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国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小学国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国学教育被重新提起,力图用国学经典来重塑学生的人格,继承和发扬中华的优秀传统,这无疑是一种正确的抉择。但是目前小学国学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课程内容安排随机性强;师资水平限制其发展;对国学教育的当代价值认识不足;课程开设城乡差别大;对国学教育的开展缺少深入研究及政策支持;要实现小学国学的可持续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明确国学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加强国学教师的师资管理与培训;深化对国学教育价值的认识;关注农村小学的国学教育;政府职能部门应予以重视。只有这样多效合一,才能实现小学国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小学;国学教育;问题;对策
Study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economy in the world,cultural self-confidence has been further development,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education also shows the “Renaissance” state,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course has been opened in the primary school stage,but because of its no explicit content,lack of effective operation of lead,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Education said of an aged person.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not only need the government to provide policy support,at the same time teaching participants should also action,mak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into practice.Keywords: primary school;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educa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s
前 言
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在此阶段开展国学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强化民族认同感,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精神世界的成长奠定基础。伴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文化自信心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国学教育也随之呈现出“复兴”状态,国学课程逐渐在小学阶段被开设,但由于其没有明确的内容指向、缺乏有效的操作引领,使国学教育步履维艰。
一、国学与国学教育
“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学管家。现在已形成了三种国学概念:第一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是1906年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所说:“国学何者?一国所有之学也。”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术数、方技均包括其中。第二类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第三类是指以儒学为主要成分所关涉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国际国内所提到的“国学”基本是指第三类观点[1]。
与国学相关联的“国学教育”就是要探索如何把传统的“中国学术”有计划地保存和传播下来。在现代意义上来说,国学教育始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出现“国学教育和研究机构竞相设立”[2]。无疑,国学教育就是以国学为基本内容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所谓文化就是“当下的思维自觉”,而每一种思维都包含着思维对象、思维方式以及思维背后的价值。国学教育就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教育,它涵盖了中国思维模式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具体文化内容还是其他文化内容所联想到的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进行国学教育不能忽视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继承和超越的统一;国学教育首先要求端正态度,对民族文化要抱持一种“温情和敬意”(钱穆),有文化主体意识。“所谓文化主体意识就是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包括对它的尊重、保护、继承和发展等”[3]。同时,又要清醒认识,国学教育不是搞文化复古,重要的是找到与现代文明的契合点,将国学教育纳入现行的学校教育体制内,推进古老文明的现代转型。二是知识教育与
养成教育的统一;在中华文化长河中,出现了一系列代表性、标志性人物和经典著作,通过教育,既要掌握其丰富的思想、知识,同时又要自觉付诸实践,规范行为,转化为现代文明素质。三是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的统一;制度化教育是指设立教育机构而开展的增进个体知识增长职能提升的活动。非制度化教育则主要指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实践中,做到二者互相配合,相辅相成,达到两者的统一。
二、小学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国学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在小学阶段。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门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而学习国学,则可以使学生亲近汉字,热爱母语,提升见识、修养品行、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国学教育的功能,来强调国学教育的重要性,那就是国学教育是培养一个能让人真正成为人的教育。综上来看,小学国学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人格
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国学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在小学阶段向学生传授国学,就是教他们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如何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二)培养情操
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了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同时也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从小结交这样的朋友,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三)塑造品德
国学素养要从娃娃抓起。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
可放弃的精髓,能使我们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更重要的是国学能够使孩子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经典著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为了使孩子们能够从小就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弘扬国学。
(四)铸造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正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经典大都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通过对大量的国学读物熟读成诵,可以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童蒙少年时期是人格的奠定时期,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在诵读吟咏中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三、小学国学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国学教育被重新提起,力图用国学经典来重塑学生的人格,继承和发扬中华的优秀传统,这无疑是一种正确的抉择。然而,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却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安排随机性强
从学理的角度言,国学教育不仅应该包含传统经典的阅读,还应该包含更为丰富的中华民族的民粹类内容[4]。但调查中发现,在课程安排和内容的选择上比较随机、随意。不少学校片面地把国学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一种补充,由语文教师在教学进度允许的条件下对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介绍,主要是让学生“读经”,国学课程资源就是“儒家经典”[5]。有的学校直接把《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老子》《庄子》等经典原文拿来作为教材使用,表现形式单一,教学手段以机械背诵为主。这样随意性、零散化地实施国学教育的方式不仅缺乏课程意识,而且很难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传统价值观。
(二)师资水平限制其发展
师资是小学国学教育的主导因素,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成败。就当前小学国学教育实践情况而言,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自身对于国学经典内容就没有一个深入精辟的理解,更不用谈如何能向学生讲述清楚、塑造学生人格;有的教师甚
至将国学中的精华和糟粕混为一体,导致一些糟粕思想迷惑学生。也有一些教师自己对国学经典内容相当熟悉,却不知该如何向学生传授,甚至有的学校并无专职的国学教师,而通常由语文教师兼任,这样的师资力量一定意义上就限制了国学教育的发展。
(三)对国学教育的当代价值认识不足
制约我国小学国学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对国学教育的价值与作用认识不足。在国学教育校长座谈会上,校长们提出了一些疑惑: 什么是国学,为什么要学国学,怎样学国学。特别是为什么要学国学,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不仅学生及其家长有,老师校长也有,尤其是校长[6]。如何认识国学教育的当代价值? 这是困惑的根源所在。在这种情形下,国学教育能不能走出象牙塔,通过合理的开发和挖掘,在小学阶段得到普及,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最终落实到提高人的素质上,让传统文化的营养滋养人心,值得我们深思。
(四)课程开设城乡差别大
从课程开设看,城市学校开设比例远远高于农村学校开设,城市小学普遍开设,农村小学几乎没有涉及。有研究对石家庄市及下辖农村地区学校的调研发现,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学校开设国学教育课程的比例为100%,而农村学校的这一比例则只有17.6%[7]。笔者调查的11所不同地区的城市小学都表示,他们都在进行着国学教育;与城市小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小学的国学教育接近空白,即使涉及国学教育,但也只限于在某些课程内随机进行,比如利用语文课给学生增加少量的古诗背诵,或在体育课上进行跳绳、踢毽子等民间传统游戏。
