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版画教学的方法与运用探微
幼儿园版画教学的方法与运用探微
摘要:版画的灵活性与创新性适合学前儿童,幼儿园开展版画教学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协调眼、手、脑的一致性,提高审美能力。文章结合教育实践,研究幼儿园版画教学的方法与运用。
关键词:幼儿;版画;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69-01
版画是一种非常符合幼儿心理与兴趣的艺术形式,幼儿版画教学应该以幼儿的兴趣培养为主,以简单方便的操作和丰富有趣的内容来吸引幼儿,引导幼儿积累版画学习、创作的经验,增进幼儿对美术学习、创作活动的兴趣,善于表现个性。
一、粉印、油印版画
材料:吹塑?、油墨、废报纸、铅画纸(或其他纸张,如白纸、卡纸)。油墨可以有几种颜色,通常是黑色、红色、蓝色,其中以黑色效果为对比最强。工具通常为画笔、铅笔、刷子。创作方法:第一,制版――用铅笔在吹塑纸上画出要表达的图画(注意:要让幼儿用力画,要画出较深的凹线,但不要把吹塑纸划破),画面线条要丰富,有较多的曲直、长短、疏密的变化,装饰意味要浓,每个人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变化。第二,上色――用刷子或毛笔在各种颜料中沾色进行涂抹,注意颜料不要用太多。第三,印刷――将纸盖到上好色的版上,用手轻轻按压,直到看到颜色均匀印在纸上,把纸轻轻从版上揭下来。如果版过大或用色过多,也可用透明胶将版与纸贴在一起,以防混色。如果用宣纸以外的其他纸印画,要用一个不锈钢小勺的底部用力印刷。第四,晒干――画纸平整地放在另外的地方,或者挂在一处。
二、实物版画
材料:周围生活和自然界中有纹路的较薄的物品(如旧毛巾、窗帘、各种线、布、木板、蔬菜等)和可以做成纹路的物品(如纸、线、毛发、蛋壳等)、油墨、乳胶、废报纸(打油时放在版或画的下边,保持桌面干净)、铅画纸(或其他纸张,如白纸、色纸,白色纸效果较好)。油墨可以有几种颜色,通常是黑色、红色、蓝色,其中以黑色效果为对比最强。工具:滚筒、剪刀、光滑硬实的圆形物品、棕刷、上油板。创作方法:第一,上油――把油墨用刷子刷在各种实物的表面。第二,印刷――把上好油的版放在另外一张干净的旧报纸上,再取铅画纸(或白纸)放平整,纸张不能有折皱,用棕刷轻轻扫平,用光滑硬实的圆形物品印刷(需要比吹塑版画用力,因为纸版本身就会吸收油墨),要一只手压住纸和版,纸和版不能串位,印刷的中途不能拿起来,否则会错位,只能从印刷的背面观察。观察到油墨上到画纸上较均匀就可以揭开画纸。第三,晒干――画纸平整地放在另外的地方,或者挂在一处,需要一天时间才能晒干。特点:真实性强,趣味浓厚;简单易操作;不需要长时间的创作;作品的可塑性强,幼儿可以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做出丰富多彩的变化;能拓展幼儿的思维与想象,比其他绘画形式需要更多的思维与动手活动。
三、吹塑纸粉印版画的教学
首先,在每周的一日活动中开展特色活动。根据中班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单元主题活动内容,在一学期中开设了“我的五官”“国旗飘飘”“秋叶”“海底世界”“神奇的雪花”等版画课程,从多种角度发展幼儿的版画水平。如“我的五官”重在让幼儿进行制版的训练,对上色要求较低;“海底世界”则要求幼儿用丰富、浓重的色彩进行滚磨、拓印,既练习了幼儿对工具的使用,又使他们更熟悉色彩的搭配。其次,在游戏中结合特色活动。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因此将版画、拓印内容投放在游戏区内能让幼儿在游戏的同时发展版画水平。如在自主性游戏的“服装店”“饰品店”中引导幼儿用版画的花朵、绿叶或各种图形装饰衣服和饰品,同时根据主题与季节的变化,引导幼儿自主创新更多的图案进行装饰。
四、利用幼儿的版画作品进行班内区域的环境创设
幼儿用自己的版画作品装饰环境与区域,能够发展他们的版画水平。幼儿在活动室的各个角落看到自己的作品时,会萌生自豪感与喜悦感,能更加积极地投入版画活动中。如建构区内城堡的图形,让幼儿制作“砖块”拓印上墙,城堡变得更加生动。又如阅读区内的小花丛,将教师制作的假花与幼儿作品《花儿朵朵》放在一起投入阅读区中,既美观又富有童趣。
五、及时纠正幼儿在活动中不正确的行为
第一,教师要让幼儿互相学习。教师可以让版画技能较好的幼儿通过帮助、讲解,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幼儿。第二,教师要在每次版画活动结束后对本次活动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教师应该每次都让幼儿吸收正确的经验,逐渐积累,注重讲评、鼓励与表扬。幼儿非常注重老师的看法,尤其是当他完成一幅自认为不错的作品并向老师展示时,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赞美。这时,教师可把幼儿的作品通过视频展示台向大家呈现,放大其优点并仔细描述,让这个幼儿得到满足的同时激励其他幼儿,使幼儿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影响。
六、结束语
幼儿版画是融画、剪、贴、印为一体的综合手工制作活动,能满足幼儿喜欢动手的愿望和要求,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实际能力,确定版画教学目标,通过易于操作的材料进行版画创作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孔起英,王健红.版画――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资源库[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蔡迎旗,海鹰.自主学习: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之需[J].学前教育研究,2016(03).
第二篇: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微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微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代诗歌的宝库有极其丰富的瑰丽珍宝。诗中情、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犹如天上璀璨的明星,闪发出迷人的光芒。长期以来,由于诗歌教学策略滞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对我国悠久诗教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也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如何切实提高诗歌的有效教学,成为我们当前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一、媒体创境,激发诗歌学习兴趣
