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议论文复习(理论部分)
2010年中考议论文复习(20110509)
一、论点——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一)论点的引入: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例如:《谈骨气》开篇就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2、针对现象提出问题,再提出中心论点。
3、根据亲身经历的某个生活事例提出论点
4、从故事中引出问题,在提出论点
5、用某种方法提出中心论点。比如,比喻、对比等等
(二)论点位置:
(1)经常放在文章开头(2)放在文章中间(3)放在文章结尾
(4)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5)没在文章中直接表现,是要读者概括的(把握论点的位置有助于我们找论点)
(三)论点的类型。
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初中的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四)考试中常见题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②归纳和找出文章的论点或是中心论点
【找一找 练一练】
(一)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
①有个20出头的记者来采访我,我跟她聊了一个多小时,发现她并不知道该怎样采访,她的脑子是乱的。这个记者告诉我,她经常上网看别人怎样采访,怕自己被淘汰。我告诉她,以后不要总是上网浏览,去看书吧,五年后你或许就能成一个名记者了。
②我不建议中学生上豆瓣这样的传播知识的网站,我不喜欢被太多种类的知识骚扰,我只喜欢了解我想知道的知识。互联网对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有些信息是有用的,(A)但对中学生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是碎片,没有任何用处。就像那个记者一样。
③现在,接受知识的方式与过去有些不一样了。那时接受知识有限,所以才有很大的想像空间,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现在,所有人对互联网带来的知识共享津津乐道。对于一个有判断力的成年人来说,的确方便了许多,但是 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弊多利少。互联网上只会告诉你答案,不会告诉你产生这个答案的过程,它会让你慢慢丧失思考能力。你想变成那样的人吗?
④知识共享要有可以接受知识能力的前提。如果你对文艺感兴趣,别去看那些影评、乐评、书评等各类评论。我就是写书评的,我写出来自己很爽,别人看了只知道我是评论了,不知道我是为什么评论的。真正的体验要靠你自己。这些评论看似有帮助,实际上却是在绑架你的判断力。看那些所谓的文艺评论,跟吃别人嚼了一遍吐在你嘴里的馍的感觉是一样的——多恶心啊。我知道吃第五个馒头饱了是什么滋味,你直接吃第五个馒头能有饱的感觉吗?即使有了也是假饱,时间长了你就会营养不良甚至饿死的。
⑤如果你想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并且通过这些知识让你更加明白清楚,那你就关掉你的浏览器。有时间去看看书,不要看我这个岁数(包括我)以下的人写的书,因为他们不比你高明多少。去看那些比你大五十岁以上的人写的书吧。另外,(B)千万不要让别人推荐你看什么书,因为你不是他。按照你的兴趣去买书,别看封面腰封上那些推荐语,很多人自己都没有看过这本书就不负责任地加以推荐。
⑥珍爱你的青春,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
(摘自《视野》2009年第5期,作者王小峰,有删改)
1、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
(二)小议传统读书教育
周远斌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和《资治通鉴》。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深知记诵之重要,把记诵比作“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 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五四”以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诵诗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选自《作家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文章④⑤⑥三段分别是从那两个角度论述古人读书的?从语义上说,三段是什么关系?
