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国零售业实施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思考
对我国零售业实施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思考
一、引言
2004年底,我国流通市场全面对外放开,国内零售业不再享有国家的政策保护,与外国零售商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如今,国内高速发展的消费品零售市场已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外国零售企业集团挟资金、技术、管理和规模优势正挥师中国,向内资零售企业发出新一轮猛烈的市场争夺战。内资零售企业该如何应对现实境况,增强企业竞争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已成当务之急。
目前,作为流通中各种组织协调活动的基础,将产品或服务用最低的价格迅速向顾客传递为特征的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战略的中心概念。随着市场分工的发展和经营格局的演变,零售企业的业务发展已经离不开其业务伙伴的合作与支持,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有赖于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管理和协调合作伙伴的能力。从战略层面构建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运作体系,发挥自身在供应链物流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成为零售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零售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内涵
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和竞争的加剧,零售业需要突破企业的界限,与上游企业和下游顾客建立起一体化的供需关系,以便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
零售业供应链物流管理就是以零售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以满足顾客的期望为目的,依据一定的经营理念,对整个供应链网络中的物流运作实施整合与协调和控制的过程。其主要特征是:
(1)建立在战略层面的合作关系
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战略管理的重点,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联接和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设计、生产、竞争策略等方面良好的协调。只有通过渠道范围内各企业的合作,包括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所需要的成功配送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顾客期望的满足才有保证。
通常,形成这种战略合作关系的目的是为了降低供应链总成本、降低库存水平、增强信息共享水平、改善相互之间的交流、保持战略伙伴相互之间操作的一贯性、产生更大的竞争优势,以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财务状况、质量、产量、交货期、用户满意度以及业绩的改善和提高。对零售业而言,建立这种供应链管理关系,就是要把以产品为核心转向以集成与合作为核心,通过建立共同的信息交换平台,明确各自的业务分工,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核心能力,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期望,实现供应链网络各节点企业的共赢。
沃尔玛为了真正地实现“天天评价”,与宝洁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计算机联网和电子资料交换系统,实现了供货商管理库存(VMI)。沃尔玛每天通过卫星将分布于各销售点的销售情况直接传递给宝洁,宝洁则主动补货,这样沃尔玛不但解决了库存与缺货问题,也取消了订货作业,更不必预付货款;而宝洁则通过自动补货系统,不但掌握了零售商的货品展示空间,也同时掌握了渠道。实际统计数字显示,宝洁的及时供货率由94%提升到99.6%,而沃尔玛的销售增长率达40%,彼此间的这种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了双方的共赢。
(2)基于交易成本最低化的明确分工
交易成本可以看作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通俗地讲,交易过程必然需要当事人倾注精力和时间,支付信息费用和其他一切开支,所以市场的交易是要付出代价的。通常,零售商与其供应商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每笔交易的基础之上的,重复发生的交易费用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
对于零售业供应链物流体系而言,零售企业是这个链条的核心。零售业成为核心企业是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买方市场的形成,加上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技术的发展,Internet的普及与应用,零售企业凭借自己在市场上的特殊地位,依靠连锁经营的运作模式,逐渐成为了供应链的核心。同时,由于各节点企业围绕着零售企业,彼此间实现了信息共享,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一套对双方有约束力的、相互认可的、并共同遵守和实施的交易标准,因此交易成本达到了最低,保证了产品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到达消费者手中。
(3)信息共享的交易平台
为了发展和维持成功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本质是要求企业内部和企业间有着天衣无缝的联系纽带,这意味着将企业内部各部门联系起来,建立一个包含营销、销售、采购、财务、分销、内部运输的信息系统,同时扩展到企业外部,包含供应链中的客户、供货商、运输商和零售商。通过零售业供应链各节点建立的共享信息平台,零售商把销售信息和库存信息与上游企业共享,使他们能够实时地把握产品的销售情况,最大程度地使生产与市场保持同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反应速度,最终满足消费者的期望。
例如,沃尔玛建立的基于信息共享的联合计划预测补货系统
(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 CPFR),这种新型的系统不仅是对企业本身或合作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给予指导和监控,更是通过信息共享实现联动的经营管理决策。通过这个系统,沃尔玛与供应商共同对商品做出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连续的补货,大大降低了预测的偏差和由此而产生的风险,同时将原来属于各企业内部事务的计划工作(如生产计划、库存计划、配送计划、销售规划等)也有供应链各企业共同参与,提高了整体的反应速度和效率,进而提升了供应链的竞争力。
(4)以满足顾客期望为核心
只有最终消费者才是整个供应链服务的对象,并能引导供应链的长远发展。同时,持续改善最终消费者的服务也是供应链绩效考核所围绕的一个不可动摇的中心。今天,左右竞争的因素是灵活性、速度和生产效率,它们都受到消费需求的影响,消费者需求将左右供应链的发展。如此新的竞争事实正引起供应商和零售商以同样的方式,与其供应链伙伴们一起重新思考他们的战略举措,将首要满足消费者的期望为目的,并将企业的价值与目标顾客群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向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使其成为忠诚的顾客。
为了达到满足顾客消费期望的目的,零售企业需要实施一定的营销策略。不但要与上游企业坚持走战略合作之路实现共赢,而且还要坚持以顾客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策略。市场营销策略主张要识别顾客的具体要求,集中可利用的资源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以期对那些需求能做出快速反应。其基本思想是,当所有与作业有关的活动都致力于满足顾客期望时,将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成功。市场营销要树立三个理念,即:顾客需求比产品或服务更重要;产品或服务只有在已定位并可获得时才对顾客有意义;数量相对于利润来说是次要的。
三、我国零售业物流管理发展现状
(一)零售企业库存管理状况
库存管理作为物流管理的核心内容,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物流成本的高低和企业经营的好坏。根据2003年9月,罗兰·贝格咨询公司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结果,国内零售商品缺货率一般在9.9%左右,与国际水平相比(在美国,超市的平均商品缺货率大约在7.4%[1])有较大差距。商品缺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零售商与供应商协作关系不畅,彼此缺乏信任,合同模糊,执行缺乏诚信;二者之间数据沟通效率低,信息缺乏共享,特别是销售数据不能与供应商进行共享。
其次是配送支持方面缺乏协作。一方面,零售总部与零售门店之间数据缺乏沟通,门店不能及时报告滞销商品,总部也不能对门店的反馈做出及时反应;另一方面,供应商与配送中心之间的物流作业规范性差、信息系统支撑不足,配送中心作业质量差,数据管理混乱等。
零售业库存水平的低下以及供应链环节存在的种种问题,表明我国零售业物流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供应链物流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构建任重道远。
(二)零售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石。特别是对于零售业,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物流管理一体化的基础。根据联商网在2003年9月对零售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硬件系统的投资规模10万-50万的企业最多,1000万以上的最少,其中10万—300万的硬件投入占被调查企业的73%,这说明国内零售业大多还处在单店或少数店连锁运营的状态。和硬件系统的投资规模相似,软件系统的投资规模也是10万—50万的最多,占受调查企业的40%,而软件投资规模超过100万的企业只占受调查企业的17%。一般来说,零售企业上ERP系统,软件投资规模就会超过100万,这个比例说明我国零售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中国连锁零售行业IT信息化建设市场研究报告(2004)表明,2003年零售业店面硬件设施的总投资与企业后台IT系统的总投资的比例约为1.4:1,与发达经济国家0.5:1之间尚存在巨大差距。
