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五篇

时间:2019-05-14 23:2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2课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2课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一篇:第12课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第12课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内容标准】

(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东北抗日联军、西安事变等知识;能讨论归纳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或收集到的材料,初步分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号召并领导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表现出民族的使命感和强烈的爱国心。

【教学要点】

要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

重点: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深入浅出地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是本课的难点。【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由歌曲导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我有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提问:

1、歌曲表达了什么?

东北军民亡国之痛和期盼光复故地的思乡之情。

2、东北人民的痛苦从何而来?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新课探究】 一、九一八事变

1、分析背景和原因

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②急需摆脱经济危机;③国民党全力“剿共”,给日本侵华提供可乘之机。

2、事变经过

时间: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炸毁柳条湖一小段铁路,却反诬系中国军队所为,并炮击东北军北大营,次日晨,攻占沈阳城。

3、国民党态度

(1)国民政府: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

(2)东北军:张学良(1901--2001)按照蒋介石的旨意,下令东北军不予抵抗,退入关内。

4、结果:①完全占领了中国东北。②1932年,挟持前清废帝溥仪,在长春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

5、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进而占领沈阳及整个东北。东北沦陷是中国的领土主权和经济利益最大的一次损失,使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之间的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局部抗战阶段。

二、抗日救亡运动高涨P80-81

1、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国民众行动起来,开展民族革命战争,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2、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侵略。著名的义勇军有:马占山——黑龙江省民众抗日救国义勇军;杨靖宇——东北抗日联军;等等。

3、各界群众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国运功

①大中城市召开抗日救国大会,组织抗日救国联合会,发表抗日通电。②工商业者抵制日货。

③青年学生请愿,要求国民政府对日宣战。

4、部分爱国将士坚持局部抗战,痛击日本侵略者。如: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国民政府第十九路军多次打退日本进攻;1933年春,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和共产党人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长城沿线抗击日军。

强调:国土虽失,国魂不灭!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抗。敌人侵略越严重,中国人民反抗越强烈!

三、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1、背景与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国已成为当务之急。

②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张学良、杨虎城出于爱国之情接受了中共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④蒋介石拒绝张杨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亲临西安督战。这是直接原因。

2、目的:逼蒋抗日

3、西安事变的概况(P83)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4、各界态度P54 日本:企图趁机促使中国爆发内战

国民政府中亲日派(何应钦为首):进攻西安,以夺取蒋介石的政治权利。美国、英国、国民政府中的亲英美派(宋子文、宋美龄):希望和平解决,以营救蒋介石,维护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和英美在华利益。

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派周恩来率团去西安谈判。

讨论:中共中央为什么主张和平?

认为西安事变的解决会导致两个前途:一是引起新的内战,削弱抗日力量,二是结束十年内战,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所以中共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5、结果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6、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一致抗日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战争的历史转折点,标志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原因,在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号召并领导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表现出民族的使命感和强烈的爱国心。

【真题训练】

1、每年9月18日这一天,我国上百个城市都进行鸣笛活动,目的是教育国民不忘国耻。这一活动与下列哪次事件有关(B)A、《马关条约》签订 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

2、“背负国耻家仇东北易帜无愧少帅风范,肩当民族大义西安举事堪称中华英雄。”“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从这些对联中推断张少帅最大的历史性贡献是(C)A、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B、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领导

C、为抗日救亡毅然发动西安事变 D、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13课 全民族抗战开始

【内容标准】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七七事变、淞沪会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南京大屠杀等知识。分析理解七七事变为什么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搜集资料,围绕当前日本右翼的一些否认历史的观点展开讨论,加强对本课内容的掌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抗战初期,中国军民的英勇奋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爱国将士的战绩和气概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它是不容歪曲的铁的事实和无可辩驳的侵略罪证,侵略者的暴行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教学要点】

