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痛苦的思考:在痛苦中思考生命价值
痛苦的思考:在痛苦中思考生命价值
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这是于娟“癌症日记”中被网友转载最多的段落之一,近日来悄然打动了许多人,短短两周,她名为“活着就是王道”的博客吸引了100多万的访问人次,平淡而诚挚的文字让每一篇博文下满是祝福。
于娟,女,32岁,祖籍山东济宁,海归,博士,复旦大学优秀青年教师,一个两岁孩子的母亲,乳腺癌晚期患者。这位32岁的复旦大学女教师,在2010年元旦左右被确诊为乳腺癌晚期,已转移到全身躯干骨。她在健康状况稍好的时候,开始回忆并记录下癌症治疗的点点滴滴。在短短文字的后面,却是一个乐观坚强并相信奇迹的女儿、妻子和妈妈。
于娟并不愿意有人关注她。她所希望的,是有人关注她用生命写下的文字,希望有人能够透过她的文字关注自己的健康和生活方式,从“于娟日记”在社会上热议以来,也引发了我们对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思考,如何才能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探讨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成了如今人们关注的话题。
宁津:既然我们都无法“早知道”
于娟坚持每天两次更新博客,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坦白说后悔自己曾经这样——“回想10年来,基本没有12点之前睡过,学习、考GT之类现在看来毫无价值的证书,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与此同时,聊天、BBS灌水、蹦迪、K歌、保龄球、吃饭、一个人发呆填充了没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个夜晚,厉害的时候通宵熬夜”。但很遗憾的是,很多网友,一边看着于娟的博客,一边重复着跟过去的于娟同样的生活,只因为他们还没有感到“生命临界点”的危机。
相比网友们的“明知故犯”,在“生命日记”之外,其实更令人警醒的是,在中国,像于娟这样的人,可算是“优等生”、“优等白领”的典型,但她认为自己考的GT证书“毫无价值”,考研是“堂而皇之”,毫不夸张地说,这也间接反映出了我们生命教育的缺失。我们的教育,更加偏重分数和考试,而对“人生”、“生命”较少涉及。很多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好孩子”、“优等生”,只知道沿着家长和老师指点的方向努力,考大学、考研究生、考博士、找一份好工作、结婚生子,直到有致命性的危机出现,他们才恍然大悟: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过去的很多努力都是没有意义的!与此同时,还有很多父母,把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当原本成绩出众的孩子因没有考进理想的大学选择了逆反甚至轻生,他们才知道后悔:早知道会这样,我当初就不该逼他。还有很多子女,平时忙于工作,忙于小家庭,直到父母病重,他们才觉得遗憾:早知道会这样,我肯定会抽出时间来多陪陪父母。
“早知道会这样”,这已经成了我们痛悔时最常用的句式。当然我们也都清楚,我们都无法“早知道”,所以我们能做的,也正是于娟老师一再提醒我们的,就是好好把握当下,以不会令自己将来后悔的方式去生活。
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苹果公司CEO乔布斯提供了出色的答案。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中提到,他17岁的时候读到这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那么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从那时开始,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 ’当答案连续多天是‘No’的时候,我知道自己需要改变某些事情了。”乔布斯只上了一个学期的大学,但这并不妨碍他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上面:21岁与人合作创办苹果公司,三十多年来一直是IT界的风云人物,这是一个常人在改变着自己不平凡的生活。
杨文: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不管怎样生活,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做着到。只是,一直都活在压力下,而丢掉了原本自己心底想要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就好像总是缺失了什么。一个活着,喜欢的是夜夜笙歌也好,喜欢的是周游世界也好,总该要拖着自己的身体去做。活着精彩才是王道。不该在失去的时候才懂的珍惜,虽然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却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相反的事儿了。其实我们都在写着“生命日记”,用着自己的生命去书写自己的生活。
记得一个中年丧妻的画家,有一次泪流满面地跟我说:活着真好。对比那些不幸的人,我们才能知道做一个健健康康的普通人的快乐。所以于娟的存在,是作为一个悲情人物,让我们看到了普通生命的真实价值。别人连活下去的权力都被剥夺了,别人在睡梦中都被疼痛折磨得死去活来,我们还抱怨啥,还愤怒啥,还不平衡啥。于娟,我很佩服她。谢谢她给我们的启示。这就是要我们在忙碌的同时,多挤出些时间思考一下,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是浮躁?是急功近利?还是像洗脚妹默默无闻中资助那么多学子一样平凡中见神奇?
