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实践报告-关于陕北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状况的调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关于陕北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状况的调查
所 在 院 系: 专
业: 小 组 成 员: 学
号:
关于陕北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状况的调查
摘要:陕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远古至近现代,陕北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占据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位置;陕北不仅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还用厚厚的黄土哺育了中国革命。陕北地区所拥有的积淀深厚、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在整个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陕北民俗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调查陕北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状况,全面发现陕北民俗文化发展的现状,从而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其民俗文化,使黄土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字:陕北 文化 黄土 民俗
引言:
文化属于社会范畴, 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与人类的存亡相始终, 它是历史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陕北文化是指在陕北高原这块特定的黄土地上, 各族人民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陕北高原北靠鄂尔多斯高原, 东尽黄河, 南接八百里秦川, 西连河套, 处于北方游牧区向中原农耕区的过渡地带。这一地缘关系决定了陕北文化处于草原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河套文化的包围之中, 并受着这些文化的影响。这些年来, 陕北文化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 许多文人学士们涉足于这块土地进行文化考察和研究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人们看重陕北文化, 将它进行研究, 足见其在民族文化史上所踞的重要地位。
正文:
一、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的意义与目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全国人民今后五年努力奋斗的伟大目标。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快各地文化艺术创新型体系建设,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忽视的紧迫任务。而通过发展各地先进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才能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使古老文化一直流传,再加以创新加入时代的元素,得以更好的发展。
二、陕北文化
陕北是中国东部与西部的结合处, 也是黄河文明和草地文明的结合处, 又是土地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结合处。千百年来, 这里是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的前沿, 这里的民情风俗有其独特之处。
(一)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对流行于陕西榆林、延安等地域的民间歌曲的统称,以语言质朴、内容丰富、地方特色浓郁而见称。它是一幅生动的陕北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历史画卷,形象地折射出陕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独特的民俗文化。
陕北民歌中一个显著特征是叠字的运用。如“风刮芦草忽闪闪,年轻的朋友蜜罐罐;桃树花开粉团团,新交的朋友面粘粘;白面片片肉臊臊,想你想成半吊吊”;这些叠字都是口头语的提炼,它能使所表达的事物更形象更逼真,也充分反映了陕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质朴、豪放和诙谐的性格。方言土语的娴熟运用,如:“避风湾湾阳崖根根,这达正没人盛格阵阵”;这些口语化、生活化语言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泼辣的情调,给人一种亲切感。
另外,有些民歌只有用方言唱出来才能赋予鲜明的地方色彩。如“你妈妈打你不成才,露水地里穿红鞋”,普通话“才、鞋”不同韵,而陕北方言中“鞋”读“孩”,用方言演唱,既解决了押韵问题,又突出了地方风格。
修辞手法的集中运用,比喻如:“白格生生的脸蛋西北风吹,你是哥哥的心锺锺。站在那圪塄上了不见你,眼泪珠呀好比连阴雨”。夸张如:“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软,拿起哪个筷子我拿不起个碗”,形象地描写了人想人的那种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无奈心情。“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穷” 其中有比喻,有夸张,有对偶,有比兴,短短两句中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手法,真可谓语言中的精华,这就是陕北民歌中的语言文化价值。
