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上海东方行知钢琴学校

时间:2019-05-15 01:5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上海东方行知钢琴学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上海东方行知钢琴学校》。

第一篇:如何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上海东方行知钢琴学校

如何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

随着时代的变革,对我们的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念、方法正逐步被打破,新的理念孕育而生。“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了。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经理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选自《学会生存》的这段话充分反映了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新的趋势。

教师从传统的讲课型向研究型转变,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支持者,了解和尊重个性的各个方面,是教育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教育就是学习,强调学习途径的多样化和学习者自己的责任。教育教育概念的重心不再是“教”而转向“学”。学生从被动地获得知识和一般技能转到积极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为获得真才实学而努力学习,能够创造一种环境使青少年不仅得到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为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使他们能用获得的知识去创造未来生活的环境。所以我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时刻牢记这一点,把握好“创新”两个字,并切实落实到实处。

例如:在教学《新奇的伞》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学会用规范的语言有层次的介绍“音乐伞”、“照明伞”和“风凉伞”之后,引导学生以已获取的信息材料为基础,从生活的需求出发进行设想来发明

一种新奇的伞,再动手画一画,最后用课文中学会的句式把它的特点写下来。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开阔起来,思维异常的活跃,写出了“环保伞”、“飞行伞”、“魔术伞”、“电视伞”等各种各样的伞。这一节课不光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发散了学生思维,提高了教学要求。看着学生那沾沾自喜、津津乐道的样子,我不由得想起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想象是创造的基础,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可见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是多么的重要,而传统教育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是忽视的。

又如:在教学《日月潭》一课时,要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祖国台湾省的日月潭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台湾岛,激发他们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日月潭中的“日潭”和“月潭”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我让学生在读懂课文这一节的同时让小组合作,动手画一画这幅图,使这个水潭一边像太阳,一边像月亮。学生一下子对这一课的兴趣提高了不少。画好以后,我又让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为什么把这个湖称为“日月潭”?这样既动手又动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机会,除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很重 要的就是是否具备创新的能力。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而没有创新的能力,创新也无异于一句空话。所谓创新能力,即使从现有知识尽可能快地产生出新知识的能力。尽管我们的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一句名言: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教育不是把孩子越教越死,不是由教师设置好各种框框,让学生去钻、去套,而是要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学生会不会提问的能力要远远胜过会不会回答的能力。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拓宽孩子们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去展示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幻想、学会做梦、学会好奇,去尽情地释放生命中的创造能量。对学生的创造欲望——哪怕是只有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地精心保护,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否则,创造的幼苗回很容易地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我们教师应热情鼓励,积极引导,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学习的天地里自由翱翔。所以,创造性的人才,需要我们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去培养、去呵护。

上海同洲模范学校 蔡颖香

第二篇: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题目: 浅谈如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作者姓名: 秦 诚

学 校: 睢宁县宁海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地 址: 江苏省睢宁县东升街宁海外国语学校 邮 编: 221200 联系电话: ***

浅谈如何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摘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关键,我认为是要通畅作文的源头活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我们作文教学教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文教学要走生活化道路,首先作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生活化的,然后作文教学的形式应该是生活化的,作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与教学形式生活化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生活,表达生活。这样才能使得我们学生的作文上个台阶,具有灵性,充满生活气息。【关键词】

作文教学 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当前,随着中考、高考制度的改革,语文学科分值大幅提高。社会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语文重头戏的作文,无疑应受到更大的关注。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丰富真切的生活体验,从而致使作文抄袭严重、语言贫乏、情感淡漠。所以,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要借鉴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作文教学加以指导。只有通畅作文的源头活水,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作文,为着生活的向上向前发展而作文,才能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下面是我对作文教学的一些构想:

一、回归生活 言之有物

让作文回归生活是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作文教学中的一朵奇葩。“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为我们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而我们学校的学生百分之八十来自农村,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农村具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如果引导得当,学生就能自觉地从校内外沸腾的生活海洋中去体验与感悟,让多彩的生活进入学生各自的习作,真正实现习作内容生活化。学生的习作材料一定会像“丰盈而不枯竭”的泉源,“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的溪水。