(三)物流运作状况
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物流运作远没有达到市场的要求,实现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运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中小型的零售企业而言,由于是小批量订货,没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大都是前店后库或者店库合一,信息化水平很低。这种类型的零售企业迫切希望能把物流外包出去,以降低自身的成本。大型零售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配送中心,但配送中心的运作水平大都较低,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与供应商信息共享水平低,缺货率高。一些大型的供应商,虽然凭借自身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优势,以及自身的物流能力,与零售商有一定的合作,但信息共享水平也较低,对销售数据利用不充分,出现缺货率的频率也较高。
四、对我国零售业供应链物流系统构建的思考
(一)遵循的理念
首先是消费者第一的原则。目前,买方市场的形成使如何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成为首要考虑的因素。零售企业只有将消费者放到第一位,一切围绕消费者去经营管理,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和发展。为此,零售业供应链物流系统的构建要通过周密细致的市场调查和研究,依照80/20规则对消费者进行重新定位和划分,根据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标准,来进行物流网络的设计,实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期望。
其次是系统性的原则。供应链管理体现的是一种集成的思想和方法,它是对包含供应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等不同组织和群体在内的计划、控制和协调。因此零售业供应链物流系统的设计,要尽量减少只注重各节点部分最优的情况。只有从全局考虑整体目标的最优,才能最终形成协调的供应链物流系统。
第三是战略性的原则。零售业供应链物流系统的设计应当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从长远的目标考虑,建立节点间的合作关系,减少不确定的影响,降低彼此的交易成本。
(二)供应链类型的选择
随着销售渠道长度的日益缩短,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在零售企业供应链中可以说着重管理的就是“零售商-供应商关系”。因此,根据彼此联系的方式和紧密程度不同,有三种不同的供应链模式:产权维系型、契约维系型和管理维系型。
产权维系型供应链模式是指一家零售企业通过参股控股的方式(直接控股或层层控股),拥有并统一管理若干工厂、批发机构,控制某种或某类产品的整个供应渠道,实行从生产经批发到零售的一整套综合经营网络。如美国西尔斯百货公司的运作模式。契约维系型供应链模式是指由零售企业与相关的生产单位和流通单位,为了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契约形式维系起来的一种商品供应网络。这种模式较产权维系型模式要松散一些,但因有合同的约束,其关系也有一定的稳定性。英国著名的“没有工厂的制造商”马莎百货集团就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管理维系型供应链模式既不同于投资维系而成的供应链,也不以双方订立契约为基础,而是一家零售企业由于规模大、声誉高、实力强、管理效率高,得到流通环节中其他组织的自愿依附,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对我国零售业供应链物流系统的构建采取哪种方式,如何构建,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同时在构建前要对自身的状况了解清楚,多角度地考虑企业自身的规模、自身业态特点、自身的物流技术水平以及职工素质等因素。另外,构建运作模式还需要考虑其他外部条件的影响,如对政府而言出台相关立法,加快制定、统一物流标准;对企业而言,要积极转变观念,摒弃“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专注于自身的核心能力,把非核心业务积极外包,同时,积极拓展多渠道融资方式和实行并购策略,扩大自己的规模,增强自身的实力;对行业协会而言,充分发挥自身中介桥梁职能,多渠道、全方位的为国家和企业做好服务。总之,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或者选择一种发展模式,或者综合选用几种来构建适合自身的供应链运作模式。
(三)发展要点
从战略高度建立以零售业为核心的,以顾客需求为动力,基于信息共享的内外部供应链物流管理一体化的物流运作模式。战略运作模型的构建不仅仅是构筑一种协调性的物流管理和信息管理体系,更是一种企业之间在战略、文化、体制上的重大变革和融合。为此,需要围绕以下几个重要内容展开供应链物流一体化体系的构建。
1.优化采购环境,建立与供应商共赢关系
零售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的重点是要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的关系,实现信息上的共享,风险的共担和利润的共享。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企业之间缺乏诚信,结果造成交易成本高居不下。为此,中国的零售企业要与上游企业通过提高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改善中国的采购环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建立彼此之间战略合作共赢关系。
2.整合社会资源,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
零售企业与市场最近,最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如何更快捷、更高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期望,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为此,零售企业为充分发挥自身的核心能力,应积极引进现代物流企业,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和企业物流资源,优化企业内部物流流程。
3.发挥主导作用,实现客户需求最大满足
买方市场的形成以及零售企业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在整个供应链条上的主导地位,同时,凭借这种优势,利用现代物流的管理理念,发挥整合、协调和控制的功能,实现客户需求的最大满足。
4、加快改制重组,发展现代流通经营方式
发展连锁经营,可以改变零售企业生产方式、经济运行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消费习惯,先进的配送系统是连锁经营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为此,零售企业应加快改制重组,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第二篇: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现代物流人才匮乏的现实,在对物流人才培养的意义和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三点建议: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素质要求;提高物流人才学历教育的质量;做好物流人才非学历培训教育。
关键词:物流人才培养建议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scarcity of modern logistics talents, analyz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raining of talented logistics personne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s to how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system for training such people.According to the paper, we should specify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quality requirement for logistics personnel,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ly-trained logistics talents, and develop the non-degree education for logistics personnel as well.Key words: logistics talents;training;suggestions
