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教学设计
《人间生活》(国外部分)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四课
教学目标:
1、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了解欧洲文艺复兴以及17、18世纪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
2、认识和了解本课所列举外国美术作品的画种、题材、作品内涵、造型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感受、体验并评述外国美术作品的基本形式美感。
3、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归纳欣赏美术作品的学习方法;
4、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习的潜力,探讨并交流自身的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形式; 教学重点:
1、了解从中世纪以来国外绘画风格、创作思想的变化;
2、人间生活题材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文学创作、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举例,师生互动;
在美术创作中,艺术家们是如何表现的,他们的创作思路主要放在哪些层面上?
2、欣赏历史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以及《韩熙载夜宴图》和《捣练图》,让学生简略的回顾不同的历史时代,画家在画中表现的内容及其创作背景。
3、看图设问:西方艺术家的笔下是如何表现人间生活的?他们所描绘的对象有没有受到当时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
二、感受体验、比较欣赏
1、将美术创作的发展大致圈定为三个阶段(作为遗留问题分析比较后解决): 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以后的创作 设问:找出这几组作品所反映的共同的题材——母爱。
2、中世纪美术作品的表现特点;(1)欣赏作品《圣母子》
(2)设问:学生分析画中人物的形象特点?从人物的表情、眼神、母子之间的情感表达等方面来分析,为后段人物形象的描绘作比较图使用。
小结:中世纪美术又称基督教美术,是非现实主义的,不强调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抽象、变形、超人性,使用表现神灵和信徒的符号化的处理方式;
3、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思潮
(1)欣赏拉斐尔作品《西斯廷圣母》中的母子造型,比较人物形象、表情与中世纪绘画作品的不同,并进一步分析其它人物形象的创作来源;
(2)分析尼德兰画派作品《逃亡埃及途中休息》
先出现画面,学生尝试讨论画中人物和情节,教师小结,分析创作题材和背景;
小结:画面中人物形象的设计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中世纪绘画中的人物形象比较生动了许多,更加贴近生活,反映了从文艺复兴开始欧洲美术领域出现的一种趋势,即宗教题材的世俗化。
(3)达芬奇的创作一:
分析作品《最后的晚餐》,分析作品中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所呈现出的造型、表情和神态,选择其中一组人物,学生进行心理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在那样的环境中你将会怎样的动作、神情来表现?
运用网络上图片进行比较,客观的分析现今世界流行的网络文化。小结:艺术家们用一种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形象来诠释宗教的题材,《最后的晚餐》更生动的反映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不仅仅从外表上体现有血有肉的人。
(4)达芬奇的创作二:分析作品《岩间圣母》前后两幅,学生从图画中寻找不同点,教师设问:分析画家前后作品更改原因?
小结:画家由于自身受到当时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不能彻底摆脱宗教对作品的约束,从而人间生活没有最本质的反映出来。
4、《维吉·勒·布兰夫人和她的女儿》,作者维吉·勒·布兰,表现了人间崇高的母爱,作品手法简洁,人物神态自然流露。
小结:文艺复兴以后的创作中,人们逐渐摆脱宗教神性的影响,开始客观真实的反映身边的生活细节。
阶段小结:宗教神权下的基督教美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艺术家们开始把世俗的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他们的灵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所表现的内容生动而自然。
三、生活呈现
1、画家笔下的人间生活,分析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中的细节表现;(1)分析《窗前读信的少女》,学生畅谈画中人物特点,从人物形象、心理世界、信件内容谈看法;
设问:如果让你来描述你会对画面作怎样的更改?
