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研究[最终版]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研究
摘 要: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问题是一个既古老又弥久常新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历史的变迁,内部控制问题逐渐得到了丰富与完善。但是,上世纪初以来,由于国内外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忽视,导致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使得各上市公司经营失败、管理舞弊行为严重、财务报告严重失真。本文将就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相关问题;措施
美国作为全球各领域的先锋、资本市场的霸主,是最早对内部控制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国家。对于发展中的我国而言,很多专家与学者也纷纷投入到内部控制的相关问题的研究中。我国于2010年先后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这对我国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相关问题分析
(一)上市公司内控环境的问题
内部环境是现代企业建立、实施内控的基本保障。内部环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企业的治理结构、企业管理者与企业员工的思想素质与道德水平、企业内部控制文化环境的构建、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信息化为进一步改善与规范企业的治理结构提供了有力保障。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的经营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相关利益者能够通过信息系统及时、全面的了解到企业的各种信息。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现代信息系统再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也为企业的经营带来了信息化风险。因此,企业在利用信息系统促进企业法发展的同时必须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降低企业信息化带来的风险,以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上市公司内部风险评估的问题
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中风险是无处不在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剧,这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实施与执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因素,风险评估的作用非常关键。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企业识别风险、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收集、整理、总结、分析各种关于企业风险的相关数据与信息,为企业风险的有效识别与评估奠定了基础。在信息化环境下,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企业的业务流程实现了自动化,摒弃了传统人工方式中存在的错误、舞弊等风险的发生。但是,纵观目前上市公司的现状,对于风险评估还缺乏认识,风险评估意识差、为树立风险意识等问题明显。
(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活动的问题
内部控制活动主要是企业在信息系统的帮助下依据业务需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这些必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产生了影响。先进的信息化工具、完善的信息系统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手工方式,逐渐转化为自动化控制,信息系统自动化的控制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大大提高了内部控制活动的效率。但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活动很多还是流于形式、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优化措施
(一)优化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
构建并完善企业内部组织构架是内部控制执行的重要保障。建立在企业管理组织系统基础上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是具体解决内部控制中“责任主体是谁?谁来具体执行?谁来监督执行情况?谁来组织执行”等问题的保障。因此,现代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以及行业特点,在精简企业机构的前提下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组织体系与工作网络,为内部控制的执行提供有力保障,并且一定要保证企业内部控制队伍的稳定性。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与发展的核心,是渗透在企业运营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将成为企业员工思想与行为的指导,是维系企业凝聚力、向心力的桥梁,因此,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企业文化的建立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优化上市公司以价值增值为目标的内部控制流程
科学的、合理的、完善的流程是有效执行内部控制的基本前提,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不能只将目光集中在那些空洞的、宽泛的原则性规定上,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具体的执行操作规范与操作的基本流程。通过对各业务流程的不断强化,使得执行的脉络更加清晰、更加简单明了、各环节密切联系、环环相扣、便捷流畅,以此来实现内部控制的高效管理。
(三)实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信息化发展
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的主要依据就在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内部控制的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中的关键部分需要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作铺垫。因此,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优化构筑全新的信息化环境,以此来支撑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信息化过程。计算机网络作为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平台与保障,更是为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的优化构筑了平台。因此,信息化环境下要求企业的网络系统必须具有稳定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先进性的基本特点。另外,企业信息化的稳定保障还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的通畅、服务器运行的稳定、信息系统数据的安全作保障。
