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情况及对策(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5 01:5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当前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情况及对策(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当前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情况及对策(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论当前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情况及对策(写写帮推荐)

论当前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情况及对策

韩君才 李天然 陈洪东 唐代平

(内江师范学院 中文系 四川 内江 641112)

摘 要: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大发展,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应全面贯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足够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语文教师不可忽视对语言文字的牢固掌握,不可忽视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文字;规范;工具性;人文性 ;对策

现代信息社会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愈来愈高,世界上所有统一、文明的国家和民族,都非常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我国半个多世纪的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制定出台了许多规范标准。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表明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已步入法制化轨道。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在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背景下,普通话、规范字、语言文字能力是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育,它属于基础教育,因此特别重要。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师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多数教师都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意识,然而,经了解调查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牢固掌握,忽视了“规范”。因此,我们应当比以前更重视“工具性”一些,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发展。

一、语言文字高度规范的必要性

张志公先生说,语言文字“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离了它人类就无法生存,集体生活也无法维持。”[1](p9)“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正常的人,谁也离不开语言这个重要的交流思想的工具,人际之间的活动都要靠语言来沟通。”[2]语言文字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它的工具属性决定了它必须规范化。只有规范了,使用它的人们才会有统一的标准,才会为彼此理解。作为汉民族的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汉字,它们是汉族人民、国内各民族人民的交际工具,也是代表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交际的工具。作为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它代表我们国家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蕴,[3](p83)它反映了我们民族的自尊情况、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4]到了新的信息时代,语言文字作为最基本的信息载体,作为信息处理的主要对象,他成为了人与机、机与机的交际工具,对它的规范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了。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标准、不统一,信息传递就会发生障碍,它关系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和信息安全,并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实力。

基于这些情况,我国语言文字管理部门半个多世纪中陆续制定出台并逐步完善了一系列规范标准,早已颁布施行,如规范汉字方面,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简化字总表》;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语委”)又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1988年1月26日,国家语委和国家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教委”)公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同年3月25日,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公布了《现代汉语用字笔顺规范》;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又公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GF1001—2001)等。在汉语言方面,195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全国人大”)批准了《汉语拼音审音表》;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播电视部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96年11月22日国家

[5](p43)技术监督局公布了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定》GB/T16159—1996)。更值得关注的是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2001年1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被纳 作者简介:韩君才(1983—),男,四川巴中人;李天然(1985—),男,四川江安人;陈洪东(1984—),男,山东聊城人;唐代平(1984—),男,四川广安人。均系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入了法制化轨道。以后,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就应当全面贯彻执行。

二、学校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性

贯彻执行规范、标准的基地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与学校工作密切相关,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发挥其基础作用。2000年2月29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向各省、市、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教委和语委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目标要求、工作措施。而实现汉语汉字规范化、标准化,各级高校首先应当花大力气做好,尤其是师范院校,更应努力培养一批又一批的讲标准普通话,写规范汉字的人民教师。同时,汉语言的规范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又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上。语文教学中如能切实贯彻落实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就能造就一届又一届,一代又一代的用语用字规范的人,就能逐渐实现社会用语用字规范化。

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工作与实施素质教育工程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目标要求和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若要素质教育不落空,各级学校,尤其中小学就应当抓好语言文字工作,提高青少年普通话和文字规范的水平。

三、当前语文工具教学的问题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强调语文是理解的工具,表达的工具,人们凭借它思考,运用它交际,依靠它传播文化,利用它创造文学。显然,语文“工具性”的依托就是汉语汉字。“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它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情感培养、人格完善以及灵感、顿悟、直觉等诸多涉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因素。基于此,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一是牢固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对学生进行语文工具教学;二是培养学生观察认识事物,提高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等,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在实施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调查了解了语文教学中这两方面的培养情况,发现语文工具教学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普通话还欠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学

