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铁路供电系统大学毕业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定稿]
关于铁路供电系统大学毕业生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TB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94-01
在我国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数字时代、信息时代,各行各业都无不进入信息化过程。铁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大众化交通工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提供运力支持、当好先行的重要历史使命,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依靠信息化提升铁路产业。铁路信息化对轨道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紧迫,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迫在眉睫,这对铁路院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铁路高职院校如何转变观念,跨越思维,探索出一条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思考。,在总结传统培养模式的特点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和其它相关行业的培养模式,对铁路信息化背景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一些探讨。
一.有关铁路信息化的特点
为实现新时期新阶段铁路跨越发展的战略任务,铁道部颁布了“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铁路的运输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体系结构、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铁路信息化建设必须适应铁路高速化、重载化及密集化的发展趋势,突出运输组织、客货营销和经营管理3大领域,以东部铁路和繁忙干线为重点,积极发展新一代调度集中系统、综合调度信息系统;完善运营管理各专业系统,建设运输智能决策系统和铁路电子政务系统; 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
二.在铁路信息化发展竞争力战略模型中人才的地位
“钻石理论”是波特在竞争优势理论中提出的,它重视企业外部条件,从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研究一个国家决定和影响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各种因素,不仅能够全面反映出目标市场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而且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内部结构、战略选择,以及同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可以从各个层面系统地为提升竞争力、确立竞争优势提供分析体系和研究方法。文献引用钻石理论建立了铁路信息化竞争力战略模型,三.铁路信息化对高级技术工人的要求有哪些
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培养出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人才,是摆在高等职业教育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个课题对铁路企业尤其突出。铁路信息化注重的是信息的及时精准、实时传递与集成共享,力求技术与管理结合,企业内部组织的功能越来越趋向柔性化。安全运输生产依靠及时准确的信息,信息化的过程需要人才和知识。使用先进的设备和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是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但它并不是信息化的全部。只有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才能保障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铁路信息化对各个岗位的作业人员提高了更高的要求:
1.强调创新意识,强化全局素质
信息化的过程是企业员工素质提高的过程,是体现创新精神和?f同精神的信息化企业文化逐渐树立的过程,企业员工已不再仅仅是孤立的、局部的、独立的单元上简单的作业者。铁路信息化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较其它行业更加突出,所以高职院校更应该注重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创新意识等全局素质的培养。
2.强调综合能力,强化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
铁路信息化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的是高素质技术应用型、综合型、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一线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主力,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3.一专多能,知多识广
铁路企业运输生产服务过程的信息集成具有突出的复合特性,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更高,要求“专”而“广”。
4.具有学习能力、分析判断处理能力
信息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任何培训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现代人必须学会“学习”,具有“学习能力”,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更要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大量的学习,掌握分析判断的能力;通过反复的、坚持不懈的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刻苦的学习,把握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学习能力对信息化背景下的铁路职工尤其重要,没有学习能力就跟不上现代铁路高速发展的步伐,终将被淘汰。
四.铁路信息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职院校应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造性思维、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际技能作为育人的目标。根据铁道部制订的“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框架”,针对现代铁路高速发展的特点,为体现“与时俱进、育人为本”的教学理念,_?T?_浮?_?{要培养出适应铁路信息化需求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及时改革培养模式,适时调整教学组织。
(一)教育理念―――培养素质是育人之本
素质教育永远是教育的基础。信息时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优胜劣汰更加突出,迫使终身职业向多次择业转变,劳动者应具备不断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具备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因此,根据铁路信息化的特点,更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高度关联的全局观念,突出培养学生建立超强的责任意识的自觉性,教育学生在铁路岗位上必须始终树立安全就是生命的理念,强调一丝不?的工作态度和优质的服务就是安全生产,牢固树立小岗位、大铁路的整体意识。
(二)课程体系―――构建“大平台、小模块、模糊群、重定向”的创新结构
铁路信息化以运输生产过程的多种知识融合为基础,将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交通技术相结合,涉及运输生产的全过程,因此新的轨道交通技术高职课程体系必须根据多学科交叉、综合性的要求来构建,让所有学生在“培养适应铁路信息化的应用人才” 这一共同目标指导下,重新搭建铁路信息化人才平台下的“一专多能、知多识广”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形成“大平台、小模块、模糊群、重定向”的课程体系结构。
(三)教学模式―――侧重创新、实践、应用、个性的新模式
加强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改革和创新要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积极倡导启发式、引导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研究性学习。
(四)教学方法―――探索和推广 “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铁路属于特殊行业,教学中的专业实践不可能全部深入到运输生产一线,学校要花大力气构建数字化运输生产的仿真平台,让学生通过仿真系统参与实践,了解铁路是如何实现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流动,完成运输生产的全过程。
五.结束语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严峻。
这就需要大力实施人才强路战略,需要职工教育工作者,注重成人特点,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既有人才资源开发为主攻方向,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形成完善的人才队伍培训开发、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机制,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刘建军,关于强化高铁时代铁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中国工运,2010(7).[2] 王义光,加强铁路领导干部培训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理论学习与探索,2010(1).[3] 周红云,《注重职工技能培养建设高素质高铁运营队伍》,《中国职工教育》2011(4).
