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史料实证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分析
史料实证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分析
摘 要: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不断加大。高中历史教师以促进学生发展作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史料实证素养对学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中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性,优化传统的教学课堂。本文将具体探讨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史料实证素养;高中历史;教学
一、引言
史料实证素养是高中学生历史学?的必备素养之一,所谓的史料实证,就是对历史材料进行确认,判断历史材料的正确性。学生只有具备史料实证素养,才能对历史进行检验,对史事进行评价。我国的教学体制不断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关注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而史料实证素养正是历史教学核心素养之一。为了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更新历史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注重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二、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作用
(一)重现历史事实
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学生经常会面临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轨的问题。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大多发生在过去,具有不可复原的特征。想要对历史事实进行重现,必须获取与历史相关的材料,对历史事实进行补充。实证方法以各种历史材料作为基础,通过对历史材料进行分析,可以重现历史事实,让学生走进历史、见证历史、认识历史。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史料实证方法至为关键,如果没有应用这种方法,历史学习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二)深化历史认知
由于历史事实无法恢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相对弱化。在阅读教材内容时,学生只能对历史进行想象,而无法对历史事实进行解释。史料实证为历史理解提供了新方法,可以对历史事实进行合理解释。在史料实证方法的作用下,学生可以把握历史知识的内涵,对历史知识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自觉投入到历史学习之中。
(三)优化历史评价
站在不同角度对历史进行评价,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论。在对历史意义进行评价时,应该阅读与历史知识相关的史料,让历史事实更加完整。史料实证方法是历史评价的依托,如果忽视了史料实证方法的重要性,就会使历史事实失去真实性。因此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必须不断增强史料实证素养,对历史做出客观中肯的评价。
三、史料实证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进行学习延伸
仅仅把教学放在课堂上,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影响教学空间的拓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理念,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以课本内容作为主要的学习依据,没有形成独立判断的历史价值观,致使理论分析不足,历史素养难以提升。很多历史问题都有重复思考的价值,以历史人物分析为例,教材上关于历史人物的描述比较少,学生必须挖掘更多的史料内容,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评价。以历史事实为例,很多历史事实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在当今社会却有局限性,学生需要提升自己的史料实证素养,对历史事实重新认识。
比如,教师在对洪秀全这个人物进行评价时,应该综合应用课本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延缓了中国的殖民化进程,抵御了列强的侵略,体现了华夏儿女的不屈精神。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实现了封建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打击了国外列强,鼓舞了国人的士气。但事实上,洪秀全这个人物具有多面性特征,并不能根据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对洪秀全进行单一评价。根据历史材料记载,洪秀全在定都南京后抢占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并将众多美女纳入麾下。他不允许百姓结婚,为了一己私利滥杀无辜,成为一个骄奢淫逸之人。为了对洪秀全做出科学评价,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历史材料,让学生自主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二)丰富教学内容
与高中阶段的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高中历史蕴含的知识较多,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也相对较多。另一方面,高中历史的教材中叙述的历史事件较多,加大了学生历史理解的难度。很多学生没有采用史料实证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自主调研,致使实证素材分析不足,学生无法得到科学的历史结论。为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丰富教学内容,挖掘互联网中的海量教学资源,补充学生的史料知识库。
比如,教师在讲古代商业发展知识时,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高中历史教材偏重唐朝、元朝的经济发展情况,对唐朝经济和元朝经济发展进行了细致论述。值得注意的是,高中历史教材对两宋和明清时期的商业情况没有进行过多叙述,只是传递了两宋明清经济繁荣这一观念。在历史材料缺乏的情况下,学生并不能对历史知识进行全面把握,经常出现知识遗忘和知识混淆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记忆,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不断丰富,在教学课堂上增加历史地图方面的材料、历史战争方面的材料以及人物评价方面的材料,逐步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三)进行实证剖析
史料实证素养培养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统一起来。很多教师忽视了实证训练的重要性,没有让学生根据史料自主展开历史分析,致使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吸收。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基础的史料实证方法,让学生开展实证剖析。
比如,教师在讲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时,应该从正面和负面角度展开评价。历史书上主要为学生论述了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而没有论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历史事件评价的材料,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幻想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历史材料、辛亥革命没有形成彻底反封建纲领的历史材料等等,以此让学生对辛亥革命进行科学评价。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了实现教学大纲目标,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世臣.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方略初探[J].新课程?下旬,2017(5):194.[2] 王建玲.关注史料教学提升学科素养――以“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为例[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8(1):78.[3] 陈艺虹.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角度谈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J].教育界,2017(10):26-27.作者简介:李玉彬,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广西柳州市钢一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之我见