一、物流人才培养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市场急需大批的现代物流人才:从需求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企业、规划和咨询部门、科研和教学机构等三大领域;从需求层次分析,主要有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等三个层次。然而由于长期受到“重生产、轻流通”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物流水平不仅低下,而且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因此,实施物流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专门人才,对于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差距意义重大。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形状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生产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流通。因此,长期以来物流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在学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开办物流专业,开设物流类课程,以培养高级物流人才。截至2006年底,国内共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物流专业,每年可为社会培养近万名物流人才。在非学历教育方面,为适应市场对大量物流人才的急需,近年来积极推进职业培训工作。概言之,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培训大约有四种类型。一是认证培训;二是结业培训;三是研讨培训,就是由一些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大学邀请资深专家就一些物流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四是短期培训,就是由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行组织物流方面的培训。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还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因此,培养物流人才,必须在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基本素质的前提下,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双管齐下。
1.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素质要求
对物流管理人才而言,他们应该是复合型的。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更要掌握供应链流程,同时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电子商务技术。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如跨国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安全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应具有能接受现代物流理念,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的管理愿望和高超的管理技能,以及挑战精神等基本素质。
对操作型物流人才而言,在知识方面应具有物流通用知识和技术,掌握经济贸易、信息科学、工业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在技能方面,应全面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时具备吃苦耐劳,正直诚信和有效沟通的基本素质。
2.提高物流人才学历教育的培养质量
高校是培养高级物流人才的主要阵地,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市场对物流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体系出自己的特色。
准确定位,做好培养目标设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是以各学校的办学定位为依据的。目前国内高校在办学定位方面各有侧重,有的培养研究型人才,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的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就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由于物流学科的综合性,物流产业的跨行业、跨部门性,物流人才必须是符合型的。这类人才一方面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宽泛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有效组织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一般而言,高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搞好物流学科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现代物流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之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与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因此要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搞好物流学科建设。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必须根据专业特点,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建构课程体系。
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方式,推断物流的产学研结合。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所以,要把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的成果用于企业,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方式创新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定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教学计划,构造学生网络式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较早接触和熟悉工程技术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工程环境;二是改革专业教学方法,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改造成大信息量,突出知识点渗入,强调能力本位的综合化教学模式;三是加强专业教学设施建设,建好物流实验室和实验基地,为培养物流管理及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开辟良好的实践环境。
3.做好物流人才非学历培训教育
物流人才的极度匮乏,学历教育的长期性和所培养人才的少量性,使得物流人才培训市场的潜在价值自然突显出来。做好物流人才的非学历培训工作,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且可以不断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与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对认证培训的监管,确保认证质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物资的广域流通,要求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这就需要物流认证培训。认证培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与培训机构的资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做到:加强监管,建立统一标准;杜绝无师资、无场地,仅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扰乱市场;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对其资质进行鉴定。
对物流培训市场进行细分,正确培训的针对性。由于现代物流行业是多种产业的整合,是强调管理实务与操作能力的职业领域,所以物流人才的培训应尽量有所侧重,对各种不同的物流认证按应用方向进行细分。从类别上分为企业物流人才、规范(咨询)物流人才、外向国际物流人才、科研教学物流人才培训四等;从层次上分为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高层物流管理人才三等。
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才资源,加强短期培训。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丰富的物流人才与信息资源,高校在完成学历教育任务的同时,可以对非物流专业的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短期培训,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物流人才。企业也可以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自己所急需的物流人才和进一步提高在职物流人员的素质。
企业高度重视,加强对对各层物流相关人员的培训。现代物流的优势是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不断体现出来的,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趋势要求培训教育应逐步发展成为物流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美国物流企业的经验表明,最直接的物流人才培训应来自企业本身。企业对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可分层次进行,针对工作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不同的培训内容。第一层次为高层物流管理人员,对其应加强系统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和增值意识的培训;第二层次为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对他们的培训主要是加强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与培训意识;第三层次为物流操作人员,培训的重点是加强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季靖.我国物流人才培训的形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05,5:48-50.[2]兰呸武,曹翠珍.浅论现代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3:78-80.[3]张馥通.浅谈企业物流人才的培养[J].天津市财贸干部学院学报,2005,3:56-58.[4]孙鹏.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管理科学文摘(教育管理.教育论坛),2000,2:45.
