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高考化学与传统文化
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
1.《本草纲目》中的“石碱”条目下写道:“采蒿蓼之属,晒干烧灰,以水淋汁,久则凝淀如石,浣衣发面,亦去垢发面.”这里的“石碱”是指
A.KOH
B.KAl(SO4)2 C.KHCO3 D.K2CO3
2.我国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实验方法可用于分离
A.苯和水
B.乙酸乙酯和乙酸
C.食盐水和泥沙
D.硝酸钾和硫酸钠 3.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实验操作方法是
A:过滤
B:萃取
C分液
D蒸馏
4.化学是你,化学是我,化学深入我们生活,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5.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古诗词的意蕴含蓄,意境深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和棉花的成分均含纤维素 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烟”是弥散在空气中的PM2.5固体颗粒 ③“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香”体现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包含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关于造白糖有如下叙述“此时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教陶家烧造)置于缸上。共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文中涉及的操作过程是
A:升华
B:干馏
C吸附
D蒸馏 7.下列对古文献记载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A.《天工开物》记载:“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瓦”,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B.《本草纲目》“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所用的“法”是指蒸馏。
C.《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焰色反应。
D.《抱朴子• 金丹篇》中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该过程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8.古代造纸工艺中使用的某种物质存在副作用,它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该物质是()
A.熟石灰
B.草木灰
C.明矾
D.漂白粉
9.《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这里的“丹”是指
A.氯化物 B.合金 C.硫化物 D.氧化物
10.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于“火法”冶炼锌的工艺记载:“炉甘石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淀,毁罐取出,……,即倭铅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注:炉甘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锌)A.该冶炼锌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煤炭中起作用的主要成分是C C.冶炼Zn的反应方程式为:ZnCO3+2CD.倭铅是指金属锌和铅的混合物
11.《本草纲目》中对KNO3提纯过程有如下叙述:“(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煤炼而成。”文中未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溶解
B.蒸发
C.结晶
D.萃取
12.《天工开物》中对“海水盐”有如下描述:“凡煎盐锅古谓之牢盆,……其下列灶燃薪,多者十二三眼,少者七八眼,共煎此盘,……火燃釜底,滚沸延及成盐。”文中没有涉及到的操作是()
A.加热 B.结晶 C.蒸发 D.过滤
13.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
“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
B. 硝酸
C.醋
D.卤水
Zn+3CO↑ 14.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这里的“黄芽”是指()
A.金
B.硫
C.铜
D.铁
15.战国所著《周礼》中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并把这种灰称为“蜃”。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脱胶的碱液可用“蜃”溶于水制得。“蜃”的主要成分是
A.CaO B.NaHCO3 C.SiO2 D.CaCO3
16英文“Chian”又指“瓷器”,反映西方人把中国作为“瓷器故乡”,优美的陶瓷制品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早在一万多年前中国就制得了陶器,约6500年前烧制出了红陶,红陶是黏土经焙烧后制得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体现红陶的红色是氧化铁 B.烧制红陶黏土只发生了氧化反应
C.黏土经高温焙烧,强度硬度提高 D.传统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17、15世纪我国明崇祯年间《徐光启手迹》记载了《造强水法》“绿钒五斤(多少任意),硝五斤,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将二味同研细,次用铁作锅,……锅下起火,取气冷定,开坛则药化为水,锅亦坏矣。用水入五金皆成水,惟黄金不化水中,加盐则化。化过它金之水,加盐则复为砂,沉于底,……强水用过无力……”,“硝”即硝酸钾。回答下列问题:(1)这里的“强水”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