要点: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南京大屠杀。

难点:为什么在七七事变后,长期执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党领导层的对日态度趋向强硬,并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合作。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从“卢沟晓月”导入。卢沟桥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联拱石桥。卢沟桥工程浩大,建筑宏伟,结构精良,工艺高超,为我国古桥中的佼佼者。桥全长266.5米,桥面宽绰,桥身全用坚固的花岗石建成,下分11个券孔,中间的券孔高大,两边的券孔较小。10座桥墩建在9米多厚的鹅卵石与黄沙的堆积层上,坚实无比。桥墩平面呈船形,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每个尖端安装着一根边长约26厘米的锐角朝外的三角铁柱,这是为了保护桥墩,抵御洪水和冰块对桥身的撞击,人们把三角铁柱称为“斩龙剑”。在桥墩、拱券等关键部位,以及石与石之间,都用银锭锁连接,以互相拉联固牢。这些建筑结构是科学的杰出创造,堪称绝技。

卢沟桥还以其精美的石刻艺术享誉于世。桥的两侧有281根望柱,柱头刻着莲花座,座下为荷叶墩。望柱中间嵌有279块栏板,栏板内侧与桥面外侧均雕有宝瓶、云纹等图案。每根望柱上有金、元、明、清历代雕刻的数目不同的石狮,其中大部分石狮是明、清两代原物,金代的已很少,元代的也不多。这些石狮蹲伏起卧,千姿百态,生动逼真,极富变化,是卢沟桥石刻艺术的精品。由于桥上石狮多得叫人无法数清楚,因而北京地区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卢沟桥上的石狮子——数不清”。1961年,文物工作者采用编号的办法,共清点出石狮485头。1984年。又一次核查,查清桥上的石狮多达489头。卢沟晓月原本美丽祥和,可是,1937年7月7日„„。

【新课探究】 一、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时间:1937.7.7

2、地点:北平(今北京)西南卢沟桥。

3、经过:(P86)1937.7.7夜,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诡称一名士兵失踪,强行要求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严拒。日军便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将士奋起抵抗,史称“七七事变”。

4、七七事变的影响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影响 日:全面侵华 历史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中:全民族抗战

七七事变是一个标志,对日本来说,它把局部性的侵华战争扩展成全面性的侵华战争,这是侵略行为的升级。对中国来说,从此前的部分爱国将士和爱国民众自发的局部抗战转化为此后政府官兵有组织的全国性抗战,这是中国历史进入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的开端

5、七七事变后国共态度(P87)

共产党: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指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国民党: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表示要对日本的侵略实行抵抗。原因:亡国之危迫在眉睫;威胁到其统治.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1、简介统一战线形成过程:(P88)1937年,根据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至此,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意义: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是动员并团结全民族力量展开长期抗战的根本保证,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三、淞沪会战(1937年7月——11月):上海失守,但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P88)

四、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等的指挥下,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P89小字部分)

五、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抗战时期陪都)。

六、南京大屠杀 1、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在南京用活埋、集体屠杀、刀劈、火烧、水溺等惨无人道的手段,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

2、铁证如山:引导学生看教材P90—91,思考课本P90—91的文字材料和图片对揭露大屠杀的真相起了什么作用?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说明大屠杀的罪行铁证如山,无可置疑,不容掩饰。铁证

(一)是中国人的控诉;铁证

(二)是中立国人士的目击;铁证

(三)日文报纸的报道是日本侵略者的变相“自供”。

3、列举近代日本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行。

答: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行野蛮的南京大屠杀;发动细菌战等

4、你认为日本教科书事件和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说明了什么?

提示:日本政府没有对二战作深刻的反省,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和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5、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给我们什么警示(或教训启示)?

提示: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防止战争悲剧重演;只有铭记历史的伤痛,才会更珍视今天的和平,只有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日本要正视历史问题,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我们要学习日本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我们要冷静理智,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等等行,6、你认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提示:a、日本必须正视历史;b、必须要注意搞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c、必须牢记历史,不能重走军国主义道路;d、切实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认识抗战初期,中国军民的英勇奋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爱国将士的战绩和气概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它是不容歪曲的铁的事实和无可辩驳的侵略罪证,侵略者的暴行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真题训练】 1、70多年前,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其标志性事件是(C)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要实地调查抗战时期陪都的情况,你应该去(C)A、南京 B、北京 C、重庆 D、武汉