第二篇:对铁路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思考
对铁路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为适应科技引领的铁路高速发展需求,促进铁路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我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教育培养现状,提出完善铁路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机制建设的设想,为铁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铁路行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近年来,铁路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快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为主线,高速城际路网发展迅猛,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铁路行业步入了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快速转变。不断推进铁路的技术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铁路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铁路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高技能人才带来了新的挑战,这都需要高技能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迅速提升。目前,铁路高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培养、激励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科技发展需要,人才队伍建设与铁路科技发展和技术组织管理体系机制变革保持同步发展,已成为铁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本文就抓好高素质技能型职工队伍建设,略提管见。
一、营造良好的技能学习氛围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财富,教育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大计,铁路现代化建设既需要需要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和行业各个领域带头人,也需要一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级专门工作人才;既要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铁路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作用,也要注重发挥不同岗位,不同类型的职业化、标准化人才队伍在铁路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的骨干作用。我国铁路技术人才发展落后于技术要求的第一原因是没有充足的高水平的从事设备操作、维护、改进和更新的生产技术人员,二是铁路行业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与一线高职业素质人才的结构不合理。三是长期工作在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岗位知识和技能素质提升缓慢,他们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
笔者认为应该在铁路局的领导下,各站段要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要营造出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手握绝技,创造奇迹”、“过硬的操作技能同样也是生产力”、“技能就业、技能成才”的良好氛围,定期举办各类型合方面的技能比武,例如:职工“背规”大赛,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比赛等活动,为各生产技术专业的技能人员提供了实践、交流的平台,为各种类型的人才提供展示方才的机
会,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通过分类培训、层层选拔,建立起鲜明特色的人才梯队架构,加大对优秀人才、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对各项技能竞赛中成绩优异的部门和个人,在给予物质奖励的同时还给予精神奖励,造人人钻研技术,各个学习标准、开拓创新的学习氛围,并且在公司中营造提高工作业绩的行业文化氛围。
二、加大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目前,铁路企业的操作技能人才的比例占全部技术工人7.3%左右,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比例15%的相比差距较大,操作技能人才的现状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新技术成果应用和管理模式变革的需要。要构建以职业素质为主导的学习型企业,建立相互衔接协调配合的教育培训体系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从改革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入手,强化集中统一管理,把加强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一是成立铁路行业人才发展研究委员会,吸纳行业内部专家学者、社会团体、职业教育院校和培训机构人员参与,合理规划人才结构,人才类型,以及人才内涵,结合铁路发展战略,研究行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各站段要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人才培养和发展规划,努力营造工作领域和职业领域各岗位职业技能标准研究学习的氛围。为人才培养提供组织保证,对各级各类员工培训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各站段(车间)成立培训领导小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路局、站段、班组三级培训管理网络体系。要通过层层选拔,选择一批学识和技能领先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培训师,和岗位职工结成对子,采取师带徒、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相结合, 以师傅帮学、练兵促学,充分利用和调动生产现场各种培训资源,将培训工作与日常作业相结合。二是利用路局职工教育中心,建设一批专职和兼职结合的培训师资队伍,加强对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上岗培训、转岗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三是从实际出发,整合各类可以应用的教育培训资源,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每年重点培养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形成科研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四是和部分高校合作成立铁路科研所,由铁路行业高技术人才和部分高校教师合作破解企业技术难题,研究企业职业领域职业标准,实现科技创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为科技兴路做出贡献。
三、实行铁路行业就业准入制度
目前,铁路行业在就业准入考核时,往往把学历资格放在首位。尤其是在从事准入规定的100个工种以外的工作或从事管理工作时,只要求具有一定的学历证书,并没有要求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在职业培训领域,一方面,铁路行业职务培训、复员
专业军人学历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以及上岗前的培训,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的衔接和层次上递进,从而加大了培训成本。另一方面,与铁路行业相关的职业教育院校,也因为移交地方等因素影响,教学内容与资格考核内容互不配套,教学设施设备同铁路现代化设施脱离现象也比较突出。鉴于此,迫切需要铁路部门统筹规划铁路职工教育培训资源,一是要建立铁路在岗培训、基地培训、订单培养相结合等培训形式。二是要根据初、中、高级技术模块和对应理论知识合理规划职工学习教育培训的体系。在培训模块组合和选择上,要考虑生产实际需要、个人发展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对复合型和知识型高技能人才需及时安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规程的培训,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核心能力培训等。各种培训的职能分类基要求如下表:
三是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按照全员就业准入制度要求和职业资格制度体系要求,对于从事铁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职业技能标准、考核办法。在一些发达国家,从事管理工作和高层领导属于高技能人才,他们除了具备一定水平的技术技能外,还需要具备相应水平的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和组织管理技能。因此,笔者认为应在现行职业分类及技能等级基础上,增加与之相应的复合技能标准和知识技能标准,这样既可使职业资格框架涵盖全路全员各个层面的铁路职工,又可为实现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学校教育互相沟通与衔接打下基础。具体表示于下:
四.完善制度激励机制,促进学习型企业的构建
近几年来,企业对操作技能人才的激励有很大的改善, 但与对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激励力度相比, 与社会人才市场上操作技能人才激励力度相比, 仍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我们的薪酬制度,仍然体现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工资标准明显高于操作技能人员的工资标准,操作技能人才除岗位工资外, 福利待遇和津贴均低于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各站段缺乏对操作技能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 缺少激励措施,造成企业的操作技能人员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建议建立以路局奖励为导向、站段奖励为主体的技能人才奖励体系。定期开展“铁路站段技术能手”、“铁路站段突出贡献高级技师、技师”评比与奖励活动;在有条件的站段推行技师津贴制度。探索建立职工凭职业技能资格、业绩贡献大小得到使用提升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工作的技师、高级技师应分别享受中级、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关待遇,使高技能人才与其相应专业技术人员在工资福利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逐步建立和完善 培训-考核-使用-待遇 一体化的激励机制,提高技能人才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在聘任、培训、休假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奖励办法。对于在工作中贡献突出, 技术拔尖的操作人员, 在技能鉴定上可不受工龄、学历、资历限制, 提前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和考评, 为其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为操作技能人才创造一个成长快,使用好, 待遇高的良好环境。激励铁路行业职工积极学习,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技能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相互关联的系统工程,在铁路行业统筹规划和管理下,建立健全相互关联的系统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形成人才成长长效机制,为学习型企业建设,为提高行业员工整体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篇: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考
致得协同文档管理系统
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与重庆市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相吻合。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实际岗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通过学习先进的电子类专业教学模式,合理构建电子类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力量,加大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电子类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类高技能人才
笔记本电脑基地落户我市给职业教育带来了莫大的机遇和挑战!连日来,包括惠普、富士康在内的企业均向我市各所中职学校抛来“橄榄枝”,与校方洽谈人才培养合作事宜。目前市内各中等职业学校都在围绕这一巨大的人才需求,开展电子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怎样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怎样设置与之相对接的课程?这些都是中等职业学校目前最关注的实际问题。
一、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对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
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成立于2005年8月,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为优化和提升全市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规划建设的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化园区,是重庆市“十一五”期间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基地。永微电子园带给重庆的不仅仅是投资数字,更会产生20万人的就业机会。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将会变得炙手可热,必定会成为香饽饽,成为重庆的“抢手货”。目前我市拥有360所中等职业学校。如果按照每个学校电子类专业每年毕业100人,那么重庆一年将有4万个电子类专业毕业生。随着各个配套企业的进驻,2012年,整个项目将需要20万电子类专业毕业生。重庆的各大中职院校也都已瞄准了这一人才缺口,更加重视对本校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培养。
二、剖析中职院校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几年,中职院校比较重视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但设立的电子类专业课程设置定位不准,优质课程的资源不够;受师资的影响,缺乏在业内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受实训室环境、规模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培养的人才知识落后、实践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使得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产生了较大的错位。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学模式落后
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存在教学模式单
一、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文化课、后专业基础课、再专业课的三段式。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往往也都是分开的。在教学的评价上,通常是以学生的卷面分数为标准,强化了考试成绩,难以保证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和束缚。
(二)师资队伍水平偏低
在中职院校中,既懂得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教师比率小。大多数中职院校的理论教师都是从大学校园直接走向讲台的,造成了教师实践经验的“先天不足”;个别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技术培训又流于形式,疏于实质,造成了教师实践经验的“后天不补”。而部分实习教师文化水平偏低,我们肯定他们的专业知识,但文化基础知识决定着再学习能力。于是,这样的师资队伍就成了培养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蹩脚”。
(三)实训设备匮乏,实训环境差