所谓的“情”,就是教材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教材中所描绘的形象及景物画面。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充分发挥电教媒体手段的优势,创设趣味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例:教学《过故人庄》一诗时,可放一段农家生活小录像,景物由远及近,村边绿树环抱,郭外青山相依,溪水潺潺,菊花灿灿,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幽静闲适。小院内鸡在叫、鸟在鸣,轩窗小开,主客饮酒交谈,窗前的打谷场和菜圃黄绿相间,宽敞而舒展。临别在即,率真的主人再次相邀重阳赏菊,客人含笑点头应允。一个普通的人家,一餐鸡黍的款待,鸟鸣鸡叫的悦耳,泥土稻花的清香,农家田园的和谐景致,在平淡中蕴涵了深厚的情味,自然引起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反复诵读,领会诗歌情感之美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是通过抒情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诗经》的《大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以诵读著称的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说:“有时,诗文中的感情需要诵读的人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充。”实践表明,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读,细细品味诗歌的节奏、韵律,不仅能让学生体味到诗歌的语言美,更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诗意,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例:《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追歼袁绍凯旋而归,途中登临碣石山时而写。当时作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那种踌躇满怀,壮志凌云的气概凝聚于笔端,挥洒在字里行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以想象奇特的诗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自己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指导学生朗读时,同学们采用高亢喜悦的语气,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诵读,读出了诗人的沉浮、诗人的
豪迈,以及力挽狂澜、主宰一切的雄心。再如,读《春望》一诗时,应指导学生把握其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情感基调;读《过零丁洋》一诗时,可指导学生把握其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情感基调;读《渔家傲》一诗时,可指导学生把握其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情感基调;而读《归园田居》一诗时,可将情感基调定位为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等等。
三、学会分析,把握诗歌表现手法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学生把诗歌读懂。诗歌创作运用的表现手法比较多,比兴是很常见的一种,运用比兴,可于事物的微妙处来产生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梅”、“兰”、“竹”、“菊”、“松”等意象常用来表达诗人忠贞、高尚的品格。见元稹《菊花》一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就是借菊花来表达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的节操;如,“花草”、“春风”、“莺燕”、“泉溪”等意象多是用来抒发诗人的闲情逸致。见白居易《钱塘江春行》一诗:“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就是选取了“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意象,来表达自己对早春的喜爱及喜悦之情。再如,“杨柳”、“舟船”、“长亭”等多用于抒发离别之苦。见柳永的《雨霖铃》一诗:“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是借杨柳来表达诗人的离别愁绪的。
四、尝试练笔,延伸诗歌学习能力
新课标强调淡化文体,鼓励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目的就是提倡学生作文中写我所想,写我所感,而诗歌写作的特点正与新课标的写作理念相契合,这就为诗歌写作提供了理论依据。青少年是人一生中感情最为丰富和活跃的阶段,这也为诗歌写作提供了可能条件,用诗歌记录学生的丰富情感,记录成长的烦恼和喜悦,不但可行,而且有益。实践表明,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练笔尝试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在具体练笔时,可采用仿写、改写、创作等各种练笔手段,以此更好地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例:一位教学《石壕吏》后,引导学生将其改写为散文。改写后,文章中不但增加了一些如背景的交代,差吏抓人的情景,人物神态的刻画,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等内容,还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如孩子的啼哭声、门被踢开的情景、老妇人被抓走时满腹心酸的回望等等。如此情节的增补,不但忠实于原作的精神,而且使原作的诗意得到充分体现。