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之我见
摘要: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在高中历史教材中也占有重要比例。史料的正确运用对改善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断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字:高中历史教学,史料运用
历史作为一门科学,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特别是年代久远的历史事件,其发生的基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的时代大背景,放在今时今日理解起来有困难。这就需要在历史教学中相当数量的史料作为媒介来了解和探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什么是史料呢以及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正确使用史料呢?这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史料的含义
史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梁启超曾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对史料如此定义“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1现在通常使用的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史料根据其存在的形式,又可分为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和实物史料。实物史料大都是由考古发掘的,包括古代建筑、衣物、器具等。在高中历史教材中较多的是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其中文字史料指的是用文字记录的史料,主要分为三种:第一,原始史料;第二,撰写史料,主要出自个各种历史著作;第三,文艺史料。指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史料。图片史料指的是用图片形式反应史料。教材中的图片史料不胜枚举。诸如尽是、甲骨文、竹木简之类的文物照片、历史地图、想象画、数据图表等均属图片史料。图片史料分为原始性图片史料和再造性图片史料两种。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重要作用
现行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高
一、高二年级)共4册,有72.4万字。与过去教材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很多的史料。据统计,四册教材引用的史料共达208处,其中高一年级(世界近现代史)有110条,高二年级(中国近现代史》有98条,平均每标准课时达2条之多2。史料在教材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大,说明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美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很重要。教材中的不少史料生动有趣,读来感人,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历史教学中运用史作为证据探究历史问题,史由证来,就是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对历史的认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0年版,第66页。
戚青平:《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2期。识和评价,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比如:在介绍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引用历史数据,为学生放映当时拍摄的影像资料等,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他们看到历史事实,明白历史证据不可抹杀这一真理。
(三)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历史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过去性,因此让学生理解一个历史具有一定的难度。而史料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将一些抽象的结论具体化,学生更容易接受。比如:讲到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掠夺时,就可引用殖民主义头子克莱武在英国议会上的一句话作为史料:“富庶的城市在我的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锭、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二十万英镑。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克莱武的这一无耻“自白”,可以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认识殖民主义的残酷。
(四)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学术精神。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和一种权威性的解释。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了解各种学术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这也必然促使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比如:通过阅读英国《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史料,思考(1)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形成的渐进性和创新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2)从时代背景、内容及作用方面对比《大宪章》与《权利法案》的异同?学生经过诸如此类的探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端,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对策建议
(一)精选史料,恰当运用 中外历史史料浩如烟海,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必须事先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有时甚至需要提供一些特定的答案。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已有史料,这些史料是已经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阅读障碍小,比如在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四则史料,认清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并找出根本原因,这就为学生以后认识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政策的整体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其次,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可以将书中的史料加以重新排列组合,比如教师可以把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建构框架,从而形成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整体认识。最后,教师在运用好现有教材史料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补充史料。其中《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资料和研究动态里面的材料与教材内容的联系就比较紧密,可以适当的选用。
