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素芭学案
《素芭》学案
学习目标:
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题旨
2、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学习过程:
一、泰戈尔的名言:
1.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2.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3.你看不见你的真相,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
4.那些把灯背在他们的背上的人,把他们的影子投到他们前面去。
5.不要因为你自己没有胃口,而去责备你的食物。
6.水里的游鱼是沉默的,陆地上的海兽是喧闹的,空中的飞鸟是歌唱的;但是人类却有了海里的沉默,地上的喧闹,与空中的音乐。
7.上帝从创造中找到他自己。
8.群星不怕显得像萤火虫那样。
9.人在他的历史中表现不出他自己他在历史中奋斗着露出头角。
10.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11.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在站在黑暗当中呢。
12.小草呀,你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
13.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14.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他欺骗我们。
15.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16.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
17.上帝对人说道:“我医治你,所以要伤害你;我爱你,所以要惩罚你。” 18.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
19.离我们最近的地方,路程却最遥远。我们最谦卑时,才最接近伟大。
20.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自会继续开放的。
二、作者简介及知识链接。
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
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泰戈尔对于印度妇女悲惨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在他的众多短篇小说中,都述说了妇女们不幸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为妇女鸣不平。
妆奁习俗:按照习俗女子出嫁必须有一份象样的嫁妆。嫁妆的多少与男方地位有关,地位高,嫁妆就要多,嫁妆多寡还决定着女子在夫家的地位,嫁妆多,在夫家才有地位,如果嫁妆不多,满足不了夫家的要求,新娘过门后会遭受虐待,甚至被烧死,谋害,被逼自杀。
寡妇殉葬的习俗:首先是先去洗澡,然后穿上新衣戴好首饰,好象要去新婚一样,来到焚尸台、丈夫棺木燃烧的柴火堆旁,火势熊熊燃烧,殉葬者对着火堆口中祈祷着,然后把首饰扔入火中,自己跳进火里,直至烧死。火 葬场周围送葬的锣鼓声和音乐声在寡妇进入火堆时,突然响起来,在场的人手持木棍长矛,向火中的女子砸去,怕她跳出火堆。一切悲惨呼喊都在喧嚣 声中淹没。
三、内容分析,概括每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四、关于描写,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正面描写:
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⑵侧面描写:
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反面衬托:
五、讨论:
1、素芭的丈夫娶来的会说话的姑娘究竟是谁?
2、分析素芭的形象。
三、开头非常简洁地交代了素芭是个哑女。父母对她的归宿担心,村人也对她的前途发出议论,点出了素芭所处的尴尬的境地。对素芭最传神的地方——眼睛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刻画,正面的细笔描绘,贴切而惊人的比喻把这双黑眸勾勒得让人遐想又艳羡。读者的第一感觉会是:这是一个惊人的美丽的女孩子,她配得上所有美好的东西。
展示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鸟儿、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这就是素芭所生活的环境,一切似乎是无比美好无比温暖的。可是,在这样看似无比纯净的地方,素芭是孤独的,她职能一个人在河岸边坐着,独自遐想,和大自然进行别人无法理解的交流。
作者为主人公安排了几个朋友,两头牛,一头山羊,一只小猫,在人类面前,他们是弱者,是受役使的,但是素芭却和它们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们彼此依恋,彼此关怀,也彼此理解,用只有他们自己才懂得的语言——眼神、拥抱、爱抚。温馨的画面让读者几乎忘了素芭的不幸,因为她似乎拥有着更多的东西。
素芭在人类中的唯一朋友——帕勒达帕。但是很难描述他们关系的深浅程度,因为他们的话语有区别。所以,素芭一直是在帕勒达帕身边幻想自己有了非凡的力量,这样,她就可以帮上朋友,引起朋友的注意,让身边的人惊奇。事实上,写到这里,作者已经暗示了素芭的可悲:可以和小动物亲密无间,却不能让人们对她头来关注的目光,她所认为的那个朋友,只是对她的称呼显得亲昵一些而已。
情节开始紧张,作者明显加大了下笔的力度,素芭的人生悲剧拉开了帷幕,父母想用欺骗的方式把她嫁到远方。而“她象是一头无言的牲畜”,连哀告的权利都没有,唯一能说话的朋友也显得漫不经心,没有分别的惆怅,只是轻描淡写地证实了她的担心。她无奈、怨恨,却无法表达,职能最后一次紧紧拥抱身边的大自然。