阿布:总是失去了才懂珍惜
于娟这样的例子多不胜举,许多人在患上不治之症以后都以书或网络的方式警醒世人,并转告自己的感悟。但悖论是,如不亲身经历,大多数人还是不会“悔改”,“毫无必要”的压榨或消耗自己的生命总是理所当然,等身体垮掉时,又才幡然醒悟自己亲手毁掉自己的幸福。纪德在小说《背德者》里说:“人们最动人心弦的作品,总是痛苦的产物。幸福有什么可讲的呢?除了经营以及后来又毁掉幸福的情况,的确不值得一讲。”
很多东西,只有当我们快要失去的时候才倍感珍贵。生命如是,感情如是,亲情也如是。我们总是期待着天荒地老、地久天长,却不懂得去经营和珍惜,等到真正大彻大悟的时候却为时已晚。如此看来,还是知足为好,人生追求什么完美?能够每天快快乐乐的活着就是最好的了。
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平时身体好的时候没想过生老病死,离别感伤。若是明知道自己的生命只剩下倒计时,和亲人朋友的相处时间已经屈指可数,恐怕每个人心中涌起的除了绝望之外更多的是空白。生命太脆弱,用健康代价换来的那些所谓的物质在生命面前显得尤其渺小。走到最后一刻才明白最宝贵的应该是什么,于娟所说的所谓“浮云”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只有在生命即将消失殆尽之时才能意识到自己以前所追求的那些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
朱玲:幸福是什么?
早睡早起,规律的作息时间有益健康,这句话所有的人都会承认,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呢?工作的压力需要我们去承受,各种交际活动需要我们去应酬,数不尽的生活欲求需要我们去争取,日新月异的知识需要我们去掌握,应接不暇的网络资源诱惑我们去点击……使我们不得不将白天延长进夜晚,由不得自己。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早睡早起已经离我们远去。看了于娟《生命日记》,相信每个人都会很震撼,但是看过之后,恐怕没有几个人会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坚持健康的作息规律。
纪福黛:济世若有方,人生则无悔!
2004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人生格言经典》中,收录了纪福黛撰写的数条格言,而她自己最喜爱的,就是这一句“济世若有方,人生则无悔”。
“有梦就有明天,树影摇曳,轻风习习,在一片中草药种植田地中,矗立着一幢整洁安静的楼房,住着来自全国的癌症患者,他们每天一起相互鼓励,相互交流抗癌经验,并且在这里快乐地工作着。呵呵,这就是我一直在构画的康复图。”。
哈佛大学有一个教授,他的课很受欢迎,名字就叫幸福是什么。很多学生去听了以后,纷纷表示,这门哲学课将会影响自己的一生。而现在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有多少人是活得很不明白,“要浪漫,先浪费”,是不是所有的人生的幸福和快乐,都要“先浪费”呢?房子、车子、金钱、权力、名利等等,很多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还有“结婚要婚房的丈母娘”,这些人真得知道什么是幸福吗?
