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第一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时间:2019-05-15 01:3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第一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精选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第一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第一篇:初中第一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初中第一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不详 知识结构

1.通过课文阅读,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状物和在景物描写中抒情的方法。3.学习抓住特征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专题研究

一、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述的方法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思考:

1.弄清文章的写作对象,即找到文中描述的中心景物。这个中心景物常在文章的标题中出现,如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基本是如此。当然,还有的写作对象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只要读懂全文,就不难找到。但需要注意,写作对象必须是全文描述的核心。

2.掌握写作对象的特征,即文中所写的对象是什么样的。这是文章所有的材料、所有的语言围绕的主题。写作对象的特征有的在开头交待,如《济南的冬天》;有的在文中体现,如《海滨仲夏夜》、《秋魂》等;有的则在结尾点明,如《春》。本单元选的是描写四季的散文,春光、冬景、夏夜、秋实的特征自然各不相同,只有把握了写作对象的特征,才能进一步分析作者描述的方法。还需要注意,写作对象的特征有时有主次之分。作者写次要的特征,是为了突出表现主要特征。

第 1 页 阅读中要加以辨别,分清主次。

3.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述景物特征及描述的顺序。在阅读这类文章时,我们常发现作者在直接描述写作对象的同时,还会写到一些其他的人、物或景,如《春》中描述的“春草图”,除了描写草的质地、色泽外,还写到了人的活动;“春雨图”除了直接写雨的细密、轻盈外,还写到了树叶、小草。这是不是偏离中心呢?其实,这是描写景物的文章中常见的方法——侧面烘托。“春草图”中看起来是写人的活动,其实却烘托出春草的的柔嫩可爱;“春雨图”看起来是写树叶、小草,其实却是体现春雨对万物的滋润。文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使景物特征更鲜明、突出。

为了体现这么多的内容,作者是如何写得脉络分明的?这就要考虑到描述的顺序:或由主到次,如“春花图”中由桃花等写到不知名的野花;或由总到分,如《秋魂》中由“题记”的总述到下文的分述;或按时间顺序,如《海滨仲夏夜》中由“夕阳落山不久”写到月至中天,如《济南的冬天》里对小雪覆盖的山的描写。

除此以外,我们还应注意这类文章常从感官变化上去描述景物的特征:或视觉,或听觉,或触觉,或味觉等,角度多变。阅读文章时,应把握这些方法,并结合语、精彩语句、修辞方法等来解决相关问题。

二、体会精彩、句的含义及其作用的方法

第 2 页 这里首先应做到的是掌握语的含义及其妙处。而要把握住词语的含义,则应做到:

1.了解词语的一般含义。这除了平时多查字、词典,注意积累外,还可利用一些小技巧:如根据形声字形旁判断字义,推知词义;将词语分成若干单字(若用专业术语讲,就是“语素”)解释,再将意义酌情合并;还可以展开联想,例如要解释“悖”,可由字想到“与常理相悖”的说法,就可推知到“悖”解释为“相反、相冲突”。

2.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好词语在句子或文章中所表示的意思,有可能仍是本义,也可能是由本义引申出的引申义或是基本上通过比喻手法形成的比喻义,甚至是指代文中的某个内容,这些就需要结合上下文来揣摩了。一篇文章的中心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乃至为体现中心而采用的暗示、象征、感情色彩的变化等方法,都有助于我们对语的理解。而要体会语的作用,也就是词语使用的精妙之处,就更需结合文章的主题和具体内容了。体会时,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该词,将形成的新句与原句比较对照,分析优劣及原因,作出判定。二是暂时删除语,对新旧句进行比较、分析、判定。一般来说,这类词语多为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动词的妙处是能传神地刻画人、事、物,表现人物的性格、景物的特点。尤其在本单元写景物的散文中,动词更起到了化静为动,在写活了景的同时,又寄托了

第 3 页 作者的情感的作用。如《济南的冬天》中的“卧”字,《海滨仲夏夜》中多次借翻滚的海浪赋予霞光、灯光以活力等。形容词则能绘声绘色地描绘人或事物,饱含作者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而副词则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使文章语言更准确,如《秋魂》一文中写秋叶落下时,用了“它似乎既不留恋枝头”一句,“似乎”二字表明这只是作者的猜测、用语准确。,1234 3.②句a、b、c处应填的喻体是()

A.火 霞 云 B.火 霞 雪 C.阳 霞 雪 D.阳 桃 云

4.⑤句d处应用的标点符号是()

A.。B.; C.: D.,5.①句中“赶趟儿”的意思是()

A.花儿赶上了开放的时间。B.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C.花期赶得上结果实。D.各种鲜艳的花同时开放。6.下列对这段文字理解恰当的是()

A.①-③句着重写春花颜色的鲜艳繁多。

第 4 页 B.⑤句写“野花遍地是”是为了与桃花、杏花、梨花形成对比。

C.③句想象表明作者要赞美的是秋实。D.④句是侧面写春天的百花盛开。

1.文章可以不可以先写春天后写春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C 2.触,柔和 嗅,芳香 听觉,和悦 3.B 4.C 5.B 6.D 7.不可以。有两个原因:一是从时令节气上看,是草先发芽,然后才有百花争春的景象;二是从文章内容上看,只有先写小草“钻”,然后才可以写“野花……散在草丛里……”。12. 济南的冬天

1.分析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2.陈述作者观赏景物的独特感受。

1.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在作者笔下是怎样突出出来的?

特点是温晴,于第一段点明。作者通过三组对比突出这一特点,即将济南的冬天分别与北平的冬天、伦敦的冬天、热带的天气相比较。

2.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济南的冬天的景色的?描写中又怎

第 5 页 样体现“温晴”的特点?

具体通过写老城、写山、写水来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写城时略去琐碎细部,突出冬天济南城秀美的睡态;写山时强调这一圈小山可爱之处在于“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交代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重要原因;写水时着力渲染它的绿。城、山、水的特点,从不同侧面,表现出济南的冬天的“温晴”的特点。

3.作者写济南冬天的山、水,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采用了多角度描写、衬托的手法。比如第4段,先写城外,再写城外的山坡,再写山坡上的小村庄,再写小村庄房顶上,这是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又如第5段,先写水中冒着点热气,再写水藻,再写垂柳,再写水面的上空以至于半空中,天空上,这是由近而远,由小而大。1.给加点字注音

济南()害羞()发髻()水藻()贮蓄()澄清()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正确的一组是()①事情 不好办,我们也要努力把它做好。② 大家不断的帮助他,他有了很大的进步。A.因为 所以 虽然 但是 B.如果 那么 因为 所以

C.虽然 但是 因为 所以 D.虽然 但是 如果 那

第 6 页 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3-5题。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非曲直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3.文中划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一个小摇篮”是比喻的说法,它的本体是。5.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234 A.这段文字写老城,略去了琐碎的细部,着力描写冬天济南城秀美的睡态。

B.写山,一起笔就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小山把济南围了个

第 7 页 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C.写人,不知男女老少,不写耳鼻眉目,只是抓住济南冬天人的情态的主要特征:面上含笑。