陕北民歌能原汁原味地传达出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传唱出一种和传统文化联结的悠长人生,传递着陕北人纯朴的至情至性和全部的心灵秘密,揭示出陕北人生命的真实。因此解读陕北民歌,既有助于从民俗文化视角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陕北民歌,也有助于从民歌中探索陕北民俗。
(二)饮食习惯
陕北历来为半农半牧区,陕北人忠厚善良, 勤劳俭朴, 待人诚恳, 好客守信, 极具吃苦精神与忍耐精神, 而一旦奋起, 则敢于斗争, 且十分勇敢, 具有鲜明的北方汉子的特点。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 陕北农作物以种植高粱、黍子、糜子、荞麦、小麦、玉米为主。主食以用小麦、荞麦制作的面食为主,如荞面、剁荞面、荞面圪坨, 辅食有油馍馍、枣糕、黄米捞饭、小米干饭、糜子糕和杂面等。“荞面圪坨羊腥汤, 死死活活相跟上”中咏到的“荞面圪坨”是陕北人的主食之一。陕北人将和好的荞面搓成长条, 用大拇指捻成小指头蛋儿大小的卷儿, 然后煮食。吃时浇上羊肉臊子汤, 味美无比。吃荞面圪坨一定要配羊腥汤, 圪坨与羊腥汤两者不可缺一。
陕北人素喜食用油糕, 它不仅营养丰富, 而且“糕”与“高”同音, 寓有兴旺发达、节节高升的吉祥之意, 表达了陕北人企盼步步高的美好心愿。逢年过节、祝寿满月、婚喜乔迁之际, 糕馍为必备食品, 因而亦称“年糕”、“喜糕”、“寿糕”。米酒是陕北人普遍饮用的一种家酿酒, 其色泽黄亮, 酸甜适度, 口味绵醇, 回味悠长, 带有浓厚的地方风味特色, 因而颇受群众喜爱。在订亲时, 两家人面对面相坐, 吃油糕、喝米酒, 决定儿女终身大事,将人情、亲情、爱情和糕香、酒香有机地融为一体, 更增加了爱情生活的情趣和欢快喜悦的气氛。
(三)服饰特点
“ 羊肚子手巾水上漂, 年轻人唱曲子解心焦”中的“羊肚子手巾”个民俗词语。“羊肚子手巾”头上戴是陕北中老年人的惯常打扮。因为陕北多风沙, 且穷苦人常在山野间劳动, 所以, 把白色的毛巾打结盘于头上, 一来可挡风沙,二来可遮暴阳, 三来可擦热汗, 可谓一物多用, 又叫“白羊肚手巾”。把这种白色毛巾喻称为“白羊肚” , 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原因:(1)羊子在陕北广被放牧, 羊子和人们的关系密切, 用人们最为熟悉的东西作喻, 易于为人所理解;(2)在陕北, 几乎每家都有羊子放牧, 牧羊人又多以白毛巾为遮阳挡风沙揩汗之用,故以之作喻, 乃自然之理。有人认为, 陕北人喜欢穿光板羊皮袄和白颜色的服饰。这种衣裘尚白的习俗和戎狄之族是分不开的。以崇尚的颜色不同而分为赤狄、白狄等。陕北为白狄所居, 党项羌亦有尚白的习俗, 如元昊就把自己所建的王朝称为“白上国”, 这种尚白的习惯就一直深深地溶化在陕北人的潜意识之中, 支配他们的心理前后达几千年之久。如今, 头戴“白羊肚手巾”的陕北人形象已深深地扎根于全国人民心目中。
(四)窑洞文明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 蕴含着北方民族穴居的历史遗风。明弘治年间延安知府有诗道:“峰头辟土耕成地, 崖畔剜窑住作家。”窑洞是陕北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港湾。
陕北的窑洞有土窑、砖石窑、薄壳窑三种。土窑是延安地区窑洞中最常见的“老祖母”。石窑是陕北窑洞中的“富贵者”, 是土窑的继承和发展。土窑是挖出来的, 石窑是箍起来的。窑洞内的设施以土炕为主体。陕北天气寒冷, 夏季很短, 土炕是居家生活必不可少的。陕北人的窑洞把厨房与卧室合二为一, 烧饭的锅头连着大炕, 灶口为蛤蟆嘴形, 无论是烧柴还是烧煤, 都不用风箱。做饭时, 灶火的一部分热量通过炕道, 烧热了土炕, 既做了饭,又取了暖, 一举两得。土炕还是陕北人家庭生活的红火中心。来人盘腿上炕, 米酒、红枣端上桌, 宾主交谈, 其乐融融。前炕紧靠窗户和门口, 这给年轻人谈情说爱创造了空间。
(五)出行方式
陕北人过去走亲访友, 逢集赶会, 多靠步行;稍微富裕的家庭, 一家三口出门, 妻子怀抱孩子骑驴丈夫则牵驴;坐轿者,骑马者, 则都是富户人家。“骑驴婆姨赶驴汉, 怀中抱个肉圪蛋(小孩子)”形象地反映了陕北人的行旅习俗。
现在,由于陕北地区黄土高原山大沟深, 生活所需之物资过去多由骡马驮运。于是, 脚夫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一种古老职业。脚夫以骆驼、骡马或毛驴等牲畜为伴, 因乡下人多认为牲畜是有灵性的, 是性灵。所以, 脚夫又叫赶性灵的人, 脚夫的工作就是赶性灵。走在前面的性灵在额头上被装扮上红缨和三面小圆镜,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像三盏点着的灯。“走头头的骡子儿三盏盏灯, 戴上那个铃子哇哇的得那个声。”
(六)民间工艺
陕北民间工艺主要有:剪纸、石雕、刺绣、面花、泥塑、民间画等。陕北剪纸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表达方式自由率性,外在形式粗犷大气,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上漂亮的窗花,新婚的洞房上也要有制作考究的窗花;石雕主要在榆林的绥德、子洲一带较多,其中石狮的雕刻最有特色;刺绣在以绣鞋垫、鞋面、枕套较多,近年来,绣鞋垫的很多,而绣鞋面、枕套这些工艺传承的很少了;面花主要流行在榆林东南部一带,每年清明节,这些地方民间都有蒸面花的传统;泥塑在陕北大部分地方都有,主要在庙会上的泥塑最多。民间画原来主要是炕围画和箱柜上的油画,近年来,这些民间画好多地方都失传了。
陕北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无论过去和现在,它始终都以它大气雄宏的艺术特色而深受世人喜爱,但是,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陕北文化也面临着重重危机,特别是青年一代审美情趣的变化和对艺术时尚化的最求,陕北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组成,对陕北文化的全面保护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陕北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之路及现状的调查