(五)对国学教育的开展缺少深入研究及政策支持
目前的国学教育都是自发的,有关部门在原则上是提倡支持的,但是并没有相应的制度措施。没有编制专业教材,没有安排专业教师,没有专项资金投人。试行国学教育的相关学校,都是各自为战,没有协调,没有统一联动。这种状况,不但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实践中也造成了人力、财力的重复和浪费。我国历史上,由政府组织设立机构,选拔人员来整理传授中华文化,有着优良而久远的传统,汉唐清三代尤盛,成就最大。《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经典,都是那时结出的硕果,今天的国学教育应当加以反思和借鉴。
四、小学国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只要有关各方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深刻反思,切实从下述几方面着手解决问题,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就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明确国学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只有将国学课程从语文课程中独立出来自成一,门体系,使国学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变得清晰起来,使教学内容系统化,丰富当前的国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才能变单
一、零散的教学内容为多样、集中,才能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系统、具体。各小学可以在不加重学生负担和不影响其他课程的前提下,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者开发校本课程,创办有自己特色的国学教育。这样,在明确国学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的同时,还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稳定的传统价值观。
(二)加强国学教师的师资管理与培训
对任何一门课程而言,专任的教师是授课质量得以保障的必要前提,加强国学教师的师资培训刻不容缓。培训内容应该根据学校中教师的原有基础、工作现状和实际需要来选择,必须与教师从事的实际工作联系在一起,对于一般教师,可以把国学知识作为通识性知识加以培训,对于直接从事国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则应当有更详细的要求。同时,要采取较为灵活的形式,落实到教师备课和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例如,根据小学国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及教师的素养状况,小学教师国学培训的目标可确立为:对相关作品的熟读会背、准确理解、灵活运用和适当研究[8]。
(三)深化对国学教育价值的认识
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20 世纪初,国学大师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里就明确表示过态度,他认为首先是要“拿来”和占有,然后进行研究利用。鲁迅先生的这种客观态度和科学精神,对今天的国学教育依然有指导意义。20 世纪,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写了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史》,表明了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肯定。鲁迅先生的态度和李约瑟的态度告诉我们,决不能简单甚至粗暴地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错误的思想必然导致错误的行动,最终必然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世界是多极化的,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文化也必然是多元化的,国学就是这文化多元化中的重要一元。前德国总理科尔曾说过,中国有自己独特 的优秀文化应,该向外卖文化。这既是西方政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也是对国学前途的建议和招手。总之,去掉虚无和媚俗心理,放远眼光,以科学的精神对待国学教育,是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态度[9]。
(四)关注农村小学的国学教育
农村小学历来是教育发展不平衡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在进行小学国学教育的行动中,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小学国学教育师资、设施等的投资力度,一方面加强师资培训,更重要的是加大资金的倾斜力度;学校应该把国学教育活动真正纳入课程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中,鼓励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国学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在不与教学任务冲突的情况下,多开展些国学教育活动,不只是将国学教育看成是单纯的经典诵读,使农村的小学国学教育,不落在城镇小学的后面。
(五)政府职能部门应予以重视
在小学进行国学教育,不仅是一项时代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更是与学校培养人的终极目的相契合的事情。“国学作为传统文化学术的总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伦理,合理地开展国学教育必将有利于唤醒金钱至上的[10]现时代人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培养人们的健全人格”。因此,对小学国学教育的重视不仅可以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学校培养人的终极目的,而且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政府部门有必要为国学教育指明目标方向、方法步骤,同时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
结 束 语
小学国学教育有其特殊性,小学国学教育一定要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出发,从小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出发,因材施教。只要以上对策能够切实得到落实,小学国学教育就会有个良性发展环境,相信国学也一定能受到大家的重视并得到全面的普及。
第二篇:高师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师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11思政专升本)
摘 要: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与技巧的重要环节。但是,高师教育实习一直存在着以下问题:制度不健全、认识不足、实习评价流于行式、基地不稳定、实习时间短等。针对师范院校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健全教育法律政策制度,加强对教育实习的认识,强化实习管理,建立科学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等。从而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促进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师;学校;教育实习;师范生
教育实习是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师范生专业素质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有效措施;是师范生角色从“学生”向“老师”转换的必要环节;当然也是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习,师范生能够进一步掌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了解我国当前一线教育教学之需求,为自己在学校学习指明努力的方向。有效的教育实习不但可以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技巧,而且还能促进师范生又好又快健康发展,为将来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育实习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当前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实习对师范生来说是巩固其所学专业知识、培养其专业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教育实习,着力培养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帮助其树立从事教育行业的思想、积累教学经验,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制度和政策不够健全
当前,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几乎没有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参与,而仅仅是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一对一的单一联系,缺少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政策对教育实习的有力保障。二十一世纪以来,尽管在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改革与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这些成果被转化为师范生教育实习政策的甚少。目前,指导师范院校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的文件大多都是各师范院校自己制定的,教育实习管理主要由师范院校负责。实习经费低,实习基地学校升学压力大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师范生对实习活动只是被动地接受,却不是积极参与的情景。
2.教育实习的准备不充分
多年来教育实习的实践表明,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与否,关系着教育实习顺利进行的程度,并直接影响着教育实习的效果,不可轻视。但是多年来,教育实习前的准备做的并不理想,大体上表现在如下方面:
(1)思想准备不足
思想准备,即指实习前,参加实习的指导老师和师范生要对教育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在思想方面的问题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对教育实习的重要性及意义有深度的认识。
端正对教育实习的认识,对师范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有些师范生认为教育实习不就是在讲台上讲几节课么,没什么难度,不去也罢。其实这认识是不正确的。我们这里所讲的实习是“教育”实习,而不是的“教学”实习,更不是像有些师范生认为的单纯的课堂教学实习。教育实习是对师范生的技能技巧、思想、业务等多方面的全面考察和锻炼,既包括教学实习工作的各个环节,又包括班级管理和课外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2)能力准备不足
这里主要是指教学工作能力方面的准备。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表明,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还比较差。首先,在教学上,不知怎样写教案,怎样用口头表达等,缺乏训练;其次,在班主任工作方面,不知怎样开展班级工作,甚至不知怎么样与学生个别谈话;再次,在组织课外活动方面,不知怎么样制定计划,怎样动员和组织实施;最后,在教育研究能力方面,不了解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甚至不知如何进行调查研究等等。
3.实习成绩评定与实习评价流于形式
实习评价是对师范生实习质量的总结,也是教育实习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对实习的评价比较简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没有建立科学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实习学校给实习生的成绩都是优秀。第二是实习生回到学校后的实习总结几乎也是走个过程,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反馈和交流。实习生的困惑和心得体会没有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这必定阻碍了实习教师的专业成长。