(2)《厨妇》,分析人物特点,考虑与圣母像的区别,教师陈述维米尔的系列作品的特点及创作背景,并指明维米尔的作品通过比较具体、生动的处理手法,塑造了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的形象,给人一种质朴感人的感觉。
小结:画家无意于情节上的引人入胜,而是着力从平凡、普通的生活场面中发掘诗意。反映了在17世纪的荷兰,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出现的市民阶级对美术的需求。
四、课程活动:
设问:你会怎样表达你的生活圈,或你的朋友、你周围的环境。尝试表现,题材、工具、形式不限。
1、素描习作:
学生分析讨论画中人物(两位同学的肖像速写)特点,学生分析绘画作品和照片的不同,讨论“形似”的问题。
展示一位老师的肖像画,与照片比照,学生讨论,教师指明:说明表现人物不仅仅从五官的形似着手(基本造型);
设问:你会如何表现教师形象?以老师本人为例
2、漫画作品:
列举《爱因斯坦》的漫画,分析他的人物外形、内在的特点,漫画形象突出了爱因斯坦的外形特点,从他的学识、成就造就了一个老年智者的形象,从而导致某些动画片中将他的形象作为一代学者的代表形象。
影星的漫画,五官特征的夸张表现充分体现他们异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反映出内在与外形的特点;
说明把握人物(人物特点)需要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3、绘画及摄影作品:
反映老师的作品《一个教师的讲台》、反映当代中国学生的作品《书山题海》、以及关注贫困儿童的希望工程的代表作《大眼睛》。说明,创作出优秀的人间生活题材的作品,艺术家除了具备精湛的技艺,超凡的热情,还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对美好事物不断探索的精神。
五、教学延伸
1、陈列法国罗可可时代画家布歇的作品《蓬巴杜夫人》和俄国巡回展览画派画家列宾的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说明:17世纪以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发展。很多艺术家都在尝试多种创作风格,有流行于欧洲上层社会的巴洛克、罗可可风格样式,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等。从中都难以再看到曾经左右欧洲艺术长达数世纪之久的宗教神性了。
2、课后作业:赏析这些绘画作品,并去了解这些风格在其它领域的延伸。
第二篇: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四课人间生活 参考教案
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第四课 人间生活 参考教案
发布者:牛牛 创作者:牛牛 来源:原创 点击:460 时间:2007-09-27 11:22:04
参考教案
第二单元 第4课 人间生活 ■教学目标
1、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
3、了解欧洲文艺复兴以及17、18世纪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了解有代表性的日本浮世绘作品。■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这些作品是否具有历史和文献价值。■教具与学具
1、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2、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教师可以参考前几课的内容、按照比较鉴赏法的思路来设计)、笔 教学流程:
1、导入:教师展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以及唐代的作品《捣练图》,请同学们讨论并说出这些作品的不同之处。
2、学生分析并回答。
3、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的主题“人间生活”。
4、理解主题:教师进一步分析作品《捣练图》,并且指出,表现世俗生活的作品,比较详尽、准确地记录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从唐代的仕女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妇女的发型、着装甚至人们的生活观念。
5、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这幅作品,大致描绘出当时唐代妇女的头型、着装,并对形象进行一定的解释。此活动可以分小组,有同学们讨论完成,最后请同学们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
6、教师总结:指出表现世俗生活的绘画有着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作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第34页关于《韩熙载夜宴图》的材料。
◆注意: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① 这幅作品表现了一个什么内容?
② 画家为什么能够表现出这样一幅描绘的生动而且细致入微的作品。(深入的观察)。
③ 这幅作品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7、学生阅读、分析并回答问题。
8、教师总结。
9、活动:让学生辨认教材中所列举的《清明上河图》中都有什么样的生活场景?学生分小组讨论并研究。学生把研究的结果与全班同学交流。
10、学生阅读并研究教材:教师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这幅作品的历史背景以及同时代的作品(教材第34、35页)。
11、教师总结:指明我们对此类作品一方面要研究它画面中出现的形象,另一方面要研究它产生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生活方式。要求同学们课下按照这种方法完成“活动建议一”。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查阅的关于“活动建议一”的资料或者请一些同学讲述一下自己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本课教学。
2、教师展示乔托的作品《犹大之吻》以及拉斐尔的作品《阿尔巴圣母》,请同学们进行比较分析这两幅作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3、学生研究教材:在比较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研究教材中第36页关于文艺复兴以及拉斐尔作品的资料。
4、教师总结,并且补充一些关于拉斐尔作品的特点,丰富学生对这幅作品的认识。
5、比较维米尔的作品《厨妇》与《阿尔巴圣母》:教师展示并要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
1、主题;
2、形象;
3、形象出现的场景;
4、所处时代以及其背景。
6、学生研究教材:在比较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研究教材中第36页关于17世纪荷兰的资料。
7、教师总结:并且指明,维米尔的作品通过比较具体、生动的处理手法,塑造了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的形象,给人一种质朴感人的感觉。◆注意:教师提问:
① 如果你是这个画家,你会表现一些什么样的形象? ② 你会突出形象的哪些细节来塑造这一形象。
8、学生思考。教师请一些同学起来回答,比如自己的母亲等等,让学生尽量要描述的详细一点。
9、教师总结:这些作品通过对生活中各种形象的描绘,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其中的很多形象和细节能够深深的打动观众的心。
10、学生研究教材:阅读并分析教材第37页关于巴洛克艺术和罗可可艺术的材料。
◆注意: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提出如下问题: ① 这些作品是为什么人服务的?
② 它们表现的主要是什么样的生活场景,这些生活场景与维米尔的作品所展示的场景一样吗?
③ 画家为什么要这样表现,这两种艺术有什么共同点?
