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与道德教育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与道德教育
【摘 要】一个国家的法制健全是关系国家发展命脉的,法制教育也日渐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早邓小平就提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生是人生学习生活的起步阶段,法制教育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关键的,如何渗透到教学中,本文就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艰巨的任务。这是新时代的要求,特别是社会能健康文明发展必须建立的。
一、法制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年轻后代,使他们从小就受到民主的训练和守法的教育,懂得和善于履行社会主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法制观念,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是德育的内容之一。
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确关系;而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又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相结合。对学生,通过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中学和大学的法律常识课和宪法讲座、少先队和共青团的班级活动,以及课外、校外活动等进行民主与法制的教育。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
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通常是基础的字、词的认知以及开始简单的句子组合和短篇作文的练习,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需要转变的观念是不仅仅教授的是知识,也要让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有好的人生品格和作风习惯。为了更好的加强法制教育,更容易让小学生接受和理解,必须让法制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融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根据所学课文内容渗透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除了一些条条框框的约束制度规矩,其实本身还在于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对国家和社会的态度,这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在小学的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内容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升华高度的,从多方面传递着正面的思想引导。以六年级语文课本课文为例。
(1)作为一个学生,首要是要学会爱国。《詹天佑》一文是对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描写,从他的事件中反映出人对国家的一种纯真感情,《彩色的翅膀》更是用边防战士扎根海岛的奉献精神反映出人的爱国热情,可以通过这些文章感染学生。这样的课文在教学中不需要太多的理解,因为本身文章思路清晰,文字朴实易懂,教师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或搜索关于人物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更透彻的了解和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加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例如课文《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讲述了印第安人对土地的无限眷恋和爱护之心,反映土地的开发是要合理的并遵循自然规律。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现代各地出现的尾气排放、严重雾霾的情况进行话题讨论,让学生更真切感受环境污染随处可见,环境的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
(3)爱护动物培养善心。例如课文《金色的脚印》,文章通过描写狐狸母子的那份舔犊深情,展现出动物界里的感情,他们虽然不能与人们沟通,但他们同样是有生命有感情的,激发小学生的爱的情感。这种文章的学习教师也可以适当的加入一些国家保护动物的介绍,让学生对于国家受保护动物有所了解。
(4)直击法律法规,提高学生应变。在《智慧之花》中,小姑娘通过自己的勇敢精神战胜了不法商贩,维护了自己的利益。这篇课文主要是教会学生,有法律意识有法律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好法律是可以维护自己、家人和身边朋友的权益的,法律也是对人们生活维持正常规律的基本保障。
相关的课文的内容的提炼和中心思想的总结往往是课文中所阐述的精华思想并教会学生们一些做人的道理,所以能很好的利用课本的相关课文,是有利于法制教育的渗透的。
2.丰富语文实践,引入法制教育
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社会新闻让学生在课堂分享,例如:设置每天课前一句话新闻时间,让学生每天上课前五分钟用一句话总结自己前一天看到的印象最深刻的新闻报道,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分享,这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能反映出学生对社会事件的敏感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一些关注度高的社会新闻,也可以组织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自己的应变,从另一面来说也可以用一些社会案例来警醒学生,从别人的故事里得到教训和认识,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
三、结束语
教师教育好下一代,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好课堂的文化知识,更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的课文题材提炼做人的行为准则,也要多丰富课堂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逐渐对事物有自己的正确认识和看法,将法制教育很好的融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是一个尝试和改进的过程,随着不断的总结和调整教学方法,一定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新生,张克华.让法制的阳光照进语文课堂――浅谈在语文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J].学苑教育,2010年03期
[2]戴文雅.语文教学中法制教育的实践与运用[J].快乐阅读,2011年07期
[3]安秀霞.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初探[J].吉林教育,2009年26期
第二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元江县东峨中心小学宋素琼
