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品德塑造是促进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基础(精选)

时间:2019-05-15 00:3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品德塑造是促进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基础(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品德塑造是促进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基础(精选)》。

第一篇:加强品德塑造是促进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基础(精选)

加强品德塑造是促进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基础

这次讲座的主题是《加强品德塑造是促进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品德的塑造是这次讲座的核心思想。

说到品德就不得不说“德”在中国历史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以德为核心的,在其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着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例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也正是因为这些崇高品质塑造了中华民族活的灵魂。

在当代加强品德塑造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也是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道德建设,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一个国家公民道德情操的高低,决定着这个国家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这也是我们党、国家以及个人应当充分认识到的问题。

接下来我就从两方面来论述一下品德塑造问题。

一、道德与品德的关系,即社会公德与品德的关系。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对象。品德则是道德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也就是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操守。简单来说道德与品德是面与点质与量的关系,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是质与量的统一,只有量积累到一定阶段才会产生质的变化。可见个人品德的塑造对社会道德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在过去的道德建设实践中,“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提得较多,“个人品德”提得较少。其实,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这三种道德固然重要,但其建设更应以个人品德建设为基础。个人品德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重要前提,没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就谈不上公德心、责任感和荣辱观。总书记提出加强“个人品德”建设,顺应了我国道德 建设的发展实际,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特征,也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

提高社会公德,必须先提高社会成员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公民为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和人际关系而必须共同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它是调节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相互关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和社会共同利益,为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属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建设中的基础层次,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作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道德规范,其本质是重视他人的存在,重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企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此协调人际关系、协调生态关系,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相对稳定。社会公德教育和建设的目的是保障人们日常生活和交往的正常进行,并且使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自觉养成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关心企业、保护环境的习惯,防止破坏和威胁社会公共生活的各种不良行为,从而确保良好的社会秩序、工作秩序、生态环境秩序。现代社会尊重每个人的人权,包括人的尊严。我们每个人首先要自尊、自重,加强个人品德的修养,自己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和社会的尊重。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以提高个人品德为前提。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更为具体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社会道德,也是一个人性格、学识和职业修养的综合体现。它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又是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一个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否则将成为另类。职业操守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廉洁奉公、勇于创新、敢于竞争、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等。共产党员在本职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应该带头实践、模范遵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本职岗位上,始终自觉地用高尚的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激励自己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一流业绩。同时,要坚决与各种违反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人和事作斗争,带头反对和抵制各种置企业声誉和财产于不顾、投机取巧、极端自私、贪污腐败和严重损害党的形象的行为,使高尚的职业道德在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蔚然成风。

现在很多行业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状况:有些医院以药养医,有些医生收受红包;有些歌唱演员对口形假唱;有些教师教学时课上不讲、课外讲;有些媒体利欲熏心制作虚假广告,赚取眼球炒作假新闻;执法人员吃拿卡要,不秉公办事等等。烟草行业的个别员工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有悖于“两个至上”价值观,有损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现象。细究起来,这些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多是由于这些工作人员缺少个人品德的修养造成的。他们平时轻视自己的人格,不用个人品德来约束自己,面对各种职业道德守则,仍我行我素,以个人为中心,丧失 了一名员工的职业操守,是很可耻、可悲的事情。

树立家庭美德,要不断加强个人品德修养。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调节家庭内部成员和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关系的行为规范。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安宁与和谐,有利于形成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我国近日评选的道德模范中“孝老爱亲”模范,就是践行家庭美德的杰出代表。家庭是每个人最后的精神港湾与情感归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可是一个家庭中,若有一两个成员缺乏个人品德修养,只从个人出发,无视家庭成员的感受,不尽家庭成员的义务,没有责任感,这个家庭还能安宁、美满吗?由此可见家庭美德,也是靠每个家庭成 员的个人品德来构建的。

因此,无论是提高社会公德、加强职业道德和弘扬家庭美德,都离不开加强个人品德建设。道德建设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具体的个体抓起,重视个人品德教育,人人讲道德,人人重修养,人人促和谐,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才能落到 实处。

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这也是我今天主要讲的方面)说到品德的形成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先天因素,即遗传因素。二是后天因素,即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品德发生、发展的生物学前提,而环境教育则在品德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接下来我就主要说一下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纷繁复杂,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受到环境的影响,那么如何通过环境来影响和提高公民的品德呢?我认为榜样学习对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榜样的学习就能获得新的品德行为。也就是说,品德观念和行为是经过后天对榜样的观察学习而形成和改变的。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这是对道德模范社会价值的精辟揭示。

我国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榜样学习对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近几年一些榜样也被竖立起来,例如敬业爱岗、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 “当代雷锋”郭明义;用双手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传统美德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清廉、奉献的老共产党员杨善洲;一句话承诺,三十载守护,为战友守墓的老兵欧兴田。这些榜样朴实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他们都来自基层,来自我们身边。正是这些榜样的树立,掀起了整个社会学习榜样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新浪潮。

我认为榜样并不需要有多大,关键在于是否适合自己,利于修身。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值得学习的榜样。例如我们一些年轻干部眼高手低、不善于吃苦、不乐于学习,而我们身边许多老同志老领导却几十年如一日爱岗敬业、乐于吃苦、乐于奉献这些优良品质就值得我们以此为榜样不断学习。

其次,在榜样学习中干部应当起到模范先锋作用。

第二篇:加强品德塑造是促进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基础(下)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加强品德塑造是促进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基础(下)

林崇德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科委员会委员

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二)品德形成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二个问题,我要讲品德的社会学习理论,因为我下边要讲几种学习理论,几种心理学理论。美国有一个心理学家,叫班杜拉,他于上个世纪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们怎么样有一种社会的公德?对每一个人讲,有他的品德呢?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通过观察学习,通过榜样的力量获得新的品德的行为。品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是经过后天的榜样观察学习而形成和改变的。现在整个国际上对这一种观点还是比较欣赏的。

班杜拉一个比较典型的实验,他让孩子们看部电影,在电影里头有一个成年男子,当然不太有道德,他对充气的娃娃表现出踢打等一些攻击性的行为,影片中的男子,这种行为后来受到了,一奖励;二受到处罚;三既没有奖励又没有处罚,这样三种结尾。结果班杜拉发现,观看男子受到奖励的那些孩子们表现出更高的模仿行为。他们也会产生攻击性行为,他们模仿的是那个男子供给气球娃娃。这是一个实验,它无非就是要说明,人们是通过榜样的学习,观察学习获得新的品德行为。

榜样学习对品德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最近看到,今天的孩子,你的偶像是什么?结果,大家提的偶像差不多都是明星。为什么?有一个问卷。为什么?孩子们说挣大钱。看到这些偶像,偶像背后的是挣大钱,我们用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理论讲,挣大钱就是大的奖励,作为孩子们的偶像。如果把所有的偶像做排队,看到科学家作为孩子们的偶像,第一名是爱因斯坦。可是爱因斯坦又排到第几名呢?排到所有的偶像里头第31名。如果我们把偶像都看作是那些明星、大款,与钱挂钩,我们这个社会能进步吗?!