(二)追求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史料运用讲究史料利用的最大值,切忌浮光掠影,做表面文章,看似运用史料,实则走过场。史料运用必须在追求深度思考上做足文章,把有限的史料用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压缩史料的数量,真正做到适度,提升史料运用的有效性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达成。教材中很多史料后附有思考题,但是这些思考题都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此外,有一些史料后面没有思考题,这就需要教师自己设置思考题,而设置问题也必须把握一些原则。首先要坚持科学性,即设置的问题没有科学性错误,难度适中,难度大的问题要有铺垫,重点问题的设计要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层层提高。其次是要有启发性。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困惑,引发学生探究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处于紧张活跃的思维状态之中,最后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所设问题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理解,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历史,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诱发学生学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历史是一部漫长的画卷,史料内容十分丰富。但是在我们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接触的史料多为文学史料,图片史料都屈指可数,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对历史产生厌倦。所以教师应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多采用富有情趣、使学生感到兴奋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使游戏、娱乐和教学内容融合,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可适当补充历史人物的画像、照片或手迹、名言、代表作品;介绍历史文物、古迹时,最好展示真实的文物、遗迹图片;在介绍历史事件时,可播放相关的录像资料。这样可以穿越时空的约束,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处于活跃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自我编制新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例如,有位学生阅读湖北云梦秦简中的《田律》,发现它还是一部非常具体的环境保护法。因为《田律》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井。”据此,他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环保法典,是我国文明古国的骄傲。这位学生的思维就有独立性和创造性,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3教师在这方面理应循循善诱,特别是高中阶段,培养这种能力,也会为将来一些有志于研究历史的学生打开了未来之门。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0年版,第66页。2.戚青平:《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第2期。3.王彩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之我见>>,《学周刊》,2011年第5期。4.邓国华:《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吉林教育》,2011年第9期。5.刘锦鹏:《浅谈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文理导航》,2011年第7期。
3王彩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之我见>>,《学周刊》,2011年第5期。
第三篇:高中历史教学应重视史料教学
新课改中如何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江油中学党娅娟
高考改革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调整课堂教学,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高考改革的稳步前行,史料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史料教学高度重视,进一步提出了全面、明确而具体的建议和要求。“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这是《课标》不同于过去历史教学大纲的一个突出特点。现行人教社高中历史教材,与过去教材用比,最大的待点是增加了很多史料,随着高考命题改革逐步深入,由传统的“知识立意”为主转变为以“能力立意”为主,试题的设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纵观近几年高考的文科综合测试卷的命题,在立足于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根据教材相关内容,设计出新的设问情境,以此来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另一方面,大量引进课外新材料,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再进行设问,以此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高考题型特点逐渐淡化,问答题与材料解析题界限已基本消失,材料式选择题已成为命题的主导趋势,如2011年四川高考就有5道材料式选择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不再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就必须重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史料”,是指研究和谈论历史时所根据的材料,它包括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实际上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史料分类法主要有两种:其一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之二分法(以下简称二分法),其二为实物、文献、口传之三分法。教学中的史料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图画型史料、数据型史料三大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史料,因为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教师在备课中认真分析史料和思考题,在教学时指导学生阅读史料,认真回答思考,或者增添史料,对解决教材重点、难点内容具有事半功倍之效,真正做到“轻负担、高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如何利用史料的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一、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
如今的高中历史教材也充分重视史料的作用,在现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及《世界近代现代史》中都引用了很多史料。这些历史资源内容丰富、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阅读障碍小,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应用好这部分史料。尤其是对带有思考题的史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结合课文内容,准确的回答思考题,但是这些思考题都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充分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比如讲到“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四则史料,认清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并找出根本原因,这就为学生以后认识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政策的整体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1
利用教材引用的史料也可以把不同章节的重新组合。例如,可以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
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建构
框架,从而形成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整体认识。同样,也可把蒋介石在“九•
一八”事变后的讲话、“七•七”事变后的庐山讲话与“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的自卫宣
言组合在一起,分析不同时期蒋介石态度的转变,并进行分析,总结其变化的原因。学生在这些史料的辨析中很容易理解当时历史的状况。这种对材料的重新组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
野,不仅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二、精选史料,恰当应用
中外历史史料浩如烟海,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师必须
事先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知识的储备情况,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加以编辑和整理,有时甚至需
要提供一些特定的答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参考资料和研究动态,这里面的材料与教材
内容的联系比较紧密,我们可以适当的选用。另外教材上也有许多相关的史料,教材作为最
主要的教学资源,它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是比较贴切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比如必修一《罗马人的法律》中“十二铜表法”是本节的一重点内容,又比较抽象。在此,教师就可直接选用“资料卡片”有关“十二铜表法”的法
