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
3.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
中小企业的发展使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但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资金是很关键的因素,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问题成为中小型企业成功的关键。然而采取融资的方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融资也是有困难的,那么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因素有:
3.1抵御经营风险和融资能力差。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不像大企业可以有很多的资金支持。那么对中小型企业来说融资特别困难,尤其是非国有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资金不足、生产能力不能有效地发挥,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存在这种问题,有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就外部环境而言,我国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提供融资的对象主要是面向国有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受国家政策银行的管理和控制,现在我国很多大中型城市已经成立了城市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的要求非常苛刻,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几乎很难得到这些金融机构资金的支持,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中小企业贷款申请遭拒率达 56%;目前我国虽然成立了一些风险投资基金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基金,而且中小企业也可上市融资,但是这些基金和能上市的企业数量占很少的一部分,范围也很小,基本上是面对经营时间在十年以上,有一定规模,技术发展比较娴熟的中小企业;我国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对外开放,中小企业很难融到外资,我国的中小企业很难像发达国家一样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得到发展资金。其次,中小企业自身也存在着各种各样问题。一是不懂融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多数企业只有在用钱时才会想到融资,没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在融资项目资料和筹备相关数据的准备方面表现的不重视,到关键的时候错失融资良机,最后导致失败。现存中小企业大多数都没有可供担保的资产,没有财产担保融资很难获得成功。国家统计局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整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不到三成的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成长潜力,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成长能力有限。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估计,有近24%的中小企业在创业两年内倒闭,有近53% 的中小企业在四年内退出市场,由于风险高,使进入中小企业的资金成本和风险很高。因此,融资困难,依旧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3.2产业结构趋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中小企业总体规模比较小,缺乏创新,品牌意识薄弱,粗加工产品很多、深加工产品很少,缺乏很好的产品,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灵魂,这对一个企业的兴衰至关重要。从中小企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大部分是开始于家庭工业,脱胎于个体私营经济,再加上所在区域范围小、文化和技术不足,致使工作规模小、企业组织离散度大、产品技术含 量低、企业技术进步迟缓等。生产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产品合格率低等资源的匮乏致使中国中小企业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没有创新能力一些企业甚至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破产企业数量逐渐增加。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行业结构雷同、缺乏合理有效的分工等现象,在主要从事一些劳动密集型、传统的资源粗加工型等行业上,经常会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进入高科技领域的中小企业相当少。3.3人才流失严重、企业无能为力。在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和壮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在整个企业的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战略。受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原因的限制,中小企业在人才方面表现出来诸多困难问题,而这些困难大多是由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例如,规模小、行业分布广、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等。中小企业的人才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流失,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这是让管理者最头疼的问题。所以,企业要在如何留住优秀员工上多下功夫。二是员工的积极性不高,影响生产效率。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才紧缺已成为中小企业的普通存在的问题,这也是企业管理落后的一个方面。还有,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中小企业的人员素质在短时间内很难提高,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也跟不上企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所有的这些都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背道而驰。在我国目前民企引进人才主要是高薪聘请的方式,虽然这在短的时间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但今天所表现出现实的问题是,仅仅依赖高薪已经很难吸引住真正的人才,在这个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在分获企业利润上老板与人才缺乏合理的比例关系,人才智力的付出与获得的回报已经不成正比。人才与民企老板缺少相对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人才永远是高级打工者,企业的兴衰对于人才来说无关紧要。当人才们认为像他们这样打工者在社会上应得的报酬远低于老板所给的报酬时,人才们很容易产生“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按照原来的分配机制不变的原理这时候人才很难留住。现代企业应当认识到他们所要面对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宝贵人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上升到了人力资本的高度,也就是说企业家的资本所有者地位等同于的智力资本所有者,这样企业与人才之间不在是简单的雇佣、使用的关系,更多的是资本所有者之间平等的合作关系—那就是资金与智力的合作。虽然说“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观念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但从接受观念到将观念转化为有效的实际行动还需要一定的实践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比较困难的。在实施这个过程当中,有效的策略是根据内外环境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人才使用策略,并在实际中不断改进、完善、发展,真正做到让人才发挥巨大的作用,并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利润,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篇:制约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因素
制约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前言:中小型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结构中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的一种经济成分,是中 国市场经济的支柱和命脉。但是中小型企业在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融资渠道建立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和不足,制约着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1、中小型企业制度建设有待加强
1)、内部组织结构不科学:
中小型企业在创业初期,由于人员数量少,往往会以一种简单的组织结构方式进行管理,这种组织结构在创业初期会有很高的效率,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过于简单化的组织结构,常常会出现组织结构分化不明显、成员之间分工不明确、各部门以事务型管理为主等现象,使得部门职能过于笼统、权责不清,管理层更是身兼多职、缺乏有效的协调手段。
当中小型企业走过创业初期,企业经营规模、市场占有率都有较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也逐渐发展成型,甚至成为行业领导者,步入企业发展期,此时就可能出现“大企业病”的症状。经营上出现规模不经济,管理上面临规模极限,将大企业组织结构模式移植过来,当外部环境变化加速时,又由于这种官僚化组织设置的管理层次过多,它的信息传递和处理系统变得过于臃肿而复杂,这样,该组织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会很迟钝,即所谓的“大企业病”。“患”此病的中小型企业会出现诸多问题:一方面,工作的审批程序规范而复杂;另一方面,由于人员不多、管理层次多,出现每一层只有少许人的高耸式管理模式,沟通效果极差,办事效率不高。所以,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发展规模及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适合企业运行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以适应当下企业发展的正常运行。
2)、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不健全。
外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外部治理结构又称为市场控制机制,包括股票市场、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和并购市场。对于大多数未上市的中小型企业而言,股票市场这一外部治理机制空缺。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尚属家族管理,根本不是由职业经理人来管理,职业经理人市场这一外部治理机制对中小型企业而言是空缺的。由于中小型企业资产规模小,更容易被其他公司接管或兼并,因此,对于中小型企业并购市场也是约束公司经营者的一个强有力的机制。但由于企业产权关系模糊、与并购相关的政策制度欠缺等原因,使得中小型企业尚未形成健全的并购市场,也未能有效发挥其外部治理机能。
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表现在:一是股份过分集中,股权结构不合理。许多企业没有脱离“家长制”管理模式,一股独大或家族控股的现象普遍存在,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继续发展的空间。二是家族式管理,内聚力缺乏。中小型企业中的民营企业,它们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家族式管理。家族式企业普遍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信任危机”,这种不信任和隔阂对企业的向心力产生严重侵蚀,最终向心力会变成离心力,造成中小型企业缺乏内聚力,最终削弱其竞争力。三是“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有些企业董事会和执行层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有些企业实行集权管理,任人唯亲,企业经营决策也限于狭小的圈子,企业决策缺乏专业性团队和科学的分析依据,家长或家族意志左右着企业的发展,难以 1
形成真正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无法为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和正常行使经营权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