11、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要求学生完成思考与交流。
12、教师展示葛饰北斋的作品,请同学们与欧洲的作品进行比较并阅读教材中关于浮世绘的内容。
13、教师总结并补充一些关于浮世绘的图片和知识。
14、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这两节课的内容。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了解欧洲文艺复兴以及17、18世纪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了解有代表性的日本浮世绘作品。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思考与交流灵活的安排。这两个活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第一个作品侧重于从一个宏观的角度,让学生通过一些美术作品了解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这个活动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实际上,关于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论述较多,学生只要能够去查阅这方面的资料就可以找到。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市民文化发展比较迅速的时代,这主要由于当时城乡生活的繁荣,使群众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对美术作品需求量大增的现象,并且还出现了职业画家。这些画家为了满足市民百姓的需求,将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生活方式和现象纳入到绘画的表现中,所以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教师在建议学生查资料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查阅历史资料,从而使他们大致清楚当时的生活状况;二是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多的查阅一些当时的风俗画资料,直观的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第二个活动侧重于从学生个人的角度去体会艺术家如何去表现在生活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运用感悟式鉴赏,就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展开丰富的联想。因为当美术作品去表现世俗生活的时候,就不像为“礼仪与教化”以及宗教的要求服务那样高高在上了,而是显得生动自然,充满了很多动人的情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学生就不会觉得无从下手了。
教学基本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脱离了宗教时代之后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在这个阶段,艺术家把他们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比较客观的记录各种生活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的生活,并理解促使艺术家创作这些作品的社会观念是什么,以及这些作品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帮助。也可以运用图表归纳的形式以及比较鉴赏法,对东西方人物画产生的历史背景、表现主题、艺术形式等方面做一个归纳,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当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世俗生活的时候,美术创作发生了新的变化。
2、中国隋唐到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及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3、欧洲文艺复兴到18世纪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以及它们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4、日本浮世绘所体现的独特视点。
在人类脱离了宗教的影响之后,艺术家们开始把世俗的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他们的灵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所表现的内容生动自然。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它国家的美术创作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不过这些作品在创作的时候,由于主使者以及社会观念对艺术家的要求不同而导致了它们所表现的内容各不相同。
关于中国的人物画和风俗画的发展,教材中主要讲述了从唐代到宋代的较有代表性人物画作品,并分析了这些作品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唐代仕女画的出现反映了唐代生活观念的开放性。因为这些作品不像魏晋时期的一些作品,主要是为了对女性进行道德教育而创作的,而是表现女性真实的生活场景。不过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主要是宫廷女性的生活,而民间女性则并没有被关注。而到了五代时期,皇帝已经懂得让画家去窥探大臣的生活,以了解大臣的为人。但是这些绘画都是表现贵族生活的。而平民的生活最早被关注是在中国的北宋时期。这个时期由于美术作品的市场化导致了职业画家的出现,他们往往根据需求者的口味,将普通人的生活纳入到绘画表现中。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这一长卷。其它的诸如货郎土、牧牛图等等都是对普通人生活的表现。
而关于欧洲美术的世俗化发展,教材中主要列举了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的荷兰美术、巴洛克艺术以及18世纪的罗可可美术作品。这些作品都是表现世俗生活的比较典型的作品。例如拉斐尔的作品反映了从文艺复兴开始欧洲美术领域出现的一种趋势,即宗教题材的世俗化。艺术家们改变了欧洲中世纪表现神灵和信徒的符号化处理方式,用一种来自于现实世界的形象来诠释宗教的题材。而维米尔的作品反映了在17世纪的荷兰,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出现的市民阶级对美术的需求。华托的作品反映了宫廷生活的奢华与无聊。
此外,日本的浮世绘也是表现世俗生活场景方面的一类重要的美术形式。教材中主要向我们的展示了浮世绘画家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所遵循的独特视点,但是这个视点观察到的富士山有一种诙谐之感,实际上也反映了当时市民的审美趣味。
教学建议