总之,虽然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源远流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理论已经趋于成熟、趋于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出发点、落脚点、关键点、控制点重在执行,因此,各上市公司必须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的内部控制中,从而改善企业的管理状况、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价值并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清,丁敏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影响因素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05).[2]李维安,戴文涛.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关系框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04).(作者单位:湖北蓝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篇: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2015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 者 学 院、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职称)论 文 字 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会计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会计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G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2 中小企业财务危机与预防 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研究 4 财务舞弊的防范与治理 基于不同发展周期的企业财务战略选择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6 企业养老金计划会计问题的研究 7 代理记账优势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8 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战略问题研究 9 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的探究 10 论中小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型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12 浅析康师傅集团的成本管理系统 同一控制下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差异比较 14 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体系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15 管理层收购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 16 中国民营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研究 17 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 企业所得税征管现状与对策探讨 19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分析与研究 论某集团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问题分析和前景展望 21 中小企业会计组织结构设计——内部会计控制 22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23 美特斯邦威库存管理问题的研究 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探讨 25 某公司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6 企业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研究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研究 28 浅析股票期权在我国上市公司激励中的应用 29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30 浅析企业价值导向的内部控制要素 31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探讨 32 浅谈我国企业如何实施战略成本管理 33 论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运用
风险导向审计视角下建立健全会计师事务所法律风险的防范机制 35 对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思考
某玻璃公司采购成本和仓储成本的分析与控制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基于生命周期角度的企业融资策略的研究 浅析我国增值税改革
物流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问题研究
企业集团中预算控制研究—以某集团为例 论xx公司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
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研究 上市房地产企业现金流管理分析
基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应用研究 论我国个人收入差距与税收调控
我国企业负债筹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以xx公司为例 国内外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比较研究 某公司信用政策设计研究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 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如何避免审计过程中的舞弊行为 公允价值及其应用研究 服务绩效的考核指标研究
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会计舞弊的防范与治理研究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某酒店管理公司主要财务分析方法及其改进 次贷危机、风险管理与会计信息 某公司模式创新研究
反倾销应诉中的成本会计应对策略研究
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生命周期的融资问题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对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研究
企业融资方式的比较及趋势分析——探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之路 某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会计诚信研究
制造型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以某公司为例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探讨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财务战略探讨 论某玻璃公司内部会计控制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跨国公司的外汇风险及管理
基于生命周期的企业财务战略研究
基于现金流量的某集团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 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对策研究——以科华鼎公司为例 论全面收益理念在我国会计中的应用 企业流动资金紧缺分析 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81 某公司负债经营与风险控制
民营企业筹资方式研究--以“横店系”为例 83 某钢铁公司财务报表的分析研究 84 企业所得税收筹划实证研究