待嫁的素芭被父母打扮得花枝招展,原本清水出芙蓉般的容貌变了样,悲伤的眼泪成了提高她身价的标志,没有人理解她流泪的真正原因,因为她面对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丈夫,而是“考官”。女性的悲剧由此可见一斑。而含蓄的最后一节,更是看似无意地交代了素芭被抛弃的命运,写得轻,读得却沉重无比。
四、作者对素芭的眼睛和嘴唇进行了浮雕般的刻画,用了大量的笔墨将素芭美好、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细腻的表述,对她的性格加以诗化,正面展示了她的独特、美丽和聪慧。
作者几乎用了两章的篇幅,把素芭放置到比社会环境温暖得多的自然环境中,在这里,素芭不仅是美好的,还有无言的欢乐。
素芭身边的人们是一群普通的劳动者,但是对素芭表现得极为冷漠和麻木;女儿因为残疾而变成了亲人的负担,因而得不到更多的爱护,在这里,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这不仅仅是素芭的悲哀,也是泰戈尔对人们这种漠视的态度感到悲哀。
五、“外国小说欣赏”中泰戈尔小说《素芭》(倪培耕译)的结尾这样译道:“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两种。一种认为,“这次”就是指上文的素芭出嫁之事,素芭虽哑,但她有清澈的眼睛、丰富的感情和敏感的心灵,她可以观察世界、倾听世界,用眼神表达世界,能够与无言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和小动物亲密“交谈”,因此,素芭能被她的丈夫理解,在他丈夫的心目中她不是哑巴,而是一个会说话的聪明姑娘,素芭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这是一大团圆的结局。
另一种认为,“这次”是又一次,含蓄地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而另娶了新娘,用墨很少,写得很轻,却沉重无比;前文写素芭虽是个哑女,但她有着比常人更善良更丰富的内心世界;许多人有着健全的器官,却未必愿意好好地利用,来观察、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素芭的眼睛会说话,会表达情感,可是,如此善良美好的女孩,仍然不能摆脱被抛弃的悲剧命运,因而这篇小说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重。
以上第一种看法,其实暴露的是一种浅尝辄止、未能深入文本的“误读”现象。
第二篇:素芭教案
《素芭》教学设计
一、名言导入
朗诵《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别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大家知道是谁的诗吗? 泰戈尔的诗中有很多美丽的名言:
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二、作者简介:
这位巨匠既是诗人、作家,又是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作家。他的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弃绝》《素芭》等,长篇代表作有《沉船》《戈拉》《两姐妹》等。
泰戈尔出生后,母亲身体不好,14岁时母亲就病逝了。由五嫂照顾。少年的泰戈尔与这位嫂子非常亲近,1884年,五嫂自缢身亡。1902年比他小11岁的妻子,病逝了。紧接着,他的二女儿也逝世了。泰戈尔对于印度妇女悲惨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都述说了妇女们不幸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为妇女鸣不平。《素芭》是他相当重要的一篇小说。
三、感知素芭
1、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思考:素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眼睛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齐读描写眼睛的句子并分析(5和6段)。
小结:作者正面描写了这双眼睛,其特点是大、黑、美、像落月、闪电、楚楚动人。这双迷人的眼睛充满了内涵:有平静也有纠结,有活力也有丧气,有迷惘也有愤怒等,传递着她多情的内心世界。
2、如此美丽多情的素芭,她生活在怎样的环境呢?——优美的村庄。
朗读第二部分感受素芭生活的村子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纯净,温暖,美丽,仿佛是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3、在这个唯美的村子里,美丽的素芭有朋友吗?齐读13和14段说说画面给你什么感觉?——彼此依恋,彼此关怀,也彼此理解。
4、素芭在高等动物中还有一个同伴,描写他们的画面美吗?听读17段感受他们之间的一点温暖。四、理解素芭
1、素芭长得美,家里也富裕,自然会回应他,小动物也依恋他,朋友也亲昵地叫她,亲情、友情、爱情,似乎一样不缺,但是你觉得素芭快乐吗?为什么?——内心很孤寂。
2、小说《简爱》里简说,你不要以为我丑就没有灵魂。泰戈尔仿佛也在借素芭之口说,不要以为我哑就没有灵魂。可是好像素芭周围的人真的把素芭看做是一位没有灵魂的人物。因此她内心特别孤寂。作者是如何表现她内心的孤寂的?
(1)素芭在这一世外桃源般的世界里又怎么样?作者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环境?——以乐景衬哀情,这样美的风景,这一群其实并不坏的农人,却对素芭这个本该受到更多关怀的哑女显出极大的冷漠。(2)作者为什么要将素芭与动物之间的友谊描写地如此细致、这么温馨呢?
温馨的画面让人几乎忘了素芭的不幸,她能够和无言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和小动物们亲密交谈,可是他却不能获得人类的理解和关心。正是因为素芭无法从人类那里得到关心和理解,所以她只能从那些动物那里寻找安慰。这个温馨的画面反衬了素芭的不幸和孤独。(3)这个村里的人们是怎样对待可怜的哑女素芭吧。为什么要写村人的态度(侧面烘托她内心的孤寂)? 父母:
“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把这个残疾的女儿看作自己的负担。
“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终于可以扔下这个包袱了!
