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初中体育课堂教学问题(县二等奖)
主题教学论文
浅析初中体育课堂教学问题
摘要: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应时代变化,指导思想历经竞技体育——快乐体育——技术技能——体质健康的变革,然而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并未与时俱进,存在着一些不合乎现代社会需求的现象及问题。该文对这些现象和问题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剖析了存在原因,并且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以便推进中学体育教学更合乎科学规律性及现代社会的需求,更具有实用价值。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问题;改进方法 1.前言
体育教学即体育的教与学,强调体育教学的双边性。初中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召开,将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把学校体育放到教育的基础地位上,体育课不再是“副课”,与文化课同等重要。为顺应时代发展,我们有必要认真分析当前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才会让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更加符合社会需求。2.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现象及问题 2.1 教学主体的缺失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谁是体育教学的主体”是教育界长期争议的一个问题。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浑然一体的关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然而,大多数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没有处理好教学的双边关系,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存在。或者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思想与说法,认为学生是上帝,加强“学生主体性”淡化“教师主导性”,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重视活跃的课堂气氛,忽视学生基本技能与基本技术的培养。2.2 教学内容的缺失
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的目标选择出来、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学条件进行加工的、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传授给学生的体育知识原理运动技术和比赛方法等。在中学体育课堂中,有些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生硬机械地照目标做,为完成固定的教案目标而上体育课,整堂课进行着一些重复而单调的体育活动,而不去考虑学生自身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需求。整节体育课过后,学生除了留些汗,身体较为疲劳外而没有得到应有的德、智、体、美、劳和技能全面发展,所以现在有些中学生一提到体育课就兴趣索然,不是跑就是跳,结果大家可想而知。
2.3 教学方法的缺失
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地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学策略、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三个主要地层次。如果每节体育课都要进行探究、合作教学法,那么体育课的教案就过于复杂和花哨。个别老师过分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他们提倡体育教学中也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干脆来个“放羊式”,片面理解了“自主练习”的含义,未能将教学目标与任务贯彻教学的始终,只是满足了部分学生的兴趣。自主学习是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为达到一定学习目标而采用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实践,自主学习知识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注意了学生的“自我实践”,忽视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指导,形成了无序、放任、涣散的“放羊”现象。学生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有的学生活动,有的学生做看客,秩序混乱,教师成了高级观众,不去管理,也不做教学指导;不恰当地夸大非主体性的教学方式的作用,如“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不恰当地淡化了主体性的班级体育教学型式,使体育教学形式趋于松散和低效率。3.原因分析
3.1 个别体育教师缺乏责任心,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际上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只是一些带有普遍性的要求,可能在某些地区和学校不实用,失去了它们应有的价值。作为体育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应该去细化大纲与目标要求,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学生设计更符合锻炼需求的,更具实用价值的体育课。没有必要硬性照搬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要求。然而有些体育教师认为:只要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要求,上完该上的课,谁也别想拿我怎么样。于是整堂课上得生硬,古板,缺乏创造性,学生感到很被动。甚至有些体育教师认为:反正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师与体育课,没必要付出太多,即使付出的多也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的确在很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学校,经常会出现文化课排挤,甚至占用体育课堂的现象,使原本就少的可怜的体育课在萎缩,实际上这种做法挫伤了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于是出现了盲从,应付心理。
3.2 教学内容选择随意性
新课程标准并未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许多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兴趣,忽略体育与课程的根本目的是除了发展学生的身体以外,还要求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运动技能。错误的理解了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并没有提出要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也没有否定或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没有否定过接受性学习方式、也没有否定过体育课要有运动负荷(适宜的强度和密度)、也没有提倡脱离体育性质的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标准也没有否定过教师主导的结果性评价。在体育课中没有运动技术教学过程或锻炼的过程,体育课中没有合理的练习密度,体育课中没有必要的运动量,体育课中没有任何体育知识传授,体育课中没有让学生体验到任何运动的乐趣,体育课中没有安全教育和安全措施。有部分体育教师甚至把体育课变成体育达标测验课和中考体育测试项目模拟考试课,达标项目中有什么就教什么,中考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做实际上是把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简化,与体育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趣味性背道而驰。
