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4 07:05: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现代物流人才匮乏的现实,在对物流人才培养的意义和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三点建议: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素质要求;提高物流人才学历教育的质量;做好物流人才非学历培训教育。

关键词:物流人才培养建议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scarcity of modern logistics talents, analyz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raining of talented logistics personne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s to how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system for training such people.According to the paper, we should specify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quality requirement for logistics personnel,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ly-trained logistics talents, and develop the non-degree education for logistics personnel as well.Key words: logistics talents;training;suggestions

一、物流人才培养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市场急需大批的现代物流人才:从需求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企业、规划和咨询部门、科研和教学机构等三大领域;从需求层次分析,主要有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等三个层次。然而由于长期受到“重生产、轻流通”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物流水平不仅低下,而且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因此,实施物流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专门人才,对于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差距意义重大。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形状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生产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流通。因此,长期以来物流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在学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开办物流专业,开设物流类课程,以培养高级物流人才。截至2006年底,国内共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物流专业,每年可为社会培养近万名物流人才。在非学历教育方面,为适应市场对大量物流人才的急需,近年来积极推进职业培训工作。概言之,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培训大约有四种类型。一是认证培训;二是结业培训;三是研讨培训,就是由一些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大学邀请资深专家就一些物流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四是短期培训,就是由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行组织物流方面的培训。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还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因此,培养物流人才,必须在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基本素质的前提下,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双管齐下。

1.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素质要求

对物流管理人才而言,他们应该是复合型的。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更要掌握供应链流程,同时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电子商务技术。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如跨国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安全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应具有能接受现代物流理念,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的管理愿望和高超的管理技能,以及挑战精神等基本素质。

对操作型物流人才而言,在知识方面应具有物流通用知识和技术,掌握经济贸易、信息科学、工业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在技能方面,应全面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时具备吃苦耐劳,正直诚信和有效沟通的基本素质。

2.提高物流人才学历教育的培养质量

高校是培养高级物流人才的主要阵地,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市场对物流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体系出自己的特色。

准确定位,做好培养目标设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是以各学校的办学定位为依据的。目前国内高校在办学定位方面各有侧重,有的培养研究型人才,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的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就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由于物流学科的综合性,物流产业的跨行业、跨部门性,物流人才必须是符合型的。这类人才一方面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宽泛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有效组织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一般而言,高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搞好物流学科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现代物流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之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与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因此要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搞好物流学科建设。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必须根据专业特点,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建构课程体系。

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方式,推断物流的产学研结合。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所以,要把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的成果用于企业,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方式创新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定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教学计划,构造学生网络式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较早接触和熟悉工程技术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工程环境;二是改革专业教学方法,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改造成大信息量,突出知识点渗入,强调能力本位的综合化教学模式;三是加强专业教学设施建设,建好物流实验室和实验基地,为培养物流管理及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开辟良好的实践环境。

3.做好物流人才非学历培训教育

物流人才的极度匮乏,学历教育的长期性和所培养人才的少量性,使得物流人才培训市场的潜在价值自然突显出来。做好物流人才的非学历培训工作,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且可以不断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与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对认证培训的监管,确保认证质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物资的广域流通,要求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这就需要物流认证培训。认证培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与培训机构的资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做到:加强监管,建立统一标准;杜绝无师资、无场地,仅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扰乱市场;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对其资质进行鉴定。

对物流培训市场进行细分,正确培训的针对性。由于现代物流行业是多种产业的整合,是强调管理实务与操作能力的职业领域,所以物流人才的培训应尽量有所侧重,对各种不同的物流认证按应用方向进行细分。从类别上分为企业物流人才、规范(咨询)物流人才、外向国际物流人才、科研教学物流人才培训四等;从层次上分为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高层物流管理人才三等。

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才资源,加强短期培训。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丰富的物流人才与信息资源,高校在完成学历教育任务的同时,可以对非物流专业的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短期培训,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物流人才。企业也可以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自己所急需的物流人才和进一步提高在职物流人员的素质。

企业高度重视,加强对对各层物流相关人员的培训。现代物流的优势是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不断体现出来的,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趋势要求培训教育应逐步发展成为物流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美国物流企业的经验表明,最直接的物流人才培训应来自企业本身。企业对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可分层次进行,针对工作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不同的培训内容。第一层次为高层物流管理人员,对其应加强系统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和增值意识的培训;第二层次为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对他们的培训主要是加强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与培训意识;第三层次为物流操作人员,培训的重点是加强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季靖.我国物流人才培训的形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05,5:48-50.[2]兰呸武,曹翠珍.浅论现代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3:78-80.[3]张馥通.浅谈企业物流人才的培养[J].天津市财贸干部学院学报,2005,3:56-58.[4]孙鹏.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管理科学文摘(教育管理.教育论坛),2000,2:45.