4.教育实习模式单一,实习基地不稳定
大部分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形式上为分散实习和集中实习相结合,但实际上只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的师范生可分为:一是不想从事教育行业或在外求职而打着“考研”的名义。二是考研的。
教育实习工作多分为见习、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实习、总结及完成教育调查报告这几个阶段。因为大部分中小学怕影响他们的升学率和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及实习生的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实习基地学校一般情况下很不乐意接收实习生,导致师范院校每年的教育实习联系工作不大顺利。实习基地学校这样的态度和不稳定性使得师范院校对实习工作也是无能为力。
5.教育实习时间偏短
在我国,大部分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时间偏短,从而导致很多师范生的实习流于形式。教育是一门艺术,仅仅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锻炼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否则很难驾驭课堂。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个月的教育实习也仅仅使师范生从教师的角度初步了解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增加对教育的一些感性认识罢了。一个月的教育实习对于师范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以至于目前培养的很多师范生在找工作途中不知如何试讲,因此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入职后面对教育教学实际又不知所措。
二、高师院校教育实习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影响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的原因表现在很多方面,我们大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育不够重视
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主要是高师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事情,高师院校担负着大部分的责任。一所小小的师范院校,特别是地方性的师范院校,需要负责数千名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担负着相当大的压力。当前大部分师范生的培养目标是为基层培养一线教师,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更是如此。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未来国家和民族的教育质量,而教育实习的质量更是直接影响到教师培养的质量。站在人才培养和用人角度来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责任参与到教育实习中来。但是其做的并不好。
2.对教育实习的认识不到位
对于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原因:第一、学校对教育实习本身认识不足,虽然高师院校在教育实习前,都会对师范生进行相关的实习动员,告诉师范生实习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师范生不知道什么是教育实习,以及如何进行教育实习,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所以对实习的概念是马马虎虎的,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就更不要说了。第二、大部分师范院校教育实习的时间是在最后两学年,这一时段恰好是很多学生处在考研复习或是在彷徨阶段。特别是在最后一学年,很多师范生在复习考研,所以师范生会认为,在这个时候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去实习,明摆着是在浪费时间嘛。因此,在教育实习与考研时间冲突的情况下,选择了自主实习,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考研复习中。分析其原因,是对教育实习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未将教育实习看作一门严要求、高标准的必须课。没有认识到教育实习对自己从事教师职业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历练;是师范生成长过程中断不可缺的过渡阶段,更未认识到教育实习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育实习和升学上相冲突的情况下,偏向了考研,忽视了教育实习的重要性。
3.教育实习评价标准不完善
相当一部分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成绩评定考核制度不够完善,以至于教育实习流于形式。一个月的教育实习结束后,大多都是由实习指导教师随意给个成绩让所有学生全部通过。考核制度不够严格,导致实习指导老师对实习指导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实习指导老师把师范生带到实习基地学校后就不在不管了,自己图个轻松,实习结束后给师范生一个简单的评定,对师范生的实习情况了解甚少,至于说进行有效的指导就更谈不上了。因为考核制度的不严格、不规范,相当一部分师范生便把教育实习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以至于出现部分师范生宁愿闲的呆在宿舍听歌、看电影,也不愿意去实习基地学校实习。等快到实习结束了才向同学借教案抄在自己的实习手册上的现象见惯不怪。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实习完后大部分都会依照实习生的要求在实习手册上签上自己的大名,写几句套话。造成教育实习成绩评定考核不严的根源就在于师范院校对实习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把师范生送到实习基地之后就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
4.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学校利益不对等
和谐关系是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学校能够长期合作的基础。这种和谐关系的建立仅仅凭借高师院校领导与实习基地学校领导之间的感情还是远远不够的。从两家利益的角度来分析,目前好多实习基地学校在师范生实习中没有得到相应好处,仅有的好处就是学校挂了个高校实习单位的小名声。
很多实习基地学校和一线教师因为不能够从中得到好处,甚至认为实习生的到来实在添乱。因此,往往采取敷衍的态度,不能够认真地指导师范生的实习工作。很多师范生到实习基地学校实习,往往以见习为主,辅助教师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从事实地教学的机会很少。很多师范生一个月实习下来,才上了两三节课,不能够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这种单向的不对等的利益关系影响到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学校的科学发展,不利于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严重影响了教育实习的质量。
5.安排不合理
我国的高师教育实习主要进行集中实习。大多数院校的实习时间是在第六学期、第七学期或第八学期,这样的实习安排存在很多不足:一方面,集中实习时间比较短,学生在短短一个多月的实习中,对教育教学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一个很肤浅的层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更谈不上了。另一方面,对师范院校来讲,更多的重视学生的考研率。对师范生来讲,正忙于寻求工作,也没有心思进行教育实习。所以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实习是在浪费时间,会选择在寻找工作或是在校学习。
三、提升教育实习质量的对策
正是存在上述问题,导致教育实习质量下降。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大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健全教育法律制度,完善政策法规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多多关注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制定相应的政策为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创造良好条件。政府应当明确实习指导教师的基本条件、实习基地,规定相应的任务和职责,设立实习基地专项资金。通过进行实习的基地建设,为师范院校提供规范、标准的实习场所。尤其要建立起激励机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教育实习基地制定优惠政策,其内容包括:增加实习指导教师的编制比例;增拨教育经费等。与此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鼓励中小学接收师范生实习,并把接受师范生实习作为评估中小学办学水平的指标之一,以此激励实习基地学校的责任感荣和荣誉感。其次,制定实习指导教师的条件,切实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实习指导工作,并给于其相应的报酬和待遇。要鼓励指导教师做好实习生的指导工作,把带实习生的工作与评定职称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实习基地学校教师在教育实习指导工作中的积极性。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政策到位,那么将有利于建立稳定的师范生实习基地,为促进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基地保障和政策支持。
2.做好实习动员,组织相关活动
(1)加强师范生的思想教育,认识教育实习的必要性
教育实习动员大会实质上是对师范生一次思想上的动员,是对师范生提出明确任务要求的大会,是教育实习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重要体现。所以动员大会应以帮助师范生提高对教育实习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使师范生树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为中心;教育实习生要敢于吃苦,对待实习工作要认真负责的,敢于改革,不断提高教育实习实效性。
实习动员大会应当由高师院校的实习领导小组主持召开,指导老师、辅导员、学生会干部、各班班委及学生代表等组成。之后由学生会做大量宣传,辅导员和各班班委再组织各班学生开展动员小会、主题班会,并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实习,以此来引起师范生对教育实习的重视。
(2)组织开展活动,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针对实习生能力上的缺陷,在平时就应该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参加有关的学科教育研究,开展专题调查研究工作,开展演讲比赛、教师讲课大赛,到中小学作校外辅导员,参加夏令营活动等等。实习之前,要做好能力方面的考察和补救工作。
3.丰富教育实习内容,建立科学评价标准
当前的教育实习应当打破传统的理念,适应新课改要求,不断探索和创新,充分扩展和丰富实习的内容,除了让师范生掌握教学实习、班主任实习、教育调查研究的技能外,还应增加一些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如了解一线的教学与管理过程;参与各种教研活动,获得向其他教师学习的机会;在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形成问题意识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大学生创新活动、科研活动,在实践中获得科学地研究学生的经验,形成教学研究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组织课外活动能力,并把这些新内容编进评价标准。制定科学规范的教育实习评价标准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育实习评价的内容要全面