第三篇:对我国零售业人才危机现状与对策的几点思考
[摘 要] 当前在零售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人才的严重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文章分析了当前零售业人才危机的现状及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够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化解人才危机,促进我国零售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零售业 人才危机 现状 对策
随着我国零售业的全面放开,中国零售行业已经进入群雄并起、纷争天下的时代。地域扩张、多业态、连锁发展成为风潮。但在零售企业急剧扩张的同时,人才需求量也急速膨胀,与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相比,国内零售业的人才储备却是寥寥无几。虽然人才总量有所增加,但是与快速发展的零售业相比显得供不应求,国 内外零售巨头高薪难求零售经营人才的消息屡见报端。
一、零售业人才危机的现状分析
零售业出现人才危机并不是指从业人员不足,相反目前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人员的储备充足,普通零售从业人员已经过剩。但是,适应现代商业零售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不足,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匮乏、专门人才严重短缺, 尤其是商业策划人员、复合型营销人员、零售店长等中、高端人才出现严重缺乏的局面。
1.中高管人员危机
零售业近年突显出来的人力资源危机主要表现在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离职和跳槽。各大、中小型零售企业中高管人员的离职、从本行业跳槽转入其他行业或转投竞争对手的报导屡见不鲜。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零售行业中层管理人员每年的流动率为7.6%。其中以“店长”这一职业较为突出,其流动率已经超过50%。流动率位居其次的是采购经理,比率接近30%,而营运经理的流动率约为10%。
2.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
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组织调研的《2006年中国零售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零售业内目前紧缺营运管理、生鲜管理、物流仓储、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仅运输物流人才而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600万。更令业界人士担忧的是,我国目前商业零售业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也不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类专门人才只占3%左右,经营管理人才的缺乏和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我国零售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3.目前零售行业人才匮乏的解决途径
(1)高薪吸引人才
零售业的快速发展让人才“奇货可居”,各类管理人员身价倍增。企业纷纷打出高薪的旗号,再附以优厚的福利待遇以期笼络更多专业人员。内资零售企业高管年薪十几万到数十万元。与国内企业相比,外资零售企业高管层的薪酬可谓天价,其各相关部门的主管、采购部门总监的月薪必定过10万元,而区域公司的总经理年薪必过百万元,如果是上市公司,区域老总还会授予公司的期权股份与现金花红。
(2)“挖角”成为解决人才危机的主要办法
在零售业人才匮乏的现状下,“挖角”以解燃眉之急似乎无可厚非。时下国内一些连锁零售企业以平均每个月开两三家新店的速度拼抢地盘,随之而来的人才争夺战也就进入“白热化”,几乎是新店开到哪里,哪里的零售人才就出现波动,企业间“挖角”的事件就会在哪
里上演。而外资零售企业在“挖”人上也毫不逊色,更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现阶段零售业人才危机的原因
零售行业人才的匮乏有着时间上和理论上的必然。时间上,我国零售业发展历史较短,近年来又走了一条超常规的发展道路,十几年的时间完成零售变革与业态的转变与发展,这使得零售人才培养脱节在时间上具有必然性;理论上,零售行业需要的是既懂得零售业,又要懂得管理、采购、财务、信息、运输等多个环节的中高级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在我国不仅在零售行业缺少,其他行业同样也缺少。同时,我国零售企业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也缺乏对人才的培养,大多数零售企业都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人才培养机制。因此,无论从行业还是具体到企业,零售企业的全面扩张都面临着人才“瓶颈”制约,其主要原因在于:
1.零售行业人才培养环境不健康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长期存在“重工轻商”的观念。零售业在我国曾一度没有得到重视, 该行业长期以来缺乏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从而造成我国零售业人才总体储备不足。加之我国零售行业目前正处在高速扩张阶段,并伴随着旧业态调整、新业态的转变与发展过程,使得人才紧缺矛盾加剧。
通常,零售业人才资源来自两方面:一是从企业外部引进;二是通过企业内部培养、提升。从社会上引进虽然周期短,能在短时间内基本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急需,但目前的“外部引进”仅是各企业之间将行业内现有存量人才“挖来挖去”,并不能增加整个行业的人才储备。而企业之间“挖角”的手段通常采取的就是打“高薪聘用”的旗号。一味高薪甚至一部分人高得离谱,会使其他员工心理不平衡,从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削弱企业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一味高薪,还会使员工在选择公司时,不以未来发展、对企业的认同及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为衡量标准,而仅仅以薪水高低来评价优劣,从而使从业心理变得浮躁和扭曲,引发频繁跳槽,对员工自身和企业都不利。由此,企业解决人才危机的最根本途径还是内部培养。
但从实际情况看, 我国零售企业对人才的内部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根据调查显示, 最近三年间全国有近60%的企业按国家规定足额或超额完成了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 但是,零售行业平均计提的职工教育经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仅为1.4%,低于国家规定的1.5%的提取比例。
2.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目前开设有零售学相关专业的本、专科以上院校屈指可数。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在2000年全国零售店店长数量仅有200名,到2007年职位的需求数量已经猛增到近4.5万名。然而我国在1998年高校调整专业目录时,恰恰取消了贸易经济本科专业,使得正规院校的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高校在零售业人才的培养方面不仅数量上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即使开设有相关专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也与市场脱节。我国目前的高校提供的还是传统的“正规”教育,普遍采用的是灌输理论的教育方法,然而零售企业需要的更多的是职业培训。正规教育侧重于理论素养的提升, 企业急需的是拥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性人才,所以, 如何培养、锻造出既懂理论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是目前高等教育体制必须考虑的问题。
3.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国内许多零售企业把人才培养局限于岗位培训, 缺乏战略眼光。不少企业往往在门店扩张期新员工进驻企业后, 开办短期的岗位培训班,而对于人才梯队建设与人才层次培训、开发则缺少关注。这种短期的岗位培训造成员工对企业缺乏归属感,人员流动性过大,从业员工普遍存在“打短工”的思想,人才大量流失。虽然少数国内企业也开始注意到后续培训的重要性,但却很少从开发员工能力的角度帮助其规划职业生涯,培养企业未来发展需要的有潜质的职业经理人。这样的短期行为直接危及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力。根据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调查统计显示,零售企业不管什么职位的人才流动, 排在第一位的原因都是个人发展受阻。另外,这种短期的岗位培训还造成了企业人才结构失衡或断层,中高层人才后继乏人。近几年虽然本土连锁企业扩张迅速, 但管理理念和手段并没有更新,这与缺乏系统的人才培训规划、健全的培训机制是分不开的,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新人难以充实到高层管理岗位上, 企业原有的高层管理人员也不能通过培训及时更新观念。
4.社会培训机构对零售人才培养发展缓慢
近几年,针对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力度不够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脱节现象,一些人抓住商机迅速地成立了相应的社会培训机构,其增长速度非常快。然而面向零售业的精品培训项目操作难度大,对课程设置、教材、师资等要求很高, 这就给成本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 而本土零售业对培训费用的承受能力又不高, 所以, 操作这样的项目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社会性的培训机构以牟利为目的,往往行为短视, 滥设培训班。虽然数量增加了,但是培训的质量始终上不去, 各类培训项目大多是低水平重复复制。翻开报纸、杂志, 打开网站,各种培训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但是,真正能够给管理者带来实效的培训项目并不多。培训项目鱼龙混杂,客观上影响了培训市场的正常秩序,更影响到求职者与需求行业对专业培训机构的信任及有效选择。
