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时间:2019-05-13 20:07: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一篇: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1)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初中学的散文如《春》《背影》,文字量相对较小,语言浅易,文章的内涵比较浅显,相对来说好理解易把握。本单元散文相对而言文字量较大,有的文章的内涵明显比初中所学的内容要深刻得多,学生刚入高中,会有些不适应。

2.学生缺乏整体阅读意识,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分析和鉴赏的意识不强。

3.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圈点勾画);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有所欠缺(寻找直接信息可以,但提炼概括能力很差)。

4.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能够大致了解文章在说什么,不过由于阅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深入理解文本的主旨或内在意蕴还有一定困难。这不仅是高一学生的问题,高三的学生也有这个问题。今年的北京高考现代文大阅读《合欢树》对学生提的要求明显高多了,不仅要求能够筛选整合信息,更重要的是能深入理解文章的意蕴。这不是我们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就能教出来的,需要我们从高一开始就注意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文学感悟能力。

5.我们有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学生刚进高中,对高中学习充满期待。高中时期是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非常强烈的时期,也是富有创造激情的时期,很多学生对文学、艺术还是很感兴趣的。这从学生的作业可以看出。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个散文单元,包括三篇中国现当代散文和一篇外国散文。其中《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都是传统篇目,《我与地坛》《花未眠》是新教材新选入的篇目。前三篇是抒情散文,《花未眠》是关于审美问题的说理散文。三篇抒情散文在抒情上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精巧、绵密的构思,富有华彩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婉转而又自然地表现出来的。《花未眠》虽然是从小事入手来写美学问题,作者能够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来写,但是由于探讨的问题本身比较深奥,所以理解上还是有一定难度。这四篇文章都带有作者强烈的个性色彩,尤其是《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花未眠》,所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是十分重要的。这四篇文章表面看起来没什么联系,但是都含有对人生的思考,像《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可以看成是对现实的突围。《我与地坛》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思索;《花未眠》则是对人生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感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语言的揣摩和品味。

2.艺术手法的赏析。

3.作品内涵的理解,对文章的个性化的感悟和鉴赏。

4.诵读习惯、“阅读──思考──写作”三位一体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荷塘月色》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特点当然很多,但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一是传神的语言;二是浓郁的诗意,优美的意境。《荷塘月色》还是创造意境的典范之作。“不宁静”的情绪使朱自清去游荷塘观月色,求得暂时的解脱。文中所展开的荷塘月色的景是同逐步展现的作者内心感情的复杂变化紧紧融和在一起的,情景交融,处处体现着朦胧、恬淡的韵味。读后,我们既可以体会到作者交织着“淡淡哀愁”和“淡淡喜悦”的内心世界,又可以得到美的享受。

学习这篇散文,要注意这两个特点。

因此,这篇文章的重点难点可否这样来确定:

1.课文4、5、6三段的赏析是本课鉴赏的重点。主要是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如准确的炼字,恰当的修饰语,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反复朗读,积累相应语句。

2.关于文章的主题。对这篇文章的主题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可以指导学生查资料研究,得出自己的分析。

《我的空中楼阁》

教学重点、难点:

1.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运用各种手法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志”。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朗读、理解、赏析、领悟,教师做精当点拨,而不必过细的讲解。

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可让学生将自认为美的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写下自己认为美的理由,即理解、感受、评价。然后由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出来。教师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一点一滴的感受都是可贵的。

具体教学中,可用两个问题来贯穿:

1.“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都能答出“在山上”。但具体一点,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山上?学生就会无踪可寻。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转换思维角度,从下面四个方面去细寻深思。

①明含义:“我的空中楼阁”语意双关,既指我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②寻文脉:文章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写山、写树、写领空、写围墙、写空气、写光线、写通道、写夜景,虽然有时也点出远看、近看,但从整体上并不是按一定的时空顺序来写,而是按照抒情的需要安排材料,形成一种逻辑结构。

③究虚实:文章前部分侧重写山、树、屋的形势、情态,属写实;后部分侧重写自己对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耐人寻味。

④辨文体:本文虽然也写自然景物,但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文中的自然景物不一定是现实的实在的景物,而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一种情趣的寄托物,也就是说,作者不是由景而生情,而是因情而设景,托物以言志,因而本文文体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

结论:“我的空中楼阁”在作者自己的心中。作者借对小屋及周围环境的描写,寄托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热爱自己的情怀。

这一问题的设计,重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实施过程中应善于引导,由浅入深,达到“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的目的。

2.文字的“画”与绘画有何区别?

