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 教案---单元一任务2 植物生产的两大要素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教案(单元一任务2)授课题目 任务2 植物生产的两大要素 目的要求
知识目标:
1.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及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2.植物生产的农业生产要素及对植物生产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
1.熟悉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的基本调查方法。2.熟悉植物生产的农业生产要素的基本调查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和农业生产要素(重点)。2.土壤剖面(难点)。
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例题及习题。2.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你能说出当地种植的植物有哪些吗?
[一]导入新课
任务一中我们了解了植物生长的周期性、相关性,植物成花等知识,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同时也了解植物生产的基本知识,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你知道有哪些因素影响其生长发育吗?
提出引导性问题:启发大家说说自己家中或当地农户中植物生产过程中影响因素有哪些?
[二] 新课讲解
植物生产两大要素:自然要素和农业生产要素。1.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
植物生长的自然要素指的是直接决定植物生长发育的要素,缺少其中一个,植物就不能生存,其组成有7个:生物、光、热、水、空气、养分、土壤。
(1)生物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动物的影响:对植物生长既有利又有害。微生物的影响:改善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
植物的影响:是农业要素的本体;杂草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2)光 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能量来源。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正常生长、开花和结实;同时光也影响植物的形态建成和地理分布。植物开花要求一定的日照长度。
(3)热 热量是指因温度差别而转移的能量,一般用温度表示。主要体现在积温、极端温度、最适温度和节律性变温上。
(4)水分
细胞吸水:细胞主要靠吸收水分来增加体积。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是通过不同形态、数量和持续时间三个方面的变化而起作用的。
(5)空气 空气中某些成分量的变化(如二氧化碳和氧等浓度的增减)和质的改变(如有毒气体、挥发性物质的增多和水气的增减等)都能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生育。
(6)土壤 土壤在植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中有以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是营养库作用。二是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三是雨水涵养作用。四是生物的支撑作用。五是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土壤剖面:自然土壤剖面一般可分为四个基本层次: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每一层次又可细分若干层。
旱地土壤剖面一般也分为四层:即耕作层(表土层)、犁底层(亚表土层)、心土层及底土层。一般水田土壤可分为:耕作层(淹育层),代号A;犁底层,代号P;斑纹层(潴育层),代号W;青泥层(潜育层),代号G等土层。
(7)养分 养分是指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化学营养元素,主要有大量元素(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和微量元素(铁、锰、锌、铜、钼、硼、氯)。土壤中的养分数量有限,不能完全满足植物生长需要,要想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必需投入人工养分,即肥料。
2.植物生产的农业生产要素
农业生产要素是指促进农业生产力不断增长的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管理等5项。
(1)土地 三个特点:一是土地数量的有限性,人类不能制造土地。二是土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不能移动,不能置换。三是土地生产的可持续性。
(2)劳动力 主要作用有:第一,植物生产过程体现为通过劳动把自然和人工要素转化为人们可以直接利用的产品。第二,劳动力要素是其他农业要素的使用者、创新者和发展着。第三,劳动力是植物生产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调节者,决定了系统的生产力、经济力与生态力。第四,农村劳动力不仅是植物生产的主力军,而且是工业等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的劳动力后备军。
(3)资本 资本是人工的物质性要素,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最活跃的现代要素。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资本属于稀缺要素,增加资本投入是提高植物生产效率、促进农村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关键。
(4)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可以改善各种农业要素的质量与能力;科学技术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科学技术还可以改造传统产业、产品、农作制度,促使农业现代化、商品化。
(5)管理 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农业各种要素的作用,以提高生产力;农业主体将生产与经营联系起来,以提高生产效率并增加经济效益;通过宏观管理可以将众多的生产主体联系起来,以协调、改善、提高总体的生产力与经济力,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三] 综合小结
1.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
植物生长的自然要素指的是直接决定植物生长发育的要素,缺少其中一个,植物就不能生存,其组成有7个:生物、光、热、水、空气、养分、土壤。
(1)生物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2)光 光合作用、光照条件、日照长度。
(3)热 主要体现在积温、极端温度、最适温度和节律性变温上。(4)水分
细胞吸水;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5)空气 空气中某些成分量的变化和质的改变。