杜邦分析体系在某集团中的应用设计
论作业成本法在制造行业的应用——以xx企业为例 87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88 政府审计风暴的理性思考
建造合同准则的应用及国际比较 90 浅析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源的整合问题 91 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研究—以某厂为例 92 某集团资产减值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煤炭企业成本核算研究及分析―以某公司为例 94 企业税务筹划的风险及控制研究 95 xx公司财务指标体系分析研究
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税收政策的思考 97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98 资产减值相关问题研究
成长型企业适度负债经营的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xx家具采购成本控制 101 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的税收筹划问题研究 102 关联交易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的研究 103 某电子公司财务风险问题研究
某实业公司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的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以xx公司为例 106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07 论企业采购业务的内部控制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 109 某机电公司融资方案选择研究 110 对培养企业员工忠诚度的探讨 111 某钢铁公司的资产管理研究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某集团成本控制研究 113 我国固定资产初始计量问题探讨 114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企业采购成本控制 115 浅析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实际运用 116 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探讨 117 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分析 119 通货膨胀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20 某啤酒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1 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缺失问题探讨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控制及对策研究——以某银行分行为例 123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资产减值准则实施问题研究
论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成因及其对策 126 企业内部控自我评价探讨
试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28 某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设计 129 浅议会计国际化的发展问题
企业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支出相关问题研究 131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财务风险研究
基于EVA模式下我国企业经营业绩评价问题研究 134 某公司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35 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的相关问题研究 136 新企业所得税制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云南白药为例 138 发达国家物业税与我国物业税征收的对比及其启示 139 浅析xx公司生产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0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探讨 141 天使投资——新创企业融资新模式
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研究——以某公司为例 143 某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 144 浅议企业逃税及税收筹划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研究 146 我国家族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147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定价研究 148 浅议电信营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149 企业存货审计的研究
温州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151 某公司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研究 152 浅谈我国中小企业会计诚信
153 某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研究 154 万科集团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155 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 156 中小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研究 157 某民营公司成本管理研究 158 海尔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研究
159 低碳经济下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160 国美电器资本结构优化的探讨
161 公允价值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 162 某服装公司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163 从成本与收益角度看企业诚信
164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65 某公司制造成本降低途径研究
166 某电器公司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67 农村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某村为例
168 某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169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某药业公司现金流量管理研究 170 企业目标的研究
171 经济危机背景下某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172 关于开征遗产赠与税的探讨
173 负债经营的有关问题研究——以某饲料公司为例 174 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发展路径研究
175 成长型中小(民营)企业纳税筹划操作策略研究 176 中小型家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改善建议 177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78 浅析增值税转型—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是税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179 对我国非营利组织人员激励方式的探讨 180 会计信息质量控制问题探讨
