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毕业生就业情况异同及对女性人才培养的思考(大全)

时间:2019-05-14 23:2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男女毕业生就业情况异同及对女性人才培养的思考(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男女毕业生就业情况异同及对女性人才培养的思考(大全)》。

第一篇:男女毕业生就业情况异同及对女性人才培养的思考(大全)

男女毕业生就业情况异同及对女性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各方关注,其中“女大学生就业”是关注的焦点之一。男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存在哪些异同,女性人才培养的思路应当怎样确立,社会对女性人才的成长成才应给于何种关怀,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分析的课题。

【关键词】男女毕业生;就业情况;女性人才培养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就业歧视”常常引起关注,其中又以“性别歧视”显得尤为敏感和普遍,“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似乎已广为认同。为对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差异有直观的了解,本文以同济大学2007、2008届毕业生为样本,进行就业数据的分析,以明确男女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异同及其程度。同时,笔者对女性人才培养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一、就业:差异还是趋同

通过对同济大学2007、2008两届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分析,得出男女毕业生在就业率、毕业去向、就业地域、就业单位性质四项指标上的比较情况。

第一,就业率。就业率反映的是毕业生落实毕业去向的情况。统计结果反映,近两年同济大学女性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均高于男性毕业生,08届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男性毕业生超过1个百分点。细分到各学历层次,07届毕业生中女性研究生的就业率略低于男性研究生,而本专科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均高于男性毕业生,08届毕业生中各学历层次的女性毕业生就业率均高于男性毕业生。从就业结果看,女大学生不存在绝对的就业弱势。

第二,毕业去向。近两年,同济大学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主要是派遣、考研、出国、待分、专升本、合同就业(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接收就业)、灵活就业、定向委培在职、回省二分、国家地方项目,共计10种。数据反映,在毕业去向选择上,男女毕业生有明显的一致性,派遣、考研为男、女毕业生的主要毕业去向,选择这两类去向的毕业生均超过各自性别毕业生人数的70%。

第三,就业地域。通过毕业生就业地域的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男女毕业生的就业地域也比较接近,主要是上海地区,另以江苏、北京、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较集中。数据说明,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地域选择倾向不因性别而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不论男女毕业生均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留在理想中的地域就业。

第四,就业单位性质。各类企业是男女毕业生一致的就业单位性质的主流。数据结果反映,男性毕业生在科研设计单位就业的比重高于女性毕业生,而在各类教育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的性别比重则呈现相反状况,此外,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以男性为主。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样本仅采用了同济大学一所高校的数据,结果的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但通过这一分析至少说明从就业的结果看,男女毕业生的就业差异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骇人听闻”。

二、培养:避短还是扬长

不可否认,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求职时就业机会的获取困难、职业发展中“玻璃天花板”的重重阻碍、生涯规划中家庭与事业的难以取舍,确实给女性带来了困惑。但是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都应该明确,女性人才遇到的困难,首先不是女性自身造成的,其中有社会刻板印象的原因;另外,这些困难也不是女性独有的,在职场乃至整个生涯发展中男性同样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女性人才培养中,首先要避免女性为非自身原因造成的社会刻板印象“买单”,其次要尽早引入生涯规划启蒙,第三要将目光更多地放在发挥优势上。

1.正确看待“女性就业难”现象

“招聘要求明明写着男女都适合,但就是招男不招女”、“好不容易过关斩将通过面试,签约时却被告知工作后三到五年内不得生育”……,种种负面信息常常使得女性人才“未上战场,已失底气”。事实上,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就业成功与否就是“0或者100%”的关系。在女性人才培养中,首先要引导女性正确看待现实中“女性就业难”的现象。一要认清就业难现象有一定社会刻板印象的作用,其中有思维定势和性别偏见的因素,女性人才本身还应当坚定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与实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舞台;二要分析就业难除性别外的客观原因,避免形成“因为是女性,所以就业肯定难”的思维定势,造成怨天尤人、止步不前,而应正视性别差异,扬长避短;三要树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遭遇“性别歧视”、“不正当竞争”时要勇于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2.尽早进行生涯规划

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促进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生涯规划,个人可以实现“建立并发展一个整合而适当的自我概念(包括职业自我),同时将此概念转化为实际的生涯选择与生活方式,达到个人的生涯发展目标,同时满足社会的需要”。女性人才职业发展中由于性别差异所遭遇的障碍与困难并非靠个体的一己之力所能消除,而“祈祷命运的眷顾,免受不公正待遇”显然是一种既消极又不自信的态度。笔者以为,在女性人才培养中,尽早进行生涯规划启蒙、提高生涯规划能力是现实可行又高效有用的做法。通过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女性人才对自身有客观的认识、正确设置生涯发展目标、制定合理的行动方案……,从而有助于女性人才更多地将目光关注到自身的成长与提高,克服消极心理,激发实现目标的动力与信心。

3.发挥所长提升自信

心理学研究发现,比较而言,克服弱势是逆势而动,需要付出更多心血;发扬优势是顺势而为,更容易获得成长。在女性人才培养中,与其为了不可能改变的性别差异大伤脑筋,不如转换思维,将目光聚焦在发挥女性人才的优势上,既可使竞争力大大提高,又能进一步提升自信。在女性人才培养中,首先要对女性的共性特质进行研究,并与将来的职业定位与发展进行联系,再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加以强化,这样就能形成女性人才的职业优势。另外,对于个体的关注也不容忽视,可以通过心理测验、职业咨询、团体训练等方法,引导每一位女性对自身的特长、优势加以挖掘、分析和提升,从而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关怀:扶弱还是鼓舞

女性是需要呵护的,但并不意味着女性就是需要同情的弱者,在女性人才培养中,切忌传递“你是弱者”的心理暗示,而应在营造公平竞争、机会平等的良好发展氛围的基础上,鼓励女性施展才华,追求幸福。

1.舆论氛围的营造

舆论氛围包括良好的法制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温暖的社会氛围。首先应通过立法、执法使得歧视女性的行为和现象得到谴责和惩治;其次要通过思想宣传、事例教育等方法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性别偏见,避免“同等条件下男性优先”的不公平现象;最后应通过切实行动在全社会树立尊重女性、关爱女性的文明风气。