(一)文化建设推进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共产党在陕北革命十三年期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精英来到陕北,推进了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繁荣发展。特别是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采风,传播先进文化,创新民间艺术,使得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出现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春天,出现了如《东方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一批广泛传唱而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同时,陕北剪纸、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曲艺等各项民间艺术门类无论是题材还是表演形式都进入了创新发展的繁荣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在党和人民解放思想的大潮中,逐步摆脱“文革十年”的思想禁锢,思想文化空前活跃,陕北民间艺术也开启了新时期的繁荣发展。基层文化机构在新时期党的文化思想指导下,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种类、传承人进行系统搜集整理,形成了各类民间艺术集成,并在实践中推进了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创新发展。
在党的文化政策理论的指导下、文艺工作者的推动下、广大陕北人民群众的努力下,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得以保护传承。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政策的出台,榆林小曲、安塞腰鼓、陕北大秧歌等优秀的民间艺术门类先后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是在改革开放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侵蚀,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保护和传承状况不容乐观。
(二)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现状 首先,陕北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失衡。随着陕北能源资源开发,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而在追求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建设,给陕北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造成极大的冲击。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中传统的民俗逐渐被淡化了。春节期间,陕北农家窗户上的精致窗花已被金粉印刷品替代;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流行音乐替代陕北民歌、信天游了;民俗活动、大秧歌逐渐失去了其激情奔越的特性。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渠道逐渐被堵塞,传承观念日趋淡薄。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因此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生存空间和自身的完整性,陕北民间文化艺术的根基被动摇了。
其次,民间艺术文化的市场化、规模化生产缺乏。近年来,陕北的少量民间艺术文化品类进入文化市场,这为民间艺术文化产品融入市场经济做了初步的尝试。但陕北民间艺术的专业管理机构尚未形成,缺乏专业人才的帮助与指导且管理力度不够。再加上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市场开发意识淡薄,进入文化市场的民间艺术文化品类主要以独立小店经营为主。整个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传承还缺乏规模性和影响力,没有进入到大市场良性循环的领域中,长此以往,将逐渐丧失弘扬地方民间文化艺术的广大市场。
最后,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人才严重缺失。当今时代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口传身授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方式正在迅速消失。目前地方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基本处于自觉自愿状态,所以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受西方强势文化渗透,教育与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传承脱节,使得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难以形成一个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群体,传承人才资源严重缺失。
(三)陕北文化的传播
相对乐观的情况由中国当代作家路遥所写的《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此书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近日在榆林开拍电视剧,众多著名演员学习陕北方言,并在网络中交流,一定程度向人们展示了陕北方言。随着日后《平凡的世界》开播,陕北文化也会更多的出现在大众视角中。
