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概述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概述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一)课程的涵义 1.课程的来源
在西方,“课程”一词的英语为curriculum,源于拉丁语,意为“跑马道”,用在教育上,有学习路线、学习进程的意思,因而课程有时又称为“学程”。
在西方,最早提出课程一词的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的注疏中说:“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提出“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这里的课程有学习的范围、进度的意思。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概括起来,课程都有“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意思。2.课程的涵义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进程的总和。
(二)教学的涵义 1.教学的词源 我国:早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就有“教”、“学”二字;教、学二字连在一起使用最早见于《书·商书·兑命》中:“斅学半”。
西方:教、学二字早在希腊文、拉丁文中就已出现,意思是“指示、引导、解释”。2.教学的涵义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养成全面发展个性的一种实践活动。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一)独立模式
独立模式即课程、教学相对独立,各执一端,互不交叉。(布鲁纳、蔡斯等)
(二)包含模式
这种模式有两种情形:
1.大教学小课程。即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包含于其中。(我国学者)
2.大课程小教学。即把课程理解为上位概念,课程的内涵和外延相对扩大。(泰勒、比姆等)
(三)二元关联模式
美国学者塞勒(J.G.Sayloretal.)等人曾针对课程与教学提出过三个隐喻,可视为对这一问题的一种注解。
隐喻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
隐喻二: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
隐喻三:课程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
三、课程的种类
(一)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按课程结构的根本形式不同划分。1.学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
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取基本原理和精华,组成不同的学科,并分别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2.经验课程
(experience curriculum)
也称活动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使儿童从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课程。
(二)社会本位、知识本位和 儿童本位课程
按课程的价值取向不同划分。
社会本位课程就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根本价值取向建构起来的课程。
知识本位课程是以满足知识或文化发展需要为根本价值取向建构起来的课程。儿童本位课程则以满足儿童个体发展需要为根本价值取向建构起来的课程。
(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按课程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 1.显性课程
是指学校正规的学术性课程和计划内的课外活动。2.隐性课程
(hidden curriculum)
又叫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指通过校园文化、校园生活、校风、人际关系、集体活动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课程。
(四)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按课程内容编制方式的不同划分。1.分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
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
2.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又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
(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从课程管理制度的角度划分。国家课程是指集中体现国家意志,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专门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指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六)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按学生选择的自由程度不同划分。
必修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
选修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地要求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 涵义及特点
一、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一)幼儿园课程的涵义 幼儿园课程是指幼儿园整体教育或某一科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等。
(二)幼儿园教学的涵义
幼儿园教学是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活动。它通过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和幼儿的自发学习活动,使幼儿获得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经验,从而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特点
(一)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1.更多注重个体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更多强调社会需要和知识体系; 2.更多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获得,而不是间接知识的传授; 3.更多注重“整个儿童”的发展,而不是某些方面的发展。
(二)幼儿园教学的特点
1.活动性 2.游戏性 3.多样性 4.综合性 5.趣味性 6.示范性
第二篇:课程概述
课程概述
教育技术中级网络课程(以下简称“网络课程”)是以《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中级)(师大版)(以下简称“教材”)为基础进行设计、开发,网络课程秉承了教材理念、吸收了教材精华,并在总结多次面授和远程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整合了培训过程中产生的优质资源和丰富成果,且充分吸收各地教师学员的合理反馈和建议,重新设计和规划了网络课程,力争在保持原有教材的优势和特色基础上,形成实用价值与创新风格高度融合的特色课程。
网络课程的优势及特点首先体现在“内容”上。所依据的教材《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在上海市及多个教材试点培训中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成效,教材的设计理念与体系构造得到了受训学员们的高度认可,特别是问题设计、活动设计、资源利用、环境创设、评估选择等为教师学员们形成进行单元教学系统性设计以及实施技术整合的教学过程的能力提供具体实用的策略方法,其教学意义充分体现在:
中观教学设计,切实推进课程改革:教材提倡中观教学设计,通过单元层面的教学设计,渗透了的问题化设计和研究性学习思想的现代教学理念,将授导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有机结合起来,特别适合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直面真实教学情境,解决培训难题:教材中的贯穿始终的作品完成序列,始终强调从现行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入手,通过正确表述学习目标,将研究、创新、合作等理念统整在为真实教学服务的“轨道”上,从而使得培训成果可以直接用于日常教学,解决了“学习”与“工作”两层皮的教师培训难题,受到学员们的普遍好评。
第三篇: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活动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活动
学前教育研究人士当前的观点表明,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是课程即教学科目、教材与教学计划的总和。二是课程即幼儿园为幼儿所安排的一切活动。三是课程即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综合以上三个观点,幼儿园的课程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欲实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措施、教育行为、教育评价。对受教育者而言,课程即是体验教育、提高心智、积累经验的过程。
第四篇: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活动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活动
学前教育研究人士当前的观点表明,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是课程即教学科目、教材与教学计划的总和。二是课程即幼儿园为幼儿所安排的一切活动。三是课程即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综合以上三个观点,幼儿园的课程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欲实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措施、教育行为、教育评价。对受教育者而言,课程即是体验教育、提高心智、积累经验的过程。
在课程建构的理论方面,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成果显著,为幼儿园课程的建构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根据。
一、课程目标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水平
1.课程目标的定位
2.课程目标。我国《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了:以生活、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的塑造为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课程目标的形式及选择
