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借助图片进行故事教学
借助图片进行故事教学
(一)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3.有助于学生对所学故事的理解。
(二)、操作方法
1.利用图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放大故事中的图片,将它们贴在教室醒目的位置,利用“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What animal is this? Who is this? What is it like?”等问题,复习已学的内容,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些问题,引出新知识。
2.利用图片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
如在学习颜色的时候,可以利用图片进行。(当然也可以用现场操作完成故事的展示与意义表达)
Blue wanted to change its color.One day, Blue met black.Blue said, “ let’s mix.” Then Blue became black.But Blue was not happy.One day, Blue met White.Blue said, “Let’s mix” then Blue became baby blue.But Blue was still not happy.One day, Blue met Yellow.Yellow has magic power.Blue said, “Let’s mix.” Then Blue became green.Blue liked its new color.Blue is happy now.教师可以在图片的提示下,边听故事,边猜测故事内容,然后学会说句子“Let’s mix.Blue became… Blue was not happy.还可以混合不同颜色产生新的颜色,引导学生自己的调配颜色,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英语。
(可以适用于,食品、水果、服装、人物、职业、动物、时间、星期、月份、天气等内容的学习。)
重点教师要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是要在故事中运用拟人、夸张、重复等手法,表现故事。
3.利用图片进行学习评价。
1)将自己课外所学内容画成图片(中高年级配上英文)2)利用所画图片与家长、同学交流评价 3)做报纸,比赛。
(三)、图片的几种利用方式
1.让学生对一些故事图片重新编排列组合,不断地在旧句型中运用所学的新词汇把关描述图片,累积讲话时语句的数量,鼓励编出新故事。2.将图片和单词有效结合,编出故事。
第二篇:借助童话进行作文起步教学
借助童话进行作文起步教学
在作文的起步教学中,我发现我班学生写得最好的题型是编写童话故事,无论内容还是语言都极富童趣。由于童话以幻想来反映生活,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讲述丰富多彩的生活故事,贴近儿童实际,充满幻想的孩子一旦接触童话,自然一拍即合。因此,以童话为形式,进行作文起步教学,可以激发儿童对作文的兴趣,提高儿童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借助童话进行作文起步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凭借事物,启发想象。
儿童所想象的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为直接依据,如果没有具体的东西作依据,他们的想象便失去了源泉。因此,教师必须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图画、实物、幻灯等各种直观教具和形象化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细致地观察,借助童话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面对一种实物、一种现象或一幅画,在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的同时,可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由一幅画想象成几幅画,由一个动作想象成可能发展的一连串的动作;也可提供一种情境,让学生的想象自由飞翔。
二、凭借材料,从说到写。
说是写的基础,指导学生编写童话应按照先说后写的顺序进行。训练说童话故事的材料很多,小学教材中属童话内容的课文就不少。借助教材续编童话故事就是一种非常好的训练方式。上学期我上完《狼和小羊》一课后,让学生给故事续编,大部分学生都说得有声有色,故事说好了,再让学生写,就不困难了。
丰富的语言材料靠积累
一谈起要写作文,学生就感到头疼,无从写起。其主要原因是作文材料贫乏,因而写作过程用词单一,句子表达形式单一,文章内容空洞,写不具体。要克服这些毛病,关键要引导学生平时多读、多看、多听、多写,以便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一、诵读法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推广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课文,这样日积月累,熟背的文章多了,说话就会“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二、积累法
让学生平时经常听广播,看电影电视,看报章杂志,坚持大量阅读书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以丰富生活阅历,积累写作素材。同时要有事实,有记录写作素材的好习惯,如摘录优美词句、精彩判断、片断、名人名言、科普知识等。也可将好文章、好片断分门别类地贴在本子上,如按人、事景物等,需要运用时查阅非常方便。
三、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的篇名,作者、报刊名言、期数、页码、需要运用时可随时翻索引查询。
以上方法,如果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运用,就不必为写作时的“无米之炊”而烦恼,从而有效地解决作文材料贫乏的缺陷。
第三篇:借助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体会
借助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的体会
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巴洞中学 李明德
【摘要】: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用多种形式进行历史教学,而多媒体教学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最佳方式,借助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丰富多彩
近几年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注重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活跃了历史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教学获得了事半功倍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历史课不太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容易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借助多媒体声、光、色、像的特点吸引、感染学生,可以更好的创设情景、还原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大量的历史知识,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时,我制作了一个课件,把“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青铜树、青铜立人“的照片插入课件中,播放时用特写的方式展示,这样就很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突破“司母戊鼎”的铸造这个难点时,借助多媒体的自定义动画把组、铸造的过程一步一步的展示出来,学生观看了之后再结合课文内容的学习,当堂就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在讲述三星堆青铜艺术时,我直接链接了“三星堆博物馆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page/default.asp),打开网页,和学生一起进入“青铜馆”欣赏绚丽夺目的三星堆青铜艺术,这样不但学生对抽象的青铜艺术有了很形象感受,同时也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了解了青铜文化,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使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生动地再现历史事实,提高学生认识能力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学生不能对历史现象进行直接观察,这就给历史教学带来了困难,而运用多媒体手段就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比如在讲《红军长征》一课时,由于学生对那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知之不多,要让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老师的讲解就理解长征的艰难和认识遵义会议的历史作用是很难的。我在教学,先制作了一个课件,在上课前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电视剧《长征》里的歌曲”:《十送红军》,渲染气氛,在引入新课时我播放了从网上剪辑了一个战斗片段:湘江战役惨烈的战斗场面。这样学生一下就进入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然后结合课本边学习边讨论,最后水到渠成的地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由于左倾冒险主义使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候,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而很轻松的理解了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突破了教学重点。
三、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功能,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
历史教学自始至终要突出思想教育,要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感,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我们借助多媒体就能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使历史教学达到:以史动人,以史育人。
