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后一分》教学实录
《最后一分钟》教学实录
三峡工程希望小学姜英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况下,联系收集的资料理解诗歌内容。
2、读懂诗句的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教学准备:
在教师指导下,收集相关文字或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背景资料,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24课,请一起读课题。
师:昨天大家预习了,你知道这“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
生:最后一分钟是指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
师: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 生: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出示“回归”时的图片。
师:谁收集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那最后一分钟的情景。
生:1997年6月30日,中英两国进行香港交接仪式。6月30日夜晚23点59分时,英国的米字旗缓缓降下,7月1日0点0分,中国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徐徐上升。
师:评价、表扬,不仅收集了资料,还掌握了资料。
师:香港这颗璀璨的明珠,经过百年的风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所有的中国人都无比激动,无比兴奋,诗人李小雨就把这份激动和兴奋浓缩在了这“最后一分钟”的时刻。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二、初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小组内检查朗读这首的情况,朗读中出现问题的地方请做上记号,等会儿交流。
开始。
师:朗读时有出现的问题,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吗? 生:“脊梁”“悄然”的读音。
三、品读诗歌。
1、自学诗歌
师:接下来,我们去深入感悟这首诗。请看阅读提示,请同学读一遍。给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学习要求?
出示要求:默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结合搜集的资料,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并做批注。如果遇到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请先自学、批注。
2、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 分组:第一大组的3个小组中心发言第一节诗,第二大组的4个小组中心发言第二节诗,第三大组的4个小组中心发言第三节诗,第四大组的4个小组中心发言第四节诗。交流学习要求:
a、用本组喜欢的方式读这节诗。
b、结合自己的资料,交流自己读懂了那句诗。
c、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小组成员都要认真思考,认真分析,最后确定一个最合理的答案。
师:完成了本小组中心发言的这一节后,还可以交流其它小节,看哪个组在相同的时间里学习效率最高。
3、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1)交流第一节: 生:“风雨归程”说明香港历经了百年的沧桑,回归的历程是艰辛的。师:这百年的沧桑经历到底是怎样的呢?谁可以为我们讲述一下吗?
生: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师:哪个组还有补充的?
师:老师补充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小平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一国两制)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的构想。从1982年开始和英国进行了20多次谈判,终于在1984年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归还给中国。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有了归期,可以说香港是带着满身的疲惫回家了!师:其他小组接着汇报第一节。
生: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香港当成了亲人,要拉着她的手。生:我感受到,香港回归时中国人民激动的心情。
师:假如你当时就在香港交接仪式的现场,哪怕只有最后一分钟了,可你感觉? 生:时间好长好长啊,香港怎么还没回到祖国的怀抱啊!师:这是人们对香港回归的企盼。
师:那个小组来有感情地读这一节,把人们激动、企盼的心情表达出来。(2)交流第二节
师:此刻,钟声即将敲响,我们来汇报第二节。
生: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这句中的“脊梁”是指中国人的气节、骨气,说明中国现在强大了,扬眉吐气了,再没人敢欺负我们了。
师:最后一分钟,看不见,摸不着,但作者却把它写成了——
生:最后一分钟是旗帜、旗杆、脊梁、天空和土地、寂静和嘴唇。这是一组排比,同样像第一小节的拟人一样,将人们的心情写得更激动了。
师:是啊,一组排比,不仅写出了人们激动的心情,更将最后一分钟写得具体,形象。这样一写,诗中饱含的激动、自豪的意味有多浓啊!我们请刚才那个小组的同学为我们读读。
(3)交流第三小节 生:我们学了第3小节,根据老师的提示,我们了解了“虎门硝烟”这个历史事件,在“虎门硝烟”的历史资料中,我们知道了侵略者不仅想抢夺我们吃的东西,穿的东西,还想从精神上打击我们,从而掠夺我们的经济。
师:“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而鸦片战争又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开端,现在香港回归了,中华儿女百年来的耻辱在这一刻终于被雪洗了。
生: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是说中国近代史上有许多痛苦、屈辱的回忆。生:“那深入骨髓的伤痕.....”一句,是说现在虽然香港回归祖国了,但是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的难以忘怀的伤痛,人们不会忘记这屈辱的历史。
生:“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指的是《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生:“百年的痛苦和欢乐”一句中,“痛苦”是指一百多年来屈辱的俩是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痛,“快乐”是香港回归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无比欢乐。
生:“使大海沸腾”一句,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
师:是啊,这段历史是沧桑的一百年,也是屈辱的一百年。回顾历史,我们百感交集啊,我们的心里不仅有愤概,还有酸楚。负责第三小节的小组一起带着这样的体会读一读。
第三大组齐读第三小节。
师:在这最后一分钟里,作者想到了虎门硝烟、南京不平等条约,这些中国人百年的痛楚、百年的伤痕,在这最后的一分钟里终于得以雪洗,这怎能不让我们扬眉吐气?又怎能不让我们欢欣鼓舞呢?带着这种情感,我们一起读。
(4)交流第四小节 先读。
师:说一说从这一节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生:无比欣喜,对香港的美好祝愿。有感情的朗读:男女生比赛读。
四、拓展
1、出示《七子之歌》、,学生朗读。
师:这首诗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澳门的美好祝愿。
2、推荐朗读《乡愁》、学唱歌曲《我的中国心》,这些诗歌和歌曲都表达了中国人民浓厚的爱国情意!