教育实习评价的内容具体包括实习前的准备情况、实习纪律、实习备课、上课、实习期间的教学日志、参与学习学校课程开发的情况、调查报告和实习总结等。
(2)教育实习评价方法要科学
由实习指导教师、高师院校指导老师、实习小组成员组成评价小组,采取实习生的自我评价和由指导老师及同伴对其进行的他人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实施评价。评价小组对实习生进行评价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从师范生的实际出发。对教育实习的各个环节进行分阶段的评价,做到全方位的评价。这样使实习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以便得到有效的改进。
4.加强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
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教育实习基地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基础保障。教育实习基地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将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良好平台。因此,加强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势在必行,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协调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指导和协调下,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协同,整合地方教育资源,健全完善一批条件适中的中小学实习基地,为师范生提供教育实践保障。
(2)增强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学校的联系
首先,整合资源,建立教师教育专家资源库。实习基地学校最需要高师院校提供的是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的支持。师范院校可以根据实习基地学校的这些需要进行教育资源整合,组建成教师教育团队,组建成教师教育资源专家库。同时根据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实习基地学校的需要进行建设,尽大量的使资源库的教师能满足实习基地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并能提供服务。
其次,加强联系,主动为实习基地学校提供有效服务。师范院校在建立起教师教育专家资源库之后,要树立主动为实习基地学校服务的思想意识。时常选派资源库的老师到实习基地学校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不断了解实习基地学校的建设状况。给实习基地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培训服务、给实习基地学校的教育改革提供技术支撑等。如此主动服务的做法不仅使高师赢得实习基地学校的信任,有利于实现实习基地的稳固,对高师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大有益处的。
(3)实习基地学校要密切配合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师院校
实习基地学校要密切配合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师院校,做好实习师范生的指导、管理和安全保障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并积极选配优秀教师与师范院校教师组成联合实习指导小组,强化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指导工作。
5.延长教育实习时间,改进教育实习方式
师范生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同样如此。
适当增加实习时间,将单一实习改为阶梯式的分阶段实习,将实习安排到大学四年的师范教育中。比如,前两个学期组织师范生到中小学见习两周,了解一线教育现状,熟悉一线学生的心理特点;中间四个学期组织师范生到一线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结合所学专业、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知识开展一些课题研究,组织召开主题班会,熟悉班主任工作等等,时间可为四周;最后两个学期进行集中的教育实习,时间可为一到两个月。前六个学期要由高师指导教师带队,采用集中指导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加深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和热爱。最后两学期可以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分散实习:顶岗实习、返回原籍实习,国培计划等。
编队组合方面,建议由不同专业的实习生组合编队。这样,各专业的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可以互相交流,同时可以学习不同专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师范生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师范院校必须要有这样的意识和责任感,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实习方式,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指导教师:曹立新)
参考文献:
[1]党志平.中、英、美高等师范教育实习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2(1).[2]罗明礼.直面高师院校教育教学实习的困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1).[3]李尧英,王锐,徐森林.《标准》导向下高师教育实习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师教育,2009,(9).[4]郭桂容.地方高师院校提高学生教育实习质量刍议[J].教育探索,2011(12).[5]金素梅.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质量问题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2(7).[6]安建平,汪聚应,孟永定.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4+8+4教育实习模式探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1)
[7]王海萍.教育实习现状的几点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5).[8]姚云,李福华,张继华.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改革的路径思考[J].教育研究,2012(2).[9]刘晓燕.影响高师教育实习质量原因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9).[10]郭妮妮.高等师范学院教育实践性课程改革初探[J].商洛师范学院学报,2010(2).[11]陈王波,马珍萍,赖志群.师范教育实践连续性构建之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12]付俊贤,秦文孝.现代学校教育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In The High Practice Teaching Exists The Ques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Study KANG Hai-yang(Wei nan teacher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lines 1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college level)
The abstract: The practice teaching is the higher pedagog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n of instruction important constituent, also is the raise pedagogical lives the education teaching skill and the skill important link.But, the high practice teaching always has following problem: The system not perfect, the understanding insufficiency, the practice appraisal flows Yu Xing Shi, the base not stably, the practice time short and so on.Takes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 in view of the pedagog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istence question: The perfect education law policy system, strengthens to the practice teaching understanding, the strengthened practice management, establishes the science the practice teaching appraisal system and so on.Thus the enhancement practice teaching quality, the promotion pedagogical lives the teaching ability the promotion.Key word: gao shi;school;practice teaching;the normal school lives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育中差异化教学的对策研究
小学数学教育中差异化教学的对策研究
摘要:差异化教学即因材施教,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天赋和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后练习,有目的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身的教育,进而保证整体教学的同步和学生的共同进步。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差异化教学进行研究,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孩子们凸显其个性,从而达到数学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教学方法
一、差异化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还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框架,加上这时期的好奇心较强,求知欲望较强烈,在课堂中喜欢表现自己。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差异化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讨论,同时在小组中竞赛。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及需求,能够引导学生快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集中注意力,最终优化学习效果。
(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小学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同时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但每一位学生的模仿能力、认知能力及个性特点都存在一定差异,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并不能够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实际需求,不能够真正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结合。但采用差异化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而开展的教学方式,在此教学模式下,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教师的关注,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在了解中不断改变教学策略,在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三)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传统教学的时间已久,这种教学法是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并没有充分将学生融入到课堂活动中,往往是教师“自导自演”,没有充分发挥出学生主体作用。而开展差异化教学可有效改善这一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差异化,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课堂教学中,有效体现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差异化教学的方法