另外,目前我国零售业还没有设立统一标准的职业认证制度,各种培训班借助参训人员希望进入零售行业的动机,拉人头,发文凭,陷入了“给钱就发证”的怪圈。
三、解决零售企业目前面临的人才危机的对策
1.建立健康有序的零售人才培训环境
零售业竞争到最后就是人才竞争,这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 我国零售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知名的外资零售企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当前的“挖”风盛行,不少国内零售企业似乎患上了“人才投资恐惧症”,对此,企业必须明白,在缺人的时候大范围的招聘,甚至不惜花大价钱将人才抢来,都只能解一时之急。零售企业要站在提升整体管理竞争能力的平台上去解决企业的人才危机。对于这个问题的着眼点不应当是短期,而是长期的;不应当只停留战术层面,而应该从战略高度入手;不应当是工具性的,而应该是目标性的。在人才培养时不能为了培训而培训,要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紧密联系,强调人才梯队的建设、注重员工的潜质、为员工设计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帮助其实现职业生涯规划。
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的用人指导方针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沃尔玛在培训方面敢于花大钱,坚信“内训出人才”。在沃尔玛,很多员工并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公司专门成立了培训部,开展对员工的全面培训,无论是谁,只要你有愿望,就有学习和获得提升的机会,因此,今天沃尔玛公司的绝大多数经理人员产生于公司的管理培训计划,是从公司内部逐级提拔起来的,他们拥有非常高的忠诚度和工作热情,保证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加大高校专业改革力度,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专业的设置未能与市场的需求紧密联系是导致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的一大原因。教育部门应当敦促高校、职业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增设零售学、连锁经营等相关专业。另外,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要敢于创新,勇于走出传统的只重理论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应当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通过高校教师与企业界高层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的沟通、交流,甚至是实地考察、学习,提高职业授课技巧。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界建立产学研合作,利用寒暑假将零售、连锁专业的学生送去企业实习、培训。这样来培养既懂理论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能很快适应角色的转换,企业也能够缩短人才培养、开发的周期,增加自身的后备人才储备。
3.社会性的培训机构树立品牌意识, 推出精品培训项目
社会性的培训机构有必要平衡好短期收益与长期收益的关系, 避免急功近利的行为,树立打造精品培训的目标,对零售业人才培训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目标顾客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从市场需求出发,为零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从培训机构能力出发,更不是从某个政府部门完成某些培训任务出发。精品培训是需要通过市场检验的,零售企业对培训项目是否认可,是培训项目是否成功的试金石。
需要补充一点,在培训员工时,应关注培训者的整体素质,如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正直、创新精神、良好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等等。因为只有这样的员工将来才能很快地成长为企业的中坚力量,才有能力承担更大的挑战,才能支持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而满足企业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另外,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不要搞“大锅饭”,应当从节约培训成本、提高效率的角度出发,合理使用二八原则,将80%投入给与那些真正有潜力的、未来能挑大梁的20%员工。
参考文献:
[1]姜荣萍 何亦名:诊治“培训综合症”.人力资源开发.2006(4)
[2]邓 雪:论零售业人才结构断层的原因与对策.江苏商论.2006(10)
[3]马瑞光:连锁零售人才培训体系的建设势在必行.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6.4.21
[4] 余世维.突破人才经营瓶颈.中信出版社.2006.9月第一版
第四篇:物流冷链管理文献综述
物流冷链管理文献综述
学生:唐泽文
(东方科技学院10食品科学二班,学号:201041905210)
摘 要:冷链物流是物流领域中发展非常迅猛的一个分支,其包括原料生产、加工、运输、配送、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因为操作不当而出现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问题,这其中尤以食品和药品的冷链物流最受人们关注。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生鲜食品的产和流通量逐年增加,全社会对生鲜食品的安全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发展食品冷链物流,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保障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是对食品冷链物流概念的阐述,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现状的总结以及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解决措施,最后对食品冷链物流进行展望。
关键词:冷链物流 食品冷链 第三方物流 国内外比较
前言:冷链是指为保持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等的品质,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我国现代食品储藏、保鲜技术起步于上世纪初,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生鲜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及运输等环节逐步得到应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食品储藏保鲜技术迅速发展,食冷链物流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食品冷链物流得到较快发展。冷链管理是现代食品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对其进行理解和探讨。
一、食品冷链物流的相关概念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易腐物品在生产、加工制作、贮藏运输、配送、销售等到消费者前等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 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 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是需要特别装置、注意运输程序、时间、路程等因素的特殊物流 形式。国家发改委在 《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 中指出冷链物流属于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技术密集 型和资金密集型的高端物流产业,对基础设施、技术含量和操作要求都很高。由于食品冷链 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 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
很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易腐 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中各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所以,食品冷链的运作始终是和 能耗成本相关联的,有效控制运作成本与食品冷链的发展密切相关。冷链物流服务产品最终 质量取决于冷藏链中贮藏和流通的时间、温度和产品耐藏性。这表明冷藏食品品质保持所允 许的时间、温度、产品种类之间存在的关系。在冷藏运输过程中,温度的波动是引起食品质 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由于冷藏食品在流通中因时间一温度一自身特性的经历而引 起品质降低的累积和不可逆性,因此对不同的产品品种和不同的品质要求,有相应的产品温 度控制和贮藏时间的技术指标和控制手段。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使肉、禽、水产、蔬菜、水果、蛋等生鲜农产品从产地采收(或屠宰、捕捞)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的低温控制环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减少损 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二、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相关现状
