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弟子规》与小学德育相融合策略浅谈.
《弟子规》与小学德育相融合策略浅谈 作者单位:柳城县寨隆镇中心小学 作者姓名:李婷婷
《弟子规》与小学德育相融合策略浅谈 李婷婷
【关键字】《弟子规》、小学、道德教育、启蒙 【正文】
一、我对于《弟子规》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
我们古老的华夏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之花的——儒家文化。在中国的文化园地上,儒家文化犹如一朵奇葩,显示出其生生不息的独特魅力,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之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其中,《弟子规》作为儒家的蒙童教育读物,传承了自孔孟以来儒家一脉对幼学教育的教学思想,自其文问世以来,教育了我华夏民族代代子孙奉行圣人之言、君子之道,对于启蒙养正、敦育忠厚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今,我们再度拿起这稿书卷,就是想向古圣先贤借智慧,服务于今日的社会主义小学道德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这个意义是非同凡响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系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句“子曰弟子出则孝,入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字一韵编纂而成,分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及求学求教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其中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遂通用至今。
《弟子规》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其讲述的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作者的初衷就是告诫小孩不能做什么,启发小孩要
怎样做,教育从小孩子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其总叙有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而学文。”可以说是为全篇定下了主基调:弟子规这本书是根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简而言之就是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语言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还要做到和大众相处时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
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以后,还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这里面充分体现了儒家教育思想中“德育先行,智育为辅”的深刻内涵。
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便在才智方面不及别人,也能用自己的品德来感化众人,服务社会。相反,一个有才而无德的人,往往都会成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祸源,而且他的才智越高,祸害就越大。然而一个人的品德修养的养成,并非是一日之功,必须是长久以来的习以为常的良善行为的积累才得以实现的。而一个人的幼学之年所受到的道德教育,是足以决定他一辈子的品德修养有多高的。俗语有云“三岁定六十”便是这个意思。而《弟子规》的适用对象十分广泛,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垂髫小儿皆可从学,而且它的实用性十分的强,只要你按它里面的要求把行动落到实处的去做了,天长日久,品格自然便形成了。以上便是我对于《弟子规》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
二、我对于如何将《弟子规》之内涵教义和小学生道德教育相融合的认识与所做的努力
《弟子规》将各类儒学的德育意义集于一点,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防邪存诚,起到了蒙以养正的积极作用。如何将《弟子规》与当代小学德育相融合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一以读文本,读中感悟。
熟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根据3—13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这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我采取熟读背诵这个既简单又便捷的方式,指导学生以读文
本,读中感悟。但以读为本,不是仅停留于统一形式的读,我通过组织多样的朗读形式拓宽诵读空间,使学生的诵读兴趣在各种形式中得以延续。如利用课前一分钟进行“弟子规开火车读”、“弟子规角色朗读”、“同桌拍手读”、“师生对读”;利用星期四的早读课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配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是欢快的有时是深沉的,让学生在不同的节奏中诵读更能激发学生读的热情。通过诵读学生既体会了句式韵律美,又从语境中领悟出其中蕴含道理。
(二开展形式丰富的诵读活动,让学生亲《弟子规》之言、信《弟子规》 之道。
1、学唱《弟子规》。我在网上找了几首有关《弟子规》的歌曲,利用音乐课教学生唱。第一次教学生唱的是《出则孝》,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那个平时记背能力差的学生,是学得最快的,一节课下来她竟能把歌曲顺溜的唱出来。
2、为了淡化记背《弟子规》枯燥,我还学了一套武术操以《入则孝》为口令教学生练这套操。学生一看我摆的架势就很兴奋,朗读的声音“哗啦啦”就大了很多分贝。《弟子规》武术操看到学生们兴致黯然的一边大声念着《弟子规》一边挥舞拳头的样子,我也很开心。《弟子规》武术操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感悟。
3、开展诵读比赛。为了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我举行了诵读比赛,给那些获奖的选手发了一个可以别在衣服上的胸章。为了得到这枚这可爱的胸章,很多学生都暗地里下功夫想方设法读好《弟子规》了。
“亲其师,信其道”,我想方设法开展形式丰富的诵读活动,引导学生从亲近《弟子规》、到信《弟子规》的道,以实现用《弟子规》的目的。
(三努力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发挥名言警句的激励作用。
每日让学生写一句“我喜爱的一句弟子规”贴在桌子前角上,这样学生在课间活动中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去读一读别人的“我喜爱的一句弟子规”。我还在学习园地设立了《弟子规》诵读专栏,把写得字迹端正、美观的“我喜爱的一句弟子规”贴