(一)为学生制订差异化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教师在为学生制订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时,首先要将学生进行分层,依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情况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这样教师才可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置学习目标。因此,要求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同时,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
如,学习“运算律”时,我依据学生的情况,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设置,针对基础扎实、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我根据教材大纲的要求,设置了要让学生灵活掌握运算律的应用,学会根据生活中的情况验证运算律。针对基础知识一般,成绩中等的学生,我让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算公式,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开阔。而针对基础知识较差、接受能力不强的、成绩欠佳的学生,我只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运算就可以,目的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内容差异化。差异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在原有的数学教学基础上对数学教学进行改进和发展,差异化教学突破了数学教材在内容上的限制,数学教师应该具备创新精神,这样才可以引领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一般认为数学学习起来比较枯燥,难以理解,很多学生都会出现厌烦情绪。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这一学习的现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上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方向的理解,帮助学生开展数学学习。
(三)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经验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和技能。对小学生来说经验主要是指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起点,唤起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就能把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拉近,让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萌发探究欲望。但是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社会阅历不同,就造成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生活经验,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适应自己的学习。
(四)关注个体,合理分层。对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分层是差异教学的前提。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与学生交流、课堂观察等途径,调查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基本情况,按智力、技能、个性特点等进行分层,可分为学优生、中等生、潜力生三层。当然,对学生的分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尊心,采取隐形分层的方式,即只分层不分班。分层是相对的,即使是同一层次的学生在各方面也存在差异,所以同一层还可以分成几个小层次。分层也是动态的,分层并非固定学生,学生会发生变化,有些学生会往上跃进,而有些学生则会下滑,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后要重新对学生分层。分层的比例不是固定的,每个层级的人数并非一定要相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五)设置差异化的作业练习。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发展,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不同要求的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差异化的作业练习,既有数量上的差别,更有难易上的差别。有时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师还可以通过必做题、选做题、挑战题等形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合理的区间内得到最大效益的练习。
小学一年级“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分别布置了“完成书后练习”、“向家长介绍所学内容”、“向家长或到超市里兑换零钱”这三项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完成。这里既有基本作业,又有补充练习;既有课本练习,又有实践操作。学生兴趣很浓,人人都选择了力所能及的题目,还提高了生活能力。
(六)差异评价,均衡发展。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结果的判定,更是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的主要方法。故而教师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堂后,都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评价环境给予针对性的差异评判。如:批改作业时,虽然有些学生的解题错误较多,但教师也应当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比如学生字迹工整则可以于作业本后用文字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扬,如批“字迹工整,但是在习题解答上面还需继续努力”,等等。
这些差异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优点的同时完善学生的不足之处,保证学生各种能力得以均衡发展。但是仅仅是差异评价并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对此,笔者认为,可在差异评价增强学生信心之后,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辅导,保证大部分学生都可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数学知识。
总之,差异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会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还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对策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扩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要求大量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为发展工业和建设城市提供土地,征用农民土地和产生失地农民就不可避免。由于我国土地制度、征地制度不完善等原因,使得一部分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有没有替代土地所必要的生产乃至生活依托,形成了“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边缘群众和弱势群体,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巨大隐患和重大难题。因而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解决农民失地问题的对策,对于维护社会问题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本文在城市化的背景下探讨失地农民问题,以城市化理论、三农问题理论、政府职能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有效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失地问题。
关键词:失地农民、城市化、征地制度、保障机制、问题、对策
引言:“城市化”是一个正在改变着十几亿中国人生活的。并且也令全世界注目的社会急剧变迁的过程。“城市化”主要是指一个社会向城市型社会转变的过程,他最主要的内容人口的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即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集结,以及城市型生活方式向全社会的渗透、普及。然而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带来耕地大面积征用,失地农民增多。
现代农业经济理论认为:每征用1亩地,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业。据专家分析,按照目前城市化的速度,我国今后每年建设用地需250万亩到300万亩。按城郊农民人均1亩耕地推算,就意味每年将有250万到300万的农民失去土地,按照此速度,到2030年我国的失地农民将由目前的3500万人剧增到1.1亿人。农民失去土地后,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不仅经历着从乡村到城市、从传统到现代的剧烈社会变迁,更面临着生活、心里等各方面的巨大困境。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广大农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个人利益的牺牲,但是他们不仅没有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和城市化成果,反而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边缘人和弱势群体。离开了土地,这些农民的就业将逐渐向非农方向转变。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失地农民都是属于文化和技能低、资金少的弱势群体。往往被排挤在现代工业大门之外,失地农民就业难、增收难的问题己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城市化进程的障碍性因素。农民失地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但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稳定面临的重大难题。近年来由征地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矛盾越来越激烈,由此形成了失地农民、农民工和农地的“新三农问题”。据国土资源部提供的数字表明,目前全国1/3以上的群众上访是由于土地问题,而其中60%左右直接由征地引起,因此,城市化并不仅仅是建设出气派雄伟的城市建筑、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更重要的是人的城市化,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必须正确认识农村城市化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妥善处理失地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研究和解决保护农民利益是我们现阶段各级政府的重要课题,是进一步推动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如何帮助农民度过失去土地后的阵痛期,保持社会的稳定,是各级镇府不可回避的责任。失地农民问题已经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城市化进程对农民的影响