第二篇:分一分教学实录
黄碧梅三下《认识分数》课堂实录 特等奖
一、直接导入,激发创造
师:同学们喜欢吃苹果吗?(喜欢)那我们一起来分苹果吧。(板书:分一分)(课件出示: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师: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坐得最好的同学,每人分到几个?(学生马上坐直)生1:每人得到2个。师:怎么知道?
部分生:4÷2=2(个)师板书:4÷2=2(个)
(课件出示: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
师:老师只有2个苹果,要平均分给2个积极发言的同学,每人分到几个? 生:1个。
师:怎么知道?
大部分生:2÷2=1(个)师板书:2÷2=1(个)
(课件出示: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生:半个。师板书:1÷2=
半(个)
师举起一个苹果图案,问“怎得到半个。(师用剪刀剪一个苹果模型,问:这样剪可以吗?)(生:不行)那怎样办? 生:平均分。师从中间剪开,(举起这个剪开后,但又合一起的苹果图案)要表示一半,只分,可以吗?(稍等片刻)生:不可以。
师追问:那怎么才是一半?
生:其中1边;/生手指,说那边;/那边也是(手指另一边)。师:哦,这边是(一半),那边也是(一半)。
师:你知道这个一半是怎么样得到的吗?与你的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位代表来说说?
生:我们认为先要平均分,然后其中一份就是一半了。生:要平均分2份才有一半。
师:听懂了吗?谁来把他们俩的话完整地窜起来? 生:要平均分成2份,拿其中1份。
师:很好!要表示“一半”,首先必须要“平均分”,并且要分2份,取其中1份。
师:你能想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请你把这个数写在草稿纸上。师巡视,让2同学到黑板板演自己的答案。
师:同学们都很了不起,能用数表示一半,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的答案,师:(手指0.5)这个0.5能表示一半吗?(可以)它是一个什么数?(小数)师:嗯,第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这个0.5,它可以表示一半。
师:再来看看这个数(手指),这个数我们没学过的,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用二分之一表示一半。就是说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
师:很棒,请同学们比较这2个数(手指0.5和,你感觉哪个数可以直接看出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稍等片刻)生:(师板书:
师引入:其实这个
是我们数学王国中的一个新朋友,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学习这样的数。
二、直观感知
师:一半可以用
表示,那这个苹果的 是怎样得到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展示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的动画。学生观看的过程中,师边说: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苹果的。)师:你能说一说这个 表示的意思吗?谁来?(1生说)师:全班跟老师说一遍好不好?(全班同学齐说,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边展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1份的过程。)
师:再请同学看,这个 跟刚才的一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啊? 1生:都是平均分2份,取1份。
师:这位同学真厉害,从一半推出了 的特点了。
三、深化认识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苹果的,那其它图形、其它物体的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64页,看到“涂一涂”这道题,你知道怎么样才能找到这些图形的 吗?(能)试试看?(学生动手涂,师巡视)
(大部分学生基本涂完的情况下)师:涂完的同学与你的同桌说说,怎么样才能得到这些图形的(选出2个同学的作品:正确的,但是涂法不一样,图形的美观度不一样)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判断这2个同学的做法对不对。生:都对了。
师:符合 的特点吗?
