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跨国经营的企业文化融合工作
浅谈跨国经营的企业文化融合工作
在面向海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跨国能源企业能否妥善处理好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地域员工队伍的文化融合,将直接决定企业发展的成败。
作为中国石化集团从事海外上游投资与经营一体化的唯一专业化公司,国勘公司早在2001年初就迈开“走出去”步伐,参与国际能源竞争。十年海外征程,公司在跨文化融合方面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本文就这一过程中的积极成果、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文化差异带来机遇和挑战
文化差异常常呈现出冲突与交融并进的复杂状态,直接影响到企业国际化投资经营的每个环节。因此需要对这些差异进行客观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
文化差异会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门槛”。一方面企业的目标整合和项目实施难度会加大,造成市场机会损失,经营环境不和谐,管理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在“走出去”实施国际化经营时,企业必须通盘考虑资源国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安全和文化等情况,并帮助外派员工尽快学习掌握相关信息,否则在资源国的经营将无所适从、举步维艰。
与此同时,文化差异也为企业带来了新鲜血液,其一是接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和观念,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其二有助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在复杂变化环境中的应变和决策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其三可以促进企业成员间相互学习、借鉴,提升企业的学习能力。
建立共同价值观是融合的第一步
以Addax公司为例。作为中国石化2009年8月收购的一家加拿大上市石油公司,总部设在瑞士,主要资产位于加蓬和尼日利亚等地,员工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是典型的联合国式的西方油公司。加入中国石化后,企业的文化差异就突出表现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
三分并购,七分整合。要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凝聚起来,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树立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和行为模式,实施公司统一的经营战略,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中国石化在接管Addax公司之初,对原有的企业精神采取了包容与尊重的态度,利用中国多元、包容、兼收并蓄的儒家文化循序渐进地完成从物质渗透到非物质渗透,再到文化融合的整合目标。
对Addax公司的文化整合,首先是分析中西文化差异,探索文化融合的思路和方法。其次通过双方高层管理者的积极沟通和大力宣传,传达了中国石化营造和谐、共同发展的方针政策,消除了员工思想的不稳定。此外,公司定期组织活动庆祝中西方重要节日,并通过公司内部网络和期刊宣传中国石化的经营理念和文化特质。通过两种文化的交汇融合,塑造出适合Addax公司发展的新的企业文化。
以积极的态度克服文化差异
集团公司总经理苏树林在视察Addax公司时曾说:“如何克服文化差异?一是相互学习,二是相互包容,三是相互融合,以积极的态度克服文化差异。概括起来一个办法——加强沟通。” 他还在集团公司国际化经营研讨会上介绍国勘公司“总部管‘洋人’、‘洋人’管项目”的模式,要求其他部门和公司认真研究Addax的管理方法。
国勘公司跨文化融合方面的经验可概括为四点:一是重视相互学习。许多海外机构通过定期组织专题文化讲座、拓展训练、公共安全演练、文体活动等方式促进中外员工相互学习和了解,还为当地员工和外籍员工开设汉语学习班,打破文化疆界,促进思想交流。例如Addax公司邀请公司中层以上国际员工到北京参观学习、组织尼日利亚当地员工工会骨干到中国培训学习,在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石化经营情况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认同感。
二是以人为本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在接管叙利亚公司和Addax公司后,公司提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薪酬留人,不仅保留了全部外籍员工,而且保证薪酬福利等各项规章制度相对稳定。被聘为中国石化总经理高级顾问的甘度先生曾在2009年Addax公司新春联谊会上表示了对中国石化的信任,要求员工们努力工作,积极融入中国石化。三是积极、有效沟通。公司大多数海外机构在内部规定了一种通用语言,并尽可能使用备忘录、检测表、简报、电子邮件通告等文本方式传递信息;在北京总部设立了“opentalk邮箱”,采纳中外员工的意见或建议,专人维护,定期上报,督办落实;利用网络、自办刊物等形式向当地员工和外籍员工宣传中国文化,组织特色讲座,讲解节庆含义,展示民族风情;组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和规模的集体活动,关心当地员工生活,提升团队凝聚力。2010年初评选表彰活动中,哈萨克斯公司的康兹别克和叙利亚公司的安东阿瑞克成为公司的两位“洋劳模”,人民日报对此事进行了专门报道。这样的荣誉不仅让获奖外籍员工倍加珍惜,同时也激励其他外籍员工努力工作。
四是加强跨文化沟通能力培训。公司在项目经理培训班等一系列针对外派人员的培训中都会加入跨文化沟通课程,帮助外派员工掌握东道国语言,打破文化障碍和角色束缚,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合作意识,讲授东道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提高“走出去”员工的适应能力。如中东地区的项目经理培训班通常会加入对《古兰经》的研读和对伊斯兰教历史发展的学习,了解穆斯林的思维方式、管理风格和决策方式。
扬长避短地与国际接轨
中国石化进入国际市场时间仅10年,而西方石油公司跨国经营已有百年历史,因此要在管理、跨文化适应、语言、制度规范等方面实现与国际的全面接轨还有不小的差距。首先是外派员工语言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其次,如哈萨克斯坦公司、厄瓜多尔安第斯公司、哥伦比亚公司和Addax尼日利亚公司等工会组织与国内工会无论是性质、作用还是组织形式都完全不同,需要进行系统研究,建立疏导措施;在对外形象建设和社会建设等社会责任方面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如何采用更合理模式也是未来的课题之一。此外,后金融危机的各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程度、公共安全形势、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也对我们发展海外业务产生掣肘,企业文化建设的导向性更加重要。