而今天,我们学习雷锋同志这样的活动,正是要通过榜样的学习来提高每一个人的品德,从而推动社会的公德发展,因此我认为学雷锋活动是符合学习规律的。学雷锋目的是为提高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从而促进社会的风尚、社会的公德的进步。

道德教育,应该加强针对性、时效性,希望从品德教育到社会公德教育,能够从生活实践入手,变大道理为小道理,学雷锋是最好的方式。

我们这一代人,品德和道德面貌与学雷锋有关。1963年,毛主席倡导全国人民向雷锋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学习。雷锋的精神就成为我们这一代的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因此,我们能否形成一个学习雷锋,人人可为,处处可为,时时可为的浓厚的氛围。这才能够使社会的每个人的品德获得提高和发展,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人做具体的分析,推动雷锋活动的常态化,让每一个公民从自己身边事和人的榜样学起,如果这样,社会公德的工作就有了规律可循。我在网上看到,大家都希望在学习雷锋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人群做具体分析。

比如说,网上有这么一条,他觉得雷锋精神永存,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含义。他们认为现在的雷锋精神就要做到对社会有用的人,有爱心的人,思想品德高尚的人。现在的公益志愿者很多,这就是学习雷锋行动的一个典型。所有这一些都要由我们每一个公民从身边的人和事、榜样学起。如果这样,我们社会公德的工作就有了科学的依据。

一个社会公德的提高,当然要从品德教育到社会公德的提高,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这是品德教育到社会公德提高的一个要求。今天我们又学习弘扬雷锋精神,这就为品德、教育到社会公德的提高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宣传公德,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措施。然而,还有好多问题有待我们作为品德教育、品德塑造到社会公德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条件。

我这里边首先要提的,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学雷锋,因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的品德对于提高社会公德起到一种模范带头作用。今天,我们要学雷锋,核心的问题是学习雷锋的奉献精神和助人为乐的品德,这就需要从上到下,自上而下的努力。如果,中国政府的领导,如果有影响的领导干部,确定在诚心诚意地具备了奉献精神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全国老百姓,特别年轻一代就会自然而然地跟着领导的榜样而学习。榜样不是一种重要的力量,而是唯一的力量。

谈到这里边,我想提今天与领导干部修养有关的四个指数。第一,信任指数。什么叫信任指数?是指一种深信并敢于托付的指数。全国老百姓能不能对政府领导人信任,深信不疑,并敢于托付一切。美国有一个网站曾经发布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以后,我们党政干部最早到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我们的总书记、我们的总理较长时间地和抗震救灾的队伍一起做着抗争救灾的工作。因此,那之后,把中国政府信任指数提高到了世界第一。这说明,只要我们党和政府,只要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带头,各界领导都起到一种模范带头作用,整个社会公德肯定能够越来越好。

第二,社会公德的问题跟清廉指数有关系。老百姓不满有一些领导,是由于领导干部有着腐败的问题,尽管腐败,在总的队伍里边是少数,但是中国有一句话民间的话,那是真理。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一颗耗子屎,害了一锅好的汤”。事情很简单,因为干部中间贪污盗窃,作风腐败等一系列问题就使老百姓,使整个社会对干部有这样、那样的想法。美国评价清廉指数,把我国的清廉指数排在第75位,前年是76位,去年到75位,说明我们还需要努力。因此,我十分地拥护党中央提出对反腐败问题的决心和措施。

第三,干部能否有模范的事迹和崇高的品德,应该懂得幸福指数。什么叫幸福?现在全世界对幸福指数的研究者都指出:金钱不等于幸福。这已经成为共识了,可是极少数的干部还在贪污盗窃。星高集团(音译)总裁王建清同志,他当东城区副区长开始一直主持了整个奥运会的场馆建设,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在北京是有口皆碑的。你看,平安大道、王府井步行街一直到奥运会的所有场馆,特别是延伸了南北相通的那条中轴线。对它审计的过程中将近200个亿,清清白白,我为自己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中国的干部绝大部分是像他那样懂得什么叫幸福指数,是懂得廉洁的干部。

最后,我要提一个指数,管理和服务指数。今天,我们怎么样为社会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并且全心全意地服务,很重要的一点是一个农民工的问题。正是这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声音遍布了每一个城乡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为城市建设、为城镇建设、为百姓的生活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的干部,特别是城市里边的干部,那些管理者们,应该以开放的、包容的态度和心态去接待他们,用完善的制度去保障他们。诸位,您对他们好吗?您对他们亲吗?您能否对他们的管理和服务中做出了贡献。今天要对比的是两种现象,一个是对农民工态度问题。

还有一个,有一些地方相反的要面子,争档次,讲排场,比阔气,公款吃喝,奢侈啊,那种风气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而且形成腐败的社会风气。诸位,我们把省下来的钱建保障房好不好,把剩下来的钱搞社保和医保好不好,搞扶贫济困好不好。搞社会治理污染还不好,为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美德好不好。

(三)品德形成的行为主义理论

品德形成和发展第三个问题是品德形成的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主要强调环境、实践的作用。认为所有人的行为都是来自于后天形成的,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并且非常地强调、强化奖惩的这样一种更改、增加和消除人的某些行为,同样可以使用强化和奖惩的措施来促进良好的品德的发展。前面我谈到的良好的习惯的问题,只不过缺少了一种提高社会公德的措施。

