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比多少》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22:20: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比多少》教学设计(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比多少》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第一篇: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比多少》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比多少》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学习,是学生初步接触比较的数学思维方法。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是儿童学习的数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发展儿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节课的设计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学生认真观察、一一对应的操作比较和具体的语言表述,来形象理解大数、小数、相差数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今后学习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从一年级开始就让学生分清相关的数量关系,为以后学习应用题奠定基础。教材内容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数学是有用的知识,由此产生亲切感;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刚入学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学情分析:

“同样多”、“多”、“少”学生一般在入学前就有了初步认识,但并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而是凭直觉,或数一数来比较多少。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主要采取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最终落实在语言表述上,谁与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通过数一数可以引导学生说:多多少,少多少。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观察、比较,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初步感知大数、小数、相差数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数感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五、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多少。

六、教学策略:

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采用直观、互动、合作的教学策略。

学生直观感受“一一对应”一只小兔对应一块砖,四只小兔对应四块转,引出“同样多”的概念。一只小猪对应一根木头,多余出一根木头,引出“多”“少”的概念。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动手摆一摆比较物体多少,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谁比谁多,多多少;谁比谁少,少多少。感知大数、小数、相差数间的关系。

七、课前准备:学具、课件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并适当的引导学生观察“谁帮谁盖房子?”培养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渗透品德教育。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2、讲授新知: 1).学习“同样多”:

当学生提问有多少只小兔子时?让学生用学具摆出来。课件演示:把每一只小兔子排列下来。教师问:每只小兔子搬几块砖?把砖逐一复制在一一对应的小兔子下来,每复制一块就用虚线把小兔子连在一起。当都做完了,让学生发现没有多余的。演示完了,再让学生自己摆,体会一一对应。引导学生说,一只小兔对一块砖,小兔和砖同样多。板书:同样多。指着自己的学具跟同位说。

2).学习“多“少”:

引出小猪搬木头,图中的小猪只数跟木头的根数“同样多”吗?让学生带着任务探究。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教师演示。一只小猪对一根木头,一只小猪对一根木头,一只小猪对一根木头,没有小猪了,但还有一根木头。我们应该怎么用数学语言表述呢?引导学生说:小猪比木头少,或木头比小猪多。教师可以适当的提高难度,追问:小猪比木头少几,或木头比小猪多几。板书:多 少。然后出示课题。

根据刚才的方法,用学具摆一摆。指着学具说“一只小猪对一根木头,一只小猪对一根木头,一只小猪对一根木头,没有小猪了,但还有一根木头。所以说小猪比木头少,或木头比小猪多。”说给自己听,说给大家听,说给同位听。

以上教学主要放在学生说和做上,操作帮助理解,语言是思维的体现,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提高数学思维的基础。在“摆一摆、说一说”

中理解大数、小数、相差数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3).巩固练习:

师问:图中还有“比多少”的数学问题吗?引出一只小猪吃一个苹果(萝卜)够不够?一只小兔吃一个萝卜(苹果)够不够?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摆,然后交流说。

3、课堂练习:

习题1——4题。不过学生用什么方法比较,只用最终能说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就行。可以适当的追问少多少,多多少。

4、课后小结:

我们今天学的是(),除了比多少,我们还可以比高矮,比长短,这就需要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第二篇: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很好玩的礼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礼物一起来做搭积木游戏。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箱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并说说有哪些“礼物”。

(当学生说出“礼物”的名称时,教师逐一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实物。)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这些物体的形状和特征。(板书课题:认识立体图形)

二、动手操作,感知形状特点

1、动手分一分。

师:请同桌的小朋友动手、动脑,把桌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法,参与学生操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2、交流汇报。

同桌学生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分法。

第一种:一堆是积木块、牙膏盒、肥皂;一堆是粉笔盒、魔方;一堆是易拉罐、笔筒、茶叶筒;一堆是球。

第二种:一类是四四方方的;一类是直直的;像柱子;还有一类是圆圆的球。

第三种:物体的一个(或几个)面分别是长方形、正方形、圆。

3、直观揭示概念。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分类的情况。告诉学生各类实物分别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板书它们的名称。

三、实践探究,形成表象

小朋友知道这些物体的形状后,引导他们继续“玩玩”这些物体。

1、.动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

请同桌的小朋友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桌上的不同物体。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2、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汇报,可能会说出: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无法滚动。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尖尖的点,正方体也无法滚动。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圆圆的,平平的;;圆柱如果“躺”在桌子上,它能够滚动,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球是圆圆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滚动。