2、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环节薄弱:
资金、人才、技术与管理是中小型企业生存的四大问题。其中,技术与管理须靠人才去实现,没有优秀人才,也就难以奢谈新技术与管理。一个企业要想在现代市场中立足,靠的是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兴衰之本。如何有效加强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善提升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吸引和留住人才,是中小型企业当前的首要难题和制约中小型企业的“瓶颈”因素和薄弱环节。
1)、缺乏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忙于处理人事管理的日常事物,没有去分析和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更没有去研究和建立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导致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统一而科学的体系,滞后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步伐。
2)、缺乏科学、高效、适应现代管理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激励制度。
很多中小型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以经验判断为主的考核评估手段,缺乏规范化、定量化的员工绩效考评体系,使考核缺乏客观性和公平性。在选人用人上只重学历和资历,忽视对人员素质、业绩和潜能的测评和分析。企业激励力度有限,往往只限于物质和金钱上的奖励及制约,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调动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归属感。很多中小型企业还固守在“是我给你饭吃”那套老观念,“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尚未建立。
3)、人力资源管理上投入不足与忽视人力成本核算并存。
虽然企业都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宗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资金、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投入不足。同时,在人力成本核算方面也缺乏系统、科学的核算体系和方法。
4)、重视“事”而忽略了“人”。
人力资源管理停留在粗放式的人事管理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往往只承担了招聘、调配、考核、薪酬核发、培训、建立人事资料等方面的日常性工作,他们没有精力和能力去挖掘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层次和新课题,忽略了对“人”的研究和开发,是一种着重眼前的被动性的管理。
5)、缺乏一支业务精通、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仍然处在二线参谋部门的位置,只承担着行政性和作业性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人力上、组织上和机制上得不到支撑和保障。
3、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不够规范
1)、财务控制薄弱。
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二是应收账
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
2)、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一方面,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在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中,企业领导者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财务管理能力和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
3)、财务风险意识淡薄,企业始终在高风险区运行。
一是过度负债。其结果是债台高筑,财务风险极大。二是短债长投。一些企业将短期借债用于投资回收期过长的长期项目投资,导致企业流动负债大大高于流动资产,使企业面临极大的潜在支付危机。三是企业之间相互担保,相同资产重复抵押,为了融资而不断投资新项目,甚至“拆东墙补西墙”,形成复杂的债务链。这不仅加大了银行对企业财务状况判断的难度,也给财务监管带来很大困难。
4)、难以规避财务负债的陷阱。
过度负债可说是高速度成长企业的典型通病,也是财务危机的根源。战略需求效应由企业的战略布局驱动,或表现为现有业务的发展,或表现为新业务的开拓,规模和数量的扩张经常明显快于内涵质量的扩张,在高成长阶段都将出现某种程度的资金短缺。高成长战略造成资金短缺,企业就不可避免地要负债经营。组织放大效应和内部担保则加剧债务水平,造成负债过度。在过度负债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压力加大,支付能力日渐脆弱。
4、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
1)、资金短缺造成经营困难。
资金紧张是中小型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长久以来我国中小型企业走的是一条自我积累式的发展道路,企业很少负债经营,基本上是利用企业自身利润实现滚动发展。由于企业自身利润增长需要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资金的回笼,扩大再生产的步伐缓慢。80%的中小型企业资金紧张,30%到40%的中小型企业资金极其紧张。资金短缺造成经营困难是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普遍状况。
2)、法规没有落到实处。
虽然围绕着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小型企业促进法》分别对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以及国家政策性银行在加强信贷政策指导、改进金融服务、调整信贷结构、采取多种形式为中小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等方面做了规定。特别明确了扶持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法律还对拓宽中小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推进中小型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推动和组织建立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作了规定,形成了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但是法规没有落到实处,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最关键要素之一。
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针对制约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管理模式
1)、建立员工参与管理的参与机制。制度规定员工参与管理并建立配套的参与体系,不仅能增强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提高企业制度的执行度,还能有效的提高生产力。一个企业,只有它的员参
与管理后,才能更好地发挥效能,否则,只能是一潭死水。
2)、在企业内部建立公平竞争的人才流动机制,适时根据企业发展的目标需要,进行员工岗位,尤其是
技术和管理人才的更换和调整。
3)、企业要根据不同的岗位工作性质、劳动强度、风险程度、责任大小、权利范围等要素,建立“职责分
明、有效有权”的岗位责任体系。)、搞好职业生涯规划,强化人才的归属感,把公司的发展目标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向员
工传达公司的发展目标,听取员工对公司发展的建议,使公司上下达成共识,并使员工对自己有一个明确合理的定位。一个企业,不仅需要企业有方向和目标,同时员工更需要方向和目标,并且要让他们明明白白知道和具有信心。
5)、营建一个与企业体制配套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强烈而和谐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具有至
关重要的作用,即企业应有鲜明的价值观,有明确的指导方针,有强烈的经营信念。结合中小型企业的现状如同爬坡的球,它受到市场竞争和内部职工惰性作用形成的下滑力作用,如果没有止动力就会下滑,不进则退。而这个止动力对内就是整套企业文化的营建。有人说,可口可乐公司可以在一夜之间烧掉,只要把人留下,把“可口可乐”四个字留下,企业很快就能复苏,从中我们看到只有企业文化才是企业的永续。
2、加强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制订科学务实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和人才引进计划。
为建立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企业应依据短期、中期发展目标,制订好人才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适度吸纳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配置。鉴于中小型企业在人才资源的争夺中缺乏优势,在人才问题上,要坚持扬长避短,量力而行,不与大企业硬拼实力。管理者应彻底摒弃那种仅凭感觉,一味寻找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或仅在自己家族中打转的招人观念,而是要放宽视野,广招人才,并对每个人才的能力、经验、素质做到心中有数。具体做法:一是可用则用。吸纳的人才只要基本符合本职位条件,能够履行岗位职责,实现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及敬业精神就可以使用。二是量才使用。对一些有特殊技能的人才,企业可以在发展规划的范围内为他们“搭梯子”,创造发挥他们作用的条件,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三是适度提升。通过业务培训等方式,快速提高员工的技能。由于员工的流动性较大,企业对员工的培训,以短期培训为主,操作性技能培训为主,要特别讲究效率和效益。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培训体系,不断强化本企业人才的素质,本着创建一支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永久牌”人才队伍的目标来
开展培训工作。四是深度挖掘。注重在人才资源竞争的夹缝中寻找和引进人才。重点任用具有挑战性的人才和离退休科技、管理人员。前者渴望证实自我价值,迫切需要施展的舞台,而中小型企业用人机制灵活,正为他们提供了机会。他们思想活跃,有朝气,有闯劲,用好他们,能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后者大多没有后顾之忧,只要能够发挥才干并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报酬,不太计较在哪里干。他们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中小型企业非常宝贵。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把他们的技术成果、管理经验融入企业,成为后来者的借鉴。
2)、建立健全激励体制,深化企业文化宣传与培训。
一是在工资激励上采用实行与绩效挂钩的浮动工资制,在保证员工拿到相对较高工资的同时,仍然有一个更高的发展目标在指引着他们。在配套的绩效考核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帮助绩效差的员工提高绩效,促使绩效好的员工获取更加卓越的绩效。二是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现行的稳定员工,尤其是留住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最有效的在企业内部推行“认股权制”的方法,在企业内部建立职工“持股”制度,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鼓励他们以资金或自身的人力资本入股,三是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积极为员工缴纳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金,使他们无后顾之忧,从而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不竭的动力。四是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和完善业绩考评激励政策。五是深化企业文化的宣传与培训。很多企业制度,从中层管理至普通员工并没有深刻领会,不能形成一种企业文化精神,仅仅只是一种管理工具,怎样让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精神,需要不断深化宣传和进行员工培训。
3)、建立正常化的劳资关系。
特别是完善劳动合同书,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员工提供书面化的契约保障。破除人事用工身份屏障,实行雇员一体化制度,取消正式工、临时工、季节工等不平等待遇分配形式,提供公平、竞聘上岗机会。
4)、妥善安排企业老员工的工作岗位,树立忠诚员工形象。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中部分老员工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意识不足的现象显现出来,企业出现人才经营管理的瓶颈,但这部分人员是忠诚度很高的,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妥善安排企业老员工的工作岗位,培养、树立忠诚员工形象,让他们成为企业中员工职业规划受益者的榜样,能有效发挥带头作用。