很多人对幸福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为了追逐一切浮华的东西,忘了自己的生存之本,忘了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忘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许,人应该懂得幸福的真正意义,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得到幸福。
第二篇:在痛苦中收获欢乐
在痛苦中收获欢乐
作者:周晟萱
痛苦可能是伤病所带来的疼痛,也可能是面对失败时的困苦。但是,在痛苦过后,我们往往会收获欢乐。五岁的晶晶摔伤了左手,伤口让她的手臂疼痛难忍。但是,晶晶却由此分清了左右,这便是痛苦后的收获。由此,我想起了不久前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它让我刻骨铭心。
那一天的午饭后,我站在阳台上,凉风吹来,外面下着蒙蒙细雨,抬头向天空望望,满天的乌云。这样的天气,就象我此刻的心情。是什么沉重地压在我的心口?是什么令我焦燥不安?是母亲失去光彩的眼神,是父亲无奈的叹息。一切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我可能会面临的小升初考试的失败。
坐在课堂上,看着同学们兴奋地谈论自己的成绩,听着同学隐含讽刺的提问、冷冷的嘲笑,想着父母艰辛的付出、关爱的真情,泪水一次又一次地模糊了我的双眼。
我十分消沉,因为我报考的一所区级重点初中至今没有给我任何的消息。
又是一个周六,上完补习班的我失魂落魄地回到家中,在阳台上呆呆地坐着。这时,我的爸爸妈妈走到我跟前。爸爸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没关系,儿子,这只是一次考试,成绩并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你把所学的知识掌握牢固。”“对呀,明明,成绩并不是我们所关注的。”妈妈接着爸爸的话说。“我们所关注的是你有没有把自己真实水平发挥出来。”爸爸又说。
那天晚上,我反思着自己在学校和补习班的所作所为,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深刻检讨着,久久无法入睡,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下一次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水平。一星期后,我再次踏进了考场,这是一所市级重点初中的招生考试。我想爸爸妈妈对我的叮嘱,沉着冷静地面对考试,考出了自己真实的水平。
第二天上午,我应邀去同学家共同完成周末作业。当我回到家时,妈妈喜出望外地告诉我,我被那所市级重点初中录取了,我顿时欢呼雀跃。
这段时间里,我经历了失败的痛苦,也经历了成功的喜悦。这次经历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还让我收获了一份新的勇气。这是一份面对困难敢于克服的勇气,一份面对挫折不屈不挠的勇气。收获这份勇气的我感到十分快乐!
第三篇:在痛苦中磨炼读后感
在痛苦中磨炼
——读《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有感
暑假,我和老妈来到新华书店,在茫茫书海中,我一眼就看中了这本书——《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完以后,果然令我惊心动魄啊!
故事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作者高尔基,这一形象既是作者早年的生活写照,也是俄国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经过磨炼后走向新社会的典范。主人公阿谬沙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困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度过童年。然而,阿谬沙在外祖父家饱受欺辱,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工、面包工等。十六岁时,他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俄国社会的最底层,和各个阶层、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从而丰富了他的社会知识、生活经验。
读了这本书,我被阿谬沙的毅力所折服,他十一岁就走进了社会,体会最底层人民的艰辛。他三岁丧父和母亲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下他没有放弃,没有抱怨,更没有悲伤,而是怀着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在奋勇前进,最终利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走向成功。想想我们,我们的童年生活是有父母的呵护、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友爱而组成的,我们的童年生活丰富而又多彩;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幸福而又充满自由。
在生活中,多数的人面对歧路会选择望而止步,高尔基却告诉我们,你只有勇往直前才会得到成功的喜悦。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既有平原又有险滩。在学习中也没有常胜将军,但是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拼劲,在逆境中能坦然面对困难,成功之路近在咫尺!
第四篇:作文:生命=快乐+痛苦
生命=快乐+痛苦
很喜欢冰心奶奶的这一句话,晚上躺在床上,想起了这句话,明明很困,却是长久地辗转反侧的难以入眠,思绪也随之多了起来,则会从脑海中蹦出一个问题:生命,苦耶?乐耶?
世界上有幸福和快乐的地方也有在战火中忍受辛酸痛苦的地方,生命亦是如此,所以我认为生命在人的一生中即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痛苦与快乐是相辅相成,并存的由此我推出一个公式:痛苦+快乐=生命
有时在赢得成绩时我们会感受到快乐,有时被病魔缠身时也会感到痛苦,我们在赢得成绩时总会骄傲的说:“我宁愿为理想付出一切!”但是在被病魔折磨时才知道那点成绩算不了什么....生命也是如此。
我们看惯了成功人士的鲜花,听惯了对于成功人士的掌声,却不知道鲜花和掌声的背后隐藏着多少辛酸往事,要知道任何荣誉都是伴随着痛苦而来的。海伦.凯勒高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个聋哑瞎奇人,这个在黑暗中点燃希望之光的伟大灵魂,饱蘸着热情和爱,谱写了一篇光明颂歌,他让人们知道处在黑暗中的人们是多么愿意用生命去换取三天的光明,是多么能够体会拥有三天的光明是多么的幸福和快乐,然而一个平凡健全的人哪里能够了解不健全人的“苦”,健全人的“乐”呐?
