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 建立模型》教案1
《2.建立模型》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利用模型进行解释;
2、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模型解释的方法、作用。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模型解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
2、了解简单模型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解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做成模型后的乐趣;
2、意识到利用模型进行解释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黑匣子探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解释,这节课首先就请同学们来解释这只黑匣子。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厚纸板做的障碍物。厚纸板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现在考虑一下怎样才能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以及怎样做出解释。
2、学生汇报。
3、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怎样找障碍物的方法,而我们今天就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释”。
4、提供给学生同样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A、B、C、D的黑匣子。并提供标有A、B、C、D的图纸。
5、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
6、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7、全班交流。
二、用模型解释
1、谈话: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惜的是我们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与“黑匣子”的事物,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科学家又是如何解释的?
2、教师出示DNA模型(图)、三球仪(模型)、自然界水的循环(课件)。让学生说说对这些模型的认识以及作用,还可以说一说根据这些模型懂得了什么。
3、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画图的方法解释了“黑匣子”,又知道用图可以解释DNA的样子,用模型可以解释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用动画可以演示自然界水的循环,这些都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用模型解释”。
4、思考并交流:用模型解释事物或现象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5、谈话:同学们现在是不是还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能否根据本课所学,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
我们下节课将继续进行“黑匣子探秘”。
第二篇:《建立模型》教案1
《建立模型》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建立模型的重要的框架性问题;
2、认识使用模型起到的作用;
3、任何模型的建立都诞生于一个想法,想了要去做,行动的法则是成功建模的前提;
4、发挥老师建模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了解建模的一般性步骤,激发学生建模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模型的作用;
2、学会建模的思路 教学准备:
人体构造模型、机翼升力模型、地球内构仪、日晷模型、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模型。
1、飞机能不能飞上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工程师们发现飞机的机翼产生的升力是帮助飞机上升的主要因素,不同的机翼产生不同的升力,老师想知道那种机翼的升力好。要怎么做?
生答
2、老师做了三个机翼的模型,你觉得哪个能产生比较好的升力?
3、那要知道到底哪个好,我们该怎么办?对来做实验。进行实验
现在知道那种机翼的升力好了吗?
看来模型真是个好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建立模型这一课(板书:建立模型)
二、认识模型的作用
1、师: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也许会问,什么是模型?建立模型有什么用呢?
(板书:模型的意义)
大家先不急,今天老师给大家也带来了几件模型,通过研究这些模型去解答我们心中的疑问。
在研究之前我想给大家提几点建议(1)注意爱护我们的模型。
(2)把我们的发现及时记录在导学案上。
2、学生研究模型,完成导学案。()
3、学生汇报交流,哪一小组结合研究记录来说一下你们研究的结果
4、师(小结):模型真了不起。
有了这些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板书:解释)
三、模型的分类
我们今天认识了很多的模型,之前我们在学校和生活中也接触了许多的模型,他们各有特点,有的又有相似之处,那你能不能给他们分分类,小结:模型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物理模型,如手摇发电机、地球构造模型等,第二种是数学模型,如数学公式、方程等,第三种是图示模型,如草履虫的结构模型、水循环模型等,第四种是仿真模型,他是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型,例如卫星云图等,在电脑上演示的各种模型。(板书四种模型)
四、学生制作日晷模型,体会建模的思路
1、师:我知道大家学了这么多之后,也很想自己做一个模型。下面的时间,我们就来做一个模型。
咱们这一册科学第一单元《太阳钟》介绍了日晷。这东西真不容易见到,只有在北京故宫、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等少数地方才有,因为不容易看到,所以我们不太好懂,它是怎么看时间的?是个什么原理?要是有个模型看看,许多问题就好解决了。是不是?接下来我们就来制作一个日晷模型。
在你小组的包里,有我给大家准备的制作日晷的材料。请大家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制作一个日晷。
2、学生制作日晷,教师指导。
3、制作完成的同学可以带着你的日晷到窗边测一测现在的时间。
4、通过刚才的使用,可能同学们已经发现自己的日晷还不完善,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如何改进这个日晷模型,可以做得更好?也可让小组内的同学提提意见。希望大家做出即使用又有创意的日晷。
五、总结延伸
各位同学,学了建立模型一课,我们知道要把一个好的想法,最终做成一个模型,中间要费许多心思,要做许多调整与完善,人是活的,脑子也是活的,我们要灵活动脑,积极动手,相信大家以后一定能做出更有价值的模型来。
回去将这张纸完整填写好,最终化为实物,看谁最先完成?看谁最有创意?看谁最有价值?