(四)在陕北地区关于陕北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的问卷调查 经过对陕北地区的一部分调查,我们发现95%的问卷填写者对家乡传统文化有大概的了解,相对学生来说,如若没有特殊情况与爱好,学生更喜欢学习相对流行的舞蹈与乐器,而非具有特色化的陕北民歌和乐器,对于家长,对于有天赋的孩子会支持学习传统文化,通常情况下没有其他想法。其中少数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目的是为了拥有一门特长以便于升学。
四、陕北文化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针对陕北文化的现状,政府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要制定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与复兴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要加强立法,提到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
产业化的推动,发挥民间艺术文化的经济效应。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的进步,文化发展体现其经济功能。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繁荣发展,实现社会进步。只有大力发展了民族文化产业,专业文化和群众文化才有经济支撑;只有发展文化产业,民间艺术文化才能繁荣发展;只有在文化建设中引入产业机制,民间艺术文化才能够适应时代需求,实现良好的创新。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进一步强化文化的市场经济意识,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从而不断创新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发挥民间艺术文化的经济效应。
引入教育体系,培养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创新人才。把民间艺术文化教育引入教育体系,在日常教育中积极开展民间艺术文化的普及教育,树立青年一代的文化自信,唤醒青年一代的文化自觉,激发青年一代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关注。把民间艺术文化引入教育体系可以培养青年一代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爱国爱家的情怀,同时逐步培养起民间艺术文化的欣赏群体和传播者,进而为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创新做好人才准备。与此同时积极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学校不能只注重文化课、注重升学率,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国家将来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所以学校也要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灌输与教授。最后公众应自觉学习并推广、传播传统文化。要不断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继承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源远流长。附录:
关于陕北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之问卷调查
您好:
我们是陕西师范大学的学生,今天来调查了解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的状况,目的是更好的弘扬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该问卷没有任何涉及关于个人隐私的问题,不会给您带来麻烦,希望得到您的配合,谢谢!
1、您知道家乡有哪些优秀传统文化吗?()
A、知道
B、知道,但不全
C、不知道
2、您对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多少?()
A、非常了解
B、了解不多
C、不了解
3、您对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吗?()
A、非常感兴趣
B、很感兴趣
C、不是很感兴趣
D、不感兴趣
4、是否对家乡的优秀文化传统感到骄傲?()
A、是
B、否
C、没感觉
5、有兴趣学习一些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吗(陕北民歌 剪纸 唢呐 腰鼓 秧歌等)?()
A、有
B、没有
6、平时会欣赏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吗?()
A、经常
B、偶尔
C、从来不会
学生请回答:
7、课余时间是否会去报名学习一到两项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如陕北民歌 剪纸 唢呐 腰鼓 秧歌等)()
A、会
B、不会
C、其他
8、(按实际情况选择回答)如果正在学习某些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是()A、自愿要求
B、家长要求
C、学校组织
家长请回答:
7、除了文化课,您觉得孩子是否有必要去学习一些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A、有
B、没有
8、是否支持孩子学习家乡的优秀传统文化?()
A、非常支持
B、如果有天赋就支持
C、不支持,觉得浪费时间
9、(按实际情况选择回答,可多选)如果正在支持孩子学习某些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
A、跟风,很多人都在学
B、为继承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C、孩子喜欢