对于这些风险与挑战,一方面需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不断探求解决办法,笔者建议:
第一,继续强化国际化理念,培育和提炼国勘特色企业文化,发挥价值认同的驱动力。制定详细的宣贯方案,使共同价值观内化于心;采取报纸、画册、网络等方式营造工作环境和舆论氛围,使其外化于形;将价值主张逐步渗透到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中,其固化于制。
第二,分层细化管理,逐步建立中外员工乐于接受的管理流程、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指标机制,调动各层次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塑造管理理念、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全球共享平台。学习借鉴知名跨国公司先进成果,对已有经验进行研究、总结、推广和应用,对存在问题进行诊断,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并加以解决。
第三,积极探索建立国际化人才管理平台。坚持人才国际化、员工当地化的原则,建设富有国际化经营经验、具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精干高效的跨国人才队伍。不仅加大各类外籍员工到中国培训的力度,也要选派优秀的中国员工去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使每一个中外员工的职业操守和业务能力符合国际化业务的要求。
第二篇:跨国经营复习题
1、2、3、4、5、6、《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复习题 国际经营的含义及形式
国际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简述国际经营的环节
全球市场环境分析 国家的选择与评估 跨国经营方式选择
跨国经营管理
跨国公司的特征
a.跨国公司是“国际化”了的企业 b.对外直接投资是主要经营手段 c.全球战略和内部一体化 d 技术内部化
跨国公司按公司决策中心进行分类 a.以民族为中心的跨国公司 b.以多元为中心的跨国公司 c.以全球为中心的跨国公司 d.以提供服务为主的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按公司内部经营结构进行分类
a.横向型跨国公司 b.垂直型跨国公司 c.混合型跨国公司 d.纵向型跨国公司
7、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跨国直接投资迅速发展于
a.一战前 b.二战前
c.二战后-1970年代 d.1970年代
8、经济全球化始于
a.二战前
b.二战后-1980年代 c.1980年代 d.1990年代 9、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
大型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中占主导地位 战略联盟趋势
企业并购已成为直接投资的重要内涵 跨国公司担当了技术创新的发动机
亚洲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崛起,并成为区内投资的主要力量
10、战略联盟的含义、优点及类型
企业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多为自发的、非强制的,联盟各方仍旧保持着原有企业的经营独立性。
优点:它具有灵活、快速、经济等优势,是跨国公司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代价实现全球战略的有效途径。
类型:横向型战略联盟、纵向型战略联盟和混合型战略联盟。
横向型战略联盟、纵向型战略联盟和混合型战略联盟。
11、企业并购的内涵,并与购的区别
12、属于公司的直属分支机构,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是()A.母公司 B.分公司 C.子公司 D.控股公司
13、按照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的种类有:
知识优势
产品差异优势 规模优势 管理优势 资本优势
14、垄断优势理论是由()创立的a.海默
b.金德尔伯格 c.邓宁
d.佛里德曼
1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创立的
a.费农 b.邓宁 c.科特勒 d.小岛清
15、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创立的
a.邓宁 b.小岛清 c.海默 d.费农
16、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一个企业要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有三个优势,即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17、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特征有 ____
全球性 长远性 抗争性 纲领性 风险性
18、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思想的基本观念有:▁全球用户观念、全球竞争观念、全球创新观念、全球时效观念、全球系统观念
19、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①生产经营方向
②用户和市场方向。
③自身的发展方向
20、跨国公司对外间接投资的定义通过在市场上购买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获得收益。
不包括对海外经营实体的直接管理。
21、股权投资方式有四种类型:
全部控权:股权95%以上
多数控权:股权51-94%
对等控权:股权50%
少数控权:股权49%以下
22、商标权的确立制度有:(1)使用在先制度(2)注册在先制度(3)混合制度
23、专有技术的特点 经济性 秘密性 实用性 可传授性
24、专利权的性质有(1)独占性(2)地域性(3)时间性
25、专利的特征: 新颖性 先进性 实用性
26、申请国际注册商标的意义
可以防止被人抢先注册
实现企业的自我保护
可以为创名牌打下基础
27、商标权的内容(1)使用权(2)转让权
(3)使用许可权
28、合资经营的形式:(1)建立股份有限公司;(2)建立有限责任公司。
29、文化冲突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显性文化冲突 制度文化的冲突 价值文化
激励机制的冲突
30、收购与兼并的区别:
在兼并中,被兼并企业法人实体不存在;而收购中,被兼并企业法人实体仍然存在,其产权可以是部分转让。所有权和承担风险不一样。
兼并活动一般发生在被兼并企业经营不佳时;收购一般发生在被收购企业经营处于正常状态时。30、并购与合并:
并购一般是以并购企业为主,目标企业处于被动地位,而合并时两个企业的地位相对平等;
并购后,并购企业的名称仍然保持,目标企业的名称有的存在有的不存在,但合并后合并双方原有名称一般不复存在,而出现一个全新名称,通常是合并双方名称合二为一。
31、按并购双方产品或产业的联系划分,并购可分为: 横向并购: 纵向并购 混合并购
32、跨国公司的非股权经营方式 合作经营 技术授权 合同安排 技术咨询
33、按联盟企业的产业合作方向划分,战略联盟的类型有 横向战略联盟 纵向战略联盟 混合战略联盟