第二篇: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

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

张洪家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富于独创性,具有创新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同时在人格方面又很健全的人。这种人才,通常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时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还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所以,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人格、智能、和身心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第一,对一些感兴趣的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二,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第三,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和较高的专业水平,即较强的创新能力,第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保持畅通的合作,第五,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承担艰苦的工作。

二、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主席胡锦涛也曾不止一次地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格外有意义。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也可以说正是基于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我们进行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广泛而深远的意义,但是不难看出,现如今我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一段距离,比如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0%,而创新型国家都高于70%,因此,继续深化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可拖延的明智的选择。

可以说现在“中国制造”已经延伸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是那仅仅是在一些科技含量很低的制造业等方面。我看过一个例子,说温州的造鞋厂卖出700万双鞋子所得的利润才刚好相当于发达国家销售一架波音747所得的利润。在一些高科技的领域,如计算机的CPU,汽车的发动机等,全世界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来自发达国家,甚至一些领域,我们根本触及不到,所有的技术百分之百都要靠进口。前些天的南海争端中,一名战略分析师在电视上语重心长地说,为什么别的国家疯狂地开采我们的石油,而我们只能坐视不理,任凭油气一点一点地被开采了去,原因是我们国家在深海开采石油方面尚缺乏相应的技术,即使探明了石油储量,由于技术原因也无法开采,从这里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科技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感受到加快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是极其紧迫和重要的了。

三、制约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据2006年的一组数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约为3200万人,研发人员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和世界第二,研究和发展经费也居世界第六,可是我们的创新综合指数则排名第28位,属中等偏下水平。如今几年我们国家的科研经费更是逐年递增,可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因此看到与此相应的科研及其成果水平的相应提升。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因为什么?

(一)、教育层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据统计,全国研发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在大学,在高校,而且,我们应该清楚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的研发人员都是大学教育的产物。因为所有的研发人员都需要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科学知识,而这些只能从大学教育中获得。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有可能不利于我们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们清楚地看到很多毕业大学生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前些年时常提起的清华大学学生毕业后卖猪肉的事例,这是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大学教育还存在着某些问题,需要我们一点点完善。

近几年来,一提起教育,高考制度常常成为了质疑的对象,诚然如今的高考制度已与时代的发展出现了种种不协调,适时适度地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考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它符合东方传统思维的选拔人才的模式,因此,在高考制度未取消之前,一切的抗争都是枉然。不如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做点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事。人大附中的王岷珠就探索出了一条创新型人才培养之路。她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任务,绝不只是在大学里面,基础教育同样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这是因为,创新型人才的智能开发,人格以及创新意识等,基本上都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形成,因此应该把小学、中学、大学各学习阶段,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地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国一直以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了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而非“发现知识”的学习模式,在学校里,以老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学”为辅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高考结束,甚至在大学教育的初期也可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子。所谓“接受学习”,是指学习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最恰当的、最有用的材料,而学生通过教师的教授获得知识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与之相对立的是“发现学习”,是指学习是通过发现而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适时恰当的指导和建议,学生通过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实验发现,发现学习更能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美国20世纪下半叶选择了以“发现学习”为主的教育方式,实践证明美国的这场改革是失败的,因为它使美国和其他欧洲发达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差距拉大了,但是美国近半个世纪的这场改革运动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传统,出现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使得美国自二战以来称霸世界,长盛不衰。而我国延续的是以“接受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高考制度又对这种教育模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即使是现在,在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这种制度的缺陷的情况下,还是出现了像“小升初”这样的现象,使得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与日俱增,他们美好的假期生活被一个个奥赛培训班所充斥,情形实是不应该。

应该说大学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来说,自由得多,也开放得多,学生身上的枷锁没有了,但是另一个问题出现了,由于中学教育中所形成的学习思维的方式和大学教育的格格不入,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教育,整日沉迷网络、电子小说和恋爱中不能自拔,既浪费了时间,也毁了青春。

自1999年以来的大学扩招政策,诚然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使得国民整体素质有所提升,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扩招使得教育质量普遍下滑,基础设施配备不足。记得前几年山东大学就因为扩招而导致在全国综合性大学中的排名一度下降不少,有的大学因为扩招连宿

舍都不够用,临时安排的宿舍卫生质量状况很差,有的学院的实验室仪器严重短缺。同时,师资力量的缺乏也导致了教学质量的大幅下滑,由于学生增加的比率远远大于教师增加的比率,使得纵使在大学里,小班教学也成了一种奢侈,如果一个老师带很多个学生,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大学扩招还有一个问题是教师整体素质下降,这一点也不言而喻。

