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方向及完善措施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研究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方向及完善措施,通过对思想观念、法制体系、考核和激励机制等方面研究,指出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在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改革落后机制体系、注重人才培养和长效考核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方案研究为未来事业单位管理体系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有利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考核机制;法制建设;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各行各业管理经营体制也迅速革新,其中最重要的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革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这是其非公非民性质决定的。因此对其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进行长时间全面深化改革。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主要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
虽然市场经济已经发展成熟,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主要落后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仍旧按照论资排辈的方式进行,工龄长、资格老的员工占有主要话语权;干部提拔任用依靠裙带关系,由资格老的管理层进行人才推荐,推荐的人才大多专业能力差,业务水平不过硬;升迁机制不合理,按照资历进行员工的升迁,职位高领导的管理和创新能力落后,思想老旧;忽视个人贡献率和人才创新能力,导致创新人才大量被埋没等。
最重要的是创新、人才分配人才结构等方面问题。那些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不能被安排在与之匹配的岗位上,导致人才选用的浪费和专业技术的流失,造成经济发展严重损失。人才结构方面:目前事业单位人才结构严重畸形,大部分单位管理层人员多是年过半百的老者。他们的思想老旧,创新能力匮乏,却掌握着事业单位的主要权利,这无形中会出现管理上的漏洞百出和发展方向上的严重错误;而与此同时具有丰富创新经验的中年骨干群体缺乏,导致事业单位的后续发展不足;年龄断层问题太过突出,大多的事业单位人员只具备基础的技术知识,科研开发能力弱,发展方向不明朗,后续发展乏力。以上问题是人才管理观念长期落后造成的,若想在短期内予以解决,必须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从人员结构和思想方面全面调整。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不充分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不充分,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部分:(1)首先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没有既定的目标。目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培训只作为一种形式定时的进行,这种形式只为应付上级检查,不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他们的培训只有大概内容,没有既定目标和培训计划,更没有一套自我的授课体系,培训的整体框架不清晰,思路混乱没有条理性。培训内容老旧而乏味,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也不能引起培训学员的兴趣,达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要求。(2)其次是事业单位不能很好挖掘员工的潜力。事业单位通常把员工看做可有可无的工具使用,不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实地操作演练,更不注重员工专业技能的提高。因此事业单位职工思想和专业技能仍旧停留在上一阶段,新问题产生以后不能迅速的做出反应,往往是仓促执行或者消极怠工。员工主动性大大降低,工作效率低下,得不到好的锻炼和提升。(3)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缺少长远眼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应是事业单位长期坚持的基本制度,但很多的事业单位把人力资源的培养作为员工福利,而不是必须执行的基本任务技能。虽然员工也进入课堂学习,却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达到的效果很差。另外事业单位对员工的培训没有计划,没有长效机制,只是在年末进行相关培训,而没有把培训贯穿在生产的各个阶段。同时也没有对员工进行定时考核,这就导致培训的作用微乎其微。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考核机制不完善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考核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一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考核目标不明确。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考核需要制定的目标有,首先是完成分配任务目标;其次是主动学习工作目标;最后是长久快速发展目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考核一般在年末进行,而这种考核的流程显得相当草率:选举单位资历较老的管理层作为评审,对公司的各个员工进行走过场的考核,只指出员工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完成情况,然后进行相关的奖励,没有指出员工的不足之处和需要努力的地方。这样的考核失去本身的意义,也为单位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2)二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考核的配套机制不健全。事业单位的考核应该关乎员工未来的发展岗位问题,但如今的事业单位考核仅仅是形式方面的考核。考核的结果不作为员工受到奖励或者惩罚的标准,也不和员工的升迁和降职产生联系,这样的考核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由此导致员工工作态度松散缓慢,竞争意识匮乏,生产效率急速下降,单位效益受到严重影响。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及完善措施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革新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革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问题,需要事业单位长期的反思和努力。人力资源作为事业单位长期发展最重要的资源,需要进行管理理念革新。首先要看重人才,看重人才的价值,把人才的成长和提高放在单位发展的首要位置;其次要善于发现人才,发现人才的专业特长,根据相关的专业进行培训,提高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素质水平;最后是使用和管理人才。管理者把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才能,创造尽可能大的价值,获得良好的效益。管理人才方面需要对人才不定时的培养、考察和工作分析总结,使人才能够清楚自身的优势,继续保持;对于那些存在问题的地方也要有清醒的认识,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实现资本的有效利用。