小结:可以看出父母对素芭是多么的冷漠,对女儿的内心对女儿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丝毫的担心。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仅仅因为素芭是个哑女!村民 :
“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对于这么一个可怜的孩子人们没有过多的同情,根本没有考虑她的感受,只是把她当作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
小结:人们似乎也把这个哑巴女孩看作是村子的一个耻辱,是一个不祥之物。
(4)素芭唯一的人类朋友、玩伴,古赛家的小儿子帕勒达帕,他能理解素芭吗?他真的关心素芭吗?(找出能够表现帕勒达帕对素芭感情态度的句子并分析)
A、“在高等动物里,素芭还有一个同伴,但人们很难描述素芭与他关系的深浅程度,因为他会说话,而素芭是位哑女,他们的话语不会毫无差别。”(关系深浅模糊,其实是没有)
B、“不管什么事,若有个同伴参与,帕勒达帕总感到十分高兴;尤其在钓鱼时刻,有一位不会说话的同伴,那是再好不过的。”(只是一时的陪伴需要)
C、“这期间,一天下午时分,在河岸边,帕勒达帕一边专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带笑容问素芭:‘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
(漫不经心,没有丝毫的分别的惆怅,只是轻描淡写,并带有一种调侃的味道。)
D、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四章最后两段,这里主要用了什么手法? 这是心理描写,素芭渴望自己有用。师请生朗读这一句:“哎哟!我真没想到,我们的素会有这么大的本领!”要求读出语气。
这是对素芭的梦境的描述,梦是现实的反映,或是潜意识的流露,从素芭的梦境里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友情的渴望,对自身价值证明的渴望。她的梦想最绚烂,她的现实最暗淡。素芭越渴望越可以看出她在现实中得不到丝毫的承认。素芭正处在成长的节点上,她和在座的各位一样,意识到了自我,有许许多多瑰丽的梦。
小结:素芭唯一的人类朋友帕勒达帕不理解也不关心她,只是对她的称呼显得亲昵一些而已;梦境的想象显得她更加可悲,从反面衬托了她的孤独。
3、美丽孤独的素芭结婚了,她的命运会有转机吗?请理解最后一段话。
素芭将会陷入悲惨的境地---是亲人的负担、被世人冷漠、被丈夫抛弃,“除了心灵的探索者,谁也不会去倾听那无声的哭泣。”
五、探究“素芭”
问:想象一下素芭被抛弃后的情景?素芭为什么会陷入悲惨的境地?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
探究到此先说说你产生了哪些疑问:为什么小说中的丈夫马上可以再娶?为什么印度女性必须嫁人?明知是把女儿往火坑里推,素芭的父母还“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揭露印度落后的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戕害是泰戈尔小说的一大主题。从这篇小说读出、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当时印度童婚制盛行,十岁出头的女孩子就得嫁人。
二、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女孩的地位很低,嫁人要破费家庭很多钱财,如小说第一章中的描写。在印度,婚姻是许多女子的隐痛,因为印度盛行嫁妆,女子出嫁,如果没有体面的妆奁,易受夫家凌虐。而且嫁妆不是结婚时一次付清,夫家在婚后多年还会不断需索,脚踏车,机车,电视或者洗衣机,妻子因为父母无力负担,而被夫家浇上汽油活活烧死的新闻,屡见不鲜。还有因父母陪嫁不起而嫁不出自杀的。父母为了女儿的幸福,不得不勉力营治,女儿于是成为家庭的包袱。
三、女孩如果不能出嫁将是父母的耻辱,甚至会被逐出种姓。
展示泰戈尔《吉檀迦利》的一首诗歌
我要唱的歌,直到今天还没有唱出。
每天我总在乐器上调理弦索。
时间还没有到来,歌词也未曾填好:
只有愿望的痛苦在我心中。
《素芭》可以看做泰戈尔为印度女性不幸命运唱的一首哀歌,泰戈尔为印度女性所唱的哀歌一直到死前还未结束,因为他有生之年没能看到印度女性真正翻身做自己的主人。
六、布置作业
心灵的沟通才是真正走向人类灵魂深处的语言。对这么一个美丽善良却命运悲惨的姑娘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请以“素芭,我想告诉你”开头,和素芭说几句话。
七、板书设计
素芭:美丽聪慧 正面描写(眼睛)
孤独无奈
反面衬托(生活环境 动物为友)侧面描写(父母村民、帕勒达帕)
第三篇:《素芭》读后感
《素芭》读后感
《素芭》读后感1
这个故事能让你认识真实的生活。仿佛一切都被这个故事道尽了,从生命中难以避免的伤害,到心灵轻妙的芬芳,再到现实的沉重以及它那果实的厚味。