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上要因教育的侧重点,而选择不同的目标模式。如教育的侧重点放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行为目标的模式比较有效。若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成目标模式较为适合。若培养幼儿创新精神,表现性目标模式较为合适。3.课程目标设置的建议。课程目标的设置应将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分级制定,将目标设计与过程设计紧密结合起来,由国家制定统一的最低课程目标,各省、市可酌情超过统一的最低目标,制定省、市级统一的课程目标,目标不宜过细,制定阶段性目标即可,不可将目标细到每一节课。各幼儿园再根据省、市级目标,制定本园的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及教育形式。这样,既能保证课程目标与国家教育目标的统一性,又能确保其符合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既能保证幼儿发展水平的一致性,又不限制幼儿发展的主动性、教师施教的灵活性与幼儿园办特色园的积极性。
二、内容要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需要
1.幼儿身心发展的敏感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发展比较缓慢。不同年龄对学习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敏感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敏感期。即2—5岁是幼儿提高语言素质的最佳期,幼儿园课程应将语言教学作为重中之重,其他学科应少设或在促进语言发展的前提下穿插进行。幼儿园课程必须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分阶段,有重点,合理安排内容。而大部分幼儿园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没有体现这一点。课程内容多是各学科平均铺设,只追求形式上的“全面发展”和课程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没能真正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2.幼儿的记忆规律
幼儿的记忆效果与事物的重现率成正比。因此,在内容的选择方面,要以幼儿身边的生活为主,以幼儿常见和经常接触的事物为主。教学进程也应该是螺旋式上升,尽可能在重现幼儿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但是,这里所说的重现,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再现,而是以幼儿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3.幼儿的生活实际
我国全日制幼儿园,幼儿每天在园平均时间可达9小时。三餐两点的吃、喝,外加拉、撒、睡、洗、穿戴等用去近6小时,除去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余下的是教育活动时间。也就是说,幼儿正式的教育活动时间每天只有一个多小时。事实上,幼儿在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日常生活琐事,如果我们的课程内容脱离了幼儿生活的实际,只等在每日一个多小时之内完成我们预定的教育目标,势必造成教师为了完成教育任务而忙不择法,幼儿因达不到预定目标,失去自信而望学生厌。另外,课程的内容还应考虑到幼儿离园后的生活需要,如:幼儿在家要进行看电视、听音乐、打电话等活动,如果我们将这些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方法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不是比讲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飞机是怎么飞上天的”,更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吗?
三、教育方式要尊重幼儿的兴趣情感和认知特点
1.在幼儿园课程的具体教育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作为个体态度的重要成分,作为其学习的内部动机的重要成分,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形式必须首先考虑的。幼儿阶段最大的兴趣就是“玩儿”。所谓的“玩儿”就是游戏。《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在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游戏多被理解或演变为各种活动,如:美术活动、音乐活动、语言活动、体育活动等等,仍没能跳出“上课”的框框(到底怎样的活动才是游戏,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里不加展开)。幼儿的需求和发展已经成为课程目标的中心指向,这不仅因为幼儿的兴趣能有利于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重要的是对幼儿人格、天性、权利的尊重。
2.要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明显的顺序性,如思维发展,总是由具体实物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3—6岁的幼儿,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性认识。
3.要考虑幼儿的记忆力与注意力的发展特点。3—6岁的幼儿注意和记忆特点是无意注意和无意记忆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和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幼儿的注意和记忆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事物的物理性质;幼儿的兴趣和情感需要;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总之,幼儿的记忆是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从形象记忆到抽象记忆。
由此,对幼儿施教过程中,要针对3—6岁儿童知识经验贫乏、抽象思维较弱、注意力不集中等特点,设置形象思维活动为主,多采用直观教学法,为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声、情、景、物、象、形、色等感性材料,注重幼儿的实际操作、实地观察活动,设置一些感官参与性强的活动,少进行抽象的讲解和原理的灌输,更不要总是问幼儿为什么。
关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永久性的话题。到底采用哪一种课程模式对幼儿园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模式,都必须考虑到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好的课程模式,既要有坚实的理论作基础,又能在幼儿园工作的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一种课程模式是否实际的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理念多么先进,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教育的实际,具有实施的可能性。就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来看,大一统的幼儿园课程已不复存在,多种课程模式并存的局面将持续下去。采用哪种模式都各有其利弊。各施教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将各种课程模式加以分析判断,扬长避短,综合运用,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更为切合实际。
四、科学实践
生活中有趣的数字目标:让幼儿自己去主动发现、探索生活中的数字,以集体、小组或个别形式通过参观、讨论、记录的方式把调查的结果表现出来。学习探索方法,提高幼儿的探索水平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探索,而探索是非常有趣的。”可见,创设科学教育环境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只有积极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教给他们正确的探索方法,幼儿的探究水平才会得到提高,幼儿的创新行为才能更全面更深入。
1.提供能启发幼儿探究并实现教育目标的材料。
材料既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我让幼儿在自主选择材料的操作活动中探索、发现和创新。引导幼儿发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等等,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操作探索中,获得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意识。
2.组织使幼儿探索行为更细致更深入的操作。
操作探索活动是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更多机会,鼓励幼儿有意识地运用视觉、听觉、触摸觉等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发现问题,并将幼儿的操作转化为动脑,多方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发展了幼儿的个性,培养了幼儿爱科学、爱探索的主动性。操作中,幼儿得出的观察结果都是一些容易接受的浅显的科学知识,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了幼儿探索的习惯。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就幼儿而言,探索的本身比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作好幼儿的引路人,引导幼儿去探索,学习怎样去获得答案。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
11社会科学系
班级教育学二班
学号20110302085
姓名杨少贇
第五篇:0601课程概述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课程是---
----
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4课程类型
5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6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素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7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8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学习基础。
9所谓国家课程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10所谓地方课程,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可安排必修课,也可开设选修课。
11所谓学校课程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