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学的前沿趋势

时间:2019-05-15 00:0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管理学的前沿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管理学的前沿趋势》。

第一篇:中国管理学的前沿趋势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________管理学________ 题目名称_中国管理学的前沿趋势_ 学生学院_______管理学院_______ 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 年6月6日

中国管理学的前沿趋势

XXX

(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520)

摘 要:管理学没有一定的范畴,且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不存在国家和地区的区分,即不存在所谓的美式或英式管理学,也不存在日式管理学,当然也就不存在中国式的管理学。但是,换另一个角度,从管理哲学方面来看,确实存在中国式的管理学,只有体现出本民族的特色,适合自身发展情况的管理学,才可以发挥出管理学的有效性。因此,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管理哲学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中国管理学需要在中国管理哲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的心理行为和风俗传统,才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将简要的介绍一下管理学的概念和发展现状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究其将来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管理学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管理学,研究,发展

一、前言

如今改革开放已30年有余,中国经济的发展各国有目共睹,经济发展离不开管理学的支撑支持。管理学在作为转型期学科学以致用的同时,也使它成为了目前中国成长最为迅速的一门学科之一。管理学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有百年历史,理论体系也较为完善,然而中国管理学发展仅仅有几十年,即使中国管理学从西方管理学上学习吸收了很多精华,发展得也越发优秀,但与西方管理学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其中有部分精华变得越来越不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问题已经渐渐地凸显出来了,它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单纯地往西方管理学上照搬来指导中国管理实践,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中国需要寻求新的出路。只有这样,中国管理学才可以进一步向前发展,获得其应有的学术地位。中国许多有知之士也提出了许多见解和方法,本文对管理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希望能对我国的管理学理论发展有所帮助。

本文着重于讨论中国管理学的前沿趋势,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管理学的概念、中国管理学的发展现状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管理学的发展趋势探究、中国管理学发展的两个方向。

二、管理学的概念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十分强的基础学科,是用于系统研究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应现代社会最大生产的需要,管理学由此产生,它的目的是:在现有的条件下,研究如何通过合理地组织和配置人、物、财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它有三层含义:

(1)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它服务并服从于组织目标。

(2)管理是一个持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的过程。由于这一系列职能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所以使得管理过程体现为一个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

(3)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开放的条件下,任何组织都处于多因素复杂的环境之中,复杂的环境成为决定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管理学学科在我国设有五个一级学科,分别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农村经济管理和文献信息管理。它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我国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可见其发展之优秀,为我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中国管理学的发展现状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中国管理学现状概述

我国的管理学思想和管理经验源远流长,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却只有短短几十年。

1建国之前的萌芽时期; ○21949年到1978年的初步形成期; ○31978年至今的创新发展期。○中国的管理思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老子的无为而治时代、孔子的儒家思想时期。但把管理学真正的作为一门学科来进行系统的管理与研究,反而是解放后的事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经济建设的中心战略轨道,确认了管理的重要性。改革开放后,更多的学者接触到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从而开启了国内研究国外先进管理科学的热潮。国家也积极将管理学列为了工程与技术科学的一个一级学科,并在其学科下设了11个二级学科和48个三级学科。国家还设立有专门的管理科学基金,鼓励专家学者对管理的实践调研与理论发展研究,其中1995年12月《管理科学》调研报告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调研报告初步提出了管理科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也反映了我国管理学研究的现状。

(二)我国管理学的现状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管理学在中国的研究也在继续深入,并呈现百花繁荣的景象,虽然从管理学整体上看,中国管理学尚还是在发展中的学科,仍然未成熟,国内还没有一支专门从事中国管理学教学及研究的队伍,中国管理学也仍未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主流地位,其发展形势仍然险峻;从管理哲学上看,我国的管理学研究者们虽然已经意识到了需要将管理学中国化,但中国管理学发展时间尚短,一时急不成大胖子,还未能形成成熟的体系,其有效性还有待确定,其对管理现实的解释力和指导力也一直饱受实务界的质疑。中国管理学的发展也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在发展的观点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方面是支持朝着本土文化的方向,以中国历史的相关管 理学作为当代管理学研究的依据,不断探索发展管理学的规律,然后构建中国式的管理学理论。另一方面的观点是提倡中国与国际接轨,借鉴西方的管理学来发展中国管理学。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没有认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突出表现出来的便是在我国高校,绝大多数管理研究者往往过多的注重对西方已有管理理论的研究,而忽视了其与中国现状的结合。很多高校学术工作者,迫于学术压力,只能“国外理论,中国检验”,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发表高级别的国际性杂志期刊上,离管理实践越来越远,变成了学术圈内的智力游戏。很多学术工作者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缺乏对情境因素的重视,不能结合中国的国情开创出适用于中国发展的管理理论架构。另外,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凭借着自己的管理经验来管理企业,缺乏对管理理论素养的培养。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少国外留学者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引进国内,并运用到实践中,但他们过于按部就班,因而总是不能起到在国外一样的经验效果。

柳传志在谈自己几十年的管理心得时说,中国不仅需要吸取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又要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营业环境。随着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有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开始在管理学中纳入中国元素。但由于习惯性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执行中西方的管理教学模式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可见,只有适合于中国的管理学教学模式才具有研究价值。而理论投入到实践中是需要结合环境的,中国市场正处于独特的发展环境,这为广大企业带来了更多商机以及挑战。尽管西方管理学思想在国外有成功的案例,但也绝不能说明其适合于中国市场。对于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在吸取国外先进经验与理论的同时,更要开辟适用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羊肠小道,否则一味的模仿,只会起到东施效颦的效果。

四、管理学的发展趋势探究

从研究对象上说,管理学究其本质,始终是研究关于组织和组织成员的一门学问,而组织人力及物力来实现正式组织的目标的过程就是管理,卓越的管理要求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使组织成员获得最大程度的提升和满足。所以,管理学的核心在于发掘人和组织的价值,其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人、物和组织。文章认为,以物为研究对象的管理学,比如孔茨在管理理论丛林中所说的管理科学学派,至少在方法论上已经发展成了普适的学科,在这个层面上的管理学,已经不会存在“中国”和“西方”的区别。可是,仅仅对物的研究远远不是管理学研究的全部内容,管理学研究中更加重要也更加复杂的对象,是组织中的人和组织本身,而组织和组织中的人及两者的交互作用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需要像研究社会问题一样将理论方法置身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之中,那么研究中国特殊的管理情景,就必须对西方理论的部分变量进行调整。所以,管理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情景相关性”的学科,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社会结构都会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的管理自然不能直接由西方的管理理论来套。从管理学的研究目的上说,管理学既要在特殊背景下,把管理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总结提炼出来,将其系统化、一般化,使之成为可以习得和传承的知识;同时,管理学还要借助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中的知识,通过实证检验,透过纷繁复杂的管理实践,探索管理系统中的运行机理,让管理和决策的过程能超越个人的经验判断,更具科学性,从而实现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实现组织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管理学既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知识总结,也是一种有明确研究目的的“设计科学”。管理学的这种特质决定了管理学具有双重的价值取向:管理学一方面需要来自具体实践,指导具体实践;另一方面,管理学也需要和医学和工程学一样,从实践基础的“技艺”转化为研究基础设计的“科学”,从而争取其作为学科的合法性。