我国的冷链物流最早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肉食品外贸出口,并因此改装了部分保温车 辆。1982年,我国颁布了《食品卫生法》,从而推动了食品冷链的发展,食品冷链也开始 起步。近二十年来,中国的食品冷链物流不断发展,以一些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先 导,已经不同程度地建立了食品冷链物流体系。根据我国发改委在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一文中指出我国食品冷链物流表现出一下一些现状:
1、食品冷链物流初具规模 我国是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目前蔬菜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0%,水果和肉类产量占30%,禽蛋和水产品产量占40%。近年来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每年约有4 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目前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 流通率分别达到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15%、30%、40%,冷链物流的规模快速增长。
2、食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目前全国有冷藏库近2万座,冷库总容量880万吨,其中冷却物冷藏量140万吨,冻结物 冷藏量740万吨;机械冷藏列车1910辆,机械冷藏汽车20000辆,冷藏船吨位10万吨,年集装 箱生产能力100万标准箱。食品冷链物流技术逐步推广。、食品冷链物流技术逐步推广 生鲜农产品出口企业率先引进国际先进的HACCP(危害分析和临界控制点)认证、GMP(良好操作规范)等管理技术,普 2
遍实现了全程低温控制。大型肉类屠宰企业开始应用国际 先进的冷链物流技术,从屠宰、分割加工、冷却成熟等环节低温处理起步,逐渐向储藏、运 输、批发和零售环节延伸,向着全程低温控制的方向快速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低能耗、低 成本的冷链处理技术广泛推广,推动水产品和反季节果蔬为代表的高价值量农产品冷链迅速兴起。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不断涌现、食品冷链物流企业不断涌现中外运、中粮等社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化与上下游战略合作与资源整合,建立国际先 进的冷链设施和管理体系,积极拓展冷链物流业务; 双汇、众品、光明乳业等食品生产企业,加快物流业务与资产重组,组建独立核算的冷链物流公司,积极完善冷链网络;大型连锁商 业企业完善终端销售环节的冷链管理,加快发展生鲜食品配送。我国冷链物流企业呈现出网 络化、标准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态势。、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逐步完善国家高度重视冷链物流发展,在近几年下发的中央1号文件中均强调要加快农产品冷链 物流系统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一些冷链物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先后颁布 实施,《食品安全法》等重要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的重要性进一步被消费者 认识,全社会对“优质优价”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孙红菊在《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分析》中提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仍处于起 步阶段,规模化、系统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与发展现代农业、居民消费和扩大农产 品出口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突出表现在鲜活农产品通过冷链流通的比例仍然偏低;冷链物 流基础设施能力严重不足;冷链物流技术推广滞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冷链物流 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规范冷链物流各环节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建 立。冷链物流各环节的设施、设备、温度控制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缺少统一标准,冷链物流各 环节的信息资源难以实现有效衔接,在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在我国 尚处于推广的起步阶段。
三、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
中国物流技术协会物流规划技术研究中心刘卫战、孙明燕认为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监管现状存在问题食品冷链物流监管的主要责任单位相对分散力度不大,还有物流信息化存在 问题等等。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政府关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的体系制度并不完善。虽然有相关的法 3
规,但政府更多地关注除冷链物流以外的地方,如产品的产地、卫生问题等,而没有更多地查冷链的质量,故目前那些使用全程冷链物流的企业则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而自定标准来运作冷链物流。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强化食品供应链规则的执行和监督,引导企业向正规的冷链物流发展,而不能完全要靠公司为了品牌而自律。
第二,硬件和软件等设施不完备。农产品冷链物流硬件除诸如运输和储存等基础设施的不足之外,信息技术欠缺和管理水平不高也是令其滞后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三方物流也需要积极开展工作和培养人才来发展和壮大自己;但是也有些企业虽然投入较大,基础设施也非常先进,但是在管理等方面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如何能进一步为企业做好服务也是一个需要提升的问题,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年轻的行业。
第三,没有使用整体成本的概念。企业比较注重单价成本,而没有考虑如何通过使用合格和优质的物流服务商来减少货物的损失等,因为在冷链物流中的消耗是可观的。这个也是中国物流目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现象。
第四,正规的提供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的物流公司规模大的不多。一些第三方物流以价格来竞争,无利润来进行投资和扩大规模。第三方物流本身也要减低成本和扩大规模,尽快使其成为一个良性循环。同时这也需要有一个较长期的合作过程。因此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强化食品的供应链规则的执行和监督,引导企业向正规的冷链物流发展,而不能完全要靠公司为了品牌而自律。同时第三方物流也需要积极开展工作和培养人才来发展和壮大自己;但是也有些企业虽然投入较大,基础设施也非常先进,但是在管理等方面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在这方面,夏晖物流做得比较突出,其领先的管理技术和品牌,如通过第四方物流,来管理和优化社会上资源,坚持不懈地按照流程来管理并帮助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建冷库已经不是一个尖端的技术,同时购买冷藏车方可以投资,而不是目前较多的一年一定的合同,否则规模较大的投资会不太可能。现在双方的诚信还没有建立起来,利于长期的合作,而更多的是短期行为。长期的战略合作的缺乏也是制约这个行业发展的一个因素。
第五,没有建立一个完好的食品冷链物流管理体系。中国食品冷链物流还是缺乏管理和人才,毕竟现代冷链物流的发展在中国时间还不是太长,在物流里面也是一个附加值较高的领域,需要从传统领域的内部一点点培养起来,否则会是一个很大的制约。第四方的物流管理是输出管理,是一种重管理、轻资产的方式。4
而政府出台的物流企业的标准就是要求拥有多少固定资产。这是一种误导,会导致重资产,而产生资源浪费。
2、解决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大力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提高其物流运作效率,使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形成规模效应,走向专业化道路。并且还提出了加强冷链运作的信用体系建设从而更好的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大力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解决冷链物流的运输困难、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行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培养重点冷链物流企业等建议。加强冷链物流的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对冷链操作标准执行的监督力度和加强冷链物流标准化和监管机制的完善等建议。
2010年国家发改委在《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中提出以下几条措施来促进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1.加强协调
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环节多、产业链长,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统一组织规划实施,协调解决冷链物流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2.完善政策
兼顾农产品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特点,完善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扩大政策享受范围。对冷库建设新增用地,要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用地。简化冷链物流企业设立时的前置审批手续,放宽对冷链运输车辆的城市交通管制;充分考虑冷链运输车辆因增加保温车厢和制冷机组使自重增加的特殊情况,合理确定运输车辆的载重量;支持冷藏运输车辆跨区域加盟,在车辆审验、车辆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对冷链物流企业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与工业企业基本实现同价。
