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链式思维数学”的设计与运用探微
幼儿“链式思维数学”的设计与运用探微
幼儿数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其作用,一方面要基于幼儿已有经验,另一方面又必须顾及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所谓“链式思维数学”即强调将幼儿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设计成环环相连的数学活动链,有效串联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生活等幼儿园活动途径。幼儿可以通过前期的非正式数学活动、中期的数学教学活动及后期的非正式数学活动,逐步感知、掌握、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并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设计目的
(一)强调数学教学的系统性
近几年来,由于受综合主题课程的影响,数学不再以独立学科的面貌出现,而是被纳入一个个主题活动中,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被打破。如表1所示是某中班下学期1~10周主题课程内的数学教学内容。
表1
剖析表1,显然数概念活动比较多,集合的教学内容较少,而空间和几何形体、量的数学教学内容几乎没有。同时,数学知识的逻辑性、递进性被忽略。如:先进行了《小动物之家》的教学(按两个特征分类),之后再进行《花儿多美丽》的教学(按一个特征分类),难易次序颠倒。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表明了“数学应该成为幼儿园教育中相对独立的学科”的立场。因此,数学教学有必要按照其自身的特点进行编排,增强系统性,让幼儿的学习有前期的经验铺垫,并能在后期活动中获得运用。
(二)增强生活与教学的链接性
幼儿的数学经验大量来源于实际生活以及区域活动,是非正式的数学经验,其对幼儿数学学习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为幼儿数学概念的建构积累丰富的经验基础。二是为幼儿提供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但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一般都是根据课程安排进行的,没有更多考虑幼儿是否有相应的经验准备,比如,大班幼儿在用湿抹布擦木头积木的劳动中,感知到积木有许多面,每一面的大小有相同也有不同;晾晒积木时,又发现如果把大面压在下面就不太容易晾干等。这其实就涉及对“立体形”以及“比较面积大小”的感知,可以说是学习的“第一个链”。而此时幼儿的学习还没有到“认识立体形”的进度,前期经验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推波助澜”。
数学集体教学中如果能将幼儿零散的生活经验加以利用,将会使数学学习更轻松,也有利于生生之间产生互动。因此,针对某一数学教学内容,既要精心设计集体教学(正式活动),也要围绕该学习内容营造有利于经验获得的生活和区域活动(非正式活动)。使幼儿在学习前有经验,在学习后有运用。
(三)突出数学教学的思维性
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逻辑知识,数学与抽象思维密不可分,幼儿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思维抽象化的过程。对幼儿开展数学教育具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思维训练的价值,二是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强调“为思维而教”,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是幼儿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因此将适宜幼儿思维水平的数学内容,从易到难设计一条“链环”。即围绕一个或几个学习内容,设计出环环相连的思维链,并以集体教学(正式活动)为主线,以生活、区域等非正式的活动为铺垫和延伸,让具有不同数学能力的幼儿,可以从“不同的链环”上生发学习,通过环环相扣的链式学习,使思维发展不断提升。
二、设计构思
图1 “链式思维数学”的设计构思
如图1所示,将幼儿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设计成环环相连的学习链。将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生活等幼儿园活动途径,用“链”进行有效串联。使幼儿在前期非正式活动、中期正式活动及后期非正式活动中,逐步感知、掌握、运用数序知识,在环环相扣的学习与运用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设计方法
以下对中班上学期“顺序数和倒序数”的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具体说明“链式思维数学”的设计方法。