受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职院校实训室数量少,规模小,水平较低、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与产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脱节,无法满足学生实训需要,难于满足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需要。
(四)适合校企合作特点的教材少
虽然有很多电子类教材,但按照理论层次展开的多,校企合作、强化职业岗位能力训练、以项目和案例驱动的少。教材理论水准定位偏高,重知识的系统性,轻专业需要和知识的应用,很多教材可以说是大学教材的缩影,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实际,给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接受能力不强的职校生带来了学习困难。
(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为迅速,相关技术的课程内容显得较为滞后
在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技术发展迅速,新电路、新器件、新技术不断涌现,由于受教
高效协同办公
轻松企业运营—致得E6
致得协同文档管理系统
学条件的限制,课程内容显得相对比较陈旧,无法及时满足产业的最新要求,需要更新。
三、要缓解缺乏企业需求的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状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一)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才符合电子类专业的教学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实施以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而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就必须有一支既懂得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技能训练的一体化师资队伍。中职院校可将理论教研组、实习教研组合并成一组,理论、实习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备课,共同带班。利用业余时间对理论教师进行电子类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创造机会让实习老师多上理论课,增强他们的理论教学能力。并将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校就得到仿真企业的锻炼,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增强他们的专业竞争力。教师还应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观念中,有效地提高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水平。只有理论实习一体化才符合电子类专业的教学规律。
(二)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结构优良的师资队伍
通过校企合作, 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对理论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培训,最好理论教师可以下到企业基层学习培训,并同时培养或引进专业带头人;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学校应大力鼓励实习教师深造学历,这样便可以进一步优化电子类专业教师团队的双师结构。
(三)建设合理的教学硬件环境
中职院校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与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开展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应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以校企合作保障教学、保障学生的技能实训和项目实习实训的正常开展。通过充实教学、增加实训、加强实习三个阶段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培养与上岗的顺利衔接。将学校资源作为主力军,利用政府和企业提供的资源,加强实验室建设,融“教、学、做”于一体,采用一体化教学有效改善教学手段。可以开设电工技能训练室、电子技术技能训练室、电子整机维修实习室、单片机应用综合实习室等,作为学生必修实践教学项目。由学校聘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派出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上课和指导,实现学校与企业需要的接轨。还可以让学生选修实践教学项目,例如:收音机装配与维修实习、电话机维修实习、电热与电动器具维修实习、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习。还可以将部分学生定期派送到企业参加企业生产锻炼、顶岗实习或者深入企业参观,熟悉和掌握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与工序,了解企业的一系列情况,为就业打下基础。
(四)加强教材建设,规划、有序,形成系列教材
认真规划电子类专业教材建设,并根据形势发展及时调整完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规划教材建设。需要建设电子产品结构工艺、电子产品检测、电子整机装配工艺等实用技术教程,初步形成电子类技术专业系列教材。
(五)要及时收集电子信息产业的动态,紧随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准确调节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要始终紧跟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保证学生能学到最新的技术。同时根据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对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案进行适时调整,不断加以完善。可以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场所和教室的布置尽量突显企业特色,通过专栏等形式宣传产业与专业的最新的发展趋势、体现市场对人才最新的需求、企业用人的最新要求等,以便让学生能感受电子信息产业的日新月异,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的动力。
高效协同办公
轻松企业运营—致得E6
第四篇:对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对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作者:
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则直接关系到科学技术能否真正地转化为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的报告中,曾强调指出:“加强职工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工人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现实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我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然而,目前我国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职院校,主要是研究高职院校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从社会、企业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企业如何对在职高技能人才进行培养的研究则比较欠缺。高技能人才是电力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和内在动力。目前,国内电力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电力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力企业原有的高技能人才也需要更新知识和技能储备。
一、电力企业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在电力企业,一线技能工人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经济效益和安全运行,它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基础。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电力