5)、依靠发展吸纳和留住人才。
中小型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吸纳和留住人才,归根到底在于发展生产经营,增强企业实力。没有发展,没有实力,就没有吸引力。公司要制定可行的具有激励导向的经营战略、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实施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这些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要不断改进企业管理,一方面展现领导风采,树立领导形象,增强领导者的向心力、吸引力;一方面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尽心尽力,做出贡献。还要运用多种方式,让员工,特别是优秀人才都知道和参与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经营发展状况和遇到的困难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和实践中来,共同推进企业发展,进而更多地
吸引和留住人才。本节完。
第三篇:中俄关系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中俄关系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摘要:中俄关系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双方未来是保持合作还是会走向对立,对于两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世界局势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中俄关系仍存在着一些难以回避的复杂问题,尤其是面临着几大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因素、转轨和发展的不确定性、美国因素等。探讨中俄关系发展中的这些不利因素,有助于发现、控制、弱化以至消除阻力,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健康发展。关键词:大国关系;中俄关系;战略伙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俄关系逐步提升,由“互视友好邻邦”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发展到“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的签订、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及在“上海合作组织”等方面的合作,更表明了中俄两国政治关系已达到很高的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俄战略合作的内容不断充实、范围不断扩大,在纷繁复杂的大国关系中形成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温家宝总理曾表示,“中俄两国关系处在最好的历史时期。,[1]可以说,中俄关系是当前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双边关系。双方未来究竟是保持合作还是进行对立,对保持和提高两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综合国力,提高两国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世界局势的稳定和发展,乃至保障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中俄关系仍存在着一些难以回避的复杂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这些制约因素及其影响,以期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拓宽视野、消除障碍提供借鉴。
一、历史文化因素
由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社会历史进程不同,中俄两国自古就形成了内容和形态迥异的文化类型,进而造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民性和民族精神。自17世纪正式建立以来,中俄国家关系每一步的发展和演变无不受到两国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从历史文化和民族性格E看,中俄两国均不可能成为某一大国或集团的附庸或“小兄弟”。俄罗斯不可能臣服于任何一个大国,俄几百年来都是以世界大国为定位的,从来没有将自己的利益局限于境内,也从来没有被外来者征服过。19世纪.I-_半叶,俄对欧洲的影响曾经达到高峰,它凭借其辽阔的国土和雄厚的军事实力打败了横扫欧洲的拿破仑,充当欧洲的宪兵和消防员。令其他欧洲国家俯首帖耳。尼古拉一世曾狂妄地宣称:“俄国的君主是全欧洲的主人,没有一个国家敢于挡住俄国的道路。',[。]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横扫欧洲大陆无敌手,苏联人民在国家已失去半壁江山、民族生存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奋起反击。打败了德国法西斯。冷战时期,苏联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几十年的全面对抗。虽然苏联以解体而告终,但并不是被敌人从军事上打垮的,它遗留下的庞大核武库和世界第二大军事力量仍然是西方国家的心腹之患。到目前为止,俄与西方国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一就是,俄坚持追求和捍卫其世界大国的地位和权利与西方国家要求其放弃或阻止其发挥世界大国作用之问的矛盾。中国则有长期遭受外族侵略和奴役的历史,这为中华民族培育出勇于抗争、不甘屈辱的顽强性格。从鸦片战争到抗I:1战争,为了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统治,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中国人民进行了艰占卓绝、前赴后继的长期斗争。因此,中华民族一贯珍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新中国建立以来,一直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坚持独立自主是中国的根本利益所在。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走向看,俄文化总体卜具有鲜明的欧洲性质,面向欧洲在俄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通常是首选。“俄罗斯从来不是东方”。在俄罗斯文化的产生中拜占庭和斯堪的纳维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㈣¨。从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到叶利钦、普京,俄一直都希望并谋求通过“融人欧洲”实现国家民族的强盛和发展。那些认为俄罗斯文明是欧洲文明组成部分之一的人,在大多数文化史家看来更为可信。同时,争做世界一流强国的信念一直萦绕在俄罗斯的人心头。当代欧亚主义的积极倡导者A·巴纳林声称:“俄罗斯是我们这个星球的中心,这不仅是从地缘角度上说的,而且也是从历史角度上说的。它不仅是东方与西方在空问意义上的连接点,而且是其在时间意义上的连接点。一[4]‘P4∞这一想法反映出俄罗斯人根深蒂固的大国心态。俄罗斯的帝国情结使人不得不想到.如果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俄可能会以更加强硬的姿态和手段维护其在亚太地区以至全球的经济、安全利益,届时中国在有关重大利益问题上与俄罗斯打交道的难度就可能增大。中俄在历史文化、民族性格上的差异和冲突。潜移默化地妨碍了中俄之间深层次信任关系的建设。在中国,关心俄罗斯问题的学者和民众普遍认为,俄是一个领土扩张型的国家。俄的扩张意识部分根源于它没有安全感。早期的俄罗斯地处东欧大平原,没有任何保障自身安全的天然屏障,就像没有护栏的婴儿车,其国土甚至曾遭遇敌人的包围。ll至14世纪,南方游牧部落波洛维茨人、东方的蒙古人、西方的立陶宛人和波兰人都曾借助地理上的便利袭扰过俄罗斯。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经历使俄罗斯民族自古就有很强的不安全感和对外部世界的不信任感。这种不安全感驱使俄自近代以来不断谋求出海口,并最大限度地扩大疆域,以期建立可以威慑他人的强大帝国。对此,俄罗斯国内却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俄罗斯远东研究所资深汉学家加列诺维奇曾说过:“俄罗斯作为一个民族,性格温和,带有防卫性。中国人作为~个民族,具有侵略性,对地球上的邻国是一个威胁。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侵略后进攻状态是相对短期的,是已经过去的阶段,对于中国人来说则是自然的,故意夸中俄尽管毗邻而居300多年,但在文明、文化上始终泾渭分明并且很难对话,因此容易相互误解,容易产生隔膜和不信任。这是构成两国关系波动的心理原因。
二、转轨与发展的不确定性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目前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两国国内的转轨进程都尚未完成.而且未来的战略指向都是从一个地区大国发展为世界超级大国.这给两国关系带来了很大变数。(一)中俄两国都是国际舞台上的大国,经济上正在崛起,相互之问难以形成。权威魅力”。以吸引对方加入到自己作为核心的共同体之中。俄是传统的政治军事大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一,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俄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较高的科技水平,虽然在苏联解体初期经济实力急剧衰落。但其发展后劲不容低估。俄拥有与美国不相上下的战略核武器,是有能力抗衡和迅速摧毁美国的军事大国。俄横跨欧亚大陆.在地缘战略上处于重要位置,在独联体范围内居主导地位.对世界其他地区也有不同程度的传统影响。近年来的种种迹象表明,俄正以军事力量为主要支柱重振大国雄风,以独联体为主要依托成为国际上的一个“力量中心”,将来很可能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核大国之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历史最悠久、近20年来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正如邓小平所说。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自己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6](瑚5”。中俄两国国内社会经历着相似的转型,在总体实力、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等方面日益接近,因此。两国谁也不能对对方产生示范效应进而吸引对方加入到以自己为核心的共同体之中。(二)中俄两国是大国。有自己宏伟的抱负,双方都容易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对方视为自己潜在的竞争者.或者对对方持有戒备心理。俄对外关系的重心是独联体国家而不是中国。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问题。俄罗斯新当选总统梅德韦杰夫2008年3月3日宣布,他将继续推行普京总统制订的独立外交政策方针,优先发展与近邻即独联体国家的关系[7]。近年来,俄根据其在中亚地区的地缘优势、传统的密切联系以及与中亚国家之阅成熟的合作机制等,不断推进不同层次的一体化进程,以图建成由其主导的。经济圈”,“势力范围”。经过努力,俄与中亚国家已经建立起全面而且比较稳定的军事安全合作关系。特别是2006年8月乌兹别克斯坦加入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后,上合组织中的俄、哈、吉、塔、乌均成为集体安全组织成员。由于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原因,俄明显将独联体集体安全组织看得重于上合组织,当然不希望上合组织在中亚安全方面发挥超过集体条约组织的作用。上合组织与独联体集体安全组织的角色和功能在该地区的冲突由此可见一斑,这对中俄关系是一个考验。冷战后,中国地缘战略的目标是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中国全方位地发展对外关系.不仅加强与俄的友好关系,还积极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在俄传统势力范围中促进与各国的合作。因此,随着中国实力的迅速上升,俄对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会存有戒心,加一卜俄参加上=合组织主要是出于“借中抗西”、“倚东融西”的战略考虑,其与中国在上合组织中的合作就会更加有所保留。中俄之问长期的相互防范必然对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造成消极影响,并制约着两国关系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三)俄对外战略的实用主义倾向.使中俄关系充满变数。几个世纪以来,作为一个大国和军事强国,俄一直是平衡欧洲大陆力量对比的重要因素。这为俄仲长“触角”、扩展势力范嗣提供了条件和机会。苏联解体后,俄遭受重创。但其大国意识、帝国野心并未泯灭,其扩张欲望只是限于当时的困境而暂时收敛,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提高综合国力和保持强大的军力。所以,俄独立后出于国内政治、经济改革等方面的考虑。其对外政策坚持避免冲突,与所有国家探寻共同利益和采取互利的解决办法[8。事实上,在恢复经济和实现现代化问题上,俄离不开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和市场。据俄通社一塔斯社报道,截至2008年4月1日俄政府外债减少为441亿美元[91。