在上面。我还将《弟子规》里的句子配上国画打印在彩色纸上,贴在教室里供学生欣赏。这样就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在班级中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情韵幽幽的风景线。让他们在浓郁的人文氛围和环境中,接受《弟子规》思想精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四将《弟子规》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小学生的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所强调的内容与《弟子规》的大同小异。我想这样来一个古今融合,取长补短,教育效果会更佳。事实却是如此。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的“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这一条时,我让学生找找《弟子规》里相应的内容读一读,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
看法。通过引导学生读读说说,深刻领悟到尊重、团结他人在重要性。对通过借鉴《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里提出的要求,我还节选了《弟子规》里面的内容作为我们的班规、班训,这样学生对班规、班训不但记得牢,领悟更深刻。
(五典故与说教相结合,帮助学生领悟思想精华。
《弟子规》这本蒙学读物,里面的很多句子是从其它古籍中借鉴来的,如“亲有疾,药先尝”则出自《礼记·曲礼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而“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这句话是根据典故《史记·袁盎晁列传》里的故事。可见《弟子规》里的句子隐含着很多的典故,所以我就阅读了很多相关的知识,收集了很多的故事,如“黄香温席”、“棘刺刻猴”、“晏子使楚”、“虢国传”等故事。然后把这些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学生们对这些故事很感兴趣,听得都很入神。比如,我在讲解“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一句时,我就把著名的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当讲到周处射猛虎杀恶蛟为民除害,最后幡然醒悟自己就是第三害并且痛改前非之时,孩子们都深受教育,特别是以前班上的几个比较顽皮捣蛋的孩子还羞愧地低下了头,我觉得教育的目的已经很好地达到了。有时候我给他们讲完故事后就提出问题“这个故事可以用《弟子规》的那句话来概括呢?”,接着让孩子们自己找出来读一读,然后再说说自己的感想。这时我再顺势点拨补充教导一番,学生就对该句内容有深刻领悟了。我利
用典故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弟子规》,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感悟其蕴含的哲理,受到启迪,端正了为人处事思想态度。
(六躬行实践,把感悟付诸于行动,号召“日行一善”,逐渐形成习惯,以习惯促成品德。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道德标准的灌输,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小孩品德的教育,如果只有单纯的说教那时徒劳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做,去实践,将理论付诸于行动。把《弟子规》的内容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就要结合孩子自己的生活实际,让孩子通过生活去理解《弟子规》的真谛。所以我鼓励学生身体力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日行一善”,把《弟子规》用行动表现出来。比如,在校园里见到有别人乱丢的垃圾,就主动的捡到垃圾桶去扔掉;爱护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不践踏草坪;平时和小朋友在一起说话时言
2012 年柳州市德育征文 语文明,不讲粗话、脏话,养成温良恭俭让的习惯等等。周末我给他们布置的 任务是“弟子规说,我做”,目的是让学生实践《弟子规》。有一生这样回答 “《弟子规》说父母命,行勿懒,所以我 妈妈喊回家我就回了。”我觉得也是 进步了。利用母亲节这个契机,我结合“入则孝”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组 织学生制作小手工送给自己的母亲或奶奶,说句感恩的话,并鼓励他们帮母亲 或奶奶做一件事情。经常鼓励孩子们做一件《弟子规》里的事使孩子们在日常 生活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通过不断的躬行实践,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然后已习惯促成品德的养成,以完善孩子们的道德人格,达到升华灵魂的 作用。【结论】 在本学期的诵读《弟子规》活动中,由于我大胆的尝试把《弟子规》与日 常说教相结合,在德育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班的班风、学风都有了 很大的改变。班里的好人好事多了、学生见面打招呼多了、班里地面干净多了、集队的时候他们的话头少了、自习课写作业的时候小动作少了。这足以体现出 传统文化对于教化人心、纯净灵魂的伟大作用和意义。《弟子规》 其教育理念正是孔夫子的儒学核心思想,即“孝悌”与“仁爱”。其利用日常生活中儿童最易接触的事情对儿童进行着多方面的教育,在德育工 作中,把《弟子规》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孝道的理解、有助 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
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价 值观、有助于培养学生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观、有助于学生树立重义轻利、先公义后私利的价值观。这些对于孩子在启蒙教育阶段培善根、养正气有着重 要作用,让我们的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端正,对于培养他们正直诚实 的品格影响深刻。《弟子规》体现的在教育中崇尚道德、重视智能、强调文化艺术修养、重 视人文素质的培养等儒家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领域仍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有利于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将《弟子规》与 6 2012 年柳州市德育征文 德育教育相结合这是值得各位同仁去尝试的。1 【参考文献】
1、《弟子规解读》,作者钱文忠(中国青年出版社)
2、《弟子规》,【清】李毓秀撰,冯锐主编(延边人民出版社)
3、《弟子规》全解,房春草注解(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年 1 月北京第 1 版 2009 年 5 月第 2 次印刷 出版 李婷婷,女,柳城县寨隆镇中心小学教师,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ltt526970829@qq.com 7
第二篇:将网络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融合
将网络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相融合
昌乐县鄌郚镇中心小学 李文民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加强网络技术与其他课程的“融合”,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那么,该如何实现网络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融合呢?