3、对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A、两次事变爆发后,中国政府都进行了积极抵抗 B、是日本推行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 C、都是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而策划的 D、中国内部不统一给日本提供可乘之机

4、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把日本在20世纪对亚洲国家的侵略美化为“把亚洲人从欧美统治之下解放出来”。以下侵华史实中能使这一谎言不攻自破的有(C)

①挑起甲午战争,制造旅顺屠杀 ②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③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④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中国的大学生中间传唱这许多歌曲。这些歌曲大部分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你认为这个共同主题最有可能是(D)

A、歌颂祖国 B、追求理想 C、抨击时政 D、抗日救亡 【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14课 同仇敌忾 抗战到底

【内容标准】

(1)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2)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3)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等知识。归纳理解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内容和意义,探讨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侵略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光辉典范。

【教学要点】

要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重点:中共“七大”;抗战胜利的意义。

难点:分析日本在1938年底变换侵华战略方针的原因和意图。【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开门见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后,国民党军队和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同仇敌忾,痛击日军,展开全民族抗战。

【新课探究】

一、台儿庄战役

1、背景:(P93)1938年春,日军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打通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造成西攻郑州、南迫武汉的战略态势,向津浦、陇海两线交会的徐州发动进攻。徐州会战开始。而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中的一次重大战役。

2、时间:1938年春

3、指挥者:李宗仁(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4、战绩:歼敌1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在历史半个月的激烈而反复的巷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此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但后来,日军调集大量兵力围攻徐州,5月徐州失守,10月,广州、武汉相继陷落,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沦入敌手。

5、思考并回答:为什么国民党部分爱国将士奋勇抗战,也取得过一些鼓舞人心的胜利,却仍然挡不住日本的进攻而丢失大片国土?

三大原因:

一、军力对比,敌强我弱;

二、指导路线,片面抗战;

三、各自为战,指挥失当。

二、日本改变侵略方针

1、背景:1938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2、侵略方针的变化:

①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影响:汪精卫投敌叛国;蒋介石掀起反共高潮,制造“皖南事变”);

②对共产党: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基地。实行“囚笼政策”。

三、百团大战

1、目的: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

2、时间:1940年8月(1940年秋)

3、指挥者:彭德怀

4、战场:华北战场

5、战绩: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兵力,历时3个半月,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歼灭日伪军2.5万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缴获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

6、影响:百团大战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规模最大的战役。牵制了日军对西北、西南的进攻,遏止了国民党内的投降妥协倾向,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增强了全国军民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

7、抗日根据地困难时期(1941年——1942年)

原因:百团大战后,日本侵略者对敌后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国民党的军事包围、经济封锁;严重的自然灾害。

中共克服困难措施:经济改革、政权建设、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等。

四、中共七大

1、背景:(1)根据地军民读过困难时期,并开始对日军发动局部反攻,抗日形势好转。(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处在最后胜利的前夜。

2、召开时间:1945年4月

3、地点:延安

4、内容:(P97)①大会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②毛泽东在大会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③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④大会通过新党章。

⑤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⑥大会选出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集体领导。

5、意义:

①是团结的大会,使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②是胜利的大会,为最后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五、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促使日本投降的因素(P98)

①1945年湘西会战,拉开了中国军队战略反攻的序幕。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转折点。

②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③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向中国东北境内的日本侵略军发动全线进攻。④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

⑤10日,延安总部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立即向敌人展开全面反攻。

2、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②1945年9月9日。日本向中国政府提交投降书。

③1945年10月25日,台北受降仪式,台湾回归祖国。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战争,得道多助。②中共领导,中流砥柱。③国共合作,全民抗战。④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援。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P99)

(1)国内意义:①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②抗日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称霸的野心。③雪洗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④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⑤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2)国际意义:①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中国人民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战胜和消灭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尊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真题训练】

1、近代史上,台湾曾经被日本割占,长达(D)A、100年 B、80年 C、60年 D、50年

2、下列人物,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领导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取得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战役性胜利的是(B)