3.整合资源
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参股控股、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现有生鲜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企业以及港口、码头、航空航运交通枢纽的冷链物流资源,加快升级改造步伐和配套协作,建立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大型低温物流中心,并采用现代经营理念、管理手段和运作模式,提高冷链物流整体质量与效率。
4.增加投入
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中央和地方政府可对大型冷藏保鲜设施、冷藏运输工具、产品质量认证及追溯、企业信息化等重要项目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扶持。要多方面拓宽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融资渠道。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要加大融资支持,并做好配套金融服务。
5.鼓励创新
加强对冷却冷冻、冷藏和信息化管理等冷链物流技术和设备的创新与研发,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新工艺新技术、新型高效节能的大容量冷却冷冻机械、移动式冷却装置、大型冷藏运输设备、冷藏运输车辆专用保温厢和质量安全追溯装置等进行集中攻关与研制。
6.培养人才
引导和推动高等学校设置冷链物流相关学科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并建立交叉研究机构鼓励扶持行业协会、企业及有关高校结合国内外实践开展冷链物流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人才激励与柔性机制,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7.完善法规与监督
完善冷链物流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大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力度;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冷链物流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充分发挥现有部门和机构的作用,补充完善检测项目和内容,建立全程质量检查与监督机制。
四、国内外的冷链物流发展现况比较
1、冷链物流的执行标准
为了确保那些需要经过“冷链”来运输的特殊物品,诸如食品和药品,加拿大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标准。禽类加工环境温度低于10℃,冷藏与运输温度不得高于4℃。另一方面,实施严格专业的认证制度,实行市场准入。加拿大全国目前共有经认证的有机农场2 500个,有机食品加工企业150家,有机产品认证机构46个。再如对肉食品生产企业要利用HACCP(食品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认证)来监督和控制生产操作过程,不但要求检查农药残留量,还要检查生产厂家的卫生条件,对工作温度、肉制品配方以及容器和包装等做了严格的规定。完善 6
法律法规和标准、推进有机食品、HACCP及ISO等专业认证制度、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识管理等,是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在国内,类似法规政策则相对少得多,同时在同类法律法规下,政策也相对过于宽松,例如对禽类物品的加工温度控制就没有那么严格,大部分流入市场的禽类制品都是在常温下生产加工的。国内近年来在食品方面有量的突破但是没有质的飞跃,从而导致大量的质次价廉的易腐物品涌入市场。这也是中国的农产品在世界贸易中屡屡受挫的一个重要原因。
2、冷链技术比较
冷链技术的应用在冷链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冷链行业的制冷技术只相当于国外80年代的水平,冷冻冷藏质量监控、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仍与国际标准有较大的差距。而同时期的国外冷链技术的发展相当成熟,在冷藏品运输过程中大多采用了自动温度检测设备以及自动温控设备,能实时的监督冷藏箱内的温度变化从而保证运输的物品不会发生质变。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我国食品物流成本占到总成本的70%。
3、冷链物流的冷藏设备比较
我国在铁路方面,冷藏车只占2%左右,而且绝大多数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规范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运输车厢严重缺乏。我国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在发达国家,美国为1%,英国为2.6%,德国为3%,目前,我国接近80%~90%左右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是用普通卡车运输,在上面盖上一块帆布。冷藏运输率约为10%~20%(冷藏运输率是指冷藏运输在运输中所占的比率),而在美国、日本、欧盟,冷藏运输率达到了80%~90%。
由于在运输过程中损耗极高,物流费用占到冷藏食品成本的70%,每年的冷藏物流所造成的损失至少有750亿元人民币。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易腐食品的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
4、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比较
我国的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很低,第三方介入很少。中国易腐食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业务都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的,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而且第三方物流服务不能到位,缺乏一批有影响力、全国性的第三方冷藏物流公司。目前绝大多数的冷藏物流供应商只能提供冷藏运输服务,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冷藏物流服务,和普通的第三方物流相比较,冷藏物流除了要考虑服务价格和对分销渠道控制因素以外, 7
生产商更多是要考虑控制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质量。例如我国知名的双汇、三全等食品巨头,大多靠自己的冷链物流来完成服务。双汇集团的自营物流公司有200多辆冷藏食品车辆,这些车辆的日常维护保养费用十分巨大,而且有一定程度的运力浪费,但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很难达到双汇肉类食品物流配送对时间、储存条件等的要求,双汇不得不自营物流。特别是在奶业界当中,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的发展更缓慢,目前利用第三方物流的乳品企业为数不多,蒙牛、三元、广东四明燕塘乳业等已在运用和拓展这方面的业务。国外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如美国几乎所有的易腐物品行业都将冷链物流这一行业外包给一些有实力的冷链物流公司,这样使得市场更加专业化,同时也节省了冷链物品流通的成本,有利于促进易腐物品的流通保值与安全。
5、流通形式的不同
国外食品一般是从生产企业进入流通企业,或称为零售商、第三方物流企业,然后再到消费者的手中,但我国走的是交易市场的路子。2003年,我国的销售总额大约是4万亿元人民币,而其中通过交易市场的发生额就已经将近4万亿元人民币,扣除在统计过程中计算重叠的部分不难看出,我们的销售绝大部分都是通过交易市场来进行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如果都要依靠冷链来运作的话,就需要很多的冷藏冷冻设施。如果交易市场不具备这些设施,就相当于将冷链的“链条”拦腰切断。这个道理就像是渔夫将海里的鱼打捞上来后,为了保鲜就立即冷藏,但他发现在后续的运输过程中却无法继续冷藏,使其冷藏的投入化为乌有[9]。
五、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展望
虽然中国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瓶颈和问题还很多,但也不全是坏消息,值得高兴的是,国家在这方面的法规越来越严,认识度越来越高,零售终端对供应商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在不断要求正规冷链的需求;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冷链发展的关键,更主要的是市场供求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首先,随着发改委《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出台,农产品冷链物流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各级地方政府对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支持也持续加强。因此可以看出近年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将持续高速发展。
食品冷链物流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中外运等传统物流企业从冷链运输服务切入冷链行业,逐步加密冷库网络,拓展冷链物流服务;众品食业等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剥离物流资产和业务,成立独立核算的专业农产品冷链物流公司,积极构建 8
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并向社会化服务迈进;冷链物流的多元化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外包比例将逐步提高。涉及冷链物流的行业主要是乳制品、冷饮、肉制品、速冻食品。乳制品对温度的控制和产品质量安全要求非常高,厂商出于产品质量控制的考虑,自营食品冷链物流业务的意愿较强;冷饮、速冻食品、肉制品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流通成本,更愿意部分和全部外包物流业务。