D.这段文字写景用的是“以小观大”的写法,抓住细部、次要的部分来突出主要特征。

答案

1.jǐ xiū jì zǎo zhù chéng 2.C 3.拟人手法。“晒”“睡”“醒”把老城拟人化,烘托出舒适温暖的环境。4.一圈小山。5.D ,1234

第 8 页

第二篇:(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教学构想

本单元的话题是“体悟山水神韵”,包括三篇必读文本,两篇选读文本,必读、选读中各有一篇文言文。

必读文本中,《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在自然美的基础上表达了作者独特的幽幽情思;《石钟山记》虽也游历山水,表达的却是作者对人生充满哲理的思考。两篇散文语言丰富细腻,意境美好自然,情感真诚深厚,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感受意境,从而领悟作者寄托在美好景物中的情思,学习多角度评价作品语言和感情的方法。一篇文言文语言平实浅易,可以让学生对照注解,借助工具书解决文字障碍,教师只做检查及明确,而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丰富的自然与深刻而普遍的人生哲理的契合上。三篇必读篇目,分为“美读·构建”“品评·提升”“拓展·运用”三个环节,用课上时间统一组织学习,用时8课时。

两篇选读文本,《游褒禅山记》内容与手法都与《石钟山记》相似,都是在记游的基础上阐发哲理;《钓台的春昼》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作者述所见,抒所感。另外,《语文读本》还收录了11篇有关山水神韵的诗文,可以与两篇选读文本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选读其中两篇,写下自己对文章(或句子)的感想,然后进行小组或班内交流。

二、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阅读文本,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整体意境,构建文本整体世界。

2.学习赏析评价山水诗文语言的方法,更深入地领会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理美,掌握山水诗文赏析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3.走进文人富有魅力的精神世界,培养对山水自然的敏感的心灵,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4.进行广泛的阅读,品味意境情感,体悟山水神韵。

三、学习活动设计(一)文本品读 1.《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都以其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感人的情思给人以美好的享受,请反复朗读体味,并背诵《再别康桥》。2.《石钟山记》语言洗练,朗朗上口,请反复朗读并背诵,同时总结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3.《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有许多精彩的描写,请摘录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或一句),与同学交流。两篇文章中或许还有读不懂的地方。质疑,与同学讨论。总结山水诗文赏析的基本方法和规律。4.《石钟山记》应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认识作者对前人不迷信不盲从、勇于探索事实真相的精神。(二)运用拓展

1.略读两篇选读文本及《语文读本》,从中选取两篇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运用课上学到的评价赏析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篇目、段落或句子,写在笔记本上。

2.小组内交流自己对选读文本及《语文读本》作品的赏析,每个小组选出小组最佳,代表小组进行全班交流。

单元教案

说明:本单元按照学习规律分为三个层次,即美读·构建一品评·提升一运用·拓展,每个层次需要二至三个课时,每个课时一个教案。

美读·构建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解决对生字词和长句难句的理解与朗读节奏。2.初步感受文本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能建立起对文本世界的初步建构。3.能充满感情地朗读。

二、教学方式

1.运用工具书,解决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揣摩,并进行朗读练习。3.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可配乐,评选优秀。

三、教学重点

《听听那冷雨》要读出作者心中那种长长的幽幽的深深的思乡之情。《再别康桥》要读出缠绵心中的康桥情结;《石钟山记》要读出对科学精神的执著的追求。

四、教学难点

《听听那冷雨》要读准一些长句的节奏和重音的落实;《再别康桥》要能读出诗的韵味;《石钟山记》要注意夜泊绝壁时的气氛和人物心情。

五、课时安排

《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2课时 《石钟山记》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解决对生字词和长句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方式

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接力赛,找出重点字词和长句,进行阅读强化。

教学过程

(一)导语:本单元的话题是“体悟山水神韵”,山水,人人可见,神韵,却并非人人可感,只要你有善感的心灵,山水自有神韵,正如辛弃疾在《贺新郎》中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本单元的两篇优美的诗文《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正是作者将自然山水与心中浓浓的情感的完美融合,于是就让我们借助作者笔下的文字,走进呈现在我们视野中的山水世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体悟山水神韵,去感受人情的美好。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接力赛,随时订正学生朗读不准确的地方,强调重点字词和语句。最后评选最佳选手。其他同学边听边考虑“冷雨”和“康桥”中寄托了什么情思,从哪些内容看出的。

1.重点强调的字词:惊蛰 料峭 霏霏 孺慕 氤氲 岑寂 铿锵 惊悸 寒濑 想入非非 太初 迷离 如椽 石破天惊 羯鼓 一通 冥想 2.重点句子

《听听那冷雨》(略)《再别康桥》

●第一节要读出离别的感觉。

●第二至第五节从意象特点、意境风格上看,作者应该是幸福愉快的心情,所以要努力读出作者的这种心情,而且到“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他感情的高潮。

●从“但我不能放歌”作者感情陡然降落,直到“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几乎说不出话来,所以,语气要低缓、沉重,几乎哽咽。

●最后一段,离别的感觉要比第一段更强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习整体感知文本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方式

找出文本中由“冷雨”和“康桥”分别写到了哪些人、事、物,这些内容组成了怎样的意境,作者在“冷雨”和“康桥”中寄托了什么情思,何以见得。分组讨论,然后找代表在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 1.导语

经过上节课的朗读,我们对全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两篇文章各有一个中心意象,各是什么?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冷雨”和“康桥”。这节课我们再细读,看看作者由冷雨又写到了些什么人、事、物,给我们描画了怎样的一幅雨中世界,作者写康桥又写到了目之所及、心中所想、身之所行的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分组合作,一起从文中找出这些内容,概括到笔记本上。

2.学生活动15分钟 3.学生交流、总结

《听听那冷雨》

●冷雨一中国历史一那片土地(大陆)一文字一冷雨

●美国落基山雪峰一台湾山中雨后清晨美景

●听雨一大陆秋天一人生一王禹偁

●日式瓦屋一二十年前的雨一孩提时母亲的吟哦——江南水乡的蚕吃桑叶的声音一瓦屋里听台风台雨一雨中的回忆(江南,桥上,船上,四川,秧田,嘉陵江)●台北雨声的变化一雨中的浪漫故事

●回到巷子尽头的小屋整理深深的记忆

总结:

教师:从台北淅淅沥沥的春雨到大陆的杏花春雨,从美国落基山雪峰到作者在台湾的山中见到的雨后清晨缭绕的山雾,从中国历史写到中国的现实,从20年前的雨声写到20年后雨中的记忆,全由一张雨网编织,全凭千伞万伞装饰,由此这篇文章立体交构起一个雨中世界。

解决下列问题,收束全篇:

1.这个雨中世界的特点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概括并用原文的内容来加以说明。

明确:朦胧,内涵丰富,五彩多姿„„(学生答案应各有不同,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2.这样一个雨中世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找出原文中作者对雨中世界的每一笔是如何写的。