181 作业成本法在民营企业中的应用——以某机械加工厂为例 182 黄金现货投资的优势和风险控制研究 183 浅析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及深化 184 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85 服装生产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以某公司为例 186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浅析
187 《小企业会计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88 对我国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的认识与思考 189 作业成本法在某公司的应用设计 190 企业成本控制与决策研究
191 某食品公司制造成本降低途径研究 192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改进及应用研究
193 中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财务风险和对策研究 194 中国汽车物流成本控制策略研究 195 关于新借款费用准则执行的探讨 196 江淮汽车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研究 197 资产减值损失相关问题的研究
198 从会计电算化到ERP系统发展研究——以某医药公司为例 199 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告分析 200 某针布厂成本降低途径研究
第三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现状,以具体的研究数据结果为依据,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以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容总结;问题分析;策略研究;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作为提升企业经营发展效率的有效手段,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强的研究分析价值,要想充分发挥企业内控管理的实际效力,就应该总结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重点内容,做好细节处理工作。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从内部控制管理实质性效果的角度进行分析,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实规律影响,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与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相关的理论内容还不够完善,缺少一定的数据信息支持,不能从全面的角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方针建议。为了从相对全面的角度阐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应用意义,相关学者从最基本的层面入手,针对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力度展开的研究活动,并取得了相对显著的调查研究成果。以我国民营经济上市企业为例进行说明,与其它上市企业相比,民营经济上市企业的发展环境比较自由,企业承担的风险系数相对较小,同时与此相对应的,民营经济上市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较差,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内容混乱,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执行效力不高,不能对企业内部经济活动进行系统性的管理,缺少应对现代化经济发展市场竞争的持久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改变民营企业发展的不利情况,就应该根据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民营企业发展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协调好企业发展内外管理机制之间的关系,继而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具体内容
(1)上市公司的权限界定
与普通的经济发展企业相比,上市企业的发展市场和经济来源渠道更为广泛,要想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就应该了解上市企业的基本含义,明确上市企业经营发展的权限界定,从最基本的层面入手,对上市企业的内部权力板块进行准确的划分。据不完全数据显示,我国私营上市企业早在2012年就已经突破了1000万,企业职工需求人数高达9万,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加有必要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在企业基本界定流程的基础上,规范企业职工工作行为,进而协调好企业经济效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2)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
上市企业具有极强的盈利能力,其发展历程体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在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之后,会根据实际发展情况的不同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最后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企业基本流动性资金属于私有经济的范畴,在实际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建设系统性的企业管理模式,首先要划分好企业资金的成分属性,针对不同的资金属性开展不同的经济项目活动,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减少非生产资金的使用量,提高企业应对经济波动风险的能力。
(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要求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涉及内容较为全面,在上市企业发展起步阶段,应该注重企业控制环境的营造,做好面对企业发展风险的准备,从最基本的角度出发,针对企业现存的管理漏洞进行研究,同时建立实用性和执行效力极强的审计体系,为上市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缩短企业经济发展停滞的时间。在上市企业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就应该改变原有的管理理念,扩大资金来源渠道,为企业发展寻求更多有利的支持,给企业“自然人”提供相应的权益保护措施,保持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稳定性。
(4)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关系
上市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制度关系,主要包括领导阶级、管理阶级和普通职工阶级,每个阶级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又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进而保证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执行效力,加强了企业各级别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上市企业发展受相应法律制度内容的限制,所以企业人员不能随意开展项目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保证企业发展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合理利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制度关系,判断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防止企业错误估算市场经济发展形式,以及数据错漏和舞弊现象的发生。