34、根据联盟企业之间的依赖程度划分,战略联盟的类型有 股权式战略联盟 契约式战略联盟
35、跨国公司组织结构设置的特有原则 要符合技术与产品的要求 要符合职能与专业的要求 要符合地区与环境的要求
36、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出口部阶段
2、国际部阶段
3、跨国性组织结构阶段
37、衡量企业跨国经营程度的二个指标 ①国外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百分比;
②国外生产的多样性,即跨国经营的产品品种的数量。
38、组织管理控制的四种控制体系
绩效控制体系 官僚控制体系 决策控制体系 文化控制体系
39、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的优缺点
集中决策能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相互依存带来的降低成本和节约开支的好处;同时,尽可能分散应该分散的权力,以激发各单位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重要决策的集中,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会对各子公司带来消极的影响。
首先,容易造成子公司管理者对其控制单位的经营状况无能为力,从而听从母公司摆布,失去经营动力。
其次,集中决策要求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信息完全沟通。
再次,由于国际市场和竞争环境的瞬息万变,应由于公司及时抓住机会,当机立断地作出决策,以避免损失。而集中决策则可能引起延误,坐失良机。40、跨国公司组织体制的演变 三个阶段: 分权制
高度集权制
集中控制与分权相结合体制
41、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
42、产品的整体概念分为以下层次:
核心产品
形式产品
延伸产品
附加产品
未来可能的产品
43、产品设计5条成功原则: ① 便于使用 ② 买得起
③ 便于零售商销售
④ 良好的售后服务系统 ⑤ 易于被制造商生产
44、影响价格制定的因素(1)成本
市场供求关系(3)企业定价目标
(4)政府干预措施与法规
45、国际市场促销策略
1、人员推销
2、广告
3、营业推广
4、公共关系
46、销售渠道类型(1)直接销售渠道(2)间接销售渠道(3)代理销售渠道 47、4Cs理论取代4Ps
4Ps-精典的营销理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4Cs理论:
1、瞄准消费者需求;
2、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成本;
3、消费者的便利性;
4、与消费者沟通。
48、影响跨国公司制定和实施竞争策略的主要因素:(1)企业的价值观(2)市场机会与威胁(3)企业的优势与劣势(4)社会影响
49、转移价格策略的目的
1、调节子公司的利润
2、灵活转移内部资金
3、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4、绕过关税壁垒,增加产品销售
5、利用转移价格策略来减轻公司所得税的负担 50、利用转移价格合理避税的方法
1)高进低出或低进高出,减少纳税义务 2)低价报关,减少关税
3)提高出口价,多得出口退税
4)通过向母公司或子公司交纳高劳务费达到少纳所得税的目的
5)通过向母公司或子公司交纳高或低的特许权使用费转移收入,达到少纳所得税的目的 51/外汇风险的种类
52/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母国中心策略 当地中心策略 全球中心策略 53/人才的选拔标准 业务能力 人格特征 身心健康
54/论述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思想的基本观念 55/论述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的优缺点 56/系统论述并评价跨国公司理论
57/论述跨国公司的几种组织结构形式及其特点
第三篇:第二章 跨国经营基本理论
第二章
跨国经营基本理论
第一节
传统跨国经营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Theory of Monopolistic Advantage)
代表人物:海默(Stephen Hymer)、金德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
-对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批判-代表作品:《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海默1960年博士论文)
海默运用西方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实证分析了美国1914—1956年的对外投资,发现:(1)1914年前,美国有大规模的直接投资,而对外证券投资则没有;
(2)20年代,二者都迅速增长;
(3)3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下降小,对外证券投资则较大;
(4)二战后,直接投资增长快,证券投资发展慢;
(5)地区分布,1929年在加拿大的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相差不大,同期,美国对欧洲的比例却为2.5:1。
垄断优势理论——市场不完全是导致对外投资的主要原因。具有垄断优势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条件。其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和“垄断优势”。
对垄断优势理论的发展
约翰森(Harry G.Johnson,1970):资产专有论(Appropriability thesis)凯夫斯(R.E.Caves,1971):产品差异论(Differentiated product)尼克博克(Frederick T.Knickerbocker,1973):寡占反应论(Follow the Leader Hypothesis)
对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 1.积极影响
A.突破了从资本流动的角度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分析模式 B.把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明确地区分开来 2.局限性
A.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技术优势的企业一定要对外投资
B.不能解释跨国公司在直接投资中的地理布局和区位选择问题 C.无法解释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开始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现象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代表作品:《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Vernon,1966)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关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决定生产和出口该产品的国家转移理论,是一种动态经济理论。从产品要素密集度角度上讲,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其生产要素比例会发生规律性变化;从不同国家角度上讲,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其比较利益将从一个国家转向另一个国家(这是对赫—俄要素禀赋论的补充)。