因为造物主一时的吝啬,素芭失去了和常人交流的一般途径。虽然父亲很疼爱她,可是母亲却像讨厌自己身上的污点一样讨厌她。她的婚事俨然成了一个难题。村里的人甚至当着她的面议论她,他们也许并没有恶意,只是忽略了她也是有感觉有知觉的人。
读到这里,难免会担心,不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素芭会不会变得心神不宁?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她会不会觉得无所适从?她将如何选择自己心灵的方向?我们可以从她的眼神中,慢慢地去寻求答案。她那双垂着长睫毛的大黑眼睛,总是直接和她的灵魂深深相连,这是不经掩饰的深刻和动人。于是我们看到,素芭其实并不孤独。
正如里尔克所说的:“如果你在人我之间没有和谐,你就试着与物接近,它们不会遗弃你。”素芭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了温暖和慰藉。小溪的微语、鸟儿的鸣唱、树叶的轻响,还有不需要语言就能相互了解、相互喜欢的牛、山羊和小猫……它们延绵着爱的永恒,为素芭轻轻地分担着寂寞。
如果素芭的生活一直就在这样宁静的芬芳中持续下去,那就是很美好的童话了。可是,泰戈尔要写的不是童话,而是真实的生活,现实的枝枝杈杈总是会在应当的时候扯你一下。比如搬家,比如婚事。素芭的父亲因为富有而遭到村人的仇视,他们不得不搬往加尔各答。可是素芭舍不得离开,这里有她熟悉的大地母亲,还有她喜欢的普拉达。在写到素芭对普拉达的情感时,夹叙夹议的.惯常笔法中加入了独白式的古典浪漫幻想,素芭在虚拟的时空中确定自己的存在,借以实现当下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
在此,不得不再次感叹大师的伟大。即便读到这里,此后故事如何发展仍然难下定论。结尾多少是有些出人意料的,可仔细想想却又在情理之中。结尾虽然只是简单的两句话,却又展开了无限的可能性。于是我们停在那里,觉得仍然未能从故事中走出。也对,谁能从真实的生活中走出来呢。
《素芭》读后感2
生就一副令人羡慕不已的美貌唯一美中部足的是不能诉说内心的感受,谁会想到她竟是个哑巴。
上帝不会赐予太多。他给了你这个就不会赐予你那个。对于任何人都不会寻私。
而健康正常的人又是如何对待自己所拥有的呢?
天籁般的声音从远处飘来,如淡淡的蔷薇花香。萦绕于空气中久久不肯散去;散落于清晨的清爽;沉浸于贪婪之人的耳际不愿离去,令人如痴如醉;总是有那么几个人不愿撒手,霸占着不放。总幻想着自己是故事的主人公拥有那如诗的音韵,孕育出一副令人流连忘返的曲调,令人沉醉不已;对于自已拥有的不屑一顾,抛到脑后,不能容纳自己的缺点,一味的羡慕花容月貌。
人。总是向往美好。这无可厚非。但这是建立在接受自己,懂得欣赏自己的.基础上。在不厌其烦的寻寻觅觅的追寻中似乎已经忘却曾经是否拥有过所羡慕的,还是与之擦肩而过?
其实自己已经与众不同,何必一定拥有雅俗共赏的相貌;没人能够代替和模拟自己。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人的弱点是造成悲剧的最好证明,她也不例外。她的美貌也不能掩盖她不能说话的事实。
上帝并不因此而更加眷顾她。她父母却被她出嫁的问题困扰,原因只有一个__她是个哑巴;可见人们并非因为那张倾国倾城的脸而愿意把目光投向她。上帝是公平的不会偏袒任何人,正是如此告诫我们不可以剥夺别人的,要学会满足。
素芭虽是个哑巴,但她渴望心中那份真正属于自己的情感。她把希望都寄托在名叫帕勒达帕的人。在不懈努力着。为了拥有自己独占的那份情感,她每天都伴随着心爱人左右,有时甚至把自己想象成拥有魔法的仙女为他解除烦恼,带来快乐。
她的愿望随着情人的冷漠无情而淡然了。她的命运以悲剧收场。
人,总有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她知道这只是奢望,但她愿意尝试仅为了自己那份感觉__幸福的感觉。
为自己所渴求的事奋斗。明确目标,结果并不如想象中那般理想,也不会灰心丧气,一定会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加强自己。这才是我们真正所要追寻的。
《素芭》读后感3
第一次读泰戈尔的《素芭》,就有一种被打动的感觉,这种感动是源自于作者细腻笔触描摹出的素芭生活世界还是心灵世界,读了多遍之后还是拿捏不准。读《素芭》,但我至少感受到一颗心灵的高贵,素芭心灵因纯净而高贵;高贵的心灵被撕裂,我读出小说的悲剧美。
素芭心灵是敞亮的。上帝为她关闭一扇门,同时也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颤抖不已的嘴唇让我们看到了她“颤抖”的心灵。
敞亮的内心没有任何掩饰,她总在把内心的一切表露出来,这个过程总是那么动人美丽。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任何时候都不需要翻译,心灵自个儿会映照在这双黑眸子里。心灵的感触在这黑眼睛的阴影里,时而伸展,时而蜷缩。