本文描写小屋及周围环境,笔调清新,语言优美,如诗如画。但这幅“画”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它与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来的画有何区别呢?

明确:①它不受空间限制。绘画只能从一个角度表现一定的空间景物。而本文却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有远看,有近看,有平视,有俯视,有仰视,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②它不受时间的限制。绘画是“凝固的瞬间”,本文却采用对比、衬托手法,有不同的时间景物的形态变化呈现在眼前,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③它不受绘画材料的限制。绘画总要借助有形的材料构成直观的画面,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于语言文字,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因而文学欣赏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故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鉴赏语言技巧,培养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指导朗读,引导联想与想象,身临其境地去体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文章当中有很多好句子,可让学生仿写,来提高写作能力。

第二篇:人教第一册第二单元《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邛崃一中

梁波

如何读现代散文

一、披文入境,把握形象。无论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那么阅读文本,“披文入境”,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阅读鉴赏散文的第一步。

二、深入剖析,品味情感。一方面通过解读文章语言来感知作品中呈现的形象,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了解作者自身的生平际遇,了解文章创作的背景,从而更深层次地把握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

三、聚焦妙处,赏析手法。散文的表现手法因文而异,就全文而言,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以小见大。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种独特的地方就是我们阅读鉴赏的重点。散文的精妙之处有时还体现在文章的局部,我们同样要作一番赏析。

四、反复诵读,咀嚼语言。现代优秀散文往往文情并茂,所谓“文”,即:“在遣词造语时,要注意文字表情的整齐之美、参差之美和回环之美;要讲究文字达意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声音美,力争做到简、雅、达,使写出的散文能观之悦目,读之上口,抑扬顿挫,文采斐然。”所以反复吟咏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个重要环节。作者深沉的情思、文章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单元教学重难点

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 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要彻底理解语句含义,必须把语句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反复揣摩思考。

3、揣摩语言还要学会抓取关键语句。关键语句在文章中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1)出现在文章首尾的总结概述语句;(2)有称代和特指词语的语句;(3)在文中多次重复出现的语句;(4)运用各种修辞格的语句;(5)使用典故或史料的语句;(6)运用“虚化迁移”手法或词类活用的语句;(7)语法结构复杂的语句;(8)有特别生动的词语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师: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曾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探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素、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他的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三、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

明确: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再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下来,注意段落之间的联系。

明确: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于是就想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胧和谐,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巳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3.提问: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明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景物优美;感情真挚;语言新而不失自然。

(1)写景。主要写什么景?(荷塘、月色)

(2)是写景散文,也是抒情散文。

明确:

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从空间上看,作者从家里出来,经小径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里;从情感上看,作者由颇不宁静——渴求宁静——片刻宁静——走出宁静。形与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圆形结构,说明作者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苦闷忧愁。

由此说,本文的文眼句是什么?

提示: 题有题眼,文有文眼。所谓文眼,就是文中最紧要的语言。比如一个人,人没有眼睛,就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反过来,他人读你的眼睛,就能读到你的内心世界。所以,文眼,就是最能揭示主题思想、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清代刘熙载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说。所以读一篇文章,要注意文眼的把握。朱自清先生善于设置文眼。

四、具体赏析课文的美

1.赏析文章的“画面美”。

(1)提问:由文题可以知道,本文主要写“荷塘”,绘“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

学生明确:4、5、6段。

(2)学生齐读4、5、6段。

(3)教师提示:写景,须抓住景物特征,运用一些文学技法,力求形象、灵动。请具体分析这三个段落写景的妙处。

把全班同学分成三组,每组负担一个段落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文章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体现了景物什么样的特征?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技巧?”这样三个问题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参与,个个发言。负责相同段落的两个小组可以私下交流一些看法。小组讨论完毕后,请各小组代言人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流,教师作必要的指导。

(文本显示如下,请学生完成A、B部分)

A景 B特点 C修辞

荷叶 —— 圆形舒展 —— 比喻

荷花 —— 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 比喻、拟人

荷叶 —— 若有若无、轻淡飘渺 —— 比喻、通感

荷波 —— 凝碧 —— 拟人、词语的移用

通感,我们把五官功能相互转换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

例: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你的指挥棒上

跳动着你的神经。(艾青《小泽征尔》)

以耳当目,以目当耳,视觉、听觉互换,正写出指挥家高度专注如痴如醉的神态,强化人的感受,巧妙地传递感情。

通过对第4小节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在散文中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修辞手法的运是举足轻重的。它能使写景状物更加生动形象鲜明。

师:刚才是从修辞中品位了这段语言的精妙。你们能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段景物描写呢?