同时,对于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不可多得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的写作能力到达一定程度时,教者应积极鼓励学生学写古典的格律诗以及现代自由体诗歌。
总之,古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影响深远悠长。诗歌教学作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今后的教学应不断加大其有效教学策略的思考与研究的力度,从而更好地为诗歌教学服务,让“诗歌营养”充分浸润学生初中时代的五彩生活。参考文献
[1]张波;中学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模式论 [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戴军;
[2]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年11期
第三篇: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方法探微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文题:《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方法探微》
撰写: 陆 广 新 单位:白山镇代桥初中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daiqiaozhongxue@126.com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方法探微
关键词:
小说阅读 文学欣赏 阅读方法 粗读 研读 品读 延读 回读 内容提要: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如何阅读好小说?这是每个语文教师要思考的问题。要在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阅读主体性,同时又让课堂教学不放任,有层次有目标,那就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策略,本文中介绍的“粗读“研读”“品读”“延读”“回读”五读法就是本人的一点经验积累。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人文主义”这面大旗的感召下,文学作品及其阅读教学备受关注。中学语文新课程中,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就设置了相对集中的小说阅读主题单元“小说之林”,然而与我们教师的重视程度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学生普遍不喜欢小说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偏低,更谈不上什么阅读欣赏水平和审美品位。反差如此之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走向中学生,走向中学语文教师,他们对于小说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传统情景故事的层面上。同时,受种种功利因素影响,我们的学生和教师对小说阅读教学不重视甚至忽视的态度倾向相当明显。而走进中学小说阅读教学“现场”,小说阅读教学内容泛化、反文学化、僵化、全面无重点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小说阅读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喷薄的载体,面对激情洋溢的文本,该如何引领学生“识路入情”,唤起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进而纵深挖掘文本内涵,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面临的课题。经过多年的教学比较、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粗读”、“研读”、“品读”、“延读”、“回读“,有助于解决学生小说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格发展,适应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下面是它的操作流程和策略: 一、粗读
所谓粗读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站在一个高一点的位置上来客观感知课文,审视小说作者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高屋建瓴的方式梳理出情节脉络,来学习字词,解题审题,理解层次和感知情节的起伏波澜,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初步印象。具体的实施策略是:
1、熟读课文,扫除障碍。“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攻读,方可培养、积累语感。在教学实践中,我一般要求学生在新课预习时初读小说两遍,第一遍了解小说叙述的故事,并且对主要人物形象有所了解,第二遍主要是利用工具书扫除障碍,这里的障碍既包括字词障碍,也包括一些关键句的疑难障碍。学生在读的方式上可不拘一格,如默读、朗读、速读、小组竞读等。一般而言,较长的作品可安排课下默读或者是课堂速读。较短的作品则在课堂上阅读,同桌之间可以形成互动和交流。