这双黑眼睛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不知凝视着什么;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用在素芭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她快乐与忧伤、热烈与沉闷,都通过眼睛语言毫不掩饰说给众人听,遗憾的是这颗敞亮的心却很少有人听得懂,更没有谁愿意听。
有这么一天,她感觉到了无边的恐惧,父母要把她嫁到加尔格答去,她像是一头无言的牲畜,怀着一种无可名状的恐惧心理,紧紧尾随着父母。
她睁大了自己的黑眼睛,目不转睛地死盯着他们,好像企图探听到一些消息似的,但父母没有作任何开导,没有作任何安慰,总之,什么也没有对她说,是父母一步步把她推进到那无限孤寂的边缘,甚至是超越了那边缘。
她内心的孤寂与永恒的沉默远远超过了的“宁静”与“沉默”,此时,任何人任何物都帮不了她,牛无语,大地无语。尽管打扮得花枝招展,但她的自然美丧失殆尽。
她的人生结局我们可想而知: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我们读小说,就像是一条柔美的纱,被人慢慢地撕裂,我们亲眼看到的是美好的事物被毁灭。高贵的心灵,获得的是悲惨的结局,作者越是凸显她的美,就越是扩大她的悲剧色彩。
第四篇:《娜塔沙》《素芭》教案
《娜塔沙》《素芭》教案
278 【阅读名家作品,提升阅读能力;只读不动手,高考难以答好主观题】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人物娜塔莎
宅邸dǐ花翎líng勋绶shîu砰pēng然搽chá香粉耽搁迸bâng流 皱襞bì从cïng容怯qiâ场袒tǎn露怜悯mǐn饶恕撩liāo一下茶(寮)liáo同(僚)liáo(潦)liǎo草(燎)liáo原惊惶撩liáo拨(缭)liáo乱(镣)liào铐撩liào(撂)倒
课文导入: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出自哪个国家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明确: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今天,我们要学习列夫·托尔斯泰的另一部名著《战争与和平》中节选的内容。
二、作者及有关背景: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罗斯文学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史上的三个里程碑。
三、检查预习:请学生复述课文情节。
明确:复述抓住各部分重点即可。第一部分侧重于对娜塔莎兴奋、激动和焦急心情的描述,第二部分侧重对娜塔莎在盛大舞会上的心理和与安德来公爵相遇的情节的描述,第三部分侧重对娜塔莎背叛安德来后的心理描述。
四、快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第一部分的教学任务。
1、请你用若干个词语准确表达娜塔莎此时的心态。明确:热情、兴奋、快乐等。
2、能否用“焦急”来表达此时娜塔莎的心态?通过哪些言行表现了这种心态?为什么会有焦急的心态?明确:能。如:①“不是那样的,不是那样的,索尼娅!”娜塔莎一边说,一边转过头去,用双手抓住头发,替她梳头的女仆来不及放手。②梳妆完毕后,娜塔莎穿着从下边露出舞鞋的短裙。披着母亲的短宽服。跑到索尼娅面前,看了她一下,然后跑到母亲面前去了。她转动着母亲的头,用针别了帽子,刚刚吻到了她的白发,她又跑到替她在缩短裙子底边的女仆们面前去了。③“妈妈,帽子还要偏一点,”娜塔莎说。“我来替你重新别一下,”于是她冲上前去,但是在缩短衣边的女排你们来不及松手,衣边的一块纱被撕了下来。因为要参加舞会怕迟到,同时也是兴奋之情的表现。
3、学生阅读课文互相合作,找出与娜塔莎热情、兴奋、快乐等有关的言行。分角色朗读一下这些相关的内容,体会娜塔莎的心情。
4、托尔斯泰在描述娜塔莎热情、兴奋、焦急等的心态时,除了直接运用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手法之外,是否还运用了其他表现手法?明确:心理描写,如“她的全部精力,从早晨起就集中在一点上,就是他们全体,她,妈妈,索尼娅,都要穿得不能再好”等。
5、我们读了这段小说后,看看娜塔莎是怎样一位人物形象?我们是否可设想一下,这样一位可爱的少女参加盛大的舞会时,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明确:一位被兴奋、激动包围着的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
五、阅读第二部分,以“盛装的娜塔莎”为开头,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明确:盛装的娜塔莎一开始并没有受到特别的注意,她只能将急切、羡慕的眼光投到已经成为舞会焦点的人身上,她非常焦急,急切盼望有位绅士前来邀请,让自己也成为别人目光的聚焦之处。当安德来公爵邀请她跳舞时,她一下子变得明朗、快乐起来。微妙的少女情怀一览无遗。
1、“娜塔莎望着他们,几乎要哭了,因为跳第一圈华姿舞的不是她”,为什么没有跳第一圈
华姿舞,娜塔莎“几乎要哭”呢?从这一心理活动,我们试推断娜塔莎的容貌会是怎样的?