第二,对不同品德的行为者,怎么样去强化,我希望奖惩分明,既要有奖励,又要有惩 3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罚。我们是一个法制国家,做了坏事,最后要受法律的制裁,但是还没有到违法的时候,法律就管不了了。光靠舆论,光靠良心,这不行。在整个社会公德之中,做了好事就应该奖励,要大奖。做了坏事要惩罚,如果你取了一些不义之财,我就罚你一个穷得叮当响,你看看还能做坏事吗?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他要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的规范,按照社会性,按照德行,按照道德面貌去分析事件,调节和控制自己,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像荀子所讲的把道德之威,是国威之一,正是这一种观念才是治理国家或者提出德治的非常重要的一种理论。当然,你要德治,怎么治?奖惩分明。我希望像郭明义同志那样的学雷锋的榜样,我们给予重奖。而对于那些破坏社会公德的人要重罚。社会公德必须要有法律的基础,法律是惩罚制度的保障,法律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保障,我同样地希望德治和法制两者并行,在社会公德的建设过程当中,法律的惩罚制度一定要有。

(四)品德形成的认知理论

我对品德形成的观点要介绍第四个理论,品德形成的认知理论。美国有一个心理学家叫科尔伯格,他在道德认知、道德认识理论上指出:一个人品德的发展水平与他的思维、认识、认知发展水平是直接相联系的。道德的认识水平决定他行为的表现,他有这么一个实验。

欧洲有一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的一个要药剂师新制的一种药能够治好她,配置这种药的成本是多少呢?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病妇的丈夫叫汉斯,这汉斯到处借钱,只有凑到了一千元,汉斯就去求那个药剂师,就制药的那个人说:“他的妻子快死了,能否把药便宜地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但是药剂师不但没有答应他,还说:“我是研制这种药的,研制这种药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你没有钱,给我走。”汉斯出于无奈,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之下,利用晚上撬开了药剂师的仓库,把药偷走了,这是汉斯偷药的故事,让人们来判断该不该偷药。我们的结论不用说了,要说的是道德的认识水平,尤其是道德信念、道德理想,最主要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自于认识,是从认识开始,因此加强一个人的道德认识,像前面讲的,特别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这是突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品德教育中间不可少的因素。

今天,我们整个国家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倡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的整个过程。我想,在学校里边经常开展的五项工作,可能对国民教育也有用,因此我在这儿点一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成果教育,引导国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国民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 4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教育,加强国民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培养国民的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的教育,树立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公正的观念,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诸位,你来看,我所有的问题来自哪里?都来自于要提高全国公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认识。从道德认识入手,加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公德,有一种新的面貌出现。这是我汇报的第二个大问题。

三、心理和谐和心理健康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因素

我今天要讲的第三个问题是心理和谐和心理健康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因素。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中,首次阐述了社会和谐与心理和谐的两者关系,《决定》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准确地认识自己,他人与社会,准确地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障,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当然对我们搞心理学的人来说,中央有将近100次左右的指示,是非常受鼓舞的。另一方面,我们也体会到心理和谐与道德规范的问题是一致的,能够促进社会公德的形成和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要处理好六大关系

什么叫和谐?我自己认为:和谐主要是处理好、协调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是一致的。一个和谐的社会有三个空间,这就是自我修养,自己对自己、自己对他人、个人对社会,也就自己对社会。

如果我们从这三个关系的角度,从心理和谐的角度出发,围绕这三个空间,我们的工作必须要处理好下边的六个关系:第一,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硬件和软件的关系以及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我谈到这儿的时候,诸位你肯定会想到,这不仅仅是社会和谐的问题,而也是我前边提到的社会规范的问题,因为社会规范讲的就是道德准则和行为的善恶准则。最终标准涉及到的就是个人对自己的关系,个人对他人的关系,个人对社会整体的关系。社会和谐的三个空间、六个关系和道德规范的三个关系是一致的。因此,我来解释这对整个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乃至推广到整个社会公德的形成与发展有什么作用。

第一,我们要处理好、协调好个人对自己的关系,这就是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从而推动社会公德的发展。自我修养,我们有哪些准则呢?譬如说,信心、谨慎、艰苦朴素,又比 5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如说“八荣八耻”等等,都是自我修养的内容。

什么问题是自我修养最重要的问题?我认为信心是最核心的要素,不管是一个人,不管是一个国家,有没有前程,关键问题是看有没有信心。当我们参加60周年我们国家大庆的招待会的时候,我们的总理在敬酒的时候,几乎向全世界发出:“中国人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一定能够克服经济危机的难关。”第二天,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在天安门城头上庄严地宣布:“中国人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一定能够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的强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道德准则的修养,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都需要有信心。

第二,我们要处理好、协调好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又称为别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里头包括友朋关系、敌我关系、同志关系、父母与自己的亲子的关系、长幼之间的关系等等。今天,在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提高整个社会公德中间,我提出两个最重要的两个问题,这就是孝道与团队合作的精神。这是现阶段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要素。我并不反对社会上“啃老族”的行为,你就把他扁一下,我绝对不会。

但是,我觉得他们也出自无奈,不管怎么说,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美德中间支持提倡“孝”,我里边谈到了“五心”,我反复强调把孝心献给父母,献给长者,孝道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一定要有孝道。

同时人与人之间要团结,要合作,不能够尔虞我诈。只有这样,才能够出现从雷锋到郭明义同志助人为乐的状态、景象、精神。这是第二。

第三,要处理好、协调好个人对社会整体的关系。社会、群体对自己的关系,包括个人对国家,个人对民族,个人对阶级、个人对政党、个人对社团、个人对集体的关系。这里边,我认为爱国主义是个人对社会中间最核心的因素。今天,我们讲到这一关系上,有人说:“为什么你那样强调社会主义?”因为我们这一代,也就是70、80岁的老人,我们的爱国心一切源于童年,从热爱自己的家乡到热爱祖国,至今爱国的情感更为深沉,我想不管是因为是学术大师还是杰出将领还是显赫的官员,他能否保持晚节,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看他能否爱国。

我曾经看过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小说,其中写明朝的一位文武双全的将领,他叫洪承畴,论文才,他是万历期间的进士,是武英殿大学士,论将才,他是崇祯期间的兵部尚书,就是今天的国防部部长,他在抗清的过程中非常勇敢,但是清朝还是希望投降,只有把他杀了或者把他打败了,对清朝投向了,明朝才能够灭亡。清朝政府曾经对他封官许愿,他并没有答应,当他从政14年,在抗清过程中,不幸被打败,被俘虏,起先他绝食,滴水不进,后来清朝政府用一切办法软的、硬的,手段多多,尤其是在动摇其信念上加功夫,使洪承畴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最后投向了清朝,成为一个明朝的叛徒。看来,爱国主义的问题谈何容易,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现在我们并没有哪个国家跟我们要打仗,我们也且不用到前线去为保卫祖国而表现爱国主义。也没有人说,我们在战争的过程中成为叛徒,没有这么一回事。