从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上说,作为社会科学的管理学,不光包括科学层次“实然”的基础上理性内涵和普遍意义,而且还包涵哲学层次“应然”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引导。所以,本文认为中国管理学研究,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应强调通过扎根理论的构建方法,从“实然”的角度去发掘东西方管理情景和管理概念上的不同之处,厘清情景和概念之后,才能真正有效地运用西方的管理学研究方法,加强东西方的管理学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结合管理学发展的时代特征,深入挖掘东方管理学思想中符合现代特征的精华部分,梳理出合乎时代发展的“应然”价值观和管理原则,并对其产生背景和适用范围适用条件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和归纳,同时结合西方优秀的管理方法以发展出更具中国特色的东方管理学,为管理学学科建设做出中国独特的贡献。

五、中国管理学发展的两个方向

(一)超越跨文化管理——主位研究取向的本土管理学研究

李平将本土研究定义为“但凡涉及某个独特的本土现象或该现象中的某个独特元素,并且以本土视角探讨其本土性(主位)意义以及其可能普适性(客位)意义的研究,便是本土研究。”本文同意这种观点,并依据此观点认为本土管理研究主要包括2个特点:①基于本土概念的独特而新颖的视角;②将某个独特本土管理现象或该现象中的某个独特管理元素作为研究对象。本文旨在探讨建立本土管理学的目的,以及如何有效建立本土管理学,并提出本土管理研究的发展方向。值得强调的是,本文认为本土管理研究,不仅有助于发展一套适用于中国文化特殊性的管理理论,而且也有助于与西方管理理论进行对比、融合、互动,进而发展出一种放诸四海皆准、具有文化普遍性的管理理论。

开展本土管理研究是一个值得研究者深入探讨的问题。YANG(杨国枢)提出开展本土心理学研究有2种主要的方法,即单一文化本土方法(Monocultural indigenous approach,简称‘单本土方法’)和跨文化本土方法(Cross-cultural indigenous approach,简称‘跨本土方法’)。“单本土方法”主要目的是研究某一特定文化中的现象和行为,并发展出适合该文化情境下的一套知识系统,而“跨 本土方法”主要有3个目的:①检验现有理论(大部分起源于西方文化中)在其他文化(通常是非西方文化)情境中的普遍性;②在其他文化情境中探索那些尚未被现有知识和理论涵盖的现象及概念;③通过对前两者的整合最终产生具有普遍性的理论。

值得一提的是,杨国枢在早期并不提倡采用跨文化方法来研究本土心理学。他认为在初期的研究设计过程中,采取跨文化比较的方法,会陷入以西方理论为主导的客位研究或强加式客位研究的窘境。尽管研究者提出了很多方法来检验跨文化对等性的问题,但是这些方法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所以跨文化方法在初期的研究设计中仍有其可取之处。“跨本土方法”是一种适合于所有具体问题的通行的研究方法,有助于解决科学界的民族优越感和跨文化对等性之间的矛盾。

(二)系统挖掘东方管理思想的精华——中国管理学的东方学派方向

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加上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东亚经济圈的崛起,世界经济的关注焦点逐渐由西方转向了东方,许多西方的管理思想家正在试图从东方智慧中寻找西方经济管理困境的解决之道,东西方管理思想已经开始渐渐地走向融合。比如彼得·圣吉就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中,坦言其理论体系受了东方思想的启发,并认为儒家传统注重内省修身,是真正具有活力的学习实践精神,真正领悟到儒家传统的精髓,是理解领导力变革的第一步。又比如著名创新思维学者,《水平思考》的作者在其著作中认为传统西方的思维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波诺对西方二元对立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思维和由其衍生的“好的东西越多越好,效率越高越好”,“没有出现问题就不需要变化”的传统思维方式提出了深刻的批评。反之,他认为日本人灵活地把所有选择方案平行地摆列出来,进行——检视的思维方法更有利于创新的产生,也避免了“好的东西越多越好”和“没有出现问题就不需要变化”的思维误区,有利于实现持续改进。由这两个简单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外国管理思想家正在积极地学习东方优秀的传统智慧,以试图改进西方传统思维模式,世界管理思想东西融合的趋势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明显。而作为中国人,在发展中国管理学过程中,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无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管理智慧,跟在本身就有一定缺陷的西方理论后面亦步亦趋呢?所以,我们认为,紧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梳理、挖掘和弘扬东方管理思想中的精华,开辟出属于中国的东方管理学,必然是中国管理学发展的另一条重要路径。

六、结语

总之,管理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创新和完善的,它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有着光辉的未来。国际上的管理学成绩斐然,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的我国当然不能落后,虽然中国管理学发展较慢,这是劣势,但是市场经济中的我国实践经验丰富,能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实践经验,这是重大的优势,需要好好的利用。更重要的是,进化的理论能够在实践中发挥其效用,能够为组织的管理做出一定的贡献。中国的管理学的发展在吸收国外先进理论的同时,也要开创出具有 我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指导我国的市场主体在国际竞争中乘风破浪,才是中国管理学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胡祖光,陈敬宇.中国管理学发展方向之管见——兼论东方管理学的定位[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12):5-10.[2]郑晓丹.管理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J].现代商业2015,(06):137-138.[3]谭志勇.探讨发展中国管理学的可能路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4):104-105.[4]陈海涛.管理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中外企业家,2014,(34):89+91.[5]梁觉,李福荔.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进路[J].管理学报,2010,(05):642-648.

第二篇:工程管理学领域研究动态与前沿

工程管理学领域研究动态与前沿

工程管理是门交叉性学科,即工程与管理的结合。因为大多学校的工程管理都设置在工科学院,所以这门课程依然是偏工程为主。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教育是在管理工程专业、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专业、国际工程专业、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形成的。

同时,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社会生产越来越精细,专业隔离越来越明显,隔行如隔山的情形越来越普遍;而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生产却越来越要求复合型的人才,即常说的T型人才。单纯的具有管理技能,或者是单纯的具有工程技术的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出来的同学,正是T型人才的典范,他们懂技术,又懂得管理,恰好适合社会所需。

有不少人认为工程管理就是一种单纯的管理学科,这是不正确的。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程技术及经济管理、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与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的知识结构相接轨,专业方向涵盖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管理经营、工程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承包等方向。毕业生可从事工程咨询、工程项目施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相关工作,专业覆盖面宽,从业范围广,社会需求大。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 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领域涉及建筑工程、工程施工和控制管理、房地产经营以及金融、宾馆、贸易等行业部门的管理工作。这一专业涉及就业领域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比较普遍。从银行证券到酒店宾馆,从建筑企业到房地产开发公司都急需补充大量的工程营造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因此人才市场上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该专业就业领域所涉及到的工作是:综合系统地运用管理、建筑、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侧重于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以及房地产经营开发,并熟悉我国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进行企业工程开发建设项目的经营和管理。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修改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就业政策,为专业人才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市场环境,完善了专业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脱颖而出的市场机制。与专业就业领域相关的主要行业之一是房地产业。这一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国民经济整体形势不断好转逐渐走向高潮,住宅投资和市场需求全面看好。但机遇与竞争并存,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房地产业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工程管理学领域的、研究方向分别有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建筑管理等,特别是系统管理,属于热门方向,多数学校都在进行研究。另外,建筑工程管理也不逊色,下面就针对这几个热门方向简单介绍一下:

1.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反映了项目运作和项目管理的客观规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研究出来的,同时又用来指导实践活动。项目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工程项目施工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使工程项目在约定的时间和批准的预算内,按照要求的质量,实现最终的建筑产品。实际上也是与土木工程学科相关联的。

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有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合同管理、安全管理和组织协调。

目前国际上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重点集中在质量管理/性能化设计、成本管理/价值工程、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健康/安全/环境管理、廉洁管理等方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质量管理/性能化设计

质量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建筑产品的性能化设计对质量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质量管理的概念也从确保可交付实体产品的质量范畴延伸到建筑产品的全面性能/功能(Total Performance)和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服务)的质量保证,如可行性研究的质量、设计的质量以及通过资格预审等确保采购的质量、运营和维护管理的质量(如为产品增值)。,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工程建设管理过程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目前发达国家的建设规范正在逐渐向性能化转变。在交付性能化产品的要求下如何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即如何提供一个性能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服务,就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问题。它涉及到对工程项目管理目标的再认识、对整个建设过程的重组、各专业和各个阶段工作的协调等众多具体问题(如图),这一趋势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2)成本管理/价值工程

目前的成本管理主要是关于成本估计、成本控制和成本变化风险等,其中的全面成本管理(Total Cost Management)和全寿命期成本(LCC,Life Cycle Cost)管理概念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特别是LCC,它在一个拉长的时间轴上(项目全寿命期)综合考虑项目的总成本包括建设成本、运营成本、维护/维修成本、损失成本(如对环境的破坏)和拆除成本等,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个阶段、某个方面的成本,为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使其更为全面。此外,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近年已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澳和香港等地应用,如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二期和西线铁路工程,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3)信息技术的应用

从目前国际上建设工程领域信息技术(IT)应用的现状来看,已经体现出了标准化、集成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等特点,研究热点则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①建设过程(Process)和产品(Product)的计算机模拟/虚拟及其可视化,以及项目全寿命期所有信息的标准化;②建设过程的重组(Re-engineering)和集成供应链(Integrated Supply Chains)的确定;③与IT的应用与管理相关奈侍猓缧Ч⑵拦?Evaluation)和人的行为(Behavior)等。可以预见工程领域未来IT应用的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①基于建设产品和建设过程(而非文件)的信息管理;②建设项目全寿命期各阶段之间信息的无遗漏、无重复传递和处理;③用可视化技术改善各阶段之间的信息/沟通;④模拟、虚拟和灵敏度分析技术的应用;⑤基于互联网的工程项目管理,特别是项目的采购和承包方式及相应的政策/法规;⑥建设管理和建设过程的改进和重组;⑦知识管理,如将已有知识应用于新项目。总之,将IT全面地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是未来IT应用的重中之重,其结果将给工程项目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工具和变化。

4)安全/健康/环境(HSE)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得安全、健康与环境问题在世界范围里受到空前关注。工程建设领域由于劳动力密集而使安全和健康问题突出,由于改变自然状态而对环境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正在成为一个热点,有关安全与环境的法律法规正在加强,安全与环境管理的保证体系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并被有机集成到工程项目管理流程中。同时,工程建设过程对工人和周边人群健康的危害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美国从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至今,建筑业的平均事故率下降了近

50%,这与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重视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有着很大关系。可持续发展,正如其在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一样,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管理者的重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原因部分可归结为各国政府制定的日趋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以及人类与日俱增的对未来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必须从工程项目管理的角度,对其施工场所、建设过程和建筑产品进行全寿命期的分析和研究;另外,废物处理、资源管理、交通运输和环境的污染与改善都与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5)风险管理/应急管理

风险管理是近十几年来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工程项目的不确定性导致其具备一定的风险,无论项目大小。项目管理者在复杂的环境中对不确定的事物做出判断和决策,项目自身的复杂性、位置、参与方、过去的相关经验等都是风险的来源。风险管理致力于在风险发生前,通过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降低风险发生后可能带来的损失来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风险管理主要有三大步骤:风险识别确认、风险分析和评估、风险应对。风险应对时,要根据风险公平分担原则,制定各种风险的应对措施以及风险管理框架,还要善于从项目案例中总结风险管理的经验教训。目前国外各大承包商都已经将风险管理作为他们的核心业务之一,以减少损失、增加收益。

6)廉洁管理

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曾面对腐败问题的困扰,腐败问题近些年更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各国政府多年来动用各种法律的、行政的手段打击腐败现象,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腐败问题还可以通过企业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的手段得到遏制。一个公开、公平、公正及高度透明的管理制度不但符合公众利益,还可消除腐败,因此越来越受到工程管理者的重视。2001年,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出版了工程咨询业的廉洁管理指南,提出了廉洁管理的原则和工程咨询公司的廉洁管理框架,包括道德规范、政策宣示、检查表格等可操作的管理工具。

2.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是学习管理企业内部计算机系统的软件,软件功能包括:软件发和升级,用户资料管理,版本控制,备分和恢复,日程安排,系统分析和设计,应用发展和实施等。

信息系统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其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问题。

1)信息系统的开发问题

一个信息管理系统从使用者的角度看,它总是有一个目标,具有多种功能,各种功能之间又有各种信息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形成一个功能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性质的工作,一般的系统工程有三个成功要素:1.合理确定系统目标;2.组织系统性队伍;3.遵循系统工程的开发步骤。首先领导人员要有一些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能大概的知道计算机原理和功能,以及它包括的主要设备;其次,领导人员最主要的应有提高自己管理水平的设想和运用现代化管理科学的设想;再次,领导人员要懂得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和每步的主要工作;最后,领导着要会用人,会组织队伍。

从信息系统开发的角度看:适宜于土木工程的信息系统的开发者必须是兼具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和信息系统开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土木工程中从业人员中,具备信息系统开发知识的人才偏少,导致信息系统开发存在一定的难度。

2)信息系统的功能问题

目前土木工程中的大部分信息系统目前尚依赖于人的参与作对比分析,不能直接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后处理并给出合理的建议,这样使得人常处于信息的海洋中,面对浩瀚的信

息无可适从。以青马大桥为例,目前在线监测系统已获取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记录在光盘上,需要几辆汽车才能装完它们。如何分析、甄别它们是信息系统建立时需要首要考虑的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信息系统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有助于保证土木工程的建造质量、降低建造成本、提高工程的服务水平,信息系统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具有光辉的前景;土木工程从业人员应重视信息系统的建设,加强工程信息系统本身参数的研究,尽量利用较少的信息参数即能对工程进行合理的判定;信息系统从业人员应该主动参与土木工程建设,横向发展,主动建立适应于土木工程建设、监测的信息系统,从更高的层次解决土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信息系统从业人员应该努力使信息系统具有后处理功能,使人能够从信息的海洋中解放出来;结合实际的大型工程,进行人才建设,培养出兼具土木工程专业知识和信息系统开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3.建筑管理工程:

建筑管理工程是侧重对整个建筑过程进行管理。是针对建筑工业(包括建筑,建筑管理和建筑技术)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学习。例如:

1)应用电子技术

首先,现在的建筑工程一般规模都比较大,仅从预算这一块来讲就很耗费人力物力,对于预算这样十分有模式的工作来讲,是计算机有着比人脑更大的优势。其次,在工程的招投标,工程成本控制阶段,资料的整理储存,人脑和传统的“铁皮柜”存储,不紧容易出错,而且储存和查找资料都不是很方便,电脑的储存,处理,查找功能都很方便。总体来讲就是要有人脑来判断,决定,控制;由电脑来分析处理储存,由软件来整合人脑和电脑的优势。

2)可持续发展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主要考虑两个方面:项目设计的先进性和技术本身的先进性。项目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超前性,并有发展余地。设计时除了要考虑人们现在生活需要,还要考虑未来需要,使项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与以后的经济、技术、文化发展相衔接。设计的先进性还表现在尽可能利用已有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为以后发展留出接口技术本身的先进性主要指项目实施技术和运营技术的先进性。项目的技术先进性表现在已09资源环境与工程有先进技术成果的应用上,表现在为以后技术发展留出的接口上,项目的技术先进性使项目能经得起时间考验,同时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

第三篇:中国创业趋势

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发布的《全球创业观察(GEM)2006中国报告》,给我们观察中国创业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蓝本。研究发现,中国创业活动进入了新的高潮,创业活动指数跃为全球第六名。有趣的是,在中国,18~24岁是创业的黄金年龄,而且,初等教育水平的创业者相当多,60%的创业者拿着5万元就开始起家,可谓“不创业、毋宁死”!

中国创业活动指数跃为第六

中国创业活动的活跃程度达到了新的高度。2006年的创业活动指数为16.2%,即每百名18~64岁的中国成年人中,有16.2人参与了创办时间不超过三年半的创业企业。

在全球创业活动活跃程度上,中国的排名从2002年的第9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6位(全球创业观察项目有42个成员)。相对于2005年的水平,排名稳定,且处于最活跃的国家之列,超过印度、泰国、日本和新加坡。2005年,中国的创业活跃程度不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今年则超过了他们。

在全球来说,生存型创业相对于机会型依然较明显,但在中国,它的形态正在转变。机会型创业从占40%(2002年)变为接近于60%(2006年),而生存型创业从40%(2002年)变为接近40%(2006年),即机会型创业逐渐比重高于生存型创业。

创业活动成为中国经济的推动力

2006年,我国的创业活动活跃程度高于创业GDP曲线,表明创业活动对GDP贡献的潜力在增加,对未来经济稳定发展起积极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机会型创业的增多,创业活动中各项功能的贡献在增加。其政策意义在于推动创业有利于经济活力的保持和经济繁荣,减少就业压力。通过提供新颖的产品、新颖的工艺、更多的出口、更多的工作机会,创业活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06年的数据显示,有50%的新企业生产了新产品和使用新工艺,有29%的新企业在未来五年能提供20个以上的工作岗位,有44%的新企业能提供1~5个工作岗位。

现在还有创业机会

来自2002~2006年的专家访谈表明,中国创业机会更多、更好。专家的判断是总体上升,创业机会还在增加,创办新企业的机会比以往更多,创办高成长公司的机会保持稳定,但局部依然存在不足。中国创业机会在2006年高于“3”的水平(5分为满分),这表明我们现在有良好的创业机会。创业者放弃创业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原因,包括竞争力激烈和缺少客户。

过去五年,中国创业者的相关技能也在不断提高,可创业者应有的技能还没达到预期,比如缺乏创办新公司的资源和经验,更缺乏创办高成长企业的经验。

创业者还需关注一些因素:一是知识产权保护。中国的知识产权在创业中还没达到正面作用,最突出表现是非法盗版软件和音响制品。当然,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完备方面是接近于“3”的水平,有改进空间。社会广泛认为发明者的发明应该得到尊重,这个价值观也是存在的。

二是女性创业在中国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三是高成长的创业,特别是学生创业,追求机会和高成长。

目前高成长创业的最大不足是什么?就是我们为创业活动提供支持的人,具有足够知识和能力支持高成长公司。高成长企业的成长需要支持,而外部支持中很重要的是人的支持,这是我们的弱项。

18~24岁是创业的黄金年龄

研究发现,25~44岁是参与创业活动最集中的年龄分布。在中国还有一个现象:18~24岁的成年人在创业中一直保持较高的比例。2006年为18.34%,可见年轻化仍是中国创业活动的特点。在中、高收入水平国家,创业者的年龄主要是25~44岁。而在中国,35~44岁也是创业者较多的年龄段。

在中等收入国家的创业者中,女性创业比高收入国家的创业更活跃。而在中国,男性创业动机逐步往机会型创业发展,女性是以生存型创业为主体,但其比重在下降。男性创业者的低龄化情况依然存在,女性创业者之中的高龄创业者则在减少。

初等教育水平的创业者最多

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中国创业者的受教育结构还是以中等教育为主。在高收入水平国家,大学以上创业者所占比重较高,其次是专科、高中、高中以下;在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大学学历排第二,专科排在第一位,然后是高中;而在中国,占创业者比重最高的都是初等教育水平。不过,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创业者比重在上升,2006年已超过20%。

六成创业者拿着5万元起家

还有一个数据值得注意,在创业融资方面,60%以上的创业者对起步资金需求很低,5万元以下就可以起步,其中18.2%的人低于1万元。

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依次是家庭成员、朋友/邻居、其他亲属、金融机构和同事,然后是金融机构,其次才是政府支持。总体上看,创业融资的来源是创业者周围的熟人,属于亲人融资或熟人融资。

创业者的预期回报期多为两年

对于获得初次回报的时间,创业者有何预期?44.4%的人认为三个月内可以获得初次回报,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研究结果。84%的初生创业者和81%的非正式投资者预期在两年内回收全部投资,这说明创业者的承受力或资金的承受力也就是一两年为一个界限。

创业者对于预期回报比较乐观,28%的人预期10年的创业回报在10倍以上。而提供资金的人没有那么乐观,49%的非正式投资人预期在10年不到两倍的水平。所以,投资人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支持,并非追求快而高的回报。

男女在创业融资中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虽然总体水平一样,但是,越大的资金需求,女性比重越下降;越小的资金需求,女性比重越上升。男性创业者的创业资本额明显高于女性。统计数据表明,79%的女性创业者的创业资本在5万元以下,51%的男性创业者的创业资本在5万元以下。男性创业者的创业资本在10万~50万元的比例是18.8%,女性为6.1%。50万元以上时,男性是15.1%,女性是1.7%。

男女在投资预期上也存在差异,总的来说,男性创业者在收回资金的方面可以承受的时间长一些,选择5年、10年的基本上都是男性,而选择10年以上的女性非常少

第四篇:先进制造技术前沿发展与未来趋势

现代制造技术前沿发展与未来趋势

毕节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一班 金钦 32321101008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制造技术面临的问题,论述了先进制造的前沿科学,并展望了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景,最后提出我国制造技术要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可行的实施策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到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策略之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科学技术有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与先进的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对先进制造技术及制造模式的研究和实施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必须认清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我国的产品上质量、上效率、上品种和上水平,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我国机械制造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之梦想。