俗话说:“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的是废品,思想不好是危险品。”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但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加强体育锻炼,更要保证思想道德健康。近年来国内外一些耸人听闻的校园事件层出不穷,这也不断地警示我们思想道德教育不容忽视,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更要担负起这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要培养一位思想道德修养好的学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几句说教就能接受的事,在语文课堂上渗透思想道德的教育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一、精心挖掘语文课本中的德育素材进行爱的教育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语文教学应主要引导学生理解广义的爱。现行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以丰富的题材,优美的语言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德育素材,我们应该充分的、精心的利用现有的素材。如四年级课文《虎门销烟》《长城和运河》可以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如四年级上册课文《九寨沟》,四年级下册课文《南沙群岛》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五年级下册课文《海伦·凯勒》《二泉映月》可教育学生敢干同命运抗争、热爱生活;还有五年级下册课文《大江保卫战》,六年级课文《最后一课》等是进行大爱无疆思想教育的最典
型的素材。其次我们还可以借助小学语文课本里很多素材,让学生从小树立热爱人类、热爱集体、保护生态平衡等。教学中我们除了教育学生懂得什么是广义的爱以外,还要教育学生懂得狭义的爱。如借小学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一文,进行小家之爱的教育,让学生懂得报答父母,懂得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而凡是写我们祖国自然环境和人民生活的篇章,都有发扬民族自尊心和启迪爱国主义思想的作用。我们的教学不要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对于爱的教育也不能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更不能为应付考试而教学,那样教出的学生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个头脑灵活,四肢灵巧,没有感情的机器人。
二、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明白 “知恩图报”
在学习中渗透爱的教育,我们还要让学生懂得知恩图报。在一些学生或家长的眼里老师施于学生的爱是一种义务,一种责任。于是有的学生毕业以后遇到老师装不认识,有的还因为曾经被某老师批语过召集社会青年报复老师,有的趁学校没人溜到学校里来搞破坏等。出现这些状况也是教育的一大失误,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懂得爱的同时也别忘了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因为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生活态度,感恩是一种优秀品质,感恩是一种人生智慧。小学语文第八册的第12课《番茄太阳》就是一篇典范的知恩感恩的教育篇章。这篇文章的小主人翁是一位从小就失明的小女孩,父母为了给她做眼角膜移植手术搬到了城里,以卖菜为生。当一家人得知有人肯为她捐献
眼角膜时,激动不已,小姑娘还对腿残的作者说:“阿姨,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这是只有五岁的盲童说的。因为她得到了好心人帮助,为了感恩她也要为人献出自己的双腿,这是多么好的感恩题材啊!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读通古诗,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特别要抓住诗人心情变化去理解这首诗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启发学生:诗人去之前心情如何?到好朋友家没人来为他开门时,他的心情如何?当他准备离去时,发现了什么?这时心情又如何?进而激发学生想象满园的春色,再启发学生讨论“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所蕴含的哲理。最后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通过多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诗的意境美,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又如《九寨沟》一文,语汇丰富,语言优美,生动地描绘了四川九寨沟的美丽风光,教师不需作过多的讲解,应让学生有感情地多读,也可以开个小小的朗诵会,教师可以用课件配上一些九寨沟的风景画,以及动听的音乐。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九寨沟的美,从而产生一种自觉地想保护美的意识。特别是小学低段的课文语言浅显易懂,语句精炼,更具有趣味性,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教师教学时,可以采用激情表演的形式。如三年级上册课文《蒲公英》,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边做动作,边有感情地
背诵。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陶冶了情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任何事情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四、通过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例如低年级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所以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高年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无论是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已走向成熟,独立判断能力增强。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来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例如举办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以及建立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等,这些听、说、读、写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
五、在作业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教育就如春雨点点,必须一点一滴地渗透。教育者仅从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不够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们必定要接触一些
作业、练习,其实这是向学生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选择课后作业、阅读材料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选取有教育意义的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练有所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主要选编了一些科普题材的课文,我教完本单元后,我就要求学生写一篇想象作文。一位学生写到未来的汽车用太阳能启动,不但节约能源,还不污染空气。我是这样写评语的:你的想法很不错,相信未来的你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发明家。你也是一位很注重环保的人,现代社会就需要你这样的人。作业发下去后,那位学生看着我写的评语,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可见这样的评语,不但激发了孩子爱科学的热情,还增强了环保意识,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