师:你能说说这个图形(手指正方形形)的 所表示的意思吗?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说?
师:找1位同学说说这个 表示的意思。
生: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其中的1份,涂色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师:表达得很完整。其他同学能跟着这些同学说一说吗?好,请说这个(手指圆形)。
生齐说:表示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2份,涂色部分是这个圆形的
师:好。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图形,(展示涂法正确,但涂法不一样的2个六边形)为什么它们涂色的部分不一样,它们都可以用 来表示呢?(能)为什么?
生1:因为他们涂的都是这个图形的一半,也就是。师:怎么样得到 的?
生:平均分成了2份,涂1份。
师:这2个图形都符合了平均分2份,涂1份的特点。
师:很好!不管是什么图形,或者不管怎么样涂,只要把图形平均分成2份,涂其中的1份,都可以用 表示。师:刚才老师也涂出了这个花瓶的,(展示花瓶从中间横着切开的情况)你说,我涂色部分能用 表示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因为没有平均分。师强调:对啊,其实我们在分东西的时候只要做到平均分才能用 这样的数表示。(板书:平均分)
四、类比迁移,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
1、认识几分之一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你想认识更多这样的数吗?(出示一张平均分成4份,涂了1份的正方形纸)你能用一个数表示涂色的部分吗? 生: 师:你能说说这个
表示的意思吗?(生自由说)师:现在,请一位同学来说说。
生1: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1份是这个正方形的。师:说得怎么样啊?表扬他。全班一起说说,好不好?
全班说:表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色的1份是这个正方形的。2迁移认识 :
师:如果我要涂出2份、3份……,将会得到一个什么数吗?(部分学生随便回答)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P65页,用涂一涂、填一填的方式,把折一折这道题完成。(学生操作,师巡视,一生的做法展示到实物展台)师:下面,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他的想法。
1生说: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上其中的2份,涂色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板书:)
师:大家说他涂的和所写的都正确吗?(正确)好,下面一题请全班一起说说。生齐说: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上其中的3份,涂色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
师:很好。最后一题填,对吗?(对)师: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
另外1生: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上其中的4份,涂色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板书:)
师:也就是全部。嗯,刚才我把刚才的这些图形和这些数放在这里,请你认真的观察一下,这些图和这些数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等待片刻)生1:线下面的数全部是4,上面的是1、2、3、4。师:为什么线下面的数都是4?
生1:都是平均分成4份。(那上面的数呢?)上面涂1份,下面就是1;上面涂2份,下面就是2;上面涂3份,下面就是3;上面涂4份,下面就是4。师鼓励:这位同学的眼睛真厉害,看出它们的特点了。3创造更多的分数,认识几分之几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很多这样的数(手指黑板),你能举一个其它例子吗? 学生举例:……
师:每一个同学自己心目中都有这样的一个数,你能把你心中的这个数在手上的这张纸上表示出来吗?开始吧。(学生活动,师巡视,选出2个代表到前台展示。)
师:下面,请这位同学说说她创造了一个什么数,是怎样得到的?(时间关系,此处我只让一位学生前台展示)
生1:我把这个圆平均分成8份,涂上3份,涂色部分是整个长方形的。(师板书:)
师:说得非常精彩!声音响亮,表扬你。(鼓掌)师:你们知道没涂色部分可以用一个什么数表示吗? 部分生:
师:能说说这个 表示的意思吗?
全班: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没涂色有5份,没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4引出定义: 师:(指着黑板中的数)像刚才同学们所认识的这些数,我们都把它统称为分数。(板书小标题:认识分数)
师:就像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字一样,分数的各个部分也有它自己的名字,现在,请同学打开书本P65页,阅读中间部分的内容,看看,在分数中,它们都各有什么样的名字,都是怎么读的?(全班自學)
师:下面,老师要检查一下我们的同学掌握得怎么样?(指着分数线)你知道这条小小的线叫什么吗?(生:分数线)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平均分)板书: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这个数叫(生:分母),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分数线上的数叫(生:分子),它表示的是其中要表示的几份。
师:通常,我们写分数时,都是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示范 的写法)你能读出这个分数吗?(四分之三)(板书:读作:四分之三),你能读一读黑板中这几个分数吗? 全班:……
六、练习巩固
①、师:看来同学们掌握得不错!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闯关?(有)(出示课件)小小法官:闯关
1、蓝色部分都是图形的 吗?说一说。(稍等一会儿)
师:好,下面请同学用手势(√或×)告诉我,第一个(生举出:√)为什么? 师:都同意√吗?(同意)为什么? 部分生:因为平均分成2份。
师:所以涂色的1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很好,下一个。(生边手势表示错,边说:不是)师:为什么?