1.1 失地农民数量越来越多
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长,征地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失地农民也日益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近年来随着我是招商引资城区开发和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特别在一些城市郊区和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所占比例较大。至 2011 年底,全区共有失地农民一万两千余人。土地不仅是农民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基本、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农民所拥有的诸多权利和利益,都是以土地为载体的,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了这些权利和利益存在的基础和实现条件,导致这些权利和利益的损害或流失,尤其是导致最主要的权利和利益———生活保障的失去。
1.2 失地农民长远生计堪忧
我国征地的补偿费形式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讲征地补偿标准都偏低。被征地群众对现有征地补偿方法普遍不认可,单一的经济补偿模式也很难给失地农民今后的生活提供足够保障。按现在的物价消费水平,一次性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最多可维持六七年,而且还要精打细算。事实上,不少农民缺乏长远眼光,有限的补偿费很快就会用完。由征地拆迁引发的很多纠纷、冲突、上访、诉讼,甚至重大恶性和群体性事件也有时发生,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1.3 就业渠道狭窄
虽然当前有部分失地农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能获得较大数额的土地补偿款,但在没有新的生活来源、城市生活消费高的情况下,一旦土地补偿款被消耗,生活水平将马上下降,失地农民群体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呈现出动荡性变化。受文化、技能、年龄和政策性因素限制,失地农民面临就业困境,而对于已经就业(再就业)的失地农民来说,他们大多从事较低社会地位和工资水平的工作,如清洁工、开小出租、饭店服务员等。有的农民失地后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他们如果没有技术特长,没有年龄优势,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即使找到,也是既费力收入又低的苦活、脏活、累活。由于失地农民大量涌入大中城市,给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影响,他们又往往是受排斥、受歧视的对象。总体来说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尤其是失地的中老年农民就业更难了。
1.4 失地农民难以适应生活
由于目前失地农民的安置大多是集中地封闭安置方式,失地农民大多仍聚居在城市近郊的回迁小区,仍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平时很少与城市居民打交道。同时,楼方式的城市居住模式也使得失地农民的互动次数开始减少,可以说,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既保留了农村特点,又有了些城市的特征,兼具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双重特征。在日常生活方面,低收入、高消费的城市生活使得失地农民难以对城市生活产生认同。同时,由于失地农民过分依恋土地,使得他们对城市生活信心不足,内心深处有种莫名的惧怕感,他们面对繁杂而陌生的城市生活,油然产生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心里,对未来充满了忧虑,非常苦恼和烦躁,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造成失地农民一系列问题的原因
2.1 政府补偿标准设立不科学,低位补偿造成失地农民利益受损。
一般的城市采用的征地补偿标准是《土地管理法》第47 条所规定的,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最高不得超过十五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 倍。此种计算方法有其不科学性:首先,土地补偿标准没有与征用土地后的土地所得利益挂钩。补偿考虑的只是过去土地的产值,没有把土地开发后的收益计算在内。其次,土地补偿标准的设立缺乏对土地本身价值的充分考虑,补偿标准没有把土地肥沃程度计入补偿公式之内。
2.2 法律规定不完备,导致征地权运用的不规范。
《宪法》明文规定,我国土地实行公有制,具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国有,一种是农民集体所有。《宪法》第十条还规定,“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这里的土地,显然指集体所有土地。而《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则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这就意味着因建设需要使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即使其使用土地的目的并非为“公共利益”,也必须申请使用政府统征为国有后的原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与《宪法》精神有出入。由于法律规定上的矛盾,在征地实践中就难免不出现土地征用权的滥用问题,一些商业性项目用地也必须由政府低价统征后高价转卖给开发商,对农民的合法利益造成侵害。
2.3 现行征地制度没有充分尊重农民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及其使用、收益和处分权。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就是以村为单元的所有农民共同所有。除了《六十条》对此有界定外,《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二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发包”。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农民是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其代表是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任何个人和组织拥有某项财产的所有权,他就相应地应拥有对该项财产的使用、收益和处分权。但现行征地制度,在承认农民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在征地时又剥夺了农民对集体土地拥有的所有权及其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使农民的土地集体所有权虚置,土地所有权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2.4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不够科学合理。
依据《土地管理法》,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费计算方式为“产值倍数法”,即征用土地补偿费,为该土地被征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安置补助费为该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这种测算办法对农民说服力较差。第一,以产值作为征地补偿标准不尽合理。因为土地征用单位在实施征地过程中,基本都是套用国家标准进行征地补偿,按传统的粮经作物比测定前三年的农业产值,没有或较少顾及到现在的城郊农村,农业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而是集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为一体的 现代 都市型农业,土地的产出价值已完全不是普通的粮食或蔬菜价值可比的。因此,这样形成的土地征用价格当然不能反映被征占耕地本身的产出价值,是偏低的价格。第二,征地补偿标准未包含土地的增值部分。农地一经征用后,其用途的改变通常会导致地价的飙升。但是,在制定征地补偿标准时却没有考虑增值因素。而当今土地征用后之所以会产生增值,是由于土地的位置差异、国家规划和开发投资两部分造成的,增值部分当然就包括两种形式的级差地租。因此,在对增值部分的分配上应考虑、被征地者的利益。第三,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会导致地区地价差异上欠考虑。一个地区的基础地价从根本上讲是由区域经济条件决定的,任何土地交易价格的形成均受到区域经济条件的制约。由于农地产值的一致性趋势,各地类的产值,特别是耕地的产值与区域的经济条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以此为基础测算的征地补偿标准就无法反映地区的地价差异。
2.5与市场经济规则不相适应。
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是一种纯粹的补偿关系,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合理和适用的,也广泛地被农民和社会各界所接受,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显得不合理。首先,城市土地(除划拨)及其它所有的生产要素均已采取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并充分按市场价格进行交换,而惟独农村集体土地还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配给制征用和补偿。其次,农民在参与社会生产过程中,都是按照市场价格购买生产资料,但他们所拥有和使用的土地则被征地主体以较低价格拿走。第三,土地的财富观没有得到体现。土地作为不可再生的特殊资源,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是很高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不仅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发展的生产资料,更应真正成为农民的一大财富。
2.6 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主要是针对城市户籍人群,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身份难以准确定位则造成该群体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缺乏。很多城市征地补偿通常都是以货币补偿为主,基本上没有就业培训及就业安置,也没有为失地农民提供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等。土地是农民的生活保障,农民可以利用土地的价值为自己提供养老保障。然而,如果农民失去了土地而没有获得社会保障则势必造成农民心理的畏惧感,他们担心失业,担心失去生活保障,担心未来的生存。
2.7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困难重重
一般城市失地农民再就业的职业多数为环卫工人、小贩、临时工等,自主创业比例很低,有些甚至沦为无业游民。为了生存,一些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就很有可能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和谐。据调查分析,缺乏职业技能是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的主因。城市失地农民的主要技能是耕种,由于缺乏技能知识,失地农民在再就业过程中完全被动,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其次,政府对失地农民必要技能的培训不到位,部分劳动培训机构完全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而潦草行,缺乏跟踪检查及反馈;最后,由于就业渠道的狭窄、就业信息的不畅通及企业结构性改革等环境的影响,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突出。部分农民失去土地后生茫然。一些失地农民不去积极找工作,依赖一次性征地补偿维持生计。村民形容这种靠征地补偿款过日子为“赋闲吃老本,死坐活吃”。