“人间生活”这一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学生在理解本课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比较有兴趣。不过,教材中所讲述的作品主要都是一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作品,如果教学过程处理不当,那么学生也同样会丧失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挖掘作品本身的新意,生动灵活的展开教学。比如说通过唐代的作品中妇女的着装,我们可以了解唐代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对女性的态度都是比较开放的。并且这些服装的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和服。此外,宋代的美术作品,反映了当时市民生活的丰富性。这些内容实际上都是美术作品传达给我们的重要信息。因为欣赏美术作品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要落实到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否则它只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一些色彩痕迹而已。特别是表现世俗生活的美术作品,其承载的信息就是来源于当时的生活,因为在没有照相机的时代,人们只能通过绘画等形式去记录生活。所以在观看这些作品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跟随艺术家的目光去体会当时那个时代的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让学生理解: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而了解这些方式以及一些美术作品,有助于拓展我们的经验;另一方面,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想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样学生才能较好的理解这些作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如下问题:
1、教师对教材的内容一定要吃透,并且尽量去查阅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教学过程游刃有余。
2、教学过程要紧扣“人间生活”这一主题,要围绕这一主题来组织材料,而不要过多地陷入到某一具体作品的讲述中。因为这样便于学生举一反三,在看到同时代或者类似的作品的时候能够较好的理解它们。
3、教学过程要灵活生动,方法多样。
4、如果有可能的话,找一些资料片或者历史感比较强的影视剧播放给学生们看,这样有助于丰富他们对作品的认识。本课内容建议用2课时完成。第一个课时讲述中国美术的发展情况。第二个课时讲述外国美术的发展情况。这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要互相衔接,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教学。
参考教案
第二单元 第3课 心灵的慰籍 ■教学目标
1、了解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2、了解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在中国宗教美术作品中出现的宗教形象本土化的现象。■教具与学具
1、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
2、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 附:作业纸设计
时代或地区 宗教观念 艺术形式 有代表性的作品 独特之处
中国 佛教 石窟 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宗教形象逐步本土化。壁画 雕塑
古希腊 神话 建筑雕塑 建筑形式、柱式 古罗马 神话 建筑雕塑 建筑形式
欧洲 基督教 建筑绘画 建筑形式、绘画形式 波斯等地 伊斯兰教 图案和形状 ■教学流程图: 第一节课:
1、导入:教师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图片以及巴黎圣母院的图片,并且做一定的介绍。提问:这两座建筑与埃及的金字塔有什么不同?
2、学生思考并回答。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并指出
①埃及的金字塔是为死去的人修建的陵墓,而上述两座建筑是为了在世间的人们修建的。
②不过这些建筑不是为了供人们居住,而是为了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而修建的。
4、导入正题:教师介绍世界中有包括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内的三大宗教。接着向学生介绍一下佛教的简单情况。
5、学生初步阅读并研究教材: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第28、29、30页,然后分小组讨论归纳教材内容,将内容填写到作业纸上。注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如下方面进行阅读。① 佛教是不是诞生于中国?
② 佛教艺术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什么时代? ③ 为什么要创作这些美术形象? ④ 最有代表性的佛教艺术形式是什么?
⑤ 美术作品怎样被用来传播佛教?(如:
1、修建石窟供教徒瞻仰与活动。
2、塑造佛像。
3、绘制壁画表现佛教故事。)
⑥ 仔细观察,佛教美术作品中的形象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⑦ 当时的一些统治者怎样看待佛教。
6、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归纳与总结。并且组织学生“完成活动建议一”。第二节课:(课前准备:请同学们从网上或者书中查阅一些关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注意:教师可以分小组进行,请不同的小组查阅不同的内容,在教学中与同学们分享。)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请一些同学来讲述一些关于佛教的故事。
2、请一些同学来讲述古希腊的神话。
3、教师总结:佛教的思想与古希腊时期的神话思想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表现这些观念的美术作品也有不同。教师展示古希腊的作品《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和《雅典娜神像》。不过二者也有共同点,请同学们思考并解答。
4、教师总结:宗教的思想在当时的美术创作中(中国的佛教艺术、古希腊的艺术作品)占主导地位。人们用各种美术形式来表现对神灵的敬仰。在古希腊时期,人们的很多行为都是为了表达对神灵的尊敬。比如今天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最初就是献给奥林匹亚山上以宙斯为首的众神的。
5、学生阅读并分析教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学生阅读第31页古希腊的材料,并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写在作业纸上。
◆注意:教师在学生阅读与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① 这个时期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是否都与神话有关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② 在制作这些美术品的时候,希腊人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它们?(最昂贵的材料)
7、教师总结: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教师总结。
8、教师请一些同学起来讲述关于基督教的故事以及伊斯兰教的故事。教师进行引导。
9、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第32页,并将内容归纳到作业纸上。