[6](p1)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这都要求教师必须用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这一点无论是乡镇学校还是县城学校的老师都基本做到了,但讲普通话的水平就参差不齐了。根据我们的调查,中小学语文教师讲普通话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年龄差异性。在中小学语文教师队伍里,因年龄差异造成普通话水平悬殊。青年教师普通话水平要胜过中老年教师,他们能熟练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口语表达流畅。而中老年教师,尤其在中小学,普通话水平就悬殊很大了。有部分中老年教师有学普通话的意识,了解国家的语言政策,他们的普通话讲得还不错,这让人心生敬意。不过,有很大部分中老年教师,虽能在课堂上讲普通话,但明显受方音影响,普通话极不纯正。也有部分中老年教师,课上课下都是乡音土语,这对语言文字教育很不利,幸而,这只是极少数的一部分。

其二、地域性。中小学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明显存在地域性。大中城市中小学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明显高于县城中小学教师,县城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又高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越偏远的地方,这种情况越严重,在那些地方,能讲标准普通话的人极少。

其三、随意性。这是不正常的。主要出现在县城中学的教师里,也包括部分市级中学。他们在课堂上讲普通话但间夹方言。这主要有两个因素使然,一是普通话稍差的教师,他们有时用普通话讲不明白,于是换用方言进行解释;二是调节课堂气氛需要,用了半方言半普通话的这种不恰当的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有老师故意在讲普通话的时候把某些字读成方言的音,自我感觉这样很好,后来就养成了习惯。这种情况甚至出现在一些“名师”身上,其实他们的普通话基础还是不错的。当然这是个别的。

当然,因为语文教师受教育的程度、年龄、所处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普通话水平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达到完全一致不可能,只能要求在教学中不断改进。语文教师要做到两个区别:即课堂教学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有别,课堂上课文范读、生字教读与讲课语言有别。三者规范标准的程度等级应当是:生字、范读>课堂讲授>日常生活语言。

2、教学书写仍然不规范

“学高为师”,作为语文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时候最忌出现“硬伤”,即出现明显错误的地方。但调查中发现,仍然有老师书写时出现错别字。把“意象”写成“意像”,“感知”写成“敢知”,“象”的“口”里写成一竖,“化”的右边撇画不搭穿,“挖”的右下、“尴尬”的左边写成“九”,“速”写成走之旁加半个“棘”,“女”在作偏旁时撇画仍搭穿,“抒”右边写成“矛”,“花谢花飞”的“谢”字写成两点水旁,把“壶”写成“壸”,“茶”写成“荼”,把“帽”右上写成“曰”。如此等等。

也有部分老师习惯繁简参杂。尤其是中老年语文教师,他们还存在繁化意识,经常在课堂上把言字旁写成“言”,“门”写成“門”,“学”写成“學”等。与此相反,有的语文老师为了提高书写速度,把笔画较多的字按自己的创造,随意加减笔画或改变笔画,写根本不存在的自创字,特别是“解”字,写法千奇百怪。

在课堂上,尤其在批改作业时,有的语文老师仍然受“二简遗风”影响,把“出”写成两横加“山”,“建”的右边写成“占”,“整”写成“大”下加“正”,“展”写成“尸”下加一横,“数”写成左“由”右反文,“影”写成左“井”右三撇等。

笔顺笔画不规范。有很多老师分不清“戊、戍、戌、戎”,把“麦”写成6笔,“蚩”写成9笔,把“鼻”的最后三笔写成“异”的最后三笔,“沿”、“船”、“殴”等字中的右上写成“几”,“致”、“攸”、“条”、“故”、“务”、“敌”、“各”、“逢”、“修”等字中的“文”更是分不清。

四、工具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

语文工具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概括地讲,我们认为原因最主要是这样三个方面:

1、汉语汉字自身的原因

汉语:我国主要有七大方言区,每种方言还有次方言,次方言下还有更小的方言(土语)。[7](P9)方言之间分歧很大,在短时间内实现民族完全统一不可能。何况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存在差异,语音、词汇最明显。要让师生完全把母语转换为普通话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得有相当长的自觉的反复训练。