在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内容时,播放经剪辑的《火烧圆明园》片断,那一幕幕的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使学生的情感已完全融入了影片中,当学生的感情迸发出来后,再结合课本的阅读理解,是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极大的感染和熏陶,这种思想教育作用是传统教育难以企及的。
四、可以扩大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传统的”口传笔授"的教学板书多,比较花费时间,课堂容量也相应的缩小了,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把课堂教学所需的板书、地图、图示、表格、练习题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反映出来,扩大了信息量,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益。
比如在讲解《汉字的演变》一课时,我把甲骨文的图片、甲骨文和今天汉字的比较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这样既形象又便于理解,学生一看就理解了最古老的文字雏形,课上完之后练习除了课本后的内容还可以补充许多练习,进行巩固,这样增加了课堂容量,扩大了学习范围,达到的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教学率,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在多媒体和网络进入课堂的今天,历史老师如果善于动手动脑,充分借助多媒体进行历史课教学,会弥补许多传统历史教学的不足,能很好的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2011.07.5
第四篇: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群文阅读教学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低段群文阅读教学
威州民族师范学校
滕海川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
群文阅读的教学可以弥补课外阅读针对性、目的性不强的弊病,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中存在的联系,辐射开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孩子的课外阅读量达到课标要求,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群文阅读教学过程还可以使教师对语文教学理念更新,改变单片教学的传统,冲破单元教学的框架,使教师的教学更具有生命力。
新课标指出:低段孩子要“多认少写,认写分开,及早阅读”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地位是何等重要。那么怎样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低段群文阅读教学呢?
一、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低段群文阅读媒体使用要有度 低年级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把群文直观地展示给孩子他们一定兴趣盎然。因为现代教育技术为孩子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巨大的容量,形象生动的画面不仅丰富了阅读教学内容,同时,还开阔了孩子们阅读视野,启发了孩子们的思维以及创新的意识。可是如果没有把握好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度,阅读课就可能成为观赏课,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力、语言表达力以及阅读的能力。所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要根据拓展阅读的需要,该用时慎重选择应用,力求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不必要的媒体形式最好不出现,以免干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占用教师必要的讲解、孩子思维活动时间。所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低段群文阅读媒体使用要有度。
二、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呈现群文阅读资料时要适时、恰当,降低孩子群文阅读时的难度,让孩子们乐读 因为低段孩子的识字量有限,如果让孩子大量阅读,孩子不仅做不到而且可能产生厌读情绪,那就适得其反后果严重,所以降低孩子阅读时的难度,让孩子们乐读显得十分重要。叶圣陶曾指出: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总量,是实现目标的桥梁,也是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具体表现和标志。
如学习《四个太阳》这篇课文时,我要选择一组与太阳有关的文章呈现给孩子,经典的有《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故事,但这些故事低年级孩子读起来太深奥,怎么解决这问题呢?这时候,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就凸显了出来:在网络上查找动画版《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故事,孩子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实现群文阅读。这个过程孩子认识了生字、了解了故事,开拓了视野,这时再把与太阳有关的群文交给孩子,他们阅读兴趣空前高涨。
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与绘本形式的群文阅读结合可以激发低段孩子的阅读兴趣
绘本是最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形式。如果群文以绘本的形式出现孩子一定有很大的兴趣,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是老师必做的功课。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老师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愉快的情境,时时引起学生惊奇、疑问等情绪。因为孩子的好奇心比较强,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有意设疑,故意把一些知识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激发学生的兴趣。
研究表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设疑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答案,那么孩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
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受孩子的专注力、认知能力、识字水平所限,当孩子对书中没有深入展开的某一点感兴趣时,老师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帮孩子理解、想象;当孩子对故事内容产生疑义时,老师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帮忙加以分析。除了需要为孩子提供阅读方面的引导和协助外,师生共读过程还满足了儿童情感和心理方面需求,因此,老师和孩子一起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阅读绘本是群文阅读教学过程激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阅读《母鸡萝丝去散步》这类绘本,简单的文字没太多可读性,但是画面却内涵丰富,借助画面与文字启发学生思考,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孩子理解、想象、分析、释疑效果会更显著。
四、基于网络建立群组,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家校配合开展群文阅读活动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进程的深入,网络进入了我班每个孩子的家庭,在网络环境下建立班级QQ群,为孩子们群文阅读提供了互动、探讨、共享的平台。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家校配合开展群文阅读活动,要求教师的角色从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设计活动为主,要求学生从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被动者,而是活动过程的主动参与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信息技术总量的增加,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定时在网上开展群文阅读活动,用视频、语音对话、文字等方式进行交流。这个过程培养了孩子们自信心,敢于表达观点;培养了孩子判断的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了孩子们的整合能力;拉近了孩子之间、家长之间的距离。孩子、家长之间的相互影响使班级学习氛围浓厚,群文阅读活动才有了活力。
五、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展示群文阅读成效,激励孩子坚持阅读 隔段时间要求每个孩子将群文阅读成果进行交流,并把活动延伸至课后。实践之后再回头审视收获必会更多。每个孩子把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呈现出来供大家交流学习,取长补短,这个过程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力、积累能力和阅读能力。这个充满乐趣的活动坚持下去就可以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群文阅读教学就更具有生命力。
第五篇:李刚:借助语文教学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借助语文教学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甘肃省平凉市第五中学
李刚