(一)、解放心灵,善于引导学生。

(1)众所周知,只有内容真实,是自己的真实见闻或亲身经历,才会有真实而独特的感受。只有真实才有生命力;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才容易把文章写具体,才会感到作文原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很快乐的事情;写出的文章才有新意,才会感染人,打动人。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寻找真实的写作材料,而我们现在教学中有的学生往往认为作文“没什么东西好写的,也不知道怎么写”;咬着笔杆子无从下手,写出来的作文也很空洞,他们往往因言之无物而感到苦恼,甚至对写作有一种恐惧感,产生一种“愁作文”的病根。这时我们老师就应该告诉学生作文的材料就在自己身边,色彩斑澜,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如一次上课,我带来了一条香蕉,在课堂上演示,分成不同姿势让学生写写像什么。交流的时候,体现在学生笔下的香蕉,有的写像挂在天上的月亮,有的写跟小船的样子差不多,有的写像弯弯的豆角。就这样,学生兴趣来了,产生了欲罢不能的感觉。

(2)解放课堂,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固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是可以寻找到众多写作材料的。所以教师教学生写作的课堂不一定总是在课内,可以引导他们走出去寻找写作材料,所以我们应该多一些将学生带到课外。例如:冰消雪化时,可引导学生到大自然里找春;百花盛开时,可组织学生郊游,领略大自然的美景;金风送爽时,可引导学生观察了秋天的原野;隆冬季节里,可组织学生参观,体会祖国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这些活动的课堂教师既可以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可以促使他们“化愁为趣”,爱上写作。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关心家乡周围的变化,为学生写好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例如引导学生在每天上学时仔细观察,将会发现上学的路本来坑坑洼洼原本一到下雨就泥泞不堪的“水泥路”,如今已变成了真正的宽广的平坦的水泥路,路旁原本低矮破旧的民房正在建成一幢幢小洋房;还可以引导他们回忆往昔,想想漫长而有趣的寒暑假,天真可爱的童年,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琐事等。这些亲身经历,这些所思所想,其实就是学生自己的最佳作品材料。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就能让学生明白作文就在生活中。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促

进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准确,明了的语言素描周围人或事物的能力,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开辟第二课堂 丰富学生习作

遵循陶公“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学生以 “生活”为基础,以“真实”为准则去描绘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喜怒哀乐的家庭生活;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绚丽斑斓的自然生活;真正拥有“我手写我心”,“我笔诉真情”的冲动,从切身的生活中来,到缤纷的生活中去,让生活作文充满情趣。让学生觉得习作和读书、游戏、吃饭、睡觉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己需要的,是生活学习需要的自然而然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创设交际情境,以活动促行动、以体验促发展,激活学生写作欲望。

(1)、开展课外写生活动,利用农村美丽的自然环境,开展我爱家乡活动。让学生自主拟题,自由表达,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把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此外,可以通过以说促写,将活动的内容写成演讲稿,为学生创设自我展示的机会,逐步养成爱动笔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认识水平及作文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例如,前不久我在班级组织了一次演讲比赛,题目是“我观现在的初中生活”。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热情很高,表现积极,演讲内容真实而饱含感情。

(2)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使之成为学生积累素材,采撷灵思的来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开设兴趣小组。每次活动之前,教师如能做到结合当前阅读教材的特点,教会学生观察活动过程的方法,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把兴趣小组活动与作文教学融会贯通,活动的效果将更加突显。

二、开展阅读,拓宽视野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而《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他们都强调了教师的责任在引导学生,主动有个性地学习。我认为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读促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读写迁移,教给学生有效阅读的方法。

(一)、阅读要有针对性,我们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课外读物种类繁多,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效的阅读呢?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首先引导学生能把厚书读薄,取其精华,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彩的讲读分析,给学生作课外阅读示范,指导学生把课内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之中,并提出一些书目,供学生课外阅读时参考。其次是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一是抄一抄,要求学生阅读时把优美的词句或精彩片段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读书笔记中,日积月累丰富词汇;其次,引导学生以读促写,把薄书读厚,举一反三,每次读过一本书后,让学生练练笔,如写心得体会,或模仿文章的精美语段进行仿写等。总之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达到读写结合,读写迁移。