[方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总结,不求一致] 生:层次感、立体感

生:写景角度有远到近、由上到下、动静结合

生: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层层”“田田”…… 生:……

多媒体展示(上:层次 中:角度 下:音节)

师:这时候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这见智,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但合起来却有无穷的魅力。这段文字虽然不长,但我们却能欣赏到如此优美的景致。朱自清不愧是散文大家。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口语表达或写作中能借鉴一下,尝试多角度的表达。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课文第4段主要写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写出了荷花饱满盛开、含苞待放的情状;“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写荷叶的美的情致。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动静结合。作者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这是静的画面。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的晤面。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第二,文章不写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课文第5段主要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是难写之景,作者借荷叶、荷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写出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荷叶、荷花朦胧、恬静、柔美的情状;“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怖、杨柳的倩影可爱。总之,文章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象。

本段写景的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拟,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虚实结合,写出了一种摄人心魂的意境。第二、侧面烘托衬托手法。单写月光比较单调,作者又着力摹写月的投影,有“参差”斑驳”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结在一起,构成了美丽而繁杂的图案。

课文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出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蝉声、蛙声。“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写出了淡月下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本段在写景方面的特色主要是浓淡相间和以声写静。写荷塘四面凝聚点在柳树,写月下的树景,因为远近高低尽是柳树,把一片荷塘围住了,“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而杨柳的“丰姿”就在迷蒙的雾气中显露出来。这里着墨较浓。然后,则写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声,树下水里的蛙声,随意点染,这是淡写,这也衬托了月下荷塘的寂静。

五、师生互动,赏析4、5、6自然段。

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他眼中的荷塘夜景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来与他共同分享!

(一)、我们分成两组,第1组同学朗读第4段,第2组同学注意:

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为什么喜欢。(课件5)

1、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大力鼓励多答,暂时不作评价)

2、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课件6展示改动后的文字)我们来读一读。

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课件6)

学生朗读。问:感觉怎么样啊?(学生:不好)

教师分析:

曲曲折折、田田——叠词,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课件7)

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写出了荷花柔软妩媚饱满的荷花柔美姿态(课件 8)

羞涩——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的娇羞。(课件9)

明珠——晶莹剔透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课件10)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冰清玉洁(课件11)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

闪电——突出快速

脉脉——饱含深情,极富人性之美

一番赏析后,相信同学们对这一段已经有了全新的感觉,下面让我们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读来诠释本段。学生朗读。(课件12)

教师小结: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丰富啊,古人有读《汉书》来下酒,今天我们是品“荷塘月色”来纯净我们的心灵!

2、两组交换,赏析5、6段。(课件13、14)

参考:(以学生讲为主,教师重点分析四处)

第5、6段:

重点1:“泻”——一个“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课件15)

重点2: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课件16)

重点3:“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课件17)

重点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课件18)

教师小结:朱自清就是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了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了一体!给我们以巨大的审美享受!写景是为了抒情,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打出课件19)

画面——美丽 气氛——宁静

格调——雅致

六、简析作者矛盾心情,把握情景交融。

问题5:荷塘月色如此迷人,但朱自清回到家中时,是不是完全摆脱了心灵的苦闷了呢?

学生回答:没有。(如学生回答找到了,就引导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理解)

问题6:从后文的哪些抒情语句可以看出?