明确:对故土河山的追思,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对半生漂泊经历的感慨,对25年没有回到故土的遗憾。

《再别康桥》

招手作别一西天的云彩一河畔的金柳一波光里的艳影一软泥上的青杏一柔波里的水草一榆荫下的一潭一星辉一笙箫、夏虫一挥袖告别

总结:

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歌呈现给我们的康桥世界,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康桥的秀丽宁静空灵,诗人曾经拥有的浪漫的学习生活,诗人在此寻梦的过程,诗人悄然而去的身影。

2.由此我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感受作者心中的有哪些方面的情思? 明确:身处其中的幸福和深爱,即将离别时的依恋与伤感。本节课的总结:

阅读散文诗歌,整体感知全文应该感知什么?(学生总结,教师补充明确)意象呈现给我们的文本世界及渗透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如何感知?(学生总结,教师补充明确)1.寻找意象组合的线索,把握意象之间的联系;

2.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由意象引发的叙述、议论、抒情等; 3.感知文本世界的整体风格或感情基调。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顺畅地朗读《石钟山记》,并落实一些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感知本文,让学生由此了解“记”这种文体,认识本文的写作目的。

教学方法

朗读接力,整理笔记,笔译重点句子,师生共同探讨本文写的事和明的理。

教学过程 1.导语

前两节课我们体会了现代散文和诗歌的优美,这节课我们再走向古代,去追寻古人的足迹,聆听古人的心声。让我们先通过语言走进文本。2.学生朗读,教师正音并强调重点词语的读法。

重点句子:(略)3.看看本文有哪些方面的重要词语(让学生充分读语句,体会词语的语境义,明白句式特点)实词:略 虚词:略 句式:略

4.小测,检验学生对基本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5.默读,完成下列任务

本文所记叙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答:探讨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

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体现在哪一段? 答:最后一段。

最后一段的中心意思体现在哪一句? 答: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用三个词,概括三段的内容。

答:质疑,解疑,心得(学生答案合理即可)6.由此可见,苏轼写本文不仅是为了写景叙事,而且是为了明理,他走进自然,也不纯是为了游山玩水,而且是为了倾听自然真实的声音,探究事实真相,并由此给自己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启示。这也是记这种文体的特点之一,即因事明理。

品评·提升

教学目标

1.解决学生对充满美感的文字往往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评析文意的基本角度与方法。

2.能够从语言、情感、表达技巧各方面品味文本的精美之处,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3.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教学方式

教师教给学生方法,学生对文体作摘要、评析,然后进行交流、评价。

教学重点

明白用来评价文章的角度和方法,深层探究《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中作者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两篇文章细腻、柔婉的语言风格,以及《石钟山记》中作者勇于求实的精 神,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从语言形式、思维情感各方面把握三篇文章的深层内涵。

课时安排 《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2课时 《石钟山记》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品评文章的一般方法与规律。2.完成关于《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的评析。

教学方式

教师教授方法,学生自选角度作书面评析。

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在阅读《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时,总感觉到文章写得实在是太精彩了,但是真要说出是怎么个好法,往往感觉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其原因,还是我们不太了解评析这种诗歌散文的方法。大致来说,评价诗歌散文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评价语言,可就其修辞方式谈,也可谈用词效果、语言风格等;

②评价文章,既可就其形式(如语言、结构、表达等),也可就其内容(意境内涵、思想情感等);既可从整体人手,也可从局部的某一段或某一句谈起。

另外还要注意:第一,在评价的时候,要紧紧地抓住文本的语言因素,不能空谈观点;第二,即使从局部人手,也应该联系全文的背景,思考得深入一些;第三,可以从一个角度来分析,也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

2.针对《听听那冷雨》和《再别康桥》,为每篇各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3.教师巡视、指导。

附:评析参考

品评语言:(略)品评意象:(略)品评意境:(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领悟文章精彩之处,深层探究《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中作者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两篇文章细腻、柔婉的语言风格。

2.做个性化解读,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教学方式

1.学生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总结归纳。

2.由文本联系到学生的生活。谈自己曾有的强烈的感情。

教学过程 1.导语上一节课大家都完成了对两篇文章的赏析,这一节课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记下其他同学的发言摘要。

2.小组交流,由一人代表本组作总结发言,摘要本组的精彩内容。

3.教师总结余光中的散文强调人的精神世界的再现、自我感受的抒发,展示人瞬间的主观感觉和心理。一篇文章,从语言上讲,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同时,大量使用叠音词,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的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修辞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而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绪。从内容上说,《听听那冷雨》思绪超越辽远的时空,但总是流淌着古中国的记忆和情韵,并以这种记忆和情韵去观察,去体会,写到美国的奇岩怪石,写到台湾溪头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但无一不渗透着那种缠绵的家国之思。

而《再别康桥》这首诗,用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舍弃与人的对话而去告别“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到,沉默地告别,悄悄地离去,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而用“金柳”“柔波”“青草”“星辉”等意象抒情,避开了人间烟火,使康桥如诗如画,加以优美的节奏、错落的诗行,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4.启发学生联想自己曾有的为某人某事某物所激发的强烈感情。

教师启发:《听听那冷雨》和《再别康桥》,都是作者因为有着强烈的情思,以至不吐不快,加上作者丰富的联想,写成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感染着一代代的读者。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这种那种为某人、某事、某物所激发的强烈感情,试着说一说。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石钟山记》叙事过程中作者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体会整个事件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可贵的精神。

2.品味本文事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作者的观点作出评价。3.在更高层次上再次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内心感受。

教学方式

教师带领学生品读,引导学生体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教学过程

1.导语:前面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石钟山记》一文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再深入领会作者在探讨石钟山命名原因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许多可贵之处和可圈可点之处,大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眼,用自己的心,去发现,去体会。2.学生朗读第一段,思考作者是针对谁的说法进行的质疑? 明确: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和唐朝李渤。

作者的这一做法给我们些什么启示?不迷信传统或权威,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充分体会“余固笑而不信”中的“笑”)3.他对郦道元和李渤的说法提出质疑,有依据吗?如果有,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略)这一点又给我们什么启示?科学探究不是凭空进行的,要有充分的依据。4.学生朗读第二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探究事实真相的?遇到困难了吗?(尽量用原文的语言回答)5.作者对此番探索作出了深刻的思考,即“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对作者的这个论断,同学们是否同意?(让大家充分发言)教师的自我观点:(教师不同,观点也可以各异)6.统观全文,可以看出事理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目的是明理,但确是在叙事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叙事是为了明理,结论仅仅扣住叙事而来。

运用·拓展

教学目标

1.广泛接触山水诗文,理解作品深远美好的意境情感,走进古今作家丰富博大的内心世界。

2.运用课上所学习的评价赏析诗文的基本方法,赏析名篇佳句。

教学方式

1.学生自读,写出评析。2.小组交流。学生评价。课时安排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引导:通过评析三篇课文,我们更深一步地理解了文章的美好与丰富。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文宝库之中,山水类诗文数量极大。除课本上两篇选读文本《游褒禅山记》和《钓台的春昼》外,《语文读本》在这一单元还选取了11篇诗文。略读这13篇文章,从中选取一篇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运用课上学到的评价赏析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篇目、段落或句子,写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小组内交流自己对选读文本及《语文读本》作品的赏析,每个小组选出小组最佳,代表小组进行全班交流。