第三篇:建立一次函数模型
建立一次函数模型
(三)学习目标
1、解关于x的方程kx+b=0可以转化为:已知函数y=kx+b的函数值为0,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从图像上看,相当于已知直线y=kx+b,确定它与x轴交点的标坐标。
2、在直角坐标系中,以方程kx-y+b=0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像就是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
体验学习
一、探究新知:
例:若直线y=kx+b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是24,求常数k的值是多少? 分析:
⑴一次函数的图像与两条坐标轴围成的图形是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是图像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的绝对值和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的绝对值。⑵确定图像与两条坐标的交点坐标可以通过令x=0和y=0解方程求得。解:
二、合作交流:
例:有一个一次函数的图像,小玲和小芳分别说出了它们两个特征: 小玲: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6,0)。
小芳:图像与x轴、y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是9。你知道这个一次函数的关系式吗?
自主检测:
1、直线y=3x+9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A、(0,-3)B、(-3,0)
C、(0,3)D、(0,-3)
2、直线y=kx+3与x轴的交点是(1,0),则k的值是()A、3 B、2 C、-2 D、-3
3、已知直线y=kx+b与直线y=3x-1交于y轴同一点,则b的值是()A、1 B、-1 C、11D、-
34、已知直线AB//x轴,且点A的坐标是(-1,1),则直线y=x与直线AB的交点坐标是()A、(1,1)B、(-1,-1)C、(1,-1)D、(-1,1)
5、直线y=3x+6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x的值是方程2 x+a=0解,则a的值是________。
6、方程3x+2=8的解是_____,则函数y=3x+2在自变量x 等于____时的函数值等于8。
7、求直线y=2x+8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并求与两条坐标轴围成三角形的面积。
学海拾贝:
与同伴谈谈你的心得体会。
第四篇:《2. 分类》教案1
《2.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标准给事物分类; 能够运用分类的方法整理信息或者事物。
2、知识与技能:
了解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特征的事物组织在一起; 知道分类是整理各种信息与事物的常用方法; 了解几种常见的分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分类活动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认识到分类的标准是灵活、多样的,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意识到科学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着的。
教学重点
重点:学会分类的方法。
教学准备
文具、字典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尝试分类,了解方法
1.布置任务: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物品,各个小组桌子上的托盘里有一堆文具用品,现在请你们当一次文具柜营业员,大家一起努力把托盘内的文具分成六类,每类3样。一边分,一边思考: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小组活动:尝试分类。
3.汇报交流分类情况,并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评议分类情况。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性的事物组合在一起。5.把分类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二、联系事例,了解意义
1.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用到分类的方法来整理物品或者一些信息、资料等。
2.讲述:人们为什么要对事物进行分类呢?分析教材上提供的具体事例中分类的意义。(1)通过给食物分类,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一个人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的种类与数量,能够帮助我们讲究食物营养的搭配。
(2)字典通过按照第一个字母、笔画或者其他规律给汉字、词语等内容的分类,可以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字、词等归结到一类,方便人们查找,能够迅捷地查阅字典等。
3.设疑:你还能联系我们前面科学课上的学习活动或者生活经历举出一些事例吗? 4.学生交流,共同丰富认识。
5.小结、过渡:分类活动不仅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还广泛地存在于科学研究中。
三、阅读资料,感知方法
1.谈话:科学家们常常用分类的方法把许多信息或者事物有序地组织起来。2.呈现动物群体形象图片,提问:你们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阅读资料:科学家是如何给生物分类的? 4.学生交流阅读收获。
(1)科学家们给动物分类的方法是逐渐发展、变化的;
(2)原来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人们寻求更加合理的分类方法;(3)“双名法”是最常用的给生物分类的方法;
5.思考、讨论:通过分类活动,你了解了东北虎具有哪些明显而重要的共有特征和特有特征?