(一)一条脉络相连
“顺序数和倒序数”的链式设计共包含6个活动,其“中心脉络”只有一条,即“感受自然数序的规律,学习顺序数和倒序数”,这是最终要达成的目标。主脉是整个设计链的中心,它将核心的数学学习内容一以贯之。围绕主脉,又将最终学习目标分解为更细化的小目标,即每一个活动的目标(见表2)。
(二)两种活动互补
剖析上述案例,正式活动即集体教学共两次,分别是“一课时:乘电梯”和“二课时:数字花园”。两次集体教学的目标抓住了该数学内容的主旨,是符合绝大多数幼儿发展需求的集体性学习活动。而其他非正式活动,如扑克牌游戏、跳房子等,组织形式相对比较松散,满足个别或部分幼儿的发展需求,也作为集体教学前后的铺垫或延伸。正式活动与非正式活动的互补,使课时数量不增加,仍与原课程持平,但能将生活、区域等途径中的零散学习围绕主脉加以整合,形成一条活动链。
(三)三段学习衔接
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前期的非正式活动主要帮助幼儿感知积累经验,如:从走楼梯中感受自然数序的存在,学习唱数;从玩扑克牌的区域游戏中记忆数字的大小等,为幼儿正式学习顺序数和倒序数做好铺垫。中期的正式活动是在幼儿前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集体性的教学,对顺序数倒序数的含义、数量关系以及自己独立排列操作等进行专门的学习。最后的非正式活动,是对所掌握知识在生活、区域、游戏中的运用提升,如:在跳房子时能按照数序控制自己跳跃的顺序;能在下棋的游戏中按数序前进或倒退等。由此可见,6个活动为幼儿的学习搭建了一条学习链(如图2),从刚开始的无意识学习到逐渐有意识地归纳梳理,到最后根据个体能力进行运用提升,由易到难,紧密相扣。
图2
四、运用策略
(一)一条原则贯穿
“思维品质培养”是实施链式思维数学的核心原则,也是教育的价值追求。例如大班《数的组成与分解》,前期感知主要是让幼儿了解数是可以分合的。比如:让幼儿统计一下班内今天没来上学的人数总共有多少?然后再用自己的方式表示缺席的男女数量、病假事假的人数。活动中,一部分幼儿在记录时,分3排来表示,如图3:
第二篇:浅谈如何运用有效课堂设计激活幼儿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在感知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在幼儿园,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在课堂上,那么,怎样设计课堂才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呢?
一、表象结合,寻找联系,发展思维
幼儿思维发展的表现形式分为三种: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3~6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摆脱了对动作同步性的依赖,但仍受到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动作的影响。如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对称设计思路:对称普遍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如人身体上的对称、蝴蝶翅膀的对称、汽车轮子的对称等,所以幼儿对对称的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对称的概念却不理解,因此我设计了本节活动有趣的对称。活动中以解救蛇侦探为线索,通过幼儿给蝴蝶翅膀配对、找对称、游戏三个环节的闯关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对称和对称轴的概念,并探索发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最后利用PPT课件欣赏生活中对称物体,感知物体的对称美。整个活动过程都是以表象结合,寻找联系,充分发展幼儿思维为原则。总之,整个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每个环节都用兴趣导入,更注重发展幼儿的主动性。
二、巧设悬疑,激发兴趣,引导思维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构筑理想的课堂更是我们教师所要研究追求的。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充满自由轻松的氛围,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在互动中学习。为了构筑理想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巧设悬疑,再让幼儿寻找联系,引导发散幼儿的思维。例如,中班的科学活动相邻数,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既轻松愉快,又紧扣主题:小朋友的家在哪里?家里有没有邻居?你的座位两边有没有邻居?有几个邻居?请你把你邻居的手举起来。