同时也要赋予人才相应的权利,包括单位正常业务的交流权、重大事件的知情权和工作范围内的决定权,真正把人才放在和领导阶层平等的位置进行交流对话,给予人才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帮助。同时进行事业单位领导阶层改革,把那些思想老旧技术水平低下的领导进行裁撤,并且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顾问。通过扩大产品市场的方式来大量地聘用各个专业的人才,经济鼓励和淘汰机制增强人才的竞争力,利用科研机制大力培养人才。管理层要打破过去“铁饭碗”干到底的工作模式,通过比学赶帮超一系列的比较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培养竞争和创新的工作环境。时常进行工作的总结和评比,根据工作成绩进行员工的升职和贬职,使员工对工作的调动保持正常的心态;根据员工的工作成绩进行分等级的奖励机制,不使用平均主义一锅端的做法,鼓励人才的创新,鼓励员工创造更多的工作效益,给予员工广泛的发展空间。时常进行员工的考核,对工作懈怠和创新缺乏的员工进行辞退,保证工作环境的和谐和单位更好更快发展。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建设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建设,关系到事业单位的规范管理和长远发展。法制部门要对事业单位进行不定时的检查、监管,统计事业单位的规模、人员数量、人才结构和资源统计,确保对单位各个部门和管理机构有清楚的了解。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首先应该多方面地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条款。由于我国的事业单位众多、人员繁杂和利益连接错综复杂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制法规进行约束。通过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相关法律条文和解决措施,进行事业单位法制制度的设立;采取小片试行,以片带面的形式进行相关法规的逐步施行;法律法规要考虑各方因素,尽可能的人性化合理化,协调多方利益,使之达到相对平衡。(2)其次要抓好事业单位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多方面的法制管理建设,使之形成完整的体系,覆盖到事业单位管理的各个层面,切实改变管理松懈的现状。同时还要在人力资源开发、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严格遵守相关法律,使单位管理更加公平、公正、公开。(3)最后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培养、管理和激励制度,切实提高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对人才进行多方面的管制,保证人才人尽其用和愿为所用。通过设立专门的人才培育管理机构,对相关人才进行专项管理。根据不同人才的不同优势培养,恰当的安排人才的岗位,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作用;不定时进行人才考核,增加人才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适当的对人才奖励和激励,使人才愿意为公司创造更大的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人才流失问题。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考核制度完善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考核制度是事业单位管理极其重要的一环,不仅仅是长效的激励机制,也为人员职位调动和分配提供依据。它通过对事业单位各方资源的整合优化,进行职位和资源的合理分配,发挥事业单位生产最大效益化和科研的长久发展。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考核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要制定一系列的员工工作考核机制,包括员工思想道德、工作业绩和科研水平等多方面的考核。制定一系列考核机制之前,要广泛听取管理层、专家和员工的意见,不能只根据管理层的意见,这大大损害员工利益,也不利于单位的长久发展;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核机制的制定,不能不顾各方利益的想当然,尽可能的使考核机制科学合理和完整。员工工作情况的考核不仅是数量上的考核,更重要是质量上的考核,技术上的考核,能够真正体现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技术水平。(2)其次要做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考核统计监督工作。考核是否公正公平和公开不能只由领导高层说,而要相关部门人员真正的调查考核,严格的把好关,防止流于形式的考核和为小部分人谋取利益的考核发生。同时考核要进行实地的考核,不能只说不做,要深入工作地点,对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逐一的抽查,找出工作的疏漏之处,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考核结果要做到科学合理和完整。最后是进行考核评估,考核评估要从事实出发,从相关数据出发,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工作的查漏补缺,评估态度要公正、诚恳,能够反映一定的问题;考核的结果要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奖励结合起来,进行人员的升迁和惩罚制度,必要的时候进行人员辞退。
(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建设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施行,不仅使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大大提高,也使人才分配更加合理和资源所有更加公平公正。人力资源激励机制通过相应的资源分配制度,使员工意识到工作是按劳分配,摒弃以前论资排辈的错误风气,形成良好工作环境氛围,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使员工内部团结和竞争意识增强,形成人人互助、人人提高和人人争优争先的思想。广大员工在学习经验的同时进行良性竞争,消除平均思想,也就消除高层管理人员和员工之间的心理隔阂。这样能使员工广泛进言,畅所欲言心中所想,提出单位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发展的相关建议,促进单位风气的整体好转和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具体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要实施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应该考虑员工自身的差异情况,根据其能力和专业方向,恰当的安排工作岗位,使员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要在员工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予以肯定和鼓励,增强员工的自信心和满足感,最终达到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2)其次要运用多种激励方式进行员工的奖励。目前事业单位的员工激励办法单一,容易使员工产生懈怠情绪,多种激励机制能够有效解决问题。首先采用物质激励,给予员工丰厚的报酬和奖金奖励,肯定员工的工作成绩;其次是精神激励法,对表现突出的员工颁发荣誉称号,总结大会进行点名表扬,进行恰当的升职鼓励,作为单位发展的重点培养对象。这种激励的意义远远大于金钱和物质的奖励,能够使员工看到自身未来的发展,具有长效机制;最后是期权激励,赋予员工相应的权利,使相关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也能增加员工的成就感。(3)最后是薪资分配要合理。合理的薪资分配不仅是对员工工作价值的肯定,也是保证事业管理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根据员工专业技能熟练程度和工作产生的效益情况,进行相关薪资的等级划分。薪资等级制度能够有效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科研技术水平,推动单位的更好更快发展。
三、结语