A、林彪 B、李宗仁 C、张学良 D、彭德怀

3、材料:2007年温家宝总理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会谈时指出:“中日两国有着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个50年的不幸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就是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开辟中日友好合作的新道路。”

请回答:(1)“50年不幸的历史”中,“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了哪两次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2)各举一例说明“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南京大屠杀、日本广岛长崎被美国投掷原子弹)

(3)日本在哪一事件后强大起来,并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的?(明治维新)(4)展望“中日友好合作的新道路”,请给日本中学生写一句寄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视历史,珍爱和平;共同创造中日两国和平友好、互惠互利的未来等。)

【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15课 回眸八年抗战——探究活动

(三)【活动内容】 回眸八年抗战。【活动学目标】

1、用多种文艺形式,再现抗日战争历史。

2、感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斗争精神。

3、通过参加与集体活动,培养合作精神和艺术表演才能。【活动方案】

1、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围绕4个主题分头进行文艺表演。例如:(1)控诉日本侵华带来的民族苦难:配乐朗读《松花江上》等。

(2)讴歌抗击日本侵略的人民战争:表演唱《游击队之歌》,《大刀进行曲》等。

(3)赞颂解放区军民的大生产运动:小歌剧《南泥湾》等。

(4)怀念帮助中国抗日的国际友人:小话剧《白求恩大夫》等。

2、评分:可以把下列要求作为评分标准(1)节目编排:内容、形式、组合„„(2)临场表演:语言、形体、表情„„(3)辅助手段:化装、道具、布景„„ 【课外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抗日题材的影片,如《太行山上》、《台儿庄战役》、《南京大屠杀》、《东京审判》等等,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日本侵略暴行,感悟中华民族抗日精神。

【教学实践与反思】

第二篇: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说课稿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说课稿

石河子一四八团中学 姜胜基

一、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第一课,本课课题: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本课分三目内容,第一目:虚假“繁荣”的幻灭。这一部分主要讲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及其原因;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第二目: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这一部分主要讲这次经济危机的扩大;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第三目:“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这一部分主要讲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并没有让美国走出困境。这些知识是为下一课“罗斯福新政”作铺垫。同时,理解掌握本课的知识也是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础。

二、说学情

根据所面对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本学期高一学生的本学科的主要任务:通过自治区级的学业水平测试。所以,教学中主要放在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在能力提升方面不做太高的要求,知识尽量不扩展太多,知识的理解深度上不作过高的要求。

三、说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其中重点要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致。

本课难点: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自由放任”政策。其中关于对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的理解,要求学生通过这些知识认识我国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这是本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本着转变教学理念,追求有效课堂的原则,主要运用“引导学生学”的思路来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上,首先是将一些基本知识问题化,通过学生自学本课,解决一些基本问题。这种做法便于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避免学生“自己看完书,什么影响也没有”的这种现象。其次,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通过学生的探究性思考;合作讨论学习的活动,加深对本课重点、难点知识理解。同时,通过这种主要以自学为主的办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渐地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从胡佛应对这次经济危机的失败,人们对胡佛的幽默讽刺的评价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去探究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去探究人们为什么对胡佛做出那样的评价。

(二)进行新课:新课的学习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自主互助学习,通过阅读课文,完成基础练习题,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第二阶段,能力提升和情感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对三个探究性问题探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失败的教训的认识,感悟到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正确性,积极拥护和支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小结:回顾本课知识,通过知识结构图,将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

(四)课堂检测:课堂检测设计了5个选择题,一个材料分析题。其中选择题里有一个读图题,这是近年来学考和高考中常出现的题型。这样的题对学生来讲有些难度,关在在于会不会读图。通过做题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上本课的检测题)

第三篇:17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

援引历史资料(图片表格等),帮助学生归纳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运用分析与讨论,拓展学生思维,加强学生对经济危机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经济虚假繁荣会导致经济的崩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通过对经济危机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政策的重要性。

树立关注人类命运的责任感和面对灾难的坚强意志。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影响。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教学过程 课前延伸

1.在“繁荣”的表象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严重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依然存在。2.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