学生回答:

1、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2、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打出课件20)

家———小路—————荷塘————家

不宁静—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没有—无福消受

教师补充小结:李白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朱自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但朱自清是巧妙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不着痕迹地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虽然他没有高呼“我很痛苦”,但我们在荷塘月色中能够深深感受到:人生忧伤虽轻犹重,孤独苦闷似淡还浓!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析: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析: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析:点面结合)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析: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析:“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析: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析: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

第三篇:高中第一册单元四导学-教学教案

要点分析

(1)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的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四一二”大屠杀后,、愤然辞职,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研究马列主义,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优秀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此外翻译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建国后出版了《鲁迅全集》20卷。

(2)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720年生,1936年就读于江苏江阴南京中学。1939—1943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在北京京剧院任编剧,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主要作品有《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晚翠文谈》《薄桥集》等。年轻时受过西方现代派影响,有些作品很“空灵”,后来渐真切趋平实,主张把现代创作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3)房龙。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他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通俗历史著作,大多成为美国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房龙在上大学前后,当过教师、编辑、记者,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他多才多艺,能说和写10多种文字,拉得一手小提琴,还能画画儿,他的著作的插图全部出自于自己的手笔。

(4)罗曼·罗兰,法国作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当过中学教师,后在大学讲授艺术史。19世纪末开始文学活动。曾用20年写成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小说。1913年获法兰西学士院文学奖金。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欣悦的灵魂》、中篇小说《柯拉·布勒尼翁》,传记<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甘地传》等。

《呐喊》自序

《呐喊》自序一课应掌握的重点难点:

1.运用形象的比喻生动的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鲁迅把年青时怀有的救国救民的理想比作“梦”,即美好又不能实现;以“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比喻麻木得受人欺辱、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人们,激愤之强烈鲜明可以想见。又如把叫喊于生人中却毫无反响而感到寂寞孤独,比喻为“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能使人感受到鲁迅当时的悲哀之深广。再如用“铁屋子”比喻当时异常黑暗顽固的旧社会,以“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的国民,以“不久都要闷死了”于是他们可怕可悲的前途,不仅贴切形象,而且让人触目惊心,本身就能促人清醒。最后,把适应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比喻为“听将令”,生动贴切,突出表达了鲁迅高度的自觉性。

2.准确、鲜明、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又如“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这句话紧扣住“梦”来统领全文:鲁迅父亲的患病和亡故,促使鲁迅学医以救治像他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这是他第一个美好的“梦”;在仙台学医看到战争画片,出于对同胞麻木的激愤和悲哀,了解到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提倡文艺运动,弃医从文,产生了一个新的“梦”。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一课中应掌握的重点、难点: 1.《胡同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本文所说的“文化”并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所说的人们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学习文化”“文化水平”,而是指广义上的文化概念,及人类整个社会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中“胡同文化”一词,即包括胡同这种建筑样式,又包括这种建筑影响之下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特征,是对居住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物质和精神的透视。近年来,对文化的研究日渐深入和扩展,出现了许多文化的概念,如茶文化、酒文化等。这都是人们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精神状况等财富的一种高度概括的研究。

北京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因为那些纵横交错掩藏于闹市之中的胡同,百多年来一直让旧日的北京人不问国事,只是按照老辈们留下的规矩做着自己的事,不管京城上空风云如何变幻,旗帜如何更改,胡同深处则我行我素,依然如故,好像世间的各式壮烈,社会变革,对于北京的胡同而言都只是一场场的戏剧,最多也不过是“雨到地皮湿”,轻描淡写地做个样子罢了。“

2.《胡同文化》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平淡、朴素、口语化,但很有味儿,赋予表现力。

正像评论家刘锡庆所说,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揉,是陈年佳酿。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散文: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平淡、朴素、口语化在文中比比皆是。雅的一面“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则给人一种扑面的感觉。他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他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修养。另一方面源于他长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从民间文化中汲取了许多的养料。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市民中间,耳濡目染京味文化,对北京话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于是,文字中自然带有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京味京腔,这也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

还有“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宽容》序言

《宽容》序言中应掌握的重点、难点:

1.<宽容&序言中的象征意义

作为一篇自序,一般应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这篇序言虽也表明了写书的宗旨,但它是通过叙述发生在无知山谷里的故事来表明的。在这篇寓言式的序言里面有许多地方具有象征意义。

正如郁达夫所说“房龙的必有一种魔力,但这也不是他的特创,这只是将文学家的手法拿来用以讲述科学而已”。‘

守旧的老人,象征着愚昧守旧。

无知山谷,象征封闭、古老、保守不开放。

知识的小溪,象征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像一条小溪浅陋贫乏。

深邃破败的奚谷,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更新机制,没有新知识的汇流。

“小溪”缓缓地流着,象征着无知山谷文化发展缓慢。

“漫游者”是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者。冲破传统势力的束缚,勇敢的走出“无知山谷“