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推动电力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随着电力需求的发展,电力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这就使得电力行业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电力企业管理和技术的进步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电力企业改革的深入,“扁平化”管理模式正在逐步推进,电力技术技能人员的力量将会逐渐增大,高技能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将会越来越大。
由于电力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电力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技能人才带来了新的挑战,这都需要电力高技能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迅速提升。因此,加大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是电力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所实施的人才总体开发战略的需要。
二、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人的发展,人是企业所有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电力企业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对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是首先是为了员工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客观上达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既是企业管理的原则,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我们电力企业作为老的国有企业,应该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为其
它企业做出榜样,实实在在地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这个问题上,电力企业一定要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通过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培训、教育,达到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的目的。在培训中,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满足人的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把人的发展作为培训的最高目标。
2.注重情感投入
电力企业要注重对高技能人才的感情投入,让高技能人才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企业领导要坚持不懈、全方位地为高技能人才办实事、办好事;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创造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和形式并抓好落实,如设立领导接待日制度,定期听取技能人才的要求和建议;实行高技能人才与公司领导进行网上远程沟通制,使沟通的内容与形式更趋宽松和活泼,并实施领导人员与其集体谈心制度,就高技能群体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谈心、答疑;搞活电力企业内部网上“人才论坛”,对论坛中反映的问题,有专门部门负责落实和答复等。通过情感的投入,推动员工自觉面向未来,提高自我启发意识,增加能力开发意愿,以扩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三、电力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1.完善激励和选拔机制
技能型人才在企业中往往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工人,不像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有相应的晋升渠道,这就限制了技能型人才的发展空间,打压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大力推广高技
能人才与其他相应专业技术人才在评聘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的做法,如可以参照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的评聘办法,规范和落实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相关标准。随着高技能人才对企业贡献的不断增大,要逐渐提高高技能人才的薪资待遇,树立“人才贡献与收入相匹配”的观念。在制定薪酬制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高技能人才的因素,建立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待遇机制,作为薪资给付的标准要能激励员工勤劳、不断学习、努力进取及愿意接受更困难、更有挑战性工作的意愿,使员工能够对工作投入更大的激情与决心,同时不断地提高自我启发意识,积极进行自我能力开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还可实行特殊技能津贴等鼓励政策。健全人才使用机制。由于人的才能各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使人尽其才,应根据各类技能人员的能力特点,将他们分配在最能发挥他们专长的岗位、职务使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2.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电力企业应根据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完善的高技能人才的培训体系。首先,电力企业要建立自己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装备配电线路、配电电缆等专业的模拟操作设备,给高技能人才培训提供物质支持。在培训高技能人才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培训的知识要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要与先进的工作方法相结合。在培训中,要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作用,采取直接传授培训与实践性培训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专题讲授及研
讨、模拟训练、实地现场演习、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完成教育,达到培训效果。在培训中,要兼顾学习和生产,组织培训人员进入生产一线,一边生产一边学习,这样做既能使培训人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又能发挥培训人员的余热,企业做贡献。
3.发展企业文化,鼓励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发展企业文化,是为了增强企业的内在凝聚力,以提高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吸引力。电力企业要对高技能人才施以爱心管理,增强人才对企业的感情,同时为技能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与足够的空间,让其真正感受到一种归属感,从而努力地工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业务专长。同时要加强与高技能人才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工作、生活情况,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提倡团队精神,帮助技能人才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积极开展各项友谊活动,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真正使高技能人才感受到和谐轻松的人际关系氛围,增强其归属感。
总而言之,培养高技能人才,急切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必然涉及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我们要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技能人才的教育。
第五篇: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内蒙古锡林热电厂,内蒙古 锡林浩特 026000)