3、引导思考,形成表象。

(1)通过刚才的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放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和立在桌子上的圆柱无法滚动?而“躺”在桌子上的圆柱和放在桌子上的球却可以滚动呢?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正方体的面都是平平的;圆柱两头是圆圆的,有两个面是 1平平的;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

(2)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闭眼想象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出图形名称,让学生边想边用手指比画各种图形。

四、抽象图形,认识特征

1、引导观察,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

先用多媒体展示实物,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然后脱去“外衣”(不考虑物体由什么物质组成、用途等,只看其形状),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让学生认识图形的简单特征。

2、引导辨认、区分各类物体的实物和图形。

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说出名称,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3、引导说一说,寻找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五、实践活动,体验特征

1、摸一摸。

(1)同桌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另一人在纸箱里摸出相应的物体,看谁摸得准。

(2)组织小组比赛(方法同上)。

(3)组织学生交流体会,说说摸物体的感受,怎样才能摸得既快又准。

2、滚一滚。

先引导学生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从倾斜的木板上滑(或滚)下来,再让学生说说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

3、搭一搭。

(1)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桌子上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种造型。先想一想搭一个什么造型,再尝试搭一搭,同桌两人合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2)搭完后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立着搭也比较方便,而球搭起来则很困难。

4、数一数。

投影出示用立体图形拼成的组合图形。先让学生观察这个组合图形并说一说它是由哪些立体图形拼成的,然后数一数,它们各用了几个图形。

第二课时

立体图形的拼组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课堂的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等。

教学重点:

立体图形的动手操作拼组,感知立体图形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在我们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些积木。请同学们看一看并挑出你最喜欢的一样,告诉小组同学他是什么形状的?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长方体、正方体分别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把看到的说出来)

师:大家说的不错,这节课我们就来用这些立体图形进行拼组。比一比,看谁摆的好,拼的棒。(板书课题:立体图形的拼组。)

二、动手操作,图形拼组。

1、正方体的拼组

师:我们先看正方体带来了什么挑战问题。

师:请拿出两个同样的正方体学具,看能拼成什么? 学生拼后展示,归纳。

师:请拿出三个同样的正方体学具,看能拼成什么? 学生拼后展示,归纳。

师:请拿出八个同样的正方体学具,看能拼成什么?

2、长方体的拼组

拿2个同样的长方体,可以拼出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拼后展示,归纳。

拿3个同样的长方体,可以拼出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拼后展示,归纳。

拿4个同样的长方体,可以拼出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拼后展示,归纳。

三、观察图形。

出示几组立体图形的拼组,说说一共有几个立体图形?是怎样数出来的?

四、巩固练习。

1、我说你猜。

同桌俩个一人说一人猜。

2、搭积木。同桌俩合作,比比搭的又高又稳。

3、接着摆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第三篇: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比 较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薄厚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领悟比较的方法. 内容如下:

1.过生日(比较数的大小多少)

2.下课啦(比较物体的高矮、长短)

3.跷跷板(轻重的比较)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2.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尊重别人想法的良好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3.使学生经历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4.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重难点,关键

重点:体验比较的过程,获得比较的不同方法. 难点:理解感知最大与最小,最多与最少.

关键: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思考使学生获得对比较多少,高矮,长短,大小,轻重的体验活动. 课时参考:4课时

第一课时 过生日 教学内容: 课本内容18-19页 知识与技能:

1.会比较物体的大小和多少.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与推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讨论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与他人交流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1.会正确比较物体的大小,多少.2.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最大与最小,最多与最少.教学难点:会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3个塑料杯 一些水 2本书 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观察,启发学生思考。教学过程

一、探索

1.比大小,多少

师:今天小明的妈妈过生日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桌子上摆了什么?(学生回答)(1)说一说,3块蛋糕哪个最大,哪个最小?西瓜呢?(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2)哪杯装得最多?哪杯最少?(引导学生观察杯子的粗细,学会推理)小结:几个不同大小的物体比较,最大和最小的,都只有一个.(3)两瓶饮料,哪个装得多? 二.联系生活比较

师伸出一只手,让小朋友也伸出自己的手.师:比比你们的手和老师的手,哪个大,哪个小? 生:老师的手大,我们的手小.师:谁比谁的大?谁比谁的小?(学生回答略)小朋友们认真观察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找出两种物体来比一比大小.师:比较大小的时候,小朋友可以用眼睛看出来,比较多少时,小朋友一般要数一数再比较.同桌之间比较一下谁的铅笔多,谁的铅笔少.三.练一练