2、结合课文,积累常识。优秀的作品来源于杰出的作者。他们的作品有些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有些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有些折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大变迁……了解这些作家,吸收他们的精华,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也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如读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热爱生命》,学生就能感受到荒原上的淘金者所表现出的顽强和坚韧,这恰恰是人类生命的可敬之处;阅读《红楼梦》,学生不光能感受到作者曹雪芹坎坷的身世,并且能对封建王朝中贵族青年的人生情感、理想追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了解大意,初知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学会撷取课文大意,循文导法,理清作者的叙事线索,把脉作者的行文思路。在阅读中只有了解文本的逻辑层次与有机联系,才能深入了解文本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那么教师在学生撷取大意时,应重点指导他们把握文章脉络的方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人物关系、文章线索、感情脉络、事件变化。不同的小说叙事的脉络是不相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区分,如《孔乙己》叙事就是以孔乙己的一生悲惨不幸的遭遇为主线的。《“诺曼底”号遇难记》就是按事件的自然发展作为情节的主线。
粗读正如摄像机,文中“故事”尽收眼底,这个过程为下面的研读打下了基础。
二、研读
所谓分析性研读就是打破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课堂模式,引导学生围绕可以涵盖整篇课文的一两个专题,作研究性阅读的课堂教学方式。其目的是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研究专题的阵地,让学生沉浸于作品语境中,开展研究琢磨品味,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组织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实践探索和创造的能力;培养个体生命的探索激情、好奇心和责任心,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其关键是铺垫切口,提炼专题,展开研读(拓展创新)。切口要小,抓住一点,由“点”运而 成为“线”,以“线”串“珠”;专题要“专”,要能涵盖全文,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研读要到位,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并合作交流,要调动多种思维的活力,并力求求异思维的发散。具体来说,笔者运用了下面几种研读思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突破中心,全面开花。这种方法适合于内容比较集中,主旨比较突出的课文。例如学习小说《甜甜的泥土》,当学生读完小说后,我安排的学习重点是先来突破小说的主题思想。为了降低难度,我让学生仔细研读本篇小说的文题,“甜甜的”,泥土为什么是甜甜的呢?甜的不止是大白兔奶糖,甜的还有身边人的关爱,有老师的关心,有妈妈默默的关心与牵挂,通过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这篇小说的主题:本文通过写小飞的母亲在小飞生日这一天煞费苦心给小飞送来生日礼物,表现了亲情的甜蜜、温暖与美好。
2、化整为零,聚零为整。对于一些情节比较复杂,头绪比较多的课文,仅靠一个问题情境作为研读专题很难覆盖全文。即使找到了一个问题,也会使学生觉得范围较大,增加问题难度,这种文章可采用“化整为零,聚零为整”的方式。在研读的过程中,教师设置的思考问题可以从多角度编拟,同时让这些问题又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咬文嚼字,力透全文。我们常说“人贵直,文贵曲”,文学写作的“曲”主要表现在语文的丰富性,表达的含蓄性和意象的复杂性等上面。失之,文学就不能成其为文学。正是如此,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往往能起到穿透全文的效果,教师在引导学习过程中,如能恰到好处地抓住这些语句,便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两种教学策略:
(1)品题眼。题目重于课文,犹如眼睛对于人一样重要,抓住题目,就能明白文章的要义。另外借助题目来引导问题情境,也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因为题目踞于文章之首,最先印入读者之脑,如能借题目生动引入,学生心里活动指向集中,就会产生阅读兴趣。“品词”的关键在于挖掘题目中隐含的兴奋点,以激起学生想要了解究竟的悬念和急于研究的欲望,从而为研读开一个好头。如教学小说《百合花》时,我就让学生细细来评这个题目,我抛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小说题目取名百合花?此问一出,学生便有了许多的答案,在品读的过程中也理解了小说的主题。
(2)炼文眼。文章表情达意是否得体动人,全在于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因此我们 在展开研究时,也要抓住那些“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句子入手来探究全文,统揽全文。
以上两种研读专题的提炼方法,是笔者在小说教学实践中尝试后的浅层次体会,本着“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和阅读方法的自主性”原则,旨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会处理反馈信息,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品读