“智慧老人”是新生和自由的代名词。它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在很长时间里都会过者“幸福的生活”。

2.理解重点句子

“知识的消息沿着深邃破败的奚谷缓缓地流着。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它消失在未来的沼泽。”这段话暗示了山民知识浅薄,像一条窄窄的小溪,流经的地方都很破败,代表了普遍性。这种小溪没有新意,与死水元异。“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代表了原始与落

第四篇:高中第一册写作口语交际单元四-教学教案

高中第一册写作口语交际单元四

个性与创新 重要提示

1.个性鲜明与否往往决定文章质量

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有独特性的事物往往更容易被周围环境所感受、认知、接纳。作文也是如此,只有那些独具特色,表达不同一般的特别感受的文章才会获得较高评价;而那些缺乏个性,没有特点的文章则大多无法逃离“过于普通”这样的断言。因此作文是否能够表现自我的个性,抒发个体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作文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例如郁达夫在《北平的四季》中写北平的秋意:“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都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 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

而叶灵凤的《秋意》同时写秋,给人感觉就截然不同:“街上冷冷清清。昨夜细雨,两旁街树上新绿照眼;街心只余几条蜿蜒的车辙,路已干了——上海一天中的黄金时代是在晚间而不在清晨,清晨的街上只有短衣的劳动者和推车的菜贩或偶一见到——在这样的清寂之中,我抱臂悄立,我觉得我已成了当前宇宙的主人,一切烦恼和不平都被忘了。偶然一阵晓风起处,两旁的树叶都沙然互相摔击。风过后,从我立处附近的一株树上。飘然落下了一片黄叶,正落在我的面前。我不知怎地记起了今天是所谓立秋。虽然树叶天天都在落,但是我今天因想起了立秋,对这眼前的一片黄叶,不觉便有些零落之感,我念着“一叶落而天下秋”,我好像已越过了炎帝之宫,跨入素女青娥之殿。立刻间,我的感觉锐敏了起来。并没有风,我觉得身上似乎已有些瑟瑟的意味,街上的清凉,也给了我一个萧条的感象。我仰首望天,晨曦还没有升起,天上布满了灰白色的絮似的密云,寂然不动。间有一两只乌鸦翩然掠过,也听不出翼响,只有树叶在萧萧细语一啊!秋竞潜到了人间,我不觉这样感慨了一句。”

一样的秋景,别样的心情。在郁达夫眼中秋天是美丽的,舒畅的,使人流连忘返的。纵然也提到秋天的肃杀之气,但肃杀中却有着豪迈与雄壮。在叶灵凤眼中上海的秋天则是哀婉的,萧瑟的,使人神清气爽的。在秋日里孤独感时常与他相伴。而这就是两位文章大师个性使然,有个性才有了如此出众的两样文章。2.个性的基础在于创新

既然个性是特色,是与众不同,那么要想使文章有个性最关键的当然就是——新。懂得如何创新才能在文章中展现个性,表现特点。例如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历来咏唱黑夜、光明的诗歌不知凡几,本已无新可出。但顾城只一句诗就又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从来没有人想到在黑夜中会失去效用的眼睛可以与黑夜有这样的一种关系。当然这样一来顾城诗中那份凝重的,对黑夜中微微光亮的追求即对生命的执著表露无遗。而黑暗在带给人们无尽的沉重与压抑的同时,也迫使人们去寻找出路与希望的主题也得到了展现。又如张爱玲在《公寓生活记趣》之中说有轨电车:“我们的公寓近电车厂邻,可是我始终没弄清楚电车是几点钟回家。“电车回家”这句子仿佛不很合适——大家公认电车为没有灵魂的机械,而“回家”两个字有着无数的情感洋溢的联系。但是你没看见过电车进厂的特殊情形罢?一辆衔接一辆,像排了队的小孩,嘈杂,叫嚣,愉快地打着哑嗓子的铃:“克林,克赖,克赖,克赖!”吵闹之中又带着一点由疲乏而生的驯服,是快上床的孩子,等着母亲来刷洗他们。车里的灯点得雪亮。专做下班的售票员的生意的小贩们曼声兜售着面包。有时候,电车全进厂了,单剩下一辆,神秘地,像被遗弃了似的,停在街心。从上面望下去,只见它在半夜的月光中坦露着白肚皮。”人性化的描写,新颖地联想,使人读来亲切、隽永,耳目自然也为之一新。训练与方法方法指点 1.创新要有新感觉