关键词:制造科学; 先进制造技术; 机械制造; 发展趋势

引言

制造业是现代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柱,其生产总值一般占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20%~55%。在一个国家的企业生产力构成中,制造技术的作用一般占60%左右。专家认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的竞争,主要是制造技术的竞争。其竞争能力最终体现在所生产的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上。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这种竞争日趋激烈,因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对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当前制造科学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制造科学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制造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为满足制造系统敏捷性、快速响应和快速重组的能力,必须借鉴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探索制造系统新的体系结构、制造模式和制造系统有效的运行机制。制造系统优化的组织结构和良好的运行状况是制造系统建模、仿真和优化的主要目标。制造系统新的体系结构不仅对制造企业的敏捷性和对需求的响应能力及可重组能力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制造企业底层生产设备的柔性和可动态重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制造观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制造系统,以满足制造系统新的要求。

(2)为支持快速敏捷制造,几何知识的共享已成为制约现代制造技术中产品开发和制造的关键问题。例如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集成、坐标测量(CMM)和机器人学等方面,在三维现实空间(3-Real Space)中,都存在大量的几何算法设计和分析等问题,特别是其中的几何表示、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问题;在测量和机器人路径规划及零件的寻位(如Localization)等方面,存在C-空间(配置空间Configuration Space)的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问题;在物体操作(夹持、抓取和装配等)描述和机器人多指抓取规划、装配运动规划和操作规划方面则需要在旋量空间(Screw Space)进行几何推理[1]。制造过程中物理和力学现象的几何化研究形成了制造科学中几何计算和几何推理等多方面的研究课题,其理论有待进一步突破,当前一门新学科--计算机几何正在受到日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3)在现代制造过程中,信息不仅已成为主宰制造产业的决定性因素,而且还是最活跃的驱动因素。提高制造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已成为现代制造科学发展的一个重点。由于制造系统信息组织和结构的多层次性,制造信息的获取、集成与融合呈现出立体性、信息度量的多维性、以及信息组织的多层次性。在制造信息的结构模型、制造信息的一致性约束、传播处理和海量数据的制造知识库管理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突破。

(4)各种人工智能工具和计算智能方法在制造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制造智能的发展。一类基于生物进化算法的计算智能工具,在包括调度问题在内的组合优化求解技术领域中,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有望在制造中完成组合优化问题时的求解速度和求解精度方面双双突破问题规模的制约。制造智能还表现在:智能调度、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机器人学、智能控制、智能工艺规划、智能诊断等多方面。

这些问题是当前产品创新的关键理论问题,也是制造由一门技艺上升为一门科学的重要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的重点突破,可以形成产品创新的基础研究体系。现代制造工程的前沿科学

不同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将产生新的科学聚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新的要求和期望,从而形成前沿科学。前沿科学也就是已解决的和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之间的界域。前沿科学具有明显的时域、领域和动态特性。工程前沿科学区别于一般基础科学的重要特征是它涵盖了工程实际中出现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超声电机、超高速切削、绿色设计与制造等领域,国内外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创新的关键是机械科学问题还不明朗。大型复杂机械系统的性能优化设计和产品创新设计、智能结构和系统、智能机器人及其动力学、纳米摩擦学、制造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超精度和微细加工关键工艺基础、大型和超大型精密仪器装备的设计和制造基础、虚拟制造和虚拟仪器、纳米测量及仪器、并联轴机床、微型机电系统等领域国内外虽然已做了不少研究,但仍有许多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有待解决。

信息科学、纳米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和制造科学将是改变21世纪主流科学,由此产生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将改变世界的面貌。因此,与以上领域相交叉发展的制造系统和制造信息学、纳米机械和纳米制造科学、仿生机械和仿生制造学、制造管理科学和可重构制造系统等会是21世纪机械工程科学的重要前沿科学。

2.1 制造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交叉--制造信息科学

机电产品是信息在原材料上的物化。许多现代产品的价值增值主要体现在信息上。因此制造过程中信息的获取和应用十分重要。信息化是制造科学技术走向全球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们一方面对制造技术开始探索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信息本质,另一方面对制造技术本身加以改造,以使得其适应新的信息化制造环境。随着对制造过程和制造系统认识的加深,研究者们正试图以全新的概念和方式对其加以描述和表达,以进一步达到实现控制和优化的目的。

与制造有关的信息主要有产品信息、工艺信息和管理信息,这一领域有如下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1)制造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递和应用,大量制造信息向知识和决策转化。(2)非符号信息的表达、制造信息的保真传递、制造信息的管理、非完整制造信息状态下的生产决策、虚拟管理制造、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设计和制造、制造过程和制造系统中的控制科学问题。

这些内容是制造科学和信息科学基础融合的产物,构成了制造科学中的新分支--制造信息学。

2.2 微机械及其制造技术研究

微型电子机械系统(MEMS),是指集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接口电路、通信和电源于一体的完整微型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微型化、集成化来探索具有新原理、新功能的元件和系统。MEMS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各类产品的袖珍化、微型化,成数量级的提高器件与系统的功能密度、信息密度与互联密度,大幅度地节能、节材。它不仅可以降低机电系统的成本,而且还可以完成许多大尺寸机电系统无法完成的任务。例如用尖端直径为5μm的微型镊子可以夹起一个红细胞;制造出3mm大小能够开动的小汽车;可以在磁场中飞行的像蝴蝶大小的飞机等。MEMS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技术全新的领域和产业,具有许多传统传感器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在制造业、航空、航天、交通、通信、农业、生物医学、环境监控、军事、家庭以及几乎人们接触到的所有领域中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2]。

微机械是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在纳米尺度上相融合的产物。早在1959年就有科学家提出微型机械的设想,1962年第一个硅微型压力传感器问世。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制出转子直径为60~120μm的硅微型静电电动机,显示出利用硅微加工工艺制作微小可动结构并与集成电路兼容制造微小系统的潜力。微机械技术有可能像20世纪的微电子技术那样,在21世纪对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近10年来,微机械的发展令人瞩目。其特点如下:相当数量的微型元器件(微型结构、微型传感器和微型执行器等)和微系统研究成功,体现了其现实的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多种微型制造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微细加工等技术已成为微系统的支撑技术;微型机电系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队伍,微型机电系统技术是在微电子工艺的基础上发展的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涉及电子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物理学、化学以及生物医学等多种工程技术和科学。

目前对微观条件下的机械系统的运动规律,微小构件的物理特性和载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等尚缺乏充分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基于一定理论基础之上的微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因此只能凭经验和试探的方法进行研究。微型机械系统研究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有微系统的尺度效应、物理特性和生化特性等。微系统的研究正处于突破的前夜,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领域。2.3 材料制备/零件制造一体化和加工新技术基础

材料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是制造业和高技术发展的基础。每一种重要新材料的成功制备和应用,都会推进物质文明,促进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增强。21世纪中,世界将由资源消耗型的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要求材料和零件具有高的性能以及功能化、智能化的特性;要求材料和零件的设计实现定量化、数字化;要求材料和零件的制备快速、高效并实现二者一体化、集成化。材料和零件的数字化设计与拟实仿真优化是实现材料与零件的高效优质制备/制造及二者一体化、集成化制造的关键。一方面,通过计算机完成拟实仿真优化后可以减少材料制备与零件制造过程中的实验性环节,获得最佳的工艺方案,实现材料与零件的高效优质制备/制造;另一方面,根据不同材料性能的要求,如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电磁性能等,研究材料和零件的设计形式。进而结合传统的去除材料式制造技术、增加材料式覆层技术等,研究多种材料组分的复合成形工艺技术。形成材料与零件的数字化制造理论、技术和方法,如快速成形技术采用材料逐渐增长的原理,突破了传统的去材法和变形法机械加工的许多限制,加工过程不需要工具或模具,能迅速制造出任意复杂形状又具有一定功能的三维实体模型或零件。