3.3 教学方法缺少灵活性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师的角色转变有些迟缓,意识中还是“我教你学”的授课形式,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合理、恰当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地参加活动。总之是在中学体育课堂中,有些还没有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学方法存在着弊端,而不愿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只是做到“我教了”,至于学生“学会学不会”不去过问,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还有个别的学校,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场地、器材配置不齐全,而老师又不愿去结合实际情况做自己的授课方案,只是根据教材要求,开展有限的,参加人数较少的一些体育活动。4.初中体育课堂教学问题改进建议
4.1 以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定位教学行为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学有效性的大小取决于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学习新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运用现代化手段的能力。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在山东大学演讲时告诉大学生们,什么是成功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慈悲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生活美的人,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宽容的人。课堂上,教学模式可以突出“面向全体学生” “以学生为主体” “个性发展”等教育思想,构建“发展创造力” “小步子自学辅导模式”等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自觉的将角色定位为学生发展的合作者、鼓励着和引导者。教学中少问“为什么”,多问“你是怎么想的” “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吗?”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多鼓励,告诉他们:“这没什么,这很简单,你再试试看,你能行的!”。课堂上多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多安排一些选择性活动,加大学生主动学习的选择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练习方式,独立地进行练习,使得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空间。4.2 优化整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教师通常都会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体育教学是学生参与性最强的一门学科,只有在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下,才能达到课的学习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欲望是伴随着兴趣而来的。在体育学习中学生第一次接触新内容时兴趣特别的浓,那种学习欲望是自发的,来自于内心的。然而就某一学科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而言要真正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必须有一个多次操练的过程。体育学习中技术、技能、知识的掌握过程更是如此,这种反复的操练是一种必须的实践。当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反复地重复某一练习时,会产生厌烦的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将原本高涨的学习欲望降到冰点。因此,在教学中优化整合教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非常重要。
如在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存不同课时重点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致的,不同教材的组织教学有其不同的特性。教帅要根据各课时的不同要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灵活选用不同的组织教学方法,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例如,初二年级的实心球投掷的教学,在第一次课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多次重复练习,让学生找到掌握正确技术动作的感觉,才能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最终达到合格标准。
4.3 采取多种创新形式,对体育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应用
体育教学方法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体育教师在进行选择时,要注意有针对性和目的地优化选择。一方面要通过对教学方法特征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操作性强、与教学节奏一致、教学规律吻合、教材价值能得以充分实现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结合和转化,单独孤立的教学方法是没有应用价值的,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水平将多种方法交织组合加以运用,使体育教学整体效果得到显著增强。
如在教学“跳高”,对动作要领进行示范讲解后,教师可先让学生报出自己认为可以跳跃的高度,然后分为高、中、低三个练习小组,每个小组的基础高度都不同,还让学生自己选择难度和高度、制定目标并进行调整,不做任何硬性规定。学生们放下学习的“包袱”,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客观的衡量和评估,轻松地跳出了理想成绩。
又如为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教师以“越障营救”为主题,通过绳子、竹竿、绳网、障碍物等教具模拟出游戏情景,将学生进行正方、反方、人质角色分配,要求正方在规定时间内将人质解救出来,而反方则要采取各种措施阻止正方的营救行为,使学生们在游戏中自然、准确地运用跳跃、攀爬、排除障碍、快跑等多种技能,一改日常单调枯燥的跳远、跑步等形式练习。大大调动了主动参与组织学习的积极性,轻松快速地实现了体育教学目标。5.结束语
在教学改革日益迅速的情形下, 我们的确应该走出原有的误区, 立足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自身要求, 大胆创新。通过中学体育教学, 培养学生的运动技术、技能, 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素质,建立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 为他们的终生体育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此,中学体育教学会向着更具实用性、科学性的方向发展, 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谢正义.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胡专能.对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方法多样性的可行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6).
