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国培计划初中生物科第三轮送课下乡第二次磨课活动
2016国培计划初中生物科第三轮送课下乡第二次磨课活动
2016-11-25林丽珍(定安县实验中学)阅读 66雨中漫步
2016年11月25日下午,阴雨蒙蒙,定安县研训中心吴克主任组织生物中心组成员在定安县实验中学进行“2016国培计划初中生物科第三轮送课下乡第二次磨课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授课教师是来自海口市琼山第二中学在定安县实验中学支教的吴乾军老师,课题为《第2节 呼吸作用》。
学生们认真听课
学生上讲台演示三个呼吸作用实验
学生演示实验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学生们积极踊跃回答问题
精彩评课瞬间
吴老师《第2节 呼吸作用》第二次磨课结束,相信经过两次磨课后,吴老师送课到中瑞学校会呈现出一节精彩的课堂!
第二篇:2016国培计划初中生物科第三轮送课下乡第一次磨课活动
2016国培计划初中生物科第三轮送课下乡第一次磨课活动
2016-11-25林丽珍(定安县实验中学)阅读 73
2016年11月24日上午,定安县研训中心吴克主任组织生物中心组成员在定安县实验中学进行“2016国培计划初中生物科第三轮送课下乡第一次磨课活动”,本次授课教师是来自海口市琼山第二中学在定安县实验中学支教的吴乾军老师,课题为《第2节 呼吸作用》。
学生们认真听课
吴老师演示呼吸作用的三个实验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老师们也认真听课并做笔记
老师们对吴老师这节提出宝贵的建议
看!吴老师认真听取并做好记录。第一次磨课结束,集思广益,吴老师将对本节内容进一步完善,还要进行第二次磨课,期待呈现精彩课堂!
第三篇:2016国培计划初中生物科第三轮送课下乡活动简报
2016国培计划初中生物科第三轮送课下乡活动简报
2016-11-28林丽珍(定安县实验中学)阅读 89清晨
2016年11月28日上午,定安县研训中心吴克主任组织全县初中生物教师在中瑞学校参加“2016国培计划初中生物科第三轮送课下乡活动”。活动一:由来自海口市琼山第二中学在定安县实验中学支教的吴乾军老师上课,课题为《第2节 呼吸作用》。活动二:评课议课。活动三:由城南中学何兰琴老师作《微课》讲座。
活动一开始了!吴老师讲授《呼吸作用》
吴老师准备好了呼吸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装置
学生们认真听课
学生们自主学习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老师们认真的做听课记录。
学生认真观看呼吸作用的动画视频
学生在演示呼吸作用的实验
吴老师在耐心地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学生在回答问题
吴老师通过火柴的燃烧来解释说明呼吸作用的实质
老师们认真听课并做记录
活动二开始了!吴克主任组织老师们对本节课进行评课议课。
评课精彩瞬间
活动三开始了!何兰琴老师作《微课》讲座。
老师们在认真学习如何制作微课
第四篇:2014“国培计划”磨课小结
2014“国培计划”磨课小结
李永才
本次国培是网络学习和课例打磨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主要研究的是课标和学生学习。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本着“发现问题、追踪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一路走来,有收获,有感动,我感到收获了很多很多的东西。问题引领是关键。
这次培训的最大收获是让我明白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思考问题,要带着问题行走在教学路上。
以前每接手一批学生,总是想尽方法让学生学会知识,增加他们的文化底蕴。至于教学中存在哪些弊端,学生学习中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却很少思考。这次课例资源开发活动,首先需要团队教师寻找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法,然后通过“三备两磨”的课例打磨,在教学中解决发现的问题。
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如果我们在教学路上能够带上问题前行,那么我们教师就会由传授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型。不仅仅关注知识,不仅仅关注文本,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着想。
主讲教师亲力亲为的指导团队成员使用平台,进行课例打磨;从百忙中挤出时间指导磨课的专家老师身上领略到了她们的科研意识,为课例打磨提意见,为教师成长想办法。学员们再也不能躲在自己的小空间里闭门造车了,是要不断寻找教学中的问题,带上问题前行了。团结协作力量大