(二)、开展读书活动,促进有效阅读。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的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如开展与书交朋友活动,并通过“读书汇报会”予以具体化,教师要找准学生思维的触点,引导学生对整篇文章依次整合思考,实现“有创意的阅读”,激活学生说的兴趣;开展“读书专栏”,教师设计有探究性的问题,诱发正反方的对立争辩,进而思维碰撞。能激活学生写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会自能学习,自主习作。达到“教是为了促进学生写”,以用为目的的实效。同时,为激发学生对语言积累持久的兴趣,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积累性的活动,如:“漫游成语王国”、“趣说歇后语”、“童谣伴我行”、“古诗朗诵会”、“名著大家谈”、“佳句百花园”、“童话故事会”等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仓库。

(三)、在阅读中积累材料

鼓励学生在广泛的课内外阅读中,将发现的一些心动的语言现象,有感触的优美语句,精彩片断,按写人(外貌、神态、心情、动作„„),写景(花草树木、风雪雨露、山川河流„„),写物(静物、动物„„)等分门别类摘录下来制作成积累卡,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材料仓库。这样的积累卡,把零碎的、杂乱的语言信息,条理化、系统化、串连为一个个知识链点、知识块,以便于信息的记忆,便于对信息进行同化、顺应,便于对自己的“认知结构”(相似块)进行重新建构,也便于写作、说话时信息的提取。这样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语言积累到了

一定的度,就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才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三、学会鉴赏,健全人格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常言说:“文如其人”,写文章和做人是一个道理,我们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美丽,赞美英雄,讴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颂扬新时代感动中国人物,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中学生心中的世界是个真、善、美为主体的纯真世界,他们对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难以判别,甚至于盲从。我们应该善于从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苗头,加以引导。如一位学生写《我最深爱的人》,她深爱妈妈,是因为妈妈每天早晨在她醒来之前就已经为她准备好了早饭,而每天放学后,妈妈宁可自己辛苦操劳,什么事也不要她做,她很开心。这就流露了学生审美观的不健全。由于有些家长教育观念和方式的不当,造成了学生审美观,人生观,与教育方针的偏离,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形成。因此,老师应主动家访,及时纠正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紧贴时代的脉搏,把写作的触角引向社会,如: “五一”节让学生写《劳动最有滋味》;“国庆节”让学生写《祖国在我心中》等为主题的征文。开展征文比赛。以赛促练,达到训练的最优化,实现了习作与学做人的和谐统一。

相信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老师的辛勤努力下,语文作文教学一定会走上它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①《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 胡国枢

②张化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J].上城教育研究,2004.③陈素芬.个性化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A].陕西教育,2005.

第三篇:行知教育思想在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行知教育思想在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实施六大解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创新就必须实施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的重要思想,提倡解放、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近几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认真学习并努力实践陶先生“六大解放”的思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之能思。

陶先生说,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迷信、成见、曲解、幻想层层裹头布包缠了起来”。因此,他提出,“我们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我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不迷信: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老师,不要迷信权威。我努力使学生明白:老师的知识、能力有限,所说、所做不一定正确,只有通过自己研究得到的才是正确的;书上的实验方法不一定就好,也许自己想出的其他方法会更好……例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如按照书上用一节干电池和小电珠来检验物体是不是导体的方法,来检验一些导电能力不强的导体(如食盐水)时效果不好,还容易得到相反的结论。于是,我鼓励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们经过一番思考与讨论,想出了“增加电池”、“用生日卡片上的发光二极管代替小电珠”等方法。用自己改进了的实验方法做实验,学生们甭提多开心了,学习更投入了。由此看来,解放学生的头脑,为学生创设一种充满自由空气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动脑、敢于质疑,能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之能干。

陶先生深刻地指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就是:“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就必须革除这一弊端,就必须“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以往的教学中,在“做”这方面,老师往往包办代替,学生的分组实验总是变成了老师的演示实验。孰不知“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认识方法,实验对于激发儿童的科学志趣,培养儿童的科学能力,提高儿童的科学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让学生干,而且多干。为了弥补学校仪器的不足,我总是收集“垃圾”,并废物利用制作自制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例如,在教学《光是怎样行进的》一课时,我把平时学生废弃的牛奶吸管拿出来让学生做检验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又如,在教学《反冲》一课时,我把从垃圾筒中捡来的矿泉水瓶加工一下后让学生做反冲实验。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干”的机会,我还采用“人人动手做一个步骤,共同完成实验”的方法来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