作用机制:首先在创新国生产(新产品阶段:创新国生产),然后传递和扩散到其它发达国家(成熟阶段:创新国、模仿国生产),最后到发展中国家(标准化阶段:创新国进口、其它发达国家出口、发展中国家由进口转出口)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
A.将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和区位因素结合起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位选择。
B.从动态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增添了时间因素,弥补了静态分析的局限。
C.为制造业跨国公司的成长提供了有力工具。把美国的宏观经济结构、企业的产品创新取向以及公司海外生产的动机较好地联系了起来。
D.使国际投资理论既可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也可用来解释新产品的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缺陷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缺陷 A.将跨国公司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渠道和市场竞争手段这三项相互依存的决策程序分开,与跨国公司同时考虑这三项决策的实际不符。
B.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以特定时期美国制造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背景展开研究的,所以这一理论对非制造业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对非出口替代领域和高科技与研发领域的对外投资行为无法做出科学解释。
C.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发达国家企业直接在发展中国家从事新产品研发的行为。
三、(市场)内部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代表人物:英国学者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asson)及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代表作品:《跨国公司的未来》(Buckley & Casson,1976)
内部化理论的三个重要概念
(1)转移定价(transfer pricing)
是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调拔中间产品时的定价。(2)市场失灵
(market failure)
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由于市场不完全,以致企业在让渡中间产品时难以保障其权益,也不能通过市场来合理配置其资源,以保证企业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形。(3)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
企业为克服外部市场的交易障碍而付出的代价。
内部化理论:
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最终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更重要的在于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s)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内部化就是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外部市场,以最小化内部资源转移时的交易成本,消除市场的不利影响。
该理论不是强调企业特有的技术优势本身,而是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这种优势的能力。市场内部化的决定因素
产业特定因素、区位特定因素、国家特定因素、公司特定因素 其中产业特定因素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市场内部化的动机——知识产品为例
知识产品具有特殊性质,知识产品的市场结构和知识产品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决定其市场内部化的动机最强。知识产品及其交易有如下特点:
(1)形成耗时长、费用大,有“自然垄断”性质。(2)难以确定知识产品的价值,难以估价。
(3)具有公共产品属性,阻止他人使用代价巨大。(4)有利于减少政府干预。市场内部化的收益与成本
对内部化理论的评价 1.积极面
A.区分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性,并重点分析中间产品,对发达国家企业相互投资活动做出有利解释,并同样适用发展中国家。B.有助于说明各种类型跨国公司形成基础。C.跨国公司理论的重要转折点,从市场结构转向企业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与生产的组织形式。2.消极面
A.无法解释投资地理方向。
B.分析重点是生产组织的一般形式,但缺少对跨国公司地为特征分析。内部化理论值得注意之处
对东道国:不利于东道国自主发展和自主创新、东道国优势被弱化、减少东道国税收收入,规避管制。
对企业本身:独资化策略比较困难、不利于战略联盟。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代表人物:邓宁(John Harry Dunning)--代表作品:
《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Dunning,1976)
《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Dunning,198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和区位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把跨国经营的决定因素概括为三种优势:所有权特定优势(Ownership-specific advantage)、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incentive advantage)、区位特定优势(Location-specific advantage),即“三优势模式”(OIL Paradigm);这三种优势的不同组合解释了企业进行国际经营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直接投资、技术转移和出口贸易。
三种优势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意义