第二篇:关于泰州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状况的调查
关于泰州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状况的调查
泰州自古就是一个文化古城,她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沿岸,为长三角经济区16座中心城市之一,有凤凰城的美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千百年来,风调雨顺,安定祥和,被誉为祥瑞福地、祥泰之州。泰州已进入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中国宜居城市行列,也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园林城市。
近年来,为相应中央号召,我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对和谐文化建设的认识日益深化,措施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有效发展,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制定和谐文化建设行动纲要为抓手,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举措。组织了和谐文化建设专题调研,把文化建设摆到了战略高度,提上了议事日程,二、以“把泰州建设得更加美好”为指针,明确将建设和谐文化、营造社会和谐作为泰州文化建设的战略选择,紧紧抓住和谐社会建设这个纲领,坚持文化发展战略的价值取向,大力提振泰州文化建设的信心。
三、以深化文明创建为载体,改善城市形象,提升文明素质。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把社会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认真开展江苏省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等项工作,营造了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四、以改善文化服务为宗旨,健全文化设施,繁荣文艺创作。对多处文化古迹进行改造与宣传,鼓励民间艺术,打造文化之城。
但是我市目前也存在着相关的问题,尤其是和谐文化建设总体上还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实现“学赶苏南,后来居上”新追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
一、精神面貌方面、谋发展、干发展得到普遍认同,但知行不一,整体合力有待增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泰州集中发展、集聚发展理解不深,执行不够,不能用科学发展的思路破解难题,化解矛盾。少数干部群众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部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人心齐、风气正、干劲足的团队精神有待进一步发扬。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比中,只看到缺点,看不到优点,只看到眼前,看不到未来和潜力。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不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难中攀高。一些企业和群众小富即安,小进即满。求稳怕变,固步自封。对待本职工作缺少使命感和责任感,敬业精神不够,奉献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不能立大志、干大事、创大业,实现自我超越。
二、市民素质方面、讲文明、树新风成为社会共识,但陋习难除,文明程度有待提高。通过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公民道德建设教育实践活动,较好地提高了市民素质,提升了城市文明程度,讲文明、树新风成为社会共识。但在广大市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文明缺失、素养不高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新风”仍需大力提倡。阅读习惯缺失,终身学习的理念尚没有牢固确立,建设学习型单位、学习型社会力度不够。一些遗风陋习尚未革除,赌博禁而不止,迷信活动在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落后的文化尚有市场。公共精神匮乏,普遍存在观望心理,缺少参与公众事务的热情,慈善事业、志愿服务等公益事业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对建成的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珍惜不够,对公共设施爱护不够,对公共环境维护不够。“文明”意识不强。诚信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有待进一步培育。
三、文化事业方面,硬实力、软实力建设有序推进,但任重道远,统筹局面有待形成。通过统筹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文艺节等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较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事业单位工作活力和服务水平有效提高。但从整体来看,“硬件”方面,缺少具有一定品位、体现现代人文气息的大型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没有博物馆、展览馆,现有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功能未充分发挥。城市外在形象方面,整体的文化包装意识薄弱,商业广告多,公益宣传少,街巷形象商业气息浓厚,文化韵味、泰州特色缺失。文化产业方面,基础薄弱,包含文化产业在内的服务业增长值占GDP比重较低。“软件”方面,泰州虽然拥有“鱼米之乡”、“银杏之乡”、“水产之乡”的美誉,但其实际效应确很甚微,泰州特色文化要走出泰州、走出江苏,走出中国尚需时日,还有很多经验要学习,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为了始终坚持文化发展战略的价值取向,大力提振泰州文化建设的信心,使泰州的文化建设由追赶型转变为最终后来居上,同时为了在泰州未来发展中,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为此我市进行以下几点改革:
一、由于泰州是全国最大的医药生产科研基地,医药经济总量已连续4年、经济效益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位,可以将泰州打造成中华医药城。其中泰州著名的扬子江药业集团则是全国最大的医药生产企业,2009年销售收入、利税和综合竞争力三项指标均为全国第一位。而早在2006年10月,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的“中国医药城”----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已经正式挂牌成立,一批全球领先、世界第一、世界唯一的高科技医药技术项目相继在园区落户,标志着泰州“医药航母"增添了“核动力”。可以想象在未来人们提起泰州时,必定会想起其雄厚的高科技医药技术,其名也比将享誉海内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本土文化的因素,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信誉等。
二、根据泰州城市所处的历史地位和特殊环境,将 “海军摇篮,和谐圣地” 界定为泰州城市文化主题。首先,泰州已具备了未来成为圣地的最基本要素。所谓“圣地”,是指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重大作用的地方。如革命圣地井冈山、延安,宗教圣地耶路撒冷等等。具备圣地称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1.神圣的境界,2.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及纪念意义的地方,3.与领袖或教主生平事迹有重大关系的地方,4、基于历史上人类(相关群体、团体)一个时期的活动自然形成。泰州是总书记的家乡,是与当代领袖业绩和事迹有重大关系的地方。总书记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党中央为此专门做出了《决定》。泰州独特的自然环境――亲水绕城,历史氛围――自古积淀了浓厚的民本文化,当代特质--产生了一批以张云泉、陈燕萍为代表的具有全国影响的亲民、爱民重大先进典型。如果我们跳出江苏看泰州,跳出历史看未来,跳出当前看长远,认准方向,相信经过10年左右的不懈奋斗,泰州是能够达到和谐社会的神圣境界的。其次“海军摇篮,和谐圣地”的文化主题,具有区别于外地、外市的文化特质。在泰州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只有海军诞生地这一史实,既具有泰州唯一性,又属于红色文化范畴,精神内涵非常丰富。最近,海军也提出了建设和谐海洋的战略,故“海军摇篮,和谐圣地”的文化主题,可以反复运用的资源效益非常广阔,不断加强素质文化教育,提高民族凝聚力。
三、泰州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现存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数百处,其中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的有134处,全市建有5座博物馆,珍藏文物万余件,不少为稀世珍品。千年古刹光孝寺在海内外佛教界享有盛名,日涉园、崇儒祠、岳王庙、安定书院、施耐庵陵园、郑板桥故居、梅兰芳纪念馆等人文景观俱是泰州历史文化的瑰宝。泰州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儒风之盛、夙冠淮南”,书法评论家张怀瓘、教育家胡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泰州学派”创始人哲学家王艮、评话宗师柳敬亭、“棋圣”黄龙士、“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地质学家丁文江等,均是泰州历代名贤中的杰出代表。宋代名相吕夷简、晏殊、范仲淹、抗金名将岳飞、《桃花扇》作者孔尚任、《镜花缘》作者李汝珍、民族英雄林则徐、书画大师齐白石等均在此主政或兴业。2100多年的岁月流转、沧海变迁,泰州,越发显得神定气闲,清新脱俗。徜徉在泰州的大街小巷,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千年文化的遗迹仿佛粒粒珍珠,遍布在城市的角角落落,连缀成一幅波澜壮阔、神采毕现的历史画卷。所有与文化和谐、社会和谐有关的资源和历史遗产,尤其是伟人的一切资料,都必须得到充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所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都必须充分体现和谐的本质要求。一方面不断提高硬实力,另一方面更是要加强软实力,不断向市外渗透,提高其本土的知名度。
我泰州市500多万市民,每一位都是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人人都自觉以营造和谐为荣,以损害和谐为耻。我们泰州的天空应当更蓝,大地应当更绿,水应当更亲,生态应当更好,资源应当更节约……当我们一切围绕和谐建设,一切为了和谐建设,埋头苦干若干年后,就会发现,泰州已经脱胎换骨,当惊世界殊!
泰州必将成为一个具有个性化文化品格的重要城市,一个展示和谐文化特色、令世人崇敬的偶像型城市,一个弘扬和谐精神、张扬现代文明的神圣殿堂,一座因为高度和谐、万众仰慕的圣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需要我们泰州市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但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做到!“祥泰之州”必将享誉海外!