(6)土壤 土重要作用:营养库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雨水涵养作用、生物的支撑作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自然土壤剖面: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旱地土壤剖面:即耕作层(表土层)、犁底层(亚表土层)、心土层及底土层。水田土壤剖面:耕作层(淹育层);犁底层;斑纹层(潴育层);青泥层(潜育层)。(7)养分 主要有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肥料。2.植物生产的农业生产要素
农业生产要素是指促进农业生产力不断增长的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管理等5项。
(1)土地 三个特点:土地数量的有限性;土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土地生产的可持续性。
(2)劳动力 主要作用有:把自然和人工要素转化为人们可以直接利用的产品;劳动力要素是其他农业要素的使用者、创新者和发展者;决定系统的生产力、经济力与生态力;是工业等其他国民经济部门的劳动力后备军。
(3)资本 资本是人工的物质性要素,是促进农业发展的最活跃的现代要素。(4)科学技术 改善各种农业要素的质量与能力;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改造传统产业、产品、农作制度,促使农业现代化、商品化。
(5)管理 提高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并增加经济效益;协调、改善、提高总体的生产力与经济力。[四]课堂检测
1.请解释:植物生长的自然要素;农业增长要素;土壤剖面。2.自然土壤、旱地土壤和水田土壤的剖面层次有哪些? [五] 课后作业: 1.植物生长的自然要素有哪些?对植物生长有什么重要作用? 2.植物生长的农业增长要素有哪些?对植物生产有什么重要作用?
课后反思: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课堂互动效果良好,但部分学生理解能力还不强,需课后完成作业加以巩固。……
板书设计
单元1 植物生产与环境概述 任务2 植物生产的两大要素
1.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
(1)生物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2)光 光合作用、光照条件、日照长度。
(3)热 热量是指因温度差别而转移的能量,一般用温度表示。(4)水分
细胞吸水;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5)空气 空气成分量的变化和质的改变。
(6)土壤 土壤重要作用:一是营养库作用。二是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三是雨水涵养作用。四是生物的支撑作用。五是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自然土壤剖面; 旱地土壤剖面; 水田土壤剖面。
(7)养分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2.植物生产的农业生产要素
农业生产要素是指促进农业生产力不断增长的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管理等5项。
(1)土地 三个特点:数量的有限性;空间位置的固定性;生产的可持续性。(2)劳动力(3)资本(4)科学技术(5)管理
第二篇:植物生产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植物生产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绪论
1、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 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② 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③ 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④ 农业的基础产业
⑤ 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
2、植物生产的特点:
① 系统的复杂性
② 技术的实用性
③ 生产的连续性
④ 植物生长的个体生命周期性
⑤ 明显的季节性
⑥ 严格的地域性
3、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① 光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② 温度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③ 水分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④ 土壤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⑤ 肥料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第一章 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
一、名词解释:
1、细胞:细胞是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原生质:构成细胞的生活物质称为原生质,它是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3、细胞膜:植物细胞的细胞质外侧与细胞壁紧密相接的一层薄膜称为细胞膜,又称质
膜。
4、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统称为细胞质。
5、细胞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小单位,称为细胞器。
6、无丝分裂:无丝分裂也称直接分裂,无丝分裂过程比较简单,消耗能量少,分裂速
度快。由于分裂过程中午纺锤丝出现,故称无丝分裂。
7、有丝分裂:有丝分裂也称间接分裂,是植物营养细胞最普遍的一种分裂方式。有丝
分裂过称比较复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由于分裂过程中有纺锤丝出现,故称有丝分裂。
8、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有丝分裂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植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形成性
细胞前所进行的细胞分裂。
9、组织:在个体发育中,具有相同来源的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细胞群组成的结构和
功能单位,称为组织。
10、生物灾害:
11、
第三篇:2 植物与环境
植物与环境
教学目标:
1、以仙人掌和龟背竹为例,了解耐旱和喜阴植物的特点。
2、知道环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一些特征。
3、通过分析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植物的特点,知道植物具有和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征。
4、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流
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生物的分类及其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引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生物与环境,再由几张PPT图片,引导学生交流思考以下问题:
• 你认为在不同的环境里,生长的植物是否相同?
由学生自主交流并总结得出结论。
二、导入新课
四个主题人物观察到在植物园阴生植物区里的植物,其叶子都是大而绿,而仙人掌没有这样的叶子,引发问题——仙人掌是种在阴生植物区里的吗?