其次,在作业中发现学生一些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有一次作业,我要学生用“哈哈大笑”造句,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小明不小心摔倒了,我看到后哈哈大笑。我就在这题的旁边写上:句子是造对了,但缺少爱心。如果真有人摔倒了,你应该把对方扶起来,而不是站在一旁大笑。那学生看到我的评语害羞地低下了头。平时老师都要批改堆积如山的作业,很多老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只注重答题对与否,不注意这些小细节。其实只要我们多用心一点,在作业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用花费很多口舌,而且收效很高。
六、教师要树立爱的典范。
以上谈了很多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但如果作为老师自身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彻头彻尾地失败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孩子需要的不是说
教,不是单纯的知识,而是一只点拨方向的手。教师应在生活、工作中树立起爱的典范。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爱学生,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父母亲的温存,是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关爱和信任是一种人间情怀,也是一种境界,宽容、理解、尊重学生并且发自内心地关爱他们,你会发现,你的真诚和关爱会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关爱之心无声地“感染”、“熏陶”直至“感动”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中发现更多的美丽风景,才会有师生共同创设的和谐与奉献的爱心之旅。
语文教学就是生活。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让学生能从学习课文内容到生活实践都能从感情上的产生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第三篇: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尝试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与反思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现代文化的基石,当代青少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而且在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加民族凝聚力乃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很多传统文化的案例都隐藏在晦涩难懂的古文当中,对于低年级孩子理解起来枯燥难懂,缺乏兴趣。新课程标准在传统文化方面要求“在小学低年级,以培育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语文学科作为学习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如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少年儿童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浅析我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与反思。
【关键词】低年级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实践与反思
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也决定了语文是学习文化的一种重要工具。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漫长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对于低年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也可以起到规范学生基本言行、养成良好道德品格的作用。
二、当前低年级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大多以古文、古诗、谚语、歇后语等形式呈现,传统文化渗透能力较差,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识字量少,很多古诗词只停留在字音的熟读成诵上,不能真正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和精神,所以很多孩子虽然背起来朗朗上口,但不能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很多语文教师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孩子重复机械地默写背诵,没有体现新课程标准中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实现道德品质教育的要求,反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低年级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要想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必须做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有效融合。
1、在识字、写字中渗透传统文化 识字、写字仍然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更加高效地识字更加规范地写字,是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有其音可读,有其形可辨,有其义可寻。而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汉字形义结合的构字特点,以及由画到字的演变规律,与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不谋而合。所以,我在识字教学中,借助汉字的演变规律以及字理知识,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具体化,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形、音、义的来龙去脉,提高了学生识字效率,同时也达到了道德教育的目的。
案例一:在教学“人”字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一位古人,接着出示“人”字:撇捺舒展暗示做人要堂堂正正,才能站得挺拔。再出示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把“人”的画面和“人”字的符号想象结合起来,进而引入“从”字是一个人跟在一个人的后面,还有“丛”字是一个人跟在一个人的后面走在草丛上,学生很容易就能想象出下面的一横就代表草丛,加深了“丛”字的印象,增加了识字乐趣。
案例二:在教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拍手歌》识字时,对于“雁”和“鹰”两个字的识记,我引入了《说文解字》:“隹,鸟之短尾之总名也。”根据形声字的造字特点又让学生拓展认识了很多与鸟有关的常用字:“雀、雄、雕”等,在学习新字的同时让学生对中国造字的传统文化又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增强了对中国汉字文化的热爱。