0811002279
2010/8/20
第三篇: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我国传统文化,常被视为儒家文化。所谓传统,就是世代相传,一直被继承延用下去的东西。中国的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但一直被世代相传、继承延用下来的主要是儒家文化。所以,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看作儒家文化基本上是没有错的。儒家文化,有值得弘扬的东西,但糟粕太多了,特别是被历代帝王及其御用文人严重阉割装饰过以后,几乎只是一种维护独裁专制统治的忠君文化、奴婢文化了。正因为这样,人们一提到我国传统文化就反感,就有气,就要彻底否定它,就有人想用全盘西化来取代它。其实,中国的古代文化不但博大精深,而且非常优秀,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可悲的是,因为多数文化都不利于独裁专制,而中国自秦始皇建立独裁政治制度以后,独裁政治就一直沿用至今,两千多年来只有强化,没有弱化。所以,一切不利于独裁统治的古代优秀都被打压了,都不能被后人很好地实际继承延用下来,更无从发扬光大了,因而被排斥在“传统文化”之外了。
因此,对于中国文化,我不赞成笼统地说弘扬传统文化,因为弘扬传统文化,就是弘扬忠君文化,就是弘扬独裁文化,就是弘扬奴婢文化!要振兴中华,要使中华民族平等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就应该重新认识、弘扬、发展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
如何弘扬和发展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呢?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真理,愿意为真理献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故事都表现出坚持真理的重要性,如果违背了真理,那么这种文化继续传承必将对社会造成影响,也算不上优秀的文化了。坚持真理是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适应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能为人民所用,才能算得上是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才有继续传承并且发展下去的可能性,否则必将被社会所淘汰,不为人们所接受。
所以,“坚持真理,愿意为真理献身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她是中国优秀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必须重新认识、弘扬和发展的古代优秀文化之一!
第四篇:对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实践报告
研究课题: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以传承中华文化,保护民族遗产”为中心,对家乡及其他祖国各地的民风、民俗、语言、文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发展。
对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实践报告
学校:城阳一中
小组名称:文化实践小组
成员:魏璐陈立川邴兆鹏庄宏鹏康真荣
引言: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以便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时期,更好的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对其进行发展创新,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发扬者和创新者。
主要活动:跟随民间艺术家学习传统文艺
现将此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与民间老艺术家学习花鼓、剪纸和高跷等传统民间艺术,切身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博大精深。学习传统文艺,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在开始的学习阶段,大家都热情高涨,但老艺术家们毕竟都是拥有几十年的实践经验才将手艺练就的炉火纯青。所以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学习中的困难较多。敲花鼓时不时会打错,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又或者在剪纸作品差一点就完成时间断本应连接在一起的部分,因此而功亏一篑。但即便如此,大家也没有气馁,似乎越挫越勇,接下来的几天也都是中有着饱满的热情,与老艺术家相处得十分融洽。通过跟随民间艺术家的几天学习,是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那流传了近千年的剪纸、花鼓等民间艺术,更是折射出奇光异彩,在中华文化的殿堂上熠熠生辉。
传统文化作文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及终身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作为当代高中生,我们要自觉的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发展创新,正确的认识传统文化,辩证的分析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不但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更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与繁荣。当我们面对这些色彩斑斓的中华文化,如何能不为他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折服。
上溯到殷商时期,古老的青铜文明灿烂辉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华文化的繁荣;秦朝的统一更是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唐诗宋词的发展,将中华文化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巅峰,虽然在明清时期,我们的中华文化有过短暂的衰落,但在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和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我们将开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重新振兴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通过这次学习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亲身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民间艺人的亲身传授而流传开来。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健康的文化,我们就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流行时尚,哈韩哈日,而忽视了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在日常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更应该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既可以培养我们的劳动技能,培养审美情趣又能开拓我们的眼界,提升审美水平。特别是对于传统文化,如山东快板,说书等传统艺术,我们更应集成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其发扬光大。而传统文化中也有腐朽落后的内容,对于这些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的文化,我们就要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以下为参与本次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1、我们应如何认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经济政治的迅速发展,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传统文化中能适应社会生活变迁的,就会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作用;而传统文化中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变迁的,就会对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产生消极作用。