但是,在国际上、国内确实有干扰我们爱国主义的因素。比如说,2009年获得诺贝尔奖颁发前夜,诺贝尔奖的得主米勒对于中国人的人权问题发难,诬蔑我们还远远不是一个民主的国家,更说西方国家对我们采取一系列的坚强的态度。

新加坡郑永年先生,他写了一篇文章说:中国须警惕“社会墙”越筑越高。这是好心地指出,我们国内外存在着对国家不信任的人群,所有这些都好像当年诱投洪承畴一样的卖国贼的温床,可能会降低我们爱国主义的情绪。当我们面临着大是大非的事情,我们能否保持爱国心,这正是体现了我们能不能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成为我们保持贞洁,对我们老人说也是保持晚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我对自己的学生说:“我们怎么样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明国情、动国格、树国威、知国耻、扬国文。”我对这15个字不作解释了,我也相信全国各地都是这样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

这里头有一个问题,这就是热爱祖国与热爱共产党有什么样的关系。我曾经到北京师范大学的珠海分校去讲学,我讲心理学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学生向我提出一个不是心理学的问题,他说你能不能解释爱国与爱党的关系。因为他从他的认识里头,认为爱国是爱国,爱党是爱党。我毫不加思考地回答:“今天上午,我从深圳经虎门大桥来到了珠海。到了虎门大桥以后,我下车去参拜,我们林家有一个爱国的典范,林则徐前辈,感慨万千。1842天,鸦片战争失败,中国从此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是谁挽救了整个中国,使中国人站了起来?是谁经过社会主义建设,把我们国家一步一步地引向强国之路?又是谁现在领导了我们中国成为整个世界说话算话的国家?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你们要问我爱国和爱党有什么关系,我告诉你,热爱祖国和热爱中国共产党是完全一致的。”

第四,要处理好、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要我们坚持天人合一的观念,树立良好的环境观,促进每一个人爱护生命、爱护环境、爱护自然的品质。这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五,要处理好、协调好软件和硬件的关系。这就是要我们建设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领导,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说,用师范大学命名的学校,哪个师范大学最小?我告诉你,现在全国各地用师范大学命名的至少都是省一级以上的重点高校,都在扩大,都有2000亩,3000亩土地,甚至有5000亩土地。北京师范大学是最小的一所师范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大学,今天只有从本部加还有两个地方,就是我们学校的南院和城里的一块地方加在一起,总共是1080亩土地。当然我要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毛主席老人家非常公平,给北京大学3000亩土地,给清华大学3000亩土地,给北京师范大学3000亩土地,北大现在有4、5千亩土地,清华现在有5千多亩土地,可是北师大当年的领导,所谓的共产党奉献太高了,把周边的土地全送给别人了,剩下来我们的校本部只有880多亩土地,成为全中国最小的师范大学。这几年,在高校的排名榜里头,我们曾经到了第八位。我们最差也就排到第十五位。我们还是能够跟世界名校接轨的一所研究性的名校,研究性大学。这么小一所学校,我们硬件肯定不行,我们靠什么?这就是我们学校的领导充分坚持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才有今天。因此我觉得社会公德的问题,需要国内的领导,坚持在当地以人为本,调动当地每一个人的积极性,那个地方肯定能够建设成社会公德高尚,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的地方。

只有处理好、协调好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那就是坚持中国的外交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所需要遵循、处理好的一个关系。我这儿就不展开了。

(二)心里健康与社会公德

对于心理和谐、心理健康与社会公德的关系的第二个问题,我来谈心里健康与社会公德的问题。什么叫做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个人主观的验,它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它的内涵核心是自尊,一个人怎么自信、自尊、自恋、自强?心理健康的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又代表它相反的方面,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心理健康标志着一个人没有心理障碍,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具体来说,有六个标准:第一个标准,身心协调,适应环境。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保持一致性,作为健康的人,任何环境,我都能够很好地适应。

第二,应当看到今天的压力,正是因为有压力才会有安全感,曾经有人问我,你在我们国家是最早其他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概念的人,你是不是从心理学狭隘的关系来出发来扩大心理学的影响呢?我就告诉他:温饱如果得不到解决的社会、国家、地区没有什么心理健康不健康之分。心理健康在于今天整个社会迅速地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在一个逐步由发展中国家引向发达国家的人群里边,面对的压力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是时代特色,时代精神,也是一种时代的需要,要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我们今天的时代是有一个压力时代,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准确地对待竞争,准确地对待压力具有安全感,这是心理 8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健康的第二个标志。

第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要善于处理好人际关系,这就是要善于交往的问题。第四,自控能力强,要能够很好地控制自我。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怎么办?我们并不不能消极,不能够等待,我们应当准确地认识自己,准确地评价自己,有自制力。

第五,每一个人都有抱负,都有目标。抱负、目标要切合实际,而且要有主观的幸福感,前边谈到了幸福指数,金钱对我们来讲是生活的必需,但是金钱不是主观幸福的唯一标志。幸福指数研究是从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开始的,有好多研究报告我都看过,认为最感到不幸福的是两个群体,第一个是低于贫困线以下,还有一个是最有钱的人,你信吗?因此金钱绝对不是幸福的唯一的标志。

最后,要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在社会公德里头,我们必须保持自身的人格的完整,我认为,我们做人就应该要有人格完整,当前,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进展值得大家考虑。我国围绕着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了教育,称为心理健康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大学、中学、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接着,从学校陆陆续续推广到整个社会,形成了公民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成绩是显著的。

怎么能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又和我们的整个社会公德联系起来呢?我有几个想法,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正面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咨询并不是说你有心理问题,甚至与精神病人挂钩,不是这么一回事。在学校里边,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心理素质提得更高。长远以来,病理学、缺陷学占据了整个心理学的主要地位,而忽视了人类积极特征的研究,比如乐观问题、希望问题、知识问题、智力问题,创造力问题等等。于是就在国际上产生了一门学生叫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产生于世纪之交,也是最近几年最新的东西。它是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他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其中以新的概念开展新的姿态来解释和实践我们的心理学。我国有的比积极心理学更为高尚,更为科学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心理和谐指示,我认为心理和谐从内涵上讲,就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从外延上讲,它几乎包含了激励心理学所有的内容,这一点,在清华大学心理系,前年召开了一个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发表演讲中谈到的问题,得到与会者一致地公认,一些外国朋友也赞同我说:“心理和谐确实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概念。”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开展心理教育,它和整个社会公德有什么关系?党中央有一段话指出了我们这方面的指导点,这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让我们所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成为阳光的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人群,诸位,那不是具有社会公德的群体吗?