1.P19第1题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2.练一练第2题

本题是3个物品之间的比较,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强调最大、最小都只有一个。

3.第3题

通过观察交流,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4、第4题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用自己的语言编个短故事.(2)学生在反馈时,教师根据学生编的故事提出数学问题: 爸爸,妈妈,谁喝得多?(学生讨论后回答)问:为什么爸爸,妈妈喝得不一样,谁比较渴?为什么呢? 5.练一练第5题 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

师:认真观察每个杯子里的水,动脑筋想想,每杯水里都放入一块一样大的搪,哪杯水最甜? 六.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下课啦

教学内容:课本第20~21页 知识与技能:

1.在比一比的活动中,能够正确比较两个或三个物体间的高矮、长短、厚薄等。

2.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能力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知识,通过所学知识判断事物的高矮和长短等。

教学重点

1.会比较事物的高矮和长短.2.知道在比较高矮(或长短、厚薄)时,需要在同一起点上进行,并初步学习寻找参照物进行比较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方法比较。

教学工具: 2本书(薄厚各1个)2条绳子(一长一短)教学方法: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比一比高矮,看看全班谁最高.好不好? 二.新知识 1.比一比

先请两位同学上来比一比.(让一位同学站在台阶上,另一位站在抬价下,进行比较)用手比划一下谁高.师:我们这样让他们比较后知道了站在台阶上的同学比台阶下的同学高,这样比行吗? 生:不行.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不在同一位置上,不能这样比.

师:那如果他们和书上的同学一样比好吗?小男孩该一点,是吗? 生:不是,因为小男孩垫起了脚.

师:第二幅图,他们这样比行吗?谁高?谁矮? 生1:行,小女孩高一点,小男孩矮一点. 生2:我觉得他们一样高. 师:那我们谁来说一说怎样比较高矮才合理?

小结:我们必须站在同一个位置,不能垫脚来比较才合理. 2.说一说

现在我们知道了该怎样比较高矮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幅图,图中的小朋友们下课啦,他们在干什么呀?(1)说说谁高谁矮?

(2)图中的跳绳谁长?谁短? 3.选哪个钉子好?(1)小组内互相讨论

(2)集体反馈

你们讨论的怎么样了,我们的淘气应该选哪个钉子呢?

师:第1个太小了,钉子钉不过去,不能把凳子面和凳子腿钉到一起.而第3个太长,会把凳子敲坏;所以用第2个最好,它的长度正好不短不长. 三.练一练

1.完成练一练1-3题 四.作业

五.课后小记:

第四课时

练一练

教学内容:课本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进一步掌握比较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比较,使学生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进一步清楚比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实践操作法

学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掌握比较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这街课我们练一练,检查一下大家上节课学的怎样?你们敢不敢接受? 二.练一练

1.第一题

比高矮(独立完成)2.哪根绳子最长?

(1)独立完成(2)集体订正,绕的圈数越多绳子就越长. 3.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1)小组合作讨论(2)交流

有的学生会说能通过,有的说不能,都请学生说一说理由. 生:不能通过,桥的高度是3块木板高,汽车的也是3块木块再加一个警灯,所以不能通过.

师:请大家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它通过?(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这四道题,大家对我们上节课的知识掌握都很好,每道题都能讲出自己的理由,说明咱们小朋友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老师为你高兴!

但是下面的题更难了,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4.3只小兔子谁最高?谁最矮?(1)独立思考(2)说说自己的想法(三只兔子不在同一个高度,同一个位置启发学生想办法做)

(3)全班齐做

三、思考题

1.从短到长排一排。(1)帮助学生弄清题意(2)独立试一试(3)全班反馈 2.小蚂蚁爬方格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可能有一格一格的数,第一只蚂蚁爬了10个格,第二只蚂蚁爬了8个格,第三只蚂蚁爬了9个格,所以......

还可以想:三只蚂蚁爬的横格的长度是一样的,所以只要数竖格,就知道了.第一只蚂蚁竖着爬了3个格,第二只竖着爬了1个格,第三只爬了2个格,爬的越少越短,所以...... 四.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表现得不错,看来再难的题目都难不到大家了. 五.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跷跷板

教学内容:课本第22-23页 知识与技能:

1.经历物体两两间的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2.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会比较物体的轻重。3.初步了解天平或秤的基本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掂一掂,说一说等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理解。初步掌握比较轻重方法,理解天平秤的原理,运用知识解决关于轻重德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比较轻重的方法.