三、新授
活动一:仙人掌和龟背竹。
1、观察仙人掌的图片,并指导学生仔细分析,根据经验,了解仙人掌生存的环境条件,并自主总结仙人掌的外部形态特征。
2、观察龟背竹的图片,分析仙人掌与龟背竹的外部特征的差别在哪里?
3、小组讨论:
试着分析仙人掌和龟背竹的形态如何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
活动二:耐旱的本领。
1、明确提出实验要求。
2、引导学生按实验步骤进行。
3、引导观察塑料袋内壁会有什么现象出现?为什么塑料袋的内壁会有水珠?水珠是怎样来的?塑料袋内壁的水珠多与少说明什么?学生思考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 提出假设:如果把仙人掌和龟背竹的生存环境换一换,会发生什么呢?
活动三: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
1、利用实物投影将沙漠、高山、草原、热带雨林、池塘植物群落投影出来。
2、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比较和讨论。
3、让学生去了解、分析不同环境里的种类、植株的高矮、植物器官的形态等,并记录下来。
4、利用PPT让学生试着分析不同环境里生长的植物。
活动
四、拓展
保护植被,保护我们的环境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
五、课后任务
观察身边的植物。
1、活动前,引导学生分好小组,选好组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2、指导学生观察比较植株的高矮,叶子的大小、厚薄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3、指导学生参照课本的样式,填写完整P34页观察报告。
六、板书
生物
与
环境
动 物
阳 光 植 物
空 气 真 菌
水 分 微生物
仙人掌:干旱地区
叶退化为针状或刺状
耐旱 龟背竹:阴生植物区
叶子大而绿
不耐旱
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其所生存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
第四篇:植物生产与环境 第6、7章练习题
植物生产与环境 第6、7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壤热容量:
2、土壤导热率:
3、三基点温度:
4、气象要素:
5、气压:
6、农业气象灾害:
二、填空题
1、土壤热特性主要是指()和()。
2、土壤热容量可分为()和()。
3、土壤热容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含量的高低。
4、土壤热容量越大,土温升降越();反之,土温升降就()。因此,早春排水可(),夏季灌水可()。
5、土壤导热率高的土壤,地表土温的变化();相反,导热率低的土壤,地表土温的变化()。
6、一日中,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一般分为()、()()和()四种类型。
7、一年中,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可分为()、()和()。
8、气温是指距地面()高的空气温度。
9、在大陆性气候区和季风性气候区,一年中的最热月和最冷月分别出现在()月和()月。
10、我国江南地区3月份出现的“倒春寒”和秋季出现的“秋老虎”天气,是气温()变化的结果。
11、()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气温随高度的增高而增加,气温直减率为负值的现象。
12、维持植物生命的温度有一个基本范围,维持生命的温度在()之间,适宜生长的温度为(),满足发育要求的温度为()。
13、如果气温的变化超过了植物生育的上限或下限,植物生命活动停止,这时的温度叫做()。
14、一定时期的累积温度,即温度总和,称为()。
15、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温度日较差(),温度年较差();随着纬度的增加,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
16、一般条件下土壤温度的调控技术有()、()、()、()、()。
17、与农业关系密切的气象要素主要有:()、()、()、()、()、()、()和()。
18、气压实质上是空气分子运动与地球重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压随高度()而减小,单位是()。
19、气压的水平分布通常用等压线或等压面来表示,气压分布形式有:()、()、()、()和()。20、海陆风是由于沿岸地区海陆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白天吹(),夜间吹()。
21、山谷风形成时,白天一般吹()风,夜晚一般吹()风。
22、影响气候形成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和()。
23、根据低温对植物危害的特点及植物受害症状,可将冷害分为()、()和()。
三、单项选择题
1、当在土壤中导入一定的水分时,土壤容积热容量、导热率()。A.不变
B.提高
C.降低
D.不稳定
2、一日内土壤表面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时间。A.14点
B.15点
C.12点
D.13点
3、土壤的下列成分中对土壤热容量影响最大的是()。A.水分
B.空气
C.有机质
D.矿质土粒
4、温带植物开始或结束生长的标志温度是()。A.0℃
B.5℃
C.10℃
D.15℃
5、有效温度是指()。
A.生物学最低温度
B.活动温度