所谓鉴赏性品读,就是在感知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去鉴赏和感悟课文。读书有两种境界:“入书”、“出书”。“入书”即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出书”则是“鉴赏和感悟”课文。阅读过程如果只是“入书”,便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鉴赏和感悟课文(即“出书”)就显得十分重要。
1、词语为触媒。“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好的文章无论是在情节的安排上,还是在人物性格的多杂性的设计上都很讲究。同样,一篇好的文章对词语的选择也必定很考究。“一语双关”便是对词语很妙的称道,要在词语上给读者留下无穷想象的余地,文章才会余味无穷。阅读时要指导学生咀嚼词句,体会一些词句的弦外之音,品味出这些文句的深刻含义。《孔乙己》一文的结尾“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大约的确”便值得学生深思。
2、标点处引发。高明的作家在创作时,不仅致力于遣词造句,还在运用标点符号时,再三斟酌。标点用得巧,可以引发读者对文章的阅读悬念,激发阅读兴趣,要想真正深入理解课文,不妨留意作者对标点的巧妙安排。
3、质疑为契机。培根说过:“一个人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而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处开始,则会以肯定结束”。可见质疑对于学习有多重要。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时,奥楚蔑洛夫“变色”速度的快是惊人的,但难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且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如果学生能从这些方面去思考和质疑,我觉得我们老师都应该加以鼓励。
4、结局再猜想。文章总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能够以语言中的情感力量来打动读者的文章便是好文章。可有时课文已戛然而止,读者的情感却还停留在文章中,情致还意犹未尽,尤其是小说,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时教师若能在不违背课文对阅读的制约和规范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去研究探索,去合理发展课文的情节意蕴,无疑会十分有力于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强化情感的熏陶。文章本有限而想象无限,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往往会留下较多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这些“空白点”为学生阅读信息的拓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延读
语文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就好比一只船上的双桨,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两只桨缺一不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200万字以上,并提出了阅读作品建议,推荐的名著中小说就站到了6部(不包括教师推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拓宽视野,增加阅读知识信息量,提高语文素养。
1、纵式:思辩性研读。长篇著作故事情节长、人物关系多。课文节选的往往只是一回、一章,因而学生学完课文后,故事结局、人物命运却牵动着他们的心,正如萨特说“阅读时,你在预测,也在等待。……你等待它们来证明你的预测是否正确。”在这种阅读状态中,读者的创作与作者的创作齐头并进,不断交流,“创作”与欣赏合为一体,阅读的愉快与收获也不是一般的阅览可以比拟的。
2、横式:专题性延读。与思辩型延读相比较,专题型延读更能体现研究性阅读探究能力的发掘。所谓专题型延读即阅读同一作者关于同类人物,同类主题的文章,以进行相关性研讨。如学《阿Q正传》、《孔乙己》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归纳两个人物的相同之处:他们身上都集国民的劣根性于一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便是鲁讯的评价。再让学生来阅读《祝福》、《故乡》,把4个命运相似的人物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使学生对鲁讯的写作风格(如匕首)、批判主题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有深一层次的认识。又如在阅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对《项链》、《麦琪的礼物》等进行专题研读,挖掘不同社会背景下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体会文学大师的艺术造诣。
五、回读
中学生阅读的课本教材小说内容,一般比较浅显易懂,这是因为在课堂上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还有一些教辅资料可供参阅。但是,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未必有老师的指点,想把一篇长篇小说或是一部名著一次读懂消化,这是很难办到的事。这时我们就要教会我们的学生“回读”。
回读,就如牛之反刍,一次消化不了,可以重新来消化一次,精华就这样被慢慢消化吸收了,“一口想吃下一个胖子”是很难办到的事。初中教材中推荐的名著如《水 浒转》《西游记》就非常适合学生回读几次,每读一次都应该有新的体验,新的收获。如果只是读一遍,囫囵吞枣,走马观花,想必印象肤浅,收效甚微。
阅读小说正如游览胜景一般,需要仔细观赏领略。“粗读”为我们描绘导游图;“研读”引领我们走向各景点;“品读”赋予我们游玩的快乐;“延读”则让我们沉浸在美的韵味中,流连忘返。“回读”则让我们在曲径通幽中看到景中之景。这样的旅游才是真正的旅游,这样的阅读才是完美的阅读,才能让我们走向作者,走向作者的情感世界,走向作者所在的时代,与其共忧患、共愉悦。“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大概便是我们所共同追求的阅读境界吧!