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大多集中在研究型大学里。我们的研究型大学总数不少于美国,有很多还雄心勃勃地争当世界一流大学,这本意本是好的。可问题是当我们不少大学的校园建设的豪华程度已经超出世界一流的时候,我们的研究团队水平、研究课题和成果的水平,甚至还不如美国的二流、三流大学。问题就是这样严峻!如果这几年我们的大学有拿出一半的建设校园的资金用于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想,我们的大学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这一点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每次开学回来,学校里的某个角落常常又多了一栋新楼或者几个小建筑物,如果我们去一下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就会发现,学校每年都是那个样子,几百年却长盛不衰,因为它们每年都有众多的研究成果问世,这才是学校最本质的东西。上个月我们温家宝总理去探望三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老科学家叶笃正、师昌绪和王忠诚,和他们共同探讨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其中叶老语重心长地对总理说,应该把南开老校长张伯苓的教育思想和西南联大的教育思想好好总结一下。是啊,我们曾经的西南联大在那样艰苦的年代,努力发展,学术自由,成为与哈佛、剑桥、耶鲁齐名的“东风四翘”,靠的绝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学术研究。我不禁联想到,当时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过的很中肯的一句话,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二)、社会层面

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力度不够可能是影响这一进程的主要因素。目前,在我国,对于整个社会所应赋予的责任而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还尚未完善。只有一些高科技领域,如IT业,电子制造,化工厂等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比较大,而对大多数的轻工业而言,比如一些服务业,制造业等,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并不是很大。有很多企业因为需要支付一些较高学历的博士生较高的薪金,而将这些高材生置之门外,留下一阵唏嘘。另外,像一些农村的工厂和乡镇企业等中小企业,也因为本小利薄拒绝接受创新型人才,甚至一些企业负责人因为学历资浅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这些都是套在整个社会身上的枷锁,需要社会一点点去解开。因此,社会的导向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比如中央7套农科频道做得就比较好,上面经常报道一些农村乡镇企业靠引进技术人才迅速致富的案例,养殖业首当其冲。

四、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现如今,像“创新型人才”“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企业”“创新型社会”等这样的词语不断见诸报端,这预示着我们正渐渐地意识到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社会,需要一大批的创新型人才,要想在未来世界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也需要创新型人才。可以这么说,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为此,本人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国家献计献策。

(一)、国家

首先,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弘扬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鼓励有能力的人进行创业。美国由于拉拢了全世界的人才,使得美国国力大增,而我们要想富强,就必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等。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

第二,要完善培养体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任人贤能,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本人认为,在2009年底实施的针对海归的“千人计划”就非常好,我国很多高材生培养到高等教育阶段,就被国外挖走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回来,所以让海归人才尽快地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第三,要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有效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的综合开发水平。像新农村建设,国家应该尽可能地支持城镇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它们配备一定数量的技术人才,我相信,在未来的中国,中小企业将成为中国经济的引擎。

(二)、高校

就基础教育而言,在知识方面,为学生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通识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发学生对某一方面的兴趣,比如在发明创造课上,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在社会科学课上,可以拓宽学生对社会各个层面的了解,在心理健康课上,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等。在能力方面,要鼓励学生多思考,提问题,因为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问题意识是必备的;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一点可以加强实验教学,还有要培养学生的领导和合作能力,这一方面可以通过组建小组讨论、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来引导。在人格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创新人格,形成若干个和谐班集体,组成一个和谐校园。

高校是创新型人才的诞生之地,而创新型人才又是国家腾飞的后备力量,因此大学教育模式必须要改革,以符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关于人才培养,有四大要素,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的培养模式,有潜质的培养对象和优秀的培养者。心理学家关于有潜质的培养对象的选择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研究成果,编制的各种量表正应用于公司企业的员工选拔工作中。针对大学教育,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谈:

第一,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是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价值主张和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理想和使命的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们要体现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比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标准有以下几条:(1)具有清楚地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

第二,合理运用科学的培养模式。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之所以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不佳,关键就是在于人才培养的模式不够

科学。在不同环境下的学生可能在创新性上有很大差别。在这里我们可以将美国一些大学的培养模式拿来借鉴一下:在教学制度上,一个是建立暑期学制,哈佛大学就为一些求知欲很强、有自己发展特殊要求的学生提供了一些科学研究训练、素质拓展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等,另一个是实行本科生参与研究的体制,像加州理工学院提倡学生和教师在学术上密切交往,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另外像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也把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教学模式上,其一是特别重视小型讨论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其二是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实验和课外实践。

