一颗“琴心”,让学生诗意地栖息,让他们拥有对文学的敏感,对文字的敏感,对艺术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这是董老师最终的追求。因此,董一菲老师注重让学生读,品,悟——在“读”中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品”中体会文字的典雅,思辨的独特,在“悟”中收获浪漫与灵性。她成功地采用“吟诵一涵泳一查询一讨论一作评”五步教学法,精心打造学生的人文底蕴,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文学,构建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三)独特典雅的唯美气息

“我的语文教学追求唯美。美是我的语文课的生命。”董一菲这样说。语言字字珠玑,文采飞扬,教学设计新颖独特,匠心独具。她以诗歌为切入点,“在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讲大开大阖的时空设计;用李清照的《声声慢》来讲叠字的妙用;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来讲练字;借‘枯藤老树昏鸦’讲意象列;借李商隐的《锦瑟》讲由于意象密集而造成了诗歌的多义和难解;让学生在‘秦时明月汉时关’中体会空间的时间化和时间的空间化,在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和色彩美。”正如董一菲所言,诗歌的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典雅的语言表达,卓尔不群的思想,进而培养他们成为具有个性和非凡气质的人。

在教学月亮话题作文时,董老师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是一个爱月的民族,明月清辉,月出月落牵引了我们太多的浪漫与愁肠。夏商周时代我们古老的先民在心灵深处供奉着美丽的月神。于是嫦娥从《山海经》里奔月而去,于是李白的霜月有冷艳乡愁,于是苏轼有了一轮悲欢离合的月亮,于是张九龄抛起了最大最圆最深情的月亮,于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于是这轮月亮就千年万年美丽如斯,于是这轮月亮就温暖了华夏儿女每一颗心灵。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这些泛着诗意光泽的语言典雅动人,将中华民族延绵不绝的才情生动地传递给了学生们。董一菲老师的教学之美,不仅美在优美蕴藉的教学语言,丰富扎实的文化常识,透彻精辟的分析品读,还在于她注重学生内在品格的养成,精神家园的构建和生命价值的探索。她的课堂渗透着人文价值与诗意唯美的气息。“教师书桌上常新的书香自然能浸润学生的心灵,教师课堂上灵动的思想自然能浇灌学生的慧根,教师生活上淡定的坚守自然能安抚学生的躁动,教师精神上卓越的追求自然能照亮学生心路。”靠着常新的教育理念、灵动的教育思想、淡定的道德操守和追求卓越的个性,董一菲老师的课堂独特典雅,散发着语文的灵性,引导学生去品味语文,品味人生,品味人性。

第三篇:教师要有精神空间

《教师要有精神空间》读后感

翻阅了郑杰校长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位“另类”校长的书中安排了四个部分,即“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个名理性的教育者”和“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提出了100条建议,每一个“另类”建议都洋溢着时代气息,透露着内心的真诚,条条都说在了我们新时代教师的心坎上。他站在我们一线教师的立场,用我们一线教师的眼光,看待当今教育教学的一些现象,深入分析问题并提出了这些合理的建议。读来让人有种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写到: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要有精神空间,教师应享受生活,让我们现代起来,学会做自己的主人,为自己而教,要有宽容精神,为沉重的负担找到良好的理由,何不玩一玩,要学会欣赏缺憾等等。要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能接受并尝试努力去做到,那么你就是一个幸福的教师。

现今的老师,不仅要承受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各级各类的检查验收,还要承受学校内部各项指标的量化考核,在学校每天像个上了弦的陀螺,钻研教材,备课、上课,改作业,补差,光是这些就弄得你头晕脑花,脚踉跄,回到家又忙着照顾家庭,哪有什么快乐和幸福可言!可是我要说的是快乐是自找的,幸福是自己争取的。只要你带着一颗善良、美丽的平常心,就会发现世界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

一、纯真无暇的孩子,让我幸福。

有了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的美丑善恶,有了复杂的人际关系。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适应这个残酷而现实的社会。所以就有了酸甜苦辣的五味俱全,也有了人心叵测,知面不知心。在社会上拼搏的人们常常会感到人累,心更累。但是教师却不是,教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纯洁无暇,还没有被社会这个大染缸染上任何颜色,你不必担心尔虞我诈,也不必处处算好机关,更不必担心自己被算计,这种心境你是快乐的,轻松的,所以每天面对这么一群纯真的孩子时,感觉到自己的心灵也会受到洗礼后的洁净。你给每位孩子的一点好,他们就会报答你的十倍好。

记得有一次,过敏性鼻炎又犯了,一个孩子以为我感冒了,拿来了感冒药,望着那淡粉色的药片,嗓子眼有股涩涩的味道涌上来。虽然是个小小的药片,可那是孩子的一片心意,作为一个老师有什么比得到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更让你感动呢?那一刻的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二、对孩子多份宽容,我就幸福。