答:
3、请你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
答:
阅读的愉悦
李国文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
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
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 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便中翻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
(选自2010年2月2日《人民日报》)
10.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答:
二、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1、论据的类型:
①事实论据——包括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等。
②
道理论据——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
2、论据的作用:不管是道理论据还是事实论据,它们在议论文中的作用都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这是大体的思路。
3、常见的考题形式: ①概括论据的内容。
②补充和论点内容一致的论据。(这就要求学生A、要掌握比较全面全面的论据,B、思考这个论据是否符合这个论点。)③ 判断某一个段落和句子是属于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找一找 练一练】
阅读《关掉你那个破浏览器》回答:
2、第①、④段中的事实论据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
答:
(二)精神栖身于茅屋
周国平
①如果你爱读人物传记,你就会发现,许多优秀人物生前都非常贫困。最著名的印象派画家凡·高,现在他的一幅画已经卖到了几千万美元,可是,他活着时,他的一张画连一餐饭钱也换不到,经常挨饿,一生穷困潦倒。要论家境,他的家族几乎控制着全欧洲的美术市场。作为一名画家,他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可以像那些平庸画家那样迎合时尚以谋利,成为一个富翁,但他不屑于这么做。他说,他可不能把他惟一的生命耗费在给非常愚蠢的人画非常蹩脚的画上面,做艺术家并不意味着靠卖画挣钱,而是要去发现一个未被发现的新世界。
②另一个荷兰人斯宾诺莎是名垂史册的大哲学家,他为了保持思想的自由,宁可靠磨镜片的收入维持最简单的生活,谢绝了海德堡大学以不触犯宗教为前提要他去当教授的聘请。
③我并不提倡苦行僧哲学。事实上,人的肉体需要是很有限的,无非是温饱,超于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来却是没有尽头的。你本来习惯于骑自行车,不觉得有什么欠缺,可是,当你看到周围不少人开上了汽车,你就会觉得你缺汽车,有必要也买一辆。富了还想更富,事实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于是你永远不会满足,不得不去挣越来越多的钱。这样,赚钱便成了你人生的惟一目的。即使你是画家,你哪里还顾得上真正的艺术追求?即使你是学者,你哪里还会在乎科学的良心?
④所以,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主张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追求精神的富有。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自由人以茅屋为居室,奴隶才在大理石和黄金下栖身”;柏拉图也说:“胸中有黄金的人是不需要住在黄金屋顶下面的。”我非常喜欢关于苏格拉底的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呵!”的确,一个追求精神财富的人必定淡然于物质的奢华,而一个人如果安于简朴的生活,他即使不是哲学家,也离哲学家不远了。
(选自《周国平文集》,有删改)
3、文章①②两段列举凡·高和斯宾诺莎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答:
三、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一)论证方法的一般类型:
1、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包括:运用历史事实、现实事例、故事、列举生活现象来证明论点的。(其实,在文章中,运用事实论据的地方,就一定用事实论证的方法)
2、道理论证——运用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材料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从而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二)论证方法在考试中的题型。
① 判断某段、某句采用什么论证方法。②采用某种论证方法在文章中的作用。③围绕某个论点,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练一练】
(三)重拾阅读精神
①中华民族无疑是一个有着良好阅读传统的民族,有关名人与书的趣事不胜枚举: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书数百卷,连给女儿嫁妆时,亦是用满满一箱书;《资本论》首位翻译者、经济学家王亚南,在乘船遭遇风浪、海轮颠簸不止时,要求服务员将其绑在椅子上以聚精会神地读书;诗人闻一多在结婚当日的早上不见踪影,后被友人发现在书房中如痴如醉地读书„„
②然而,近些年来,我们更多地听到这样的故事。2008年,上海一家早教中心率先开设幼儿经典诵读班,由专家带领10岁以下的小朋友诵读《三字经》、《论语》等经典作品。结果在短短3个月中,学员由原先的20人减至3人。有记者采访退班孩子的家长,得到的回答竟出奇一致:“以后入学时又不看这些,还是把时间花在学英语、电脑、钢琴上更为实惠,这些可都是升学加分的。”
③从什么时候开始,书籍已经不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沦为“耽误孩子升学的滑梯”?家长对于经典阅读先入为主的拒绝态度,不仅没收了孩子享受人类丰盛文化大餐的入场券,还间接导致了这些孩子长大后偏于功利的阅读习惯。在许多书店里,你看那“最畅销图书排行榜”上,显眼位置处净是些炒股、基金、管理类的书籍。④书店里的人头攒动,正和当代人填补不了的心灵饥荒形成反差——讽刺的是,往往我们功利书读得愈多,便发现这种饥荒愈厉害。捧着教辅书、“快餐”书太久,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只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进而造成精神上的乏力,思考社会、思考人性的乏力。
⑤很难想象,一个精神乏力的民族,会有着什么样的未来。当人们津津乐道“世界读书日”——4月23日,也正是文豪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的辞世纪念日时,往往夸大了这其中的“巧合色彩”,而忽视了这些文豪们对于启迪思想、丰 富文明的重要作用。
⑥若你想说,莎士比亚们离我们太远,无论怎样读书,我也达不到他们的境界。那么就看看卡耐基吧,很多人在陷入人际纠纷、遭到解雇时,常常从他的《人性的弱点》中寻找“速效冲剂”。但卡耐基曾这样写道:人活着不只需要面包。我亲眼所见有些百万富翁因缺乏人文精神的滋养而面临人性的饥饿;相反,有些穷人却在精神上十分富有,远非百万富翁所及——是一个人的精神令他的身体富有。
⑦还记得邓清清吗?那位在地震后的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的女孩,在被救出后,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 ⑧读书能缓解我们内心的恐惧,丰富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精神的力量。就从今天开始,想一想我们为何设立“世界读书日”,重拾真正的阅读精神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说出第⑥节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3分)
(四)生命的品格
国风