生:因为都没有平均分。
师:很好,所以在分数中,没有平均分是不行的。那第3题呢?(生:可以),一起来说说这个 表示的意思。第4题(生:不行),都是这样认为的吗?(生:对)为什么?
生:也没有平均分。
②、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书本P66页第1题)
师:好!闯过了第一关了,接下来,第二关,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P66页,完成练习一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做完的举手)
师:谁来告诉老师,第一幅图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举手的一起来。生1:八分之五,(生说师写)
师:看看老师写的对不对?(对)你能说说这个八分之五表示的意思吗? 全班同学齐说: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5份是这个图形的八分之五。
师:那没有涂色部分呢?谁来说?举手的一起来(生:八分之三)师:接下来,第2幅图,找一位同学告诉我?(三分之一)(师写)对吗?(生:不对)为什么?(写反了)师旁边重写。认为老师这样写对的请坐好。生坐直。
师:接下来,最后一个。
生1: : 师:对不对?(对)好,第二关闯过了,现在,请看第三关:说一说。
3、说一说
师:你能说说这个 表示的意思吗?
1生:表示把一段绳子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根绳子的。师:很好,接下来,看第2个。一起来。
生齐:表示把星星平均分成5份,涂其中的3份,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的五分之三。
师:最后一个。
生1:表示把6个图形平均分成6份,涂色的5个是这个图形(整体)的.七、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都顺利闯关了。
1、播放课后的“你知道吗?”
师:其实,九章算术中记载,我国的古人用分数比欧洲人早用了一千四、五百年时间,读完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1:我们的古人是很厉害!生2:我国的数学家很了不起。
师:所以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好好学习。
2、师:现在,请同学回忆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认识了分数。
生2:我知道了分数各部分名称。
生3:我知道了平均分在分数中很重要。生4:知道写分数的顺序。生5:知道了分数的读作。
3、师:看来,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都不少。其实,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到处可见。下课后请和你的爸爸妈妈一起找找:生活中哪里可以找到分数?这些分数都表示什么意思? 把它们记录在堂上本中。(全课终)
第三篇:分一分教学实录
《分一分》
(一)——认识分数
海城新东小学
罗欣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分一分》
(一)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P67~69《分一分
(一)》。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呢?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要另想办法表示“一半”,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创造,感受表示“一半”的方式其实是很多的,引出分数。进而,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 等操作活动过程中“创造”分数,理解简单的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
如何在本课教学时做到位而不越位呢?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四方面: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怎么样表示“一半”的过程,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会读写分数。
2、通过折纸活动,创造分数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分数的意义。
3、感受分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分数的概念是初次接触,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概念。而其实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一半”等名词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口头语言中,只是还不曾想过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表示简单的分数。
四、教具学具准备
苹果图形、剪刀、正方形、长方形、圆、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这是哪部动画片呢?小羊们在干什么?美羊羊和懒羊羊摘了一大筐的苹果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帮美羊羊和懒羊羊一起分苹果好吗?(板书课题)
师: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只小羊,每只小羊分几个?怎样列式(2个)
师: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只小羊,每只小羊分几个?怎样列式(1个)师:有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只小羊,每只小羊分几个?怎样列式(半个)师:这半个苹果怎么得到的呢? 生:平均分成两份。
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苹果吗?
学生动手创作,教师让学生展示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1/2这个数更能直接的看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实1/2就是我们数学王国中的新朋友,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认识这样的数。
(二)、新课学习: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个1/2我们是怎么得到的。它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就是这个苹果的1/2 生:同座交流1/2的含义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个苹果的1/2,那么其它图形其它物体的1/2请同学们在练习题中找到涂一涂这道题,然后涂出这些图形的1/2。生:涂色。
师:涂完的小朋友,请先小组内互相交流检查一下。师: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学生作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师: 刚才我们认识了1/2,你还知道哪些象1/2这样的数?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分数。
师:你能用老师发给你的图形表示你心目中的这个数吗?