共同研讨使我明白团队的力量是我们进步和教学水平、能力提高的能源。在磨课过程中领略到同组老师的高屋建瓴,领略到他们对文本挖掘的深入,领略到他们灵光一现的“金点子”,这些都不是我这位青年教师所能企及的,在这次活动中,我真是大开了眼界,学到了不少知识。在研讨中,我们老师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进行交流和相互的碰撞,从而使我们在这种交流和碰撞中激发了灵感,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思想认识有了巨大的提高。经过磨课,我们真正的认识到和体会到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的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能够学,而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主动去探究,学会主动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今天老师的“教”是为了明天老师的“不教”。我想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而不是教授孩子课本上简单的知识。通过这次活动,感觉以前所学的知识太有限了,看问题的眼光也太肤浅了。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但是,经过此次活动,我觉得教师绝对不是一桶水这么简单,它应该是一条有源头的溪流。我认为,教师只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知识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拥有的知识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涌出,而不只是可怜的“一桶水”了。千锤百炼促发展
在这次培训过程中,磨课教师是最辛苦的人,也是收获最大的人。每一次修改备课都要绞尽脑汁,每一次评课都需要极大的承受能力,每一次磨课的过程都像上了一次战场。正是这一次次的磨砺与锤炼,讲课老师才迅速成长起来。
一路的汗水,一路的收获,这一路走来,我们在这炎炎的夏日,在这灿烂的季节结束了国培研修课程资源开发工作,走过的路已不可回头,但我们不需回头,因为在我们起步的时候就已经加倍地珍惜,把一路上的精彩都已收入行囊,这行囊鼓鼓的装着汗水,泪水,快乐和幸福。因为有收获,所以在前行的道路上才会兴致勃勃,在接受盘点的时候才会信心满满。课例打磨宛如流淌着的一股清冽甘泉,浸润着我心田的那一方绿洲。
第五篇:国培研修磨课计划
学段:初中二年级
学科:思想品德
课例名称:过富有情趣的生活
研究目标:
新课标指出,让学生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对研究问题的归因分析我们确定了以下目标任务:
1、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提升教师设计基于学生的教学活动和落实教学活动的能力。
2、通过本次课例研究,增强教师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资源的能力,提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将课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
3、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分析案例和组织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的意识。
研究问题:
1、如何设计并落实基于学生的教学活动?解决“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落实不力的问题。
2、如何选择符合“三贴近”原则的课堂教学资源?引导教师解决思品课教学的生活化、时代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
说明事项:
研究问题的形成过程:第一,学生在思品课堂中积极性不高,对于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敏感,缺乏课堂互动的意识,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必须完成角色的转换,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教师要转变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与学的地位仍然没有完成转变,仍然存在“满堂灌”和“划拉背”的现象。对于教师组织的活动并不能真正的得到学生的认可,让学生内心产生共鸣。这就不能真正的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也就做不到“以学生为本”。因此,在此次研究中我们确定了如何设计并落实基于学生的教学活动,解决“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落实不力的问题。第二,让学生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是对青少年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符合目前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学生发展的阶段规律,对于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新课标还提出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但学生在课堂中面对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参与意识并不高,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还不够强,面对社会中的新鲜事物不知道如何做出选择。经过分析,这种现象是因为教师在组织课堂资源时没有做到选择适合学生发展规律的课堂资源,没有做到“三贴近”原则,使学生对于课堂资源感到陌生。教师的教学设计没有深入社会实践,仅仅停留在课本,没有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做出相应的指导。因此我们确定了如何选择符合“三贴近”原则的课堂教
学资源,引导教师解决思品课教学的生活化、时代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