10、教师总结。
11、完成活动建议二。请研究、查阅基督教、佛教等不同宗教观念的小组选择一件作品来进行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理解在宗教流行的历史时期,宗教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了解东西方有代表性的宗教美术作品。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思考与交流灵活的安排。这个活动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所讲述的知识的理解。
第一个活动主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宗教观念与地域文化对美术创作的双重影响。这种情况在中国比较明显。佛教最初并不是诞生在中国,但是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原有的佛教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艺术家逐步按照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和信仰的需要将形象本土化。所以通过这些形象的对比,使学生理解这一过程以及产生的原因。这个活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表面上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实际上如果很好的结合教材并加以适当引导的话,他们也可以很好地完成。关键是教师在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分析科学化、系统化,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建议这个活动采用“比较鉴赏法”与表格的形式,将观察内容一一地加以列举并比较,并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知识对比较的结果进行分析。表格内容可以先由学生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其内容大致可以包括: 观察内容:
时代:性别:体态:姿势:面部特征:发型:着装: 社会观念:
第二个活动主要是在学生对本课内容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对某一件作品进行较为深入地分析。这个活动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前,请同学们查阅一些关于不同宗教的故事和资料,然后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然后课后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完成这一活动。
教学基本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特定历史时期中宗教信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重要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入手,结合一些宗教故事或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图表归纳的形式以及比较鉴赏法,对东西方宗教美术作品产生的宗教观念、历史背景、表现主题、艺术形式等方面做一个归纳,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宗教信仰对美术的创作主题、风格样式、物质媒介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2、中国佛教艺术的代表——石窟艺术的艺术形式与所体现的观念。
3、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神话对于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代表性的作品。
4、基督教信仰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代表性美术作品
5、伊斯兰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曾经出现过宗教大规模流行的情况,这是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作为人类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活动,宗教曾经对美术创作产生过重要而且直接的影响,并且产生过大量的佳作。比如中国的四大石窟、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与雕塑、巴黎圣母院等等。对于这些作品,如果我们对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背后特定的宗教观念不了解的话,我们是很难理解这些作品的。所以教材中选择了一些中西方有代表性的宗教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了解宗教是如何对美术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的。
教材主要以石窟艺术为例,介绍了中国的佛教艺术。其中包括最早的新疆克孜尔石窟,以及被称之为中国四大石窟的敦煌莫高窟、大同石窟、龙门石窟。教材在介绍这些石窟的时候,主要介绍了这些石窟的发展历史,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以及它们的演变等等。在这些介绍中贯穿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宗教艺术本土化的问题,也就是艺术家们如何按照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将从国外传入的宗教形象处理成本土的形象,以适应宗教信仰的需要。因为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了解为何中国宗教艺术中的形象在经历了几个朝代之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在讲到大同石窟和云冈石窟的时候,谈到其中的佛像象征着统治者或者按照统治者的形象修建的,这表明在古代统治阶级对宗教的重视。
而在世界的其它地区,宗教也对艺术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很多辉煌的美术作品都是在神话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像古希腊时期建筑的代表作雅典卫城就是如此。而在教材所列的图片中,古罗马的万神庙也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之作。而随后基督教的兴起,也带来了艺术创作的某种繁荣。像中世纪在欧洲各地出现的大量教堂建筑、宗教绘画等等,都是为了宣扬基督教而出现的,而今天它们都已经变成了美术珍品。在这方面,教材中主要介绍了哥特式建筑和乔托的绘画作品。除此之外,信仰伊斯兰教的东方工匠也在宗教许可的范围之内创造出了精美的宗教艺术作品。
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是围绕着“在宗教流行时期,宗教观念对美术创作的影响”这一主题介绍这个时期出现的一些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1、本课的教学虽然需要学生掌握一些美术作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因此教师要意识到教学的过程既是对一定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是“抛砖引玉”。教师不能取代学生的思考,有一些作品可以结合教材,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并得出结论。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围绕本课的主题来讲述,而不要把时间都花费在对某一个著名作品的讲述中。因为围绕这一主题便于教师就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