俄外债压力的缓解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西方的支持。截至2006年底,俄累计吸引外国投资1 429亿美元,投资主要来自西方大国。占其总投资的84%。其中塞浦路斯为俄罗斯最大的外来投资者,紧随其后的为荷兰、卢森堡和英国[1o|。俄罗斯在经济上严重依赖两方,俄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内社会的稳定,需要西方的巨额援助。在过去的几年里,由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已经为俄提供了超过200亿美元的援助,俄的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援助的严重依赖[1¨。相对而言,中国在这方面对于俄的吸引力要小得多,加上俄对外政策“希望与所有伙伴国家发展伙伴、同盟和战略关系,包括美国在内-[123。这就决定了俄与中国等大国关系的不确定性。(四)中俄两国国民间互信不够,特别是俄国内右翼势力对华的不友好态度将对中俄关系的发展造成重大负面影响。虽然中俄官方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签定了一系列法律文件,甚至破天荒地从法律上彻底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边界问题,但这也丝毫未降低俄一些人对于中国崛起的敌视、担忧。近300年来,俄在经济、军事、科学和教育等方面一直走在中国的前面。俄罗斯人习惯于居高临下地看中国。但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使得俄国内某些人感到不舒服和不安全。加深了俄对中国的担心和疑惧。俄学者承认:“俄罗斯人傲慢的原因在于,他们还不习惯看到二:十年前比自己贫穷的中国人现在逐渐富裕起米.不习惯中国人不把俄罗斯当成老大哥。我们很习惯于把韩国人和日本人看作是办事认真的有钱人,但却不想把中国人看作是与自己完全平等的入。对这种历史转折的愤愤不平引起了俄罗斯的恐惧,担心中国的人口扩张吞并俄罗斯的领土,担心购买俄罗斯武器的中国会反对我们,把俄罗斯挤出中亚等等。”[133“中俄力量对比失衡论”,“中国人13扩张论”、。领土要求论”等等.在俄国内特别是其远东地区很有市场。中俄两国的人El数量差距过大,即使中国没有扩张的念头,俄也不放心,仍然有人把中国看成是俄的新威胁。虽然俄国内人13死亡孝仍然高于人口出生率,人口预期寿命在欧洲也处于最低水平,人l:I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但俄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移民持防范态度。而且其针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极端排外事件都在上升。俄学者也认为,“目前(中俄)两国人民间的信任问题是首要解决的同题”(14]。另一个令俄罗斯深感不安的因素就是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俄政治和军事分析研究所军事预测中心主任、军事科学院教授阿纳托利·齐加诺夫公开将中国列为俄第四大军事威胁。并指“中国的实力显然强于俄罗斯,至少是在经济和人El方面”,中国已经“掌握了载人太空飞行技术,其武装力量在规模上不逊于任何一个世界大国。预计.中国国防开支在2020年将实际增长2—3倍虹15]。俄国内还有学者毫不讳言对中俄关系的信心不足。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民族学研究所所长弗·挝林教授曾经写道:“比较现实的专家认为,这两个拥有不同的潜力和长远计划的国家迟早将会围绕者它们漫长边界不可避免要出现的问题发生冲突o-[16](P12)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目前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虽然中俄两国的转轨进程都仍未完成,但未来两国的战略指向都是努力从一个地区大国变为世界超级大国。两个暂时还不够强大的国家虽然联合在一起、暂时互视对方为伙伴.但是好强和互不妥协的心态将制约两国关系的发展。未来较长时期内,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前景仍存在众多变数。
三、美国因素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还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其中美国因素是最主要的外部因素。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中部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压力,两国都把对方当成对美外交的借重力量.以圈增强与美对话的分量,无形中也减小了中俄关系的回旋余地。冷战结束后.中俄都开始以政治经济改革和争取加入世界经济体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转型,面临着许多巨大困难。两国都希望得到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经济援助。希望在加入世界经济体系方面得到发达国家的支持。考感到美同的令球影响力.中俄都把对美关系置于各自对外关系的首位。因此无论对中国还是俄罗斯来讲,中俄都希望同美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美关系的重要性显然大于中俄关系。俄罗斯始终将发展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视为外交战略的重点,最大限度地与美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俄外交政策的轴心。俄的对外政策越来越突出外交为国内经济恢复和建设服务的功能。由于国内经济复兴的需要,俄在从今往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等诸多领域都寄希望于美国的支持。俄主流社会意识到,俄的改革复兴只能走发达国家得到印证的成功道路,以融人欧洲为目标。俄虽然与美的直接经济联系还不多,但是需要借助美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劲实力,在改善对外贸易条件、争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贷款以及“人世”方面都仰赖美国的帮助。俄对美关系的主导地位也是由此决定的。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问内。美国对于俄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美能够提供什么具体帮助,还在于俄民族复兴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与美关系的性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美国施加的压力是对俄罗斯利益的最大威胁,俄唯有搞好同美国的关系,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外部环境。因此,建立俄美政治合作关系是俄罗斯外交活动的中心。2007年3月发布的俄外交部《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论》曾对俄美关系做过如下定论:俄美关系占有优先地位,因为它从客观上决定着全球安全和战略稳定,决定着国际社会在应对新威胁、新挑战时所付出努力的收效[1引。因此。在俄的对外政策中.没有什么比俄美关系更为重要的了,俄外交施展的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美关系的状况。俄甚至有舆论认为:“如果俄罗斯希望建设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希望在世界分工中占有一席之地,希望成为发达国家俱乐部的平等一员,希望变成沟通欧亚大陆的桥梁和保障自己的国家安全,那么达到这些目标的最好途径是同美国、日本及其盟友和伙伴进行战略合作。呱18](P18~19’相比之下,中国在俄对外经济联系排序中并不占优先地位。俄对美依赖是现实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这种依赖达到如此严重地步,则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必将受到阻碍。与此同时,中国在经贸、科技乃至地区安全问题上。与美国合作的程度也较俄更深。中俄均把发展与美国的关系置于优先地位,而使彼此间的经济合作相对滞后。这种经济合作的潞后必然会制约双边政治关系的发展[19]㈣”。在某种程度上,为增强与美对话的分量,中俄甚至都把对方当成对美国外交的借重力量和外交“筹码”。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政策动向就成了中美俄角色互动和关系演变的重要因素[18]‘P94’。美国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从骨子里不希望中俄深入合作。并千方百计加以掣肘。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进人新世纪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俄横跨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并拥有仅次于美国的核武器库,这种地缘优势和军事力量始终被认为对美构成威胁。一旦中俄联手,对美国称霸全球将是个巨大梦魇。因此美国对中俄关系的正常发展始终感到不安。为防止中俄接近和结成反美同盟。实现分化中俄关系的战略目标,美国采取等距离外交。同时与中俄两国发展关系,对两国拉打结合、威逼利诱,有时。亲俄疏中”,有时。拉中孤俄”,更多的时候“拉俄抑中”。这是因为无论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还是从社会制度、对外战略上看,美国认为俄更符合“民主国家”的标准。2006年2月美国防部公布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明确提出。遏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野心对美国领导来说,是重大的战略优先之一。”。美国希望有一个发达而民主的俄罗斯,来作为欧亚空间的稳定因素,成为防止中国潜在扩张方面的自然盟友。”[21]为离间分化中俄,西方舆论甚至开始散布“中国对俄罗斯的潜在威胁”,认为中国将来对俄实行广泛的领土扩张是完全可能的。来自美国的如此种种做法近似于挑唆,必然使中俄关系的正常发展受到牵制。进一步说,美俄关系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从美国方面看。美究竟采取何种对俄政策仍存在不可预测性。在俄融人西方的问题。美基本掌握着主动权。美国既可以利用俄目前的弱势地位,保持甚至提高要价,也可以视情况随时降低要价,以实现与俄的利益交换或妥协。美国和西方其他一些国家的领导人总是表示,要让俄加入西方体系,并使对俄政策保持软硬适度。这从反面说明,美等西方国家对俄政策的适度是难以把握的。而俄罗斯面对美国及整个西方的高昂要价,很容易出现情绪反弹。并日益回归民族主义,彰显其强硬一面。前一段时间,俄就采取了恢复战略轰炸机巡航、在北极宣誓主权、反对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对格鲁吉亚采取强硬政策等做法,以此发泄对西方国家不满。所有这些,使得美俄关系不断疏远冷淡。而这又反过来使俄加强对华关系的愿望趋强,从而使中俄关系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从根本上说,俄罗斯一直是竭力向西方靠拢的。俄罗斯融人欧洲,“倒向”西方的步伐实际上一刻也未停止过.俄罗斯与中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过是其在。倒向”西方过程中遭到冷遇后的一种自然反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也应该谨慎从事。从现实利益考虑,中国既不会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结成反俄联盟,也不大可能与俄联手反对美国,由此使中、美、俄构成近似等边的三角关系。换言之,正是由于美国因素的作祟,中俄合作难以专心深人。总体说来,在中俄关系的发展中,推动力是主要的,阻力是次要的。但也不能小视,因为正、负制约因素是动态的,随着形势、条件、环境的变化是会变动、转化的。研究中俄关系中的不利因素正是为了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只有不断维护和拓展推动力,并逐步弱化以致消除阻力,才能确保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大树常青。中俄关系:战略基础与发展趋势·