律条文的材料进行设问,让学生认识法律条文所涉及的内容,并直接对其进行评价。在具体的历史现象面前不难得到认识:法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打击贵族的专横,又
同时表现了法律落后的一面。又如《世界近现代史》的第六章,说明苏东剧变的因素之一是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和平演变”,并且在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进一步侵入原
苏联和东欧地区,以促成这些国家内部的演变,但教材中仅是几行文字和一段小字,不能充
分理解这些重点内容,所以教师可以补充史料:
材料一: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
不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
谨、贫穷和混乱。我们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
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
材料二:一项帮助东欧的无形的新马歇尔计划正在形成,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启动了被战争
搞的疲惫不堪的西欧之后40多年,一个同样雄心勃勃的计划正在制定,以促进东欧的变革,——美国《世界箴言》(1991年4月)
材料三: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那样,今天的前苏联帝国几乎精疲力尽,同情心和
商业利益将在1992年促使西方向前苏联提供援助,但是我们目前不像1947年那样感觉到明
显的安全威胁,因此西方盟国今天大概不会像美国当年为现欧洲复苏而拿出那么多钱。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2年2月)
这样史料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述,并设计思考题和答案,使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西方
和平演变的目的,以及二战后的美国两次对欧洲进行大规模援助的异同点,拓展了教材深度
并使教学显得更生动精彩,促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在这一潜移默化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随之得以锻炼提高。
三、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通常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材中的史料,少部分配有思考题,大部分则没有。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规
律性的问题,促使学生思维向新情境的纵深推进,在高一、二的上册历史教材中,没有带思
考题的史料达118处之多。教师或许对有思考题的史料比较重视,把它作为解答思考题的重要依据.但是对这些没有带思考题的史料只是简单地读一下。或者是轻易放过.这是不对的。因为任何一则史料都是编者精心选择,有意放入教材中,教师应该视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或者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揭示其本质,或者新设置富有创造性的思考题,使学生思维向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3页有一段史料是马克思评述中国三大发明的世界意义,进一步地说明和扩展教材内容.如果教师放过或只是叫学生读一下.是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要内容,所以可以设计这洋的思考题以及答案:(1)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是怎样传入欧洲的?(火药、罗盘针分别在元朝和南宋时期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印刷术15世纪经非洲传人欧洲。)(2)你怎样理解“火药把乌骑士阶层冻得粉碎”这句话?(新式火药武器的使用大大增强了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的力量。)(3)“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指的是什么?(罗盘针成为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条件之一.新航路的开辟后,欧洲国家开始了早期的扩张,资本主义市场开始形成,)
(4)印刷术的欧传又有何作用?(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广泛传播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5)马克思这段话从总体上论证了什么?(中国三大发明在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这样的提问和回答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史料和课文内容,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一起,对教材内容有了更进一步拓展。所以教师要更多思考推敲,对没有思考题史料也是十分重视,不轻易放过,分析史料,设计出精彩而又是切实的思考题,促进对历史教学和教学内容的丰富。
引入新材料,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近几年高考综合科目的历史试题,大量引入教材外的新材料、新信息,以此来考查学生新情境下提取信息、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重新整理新情境下历史线索、运用知识处理新问题的能力。试题涉及的知识运用层次逐年提高,不再拘泥于教材,而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经过长期积累的过程,只依靠考前的集中培训、突击,势必事倍功半,无法适应。为此,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材料,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例如,《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文化”的“佛教盛行”一节,可以利用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来创设新的情境,进而让学生分析“此诗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
四、史料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在漫长的岁月里,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它是人民了解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来源。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辨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和方法。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新教材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地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教师对史料的运用一要有所选择,二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客观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
2、适当补充,加深理解。在教学上,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说,就只能完全局限于课本的史料。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针对性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为了使史料能更好地为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往往选择一些自己所需要的史料。
4、难度要适宜教材所提供的史料由于经过编者的筛选,一般来说难度和高中各阶段学生的学习状况比较相适应。在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较多的引入课外史料,尤其需要注
意所引入课外史料难度的适宜性。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课外史料的难度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于史料本身的理解,即是否能读懂史料;其二是所给史料与自己已有历史知识的联系,即是否能理解史料。如果把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一般说来,非文字史料中的图表史料、实物史料学生容易读懂,文字史料中的现代中国史料也相对易懂。但并非所有文字史料学生都能读懂。例如涉及到世界史内容的史料,往往一些西方史家的文字史料学生比较难以读懂;如果学生古文功底不够扎实,涉及中国古代史的一些文字史料学生也难以读懂。这时教师就需要对所选择的文字史料加以适当的提示或解释,因为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是利用这些文字史料为历史课堂教学服务。
5.形式要多样一般而言,史料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两大类,其中非文字史料又包括历史图表、文物图片和实物史料等。由于查找和使用的方便,目前高中历史教材所提供的史料以及大多数教师所选择的课外史料多以文字史料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非文字史料在课堂史料教学中可有可无。