“教书育人”,教书重要,育人更重要。作为教师教会学生做人的基本道理,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任务。现今时代,学校要分数,家长要分数,孩子要分数,教师当然更要分数,在“分数论英雄”的今天,谁的分数之高,谁就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所以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家长都沦为了分数的奴隶。

老师的虚荣心特强,有时候死要面子。总想让自己所教的学科最好,总想个个孩子听你的话,个个出类拔萃。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的五个手指伸出来还做不到个个一样长,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个性不一的几百个孩子呢?在分数上,在为人处世上,在特长上我们是不可能做到一刀切的。现今社会不是弘扬人性,张扬个性吗?如果你一味的用你自己的要求去衡量学生,培养学生,过于追求完美,你会觉得很累,当然你可以尽量追求完美,但你要知道这世界上本就没什么是完美的。假如你一定要追求完美,而结果如不是你所愿,到时的你得到只会是个坏心态,那样你会很失望,很伤心,很痛苦。所以我们要放正心态,学会“有教无类”地接纳身边的每一个学生,学会以每一个学生为基准,对孩子多一份宽容,让学生学会做自己人生舞台上的主角,从它的幸福成长中获得幸福!当你发现给了学生一份宽容,自己却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快乐和幸福!

三、播种后的辛苦,收获后的幸福。

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说上好的一棵树木要成材,至少得需十年左右的时间,但是要培养一个合格的、优秀的人才,那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树木培养不好,还可以让其自生自灭,无伤大碍。但是人教育不好将来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将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教书育人是个苦差事,它的播种是辛苦而劳累的,它的收获却是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时半会,甚至一月两月也看不出任何变化,所以教师的播种是辛苦而漫长的,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但是播种后的收获却是幸福的。

除夕夜的手机响个不停,原来都是学生们发来的短信祝福。

做教师的真的很不贪心,做教师的心真的就那么小,就像梁静茹那首《瘦瘦的》中唱道的:我的心现在瘦瘦的,很容易就饱了。除夕夜,读着孩子们一个个的拜年短信,想着孩子们纯真可爱的笑脸,回忆着孩子们一声声的老师好,那个时候我感到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就是我!

四、尝试享受生活,感觉幸福的滋味。

美国压力研究机构2000年列出十个最具压力的职业,城市中学教师名列第一。我想在中国,我们小学教师的压力比美国的中学教师少不到哪里去。目前的教师评价制度,课程改革导致的理念更新,苛刻严格学校的管理,教师的评聘制度,超负荷的工作量,社会地位的低下,收入与工作的付出,甚至是家庭等等,都给我们这些教师带来了沉甸甸的压力。所以教师导致了教师的心里压力过大,造成了不少教师易焦虑、遇事容易紧张,产生恐惧心理,常常担忧自己身体健康状况有问题;一些教师则存在谨小慎微、优柔寡断、墨守成规等症状。教师的各项职业病频频爆发,绝大多数教师常年处在亚健康状态。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习正确认识自己,认真剖析自己,放准自己的位置,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工作压力,学会自己调整,自解压力,释放自己,和周围的同事搞好人际关系,轻松快乐的过好每一天。双休的我,放假的我,闲着没事喜欢约上一两个朋友或者同事往咖啡馆跑,虽然我们几位都苦于囊中羞涩,一般情况下是不敢点那上百元一杯的咖啡的,只能泡上一壶清茶。但看着开水冲泡后,那盘旋萦绕的茶叶在杯中慢舞,闻着那袅袅茶香,来上一段悠扬的音乐,这份安然娴静,这份浪漫清新,不用点缀由衷而来。花个几十元买个凉快和幽静!买个好心情真是值得!和朋友们,同事们围坐一起,泡上一壶清茶,丢开工作烦恼,苦中作乐的我是幸福的!

人们常说:知足常乐,不知足常进步!作为教师,那要看你如何把握这个进退的尺度,如何看待这个“知足”和“不知足”,我们常说要用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虽然教师的职业是清贫而寂寞,是艰辛而坎坷,但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释放,自我定位。最后我还是那句话:快乐是自找的,幸福是争取的!愿我们的每位老师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第四篇: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

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

在我们的时代,经典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并没有一道无法翻阅的高墙,在表达人性的维度和阐释理想的媒介上,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甚至影像,就像花园里一条又一条彼此交叉的小路,都能通往星辰大海。