①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将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长度,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提高这有限的生命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
②要懂得珍惜。珍惜每一寸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孔夫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花在学习上,多读一本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人们辛勤劳动的汗水。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的暴晒下古铜色的脸膛;我们用精美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根铅笔从伐木到油漆包装直至送到文具店,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因此要懂得惜福。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份关爱,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要懂得尊重别人,感受别人,体恤别人。
③要有悲悯的情怀。人生在世,要心存感激,有一颗感恩的心。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父母的养育;长大了,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我们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别人。所以,要敬重别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心去帮助别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把关怀别人、救助别人当做自己的天职,变成自己的天性。
④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人世间许多重要的事情,只有通过忍受磨难才能有所感悟,这样,人才能有所作为。有时候,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于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⑤人世间,我们都是匆匆行者,沿途的风景再好,也不可贪恋;路上的客店再舒适,也不能久留。人赤条条来到世间,又赤条条离开世间,生时没有带来任何东西,死时也带不走任何东西,无论你是君主还是囚徒,是富豪还是乞丐,概莫能外。这是造物主给人的定数,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所以,要有一个明白的头脑,把人生想透彻,只有进入无我之境,才能超然物欲之外,“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自始至终干干净净地做人,走完人生的旅程,这就是生命的品格。
(选自2008年9月15日《文汇报》,有删改)
5、第⑤段画线句子是用什么方法阐明道理的?结合内容说说这样阐明道理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只追前一名
崔鹤同
①有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②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跑到”中游水平,而且她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接下来,小女孩的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延伸到她的学习中。妈妈告诉她:“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就这样,女孩的妈妈始终以“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导和教育女孩。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这个女孩2001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同年4月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惟一一位中国本科应届毕业生———她就是朱成。2002年6月,朱成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她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聘为全职教师。2003年9月,她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4月,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③“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谓的“够一够,挑桃子”。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但是,目标太高,好高骛远,便高不可攀;期望太大,不着边际,便望而生畏。这样,最后的结果不是力不从心便是半途而废。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引领孩子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④希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结束后,他谋到了一个写广告剧本的差事。出于信任,广告商并没有跟他签订什么合同,也没有明确规定他一共需要写多少个剧本。平心静气的莱德一直不停地写,竟然一口气完成了2000个广告剧本,这个成绩令世人震惊,甚至连他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而如果当初广告商要与他签订合同的话,别说是2000个剧本,就是1000个,他也会退避三舍。世界著名撑竿跳高运动员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一厘米。当成功地跃过6.15米、第35次刷新世界纪录时,他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1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⑤把目标降低到“一厘米”,把期望缩小到“一个剧本”,分时限、分阶段去实现人生的抱负。如此让孩子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做好今天,做好当前,才能“稳扎稳打”,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走向未来。“只追前一名”,是一种人生跨越,不仅需要_________,更需要_________。
6、请分析第3段的论证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议论文的结构。
(一)、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个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纵式:——逐渐深入的论述结构。例如《发问的精神》第二部分。常见的有:①层层深入
②起—承—转—合。
横式:——围绕一个论点并列展开论述的。常见的有: ① 总——分——总;
②总——分;③分——总。
(二)、考试中常见的题型。
1、全文结构的划分和对重点语段的层次划分
2、分析过度句的作用,或者是起始句、结尾句的作用。
五、议论文的语言
议论文语言特点:
①准确、严密
②概括性和简洁性。
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考查中可能出现的考查点:
①关键词语的选择和运用。
②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
③某语句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两方面去分析。
④修辞方法的类型及作用。
(六)不能让流言牵着鼻子走
文/林治波
①前不久,“中国脐橙之乡”湖北省秭归县的朋友来访,忧心忡忡地谈及脐橙的销售问题。县委宣传部的同志说:“一个手机短信让全国的桔子卖不动,我们担心桔子的命运会在脐橙身上重演。产品品质再好也经不起流言的冲击,媒体得帮帮我们呀!”