2.8进城后日常消费支出增长较快
农田地被占用后,农民原来依靠耕地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被严重弱化,进城后,他们收入减少而物价不断上涨造成日常生活支出增长较快,原来自产的粮食、蔬菜、家禽等都要购买,有75.4%的失地农民认为进城后消费支出“增加很多”。许多失地农民对我们说:“过去在农村,烧不用花钱的,吃是不用花钱,用水不花钱。自家种点菜吃有余,剩点还可以卖。现在什么都要像城里人一样,什么东西都得花钱买”。失地农民面对城市的高消费,自然就感到消费成本剧增,生活压力较大。
2.9文化生活缺失,精神文明建设急需加强
失地农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往往能反映出社会适应的程度。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群体性。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乡居民的差异性,而生活方式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闲暇生活的安排。据调查:失地农民闲暇活动排在前五位的是“看电视”、“聊天”、“打麻将”、“打牌”和“串门”。可见,失地农民进城后,闲暇生活基本沿袭传统农村的习惯,闲聊天、串门成为闲暇活动的重要内容,休闲娱乐活动贫乏、单调、不需要消费支出,娱乐活动主要在原村民群体内部,几乎不参与城市社区的文化活动。如何有效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
3.1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实力
党的十六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提高农业的竞争力;要靠加快城镇化、城市化进程,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3.2 建立健全的土地征用及补偿制度
集体土地征收补偿不仅要考虑农民丧失土地的自身价值,更应从农民日后生计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角度为农民的长远利益提供保障。为了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征地补偿应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以农民征地补偿费全部进入社保后能领到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为参照来提高补偿标准,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不能以侵害农民利益为代价降低建设成本。给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应当包括对生产资料的补偿和对生活保障的补偿。这仅仅是静态预期补偿标准,今后应逐步调升,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比例,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要灵活多样,补偿时不仅要考虑土地作为生产、生活资料的补偿,还要考虑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居住安顿、重新就业所需的困难补偿。
3.3 实行多样化补偿,提供多种形式保障制度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样,因此补偿方式也不能完全一样,不同的地方可以采取适合当地基本状况的补偿形式。比如一些地方可以采取土地入股的形式和留地作为村组集体发展集体经济的形式来作为补偿及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像北京的高碑店村,被征地后只剩下80 亩工业用地,人均14平米,他们没有把所有的征地补偿全部发放给农民,而是预留一部分用来改造村容村貌,一部分用来开发村里仅仅剩下的80 亩地,他们根据市场需建立了2 万余平米的古典家具民俗园,吸引商户和顾客,大力发展古典家具、古旧家具和硬木家具,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2005 年,该村村域产值就达12.5 亿,人均23652 元,村里每年根据当初土地入股情况进行分红,不仅解决了村民的生存问题,同时也使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值得其它地方借鉴。
3.4 逐步增强失地农民就业适应能力
政府除合理予以货币补偿外,还应考虑失地农民的长远利益,在劳动就业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组织劳务输出,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各级政府可以拿出一部分土地出让金,专门用于失地农民的定期再就业培训。首先应加强宣传和培训在就业指导、就业观念、法律意识等方面加强宣传和引导,提升农民自主就业的意识,使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同时,充分利用区劳动市场和区镇劳务输出网络,组织引导失地农民向区域外发达地区转移,实现外出务工就业。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中心,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以较低成本费用,引导青年农民学习劳动技能,应有政府拿出一部分土地出让金专门用于失地农民的定期再就业培训。此外,对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提供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对自主兴办二、三产业的人员要像对待城市下岗职工一样,在工商登记、税务、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倾斜,让利于民,增加其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决心。
3.5 不断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的失地农民社保制度,加快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体系,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基本生活问题,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客观要求。首先应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没有达到城市低保标准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失地农民中的基本生存问题;其次,建立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的资金筹措机制的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使被征地人员在年老时有稳定的基本生活费,真正让广大失地农民老有所靠,老有所养;第三、建立失地农民失业保险制度,对失地农民进行失业登记,由政府出资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并提供就业信息,对在一定期限内失地又失业的农民进行失业救济,保障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最后要建立失地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与城镇职工一样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3.6 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机制。
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必须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并处理好 历史 遗留问题。一是加快产权和股份制改革。村集体资产特别是历年土地征用的补偿费要单独建帐、专款专用,优先用于办理村民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二是适时组建转型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应接管原村集体资产并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允许其成为法人实体,给予一定年限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税收、信贷和工商登记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以稳定合作经济组织的收入来源,提高失地农转非人员的生活保障。三是完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机制。明确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制定规范的章程范本,确定合理的股权量化比例及配股政策,使合作经济组织在资产评估、法人登记、股权设置、股东权利与义务、收益分配办法、股权转让等方面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快产权制度创新,允许股权内、外部自由转让,促进资产的社会化。可以借鉴有的地方搞股份合作制的经验,将征占的村集体土地收益以股金方式分配给村民,通过动员村民自愿入股,再筹措部分资金,建立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并通过在村外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村内发展二、三产业,安置人员就业,将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与每个村民(股民)紧密地联在一起;或以征地补偿费置换标准厂房给农民发展集体经济;以及实行“街辖村”的“托管”过渡等做法,保证农民对集体经济财产拥有的所有权,保证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保证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给失地农民提供的就业和生活保障。此外,在征地过程中,对集体经济资产不能搞平调,为其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3.7 引导和帮助失地农户积累资产。
资产的社会福利效用是显而易见的:有了资产,人们可以从长计议,追求长期目标。更为重要的,积累资产本身对穷人的心理促进、意识提升以及行为方式的改变等具有巨大的潜在作用。事实也表明,土地、房屋、集体经济等资产收益,在预防失地农民贫困和减少家庭不安全感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进而言之,引导和帮助失地农民积累资产,既是改善他们生计的一种速效、实惠、一举多得的好办法,也是帮助他们规避各种生活风险的重要的安全网之一。一是抓好失地农民的住宅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部门与建设单位在设计建造失地农民的住宅时,既要考虑确保他们乐有所居,也要方便他们能从房屋资产中形成长效受益机制。二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于必须由国家征用的公益性建设用地,可以在规划区内征用土地中留出一定数量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经营。对于那些土地征用量大,土地征用补偿费较多的行政村,政府应积极倡导社区股份合作制的改革,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3.8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全面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安臵
(1)、采取规划留用地或土地流转的办法,解决失地农民从事农业所必需的土地,引导失地农民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失地农民是城郊农民,从事的大都是经济效益较高的种养业,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失去土地后,多数仍愿意从事原来的种养业。为此,建议市政府可在今后规划征地中为失地农民规划留用地。
(2)搞好服务,不断完善失地农民就业服务体系,为失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条件。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成立劳动保障就业所,加强失地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使失地农民学得一技之长。另外要加强对失地农民的管理工作,对失地农民可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土地征用情况,发给《失地农民手册》,其作用可相当于《再就业优惠证》等类似证明。