6.小结:分类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多地了解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对事物分门别类以后,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清晰易懂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提问:通过分类活动,你寻找到了自己个人区别于其他同学的哪些特征? 2.学生交流汇报。
二、了解分类的方法(第一种:找相同点分类)
1.谈话:分类的方法有许多种。今天我们具体了解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分类方法是最直接——找相同点分类,即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归为一类。
2.激趣:科学家说人的指纹不外乎三种,你信吗?认识弓形、箕形、斗形指纹。3.实践活动:按指印,观察指纹。
方法:把大拇指擦洗干净,稳稳地、实实在在地按压在印泥板上,再稳稳地、实实在在地按压在记录纸上,观察指纹的特征。
4.小组内分类,再全班交流。5.小结:全班同学的指纹分类情况。
6.游戏活动: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 7.学生交流汇报。
(1)辨别哪些是它们的家族成员;(2)概括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
(3)在活动记录上画一个这样的海洋生物。(第二种:多极两分法)1.了解什么叫做“多极两分法”。
2.看图,明确“多极两分法”的具体分类方法。
说明:采用“多极两分法”时,一些物体因为具有某些相似性而被分到一起,即同属图表上方的一个大组群,但他们也可能因为彼此的不同特点而在图表下方的小组群中被分到不同的组。这种分法使物体总是从具有大致相同特点的大组群逐渐过渡到具有细微相似性的越来越小的组群。
3.师生互动:播放课件,找出分类依据。
(1)开始,可以把能下蛋的生物归为一类,不下蛋的生物分为一类;(2)把下蛋的生物再分为但羽毛的和不带羽毛的;(3)把不下蛋的生物分为四条腿的和两条腿的;(4)把没有羽毛的生物分为长腿的和不长腿的;(5)把四条腿的生物分为食鱼的和不食鱼的。4.填写分类依据。5.寻找某一生物的特征。
找出任何一样生物,然后沿着图表向上看,就会发现这一生物的特征。例如猫:它食鱼、有四条腿、不下蛋。
6.小结: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和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分类方法,但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分类是为了组织信息,以便有效地研究新的有机体、物体和物质,寻找新的科学发现。使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新事物。
第五篇:《2. 实验》教案1
《2.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研究过程中,设计合理的实验收集证据;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知识与技能
知道科学实验可以分为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学会实验的控制;知道科学实验一般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和其他一些科学家是如何证明“大陆漂移说”这个假设的?(收集证据)在科学课上,实验是一种特别的收集证据的方法,它是通过我们自己“制造”的条件,收集事物如何变化的证据。
二、认识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
1、认识模拟实验。
(1)谈话:有些实验是对事物如何运动变化的模拟,人们通过实验就知道“事情原来是这样的”,我们通常称为模拟实验。
(2)教师演示实验:用会“叫”的水壶模拟火车的汽笛声。
(3)讲述:龙卷风是地球上的所有风中最猛烈的一种,它能将树木拔起,将车辆甚至房屋掀翻。龙卷风是巨大的热气流与冷气流快速碰撞后,从云层一直伸展到地面的猛烈旋转的气体圆柱。为了帮助大家了解龙卷风的形成,我们通过制造水的旋流来进行模拟。
(4)学生分组实验。
2、认识对比实验。
(1)谈话:有些实验是对比不同条件下事物会如何变化的,通常叫做对比实验。(2)讨论:米虫喜欢呆在哪里?(学生提出两种假设:潮湿的米里、干燥的米里)(3)提问:怎样证明谁的假设是正确呢?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4)学生设计实验。(5)汇报实验方案。
3、研究“蚂蚁是怎样认识回家路的”。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蚂蚁是怎样认识回家路的吗?(2)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
(3)谈话:我们重点来研究蚂蚁是不是凭自己留下的气味回家的。你们准备怎样收集证据验证你们的假设呢?
(4)学生讨论。(5)汇报实验方法。(6)学生到室外实验。(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8)小结:说明同一个假设可以被反复验证。
4、抽动玻璃杯底部纸条的对比实验。
(1)在装满水的玻璃杯底部压一张纸条,第一次慢慢地抽动纸条,第二次迅猛抽动纸条,观察玻璃杯有什么不同现象发生?
(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
(4)提问:实验现象说明什么?(物体有一种特性:原来静止的物体总要保持静止的状态)
三、向学生介绍雷迪的故事
1、谈话:对比实验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印度医生雷迪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对比实验。
2、学生阅读故事。
3、提问: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实验获得的结论要么支持假设,要么推翻假设)
4、提问:雷迪在实验中注意控制了哪些条件?
5、学生回答。
四、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糖在水中溶解的速度”
1、谈话(边说边演示):同学们,把糖放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溶解)
2、提问:怎样能使糖在水中溶解得快,哪些条件影响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呢?
3、学生进行假设。
4、学生设计实验并汇报实验方案。
5、学生分组实验。
6、提问:在实验中,你们是怎样控制条件的?
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做科学的实验,要学会控制。一要注意每次都在公平的或均等的条件下进行;二要注意每次只能选择一个变化的因素;三要注意确定变化时需要观察的项目。
五、研究“乒乓球反弹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1、谈话:同学们,每小组都有乒乓球,请大家玩一玩乒乓球落地的游戏,有什么发现?
2、学生活动并交流发现。
3、提问:乒乓球反弹的高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4、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情况。
(学生可能会提出:乒乓球反弹高度与用力大小有关;与地面的软硬程度有关;与乒乓球的高度有关;与空中有无障碍物有关„„)
5、谈话:怎么证明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6、学生分组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并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7、学生汇报方案。
8、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9、学生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10、提问:能总结一下你们研究的步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