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思考
(1)管理模式不够规范
从目前上市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现状看,普遍存在着控制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缺少相关政策制度支持,所以不能完全发挥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应用效力。在上市企业经济初期发展阶段,没有对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当相应的上市经济项目活动开展之后,人员无法摆脱传统工作模式和工作要求的影响,进而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工作内容,降低了企业的隐性影响力,对上市企业的后续发展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对企业人员信息进行整理,联合管理层级别人员召开统一的工作会议,统一企业人员的思想意识,进而让企业人员工作节奏达成统一,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价值。
(2)控制方式执行力差
通过上文的叙述不难发现,我国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管理操作上的失误,按照正常的发展流程要求,在开展上市经济项目活动时,企业人员要进行访谈研讨活动,针对经济项目活动内容进行反复的验证和分析,推断项目计划实行的效果,判断计划条件是否符合预期发展的要求,确定计划内容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扩展内部控制管理的应用领域。但是通过数据调查后发现,企业对于该项内容的重视程度不够,对项目内容的监察力度不足,进而影响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效果。
(3)控制制度合理性差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主要以人员职能级别为执行依据,但是这种这种制度内容缺少合理性,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不能把握住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点,忽视了监察报告的总结和上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企业经营风险问题,企业管理工作报告不能及时的统和在一起,相关工作人员无法就企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延长了解决风险问题的时间,增加了企业的损失资金数额,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应该制定专业的内控规章与流程,提升人员的监察意识与责任感,保证企业相关数据整合的及时性。
<
假定在政府干预缺失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博弈逻辑的决策主体都表现为理性,而且他们所有行为(包括能否守信)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效益的最大化,这里的决策主体是指民营企业,它们的效用最大化,指民企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它们的博弈情况如下表:
在上面的支付矩阵中,作为决策主体的两个企业甲和乙,在决策时都会参照对方的决策。假如甲、乙企业都选择守信,那么双方彼此获利为6,若甲企业单方选择失信则获得的支付为8;乙企业若选择失信,甲企业选择守信是不会有任何收益的,甲企业如果也选择失信却能得到4的收益。故此,甲民营企业为了最大限度获利,无论乙企业是否守信,都会选择失信,以便最大程度地确保自己获益。同样,乙企业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也会依照这样的推理程序做出失信的策略,此时,甲、乙企业即有相同的博弈策略,也就是失信策略。这种情况下,对甲、乙企业来讲无论对方采取哪一种方案,失信的策略是能够给彼此带来更大利益的策略,因此,在民营企业之间以及民营企业与其它企业的博弈当中,如果没有政府的监督机制,决策主体做出任何不守信的行为都不会为此付出额外的失信成本,或受到严厉的惩罚,博弈民企双方选择失信,最终得出唯一的纳什均衡,其博弈结果为(4,4),明显少于双方守信(6,6)的收益。甚至还会因为企业理性经纪人这样的决策导致整个交易的无法进行,并且还会减少社会资本整体流量,使社会的整体利益呈现出非理性状态,甚至出现0收益的纳什均衡,更谈不上达到帕累托的最优状态。
可见,单凭个别企业的自觉而无外部制约机制,守信行为是无法保证的。因此,需要政府建立长期有效的制约机制,例如在制度建设、经营环境等方面建立诚信意识,推进企业交易的信誉。为了规范企业在获取利益时采取的手段,政府应对所有参与企业的交易行为进行干预,对参与企业的决策造成影响。在完全竞争的市场当中,每个企业都会面临许多交易伙伴,因此,他们不用改变机会成本,只改变其交易伙伴。所以,博弈的双方企业无法猜透对方会采用何种策略,无法确信与对方的交易能否永久进行下去,所以,不守信策略的选择就成了彼此效用最大化行为,尤其是在双方一次性的交易过程中,承诺的兑现是最没有把握的事情。因此,在自发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结构中,假如没有政府的干预、监督,企业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特征注定其守信行为不可能或极少发生。
因此,国家对企业竞争有关方针、政策的制定是其守信行为能否发生的重要保证。其中的原因就是放弃守信成本不必承担任何费用,还能给失信方带来更大的利益,这使得企业不会自觉遵守诚信交易。政府是靠增加企业的失信成本,使得博弈双方遵循守信原则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
其实,从长远来看,守信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因此,越是成功的企业,越会自觉坚持守信的原则。有着较高信誉的知名企业一旦有了不守信的记录,不仅会损害自己的声誉,更会影响到企业的收益。所以,越优秀的企业,越愿意坚持守信的原则。本着这样的信念,在企业的交易当中,(守信,守信)的均衡情况总会稳定地保持下去。
虽然如此,在复杂的现实经济活动中不守信行为还是时有发生。但这不能否认政府监管的成效,只能表明政府的监管力度还无法保证每一次交易的失信行为得到遏制及惩罚。只要存在获利而不被惩罚的机会,作为博弈逻辑主体的交易企业就会铤而走险。
我们可以通过博弈模型来分析个别企业的决策行为如下:
①知道对方是遵守承诺的,并选择守信会获得8个有效支付;
②选择不守信并没被发现获利为12;
③选择不守信而被发现制裁为-2如果这个企业的不守信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为T,根据概率论知道,不被发现的概率为1-T。下表所示即为这场博弈中的支付矩阵。
如果8>12-14T即T>4/14时,交易者选择守信;
如果8<12-14T,即T<4/14时,交易者选择不守信。
从上面的计算、分析看出:企业交易的失信成本越大,他们在交易中守信的几率就越大。所以,增加企业的失信成本将是其有效措施;在规定了失信成本后如若保证信息的畅通,某些企业的失信行为一旦发生就会被发现,并得到及时的制止和惩戒。
因此,企业之间博弈竞争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因为政府的干预,是其守信行为实施的保证。其理由是:失信不但不承担任何费用,还能给失信方带来更大的利润,政府干预的实质是增加了企业的失信成本,迫使其不得不遵守诚信。为了遏制失信行为,政府还可对此制定法律制度,把依法治国延展到依法治商当中,严厉打击民企交易当中的不守信行为,加大他们的失信成本,形成博弈企业的双方只有遵守信誉才可能实现效益最大化。当然,政府对民营企业竞争实行监管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只有民营企业的自律与政府的有机调控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地保证市场秩序的稳定与经济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永生.黄昊.基于博弈论的中小企业竞争战略思考[J].当代经济,2012.2:42-43.[2]张凤凉,黄鹏燕.论我国民营企业的信用缺失与重建[J].特区经济,2007.10:100-11.[3]李勇.基于博弈论的企业决策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2001.11.