或许多年以后,人们终会心平气和地谈论这届诺贝尔文学奖。但现在,关于美国唱作人鲍勃·迪伦的讨论仍在喧嚣中。全世界分作泾渭分明的两派:支持者认为评委会态度先锋,大胆突破,从1996年就被提名、陪跑20年的鲍勃·迪伦终于名至实归;反对者则认为将文学奖颁给歌手成了行为艺术,更像是评委们的一次集体“致青春”。

这不是诺奖第一次把文学奖颁给“非文学”人士。此前有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去年的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严格意义上是一位记者。而在全世界数不尽数的文学写作者中,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无疑是另一种层面的“遗失”。漏网之鱼也好,遗珠之憾也罢,我们还可以列出另一份名单: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契诃夫、卡夫卡、乔伊斯、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普鲁斯特、伍尔夫,包括鲁迅、老舍,他们都是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但又无可争议的大师,依然在一代代写作者和阅读者心中闪耀着无法遮蔽的光芒。奖项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对过去的肯定,而是对未来的召唤。因为获奖,文学作品得以传播与二度传播,经典化和再经典化。连日来,鲍勃·迪伦迅速占领微信订阅号、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他的作品和人生得以走近更多人的视野。因为在我们的时代,经典与大众,主流与非主流,纯文学与俗文学之间并没有一道无法翻阅的高墙,在表达人性的维度和阐释理想的媒介上,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甚至影像,就像花园里一条又一条彼此交叉的小路,都能通往星辰大海。

与其说诺奖颁给了歌手和六十年代,我宁愿相信是颁给了诗意和一颗不老的心。因为,不老的诗意是一个时代的指针。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人总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群体,他们拥有一颗不老的心,所以常常感时忧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他们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力,也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大爱……如果说,节奏与韵律构成了诗的重力,那么这个世界就是诗意的重力。鲍勃·迪伦有句颇为狂妄的歌词:“整个世界都是我的王座”。不妨理解为,任何人都无法脱离自己的时代,没有生活的诗一定是干瘪而了无生趣的。“人生不止有苟且,还应有诗和远方”,近几年火极一时的这句话,也是对诗、对诗意情怀的追求,希望这种诗意能为许多中国人编织了精神的地图,引导人们向往美好,走向明天。

5年前,一位焦虑的诗评家感慨:写诗的人还不如读诗的人多。因为,中国人活得太紧张、太匆忙了。匆忙的人写不出诗,匆忙的人读不下去诗。但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诗意在回归日常。还记得“穿越大半个中国”的农妇余秀华,在电视晚会唱“从前慢”的歌手,以及,一夜间层出不穷的那些读诗公号吗?那一个个在枕边刷屏读诗的人,一个个在农田、在流水线上写诗的普通人,他们用诗意沉淀生活,用诗意去补充人生,那郁郁葱葱正在生长的不正是一颗颗不老的诗心吗?

喧嚣过后总会走向平静。对于经典,时代终会给出答案。新的一天到来,阿多尼斯家门口的记者消散了,村上春树重又穿上了跑鞋。

第五篇:一个葬礼,和对玫瑰花的诗意妄想

一位佛学大师告诉我:死亡是另外一种状态。那么,在那个未知的状态里,为何会隐藏着人生最大的恐惧?!

荣格在他的自传里通俗的对恐惧进行过解释:恐惧源于生命本体对心理想象的未知,就像黑夜中你以为门后面有妖魔鬼怪,如果过去看看门后面什么都没有,你对未知的门后恐惧自然就消失了。

这是个初冬的早晨,一层薄雾还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游动,没有天空也没有黎明。灰暗的天候是我们这个城市入秋以后的主要状态。

天刚放亮我就匆匆起床去为一个朋友的母亲奔丧。为祭祀过程摄像。摄录死人和悲伤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人死了,万事俱休。

清晨的雾开始散去,送葬的人们已守候在殡仪馆各自亲属的灵堂门口。哭声填满了小巷。我朋友的朋友的老妈死了, 中间隔离着无数层关系,所以对于死者我尽可以冷漠的作为旁观者参与送走死者的过程。当该向遗体告别的时侯,有人高喊了一声:“开始——哭!”于是死者的儿女的儿女朋友的朋友亲戚的亲戚一起哭了起来。我不知道这种哭的形式有几许真实的内容,我只是觉得有点形而上,差点就没有笑出声来。因为我不知道躺在棺木里那冰冷的尸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即没有领受过那个人的恩情,也不知生前属于善人或是恶人,即便她就是一个即将彪炳千古的伟人,于我来说依然感受不到任何悲伤。哭声,真真假假,让人难以区别其间哭的是悲痛或是需求?哭丧作为中国的传统仪式,从古沿袭至今,哭得越伤心似乎对死者越孝敬。我联想到我父母的死亡,他们死的时侯我均不在他们身边,没能给我的父母一点点临终关怀。我没能尽守孝道,那是我的问题,也是彼时部队任务的需要,说大套一点,我当时在尽军人的忠,没能尽到儿子的孝。