第四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一)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1.教学规律和原则 2.教学目的和任务
3.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
4.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 5.教师自身的素养
6.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7.学校的教学设施
(二)教学方法运用的一般要求1.做到优化组合和最佳选择 2.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班级教学制是现阶段世界各国也是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级,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二)班级教学制的优点(三)班级教学制的缺点
一、备课
(一)钻研教学材料,做到“心中有书”
教学材料包括课程标准、教科书、课程计划以及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钻研教学材料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二)了解教学对象,做到“目中有人” 学生认知的准备状态是教学的起点。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就必须深人全面地了解和研究自己的学生。
教师备课要与学生对话,其基本要求: 1.备课,要体现预设与生成
2.备课,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3.备课,要体现教学生活化 4.备课,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三)考虑教学方法,做到“手中有法”(四)拟定教学计划,做到“胸中有数” 备课的结果是编写出教学计划。
1.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进度计划2.单元或课题的教学进度计划。3.课时计划(即教案)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一节好课有以下基本的评价标准。
1理念科学2目标明确3内容正确4语言清晰5方法适当6积极性高7组织得当8效果优秀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作业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补充形式。
课外辅导是使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的措施。课外辅导的形式一般有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和集体辅导三种。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第五篇: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常用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四类:一是语言性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数指导法;二是直观性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三是实践性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四是研究性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发现法。
一、语言性教学方法
语言性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为主要传递形式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能教迅速、准确而大量地向学生传授间接经验,其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性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和读书指导法,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讲授法。
1、讲授法
⑴ 讲授法的涵义和类型
所谓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方法。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讲授法是一种传授型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讲授法是一种接受型的学习方式。
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评五种方式。讲述,多为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者描绘所讲对象,此法在文科教学中应用较广。讲解,是教师对概念、定律、公式、原理等进行说明、解释、分析或论证,此法在理科教学中运用较广。讲读,即教师把讲、读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多用于语文和外语学科。讲演,即教师以演说或报告的形式,用较长的时间来口述较多的教材内容,其表现形式较为活泼、生动、形象,并注意运用态势语言,多用于中学高年级和大学的教学。讲评,即在教学中,教师对某一现象或事物不仅进行适当地讲述和讲解,而且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评论,多用于介绍某种新观点或新方法。
⑵
讲授法的优势与不足
讲授法师最为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但也是当代社会遭受诟病最多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能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知识系统连贯地传授给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覆盖的教学对象面较广,具有较高的教学效率;且这种教学方法还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内容,学科运用面也较广,几乎所有的学科都适合采用这种教法。因此,它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讲授法之所以受到较多的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使用不当,这种方法的不当使用,很容易造成教学的“满堂灌”的现象。
当然,由于讲授法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的,客观上也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面向全体学生的讲授,很难顾忌学生的个体差异;讲授更多的教师单向的信息传递过程,而很少涉及师生、生生以及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传递;过分的讲授,会占用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影响学生独立探索各种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3)科学应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科学地应用讲授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 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无论是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还是阐述概念、论证原理,都应当准确无误、翔实可靠。