摘要:中学生处在是身体和心里加速的关键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又同等重要的意义。因为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二者密切相关。本文结合中小学生语文学科的特点,联系教学实践,运用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情绪认知理论等有关心理学知识,探究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提出指导学生学会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心理适应性;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提高认知水平的观点。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做了有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出: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3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因此,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即将定型又尚未定型的可塑性很强的阶段,他们开始发展和形成新的思维形式和思想方法——他们具有较强的个性,有强烈的自尊心,但是,好多想法不够成熟,有些还有点偏激,不能较为全面、客观、辨证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不会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处理学习生活中个中关系。面对遇到的各种压力,一些学生变得懦弱、自卑、冷漠,另一些学生变得易冲动,焦躁,不接受批评教育。如何对出现心理问题的中学生进行干预和矫正,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如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预防不良心理问题出现?这是值得深思的。
在语文教学实践,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有关心理学知识,挖掘文本有利于促进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因素,就会发现借助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独特的优势。因为语文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文本作者、教师三者就文本蕴含的信息(思想)进行对话、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课堂中,学生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理解文本内容,感悟蕴含的思想,体验作品中任务成功和喜悦,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失败和沮丧,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认知,达到矫正不良心理行为,积极对面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享受风雨后绚丽的阳光的目的。
学会有效的沟通,提高心理的适合性
心理咨询专家认为,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孩子和父母、老师等之间的感情沟通和交流密不可分。造成孩子过于冷漠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受到过度保护或溺爱。在温室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脆弱而且自以为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另一种则是因为孩子在家庭、学校得不到温暖,自己的感受常常被忽略,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多余的人。渐渐的会变得越来越孤僻、冷漠。针对这种认识,在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结合具体文本,设计和学生交流、沟通的环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听,从学生的表述中,了解其心理倾向,给予积极的评价、引导和鼓励。也是就说,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指导学生对课文的进行品读,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到文本言外意、文中情,理解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并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讲出来,相互交流。
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适当点拨,如把“乐观自信”、“学会负责”、“正确对待挫等心理教育内容与相关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学生的心理行为适应性就会得到增强。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敬畏生命》《谈生命》、《再塑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时,要让学生交流自己对生命的认识,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学会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学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致女儿的信》一文,要告诉学生爱情的真谛:它远高于生理需要,它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责任”,它需要理智、慎重、与机警。学习《伟大的悲剧》等课文就要指导学生学习到自我牺牲,宽厚待人、团结合作的集体体主义精神。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文本,指导学生学会有效的沟通,才能提高学生心理的适合性,促使学生成长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才。
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认知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性,可以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消除消极的负面影响,提高认知水平,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情绪与人对事物的评估相联系,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会左右我们对情绪的解释和反应。当人把知觉对象评估为有益时,就会产生接近的体验和生理变化的模式,当人把知觉对象评估为有害时,则产生回避的体验和生理变化的模式,当人把知觉对象评估为与己无关时,就会产生漠然的体验而予以忽视。在不同的情境下,知觉对象尽管相同,由于人的认识不同,其情绪反应模式可能不同。简言之,人的情感和行为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决定的。学生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有的沮丧,对着门课程失去信心,有的积极面对,迎难而上,取得骄人的成绩。究其原因,也是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认识不同造成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写作实践,综合性活动课,结合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提高认知水平,从而强化积极的情感和行为,克服不良的习惯、态度,达到完善自己人格的目的。譬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将本诗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亲身体验到杜甫当时的艰难处境,与杜甫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体会到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学生的心灵深受震撼和感染,2 就会有力的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表演结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的评价,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体验到成就感、幸福感。
当然,对于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可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提高认知,从而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把具体的文本,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合起来,进行有效地交流和沟通,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才能促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积极方面发生改变,才能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避免心理障碍的出现。
参考文献:赵莉.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论.素质教育论坛[J].2010,12:84-87 靳剑锋.将中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J].西北职教, 2009,7:36 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民族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李刚,男,生于1969年9月。1991年6月兰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2011年12月,取得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先后有《用迁移理论诠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在2010年第11期《新课程》发表,《浅谈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2011年6月《中小学语文教学(园地版)》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