(2)“将矾炒去,约折五分之一”后化学式为(假设绿钒在“炒”的过程中未被氧化)_____。(3)“将二味同研细,次用铁作锅,……锅下起火”造“强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锅亦坏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银为例说明“用水入五金皆成水”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 _____。(6)“惟黄金不化水中,加盐则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7)“化过它金之水,加盐则复为砂,沉于底”的离子方程式为(设“它金”为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强水用过无力”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1640年,我国早期科技丛书《物理小识·金石类》(方以智)提到:“青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惟乌桕树不畏其气”,“青矾”则绿矾,强热“青矾”得红色固体,气体冷凝得“矾油”。回答下列问题:(1)“矾油”的成分是________。
(2)强热“青矾”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所得“矾油”至少为______%(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青矾厂气熏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4)“衣服当之易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栽木不茂,惟乌桕树不畏其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HNO
3(2)FeSO4·4H2O[假设1 mol FeSO4·7H2O即278 g,失去质量的1/5即55.6 g(约3 mol)H2O](3)2FeSO4·4H2O ===Fe2O3+SO3↑+SO2↑+4H2O SO3+H2O==H2SOKNO3+H2SO4 == KHSO4+HNO3
(4)Fe+ 6HNO3 ===Fe(NO3)3+3NO2↑+3H2O(5)Ag+2HNO3 ===AgNO3+NO2↑+H2O(6)Au的金属活动性很弱,硝酸均不能将其氧化;加盐(NaCl)后,“强水”中含王水成分,Au可溶于王水
(7)Pb与“强水”反应后生成硝酸铅,加盐(NaCl)后,生成PbCl2沉淀(6)“强水”用过以后,生成了硝酸盐溶液,其氧化性减弱或消失
(1)H2SO4
(2)2FeSO4·7H2O ===Fe2O3+SO3↑+SO2↑+7H2O 47.6[98 g/(98 g+6×18 g)](3)SO3、SO2均有强刺激性气味
4)SO3(g)遇水汽形成硫酸酸雾腐蚀衣服
(5)硫的氧化物(SOx)污染环境,伤害植物,形成酸雨污染土壤,植物枯死。但乌桕树对SOx气体有较强的抗性
7.我国古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近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了“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是指加热时丹砂(HgS)熔融成液态,冷却时重新结晶为HgS晶体
B.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KNO3)的描述如下:“(火药)乃焰硝、硫磺、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
C.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对“膏液”的描述为“草木之实,其中蕴藏膏液,而不能自流、假媒水火,凭藉木石,而后倾注而出焉。”这里的“膏液”的主要成分为油脂
D.清初《泉州府志》物产条记载:“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该段文字记载了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
1.(2015·新课标I)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这里的 “强水”是指()
A.氨水
B. 硝酸
C.醋
D.卤水 3.(2015·重庆)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发明史,下列发明创造不涉及化学反应的是
A.用胆矾炼铜
B.用铁矿石炼铁 C.烧结粘土制陶瓷
D.打磨磁石制指南针
6.【2016届唐山二模】东汉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对汞的描述:“……得火则飞,不见埃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这里的“黄芽”是指()
A.金
B.硫
C.铜
D.铁
7.中国诗词中常蕴含着一些自然科学知识,针对一些诗词,从化学角度解读正确的是()A.“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藏着自然界中碳、氮的化学成分相同 B.“纷纷灿烂如果陨,赫赫喧豗似火攻”描述了显色反应的现象。
C.“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中的“飞絮”和“马尾”化学成分相同 D.“日照香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紫烟”是碘的升华现象。
第二篇:摘要 传统文化与化学
传统文化对化学教育的价值分析
陕西省华阴市岳庙高级中学
李春红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化学教学应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鲜见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为此,一些教育专家也呼吁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应该重视结合化学学科特点,适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为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元素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需要进一步理清传统文化与当代化学教育的关系。
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长期创造活动的结晶,它反映着人们当下的精神状况、价值取向,人们是传统文化的缔造者,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本质的特征,认识、尊重和发展传统文化其实就是认识、尊重和发展人们自身。下面从不同角度认识传统文化对化学教育的特殊价值。
一、从继承视角和发展视角认识传统文化对化学教育的社会价值
美国著名核化学家西博格教授曾说过,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恩格斯也曾指出,发现摩擦生火的意义超过发明蒸汽机,他甚至把这种发现看作人类历史的开端。《庄子·外物篇》记载“木与木相摩则燃”;《韩非子·五蠹》记载“民食果蔬,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风骚,而民悦之。”从化学热力学的角度讲,摩擦生火就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火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从此人类开始了利用化学促进自身社会发展的步伐。化肥的生产和使用,解决了地球上几十亿人的吃饭问题;化学医药的发展延长了全人类人均二十多年寿命„„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二、从历史视角和能源视角认识传统文化对化学教育的学术价值