既然要求新就不能囿于俗套。要想人所不敢想,言人所不能言。作文时思考问题的思路不要止于第一个想法,要尽量想一想还有没有更新、更好的观点和方法可供使用。内容、语言、结构三个方面不须全新,只要有一点卓而不群,就足以在文章中创造一种新的感觉。

如林语堂的《奉旨不哭不笑》:“本年九一八,政府严禁纪念国耻,集会游行,双十,又下令停止国庆。于是两大节日,都平静无事过去了。这可以说是政府叫人民‘哭不得,笑不得’的两大政策,其目的在维持目前表面上之治安。论理,人之不能无哭笑,犹身之不能无饮食排泄。依心理学讲,哭和笑的作用,是在使胸中不平之气得以发泄,而恢复精神上之均衡。所以如中国妇女,平日生活太苦闷,到了清明哭墓,必让她们淋漓痛快哭了一场,身子一舒服,回来治家,自然加倍起劲了。又如店里学徒,大半年头到年底,规规矩矩,辛苦营业,一点娱乐也没有,到了元旦,也应该痛痛快快豪赌痛饮五天,新年做事,才会安心,生意才会发达。此为节日在心理上之用处,治国者所不可不知。革命以来,诸节俱废,虽然中秋看月,尚未取缔,而端阳竞渡,元旦爆竹,已被指为迷信,不许举行。终年奉旨不哭不笑,人心惶惶,举国不安,这也有一点关系吧?况且仲尼与于蜡宾,始能发‘天下为公’的一段大议论,然后党部始有四字匾额可挂,难说迷信是一定有害无利的。蜡,固然是迷信,竞渡爆竹,说他迷信也可以,甚至中秋看月也可派他迷信,或是老朽反革命。然果使国人相约中秋不看月,国便会兴起来吗? 还有一层,我们不看见天安门游行示威的雄壮景象,已有五六年了,思之能无慨然?并不是说一定要有怎样游行的目的,但是我们总喜欢看示威,如女人喜欢看出殡一样,谁死都没关系。我们觉得无目的的游行示威,乱嚷乱喊一阵,总比全无游行可看福气。今年国庆,不应庆祝,我们是赞成的。

但是总希望政府诸公,能替我们想出一种不损威信的题目,使我们乱喊乱嚷一阵,以后缴纳苛捐杂税或是唱国歌,也可以踊跃一点。”

全文并不明说政府无能,不敢抗日。而是借忧心人民精神不振,生活苦闷,进而发发感慨。表面看去主体不够鲜明,但仔细体会批判力度,讽刺程度并不在鲁迅作品之下。而且由于作者在内容上独辟蹊径,采用旁敲侧击的形式,并未直接横眉怒斥,而是幽默辛辣地进行讽刺,使人读来眼前一亮,新鲜感也就随之而来了。2.体现个性应合情、合理

做文章无非是言为心生,言之有物,如果雕琢造作、用力太过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求创新,求个性无一不是建立在感受真实,再现准确的基础上的。如果脱离实际过于求新、求怪、求另类,反而会使人感觉到文章没有真实性,胡编乱造,对文章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要本着创新而不唯新,求变而不乱编的原则,扎扎实实地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展现我们的个性。只要感情真挚,平实质朴也会有好文章。如丰子恺的《白鹅》中对于白鹅吃饭的描写:“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而选定的。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象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吃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这回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首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候。因为邻近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邻近的鸡也很多,也常蹑手蹑脚地来偷鹅的饭吃。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7f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让鸡、狗偷饭吃。然而它所必须的盛馔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近无定。为了获取盛馔,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的吃饭,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纯然白描没有任何虚假张,仅将所见、所感写出。但因其描摹生动、细致所以同样可以表达出作者的爱鹅之情,而且将作者行文时,质朴、平易的个性特点鲜明地表现出来。佳作品读 例文l 吊屈原赋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

第五篇:新概念英语第一册教学教学案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第三课教案2009年09月15日 星期二 下午 09:22课堂导入Warm-up

某人刻苦学习英语,终有小成。一日上街不慎与一老外相撞,忙说:I am sorry。老外应道:I am sorry too。某人听后又道:I am sorry three。老外不解,问:What are you sorry for? 某人无奈,道:I am sorry five。

场景 Scene

Lesson 1-2中我们学习了 Excuse me 和 I’m sorry 的用法.那么何时用sorry呢?