第二,要积极地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前面党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的指示中,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经验,一个完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应该包括下边三个内容:第一,工作网络,你作为某个县领导干部,你指定某一个副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部门,共同指导着,然后持续推动,应对生活的压力能够正常工作,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一系列的问题。我想整个社会,对于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在越来越重视积极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主要是教育的模式,但医院里头除外,它所进行的主要是医疗模式我们把两者统一起来,相辅相成,就是社会上的整个人民群众,他心理更健康,他必然能够接受社会公德,使他们更好地成为社会公德的维护者、推广者和执行者。

最后一点,心理健康教育要考虑到高危人群,应该从高危人群开始,包括诸位领导干部,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北师大有一位教授,刘超教授指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当然压力也越大,心理健康也就越高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括领导干部。整个世界上容易形成一种职业倦怠的人群,也就叫高危人群。我们可以这样讲,这一些人群具有在高压力的情况之下,他有一点去社会化,对整个职业处于一种倦怠,甚至处于枯竭的状态。比如说警察、比如说医生,比如说中小学老师,他们都是搞人际交往,工作压力很大,十分辛苦,有时候处于心理这样、那样的危机状态,会产生对整个职业都倦怠的趋势。我们要爱护这些人群,保护这些人群,这也是社会公德的一种需要。

另一方面,农村里边,好多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我们关注,因为在中国的自杀人群里边,有人说大学生最多,不对,大学生自杀率在我国大约占十万分之七,甚至于不到十万分之七,可是美国大学生自杀的十万分之七点八,我们整个国家自杀的情况大约是十万分之十,所以有人说大学生自杀率最高,不对。我们现在要关心农村,农村的自杀率这几年有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农村的妇女,自杀率这几年一年比一年严重,甚至超过了十万分之十,因此农村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领导的应当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整个我们国家的社会公德的建设过程中,责任在诸位身上。我坚信在诸位领导干部的领导下,我们国家每一个人的品德会一天比一天好,我们整个社会的社会公德的面貌也是一天比一天好,真正实现我们是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美德的国家。

第三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学习资料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价值、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含义

1.价值

人创造自我世界的一切发展即有价值,价值的核心本质内涵是人创造自我的存在即为自由人。价值包括本体、源泉、结果及核心本质。人即价值本体,人本身是价值的根本对象;人的行为即价值源泉;人的发展即为价值结果。价值包涵人的意识与生命的整体发展,包涵人与外在自然的整体发展。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和客体之间所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2.价值体系

价值体系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各种价值观念的总和,即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价值体系是一个整体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诸多要素,如指导思想、理想、信仰、信念、价值取向、价值评价等。价值体系是逐渐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久性。

3.核心价值体系

当一个社会中存在多种价值体系时,就有可能形成一种主导价值体系,并以它为统领,建立和形成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这就要形成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是对林林总总事件的发生、运行或物体存在样式进行了统括性的精简提炼后所得的核心要领,能够反映现实,具有“普世价值”的坐标体系,给人们一种认识世界、指导行动的原点和维度依据。

(2)任何社会都会推行反映根本制度和要求、服务于自身需要、处于统领地位、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以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整合社会意识,更好地巩固经济和政治制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3)核心价值体系是揭示阶级、政党、国家的核心价值,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处于核心地位,对阶级、政党、国家的生存发展起核心作用的思想体系。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实现政治主张、巩固执政地位、维护统治秩序的基本途径,是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成熟、先进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4)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着社会的本质,指导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抓住核心价值体系,就抓住了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关键。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意识形态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观念反映、理论表现,归根到底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的价值体系。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系统地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凝练在一起,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在地蕴涵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要求,包含着和谐的精神和理念,真正能够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植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反映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我们认识和指导社会发展的理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性质和方向。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我们一定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理想决定行动。有共同的理想,才能有共同的步调。理想是有层次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当代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也才能把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团结和凝聚起来。要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十八大报告指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当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也可说是一个民族的内在心态和存养,是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总和。这个总和产生于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种族、血统、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是民族传统文化所熏陶、融汇而成的精神内涵。

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基本趋势并已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共同的心愿、意志和精神追求,体现于社会精神生活各个领域的历史时代的客观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时代的客观潮流是第一性的,时代精神是第二性的,时代精神的能动作用归根结蒂取决于它对时代潮流反映的程度。时代精神具有时代的、历史的特点,它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变化发展。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

4.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看望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十八大报告指出:“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八荣八耻”弘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是对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内容五个方面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有机统一,作为肯定的“八荣”与作为否定的“八耻”的有机统一,现代社会优秀道德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体现社会评价与自我意识的有机统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1.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发展方向。”

2.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3.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它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让社会凝聚成一个能集体行动的共同体,赋予人们行为以意义,提供精神动力支持。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民奋发向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世界在变化、变革、变动,各种思想文化在交流交融交锋,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价值判断呈现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可变性。在这种情况下,更加迫切地需要思想引领、精神旗帜、文化导向。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要继续认真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具体要求,即“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对于世界、事物、物质的价值属性和能力的观点,就是人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是人社会生活和行为的指南针。价值观就是指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社会主义价值观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一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个社会内部,成员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就如一盘散沙提不起放不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各有侧重、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抽象提炼、高度概括和“总纲领”,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的存在基础、展开形态和重要载体,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必须在“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引下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存在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潮的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内容和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核心价值观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轴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几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但是,社会上和学术界一直有一种看法,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并提炼出简单、清晰、明了的“语录”,几句话、几个词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上和学术界认为,无论是中国的历史,还是当今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确立了它们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期间,各民族、各地域、各时段、各流派、各宗教文化及社会的上层与下层的价值主张与追求各不相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样态,但从总体上来说,占主导地位的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四维”,即“礼、义、廉、耻”。以这些内容为核心的儒家核心价值观,应该说提炼得非常精确,从精神、观念层面维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秩序,整个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没有离开这个核心。