第三,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选拔优秀的培养者和选拔有潜质的培养对象同样重要,因为如果大学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解答,就会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性也大大降低。我们国家的扩招政策直接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导致教师质量水平整体下降。教师专业水平不高,学科带头人能力欠缺,教风和学风不良,教育理念落后等是我国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常常出现的问题。因此,必须要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紧抓,狠抓。

(三)、企业

对企业来说,要拥有创新型人才,第一要积极引进,无数的实践已经证明,企业要想有所突破,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创新,但是常常面临的情况是创新型人才太少,供不应求,所以适当地引进一些人才是明智的选择。第二要积极培养,因为引进人才不仅成本高,而且数量相对有限,要建立一个科研团队,就必须自己培养人才。东软在这方面做得就非常好,它创建了多所学校以支持企业发展,使得企业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眭依凡.大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谈美国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J].北京青年工作研究,2007(5).[2]宋彩凤.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硕士论文.[3]海燕.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东北大学硕士论文.[4]胡燕,李祖超.中美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比较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0(6):679—682.2011年9月21日

第三篇: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

【摘要】从物流人才需求量、培养层次结构和师资力量等方面,指出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借鉴美、日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物流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探讨了加快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和对策。

【关键词】物流人才 教育现状 培养模式

一、物流人才需求强劲

伴随中国近几年来物流产业的蓬勃兴起,国内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产业的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晚,物流人才的教育培养更是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各地纷纷闹起了“物流人才荒”。有预测显示,中国的物流产业将会以每年30%的速度迅速增长,而国内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将达到600万人。我国仅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到2010年每年需求量就为三万到四万人;物流技术操作和营销人才每年需要三万人以上。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人才需求量为30万到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量达100多万人。而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令人忧心忡忡的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普遍较晚,江浙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开设物流专业大多始于2001年以后,而且培养的是一些专科学历层次的初级物流人才。至于本科、研究生学历层次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一直到2003年才有高校正式启动。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有一定的滞后性,市场上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许多企业为了招揽来适合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不惜开出百万年薪,只是应者了了。据悉,一般大型企业的物流经理的月收入大多也在八千至一万五之间,算得上是“高收入”了,而一般才进入物流行业的初级从业人员因所在岗位、地域、企业性质的不同月收入起点一般在两千左右。据了解,最受企业欢迎的物流人才是那种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的物流从业人员。因此,现阶段,考一个物流证书成了许多欲从事物流行业的人员掌握现代物流知识,提高求职身价的最佳途径。

二、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

由于物流是一个囊括了采购、仓储、运输、包装、国际贸易、计算机等方方面面功能的管理性工作,高级的物流人才不但要懂得物流专业知识,还要对所在岗位所涉及到的其他专业技能有深刻的运用才能较好的胜任物流工作。无论是才出校门的大学生,还是已有两三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是一块有利可图的大蛋糕。从2003年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制定出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以来,国内陆续有数十种物流资格认证粉墨登场。国内最早从事物流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的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该协会作为我国物流行业的主管机构,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举办物流经理职业认证和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并协助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制定出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对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几乎同时,中国商业技师协会与中国商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也联合举办了物流经理、物流管理员等系列认证,颇具规模。紧随其后,劳动部的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也迅速推广,就连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协会也迅速进入中国,在国内各大城市举办认证班。

物流培训市场的活跃,一方面加快了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步伐、有利于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但另一方面由于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到位也造成了各种培训考试机构鱼龙混杂,致使如今物流培训市场较为混乱。现阶段国内的物流培训市场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发证机关不统一,证书的权威性很难让人把握,使培训者难以取舍。另外,不少培训机构采取向高校借用师资、联合办学的模式运营,教学方式也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这就很难培养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与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认定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四、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1、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物流模式改革,物流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加,更表现在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据调查,目前我国各种物流专业教育规模在6.5万人左右,但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高达600万,人才供需显然严重失衡。但目前的人才短缺并不仅仅是总量上的短缺,更表现在懂得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管理人才的短缺。预计到2010年,全国需要物流高级人才约20万~30万人。

2、高职、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尚缺乏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虽然在恢复物流本科招生之前,我国的物流高职教育就已经开始起步,也有部分学校一直没有中断物流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招生,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还并未形成“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物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需求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物流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3、受我国物流业管理现状影响,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受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现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及专业方向,但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管理学院毕业论文

个集结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管理学、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工程技术、市场营销、财务会计、金融、法律等多学科领域知识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而非原有学科的简单转型。在合理优化物流人才专业结构的同时,要注意吸收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信息,完善物流课程设计。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

由于物流业操作性强,因而,教学活动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淡化目前所采用的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探索多种手段,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案例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通过市场调查、方案制作、工场实习、企业实地考察参观等各种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校内物流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模拟实验室,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满足我国现代物流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要。

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完善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流人才,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以促进我国物流业及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缪立新.为物流业培养尖端技术与管理人才[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 [2] 王德荣.未来20年中国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物流世界.2004(1).