(三)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之能看。

陶先生认为,传统教育给学生戴上一副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脱离社会实际生活,成为“小书呆子”。因此,他提出不要让学生“戴上封建的有色眼镜,使他们眼睛能看事实”,极力主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人从外界所接受的信息,90%以上是通过观察获得的。没有敏税的观察力,就不会有灵敏的思维力、丰富的现象力和良好的记忆力,当然也不会有创造能力。观察作为研究自然科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最基本途径,也是最基本的环节,更是思维的基础。正如俄国著名的科学家门捷列夫说过的:“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为此,科学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机会、科学的观察方法、精密的观察仪器,使学生能观察,会观察,并通过观察获取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开花结果》时,我让学生按照从外到里的观察方法观察花的构造,用放大镜观察子房,学生们很快便掌握了花的构造,观察到了胚珠。兴奋之余,学生研究的 兴趣更浓了。

(四)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之能说。

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释,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地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学生敢于提问,是勇于探索知识,具有强烈求知欲的一种良好表现。鼓励学生敢问,就是指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提出异议。对于学生来说“问题的提出”是对“已知”的超越,是创造的开始。正如陶先生诗中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为此,课的开始我总是让学生充分提问,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研究中我也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并随时解决;课的结尾,我又让学生提出还想知道的问题。慢慢的,学生养成了敢问、爱问的习惯。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陶先生对于传统的旧学校和旧教材提出过这样尖锐的批评:“现在鸟笼式的学校,培养小孩子用的是干腌菜的教科书。”因此,他呼吁:“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因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内在之创造力。”教学《恐龙时代》一课时,我利用秋游的机会,带领学生到常州恐龙园边游玩边学习;教学《两栖动物》时,我和学生一起到田里捉蝌蚪,研究蝌蚪;教学《空气的污染和保护》时,学生们到马路上、工厂里调查污染源,并根据调查情况提出保护空气的创新方案……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不方便之处,并对此进行创新刚按设计或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圆周长直径测量仪”、“拖把鞋”便发明了。由此看来,让学生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学生就会有所创造。

(六)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之能自主学习所渴望得到的东西。

陶先生认为,解放学生的时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指出:“一般学校把儿童的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为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识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有时间,也不知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遵照陶先生的思想,我在科学教学中从不把教学内容安排得太满,总是腾出时间让学生探究他们渴望的东西。有时让他们做做跟课文内容相关的小实验,有时让他们看看相关的课外书,有时让他们交流一下跟课文相关的最新科技成果……例如教学了《电磁铁》后,我让学生设法制造一个磁力足够大的电磁铁,学生们各个兴趣盎然,连下课都忘了;又如学习《声音的高低强弱和高低》一课后,我让学生自制橡筋琴等,结果一个个声音动听的小玩具产生了。创造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只要你给予了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学生就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惊喜。

二、做到三个结合,教学做合一。

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科学学习为主体,以学生的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为主要途径,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继而真正地“做”起来。那么具体怎么做呢,笔者觉得做到以下几个结合十分的重要。

(一)眼与心结合。陶行之先生提出的“做” 是指广义的“做”,既要用手做,也要用眼、耳、鼻、嘴等各种感官做,更要用心、用脑去做。其中一个重要含义就是“眼与心” 的结合,即观察与思考要有机结合起来。众所周知,克隆、英特网、核电等等许多令人惊叹的科学技术成就,就是建立在早年“科学家”们对身边事物的十分简单的观察、研究基础上的。因此从小经历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同样将为孩子们今后的发展和美好生活打下扎实在基础。例如指导学生“观察一棵树”,先请学生说说自己想要观察树的什么?准备怎样去观察?观察时要注意什么?有了这些“心”的准备,再带领他们去实地经历一次 “眼”的观察活动,并要求随时将观察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最后再回到“心”的思考:交流总结观察的方法、收获和疑问,形成一棵“我的大树”。学生持续经历这样的眼与心有机的结合后,不仅将逐渐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还能有效提高观察、思考的能力。有了这些,就有了创新的可能!