银行贷款,更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

3,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

华尔街 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4.从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演变为

世界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5.面对严重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课内探究 一.导入新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被很多美国人称为“繁荣年代”,当时处于总统柯立芝当政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称为“柯立芝繁荣”。“柯立芝繁荣”时期,私人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汽车、电器、房屋建筑业成为美国三大支柱行业,一切显得富足而舒适。很多美国人乐观地认为,自己的“美国梦”正在实现。然而,到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却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短促的“繁荣”一夜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大萧条景象。大街小巷中的美国人都在纳闷儿,“美国到底怎么了?”“美国梦哪里去了?” 为什么会爆发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为什么如此严重?这次经济危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分析。二.检查预习情况:讲授中穿插提问、抽查 三.布置学生自学: 1.学生自主探究题:

(1)阅读P81图《廉价卖车》、《黑色星期四时的华尔街》、《美国人领取救济》,提问:你如何认识这三幅图反映的现象? 点拨方法:简单认识本课要讲的内容

参考答案:这是美国在1929年经济危机降临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2)阅读P81【学思之窗】回答:20世纪20年代的分期付款方式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点拨方法:了解分期付款的概念,分期付款属于消费信贷范畴,是以信用维持的销售手段,其经济活动的完成必须依靠银行贷款来进行。参考答案:分期付款最初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当分期付款过度发展后,造成了经济“繁荣”的假象,为经济危机的发生埋下重大隐患。

2.小组合作探究题:

(1)同学们,假如你是美国总统,想一想,该如何摆脱危机?

面对危机,当时的美国政府――胡佛政府采取了何种对策呢?

点拨方法:结合危机的具体原因及危机下的社会状况,运用和提取教材语言,有针对性地解决

参考答案: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倾销过剩商品,转嫁危机;提高待遇,提高社会购买能力,以此激活市场,带动工厂恢复生产。(言之有理均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四.教师精讲点拨 1.知识点辨析:

(1)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即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这场危机并不仅仅发生在美国,它还波及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产生极大影响,结合这场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表现总结出其特点: ①范围广:

从地域范围看,危机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

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信贷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 ②持续时间长,达四年之久;

③破坏性大:不仅在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甚至在危机以后也长时间不见经济的复苏。2.探究题评析:(1)要提高认识、简述、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2)习惯性的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学会对教材和资料有效信息的提取与运用。3.规律总结:

(1)大危机的爆发说明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然要求变革经济运行机制,说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策要与时俱进。4.方法指导:

(1)对学生独自完成的探究题,要引导他们学会能从逻辑上分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2)对小组合作探究的题目:要求开展小组活动,展示探究成果,以达到加深小组合作意识,锻炼思维运用和发散的能力 五.课堂反馈训练:

1.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

A.金融危机

B.通货膨胀

C.市场萧条

D.产品过剩 参考答案:A 2.以下哪种矛盾直接引起了1929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A.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B.大生产与私有制的之间的矛盾

C.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D.大资本家与小投资者之间的矛盾 参考答案:C 3.引发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有

()

①纽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发生动摇

②经济的虚假繁荣

③市场上普遍推行分期付款

④股票投机活动空前活跃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4.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高利润低消费的矛盾

C.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D.股价狂跌,股市崩溃 参考答案:A 5.1929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到整个世界,这主要是()A.世界市场的作用

B.资本主义在全球占据优势

C.美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大国

D.经济规律在起作用

参考答案:A

6.右边的折线图说明了什么问题?()A.1932年的工业产值比1929年下降了36.2亿美元

B.此表证明了苏联这个时期重工业急速发展起来的史实 C.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工业生产不断扩大

D.世界范围的大萧条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生产 参考答案:D

7.阅读1929---1933年美、法、德、英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统计表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46.2%

40.6%

28.4%

16.5%

8.4%

表格说明的问题有)

(① 经济危机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国际市场的争夺 ② 各国对经济危机干预不断减弱

③ 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④ 美国和德国受到的破坏程度最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参考答案:D