第四篇: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本站推荐)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
2013年03月01日 14:48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年第1期 作者:朱晓宇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摘 要: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主要是运用行政手段建立起来的,法律地位处于空白,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也是照搬西方模式,没有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机构基础薄弱。就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情况来看,存在着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将国外的内部审计模式直接引用或稍作修改,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内部审计发展的历史相对较长,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中,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都比较丰富,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但是,我国的内部审计无论是内部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与它们存在较大的差异,企业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同时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分析,取长补短,建立适合企业的治理模式。
在我国,由于相关法律机构没有对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做出具体规定,因此大多数公司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选择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情况大致如下:75%左右的上市公司隶属于管理层,由总经理管理和指导;22%隶属于决策层,由董事会和董事会下的审计委员会管理;剩下的3%隶属于监督层,由监事会管理。这几种模式会对我国上市公司带来不利影响:首先,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经理层难以保持其独立性,无法评估公司总部的财务和公司管理层的实际情况,不能对公司高层的工作实现其监督作用;其次,虽然内部审计隶属于决策层可以减少经理人员违规操作的可能,降低“代理成本”,但是董事会实行的集体讨论决定制会降低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影响内部审计的正常进行。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实际上还是由公司的管理层进行控制,会影响内部审计检查、评价的功能;最后,内部审计隶属于监督层虽然有利于内部审计检查、监督职能的发挥,但是由于监事会仅仅是制约公司高层的一种制约机制,监事会本身不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并不具备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权,就不能直接服务于企业,因此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就遇到了一定的障碍。这种模式将内部审计定位为监督机构而不是服务机构,不利于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地服务于企业管理层,实现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由于我国是公有制结构,很多上市公司是通过国有企业股份改制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审计条件还不够成熟,很多公司的管理理念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内部控制机构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营管理要求的提高而做出相应的转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企业建立内部审计,通常只是作为补充外部审计工作的一个手段。大部分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并不是企业基于管理的需求自发地建立起来的,它的成立往往是政府的要求或是相关法律的强制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并不是企业的一个独立部门,而是直接隶属于财务部门或者其他职能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很难得到保证。
其次,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定位的缺失导致内部审计人员难以保持独立性。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由财务部的会计人员或其他管理人员担任,尽管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审计委员会中的独立董事应占多数,至少有一名独立董事是会计专业人士,但是审计委员会其他人员的任职要求并没有做出很明确的规定,这就为企业在确定审计委员会人选时又留下了一些可操作的空间,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程度很容易再次受到影响。另外,由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内部审计部门容易遭受精简,使人员队伍不稳定,从而使内部审计人员对在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前途缺乏信心而进一步影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再次,内部审计经济上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开展的一项独立活动,它的经费来源直接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层,内部审计活动本身就与企业的管理层存在着直接的利益关系,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一旦威胁到这些管理层的利益时,内部审计的经费往往很容易受到限制,导致审计活动很难继续进行下去,审计工作的随意性增大,经费没有合理的保障,严重损害了审计的独立性。
(三)内部审计的范围狭窄,方法落后。首先,内部审计业务内容单一。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主要关注生产经营过程中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及合法性。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相关资料,其审计工作也主要是在财务领域而未涉及到经营和管理领域。但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不应该总是放在财务收支上,应该拓展到经营审计、业务审计、管理审计、业绩评价、内部控制等方面,并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对风险进行评价,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接受的水平范围内;其次,忽视事前及事中审计。根据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调查可以看出,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的比重较大。在这种状况下,存在着许多弊端,进行事后审计只能够对已经发生的事实进行分析,根本就没有起到事前监督防范的作用,很容易给企业造成大的损失,企业在发现这些问题的时候已经付出了巨大代价,这与内部审计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前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而不是等到事情发生后再去分析研究;再次,内部审计的方法落后。进入21世纪以来,会计工作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手工会计到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在西方国家,已经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服务于内部审计工作,而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还主要是以手工查账为主,审计的抽样也很少利用统计抽样和计算机软件的辅助,仅仅凭借审计人员的个人经验和职业判断来进行抽样,使得对审计的风险无法量化。