(二)手与脑结合。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和双手,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做到手脑并用,手脑双挥。教学正是促进手脑联系的桥梁。科学教学模式已从以往的“问题——实验——结论” 发展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结论——交流”。新增加的“猜测、设计、交流”等教学环节就是为了更好地启迪学生思维,努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富有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实践表明:(1)实验猜测,可以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教学“物体的毛细现象”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先猜一猜“你觉得水会自己上升吗?”根据“水往低处流”的知识经验,学生会予以否定。但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干毛巾轻轻放在水里会怎么样?”经过思考,学生思想上开始认为有可能了,老师再引导他们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进入实验,兴趣更浓、注意力更集中,不仅加深了实验结论的记忆,更学会了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方法。(2)实验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以往实验教学中,经常是教师把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告诉学生,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操作,表面上实验井然有序,成功率很高,实际上是在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老师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例如教学“摩擦力”这一内容时,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去探索增大物体的摩擦力的各种方法。并允许学生边操作边思寻办法……这时,有的组就想到了用蜡不均匀地涂在本是光滑的玻璃板上,制成了一个粗糙的平面,这就是一种大胆创举,体现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意外收获。(3)实验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聚合思维。当学生获得了许多实验信息和直接经验后,教 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读和分析数据,对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将实验结果与实验猜测作综合比较,努力寻求实验结论的最佳答案,着重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对各种实验结论进行评论,从而懂得对别人的研究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三)行与知结合。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行与知的结合,他认为: “你能行动,行动才生困难,想法解决了困难,才是真知识的获得。”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感受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教学过程也必须遵循认识规律。(1)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因为实验过程本身就是行知结合的过程。实验是科学教学的特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主要方法之

一、是科学探究过程的主要经历、也是学好科学的核心。因为它在课堂上创造了一种在一般情况下的不具有的环境或条件,使学生能够从大量的感性积累中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自然地得出结论。通过实验也弥补了学生认识自然过程中感性认识的不足。例如教学“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如果告诉学生“当眼球晶状体凸度大时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反之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科学的论点,学生只是知道,只能记忆,却极易忘记。但如果请同学们用大小一样、凸度不同的两块凸透镜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就很容易理解并记住。(2)要加强和工农业生产及学生生活的联系。由于生产和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受性知识,有利于缩小乃至消除科学理论与学生认识水平间的差距,同时也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给学生的“发现”和“创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四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即语文教材文质兼美,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字里行间无一不凝聚着作家对祖国的自然风光的无限热爱,对周围事物的深切体会,它们或清新委婉,或崇高悲壮,让人回味无穷。因此,在教学中,要适时地把情感教育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把情感传递给学生。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情感教育具有调控学生感性思维的作用,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时代感。小学生的情感特征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受年龄以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因此他们需要被理解,需要交流和沟通,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肯定,此时情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协调他们的认知情感,更好地开发出他们内在的潜力,让课堂更有活力。教学的实践证明,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让学生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

(二)情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念。由于情感教育具有可溶性,能够通过语文教学将文中所承载的情感传达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样,学生在理解和体会文章时,这种情感就会经过他们的加工提炼,变成自己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纯洁的感情、高尚的道德情操、爱憎分明的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它能不露痕迹地启发学生,挖掘学生的灵性,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解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丰富情感的文章,唤起学生爱憎亲仇的健康意识,从而使其向善的情感不断得到巩固。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几点思考

(一)深刻解读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情感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课文中很多课文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理性,为师生情感思想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和桥梁作用。教师应该明确地、有意识地把蕴含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去拨动小学生那幼小的心弦,使他们产生思想的共鸣。

(二)发挥语言优势,达到以情激情的良好效果 教学中可以采取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的方式,来感受课文独特的魅力。

1、语言要饱含感情,以声带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情感,并把它通过的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以激活历史人物和事件,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教学过程中可以用饱含深情的阅读把普罗米修斯孤独、寒冷、饥渴、伤痛、失去自由的形象越来越深刻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充分感悟他伟大的牺牲精神。

2、语言要简洁、生动、形象。教师说话要抓住关键,言简意赅。既忌矫揉造作,又忌肆意纵情;既忌怪诞晦涩,又忌重复絮烦。应力求“言尽而旨远,言简而意丰”。以恰如其分的情感、精当准确的措辞、绘声绘色的讲述,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为开发语言的潜能,教学中要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图象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

(三)创设情境,以境生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 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类:

1、模拟真实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如一位老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就值得借鉴。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如课文《观潮》一文中,作者对大潮的描写,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大潮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作者把大潮的神奇,尽情描绘,为大潮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老师在备课时,应时深刻体会作者所传递的情感,并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才能使学生顿悟大潮的宏伟,饱含激情的触笔,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

3、真实情境。创设真实情境,就是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阅读课文《我爱秋天》时,教师可事先组织学生亲自到大自然去感受秋天,收集一些标本,记录一些秋天的足迹,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构建对话平台,拓展思维空间,达到情感共鸣