目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乱象很多,问题错综复杂,需要事业单位和相关管理监督部门长久的努力解决。管理观念落后、人才结构严重畸形、创新型人才缺乏、人才培养不到位、法制基础不完善、考核和激励制度实施不到位等多方面的情况,制约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长久发展。通过以上改革措施,能够解决一部分长期存留事业单位的问题,改善事业单位管理的基本环境;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要从多方面、多角度着手,长期的进行相关改革才能使事业单位管理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丹.论民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方法[j].财经界(学术版),2014,(22).[2]程淑艳.浅析如何提高我国事业单位员工责任感[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0).[3]李莉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方向及完善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6).作者简介:樊柳吟(1994-),女(土家族),重庆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第二篇: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人力资源概念及相关理论,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试图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为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关键词】事业单位;改革;人力资源;管理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这一概念最早是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得鲁克在其《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的。书中指出:“和其他所有的资源比较而言,人力资源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人,人是“特殊”的资源,人力资源拥有当前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素质,即“判断力、想象力、协调能力和融合能力”。根据人力资源出发点不同,其定义也是不一样的。从创造社会价值的角度,人力资源被定义为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可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称。目前,学术界对人力资源最为权威的定义是指存在于组织内部的各种劳动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公式表达为:人力资源=劳动者数量+劳动者质量。劳动者数量主要是指劳动者的人员数量,劳动者的质量主要是指劳动者的智力、体力、经验、技能等方面的能力总称。
人力资源管理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具体包括以下六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力资源规划,指把人力资源战略转化为组织中长期的目标、计划和政策措施;二是招聘与配置指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岗位分析的要求,为组织招聘、选拔所需要的人才并录用安排到相应岗位上。;三是培训与开发指通过教育、培训等形式对员工个人和整个组织机构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思想水平,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技能,最大程度挖掘员工的潜能,使其发挥最大效应。;四是绩效考评指对员工在一定时间内对组织做出的贡献和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将考评结果及时反馈给当事人,加强沟通交流,以便其尽快进行自我分析,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五是薪酬管理是指对岗位薪酬、绩效薪酬、奖金、福利等薪酬结构进行设计与管理,并将此作为激励员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二)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具有中??特色的社会组织,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事业单位”这一名词从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提出,沿用至今。事业单位是指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所需经费由公共财政支出、不实行经济核算、主要提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活动和公益服务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是接受政府领导,表现形式为组织或机构的法人实体。
二、研究综述
事业单位作为中国国情的产物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国内研究文献中。自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研究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共有41篇,其中学术论文有5篇,大部分为期刊论文和报纸文章。
2011年以前,国内对人力资源管理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2000年赵曙明教授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一书中阑述了人力资源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并围绕人力资源与企业效益这一人力资源重点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效益的概念,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效益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他指出所谓人力资源利用就是通过人力资源的计划、激励、绩效评估、沟通与核算等环节,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其浪费和摩擦,并且从中形成健康向上的竞争氛围与企业文化;2006年魏成龙老师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指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当代我国社会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中指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力图在“公共”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吸收借鉴国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之精华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研究和创新,在国际化的基础上实现本土化。
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杨淼通过调查问卷对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规划进行了研究,提出当前我国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有:1.人力资源规划缺乏理论指导;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行政化倾向明显;3.人力资源开发制度不完善,同时提出进一步推动我国公益类事业单位人力资源规划制度改革的建议有:1.在人才选拔方面逐步从传统的计划配置转为双向选择,竞岗聘用;2.根据不同的岗位性质设置类别不同的晋升通道;3.完善绩效评估规划;4.根据绩效评估制定绩效工资制度,对各级职称的薪酬等级水平进行优化调整,合理拉开差距,调动积极性;5.给员工设计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人员的发展。
