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河北社会科学发展

时间:2019-05-14 23:3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度河北社会科学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度河北社会科学发展》。

第一篇:2018年度河北社会科学发展

201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

研究课题指南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河北省第九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神,以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河北特点的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省社科发展研究课题的引领作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

二、总体要求

(一)课题研究以河北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学术观点、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着力推出有分量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基础研究要突出学术价值,体现原创性、开拓性;应用研究要深刻把握省情,体现现实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二)同一课题在申报本项目的同时不得申报其他研究项目。申报课题的负责人同年度只能申报一个项目。青年课题负责人(包括课题组成员),年龄不得超过39周岁。

(三)申报人应认真组织课题论证,按要求如实填写《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申请书》,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凡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取消申报资格。

三、重点研究方向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和实践意义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现实问题 3.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的具体问题研究 4.河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 5.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 6.规划建设雄安新区的相关问题研究 7.河北精准脱贫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8.河北防治污染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9.河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10.河北教育文化体育体制改革战略的相关问题研究 11.河北金融财税体制改革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12.河北科技体制改革中的相关问题研究 13.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相关实践问题研究

四、选题参考范围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研究 2.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探析 3.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研究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研究 5.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研究

6.“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河北发展研究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社会发展研究

8.“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唯物史观研究 9.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10.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研究

11.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研究

(二)经济强省建设

1.河北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证研究 2.河北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对策研究 3.河北能源消费结构研究 4.河北实体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5.河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6.河北利用外资及对外投资相关问题研究 7.河北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研究 8.京津冀协同发展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研究 9.雄安新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10.奥运经济与冀北发展研究

11.河北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的短板问题研究 12.河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点问题及对策研究 13.河北发展融合型经济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 14.河北国有企业改革研究 15.河北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研究

16.河北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中的现实问题研究 17.河北优化营商环境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三)法治河北建设

1.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法治建设中的实践研究 2.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研究 3.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的机制和路径研究

4.新时代国家监察制度及其有效运行机制建设研究 5.新时代基层民主建设实践研究

6.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研究 7.河北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8.提高立法质量的机制与对策研究 9.创新普法工作方式方法研究

10.雄安新区建设中的法治相关问题研究 11.河北环境司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研究 12.河北基本公共服务法治化研究

13.司法鉴定管理与使用衔接机制建设研究 14.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法律问题研究 15.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法治对策研究 16.京津冀区域知识产权服务一体化研究 17.推进政法工作现代化的路径研究

(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强化和完善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研究 2.河北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研究

3.社会组织融入基层社区治理的实证研究 4.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中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5.河北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现状研究 6.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研究 7.新时代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基层协商治理机制研究 8.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9.社会组织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10.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 11.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路径与机制问题研究 12.河北教育平等问题研究

13.农村精准扶贫可持续性的条件、体制和机制研究 14.促进河北提升就业质量的政策研究

(五)宣传思想文化事业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路径研究 2.河北文艺理论批评新时代发展研究 3.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研究 4.河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研究 5.河北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6.社会责任视角下网络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研究 7.河北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研究

8.文化自信与新时代燕赵文化的挖掘与传播研究 9.新时代河北大众传媒的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研究 10.冬奥会与河北体育文化发展建设研究 11.融媒体背景下媒体体制与机制研究 12.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13.利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的激励机制研究 14.新时代河北省图书馆建设发展与功能研究

(六)河北“三农”问题

1.河北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难点与问题研究 2.河北改善农业结构的对策研究 3.河北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4.河北乡风文明建设相关问题研究 5.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路径研究

6.河北精准脱贫攻坚中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7.河北农村生态环境修复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8.加快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对策研究 9.健全农村金融体系研究

10.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11.强化农村基层党建的对策研究 12.完善农业标准体系的相关问题研究 13.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研究 14.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15.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研究

五、社会科学基础理论和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各学科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加强对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的基础理论、重大问题和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要强化问题意识和需求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区域特色,关注重大现实问题,为河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本部分研究不例举具体课题题目,申报者可根据上述要求自拟选题。

六、社团发展、服务社会研究

省社科联所属社团可结合自身发展建设实际,从学科建设、社会组织发展、服务社会等多个角度选题申报课题研究。研究内容可包括:社团活动的社会效益研究,社团服务社会能力研究,新时期社科类社团发展研究,社团党组织建设研究,社团承担社科项目机制研究等。

第二篇:推动河北科学发展(六)