(说明:学生由于水平不一,在进行评析时,教师可以适当作一些角度指导,以帮助学生完成作业。)评析参考:略

【教学设计点评】

国家新课标语文教材(山东人民版)已经实验近一年了。从整个实验区老师们的反映来看,总体上感觉比较理想,教起来也比较顺手。由两位老师编写的第一模块第四单元的教学设计在充分贯彻新课标理念和挖掘教材特点的基础上。体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设计思想。语文教学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以学生作为自己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切实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未来的发展,真正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从上面两位老师的单元教学设计当中,我们看到了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变讲堂为学堂的可贵努力。从单元体设计到单元教案,从单元教学构想、学习目标、活动设计到教学过程,教读文本到选读文本。从文本品读到运用拓展等等,在诸多环节和方面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渗透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观念。

2.突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体验和感悟,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发展,是整个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一是整个教学设计依照新课标中“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的层级要求设计出了“美读·构建”“品评·提升”“运用·拓展”的三个层递环节,让学生自主走进教学文本,去品读和感悟。二是强化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无论是文本中重要的词语句子还是精彩语段的体味、咀嚼,都立足于学生自己的个性化认识和描述。如在“品评·提升”这个环节中所设计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就紧紧抓住了语文课独有的语文味儿。三是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设计了学生思考和交流的学习活动。四是课内外结合。开拓课程空间,丰富课程资源。这主要体现在单元教学构思和“运用·拓展”环节。

3.重视山水诗文的诵读教学。这个教学设计高度重视了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诵读。通过让学生多诵读和感悟来领悟文本世界的深层内蕴,从而达到学习山水诗文的文内之旨和言外之意的教学目的,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美好而高尚的情操,丰富学生纯正的精神世界。这种教学思想主要渗透在“单元整体设计”的“学习活动设计”和“单元教案”中的“美读·构建”的环节里。应该说,拿出相当部分的时间让学生诵读,以诵读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品味,并“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是新的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4.紧紧抓住了本套教材的特色。本套教材的整体设计是话题点击式的设计,以语文学习活动为切入点,带动主体的发展。这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就抓住了这一特点来展开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而完成了教师的各项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山东教材的独特个性。

第三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丁丁冬冬学识字

(一)【教学目标】

1.感知汉字演变的过程,了解汉字构字的表意特点,对在生活中独立识字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2.学习和建筑有关的文字。

3.认识与建筑相关的部首“宀、穴、广、厂、门、户”及带有这些部首的生字。【教学重点】

1.写字时区别带“宀”与“穴”、“广”与“厂”的生字。【教学难点】

感知汉字演变的过程,了解汉字构字的表意特点,对在生活中独立识字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看图认识首都的著名建筑。2.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生字。3.能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教具准备】

首都著名建筑的有关资料和图片,生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老师:北京历史悠久,有几个封建王朝都在北京建都。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是闻名世界的古都。现在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特别是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北京的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变化,已经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你知道北京有哪些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吗? 学生充分说。二 看图识词

1.(出示课件1:“天安门”的图片)学生看图片。(1)(出示词语:天安门)学生认读。(2)请到过天安门广场的学生介绍一下。(3)老师补充介绍。

天安门坐落在北京市中心,原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称“承天门”。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此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出示课件3:“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学生看图。(1)师生共同介绍。

人民英雄纪念碑坐落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央。碑身正面刻有毛泽东的亲笔题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下面是浮雕,是为纪念和缅怀革命先辈而修建的。(2)(出示词语:人民英雄纪念碑。)自我认读词语。(3)指名认读。

3.(出示课件5:“故宫”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画。(1)(出示词语:故宫。)学生认读。

(2)请到过故宫的学生介绍一下或读收集的资料。(3)老师补充介绍。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占地72万平方米,有房屋9000多间,周围有10多米高的城墙和50多米宽的护城河。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4.(出示课件7:“长城”的图片)学生看图。(1)师生共同介绍。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八达岭长城是万里长城最杰出的代表。登高远眺,脚下的长城依山就势,蜿蜒起伏,犹如一条看不见首尾的巨龙在绵绵山岭上翻滚舞动。

(2)(出示词语:长城。)学生认读。(3)指名认读。

5.(出示课件9:“天坛”的图片。)学生看图。(1)师生共同介绍。

天坛原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坛、回音壁等

(2)(出示词语:天坛。)认读词语(3)指名认读。

6.(出示课件11:“颐和园”的图片。)学生看图。(1)师生共同介绍。

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2)(出示词语:颐和园。)学生认读词语。(3)指名认读。

7.(出示课件13:“中央电视塔”的图片。)学生看图。(1)师生共同介绍。

中央电视塔于1993年8月1日正式启用,塔高405米。它的建成,显著扩大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面积,增加了广播电视节目的频道,改善了接收效果。它上面有瞭望台、瞭望厅和旋转餐厅等。(2)(出示词语:中央电视塔。)自我认读。(3)指名认读。

8.(出示课件15:“中华世纪坛”的图片。)学生看图片。(1)师生共同介绍。

中华世纪坛坐北朝南,占地4.5公顷。入口处立书有“中华世纪坛”的卧碑。其后为圆形下沉式圣火广场:铺设960块花岗石象征中华大地960万平方千米。广场两侧各有一道溪流,象征黄河、长江;56个喷泉寓意56个民族。它是集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大型人文景观。(2)(出示词语:中华世纪坛。)自我认读词语。(3)指名认读。

9.请学生说说哪些建筑是古代建筑,哪些建筑是建国时建造的,哪些建筑是新时代的产物。

学生甲:天安门、天坛、故宫、长城和颐和园是古代建筑。学生乙: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建国时建造的。学生丙:中央电视塔和中华世纪坛是新时代的产物。三 自主识字

英:上下结构。上面是“艹”,下面是“央”,读音yīng。

雄:左右结构。“谁”去掉左边的“讠”,换上“”,就是“雄”。读音xiÓng 宫:上下结构。读音gōng 坛:左右结构。左面是“”,右面是“云”,合起来就是“坛”,不要读成yún。央:独体字。与“英”的读音要区别开。

塔:左右结构。左面是“”,右面是“荅”,合起来就是“塔”。读音为tǎ。

四、正确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chénɡ城 yuán园 huá华 shì世

2.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城:左右结构,“成”左边加上“”,就是“城”。园:“元”加上“ 囗 ”,就是“园”。与“圆”区分。“园”可组词:园丁、花园、果园。“圆”可组词:圆球、圆环、圆形。

华:上下结构,“化”字下面加上“十”,就是“华”。世:独体字,笔顺是3.动手写一写。

(1)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2)学生练习书写。(3)老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按照田字格里的范字写字。3.了解与房屋有关的字。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家住的是平房还是楼房?你能说出住平房和住楼房的不同之处吗?学习本课后,你一定会受到启发。(出示课件17:平房与楼房图片)