2.幸福人生观的树立

如果说要求女性回归家庭是一种对女性的偏见和不公平,那么过度强调的“女强人热”同样也是一种极端。女性同男性一样,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偏好和独特的发展倾向,重要的是使个人意愿得到尊重,没有必要用所谓的标准去检验或测试。在女性人才的培养中,相比于用一套所谓的“成功”标准对她们评头论足,倒不如鼓励女性人才探索、追求最适合自己的幸福人生,从而在事业、家庭、生活中找到平衡点,这才是对她们真正的关爱。

3.提供多元发展的舞台

据欧洲女企业家论坛的估计,欧洲近20年来新增的就业机会中,有1/4是女企业家经营的小型企业提供的。事实上,各行各业不乏女性人才崭露头角的事例,说明在职场上正常的性格模式应该是“双性化性格”,即淡化性别角色而趋于中性化,个人工作的确定主要是根据能力、气质、性格等与职业属性的匹配程度来判断,而与性别无关。因此,为女性提供多元发展的舞台、自由选择的空间,也是对于女性人才的一种尊重和关爱。

对于女性人才培养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笔者从本校毕业生近两年就业情况的分析中发现,从结果看,男女毕业生就业情况没有明显的差距,由此想到在提倡给予女性“优待”、“照顾”的同时,是否忽视了她们自身的“能量”,故而提出在女性人才培养中“扬长”比“避短”更为合理有效,当然,前提是社会氛围良好,机会公平。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0.作者简介:

方雅静,女,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科员,讲师,从事学生就业工作及研究。

徐红,女,同济大学女子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第二篇:人才培养、引进及毕业生就业情况汇报

人才培养、引进及毕业生就业情况汇报

一、人才培养、引进情况:

随着三明市高新技术园区沙园、金金属深加工工业区、城南民营科技工业园和各乡镇工业小区的开发和建设,我县人才需求量逐年加大。但是,受山区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待遇等因素影响,外地人才不愿来沙工作,本地人才流失也比较严重,造成人才短缺,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人才需求摸底调查工作。一方面,我们通过与企业建立经常性联系制度,主动向企业了解人才需求,掌握我县人才需求动向。每年我们都通过电话、宣传单、明信片等形式加强与企业联系,征询需求信息,对人才需求大的单位,我们还在省毕业生公共服务网为其注册好企业用户帮助企业在网站上发布招聘信息。另一方面,我们对各乡、镇、街道、各单位现有人才队伍的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人才档案和人才库。在两方面工作的基础上,确定我县急需引进的人才。

2.对我县急需在本地又无法找到的人才,只能通过从外地引进的办法解决。首先是组织我县急需人才的单位到外地 引进人才,今年3月我局与市人事局在 图书馆联合举办了沙园企业专场招聘会。此外 等地举办人才交流会我们都积极组织用人单位参加。其次是加强与外地人才市场的合作,今年我们多次通过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将人才需求信息传递到 等人才服务中心,请他们帮助寻找我县所需的人才。第三,通过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政务中心信息栏等途径将人才需求信息对外发布。四是关注各地人才网站上的人才、求职信息,通过电话联系向我县急需专业的人才发出就业邀请,为企业和外地人才牵线搭桥。五是组织企业组团引进外省人才,除了做好我市赴省外引进人才的组织工作外,我们还向开展到北方引进人才较早的 取经,为我县赴省外引进人才的工作的良好开展打好基础。六是做好引进人才的服务工作。对来 工作的外地人才,我们在人事关系代理、档案调转管理、落户及各项保险上提供优质的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3.设立《 人才奖励基金》,培养和奖励各类优秀人才。县财政拨每年拨10万元作为铺底资金,同时面向社会和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比较集中的部门和单位集资设立了《 人才奖励基金》。奖励基金主要用于各类人才的培训、引进、智力开发、专项津贴和科技奖励等。

4.人才培养方面,首先,我们根据我县产业发展特点及企业人才需求特点,以建立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为工作重 点,通过见习培养实用人才,并为企业做好人才储备。其次,我们以就业为导向,以 召开中为契机,以 技能 培训、紧缺急需的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充分利用省内外职业技术院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三是引导就业困难和低学历的毕业生参加继续教育和选修第二专业。四是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到我县开办各类专题讲座,全面开展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五是加强实践锻炼,选派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社区、重点项目任职、挂职,加强干部多岗位锻炼,提高了干部实际工作能力。

人才培养、引进主要问题和困难:

1.人才引进难度大,沙县急需专业人才也是其它地区抢手的人才,由于沙县在地域及薪酬上的竞争力差,对人才的吸引力差。

2.引进人才流失严重。引进的外地人才多为应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因跳槽到沿海地区或考试录用等原因流失严重。

3.人才市场软、硬件建设无法满足我县日益增长的人才需要。

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困难及就业工作开展情况

一.就业情况:XX届毕业生至今已报到420名,初次就业率为64%,由于今年我市生源非师范类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37%,毕业生需求仅占生源总数8%,就业形式十分严峻。从今年情况看,毕业生报到人数较多的专业为计算机、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法律,电子、旅游、环境保护等。未就业毕业生多为计算机、电子商务、电子专业以及管理、贸易、法律等文科类的毕业生,这些专业我县今年需求极少,例如计算机专业今年毕业生达32名,但今年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没有一个计算机专业。财务、机械、文秘、化工、建筑、医科、食品专业及工科的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这些专业毕业生80%已在沙县外地区就业,回来报到只是为了落户口和调档案,而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我县需求最大,这是造成我县企业求才难的重要原因。

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问题和困难有:1.回沙待就业毕业生多为专业冷门,就业竞争力低,就业推荐难度大。2.由于待遇、地域等原因,我县急需专业的毕业生人才不愿回沙工作,人才市场难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造成企业对人才市场的信心下降。3.我县企业观念落后,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人才需求有7成以上需要有工作经验的人才,不愿招收刚毕 业毕业生。4.毕业生就业观严重影响自身就业,多数回 的毕业生因为在大城市就业难选择暂时回 就业,只要外面有机会马上跳槽,许多毕业生把当前的工作当做赚取工作履历和为将来发展打基础的手段,毕业生这些错误的就业观念和频繁跳槽使企业对毕业生敬而远之。

促进毕业生就业采取的措施:

1.扩大毕业生需求。毕业生需求不足是我县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首先,要保持现有经济建设的较快发展,促进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其次要引导企业改变用人观,鼓励企业使用毕业生人才,建立毕业生人才储备制度,不断提高和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待遇和工作条件,使毕业生有地方施展才能,有较好的经济收入,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三是加强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申报见习基地。

2.着力营造毕业生创业和发展的环境。认真落实各级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和实施更为优惠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措施,同时要完善用工、户籍、医疗、保险等方面制度的改革,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切实维护毕业生就业的合法权益。

3.认真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①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私营企业发挥专业才能。私营企业虽厂小,保障性差,但它政策灵活,报酬弹性大,人才缺乏,它最需人才,也最能发挥专业特长。②鼓励毕业生到乡村基层锻炼,为自己充实实践经验。我县近几年实施的高校毕业生到村里任职,三年后经考核合格再充实到乡镇有关部门的做法很受毕业生欢迎,分别在XX年和XX年通过考试选拔了17名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今年,我县积极配合省毕业生“三支一扶”工作的开展,现有3名毕业生派往乡镇政府工作。③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因就业困难自主创业的例子很多,不少高校毕业生与家人、亲朋好友一起投资办厂,或者外出经营沙县小吃,并且收入不菲,现在叫他们回来去应聘大都婉言谢绝。

4.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就业主渠道作用。①进一步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做好 省毕业生就业公共网和 人事人才网的应用和推广工作,及时向毕业生传递考试信息、招聘信息及人才交流会信息。②努力收集就业信息,通过与用人单位建立经常性联系制度,及时了解企业用人需求。③积极引导学历层次低、专业冷门的毕业生避开当前的就业困难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大专、本科或攻读第二专业,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

第三篇:就业压力下对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就业压力下对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就业岗位相对减少,而高校毕业生人数众多,就业问题严峻。同时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不对称也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当前高校改革势在必行,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方向之一。本文主要讨论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并从明确定位、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和提高专业知识转化能三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此促进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发展。

关键词:就业压力 大学本科 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专业的发展历程及概念界定

为更好解决就业难问题,发展应用型高校是我们大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应用科学是相对于理论科学或经验科学而言的,它的目的不在于“解释”而在于“实用”,即把研究的目的直接投向改造实践,探讨依据所认识的规律解决实践问题[1]。应用型专业,注重实用,应用型专业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范围广泛,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当面对现实情境中的各种突发状况和未知情形,继而将研究现实情形,用实践推进理论的发展补充理论的不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应用型人才其承担的任务是双向的,是理论到实践的中间通道。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在市镇内部,商人和手工业工人组成了行会。在此基础上,中世纪大学逐渐形成,其主要任务是职业训练,培养专业性应用型人才[2]。公认的现代大学三大功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教育和科研直接的目的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在我国,清末时期一些地主阶级的改革派如龚自珍、魏源等人反对教育脱离实际、主张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观。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在词典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动词,意为使用;二是形容词,表示直接用于实现生活或生产的。将其扩展开来就是指学习材料用于新的具体情境,包括原则、方法、技巧、规律的拓展。代表较高水平的学习成果,应用需要建立对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由此可以看出,应用代表着一个过程,一系列的程序运作流程。承担着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为人类社会创造具使用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重任。因此,根据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过程,将应用型人才按职业类型划分为工程应用型人才、技能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三大类[3]。本文中所要阐述的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应用型大学办学理念认识不足。

纽曼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知识的地方,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理智的培养。但是随着大学走出象牙塔逐渐融入世俗社会以及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大学逐渐分化为不同的种类,从而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对于应用型专业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误区,第一是定位过高,将其看成是基础研究类大学我国很多大学都在盲目追求德、英式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模式。第二种定位过低将其认为是技术的培训,职业化倾向严重。以上两种认识都阻碍了应用型专业的发展,进而导致应用型人才发展不完善。而美国社区学院自成立起就深深地烙上“大学要为社会服务”观念的印痕,逐步形成“关心社区的生活水平”、“发展社区经济”的办学理念[4]。

2.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力低。

应用型大学其重心在于“应用”,因而其注重的是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我国对学生的培养从小学到高中都注重对教材基础知识记忆,甚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求知欲望消减,以致高分低能的学生在我国比较普遍。大学老师从事的是某一高深学术领域的研究,却很少有人终身以某一应用性范畴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科理论的特性不是专门性而是综合性和边缘性,它的教学也需要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实践教学是应用类的工科教学的需要,文科只需要课堂教学,也不需要实践基地和实验室设施,这都不利于应用文科的健康发展[5]。进而缺少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注,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能力低。

3.学生重复低水平的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无论何种高校在大学四年中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安排的实习活动。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调动创新积极性的有效途径。社会工作与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特殊作用[6]。这是对学生职业化和社会化的开始,是学生大学生活的一次重要经历。目前而言,很多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水平低、走形式、实践内容与专业不对称等问题。首先,学校对外交流机会少,为学生提供的实习机会与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不对称。其次,一些学校是按惯例安排学生实习,实习时间短,并且多是一些参观性质的活动。再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现阶段的实习基地普遍存在着浮于形式的现象。

三.对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和对策

1.明确办学理念,合理设置目标定位。

《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中规定: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办学理念对一个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首先明确实用的办学理念,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能过高定位为研究型大学,也不可太职业化过低定位为职业型院校。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入学校教职员工及学生内心,树立积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贡献的理念。密切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社会思潮、国际关系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适时调整应用型专业的布局结构。学习欧美应用型大学的先进理念、发展模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办好我国应用型大学。

2.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能力的培养。

对于一个大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应该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综合评价。因此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不简单的对某台机器的操作能力,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学校要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德国高级专业学校(Fachshule)的培养目标很有借鉴意义,Fachshule意味适用类型,其“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很有特色。他们必须是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其教授一般要求符合五项基本条件:综合大学相应专业毕业;具有相应专业的博士学位;5年以上的专业工作经验,其中至少3年在企业;具有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成实际应用的能力和突出表现;发表相应的专业学术论著或专利。这样的教授既有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7]。因此,我国应用型专业的大学急需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在学校招聘环节突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考查。其次,改变教师“唯理论”的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用理论能够解决的了实际问题。