2.4 机械仿生制造

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机械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深度融合将产生全新概念的产品(如智能仿生结构),开发出新工艺(如生长成形工艺)和开辟一系列的新产业,并为解决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和系统中一系列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法。这是一个极富创新和挑战的前沿领域。

地球上的生物在漫长的进化中所积累的优良品性为解决人类制造活动中的各种难题提供了范例和指南。从生命现象中学习组织与运行复杂系统的方法和技巧,是今后解决目前制造业所面临许多难题的一条有效出路。仿生制造指的是模仿生物器官的自组织、自愈合、自增长与自进化等功能结构和运行模式的一种制造系统与制造过程。如果说制造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延伸了人类的体力,智能化延伸了人类的智力,那么,“仿生制造”则可以说延伸了人类自身的组织结构和进化过程[3]。

仿生制造所涉及的科学问题是生物的“自组织”机制及其在制造系统中的应用问题。所谓“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其内在机制的驱动下,在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上不断自我完善、从而提高对于环境适应能力的过程。仿生制造的“自组织”机制为自下而上的产品并行设计、制造工艺规程的自动生成、生产系统的动态重组以及产品和制造系统的自动趋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现条件。

仿生制造属于制造科学和生命科学的“远缘杂交”,它将对21世纪的制造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仿生制造的研究内容目前有两个方面: 2.4.1 面向生命的仿生制造

研究生命现象的一般规律和模型,例如人工生命、细胞自动机、生物的信息处理技巧、生物智能、生物型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以及生物的进化和趋优机制等;

2.4.2 面向制造的仿生制造

研究仿生制造系统的自组织机制与方法,例如:基于充分信息共享的仿生设计原理,基于多自律单元协同的分布式控制和基于进化机制的寻优策略;研究仿生制造的概念体系及其基础,例如:仿生空间的形式化描述及其信息映射关系,仿生系统及其演化过程的复杂度计量方法。

机械仿生与仿生制造是机械科学与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的高度融合,其研究内容包括生长成形工艺、仿生设计和制造系统、智能仿生机械和生物成形制造等。目前所做的研究工作大多属前沿探索性的工作,具有鲜明的基础研究的特点,如果抓住机遇研究下去,将可能产生革命性的突破。今后应关注的研究领域有生物加工技术、仿生制造系统、基于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组织工程学,以及与生物工程相关的关键技术基础等。3 现代制造业的先进生产模式

制造业发展趋势表明,只有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并能实施在相匹配的生产模式中才能符合上述的趋势。生产模式是指企业体制、经营、管理、生产组织和技术系统的形态和运作模式。

(一)精良生产(LP)与独立制造岛(AMI)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精良生产(LP)概念。它的特征是:(1)重视客户需求,以最快的速度和适宜的价格提供质量优良的适销新产品去占领市场,并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2)重视人的作用,强调一专多能,推行小组自治工作制,赋予每个工段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权,运行企业文化。(3)精简一切生产中不创造价值的工作,减少管理层次,精简组织结构,简化产品开发过程和生产过程,减少非生产费用,强调一体化质量保证。(4)精益求精、持续不断的改进生产、降低成本、零废品、零库存和产品品种多样化。

独立制造岛是张曙教授根据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必须改革生产组织的角度提出新的生产模式。独立制造岛的技术构思是:以GT为基础,以NC机床为核心,强调信息流的自动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生产模式,它的特征是:组织、人员和技术三者的有机集成,面向车间、权力下放、综合治理,并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4]。AMI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厂自动化的重要途径,它的推广对中国机械制造业转向市场机制,参与国际竞争意义重大。

(二)敏捷制造与虚拟制造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与里海大学于1988年提出了敏捷制造(AM),AM是在不可预测的持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取得繁荣成长,并具有能对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驱动市场做出迅速响应的生产模式。AM的特征是:(1)制造资源的集成性,企业间联作集成。充分发挥各企业的长处,针对限定市场的目标要求共同合作完成任务。(2)具有需求响应的快捷性和高度的制造柔性。制造柔性是指制造企业对市场要求迅速转产和能实现产品多品种变批量的快速制造。(3)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素质和教育水平,优化人机功能分配。

虚拟制造(VM)是国际上提出的新概念。VM与AM联系密切。VM的特征是:当市场新的机遇出现时,组织几个有关公司联作,把不同的公司,不同地点的工厂或车间重新组织协调工作。在运行之前必须分析组合是否最优,能否协调运行,以及投产后的效益和风险进行评估,这种联作公司称虚拟公司。虚拟公司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虚拟制造系统运行,包括物理基础、法律保障、社会环境和信息技术[5]。因此研究开发虚拟制造技术VMT)和虚拟制造系统(VMS)意义重大,美国称AM为21世纪制造业发展战略。

(三)集成制造与智能制造

美国哈林顿博士在“计算机和集成制造”一书中提出计算机和集成制造(CIM)的概念。集成制造的核心内容是:制造企业从市场预测、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经营管理直至售后服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统筹考虑。整个制造过程的实质是信息采集、传递和加工过程,最终生产的产品可看作是信息的物质表现。集成是CIM的核心,这种集成不仅是物的集成,更主要的是以信息集成为特征的技术集成和功能集成,计算机是集成的工具,计算机和辅助各单元技术是集成的基础,信息交换是桥梁,信息共享是关键。集成的目的在于制造企业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合理化和最优化,以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动态响应速度,并追求最高整体效益和长期效益。

智能制造(IM)是美国出版研究IM和IMS书籍中首先提出的。它的特征是:在制造工业的各个环节的高度柔性与高度集成的方式,通过计算机和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旨在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并对人类专家的制造智能进行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与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先进的制造业是将物料、能源、设备、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制造资源通过先进的制造技术、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的制造过程转变成人类需求产品的行业。行业追求的目标是:高质量、高效率、高柔性、低成本、低劳动力、低消耗、品种多和规格全的产品,因此,21世纪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密化

精密加工、特种加工、超精密加工技术、微型机械是现代化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包括精密和超精密切削加工、磨削加工、研磨加工以及特种加工和复合加工(如机械化学研磨、超声磨削和电解抛光等)三大领域。超精密加工技术己向纳米(l nm=10-3μm)技术发展。纳米技术己在纳米机械学、纳米电子学和纳米材料技术得到了应用。因此,它促进了机械科学、光学科学、测量科学和电子科学的发展。

(二)自动化

自动化技术自20世纪初出现以后,经历了由刚性自动化向柔性自动化的发展过程,自动化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但提高了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还可以代替人去完成危险场合的工作。对于批量较大的生产自动化,可通过机床自动化改装、应用自动机床、专用组合机床、自动生产线来完成。小批量生产自动化可通过NC、MC、CAM、FMS、CIM、IMS等来完成。在未来的自动化技术实施过程中,将更加重视人在自动化系统中的作用。