(四)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有限,素质不高。首先,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人员的调查结果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部审计人员的学历层次不高,专业结构过于单一(通常仅限于财务专业),具有内部审计师职业资格的人员数量相当低,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其次,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水平普遍不高。在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地位不高,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很容易受领导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缺乏客观性、公正性。而且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缺乏敬业精神,有时受到领导的支配,领导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原则。甚至,很多内部审计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借职务之便,将单位的机密信息透露给其他人员并收取相关利益,从事违法行为,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予以科学定位。一般而言,内部审计隶属的层次越高,其独立性就越强,地位也就越高。因此,要想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公司必须首先保证审计机构能够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从我国以上三种主要的模式来看,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领导下的层次最高,独立性最强,这种模式是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的最佳选择。此外,在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提高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独立董事在审计委员会中应占绝大多数;改革独立董事的任选机制,提高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防止企业的某些高层操控独立董事的现象;最后,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审计经费都应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使得内部审计工作能够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涉和影响,独立客观地进行。
(二)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首先要让其保持较高的组织地位,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是由企业管理层和内部审计机构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组织地位的高低影响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又反过来影响其组织地位的高低。内部审计机构应该使管理层认识到,内部审计部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可以通过其职能为企业增加价值,并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济业务的增加在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要加强自身的质量管理,通过对企业价值增长做出贡献,得到管理层与其他部门的认可,获得提升在结构中的威望的可能性。另外,要使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机构向由监事会下属的审计委员会转变,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薪酬、升迁等人事变动,应由审计委员会直接负责,而避免当自身利益与组织利益发生冲突时,放弃独立性的事情发生。另外,还应当由审计员会来对内部审计的经费进行预算与监督,保证内部审计所需要的资金来源,使内部审计真正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拓宽内部审计范围,改进内部审计方法。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的目标要从防错转向兴利。内部审计的重点也要从财务审计转向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评审、投资及风险审计等内容上;其次,要改变内部审计往往只是事后审计的现状,将内审审计的工作范围从事后审计扩大到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参与和控制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提高内部审计的预见性与前瞻性,最大限度地防止错误与舞弊,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内部审计也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为其服务,通过计算机技术以及审计软件的辅助,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确定审计计划的依据来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抽样选择。要积极将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于内部审计工作中,积极探索计算机在审计中的应用来实现审计手段的创新。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技能和素质。首先,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这样才能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具体从事内部审计工作时,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从而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其次,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在明确不同内部审计岗位的任职资格和条件的前提下对内部审计人员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从整体上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要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才的稳定性与提高人才的积极性。此外,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实行奖罚并重,为每个人创造参与竞争的平等机会,激发内审人员奋发向上,促进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互统一;最后,加强后续教育以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的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定期的绩效评估,确定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必要的培训计划,保证教育需要能得到适当的满足,从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素质,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延军。如何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J].审计研究,2007.1.[2]刘秋明。现代内部审计:组织内部资源的整合者——基于内部审计全面转型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06.11.[3]陈艳利,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05.6.