小结:小朋友都有2个邻居,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师:小朋友有邻居,小动物今天可高兴了,因为它们今天也要搬进漂亮的蘑菇房了,看看它们有没有邻居?告诉教师小猪的邻居是谁?有几个?现在小动物搬进了漂亮的新家,也有了新邻居,可高兴啦,可是蘑菇房一模一样,小动物老是走错家门,怎么办呢?(启发幼儿说出编门牌号的办法)。教师以数字妈妈的口吻说:你们看,数字宝宝经常乱七八糟地挤在一起,根本找不到自己的邻居,谁能帮数字宝宝找邻居呢?这样,让幼儿快快给数字宝宝排排队。教师:我们再来看看,2和它的邻居之间有什么小密秘呢?引出1比2少1,是2的小邻居,3比2多1,是2的大邻居。最后是游戏:用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什么数字不见了和开火车反复练习5以内相邻数的概念,整个环节都是巧设悬疑,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进一步引导和开发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三、活动体验,鼓励探索,开发思维
《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例如,中班综合活动《小松鼠进行曲》的设计过程:教师先用小朋友喜爱的小动物小松鼠为线索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客人,你们想不想认识它们啊?小朋友看看它是谁啊?对了,她是松鼠妈妈。美丽的春天来到了,松鼠妈妈要带她的宝宝出去晒晒太阳,还想摘些好吃的野果。为了能让宝宝们走得整齐又有劲,松鼠妈妈还放了一首好听的音乐,让小松鼠们跟着音乐的节奏来走,我们一起来听听是什么样的音乐好吗?教师:这首曲子好听吗?这支曲子的名字就叫《小松鼠进行曲》。小松鼠们听着这支曲子走得可整齐了。你们知道小松鼠是怎样走路的吗?谁来学一学?教师归纳总结小朋友模仿的步伐:双脚跳、单脚跳、踏步等。教师:教师跟着音乐的节奏把小松鼠的脚印画出来吧!教师还给这些小脚印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拍,表示一拍跳一下,现在由教师扮演松鼠妈妈,小朋友们扮演小松鼠,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表演一下好吗?教师带领小朋友进行表演,在场地上按节奏走成圆圈。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设计了用自制乐器为自己伴奏,再一边表演小松鼠进行曲。活动设计自始至终围绕幼儿的兴趣进行,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积极地在亲自感知和体验着音乐的节奏。并进行模仿表演,教师还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并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出可以发出声音的乐器来,想办法让这些乐器为自己的表演添姿添彩。小朋友在探索和制作乐器的过程中大大开发了思维和动手创造能力,还增强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总之,为了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活动。当然,教师的设计必须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发挥高效课堂的能动性、有效性,并且了解幼儿兴趣的重要性与特点,尊重幼儿选择喜欢的游戏和其他活动的权利,使幼儿产生求知、探索的情感态度,扩展自己的视野,延展自己的兴趣,促使幼儿主动地学和全面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三篇:运用尝试教学法培养幼儿创造思维
幼儿教育是属于未来的教育,从小进行勇于探索、敢于尝试的精神及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将来的成才大有裨益。邱学华先生提出的尝试教学法,在小学、中学经过多年实践,已取得很大的成就,而这种尝试法,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同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对于更新幼儿教育观念,改革幼儿教养模式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意义。因为尝试法最显着的特点,是根据孩子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孩子的主体作用,通过环境创设、尝试操作及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做一做、摸一摸、练一练,从而激发孩子创造的兴趣、创造的灵感,逐步了解创造的方法,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精神和积极动脑动手的习惯。可以说,尝试教学法是发展幼儿创造思维,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科学方法。在运用尝试法的实践中,我有这样三点深切的体会。