中俄互为最大邻国、主要战略伙伴国。中俄关系在两国战略全局中均具有重大战略价值,深化中俄关系符合两国的战略利益。中俄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同时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障碍性因素。面对国际战略格局的剧烈波动和深刻调整,中俄必须不断强化两国关系的战略基础,以新的思维和有力的举措,推动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上新的台阶。中俄关系的战略基础中俄关系具有广泛的战略基础。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利益、保障机制和既有发展三大基础。(一)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是影响国家关系最具关键性的因素。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正是以两国共同利益作为基础和支撑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需要相互依托。互为最大邻国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现实。长达4300公里的共同边界对两国安全环境、发展环境影响重大。俄罗斯是我北部安全环境的“半边天”,是影响我北疆安全的最重大因素。考虑到21世纪我主要经济活动、主要安全威胁可能集中于海洋方向,我地缘战略中的国家定位也应由陆上大国转向海陆大国,因而存在以俄罗斯作为战略纵深的客观需求。同样,俄罗斯为了集中力量应对日益严峻的西部和南部安全威胁,也必须以睦邻友好的中国作为其战略纵深和战略依托。邻居不能选择,远亲不如近邻。睦邻友好合作最符合两国的战略利益。《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提出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深意即在于此。两国拥有共同周边,需要共同经营。两国同处中亚、东北亚地区,在周边地区安全与发展问题上有着诸多共同利益。其中中亚地区,俄视其为必须确保的传统势力范围,对其他大国的进入十分敏感,但是为了拉住中亚国家、抵御美等西方势力的战略挤压,需要借助中国。中国则希望将中亚地区建设成为睦邻友好带、战略稳定带、西部开发的直接外部依托以及重要的经贸与能源合作区,实现与近邻国家的共同发展、共同安全。两国在中亚地区相互都是难以绕开的重大因素。上合组织得以建立与发展,两国在中亚地区存在共同利益与共同需求是其重要基础。两国在东北亚地区也是共同利益多于潜在竞争。两国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和东北亚安全机制问题上协作紧密即是证明。考虑到美日同盟与北约实现对接的企图,中俄在共同周边的战略协作对于两国的国家安全意义更为深远。两国的战略处境和战略需求相近,需要相互支持。两国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后来者,均面临严重失衡的国际战略格局及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均遭遇某些大国的战略遏制和战略挤压,互为战略伙伴是符合两国战略利益的历史性选择。面对国际格局、国际秩序的大变动、大调整,两个战略利益、战略理念相近的世界大国,两个快速发展中的新兴大国,必须联手协作互动。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是建设“强大的俄罗斯”,成为未来多极化世界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一极。中国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世界强国。快速提升综合国力是今后几十年两国最具根本性的战略任务,而实现这一任务的根本性前提是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为营造这种环境,两国也必须相互支持。两国的战略理念与历史责任相近,需要共同努力。在世界多极化、文明多元化、民主多样化问题上,在维护国际战略格局平衡与稳定、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问题上,在反对霸权主义与单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安全机制和以不干涉主权国家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安全准则问题上,在抵制反恐、“人权”、核能利用等问题上的双重标准以及其他重大国际与地区问题上,两国有着广泛的共识与近似的理念。作为世界大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在全人类面前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确保地区安全与稳定等共同历史责任。战略理念和历史责任的相近性,既是战略协作的基础,也是联手合作的动力。两国基本国情与发展模式相近,需要相互借鉴。中俄均是历史文化悠久、幅员辽阔的世界大国,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新兴大国,两国面对的问题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俄罗斯的“主权民主”和“可控市场经济”与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这不仅有利于增进两国的亲近感,减少发展模式的竞争性,而且有利于相互借鉴,少走弯路。某些西方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坚持以意识形态作为确定国家关系亲疏的标准,并且以此为借口干涉主权国家内政、大搞“民主输出”,矛头直指中俄,正在将两国逼进同一条战壕。两国在坚持发展模式自主选择、坚持符合本国国情的价值观问题上不能不相互支持。两国在经济上互补性强,需要相互合作。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但面临日益加剧的人口危机;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俄罗斯军工、航天、航空、材料技术比较发达;中国轻工、电子、通信技术比较先进。中国有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俄罗斯有东部开发战略,可以相互接轨。中俄都是构建欧亚路桥的关键国家,两国在此领域加强合作有利于发挥各自过境优势,增强各自地缘经济地位。俄罗斯要实现经济转型和调整经济结构,实施东部开发战略,亦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在能源领域,俄罗斯要摆脱对欧洲市场的过度依赖,绕不开稳定可靠的中国能源大市场。在军技合作领域,中国也是俄罗斯必须确保的“战略买家”。这种互补优势的充分利用,对两国的经济发展可望起到重要助推作用。两国都在快速崛起,需要相互支撑。两国都将处在快速崛起的关键期,对对方,的崛起是欢迎还是遏制,关系到两国战略协作的基础。中国欢迎俄罗斯和平崛起,与西方大国对俄罗斯崛起的遏制形成鲜明对比。俄罗斯对中国的快速发展虽然存在某些疑虑,但是总体看不存在遏制中国和平发展的意图。俄极端民族主义势力和亲西方势力鼓吹的“中国威胁论”,也在逐步为理智、积极地看待中国的“中国机遇论”所压倒。相互对对方崛起性质的积极判断,可望为两国的和平崛起提供重要支撑。上述共同利益的客观存在,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稳定发展奠定了最为重要的基础。展望未来,只要国际战略格局不发生根本性变化,两国高层不发生战略性误判,支撑两国关系发展的利益基础即有望长时间存在。(二)保障机制
国家关系不仅要靠战略利益来支撑,而且要靠必要的机制来保障。中俄间各种保障机制的不断完善,对两国关系的平稳发展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边界协定和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两个文件的签订消除了两国历史上最大的遗留问题,以法律形式为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奠定了最为重要的政治基础。“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基本方针的确立,对消除相互疑虑、加强睦邻合作意义深远。《中俄睦邻友好条约2009--2012实施纲要》的签署,对今后几年两国各领域合作的深化有望起到重要指引作用。相互协调机制与避免冲突机制。例如,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政府各部门间的混委会机制、高层战略磋商机制、深化各领域合作的相关机制,以及在关系两国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机制、在重大国际与地区热点问题上相互沟通机制,等等。这些机制为两国扩大共识、协调行动,预防和避免误解与冲突,推动两国关系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提供了重要保障。新型国家关系准则。一是平等尊重。今天的两国关系不同于沙俄与满清之间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不同于中苏结盟时期“老大哥”与“小兄弟”的不平等关系,也不同于某些国家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建立在两个主权国家完全平等、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合作伙伴关系。二是互信协商。在大国关系中,中国与俄罗斯相互疑虑最少,战略性疑虑更少。通过协商、磋商解决问题,是中俄关系不断深化的重要经验。三是互利共赢。互利共赢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和新型国家关系准则的核心理念,也是我运筹国家关系的基本方针,在对俄关系上更是如此。俄罗斯也越来越认同“互利共赢”理念。中俄各领域的合作之所以不断扩展,“互利共赢”理念起到了重大作用。四是坚持“三不”。“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是中俄关系长期遵循的基本方针及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三不”方针符合21世纪的时代潮流,对以“集团对抗”、“绝对安全”、“零和游戏”为特征的冷战思维构成了有力抵制。上述新型国家关系准则的确立,既为两国关系长期稳定提供了根本性保证,也为新型国际关系的形成树立了一面旗帜。(三)既有发展
1996年建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对21世纪中俄关系的基本定位。主要包括两层意涵:在国际战略层面开展广泛协作;在双边关系层面进行务实合作。近年来,这两大合作均取得了积极进展,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奠定了重要基础。战略协作不断深化。在国际战略格局问题上,两国为改变严重失衡的国际战略力量对比、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而共同努力。在国际秩序问题上,两国联手抵制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霸权主义,一家说了算、为所欲为的单边主义,共同致力于建设一种公正、合理、民主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一个民主化、多样性、和谐共处的世界。在国际安全问题上,两国共同反对动辄武力相向及实施制裁的强权政治,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安理会权威和不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准则,共同推动以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不论在伊拉克战争、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上,还是在反恐、国际军控、核不扩散问题上,两国都保持着紧密的协作。在国际经济问题上,两国都主张缩小南北差距,建立新的国际金融秩序,改变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现状,既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又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并且以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振兴。务实合作日益扩展。政治关系方面,两国高层领导互访不断,安全和战略磋商实现机制化,战略共识不断增多,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济关系方面,两国贸易额大幅增长,贸易结构逐步改善。两国签署《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实现了油气合作的突破性进展。人文关系方面,两国文化团体、学术机构、政党和工青妇组织、旅游团组往来不断,民间交往日趋活跃,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日趋坚实。两国相互举办“国家年”取得显著成果,“俄语年“系列活动已经启动。军事安全关系方面,两国不仅在军事技术领域互为主要伙伴,而且在人员培训、情报共享等方面相互帮助。两国军队成功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第三次联合反恐演习正在积极筹备之中。自然灾害救助、重大国际活动安保等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各领域合作中,两国则共同发挥着“发动机”的作用。
二、中俄关系的发展趋势
从总体趋势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俄战略协作有望更加紧密,务实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摩擦波折也在所难免。(一)两国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俄罗斯深化对中国战略借重的紧迫感增大。俄格冲突导致俄与西方关系总体趋冷。俄罗斯“张扬式”崛起导致美等西方国家对俄战略疑虑增大。俄美间虽然不至于发生新的冷战,但是双方力避对抗的时代成为过去,两国关系进入冲突多发期,互为主要战略对手的局面加速形成。为应对美等西方国家的战略挑战,确保国家的快速崛起,俄罗斯借助中国的需求明显增大。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发展模式上与西方距离拉大,亦需要与在意识形态领域同样遭受西方打压的中国联手。正是在此背景下,近来俄罗斯深化对华关系的热情持续增高。俄罗斯深化对华务实合作的动力增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大幅扩展,中俄形成了300.年历史上首次强强并列的态势。俄罗斯看重、看好中国的和平发展,期望利用中国发展的机遇,搭乘中国经济的快车,加快与东亚经济的接轨。因此,互利合作、共同发展越来越成为俄罗斯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正是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发展对华合作的姿态日趋积极。俄罗斯在应对金融危机问题上对中国需求增多。世界金融危机与油价暴跌,不仅使俄罗斯陷入金融困境,而且波及到实体经济,多个大型国有企业发生资金短缺危机。俄罗斯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危机局面初步形成,急需世界其他经济体施以援手。中国外汇储备庞大,应对危机的能力相对较强。加强对华经济合作成为俄应对危机、稳定经济的重要选择。在改造美国所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问题上,俄罗斯也迫切需要与中国联手合作。上述情况促使俄罗斯对华合作姿态明显较前主动。中俄能源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军技合作重新启动,与俄罗斯陷入经济困境显然存在着某种关联。
(二)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因素仍然较多