另外,在写字教学中,我会通过“横平竖直,左右谦让,相互包容”这样的写字口诀来引导学生要写工工整整的方块字,做人也要像写字一样堂堂正正,懂得谦让包容。这无形当中也渗透了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识字、写字的效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很容易因为说的太多而偏离主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适当控制并选取适合低年级学生识记特点的生字来融合传统文化。
2、诵读国学经典,渗透传统文化
为了培养我市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肥城市教育局组织人员编写了《国学经典诵读》系列丛书,里面收录了《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百家姓》《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每天晨读,我会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这些经典篇目,因为顺口押韵,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但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量和理解能力有限,对于里面的经典文化故事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和道理却不能体会,我觉得很可惜,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与经典古文有关的动画故事,学生爱看乐学,我借此契机引导学生模仿传统文化中良好的道德品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案例一:在组织学生熟读成诵《弟子规》后,我组织学生观看了《二十四孝》故事,引导每位学生都要像《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人物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并让学生把自己在家孝敬父母的言行在课堂上以说话、写话的形式展示出来,自此后,很多学生家长都向我反映他们的孩子懂事乖巧多了,很多孩子也不再任性了。
案例二:当学生发生小矛盾、小摩擦时,我也会引导他们对照经典国学当中的古文来反思改正自己的错误。如,我班开始有个品行较差的学生,经常乱拿别人的文具用,导致很多孩子向我告他的状。在找那个孩子谈心时,我就引导他用《弟子规》中:“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来约束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这个孩子的品行有了很大改观,也成了班里深受欢迎的好同学。
当然,为了调动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情,形式还要更加灵活多变,比如可以让学生“演一演”里面的故事。
3、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学习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章时,我会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在一年级下册学习《端午粽》时,我先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的来历、传统习俗等。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包粽子、端午节知识竞答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渗透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文化。在过春节、元宵节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时,引导学生开展搜集对联、写对联、猜灯谜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过节的同时,感受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
4、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
课内的知识和内容毕竟有限,很多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古文、故事、诗句、名胜古迹、传统习俗等并没有全部收录到教材中,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我在教学时采取“一篇带一本”、“一首带一类”、“ 学一项拓展一项”的教学策略。
案例一“一篇带一本”:在学习了二年级下册《大禹治水》这篇神话传说后,我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古代神话故事》这本书,让学生了解到了更多优秀的古代神话传说,它们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展阅读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案例二“一首带一类”:在一年级下册学习了李白的《静夜思》这首古诗后,我引导学生课外收集“思乡”相关的古诗做成手抄报,画上自己想象的图画,展示给大家,让学生对这类的古诗句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并以此为契机组织学生积极观看《中国诗词大会》,让学生体会中华古诗词的博大精深,为中华传统文化而骄傲,爱上中华古诗词。
案例三“ 学一项拓展一项”:在学习了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当中的“日积月累”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关于天气的谚语后,又拓展学生搜集关于学习的谚语和古人励志的名言,在全班展示交流完以后,把比较经典的谚语和名言做成黑板报,让学生在班级教室中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
另外在学习了二年级下册《黄山奇石》、《望庐山瀑布》等有关中国古代名胜古迹的诗词或文章后,我引导家长借假期带孩子到名胜古迹去游玩,让学生身临其境,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课内外古文、故事体会古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与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四、结语
以上就是我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点滴尝试。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要想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更好的融合,更需要自己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用自己的所学、所感、所悟去影响学生,引领学生,努力将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幼小心灵中,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丁晓雪.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学园,2015,(4).
[2]范剑南.播下一粒种,收获一份情——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J].考试周刊,2013,(75):32-33 [3]白彩虹.传统文化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渗透[J].文教资料,2015,(16):177-178.[4]陈晓彤,赵彦宏.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启示[J].教书育人,2013,(12).[5]崔振彬.浅谈小学德育管理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5,(15):116.