(三)信息化

信息、物质和能量是制造系统的三要素。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信息投入,己成为决定产品成本的主要因素。制造过程的实质是对制造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源的采集、输入、加工和处理过程,最终形成的产品可看作是信息的物质表现,因此可以把信息看作是一种产业,包括在制造之中。为此一些企业开始利用网络技术、计算机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卫星传递数据等实现异地生产。使生产分散网络化,以适应高柔性生产的需要。

(四)柔性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使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柔性来满足市场多变的需要。所谓柔性,是指一个制造系统适应各种生产条件变化的能力,它与系统方案、人员和设备有关。系统方案的柔性是指加工不同零件的自由度。人员柔性是指操作人员能保证加工任务,完成数量和时间要求的适应能力。设备柔性是指机床能在短期内适应新零件的加工能力。

(五)集成化

集成是综合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集成的作用是将原来独立运行的多个单元系统集成一个能协调工作的和功能更强的新系统。集成不是简单的连接,是经过统一规划设计,分析原单元系统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并进行优化重组而实现的。集成化的目的是实现制造企业的功能集成,功能集成要借助现代管理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技术集成,同时还要强调人的集成,由于系统中不可能没有人,系统运行的效果与企业经营思想、运行机制、管理模式都与人有关,因此在技术上集成的同时,还应强调管理与人的集成。

(六)智能化

智能化是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智能制造技术(IMT)是将人工智能融入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贯彻智力活动,使系统柔性的方式集成起来,通过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取代或延伸制造系统中的部分脑力劳动,在制造过程中系统能自动监测其运行状态,在受到外界干扰或内部激励能自动调整其参数,以达到最佳状态和具备自组织能力。5 我国存在的差距与可实施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使我国的制造工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表现在:技改投入相对不足,原有技术基础和研究开发能力薄弱,制造业产品落后,技术水平低,信息含量少,更新换代慢,以及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相对落后,缺乏国际竞争能力。面对这样形势,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使我国的制造业站在世界先进行列,必须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和策略。

(一)人才是关键。发展和推广先进的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人才是关键。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制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去占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科技人员必须强化市场意识,因此人才的培养要注意市场导向。要有产业观念、企业观念、信息观念、竞争观念和效益观念。科技人员要懂得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经济法。要拓宽学科领域,更新教育内容与方法,培养一支了解和掌握机械工程科学的前沿技术人才,加速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和实施,为市场经济服务。

(二)加强政策与法规建设,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仍应制订科学的制造产业规划和制造技术进步的总体规划,以及相应的法规政策。避免重复建设、重复生产和重复引进的事情发生,要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市场盲目竞争造成的损失。

(三)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生产模式。对于一些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先进的制造模式,要根据我国现实存在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向前发展,避免盲目的追求目前实施有一定困难的理想的先进科学制造技术。目前要积极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制造模式。

(四)建立与发展我国自主的 NC、MC、CAD、CAM、FMS、CAT、CIM、IMS等制造自动化单元技术,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与现有成熟技术的有效结合。同时要有组织有计划的引进先进制造技术进行消化和吸收。对于引进的并行工程(CE)、敏捷制造(AM)、精良生产(LP)、智能制造(IM)等先进制造模式要根据它们的技术构思和特征开发创新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生产模式,(如独立制造岛)以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7]。

(五)提高制造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现代管理核心是信息管理、物质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过程管理和市场信息管理、加强企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与国际接轨,开展ISO9000系列管理体系认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世昌.先进制造技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2]李伟.先进制造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 [3]杨叔子 吴波.依托基金项目 开展创新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智能制造技术[J].中国机械工程

[4]雷源忠 雒建斌等.先进电子制造中的重要科学问题[J].中国科学基金, [5]宋健.制造业与现代化[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6]杨叔子 吴波 程涛.网络经济时代的制造企业策略[A].技术科学发展与展望--院士论技术科学(2002年卷)[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391-398 [7]杨叔子 熊有伦 管在林 杨文玉.信息时代和网络条件下的制造业发展前景[A].湖北省[8] Dr.Bjoern Wedel.Laser Processing Heads for High Brightness Lasers[J].HIGHYAG Lasertechnologie,04.2007:1-22 [9] P.A.Blomquist.CTMA WORKING SYMPOSIUM[J].ARL-Penn State-Laser Processing Division, April 17, 2002:1-20 [10] Makoto OCHIAI.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s of Laser-ultrasonic Testing in Nuclear Industry[J],1 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ser Ultrasonic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July 16-18 2008:1-6 [11] K.F.Kleine, K.G.Watkins.Pulse Shaping for Micro Cutting Applications of Metals with Fiber Lasers[J].photonic west,January,2004:1-8 [12] K.Walther & M.Brajdic & E.W.Kreutz.Enhanced processing speed in laser drilling of stainless steel by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superposed pulsed Nd:YAGlaser radiation[J].Int J Adv Manuf Technol, 8 November 2006:1-5 [13]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

[14] 王世敬,温筠.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石油机械,2002(11)

[15] 武永利.机械制造技术新发展及其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J].机械制造与自动

[16]刘颖(编者), 李树奎(编者),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9年7月1日)[16]刘飞主编.先进制造系统.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1 [17]王英杰,金属材料及其成形加工,机械工业出版社,第1版,2008 [18]柳百成,沈厚发 主编,21世纪的材料成形加工技术与科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9]胡亚民 主编,材料成形技术基础,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0]樊自田等,先进材料成形技术与理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1]谢建新等编著,材料加工新技术与新工艺,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第五篇:中国建材行业未来趋势

把脉中国建材行业的未来八大发展趋势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2011/9/22来源:中国建筑装饰网

中国家居建材行业的未来大趋势是什么呢?谁能把准未来大趋势的脉搏呢?在众多的趋势里面,笔者拨云见日,梳理出一些可能的大趋势供各位读者参考。

曾经火爆上映的未来大片《阿凡达》,讲得是未来哪一年的事情?笔者观察的比较仔细,发现片中男主角在录制自己的视频日记(LOG)时,屏幕的左下角赫然显示的是2154年!影院中的观众只知道陶醉于《阿凡达》的视觉盛宴,对于《阿凡达》描述的是未来哪年发生的事情,是不是未来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倒是没有人较真,在意。

为什么?因为有人说,预测未来是件愚蠢的事情。预测未来太困难了,有时比中头彩还要难。所以,预测未来就像每天买彩票梦想一朝中大奖一样愚蠢。

但有时预测未来又是必须的。企业家最核心的能力就是预测未来的能力。当一般人看不到未来,看不到未来的大趋势的时候,企业家却可以高瞻远瞩,洞见未来。一个企业要抓住趋势,可能要卧薪尝胆十年,但一个企业被趋势抛弃,可能只需要十天!这种例子太多了,夏普为迎接液晶时代的到来,潜心研究,埋头苦干了十几年,当今天液晶蔚然成风的时候,就不要嫉羡夏普赚得盆满钵满了。当柯达胶卷雄霸全球、横扫一切的时候,没有洞察到数码替代模拟的大趋势,当数码革命势如破竹、势不可挡的时候,柯达胶卷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迅速没落、沉寂,被消费者彻底遗忘。