由于大国、邻国相处存在特有的复杂性,加上相互沟通不够及时、相互了解不够深入、具体利益上存在差异,两国关系的发展仍然存在某些障碍。政治互信依然不足,外交上的非协调问题仍然突出。政治互信不足集中表现为“中国威胁论”与“俄罗斯不可靠论”在两国仍有较大影响。俄罗斯某些人仍在散布“中俄力量对比失衡”、“中国人121扩张”、“中国经济扩张”、“中国领土要求”、“中国挤占俄传统势力范围”等损害两国关系的不实言论。在中国部分民众中,俄罗斯历史上侵占中国大片领土造成的阴影、对俄罗斯强大后重走扩张老路的担忧,短时间内亦难以消除。加上部分俄罗斯人缺少共赢思维、履约能力较差,因此在中国也有不少人对俄罗斯的信任度不高。由于文化传统、行为风格不同,两国外交上的不协调情况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对美关系问题上,两国相互猜疑较多,都担心对方与美做交易,损害己方利益。最近美国某些人提出“中美国”、“中美共治”概念,在俄引起复杂反应。在上合组织建设问题上,两国的目标也有所不同,行动也不够协调。两国各领域交往增多,有可能带来更多的利益纷争。交往愈频繁,发生磨擦的几率愈高。俄罗斯人缺少自我反省意识,遇到分歧总是习惯于从对方找原因。一旦俄罗斯强大起来,很可能更加苛求于我,双方更加易于发生摩擦。中俄贸易结构失衡,对两国关系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受两国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制约,这种失衡短时间内难以完全解决。另外,两国在经济与安全上的相互依存度不高,利益相互捆绑的纽带较少,亦不利于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俄势力范围思维抬头,有可能导致中俄在中亚发生摩擦。势力范围思维是俄罗斯的传统安全观念。近年来随着俄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增长,恢复对传统势力范围的有效控制成为俄众多精英与民众的强烈诉求。势力范围思维具有很强的控制性与排他性,不符合时代潮流,必然引起被纳入势力范围的中小国家的抵制及被排斥大国的反弹。俄罗斯恢复势力范围的努力,正在外高加索和中亚引发与地区国家及美、欧愈来愈多的冲突,存在导致中俄在中亚发生摩擦的危险性。俄极端民族主义升温,中国与俄打交道的难度增大。俄罗斯一向大国主义意识强烈,民族和文化优越感突出。随着国家走向强大,其大国主义可能会有新的发展。俄罗斯国力上升而国际处境艰难,易于产生极端情绪。中俄比邻而居,移民问题、边境管理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易于引发敏感反应。上述问题均可能刺激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升温,不排除某种情况下集中指向我国的可能性。尽管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基本上属于前进中的问题、支流性的问题,但是对两国关系的消极影响不容小视,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消除。综上所述,中俄关系的发展基础坚实,潜力巨大,前景看好。两国战略利益有望长时间广泛一致,两国相互借重有望进一步增多,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有望进一步夯实,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望持续深化。对中俄关系,我们既要有信心,又要悉心经营。要切实贯彻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五个伙伴关系”对俄工作方针,保证两国关系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中俄关系不仅要造福于两国人民,而且要为世界的安全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新世纪中俄关系全面深入发展的动力分析
摘要:苏联解体后,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抛弃了共产主义的俄罗斯和仍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之间的关系非但没有恶化。反而顺利发展,进而使目前的中俄关系“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11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无论在中俄两国国内、还是在国际大环境中都存在着促使其全面深入发展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中俄关系;动力;格局;利益
中俄互为最大邻国和重要战略合作伙伴,都是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有着许多共同的利益。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尤其是进入2l世纪以来,中俄关系的发展更加令世界瞩目。从2001年7月双方元首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定两围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到2004年两围彻底解决边界问题,再到2008年5月刚刚就任两周的俄罗斯新总统梅德韦杰夫首次出访的国家便是中国,中俄关系几乎每年都要跨上一个新台阶,成为世界大国关系中最为积极、最为顺利和最为稳定的一对。
一、国际格局的大变动是导致中俄相互靠拢的直接动力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局势朝着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生重大变化,俄罗斯的战略活动空间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东欧剧变,华约解散,使俄罗斯的防御前沿向东后退了1000公里,俄罗斯失去了与西方的缓冲地带;苏联解体,其境内各加盟共和围纷纷独立,又使俄罗斯的防御前沿再次向东后退了1000公里,俄罗斯的西线几乎全部直接暴露在西方面前。更为严酷的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产物北约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军事集团组织不但没有被取消或削弱,反而更为强大,甚至原属华约成员国的东欧国家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家也纷纷加入。随着北约大规模地东扩,使得北约的战略前沿直抵俄罗斯边界,对其国家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由于国家解体造成的同力衰退和国际地位下降,面对西方咄咄逼人的攻势,20世纪90年代处于政治动荡和经济困境之中的俄罗斯无力与之对抗,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北约东扩这个既定事实。然而,1999年北约悍然轰炸俄罗斯的传统盟友南联盟为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敲响了警钟,使其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安全环境和对外政策。为平衡在西线直接遭遇的强大挤压,俄罗斯需要稳定的东方。在这种态势下,维护与发展中俄关系对俄显得尤为重要。俄罗斯需要将中国作为战略依托,缓解地缘安全压力。另外一个方面,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政治影响力、国家经济力和军事实力远远超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美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一度急剧膨胀,可以说,美国的全球力量首屈一指,在军事方面无可匹敌,在经济卜是全世界的火车头,在科技上保持全面领先,在文化上也有较强的吸引力。不仅如此。美国还利用其军事优势和科技优势,利用其在国际组织中的制度优势和话语优势,利用其文化传播优势,全方位地插手国际事务,到处干涉别同内政,世界格局的结构由此陷入严重的失衡和不稳定状态。失衡的结构,自然产生平衡的需求。在这个由于美国的超级地位造成的失衡结构中,中国和俄罗斯处于相似的不利状态,这使两国产生了共同的结构性相互需求,并由此派生出一些重要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立场。如中国同样反对北约军事干预和武力肢解主权国家南联盟,反对美国单方面主导和控制世界,反对美国干涉别围内政等。中国和俄罗斯相对于美国都是弱国,对于弱国来说,弱弱联合、互相倚重是达到平衡的一种自然选择。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中俄国际合作的发展是国际格局失衡的自然产物,是一种结构的需求,中俄联合以平衡世界力量格局,改善自身的战略地位。这一过程不管主观上怎么阐释,但客观上平衡的对象就是美国。换言之,美国因素是促成中俄在建立冷战后国际秩序中结成战略伙伴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12对于不让国际格局过于失衡这一点,中俄两围也不讳言,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在其联合声明中不无自豪地宣称,为维护本国、地区和全球安全,“中俄两同迄今在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问题上所进行的合作是令人满意的”,在这方面双方今后还将继续密切协作与加强合作。131经过改革与创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大国,俄罗斯也已重新获得世界大国地位,在看得见的未来,中俄两国都会越来越强大。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尽管2008年的“金融海啸”猛烈地冲击着华尔街,美国却仍然保持着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对于俄罗斯而言,来自美国和北约东扩的威胁,现在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比上个世纪末更为严重。2003年,北约又将前苏联的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立陶宛纳入其势力范围。2008年4月,在北约峰会上美国还提议将独联体国家当中的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纳入北约成员行动计划,只是因为某种原因遭到欧洲各国的反对而未果。不过根据现实情况判断,这两个国家加入北约是迟早的事。美国与北约国家在政治I二还通过“颜色革命”向东欧、中亚和独联体国家渗透,扶持所谓“民主势力”,企图取代现政权。这砦都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提出了直接挑战。中国也面临着程度不同的安全威胁。例如,按照“一国两制”实现国家统一,似乎时常遭到来自美日同盟的战略干扰。很显然,中俄共同面临的国际环境压力将长期存在,双方通过协作与合作来增大各自的战略回旋余地,减弱来自美国与西方的压力,并塑造良好国际环境的共同利益诉求和责任诉求也将长期存在。
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是促使中俄密切合作的主要动力
两极格局终结后,东西方之间的严重对峙消失,国际形势由高度紧张走向总体缓和。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同顺应缓和潮流进行了相应的战略调整,纷纷减少军费开支、削减军队员额。但两极格局下所掩盖的各种矛盾开始显露出来,各地区因民族、边界、资源、领海、经济、政治、文化和宗教等原因而引发的争端呈上升趋势。有资料显示,冷战结束后每年发生的地区危机、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的数量远远超过冷战时期。据统计,1945年至1989年的东西方冷战时期,世界各地发生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为197起,平均每年四起。而冷战结束后的头八年,平均每年发生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就迅速窜升到每年10起之多。141此外,冷战后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威胁和挑战,例如,核武器和导弹技术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国际有组织犯罪以及毒品和武器走私异常猖獗,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抬头,严重威胁着同际和平与安全,对全球及地区的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类非传统性的威胁与传统的军事威胁有着明显不同,它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目标、场所、时间、方式等都非常不确定,并具有了国际性的特点,成为全球的公害。就中俄来说,两同均面临着民族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威胁。从中方看,对我国民族地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国家安全构成危害的民族分裂主义主要是来自新疆、西藏等地的“东突”和“藏独”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及境外围际敌对势力。在俄罗斯特别是车臣地区也同样存在着民族分裂势力,他们与俄罗斯境内外的敌对势力和恐怖分子相勾结,企图达成从俄领土分裂出去的政治目的。在实施手段上,恐怖主义势力在俄、中两国境内发动了多起危害严重的恐怖袭击和劫持人质事件。此外,处于俄罗斯与中围之间的中亚地区,近年来包括民族分裂主义在内的“三股势力”甚嚣尘上。这些都对俄罗斯南部和中国西北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地区发展造成了重大威胁。I哒类跨地区、跨新世纪中俄关系全面深入发展的动力分析75国界、境内外相勾结的威胁防范起来极为困难,单纯的传统军事手段有时对它无能为力,一个国家的力量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国家间的有效合作,尤其是中俄这样的大国之间的有效合作,以维护两国周边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为本国的国家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对确保中国西北边陲的安宁和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以及俄罗斯西南边境的稳定,都具有重大意义。俄罗斯需要解决周边安全问题,中国需要解决台独、疆独、藏独问题。而在这些问题上,中俄两困只有从对方才能获得坚定、有力的支持。“9·11”事件的发生,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美国遭到史无前例地袭击,“美国本土安全神话”为之彻底破灭,表明以国际恐怖主义为代表的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已经被带进21世纪并日趋严峻。另一方面,“9·11”事件的反作用,使得中俄增进良性互动和密切合作的动力更为强劲,中俄成立了双边反恐工作组,在反恐合作方面成果卓著,并多次联合举行反恐军事演习。特别是在2005年和2007年分别举行的代号为“和平使命一2005”与代号为“和平使命一2007”的联合军演中,中俄两国军队先后深入对方境内参加反恐军事演习,充分显示了中俄的军事互信程度。这与上个世纪60.70年代,中苏两大邻国处于政治上尖锐对立,军事上严重对峙,甚至兵戎相见、流血冲突的极不正常的状态,有着天壤之别。到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不仅传统安全问题远未解决,而且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在一些地方,甚至超出了来自敌对国家的军事威胁。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和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中俄两大邻国在合作反恐、反分裂、反宗教极端势力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需要肩负起自身应该承担的与实力、利益相匹配的国际责任。由此可以预期,推动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国际动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