火不仅是人类打开化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也开启了人类利用能源的第一步。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我国早在明朝的《天工开物·井盐》里就有记载“西川有火井,事奇甚,„„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化学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与现代的进步,它也是人类未来能源危机解决的良药。
东西方传统文化有着巨大差异,从近代以来中国在自然科学方面被西方超越。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然科学是阻碍还是促进,成为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然而,李约瑟(Needham)的研究表明: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发现或发明,大约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土壤化学的开创、造纸火药的发明、陶器瓷器的制作工艺、青铜器的制作、铁犁铧的锻铸等等,中国总是世界第一。以上事实说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不但不是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阻力,相反,可以成为其繁荣的基础。研究表明,在化学教学中相应地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有利于学习者理解化学技术前沿问题的,也有利于繁荣传统文化,有利于继承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可贵的文化自觉。
三、从多元视角和全球视角认识传统文化对化学教育的文化价值
化学是植根于文化之中的,化学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研究化学和化学教育的多元文化是人类文化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多元文化学认为,文化因素是化学和化学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强调化学理论与技术都是一种文化产品。化学教科书是人类科技文明的载体,化学教学承担着向新一代传递人类文明的重任。传统文化是国人过往共同生活的经验,是长期比较选择后普遍认为合理可接受的内容,传统文化是化学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有效沟通的中介,它能够消融师生间的隔阂、促进生生间的团结协作。而将多种文化元素整合进化学课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并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应对未来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代表人物小威廉姆·E.多尔(William E.Dole)曾激烈地批评过单纯地只强调“学科教育”,他倡导的是一种多元文化背景下蕴涵传统文化元素的“学科教育”,也就是一种所谓的“源于某个区域但又联系全球的文化感”。大卫·尼尔森(David Nelson)等人也曾倡导过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应该尊重所有人种的多元文化。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既要反对妄自菲薄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又要警惕夜郎自大的狭隘民族主义。
四、从生命视角和环保视角认识传统文化对化学教育的学生生命发展价值
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极为密切,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就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化学变化,地球上就不可能有人类;没有化学变化,人类的生命就不可能维持,更不可能保持健康。生命化学、克隆技术必将成为21世纪极具发展潜力的学科领域。早在1965年,我国就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又于1981年首次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方兴未艾,人类却面临着环境污染、环境监测、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空洞等等一大堆挑战。面对人类社会的诸多难题,西方学者开始把视线转移到东方,想从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精髓中找到答案。我国古代道家、儒家所倡导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地人同德”的和谐哲学理念,或许是解决这些难题的良方。
传统文化元素属于事实性知识,化学学科的理论性知识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有机融合,目前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应因时、因地、自然、和谐地进行,切不能生拉硬拽、盲目灌输。立足化学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中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内涵,发挥传统文化元素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导向作用。要实现上述目的,需要切实落实化学教学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人文化目标要求,以实现科学求“真”,人文求“善”。
第三篇:高考化学与生活部分
1化学与生活★★★☆1.(四川)下列物质中,属于“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报道的污染物是
A.N2
B.SO2
C.CO2
D.酶催化反应具有高效、专
一、条件温和等特点,化学模拟生物酶对绿色化学、环境保护
D.CO 及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2.(四川)下列家庭验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用熟苹果催熟青香蕉B...