在培训开发方面,张洪昌在《论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科学培训体系》一文中提出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科学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有:缺乏人力资源科学培训必备的需求分析、人力资源培训的课程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化、人力资源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同时提出完善我国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科学培训体系的措施有:制定人力资源科学培训体系的具体发展战略、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考评监督力度、提高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师资建设。
在绩效考核方面,依然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第一,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对人力资源绩效考核都存在认知缺陷,重视程度不足,大家把考核当做任务、当做惩罚和监督,带有反感情绪,影响考核质量;第二,在考核内容上,考核指标缺乏代表性,考核内容难以量化,主观因素占比较大,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影响,不具有公信力,同时也影响领导层做出正确的决策;第三,考核方式不够科学缺乏可行性,考核机制不够灵活缺乏实效性,事业单位普遍的做法是只在年终评优时对职工进行绩效考核,属于一年一度的考评,因而考核结果具有偶然性和局限性,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员工一年中的工作成效;第四,考核的结果常常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考评结果反馈不及时,沟通不充分,对员工的自我分析和自我提高没有提供很好的帮助,没有成为人事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而导致员工对绩效考核不重视,绩效考核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对此,我们应该第一,建立明确的考核指标,创新考核维度;第二,构建合理的评估体系,合理分类评估;第三,完善考核反馈值对,加强沟通与交流。
许多研究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事业单外改革的思考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对本人研究该选题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作者简介:
李玉婷(1983.6-)女,甘肃人,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经济专业,就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级经济师。
第三篇:高校后勤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论文
高校后勤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 要: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步伐进程日益加快。高校后勤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改革的瓶颈,也是改革滞后的环节。本文针对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现状、特点及一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试寻一条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快捷的途径及充分发挥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给后勤企业带来最大效益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还处于较低水平。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也要随之更新。这对正处于后勤实体由原来的事业型管理单位向经营企业型实体转变的发展,更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意义。因此,分析现阶段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解决现存问题,实施好人力资源管理,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摆在我们后勤人面前的一门重要课题。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后勤,由于没有把人上升到资本的高度来认识,所以对人力资源在高校后勤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是高校后勤发展的关键,更意识不到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高校后勤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因而就不可能从战略的高度来部署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此外,高校后勤缺少一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1]。
长期以来,高校后勤人事、财物、经营都隶属学校管理,实行统管统分模式,后勤所有工作完全依赖于学校,再加上众多历史性原因,后勤队伍的建设始终滞后于学校前进的整体步伐。后勤人员大多来源于学校教工亲属、接转的下岗职工、部队转业人员以及学校改革分流的部分员工。年龄结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使得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后勤人员的观念更新困难。计划经济体制的用人模式在高校后勤人员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传统观念与看法成为思维定势,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社会化运作模式极不适应,后勤人员的危机意识不强。根据高校后勤用人制度改革的“无情分离,有情操作”原则,绝大部分后勤队伍继续保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行公司化运营后,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大多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的系统学习,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跟不上时代,后勤运行还只是在原有模式上徘徊,真正做出新举措、新突破不多。高校后勤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高校后勤要发展、壮大,关键是人才问题。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人才,比任何资源都更珍贵。然而,高校后勤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同时却又与学校行政管理难舍难分,后勤的企业化经营范围受到市场空间的限制,要想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大型现代企业比较困难。有抱负、有才能的现代企业管理型人才,难以在高校后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社会化改革后的高校后勤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缺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符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企业制度缺位或不健全、不完善。即使建立了一系列制度,但因传统的用人观念和管理制度等多种原因的影响而无法有效执行。如何做到人事制度完善合理与切实有效执行相结合,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如果不更新观念,树立危机感,而对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漠然置之,那么高校后勤产业不仅会失去信誉,还