一、将网络资源与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融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是一门抽象的自然科学,从小学生所用的课本来讲,数学课本的吸引力就远比不上哪些印刷着精美图片的语文课本和英语课本。数学课堂不可能抑扬顿挫地朗读应用题,也不可能听着音乐,打着节拍地唱1+1。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紧密、完整的结合起来,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自己知识视野,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空、班额人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很多生活情境难以在短短一节课内真实再现,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例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于新课即将结束时点播网络视频。屏幕展现这样的生活场景——在超市旁的停车场内,各种汽车接二连三地驶入,真实的画面和声响惹得学生兴致勃勃,跃跃欲试。然后请学生先将这些车子按型号分一分,以此复习分类知识;再统计该二分钟内到达停车场的车辆数: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货车、客车各有几辆,借此复习统计方法,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网络教学资源将现实中的问题情景真实地搬到了数学课堂,似一座桥梁将生活与数学紧紧相连。学生在身临其境、情趣盎然中,一方面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大数学观。
还是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课时,让学生自己通过查资料、上网等各种途径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看自己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知道和了解多少,课上让学生代表利用投影等汇报他们带来得材料:有的是我校各班级学生人数的统计,有的是自己家里用水量的统计,有的是去年海啸死亡人数的统计,有的是奥运奖牌的统计„„通过各种图文并茂而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认识到了统计的作用与重要性,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科学、爱数学的思想教育。
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使用信息,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二、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相融合。网络教育,说到底也是一种媒体教育。教师一本书一支笔一块板这种传统典型的教学模式对于只要求传承知识虽有一定好处,但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却始终处于被灌输、被填鸭的从属地位。其主动性、内动力和自压力、积极性难以发挥,网络资源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形成,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而网络环境中的小学教学具有传统教学中不可比拟的优势。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网络上的资源、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依靠外部环境的刺激,趣味是推动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获取智能的开端。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前,运用网络教学计算机在搜索栏中输入课题,众多有关时分认识的教学资源随即映入眼帘,经过认
真的筛选、修改,我在下面的情境中导入新课:屏幕上移步走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用亲切和蔼的声音说:“小朋友喜欢猜谜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小马不停蹄,日夜不休息,嘀答嘀答响,催人早早起。这是什么呀?”慈祥的时光老人和有趣的谜语,似磁场般一下子将孩子的注意力聚拢,浓厚的数学兴趣充满了课堂,收到“课伊始、趣顿生”的教学效果。
网络的大量教学资源都充分吻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融声、图、文于一体。教师如果能合理、巧妙运用这些认知环境创设,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情感。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认识规律的形象性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矛盾,特别是难点的突破、重点的处理、方式、方法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只要能把准时机,辅助到妙处,巧处,便有事半功倍之功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令数学教师头痛的莫过于学生对于数学中出现的抽象的概念、定义不能真正理解和学会应用,而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多媒体能使空间形象化,几何图形,特别是立体几何图形的教学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使导入适时化,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直观生动,但必须注意适时导入,恰到好处,才能化平淡为神奇,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再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摸角、折角、画角、玩角五个环节,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其中在画角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形式,老师不示范画角的步骤,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先出示一点,接着点闪烁几下,出示“顶点”两字,然后动画演示两条边的画法,边再闪烁两下,出示“边”,这样主要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清楚
明了地抽象出角的图形,接下来,再让学生自己画一个好看的角,效果就较好。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相融合。
应用网络环境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不必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组织和编写教案上,而只需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在帮助学生确定某一学习主题时,引导学生从何处获取有关的学习,如何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学习资源等。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只是处于引导、点拨的主导地位,而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伙伴或教师的帮助自主建构知识。因此,网络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协作性、创造性、创新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的多媒体化得到充分展示。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第七册《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