3.高校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地。

从研究对象不同,可以把应用型的专业分为文科应用型专业和理科应用型专业。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很多相互交叉的文科应用型专业,这些专业现实应用性强,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同外界社会的联系,积极为其寻找实习机基地,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产学研、校办产业是现代应用型大学在积极发展的一个新领域,高校加强对校办企业的投入,购置先进的设备仪器,容纳学生实习。学校制定严格地假期实践条例,监督实习过程,讨论实习报告,将实践做到实处,杜绝走形式主义。一些应用型较强的专业学校可以考虑同社会企业共办或协办,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实际情况的把握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司晓宏.教育管理学论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p5

[2]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P7

[3]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 高等教育研究2012,P95

[4]杜才平.美国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2012,p17

[5]参异顺,论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的师资问题[J]探索与争鸣2003,P15

[6]庞永师,林昭雄,陈德豪,孟强,郭成.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P146

[7]舒光伟.德国高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5,P74

(作者单位:云南保山学院)

第四篇:对现代女性的思考

石评梅

石评梅(1902-1928),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曾用笔名评梅女士、波微、漱雪、冰华、心珠、梦黛、林娜等。1902年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1919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就读时即热心于文学创作,1923年9月在《晨报副刊》连载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1924年与挚友陆晶清编辑《京报副刊.妇女周刊》,1926年,继续与陆晶清合编《世界日报副刊.蔷藏周刊》,1928年9月30日因病逝世。

石评梅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游记、小说,尤以诗歌见长,有“北京著名女诗人”之誉。作品大多以追求爱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为主题。小说创作以《红鬃马》、《匹马嘶风录》为代表。

在她去世后,其作品曾由庐隐、陆晶清等友人编辑成《涛语》、《偶然草》两个集子。[1]

(概述图片资料来源[2])

中文名

石评梅 国

中国

汉族 出生地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义井镇小河村 出生日期

1902年 逝世日期

1928年9月30日 职

作家 毕业院校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主要成就

主创《京报》副刊—《妇女周刊》 代表作品

《墓畔哀歌》 1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父亲石铭,字鼎丞,清末举人;石评梅之母,是父亲的续弦,其家庭为山西省平定县内一个书香门第。[3]

主要经历

1902年,石评梅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4]

石评梅自幼聪颖好学,很受父母喜爱,从三、四岁开始,父亲就教她认字,每晚坚持不断,有时她没有认熟,虽是深夜,也不许去睡,直到念熟为止。后来进了小学,白天和孩子们一起上课,晚上放学以后,她父亲仍然教读《四书》、《诗经》等。[5]

辛亥革命后不久,石评梅父亲石铭到省城太原山西省立图书馆任职,于是随父来到太原,进入太原师范附属小学就读,附小毕业后直接升入太原女子师范学校读书。[5] 由于石评梅天资聪颖,再加上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校里学业突出,被誉为“才女”。在女师读书期间已经显露了石评梅的反抗思想和组织才能。一次女师闹风潮,她为组织者之一。风潮过后,校方要开除她,后因惜其才学,又恢复了学籍。[1]

1919年暑假,石评梅从太原女师毕业,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4] 迈出这一步,是对石评梅思想和意志的考验。因为在当时社会里,一般人思想认为:“一个女孩子,中学毕业就可以了,何必费劲的深造呢!”然而她却不断求学、奋斗着。她在父亲支持下,走出山西,到北京求学。到北京后,她本来要报考女高师的国文科,但是当年女高师国文科不招生,于是改考体育系。[5] [1]

在新思潮的影响下,石评梅一方面在女高师勤奋学习课业,一方面即开始写诗和散文向各报刊投稿。1921年12月20日,石评梅的诗歌《夜行》就在山西大学“新共和学会”办的刊物《新共和》第一卷第一号上正式刊出。[1]

1920年在山西同乡会上,石评梅结识了北京大学学生、五四运动健将、山西籍最早的共产党人高君宇。[4] 在同乡会交谈中,得知他们父辈即有交谊。他乡遇故友,格外亲切,于是二人便建立了友谊,二人经常通信,谈思想,谈抱负。[1] [6] 1923年4月15日,石评梅曾致信高君宇,倾吐了她思想的悲哀。高君宇 次日去信,帮助她分析青年之所以普遍感到烦闷,就在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5] [1] [6]

1923年5月下旬到6月下旬,石评梅与体育系12人、博物系14人组成“女高师第二组国内旅行团”南下旅游,她们沿京汉铁路,经保定、武汉、南京、上海,从青岛、济南返回北京。返校后,石评梅写了一篇五万余字的长篇游记《模糊的余影》,连载于《晨报副刊》1923年9月4日到10月7日。

1923年,石评梅完成学业,接受师大附中聘请担任女子部学级主任和体育教员、国文教员,后来还在春明女校、女一中、若瑟女校、师大等校兼任教员和讲师。[5] 担任北京师大附中女子部主任后,在管理上她采取理智指导、真情感化的方法,使学生心悦诚服接受规则约束。[7]

1924年高君宇 因张国焘被捕叛变遭到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他从在京住所腊库胡同十六号化装脱险,在狂风暴雨的夜晚到石评梅住处告别。[6]

1924年石评梅和陆晶清合编《京报》副刊的《妇女周刊》时,得到鲁迅的关怀和支持。[1]

1924年11月,石评梅与陆晶清等编辑出刊了《京报》副刊——《妇女周刊》。她以犀利的笔触,揭露抨击社会的黑暗势力,激励人民革命斗志。[1]

1925年,石评梅在高君宇墓畔[4]