2.差别明显的物体,用手掂一掂就行;差别不明显可以借助简易天平或秤.. 教学准备:简易天平或秤

水果 教学方法: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学习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动物学校的小动物们,它们和我们一样开始上课了,你们想知道它们课间活动做些什么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玩翘翘板的狮子、老虎和豹子谁重?谁轻?为什么? 生:狮子比老虎重,豹子比老虎轻。生:因为狮子这边低,所以它重.谁最重?谁最轻?为什么? 二.新知识

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轻重”(板书课题)1.掂一掂

(1)拿出自己的东西,感受一下轻和重,与同桌相互说一说.(2)全班交流

2.称一称、说一说

师:现在我这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请几个同学掂一掂,估计一下谁重谁轻? 师:在我们不能确定哪个重,哪个轻?这时就要用秤来帮忙了.拿出天平,放上梨和苹果.根据实际情况,看哪个低就说明哪个重.3.圈一圈

观察后圈出结果,告诉学生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三.巩固练习

1.两个物体比较.让学生看图独立回答,订正时说说自己怎么判断的。2.三个物体比较

先指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萝卜比白菜轻;再观察第二幅图,茄子比萝卜轻。经过简单的推理,发现茄子最轻,白菜最重。3.练一练第3题

引导学生先看中间一幅天平图,发现1只大鸭子和3只小鸭子质量的相等关系,再让学生根据这一关系独立判断其他两幅图哪一边重,订正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4.思考题

(1)先引导学生看懂每幅图的意思,试着做题(2)讨论后,说出自己的理由.(3)全班交流

1条鱼与2只蟹一样重,所以1条鱼比一只蟹重.1条鱼与5只虾一样重,所以1只虾比一条鱼轻.2只蟹与5只虾一样重,那么一只蟹要比1只虾重.所以鱼最重,虾最轻.四.作业 五.课后小结:

第四篇: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1)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初中学的散文如《春》《背影》,文字量相对较小,语言浅易,文章的内涵比较浅显,相对来说好理解易把握。本单元散文相对而言文字量较大,有的文章的内涵明显比初中所学的内容要深刻得多,学生刚入高中,会有些不适应。

2.学生缺乏整体阅读意识,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分析和鉴赏的意识不强。

3.多数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圈点勾画);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有所欠缺(寻找直接信息可以,但提炼概括能力很差)。

4.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能够大致了解文章在说什么,不过由于阅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深入理解文本的主旨或内在意蕴还有一定困难。这不仅是高一学生的问题,高三的学生也有这个问题。今年的北京高考现代文大阅读《合欢树》对学生提的要求明显高多了,不仅要求能够筛选整合信息,更重要的是能深入理解文章的意蕴。这不是我们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就能教出来的,需要我们从高一开始就注意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文学感悟能力。

5.我们有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学生刚进高中,对高中学习充满期待。高中时期是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欲非常强烈的时期,也是富有创造激情的时期,很多学生对文学、艺术还是很感兴趣的。这从学生的作业可以看出。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个散文单元,包括三篇中国现当代散文和一篇外国散文。其中《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都是传统篇目,《我与地坛》《花未眠》是新教材新选入的篇目。前三篇是抒情散文,《花未眠》是关于审美问题的说理散文。三篇抒情散文在抒情上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精巧、绵密的构思,富有华彩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婉转而又自然地表现出来的。《花未眠》虽然是从小事入手来写美学问题,作者能够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来写,但是由于探讨的问题本身比较深奥,所以理解上还是有一定难度。这四篇文章都带有作者强烈的个性色彩,尤其是《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花未眠》,所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是十分重要的。这四篇文章表面看起来没什么联系,但是都含有对人生的思考,像《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可以看成是对现实的突围。《我与地坛》是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思索;《花未眠》则是对人生的一种解读。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感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语言的揣摩和品味。

2.艺术手法的赏析。

3.作品内涵的理解,对文章的个性化的感悟和鉴赏。

4.诵读习惯、“阅读──思考──写作”三位一体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荷塘月色》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特点当然很多,但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一是传神的语言;二是浓郁的诗意,优美的意境。《荷塘月色》还是创造意境的典范之作。“不宁静”的情绪使朱自清去游荷塘观月色,求得暂时的解脱。文中所展开的荷塘月色的景是同逐步展现的作者内心感情的复杂变化紧紧融和在一起的,情景交融,处处体现着朦胧、恬淡的韵味。读后,我们既可以体会到作者交织着“淡淡哀愁”和“淡淡喜悦”的内心世界,又可以得到美的享受。