(3)加大支持力度,让失地农民参与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服务工作,拓宽就业渠道。
(4)组织失地农民以股东、交易、管理或服务等形式参与批发市场经营,实现再就业
3.9 强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
(1)尽快出台失地农民农转非政策。
(2)制定失地农民再就业优惠政策。
(3)进一步改进实物安置政策。
(4)不断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政策,维护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
(5)建立土地入股和租赁制度。用于经营项目被征用的土地,进行土地折价,全部或部分入股、租赁的方式,定额收取红利或租金,使失地农民定期分得红利或租金。
(6)实行预留安置政策。要在土地统征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土地,作为安置用地,组织失地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建市场、停车场等,这样既解决了部分失地农民的就业难问题又壮大了集体经济。
总而言之,近年来,虽然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农业依然是我国社会经济中最重要的基础产业,特别是在我国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重大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农业所起的支撑作用更是不可忽视。在这其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也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农村城市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对提高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细华 唐茂华《浅析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对策》 学术论坛 2001,2 [2] 廖小军
《中国失地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7,8 [3] 王作安
《中国城市近郊失地农民生存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3 [4] 段进军 陆田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对策探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5 [5] 余厚平
《 失地农民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宁夏社会科学
2005,3 [6] 韩纪江 孔祥智《城镇化中农民的必然性及问题分析》经济问题 2011,5.[7] 范 欣 黄艳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村发展
2011,14.[8] 石丽娟《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的途径》经济论坛 2010,02.[9] 武术霞《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法律机制》发展研究
2007,3 [10]张媛媛 贺立军《城市化进程中对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再思考》社会科学家 2004,2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加强小学综合能力培养成为促进小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础,我国高度重视对小学科学的教育工作,各级组织已经充分感受到科学教育对于促进民族富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小学科学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弊端,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进步,本文结合小学教学特点,对小学科学教育现状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希望能够为促进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学教育;问题及对策
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科教学,对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着积极影响。小学科学课程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于学生树立科学观念和激发创新思维等性格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很多小学教学过程中,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严重的削弱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积极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提高小学科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一、小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小学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受到教学重视,并且采取积极、趣味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念和意识。为了能够更好的强化小学科学教育,要积极了解当前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合理的分析,更好促进科学教育发展。
(一)教师队伍科学素养不高
与国外相比,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科学教育还较为落后。尤其是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教学设备也较为落后,导致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始终不能令人满意。因此,针对这样的现象,很多学校为了能够开展科学教育,让很多文科老师兼任科学的教育工作。这些老师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知识储备不丰富,专业素质不高,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就是照着课本内容进行朗读,缺乏对知识系统性的讲解,对于一些专业性知识的原理不能够系统、深刻、完整的表述,只是简单的一带而过,特别是很多科学细节,受到专业限制,不能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对学生进行传授,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对相关的知识存在很多疑问和模糊不清的地方,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进度。与此同时,很多学生受到科学检测难度的影响,会对科学教育课程存在很大的负面情绪,缺乏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对科学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科学教育逐渐受到了社会、学校以及家长的重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科学教育的开展还是仅仅围绕对考试重点的讲解,大纲中也明确规定学生只需要掌握书本上的重点即可,缺乏对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学生对于整个课程学习缺乏兴趣和激情,造成整个课程教学氛围枯燥、乏味,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热情,使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效率较低,因此,针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实践工作。
(三)科学教育设施不完善
科学教学应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借助科学设备,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不断去探索知识。只有让学生亲自接触了相关的实践过程,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科观念,才能真正掌握学科知识。但是,对于我国很多小学而言,实验设备存在很大的限制性,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实验仪器,甚至很多小学都没有专门的实验室,这样的窘迫的教学环境造成课堂教学只能完全依赖于课本知识,不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为了能够能够更好的促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力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实践能力,对于学生个人成长以及社会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上面的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通过合理的措施和办法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好的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本文结合相关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对小学科学教育的认识
我国小学科学教育起步较晚,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发展速度也比较迟缓,这样一系列的客观因素导致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受到了很多的阻碍和限制。因此,为了能够积极的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程度,必须从思想和观念上进行转变,重新审视小学科学教育,充分落实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严格提高科学教学的实践性和重视程度。与此同时,要对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进行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模式创新和转变,采取有效对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发散思维,主动思考,培养他们动手、动脑能力,确保教学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鼓励学生主动实践,积极创新,确保小学科学教育真正发挥其作用。
(二)培养具有专业科学素养的教师团队
目前很多小学的教师缺乏专业的科学素质和知识,虽然对于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大部分是为应对教学过程进行简略的学习,综合素质知识停留于书本表面,缺乏实际能力;所以,在今后的培训过程中,格外重视对教师教学实践性和实效性的培养,为教师的学习提供机会,鼓励教师在公共平台上进行交流,提高教师的科学教育的综合能力,强化科学教学资源,促进整个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进步。另一方面,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要积极加强科学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切实解决我国很多小学实验室设备匮乏的问题,从而提高整个科学教学的高效性。随着新课标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加强小学科学教育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对策,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真正推动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宏佳.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02期
[2]
王永斌.中国科学教育的问题、困境与发展策略[J];教育与现代化;2007年01期
[3]
丁琦.浅谈小学科学教育[J];新课程(小学);201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