8.美国总统胡佛不愿意采用政府干预的方法克服经济危机,是因为他认为:()

① 政府干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措施

② 美国的繁荣是永恒的,危机是暂时的

③ 传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能改变

④ 市场经济能够解决所有经济问题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A

课堂小结

从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为开端,爆发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对危机胡佛政府采取了失败的反危机措施,使形势进一步恶化,由此,胡佛政府失去了民心,在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败给了罗斯福。罗斯福上任后大胆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适时根据形势变化进行政策调整,从而促进生产力的恢复,摆脱危机,并最终使美国经济制度发生了最为深刻的变革。

课后习题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

材料一: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具体下降的情况见下表。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46.2% 40.6% 28.4% 16.5% 8.4%

材料二: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1933年以后,这场经济危机的高潮才过去,但各国经济的恢复仍是步履维艰。

回答: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各是什么?

2.围绕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前美国股票投机与分期付款情况,联系当今我国股票热、楼市热等社会现象,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选做)

板书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虚假“繁荣”的幻灭

1、虚假“繁荣”的原因:

2、虚假“繁荣”的表现:

3、虚假“繁荣”的幻灭:

二、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危机的爆发:

2、危机的根源

3、危机的特点:

4、危机的影响:

第四篇:高考状元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男孩危机凸显

高考状元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男孩危机凸显

2013年6月17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报告对1952-2012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的求学和职业等状况展开统计分析,这是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连续第7年独家发布高考状元调查研究报告。报告显示,1977年恢复高考36年来,高考状元流失海外严重,7成状元难觅职场踪迹。高考状元并非“全军覆没”,专业领域“职场状元”频现;学界状元职业成就最高,3人当选中国两院院士,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经商从政不是状元所长,无人登上福布斯胡润中国富豪榜,尚未出现省部级以上官员。报告指出,“状元热”源于社会对知识和公平竞争的尊重,社会对状元未来职业成就有更高的期待;总体而言,恢复高考以来高考状元职业成就平平,状元的教育投资回报率未达社会预期。

恢复高考36年来,中国六星级和五星级大学最受高考状元青睐,8成状元扎堆就读北大清华;高额奖学金成高校争夺状元“杀手锏”,港台高校未对北大清华构成实质性威胁。令人惋惜的是,2000年以来浙大、武大和吉大等居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大学排行榜前十强高校,没能赢得中国最优秀考生的钟爱,已无高考状元报考。近十年来,高考状元追捧热门专业,经管专业最受高考状元青睐,农学等冷门专业至今无状元问津。全国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明显,女状元比例高达51.84%,男性高考竞争力下降,男孩危机日益凸显;湖北男状元比例最高,福建女状元巾帼称雄。值得关注的是,全国有520所中学培养出高考状元,“国字号”或“省字号”名牌中学垄断各地区状元;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培养35名状元,雄居中国校友会网2013中国顶尖中学排行榜榜首,勇夺中国“高考状元摇篮”美誉。高考状元性别大战,巾帼略胜须眉

报告显示,在中国校友会网调查到的2000-201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中,女状元略多于男状元,“半边天”的高考成就令人刮目相看。统计发现,女状元有522人,占总数的51.84%;男状元有485人,占总数的48.16%。其中,女状元从2000年最低的40.00%上升到2007年最高的62.79%,上升势头迅猛,男状元比例则从2007年的60.00%下降至2012年的49.38%,跌幅明显。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总体而言,2000年以来全国高考状元“阴盛阳衰”趋势明显,巾帼略胜须眉,男性高考竞争力下降,如果高考模式和科目未做大的改革,未来女状元可能将“独霸天下”。值得庆幸的是,男性在中国高考理科状元榜上仍坚守传统的霸主地位,男状元占64.26%,女状元仅占35.74%。全国高考文科状元中,却是另一番景象,可谓“一骑红尘妃子笑”,女性已经远超男性,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占66.98%,男性仅占33.02%。