3、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可以建议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4、教师不要压制学生的思维,例如用一些所谓的艺术史上的“定论”来否定学生的看法,如果学生提出了一些看法,可以让他们自己做适当的论证。
5、在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找一些介绍本课内容的影像资料有选择的给学生们观看。
本课建议用2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分析中国佛教美术的各种形态。第二课时主要分析国外的宗教美术形态。三节课的内容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内容要相互衔接,并且对中外的艺术要进行横向比较。
第三篇:人间生活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第四课 人间生活(中国部分)
主备:徐丽 审定: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2.能力目标: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美,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教学难点: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生活。课 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美术作品主要为宗教服务。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宗教的影响逐渐减弱,艺术家们又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哪里呢?学生回答。(自己和现实生活)。艺术家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己,开始在意自己的喜怒哀乐,描绘人间生活的作品逐渐多了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课件出示课题《人间生活》)
二、讲授新课:
1.欣赏唐朝的人物画《捣练图》
(1)师: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请大家认真观看,注意场景发生的时期,人物的服饰特点。放映《宫心计2》第一集片段。
很显然,这是一个反映古代宫廷生活的片段。这个短片表现的是古代什么时期的内容?学生回答。(唐朝)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从人物的体态和服饰)师:很好,在你的印象中唐朝的社会观念和审美风尚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思想开放,以丰腴为美)唐朝的服装又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颜色很鲜艳、低领,比较开放)并且这些服装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的和服。(课件展示唐代服饰与和服的对比)
师:唐朝的宫廷生活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唐朝的宫廷画家是怎样表现后宫现实生活的吧。请大家先把书本32页看一下。(2)课件出示《捣练图》)师:这是唐朝的宫廷画家张萱的一幅仕女画,张萱主要以宫廷仕女为描绘对象,画了很多仕女日常起居、劳动的画,我们看到的这幅《捣练图》就是表现宫廷仕女捣练时候的情景。师:请一个同学告诉说说什么叫练? 学生回答。(练是古代的一种丝织品,织成时比较硬,而且带黄色,要经过漂洗和冲捣后才会变白变软。全画分三部分:一捣练,二 理丝缝合,三 熨练。)(课件出示《捣练图》第三组)师:你觉得这个片段什么地方最有生活情趣?学生回答。(钻到练下面的小女孩)
师:是的,画家抓住了小女孩儿钻在练下的的调皮可爱动作,由此推断张宣非常善于把生活中富有情趣的场景表现出来。2.欣赏《虢国夫人游春图》
除了像《捣练图》这样表现劳作的宫廷生活的画面,张宣还有一副表现贵族妇女出行游玩的作品,这就是《虢国夫人游春图》。(投影《虢国夫人游春图》)请一个同学站起来讲讲自己预习时收集到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的相关资料。教师点评总结:此画在艺术特色上,有两点是特别突出的。首先,在构图方面比较成熟,吸收了唐代墓室壁画中出行图的构图方式,不仅使得主体人物更为突出,而且通过人马疏密而富有节奏的安排,疏密有致,错落自然,人与马的动势舒缓从容,完全呼应与突出了游春的主题,真实地再现了唐代上层社会妇女闲散享乐的生活。线条的使用方面用笔纤细,圆润俊秀,在劲力中透着一股妩媚,设色也非常典雅富丽,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使得整幅画面和谐而有韵律,充满了活力,与春天的主题紧密相联,给人以音乐般的享受。其次,此作品最值得赞赏之处是,整个画面并没有直接画“春”,没有描绘春天的任何景物,但却给人满卷春意的感觉。画家只是通过画中人物从容而又向往的神态,春光中慵懒而生动的行为表情,启发观者的联想;色彩方面,通过图中人物穿著的轻薄明丽的春衫,给人一种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花团锦簇的感觉;并且通过马匹轻快的动作,使观者感到一种春天的活力充满了画面。这就是虚中见实的中国画特色。
当初张大千拜访毕加索时,毕加索特别谈到崇拜中国画,临摹齐白石先生的花鸟画,并说,谈艺术第一是中国人有艺术,齐先生画水中的鱼儿没有一点色一根线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闻到了水的清香。毕加索说的就是以虚代实的神奇效果,中国画常出现需要用观者自己的想象思维来作补充的表现手法,显然比直接描绘更耐人耐人寻味。这就是中国画的神奇之处,以后欣赏中国画不必以像和不像为评判标准,欣赏中国画先体味其“神韵”,或者“神似”,然后再看它的笔墨趣味,构图、着色、笔力等。最后才看它的造型,即像不像或“形似”。这种抓“神韵”的欣赏方法,就是抓住了画的实质,因为“神韵”也是中国画家们追求的目标。我们欣赏中国画尽量透过画面,猜测作者的心情;透过画面的气氛,体验画面的情调。3.欣赏《韩熙载夜宴图》
(1)师:以上看到的是表现宫廷生活的中国人物画,那么古代官场生活是怎样表现的呢?我国古代绘画史上,还有一幅表现人物神韵非常经典的官场画面,这就是五代时期的《韩熙载夜宴图》。大家看课本第32页的文字介绍。
师:请哪位同学做老师的助手,根据你的了解向同学们介绍这幅画(课件出示《韩熙载夜宴图》)(学生介绍)。
(2)重点欣赏听琵琶演奏部分(课件播放《听琵琶演奏》片段)。师:看画面第一部分整体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听琵琶演奏)(播放琵琶曲《霓裳羽衣曲》)师:感受一下,听到了什么样的音乐声音?学生回答。师:仔细观察、画面中的宾客听的入神吗? 学生回答。
师:找一找哪位是中书侍郎韩熙载,也就是画面的主人公?他可是一位有地位的人物噢。学生回答完毕。(课件指出)
师:你是怎么判断他是韩熙载?学生回答。师:画家表现韩熙载是怎样的动态?学生回答。(正襟危坐。)师:韩熙载旁边有一个人很显眼,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时期的状元郎粲。(课件指出)
师:画家表现状元郎是怎样的动态?