A.对已有理论进行了归纳整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B.引入了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优势三个变量因素来对投资决策进行分析,因其概括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强成为直接投资“通论”。
C.用统一的理论解释整个国际经济活动,创建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D.对服务业跨国企业直接投资问题有较强的说服力,弥补其它理论在此方面的不足。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局限性
A.该理论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这与近些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目标多元化的现实不符。
B.该理论几乎综合了其他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缺乏独创性。C.将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优势三个因素等量对待,未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直接投资的影响,仍然停留在静态分析。
D.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研究对象仍然是发达国家,还是无法解释不具备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从事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
五、边际产业扩张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由小岛清(Kiyoshi Kojima)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
-根据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符合日本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3个基本命题: 1.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中的资源禀赋或资本—劳动要素比例的假定基本是合理的
2.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其比较利润率也较高
3.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不同的
小岛清认为日本的FDI与美国的FDI有明显的不同:
边际产业理论的基本观点:对外投资应从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即使这些产业在投资国已处于不利地位,但在东道国却拥有比较优势。
对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评价 1.理论意义
A.首次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在比较成本的基础上融合起来
B.否定了垄断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了运用与东道国相适应的技术进行投资 C.论证了中小企业拥有的技术更适合东道国的生产要素结构,因而较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在70年代以后出现的中小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原因和动机
D.该理论以投资国为分析对象,能促进本国及东道国产业结构调整,这比以前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大大地进了一步 2.局限性
A.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企业对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大量投资 B.发展中国家永远只能被动接受发达国家的边际产业,无法实现赶超 C.只能解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型投资
D.假定跨国公司投资动机相同并且与母国目标相一致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理论
一、小规模技术理论
刘易斯•威尔斯(Louis T.Wells)
——《第三世界跨国企业》: 小规模和密集使用劳动的制造技术;在东道国当地采购原材料; 生产特殊产品(种族产品);采用低价营销策略等。投资动因: • 保护出口市场;
• 谋求低成本;
• 分散资产,避免政治风险;
• 其他动因(侨缘联系、本国和东道国政府的倡导和推动等)
前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不断增长的,而且造成这种增长的条件还将长期存在
对小规模技术理论的评价
A.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自身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自身市场特征结合起来 B.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优势解释为相对优势
C.摒弃了只能以技术垄断优势进行对外投资的观点
D.将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方面的创新活动局限于对现有技术的继承和使用
二、技术地方化理论
拉奥(Sanjaya Lall)——《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
基于企业内在创新活动的技术地方化,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对进口技术和产品进行一定的改造,使它们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需求。
技术地方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技术的地方化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不同于发达国家,而且与发展中国家的要素价格和要素质量有关。
经过改造的产品更适合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需求,只要它们把引进的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产出的产品就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消费者的需要,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经过发展中国家企业改造后的适合小规模生产的技术,与未经改造的西方国家的技术相比,在当地的生产中能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虽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名牌产品相比,但由于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的限制,使发展中国家的廉价产品拥有更多的市场。对技术地方化理论的评价