选择史料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除了要合理结合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外,对于文字史料,也可以选择其不同种类。正规历史著作是我们文字史料选择的主要来源,此外,很多非正规历史著作也可以作为文字史料选择的来源,例如涉及中国古代史的古代文学家作品、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的毛泽东诗词和鲁迅小说,涉及近现代史的新闻时政等等,甚至是历史歌谣和对联也可以作为文字史料选择的来源。
6.数量要合理在进行课堂史料教学时,还存在着一个误区,那就是史料的数量越多越好:越多越能体现教师的水平,越多越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广为应用,使课堂教学中选择更多的史料成为了可能。那么一节课中史料是否真的越多越好?实则不然。由于课堂时间、教学目标和学生能力等因素的限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选择的史料数量不能过多。过多的史料只能起到每则史料学生都读到但不能真正理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目标完成的反作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所选择史料数量的多少至少要考虑以下三个因素:一是要注意教学的需要;而是要注意学生的掌握能力;三是要注意课堂时间的安排。
史料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而不是要学生去大量阅读史料和大量做材料解析题。通过分析一条条史料,使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重视史料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程度,提升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领悟历史学习方法,增强历史学科素养,形成正确的、高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四篇:例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例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史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及探究历史的依据。史料教学,即运用史料来进行教学,进而依据史料解答历史问题。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和近几年历史高考的主客观试题几乎全部是对材料和史料的探究分析题,因此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史料教学”有助于学生真实地、全面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意识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能力。本文拟从什么是史料和史料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新课改 史料 史料教学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的特征,我们认识历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历史资料,借助于历史资料去再现、感知、体验和理解历史,所以史料对于认识历史,接近历史真相至关重要。在倡导新课改的今天,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和课外的各类史料,精心编排,适当补充,通过学生阅读、教师引导去拓展教材,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史料意识”和探究历史的思维能力。
一、史料及史料教学的必要性
(一)何谓史料
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及探究历史的依据。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其可分为两大类,即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
文字史料就是用文字记载的历史资料。它可分为以下三种。(1)原始史料。它包括文件、日记、报告、笔记、回忆录等。如岳麓版教材必修二第7页的一段关于井田制的史料:《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2)撰述史料。这类史料主要出自各种著作、典籍。如岳麓版教材必修二第34页上的一段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材料:“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该句就出自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3)文艺史料。此种史料是指用诗歌、小说、戏剧、民谣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材料。
图片史料即用图片形式反映的史料。包括文物、古迹、图片、数据图表、历史地图、漫画等。如《新航路的开辟》《汉代素纱禅衣》《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
(二)史料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要求如下(节选):“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包括阅读文字或图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等”;“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目标如下:(节选)“能整理零散的历史材料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同时《2014年山西省高考历史考纲说明》中要求学生:“近几年历史高考试题几乎全部是材料题,所选取的材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试题材料来源广泛,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历史感,材料信息丰富符合题意,有利考生能力的发挥。所以,通过训练提高材料解析能力就成为必要条件了。”基于此“史料教学”无论是符合新课改要求还是应对高考都变得尤为重要。
二、史料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第一章“史料教学”有助于学生真实地、全面地感知历史
“史料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知历史的能力,也就是教会学生去全面地客观地理解历史。其最大特点是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例如:岳麓版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课,教材关于辛亥革命的思想影响结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在山西省晋中市《历史课堂导学案?岳麓版必修一》中有这样一则材料“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范小芳等《戴季陶传》。学生阅读完这则材料很明显可以概括出:辛亥革命对广大内地农村影响有限,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这样通过“史料教学”,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了一个真实地、全面的感知。
第二章“史料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意识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不像其他学科,他是过去的、极其复杂的,以往传统历史教学只是要求学生记住一些历史结论和观点,这样就限制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史料却能生动、具体反映历史本来面貌,拓宽学生历史视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阅读能力。例如:岳麓版教材必修二第70页“有人描述当时(经济大危机)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教师提问:是什么政府和怎样的经济制度使得危机更加严重了?经济危机还引发到什么领域?有什么影响?学生马上会意识到时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加剧了危机,经济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这样学生加深对历史结论的认识和理解,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综上所述,史料教学在体现新课改、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应对新高考和让学生真实地、全面地感知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果能遵循以上原则与策略,必定能够更好的发挥史料教学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何成刚、彭禹、夏辉辉、沈为慧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岳麓版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 岳麓书社2004年8月第1版
[4]《岳麓版历史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 岳麓书社2004年8月第1版