②这些年来,因谣言、流言广为流传而给某个产业造成严重损害的事件,屡有发生。比如,曾有媒体报道,中国啤酒厂家在生产啤酒时为了去除沉淀物而大量使用甲醛。这个说法迅速传往境外,导致大量中国啤酒被国外商家退货。尽管后来的检测证明,许多中国啤酒根本不含甲醛,即便含有甲醛,含量也远低于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甚至低于天然食品中的含量,但巨大的损失已经无可挽回。另一起类似事件是关于香蕉的,先是说“催熟香蕉有毒”,后来又传出香蕉中含有“疑似SARS病毒”,一时间人们谈蕉色变,香蕉无人问津,蕉农血本无归,光是海南一个省的损失就超过5000万元。
③一再发生的谣言流传导致巨大损失的事件说明,在信息化时代,“三人成虎”的效应被现代传媒手段急剧放大了。一个并不准确的消息,甚至十分荒谬的谣言,借助于手机和网络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遍全国,传遍海内外,给相关产业造成巨大损害乃至毁灭性打击,对此我们不能不加以重视,并切实寻求对策。
④首先是要加强平时的监管。广大公众和消费者之所以对谣言、流言采取“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产品的确存在质量问题。如果把平时的监管抓紧抓好,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谣言、流言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市场。
⑤其次是建立应急机制。突发性事件和谣言流言往往骤然降临,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建立应急机制,始终紧绷应对突发性事件这根弦,力争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拿出对策,利用多种传媒手段“切断”谣言,把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比如,去年的香蕉**出现后,海南省政府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一方面在媒体上澄清谣言,一方面安排冷库敞开大门接纳香蕉,100多万元财政资金及时补贴运输车辆,有效地减少了损失。
⑥此外,还要追查谣言源头。对社会危害严重的传言,必须追究源头,依法惩治,这是减少谣言流传的最好方法。连续几起谣言传播的事件并未受到追究,这显然不利于从源头上堵住或减少谣言。
⑦政府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要坚持公开透明,提高政府公信力,否则即使应对及时、手段齐备,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总之,在信息化时代应对“传言危机”,必须学会运用信息化策略和科学的危机处理方法,及时主动地加以处置,而不能被谣言流言牵着鼻子走。(原载《人民日报》)
7、请结合选文内容,从下面的两句话中任选一句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①后来又传出香蕉中含有“疑似SARS病毒”,一时间人们谈蕉色变。.... 答: ②不能被谣言流言牵着鼻子走。..... 答:
(七)好梦何必成真
周国平
①好梦成真--这是现在流行的一句祝词,人们以此互相慷慨地表达友善之意。每当 听见这话,我就不禁思忖:好梦都能成真,都非要成真吗? ②有两种不同的梦。
③第一种梦,它的内容是实际的,譬如说,梦想升官发财,梦想娶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或嫁一个富甲天下的款哥,梦想得诺贝尔奖金,等等。对于这些梦,弗洛伊德的定义是适用的:梦 是未实现的愿望的替代。未实现不等于不可能实现,世上的确有人升了官发了财,娶了美人 或嫁了富翁,得了诺贝尔奖金。这种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如果不能,我们就说它 是不切实际的梦想。
④第二种梦,它的内容与实际无关,因而不能用能否变成现实来衡量它的价值。譬如说,陶渊 明梦见桃花源,鲁迅梦见好的故事,但丁梦见天堂,或者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梦见一片美丽的 风景。这种梦不能实现也不需要实现,它的价值在其自身,做这样的梦本身就是享受,而记 载了这类梦的《桃花源记》、《好的故事》、《神曲》本身便成了人类的精神财富。
⑤所谓好梦成真往往是针对第一种梦发出的祝愿,我承认有其合理性。一则古代故事描绘了一 个贫穷的樵夫,说他白天辛苦打柴,夜晚大做其富贵梦,奇异的是每晚的梦像连续剧一样向 前推进,最后好像是当上了皇帝。这个樵夫因此过得十分快活,他的理由是:倘若把夜晚的 梦当成现实,把白天的现实当成梦,他岂不就是天下最幸福的人。这种自欺的逻辑遭到了当 时人的哄笑,我相信我们今天的人也多半会加入哄笑的行列。
⑥可是,说到第二种梦,情形就很不同了。我想把这种梦的范围和含义扩大一些,举凡组成一 个人的心灵生活的东西,包括生命的感悟,艺术 的体验,哲学的沉思,宗教的信仰,都可归 入其中。这样的梦永远不会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现实,在此意义上不可能成真。但也不 必在此意义上成真,因为它们有着与第一种梦完全不同的实现方式,不妨说,它们的存在本 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内在的现实,这样的好梦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真。对真的理解应该宽泛一 些,你不能说只有外在的荣华富贵是真实的,内在的智慧教养是虚假的。一个内心生活丰富 的人,与一个内心生活贫乏的人,他们是在实实在在的意义上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⑦我把第一种梦称做物质的梦,把第二种梦称做精神的梦。不能说做第一种梦的人庸俗,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做物质的梦,从不做精神的梦,说他庸俗就不算冤枉。如果整个人类只梦见黄金而从不梦见天堂,则即使......梦想成真,也只是生活在铺满金子的地狱里而已。..
(选自周国平散文集《安静》,略有改动)
8、结合全文,揣摩加点词语,谈谈你对文章末句的理解。
答:
9、第⑤段中,作者引用古代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训练】答案:
1、青年学生不要总是上网浏览,要多读(年长者写的)书。(共3分。本题考查整体感知能力。只答“关掉你的浏览器”,得1分;因为它只是作者观点的一部分,不读全文,只看标题也能完成。/ 答成“不要总是上网浏览,要多读书”,可得2分;这个答案的缺憾是没有关注写作对象。作者在开头就特别说明记者的年龄,在文中好几处提到中学生,这足以说明本文是针对青年学生的。/ “青年学生不要总是上网浏览,要多读书”得3分)
(二)1、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2、答案:④⑤⑥三段分别是从古人读书的方法和目的两个角度论证的。三段内容是递进关系。评分:两个角度各1分,知道三段是递进关系1分。
3、答案:先提出“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的观点,然后指出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最后举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因童年受到良好的传统读书教育而一生勤奋读书的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评分:三个层次各1分,语言表述流畅有条理1分
答案:阅读能够摄取丰富的营养,获得广泛的愉悦。