二、学习生字

1.交流识字的方法。(出示课件18:会认字)2.小组间互相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记住本课会认字的。(绕:与“烧、浇”比较,读音是rào,读四声。庭:是一个“广”字,一个“廷”字,读音tíng。阔:半包围结构,读kuò

廊:一个“广”字,一个“郞”字,读音同“郞” 宽:读音为kuān。

帘:上面是“穴”,下面一个“巾”字,读音lián)3.(出示课件19:会写字卡片)指导书写

前:上下结构。注意下面左侧的“”,不要写成“月”。厅:半包围结构。外面是“厂”,里面是“丁”。夜:上下结构。不要漏写“”中的点。窗:上下结构。上面是“穴”,下面是“囱”。2.扩词练习。

前:前面 前后 房前屋后 前所未有 勇往直前 夜:夜班 夜空 夜以继日 昼夜不停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从中知道了什么。

学生甲:平房的院墙周围全是绿树,空气一定很清新。学生乙:平房的院子很大,屋檐下种着美丽的菊花。(2)请住平房的同学描述一下自己家周围的情况。学生充分说。2.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从中了解了什么。学生甲:住在楼房里,客厅很宽敞。

学生乙:夜晚楼房里很安静,住在这里的人们能睡得安稳。学生丙:夜深人静时,只有淡淡的月光照在窗帘上。(2)请住楼房的同学谈谈住楼房的感受。学生充分说。

四、古诗积累

1.根据拼音自读古诗《夜宿山寺》。(出示课件20:古诗《夜宿山寺》原文)2.教师讲解诗句大意: 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3.背诵积累。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汉字构字的表意特点,激发独立识字的兴趣。2.学习带有“宀”和“穴”的生字,认识生字。3.能按照田字格中的范字写字。【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汉字,每一个汉字中都包含着智慧。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学习生字

(一)学习带“宀”的生字。

1.(出示课件21:一间茅草房图片),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2.(出示课件22:“ ”)想一想“ ”像图片上的什么。(“ ”像茅草房的房顶。)3.学习新偏旁“宀”和带有“宀”的生字。(1)告诉学生名称(宝盖头),三笔写成,代表“家”。(2)看词语,指名认读。教室 宿舍 安宁 火灾(3)理解词语的意思。安宁:安定宁静。

(二)学习带“穴”的生字

1.(出示山洞图片)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2.(出示“ ”)想一想“ ”像图片上的什么。(外形像一座山,中间像山洞。)3.学习新偏旁“穴”和带有“穴”的生字。

(1)老师讲清名称(穴宝盖),五笔写成,代表地窖、山洞。(2)出示词语,指名认读。(出示课件26)

洞穴 天空 突然 鸟窝(3)理解词语的意思。

突然:形容情况发生得急促,出人意料。

(三)学习带“广”的生字。1.(出示山脉图片)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2.出示“ ”,想一想“

”像图片上的什么。(像山脉绵延起伏的样子。)3.学习新偏旁“广”和带有“广”的生字。

(1)老师讲清名称(广字旁),三笔写成,表示的意思与房屋有关。(2)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村庄 商店 水库 寺庙

(四)学习带“厂”的生字。

1.老师讲清名称(偏厂儿),“厂”和“广”字本义相近,而且有许多带“厂”的字的繁体字就是广字旁,如“厨、厦”等。2.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工厂 车厢 厨房 厕所

三、书写生字 教师指导。

宁:第四笔“一”起笔在横中线上。

灾:上下结构。上面是“宀”,下面是“火”,注意笔顺是店:半包围结构。里面是“占”,不要写成“古”。村:左右结构。左边“木”,右边“寸”,两部分平分。庄:半包围结构。最后一笔“一”收笔处超过第二笔“一”。寺:上下结构。第三笔“一”最长。

厂:两笔写成,与“广”区别。撇要写得舒展些。

四、巩固练习

用生字组词,看谁说得又多又对。宁:宁静 安宁 息事宁人 心绪不宁…… 灾:火灾 灾难 灾害 天灾人祸…… 店:店主 粮店 住店 店堂…… 村:农村 村落 小村 村庄 村子…… 庄:庄稼 庄园 田庄 村庄…… 寺:寺院 寺庙 清真寺 少林寺…… 厂:厂长 厂房 厂家 工厂……。

第四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带有“门”和“户”的生字,知道与房屋、门窗有关。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3.能按照田字格中的范字写字。【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两幅图片: ①两扇门②一扇窗)学生观察图画。2.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甲:第一幅图画的是两扇门。学生乙:第二幅图画的是一扇窗。

二、学习偏旁

1.(出示“”和“ ”)想一想像图上的什么。学生甲:“”像两扇关着的门。学生乙:“ ”像一扇打开的门。2.(出示:新偏旁:门 户)。(1)板书:“门”和“户”。

(2)学生说说它们的名称。(门字框、户字头)(3)老师小结:“门”和“户”表示的意思与房屋、门窗有关。

三、学习字词

1.学习带有“门”的字词。(1)指名认读。(出示词语)关闭 闯入 闪现 热闹(2)请学生讲讲字形和字义。学生甲:“闯”就是马进入大门。

学生乙:“闹”就是大门里面人多,很喧哗,像市场一样。2.学习带有“户”的字词。

(1)指名认读。(出示课件35:词语)房屋 住所 开启 一扇门(2)请学生讲讲字形和字义。学生甲:“户”的本义指单扇门。学生乙:“扇”的字形从户从羽。户指门户,羽指一所房屋的门,像鸟的两翅,能扇动。

四、书写生字

学生先小组交流生字写法,教师点拨指导。

关:六笔写成。“天”上面加上“ ”,就是“关”。“关”的反义词是“开”。闭:第四笔“一”写在横中线偏上。

第四篇:第三单元单元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感悟亲情》(1课时)课前预习:

1、回读《背影》《慈母情深》,标记让自己感动的细节

2、回忆生活中能表现至爱亲情的细节,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来 相关课程标准:

1、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2、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3.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教学目标:

1、捕捉生活中亲情细节

2、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亲情细节,歌颂亲情 评价任务:

1、谈谈朱自清的《背影》、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中让自己感动的细节

2、对老师提供的情节添加细节描写,发现生活中不易察觉的亲情

3、把自己感受到的亲情细节讲给本组成员

4、捕捉生活中细小情节,抓住人物的细微动作、神态,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进行描写,写片段,歌颂亲情。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唤醒亲情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著名歌手韩红的《天亮了》?这首歌曲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1999年10月3日,在贵州麻岭风景区,正在运行的缆车突然坠毁,36名乘客中有14位不幸遇难。而就在缆车下滑即将坠地的那一瞬间,一对年轻的夫妇,爸爸潘天奇和妈妈贺燕雯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结果,儿子潘子灏得救了,这一对年轻的父母却失去了生命。两个人把孩子举起来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壮举,这个壮举也许是出于父亲、母亲的一种本能,也许是出于他们对孩子的一种爱,也许……,潘子灏的生还,是他父母的双手托起的一个奇迹。在生和死的瞬间,父母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们用双手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儿子,这就是父母之爱。

(二)聆听歌曲,感受亲情

学生聆听歌曲,品味《天亮了》歌词中对亲情的赞美

那是一个秋天风儿那么缠绵 让我想起他们那双无助的眼 就在那美丽风景相伴的地方 我听到一声巨响震彻山谷

就是那个秋天再看不到爸爸的脸 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 黑暗中泪水沾满了双眼 不要离开不要伤害

我看到爸爸妈妈就这么走远 留下我在这陌生的人世间 不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风险 我想要紧紧抓住他的手 妈妈告诉我希望还会有

看到太阳出来妈妈笑了天亮了

(三)明确目标

1、捕捉生活中亲情细节

2、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亲情细节,歌颂亲情

(四)感受文学作品中的亲情

朱自清的《背影》、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中哪些细节让你感动?为什么?