1925年3月,高君宇因病逝世。3月29日,北京大学、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和山西省立一中校友会召开高君宇 追悼大会,石评梅送了挽联,上写:“碧海青天无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又在白布上亲笔题写一首挽词,悬挂在追悼会上。5月8日,根据高君宇 的遗愿由石评梅和高全德出面将高君宇 安葬在北京陶然亭,石评梅在高墓周围亲手植松柏十余株,并在墓上题了碑记。[1] [6]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五卅惨案”,石评梅和陆晶清等编辑的《京报》副刊《妇女周刊》于7月1日第二十九期发表本刊编辑部特别启事,对“沪汉惨屠”表示愤慨之情。[1]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群众在李大钊的领导下在天安门前召开国民大会,要求段祺瑞执政府拒绝日、英、美等八国提出的撤除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最后通牒,抗议日舰对大沽口的炮击。会后2000余人游行情愿。段祺瑞执政府出兵镇压,制造了“三一八”惨案。石评梅虽然没有亲自参加到执政府门前的请愿行列,但好友刘和珍不幸遇难,陆晶清也负了伤。1926年3月19日,石评梅即奔医院看望负伤的朋友。并于3月22日在《京报副刊》发表散文《血尸》,3月25日,又参加了女师大为刘和珍和杨德群召开的隆重追悼大会,同时在《京报副刊》发表《痛哭和珍》一文,悲愤地指出:“昨天的惨案,这也是放出野兽来噬人;”“你的血虽然冷了,温暖了的是我们的热血,你的尸虽然僵了,铸坚了的是我们的铁志。”“我也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1]

1926年上半年,石评梅又与好友陆晶清等编辑北京《世界日报》副刊《蔷薇周刊》,工作之余在京从事文学事业。最初以写诗歌与散文为主,当时即被称为北京著名女诗人,到后期创作不少短篇小说。[1]

1926年8月26日,鲁迅离京南下,石评梅至前门车站送行。鲁迅在当天的日记中记载:“三时至车站,晶清、石评梅来送。”[1]

1927年发表的小说《匹马嘶风暴》,是这一时期石评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8]

1928年9月18日,石评梅在北京西栓马桩八号寓所开始发病,剧烈头痛,但她以为身体不舒服是常有的事,所以还是照常去附中教书,但病情日益加重。友人庐隐等送石评梅进旧刑部街日本山本医院,师大教授兼附中主任林砺儒和庐隐等均在医院守护,不久开始昏迷。23日由日本山本医院转到协和医院,诊断为脑炎。30日石评梅即逝世于北京协和医院,被安葬在陶然亭高君宇 墓旁。[7] [1]

1928年10月13日,世界日报社、女师大学生会、春明女校、蔷薇社及绿波社等在女师大礼堂开追悼会,庐隐报告石评梅生平事迹,焦菊隐代表绿波社致辞,女师大学生会写祭文,陆晶清从上海专程赶回北京,悲恸万分,写下了《我哭你唤你都不应》的祭文。[9] [7]

1928年12月,由蔷薇社编辑,《世界日报》印行《石评梅纪念刊》,登载三十余篇悼念文章。[1]

石评梅逝世后,经庐隐、陆晶清等努力,编辑出版了石评梅生前所著小说散文集《偶然草》、散文集《涛语》等书

创作风格 石评梅的作品不仅有缠绕不清的哲学臆病和清冷的悲哀色彩,而且在感情的层面上也表现得脆弱和哀苦,通篇充满了“冷月、孤坟、落花、哀鸣、残叶”等冷艳的词汇,她的作品仿佛是一串串泪珠汇成,可谓满纸辛酸泪。然而她的善感与抑郁的气质并不妨碍她对女性命运和人生的思考,反而使她能够从悲观主义的角度循着情感的悲哀逻辑进行思辨与觉悟,表现一种极热烈又悲哀至极的呐喊。[10]

石评梅的作品无论是对光明的渴望、爱情的追求,还是对妇女和社会的解放的渴望,都充满着柔弱女性奋力挣扎和不断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她的作品呈现了其思想发展过程中从充满时代悲哀的叹息到对理想追求执著精神的转变过程;她充满了对既崇敬又心爱的人的缅怀,也表现了对真挚爱情的执着追求;同时,她深深地理解中国劳动妇女以及全民族的悲惨命运和对黑暗的抗争,从而使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执著精神也赫然纸上。[10]

4人物轶事

高君宇与石评梅的爱情曲折而坚定,两个人犹如天空中的烟火,在短暂的生命中演绎了绚丽灿烂的绝世之恋。

虎口脱险 心系评梅

1896年,高君宇出生于山西省的一个富商家庭,少年时代的他就对社会政治问题非常关心。20岁时,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学。在当时进步思想的发源地北京,高君宇受到激进的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影响,很快成为学生运动的领袖。1919年5月4日学生爱国游行时,高君宇是组织骨干之一。1922年,在党的“二大”上,高君宇当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年初,他又同李大钊、毛泽东等人一起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参加了国民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4年,北洋政府对北京城内的国共两党成员展开大搜捕。高君宇将自己扮成厨子侥幸脱险后,接到上级指示,回山西建立党组织。临走之前,他决定去看一眼心中最放不下的人——石评梅。

会馆初遇 互生好感

1920年的一天,在北京山西会馆的同乡会上,一个学生模样的男子正在作反帝反封建的演讲,他就是高君宇。石评梅认真地聆听着,并被深深地感染。山西会馆的偶遇,两人都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书信往来,石评梅和高君宇渐渐建立了友谊。有时,他们会相约来到北京南郊的陶然亭湖畔散步。在交谈中,他们发现彼此有很多相同的理想和抱负。

感情受挫 同命鸳鸯

1923年的夏天,石评梅完成了北京女高师范的学业。毕业后,她受聘于母校的附属中学担任国文教员和体育教员。这一年的秋天,她收到高君宇的一封来信。信里只有一片火红的枫叶,上面用毛笔写着几行字:“满山秋色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这封突如其来的求爱信让石评梅陷入忧虑和矛盾中。她想了很久,在红叶上写下这样一行字:“枯萎的花篮不能承受这鲜红的叶儿。”

原来,石评梅的第一个恋人叫吴天放,是一个风流才子,曾经留美学习。虽然他有家,但一直疯狂追求石评梅。在他们相恋的第三个年头,一次突然的造访让石评梅见到了吴天放的妻儿。最终,她选择了离开。这次感情的挫折令她失去了重新追求爱情和婚姻的勇气。

高君宇也是一个结了婚的男人。1914年,18岁的他在父亲的一手包办下,与本县一位姓李的女子成婚。从一开始,高君宇就试图反抗这桩婚事,但是遭到了父亲的严词拒绝。认识了石评梅后,高君宇更加坚定了摆脱封建婚姻束缚的信念。被石评梅拒绝后,高君宇对弟弟说:“我对她的感情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增强了。”