希腊文明中关于自由、民主、理性、科学、秩序、节制等以及罗马文明中关于“私有财产、法治、权利、公正、共和”等重要观念都构成了当代西方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主义专制社会、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过程中,提出了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整套核心价值观,如美国的《独立宣言》、法国的《人权宣言》、英国的《人民宪章》,较为完整地表述了资本主义的这种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人权、民主、博爱”。它作为维护和推动西方社会发展共同准守的准则,还被作为一种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在全世界广泛推销。应该说,当代西方核心价值观中不少有价值的思想,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成果,并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

社会上和学术界还认为,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各种不同文化层次和水平的人所接受,语言表述越简洁明快越好。比如“五四”精神,就是“民主与科学”,或称为“德先生”、“赛先生”,简洁明快,人人知晓。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许多表述简明、深入人心的规范要求,比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道德规范的倡导,“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号召,“四有”新人的提出,公民“二十字”基本道德

规范的践行。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冗长、生涩、复杂,不便于记忆,就会难以大众化。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为老百姓喜闻乐见,才能化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行动。

十八大报告起草者之

一、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说:“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提出覆盖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这个表述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毛泽东同志一再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这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同样的思想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有利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概括集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新认识,让社会公众找到核心价值观里的“主心骨”,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指明了方向,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立了更加严整的理论指南。大道至简,任何传承深远的真理、信念、规范等,都是很简单的。越简单、越质朴,越能贴近和反映广大民众所要求的价值观,越具有感召力、影响力、践行力和生命力。“三个倡导”,内容丰富、清晰凝练,简单质朴、通俗易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1.第一个层次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美好前景,始终是一个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能够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宏伟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格局有机联系。

富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价值目标。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达到“共同富裕”。判定社会主义的成败得失,要看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程度和水平。“共同富裕”既是人性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更是一种最高层面和谐关系的体现。

民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文明: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是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文明是文化的载体,物质文明成果是文化的物化;精神文明成果是文化的现象化。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和谐:和谐,是天地万物之间最自然、最平衡、最协调的正常状态。和谐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长期孕育形成的核心价值、基本价值取向,是一种不懈追求的最高目标。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最集中的表现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人际关系的和谐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公平正义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原则,宽容理解是创建人际关系和谐的良策,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法宝,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

2.第二个层次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人民首创精神的尊重,是对人民权益的保障,更是对人民平等发展权利的维护,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声与需求。

自由:十八大报告指出:“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所谓自由,就是由自己作主,公民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不受限制和约束。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中国的改革始自对“自由”的尊重,从最初的“大包干”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对于人民权益的保护,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对于自由的保障,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了出来。

平等: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平等是对普遍自由的一种维护。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现代社会的进步,就是人和人之间从不平等走向平等过程,是平等逐渐实现的过程。今天所讲的平等,是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公正:就是不偏私,正直。公平正义是价值目标,是核心价值,是社会价值判断的最后准心。在中国古代,“正义”、“公正”往往指道德修养,并且是没有个人之私的近乎圣的一种美德,并无作为评价制度、规则的价值内涵。公正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社会公正始终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相随。公正带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它所侧重的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且强调这种价值取向的正当性。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二部分把“公平正义”列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重要目标。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十八大报告多次提到“公平”。比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形

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法治: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国家依靠法治并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为再好的法律与制度都需要人来实现与执行。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3.第三个层次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个人价值和个人道德的普适要求,与从古至今每个人都在追求的仁爱德义不谋而合。这一倡导是其他两个“倡导”的基础,是作为公民应该践行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主体,既包括政党和国家,也包括广大人民群众,但最主要的主体应是个人,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爱国: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传统美德,是一个普通的道德准则,是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是公民的生活规范。爱国主义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社会大发展的主要精神动力,也是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

敬业:敬业精神是人类的传统美德,敬业守职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反应和体现,是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态度。人生最本质的需求、最美丽的经历是敬业、做事情,一个爱自己的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的人是懂得生活、有理想的人。

诚信: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处理这种关系必须遵从一定的规则,有章必循,有诺必践。针对“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

友善: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正气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共产党人品质修养的道德基石。善为德之首。友善的美德渗透到每一天每一刻、显现于每一个公民的行为举止上,进而推动中国快步走向和谐。人人有义务讲友善。友善的互动是一种无穷的动力,是一个“爱的循环”。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共同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各级组织任何行业的具体价值规范都必须以核心价值体观的本质内涵为前提,不得偏离其本质要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广泛性,要结合不同行业实际和职业特点,确定符合实际的目标要求和引导预期,体现职业道德规范的针对性和区别性。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每个人的“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要引导群众自觉践行共同的价值追求,把核心价值观化为点点滴滴的行动。

4.要引导群众在价值选择与利益回报相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相应的自律心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体价值追求和行为自觉。价值观只有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和传递给个人,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最终才能产生凝聚力。

5.制定相关法律法、法规、政策、制度,营造良好的条件、环境和氛围,广泛开展各种活动,切实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落实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6.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各级人民团体要更好地组织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权益,引导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级工会要充分发挥“大学校”作用。

三、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作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作B)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关系(比作C)。那么对于A与B,B与C,前者要外化为后者,后者应内含前者的要求;有了前者,后者才有方向和灵魂;有了后者,前者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深入地影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

2.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浓缩和核心。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如果说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道德体系的话,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层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这个道德体系的核心。

(二)道德的含义、功能和作用

1.道德的含义。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1)道德是人们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才涉及到道德问题。(2)道德、不道德的判断不是以某个人的观念为依据,而是以整个社会的观念为准。(3)社会用道德来调节人们的行为,向社会成员发布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的指令,道德就同法律一样,成为某种规范,即道德规范。(4)为了达到用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的目的,社会依靠利用的是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种途径或手段。一切社会道德的本质是社会为了从整体上来说是减少人们的痛苦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所确立的人们的行为的规范。

2.道德的功能。(1)认识功能。(2)教育功能。(3)规约功能。(4)调节功能。(5)激励功能。(6)平衡功能。

3.道德的作用。(1)道德可以影响或促进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与发展。(2)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3)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4)道德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三)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我们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

1.社会公德。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公德是指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社会层面,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职业道德。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办事公道、热心服务、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3.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家庭美德属于家庭道德范畴,是指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家庭美德的规范是调节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家庭与国家、社会、集体之间的行为准则,也是评价人们在恋爱、婚姻、家庭、邻里之间交往中的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