第四篇: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的各项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破坏,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困扰着当今世人的六大危机,即能源耗费,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退化和生态失衡。这些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必须依赖于调整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因而引起社会关注。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将环境教育渗透其内,寓于教学中去呢?本文通过从身边小事做起、利用生态体验、尊重生命、结合教材内容等方面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一、从身边小事做起,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生物教师是现代生态道德观念的主要传播者,应正确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去实践,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保持教室的清洁卫生是教师都关心的事。我在讲授的班级中把这件事作为环保的内容要求。首先在课堂中讨论对这件事的看法和做它的意义。再和班主任协商,叫学生写出看法。在此基础上,指派学生每天在教室监督执行。一学期下来,顺理成章,潜移默化中达到了较理想结果。
再如,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环保活动过程中,参加无土栽培的同学发现温室里蚊子很多环境较恶劣。有些同学提出驱蚊可以喷洒农药或者各种杀蚊剂。这建议一提出便遭到反驳,这有违环保,不妥。后经分析,提方案,最后采用了温室中安装可活动的窗子来改善环境,而驱除蚊子,则采取食物链的知识,抓几条壁虎回来,让壁虎把蚊子吃光,这样做既环保又经济实惠。至此,同学们心中已形成较强烈的环保意识,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去捍卫环境保护。
二、利用“生态体验”,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生态道德需要情感基础。“一个学生不会拿一支笔在自己的脸上乱画,而却可能在一棵树上乱画,这是因为情感基础不一样。”澳大利亚生态环境教育专家邓赛娜认为,要让孩子们与环境建立情感基础,就需要他们走出去体验,在体验中了解感受自然。找到人与自然的情感基础和动力。这正是“生态体验”。而是注重学生自己在体验中形成一种“生态德性”,让学生去亲近、欣赏、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和谐,学会感激、敬畏与尊重,学会与环境和谐相处、养成善待环境的行为习惯。
为此,生物教师要从未成年人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出发,坚持寓教于乐,有针对性地精心组织活动项目,积极开展生动鲜活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强的生态科普教育活动。尤其是要吸引中小学生参与植树造林、野外考察、观鸟比赛等活动,或开展以保护野生动植物为主题的夏令营、冬令营等校外生态实践活动。
三、尊重生命,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我们通过观察蝴蝶的活动、聆听鸟的声音、观看“海洋世界”的多姿多彩等来感受和欣赏生命之真与美,由此相连的是我们要形成一种信念——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每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容不得随意的践踏、蹂躏。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尊重他人,同时受人尊重,自尊自爱,爱护动物,爱惜树木,不浪费粮食和资源(水、土壤等),不过度消费(特别是食用珍稀动植物和购买珍贵的皮革制品)等。教师不仅要期望学生尊重、爱惜生命,而且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感化学生。特别是生物学实验中利用动植物为材料时(如: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观察蚯蚓等),不能选择珍稀物种,尽量不用动植物活体,或实验中不能伤害活体,之后把其放归自然。科学不能随随便便地牺牲一些生命为换取,如果是那样的话,会导致科学的异化、人的异化,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刘海洋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四、结合教材内容,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多,关键是我们教师要找到结合点,把生态道德教育自然地融于其中,渗于其内,从而收到双重的教育效果。
(一)充分挖掘教学内容
新教材围绕“人与生物圈”这一主题,涉及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的典型课很多,如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三单元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等。对于类似的教学内容,理所当然要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但要把生态道德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尽力挖掘教材内容。