[5]邱云海.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1(6):160.[6]全卫根.新课改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考试周末,2011(77):150.柯桥区钱清镇中学 王伶俐 ***
第二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反思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的体育教学中不仅仅改变学生学的观念,还要改变死板的课程流程。体育课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的教与学活动,它不同于其它课程容易组织管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体育教师对课堂管理非常重要的。体育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是提高中学生体育素质的主要手段.一、走进学生心灵,尊重学生的选择。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竞技体育为中心,教学内容体系竞技化。教材强调权威性,指导性,忽视了差异性。在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教学计划、内容是否完成,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快乐,更不为教师所关心,于是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体育新课程强调:“学校体育教学应面对全体学生,其主要目的和任务并不是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运动员,而是将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健康人才”。体育新课标的实施,使广大体育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突出以生为本,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已逐渐被广大体育教师所认同,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我能够积极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内容进行教学,“寓教于乐,情景创设”。我在教学中大胆鼓励,积极引导,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抢座位”、“红绿灯”“抓尾巴”“捉虫子”“打雪仗”、“堆雪球”等教学游戏,都是学生喜欢的游戏。以此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
二、追求课堂诗意,重建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的老师常常以严师自居,高高在上,让学生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师生的关系难以融洽,情感难以沟通。因此教学或表现为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或表现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关系的正本清源。“教师不要太像教师,学生不要太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地扮演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新课程的设计者;体育教师不应是一个只懂得教人如何运动的教练员,更应该是一个具备现代观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专业人员。
三、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不是教师把做的道理填鸭式地交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形成。我在实践教学中,经常进行师生互动,通过让学生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少了,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第三篇:初中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总结
初中体育高效课堂教学总结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激发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他们的体育学习能力。”由此可见,构建高效的体育课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与情感,这样才能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体育课是一个复杂的组织过程,要有良好的规范性。学生在听讲解,看示范时,必须有正确的队形和良好的秩序,才能了解教材,明了重难点,正确掌握技术、技能。只有在教学中采用强而有力的思想教育措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启发他们自觉积极地进行练习,才能使学生学得紧张而有序,练得生动而活泼,才能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安全而有实效。如果学生不明确学习目的,不认真听讲解,看示范纪律差,不听从指挥,那么体育教学就难以进行,更谈不上实效性。
二、课前进行充分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备课就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备课是指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其书面表现形式就是写教案。我们所说的备课包括三方面: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在这三要素中,课标和教材一经确定就相对稳定,所以备学生永远最关键。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新课标下的备课可以用“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这句话来概括。“搭台”就是教师要洞悉学生的心理和时代精神,创设适合学生智力发展的问题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以便更有效地地组织学生“唱戏”。如何让学生“唱好戏”?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先了解学生需要什么?知识基础怎样?设计什么样的教学任务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而且在备课中要备学生的“可能”。
三、重视学生养成教育,增强课堂时间观念。
习惯是养成的。我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特别是我们体育课的教学常规,大部分由集合、报告人数、宣布课的内容、安排见习生、慢跑热身或游戏热身、徒手操等组成。这些部分我们每次上体育课都是必不可少的,通常时间为5~10分钟。在这里最少可以节省2~3分钟,教师只要以身作则,不迟到,及时整队,避免不必要的提问时间,带领学生上好头几节课,学生就会习惯这种方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同时由于很多时候体育课都需要一个课后总结、回收器材的时间,教师可以课前让体育班长安排每次的器材回收人员。从这些细节教育学生养成节省时间的良好习惯,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优化体育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体育教学重点是一节课重要实现的目标,体育教学难点是在实现这一目标时对出现困难情况的预判。一般体育教学重点是从体育教学目标的角度进行确定,一节课要使学生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培养哪方面的能力,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而教学难点则更多地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考虑,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来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哪个地方比较困难,据此准确找出教学难点。所以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在深刻地分析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找出教学难点;体育教学的重点相对于难点来讲比较固定,而难点体现在实现目标的整个过程中,即使同一教材内容,难点也会因人而定。
五、误区
误区是对新课标缺乏深刻的认识。体育活动的参与要求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而不是过于强调学生的身体参与却忽视了学生“心动”的参与,表面上热闹,教学效果甚微。体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那种身心全方位参的活动,动作要领亲自主动去探索、领悟、体会、感受,对动作的真正理解和把握。学生只是表面上表现照猫画虎,不是被运动吸引和陶醉,与之产的喜欢与爱好。
一堂体育课不会十全十美,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地剖析、反思,使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设和实际相吻合,在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等方面进行总结,在不断反思中学习,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第四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达标目录