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式来表示一个分数。学生小组交流,然后再汇报。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我们学习的和创造的这些数,其实就是数学王国中的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请同学们用自学的方式来了解它。
学生自学认一认这部分知识来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同时介绍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三)、合作交流,巩固新知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分数,谁能说一说老师手中图形的涂色部分,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生:1/4 师:涂出两份呢?(四分之二)三份呢?(四分之三)四份呢?(四分之四)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和它对应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汇报。
师: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师:同学们真聪明,发现了分数中这么多的奥秘,下面老师想出一道题来考考你。你知道?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吗? 学生分析解答。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一部分内容以前是四年级所学习的内容,而新教材整合为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把认识分数作为一个单元,足以说明学生建立分数这个概念需要一个过程,同时对意义的理解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学习时需要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实验操作、观察、判断等直观手段,逐步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分一分
(一)》这节课,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苹果”游戏,引出分数,在活动交流中初步了解分数的意义,逐步懂得分数的读法、写法以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以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新课标理念。纵观全课,这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活动中渗透新知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数学知识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活动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以数学故事引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为学生在分数是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这一方面作了铺垫。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折一折(折不同形状的纸),涂一涂(涂自己想表示的分数),说一说,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的读写。在活动之中,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建构。教学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型展开。
2、面向全体学生,让孩子成为学生活动的主人。
这节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学生参与面广,达到了百分之百动手参与,在全员参与中通过观察、思考、领悟、理解逐步来认识分数。本节课的引客,数学游戏是全体学生参与,在认识1/2这一环节中,每一位学生都动手折一折,涂一涂,感悟1/2,在认识分数这一环节中,全体学生又一次通过涂色和表述,了解2/4,3/4,4/4。在动手实践中,每一个学生自由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并用学具把它表示出来。从始至终,全班每一个孩子充分参与动手实践,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实现了让学生成为主人这样的教学意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在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及时引导和点拨。
总之,这节课实现了我的设计意图现了课改的精神。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有不,体足之处:
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自己比较紧张,也由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验不够丰富,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是不够灵活。由这一点,我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才能落实教学任务。这也是我平时教学中的困惑,是我在教学中进一步需要加强之处,这也是对我的另一启示。
数学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探索和努力,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与新课程共同进步。教研员点评:
这节课,教师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1.学习内容生动具体、富有活力
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先表示出各种图形的1/2,突出1/2的本质属性,然后再具体地感知其他分数。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一开始,教师以情境自然引出分数,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这样,学生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体验到创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市推荐等级:甲等
第四篇:《最后一分》教学案例1
《最后一分钟》教学案例
《最后一分钟》这幅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圆了一个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团聚梦,也是我们十多亿中华儿女无比激动振奋的日子。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倾诉了自己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怀抱的这最后一分钟里的思绪。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信息社会的要求,还能更好地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整合。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作为课前预习一部分,有许多孩子带来了色彩鲜艳的图片,科普杂志等,在一起交流,从而使他们明白,上网查资料比较快捷,但身边的书籍,报纸等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好帮手。
师:请汇报自己收集的资料。
生: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生: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生: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生: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生: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师:从这些资料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师:如今,看着缓缓上升的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听着耳边传来的国歌声和人们轻轻的呼喊声,作者想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香港回归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多么让人激动。
师: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和心头之恨。如今香港回归,这百年的屈辱在这一刻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可以扬眉吐气,怎不让人欢欣鼓舞呢读了这首诗,你还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师:“三分诗,七分读”。让我们在读中体会诗歌情感。(师范读)生:我听出了激动的心情。
师:读着这首诗,哪些语句让你感到热血沸腾?
生:“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香港当作一个亲人,与之谈心,饱含了对香港的深情。
师: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
生:香港回归了,这是自豪、激动、喜悦的泪珠。师:怎样理解“使大海沸腾”? 生:人们的激动的泪水很多。生: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
师:香港能如期回归祖国,离不开祖国的日益强大,繁荣。继香港回归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有台湾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我们祝愿祖国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吧!