第五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研究论文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制度的产生
1、社会需求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其一,企业经营者掌握的企业信息远多于投资者,两者之间即出现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利于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最终可能导致资本市场的混乱和无序。其二,投资机构和中小投资者也因渠道、时间、成本的差异对信息量的获取程度差别较大,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对称易影响市场的交易成本和收益。最重要的则是因为内部控制信息属于企业的非财务信息,不易于被量化,投资者除了依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能很难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信息。因此,为了尽量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给市场带来的波动和不利影响,就应当要求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控信息尤其是内控缺陷信息。
2、自我实现
内部控制缺陷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漏洞或者薄弱环节。现有研究通常将其归为两类:设计缺陷和控制缺陷。研究将设计缺陷定义为缺少为实现企业目标所不可或缺的控制或是虽有控制却不能防止或者发现并纠正认定层次重大错报,即使内部控制正常有效的运行也无法达到企业目标。运行缺陷即现有的内部控制设计是良好的,但由于运行偏离,或是运行过程中不能有效执行,如不恰当合理的授权,缺乏胜任能力和专业素养,最终内部控制执行的结果是使得企业无法达到目标。企业应当了解内部控制,从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发现问题,如控制在所审计期间的相关时点是如何运行的?是否得到一贯执行?是由谁执行或是以何种方式执行?不断的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获取审计证据证明以设计并正在运行得与某项认定相关的内部控制运行是有效的,进而实现自我提升、持续不断的健康发展。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研究综述
随着一系列的财务舞弊丑闻的曝光,揭示了由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而引起企业倒闭、被收购或衰退的严重后果,这就注释了内部控制缺陷是企业不可小觑的内控信息之一。下文将从信息披露的动因和市场反应两方面对我国现有研究成果的内容进行阐述。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研究至今对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形式并没有完全统一,主要依据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与对策”、“进一步完善的措施”等部分,从2010年起陆续研究综述如下:田高良等研究表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一般特征是更加复杂的经营规模、存在更高的会计风险、相对更不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如果变更审计师或者经历财务报告重述时更可能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此外,研究发现所聘请的审计师质量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呈显著的负相关性。陈红明、史亚南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股权结构、企业的资本结构和偿债能力与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呈明显的相关性。钱红光、吕文指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与第一大股东国有股性质负相关,与审计机构权威性正相关,与职工监事人数呈现不显著相关性。陈宏明研究结论,公司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经营能力对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陈杰实证研究证明,高级管理层人员的变动及兼职与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显著相关;公司的规模与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显著负相关;是否聘请知名且具有资深资质的会计事务所、审计费用与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正相关;公司的经营风险、业绩水平、公司成长性与内部控制缺陷没有显著关系。谢旭等研究,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表现出会计稳健性较弱的特征,在其进行相关的措施对其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部分进行有效整改后,继而会计稳健性较之前会有所提高,这就表明会计稳健性也是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之一。杨胜娣研究表明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可能会对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形成影响。除这些因素之外,有效地企业内部的监督,外部市场的监督,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及改进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综述
纵看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得到有限量的针对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研究的文献。较早关注“SOX法案”下的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ParveenP.Gupta研究发现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信息会致使其股票跌价;而Beneish和Billings经研究却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与公司股价并不是显著相关,即并没有引起股价的大幅波动。池国华等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了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是否及如何影响个人投资者的风险认知,并得出结论:内部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可以对个人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产生显著影响;如果企业不披露任何缺陷或者披露的是重要缺陷,个人投资者并没有差异化的风险认知反应。卓晓琳通过事件研究法对比发现,企业与对照企业的累积超额收益率在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前后仅在公告日后较短事件期内存在明显差异,但是由此引起的负面效应的持续时间并没有很长。刘中华研究发现,不区分行业类别的话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与其所遭受的信贷约束呈显著正相关;若区分行业类别后,内部控制缺陷对垄断行业企业的信贷约束并没有显著影响,但能显著提高非垄断行业的信贷约束。国内学者对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进行研究,依据的角度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将披露类型进行对比,发现强制性披露更具有研究价值,更深层次的研究得知内部控制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交互影响的市场反应比单独的强制性披露或自愿性披露引起的市场反应更加显著;依据信息披露详略程度来看,详细披露有可能提高投资者的信任度,进而也可能会引起股价上涨。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市场反应并不全是负面的,我们要正确对待、客观评价内部控制。
三、结束语
现在的研究关注点已从增强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动力及格式和标准的统一转为研究基于各个视角不同行业的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及如何规范披露格式来提高信息的可获得性。这也意味着国内更多的学者关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研究,也会得到更广泛及更有效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加快完善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制度和体系的步伐,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了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质量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信息质量。目前研究局限存在于:研究数据,上市企业对外披露的信息量有限;研究方法单一,难于解决研究对象选取变量之间的内生性、时序性。针对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尚未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和改进建议。进一步对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的探讨和研究有待拓展其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