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学习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显现于听说读写及实践活动中。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在抓住课堂教学读、议、说的基础上,抓住文中情、作者情、自我情、社会情的四位一体的联系桥梁,构建文本对话平台,或赞扬,或驳斥,或补充教材,或倾吐心声,让学生自由倾吐情感,尽情施展才华。六年级上册《给家乡孩子的信》中巴金谈写作说道:“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我们可以采取回溯前文,联系上文的办法,就地取材,因势利导,借助文本自身的资源来完成激发情感的过程。读读这句话,巴金到底有没有才华?何以见得?他其实想告诉我们什么?巴金用他的作品表达怎样的感情?通过与学生对话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从而达到与教者、作者的思想共鸣。

(五)深入分析课文,比较体验不同的情感

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正确领悟教材情感,以达到情感的升华。教学过程中,这一目标只有在学生正确深刻地掌握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分析课文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比较法是常用的一种。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些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

总之,情感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学生的德、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不良思潮影响着在校的小学生,再加上现在大多数是独身子女,诸多的心理问题困扰着学生。学生中常出现嫉妒、自私、自卑等不健康心理。而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大的优势,下面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蕴含着热爱生命和热爱生活的主题,表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对假恶丑的讽刺。备课时,教师就应该特别注意这一点。

如四年级《搭石》这篇课文,主要讲“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进入秋天,人们会找来一些石头,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无论是谁,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青人总要背老人过去。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家乡的人们无私奉献、尊敬老人的心灵“美”。针对班级中那些在平时自私自利、不关心班集体的学生,让他们说一说能够从课文中感受到哪些“美”,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又发现了哪些同学心灵很“美”,让他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从而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

二、通过作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

如学完四年级课文《乌塔》一文后,让学生想象写“假如是你,你能够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游历欧洲吗?你会出去自己挣旅费吗?”根据这样的提示写一篇短文,学生写作情绪明显高涨,写作欲望强烈,写出了很好的作文。有些学生写到:“我真佩服14岁的乌塔,她那么小就独自一人游历欧洲,她一个人不怕危险吗?她爸爸妈妈不担心吗?我长这么大了,还要妈妈给我洗衣服,有时还要爸爸给我整理书包,我什么事也要爸爸妈妈帮忙,更别说像乌塔一样出去旅游、出去挣钱。我要向她学习,她太了不起了„„”在写作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和自己进行比较,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缺点,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趣味语文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人教版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口语交际的内容相当丰富,有让学生讲自己编的童话故事,有保护文物的看法,有观察图进行对话,也有趣味语文故事。另外,还可以通过作文竞赛、朗读比赛、课文阅读等形式充实语文教学内容,延伸语文教学的触角。如教师组织学生阅读一些好的课外书,读完之后,专门开一个座谈会,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中学到了什么。学生表现的很积极,比如,有的学生说:“我读了《陶罐和铁罐》这一篇童话,知道了铁罐很骄傲,看不起陶罐,结果最后氧化消失了。而陶罐很谦虚,最后保留了下来,成为了文物。我们做人也要像陶罐一样谦虚,不能骄傲。”有的学生说:“我读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个故事,很受感动,故事里的小男孩很善良,无论什么事都为弟弟着想。我也要像他一样,爱我的家人,关心别人。”

在这些活动中,教师有机的渗透了心理健康的内容,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感动、学会珍惜、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下载如何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上海东方行知钢琴学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上海东方行知钢琴学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得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梨树中心校 刘 成 明 2010.11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他们活动的场所,他们在学校活动的时间远远......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5篇范例]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生活即教育”在数学课堂中的体现 惠安县第三实验小学 黄惠莲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生活即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5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摘 要】:生活处处有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将阅读 教学与认识世界,体验情感、感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在生活实践中 学习语文......

    在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关键词: 陶行知 教育思想 体会 借鉴 摘要: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教育家,作为教师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并在教学中应用。一、爱的教育。二、创造教育思想。......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许昌市襄城县库庄二中 田变 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人才得培养不仅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良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也越来越关注。这里所指的健康应包括心理、生理两个方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微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微 精彩,在不断地思索中生成 2009-05-20 15:40:11| 分类: 教学随笔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给予是快——乐的》的三次“旅途” 10月14......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内容摘要: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够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各项教育活动、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