会失去生存空间,被淘汰出局[2]。
二、构建高校后勤企业现代人力
资源管理体系的一些思路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一步深入,现有高校后勤企业必将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吸引和留住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如何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是高校后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高校后勤管理的实质就是对人的管理,即通过民主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职工的责任心、使命感、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凝聚力,发挥团队优势,使科学的管理机制散发的活力长久不衰[3]。
(一)合理调整内部人员结构
高校后勤的经营管理需要创新型人才,即在具备经营和管理才能的同时,还要能熟悉教育规律、学校情况、师生需求和学校后勤现状,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经营管理战略战术,取得管理成效。因此,高校后勤干部的配置,应选拔那些党性、事业心、责任心强,热爱后勤服务事业、擅长经营管理、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此外,一部分师生资源,可以由后勤和学校共享。如学生勤工俭学、年青教师兼职、辅导员充当宿舍管理员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后勤人力资源结构。通过这种途径,既可以降低成本,减少对新职工的观察期,还可以让参与后勤工作的师生增进对后勤服务具体项目的了解,理解后勤服务、支持配合后勤工作。后勤部门也可激发参与后勤工作的师生创新意识,用他们的敏捷思维为后勤出谋划策,制定出受师生们欢迎、贴近师生实际需要的服务措施,利用他们文化程度高、易于接受现代文明和新生事物的特点,给员工们树立一个文明礼仪典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达到“双赢”效果。[论文网 www.xiexiebang.com]
(二)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1.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人为本,视员工为资源而非成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将员工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注重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尽可能地减少对员工的控制与约束,更多地为员工提供帮助与咨询,帮助个人在组织中成长与发展。更加注重管理人才;实践证明,留住人才,不仅要待遇留人,而还必须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并为他们提供可施展才能的舞台。
2.要把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之中,从战略高度重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以充分分析和考虑现有人力资源状况为基础,确定不同时期的人力资源计划。坚持群体结构合理化原则,使人员组合能够发挥出群体优势,促进人才综合效益的提高[4]。
3.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针对后勤人员学历低、知识水平差,一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引进有较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有计划组织后勤职工进行专业培训,采取“走出去”外出学习,也可“请进来”把专家请来对员工进行培训,来提高后勤人员的思想和业务水平。
4.建立健全新型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应对每个员工以业绩为重点,注重他们的能力,应从“伯乐选马”转向公开赛马。
(三)优化人力资源队伍结构,重视核心员工队伍建设,创新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完善绩效考核
1.要优化人力资源队伍结构,循序渐进。建立员工保障体系和构建企业化的薪酬体系。优化人力资源队伍结构,要根据国家政策的要求,逐步建立全员聘任制,建立员工保障体系;要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建立人员能进能出,管理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打造适才适用、发挥才干的用人环境;要脱离事业单位的工资体系,建立后勤企业实际的企业化的薪酬体系,实现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
2.要充分重视核心员工队伍的建设。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和重要技能岗位人员属于核心员工。核心员工的数量、质量和结构不仅决定着整个后勤人力资源的素质和结构,而且决定着后勤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决定着整个后勤事业的发展成败。要根据核心员工的特点和专长,把每个人都合理地安排到相应岗位上,并赋予相应的责、权、利,给他们以施展才能的空间;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上要真正用心地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理解、支持、关心和照顾。
3.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种激励制度。人都是有需要的,其未满足的需要产生工作动机。也是激励因素。有效的激励不仅可以激发员工潜能、鼓舞员工士气,而且可以增强组织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高校后勤在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总结以往实施激励的经验,提高对激励作用与功能的认识,丰富和健全激励手段,正确把握激励方向、激励时机、激励频率、激励程度,着力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制度。
4.绩效考核采用全方位考核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将业绩考核与员工利益挂钩,以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从绩效考核发展到绩效管理。
(四)建立健全机制,实现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就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科学合理地调配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谋求人与事、人与物的协调,实现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自然资源的科学结合。包括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管理以及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与调剂等诸多环节,通过政策、法律、制度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力求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了新思路,它改变了过去“以事为中心”的状态,更多地对员工实行民主的、自主的管理,强调自我与团队合作的协同,充分尊重员工自我及其发展,注重对员工积极性的调动,鼓励员工参与组织的管理活动。[论*文*网]
参考文献:
[1] 齐宏欣.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3).