A.不再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是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的降级技术,或被动地模仿和复制发达国家的技术,对技术的改进也是一种技术创新。B.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跨国生产活动的可能性。C.对发展中国家优势和技术创新的解释是粗线条的。
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坎特威尔(John Cantwell)与托兰惕诺(Paz·E·Tolentino)
产生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现象日益普遍。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的基本观点
1.强调技术创新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学习”特征。
3.不断的技术积累可以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积累与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直接相关。
4.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
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的评价
A.强调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来自经验积累。
B.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活动在产业上和地理上进行了布局。C.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资直接投资活动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跨国经营理论的新发展
一、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人均GDP<400美元的国家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流入量均很少,因为它既没有可供投资国选择的区位优势,又不拥有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400<人均GDP<1500美元的国家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大于流出量,而且差额很大,这是因为它可供投资国选择的区位优势在增强,但没有实力形成拥有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2000<人均GDP<4000美元的国家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量的增幅大于流入量的增幅,但仍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而且净流出入的差额在缩小,这是因为不仅它可供投资国选择的区位优势在增强,而且其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正在增强,外国企业要想进入这些国家必须更多地利用其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人均GDP>4000美元的国家
其拥有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并有能力运用区位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对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评价
A.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B.首次将对外直接投资与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联系起来。
C.论证了一国的对外投资地位是随着其竞争优势的消涨而变化的。D.从动态角度描述了跨国投资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E.该理论只是沿袭了从国内生产到国际生产这种理论的分析框架。
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小泽辉智(Ozawa)1992 1.发展中国家应先从引进外国投资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从事对外投资。
2.小泽辉智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处于不同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应采用不同的对外投资模式。
三、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1.任何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在投资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作用下发生的。
2.直接诱发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管理和技能。间接诱发要素是指生产要素之外的政策和环境要素等
3.发达国家从事对外投资主要是直接诱发要素的作用
4.发展中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因为东道国的间接诱发要素所引发的。5.跨国公司从事直接投资是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双重作用的结果。
四、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1.《国家竞争优势》(1990)中提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资源要素导向阶段
投资导向阶段
创新导向阶段
财富导向阶段 2.企业应采用低成本和差异化两种战略 3.从宏观上分析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力从根本上说是若干行业的竞争问题,因为同一国家内部行业与行业之间在国际竞争优势方面存在相当差距。一国众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国内“四要素”环境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
其它新兴理论
新资源基础论、产业集群理论、非股权安排理论、优势获取论、外包生产论 中国服装企业向意大利同行下单委托加工 阅读案例,思考以下问题:
1.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动机是什么?
2.请用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理论分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原因。