[3] 梁海琼,侯廷娴.我国物流发展与物流教育现状的分析.商业经济文萃.2004(10). [4] 王恩涛,邵清东.现代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J].物流技术,2003(10).

第四篇: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研究

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在我国冷链物流的高速发展时期,冷链物流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冷链物流发展的瓶颈。本文在全面阐述冷链物流人才含义与分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系统研究了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对策。关键词:冷链物流 人才培养 对策研究

一、冷链物流人才含义及分类

(一)冷链物流人才含义

冷链物流人才是指在整个冷链物流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过程中从事相关的研究、管理、操作工作,使冷链物品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确保冷链物品质量,减少冷链物品损耗的专业性人员。

(二)冷链物流人才分类

1.研究型冷链物流人才。主要是指在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从事冷链物流相关理论研究、冷链物流相关技术研发、冷链物流相关人才培养工作的人员。这类人才应具备较高的冷链物流理论知识和冷链物流教学与研究能力,同时还具有将冷链物流理论应用到冷链实践的能力。

2.管理型冷链物流人才。主要是指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冷链物流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工作,拥有一定的决策权,负责冷链物流运筹的人员。管理型冷链物流人才不但需要宽厚的冷链物流相关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

3.操作型冷链物流人才。主要是指在物流企业从事冷链物流技术操作的现场作业人员。操作型冷链物流人才需掌握基本的冷链物流知识,具备较强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使用能力以及较强的冷链物流具体作业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意识淡薄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冷链物流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冷链物流企业逐渐意识到冷链物流相关的研究、管理、操作等人才对满足消费者需求、确保冷链物品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但基于成本费用的考虑,企业对参与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积极性不高。而作为人才培养的学校,虽然认识到冷链物流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和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很少针对冷链物流人才所需知识结构、操作技能、职业素养开展专门的培养。

(二)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尽管部分学校开展了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但也是作为物流专业的一个方向,在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岗位分析、培养方向、培养目标等方面与冷链物流市场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培养模式仍然采用传统的重理论轻实操的方式;岗位分析准确性缺乏导致岗位划分较为单一笼统;培养方向与企业业务人才需求契合度不高;培养目标滞后固化不能适应现代冷链物流发展的需要。

(三)冷链物流理论与教育理念相对滞后

我国的冷链物流具有起步晚发展迅速的特点,当前我国冷链物流正以专业化的发展模式不断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冷链物流活动与实践也得到了政府部门和相应企业的高度重视。由于历史的原因,相对于冷链物流实践的快速发展与升级增长,我国的冷链物流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相关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同时,由于冷链物流运作的特殊性,与冷链物流相匹配的教育理念也滞后于冷链物流的实践。

(四)冷链物流师资队伍亟待加强

作为新兴专业的冷链物流管理,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还处于探索实践阶段。而纵观我国的物流教育师资结构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物流专业教师是从管理学、工科、财经、贸易等学科转型而来,缺乏对冷链物流理论和发展规律的系统认知,而冷链物流的教师也鲜有物流企业工作经历,更谈不上对冷链物流运作的全面掌控,因此,打造一支既通晓冷链物流理论又掌握冷链物流业务运作的师资队伍对发展我国的冷链物流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五)冷链物流教育资源缺乏共享

冷链物流专业性强的特点意味着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冷链物流专业涉及的学科门类涵盖了管理学、工程学、制冷学、商品学等,同时拥有其相关专业的学校少之甚少,学校内部教育的稀缺与内部资源共享的缺乏,使得冷链物流教育开展困难重重。而作为实践环境资源丰富的冷链物流企业,基于费用和管理的因素,不太愿意参与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造成了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缺乏校企合作的困境。

三、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一)营造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社会氛围