.用少量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C.用糯米、酒曲和水制甜酒酿D.用鸡蛋壳膜和蒸馏水除去淀粉胶体中的食盐
3.(四川)下列“化学与生活”的说法不正确A.硫酸钡可用于钡餐透视B.盐卤可用于制豆腐...的是
C.明矾可用于水的消毒、杀菌D.醋可用于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
4.(四川)开发新材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氮化硅陶瓷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C60属于原子晶体,用于制造纳米材料 C.纤维素乙酸酯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D.单晶硅常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5.(四川)节能减排对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下列措施不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是
A.利用太阳能制氢B.关停小火电企业 C.举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D.推广使用煤液化技术
6.(2011江苏高考)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措施有利于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是:①加快化石燃料的开采与使用;②研发易降
解的生物农药;③应用高效洁净的能源转换技术;④田间焚烧秸秆;⑤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材料。
A.①③⑤B.②③⑤C.①②④D.②④⑤
7.(2011浙江高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B.原子吸收光谱仪可用于测定物质中的金属元素,红外光谱仪可用于测定化合物的官能团
C.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但它对物质熔点、沸点有较大影响,而对溶解度无影响
Bdcad bcada abc☆表示难度 ★表示出现频率 1
8.(2011福建高考)下列关于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CO2、CH4、N2等均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B.使用清洁能源是防止酸雨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C.节能减排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
D.合理开发利用可燃冰(固态甲烷水合物)有助于缓解能源紧缺
9.(2011山东高考)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均属化学变化
B.BaSO4在医学上用作钡餐,Ba2+对人体无毒
C.14C可用于文物年代的鉴定,14C与12C互为同素异形体 D.葡萄糖注射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现象,不属于胶体
10.(2011天津高考)化学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下应用正确的是
A.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吸收水果释放的乙烯,可到达水果保鲜的目的 B.为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并防止变质,可在其中加入大量食品添加剂 C.使用无磷洗衣粉,可彻底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D.天然药物无任何毒副作用,可长期服用
11.(2011重庆高考)“化学,让生活更美好”,下列叙述不能直接体现这一主旨的是
A.风力发电,让能源更清洁B.合成光纤,让通讯更快捷 C.合成药物,让人类更健康D.环保涂料,让环境更宜居
12.(2011上海高考)下列离子在稳定人体血液的pH中起作用的是
A. Na+B. HCO3-C. Fe2+D. Cl-
13.(2011上海高考)从光合作用的反应原理6CO2+ 6H2OC6H12O6+ 6O2
可知碳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之一。关于用二氧化碳生产肥料的评价正确的是
A.缓解地球温室效应,抑制农作物营养平衡 B.加剧地球温室效应,促进农作物营养平衡 C.缓解地球温室效应,促进农作物营养平衡 D.加剧地球温室效应,抑制农作物营养平衡
第四篇:高考化学教学计划
高考化学教学计划
高考化学教学计划1
高考化学得分的几个关键环节:
1.实验探究能力:考生应该掌握实验探究题的解题技巧,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重视对化学实验题的练习。
2.化学计算:考生应掌握一定技巧和方法进行化学计算。
3.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了解元素的分区、原子序数、属性和结构以及周期表中的变化规则。
4.物质结构与性质: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规律,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5.化学反应原理: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的有关概念和计算,理解平衡移动原理。
6.有机化学: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特点,理解有机化合物中的重要官能团及它们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帮助。
决战化学高考教学大纲
一、命题原则
1.考查学生“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
2.考查学生“关键能力”的高低;
3.考查学生“学科素养”的优劣;
4.考查学生“思维层次”的高低。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试卷满分为100分。