三、中俄内生的利益诉求是推动两国关系深入发展的根本动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中俄关系如此迅猛深入发展,其根本因素还是在于中俄两国国内存在着强大的内生的动力。这种推动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内生的利益诉求来源于历史经验的总结,特别是解决边界问题和加强经济合作的现实需要。历史的经验是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力量源泉。在国际关系发生史上,中俄直接交往的历史并不长,从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算起,不过三百多年。其间,既有友好交往,也有矛盾冲突。1840年鸦片战争后,沙皇俄国是通过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攫取与掠夺我国领土最多的西方列强。超过15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割让与沦丧,既是满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结果,也是沙俄强加给中国人的不堪回首的苦痛。然而,二战时期中苏成为同盟国,共同抵抗法西斯的侵略,维护了各自的国家独立和安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围更是亲如兄弟,关系密切。这一时期,中苏两国的综合围力日益增强,国际威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1960年代中苏反目成仇,剑拔弩张,直到1989年两国关系才实现正常化。此时的中国由于邓小平及时发动改革才迅速摆脱困境发展起来,而苏联却病人膏肓随即解体。历史表明,中俄作为两大邻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边界问题的顺利解决亦为中俄关系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正如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所说,在国际关系中,边界问题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161中俄两国是世界上拥有边境线最长的邻国。两国边界问题,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岁月里,一直悬而未决,如鲠在喉,曾经导致无数的危机和冲突,成为影响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关键因素。上个世纪90年代,俄罗斯实力急剧衰落且陷于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其国际地位和影响亦严重下降,中国则开始进入其近代以来最强盛的时代,而且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中俄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总的来说是中国的影响在上升,俄罗斯的影响在下降中国没有利用自身国力的增强在历史和领土问题上给俄罗斯制造麻烦,相反却做出了重要让步,并关注俄罗斯的改革进程,希望它能尽早摆脱困境。俄罗斯也报以相应的回应,在一些问题例如边界与领土问题上做了某些让步。中俄关系迅速升温。1996年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双方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友好关系用法律形式同定下来,为中俄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2004年签署《补充协定》,就中俄边境最后两块未能协商一致地段的边界线走向问题达成了协议,从而解决了300年来中俄交往史中产生两围恩恩怨怨的主要根源边界和领土问题。中俄之间4300公里长的边界问题的彻底解决,是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睦邻合作的可靠保障,是对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作出的重要贡献,为世界各困和平解决复杂敏感问题树立了成功的典范。经济利益是当今国际社会维系国于国之间关系稳定发展的首要因素。在中俄双边合作内容已由俄罗斯独立初期注重解决边界和边界安全问题转向更加重视经济合作的今天,推进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来源于双方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相互需求。对于中俄经济合作之间具有的这种互利共赢的相互需求或互补性,中俄双方早就有共识。200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就曾指出,“中国有广阔的市场,有众多优势产业和先进技术,投资能力不断增长。俄罗斯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工业、科技基础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全面发展经贸合作是两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n当时正在中国访问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对此深表赞成。特别是在能源问题上中俄两国的相互需求更是显而易见的。能源是经济发展的血脉。对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的中国来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导致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石油进口渠道和进口方式的多元化不足是中国能源安全的重大隐患。俄罗斯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和唯一不需要进口能源并拥有丰富能源的大国。中俄能源合作既为俄罗斯找到了可靠的能源销售市场,也为中国开辟了一条安全的石油陆路进13管道。除了经贸和能源,中俄在科技和人才交流方面的互补性也很强,潜力巨大,合作前景广阔。新世纪以来,中俄两目都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社会改革。稳定政局、转变体制、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两国面临的主要战略任务。中国提出的口号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俄罗斯提出的口号是全面振兴俄罗斯。因此,只要中俄两国的工作中心仍然是继续致力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复兴,中俄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就有着共同的利益基础和源源不断的动力资源。当前,虽然中俄经济都遭到了2008年秋季爆发的金融风暴或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创,但中俄双方均处于国力提升期,都处在复兴过程的重要阶段,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继续深化双边关系将是中俄两国的战略性选择。由此可以预期,在看得见的未来,中俄关系将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友好前行。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应看到,中俄关系全面深入发展既存在着诸多动力,也存在着某些不利因素。两国合作越深入,交往越频繁,中俄双方的利益差异和观念分歧就会不可避免地经常暴露出来。对此,中俄两国都需要有清醒的认识,需要远见卓识和不懈努力,以维护两国关系长久稳定发展。1.朱镕基会见普京 2002 2.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北京大学演讲并答问3.袁育胜;韩猛 非传统安全问题:中俄安全合作的新视角[期刊论文]-国际观察 2006(03)4.王树春 冷战后的中俄关系 2005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 2000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 中俄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7.温家宝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 2008
第四篇:中小型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中小型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中小型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小型企业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抗风险能力不强。多数企业实行的是家族管理制度,在人事上任人唯亲,在财务上实行“一手管”。其中多数中小型企业老板受教育水平低,缺乏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应有的文化素养、理性思维及规划企业发展蓝图的战略眼光,企业维持在一种低水平发展状态。
(二)招工难、用工贵及忽视人才培养并存影响企业发展。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和物价水平上涨,大多数中小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但仍存在用工缺口。另一方面有中小企业本着有钱就有人的观念,不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忽视企业文化建设,造成人员流动频繁,人才大量流失。
(三)中小企业融资难,流动资本缺乏。一是融资渠道单一,方式手续繁杂,无法发挥应急资金作用;二是银行追求经济利益不愿向中小型企业发放贷款;三是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缺陷。
(四)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因规模小,实力弱,难以在本企业范围内建立人员培训、信息收集、产品研究之类的机构。虽有新创立的商业性较强的中介公司,但服务收费昂贵,中小型企业难以承受。
(五)品牌意识薄弱。商标品牌意识淡薄,不少企业经营者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完成利润指标,创品牌促建设演变成了无所谓的事。
二、对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引导扶持,加快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在产业布局上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探索制定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营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技术和资金的帮扶,进一步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二)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应对招工难题。一是定期举办各类综合和专业现场招聘会、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与各劳动力输出地建立互助协作信息平台等方式来搭建好劳资双方供需平台。二是扶持企业加强人员培训。三是引导企业适度提高工人薪酬待遇,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降低人才的流失率。
(三)完善贷款担保体系,积极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议设立专门的贷款担保基金作为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担保方,并积极拓展从商业银行贷款以外的融资渠道;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发行债券;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拓宽抵押渠道,探索新的抵押形式。