冷链物流人才是冷链物流价值最终的实现者,冷链物流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我国冷链物流升级发展的瓶颈。发展冷链物流必须坚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先行的理念,而作为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两大阵营的学校和企业理应成为此项工作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因此,国家及相关部门应发挥职能引导作用,高瞻远瞩地在优势资源的学校科学设置冷链物流特色专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冷链物流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积极参与到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体系中来,形成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冷链物流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设置供需匹配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冷链物流人才有效输出的重要保障,改革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创立供需一致的理实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冷链物流企业缺乏是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人才,因此,学校应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建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能力兼修的特色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能力方面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培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培育学生解决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冷链物流理论与教育理念研究 冷链物流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冷链物流理论的支撑与冷链物流教育理念的保障,因时制宜地开展冷链物流理论与教育理念的研究,已成为冷链物流发展的必然。冷链物流理论研究不仅包括冷链物流法律规范与配套制度、冷链物流体系、冷链物流运作、冷链物流标准、冷链物流操作规范等,还包括冷链物流硬件配套规划和冷链物流新型技术。冷链物流教育理念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在传授冷链物流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强化学生冷链物流操作技能,以及结合冷链物流企业的实际流程与运作,实景耦合地提升冷链物流人才的职业素养。

(四)加强冷链物流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冷链物流的复杂性对专业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加强冷链物流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采取以下模式:一是从高校、企业、国外引进高水平的冷链物流高端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二是选派专业教师不定期地开展进修,进一步优化冷链物流知识结构,提升冷链物流理论水平。三是借助校企合作平台,让教师深入冷链物流企业参与企业运作,掌握冷链物流管理方法与操作技能。四是聘请行业协会的专家和冷链物流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兼职教师,增强冷链物流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五)构建冷链物流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

冷链物流专业的多学科彼此交叉的特点决定了冷链物流人才高要求性和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的艰巨性,促进校内资源与跨校资源的横向联系和实施校企资源共享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在冷链物流人才培养中,可以通过系部合作充分利用校内其他相关专业的师资、实验设备、实训场地等教学资源实施学科优势互补开展联合培养。在跨校资源的横向联系上主要体现在与冷链物流专业交叉融合的系统工程、制冷工程、食品工程、财务管理、汽车技术等学科门类的资源共享。通过冷链物流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采取校企联合办学方式使企业参与冷链物流专业教学过程、选派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实施工学结合等方式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冷凯君,初叶萍,陈向军.关于湖北省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5): 180-183.

[2]葛晓雯,么贵永.北京市冷链物流人才现状分析[J].中国市场.2012,(15): 22-25. [3]段延梅,王旭,姜颖.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4): 233.

[4]文晓巍,张启华.浅析高校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8):

228-229.

[5]黄芬.武汉高职冷链物流专门人才的培养研究 [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2): 127-129.

[6]刘光海,谢如鹤,屈睿瑰.物流管理专业冷链物流特色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0): 141-142.

第五篇:物流人才培养的比较、思考与建议

物流人才培养的比较、思考与建议

物流人才培养的比较、思考与建议2007-02-10 16:47:38

物流人才的培养以及物流人才战略的成功实施,是上海在迈向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和世界航运中心进程中获得足够的智力支撑的必要途径。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市政府将物流人才列为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在市政府的强有力推动下,上海市物流人才的培养在量的积累方面成绩辉煌;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则是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关键时期。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的横向比较和思考,就如何完善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关于物流人才类型与层次的划

对物流人才类型与层次的科学划分,关系到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和物流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划分方法,虽然他们的观点分别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方面都存在着较多缺陷。为此,笔者提出“系列划分法”,即按照系统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将物流人才划分为三个系列,而每个系列又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

1、物流技师系列

物流技师系列人才在能力上侧重于单项或少数几项技能的操作,属于单一型人才,如仓储员、理货员、叉车员、运输调度员、报关员、货代员、领航员等,可以分为初、中、高级三个层次。

2、物流工程师系列

物流工程师系列人才在能力上侧重于运用软、硬科学知识从事物流系统规划和工程设计,主要涉及有形的物流资源的配置与整合,属于复合型的物流

人才,可以分为初、中、高级三个层次。

3、物流管理师系列

物流管理师系列人才精通经济管理、熟悉物流技术,负责对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物流资源进行配置和整合,属于复合型的物流人才,可以分为初、中、高级。

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来看,上述三个系列的人才培养在上海市都已获得一定的程度发展。但从目前上海市与中央有关部委和行业协会共同开发的物流人才职业资格鉴定项目来看,第一个和第三个系列已经成为鉴定目录中的正式项目,而第二个系列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

二、上海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一)培养格局及成效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市实施紧缺人才开发工程以来,物流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物流人才每年都被列入上海市紧缺人才或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目录,并