2、第①段中“新闻记者采访”这件事是借“总会网上浏览”的害处提出观点。第④段中的论据“我写书评”,则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证明观点。(共3分。答出一点的得2分,答出两点的得3分。只答“都能增强说服力”的得1分。材料如何为观点服务,或者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要说清楚。议论文常见的思维方法是:观点源于材料,这就是第①段中材料的作用,二是材料服务于观点,如第④段中的“我写书评”这则材料)
3、作为事实论据,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一切贤哲都主张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不当物质欲望的奴隶,保持精神的富有”这一观点。
4、答案:对比论证。突出通过阅读经典获取精神滋养的重要性。(3分,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
5、答案:通过比喻(或“比喻论证”)来论说道理。这样可以更通俗形象地阐明人生短暂,不应贪图物质享受的道理。
6、首先,引用俗语解释了“只追前一名”;然后论述了没有目标、期望和目标太高、期望太大的结果;最后提出明确可靠的目标、真实适度的期望,能引领人们朝前走的观点。(意思对即可)
7、①以“谈虎变色”这个成语变化而来,生动形象,深刻论述其危害性;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深刻地论述了高度重视应对突发性事件和谣言流言的重要性。
8、(黄金喻指富裕的物质生活,天堂喻指丰富的精神生活。)人类若是只追求物质的享受,放弃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内心世界将变得荒芜贫乏,荣华富贵将成为心灵的囚牢。评分标准:4分。意对即可。
9为了论证第一种梦(物质的梦)的价值取决于能否变成现实,否则就成为不切实际的梦想,甚至遭人哄笑。评分标准:3分。意对即可。若答“为了论证好梦成真也有不切实际 的”,也给满分。
第二篇:议论文复习
一、成 功
季羡林
①什么叫成功?顺手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②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③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④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⑤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⑥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guǐ),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⑦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⑧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 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韩文公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⑨我认为,这三方面,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选文略有删节,此为第九段删节处: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二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 “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1.请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说说作者是怎样提出的。(5分)
答:。
2.联系上下文,说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每小题2分,共4分)
(1)言简意赅:。
(2)羡慕:。
3.请用一句话概括第⑦段的内容。(3分)
答:。
4.第⑥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具体 论据。(5分)
答:。
5.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说出其中两种,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中一种论证方法的作用。(5分)
答:。
二、(盐城)
眼界与读书
赵 畅
⑴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⑵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方式方法以及兴趣效果。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有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⑶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⑷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⑸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⑹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6.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7.第⑵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8.第⑷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4分)
9.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三、(日照)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10.选文中,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2分)
11.11、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看,选文开头写作者和某人的对话有什么好处?(4分)
12.选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3分)
13.结合文段内容和自己的体验,说说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乐业。(3分)
四、向字典鞠躬
薛景文
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却唱成了yǐ。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
唱成了“未完的'zǔyǔ'”。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把“羽扇纶巾” 的 “纶”(guā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佛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
1.第②段画线句子中的错别字是,它的正确写法是。(2分)