[5]《历史课堂导学案?岳麓版必修一》,郭巧梅,岳麓书社2012年8月第1版
[6]宋超:《新课程背景下怎样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7]周月军:《聚焦历史课堂“史料教学”》
第五篇:探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
探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
2013-07-17 14:23:07 来源:阜蒙县第二高中 浏览:1395次 作者:王红丽 【大 中 小】
【摘 要】笔者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阐述了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如何精选史料、有效地运用史料教学法,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新的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作用。【关键词】历史教学 精选史料 史料教学法 提高效益 史料教学法在贯..【摘 要】笔者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阐述了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如何精选史料、有效地运用史料教学法,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新的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 精选史料 史料教学法 提高效益
史料教学法在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新的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并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可以看作是最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和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教学方法。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所认识并接受。它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改进传统历史教学、真正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是使历史发挥其真正作用的需要;也符合高中生的心理和认知需要。近年来,将史料引入教学与考试之中的做法,一直是我们在进行历史教育改革时颇受重视的一环。然而,对于史料运用的种种问题,并未真正得到充分的探讨。虽然许多的参考书中充斥着所谓的“史料题”,我们在教学中亦时而引用史料,事实上,对于为什么历史教学中应该运用史料、如何使用史料、使用史料将可能遭遇怎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我们还没有完整的一套想法。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谈一下历史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希望能作为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时的参考。
一、史料的运用注重课程标准要求的达成,提高学习效率
课程标准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更是课堂教学的圭臬,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史料的运用也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准则。现行的各版本教材都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但是,各版本的教材在不同专题的具体内容编写上对课程标准要求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这就导致了在不同版本教材中对于同一个问题的阐述论证时运用了不同的史料的现象,如在论述“清朝君主专制制度顶峰”这一问题时,人民版采用了“军机处的设置”和“密折奏事”这两则史料;而人教版则采用了体现“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和“军机处”等机构演变的史料。而本节课程标准对这个问题的要求仅仅是“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点选用更能贴近课程标准要求的、有关军机处设置的史料,以使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内容更精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不同版本教材在呈现课程标准的程度上也有差别,如人民版教材对于课程标准中“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这一条时,则仅仅阐述了“‘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等有关内容,而对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则无只言片语的论述,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补充一些能够体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的史料,使教学内容更完整,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归纳和掌握这一重点知识,从而更有效地达成课标要求。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教师应借助史料,尤其是图片,音像史料的直观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史料的运用 注重对学生优秀品格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史料教学法是比较直观有效的一种情境教学法。图像史料指可视史料、影视史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及遗址遗迹、碑刻、建筑、图画、票证、邮票、明信片、宣传画等实物和纪录片、影视片等。历史学习中,图像史料是学生感受历史的基本信息,是教师历史教学的重要材料。在教学中,我们常用于设置历史情境的图像史料有影音、地图与各种图片。这种史料对学生有直接的启迪作用。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尽量向学生提供对学生日常生活、个人品格成长和人文素养提高有用的史料,如在讲述人物模块时,可重点选择一些反映伟人待人接物、优秀品质和先进思想的史料,用伟大人物的伟大人格来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品格;在平时的教学中,尽量多采用一些能够反映历史史实的文学名篇、文化常识、艺术作品等,让学生在长期熏陶中逐渐提高其人文素养。而优秀的品格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于一个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无疑是最有用的。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
三、运用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史料,增强历史学科的现实感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高中生来说似乎是遥远与陌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里,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带领学生以现在的角色融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或是以当事人的身份走进历史,去感受那段有血有肉的人类的故事。史料教学法,就是教师运用当时的历史材料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并且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积极的情感,使学生在大脑兴奋状态下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把教育科学和艺术熔为一炉的教学策略。