第五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
教师:丰惠中学刘建松 班级:高一(8)班
设计要点:讲讲故事,叶救了谁,叶是什么,揭开谜底。宗教情怀
师:生命中有太多的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这就是米兰。昆德拉所说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片普通的叶子,居然能左右一位花季少女的生和死,不知你信还是不信?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欧亨利就是通过这样的一片叶子,展示了一个意味深远的故事,那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片叶子。让我们用心的触摸这片最后的常春藤叶。(要求朗读标题两遍,一遍比一遍响亮,这是一节示范课,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打消学生的拘束感,活动活动)
师:小说家是很会讲故事的人,我们围绕这一片叶子,讲一讲人与叶的故事。用最简洁的语言把故事讲出来。(这里的意图是迅速简略的了解情节,剑指要害)生:小说中有琼珊、苏艾,贝尔曼三个人、生:还有琼娜和医生
生:琼珊和琼娜是同一个人。
师:主要还是三个人,这三个人的相似点是
生:都是穷困的画家,两个年纪轻,一个年纪大。师:用最简洁的语言把故事讲出来,(学生概括内容,老师相机点拨)
师:老师把同学们的故事压缩压缩,琼珊数叶等死,苏艾因叶助人,贝尔曼画叶救人,老师概括的十二字真言精不精辟? 生:精辟
师:高不高明? 生:高明。
师:看来这是一张很神奇的叶子,常春藤叶救了谁? 生:琼珊
师:琼珊是一个等死的人,虽然像史铁生所说的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的想的,更何况等死是一件很痛苦很煎熬、很崩溃的的事。
师:得了肺炎一定会死吗? 生:不一定。
师:这可能包含着一个心理暗示的问题。琼珊把自己幻觉中的死亡和一张藤叶的自然的死亡连在一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学生能很容易的找出句子,然后朗读)(在文中22、24、28、41段具体如下:
(22、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
24、“你用不着买什么酒啦。”琼珊说,仍然凝视着窗外,“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28、因为我要看那最后的藤叶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
41、“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夜一定会掉落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师:这应该是人幻觉中的死亡,可能人的死亡有两类,一类肉体的消亡,另一类是 生:精神的死亡。
师:很多同学在课前有个疑问,为什么叶子,掉了,琼珊就会死亡,叶在人在,叶亡人亡,(学生沉默)(这是个难点,也是突破点,老师该如何引导,需要耐心)
师:这种事情外国小说有,其实我们中国的文学名著中类似的也出现过。比如红楼梦中的一位美人 生:黛玉葬花。
师: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师出示葬花词)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师:黛玉葬花你能理解,那是多情善感,如果王熙凤葬花,那是 生:矫情,师:假如老师背了锄头在葬花,那是 生:滥情
师:同样是人,差距怎么这么大?这张叶子也一样,老师不禁感叹,常春藤叶啊,谜一样的你!
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最后的常春藤叶救了谁?(学生很惊讶)师:最后的常春藤叶还救了谁?(学生思考)生:救了老画家,贝尔曼 师:继续说,生:老画家花了一辈子画,终于画出了杰作,完成了他的心愿,藤叶救了贝尔曼。师:同学们同意不? 生:同意
师:那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谜一样的贝尔曼?
师:朗读第一处出现贝尔曼的段落,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生朗读30自然段)师:说说对这位老画家的第一印象
生:说脑袋像萨迪尔,是个怪物,很恐怖。生:很失意的人,画出的画没人要,很穷困的人 生:像个乞丐,很肮脏
师:你说艺术家像乞丐。可贝尔曼自认为是 生:保护楼上两位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师:一般来说看家恶狗,那可是很厉害。贝尔曼在文中说了两处话,具体不能用说而是 生:嚷
师:让我们用贝尔曼的语气来嚷一嚷(学生自由的嚷,然后集体嚷。)(对文本的解读是理解的关键)
师:贝尔曼说谁傻? 生:琼珊
师:为什这样说 生:关心他,爱他。
师:对,像父亲爱女儿一样爱他。第二段话出现两次天哪,在哪种情况下说天哪 生:痛苦伤心的时候,为琼珊伤心痛苦。师:是啊,是啊指的是什么?