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将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教学相融合,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和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首先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应用、学习、完善。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技术也是这样,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计算机课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只是为学生应用打下一个基础,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的技术上的问题,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这样,会更实际,也更能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利用计算机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使学生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次通过网络技术优化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利用学校服务器架设有关专题数学学习网站,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富多彩的素材,有效地提高了采集信息的速度、数量和质量,为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提供了方便。例如教学“数字与编码”一课时,先自制专题学习网站,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搜集大量有关编码的资料,经过系统的梳理后,将大量的信息资源整合到专题学习网站中,同时将一些拓展性的内容放到网站的“拓展延伸”栏目里,让学生可以从中快捷地链接到其他有关学习网站。利用专题数学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了探索性学习“数字与编码”的步骤,确定了本次数学活动的主题:分析资料-归类整理-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展示成果。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每一位学生都是发现者、创造者,同时实现了师生、生生的完全互动。学生发明的编码方法则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每一位同学、每一个小组的研究成果都经历了学生
探索性学习的全过程。把学生的研究成果补充进课件中,不但丰富了学校的网站资源,让大家都能共享,而且使学生获得成功感的体验,从而为其下一轮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新的积累和动力。
又如《长方形面积》拓展延伸,创新思维这一环节中,我设计这样一个实际数学问题,有一养鱼专业户有20米网箱栅栏,准备靠河岸一边,围成一个网箱,你设计一个最佳方案,养鱼最多。学生用多媒体计算机,调出网络资料:屏幕上出现一条河流,碧绿的水波纹,一条直直的河堤,岸上两棵树之间挂着一段篮色立体形状的网箱栅栏,共20米,一米一段,可点击拖移到河堤边拼接(也可一次移几米栅栏)学生操作计算机移图拼接发现了一个个奇特的长方形。
学生一个一个方案实验,一个一个周长的计算,一个一个面积的求解,一个一个结果的比较,不但进行了这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的训练,还巩固周长计算公式,热情十分高涨,乐此不疲,完全打破了过去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要求学生算面积的沉闷模式。学生的锐敏的观察、丰富的想象、积极异思维、个性化的学习策略都得到锤炼,更主要的学生表现出的探索精神,为达目标逐个求积的严密的际逻辑思维充分显示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的科学性,强大的生命力。此外老师不失时机引导,如果这个栅栏长不是20米而是30米、40米,又将怎样设计方案,也一个一个求证吗?这奇妙的、实际的数学问题,有规律可寻吗?其实就是以后我们要学习极大值问题。《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的火把”,这里正点燃了学生热爱数学,渴望探究的心灵之火。
数学知识的来源已经远非局限于学生听取教师讲授和阅读教科书,而是让学生自主地根据需要通过网络上的各种教学资源搜集各种信息和数据。例如,在学完《千米和吨》后,组织学生上网查找有关千米或吨的资料。学完《轴对称图形》,建议学生到网上搜集轴对称图形„„然后让他们把寻找到的材料或者保存在自己的计算机里,或者记住所在的具体网址。最后在课上组织交流,学生借助网络教学计算机,或者链接相关的网站,展示课前整理的课外数学知识,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补充、流动与共享。
网上冲浪式的自主搜索可以大大拓宽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引领大家超越时空的限制去遨游超越纯粹数学的知识海洋。同时又使单向 的教学活动多元化,机械的被动学习自主化,不平的教学关系民主化,于是,我们的课堂开始大了,活了,新了„„
第三篇: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融合2
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融合
——香洲区第十二小学校本培训简报(2)
2016年4月5日,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二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校本培训开展第二次集中培训活动。数学科组和信息技术科组共19名老师参加了本次研修活动。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员进行了培训经验分享,对这次培训中的收获、困惑和启发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观看了优秀学员的课堂教学展示。胡松银老师将制作的微视频融入
到教学当中,为培训学员提供观摩案例,同时也为学员们反思微视频的运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提供了素材。
然后,黄海辉主任结合微视频制作案例,就学校教育信息化策略跟学员们进行了互动与交流。特别是在谈到信息技术在各学科当中的运用和信息技术给学科教学带来的巨大变革时,引起了在场学员们的共鸣。在活动最后,赵毅恒老师分享了视频录制软件Camtasia Studio软件的使用方法。
此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校本培训集中研修为教师搭建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相信参培学员能将所学所获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助力学生成长。
第四篇:语文英语社会实践相融合
2.请从“五融合”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个人对融合的理解与思考。
我们知道现在的的学校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逃课、老师被迫以点名的方式来“惩罚”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课,学生在底下干自己的事情,根本不听课昏昏欲睡。语文课上述现象更加普遍。而我本人在上语文课期间,也碰上了类似问题。碰到这些情况时,我产生了疑惑:不知道到底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到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有学生反映我语文课太枯燥乏味,实在很难提起兴趣。
而通过这次国培,我感觉此培训对于我犹如及时雨,让我开始找到讲授这门课的方向,也对如何做好一名好的教师心中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上课也不爱听课做笔记。但是通过这次培训,我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找到了上课的缺点。这些缺点至少对于我失败的课堂来说,我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当然这个原因不排除我个人的客观原因,即我是中师的老师毕业,毕业后直接过渡到老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教学设计与我们那个年代有很大的不同,我一时间还不是很适应。还没有适应角色的变化。但是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我没有找到好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次培训,我的体会是我的授课与实际存在脱节,更没有与学生之间发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