保障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推动河北科学发展

(六)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就如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此,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根本宗旨;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90年来,鲜红的党旗上始终鲜明地书写着“人民利益”四个大字——— 我们党成立90年、执政62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形成安定团结的局面及和谐的氛围,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党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支持和爱戴,获得了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仍然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必须看到,目前我省面临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尤为重要、尤为紧迫的战略任务,在调结构、转方式上如果不能实现大的突破,我省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就很难实现大的改观,甚至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也会出现问题。而大力改善民生,恰恰有助于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持久动力。只有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才能有效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只有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才能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只有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刻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按照总书记讲话的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方针政策,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通过大力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省人民。只有这样,才能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带来巨大动力的同时,也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说,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实践也证明,不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既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过程,也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过程。因此,全省上下必须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在此过程中,特别要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尽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改善民生是赢得民心的必然要求,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让我们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要求,用大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实际成果,更好地凝聚起全省人民的决心、智慧和力量,更好地形成全省同心协力谋发展、万众一心奔小康的生动局面,在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征程中谱写更加壮美的篇章!

第三篇:河北社会救助实施办法

河北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其他救助,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第四条 社会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统筹社会救助政策和标准,整合优化社会救助资源。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筹本行政区域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 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

前款所列行政部门统称社会救助管理部门。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明确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和专职经办人员,具体承办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调查审核等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社会救助管理工作。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资金保障机制,将社会救助资金和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步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城乡一体化。

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对保障任务重、财政困难以及工作绩效突出的地区加大社会救助资金转移支付力度。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综合考核机制,科学评价社会救助工作绩效。

对在社会救助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二章 最低生活保障

第十条 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 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对靠父母或者其他亲属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经本人或者其供养人申请可以单独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第十一条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省人民政府指导设区的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按照上当地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一定比例确定,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的具体认定办法,由设区的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制定。

第十二条 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家庭成员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在提出申请的同时出具家庭经济状况查询授权书。

(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实,并在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组织民主评议,根据调查和评议结果提出初审意见,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七日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三)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查后,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予以批准,并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布;对不符合条件的 申请不予批准,并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 对批准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按月将最低生活保障金直接发放到户。

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困难人员,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给予分类施保,适当增加最低生活保障金数额。生活仍有困难的,可以通过临时救助等方式给予生活保障。

第十四条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规定向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的核查。

第十五条 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经办人员和村(居)民委员会成员近亲属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应当向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交说明材料。

第十六条 未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倍以下,且家庭财产符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家庭(以下简称低收入家庭),可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其他社会救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扩大低收入家庭的认定范围。

第三章 特困人员供养

第十七条 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供养。

第十八条 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设区的市和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确定,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

特困人员供养的申请、审批程序适用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

第十九条 特困供养人员可以自行选择在当地的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或者在家分散供养。

第二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管理制度,保障供养服务机构正常运转。

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具备必需的食宿、护理、安全等条件,优先接收失能、半失能的特困供养人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指定符合条件的供养服务机构,接收智力残疾或者患有精神障碍的特困供养人员。

供养服务机构在满足特困人员供养需求后,可以利用闲 置资源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

第二十一条 政府举办的残疾人康复治疗机构应当为符合条件的特困供养残疾人免费提供康复治疗。

鼓励社会举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接收特困供养人员。

第二十二条 特困供养人员的私有财产和土地承包经营等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要求其以放弃以上权利作为享受特困人员供养的条件。

第二十三条 特困供养人员死亡或者不再符合供养条件的,村(居)民委员会或者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在三十日内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后经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终止供养并予以公示。

第四章 受灾人员救助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基本生活受到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人员,提供生活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自然灾害救助的内容包括:灾害应急救助、过渡性生活救助、因灾损毁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水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和发放遇难人员亲属抚慰金等。

第二十五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自然灾害特点、人口数量 和分布等情况,设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保障自然灾害发生后救助物资的紧急供应。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设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合理确定救灾物资品种、标准、规模,并建立健全救灾物资采购、储备和供应机制,确保发生自然灾害时能够紧急调拨救灾物资。

第二十六条 自然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情况紧急疏散、转移、安置受灾人员,及时为受灾人员提供必要的食品、饮用水、衣被、取暖、临时住所、医疗防疫等应急救助。

第二十七条 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政府安置与自行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对住房损毁严重的受灾人员进行过渡性安置。

对因灾住房损毁严重无房可住、无生活来源、无自救能力的受灾人员,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发放过渡期生活补助或者生活必需品,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