初中体育 初中体育 初中体育 初中体育 初中体育 人教版 人教版 人教版 人教版 人教版 七-九年级 七-九年级 七-九年级 七-九年级 七-九年级 全一册 全一册 全一册 全一册 全一册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五章 第五章 第五章 《体育与身体形态》 《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 《快速跑》 《跨越式跳高》 《投掷实心球》 初中体育 初中体育 初中体育 初中体育 初中体育 初中体育
人教版 人教版 人教版 人教版 人教版 人教版 七-九年级 七-九年级 七-九年级 七-九年级 七-九年级 七-九年级 全一册 全一册 全一册 全一册 全一册 全一册 第六章 第六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垫上前滚翻》 《分腿腾越》
《双杠骑撑后回环》 《小足球脚内侧传球》《排球双手传球》 《健身拳》
第五篇:初中体育高校课堂教学反思
初中体育高校课堂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谓多层面、多方位。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灵魂、根本、关键与重点,课堂常规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更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加强对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教育、引导、培养、改变、拓展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走出诸多教学误区也不失为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条途径,于细微之处提高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性,也就整体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所提出的目标能够不至于因太抽象而令学生无动于衷;又不至于因太具体琐碎而令学生不得“要领”。有效的教学目标应该以能够激励学生热情地学习为基本标准。必须考虑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的目标应有质和量的要求,情感类目标应可以通过观察做出评价的行为表现。必须杜绝抽象、空泛,面面俱到、没有重点的现状,避免教与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课堂教学精力分散,教学走过场的现象。
(二):运用符合对象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主体,教学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课程规定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仍是体育学习的主要形式。针对《体育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体系,仅靠“接
受式学习”是无法达到这些目标的。而诸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探究式学习、评价式学习等教学方法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就能有效弥补“接受式学习”所缺失的教育功能。所以,以上诸多的学习方法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有益补充。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自觉、愉快地学习。学生也身临其境体验了一次全新的教学,并开始有所适应,为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
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培养乐于合群的性格。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小学阶段是性格形成期,我们应当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经深入调查才得知是因性格孤僻而导致不合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与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此外,还可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能帮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三):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是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在《体育课程标准》提出的五点要求基础上,可对传统的教材进行筛选、改造,可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创新。针对学校师资、场地、设施等具体条件编制的校本教材也是很有价值的教学内容。竞技运动项目仍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但不是为了竞技,更不是为了
竞技运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更快、更高、更强,而是为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其不断超越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传统教材中的田径就是强身健体较为简便、易行和有效发展学生体能素质的好教材。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一直把队列队形当作体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的组成部分,一直把队列队形练习当作培养学生团结一致的集体精神和集体行为规范的重要手段,成了每节课必有的内容,并予以特别的重视。“快、静、齐”、成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最基本的要求,体育课中学生整齐的队列队形成为中国体育教学的一个特色。队列队形练习是传统教材中一个好教材,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取消”之说不可取,非但不能取消,还应继承,进而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手段,创新、发展这一传统教材,更好的发挥其特殊的教育作用。开发课程内容资源,也将有助于解除教学内容选择的困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说确有很大的空间,但需要体育教师准确把握体育学科的性质(身体练习)特点(运动文化)和价值(发展身心)去“筛选、改造、选取、创新、开发、整合”。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应避免低龄化、幼稚化、追求简单生活化的倾向。一些非体育性游戏和非体育性比赛的内容,如用活动器材组装拼搭等,都不符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课程改革的精神,而且也背离了体育学科的特性与体育教学本质。
(四):运动负荷适当是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
每堂体育课都要求学生的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它既是体育课程目标所提出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的根本特点。体育
课必须要有一定的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没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就无法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体育学科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在安排运动负荷时既要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也要体现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对象、课的类型、季节气候,还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体育教学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运动安全为前提的。因此,安排运动负荷以不伤害学生身体为第一原则。为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在其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运动负荷安排。为有利于学生体验运动乐趣,避免负荷过小平淡、消沉,负荷过大疲惫不堪难以体验乐趣。为有利于学生进入下一节课的学习,必须合理安排与调控教学中的运动负荷,在结束阶段重视整理活动。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为此,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能热爱体育,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还可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
临近考试,很多学生上体育课变成了一种形式,人在心不在,经常有学生在做完准备活动后自己在一旁看书,看上去学习很用功,然而对学习并没有较大帮助。首先其他同学在活动,就没有办法保证操场的安静环境,看书也很难保证注意力集中;其次,一个好的身体状态对学习是有益而无害的,每天缺少正常的锻炼时间会让身体机能不能很好地得到调节,以至于心有余而力不足。针对这一情况,作为我们体育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要让学生清楚在繁忙的学习中如何让自己得以放松,对于一些健康的饮食情况也可以在学生中进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