如在学习“生物的变异”时,讲到生物在繁衍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可遗传的变异,这些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时,我适时组织学生讨论:“克隆技术能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吗?”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经过辩论达成共识:克隆技术虽然能有效地增加物种的数量,但从遗传的角度说,克隆过程只有遗传,没有变异,不利于生物进化,因此克隆技术绝不是一个真正能解决濒临灭绝动物的有效方法。最后,学生意识到人类应该充分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应该把地球看做所有生命的家园。
再如在“社会行为”一节讲到蜜蜂的群体生活时,一个学生讲了他经历过的事情: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天气特别晴朗,他在体育场玩。完累了,就坐在草坪上休息,忽然看见一只蜜蜂也停在那儿。他怕它蜇他,就去赶它,谁知它动也不动,怎么回事呢?“这只蜜蜂为什么不回家呢?”他想,“是不是累了或饿了呢?”刚好他的口袋里有一块糖,就把糖纸剥开,把糖放在蜜蜂的旁边。他看见它在糖上“舔了舔”,飞走了。
学生讲完后,我及时表扬了他。并告诉学生,蜜蜂是一种勤劳的小动物,有时采蜜后会因缺少能量而回不到蜂巢,我们人类应该帮助它们。并推荐学生课余时间阅读沈石溪的小说,如《斑羚飞渡》《再被狐狸骗一次》等,从而增强学生对保护自然和其他生物的责任感、使命感,建立尊重自然和尊重生命的意识。
(二)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大多数实验的对象都是动植物。因此,发挥实验教学的直观性,更具有教育的意义。关于动物实验的问题应遵循生命平等的原则,在培养学生生物学技能的同时,尽可能不伤害动物的生命。如在“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这个实验时,要求学生先练习显微镜的使用,然后进行这个实验。这样可以缩短小鱼离开水的时间。实验时有的学生为了减少鱼体表面水分的蒸发,在用湿润的脱脂棉把鱼鳃包起来后,又用保鲜膜把整个鱼体包起来,从而减少小鱼的死亡几率。对完成该实验所用的时间我们做了统计:平均在5.5分钟内完成,最快4分钟,最慢8分钟。做完该实验后,小鱼无一死亡。
(三)把握课外活动的最佳时机
丰富的课外活动除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扩大知识面,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方式。通过活动要使学生意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它哺育着万物生灵。但随着人类不正当的开采,环境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绿色减少了、空气浑浊了、河流干涸了、鸟儿也少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生存的绿色家园,其实就在你我身边,就在生活的每一天。如在学习“环境保护”一节后,布置制作生物学墙报或简报,收集自然环境被破坏的资料。学生收集的资料非常丰富,如长江上游的树木大面积被砍伐,水土大量流失,诱发了1998年的洪水泛滥,中下游人民的财产遭到严重的损失;淮河的泛滥,也与人类大肆挥霍资源有关;我国是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2000年北京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污染是没有国界的,DDT的滥用,连南极的企鹅体内也发现了DDT;等等。这就会使学生意识到全球环境是全人类共有的资产,任何人对环境的破坏都会侵犯他人的利益。
人类生存在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中,与自然物种的生息密切相关,破坏自然无异自掘坟墓。生态道德倡导一种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道德观念,使人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带有强烈的道德意义。生态道德正逐步作为新的道德观向人们推行开来,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更引起人们的广泛而深刻的思考,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带来了很多良好契机,生物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任重道远。
第五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 因特网是一个开放的、资源共享的超大型时空信息世界。但网上各种信息鱼目混杂,泥沙俱下,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会无意碰到很多不良信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因特网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呢?在教学中,我通过《学会上网》,《浏览网上信息》这些课程,让学生掌握上网的技巧和方法,引导他们有效地上网,避免在网上“瞎逛”。同时,我还适时地给他们讲一些典型实例,如网络陷阱,网络诈骗等,告诉他们不要轻信虚拟世界的人,注意保护个人的信息安全。典型实例既充实了课堂,又起到了警惕的作用。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讲解《做一个文明的网上人》这一课时,我特意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有关网络礼仪和网络安全的内容,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资料,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明白了在网络上骂人,散布一些不健康的言论,传播病毒等都是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同时也加深了对网络礼仪的理解和对网络安全的重视。在教学中,我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的聊天室,引导他们健康地上网,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去学习网络上的知识,去尽情地欣赏美和感受美,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