象牙对戒 以表心意

回到前文所说的高君宇虎口脱险后,必须离开北京前往山西。在临走前的那一晚,他去找石评梅。那个晚上,他告诉石评梅自己回到山西就解除那婚约。石评梅没说什么,但心里已经下决心终身不嫁。高君宇没有食言,在他的力争之下,1924年秋,那场延续了10年、名存实亡的婚姻画上了句号。

1924年9月,高君宇南下广州,担任孙中山的秘书。石评梅的生日快要到了,高君宇上街买了一对象牙戒指,并将其中较小的一枚附在书信中,寄给了远在北京的石评梅,另外一枚则戴在了他自己的手上。石评梅戴上了那枚象牙戒指,她明白这对白色戒指,象征了二人会永远保持“纯洁如冰雪的友谊”。

陶然亭外 净土埋骨

 1924年10月,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成立了以段祺瑞为首的北京临时执政府,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这一年的最后一天,高君宇随孙中山抵达北京。回到北京的他参加了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可多年的艰苦生活和情感郁积让这个年轻人的身体再也无法支撑。不久,他住进了医院。在这期间,石评梅差不多每天都来探视,二人谈得很投机,有的时候,他们戴象牙戒指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之后,出院不久的高君宇患急性阑尾炎再次住进医院,因术后大出血,1925年3月6日凌晨,高君宇去世,时年29岁。按照高君宇的生前心愿,他被葬在陶然亭畔。

郁郁而终 陶然同丘

石评梅与高君宇雕像[2]

高君宇的去世给石评梅极大的打击,她觉得自己太脆弱,太不果断,没有及早地和高君宇结合。于是,她经常到高君宇的坟上哭,说自己害死了高君宇,欠了他很多。在高君宇的墓碑上,石评梅写着:“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慧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

1928年9月,26岁的石评梅病逝于北京。临终前,她的手上仍然戴着那枚白色的戒指。人们把她葬在高君宇的墓旁,完成了二人“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遗愿。

(人物轶事资料来源[2])

5社会评价

石评梅是中国现代女性求独立、求平等、求解放、求自由的先驱,她短暂一生的悲剧性色彩,恰是那个时代妇女命运的应对,也是那个时代国家命运的映照。[11] 庐隐曾评价她说,石评梅注定了她是悲剧中的主角。她经历了从幻想到现实痛苦,从虚幻、失望、渴望到仇恨、反抗、破坏的连续悲剧起落的过程。她的散文就她自身的情感苦旅和这中间巨大的思考时空的真实记录。

庐隐

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之中,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

人物生平编辑

悲苦童年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5月4日,庐隐生于福建闽侯县。庐隐降生的当天,外祖母去世了,母亲因此认定她是一颗灾星,把她交给一个奶妈去喂养。三岁时因为得了极重的热病,被奶妈带到乡下抚养并很快痊愈。父亲当了湖南长沙知县时,她回到了父母的身边。福州三山陵园里的庐隐铜像[2]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六岁),父亲在长沙去世,母亲带着她来到北京外祖父家生活。到北京的第二年,她因母亲厌恶,不得入学,但却拜了没有进过学校的姨母为师,开始启蒙教育。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庐隐九岁,被送到一所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慕贞学院去读小学,信仰基督教。她在那里时脚长了疮,几乎使她成了残废;后来肺管破裂,又吐血不止。病好了,她同大伙去作礼拜,并在美国人朱太太的引导下皈依了宗教。

清王朝被推翻以后,庐隐在大哥的帮助下,第一次开始练习作短文,并在她的拼命用功下考上了高小,不久之后又考取了师范预科,走上了求学之路。[3]

曲折求学

1912年,庐隐考入女子师范学校,时年十三岁,开始了她的少女时代。到了三年级,她的兴趣一天天趋向文学,那些多情善感的小说,尤其适合她的脾胃,在学校还得了一个“小说迷”的绰号。

1916年,庐隐中学毕业,因当时没有女子大学,别的大学又不开女禁,所以暂时不能继续升学。在母亲和表哥们的活动下,她被北平公立女子中学聘为体操、家事园艺教员,但她对于家事园艺一窍不通,因此春假过去,便悄然辞职,结束了她最初的教学生活。[4]

庐隐

1917年,应在安庆省立安徽女师附小当校长、原北京慕贞学院同学舒畹荪女士的邀请,前往安庆任教。半年后,觉得在安庆的生活无趣,庐隐回到了北京,在母校校长的推荐下,她到了开封任开封女子师范教员,但那里环境腐败,流弊积年,守旧的教员视言论激烈的庐隐为名教反叛的危险人物,备受排挤的她熬到了暑假,返回北京。

1919年秋,庐隐考进了该校国文部,作旁听生,经过学期考试后,升为正班生,暂时结束了使她感到厌倦的教员生活。

在学校,她被选为学生会的干事,积极做些社会工作。为了福建的问题,她被女师大选为福建同乡会代表,到北大、师大开会,这是她第一次同男人合作,后来又被选为几次大会的副主席和一个刊物的编辑。庐隐和十几个志趣相投的人组织了一个秘密团体——社会改良派。[3]

坎坷爱情

少女时期,庐隐在舅父家里认识了一位表亲林鸿俊。林鸿俊向她提出结婚,而她的母亲和哥哥觉得他太没深造,家又穷,因此拒绝了他。处于叛逆期的庐隐被母亲和哥哥的作为激起了一腔愤懑,于是给母亲写了一封信:“我情愿嫁给他,将来命运如何,我都愿承受。”母亲深知庐隐倔强的性格,只好答应,她签了字,接受母亲的条件:大学毕业后才能举行婚礼。大学期间,受“五四”时代新思潮的影响,庐隐废寝忘食地东奔西跑,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她发现同她订婚的表亲林鸿俊思想平庸,同她想的不一样,走的道路不一样,担心婚后的平凡生活将毁了她的一生,庐隐主动提出要求,解除了婚约。[5]

作品风格编辑 总体风格

在艺术风格上,庐隐是颇具个性的。庐隐的抒情风格,清浅直切,又不失隽丽潇洒,缠绵悱恻与慷慨悲歌间有,笔锋常带感情;庐隐的小说基调,深受中国古典言情小说和婉约派诗词影响,风格感伤,基调悲戚,可与同时期的郁达夫媲美;她的作品带有浓厚的自叙色彩,大多数采用日记或书信或讲故事的形式,这在“五四”小说家中可谓首屈一指;她的语言流利、自然、真切,纤细而不失酣畅;她小说的结构趋向散文,在缺少约束的行文中浸透着浓郁的感情,细腻蕴藉,沉哀入骨,前期作品结构松散,词藻华丽,后期有长足的进步。[10]