[2] 诸桂荚.高校后勤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
[3] 赵界欢.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重在理念创新[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6(12).[4] 吴国存,李新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第四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作
者 学籍批次 学习中心 层
次 专
业 指导教师
目录
第一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1.1 公共部门的定义
1.2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 1.3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第二章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2.1 目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1.1 缺乏新的管理理念 2.1.2 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2.1.3 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与合理的激励机制 2.1.4公共部门人力培训问题
第三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3.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 3.1.1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 3.1.2 完善人力资源的配置
3.1.3 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与合理的激励机制 3.1.4 建立完整科学的培训制度
第四章
总结
第一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1.1公共部门的定义
公共部门是被国家授予公共的权利,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目的,管理各项社会事物的部门,主要可以分为政府部门、公共企业、非盈利性组织、国际组织等。由于公共部门的服务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因此公共部门作为特殊的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必须有区别与一般性质的企业或组织。
1.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以国家行政组织为对象,包括对其人力资源的规划、录用、任命、使用、工资等进行全面的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管理,使公共部门在行使其职能的时候,能够发挥出最大的资源优势,充分体现出公共部门的社会价值。
1.3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作为整个社会总体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其必然有人力资源所拥有的特点,由于公共部门脱离不了国家政权组织自身的特征,因此其还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第一,其具有政治性。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全面掌握这整个公民的权益,执行着国家的重大决策,对整个社会动向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必然要求所有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具有很强的政治水准、坚定的法制观念和丰富的理论水平。第二,其具有很强的道德标准。由于公共部门的特殊性,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往往拥有很大的权利,直接关系到整个公共部门的形象,关系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在权利面前,必须要求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拥有极高的道德素养,有很好的职业道德,有很热情的工作态度,有用于奉献精神,有优良的工作作风。
第二章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2.1目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2.1.1缺乏新的管理理念
目前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观念依然停留在传统的人力资源
管理的理念上,仅仅考虑到了人力的成本,依据传统经验,仅仅注重现有人力的利用。除了对干部进行考核,并没有其他的举措。
2.1.2人力资源配置问题
人才从来不缺,但是目前在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上,却经常出现不匹配的状态,由于缺乏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导致了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严重阻碍了人力资源的发展。
2.1.3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与合理的激励机制
现在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合理的激励机制与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的缺乏,已经成为首要问题。激励机制是影响公共部门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的的最直接因素。激励机制的缺陷主要体现在薪资制度不合理和没有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整体来讲,我国公共部门人员薪水处于较低的水平,一般是通过国家的法律法规来制定的一个统一的标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方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统一的薪资标准就显得不合理,更为重要的是,工资与工作水平的关联太小,很多人从事着高水平甚至高风险的工作,却可能依然是最低廉的工资,这必将阻碍人力资源的发展,严重影响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我国也一直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由于公共部门考虑社会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共部门的雇员,并未体现出个人利益最大化,这就导致雇员的个人目标与公共部门的社会目标不一致,很难确定绩效考核的标准。另外,绩效考核往往被部分领导用来最为平衡利益的工具,丧失了绩效考核的真正意义。
2.1.4公共部门人力培训问题
我国有相关法律对分类培训作出过规定,分类培训在公共部门已经被充分的认识。目前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培训主要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现在的培训往往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需要培训的到底是哪些方面,往往部门会
组织一些培训活动,基本都是当前的一些政策方针,必要的能力培训变为了例行公事,缺乏培训目标。或者是只看重培训的考核结果,并未对培训后的有效性进行良好的跟踪。因此我国的公共部门人力培训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第三章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3.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
3.1.1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部门职位将会面临着全新的挑战。目前国家已经提出“简政放权”的政策,因此公共部门将会有更大的自主权,在管理方面也会越来越多元化。在未来,公共部门会更加重视对公共服务的认识。这些变化要求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面必须做出创新。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可以引进目前有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重新理解公共部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转变现有的固定模式。另外在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上,必须始终贯穿这公共部门的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出公共部门的公共性与公平性,将公共部门的职能发挥到最合理的状态。