如果我们能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就会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人的终身发展,对其产生积极作用,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我们应如何继承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我们应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分清其中的精华和糟粕,辩证的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我们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我们就要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发展和创新,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不断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做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4、应如何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长期积累和凝聚,是产生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之一。淡忘传统文化,消解民族内在的凝聚力,不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保护文化遗产:(1)国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使保护文化遗产有法可依;(2)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影、报刊等媒体,对外宣传本国的文化遗产;(3)利用文化遗产对人民群众进行精神教育。日前,我国政府决定设立“文化遗产日”有利于提高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强和改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遏止破坏文化遗产的非法行为。
5、我们青少年应如何为保护文化遗产做贡献
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我们要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为保护文化遗产做贡献:(1)通过课外阅读﹑艺术欣赏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精神;(2)自觉保护文化遗产;
(3)大力宣传民族传统文化;(4)青少年要自觉保护文化遗产,宣传文化遗产,弘扬历史文化,扩大中华影响,做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做精神家园的守护者;(5)要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融合多元文化,确立保护文化遗产意识,自觉担负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
以下为在此次实践活动中我们认识到的社会问题:
1、越来越多的传统文艺失传
最近青岛举办的一届“谁不说俺家乡好”已经结束,此节目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集中展示,是民俗文艺的一场盛会。节目中鲁北大鼓的唯一传承者张宝庭夫妇,以下跪的方式来祈求人们传承鲁北大鼓,并感叹鲁北大鼓就要在他们手中失传,令他们十分痛心,不禁泪洒现场。现场评委,著名作曲家阎肃老先生也对此表示十分痛心,并指出,任何时代都有文化的优胜劣汰,时代所需要的,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只有符合时代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文化,才能被大家所喜爱,才能得以流传下来。而没有创新的文化,只是一味的继承,就像鲁北大鼓的传承,虽然会有许多人对这种文艺的流逝感到痛心,但很少会有人真正的去传承这种文艺。
2、当前年轻人忽视传统文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时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时髦,放着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不过,去过外国的圣诞节,白色情人节等外国节日;又有许多人唱时下风靡全球的日韩欧美歌曲,却对传统的中国戏曲提不起兴趣。对于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忽视问题,我们不免为传统文化的继承感到十分担忧。老一辈艺术家们也同样担心自己的手艺因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发展,而因此失传。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有以下几点意见:
1、从政府层面来说,应将“政绩诉求”上升为政治诉求,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的高度来看待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认识到非物质遗产保护与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和民族认同息息相关。各级地方政府都应该架构自己的具体的非物质遗产保护思路。而不是从本地区、本单位乃至个人的短期行为和政绩需求出发,来考虑非物质遗产保护保护问题。
2、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者一方面要抛弃一切学理上的先入之见,放下架子,深入民间,尊重民间的习俗和做法,尊重民间的首创精神,不能采取拔苗助长或移花接木的方法,用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方法强行将民间的思路和做法纳入自己的学术框架。另一方面,又要因势利导,将民间的素朴的文化诉求逐渐上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让民众充分认识到本土的民间智慧和地方性知识,在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价值和文化意义。
以下是对本次实践活动的总结:
通过学习民间传统文化,拓展了视野,提高了审美水平,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我们体会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独特艺术魅力,认识到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更需要通过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实现。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特有的中华文明,灿烂辉煌,源远流长,认识到这一点,更可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尊心的民族凝聚力,让我们一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回眸历史辉煌,展望中华文化新的未来。
第五篇:习近平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习近平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学习路上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总书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了方向。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3年3月1日)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0日)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10月13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2013年11月26日)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4年2月17日)
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2014年3月27日)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10月13日)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10月13日)
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10月13日)
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
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12月30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2月24日)
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4年10月13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
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6年1月18日)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
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
推荐阅读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
习近平谈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习近平关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
习近平谈文化自信
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