马尔凯地区,是意大利主要服装生产基地,许多企业都参与Armani(阿玛妮)、D&G、Max Mara等世界知名品牌服装的生产。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马尔凯地区的奢侈品及高级成衣订单数目不断下滑,而当地劳动力成本又居高不下,一些高档成衣生产企业只得向外“揽活”求生存——而这,成为宁波服装企业进军意大利的契机。
“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设计师,细致到挑剔的手工,更有源源不断的创意和新产品。”对于意大利服装,宁波市服装协会秘书长张晓峰深有感触,“利用意大利服装的产业优势,将能极大地提升宁波品牌的市场空间。”
“在意大利,是设计师领导市场消费,设计师决定色彩、款式、版型。而在中国,采购、设计、生产、销售这些活儿,全由品牌经理一手操办。与意大利优势产业融合后,宁波服装品牌会出现进一步提升空间。”罗蒙集团常务副总裁朱绪龙称。
以往,对中国服装企业而言,能接到一单意大利服装企业的订单,哪怕不怎么赚,都心甘情愿。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今天,情况变了。“宁波的罗蒙、博洋、爱尔妮、合和杰斯卡等6家服装企业开始向意大利同行下单委托加工。”2011年7月5日,宁波市服装协会秘书长张晓峰透露。而这意味着,今后中国的“罗蒙”等高级时装品牌,将会贴上“Made in Italy”标签。
就在人们对广州、温州、嵊州等地服装企业欲收购“皮尔·卡丹”炒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这一阵子,罗蒙、博洋、爱尔妮、合和杰斯卡等企业的负责人马不停蹄赶往意大利马尔凯地区,与当地50多家有着高品质产品制作经验的纺织、服装和鞋类等中小企业洽谈并考察——他们此行要利用意大利同行的生产工艺,委托他们定制衬衫、T恤、西服等高档成衣。
据了解,罗蒙、博洋等6家宁波服装企业此行还联合邀请一个意大利设计师团队来宁波工作,分别为不同企业设计不同款式、主题的服装——尽管合作形式多样,但请“外脑”殊途同归。并且,有些企业还在洽谈收购意大利服装品牌。
“宁波服装意大利制造,是产业趋于成熟的表现。此举将提高中国服装企业核心竞争力,也适应了国际时尚产业多元化合作的大环境。”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国强认为。
第四篇:华为跨国经营战略
目录
公司简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8年成立于中国深圳。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总裁任正非,董事长孙亚芳。
华为发展历程概述
华为国际化经营战略分析
国际市场的开拓原则
公司简介
华为发展历程概述
华为发展历程概述
华为跨国经营战略分析 华为公司的跨国经营 战略实施背景
华为进军国际市场路径图
华为进军国际市场路径图 华为跨国发展战略分析 华为跨国发展战略分析
——进入国家的选择
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从香港一俄罗斯,南美一东南亚/中东/非洲一欧美这个顺序中可以看出华为基本上是沿着“心理距离”由近到远选择国家的,心理距离指“阻碍或扰乱企业与市场之间信息流动的因素,包括语言、文化、政治体制、教育水平、产业发展水平等”
——贸易进入的方式
华为“ 农村包围城市” 的战略决定了华为的渐进式国际化。
渐进式—— 以打开国际市场为撬点,采用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逐渐积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从而进行海外市场的扩张,最终达成占有国际市场份额的目标。在保持贸易式进入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主观可能具体策划如何逐步地、渐进地向更高的层次过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跨国经营,把握时机,步步为营。
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贸易进入的方式
华为采取贸易进入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即先通过贸易作为试探,积累经验,在国内外建立起流通渠道和业务关系,以便为进一步的跨国经营活动铺平道路。从出口到合资再到创立销售/研发机构,随着华为试验性活动的增加和对当前经营活动的掌握。其对国外市场越来越有信心。也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同时,华为通过开展国外经营来了解外国市场.在经营活动中获得外国市场的实践经验。可以说,华为国际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和反馈过程。路径选择
“先易后难”的跨国发展道路
“ 全盘西化” 跨国发展战略
华为大力开展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在海外建立多个科技研发机构,坚持走” 自主核心技术路线”。简单地说,华为走出了一条用” 用制度带动文化和人向西漂移” 的道路,按照任正非的说法,从流程和财务制度这些最标准化甚至不需质疑的“ 硬件” 开始,从局部到整体,从制度管理到运营管理逐步“ 西化”,潜移默化地推动” 软件” 的国际化。
国际市场的开拓原则
华为的成功正是因为注重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华为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独特战略,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国际市场的开拓坚持契而不舍的精神,能够经得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考验和折磨;
(二)国际市场的开拓遵循市场梯度规律,也就是先由易于进入的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切入,然后逐渐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
(三)国际市场的开拓要讲求比较优势,华为可以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例如华为利用欧洲厂商对客户的要求反应比较慢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快速反应能力的比较优势;
(四)国际市场的开拓需要讲求策略,要将客户开拓工作做得细致而深入。相对来说,华为非常注重这一点,比如说华为通过各种渠道把客户请到国内,向客户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展示华为规模和实力,改变客户认为只能生产廉价鞍子的观念,通过向客户推销中国达到推销企业的目的;
(五)国际市场的开拓遵循诚信原则。
第五篇:4跨国经营环境
(单元教案首页)
单元名称: 第四章 跨国经营环境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影响跨国经营活动的环境因素;
2.掌握环境对跨国经营活动的影响,把握从环境中寻找机会,回避风险的基本思路。
主要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节 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第二节 国际文化环境分析 第三节 国际政治与法律环境分析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经济环境、政治环境。难点:政治风险的评估方法。