中国校友会网2000-2012年中国高考状元性别构成情况

年份

2012

2011

2010 男状元比例 49.38% 54.32% 53.85% 女状元比例 50.62% 45.68% 46.15%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合计 48.15% 43.66% 37.21% 39.47% 44.00% 52.70% 54.41% 38.03% 55.84% 60.00% 48.16% 51.85% 56.34% 62.79% 60.53% 56.00% 47.30% 45.59% 61.97% 44.16% 40.00% 51.84%

高考状元男女比例倒挂,男孩危机凸显

分析指出,2000年以来,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高考中女性优势地位逐年上升,男性优势地位逐渐丧失,与中国总人口男女比例相比,男女比例出现倒挂,“男孩危机”现象日益凸显。据2011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权威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48.73%,男性比女性多3398万;全国男女人口比为105.20比100,呈下降趋势,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了1.54个百分点。而在出生人口性别比上,男多女少问题依然严峻,根据普查初步汇总的情况,出生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以女孩为100)是118.06比100,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116.86提高了1.20个百分点。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由于我国长期存在“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女性不仅在出生权上弱于男性,而且在教育权上更是不如男性。虽然有《义务教育法》等诸多法律保障,但女性尤其是在老少边穷落后地区的女性和进城务工家庭的女孩,其受教育权和受教育年限更是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以来,男女平等观念、教育公平理念受到广泛认可并不断得到落实,女性的受教育权在扩大、受教育年限在延长、受教育层次在提高,特别是同期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男性,使得女性在多方面赶上并超越男性成为可能。人口总数中男多女少、高考状元中女多男少,使得男孩子无论是在“考场状元”的争夺上,还是在人生伴侣的争夺上,都出现了男性竞争力退化的危机。

湖北男状元比例最高,福建女状元巾帼称雄

报告显示,在中国校友会网调查到的2000-2012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中,湖北高考状元中男性比例最高,为71.43%;状元男性比例超过60%的地区仅有湖北、山西、安徽和山东等4省市。而在女性高考状元方面,福建女性状元比例最高,为70.27%,其中福建、河北、北京、黑龙江、江苏、天津、辽宁和上海等省市状元女性比例超过60%。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

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分析指出,出现上述原因可能的影响因素很多,与各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主流价值观有重要关系。比如福建人善于经商,男性相对不强调读书而是经商,于是女状元多;上海商业比较发达,是个小资城市,女性独立空间更大、更活跃,于是女状元多;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比较男性中心主义的地区,儒家强调读书,于是山东男状元多。江西也类似,江西也是一个强调读书传统的地区。

社会进步男女日趋平等,高考科目有利女状元拔尖

报告指出,2000年以来中国女性已逐步在高考竞争中“称雄”,“半边天”在高考状元群体中“一枝独秀”。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社会进步男女日趋平等、高考科目设置中语言类偏多、女性身心特征优势等是导致高考赛场上“阴盛阳衰”的三大原因:

其一是随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日趋进步,男女的社会地位越来越平等。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社会和家庭给予了女性发展前所未有的支持和重视,女性在社会各行各业早已是“半边天”或“顶梁柱”。女性接受教育机会越来越多,参加高考的女生也越来越多,女性基数越大夺取高考状元的几率就越高。

其二是女性身心特征优势决定其在现行的中考、高考等标准化考试中处于有利位置。女性相比男性而言,心思更为细密、心理更为稳定、知识点记忆更为系统,且在语言方面见长,而男性多在空间推理和数理逻辑方面占优。与以往相比女性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大大增加,现行的高考模式、科目设置和内容都有利于女生在高考“战场”上发挥得更好,特别是语文、英语等语言类基础必考科目使得女性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机会更大。现行的基础教育考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更利于女性身心优势的发挥,相对而言则压抑男性的优势,文科状元中女性多、理科状元中男性多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三是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和女权运动的出现,女性意识日益觉醒,开始表现出强烈的对事业成就的需要、对自身价值的认可和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渴求。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专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王凌峰副教授指出,长期以来,“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导致社会各个领域重男轻女现象严重,女性在生存权、教育权和发展权等多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或歧视,使得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总体不高,这种社会压力和角色定位激发了女性的潜能及对自身能力提升的渴望和动力,特别是在国家倡导教育公平和社会鼓励男女平等的情况下,女性不断努力,自信心不断提升,在高考中和职场上超越成为她们证明自己能力和才干的重要手段和绚丽舞台。