六、结束语
很荣幸能学习这节课,也很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栽培,让我了解到重要的食品专业知识和各类物流前沿信息,甚至教导到我们看待问题的思维应该更加宽阔和开放。本文主要讲述了食品冷链物流,食品冷链是中国物流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和市场供求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虽然我们与国外物流有很大差距,不过相信我们积极的进行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向导,适时合理的解决冷链物流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推进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以上就是我对物流冷链管理所得到的启示。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老师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 孙红菊.农产品冷链物流浅析[J].物流技术,2009年.[2] 孙红菊.冷链物流发展的现状分析[J].2009年.[3] 陈蓝荪.浅谈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进一步发展[J].2009年.[4] 杨光华,林朝朋,谢小良.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与对策研究[J].2009年.[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2010年.[6] 方昕.中国食品冷链现状与思考[EB/OL].2008年.[7] 商凌云,程风禹.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9年.[8] 韩宇红. 发展我国冷链物流的对策研究[J]. 农产品加工(学刊),2006 年.[9] 何静.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 [10] 李志军.从食品安全看冷链技术的应用[N].现代物流报,2007
第五篇:对烟草物流应急管理的几点思考(定稿)
对烟草物流应急管理的几点思考
长沙物流指南网 2008-10-30 20:48:00 点击量: 2
42当前,影响行业卷烟物流的各类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建立行业卷烟物流应急保障机制、提高行业卷烟物流应急管理水平、保证行业卷烟物流的安全可靠运行已成为行业现代物流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加强烟草物流应急管理,应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确定工作目标
加强烟草物流应急管理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以构建优质、高效、低成本的行业现代物流体系为总体目标。
行业各单位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按照国家局的有关部署,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物流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和组织体系,初步形成统筹协调、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快捷联动的物流应急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以增强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物流安全意识,提升物流应急管理水平。
明确主要任务
做好烟草物流应急管理工作要明确以下主要任务: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各单位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物流应急知识普及教育,提高员工物流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要依法开展员工物流应急培训,使员工能够严格执行与物流相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
建立应急联动机制。由于烟草物流涉及地域范围广,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应急机制宜采取所有权单位负责、事故所在地相关单位协助联动的工作机制。各单位在充分整合本行政区域内的各种物流应急资源的同时,应积极建立面向全行业的物流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应急预案联动、信息联动、人员联动的目标。
做好隐患排查整改。各单位是物流隐患排查监控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结合实际,对各类物流危险源、危险区域和危险因素等进行全面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要认真进行整改。对短期内可以完成整改的,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物流应急预案并限期整改。
加强信息报告和预警。各单位是物流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要建立物流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网络,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建立24小时报告制度,并设立职责明确的安全报告员。此外,还要制定物流预警信息通报与发布制度,充分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努力构建覆盖全行业的烟草物流预警信息网络。
加强先期处置和协助处置工作。突发物流事件发生后,各单位应立即组织应急管理队伍,以营救遇险人员为重点,开展先期处置工作;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故,避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要及时组织自救、互救,做好疏散、转移、安置工作。突发物流事件极有可能发生在所属单位行政区域之外的地区,因此各单位要建立信息互通、统一指挥、各方配合、协助处置突发事件的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烟草物流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提高领导者的思想认识。要把加强物流应急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总结典型经验,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有利于物流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其次,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各单位要建立主要领导负责的物流应急管理责任制,逐级落实责任,并通过制定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估体系,不断完善突发物流事件预防和处置奖惩制度,将物流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各单位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内容。再次,加强监督考核。各单位要切实提高烟草物流应急的管理水平,加强对物流应急管
理工作的监督和考核,充分发挥督查考核在物流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从而全面提升行业现代物流建设水平。
制定具体措施
一要建立健全物流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笔者认为,行业应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物流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分别负责建立行业物流应急管理组织、设立相应的物流应急中心来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各级组织必须明确领导机构,确定相关责任人,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新型物流应急管理模式,以应对日益变化的物流环境。
二要制订完善的物流应急预案。各单位应制订完善的物流应急预案,逐步将物流应急管理纳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内。物流应急预案要符合烟草行业的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各省级单位可以通过加强对基层物流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制订编制指南,明确编制的组织要求、内容要求和申报程序;各地(市)级单位在完成应急预案编制的基础上,可以积极组织开展职工参与面广、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的物流应急预案演练。三要加强物流应急管理队伍建设。烟草行业各单位在成立物流应急管理领导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基层应急管理队伍。行业各单位可以为应急管理队伍配备必要装备,通过开展教育培训、应急演练等方式确保应急管理队伍在遇险时能立即进行先期处置,提升其协调联动,进而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要做好物流应急保障。行业各基层单位应根据国家局有关规定和要求,加强物流中心和相关设施建设,提高本地区应对突发物流事件的能力。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推进应急信息平台建设,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终端随时掌控辖区的物流状况,实现信息、图像的快速采集和处理;运输车辆必须按要求配备应急器材;要结合隐患排查整改,重点做好运输车辆车况检查和应急保障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