我认为教学应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可以调动其学习的兴趣的。比如在培训中指出他通过教学获得了一些体会:“多鼓励学生和夸奖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阅读教学要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要有意识地借助其他学科的力量,让学生横贯东西,纵连古今,融合众学科,打通多种感知觉通道,智慧地、跨越式地学习,培育大视野、高品位的世界公民。”事实上,教学中的这些做法就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范本。而这些正是我目前教学中非常缺乏的。这些经验使我愈加感到理论性的课程也是可以很好地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的。现今的学生最关注的就是他们所学的知识是否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作用,那么按照培训中所提供的这些方法,我认为是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的,也就是说课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校兴趣。
本人作为一名老得教师,在这次培训中秉着虚心向各位同行学习的态度,认真参加国培计划,参与了班级的讨论,获得了如上收获,更重要的是坚定了我上好语文课信心。对于国培计划的组织与实施我由衷地表示感谢。
2011年12月12日
第五篇: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融合的教学设计策略
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融合的教学设计策略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9.088
摘 要 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目前教育改革中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的指导方向是一致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启发,就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进行策略性探讨,望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和教学方法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 大学英语;多元智能理论;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088-02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政策的不断推动,我国高校也在不断扩招,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由于生源区域的差异,也导致了各自教育水平特别是英语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学生间参差不齐的英语水平给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设置带来困扰。为了应对实际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采用多元智能理论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策略,对教学效果的增强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认知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过去人们对于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真实实力,同时指出人的智能是个性的、多元的一个量度和集体能力的指标,并将人类的智能分为9项,对其进行全面、深入阐述:
1)语言智能,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2)数学逻辑智能,善于数字运用和逻辑推理,以及整理归纳、分析的能力;
3)空间智能,对视觉性和空间性的信息有较强的感知,并能把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
4)肢体运作智能,善于运用肢体来表达感知和想法,具有较强的身体运动控制能力;
5)音乐智能,敏感地感知旋律、节奏、音效、音调的能力;
6)人际关系智能,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能有效理解他人及其关系的能力;
7)内省智能,能够正确认识自身能力,把控自我情绪和欲望并能自我反省的能力;
8)自然探索智能,能有效辨识自然界动物、植物并善于分类的能力;
9)存在智能,善于对生命、死亡和终极现实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倾向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主要观点是每个人都具备这9项智能,只是各自的发展程度有所不同,只要是在适当的环境和引导下,把9项智能充分利用并发展成为自己可以胜任的水平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同时,加德纳认为人类的这9项智能既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补充的,人们自身具备一两种突出的智能是很正常和常见的,但其自身还有其他的未被发现和开发的潜在智能。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育的教育方针和一线工作者要不断提升对多元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将这9项智能发挥到最佳水平。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
由于我国实行应试教育的时间很长,因此,很多在校学生的数学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较好,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导致学生的思维不活跃,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智能开发,也使得大学一线英语教学者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在不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各自智能发展的前提下,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传授,按照长期以来的教学经验只重视学生的语言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全面的多元智能的开发和培养,导致学生片面发展。随着近几年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教育改革政策所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高度吻合,多元智能理论也为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在教育模式探索的道路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理论基础作为保障,将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情况与多元智能理论相融合,不仅可以更好更快地将目前的应试教育改革为素质教育,也必将为我国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战略提供强劲的动力。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的意义
英语作为教学中的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把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了解更多元的世界各地文化的素质课程,也包含了更加重视学生实际应用中的英语语言知识、英语学习方法、英语知识综合运用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彰显了对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推动和支持。“要求”提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要建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结合学生间的差异引导教学模式向着学生自主化、个性式的方向行推动,充分尊重和倡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教材进行学习。由此也引发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测试手段和标准以及课程设计与设置的变革。达成的教学效果开始因学生自身的学习风格和方法、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情况、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传授理念甚至课堂环境而不同,这就更加明确了学生才是学习效果的真实决定者,也充分明确了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要求。