中国校友会网2000-2012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性别构成名次地区名称 湖北 山西 安徽 山东 男状元比例 71.43% 70.37% 64.10% 60.98% 女状元比例 28.57% 29.63% 35.90% 39.02%

29河南 甘肃 江西 广东 宁夏 内蒙古 新疆 重庆 海南 青海 浙江 广西 湖南 陕西 四川 贵州 吉林 云南 辽宁 上海 天津 黑龙江 江苏 北京 河北 福建 58.06% 56.67% 56.67% 55.68% 53.57% 53.13% 51.22% 50.00% 48.28% 47.83% 44.74% 44.44% 43.59% 43.33% 42.86% 41.94% 40.63% 40.54% 40.00% 40.00% 37.93% 37.50% 37.50% 34.48% 33.33% 29.73% 41.94% 43.33% 43.33% 44.32% 46.43% 46.88% 48.78% 50.00% 51.72% 52.17% 55.26% 55.56% 56.41% 56.67% 57.14% 58.06% 59.38% 59.46% 60.00% 60.00% 62.07% 62.50% 62.50% 65.52% 66.67% 70.27%

第五篇:历史必修二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教学反思

2014年3月14日上午第四节课,在高一理6进行本课内容教学,总体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还可以,并于本课教学内容完成后,认真同听课教师进行交流、探讨,现对本课教学内容反思如下:

1、对本单元的单元引言设计和讲解的可以,要在日后的教学当中继续坚持和不断更新完善。

2、由于老师讲述过多,使得教学内容上超额完成,所以教学中应多多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们解析材料的能力,调动其自主学习能力,化被动为主动。

3、在课上书写板时,要调整或分配好方位,如主板书在左手边,右板书在右手边等,且板书的字体不要太大,以免书写不下时擦掉影响最终的本课内容总结。

4、讲课的同时语言运用要再有条理、凝炼些,这方面可以多多聆听理科老师的课堂教学,从中进行学习和提高。

5、切忌多媒体课件运用时要得当,以免耽误教学时间。

6、要引导学生们分清楚这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综上所述,在日后的教学中要多多改进和不断完善自

己,争取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里尽快的成长起来。

下载第12课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2课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着严重的文脉危机

    中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着严重的文脉危机:首先是历史城区的“破坏性建设问题”,历史城区是城市之根、文脉之本和风貌之基,但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遭到破坏,这种破坏......

    李宁最严重人事危机_渠道[五篇范文]

    李宁最严重人事危机:渠道“高压”,三高管离职 渠道和销售压力大,“历史和制度问题,并非短期可解决” 本报记者丁磊孟岩峰 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02331.HK)人事地震。 5 月2......

    中华传统文化和古老的汉字文明遭遇空前的网络颠覆危机[精选]

    中华传统文化和古老的汉字文明遭遇空前的网络颠覆危机 自从有了网络,便有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源于传统文化,根植于现实文化,但是自从网络文化诞生以来,便有了生命,开始沿着不同......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危害;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教学难点 分析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导入 本课引言重点指出甲午......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正在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正在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这从网友的调侃可以看出。 慈善事业在内地起步较晚,近年来各种诈捐、骗捐多发,上海卢湾红十字会还爆出天价餐费的丑闻。慈善组织到底......

    快板书剧本:烟草行业喜空前

    合:公元2005年,神州处处换新颜,三个代表指航向,条条战线捷报传。甲:国泰民安江山固。乙:特色中国史无前。丙:腾飞的祖国喜事多。丁:几天几夜说不完。甲:今天咱们不把别的表。乙:把咱烟......

    历史教案-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教学教案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左宝贵与平壤战役;邓世昌与黄海战役;旅顺陷落;丁汝昌与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甲午中日战争是......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示例之二

    甲午中日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教案示例之二 教案示例之二甲午中日战争 教材分析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1894年,甲午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