摘 要:文章论述了在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新思 路、新方法。指出应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实施高技能人 才培训工程;加强自主学习与新技术培训,提高职工技术素质与业务技能;积极调配人力资 源,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6921(XX)17—0043—0
2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则直接关系到科学技术 能否真正地转化为生产力。多少年以来,各类技能人才的培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 的推动作用,我国在教育培训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生产者的技术素 质都有较大的体高。但是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高级技能人才的短缺就是严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近年来,对我国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现实与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集中表现在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与现代化高新技术的要求还不适应。特别是高 级技能人才的现状难以承担起企业支柱、经济 发展的需要。根据近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技术工人情况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级技术 工人占技工总人数的比例只有35%,与发达国家的40%相差比例太大。这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 重视。
在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应包括三层含义,即在本领域或本行业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具有 今后工作发展所必需的相应的文化素质;能够成为本行业生产的技术指导者、传授者和工作
高中级技能人才之间的关系是:从技术创新角度讲,高级技能人才才是生产技术创新的 开发者,中级技能人才则是高级技能人才创新思路的具体实践者;从技术技能应用的角度讲,中级技能人实践创新思路必须在高级技能人才指导下进行;从人才发展的角度讲,高级技 能人才肩负着培
加强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要十分重视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的培养,特别是要尽快改变 高级技术工人短缺的局面。只有培养出千百万掌握实用科技知识,具有愧熟技艺和高超手艺 的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才能使先进的机器设备得以准确操作和使用,才能使先进的科学技 术在生产中得到实际运用,才能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争创国际名牌,增强竞 争力。发展职 业教育就是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技尖创新人 才。”发
首先,要明确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渠道,即通过正规的培训机构进行系统的技术技能培训; 开展岗位生产实践和传帮带活动;组织各类技能竞赛和技术交流活动。
其具体做法是,实施明师带徒制度,通过顶尖技能人才言传身教,编书施教培养一批高技能 人才,促进高技能人才新老交替。积极组织开展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技能培训,有计划 的推动技能人才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严格实施持证上岗制度,督促员工自觉学习和提高技能。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推动学习职业技能的热潮。组织技术工人走出去培训,学习掌握国际国内先进技术和工艺,造就一流的技能员工。制定合理的技能人才薪酬福利政策,激励技能人才的成长与稳定。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作用。企业和社会要给高 技能人才发挥作用创造空间;企业领导要在生产活动中认真听取高技能人才的建议,像重视 科技人才一样重视高技能人才;切实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解决其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开 辟技能创新及特殊贡献奖,鼓励高技能人才在生产工作中开展技能创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优秀的技术工人也是人才,各级领导要像尊重
制定可持续的发展规划,积极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
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和技师队伍的培养,涉及整个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因此不仅 是一个政策问题,更饱含了丰富的实际内容,需要有切实的工作保证和技术支持。要从基础 理论、指导原则、制度建设、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方面做大量工作,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国情 的加快培养技能人才的3.1
所谓加强一个建设,就是加快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的制定。要初步形成以《劳动法》 《职业教育法》为主导,一系列有关政策法规相互配套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建立 以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为保证,以职业技能竞赛为促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技术渠道。以职业分 类和国家职业标准为基础,以职业技能鉴定和就业准入为手段的工作体系。实施方案应该包 括明确的指导思想,中长期的任务目标、实施内容、组织形式、推动方式、配套措施、阶段 计划等七个方面的内容,要具有前瞻性和
所谓启动两个手段,就是指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从分启动和利用职前培训和在职培 训两个手段。为了充分发挥好这两个手段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培训机构的建 设,调整好培训
3.2
3.2.1 提高企业培训工作者的素质。一方面通过开展各种专业性考察、培训活动,给企业员工 培训工作者提供广阔的思路和增长见识的机会,为企业员工培训工作者充电,使他们了解并 掌握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培训方法。另一方面,规范企业员工培训工作者队伍。主要是制定企 业员工培训工作者标准规范,如劳动保障部颁布的企业培训师国家职业标准,对于规范和稳 定企业培训工作者队伍,提高其素质,使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朝着规范化、科学化、专业
3.2.2 开展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内容的优秀课题评审和课题研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 发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思路和创新意识,发现好的培训理念和思想方法,作为今
3.2.3 开展企业员工素质调研工作。通过调研,了解企 业员工技术素质结构状况,掌握企业员工总体素质状况,发现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 策和措施,为政策制定提供实际依据。
3.2.4 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经验交流活动。通过召开会议,总结职工培训工作,发 现和推广企业员工培训方面的
总之,要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形成全方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既包括指导思想 体系,政策法律体系,技术制度支持体系,也包括实践工作体系,形成以法律法规为保障,以技术手段为支持的,职前和在职齐头并进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说,对高技能人才 的培养与开发还有很多需要探索需要研究的问题。如何形成一套有利于高技能人才辈出的机 制,确实需要做许多有益的工作。为此,全社会仍将继续努力,为培养一大批技尖新人才作 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