明确:一位妙龄少女急切希望得到别人的、特别是异性肯定的心情没有得到实现。这既是人
之常情,也反映出娜塔莎特有的少女情怀。/ 似乎并不是非常漂亮,因为没有人来请她跳
第一支舞。小说中也写到她的光脖子和手臂“又瘦又不好看”,也正因为这样,她更渴望别
人认同。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心理,娜塔莎可能会陷入更大的麻烦。
2、小说本来可以直接写娜塔莎“几乎要哭”的失望之情,为什么还要用整整一大段来描述
正在跳舞的别素号娃伯爵夫人,而且将她的舞姿描绘得非常美丽?明确:作者将笔墨放在正在跳舞的伯爵夫人身上,越是写出她的舞姿曼妙诱人,越是反映出
娜塔莎的焦急不安。少女渴望关注,争强好胜,希望在别人的眼睛里看到自己的美丽的心态
一览无遗。
3、你觉得这位少女可爱吗?如果按照这样的心理发展规律,你觉得她会怎样发展呢?故事究竟
会怎样发展呢?我们明天再来学习。
七、阅读第二部分内容,请筛选你认为最能体现娜塔莎见到安德莱公爵心情的语句,并说
说理由。明确:如①“娜塔莎对于失望和狂喜都有所准备的焦急的面色忽然明朗
起来,露出了快乐、感激、小孩般的笑容。”“似乎是用她那含泪的眼睛里所流露出来的笑容
这么说。”等语句。通过对娜塔莎神情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也写出了一位
急切盼望异性肯定的少女形象。②“我等你好久了”,脱口而出的话语既表现出
娜塔莎直率的性格,也表现出她喜悦的心情。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心理的重要手法。
八、文中有一段将娜塔莎与爱伦进行比较的文字,我们请同学读一读,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
一段文字?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出怎样一个娜塔莎呢?明确:在这段文字中我们能
读出一位清纯的少女,没有浮华之气,爱伦“仿佛涂上了一层油彩,而娜塔莎好像是一个第一次袒肩露臂的姑娘”“她便要觉得这是很可羞的了”。
九、阅读课文第二部分,你觉得风度翩翩的安德莱公爵与“又瘦又不好看”的娜塔莎一见钟
情有可靠的依据吗?思考一下,别急于回答,这样一位可爱的姑娘她的婚姻会是怎样的?
明确:安德莱公爵“希望尽快避免别人同他进行政治性的、理智的谈话,希望尽快突破”“令
他厌烦的拘束”,因此他选择了清纯的娜塔莎。而娜塔莎在跳舞时的种种表现,也正是其可
爱性格的体现。对朦胧爱情的寻觅是两人一见钟情的基础。
十、一位对爱情如此渴望的女孩在爱人离开身边之后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请同学阅读课文
第三部分,简要说说娜塔莎的故事。明确:娜塔莎因为孤独与寂寞,受阿那托尔的诱惑
而背叛了安德莱,并与好友索尼亚发生争执。
十一、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最能够体现娜塔莎认为自己已经找到幸福爱情的内容。明确:如“她的脸是安静的、温顺的、幸福的”“‘三天,’娜塔莎说。‘我觉得,我爱了他一
百年了。我觉得在爱他之前,我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我就觉得,他是我的主人,我是
他的奴隶,并且我不能不爱他。”“索尼亚,不能够怀疑他的,不能够,不能够,你懂了吗?”