反映:动词(1)反照。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2)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
反应:动词(1)机体收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名词(2)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为。
揭示:动词(1)公布,宣布(文告等)。(2)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来的2.第①段中“眼睛一亮”在文中的意思是。(3分)
3.第③、④段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是,其作用是 ;第⑤段主要论述了。(8分)
4.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恰当的位置是(3分)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A.②③之间 B.③④之间 C.④⑤之间 D.⑤⑥之间
5.参考《现代汉语词典》对词语的释义,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处。(4分)
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说,要善于用小事情来(反映、反应)社会,抒发感情,表现思想,(揭示、揭晓)深刻的哲理和普遍规律,这就是“以小见大”。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
失误。
揭晓:动词公布(事情的结果)。
第三篇:议论文理论论据集锦
议论文理论论据集锦
一、惜时: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去的也是今天。(李大钊)
3、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
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二、方法:
1、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文。(韩愈)
2、可疑而不疑者,未曾学,学则必疑。(张载)
3、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4、学欲速则不达,然亦不可怠。(程颐)
三、积累:
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骐骥千里,非一跃之功。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4、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就大事业。(卡耐基)
四、持恒: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3、读书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4、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时。(拿破仑)
五、勤奋:
1、读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韩愈)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
4、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六、思考: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3、只读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王梓坤)
4、思索,是愚变智的钥匙;不思,是智变愚的根由。
七、励志:
1、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2、苦难磨练一些人,也毁灭一些人。(富勒)
3、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塞内加)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八、合作:
1、二人同心,其力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2、驷马不合,取道不长。(刘向)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4、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九、创新:
1、文章当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不可寄人篱下。(袁枚)
2、踩着前人的脚步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刘湛秋)
3、我创造,所以我生存。(罗曼罗兰)
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十、幽默:
1、如果一个人想当幽默家,那么他周围的人必须至少和他一样聪明,否则他的幽默将不会被人理解。(斯蒂芬斯)
2、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莎士比亚)
3、幽默是人与人交往中的润滑剂。(周士林)
4、所谓幽默,是到口的肥鸭竟然飞了,还能一笑置之。
十一、正直:
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2、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阎罗话短长。(于谦)
3、曲生何乐,直死何悲。(韩愈)
4、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
十二、爱国爱民: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
4、长太息以掩涕息,衷民生之多艰。(屈原)
十三、兴趣:
1、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歌德)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
十四、爱国:
1、位卑而未敢忘忧国。(陆游)
2、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十五、谦虚:
1、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司马迁)
2、谦受益,满招损。
3、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4、我们的骄傲,多半基于我们的无知。(莱辛)
十六、自律:
1、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3、一个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安德烈耶夫)
4、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机会改正。(海涅)
十七、宽容: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
2、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