孝和感恩,应体现在人活着的时侯。人死了,哭,是祭祀的主题。

殡仪馆是一个哀伤的世界。哭得勉强。哭得动情。哭得伤心。哭得愤怒。哭得无聊。哭,在殡仪馆组成五花八门的河流。无数的花圈和挽联黑纱以及白色的小花是对死亡的全部装饰。一种对死亡的壮美装饰。

灵魂的载体要腐烂。死者平躺在透明棺盖的棺材里。就60来岁吧。面额饱满,眼角凝固着一丝微笑,不知是对死亡的满足?还是其它?家属们围着棺材与遗体告别。大家哭得伤心而动容。这一次的悲伤不容置疑。

去火葬场的路上,我陷入了一种对死的假想:若是我死了,有人去为我送葬么?有漂亮的车队和美丽的花圈么?(那些小花圈扎得很精致)我希望某天如果我死了,我只需要一支猩红的玫瑰,尽管这种近乎凄美的情感想象对于我渐渐烂掉的肉体已经毫无意义。

死亡是一件乏味而动众的事情。火葬场的秋季十分阴惨。公墓里尽管有常绿乔木,但在灰色的天宇下显得特别冷清。火葬场那高耸的烟囱冒着浓黑的烟柱。每个人都会得到这么一股烟柱,都会消散于无垠的空间,无声无息。那是生命的终点,任何人都无法逃脱这一结局。

火葬场的哭法更是千姿百态。尸体放在轨道车上。死者家属隔着铁栅栏最后瞩望他们的亲人。一道黑幕从左至右缓缓移动,渐渐遮蔽了一双双红肿的眼睛。哭声如火如荼,泪水奔涌如潮,声嘶力竭。尸体在黑幕那边正被几个毫无表情的烧尸工人推进熊熊的火膛,曾用过无数化妆品涂抹的肉体开始被柴油喷射,并在火焰中被钢钎搅来搅去,直到美丽的肉体化作黑烟、骨头化为灰烬......当死者还在火膛内涅磐的时侯,活者便开始在户外一处专门设置用于烧纸钱花圈的地方燃香烧纸放鞭炮,干得认真而卖劲。

“死一个人花的钱太多了!”坐在茶馆等待骨灰盒时,死者的亲友们便开始计算葬礼的花费以及每人该摊派多少。

我突然觉得乏味之极,人死了真他妈的没有意思!

尽享生之快乐吧,劳动和创造的快乐、健康和自由的快乐、性和性爱的快乐、物质和文化的快乐„„

此时此刻,如果我死了,有人会为我算计么?

我穿行于冰冷的冬夜,关于死亡和对死亡的思考在我思维停止之前,只有坚决地放弃。

但我还是期望,如果我死了,在我的墓碑上应该有一支玫瑰花。

下载一个诗意空间的精神言说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个诗意空间的精神言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个忙碌的班主任如何享受诗意生活

    一个忙碌的班主任如何享受诗意生活 两年前,我读过见证教育历程的“活化石”的吕型伟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做教师,如果不当班主任,那么他只是做了半个教师。”当时,我最大......

    一个大学生站长的免费空间之旅

    一个大学生站长的免费空间之旅 来源:在这所,所谓的”贵族学校”中,我们度过了相当混蛋,相当操蛋的一年多。每天无止境的睡觉,被老师发现后,还要下巴放在桌面上继续睡,而周末。则是......

    给学生一个说话的空间

    给学生一个说话的空间 我们班是学校公认纪律比较好的班级之一,这跟平时的管理与同学们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我总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一个名字,一种精神

    一个名字,一种精神 王健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

    (FINISHED)(COPIED)创建一个私有命名空间[定稿]

    以下列出创建一个私有命名空间的步骤以及函数知识点 源码: int WINAPI WinMain(…) { //创建一个边界描述符 Char szBoundaryText = “Boundary”; HANDLE hBoundary =......

    如何打造一个受欢迎的众创空间

    如何打造一个受欢迎的众创空间 众创空间作为一个时代新名词在全球掀起了一场创业浪潮,全球的众创空间在时代的推动下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众创空间是顺应创新2.0时代用户创......

    如何培养一个团队合作精神

    如何培养一个团队合作精神? 1、欣赏,学会欣赏、懂得欣赏 很多时候,同处于一个团队中的工作伙伴常常会乱设“敌人”,尤其是大家因某事而分出了高低时,落在后面的人的心里就会很容......

    让自己拥有完整充实的精神空间

    让自己拥有完整充实的精神空间 我们的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不愿改变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所淘汰。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