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上海市形成了院校培养、社会培训和企业培训并存互补的多元化培养格局,有近十万名物流及相关专业学习者和数千家物流企业直接从中受益。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以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见习、实习为辅。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培训,以考证培训为主,研修式培训为辅。企业对内部物流人才的培训,则以岗位现场操作培训为主,理论知识培训为辅。上海市物流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格局的形成,大大缓解了本地区物流人才供需矛盾,为上海建设现代化航运物流中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不足之处:

由于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上海市物流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1、现有培养能力不能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教育部门、高等院校、职业

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是一个包括高校学历教育、物流职业教育、企业岗位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继续教育互相结合、多种层次、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初步形成了物流专业教育的完整体系。但是到目前为止,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据业内人士统计,上海现有专业物流公司6000多家,加上电子商务、大型超市等需要相关物流人才的企业共计达40万家。到2010年上海市航运物流人才需求达到30万人,人才缺口近8万人。在物流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上,上海市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发展的力度。

2、师资力量不足,影响培养质量。

近几年来,上海市各高校及相关的社会培训机构对物流人才培养的热情很高,但多数院校和机构的培养条件不尽人意。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师资力量薄弱。物流学科具有极强的理论与实践

结合的特性,对师资的要求比较高。但目前上海市物流师资队伍的实际状况可谓差强人意。“学院派”的教师往往实践研究不足,知识的应用性短腿;“实践派”教师又常常缺乏宏观、系统的思维,影响创新理论的发展。因此,师资的缺乏,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能文能武的师资的缺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上海市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在职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缺乏系统性。

多数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是由其所服务的企业提供培训费,往往以短期培训居多。这样的培训往往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缺乏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因此许多在职物流从业人员的理论素养提升缓慢。

4、整个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主要表现为:学历高,能力低;证书多,经验少;追求短期效果,忽视长

期积累。

(三)上海与香港物流人才培养的比较

1、学历教育方面的比较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提供的资料显示,2002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物流相关专业的本科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分别是4820、16931和2764;专科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分别是7130、15467和1801。同期2002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物流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分别是701、1695和218。

随着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香港各大专院校纷纷为有志加盟物流产业的年轻人开设物流货运研究生和本科全日制等课程,每年有500个左右的名额。

2、非学历教育方面的比较

目前,上海市的物流培训主要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行业协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仓储协会等)启动的物流证书培训;二

是物流短期培训和研讨。上海市现代物流紧缺人才培训考试报名者,学历程度多在大专以上,有少量三校生;报名者年龄大多为20-35岁,20-30岁之间最为集中,也有少数“4050”人员。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非常重视对物流人才的培训。为提升在职人员技能水平,并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物流产业,香港特区政府设立了“技能提升计划”及“持续教育基金”,大力资助现职货运从业人员及有意入行人士接受训练。

除此之外,香港各大学和社会机构还推出90多项业余物流专门课程教育。

3、对物流人才内涵理解的比较

由于香港尚未对物流产业人才有正式的界定,本文中有关香港物流产业人才主要指香港物流从业人员中经理级和主任级的两部分人员。

香港物流产业经理和主任级人才的所需技能分别为:

物流经理:业务策略计划、推行及评估;自动化策略计划、推行及评估;

顾客服务及关系、策略计划、推行及评估;督导管理;质量控制。

物流主任:督导管理;仓储及存货控制;供应链;顾客服务及关系;流程分析。

上海的物流产业人才按国家和上海市的统计口径,主要是指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学位)或中级职称及其以上的物流从业人员。这种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物流人才的紧缺性,也容易使人们片面追求物流人才的学历和职称。

4、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比较

尽管上海有关物流学历教育的规模和层次远远超过香港,但从人才培养质量来看,其与企业所要求的尚有很大的距离。有专家通过比较分析指出,香港物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要低于上海同行,然而,上海与香港物流人才的教育水平的比较不能光看名义学位的高低,还需了解学位或文凭所包含的实力如何。例如香港高中文化程度的物流从业人员英语应用能力也许要高过大陆大

专文化程度物流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香港地区对物流人才的培训非常讲究实用和实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虽然上海各高校或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类物流培训为数可观,但培训课目涵盖过广。这些培训教育往往概念介绍或引进得多,实际方法研讨得少,国外物流最新进展谈论得多,国内物流实践结合得少。

通过比较,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上海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都十分重视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但在许多方面上海应该向香港学习。比如,上海应学习香港在物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求真务实、讲究实效的精神,遵循物流人才成长规律,彻底去掉浮躁之风,扎扎实实做好基础性工作,不断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物流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市场和社会的不断变革与发展,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呈现出若干新的发展趋势。研究和认识这些趋势,对于革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物流人才培养效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物流教育理念现代化趋势