运用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史料,用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事实来印证、分析和阐述历史,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能够增强历史学科的现实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时,可以运用下面的史料:“2004~2005年,两会召开,人民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齐聚北京共同商讨国家发展大计,温总理在网上现场办公,回答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两岸往来频繁,民族振兴有了新的契机;国家经济、科技、文化、体育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新疆西藏繁荣发展、神六飞天、十运开赛......;在中国的努力下,朝核六方会谈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独立的外交政策和大国风范在世界和平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想象一下,这种情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可能吗?为什么新中国能够取得这样的辉煌成就呢?你能从中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吗?作出如下的分析:“两会召开,人民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齐聚北京共同商讨国家发展大计,温总理在网上现场办公,回答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体现的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两岸往来频繁,民族振兴有了新的契机;国家经济、科技、文化、体育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新疆西藏繁荣发展、神六飞天、十运开赛......”体现的是国家开始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初步实现了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的梦想;“在中国的努力下,朝核六方会谈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独立的外交政策和大国风范在世界和平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现的是新中国的独立和强大,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壮大了世界和平的力量。这样体现时代特征的史料,能够增强历史学科的现实感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史料的运用 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
新课程标准还强调了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探究式、情景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和大多数的学习方法都离不开丰富的史料支持。反之,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取恰当的、适合不同的学习方式的史料,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和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而学生在对材料深入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历史知识,显然比接受式学习方式下的死记硬背要好,这就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广泛、频繁地运用丰富、鲜活、真实的史料,也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验真实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如:通过阅读英国《大宪章》和《权利法案》的史料,思考(1)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形成的渐进性和创新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2)从时代背景、内容及作用方面对比《大宪章》与《权利法案》的异同?学生经过诸如此类的探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端,并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发展。内容丰富、生动直观的史料,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讲述“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时,我选取了三幅图片,分别是新疆克孜尔石窟飞天壁画、甘肃敦煌石窟飞天壁画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佛像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后看到了其中人物服饰的变化:地理位置最西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画的是全裸的飞天,而其东面的敦煌石窟壁画中全穿上了裙子,至多半裸上身,到了中原洛阳的龙门石窟更是穿上了汉族宽袍大袖的衣服。这一组图片史料足以说明这样的观点:宗教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会受到当地人们生产劳动、生活习俗、思想信仰等的影响,也有一个冲突、交往和融合的过程。石窟壁画人物服饰的变化说明:一方面,中国文化有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一面;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文化自身很强大,外来文化一旦进入就会被加以改造,以适应汉民族的审美情趣,否则就无法存在。
五、历史教学中选择史料的原则
1、典型性。史料的选择首先立足于基础知识,应围绕教材重点、难点来选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史实的理解和把握。
2、多样性。一是应注重史料类型的多样,尽可能选择不同种类的史料,做到文字、图片、口述等史料兼顾,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兼顾。如讲述“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把远古传说、考古发现、史家著述相结合,这样学生既可以学会区分原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又可以了解不同史料的价值,同时也能关注不同类型史料之间的关系,了解多重印证这一史学方法。
二是史料内容或视角、立场的多样。如对同一主题、同一事件或同一历史人物选择评价不同的文献史料,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理解一些史学的基本理论。比如讲“租界”时,出示了几张照片,包括上海租界工部局大楼照片、巡捕房国籍不同的警务人员的照片、五卅惨案现场的照片、外滩建筑群照片、徐家汇天文台照片等,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审视租界对上海的不同影响,租界既是“国中之国”,是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掠夺和殖民统治的基地,同时也是了解和引进西方先进文明的窗口,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市政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3、针对性。史料的选择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论水平,不能选择学生不理解的,也不能选择学生不感兴趣的。比如中国古代的文献史料,如需要教师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不宜采用;再比如对史家著述的运用也应慎重,因为一般学生很少会具备研读专业史的能力和兴趣,我在课堂上引用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的内容时,效果不是很好。可以从其它省份的高中教材里选取一些材料,一来教材当中的材料内容极其丰富,二来针对性强,学生的阅读障碍也小,课堂效果就比较好。
六、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策略
不论哪一类史料,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作用,但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求史料教学的策略。
1、逐句过关,讲清细节。教学中选取的重要史料,不管是教材上的还是另行补充的,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对一些冷僻的读音、字义,难懂的典故等细节,教师要给予讲解,不能粗枝大叶,走马观花似的浏览。
2、精心设问,培养能力。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的、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新情境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
3、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1)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学时可恰当补充一些史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2)对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过程,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需要史实说明的,教师也要补充史料,充实教材,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做到论从史出。
以上是我对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的六点看法。
新课程理念为不同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广大师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提供了更多的发挥余地。相信我们在运用史料教学法学习历史知识时,遵循以上的几点来选取史料,必定能够更好的发挥史料教学法的优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史料教学对于教育理论的实践、历史学科教育功能的实现、历史教学的改革和深化,也都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