3.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1.必考内容
(1)必考化学学科的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
(2)必考化学学科的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
(3)考生在上述必考内容中自主选择的内容。
2.选考内容
考生在以下三项选考内容中任意选择一项作答。
(1)“化学与生产、生活(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2)“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基础)”。
(3)“化学与技术(物质制备)”。
高职化学教学大纲
高职化学教学大纲是指为高职化学教学提供指导和依据的教学文件。
以下是高职化学教学大纲的部分内容:
1.课程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名称、课程代码、所属学科门类、学期、学生总学分、学生总学时、授课教师姓名等。
2.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包括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技能和化学计算方法等;能力目标包括具备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化学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等;素质目标包括具备科学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
3.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环境等。教学内容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化学实验技能、化学计算方法等;重点和难点包括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实验操作、化学计算方法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授、实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
4.考核方式:包括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考核标准等。考核方式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考核内容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考核标准包括成绩评定标准等。
5.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目、网络资源等。教材选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等教材;参考书目包括《无机化学》等参考书目;网络资源包括教学视频、在线课程等网络资源。
以上是高职化学教学大纲的部分内容,具体内容可能因学校和专业而有所不同。
高考化学教学计划2
第三轮复习一般在5月初至6月初,纵观近几年理科综合中的化学试题,会发现试题体现了学科知识与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重视考查基础知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能力考查,特别注重实验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及思维能力的考查。针对这些特点,要求第三轮复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紧迫的时效性,要求在全面复习中突出重点,在解题规范中讲究策略,在强化训练中提高效率。因此,第三轮复习应避免题海战术,挖掘精品题,以点带面,做好三方面工作:综合训练,查漏补缺;整理和归纳错点、疑点、盲点;进行应试技巧、答题规范训练。
一、依“纲”扣“本”
“纲”是指《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本”是指课本或教材。xxxx年的《考试大纲》在内容、题型、分值等方面与去年基本一样,仍然强调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考查。现在的高考非常重视基础。特别是考纲已明确地传达出“考试目标”“考试范围”“命题指导思想”“题型比例”“题目难易比例”及“样题”等重要信息。从中了解命题趋势和要求,明确复习要点,可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效率,切不可舍本逐末,重教辅轻教材。要充分认识到考纲是依据、课本是根本、资料是补充。因此三轮复习中要对课本再进行一次梳理,一定要对教材中的概念、定律、原理、性质、实验等内容仔细阅读,对大纲和教材共同要求的部分加以重视,真正做到回归教材,以教材为据,克服复习的随意性。另外,不要把精力浪费在猜题上,不可超过课本随意拓宽和挖深知识,也不可刻意地为某些多次练习而被强化的题型去增加某些“规律”或特殊解法。要做到重视课本而不完全依赖课本,实现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同时要克服思维定势,杜绝盲目做题。在学习中要先“死”后“活”。《考试大纲》是命题的依据,要对《考试大纲》中各种层次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挖掘出知识规律和信息,探究知识的扩展。“依纲扣本”就是要驾驭教材、活用教材。
二、建立知识网络,突出主干知识
只有网络化的知识才能被有效地利用,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使混乱的思维条理化、强化基础、构建知识网络有利于综观全局,全面考虑问题。高考临近,强化基础是重中之重,高考考查基础及基础的升华,提升基础才是得分的关键。在冲刺阶段,应按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以专题的形式整合知识网络,便于做题时提取。即做到①知识点的完善化:教材把某些知识分散到不同的章节中(如氧化还原反应),或者先给出一个浅显易懂但不全面的知识(如燃烧概念),以后再去完善,这就决定了某一章节的知识是不全面的。在复习中,要把这些分散的、不全面的知识变成集中的、全面的知识。②知识点的深化:复习要做到从更深的层次认识和理解基础知识。例如: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从理论到实践、从定性到定量。③知识的集成化:将教材的知识集成化。特别在做物质推断题时,要用到集成化知识。