教学方法:
讲述法、提问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作业与练习:
课后复习思考题
单元小结:
第四章
跨国经营环境
第一节
国际经济环境分析
一、人口环境
(一)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对跨国公司经营的影响
首先,人口数量决定基本生活资料(食物、衣着、日用品)的市场规模,为企业带来营销机会。
其次,人口的迅速增长,也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人口结构对跨国公司经营的影响
1.年龄结构
2.性别结构
3.家庭结构
(三)人口分布对跨国公司经营的影响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密集程度。
人口密度越大的地方,对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相反,人口稀少的地方,对商品的需求量就少。
二、经济发展环境
(一)经济发展阶段
1.传统社会
2.起飞前夕
3.起飞阶段
4.趋向成熟阶段
5.高度消费时期
(二)收入水平分析
在现实中对跨国经营更具意义的应该是人均GDP;人均GDP低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居民都贫穷,同样人均GDP很高的国家也未必是人人衣食无忧;国民生产总值只能描述出一国经济规模或市场规模的大小,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有好的投资前景与投资机遇还必须看国民产出的速度,即经济增长速度。
(三)区域经济环境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
一层含义是指成员国之间经济活动中各种人为限制和障碍逐步被消除,各国市场得以融合为一体,企业面临的市场得以扩大;另一层含义是指成员国之间签订条约或协议,逐步统一经济政策和措施,甚至建立超国家的统一组织机构,并由该机构制定和实施统一的经济政策和措施。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①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
②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
③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④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⑤经济联盟(Economic Union)3.新兴大市场
主要的新兴市场有东盟、中国经济区、印度、韩国、墨西哥土耳其、波兰、南非、巴西、阿根廷等。
东盟指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文莱; 中国经济区指中国南方一些省和香港、台湾地区;可能加入新兴大市场的有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等国。
第二节
国际文化环境分析
一、文化的含义
“人类学之父”爱德华·B·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文中指出文化是生活的方式,是人类继承的为一个社会的大众所共同具有的行为模式、情感模式及思维方式总和。
美国营销学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存在两种市场文化,一种是明显的事实性知识:是可以看到的、可短期了解到的文化。如语言、风俗、宗教等;另一种是内在的思维差异,它是指根植在人们心中的,左右人们行为、价值判断的思想、观念、风格等需要长期了解、品味、接触方可明确其内核所在的文化。
二、文化的内容
(一)语言
语言是人类进行信息沟通的方式,是人们思想的重要性载体。首先,我们应了解一国的文字语言。其次,我们还应了解各国的体语。再次,各国的语言存在着极大的语境差异。我们将各国语言分为高语境国家与低语境国家。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还会进一步地影响跨国经营中的一些商业习惯。
(二)宗教
世界上主要的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全世界约有8亿至12亿人口;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还形成一 些独特的节日、禁忌;宗教组织对当地的经济和政治具有一定的影响。首先宗教组织本身是大型的团体购买者;其次它是教徒购买决策的重要影响者。
(三)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态度、评价和看法。
审美观念
时间观念
首先,时间观念可作为确定消费者需求,选择目标市场的依据之一;其次,在进行跨国经营决策及实施过程中,应将时间观念和办事效率结合在一起,考虑时效观念。
三、文化差异维度模型
著名的荷兰学者吉尔特·霍夫斯坦德(Geert Hofstede)教授发现并验证了民族文化差异的5个独立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女性化、不确定性的规避、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四、文化变迁与文化适应
(一)文化变迁
通讯手段的日益发达和交通工具的日益先进,极大地缩小了国与国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随着各国消费者经济收入普遍提高,人们的需要由单纯追求温饱走向了追求多元化的消费;资源秉赋和比较成本的客观存在加速了不同国度之间的经济交往,也带来了异域文化对各国消费者的传统生活的冲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社会中的价值体系、美学观念、语言、道德规范和生活习惯等都在不断地发生着碰撞、借鉴、接纳。
(二)文化适应
在跨国经营中我们应该记住一句话:“文化没有对与错、好与坏之分,只有差异。”克服自我参考价值对跨国经营者的困扰的步骤。
第一步,按照本国的文化特点、习俗和规范来确定业务问题或目标。
第二步:按照外国的文化特点、习俗和规范来确定业务问题或目标。
第三步,把自我参考价值在该问题中的影响孤立出来,研究自我参考价值如何使问题变得复杂化。
第四步,在没有自我参考价值影响的情况下,重新确定业务问题,确定最适当的业务目标。
第三节
国际政治与法律环境分析
一、政治因素
(一)政局风险
(二)民族主义
(三)国际关系
(四)国有化风险
(五)方针政策
二、法律环境
(一)母国法律
(二)国际经济法律
(三)东道国法律
1.法律制度的两大体系。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现行的法律制度,大致可分为两大体系: 成文法系和习惯法系;
2.东道国法律对跨国经营的影响。
(四)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途径
1.法庭和法律的选择问题
2.诉讼问题
3.仲裁问题
第四节
自然地理环境
一、物质自然环境
(1)自然资源短缺的影响;
(2)环境的污染与保护。
二、地理环境
思考题
1.简述影响跨国公司经营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明文化自我参考价值对跨国经营的影响。
3.试述经济发展阶段对跨国经营的影响。
4.简述如何归避跨国经营的政治风险。
5.请从经营环境的角度说明:你认为现在世界上哪些国家具有较好的投资前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