4.个人品德。个人品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其道德行为整体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道德特点和倾向。个人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所构成,主要包括友善互助、正直宽容、明礼守信、热情诚恳、自强自立等。

(四)加强道德修养

1.政治品德。即指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2.伦理道德。伦,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指的是标准、原则。伦理,说是指在人际关系中应把握的准则。家庭伦理是社会伦理的根基,社会伦理的原理由家庭伦理演绎引申而来。当今,讲伦理道德,是指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所表现出的思想品德。

3.心理品德。品德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在心理层面,它是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五方面的要素构成。通过对社会道德的认同形成道德认知,进而产生关于善恶、荣辱、正义、公平、责任等稳定的道德情感,并升华为果断、坚韧、自控的道德意志,在这个基础之上,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从而指导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品德心理内容主要包括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自我意识等。

4.职业道德。(1)热爱事业,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从点滴小事做起,精益求精,思其始而成其终,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优秀业绩。(2)恪守诚信,言而有信,认真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与人为善,真诚待人,为人着想,成人之美,深受群众的信赖。(3)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出以公心,注重公论,维护公正,坚持公道,提高公信,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履行好职责。(4)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及时了解群众的呼声和要求,热情为群众服务,不断提高为服务的质量。(5)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履行好对群众、对社会的职业义务,自觉地努力地为群众、为社会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第四篇: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个社会和谐稳定、邻里和睦相处的社会环境。而要创造这么一个环境,除了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以外,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要做好人民调解,通过人民调解化解各类矛盾。人民调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凸现,利益主体多元化,人民调解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工程中自然而然被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笔者在农村从事人民调解工作20多年,在实践中形成了“多次调解不终结、就地化解不上交”的调解模式。现浅谈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历经几千年,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民间纠纷依然存在,而且纠纷的特点更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潜伏性。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这些纠纷,有利于化解矛盾,增进团结,共建和谐,减少上访及刑事犯罪,从而能够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作用,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963年,诸暨市枫桥镇创建了“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少捕人,治安好”的枫桥经验。毛泽东同志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43年的试点、推广,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新时期枫桥经验,其内涵都是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就地解决。因此,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人与人之间,特别农民的邻里之间在生活、生产和工作当中没有矛盾、不发生纠纷是不现实的,发生了矛盾和纠纷也并不可怕。关键是要通过调解,互相谅解,求和,化解矛盾,促进团结。

东栅街道郭家桥村一位近80岁的老年妇女陈某,早年丧偶,生有三个儿子,因涉及拆迁,三个儿子为其母的房屋安置和赡养问题发生纠纷,村调委会和街道司法所多次调解未果,双方当事人也多次提出要到法院打官司。可调解人员总是笑着对他们说“打官司是你们的权利,我们无权干扰,不管你们是通过调解,还是诉讼,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双方纠纷的实体问题,如果母子、弟兄对簿公堂,今后你们还有笑脸吗?老人多次来街道司法所,村调解主任总是陪扶进来,司法所的同志一边端水泡茶,一边说理劝导,经过街道、村二级调解人员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他们终于感动了、理解了、和好了,一起难解的家庭纠纷,二级调解组织先后调解了近10次,经过1个半月,终于圆满解决,弟兄几个两次到调解员家上门致谢。

江泽民同志指出:“依法治国要与依德治国相结合”,依德治国就是要以讲道德、讲文明、讲团结、讲和气的氛围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但是近年来,某些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为了减少信访件和重复、越级上访量,确保考核不扣分,乌纱不受潮,存在着一个误区,在调处纠纷、处理农民各类信访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中往往是采取简单化和有意识地把纠纷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引导他们对簿公堂,当然从工作程序上来讲也是合法的,同时也履行了职责,但仔细想想,农村邻居两家,兄弟两个,父子两代为了一道墙、一块地、一间房发生纠纷而对簿公堂,家里放着一份判决书,那可要伤害多少人的心,结多少年的冤。

XX年上半年,秀城区某村王家兄弟俩涉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安置,弟兄俩为了争夺老人的房屋安置面积而发生纠纷,并发展到拳打脚踢,在双方扭打中弟将兄的嘴唇咬伤,造成兄毁容致残,构成重伤的民转刑案件,当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全家痛哭一场,老母亲眼看大儿子要进牢房,来到当地调解委员会,请求调解处理这起纠纷,老人边哭边诉说:“要是大儿子坐牢了,我的媳妇也跑了,孙子也无人抚养了,我老太婆只有去死了。”调解人员了解情况后,告知他们:“民事纠纷可以调解,刑事责任不能调解”,后来在当地调解人员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民事调解协议,并要求司法机关对其大儿子从轻处理。一起很简单的民事纠纷,如果双方当事人请求当地调解组织进行调解或当地调解组获悉纠纷后主动组织调解,就不可能发生这一起血案。

XX年11月,重庆市奉节县雷某在嘉兴打工期间因交通事故而死亡,雷某的亲属和事故对方当事人在交警的主持下调解赔偿问题,由于双方当事人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而调解终结,交警部门告知了雷某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权利和途径。雷某亲属因交付不起1万余元的诉讼费和律师代理费,纠集了几十人到对方当事人家里闹事,并扬言将死者的骨灰盒和二个小孩扔在其家,当地村调解主任获悉后主动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在该村调解主任的耐心说服下,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当赔偿方当事人持调解协议书向保险公司理赔时,却遭到保险公司的拒赔,理由是“保险公司理赔必须是公安交警部门或人民法院出具的调解书和判决书才有效。事后双方当事人又到交警部门要求出具调解书,而遭拒绝,理由很简单,调解已终结。本已平息的纠纷,一度又激化起来,后来该村调解主任打了市长电话,交警部门才同意出具调解书。为什么一交通事故赔偿纠纷交警部门调解不成,而村里的调解主任能够调处成功呢?为什么调解终结后,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要求交警部门出具调解文书而要通过市长电话才能解决呢?这些问题都不是交警部门和承办人的失职和错误,而有待于大家提高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意义作用和价值的进一步认识,有待于对人民调解工作深层次的探索。