一、让孩子当主人,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前提
相信孩子是孩子发挥创造力的兴奋剂。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孩子听”,“教师示范孩子学”,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着师生,忽视了孩子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尝试法理论切中要害,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发现再学习训练”;变“孩子跟着教师转,教师抱着孩子走”为“教师顺着孩子引,孩子试着自己走”,还孩子以主体地位。教师则不断地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条件,引导孩子的思维经历单向、多向、正向、逆向、侧向等过程。在这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影响下,幼儿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思维得到尊重,并得到充分施展,这就为发展幼儿创造思维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和更加广阔的空间。比如故事《司马光砸缸》是教育孩子急人所急,培养创造思维的传统教材,运用传统的教师讲孩子听,幼儿也能对司马光的智慧表示惊叹,并从中受到启发,然而两种不同的教法,效果就会有很大差别。我在教学时,运用尝试法,不是先讲,而是先提出“孩子掉进水缸里了,你怎么救他?”孩子自己开动脑筋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喊大人来救。”有的说:“用水桶向外拎水。”还有的说:“找棍子给他爬上来。”“用绳子把他拉出来。”这些想法,尽管都很稚嫩,但孩子自己的创造性碍到了表现。在这个基础上再学故事,教师再适当加以引导,孩子就不光理解了司马光的机智,更感受到了自身创造的乐趣,并在比较中了解了自身的不足,大大开阔了幼儿思维空间。教学实践中,我们还体会到:运用尝试教学法所形成的民主的课堂气氛,包括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平等交流,幼儿与幼儿之间多方位、多角度的讨论,为幼儿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为最大限度地活跃幼儿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情境,使他们能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大胆发表不同意见,甚至异想天开。
二、让孩子试一试。是激发幼儿发现问题的兴趣的有效手段
尝试是创造力的基本品质。强调让孩子试一试,是尝试教学法的一个基本特点。幼儿天生好奇心强,喜欢看一看、试一试。而尝试法正是根据这样一个培养目标以及幼儿的心理特点,强调让孩子先试一试,让幼儿通过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练一练来激发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知识技能的兴趣。比如,我在教学常识课“磁铁的奥妙”时,一上课就发给幼儿几块磁铁和各种各样的铁制品、塑料制品、陶瓷制品等等,让孩子自己摆弄,幼儿积极性很高,很快津津有味地玩起来,许多孩子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争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其他伙伴。这时候,我一面引导幼儿观察,一面提出问题: “小朋友,你们发现了什么?”孩子们争着说:“有的东西可以吸起来,有的东西吸不起来。”我再让孩子把吸起来的东西放在一边,吸不起来的东西放在另一边。许多孩子惊喜地发现:铁制品都能吸起来,不是铁制品就吸不起来。这时,老师对孩子的发现给予肯定,让孩子在试一试中饱尝了发现的快乐。激发孩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兴趣正是幼儿创造思维的起点,是孩子发明创造的开始。在幼儿园,除了在课堂教学上,还可在活动角,比如自然角、游戏角、计算角等处为幼儿创造尝试的环境,并经常变更活动角的内容,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各种各样的尝试,并让他们每一次都有新的尝试内容,经常有新的发现,使幼儿尝试的欲望越来越高,兴趣越来越浓。