第一步:小组内交流、讨论 第二步:学生发表看法

《背影》中父亲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话语,蹒跚的身影,爬月台时艰难的背影等等。

《慈母情深》中母亲反复着搂着孩子的动作,用龟裂的手毫不犹豫给孩子钱买书等等。

这些小小的细节恰恰能折射出亲情的伟大。第三步:教师小结

世上最真挚、最无私的,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我们都在这种爱的呵护下成长的。这种亲情也许没有华丽的语言、惊人的举动,常常是朴素的、自然的,一如包围我们的空气。粗心的我们,甚至不觉得它的存在。

(五)发现生活中的亲情

第一步:学生参考老师提供的生活中的情节

1、母亲跟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满脸的喜悦。

2、风雨中雨伞呵护着孩子,父亲身子被淋湿。

3、我在朦胧中听到熟悉的声音,“快起来!小琬!”醒来一看是妈妈。我有气无力地说:“妈妈,我好象有点发烧。”妈妈给我量体温,“四十度!”,妈妈惊叫起来。她马上给我的班主任打电话请假。我想,妈妈这肯定十分着急。

我高烧不退,喝了药后汗流浃背。妈妈又忙着换毛巾给我擦背,一直忙了个中午,连饭顾不及吃。

第二步:学生对老师提供的情节添加细节描写 成果展示:

1、母亲伸着双手跟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满脸的喜悦中露出甜蜜的紧张。

2、风雨中雨伞呵护着孩子,父亲身子虽被淋湿依然笑声朗朗。

3、我在朦胧中听到熟悉的声音,“快起来!小琬!”醒来一看是妈妈。我有气无力地说:“妈妈,我好象有点发烧。”妈妈赶紧给我量体温,“四十度!”,妈妈惊叫起来。她马上给我的班主任打电话请假,接着,妈妈又赶紧拿起杯子倒水给我喝。我无意间发现妈妈的额头上有豆大的汗珠子直往下滚。我想,妈妈这肯定十分着急。

我高烧不退,喝了药后汗流浃背。妈妈又忙着换毛巾给我擦背,一直忙了个中午,连饭顾不及吃。

第三步: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亲情细节讲给本组成员 第四步: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讲给全班同学听。

教师引导:学生只是能表述出情节,忽略了细节,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当时人物的语言、特别是一些细小的动作、神态等。第五步:教师总结 亲情的特点:

日常性、朴素、无条件、不求回报、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自然无雕饰,甚至于“打是亲骂是爱”。可能是一个眼神,可能是一句安慰,也可能是一个动作„„不要认为只有“重大事件”才能体现亲情,要重视从细小事情中感受亲情的温暖。

(六)写片段,颂至爱亲情

写一个表现亲情的片段,字数在200左右。要求:(1)捕捉生活中细小情节。

(2)抓住人物的细微动作、神态,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进行描写。第一步:学生欣赏范文片段

忽然我的耳膜一震,一串细细的脚步声,那么脆,那么轻,生怕打扰了我。这声音再也熟悉不过了,它承载了数不尽的爱,奔走在俩扇门之间。“吱”,门轻轻的开了,母亲走到我身边,轻轻的说:“不早了睡吧,别写了。”“要睡你去睡,没看我正忙着么!”我没好气的说,似乎能把所有闷在心里的气全部发泄出来。母亲无语。随后又是一阵脚步声,还么轻,那么脆,不同的是那声音越来越远了。

唉,我怎么能那么跟妈妈说话呢?这样妈妈会伤心地。我眼前一阵模糊,两滴泪落在眼前的书上。这时,又响起一阵脚步声,只是比刚才更轻,更脆„„这回,母亲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放在我的书桌上说:“孩子,喝茶吧,提提神别累坏了身体。”

第二步:学生鉴赏范文,谈一谈范文抓住了哪些细节?这样写得好处? 第三步:学生片段写作

第四步:小组推选朗读优秀片段,同学谈谈优点、缺点 教师指导:

优点

1、绝大部分同学能抓住生活中一些细小情节进行描写。

2、能对人物展开语言、动作描写

3、能将人物放在特定情景中进行描写,例如寒风中,饭桌旁,病床前。

缺点:忽略了人物神态的描写以及极其细小的动作描写,文章感染力不够强。

第五步:修改、完善片段练习

(七)布置作业

以 “ 的爱”为题作文。要求:

1、选身边事,抒心中情

2、抓动情点, 以小见大

3、鲜活细节, 表现人物

板书设计

课程资源:

《语文课本》《语文教学用书》《七年级优秀课时教案》 故事、歌词、范文来自网络 教学反思:

亲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感受身边的亲情,歌颂亲情,可以让学生学会感恩,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所以我决定给学生上一节作文指导课。我觉得无论成功于否最起码我尝试了,学生或多或少会有收获,对他们今后的人生肯定会有影响。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投入,有不少同学眼圈发红,我相信这节课已经深深烙在他们的脑海中。我很欣慰,同时也是深深感受到作为语文老师的成就感。本节作文指导课以说写结合为主,结合初一学生的基础设计完成,其亮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1、作文指导课以欣赏、学习范文为主,这节课我并没有煞费苦心的找范文,而是引导学生从学习过的经典篇目中感受亲情的细节。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基础自然会有话可说。

2、“在发现生活中的亲情”环节,我也是精心设计。为了降低难度,我先给学生提供生活中表现亲情的情节,然后让他们发挥主动性添加一些细节描写。在此基础上下面的说和写就变得容易的多。

3、在写得环节,我再次明确要求并且给学生提供精彩片段让他们去赏析。赏析的过程是学生感悟生活中亲情细节的过程,是感悟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学习写作技巧的过程。在层层铺垫下,学生的片段练习水到渠成。成果展示时,学生们一段段动人的文字让我动容。

不足:由于时间紧,在课堂最高潮展示环节没能让所有想表现的孩子读出他们对亲情的赞美。我相信他们内心有遗憾,我更觉得遗憾。

可能怕耽误时间,大部分展示的机会留给了优生,忽略了一些后进生。我总觉得或许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可能会改变他们一生。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多关注他们。