(四)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市场秩序。帮助中小型企业寻找新的市场切入点,尽量将大企业的配套产业链放到本地中小型企业上;促进产业配套体系的形成。改革税收体制,增加税收时间和方式的弹性,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局面。
(五)政府部门积极扶持企业品牌建设与企业发展创建自主品牌相统一。要不断创建和优化企业品牌生存、发展的市场与法制环境,破除地方市场保护壁垒,营造自由竞争的品牌环境;要对企业品牌进行长期保护和监管,对企业品牌进行经营监管和政策指导;要为企业品牌的发展和推广架设桥梁、创建平台;要强化和落实对自主创新和环保绿色品牌的支持。企业要提升自我品牌意识,坚定品牌建设是企业经营中伴随始终的“百年大计”,积极争取品牌开发的资源优化配置,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争取到政府部门扶持,实施品牌战略“创立品牌——经营品牌——买卖品牌”。
第五篇: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应用
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应用
摘要:
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数量庞大,在社会就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大的作用。除了社会原因限制中小企业的发展外,这些企业自身制度和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在融资机制、组织架构、人事管理、信息管理、财务制度、生产管理、管理方法和工具方面相对落后,制约着它们长远稳健地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关于经济和政治的进一步改革决定的出台,我国中小型企业有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政治经济环境,在良好的经济势头和政治环境下,我国中小型企业必须要改革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积极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规范市场行为,强化市场竞争力,以先进的制度来保证生产力,保障进一步的发展,巩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果,把握住战略机遇期,发展壮大。
关键词:
中小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发展、问题、对策
正文: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关于关于经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决定基本上为我国的企业经营服下了一颗定心丸,让许多企业经营者们充满信心。在这样的政策推动下,必然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趋势。这是一个机遇,同时对我国中小企业提出了要求。
而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现状是:在我国,由于对中小企业实行的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的方针指导下, 中小企业发展迅速, 据统计, 我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超过3000万家, 占全部注册公司的99%, 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 60%和 40%左右,提供了大约 75%的城镇就业机会[1],可见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是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一、我国中小企业制度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伴随着经济规模的的迅速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也出现了一系列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阻碍因素, 使我国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发展的困境。除了大环境的制约因素外,企业自身的制度和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融资机制、组织架构、人事管理、信息管理、财务制度、生产管理、管理方法和工具方面相对落后。
1、财务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
近些年,我国中小企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些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机构及岗位设置混乱,会计人员无证上岗;企业账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失真等等现象屡见不鲜[2]。此外,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属于民营企业, 因此, 这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往往十分混乱, 甚至在企业所有者的家庭财产和企业财
产之间都没有明确的划分。这些问题的危害在企业创业初期尚不明显,一旦企业进入资本化、规模化经营后,它们的影响力将会逐步扩大,最终将导致企业走向衰败与没落。
2、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商品市场的进一步完善,这些企业每时每刻都在体味着商品大潮对企业、对生产的不断冲击。中小企业固守已久的那一套简单、不健全、不规范的组织架构已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以功能管理为特征的金字塔状的集权控制模式。产品在整个经营过程中,生产流程冗长,信息和物料经过的路径曲折复杂,部门间的协调平衡工作繁杂,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非常严重。而且企业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开放性;员工技术技能不全面,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所有这些使得管理效率下降,管理费用上升,难以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集成和灵活重组,也难以适应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3、人力资源管理不科学,效率低下。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中小企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经营者和业务骨干。但就整体而言,中小企业自身制度的建设及整体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由于中小企业创业型的比较多,管理者来自不同阶层,很多不是职业经理人,没有受过正规的工商训练[3],企业员工学历水平总体偏低,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技术人才短缺。素质较低可以说直接制约着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4、信息化水平不高。
信息化的观念最早提出是在1997年,包括技术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人员信息化。对于这一新兴的概念,我国的中小企业应用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理解有偏差。主要表现在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概念认识不清,对信息化认识过于简单化,对信息化项目的实施抱以过高的期望,把信息化等同于技术改造,如让技术部门主持信息化,选型中盲目追求软件的高档次和高功能,没有意识到行业性限制,对实施信息化存在不切合实际的想法。
二、人才缺乏与人才流动大的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常常缺乏高水平的系统管理与网络管理人才,中小企业也常常面临人才外流问题的困扰。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引入与应用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的问题,很大的程度上来自于没有建立或者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中小企业存在企业规模小,企业综合竞争力弱,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不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小企业的做大做强的需要,是实现中小企业科学决策的需要,是规范中小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是企吸引人才的需要。总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体系。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必须做到产权明晰, 权责分明, 因此,这些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应相应加强, 应强化财务意识、提高理财能力,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增加透明度, 建立健全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规范务管理制度,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获得资金的情况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和信用水平,所以,规范的财务制度和真实的财务信息是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前提,中小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财务制度的管理,加强财务与金融知识的学习,必要时邀请会计事务所的会计师进行辅导,以提供符合金融机构要求的、完整、真实的财务报表[4]。
2、依据企业现状,按需设置组织结构。调整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小企业应按现代企业制度来改革其管理,需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需要加强制度化的做法,设定一些强有力的、科学的制度来上下规范企业活动。其次,管理者应该提高自我的管理意识,要想能够长期发展,必须要看到制度的作用,自身也要避免一些不规范的做法比如家族管理。最后,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 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组织结构, 建立适应的企业组织, 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3、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技、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 这就需要企业建立适当的人才资源管理机制, 抛弃将资本作为企业核心的管理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一方面注重人才培养, 通过教育培训, 提高企业人员的文化知识和科技知识水平, 从而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提高职工的技术熟练水平, 加速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另一方面建立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 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5]。
4、中小企业信息化策略
企业组织的扁平化和柔性化的的特征,必然需要进行虚拟化、信息化的管理。中小企业要赢得局部竞争优势,更有效地实现差异化经营和成本控制,务必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选取IT外包服务。
二、选取适合企业的通用管理。
三、在中小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时,要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具体的操作可本着减少成本、增加利润、扁平渠道、提高效率的思路,从财务管理信息化入手,逐步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资源共享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网络营销系统与电子商务[6]。
参考文献:
[1]沈玉良, 等.中小企业产业选择[M].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3.[2]《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中国教育在线
[3]辛爱芳-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陈金香-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
[5]韩克勇-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脱困对策
[6]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网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