三、以操作为主线。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科学方法 创造学告诉我们:创造力通过教育和训练是可以提高的。尝试教学法理论指出课堂教学要以“训练为主线”,把课堂教学上训练这条暗线明朗化。训练在幼儿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操作,操作也是幼儿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按幼儿认识规律,把操作分成若干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科学方法。这里的层次性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大、中、小班三个年龄层提出适当的操作要求,提供适合的活动材料,让他们成功地操作;二是就同一对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安排不同要求的系列性操作活动,让他们不断发现新问题;三是同一个活动内容在同一年龄段的多次操作中,体现由低到高的层次要求,让幼儿循序渐进的发展。
例如,我们在幼儿园开展了“有趣的鸡蛋”系列活动。小班的孩子虽然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也有积极探索与操作的愿望。教师就准备了许多碎海绵、沙子、碎布、瓶子、油泥、珠子等,让幼儿通过操作进行探索:怎样使鸡蛋立起来。幼儿把鸡蛋立在沙子里、油泥里、瓶口上„„成功后,孩子们全都情不自禁地拍手大笑。这种强烈的情绪体验在其他活动中是较难获得的。中班则安排了“分辨生熟鸡蛋”的活动。幼儿通过旋转鸡蛋,发现生鸡蛋与熟鸡蛋的转速不一样,转得快的是熟鸡蛋;用力摇晃鸡蛋放在耳朵边听会发现,生鸡蛋有声响,熟鸡蛋没有声响。幼儿对于通过自身操作所获得的经验是难忘的。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积累,好奇心、求知欲也愈加旺盛,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操作,他们更关注的是发现事物现象的一些“隐秘”。所以,大班开展的是“沉浮的鸡蛋”、“打不跑的鸡蛋”等游戏。师生共同准备了生鸡蛋、熟鸡蛋、食盐、玻璃容器、八宝粥的空瓶、小棒、筷子、纸板、海绵等。大班幼儿通过操作与探索,发现要让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需往水中加盐,同时用小棒快速搅拌,加进水中的盐少了不行,但多了鸡蛋反而又会沉下去。在玩“打不跑的鸡蛋”这一游戏时,则更需眼、手的协调一致。
在操作中,教师应允许幼儿有失败、有反复,允许幼儿模仿,鼓励幼儿创新。这样,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各自的操作中获得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普遍的发展和提高。同一年龄的不同幼儿在不同的操作方式中均有收益,同时全体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合作精神也得到培养。
第四篇:如何系统的启蒙幼儿的「数学思维」
如何系统的启蒙幼儿的「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实际上是指向包括抽象、想象、运算、比较、推理、判断、分析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它能帮助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更好的解决很多实际问题。转头看了看我们家的小包子,嗯?三岁?就她了!“小白鼠实验”开始了!我要对她的小脑瓜下手了!在对她的小脑瓜下手之前,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我们的大脑和数学四维之间的关系,脑神经科学家发现,人类有5大系统控制数学思维:
如上图,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按照人的生理发展,从小给孩子打好数学基础是没有难度的。参考NAECY(美国早期教育协会)的认识标准,包爸给大家整理出了5岁之前孩子数学发展时间表,了解完这个基本的规律后,我们系统的说一下,如何在生活中带孩子认识和感知数学。
5岁之前孩子数学发展时间表
√6周到2岁前
孩子对数学的理解主要可以从数量,时间和物体分类三个方面考察。在数量的认知上,他们会用手势或者简单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想要更多的食物,但是可能无法说出多要“两个”。在时间的理解上,更容易理解即刻发生的事,但不会延迟思考。可以理解“马上去洗手”,是没法记住每次吃饭前都要洗手。在物体分类上,他们习惯用同样的名词指认不同的东西。很难看到孩子可以连续的数数,经常会在一连串的物体中重复同一个数字。
√2-3岁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增加了“空间感”的理解。开始有具体的位置概念,会使用“在..之上”,“在…之前”等形容位置。
对于数的理解,可以连贯的数数,并且可以区分长短。
对于时间的概念,可以用简单的词语复述一件已经发生过的事情。
对于物体的分类,可以配对超过2件物体。
√3-4岁在数学的理解上会突飞猛进
3岁之前,孩子对数字只停留在“指认”,与指认“猫”,“苹果”基本没有区别。3岁之后,开始有数量的概念,比如“3”可以代表有“三个单一的物体”,同时也开始知道什么是相等的什么是不相等的。3-4岁时孩子数学理解的有爆发性的增长,这时候,家长们可以给孩子找点有趣的数字游戏加深孩子对数学的理解
√4-5岁开始有加减的概念