3.1.2 完善人力资源的配置
在企业中,当企业需求与员工能力一致的时候,员工和企业会达到最佳状态的效果。此理论同样适用于公共部门。因此我们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的分配上,必须先了解公共部门的职能和人才能力的需求,然后在从分对公共部门人才了解的基础上,合理分配人力资源,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因此完善人力资源配置的任务在于:充分了解公共部门的人才需求结构,指导公共部门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3.1.3 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与合理的激励机制
要让公共部门职能发挥最优化,人才的工作态度是最为重要的。作为个人,人才需要满足自身的需求,让自己的价值得到回报。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考核制度能让每个人真正地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发挥,而且能在非常热情的工作态度下完成。人才希望自己被发现,相同点,公共部门的管理者,也必须能充分发现人才,然后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考核制度,让他们拿出最热情的而态度。因此,我们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对现有的绩效制度进行调整,将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充分评估人才的贡献量,并且建立出考核标准,使考核制度化规范化,准确公正地通过考核标准去评价每个人的功过是非,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下,根据考核结果,公平合理地调整人员的岗位及薪资,这样,人才便可发挥出其最大的能力。
3.1.4建立完整科学的培训制度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培训,不仅仅在行使其职能时可以更加得心应手,更加能提高人才的素养和公共部门的行政能力。建立科学完整的培训制度,首先是要重视培训工作及培训成果,不能再将培训仅仅看成是例行公事。必须让每次的培训都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对培训结果要进行考核外,还必须跟踪调查培训后的工作状况,以了解培训成果,让每次培训都名副其实。其次,摆脱传统培训那种枯燥无味的模式,适当创造良好的培训氛围,增加培训的趣味性,从知识量、文化素养等方面,提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质量。
第四章 总结
公共部门作为国家职能部门,其所行使的是整个社会权益,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始终以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为目标,将公共部门的职能发挥到极致。基于公共部门的特殊性,对于公共部门人力资
源管理,关系到的不仅仅是人力资源本身,更是决定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必须转变,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五篇: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一个成功的企业文化开发与建设,取决于是否能够充分挖掘员工的智力资源,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是把经营理念、价值指向、行为方式等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整合到员工日常工作中,这是企业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关键。
一、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
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是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培育形成的为广大员工所接受的并共同遵循的、具有先进性与个性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恰恰就是突出人本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开发进一步系统化、层次化,形成新型的管理机制、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协调的分配体系,全面改善人力资本投资战略方向,提升人力资源运行效率。所谓新型的管理机制,就是指企业坚持“任人唯贤”的选才用才理念,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理念,反对“任人唯亲”,反对平均主义,建立起以制度文化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平台,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优秀的员工团队,努力把人力资源提升为人才资源,形成有利于促进人才成长、有利于促进人才创新、有利于促进人才工作同企业发展相协调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必须加强企业文化的开发与运用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实施人才管理,是企业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尊重人,激发人的工作热情,着眼点在于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从而进一步的调动人的积极性。这就要求企业在制定用人标准时,应与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统一起来,企业在考察被选用人的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要求考察他的价值观,使之能为企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人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文化来管理,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企业文化可以塑造员工的价值理念,激发员工的行为动向,改造员工的道德人格,强化员工的工作精神。
三、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彻底打破身份界限,实行人才岗位竞聘制,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相形见绌者下”和“惟才是举、惟贤是用”的运行机制,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支持。形成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多能少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全面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既要提高文化素质,又要提高思想素质,广泛开展员工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员工行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培训学习,为员工提供交流沟通、提高自身素质的平台,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的精髓,增加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使员工将个人的前途与企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使员工的个人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强化薪酬考核和激励体系建设,严格按照员工的绩效来核定其薪酬水平,谁做得多、对企业的贡献大,谁获得的报酬就丰厚,这远比单纯的喊口号、贴标语鼓励员工奉献要效率,也最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员工就能自觉遵守公司企业文化,促使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的文化导向保持一致。
总之,人力资源开发只有与企业的文化建设相结合,才能在员工心目中真正形成认同感,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更富有生命力,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不但要处理技术性工作,也不单单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独有的工作,而是要求所有的管理人员参与其中,如此才能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能力,从而形成企业核心能力,建立起在市场竞争中特有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