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时常需要呕心沥血。东栅街道缪家圩村9岁的小学生魏某,因在学校吃话梅时食道被话梅核梗阻而发高烧送往医院诊治,住院5天后仍不能确诊。家属将他转到另一家医院就诊,不料手术不仅没有将话梅核取出,反而造成了心肺严重感染,在送往上海治疗中死亡。事发后,累计化费了10多万元医疗费的死者家属认为是医疗事故,向医院交涉,要求赔偿。然而,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则鉴定认为,魏某的死亡不属医疗事故。情绪激烈的家属立即写了“向社会讨回公道”字样并贴有小孩尸检照片的横幅,到处上访、展示,并扬言已买了10斤炸药,要炸掉医院大楼并购买了去北京的火车票要进京上访,一时闹得人心惶惶,先后惊动了省公安厅以及市、区有关部门和领导。面对一触即发的严重局面,我和派出所的同志一面一次次上门做更细的思想工作,指出采取极端行为的严重后果,努力控制和稳定家属的情绪,同时又及时与医院等有关部门进行交涉协调。经多次调解,最后终于达成了向死者家属补偿人民币7万元的调解协议,使这起长达一个多月,随时都可能转化刑事案件的民事纠纷顺利调解成功。

实践证明:人民调解在调解矛盾纠纷、融洽社会关系、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机制,发挥了独特作用。它与“对簿公堂”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后遗症小”的优势,符合我国民间长期形成的“无讼为贵、和为贵”追求和谐的社会心理和民族传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工作中,如何做好农村的人民调解工作,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是要提高对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人民调解制度始于1954年,1982年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9年国务院出台了《人民调解解委员会组织条例》,XX年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将人民调解协议认定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民事合同。历经几代人的努力,人民调解制度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人民调解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处理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消除阻碍改革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人民调解在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创造浓厚的法治氛围、营造融洽的社会关系、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的具体要求。所以,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进一步提高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

二是要巩固和完善人民调解组织。根据国务院《人民调解组织条例》、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人民调解组织局限于村、居和乡镇街道建立。而目前村、居和乡镇街道建立的人民调解组织基本上没有专职调解员,大部分调解员都是村、居和乡镇街道的干部兼任。一些企业和市场建立的人民调解组织,由于多方面因素不能发挥人民调解的功能作用。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调解组织都是挂牌调委会,名存实亡。因此,巩固和完善人民调解组织是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关键。村、居和乡镇街道的人民调解组织要设立专职调解员,村、居小组和企业、市场一般以建立调解小组和设立调解联络员为妥。

三是要建立人民调解联席会议制度。目前运行的调解机制大部分是纠纷当事人上门请求调解,在一定程度上,工作程序还存在着被动状态。为此,乡镇街道应建立人民调解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本辖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进行排摸、梳理、分流,并通过联席会议研究调解方案,其中:重特大事件提交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落实专职调解员调解;可能发生的预见性事件,由村、居调解组织进一步排摸,把握深层次信息,提出化解矛盾意见,为上级决策发挥参谋作用;一般性的纠纷,由村调解组织、村民小组、企业、市场调解小组或调解联络员调处解决。

四是要建立横向联合调解机制。农村的一些纠纷除了本村、本组邻里之间发生的以外,还有一些纠份一方当事人涉及外村、外乡镇或本辖区以外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这些异地纠纷往往比较疑难和复杂,也容易引发越级上访和重复上访。因此,要建立横向联合调解机制,纠纷发生后立即启动联合调解机制,分别向双方当事人宣传法律和做耐心细致的说服疏导工作,及时化解矛盾。

五是要提高调解员素质,树立为民服务宗旨。素质偏低是目前调解组织、调解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基层的各类矛盾纠纷、信访、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也明显增多,而且具有更广泛性、复杂性和潜伏性。提高调解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是形势的需要,也是工作的需要和群众的需要,只有懂政治,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才能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只有懂政策,有较高政策水平,才能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只有懂法律,有较丰富的法律知识,才能用法律、法规处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群体性事件。所以要加强学习,积极组织各种业务培训,提高为民服务质量和调处各类纠纷的本领。

六是要落实调解经费,加强硬件建设。目前,调解经费不足、硬件设施简陋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的调解工作。因此,基层政府要确保调解经费的落实,有条件地配备传真机、电脑、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基本设施。同时还要制定激励措施,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的积极性,把农村的人民调解工作做好做实

第五篇:个人品德修养是道德建设的基础

个人品德修养是道德建设的基础。整个社会的道德文明程度是由每个人的品德风貌来体现的,个人品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修养,就谈不上公德心、责任感和荣辱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都将是空中楼阁,无根之本,无源之水。只有每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家庭和社会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只有重视个人品德教育,人人讲道德,人人重修养,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才能落到实处。

加强党员干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教育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随着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社会价值伦理日趋多元,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够经受住考验。但不可否认,确有极少数党员干部心理失衡,道德失范,是非不明,美丑不分,自律意识淡薄,自制能力丧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严重滋长,导致腐化堕落,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破坏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加强党员干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教育,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加强党员干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教育有利于推动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党的领导干部既是党和国家众多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的重要制订者和执行者,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威信和领导作用的发挥,而且对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风气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必将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载加强品德塑造是促进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基础(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品德塑造是促进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基础(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镇是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

    乡镇是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沿阵地,今年是宏观经济面临挑战最大的一年,也是乡镇工作机遇最多、空间最大、潜力最强的一年,最大的机遇来自于保增长、保民生、保......

    自觉遵纪守法,倡导社会公德,促进绿色网络建设

    自觉遵纪守法,倡导社会公德,促进绿色网络建设提倡先进文化,摒弃消极颓废,促进网络文明健康;提倡自主创新,摒弃盗版剽窃,促进网络应用繁荣;提倡互相尊重,摒弃造谣诽谤,促进网络和谐共处......

    男女平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文章标题:男女平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性别平等主要是指男女两性权利和机会的平等。性别平等是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重要基础[合集]

    李克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重要基础 有助于纵向流动 会上,教育部、科技部主要负责人分别作了汇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围绕下一阶段教育、科技发展和改革进行了深入讨论。李......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

    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5篇范文)

    精选范文: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共2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有一个社会和谐稳定、邻里和睦相处的社会环境。而要创造这么一个环境,除了对农民进行社会......

    促进系统发展的最重要的机制是

    促进系统发展的最重要的机制是【】 A.激励机制 B.淘汰机制 C.协作机制 D.竞争机制 古代教育是以使用青铜器、铁器和为标志的古代社会的教育。【】 A.陶器 B.手工工具 C.现代化技术......

    促进农民增收是新型城镇化重要目标

    促进农民增收是新型城镇化重要目标 张红奎等 在未来10年,甚至20年,城镇化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和引擎。农民作为城镇化的主角,将在这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