传统的人才观将人才的能力局限于认知、操作等少数几项能力。根据现代人才观,人才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物流教育理念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物流人才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未来的物流教育将侧重于对学生自学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2、物流人才培养多层次化趋势

物流既是一个行业,同时又物流存在于众多不同的行业之中,每一个行业中又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物流工作岗位。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对物流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也就各有不同。这就要求物流教育界根据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具体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物流人才。

3、物流教学内容实用化、综合化趋势

物流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如果只掌握物流理论,不熟悉物流工作所要求的实际操作技能,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物流人才。在物流人才的国际竞争中,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物流教育机构都非常重视物流教学内容的实用化、综合化。这就要求物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努力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既重基础,又重实用,实现物流人才知识技能的博与专的有机结合

4、物流知识创新化趋势

物流之所以被称为现代经济和现代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是因为物流工作者能够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节约生产经营的成本,使同样成本的资源比过去带来更多的有效产出和利润。也就是说,物流知识的创新、扩散和运用带来的更高的生产力,是“第三利润”得以增长的根本原因。因此,物流知识创新化趋势要求物流教育界加强对科

技型和知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四、完善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

根据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物流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笔者对如何完善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一)重建和持续完善物流学科体系

物流学科体系建设是系统化地培养物流人才的基础性工程,许多国家或地区之所以拥有物流人才国际竞争力,是因为它们在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中拥有先进的物流学科体系。上海市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人才,就必须以战略眼光重建物流学科体系,并将物流学科体系的完善制度化、长期化。

(二)把加强物流师资建设作为上海市物流人才战略中的优先工程。

物流师资质量是决定物流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目前,上海市物流师资力量仍然处于严重短缺状态,许多从事

物流教学的教师是从相关专业转变而来的,既没有接受过系统而严格的物流学科教育,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这种局面是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遇到的最大瓶颈之一。因此,建议市政府以及市物流相关行业协会把加强物流师资建设作为上海市物流人才工程中的优先工程。其中,应重点做好以下两件事:第一,从国内外引进高质量的物流师资,充实物流师资队伍。第二,建立物流教师进修与实践制度。在引进高质量物流师资及建立物流实践基地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为上海市广大物流教师提供专业进修和参与物流实践的条件和机会。

(三)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共建的良好机制,建立充足而优秀的物流实验室和物流实习基地。

物流实验室和物流实习基地是提高物流人才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条件,是物流教学实用化的必要手段。上海市

在优化物流人才战略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在政府及物流行业协会的引导和强有力的推动下,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合作共建的良好机制,以充分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充足而优秀的物流实验室和物流实习基地,推动上海市物流人才的加速成长。

(四)进一步培育和规范物流培训市场。

最近几年来,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市物流培训市场的发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然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为了防止各种短期行为、投机行为及各种不良风气对上海市物流人才培养事业的损害,市政府及物流行业协会应积极行动起来,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物流培训市场行为准则和规范,切实保护物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上海市物流培训市场健康发展,为上海市物流人才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创

造良好的条件。

(五)建立数个有影响力的物流人才学习与交流平台。

现代社会正在向网络化、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转型,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各种学习型组织进行物流知识的学习和交流,是提高物流人才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上海建立学习型城市的关键时期。在这种背景下,上海市物流人才的培养应当具有开放性、互动力性、广泛性和可持续性。建议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物流行业协会的具体组织下,以“组织+活动+网站”的形式,充分整合各种在线和离线的学习资源,建立数个有国际和国内影响力的物流人才学习与交流平台,以持续促进上海市物流人才对物流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水平。

下载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我国高等会展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论文[全文5篇]

    摘要:快速增长的会展产业对会展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相应的会展教育市场也日益火爆起来。在会展人才的培养上,如何有效开展会展教育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等会展人才,已经成为教......

    对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最终定稿]

    对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作者: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则直接关系到科学技术能否真正地转化为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的报......

    对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对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作者: 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则直接关系到科学技术能否真正地转化为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的报......

    对人才培养的思考(共5则)

    对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发,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同时也遇到了不少问题。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人们强烈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对......

    对“汽车物流”的思考

    对“汽车物流”的思考——访东风商用车公司供应链管理部部长杨声亮先生作者:江澜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283更新时间:2009-6-22必须承认的是,对于东风商用车公司这个积淀了重......

    经济管理系物流人才培养方案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负 责 人:习凤二零一一年四月物流人才培养方案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并结合社会及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特提出物......

    对铁路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思考[全文5篇]

    对铁路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摘要】为适应科技引领的铁路高速发展需求,促进铁路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我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教育培养现状,提出完善铁路行......

    对疏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对疏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对疏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摘要】高技能人才是疏浚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转型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