“但我没有他便不能生活!”等。
十二、你认为此时的娜塔莎所表现出来的是真挚的爱情吗?那么又如何理解课文第二部分她
对安德莱的爱情呢?明确:此时娜塔莎的情感是真挚的。但这种感情是建立在别人的谎言之上的,这种痕迹在前
面舞会上娜塔莎的言行和心理就已经有了体现——热情而冲动,带有一点虚荣。课文第二部分她对安德莱的爱情应该也是真诚的,然而这种爱情是建立在一位少女朦胧渴望
爱情的基础上的。
十三、读完了这三部分内容,你喜欢这位托尔斯泰精心塑造的女主人公吗?说说理由。
明确:只要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适当拓展也可,如联系一些对爱情忠贞不移的人物——
刘兰芝、李香君,对爱情执着追求的人物——杜十娘)阐述自己的理由即可。
(重点说明:娜塔莎这一人物精神生活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具有“圆形人物”的特性。也正
因为这样,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就更具有典型人物的经典意义。)
十四、结合阅读过的小说,说说对“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的理解。明确:“扁平人
物”与“圆形人物”相比,“圆形人物”更具有丰富的特点。(具体区别见课文第61页)如
宋江、李逵是圆形人物,戴宗、李鬼就可以看成扁平人物。焦大、刘姥姥、傻大姐都是扁平
人物,但在《红楼梦》中对于衬托王熙凤等圆形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现贾府真相,都起
了很大作用。圆形人物理论上充分考虑到人性的复杂性。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汇集
或集合了几种类型。人的角色的多面性与人性的复杂性互为表里,角色与性格又都是一个动
态的系统。因而人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人物关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林冲在公众场合是威风凛凛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在高衙内面前是他父亲手下的一个高级奴
隶;在妻子面前,是情意绵绵的丈夫。不同角色塑造了他烈性如火、柔肠似水而又忍辱负重的复杂性格。因此当高衙内调戏他妻子时,不同的角色促使他作出不同的反应。在《阿Q正
传》里,既有属于圆形人物的“阿Q”,也有属于扁平人物的“假洋鬼子”;在《祝福》中,既有祥林嫂这样的圆形人物,又有“善女人”这样的扁平人物。
十五、课堂小结:
明确:
1、小说人物刻画的手法:语言、行动、心理等;
2、对“圆形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素芭话题:人物
1、了解作家作品
2、赏析作者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写眼睛来塑造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
1、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有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在外
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
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
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
人。
1913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
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泰戈尔被瑞典文
学院授予该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最高荣誉,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亚洲作家。
其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弃绝》《素芭》《摩诃
摩耶》《沉船》等;散文有《中国的谈话》《俄罗斯书简》等。
2、《素芭》
《素芭》写了一个美丽聪慧的哑女的生活状态和遭遇,揭示其悲剧的命运。
作者将素芭这一哑女形象放置到哪些特定情境中来展示?
1.孤苦中的素芭2.大自然里的素芭3.动物前的素芭4.好朋友旁的素芭
5.欲远嫁的素芭6.被抛弃的素芭
3、人物形象——素芭
对这样一个不幸的女孩,素芭的父母和她村里的人们有着怎样的态度?
素芭面对这些态度和人们,有什么想法?你觉得她会有什么想法?
4、形象的塑造——表现手法
语言是人们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是了解他人的最佳途径。但本文中的主人公偏偏是一个
哑巴,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呢?
你能举出也采用了同样手法的其他文章么?
5、心灵的窗户
“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
真,也毫无意思。”——鲁迅
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
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
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6、素芭的眼睛泰戈尔是怎样描写素芭的眼睛的呢?
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7、余音绕梁(结尾意味探究)
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素芭被她的丈夫理解接纳,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是一大团圆的结局;
她的丈夫抛弃了她,另娶新娘,轻松的笔调背后是深深的悲剧意味。
8、名家解读
冰心:“她的主人耳目并用,又做了一次仔细的考察。这一次他不只用眼睛,而且用耳朵来
仔细地考察,他又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妻子。”
泰戈尔研究专家董友忱:“这一次,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
9、时代背景
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根据印度教的教义,一个人死前必需由儿子施以临终仪式,灵魂才能得救。
不仅如此,大约西元前750年写成的印度教经典中规定,女子在世间唯一的神就是她们的丈夫,她们唯一的工作就是顺服丈夫,讨丈夫欢心,不论他有任何缺陷。这种思想,深入
民间,女性从小就被灌输将来做个贤妻良母。
在印度,婚姻是许多女子的隐痛,因为印度盛行嫁妆,女子出嫁,如果没有体面的嫁妆,易受夫家凌虐。而且嫁妆不是结婚时一次付清,夫家在婚后多年还会不断需索,脚踏车,机
车,电视或者洗衣机,妻子因为父母无力负担,而被夫家浇上汽油活活烧死的新闻,屡见不