有时我们会将生命比做一棵小草,当暴风雨来临时,柔软的身体被暴风雨打得左右摇摆,可是真的挺过去这痛苦的一阵,将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废墟下的小草,当被阳光照射时,它挣扎着想要接受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的沐浴,它表现出的对与生命的渴望令我深深折服,苦与乐并存。
我们不要因为痛苦而沮丧,也不要因为快乐而骄傲,要知道生命是快乐与痛苦的结合体。
第五篇:痛苦的价值话题作文作文
我相信有很多人只知品尝甜美,品尝一切好的事物的原意,对一些不幸、折磨、艰苦害怕退步。其实在生活里我们应该品尝快乐也应该品尝痛苦。以及有些对自己顺意和不顺意的事情。我们都应该用适当的心态去调整去处理去面对。既然你想到怎样使自己快乐,那你也一定要想不是时时都能得到,有时,它就会带给自己痛苦。你会享受快乐,你也会享受痛苦?虽然痛苦是让人很难受的。没必然,有的人会说:“我干嘛去承受它。其实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反而有些人说我们也应该承受一定的痛苦。这样的想法往往人们说认为这样想的人神经有问题。但我个体来认为后者是比较适当的。因为痛苦使我学会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尽量不要把痛苦转折给别人,和不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所以痛苦其实也会教会我们的道德要好.但是在我们痛苦的时候,是怎样去面对才是正确的。有的人会问在某些事失败才要这样做,自己难耐痛苦也要这么做吗?没错,我们应该这样做。在痛苦中,用不同的感情面对,所受的痛苦也不一样,痛苦结束的快慢也不一样。如果用像受惩罚的态度去面对痛苦,那么痛苦就会变非常痛苦,如果用像锻炼和当作品尝一种茶的形式,那么痛苦将会不觉痛苦。痛苦其实是无形,是一种心受一定能耐解惑的情感。无论在你多么的痛苦。你学学用一种品尝的滋味去面对绕身的痛苦,你会比较不痛苦,而且也会学会很多的东西哦。痛苦带领我们走上好道德。在生活的日子里有快乐也要有痛苦才精彩,才够完美。所以我们用好心情品尝快乐,也要用好心情去面对去品尝痛苦吧!人生如玉,再洁白的玉也有瑕疵,再快乐的人生也有挫折和痛苦。面对有瑕疵的玉,有的人会认为它一文不值,有的人却认为它瑕不掩瑜,正是因为玉有了瑕疵才浑然天成、价值连城。然而,面对人生的挫折和痛苦,有的人却夸大了挫折,放大了痛苦,感到人生无望;也有的人感到,正是因为有了挫折和痛苦,才使成功离自己更近。亚洲金融风暴过后,经济一片萧条。两个遭到破产的青、老企业家偶然相遇。当年轻人满脸沮丧地向老人诉说自己的挫折和痛苦时,老人便微笑着对他说:“我已经很老了,所剩的时间还不及你的三分之一;我的公司也很大,重整所需的费用更是你的三倍之多。我现在是一个又老又穷的人,面对挫折和痛苦都打算重新开始,难道你这样既年轻又精力充沛的人还打算放弃吗?”人的一生必然会遭受种种挫折和痛苦,聪明的人会选择勇敢面对并从中获取成功的启示。因为他们知道,挫折和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正确地面对、被它们打倒而一蹶不振。如果我们着眼于成功,挫折和痛苦就会变成获取成功的基础!美国教育学家卡耐基说:“从失败中培养成功,挫折和痛苦是通往成功的两块最稳靠的踏脚石!”人只有在挫折和痛苦中摸索成功之路,汲取从挫折和痛苦中获得的经验教训,才能取得成功!当我们能够正确面对挫折和痛苦,并将挫折和痛苦转化为成功的动力时,成功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必须把挫折和痛苦作为成功的两块踏脚石!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历史上的先贤们并未因经受过挫折和痛苦而一蹶不振,他们正是以挫折和痛苦为成功的踏脚石,成就了一番伟业。为世人景仰的马克思年轻时就因开办《莱茵报》而触怒了反动政府,背走他乡。在如此挫折之下,他没有痛苦、没有气馁、更没有妥协,而是奔波于英法之间,为他今后完成《资本论》的写作搜集了大量的资料。马克思面对自己所遭受的挫折和痛苦曾说:“在科学的大道上,只有那些不畏崎岖,勇于沿着蜿蜒道路不断攀登的人,才能达到胜利的顶峰。”在人生的历程中,马克思更是以行动证明着他对挫折和痛苦的不畏!挫折和痛苦是两块通往成功的踏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