生:一只手撑在床塌上,身体重心向前,坐没有坐像。
师:观察人物动态仔细。画家这样捕捉新状元郎的动态,反映了状元郎粲怎样的心情?
生:轻松、得意、骄傲 师:韩熙载的心情。(课件展示韩熙载的头像:郁郁沉闷、寂寞寡欢。表现了主人公不得不借酒宴来摆脱烦恼的尴尬心态。)
师:为了进一步透过画面体会主人公的心情,我们借助画面的气氛和情调,请两位同学进行小小的才艺展示:模仿韩熙载和状元郎粲的凝神静听的动作。
师:赞赏,总结:画家表现听琵琶演奏,大家都在听,但是每一个人的动态都不同,不同的动态又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点,真是太了不起了,没有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能作到吗? 学生回答。3.欣赏《清明上河图》
(1)师:以上看到的绘画侧重的是表现上层社会的生活情景,那么平生活是怎样被表现的呢?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平民生活最早被关注是在北宋时期,这个时期由于美术作品的市场化导致了职业画家的出现,他们往往将普通人的生活纳入到绘画表现中,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清明上河图》。
师:那么画家张择端是怎样表现这种繁荣景象的呢?(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请大家看课本32页(学生看课本)。请同学站起来讲讲你收集到的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相关知识。我们通过一个动画短片来进一步了解清明上河图。(课件播放世博会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动画短片)
教师总结:画家张择端描写北宋京城汴梁各个社会层面生活的人,人物的服饰、发型,室内的家具陈设,建筑形式、交通工具等都是有生活依据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形象的历史记录,画面中人物的动态描写非常生动,比如挑担的人、卖东西的人、店里的小
二、抬轿的人等等,然后对照课件中放大的动态特写,体会画家的精彩表现。可见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细致入微的深入观察,任何一个画家都不可能表现出的这么生动的“生活”画面。
(2)投影“虹桥片段”。师:要求全班分成6组,每组推选一人近距离到屏幕前观察(汴梁虹桥一段),规定时间内回到组内,其他组员看书上的“集市”片段,各组团队合作列出画面内容,快又多的组胜出。(5)现实生活是画家永恒的主题.欣赏现代画家表现生活的作品(课件播放)
三、小结:这一节课我们欣赏了表现宫廷、官场、平民的现实生活的中国古代绘画,欣赏了不同风格的中国画的色彩、构图、线条带来的神韵和美感,从画家们仔细入微的观察中感受到了画家对生活的的热爱,所有的一切都告诉我们:画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那么,当我们的画家在画《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表现人间生活的时候,西方的画家在做什么呢?他们正受封建神学思想的统治,在画基督,在画圣母玛利亚,直到元末明初欧洲开始文艺复兴,欧洲的画家才开始倡导人文主 义精神,下节课学习《人间生活》外国部分,请同学们课后进行预习。
四、课后拓展:
学校图书馆相关书籍: 《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部分资料网址:
1.www.xiexiebang.com(中华图书网)2.www.xiexiebang.com(中国美术网)
第四篇:第二单元 人间真情
第二单元 人间真情 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历史小话剧,课文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而改编的。剧本共分为两幕;第一幕侧重写的人物是蔺相如,第二部分侧重写的人物是廉颇。剧本开头先写明时间、地点和人物。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人物活动情况;剧中的内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受其侮辱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罚的故事,揭示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爽直磊落的可贵精神。“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背着荆条去请罪,现表示愿意责罚,也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2.与之相关的成语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3.蔺相如:深明大义 宽容大度
廉 颇:光明磊落 知错就改 最后的姿势
1.《最后的姿势》主要写了当地震灾难突然袭来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了学生,自己却不幸遇难的事,塑造了谭千秋老师恪尽职守、大爱无疆、勇于牺牲的光辉形象。
2.汶川地震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地震的级别是里氏8.0级,属于特大地震。
3.文章中有四处重要的环境及场景描写,这些描写有三个作用:(1)渲染了人物出场的情境;(2)推进了情节的发展;(3)升华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4.为了立体的表现人物品质,课文的第三部分引用最有说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了谭老师的英雄壮举。
5.对“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理解: 这是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正是这姿势,挽救了四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谭老师舍己救人,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这姿势,让人们深深感动,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对他永恒的记忆。6.“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句子中的“拉”、“撑”、“护”三个动词刻画出谭老师在危急关头,奋不身,誓死护卫学生的光辉形象。
船长
1.《船长》是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时,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
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2.课文作者是维克多·雨果,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法 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的世界》、《笑面人》、《九三年》。
3.课后第4题句子的含义:
(1)人们被哈尔威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和先人后己、舍己救人的品德所感动,没有一个人再违反他的命令,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有秩序地开展自救。这句话蕴含着对船长忠于职宇、舍己救人崇高品格的讴歌与赞美。
(2)这句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德的赞颂,面对死亡的威胁,哈尔威船长作出了以身殉职的选择,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又一次表现他的高尚品格。
4.做人之道:忠于职守、舍己救人、诚实守信、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尊敬长辈、宽容大度等等。
爱之链
1.《爱之链》这篇课文是一首爱的赞歌,作者是美国作家杰尼·巴尼和特罗依·李。课文叙写了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不计报酬,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丈夫乔依的故事,生动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爱的链条,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的手。
2.课文为何用“爱之链”作题目:课文中写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 店主,乔依帮助了别人,就是帮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关爱,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着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爱之链。
3.乔依: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练习2 1.《我不期望回报》作者汪国真,他的诗集和小说集,多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
2.学了课文《爱之链》,使我们想起了汪国真写的《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中的一句话:人,不一定能使人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也使我们想到了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3、采访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较高层次的互动活动。采访的注意点:(1)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明确需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要明确解决什么问题。(2)确定好采访的对象,列好采访提纲。(3)提问要有礼貌,语言要得体。(4)记录重
要的内容。
补充资料:
1.郑成功的军队为什么能够战胜侵略者?