第二十八条 自然灾害危险消除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研究制定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规划和优惠政策,组织重建或者修缮因灾损毁的居民住房。

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民政等部门应当及时核实住房恢复 重建补助对象,并给予资金、物资等救助。

第二十九条 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为因当年冬寒或者次年春荒遇到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受灾地区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在每年10月底前评估、统计本行政区域受灾人员当年冬寒、次年春荒的基本生活困难需求,核实救助对象,制定救助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五章 医疗救助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医疗救助对象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第三十一条 下列人员可以申请医疗救助:

(一)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

(二)特困供养人员;

(三)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困难人员;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困难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和特困供养人员为重点救助对象。

第三十二条 医疗救助采取下列方式:

(一)对重点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由县级财政或者医疗救助基金给予全部或者部分补贴;

(二)对住院治疗的救助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及其家庭难以承担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自负费用,给予补助;

(三)对重点救助对象中需要长期药物维持和门诊治疗的患慢性病、重特大疾病人员给予门诊救助。

医疗救助标准由设区的市和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按照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救助资金情况确定、公布。对特困供养人员和患重特大疾病人员,应当适当提高救助标准。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对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者无力支付急救费用的急重危伤病患者给予救助。发生的急救费用由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按照规定支付。

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应当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相衔接。

第六章 教育救助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教育救助制度,对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和特困供养人员,给予教育救助;对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根据实际给予适当教育救助。

第三十五条 教育救助根据不同教育阶段需求,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孤儿、烈士子女、残疾幼儿以及其他经济困难子女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给予资助;

(二)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救助对象,应当免除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农村寄宿教育救助对象提供生活补助;

(三)对高中教育阶段(含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救助对象,减免相关费用,发放国家助学金;

(四)对普通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救助对象,发放国家助学金,根据实际提供国家助学贷款、减免学费、勤工助学等救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当地实际,增加教育救助的具体措施。

第三十六条 申请教育救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就读幼儿园、学校提出,按照规定程序审核、确定后,由幼儿园、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

第七章 住房救助

第三十七条 设区的市和县级人民政府对下列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家庭和其他急需保障的特殊困难家庭给予住房救助:

(一)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

(二)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中的住房困难户;

(三)因自然灾害造成房屋倒塌,或者严重损坏且无自救能力的受灾家庭;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困难家庭。第三十八条 住房救助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等相结合,通过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方式实施。

第三十九条 住房困难标准和救助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当地财政支付能力、商品住房价格水平等因素确定、公布。

住房保障部门应当公开城镇保障性住房准入条件、分配房源、分配对象和分配结果等信息。

第四十条 城镇家庭申请住房救助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经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家庭收入、财产状况和县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审核家庭住房状况并公示后,对符合住房救助条件的申请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优先给予保障。

农村家庭申请住房救助的,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章 就业救助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就业救助制度,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 成员,通过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费用减免、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办法,给予就业救助。

第四十二条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但未就业的成员,应当接受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介绍的工作;无正当理由,连续三次拒绝接受介绍的与其健康状况、劳动能力等相适应的工作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决定减发或者停发其本人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第四十三条 对实现就业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时,可以扣除必要的就业成本。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就业后主动申报退保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继续给予其家庭三个月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第四十四条 吸纳就业救助对象的用人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税收优惠、创业担保贷款等就业扶持政策。

第四十五条 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应当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就业救助对象,并对就业救助对象按照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第九章 临时救助

第四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因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者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 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者个人,给予临时救助。

临时救助的具体事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指导设区的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确定、公布。对因特殊情况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可以适当提高临时救助标准。

第四十七条 申请临时救助,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经审核、公示后,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救助金额较小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委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批。

对于情况紧急、需立即采取措施以防止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或者无法改变的严重后果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先行救助。紧急情况解除后,应当按照规定补齐相关手续。

第四十八条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了解村(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或者个人提出临时救助申请,并可以接受申请人委托代为提出临时救助申请。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主动核实有关情况,对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应当协助其申请临时救助。

第四十九条 临时救助可以采取发放临时救助金、实物和提供转介服务等方式。

临时救助金应当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开展紧急救助,或者因智力障碍、年老等原因不能提供银行业金融机构 账户信息的,可以直接发放现金。

第五十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管理机构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其他人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管理机构;对突发急病人员,应当立即通知急救机构进行救治。

第五十一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及其救助管理机构应当遵循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原则,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食宿、急病救治、协助返回等救助。对无法查明户籍和近亲属的,应当予以暂时安置;对流浪未成年人,应当承担临时监护责任,加强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治,帮助其回归家庭。