② 讲授的过程要具有渐进性和扼要性。要根据教材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从简至繁,循序渐进。要突出重点,抓住难点,解决疑点,或使描绘的境界突出,或将蕴含的情理点破,或将深邃的讲解点明,使之意味隽永、情趣横生。
③ 讲授的方式要多样、灵活。教师要把讲授法与其他方法诸如谈话、读书指导、演示等交互作用,还要与复述、提问、讨论等方式穿插进行,以求综合效应,防止拘泥一格。④ 讲授的语言要精练准确。总的要求是:叙事说理言之有据,富于科学性;吐字清晰,措辞精当,力求准确;描人状物逼真细腻,生动形象;跌宕有致,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巧譬善喻,旁征博引,加强趣味性;解惑释疑,意味隽永,富有启发性。
⑤ 运用讲授法教学,要配合恰当地板书。板书要字迹工整、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布局合理。
⑥ 要善于在讲授之前和讲授过程中,设计或寻找“先行组织者”-能够将新的讲授内容和学生原有知识联系起来的过渡性知识模块,以便于学生在新旧知识间找到结合点。⒉谈话法
⑴ 谈话法的涵义和类型
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之间的问答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它一般包括四种类型:一是启发性或开导性谈话;二是复习性或检查性谈话;三是总结性或指导性谈话;四是讨论性或研究性谈话。⑵
科学应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谈话前,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材重点、摸透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做好充分准备,认真拟定谈话的提纲,精心设计谈话的问题,审慎选择谈话的方式。谈话时,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紧扣教材、难易适当,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人而异。谈话后,教师要及时小结,对学生零乱的知识进行梳理,对错误的地方予以纠正,对含混的答案予以澄清。
3.读书指导法
(1)读书指导法的涵义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和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可以说,读书指导法=学生读书+教师指导,其中学生读书是核心与基础,教师指导师关键和前提。
(2)科学应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
①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教科书的科学方法。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不用的阅读方式。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独立阅读,阅读时能提出问题,找出重点难点;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依据教材释去疑点、突破难点、积极思考、深入探讨;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复习、记诵等。
②指导学生善于阅读参考书。首先,要帮助学生有计划地选读有用的书籍。选读参考书,既要防止机械重复或漫无边际的广泛涉猎,又要杜绝读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的脱节。其次,要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读书方法,使其拓展思路,领略要旨,融会贯通。
③指导学生写好各种形式的读书笔记。教师要教会学生选用适宜的读书笔记形式。或索引式、抄录式、引语式、或批注式、补白式、摘要式,或简报式、札记式、日记式等,还要教会学生在书上做记号、画重点、提问题、谈见解、写眉批、旁批、尾批等。
二、直观性教学方法
直观性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实物或教具进行演示,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性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实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要形式,其特点是生动形象、具体真实,学生视听结合,记忆深刻,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1、演示法
⑴ 演示法的涵义和类型
演示法是教师配合讲授或谈话,通过陈示实物、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而使学生在观察中获取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种类很多,按演示教具分,有实物、标本、模型、照片、图画、幻灯、录像、教学电影以及具体实验的演示等;按演示对象分,有单个物体或现象的演示,有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演示。
⑵ 科学应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演示之前,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演示目的,选好演示教具,做好演示准备。演示时,教师要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演示活动,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官去充分感知学习对象,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表象。此外,演示时要配以讲解,引导学生全神贯注于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演示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及时地根据观察结果作出明确结论。
⒉参观法
⑴ 参观法的涵义和类型
参观法师教师紧密配合教学,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调查而获得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方法。参观的类型主要有四种:感知性参观,是使学生获取必要的感性材料,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而组织的参观;并行性参观,在学习某一课题的过程中,为便于理解、丰富和记忆知识而组织的参观;验证性参观,在某一课题的结束后,为了用事实来检验和论证学生已学到的知识而组织的参观;总结性参观,在讲完某一课题后,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到现场做出结论或验证结论而进行的参观。
⑵ 科学应用参观法的基本要求
参观前,教师要实事求是地根据教学要求和现实条件,确定参观的目的、时间、对象、地点以及参观的重点内容,并在校内外做好充分准备。
参观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参观类型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组织学生全面看、细心听、主动问、认真记。
参观后,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参观计划,指导学生座谈收获,整理材料,找出问题,写出报告,及时总结。
三、实践性教学方法
实践性教学方法,是以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等实际训练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手脑并用,学以致用。实践性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法。