前期风格

庐隐受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影响,作品表现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提倡人道主义的“善”和“同情”。前期主要以“社会问题小说”为主,这一时期代表作品:《两个小学生》、《一个著作家》、《一封信》、《灵魂可以卖么?》等[10] [8]

庐隐遗影

《一个著作家》写金钱势力下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两个小学生》写北京某公立小学的两个学生参加请愿,结果,请愿队伍遭到军警镇压。《一封信》写农村高利贷盘剥,农民卖女偿债,被虐待致死。而《灵魂可以卖吗?》通过15岁进厂的纱厂女工荷姑的自述,揭示了人成为机器的附庸这样的现象。“当早晨工厂动工钟响的时候,工人便都象机器开了锁,一直不止的工作,等到工厂停工钟响了,他们也象机器上了锁,不再转动了!他们的面色,是黧黑里隐着青黄,眼光都是木强的”。[11]

后期风格

五四运动后真正显出庐隐创作的个性:用哀伤的笔调叙写“五四”一代青年复杂的感情世界,《庐隐散文集》

尤其表现一代青年女性追求民主解放和爱情幸福最后却只能尝到苦果的实际情景。这一时期作品主要以“心理问题”小说为主,代表作为1921年后庐隐以自己和自己朋友的生活为蓝本,写出短篇《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以及中篇《海滨故人》等。

独特的女性形象系列-知识女性的人生困惑和人生悲剧。受过高等教育,经历过旧时代的磨难和新时代的洗礼,能诗善词,琴棋书画、善良美丽又多愁善感,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意味(尘梦、沁珠、鹭沙),走过了“五四”高潮时期对人生的美好憧憬,对爱情的渴望,几年后的人生很不如意。生活、家庭、爱情乏味。作者苦苦探索女性的人生道路--《何处是归程?》答案是没有归程--痛苦与虚无。身为女人,女性的天空是低矮的,女性的人生是悲剧性的。[11]

艺术特性

庐隐的抒情性叙述不事雕饰,激切直露,同时也嫌单调,少含蓄。叹句的大量运用增强了叙事的情感容量,相对削弱了小说语言的雕塑功能。她喜穿插日记、书信,重视哀切动人的环境气氛烘托,甚于对人物性格的刻镂,结构上往往失于散漫拖沓。她的作品离开了产生的历史环境,就失去了一部分光彩。庐隐比任何别人都更具有“五四”性质,她的小说是纯“五四”式的。[11]

5人物评价编辑

总评

庐隐是一位感伤的悲观主义者。除了早期若干篇作品外,作品都没有摆脱悲哀的色调。她追求人生的意义,但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觉得人生“比作梦还要不可捉摸”,她在悲哀的海里,几乎苦苦挣扎了一生。她,或她作品里的主人,常常被悲哀所困扰,不得解脱,把悲哀看作是伟大的圣者。[12]

名家点评

“虽然这几篇(指《海滨故人》集内前七个短篇--编者按)在思想上和技术上都还幼稚,但‘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庐隐是第一人。”(茅盾:《论庐隐》)[13]

“我平生最瞧不起锋芒外露或浮而不实的人,对于庐隐不仅不讨厌,竟反十分喜欢。这中间有两种原因:一则佩服她敏捷的天才。二则庐隐外表虽然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甚或骄傲得难以教人亲近,其实是一个胸无城府、光明磊落的人。”(苏雪林:《关于庐隐的回忆》)[4]

“在那群老同学中,她是比较最能接受新思想的;在别人对于新诗小说的创作还在迟疑犹豫的时候,她的作品已在报纸上发表了。她那微近男性的谈吐,她那时似傲慢的举措,她那对于爱的热烈追求,这些使她的老友对她常有微词的地方都可以显示她是有个性的,有使她不落于庸俗的个性。”(冯沅君:《忆庐隐》)

“人生是时时在追求挣扎中,虽明知是幻想虚影,然终于不能不前去追求;明知是深渊悬崖,然终于不能不勉强挣扎;你我是这样,许多众生也是这样,然而谁也不能逃此罗网以自救拔。”(石评梅:《给庐隐》)

“庐隐的天真,使你疑心‘时光’不一定会在每一个人心上走过;喝酒是她爱的,写文章是她爱的,打麻雀是她爱的,唯建是她爱的。”(邵洵美:《庐隐的故事》)

“庐隐就是这么一个很痛快的人,高兴起来,就哈哈大笑;烦闷的时候,就痛饮几杯;伤心的时候就大哭一场,看不顺眼的事情,就破口大骂,毫不顾到什么环境不环境。”(谢冰莹:《黄庐隐》)

“庐隐既是一个受时代虐待的女性,她又是一个叛逆时代的女性。”(陆晶清:《浅谈庐隐及其作品》)

而庐隐自己则说:“我想游戏人间,反被人间游戏了我!”“我就是喜欢玩火,我愿让火把我烧成灰烬。”[4]

《庐隐经典作品选》(5张)

1923年夏与有夫人的郭梦良南下在上海一品香旅社举行了婚礼。婚后庐隐发现她理想的婚姻生活和婚后的生活实际完全相反。在不佳的情绪和家庭琐事中沉浮了半年之后,庐隐又继续努力她的著作生涯,写出了《胜利以后》、《父亲》、《秦教授的失败》等短篇小说。[1]

庐隐与丈夫李唯建[6]

1925年7月,她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海滨故人》。

1925年,郭梦良因肠胃病一病而逝。庐隐孩子,送郭梦良的灵柩回乡安葬。她在郭家居住时无法忍受婆婆的恶毒,庐隐便带着孩子从福建漂泊到了上海。在福州,她写了《寄天涯一孤鸿》,《秋风秋雨》和《灵海潮汐》等短篇和散文。[7]

1928年,庐隐认识了比她小九岁的清华大学的学生——一位乐天派的青年诗人李唯建。1930年秋,两人结婚。他们东渡日本,寄居在东京郊外。《东京小品》便是她旅居日本所写的小品文,原拟二十题,但只写了十一篇,都在《妇女杂志》上发表过。