第十章 社会力量参与

第五十二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

第五十三条 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红十字会等组织根据职责或者章程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物质帮助、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等服务。

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以及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应当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红十字会等组织的沟通、联系,互通信息,协调开展社会救助等工作。

第五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将社会救助中的具 体服务事项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公布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事项目录,建立社会救助项目社会化运作的评估、考核、竞争、退出机制。

第五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作用,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

第十一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检查,规范社会救助申请受理、审核审批程序,建立健全责任追究等相关监督管理制度。

第五十七条 申请或者已获得社会救助的家庭,应当按照规定如实申报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根据申请或者已获得社会救助家庭的请求、委托,可以通过户籍管理、税务、社会保险、不动产登记、工商登记、住房公积金管理、车船管理等单位和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代为查询、核对其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有关单位和金融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第五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建立申请和已获得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平台,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提供相关信息数据,为审核认定社会救助对象提 供依据。

第五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履行社会救助职责过程中,可以查阅、记录、复制与社会救助事项有关的资料,询问与社会救助事项有关的单位、个人,要求其对相关情况作出说明,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有关单位、个人应当如实提供。

履行社会救助职责的工作人员对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知悉的公民个人信息,除按照规定应当公示的信息外,应当保密。

第六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应当在政务大厅或者办事大厅设立申请受理窗口,及时受理社会救助申请。

第六十一条 已获得社会救助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发生变化的,县级人民政府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决定增加或者减少相应的救助金额、项目,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应当停止社会救助,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对救助申请进行公示、核查、审批的;

(二)对已获得社会救助的救助对象,因情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救助条件未停止社会救助的;

(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第六十三条 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社会救助资金、物资或者服务的,由有关部门决定停止社会救助,责令退回非法获取的救助资金、物资,可以处非法获得的救助款额或者物资价值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对无理取闹、采用威胁和暴力手段强行索要社会救助待遇,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法律、法规对行政处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三章 附则

第六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推动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学习胡锦涛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和谐社会为环境、条件和保障;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就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党中央的指引下,率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断克服简约化的陋习,按照规划蓝图,一笔笔描绘、一件件落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将会欣喜地看到,一个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成的和谐社会呈现在自己的面前。

关键词: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党提出了中国社会要求科学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中国发展所要构建的社会是和谐社会。

一、什么是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

(一)科学发展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具体包 括以下四项内容:

1、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健康安全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说到底就是坚持党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4、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发展生产、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构建和谐社会

1、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物保持一种协调的状况,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社会同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环境等之间的协调。广义的和谐社会就是科学发展观所涵盖的全部内容。狭义的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的社会。而狭义的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相对单项的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是指狭义上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和重要意义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美好社会的理想。中共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是对人类文明中关于和谐社会的有益成果的吸收和借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性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发展。(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这六个特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特征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治国理想,又是治国实践;既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又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

二、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构建和谐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和谐,是在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前提下的和谐,是社会持续前进中不断 调适的和谐,是兼顾效率与公平辩证统一关系的和谐,离开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就无法构建和谐社会,即使构建了,也是低层次的短暂的不稳固的。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而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和谐社会为环境、条件和保障。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治、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必须要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大支柱。当前群众对行业垄断、城乡差别、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较为不满。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制,又要通过宏观调控,在二次分配中维护社会公平;既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谐社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衡和保障作用。

(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 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保护、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维护和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坚持依法治国,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坚持正面教育、顺气鼓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证。

(四)、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社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谐”一词的本意就是和睦、无冲突。但是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是通过发展来实现的,即发展是实现稳定和和谐的条件和手段。只有不断发展经济,使人们丰衣足食,生活才能和谐。贫困和不发展是稳定的最大破坏因素,同时也是和谐的最大的干扰因素。可见发展和稳定相互依存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改革则是达到这种状态的手段和途径。为此,我们要努力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体地说,要从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落实构建的条件和机制。一要加速和谐社会的主体培养。通过人的社会化机制,把社会成员培养成“四有”新人;通过不断的继续社会化,使社会成员能够恰当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以自己的合法 劳动从社会获取应得的利益,从而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通过社会化的主要手段,把社会成员培养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人才,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要;二要通过社会阶层体系这一社会激励机制的建立,在合理的社会差别的基础上,注意激发社会活力,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尽可能公平地分配给每一位社会成员;通过社会流动机制,使社会成员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从较低阶层上升为较高的阶层;三要积极调整社会政策,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构筑稳定合理的社会结构;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和改进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发挥社会组织联系政府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相互协调促进,共同推进中国社会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新纪元。60年来,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使国家发展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灿烂的前景。这些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当前,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一五”规划的部署,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国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特别是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科学发展方面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在推进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全党和全国人民对科学发展观在认识上有了新的提高,实践上有了新的进展,这是最可宝贵的收获。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同时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四、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任重道远,意义深远