C.最适温度
D.活动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
6、在某一个时期内,如果温度较低,达不到植物所需要的积温,生育期就会()。
A.延长
B.缩短
C.不变
D.可能延长,也可能缩短
7、在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类型中,土壤温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的属于()。
A.日射型
B.辐射型
C.上午转变型
D.傍晚转变型
8、地面最低温度表与其它温度表相比具有的特殊构造是()。A.感应球
B.酒精柱
C.玻璃针尖
D.游标
9、空气温度的最高值出现在()。
A.5:00—6:00
B.8:00—9:00
C.14:00—15:00
D.13:00—14:00
10、辐射逆温在()时强度最大。A.日落后
B.半夜
C.夜间
D.黎明前
11、冬季镇压可保苗越冬,其根本原因是()。A.土壤导热率增大
B.土壤导热率减少 C.土壤热容量减小
D.土壤水分相对减少
12、土壤温度的观测顺序是()。
A.地面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曲管地温
B.地面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曲管地温 C.曲管地温—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地面温度 D.曲管地温—地面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
13、暖空气来临会引起气压减小;冷空气来临,气压会()。A.减小
B.增加
C.不变
D.为0
14、据风力大小和地面物体的征象,通常将风用13个等级来表示风速,如“人面感觉有风,树叶有微响”,是()级风。A.1
B.2
C.3
D.4
15、我国季风很明显,冬季吹偏北风,北方多数为西北风,南方多数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风
D.东北风
16、下面()不属于地方性风。
A.海陆风
B.季风
C.山谷风
D.焚风
17、谷风开始于()午后风速达最大。
A.5-6
B.6-7
C.7-8
D.8-9
18、()一般以入冬降温幅度或抗寒锻炼减少天数为参考指标。A.初冬冻害
B.严冬冻害
C.早春冻害
D.晚东冻害
19、秋旱常发生在9-11月份,以()发生较多,北方常见。A.长江中游
B.华南
C.山东中部
D.西南
20、长江流域的无霜期为()d。
A.不足180
B.180-250
C.250-300
D.0
四、判断题
1、土壤含水量越高,热容量越大。()
2、热容量越高的土壤,其温度就越容易变化。()
3、土壤含水量越高,导热率越大,土温越易升降温。()
4、土壤温度变化幅度以黏土最大,壤土次之,沙土最小。()
5、土壤温度随纬度增加、海拔增高而逐渐降低。()
6、沙土、深色土、干松土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黏土、浅色土和潮湿土大。()
7、高纬度、寒冷地区的植物,三基点温度范围较低;低纬度、温暖地区的则相反。()
8、在某一时期内,如果温度较低,达不到植物所需要的积温,生育期就会缩短,就会被逼熟。()
9、日较差大,有利于植物有机质的积累。()
10、农村冬天窖贮菜,高温季节窖贮禽、蛋、肉就是利用了土壤深层温度变化较小的特点。()
11、垄作的目的在于:增大受光面积,提高土温,排除积水,松土通气。()
12、地面最高温度表其构造如同人的体温表,感应液体为水银。()
13、地面最低温度表的感应液体为酒精。()
14、相对于大气候而言,小气候具有“范围小、差别小、稳定性强”等特点。()
15、当温度一定时,地面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的速度是相等的。()
16、不论何种植物,都可用50%植株死亡的临界致死温度作为其冻害温度。()
17、霜冻是指地面温度下降到0℃或者说0℃以下,使植物受到伤害的灾害性天气。()
18、山坡上霜冻危害较山谷为重。()
五、简答题
1、土壤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2、风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霜冻的防御措施。
4、干旱的防御措施。
5、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第五篇:园林绿化专业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描述
园林绿化专业《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描述
(一)专业技能模块
1.课程名称:《植物生产与环境》
课程定位:岗位基本技能课程。
课程学时:96学时,第一学期开设。
教学内容:主要介绍植物细胞和组织的基础知识,即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细胞的繁殖方式,组织的类型、功能等;种子植物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功能、种类及其结构;植物生产与水环境、光能利用、合理施肥的关系。
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实物对植物的六大器官进行简单的描述,利用根、茎、叶的特性进行生产上的应用;根据实物能够对植物进行植物学分类;根据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正确浇水、合理施肥、温度调控、土壤培肥、利用光能等日常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