1.练习法
(1)练习法的涵义和类型
练习法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置和指导,通过课堂及课外作业,有意识地反复完成某一活动,借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的类型和方式多种多样,按练习的任务分,有说话练习、解题练习、绘画制图练习、作文和创作练习、文体技能技巧练习等;按练习的形式分,有口头和书面练习、问答和操作练习、课内和课外练习等;按练习的方法分,有重复练习、变换练习、循环练习、综合练习等;按练习的特点分,有模仿性练习、训练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
(2)科学应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与具体的要求,练习要有周到的计划与适切的步骤,练习要有恰当地分量和适当的难度,练习要有科学的时距与有效地方法,练习要有正确的态度与良好的习惯,练习要有及时的检查与认真的总结。
2.实验法
(1)实验法的涵义与类型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预定的要求,利用指定的设备,采用特定方法进行独立操作,并在观察研究中获取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方法。实验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学习理论之前进行的感知性实验;学习理论之后进行的验证性实验;巩固已学知识时进行的复习性实验。(2)科学应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
①实验前,教师要认真准备并全面检查有关的仪器、材料和用具等,向学生讲明实验的目的、要求以及所依据的科学原理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划分好实验小组,必要时需进行示范实验。
②实验中,教师应注意巡回检查,具体指导,确保实验程序科学、操作规范、结论正确。对差生要进行个别帮助,发现偏差及时纠正,教育学生注意安全。
③实验后,教师应指定学生报告实验的进程和结果,然后由教师作出简短的概括和小结,指导学生认真写好实验报告。
3.实习法
(1)实习法的涵义和类型
实习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实际工作,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理论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习作业法。实习法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按场所分类,有课堂教学实习、校内外工厂实习、农场和实验园地实习等;按学科分,有数学课的测量实习、理论课的技术实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实习、地理课的地形和地貌测绘实习等。
(2)科学应用实习法的基本要求
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有关的理论知识、实习任务与操作规程,落实实习场所,备妥实习用具,分好实习小组。教学实习要搞好试讲。
实习中,教师要加强具体指导,做好操作示范,把握实习进程,检查实习效果,及时查缺补漏。
实习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总结,评定实习成绩,开好总结大会,并为每个学生写出公正、客观的评语。
四、研究性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方法,是以学生间的集体讨论或自我发现等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具有探讨、商榷、深化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方法主要包括讨论法和发现法。
1、讨论法
(1)讨论法的涵义及类型
讨论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课堂讨论有三种基本类型:用于扩大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而组织的综合性课堂讨论;就某门学科中的个别主要问题或疑难问题而组织的专题性课堂讨论;就某一课题进行深入探讨而组织的研究性课堂讨论。在教学实践中,讨论法经常与讲授法配合使用,在这种情况下,讨论法也被称为“讲授—讨论法”。
(2)科学应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讨论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简易到繁杂,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接受,都能得到锻炼。对学生的讨论还要及时总结归纳,且归纳要既合理又有条理,归纳中形成的对学生讨论观点的判断,既要恰如其分,又要具有引导性和鼓励性。为此,教师应当对讨论法使用的前、中、后三个环节有周到的把握。
讨论前,教师要列出讨论题目,提出讨论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做好充分准备。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并始终紧扣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疑点,要以谦虚好学的态度,倾听别人发言并认真做好记录。
讨论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对各种不同观点和意见进行综合分析,作出科学的结论并进行必要的说明。
2、发现法
(1)发现法的涵义及基本过程
发现法是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景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应用发现法的一般步骤是:提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帮助学生把问题分解为若干需要回答的疑点;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引导学生对假设和答案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加以检验、补充、修改,并解决问题。
(2)适合使用发现法的三种情况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法的使用主要使用于以下三种情况:其一,在概念教学时,教师先呈现概念的例证,但不直接告知这些例证的共有本质特征,而使要求学生辨别,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一直到它们概括出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学生在提出和检验假设时,教师可以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表示。其二,在教授规则或原理时,教师只提供规则或原理的例证,而不呈现规则或原理本身,让学生通过规则和原理的例证,自己推断出规则或原理。其三,利用先前学得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通过新的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发现新的规则并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3)科学应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
创设问题情景时,激发学生质疑,使其产生“发现”的愿望;明确“发现”的目标,搜集有关的资料,提供探索的条件,提出解决疑问的各种可能的假设、推测或答案;拓展学生思路,分析有关资料,开展自由讨论,引出应有结论;引导学生展开争论,检验假设,审查结论,或对假设及答案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补充与修改;对争论作出科学总结,使问题得到最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