4-5岁,孩子数学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对于数字出现了“加”和“减”的概念,理解数量的组成并且拥有比较数字大小的能力。在时间的理解上,可以准确的说出过去的时间,比如“礼拜六,奶奶来我家接我了。”在序列的理解上,不但可以发现存在的序列,并且能够创造新的序列。在物体的分类上,孩子可以找出多个标准去分类相同的物体(比如颜色,形状,大小等)。他们不再单一“数数”,开始多个一起数。有趣的是,在这个年龄段,我们会发现,孩子喜欢说“大数”并且认为这是一件特别酷的事情。好了,以上就是关于不同年龄孩子数学上的认知特点。除此之外,包爸还想补充一个点——Carol
Dweck提出的一个概念:
值得一提的是,人身上的这两种不同的潜意识,也会影响人的数学能力。2005年,Carol
Dweck用两个班级的学生,证实了这个推测:“具有“固定思维模型”潜意识的参与者,普遍认为数学是一种天赋,不愿意接受有挑战的数学题,最终显示出较弱的数学能力。反之,如果具有“增长型思维模型”,认为数学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变的,结果数学能力就非常超群。”所以,对于我们爸妈来说,孩子的数学能力和思维启蒙就是帮他们打好数学基本功,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孩子体验数学如何在生活中应用;同时鼓励孩子,甚至给他们不断暗示自己的数学很棒,对于孩子今后的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接下来系统的说一下,在生活中,如何引导孩子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数学”,激发他的兴趣。说起儿童的数学早期启蒙,关键并不在于让孩子掌握任何知识,而是重在引导他们多感知多体会,激发他们探究的心理,体验探究的过程,以帮助他们获得更丰富和更浓厚的兴趣。
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幼儿的认知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在生活中能更好地体会和实际,所以首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感知生活里和与“数学”相关的事物。
1.关注和数学有关的事物
数学数学,首先是“数”,即数字,生活中有很多直观的数字显示——日历、时钟、电梯按钮、门牌号、公交车站牌等等。只要是包爸有意识的情况下,我就会她让读给我听,久而久之,小包子不仅体现了对数字的浓厚的兴趣,更有了初步的一定的认识。随着认识的数字越来越多,小包子的数字识记储备已经远超同龄人了,包爸甚是欣慰。2.体会现实里“数”的不同意义
额...关于这点呢,我jio得可以和上一点同时进行,但是呢,这部分对孩子们来说相对更抽象一些。怎么说呢,比如我在给小包子解释电梯楼层、时钟的数值时,我会跟她稍加解释一下,这些数值虽然有时候数字相同,但他们用在不同的地方,代表的意义也是不同的。3.鼓励尝试用数学解决生活里的简单问题
俗话说,学以致用,当孩子对数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知后,我们可以尝试着让他们尽量体会数学的用处。最简单的,出门时,我会带她按电梯楼层按钮,或者让她指认我们家的车牌等,只有让孩子体会到数学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才能让孩子更好的了解数学,从而更方便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引导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的关系
注意了,孩子们学习的难度开始要加大了奥,到了这一步,我开始引导小包子感知“数”和“量”的关系了。
比如我会在生活中通过简单的对比给小包子强调物体的大小、高矮、多少、长短等特点,这样有利于她通过数学进一步加深对物体的变量的感知。
5.引导感知形状与空间的关系
上文说过了,宝宝在2-3岁时,就开始增加了“空间感”的概念。这个年龄段,像磁力片、木质积木等这些玩具,就有各种简单的形状。等小包子对这些形状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开始跟她提及生活里同样形状的物体,比如圆形的挂钟和皮球,方形的绘本、储物盒等,时间一长,就能熟练辨别。
除了物体形状,还有空间方位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给孩子灌输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有利于孩子们形成很好的空间方位感。6.鼓励他们做一些简单的分类和推理如果你能顺利教到这一步,那么接下来就可以鼓励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分类和推理啦!
这个也简单,比如让他们把玩具按形状、大小分类,给出一定量的玩具进行平均分配,这些简单的可以在生活场景里运用的问题,都可以鼓励他们自己去尝试~7.引导他们发现事物中存在的规律事物中存在的规律,需要我们引导孩子们去思考去发现:比如在孩子面前提及一年四季,一周7天的概念,或者积木叠放的规律等等,逐渐过渡到鼓励他自行寻找事物的规律,那么可以说这个引导的过程是相当成功的!