第五篇: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11、我多想去看看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4个字,认识2个偏旁“心、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4个字,认识2个偏旁“心、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升旗仪式的电影片段,字卡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说话训练

出示北京的风景图片:故宫、天坛、天安门、万里长城。

北京城历史悠久、风景迷人,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想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句式来谈自己的感受)如:“北京太美了”„„

导入新课:有位小朋友和你们一样,也很想到北京城去看看。出示:我多想去看看

二、初读诗歌

1出示多媒体课件。(朗读)

2大家听得可认真了,谁听出来了诗歌中妈妈告诉“我”什么,“我”又说了些什么? 3同桌对读。4朗读比赛。

三、识字 1认读词语

这首诗歌中有不少词用的可好了!下面我们比一比,谁认得最快,读得最准,记得最牢。出示词语:告诉,弯弯的小路,遥远的北京城,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2自由练读词语。

3比一比。(多种形式比。)4认读生字 5出示生字。

6用笔在课文中圈出后,大声朗读。7教师检查。

四、说话练习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个人练读后,检查。说话练习:我国的首都是„„

我国的国旗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 2复习词语 3朗读、背诵诗歌

二、谈谈观看升旗仪式的场景

看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三、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1个人读—师生评议—教师范读—自由读—全班读)2背诵课文。

四、扩展练习

1出示北京的风景图片,当地的风景图片 2说话练习:我多想

五、写字

1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2比较字形,识记汉字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教师相机指导。板书:

11、我多想去看看

告诉,弯弯的小路,遥远的北京城,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

教学后记:深圳的孩子视野开阔,比较难理解山里孩子的那种迫切心情。于是我利用学校电影库的资源,通过升旗仪式的展示,学生很容易了解北京的美丽及北京天安门升旗仪式的庄严。易于理解山里孩子“我多想去看看”的心情,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一句非常有感情。

12、雨点儿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12个生字。

2、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个性化学习,让学生懂得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教学准备:字卡、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课题

1、播放电脑课件,欣赏《小雨沙沙》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会唱的同学请跟着唱。

2、问:看了课件后,你有什么体会?

3、板书课题:雨点儿

师:你知道怎么读题吗?(这一教学过程通过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官,巧妙地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知全文

1、自由阅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画出不懂的词句;标出自然段。

2、交流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巧识字

1、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词句。

2、引导学生理解,如“数不清”、“飘落”、“云彩”等词。

(1)出示“数”字,问:在哪儿见过这个字?出示“清”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出示词语“数不清”,读一读,找一找,文中指什么数不清。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如天上的星星数不清,秋天的落叶数不清,漫天飞舞的雪花数不清)(4)认读“云彩”“飘落”。

(播放课件:落叶飘落。)“飘落”就是飘着落下来。再用“飘落”练习说话。(5)在文中找出带有“数不清”“云彩”“飘落”这三个词语的句子,读一读。

3、读理解“问”、“回答”。

(1)出示生字“问”,读一读,找一找,文中写的是谁问谁?问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指导朗读问句“你要到哪里去?”

(3)读课文找一找,小雨点儿是怎样回答的。出示新词“回答”,指导学生读正确。(4)小雨点儿回答大雨点儿的话后又问道:“你呢?”引导学生读大雨点的话,把这句话补充完整:“你要到哪里去?”

4、读“方”。

仔细读课文中带有“方”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地方”这个词中“方”读轻声。

5、桌间相互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四、读中悟

1、学生自主读第5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教师边范读第5自然段,边演示雨后草长花的动画,让学生初步感受雨点儿给植物带来的变化。

3、出示句子:“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让学生结合动画情景,展开想象,模仿该句子说说雨后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

小花从——。——从——。

4、顺承说话练习形成的语境气氛,让学生在自由练读的基础上齐读第5自然段。

5、讨论交流:这都是谁的功劳?你想对雨点儿说些什么?

6、根据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带着对雨点儿或喜爱或感谢或佩服的感情,把第5自然段读给好朋友听。

7、请学生推荐读得好的朋友为师生做朗读表演。

五、悟中品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2、全班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样读。交流中,引导学生评价自己,互相评价。

板书设计:

12、雨点儿

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

小花从——。

——从——

教学后记:在学习本课时以读为主,用充分的自学、合作学习和全班交流为主,抓住几个词语“数不清、飘落”等,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13平平搭积木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业、本、平、书”4个字。认识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积累词句。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关心别人。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4、通过游戏过关巩固生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让学生感受理解课文。教学重点:

认识11个生字,会写“业、本、平、书”4个字。认识新偏旁“”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揭题导入 激情引趣,揭题导入。(出示积木)你们瞧,这是什么?你搭过积木吗?你都搭过什么? 过渡:真棒!小朋友都是搭积木的能手。今天,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平平跟大家认识,他可是搭积木的高手!

揭题。(出示课题:平平搭积木)谁能把课题读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

2、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

3、三读课文,边读边想:平平搭了几间房子?都给谁住?

4、读准字音,再读句段

5、读准字音,学生找出难读的音,会读的学生教读。

三、学生读诗句:

“平平搭积木,搭了四间房子。”“平平还要搭很多很多的房子,给大家住。” 反馈,交流: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读准轻声音节:呢、啊。

学生读诗句:“平平,平平,还有一间呢?”“还有一间啊,给没有房子的人住。” 说一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读其他的字。指导看图

平平,这些房子给谁住?

“还有一间啊,给没有房子的人住。”

四、自由朗读

男女生比赛。

五、自主识字,游戏:摘苹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当个小小的建筑师,建设美丽的家园吗?

我们知道,造房子之前要先选材料。瞧!老师这里的材料真不少,如果你能叫出名字,那它就是你的了!

复习生字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哪些话是奶奶说的?哪些是平平说的话?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3、谈话

你知道平平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吗?你喜欢他吗?

4、全班分角色朗读

三、写字指导

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

教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业”的笔顺。)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四、说话练习,扩展延伸

1、结合画面,配乐朗读

2、很多很多的房子

很高很高的山

很清很清的河水

很绿很绿的树

3、看画面天空

很红很红的—— 很大很大的—— 很——很——的路

4、看画面说句子,用上下面的短语 很美很美的花

很长很长的火车 很绿很绿的小草

很小很小的珍珠

五、说话练习

以“我长大了干什么”为题进行说话比赛。板书:

13平平搭积木

一间给爷爷和他的书住

四间房 一间奶奶和平平住

一间给爸爸妈妈住

一间给没有房子的人住平平是个富有爱心的孩子

教学后记:在这课的教学中,孩子朗读得比较好,但也只是在比较浅的层次上理解了平平的爱心。在知识点的落实上,我觉得“很—很—”的填空,孩子掌握的还不错。

14自己去吧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自、己、东、西”4个字,认识新偏旁。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课前准备:课件、准备头饰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在学习中领悟要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教学难点:

懂得妈妈为什么要让小鸭、小鹰自己学习本领的道理。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我们都已经长大了,一定能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谁来说说你们最近学会做哪些事情了?你是怎么学会的?在学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

二、今天,我们来认识两位朋友,他们也想学本领。

(课件演示:小鸭、小鹰)想不想知道他们想学什么本领?(课件出示部分课文内容:小鸭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小鹰说:“妈妈,我想去山那边看看,您带我去好吗?”妈妈说:“山那边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

三、自学这两句话

1、自由朗读,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和小伙伴交流。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随机指导生字:正音、记形)适时评议,指导朗读。

2、书写生字。

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这两句话。(任选一项)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有感情地读一读。

2、找学习小伙伴合作朗读。

3、和小伙伴一起演一演。

六、汇报朗读、表演。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朋友,他们要学本领,还记得吗?(课件演示)

二、出示课文中的前两句话。自由朗读、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新课

1、提问:那么小鸭、小鹰有没有学会呢?