三、重视课本实验复习,提高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可以发现试题都有课上的教师演示实验及课后的学生实验的影子。认真复习课本实验,弄清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并能做到举一反三,是做好实验复习的保证。从化学知识的组成看,化学六大块知识都不能离开实验。因此,在化学高考复习时,不能将化学实验单独割裂开来,应注重平时的渗透,使化学实验融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和有机化学的复习之中。高考十分重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但在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的基本操作不够重视,动手实验的机会太少,在实验操作中不细心观察。因而在高考中暴露出实验能力不足。在复习中可以按高考对实验能力的要求及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特点,将实验复习有针对性地编排成若干个专题,如将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使用和药品的存放、基本实验操作、重要物质的实验室制法等设置成几个常规专题;将一些特殊的操作和仪器的使用,如制气装置、除杂、尾气处理、量气装置等设计成有针对性的特殊专题;不同的实验题型,如实验操作型、实验原理型、信息迁移型、设计性实验、开放型实验等等设计成针对题型的特殊专题;每个实验专题的内容应做到少而精,突出方法。实验方案的设计往往有许多途径,为了适应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中学课本中的某些实验可能不是最优的方案,所以在实验复习中要根据实验原理来设计实验步骤和装置,掌握一些装置和仪器药品的替代方法,力求使设计的实验仪器简单、操作便捷、节省试剂、现象明显、安全防污等,从而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可以引入枚举讨论法,训练发散思维,探究实验的多种可能性,然后开展互评,更深入掌握化学实验设计思路。另外,高考试题具有“回归基础,在教材中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特点,为总复习指明了方向和方法,在最后阶段的实验复习中,应尽量创造机会多实践,必须重做中学阶段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若干课本实验,并且在解答实验题时,把答题过程当做动手做实验来对待。
四、纠错反思,提高复习效益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重点就是可拉开距离的重要知识点,即疑点和盲点;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错”的怪圈,在冲刺阶段,要注意纠错反思。除了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外,还要对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差错,及时反思、及时纠正;常见纠错的几种方法:①摘抄法:将错误内容分类摘抄,在附近加以注释,这种方法比较费时间,但是印象会很深;②剪贴法:将错误题目从试卷上剪裁下来,按照时间、科目、类别分别贴在不同的错题本上,并在附近加上注释,在临考试前复习时比较方便、高效;③在资料及试卷上纠错:有序整理资料及试卷,按时间段、或按科目分门别类,加以注释,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④将纠错还原到课本:将纠错点还原到课本上,在课本相应知识点处,用不同符号标记错点,同时在其附近标出该点错题的位置、出处,错误缘由及简易分析等内容。应用好这些方法,可以大大地提高复习的成效。另外,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五、规范答题,减少无谓失误
在冲刺阶段,还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解题能力的培养。做题需要的一是知识贮备,二是解题策略,三是解题心态。这三者中任一方面的失误都会导致失分。因知识和策略造成的失误是知识性失误,而一些笔误、计算失误以及某些习惯性错误可以归结为心理失误。知识性失误和心理性失误经常交错在一起,为了消除高考答卷时的隐患,要各个击破、综合治理,具体来说就是:
1、答题顺序原则上应该按照顺序从前往后做
2、认真审题,分析题意
3、答题要注意遵循如下原则:
①异中求同——碰到未见过的题型,应采取生题熟做的原则,即将新的信息通过知识迁移找出自己熟悉的解题途径。
②同中求异——遇见训练过的题型,要熟题生做,注意分析题给信息,是否设有“陷阱”。
③化抽象为具体,可举例解决;似曾相识,但未相见,字字看清;遇熟勿喜,遇难勿馁。
④注意潜在失分、注意不要漏写、不要错写、注意各量的单位。
4、培养解题时充分利用给分原则,尽可能多得分
①简答题的要点式给分原则:高考简答题的评分,一般是采取要点式给分。每个要点(通过关键词句来体现)均赋予一定的分值,答全要点给满分,有时其中至关重在的关键词句不答出,不给分。
②顺序题的整体给分原则:比较pH大小、离子浓度大小并列出大小顺序;将题中所给的凌乱的实验步骤按先后顺序排列;将实验装置按一定顺序进行连接等。评分标准采用整体给分原则。只有所列大小先后顺序全部正确方能得分,哪怕只有个别地方排错也不能得分。应注意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在逐项比较、逐项排列的基础上,对排列结果还应认真细致地加以检验,防止出现大部分顺序正确,只有个别顺序排列错误而导致不得分的现象。
③综合题的分段独立给分原则:对于复杂的或综合程度较大的试题,重视解答过程,注意分段、分步骤给分,结果分比例一般都不大。计算题尤其如此。在解答综合题时,应注意规范解题步骤,尽可能地分多个步骤进行解答,尽量不列或少列企图一步到位的总计算式,这对避免错误、增加得分机会是很有益处的。
在第三轮复习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相信自己的付出,注重自学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依“纲”扣“本”,抓好学科主干知识,重视实验复习,纠错反思、规范答题。做好了这些,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高考化学教学计划3