(一)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给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

1、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工作。当前,要认真学好用好《江泽民文选》,《江泽民文选》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是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的教材,学习《江泽民文选》,要同学习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邓小平著作结合 起来,同学习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新鲜经验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这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好的坚持和发展。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成为引领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思想先导。

2、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稳妥 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体系,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科学发展同社会和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发挥出来。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努力化解不和谐因素,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创造全社会更加团结和谐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良好氛围。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增 加就业再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搞好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4、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重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组织和带领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我们党更加有效地完成人民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二)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就要 求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党中央的指引下,率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断克服简约化的陋习,按照规划蓝图,一笔笔描绘、一件件落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世人将会欣喜地看到,一个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成的和谐社会呈现在自己的面前。参考文献:

〔1〕胡锦涛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0月14日)〔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1日)

〔5〕胡锦涛《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2005年12月15日)〔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7〕《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8〕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0月11日)〔9〕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7年12月3日)〔10〕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2月27日)

第五篇:创新社会管理,坚持科学发展

创新社会管理 坚持科学发展 促进我行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

授信执行部总经理 张朝虹

面对当前形势下全行业务发展的新任务,面对全行日常管理中的各项挑战,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如何确保湖北省分行“三年战略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当前,党中央作出的认真学习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专题研究班精神,大力开展基层党组织书记开展社会管理集中轮训,通过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创新思路、研究措施,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基层社会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对省分行目前如火如荼进行当中的“科学管理年”活动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结合授信执行部工作实际,就下一步如何学习好社会管理及创新专题研究班精神,贯彻好省分行“科学管理年”活动,谈以下几点粗浅思考:

一、搞好制度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建立社会管理新格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要的是搞好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和法规范,建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特别重要的是要完善参与型及自治型治理结构,重视对优秀的管理者、优秀的专业人员和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培养和培育,通过对社会管理领域进行过程引导、和规范,实现政府对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的有意识引导、调控和激励,形成卓有成效的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机制。

2012年,授信执行部围绕省分行“科学管理年”工作部署,积极开展“推进五个转变,建立五个中心”,即由降不良向控不良转变——不良资产经营管理中心;由提款审核向提前辅导转变——授信发放审核中心;由结果问责向过程问责转变——责任认定中心;由贷时外评向贷前内评转变——押品评估中心;由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转变——授信档案管理中心。要实现这五个中心建设工作目标,授信执行部明确了坚持“内外并举”,建立效益“最大化”的不良资产经营中心;制定“一制一册”,建立服务“高效率”的授信发放审核中心;落实“三个转变”,建立覆盖“全方位”的授信不良问责中心。;推出“四项举措”,建立队伍“专业化”的押品评估中心;明确“五项制度”,建立管理“信息化”的授信档案管理中心系列政策举措。同时,为了确保目标能实现,明确了正确的绩效考核导向,进一步完善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多劳多得的薪酬分配机制等市场化经营机制体系。通过与员工面对面的交流,在传导绩效导向的同时,了解员工对本职工作、自身发展、考核机制等方面的真实想法,找准问题所在,形成更加公平、公开、透明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各个岗位都要设置考核指标,这些指标要与总行的考核指标、省行的战略目标、监管部门的检查考核、部门及分支行的满意度相结合。考核结果要与员工的绩效工资、评先评级、职位职级相结合。通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倡导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升级加薪靠业绩的价值导向,着力解决规则不透明、分配不合理、员工不满意的问题,引导每位员工积极进取,创造良好业绩,分享发展的成果,确保工作目标实现。