Sorry→当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时.用I’m sorry.①

你的寄存的包被拿错时.服务生说I’m sorry.②

踩到别人脚时用I’m sorry.③

朋友约会你迟到了时用I’m sorry..语法Grammar---简单的否定句(系动词)

构成:把not加在系动词的后面

Am not, is not =isn’t, are not=aren’t

例如:This is my handbag.否定句 :This is not my handbag.再如:That is his watch.否定句 :That is not his watch.比较not 与no

This is 和 Here is.口语中,两者均常用。但是我们说 Here is my book and my coat.而不说 This is my book and my coat.这是Here的特殊性。

Number five.英文中说五号用Number five,而不是five number.如:Number one.Number two.Number three.数字的写法

one

two

three

four

it的用法

it可以指你刚才提到的物体。

如:Is this your book? No it isn’t.Is this it? Yes.it is.此处it即指your book?指代句子重复。

单词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1)umbrella n.雨伞

raincoat雨衣

It’s raining, and I need an umbrella.2)please v.请(礼貌性用语)如:May I come in? Come in please!/把please音拖长表乞求,Mum,give me ¥1 , please.3)here adv.这里(地点副词,其前省略一切介词)

例如: Come here, go there

(引导学生用英语回答到,-Superman

-(I’m)here.然后换人名,让学生回答here,给学生纠音。)

4)number five –不说five number可简写为 No.E.g.the bus No.102 102路公交车

No.1 顶级的 She is No.1 in our class.5)sorry adj.I am sorry 回答用1.It doesn’t matter.2.That’s ok.6)sir n.不管年龄多大都可用且不加姓氏对不认识的男子的尊称;

也可用于书信中Dear sir:

Sir 英王封 为社会、人类做出杰出贡献平民的终身贵族封号,译为阁下。

7)cloakroom n.cloak披风,斗篷 传说佐罗引导了披风时代

8)suit n.衣服 套装(business suit西装)

9)school n.学校(注意末尾音的读法)

区分Go to school /go to the school

(去学校上学or工作/去学校不定干啥,说不定是上厕所咧J)

10)teacher n.老师 English teacher简称E.T.(外星人)联系生活提问学生 1.Who is your English teacher?

2.who is your favorite teacher?

11)son /daughter n.儿子/女儿

the only son/daughter in the family 独生子/女

daughter 中gh 不发音注意和doctor辩音

下载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鲁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教学构想 本单元的话题是“体悟山水神韵”,包括三篇必读文本,两篇选读文本,必读、选读中各有一篇文言文。必读文本中,《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在......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比 较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薄厚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领悟比较的方......

    第一册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 观察图画内容,初步了解学校生活,感受教师的亲切,同学的友爱,共同学习的的快乐。 2、 依据画面提示,懂得要尊敬老师,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并养成良好的......

    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比多少》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比多少》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学习,是学生初步接触比较的数学思维方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是儿童学习的数学的重要......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教学教学案(精选五篇)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教学教学案(2009-05-15 20:30:17)转载标签:教学教案第一项Warming-up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看哪位同学能明白其中的意思。认真听哦!let’s begin now.......

    初中第一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初中第一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不详 知识结构 1.通过课文阅读,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状物和在景物描写中抒情的方法。 3.学习抓住特征形象生动......

    语文第一册一二单元试题

    初一(上)语文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和运用。(14分) 1、下面这副对联,如是说有人条件好时不想读书,到想读书时条件已差了,那么其中的四个"好"字怎么读?按顺序将几个"好"字的读音写......

    人教版高中第一册三单元作文:秋天的校园

    人教版高中第一册三单元作文:秋天的校园 从学校门口往里看,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雕塑,雕塑在校门口的台阶上,国庆高中作文,是由写字台、书、地球、太阳和星星组成,一本打开的书放在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