3、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渲)
4、记人之善,忘人之过。(秦宓)
十八、志气: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
2、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
志。(苏轼)
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4、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
十九、诚信:
1、人而无信,不其可也。(孔子)
2、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3、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4、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陈玉祥)
二十、奉献: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2、我就像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鲁迅)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4、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二
十一、节俭:
1、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毛泽东)
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3、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
4、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
艰。(朱子家训)
二
十二、乐观:
1、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2、笑,就是阳光,它能消除人们脸上的冬色。(雨果)
3、对生活笑吧,这样,你能察觉它的美。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 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普希金)
二
十三、读书:
1、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2、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 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些 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些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第四篇:议论文复习教案
议论文阅读专题复习
一、直接导入,明示目标
文章的阅读理解是中考考查的重点,今天我们针对议论文阅读进行专题训练。首先我们一起复习议论文的一般常识;其次探讨中考常见出题类型及相应应答方法;最后是练一练,让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练习的过程中得以提高。
二、复习议论文的一般常识。
做议论文练习,首先要了解议论文的概念、特点、结构及其要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指名回答,老师总结板书)概念:议论逻辑思维评事论理
特点:内容理论性结构逻辑性语言概括性 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三、下面让我们结合所学课文,进一步分析议论文的三要素 首先,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什么是论点,什么是论据,什么是论证,(指名回答)出示投影仪,老师明确:
⒈论点是作者对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如七(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就是题目,九(上)《论美》,美德最美。
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篇议论文的题目有何区别,一个就是论点,一个是论题。请学生举例,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成功》。
也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如《纪念白求恩》,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
⒉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常用的论据有哪两类呢?(指名回答)明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
道理论据包括社会科学理论,也包括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⒊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哪些呢?(指名回答)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下面请同学们将九(上)课本打开至131页,看《论美》这篇课文运用哪些论证方法?(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回答)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小结: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很好。
四、规律点拨
那么,议论文阅读训练一般会考查哪些方面的问题呢?我们同学仔细的回忆一下,同桌可以商量。(指名回答)
通过对历年试题的比较,我们总结出一下几种常见出题类型。出示小黑板:
⒈找出或概况论点。
⒉辨别论据的类别,分析其作用。⒊辨析论证方法,理解其作用。⒋划分议论文的结构。
⒌分析议论文语言鲜明准确、严密有力的特点。面对这些题型,我们从何处入手,如何解答呢?下面我们对此做一个简单分析。出示投影仪: ⒈找出或概括论点
①先看标题和开头,再看结尾和文中总结过渡性的句子或概括性强的语句。
②如文中没有论点,需要自己归纳时,首先从归纳段意、层意入手,尤其要深入研究文章主体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归纳出论点,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判断性的句子。那么,论点归纳的正确与否,我们可以通过论据来加以验证。如九(上)《成功》论点概括为:无论是治学或是干事业,都能依赖天资和机遇,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文中的论据: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例证,都是证明勤奋的重要性。)⒉辨别论据的类别,分析其作用