学习这篇散文,要注意这两个特点。

因此,这篇文章的重点难点可否这样来确定:

1.课文4、5、6三段的赏析是本课鉴赏的重点。主要是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如准确的炼字,恰当的修饰语,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反复朗读,积累相应语句。

2.关于文章的主题。对这篇文章的主题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可以指导学生查资料研究,得出自己的分析。

《我的空中楼阁》

教学重点、难点:

1.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运用各种手法所达到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志”。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朗读、理解、赏析、领悟,教师做精当点拨,而不必过细的讲解。

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可让学生将自认为美的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并写下自己认为美的理由,即理解、感受、评价。然后由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出来。教师给予充分肯定、鼓励,一点一滴的感受都是可贵的。

具体教学中,可用两个问题来贯穿:

1.“我的空中楼阁”在哪里?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都能答出“在山上”。但具体一点,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山上?学生就会无踪可寻。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转换思维角度,从下面四个方面去细寻深思。

①明含义:“我的空中楼阁”语意双关,既指我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蒙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

②寻文脉:文章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写山、写树、写领空、写围墙、写空气、写光线、写通道、写夜景,虽然有时也点出远看、近看,但从整体上并不是按一定的时空顺序来写,而是按照抒情的需要安排材料,形成一种逻辑结构。

③究虚实:文章前部分侧重写山、树、屋的形势、情态,属写实;后部分侧重写自己对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耐人寻味。

④辨文体:本文虽然也写自然景物,但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文中的自然景物不一定是现实的实在的景物,而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一种情趣的寄托物,也就是说,作者不是由景而生情,而是因情而设景,托物以言志,因而本文文体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

结论:“我的空中楼阁”在作者自己的心中。作者借对小屋及周围环境的描写,寄托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表达了热爱自己的情怀。

这一问题的设计,重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实施过程中应善于引导,由浅入深,达到“体味诗情,理解主题思想”的目的。

2.文字的“画”与绘画有何区别?

本文描写小屋及周围环境,笔调清新,语言优美,如诗如画。但这幅“画”是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的,它与用线条和色彩描绘出来的画有何区别呢?

明确:①它不受空间限制。绘画只能从一个角度表现一定的空间景物。而本文却采用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有远看,有近看,有平视,有俯视,有仰视,有限与无限,有形与无形,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②它不受时间的限制。绘画是“凝固的瞬间”,本文却采用对比、衬托手法,有不同的时间景物的形态变化呈现在眼前,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③它不受绘画材料的限制。绘画总要借助有形的材料构成直观的画面,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借助于语言文字,引发人的联想和想象,因而文学欣赏又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故能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鉴赏语言技巧,培养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指导朗读,引导联想与想象,身临其境地去体味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文章当中有很多好句子,可让学生仿写,来提高写作能力。

第五篇:小学数学第一册单元计划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案

(三)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单元计划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重要基础。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0的加减法;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还安排了“探索规律”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创设的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丰富有的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树的位置的数不变,能正确、熟练的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算10以内的两不加减法式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统一问题可以用不同法解决;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进行口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统一问题可以用不同法解决,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分配:

来到花果山——————————2课时 野餐—————————————2课时 游水帘洞———————————2课时 小猴子下山——————————2课时

小猴子跳水——————————2课时

小猴学钓鱼——————————2课时

探索规律———————————1课时

回顾整理———————————1课时

综合练习———————————2课时

我学会了———————————1课时

实践活动———————————1课时

下载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比多少》教学设计(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比多少》教学设计(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五篇

    二、观察与测量 单元教学目标: 1、发展观察、操作、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2、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会进行辨认。 3、在实际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比一比”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小学二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第3课时。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掌握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2......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比一比

    〖教学目标〗1.通过比一比的活动,掌握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2.通过猜数游戏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数感。〖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

    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6.《静夜思》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

    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一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16小松鼠找花生 教学要求 1、认识“找、生”等12个生字,会写“生、里、果”3个字。认识2个偏旁“夕”“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11、我多想去看看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广、升、足、走“4个字,认识2个偏旁“心、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案 第二单元教案(5篇)

    淄川区实验小学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备课人:张翠芳联系电话:5282664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内容: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与比较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金沙县沙土镇中心小学 yyz 第一课时 认识多边形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2~14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