后回到回到杭州,寄居西子湖畔。那半年,她写了一部十万字的长篇《象牙戒指》短篇集《玫瑰的刺》。[4]

1931年夏天,离开杭州到上海,由刘大杰介绍,庐隐进工部局女子中学,又开始了口耕生活。她一面教书,一面写文章,在《申江日报·海潮》、《女声》、《时代画报》、《前途杂志》和《现代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作品,先后创作了中篇小说《地上的乐园》和《火焰》。[8]

不幸离世

1934年5月,庐隐因难产手术,开刀后流血不止,高烧不退,遂于13日11点20分逝世于上海大华医院十四号病室,年仅三十六岁。[4]

庐隐一生清贫,度日艰难,没有任何财产,只有几部比生命还宝贵的作品。为了慰藉庐隐的在天之灵,李唯建将她的全部作品放进棺内,让她毕生心血的结晶永世伴着她。[8]

第五篇: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异同

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异同

···········

提纲

1、概括性介绍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

2、具体分析它们的相同点

3、具体分析它们的不同点

··········

大学毕业生在正式工作之前,都需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一般签订就业协议在先,签订劳动合同在后。毕业生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并不是完全相同的。

·············

就业协议,又称三方协议,它是由学校作为见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一份意向性协议,但不容质疑的的是它具有法律效力。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就业协议具有:(一)唯一性。每位毕业学生只有一份(一式三份)就业协议书;

(二)时效有限性。就业协议书在毕业生报到用人单位后,其法律效力即告终止;

(三)签订主体的特殊性。签订主体是毕业生本人和用人单位,培养学校以见证人的身份出现。

·········

就业协议不同于劳动合同,就业协议一旦签订后,虽然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是这种法律效力终于毕业生到工作岗位报到之时。它是用人单位调取毕业生档案的的凭证,而不是确定劳动关系的凭证,因此,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应尽快与其签订劳动合同。它是一种双方达成的书面式民事合同,是预约合同,它的效力不是确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关系,而是约定双方当事人在毕业生报到后要缔结劳动合同。

·········

只有更加清楚的了解它们的异同,我们才能更好的明确自己的责任与应当享有的权益,下面我想对它们的共同之处与区别进行一下具体分析

·········

就业协议是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的法律依据。就确立劳动关系这一点来说,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是相通的,可以这样认为,就业协议就是劳动合同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们的相同表现在以下方面:

·········

1、订立的原则相同。两者都应遵循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协商一致原则和合法原则(内容合法、程序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规定: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并且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的规定。

2、法律依据一致。由于就业协议是确立劳动关系的一种协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录用、接收之后,要有试用期、最低劳动年限的规定,这与劳动合同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就业协议应当遵循《劳动法》中劳动合同等有关规定,发生争议纠纷,应依法解决。

···········

而不同之处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

1适用主体不同。《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由国家教育部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就业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由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签署,明确三者在毕业生就业中的权利义务的书面协议,一般称“三方协议”。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劳动关系的协议,只要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符合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无欺诈、胁迫等手段,经双方签字盖章,合同即生效。

·········

2合同的作用和性质不同:就业协议是明确毕业生、用人单位双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属于建立劳动关系的“预约”;而劳动合同是约定毕业生上岗后,从事何种工作、享受何种待遇以及相关的权利和义务的法例依据,属于建立了劳动关系。···········

3合同的有效期不同:对于就业协议的有效期是自签订日期起到毕业生到单位报到、用人单位正式接收后自行中止;而劳动合同的有效期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协商约定。············

4纠纷处理机关不同:对于就业协议的纠纷纠纷处理机关不确定;而对于劳动合同的纠纷由劳动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处理

············

5适用的法律、法规不同。劳动合同适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及劳动人事部门颁布的有关劳动从事方面的规章。而就业协议因目前无《就业法》,也无国务院颁布的有关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法规,因此只能适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和《民法》等有关规定。

··············

6内容不同。劳动合同的内容比较详细,其中必备条款有: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的终止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约定条款有:试用期、培训、保护商业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其他事项等。而就业协议的条款就比较简单,主要是毕业生如实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情况,愿意在规定期限内到用人单位报到,用人单位如实向毕业生介绍本单位情况,同意录用该毕业生等,另外还有一些简单条款。

··········

7适用的人员不同。就业协议适用的人群相对单一,只适用于高校毕业生,毕业研究生等。而劳动合同可以适用于各类人员。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只要有劳动能力并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经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一经录用都可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8、签订时间不同。一般来说就业协议签订在前,劳动合同订立在后。就业协议是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落实用人单位后签订的,就业协议的签订在学生离校前。劳动合同是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订立的。如果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工资待遇,住房等方面有事先约定,可在就业协议的约定条款中注明,附后补充,日后订立劳动合同时对此内容应予认可。

下载男女毕业生就业情况异同及对女性人才培养的思考(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男女毕业生就业情况异同及对女性人才培养的思考(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女性地位的思考(合集五篇)

    对女性地位的思考 19—20世纪:女性文学的绚丽日出 伊丽莎白·詹威在《美国当代文学·妇女文学》中指出:由于女性文学来自被抹煞的人类“另一半”的生活经历,需要“用一种不同度......

    对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最终定稿]

    对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作者: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则直接关系到科学技术能否真正地转化为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的报......

    对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对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作者: 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则直接关系到科学技术能否真正地转化为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的报......

    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现代物流人才匮乏的现实,在对物流人才培养的意义和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三点......

    对人才培养的思考(共5则)

    对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发,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同时也遇到了不少问题。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人们强烈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对......

    对聋人就业的几点思考大全

    对聋人就业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0-04-12 【字体:大 中小 】 ◎张申琛 最近,市残联有关部门举办了“聋人专场就业洽谈会”。笔者随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聋人求职者走进会场,边走......

    对艺术院校就业情况的思考

    对艺术院校就业情况的思考 摘 要:2016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前所未有的765万,再加上往届毕业生、博士生和海归学生,需要就业的青年求职大军总计1,500万,人数预计将再创新......

    对铁路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思考[全文5篇]

    对铁路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摘要】为适应科技引领的铁路高速发展需求,促进铁路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我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教育培养现状,提出完善铁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