生:相信自己能画出杰作,对艺术的忠诚和执着。
师:如果贝尔曼真的是一条狗,那是一条善良的有同情心的忠诚的狗。他的理想是 生:画一杰作。
师:文中哪几处提到杰作?请同学们找出。(学生找出四处)
师:这四处的杰作怎样理解(学生考虑)
生:前几处杰作不是杰作,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这里杰作有讽刺调侃的味道,生:是说这个老头能力有限,好高骛远,生:最后一处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那是真正的杰作,是他用生命换来的。是当之无愧的杰作。师:那是歌颂和赞扬的。
师:有理。那文中第一次出现杰作的这张叶子是在哪里?(学生找出,可是,看那,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学生大声朗读,老师大声朗读,这是生命的颂歌,这是不屈的傲然,这不是一般的象征,是美丽的象征,是诗意的象征,是战胜死亡的浪漫,作为教者,理所当然为这片神奇的叶子而震撼。这是文字的胜利,这是信念的胜利,更是真善美的胜利。这就是着片叶子的真正的神奇)。
师:在结尾时候,我们已经知道画这张叶子不容易。在凄风冷雨中充血的眼睛老头在雨中爬到高处,二十一英尺,很难,可能还喝了些酒,更是难上加难。为一个毫无关系的女画家画画,只能说明在寒冷的冬天中还有温暖的春天的存在,在冷血的社会中人性的光辉的闪烁,这是一片永远永远不会凋零的叶子,他不仅仅是片叶子,还有其他一些东西的存在。师:我们在来留意老人给我们留下的完成杰作的工具
生:梯子,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绿色和黄色的颜料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还缺少一样东西。生:灯笼
师:燃烧的灯笼。这里燃烧的灯笼你是怎样理解? 生:在黑暗中,需要灯笼才能画画。师:那如果人生活在黑暗中呢?
生:那灯光给人以光明和力量,给人以希望。师:这里不仅仅是灯笼,还代表 生:一副火热的心肠。师:这一张永不凋零的叶子才是真正的杰作,贝尔曼用生命中所有的日子集中在这一个夜晚。那个苍老的背影在渐渐的模糊,但不会老去,老师想到另一个巨大的背影,朱自清笔下那个为儿子过铁道,爬月台的肥胖的的父亲的背影,这些成为了我们记忆中的经典。师:叶子救了谁?
生:拯救了贝尔曼,拯救了贝尔曼的灵魂,师:叶子,谜一样的你,我们马上要揭开谜底了,这里不得不提到医生看出的一个药方,针对琼珊的肺炎。
生:心里有没有值得想两次的事情比如——男人 师:男人代表 生:爱情
师:我们在文学中看到太多太多的爱情力量,问世间情为何物 生:直教人生死相许
师:爱情对这个女孩有用吗?没用。师:在她的心中的愿望是
生:到那不勒斯去写生。文中他提到两次。这是爱情与理想的PK,爱情失败了。
师:贝尔曼的理想画出杰作,老师问一个很幼稚的问题?为何是常春藤叶?换做樟树叶,梧桐叶可以吗?(学生思考)
师:这到底是怎样一片叶子,谜底即将揭开。生:是理想,是信念
师:有点接近,在确切些。
生::是艺术的理想,为艺术宁可放弃生命的理想。师:很好很好。在国外,常春藤叶的有特殊的含义,(出示投影在希腊神话中,常春藤代表酒神——迪奥尼索司(Dionysus),有着欢乐与活力的象征意义。它同时也象征着不朽与永恒的青春。常春藤代表着艺术的常青。琼珊视叶如命,其实是把艺术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爱艺术胜过爱生命,一旦艺术生命消失了,那作为个体的生命就死亡了。黛玉葬花葬的不是花,是自己的艺术的生命,琼珊数叶数的不是叶子,而是自己的艺术,贝尔曼画叶就是自己艺术生命的杰作。
师:这就是艺术的救赎,肉体的消失,灵魂得到了解救。这里是宗教情结。我不下地域,谁下地域。丰子恺曾说:“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艺术家之最高境界,实与宗教相近。为其有宗教精神在焉。”它的慈悲、博爱、真、善、爱恰恰是人类最需要的东西,更是一个艺术家不可缺的品质。罗曼。罗兰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是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贝尔曼就是这样一位坚守艺术理想,撒播关爱情怀的大写的人,完成了人世间真正的杰作。老师改编《相信未来》来结束,当蜘蛛网无情的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的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坚守心中的道德准则,用人性的光辉画下:最后的常春藤叶。(如有时间,出示梵高的作品《星空》《向日葵》)
小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