考查论据知识主要采用填空和简单题型,在分析过程中,只要我们了解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特点,解答填空题并不困难。分析论据的作用,一般采用简答题的形式。我们知道论据的作用是证明论点,论据是为论点服务证明论点的,一篇议论文不能只用一个论据,往往要用几个论据,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证明,所以分析论据的作用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考虑。如九(上)《成功》运用了许多论据,我们列举其中的两个(囊萤、映雪、悬梁、刺股,是为了论证勤奋的重要性;以自己为实例,是为了论证要正视机遇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这样两个论据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的,所以,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仔细阅读,认真思考。⒊辨析论证方法,理解其作用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一般采用简单题型,我们可以分两步走: ①先说某种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②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说。出示投影仪,学生齐读:
①引证法的作用是可以使议论更有权威性、科学性、说服力强。②对比论证的作用是褒贬分明,使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③比喻论证的作用是形象、生动,使所论证的内容易于被人接受。下面我们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巩固。出示投影仪:《论美》第四段131页 ⒋划分议论文的结构
常采用选择题和标示题,无论采用哪种题型,只要我们把握住议论文的结构特点,就容易多了。复习前面的知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有的议论文先提出论题,再分析论证,最后总结阐明论点;有的议论文是在提出论题的同时提出论点,再分析论证,最后总结。如
⒌分析议论文语言鲜明准确、严密有力的特点。
题型多样,有选词填空、句子复位、填写关联词语和简答题等。
①选词填空,需要了解词语的意思,辨析同义词的细微差别,根据上下句的内容进行选择; ②句子复位、填写关联词语,要弄清句子的含意,联系前后文,理清句子之间的关系; ③简答题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文章的中心内容具体分析。出示投影仪:
五、实战训练
我们分析了这么多,下面就让我们自我检测一下吧!结合老师所讲的方法,认真阅读,仔细答题。
五、总结
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有所提高。
第五篇:“议论文专题复习”说课稿
“议论文专题复习”说课稿
同安第十四中学:柯景山
一、专题复习教学层次设计:
在复习议论文专题时,要严格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先从整体入手,复习议论文的各个知识点(用一个教时),然后把各个“知识点”化为一个个小专题,再进行强化训练,并结合具体篇章、段落,转化为各个“能力点”,最后又从整体入手进行小结,形成“先总——后分——再总”的教学层次。这样,既抓住文体特点,强化各个“能力点”,又有整体印证,加深记忆。
二、专题复习例课(或例文)的重点、难点设计:
1、重点: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相应的课内例文:《谈骨气》、《短论两篇》(2册);《从三到万》、《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理想的阶梯》、《短文两篇》、《怀疑与学问》、《发问的精神》、《俭以养德》、《小驳论两则》(4册);《最后一次讲演》(5册),6册所有议论文,课外例文:《一步》。
2、难点:①议论文的语言分析。分析议论语言的严密性,逻辑性、准确性。②议论文的结构分析。总分总结构、并列结构、递进结构。相应的课文:《理想的阶梯》、《发问的精神》、《怀疑与学问》、《最后一次讲演》、《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等;课外的第一轮课外练习和第二轮《市编练习》为主。(详见分发的材料)
三、教材来源和处理:在本专题复习中,文章例子是从课内(从第二册至第六册)到课外(课外另选15篇段)选取的。问题设计围绕每个“知识点”形成的小专题而设计。如:论点专题、论据专题、论证专题、语言专题和结构专题。当然,在侧重一个知识点的同时,也辐射到其它知识点。
四、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手段,即教法。在复习议论文专题时,严格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老师“主导作用”,让老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老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各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内、外时间完成(有些难点、难题,先在老师的启发后再做)。具体做法:第一教时发放练习,启发,第二教时(指第二天)讲评练习(以讨论为主,以传授解题方法为主)老师不但要讲解答案,更重要的是讲授审题,解题技巧;学生不但要记答案,更要记下该题的审题要点、解题思路。如果是课内完成的,第一教时启发,练习,第二教时讲评练习分发下一课时的练习并点拨。以此类推,值至该专题掌握为止。此乃曰:“专题强化训练法”。
五、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是指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提高自学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本专题的复习,重点是紧扣议论文的各个知识点的特征,授予学生学习议论文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议论文的阅读能力。
1、分析论点。根据论点的语言特点,位置特点,内容特点来归纳论点和寻找论点,也可以根据论据,结论的内容来归纳论点,也可参考标题来归纳论点。
2、分析论据。根据论据的内容、语言特点来区分论据的类型;也可以根据论点的特点来归纳论据,区别论据的类型;还可以根据论证方法来对应区别论据的类型。
3、分析论证。根据论据的内容特点来对应区别论证方法(事实论据,即举例论证;道理论据,即道理论据)也可以根据论据的内容相应关系来判别论证方法。(如对比正反论证);还可根据论述语言特点(如比喻分析,引用等)来判别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
4、分析结构。根据内容,论述的逻辑结构来判断议论文的结构形式[如总——分(或并列、或递进)——总]。
5、分析语言。根据上下文内容和前后句内容来揣摩论述语言的运用理由和作用以及含义(比如:关联词的搭配、反问、设问、排比、比喻等修辞的运用效果等)。
2
6、寻找呼应。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寻找相呼应的句子或段落。
7、添加标题。根据论点内容和结论、论据的思想意义来给文章加小标题或大标题。
8、习作议论。根据文章的论点、思想意义来写议论片断。
七、练习测试反馈:练习题根据所编的语段阅读,(详见有关材料)测试反馈:学生对议论文三要素的理解、分析、掌握较好。对议论文的语言运用的理由、含义、严密性等分析题,较难掌握。答题时,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较差。必须加强此项的辅导。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