中国家居建材行业的未来大趋势是什么呢?谁能把准未来大趋势的脉搏呢?在众多的趋势里面,笔者拨云见日,梳理出一些可能的大趋势供各位读者参考:

第一大趋势就是中国可能出现M型社会。所谓M型社会,是被日本战略研究专家大前研一率先发现和提出的。通俗地讲,社会的阶层只有两头的穷人和富人,而中间的中产阶级大量萎缩,就像M这个字母一样,从中间塌陷下去,资本主义社会引以为傲的中产阶级不复存在,只有穷人和富人两个阶层。中国社会改革发展了三十年后,也隐隐出现了M型社会的影子。随着贪污腐败、权利寻租利益固化、太子党、富二代等的出现和盘结,社会底层向社会高层流动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中国社会出现了可怕的“阶层板结”现象。直白地说,就是当今社会一个穷小子,通过自己的打拼,成功挤进富人行列的机会比以前越来越少了。社会上只剩下两类人:穷人和富人。M型社会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就是面对穷人的小户型和面对富人的“豪宅”都会热销。对家居建材行业里的企业来说,定位在两头:低端和高端的品牌和企业会活得比较滋润。定位在不尴不尬的“中端”的企业和品牌会活得比较累,甚至有可能关门倒闭。

第二大趋势就是中国会出现巨大的“银丝”市场。所谓银丝市场,就是老年人市场。中国已经过了享受人口红利的黄金时刻,中国目前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6亿之多。珠三角频发的“劳工荒”已敲响了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警钟。企业如果能及早把握这个趋势做好相应的准备,开发适合老年人的产品,也能抓住银丝市场的宝贵机会。如橱柜企业要研发地柜底部放空(如能插进老年轮椅)、吊柜变成中部柜(利于老人拿取东西)、台面连续(便于老年人移动物品)的橱柜。卫浴企业要研究马桶旁边能装扶手,能让轮椅转圈的卫生间等。

第三大趋势就是精装房在住宅中的比例会大大提升,毛坯房将成为历史。毛坯房像中国

以前最火爆的VCD一样,是被老外看不懂理解不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毛坯房是最不环保、最不经济的住房,随着全球能源紧张和倡导低碳经济的到来,国家也纷纷出台了很多政策来推进精装房,毛坯房将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中国地广人多,情况各异,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但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第四大趋势就是传统的家装公司可能会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制造业进入家装行业,进行大工业的生产,来代替现在装修公司的手工作坊。随着精装修住房的推进,“部品生产的工厂化,现场施工的装备化”将渐渐成为家庭装修的主流,大部分的装修工作都能在工厂内部完成,现场标准化、快速化的组装。再也看不到几个民工卷着铺盖卷吃、睡在业主家的情况了。传统的、非标准化的、资源浪费严重、效率低下的、手工作坊式的家装公司将被取而代之,慢慢淡出市场。

第五大趋势是家居建材行业内品牌集中度高度集中,像成熟的IT行业和家电行业一样,只剩下一些大众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品牌存在,并且一些国际品牌大鳄全方位的进入和渗透到中国市场。目前的中国家居建材市场是百花齐放,鱼龙混杂,每个细分市场都有无数的企业挤在里边,品牌集中度非常低。这种情况会存在一定时间,但洗牌的时间早晚要到来,行业内只剩下几个大品牌、大集团,占据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目前的中国家居建材行业,除了卫浴行业,几乎没有国际大品牌同台竞技。这种情况会随着中国家居建材市场的规范,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国外的品牌大鳄会择机全面切入中国家居建材市场,与中国企业一起切分市场蛋糕。

第六大趋势就是家居建材流通行业会出现本土渠道大鳄,商业资本战胜工业资本的渠道霸权,会在家居建材行业重新上演。中国的家电行业现在是“美苏(国美、苏宁)争霸”,国美、苏宁两大渠道巨头,垄断整个家电流通行业,其他的渠道基本没有话语权。目前的疯狂扩张的红星美凯龙和相对稳健的居然之家,家居建材流通行业霸主的地位已经初露端倪,商业资本战胜工业资本已几无悬念,只待时日。

第七大趋势是家居建材行业里会出现巨无霸的泛家居集团与专业化的品牌公司同台竞技的场面。未来,随着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提高和对一揽子一站式家居解决方案的喜爱和青睐,跨越多个品类(业务范围可能横跨家具、地板、陶瓷卫浴、橱柜衣柜、厨房电器、木门等多品类)的泛家居集团公司将成长为行业内的巨无霸企业,凭借强大的品牌拉力和综合实力,占据市场的主要份额。一些专注于细分市场和细分品类的专业公司将凭借自己的差异化产品、专业化服务、个性化品牌等得到细分市场消费者的信赖和忠诚,能与大企业集团同台竞技,立于不败之地。

第八大趋势是无店铺销售将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家居建材企业更多地开辟网上销售渠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B TO C业务,进行无实体店铺的网上直销。实现网上虚拟体验,视频购物,顾客根据自己的喜好,亲自DIY产品,在线下单、在线支付等功能。一切的购买过程、交易过程都能通过网络来完成。无店铺销售成为实体店的有力补充,并在未来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看到未来和趋势,有时并不是很困难。关键是能不能在趋势变成现实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能持之以恒的坚持。还是套用马云的名言: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都倒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执着地坚持到后天大趋势到来的,将“剩”者为王!

来源:中国建筑装饰网

下载中国管理学的前沿趋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管理学的前沿趋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物流成本前沿问题考察报告

    中国物流成本前沿问题考察报告 作者: 宋 则 常东亮来源: 时间:2007-7-3 15:19:58访问次数:554 内容提要:优化经济流程、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发展中国现代物流产业,迫切需要有符合自......

    中国商业地产开发操作趋势

    中国商业地产开发操作趋势发表:fangzheng 时间:2010-05-13阅读次数:1972 商业地产开发有其行业特殊性。一方面,大部分开发商自有投资能力较弱,许多开发商希望通过寻找投资、融资......

    中国人力资源领域五大趋势

    中国人力资源领域五大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日前在2007年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新年报告会上谈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引下,中国人力资源领域将呈现以下......

    中国药品营销趋势探讨

    中国药品营销趋势探讨 发布者: 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市场研究网] 浏览:[ 231 ] 评论:[0] 对于中国医药营销来说,长远发展的成熟模式将是在结合国外已有的营销模式成功经验的基......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十大趋势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十大趋势历史跨入了21世纪,中国的医药经济将何去何从? 第一,医药产业高成长性和制约性并存,医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势头不可逆转。当前,我们国家采取的医疗体......

    中国未来反腐的趋势

    中国反腐何去何从 【摘要】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些腐败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政府的形象,更是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八大以来,尽管反腐的成绩很显著......

    中国餐饮业消费趋势分析

    中国餐饮业消费趋势分析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餐饮消费的态度也在不断的变化,越来越向健康、绿色、环保消费发展,而餐饮连锁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就必须要不断研究餐......

    中国法律史前沿问题(徐永康)

    “法学前沿问题研究”课程 中国法律史前沿问题(讲课大纲) 主讲人:徐永康 10月22日上午本专题旨在通过向博士生介绍中国法律史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培养博士生广博的学术兴趣、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