xxxx年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启示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跳出题海,用好课本,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在基础上综合,在综合中提高,要学会做一题,会一类,举一反三。同时要研究理科综合试题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摆脱漫无边际的题海,防止好高骛远、舍本求末,要务本求实,提高应考能力。
高考复习基本准备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9月——1月):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分板块按章节复习
复习目标:全面复习,打实双基,消灭知识盲点。
强调“细、低、全”。“细”是指复习要全面细致,精心复习全面的基础知识点,不遗漏教材和考试说明规定的基础知识,不搞侥幸心理。“低”是指复习时把握中下难度,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说明的范围和要求,不选那些孤僻怪诞“挖深、挖宽”的知识。严格控制例题和练习题难度,做到不脱离学生自身学习状况,不超越教学基本内容。“全”是指复习要针对全体学生,把握第一轮复习的中等难度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考试说明所要求的`化学知识。
近几年高考都有文字叙述题,而且阅卷时严格把握采分点。而学生答题往往答非所问、逻辑混乱、不完整、书写不规范。所以这一阶段还需要加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训练。
第二阶段(10年2月——4月份):进行专题复习,突出主干知识
光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件而不能发挥其各自功能。近三年高考主要都是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但学科内综合程度有了提高。这需要学生将知识点统一整理,有序存储,经分析和综合、比较和论证,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对学生思维能力考查层次是比较高的。所以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各部分相应的知识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纳入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复习目标:完善学生知识框架,熟练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加强能力训练。
强调“熟、活、能”。“熟”是指让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点。“活”是指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活学活用。“能”是指重点训练审题、分析、归纳、能力。
第三阶段(5月份):弥补知识缺陷,查漏补缺,并强化答题的规范性和文字表达准确性
集体教研,讲究团队协作。
高考资料的种类繁多,眼花缭乱,所以我们教师更需要对习题的编制与选择进行研究。应该考虑:
(1)整体要求:精选、精练、精批、精评。
(2)习题类型应具备基础性、层次性和梯度性。
(3)关注高考动态和高考信息。如历届高考试题、新旧教材的对比、新旧大纲的对比、各地最新模拟试卷,从中精选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练习题。备课组统一进度、安排,统一作业、测试,资源共享,尤其对复习课,知识点涉及较广,内容较多,每个板块备课设计、试题筛选,要求很高,靠一个人的力量达不到很好效果,一般我们会分块到人,共同努力。
高考化学教学计划4
抱歉,无法为您提供高考化学解题策略的具体内容,但是我可以提供制定教学大纲的一般步骤:
1.理解问题。在教学大纲制定中占据最重要位置的是“理解问题”。因为“理解问题”决定了文献的收集、范围和深度、解决问题方法和步骤。对于化学学科来说,需要了解高考化学考试的大纲和考试形式,并确定要考查的主题和知识点。
2.确定范围和深度。大纲制定者需要确定他们正在教授的`主题和知识点的范围和深度。他们应该考虑大纲的目标和目的,并确定哪些是重要的概念、过程和技能。
3.收集和组织信息。在确定了要考查的知识点和范围之后,下一步是收集有关这些主题的信息。收集信息时,需要考虑特定主题的历史、重要人物、发展历程、定义、应用、关键著作等。收集完信息后,需要对信息进行组织和整理,使其更易于理解和使用。
4.形成教学计划。一旦大纲制定者确定了他们需要收集和组织的信息,就需要将其转化为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该包括每节课的主题和目标、材料、活动、学生评估和教学策略等。
5.审核和修改。完成教学计划后,最好重新审核一下计划以确保其符合大纲的目标和要求。如果有需要的话,对计划进行修改和完善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总的来说,制定教学大纲需要全面而系统的方法和信息收集,以及严谨的逻辑思考和信息整合能力。
第五篇:化学高考工作总结
2014年新课标理综化学试卷分析
2014年高考落下了帷幕,看到理综化学卷的习题不禁再一次被高考出题人的高超智慧所折服,为他们对考试主导方向宣传与习题呈现的“言行一致”感到庆幸,为学生能否表达准确和灵活应变感到些许的忧虑。在我们满怀这些复杂心情关注着化学高考时,仿佛同时也看到了出题人正满怀笑意地注视着考生们如何破解他们给出的谜题。高考是人生的转折,化学考题也是一场智慧的盛宴。
一.总述
本次理综试卷化学部分,整体呈现出了较大的梯度,选择题相对大题来说较为容易,但是考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题目,一些我们认为的重点题型却没有出现。大题的难度是渐进的,连续两年出了有机实验后,而本次的实验是无机实验。选考试题继续保持稳定,去年比较难得选考3,今年也稍微降低了些难度。计算延续去年强调了计算的过程,无形中增加了难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去年相比较分数有所增加。整套试卷难易适中,在难度和区分度上是有的,在内容的覆盖面上比去年较全面!