加深对数学的印象
引导孩子感知生活中的“数学”后,接着我们需要通过玩具,书籍和游戏来加深孩子对数学的印象。在我们包家,额...哈哈哈,首推磁力片、积木、乐高、数字天平、七巧板等玩构建类游戏,因为这些可以帮助孩子在物体几何形体之间建立联系,增强他们的空间感。
除此之外,还需要善用数学启蒙类的书籍,鼓励孩子慢慢在“玩”的过程中探索数学的乐趣。话不多说,推荐《摩比哎数学》萌芽篇,这个特别适合三岁的宝贝们,这本书从初级的小游戏入手,引导他们进行点数、方位比较、数物对应、简单统计、观察力训练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哦对了,给孩子做数学启蒙,可别忘了《逻辑狗》这本宝藏绘本,这本书从孩子的生活的角度出发,选用经典的问题(如颜色配对,袜子配对)来初步引导孩子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推理能力、专注力等,非常实用且趣味性强。
总结:
关于玩具推荐:磁力片,积木、乐高(年龄稍大一些的幼儿适用)等。
关于书籍我推荐:《摩比爱数学》、《逻辑狗》、《数豆粒儿》。
等最后提一嘴,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还可以给孩子报一些线上或者线下的数学启蒙培训班,在老师专业的引导下,效果也是非常棒的奥。
第五篇: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
《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读书心得一(2)班:江雪妃
看了《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这本书后,对其中教师的教学案例感慨很深:都是为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为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奋斗。创新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有了创新的教学,给予学生思维发展得空间。创新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下面是我读后的一些感言。
一、首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学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宝。数学教学要提高效率和质量,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才能引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喜欢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处处开启学生的心智,课课给学生以知识、方法及新颖感,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自觉的获取知识和养成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新需细读教材,再因人而教。
教师理清教学层次,找准教学难点,确定教学重点是关键所在。
1.亲近文本,找准难点。叶圣陶先生有诗云:“作者有思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景,入境始与亲。”教师只有准确的把握课文的内在层次,辨清作者思路的轨迹,真切深入的理解课文,才有可能设计好讲析层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引领学生去关注能够震撼心灵的文本内容,激发学生深层次的解读欲望,让学
生在深层次阅读中感悟到文本的意义,真正领悟文本的魅力。
2.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确定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依据具体课文而定,这是毫无疑义的。但如果墨守成规,一味死扣课本,甚至唯教参是从,那便有缘木求鱼之嫌了。课堂教学重点的确定必须考虑教学的主题,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做到因人而异,适时而化。
所以,我们备课,教学设计也应做到因文、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虑。
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责任心。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其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习惯养成包括两方面:
1、行为习惯养成:包括听、说、读、写等各种习惯养成,学生要会听讲、会学习,也就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创新习惯。数学课堂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会创新思考,习惯的培养显得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掌握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认知规律,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让学生进行常新思维训练。
责任心的培养必须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按时完成作业,计算后,要认真检查“一步一回头”,认真书写等,逐渐让学生养成了自觉、主动、认真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创新课堂的基础保障。
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我经常对孩子讲的是数学家陈省身为小学生数学报的题词:“数学好玩。”教育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要求孩子学习和作业时有效率,不能拖拉,在规定的时间里去完成任务,并确保正确率。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要讲究学习方法!所谓学习方法,就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爱因斯坦总结自己获得伟大成就的公式是:成功=刻苦努力+正确方法+不说空话。古今中外无数事实也证明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将使学习者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越学越聪明,而且能带来高效率和乐趣,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则会阻碍才能的发挥,越学越死,并且会给学习者带来学习的低效率和烦恼。由此可见,方法在获得成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五、课堂问题设计要科学、有效。
数学是以课堂思维为主的,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进行的是有意义的思维训练。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时必用的方法,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备的基本功。教师的课堂提问指向性极强,往往直接引领学生的思维向预期的方向推进。在设计问题时一般不要出现下列情况:教师设计好每一个细节问题,学生顺着教师解题思路解答;有的还是一问一答,还有的是教师说上句,学生说下句„„这些设计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更不利于学生的创新。那么在讲解新的数学知识时,教师尽可能地从孩子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进行分类,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打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美国小学数学教师“教什么最重要”,他们认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懂得感谢,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学会问为什么,让学生懂数学。他们认为教育的三大目标是坚持学术追求、维护社会公正、尊重多元文化。什么是他们所说的多元文化呢?他们举了例子:对同一个问题,老人和孩子、黑人和白人、正常人和残疾人的理解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任何人都不能以自己的思想为标准去评价别人。
我国小学数学教师教什么最重要,多数人的回答是教数学知识最重要,教数学思想方法最重要。从这点上看,我国的学校教育被迫让位于为着分数的纯学科教学,这是目前教育改革中的最大阻力。尽管国家一直坚持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在考试分数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与前途时,德与体便退居其次了,很多教师便将自己的学科教学与学生的道德教育割裂开来,将学生的道德教育完全推给“品德”课程。道德是无法脱离行为而独立存在的,更不可能单独.存在于某门课程当中。对照美国的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目前最缺乏的是教育意识,是教学为教育服务的意识。我们要思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培养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高分学生吗?存在脱离社会活动的素质教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