二、优化人文环境,营造协作氛围,增强社会创新活力。社会管理创新要求我们强化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的运行机制。要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维护全体人民的发展利益与环境生态利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对于授信执行部来说,增强社会管理的活力,必须在优化部门人文环境,在部门内营造协作氛围。优化人文环境需要在授信执行部总经理室和员工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平等对话、包容兼蓄”的人文环境,将中国银行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理念融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落实到全体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授信执行部现有员工28人,其中党员人数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二,所有业务岗位上的员工均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这是一支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双高的团队,有着先天的人文环境优势。相互信任,就要求管理层与员工之间能以诚相待。总经理室成员要讲实话、办实事、创实效,首先取信于员工;平等对话,就是要疏通员工表达合理诉求的渠道,面对面地直接对话,员工有心里话愿意也能够对管理层讲述,管理人层也能实事求是的、耐心的倾听员工的合理诉求,并按正常渠道予以帮助和解决;包容兼蓄,就是要以宽容的心看待工作中出现的正常失误或差错,多理解工作协作中可能出现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多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对于不涉及原则性和底线的问题都应该多加理解。优化人文环境不意味着一味地宽容,在履行职责上应设置底线,要突出加快发展和合规经营的主题,完善考核约束机制。以行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前提。构建和谐团队需要营造良好的协作氛围。要完成一项工作需要每个团队及员工的共同努力,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都会影响整个工作计划和任务的完成。因此,营造良好的协作精神,主动沟通,主动协作,主动联系,就可以赢得他人的协作,避免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协作精神来自大局意识,来自于对中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站在大局上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就能充分的认识到每一项工作不是孤立的,是在协作中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相互完善的。因此,我部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积极加强内部团队间、岗位间的协作,还要主动加强与省行各部门、各分支行间的协作,在与大家相互间的交流中加深了解,加强协作。

三、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责任认定,凸显社会管理新变化。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当务之急是构建科学的行政问责机制,通过科学有效的行政问责机制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创新社会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构建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行政问责机制的着力点是科学合理地明确职能定位;强化对领导干部履行社会管理职责的考核与监督;完善社会管理责任落实保障机制。

近两年来,授信执行部深入贯彻省分行党委从严治行管理原则,不断夯实责任认定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不仅圆满完成了全部公司存量不良的责任认定工作,还积极创新,制定了《湖北省分行授信业务责任认定实施细则》,实现了授信业务覆盖全面化、流程一体化、打击及时化、责任评定定量化问责,提高了责任认定的主动性和威慑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落实到我们责任认定工作当中去,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文本,实事求是,科学问责。下一步,授信执行部将继续强化授信业务问责工作,就需要深入贯彻省分行“科学管理年”要求,认真落实“三个转变”,通过全方位责任认定,强化过程问责,进一步增强全行干部员工 “做人讲规矩、做事讲规则”的自觉认识,培养“有规矩必须自觉遵守、严格执行”的意识,在全行培育“从严治行,违规必究”的管理文化。第一,实现由认定存量向打击违规、关注新增转变。从结果问责向过程问责转变,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通过问责,促使业务部门主动管理和化解潜在授信风险,达到快速有效清收目的。同时保护员工干部、避免事后问责人仰马翻发生。第二,实现由过去重公司不良问责向公司、个金、银行卡授信业务全覆盖问责转变。强化培训指导,完善责任认定指标考核体系,继续加大个金、银行卡授信业务问责工作力度,促进公司、个金、银行卡业务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第三,实现由事后处理向宣传教育、事前预警转变。积极倡导良好的问责文化,让全辖授信从业人员达成一种共识:责任认定目的不是为了处理人,而是为了教育人、警示人。通过问责,总结经验教训,挖掘典型案例,完善机制,警钟长鸣。

下载2018年度河北社会科学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度河北社会科学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推动社会科学发展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 推动社会科学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临泽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总面积2727平方公里。全县辖2乡5镇,1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4万。现有15个党(工)委、39个党总......

    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改善民生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实施办法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设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以下简称发展报告项目)。为加强和规......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

    灌民委[2011]8号 关于印发《“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主题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支部: 经局党委研究,决定在民政系统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集中开展“......

    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科学发展

    加强普宁市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杜元兰 普宁市现有518个行政村。去年村级组织换届后,全市村级干部队伍精神面貌较前有了明显的改观,一批年富力强的经济能人被选进村级领导......

    老干部工作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研究

    推动老干部工作创新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亦与发展紧密相联。党的十七大将十六大提出的“继续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推进为“......

    河北工程大学寒假社会农村调查报告

    河北工程大学寒假社会农村调查报告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姓名:曹阳诺 学号:113280119 年级专业:11级机械设计与制造(1)班 《关于“体验农村,奉献社会”的社会调查报告》 ————农......

    河北确定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河北确定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日期:2009-12-7点击数: 70来源:河北日报社 省政府正式出台《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第一批试点为全省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