2、出示课文句子,读一读。

3、提问:

1)妈妈为什么要他们自己去?

2)你想象一下,他们会怎样学?会遇到什么困难?(任选一个说一说)交流。

4、指导朗读。

5、你们为什么读得那么高兴?

6、他们学会了本领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它们回怎么想?怎么说呢?妈妈又会怎么说呢?

7、了小鸭、小鹰你会对他们说什么?

四、拓展(准备头饰)

1、选择一段课文进行背诵。

2、选择一段课文用讲故事的形式讲一讲。

3、小伙伴合作,把故事演一演。

五、交流,评议。教学板书:

自己去吧

小鸭

学会了游泳 小鹰

学会了飞翔

教学后记: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小鸭和小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一些事情。在教学中,通过学习让孩子们知道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通过分角色来朗读课文,增强了学生了朗读能力。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学习目标: 认识1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新笔画“

”,认识新偏旁“

”。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书写“回”字。

3、懂得只有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征。

4、利用掌握的观察方法,观察比较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教学准备:

1、课前多种渠道认识冬瓜和茄子。

2、选择三种常见的动物(鸡、鸭、鹅)比较他们的异同。

3、课件《菜园里》,小燕子图片,词卡,音乐。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切主题,铺垫难点。

爬楼梯游戏:认读词卡(“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细看看”)

小结:学习就像爬楼梯,只要认真努力,就能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激趣读文:三个词语宝宝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躲到课文中的句子里了,你能找的它们吗?(找找;读读)

三、品读感悟,积累内化

1、聆听燕子叫声,课件出示燕子妈妈和小燕子在屋檐下说话,出示燕子妈妈的话。

2、精读燕子妈妈的话,凸现难点。(“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细看看”)自由读、指名读、比读,体会燕子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启发、鼓励小燕子去观察。当当燕子妈妈,对身边的小燕子亲切地说说。

引:小燕子在妈妈一次又一次耐心的鼓励下,赶快飞去菜园看了。

课中律动:做飞翔动作,飞去菜园。

3、课件展示菜园图,说话训练:小燕子发现了„„。

4、先分句品读再三句连读小燕子的话,每次的发现都不一样,一次比一次高兴,声音越来越上扬,对妈妈的呼唤越来越急切。

5、分角色直接感情对读,师读燕子妈妈的话,生读小燕子的话。再现课题。

四、文本对话,体验升华。

1、与小燕子对话:

小燕子,我想对你说„„。

我是小燕子,我想说„„。

2、挑战小燕子:

再去仔细观察,冬瓜和茄子还有哪里不一样?

五、写字运用。

1、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有什么发现?

2、师范写。

3、描一描,写一写。

六、延伸拓展,实践运用。

课件展示鸡、鸭、鹅三种熟知的动物,分组观察探讨他们一样和不一样的地方。

板书设计: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冬瓜

茄子

看看

第一次

说得好 再去看看

第二次

绿

很 好

再去仔细看看

皮有细毛

柄有小刺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教学后记:教学中通过划出并分角色朗读燕子妈妈与小燕子的对话,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但是这篇课文比较长,个别学生朗读不够熟练,在课下要加强朗读。

语文园地五

预设目标:

1、运用偏旁规类的方法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2、辨认六组形近字,并正确书写。

3、通过多种形式复习已学过的字、词。预设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开火车,复习单元学过的字词

2、出示课题(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二、创设情境,复习字词

1、识字“观光旅游车”,找出汉字规律。

a、指名读,边读边找朋友(第一行)

b、小朋友,你发现了什么?还有哪些字也是“言”字旁的?

c、同桌互读、第二行里的字,再把他们分一分,并说说理由。d、学生交流

e、打开书本,齐读第一题。

2、比比写写,发现形近字的区别。

a、自由读,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b、这么相似的字,你是怎么区分的?

c、书写马、鸟,展示,点评。

3、我会说

a、学生分组自由地读课文第二题。

b、生自由说话练习问句的说话。

c、板书生说的话,帮助理解问号的使用,并且自己写一写。

4、送礼物

a、汉字博士送信,学生收信

b、小组交流

5、读读背背

A、生读《天上的小白羊》。

B、猜谜语,说说儿歌讲的什么

C、尝试背诵儿歌。

口语交际:该怎么办 教学要求:

1、能借助图画读懂故事,说出这个故事的内容。

2、帮小明想个办法,并能把相到的办法说清楚,然后评一评谁的办法好,谁说的好。重难点:

1、根据故事的内容,交流帮小明想出的办法。

2、鼓励学生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教学准备: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导入

二、引导看图,明确图意

1、引导学生看图:小朋友我们静静的看看这几幅图,你能说说这些图的意思吗?

2、学生各自练习说话。

3、指名说图意,师生共同评价。

小结过渡:小明不要王爷爷的报酬,可王爷爷过意不去,一定要感谢小明,小明遇到这么个大难题,怎么办?请小朋友听了他的故事后,快帮她想个办法吧!

三、讨论交流,评价办法

1、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想出的办法

2、指名说自己的办法,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他的办法好吗?

3、师生共同参与评价,并引导小朋友说说办法好或不好的理由。

四、演一演

师生合作,分角色表演(注意:说话是否清楚,是否有礼貌)

教学后记: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口语交际了,做到了大胆想象,语言表达也有进步。在基础知识部分通过一些游戏进行练习,掌握还不错。

下载初中第一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精选文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第一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精选文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6.《静夜思》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

    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过......

    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16小松鼠找花生 教学要求 1、认识“找、生”等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3个字。认识2个偏旁“夕”“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1)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初中学的散文如《春》《背影》,文字量相对较小,语言浅易,文章的内涵比较浅显,相对来说好理解易把握。本单元散文相对......

    第一册《错误》教学设计初中一年级教案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

    初中物理第一册单元达标测试题

    初中物理第一册单元达标测试题 第三章 声现象 一、填空题: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它的传播需要。 2、声音在铁、水、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3、乐音的三个特......

    三下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9、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2、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将......

    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Unit 3 At the zoo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artA Let’s learn & Let’s do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围绕动物外貌展开,讲述的是形容动物的外貌特征。并且学习Look at that monkey. 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