答:严格刻苦的训练是取胜的基础,英勇顽强的作风是取胜的保证,科学合理的方案是取胜的关键。
2.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请罪?从这篇课文中可以看出廉颇和蔺相如怎样的性格?
答:廉颇三番两次在别人面前侮辱蔺相如,而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并没有和廉颇计较,反而很大度,廉颇知道后,觉得自己很糊涂,所以想蔺相如负荆请罪。廉颇知错就改、爽直磊落;蔺相如顾全大局、深明大义、宽容大度。4.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哈尔威船长入海时的形象比作一尊黑色的雕像,表现出哈尔威船长视死如归、犹如铁铸一般的高大形象,表达出对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精神的赞颂之情。
5.大家沉默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
人们被哈尔威船长尊重妇女、爱护儿童的人性美和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品德所感动,没有一个人再违反他的命令,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有秩序地开展自救。从位置上讲,船长的岗位比甲板高,船长在其他人的上面,更重要的是蕴含着对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胡崇高品格的讴歌与赞美。
6.“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小结:从女店主的话中,我读懂了这句话既是对乔依找不到工作的宽慰,又是对人间真情的赞扬。正如《爱的奉献》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7.还有许多像谭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人民教师严蓉:救下13个学生后殉职,1岁半的女儿成了孤儿;人民教师袁文婷:为救学生,青春定格在二十岁„„ 8.爱的名言
(1)人生是花,而爱是花蜜。——雨果
(2)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罗曼•罗兰 9.除了话剧外,还有哪些剧种?
京剧、越剧、黄梅戏、昆曲、豫剧„„
第五篇: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综合探究
求真务实 与时俱进
引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是第五课的核心问题。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前面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怎样才能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就是本单元的综合探究中予以讨论的内容。
这一探究主要是引导我们思考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认识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探究活动目标
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辨证关系。理解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意义。
二、探究问题
1、想一想,我国航天事业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提示:是因为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指导,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2、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思路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提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思路的哲学依据是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举出你在学习和生活中成功与失败的事例,说明其中的经验教训。
提示:列举事例后,主要从哲学上说明其经验教训。即违背和遵循了什么哲学道理。
4、请你谈谈邓小平的上述讲话对我国证券、股票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其了什么作用。提示: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邓小平关于发展证券、股票市场的讲话,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
5、“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
提示: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为什么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此强调求真务实精神?其哲学依据是什么?
提示:(1)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
②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是基本的国情出发,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新规律,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
人们要达到预想的工作目标,必须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只有坚持求真务实,党的理论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实践的要求,才能引导党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求真务实,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正确认识国情,按照国情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开展工作,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依据。③面对21世纪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我们党和国家要发展,我们的民族要振兴,我们的事业要成功,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
(2)其哲学依据: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强调求真务实,就是要求我们的一切工作要从现有的及变化着的实际出发。
②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7、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提示:上述材料说明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运动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8、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说法?
提示:《易传·系辞下》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论语》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理论评析
1、什么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提示:求--就是去探索、去追求、去挖掘、去研究,提高自身的能力。真--是指某种事实、规律和真理。务--就是尽量去追求。
实--就是严谨扎实,一丝不苟,干实事、求实效。
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就是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国情出发,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新规律,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使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既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又富于创造性。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3)所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3、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什么要强调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提示:参考(二、探究问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