鲜。父母为了女儿的幸福,不得不勉力营治,女儿于是成为家庭的包袱。
印度人的婚姻多半由父母安排。而相亲是女性一生之中极为羞辱的一刻,男方和他的家
长应邀到女方家中。女方盛装以待,用丰盛的食物款待男方,女方的家长免不了要夸耀女儿的手艺,例如强调菜肴都是女儿亲手做的,然后才把女儿带出来让对方打量。
倘若对方满意,双方的父母就开始讨论嫁妆。如果男方的条件好,比方是公务员,嫁妆就要
多一些。反之,如果女方的条件好,譬如受过高中教育,嫁妆就可以少一些。如果谈不拢,整个相亲的过程就得重来一次。对女子而言,不论因为她外貌平庸,或是她的父亲筹不出男
方要求的嫁资而遭到拒绝,都是极大的创痛。
据《新印度时报》、《印度斯坦报》、《沙哈拉报》、《觉醒日报》等报道,仅3个月,印度新德
里及其周边,共发生烧死小媳妇案件8起。据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统计,1996年、97年、98年,全国分别有5513名、6006名和6917名妇女因嫁妆而被烧死、掐死、毒死或刺死。
自杀的还不算。分别有35246名、36592名和41318名妇女因陪嫁而遭受残酷折磨。有逐年
上升的趋势。
10、形象分析
素芭的丈夫娶来的会说话的姑娘究竟是谁?“外国小说欣赏”中泰戈尔小说《素芭》(倪培耕译)的结尾这样译道:“这次,她的丈夫用
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对这句话的理解有两种。一种认为,“这次”就是指上文的素芭出嫁之事,素芭虽哑,但她
有清澈的眼睛、丰富的感情和敏感的心灵,她可以观察世界、倾听世界,用眼神表达世界,能够与无言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和小动物亲密“交谈”,因此,素芭能被她的丈夫理解,在他丈夫的心目中她不是哑巴,而是一个会说话的聪明姑娘,素芭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这是
一大团圆的结局。另一种认为,“这次”是又一次,含蓄地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而另娶了新娘,用墨很少,写得很轻,却沉重无比;前文写素芭虽是个哑女,但她有着比常人更善良更丰富的内心世界;
许多人有着健全的器官,却未必愿意好好地利用,来观察、感受这个美好的世界。素芭的眼
睛会说话,会表达情感,可是,如此善良美好的女孩,仍然不能摆脱被抛弃的悲剧命运,因
而这篇小说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重。以上第一种看法,其实暴露的是一种浅尝辄止、未能深入文本的“误读”现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即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文本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深入到作品中去理解人物形象,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抓住字词句篇来阅
读文本(课文),与文本进行情感的碰撞、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本,理解前文
用大量笔墨细腻描写素芭极为深刻、极为美好、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文本清楚地告诉我们:
“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
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在这里,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这里只有欺
骗和交易。女儿因为残疾而变成了亲人的负担,而不是得到亲人更多的爱护。“现在,在这
位姑娘永恒沉默的心灵里,响起一种无限的无法言说的哭泣声,除了心灵探索者,谁也不会
去倾听那种无声的哭泣。”这不仅是素芭无法言说的悲哀,也是泰戈尔对人们这种漠视的态
度感到悲哀,因而使悲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冰
心在翻译《素芭》(《泰戈尔作品集
(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的结尾时是这样
翻译的:“她的主人耳目并用,又做了一次仔细的考察。这一次他不只用眼睛,而且用耳朵
来仔细地考察,他又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妻子。”泰戈尔研究专家董友忱翻译的《泰戈尔短篇
小说选》中《素芭》的结尾是这样翻译的:“这一次,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亲,娶来了一
个会说话的姑娘。”通过不
同译作的比较阅读、分析,我们很清楚地知道,素芭的丈夫是另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而
不是把素芭当成是会说话的姑娘。泰戈尔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一直关注女性的悲剧命运。
第五篇:泰戈尔《素芭》读后感(本站推荐)
泰戈尔《素芭》读后感
这个故事能让你认识真实的生活。仿佛一切都被这个故事道尽了,从生命中难以避免的伤害,到心灵轻妙的芬芳,再到现实的沉重以及它那果实的厚味。
因为造物主一时的吝啬,素芭失去了和常人交流的一般途径。虽然父亲很疼爱她,可是母亲却像讨厌自己身上的污点一样讨厌她。她的婚事俨然成了一个难题。村里的人甚至当着她的面议论她,他们也许并没有恶意,只是忽略了她也是有感觉有知觉的人。
读到这里,难免会担心,不知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素芭会不会变得心神不宁?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她会不会觉得无所适从?她将如何选择自己心灵的方向?我们可以从她的眼神中,慢慢地去寻求答案。她那双垂着长睫毛的大黑眼睛,总是直接和她的灵魂深深相连,这是不经掩饰的深刻和动人。于是我们看到,素芭其实并不孤独。
正如里尔克所说的:“如果你在人我之间没有和谐,你就试着与物接近,它们不会遗弃你。”素芭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了温暖和慰藉。小溪的微语、鸟儿的鸣唱、树叶的轻响,还有不需要语言就能相互了解、相互喜欢的牛、山羊和小猫……它们延绵着爱的永恒,为素芭轻轻地分担着寂寞。
如果素芭的生活一直就在这样宁静的芬芳中持续下去,那就是很美好的童话了。可是,泰戈尔要写的不是童话,而是真实的生活,现实的枝枝杈杈总是会在应当的时候扯你一下。比如搬家,比如婚事。素芭的父亲因为富有而遭到村人的仇视,他们不得不搬往加尔各答。可是素芭舍不得离开,这里有她熟悉的大地母亲,还有她喜欢的普拉达。在写到素芭对普拉达的情感时,夹叙夹议的惯常笔法中加入了独白式的古典浪漫幻想,素芭在虚拟的时空中确定自己的存在,借以实现当下生活中难以达成的愿望。
在此,不得不再次感叹大师的伟大。即便读到这里,此后故事如何发展仍然难下定论。结尾多少是有些出人意料的,可仔细想想却又在情理之中。结尾虽然只是简单的两句话,却又展开了无限的可能性。于是我们停在那里,觉得仍然未能从故事中走出。也对,谁能从真实的生活中走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