二.选择题
2014年选择题延续了13年的特征,即贴近课本、高起点低落点的进行试题呈现。选择题的难度再次下降但考点丰满,突出对思维模式的考查而对死板的做题模式有所回避。从选择题看,试题的稳定并非知识点和表达方式的一成不变而是概念原理方面知识获取和解释的思维水平思维程式比较稳定。
三.必考大题
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相关的图像,相关计算和影响因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电解原理的应用;物质组成的实验测定,涉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方案分析及相关计算。
四.选考大题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有机物结构简式的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同分异构体的判断
五.对于今后出题方向的猜测
1.本次选择题的题型改变告诉们,不要臆想的认为某些题目过时了不会再出了,也不要臆想的认为有些题只会在大题中出现,不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个 1
人猜测今后选择题的出题方向可能是这样的:①稳定的题型继续稳固,阿伏伽德罗常数问题(可能会有些许变化,加入一些之前没考过的内容),有机基础知识(可能和社会热点结合比如塑化剂),简单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问题(今年没有出现),电化学问题应该继续稳定出现; ②一些题型将有可能进入选择题,能量变化(利用图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判断吸放热),化学平衡,实验除杂或者实验仪器选择类,元素计算类;③今年没有考查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及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由于是核心主干内容相信明显应该会换个形式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选择题的复习还是力求全覆盖不遗漏,重点突破核心内容,不放过低频内容。
2.必考大题每年都会出现大变化,但是概括起来必然是元素化学一道题,化学反应原理一道题,化学实验一道题。对于元素化学这道题来说,个人认为框图推断类(最近一次出现是2010年)再次出现的概率极低了,因为现在的选考主流都是有机化学,如果必考再出现推断的话必然学生做题时间吃紧,当然出题专家出人意料的事情也是时有发生的,元素化学出题的主流的话应该还是工艺流程类及2012年26题那种以某个元素为核心进行全面考察的试题。复习还是立足书本核心元素及核心方程式,以高考试题为蓝本进行合理外延及拓展,掌握陌生方程式说些技巧。化学反应原理大题个人认为今后将有可能出现等效平衡的考察,这将再次使得本来很好拿分的一道题将再次变难。化学实验题个人认为持续走低的趋势将会有所遏制有机实验类型估计很长时间不会出现了,化学实验题将会继续11年以前的正常情况,复习的时候还是应该力求将各类实验题型都覆盖到。
3.选考大题三个题目当中,个人认为选修2的潜力是很大的,因为纵观这几年的新课标选修2考察到选修2书本知识的就一次(2010年水的净化及硬水软化)并且所考察的知识点在必修2当中都有所提到,而剩余的几次考察的都不是选修2书本上内容,都是必修1必修2选修4当中出现过的知识。
六、复习反思
1.如何看待课本知识?
重视课本知识的呈现和变式,仍需对以往教材和现有教材进行研读和对比,挖掘各知识模块的生命力。高三复习中仍需充分利用课本情境进行知识的整体化讲解
和探究,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结果更要再一次帮学生理清知识的形成过程。备课过程中需要明确每个部分对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的要求进行台阶式的提升而不能盲从于习题,从而兼顾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提升。
2.如何看待模拟题?
高考出题未规避各区模拟题的出题点是可喜的方向,这使我们在利用模拟题时与学生的沟通更为顺畅、能够更好的对知识点进行落实,因此广泛练习模拟题是不可缺失的途径。但同时我们也关注到模拟题对知识方法的关注往往由于地区局限性而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因此在练习的基础上还需整合各区习题在思维训练中的优势,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锻炼思维的广度和韧劲。
3.如何看待对学生的落实?
从今年的考题看,试卷对学生的要求从对知识的片断性被动记忆逐渐转为主动性系统化分析,那么课堂上我们不仅需要教师在知识呈现时就进行整体化设计和样例分析,还需要使学生对于信心输入与输出并举,尤其是对信息输出的途径需要加以强化和改善。学生的整体信息输出是程序性思维的反映,任何程序性思维在形成时都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阻碍和困扰。因此我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讨论和修正自我的机会,也许真的需要基础知识之上再进行一些试误性的成长。因此学生的课堂落实需知识和能力并举、记忆和解释相承,学生的整体化思维形成将是我们长期需要努力的。
综上所述,2014年的高考试卷在老路中走出了新意、从零散中逐渐走向系统和完整。习题的偏、难、怪问题已经不再是我们需要争论的焦点,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和形成化学观念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化学高考卷体现了让低分的学生有学上、高分的学生上好大学的特征目标,为化学学科改革指引了方向。2014/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