这就要求一线的大学英语教师转化自身角色,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并兼顾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灵活转变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条件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也与多元智能理论所提出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上有着共通性。只有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才能改善因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方法的不同而导致的教学成果的相悖问题,才能更好地发现不同学生的学习策略,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各项智能,并发掘出学生自身最强的智能潜质进行学习。
把多元智能理论引入大学英语教学设计策略中,可以改善当前学生被假定在相同心智的基础上而学习相同教学材料和相同的教学内容以及统一的测试评估标准的状况。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使教师开始接受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改变固有的教学思维,尝试更加多元化、更益于开发学生智能潜质、符合差异化个体兴趣的教学模式。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学习方法,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更好地去发掘自身的智能潜质。
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的原则与策略
由于多元智能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的教育模式已经在国外盛行多年,而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因此要求大学英语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智能不足之处,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能够进一步开发和挖掘学生的优势智能,并带动弱势智能的发展。
系统性的教学设计 设计教学课程时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某一单元为单位进行设置,这样不可能每个单元都包括全部的智能,即使包括也不会太精准,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在设计教学课程时尽量采用阶段性的设计策略,每学期或者每年进行一次课程设计,涵盖全部智能,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实现适性发展的目标。
寻找适宜的切入点 多元智能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要充分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认真审视教学内容的完善性和多元性,充分兼顾学生各自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对不同智能水平的学生进行区别性的引导,鼓励和倡导以学生最喜欢、最接受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进行不同智能教学的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智能进行学习,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同时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教学环境多元化 教师在设计教学课程的过程中,要尽量丰富课程资料,提供多元智能材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互空间。授课过程中设计各种方式来刺激所有智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并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多感官进行英语课程的学习,保证学生不同智能的开发和发展。
要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由于教师间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教学方式和智能水平上的不同,就促使教师要发现和克服自己在智能上的不足之处,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努力成为多元智能教师,吸取每个教师在智能上的优势和长处,尽量避免自己的弱势,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加强教师间的互补,才能更有助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为学生做出良好的示范。总结
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仍然采取班级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处于主体地位,并且不同的学生共用相同的授课内容,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和权利,因为还有统一标准的评价方法和检测手段。这种教学方式从本质上就忽视了学生的智能差异,统一的教学方式会让部分学生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会让部分学生感觉英语学习吃力,最终学习效果不佳。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引进,可以更好地弥补我国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弊端,教师在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兼顾不同学生的智能水平,灵活采取教学方式,学生就能根据自己最擅长的智能进行学习。只有如此,大学英语教学才会更加丰富和有效,学生的各项智能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无论是教育政策制定者,还是教学工作者,都要努力把所有的智能都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多元智能,并且针对学生多元智能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口语水平。
我国自教育改革制度施行以来,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观越来越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再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思路,势必会对我国的传统教育方法形成冲击。但它的积极影响就在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开阔了对教育的视野和前瞻性,对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和开展大学英语教学产生更积极的推动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彤彤.多元智能理论对外语教学评价的启示[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1):161.[2]李蜜.多元智能理论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融合[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8):61-63.[3]邓达森.新的教育理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湘南学院学报,2007(3):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