汉字:(1)汉字时表意文字,它本身不能很好地起表音作用,读音随方言语音系统而定,而且方言读音因无统一的用音标标注的词典作规范,因而不稳定,语音随意性大。(2)汉字字形复杂,汉字有多音、多义,形音义三者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如同音异形字和同行异音字,弓长“张”和立早“章”,语音上完全相同,文字上却用不同的形体加以区别。[8](p10这样,汉字的记忆和识别必定需要长期的积累。(3)应用中又形近字干扰,有些字形只有少许差别,如“戊、戍、戌、戎”、“己、巳、已”等。有方言干扰,如四川人受方音干扰,很难区分阳平和上声;四川成都人学普通话往往用方言的去声区对应普通话的上声,这样对应减少了学习普通话的难度,但实际上,二者只是接近(成都话去声调值是“213”,普通话上声的调值是“214”)。再比如四川人“h”、“f”不分,把“花”念成“发”;“j”、“g”不分,把“街”念成“gai”(实际上是古今音变)等。有形声类化干扰,出现“认字认半边”的情况(这实质上是人们求简心理使然),如 我们读“仑、伦、论、抡、沦、轮”作“lun”,那我们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很可能读成“羽扇lun巾”,可能把“泮”读成“ban”,把“蚍”读成“bi”,等。

2、语文教师的原因

教师受过去教育的影响。尤其年纪较长的教师,他们读书的时候,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跟现在不同,年轻时代所受到的教育对一个人影响是很大的,已经习惯了原来的不规范书写读说,不下苦功夫,要一时纠正,自然不易。另外,一些老师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不同时期社会不规范用字影响,如受二简字的影响、90年代“繁化”影响等。另外,有些老师对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不够了解,平常的教学、生活中也没有严格要求自己,语言文字规范的意识不强,对读错写别的字不重视,没有养成逢疑必查的习惯。更不要说教学生了。

3、管理部门的原因

教育部门、学校领导督察不到位。就全国而言,在多年的语言文字工作中,成绩不平衡。有的地方规范效果好,有的地方规范程度不理想,排除某些地方规范难度较大的外,比较之下也证明了某些地方的管理部门的管理、督促没有到位。有的地方的领导一直把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放在次要位置,重视不够,督察不严也是客观事实。

五、语言文字规范教学的对策

在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人们不知提出了多少对策,其中很多针对学校教育的策略是科学的、可行的,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下,面对语言文字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认为,应该继续执行此前成功的策略,同时,还应该提出新的对策,使语言文字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1、领导部门严格要求

学校领导部门的人员要清醒地认识到语言文字规范与素质教育的密切关系,把语文规范工作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积极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把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9](p7)认识到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青少年掌握语言文字的最佳阶段。学校要做好讲普通话、用规范字的表率,制定计划,严格要求,督促落实。学生毕业时,普通话不过关,“两笔(粉笔、钢笔)”字不过关的决不发放毕业证或学位证。对教师说不好普通话、不能用规范字的进行培训考核,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学校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对校内的语言文字规范提出明确的要求,定期检查,严格落实。在评选文明单位、文明寝室、文明办公室、文明教室、文明班集体等各类评优时要把用语用字是否规范作为一条重要的考查项。相反,可以对长期用字用语不规范的部门、单位、个人进行批评、惩罚。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校园内外的用语用字进行监督调查,学校不规范的用语用字要立马规范;校外单位和个体商户用语用字不规范的,学校要配合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指导整改。

学校领导也应该引导老师、学生定期学习相关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提高大家对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国家有新的语言政策,领导部门要及时地组织老师和学生学习,严格贯彻执行政策的精神和要求。把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渗透到德育、智育、美育、校园文化建设等一切活动中,以形成氛围,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熏陶。[10](p7)

2、教师自身高度重视

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交往,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规范学生的用语用字,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小学生正处在学习语言文字的最佳期,要知道,一个人如果不能规范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就是语文残疾人,这样的人在[11](p32社会生活中很难发挥积极作用。语文教师要提高认识,养成习惯,逢疑必查,逢错必纠,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打铁还须本身硬,这个习惯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养成的。在校内,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其它学科老师也责无旁贷。

此外,语文教师还应加强学习,诸如现行汉字规范标准主要是哪些,教师学习了,掌握了才能把这些信息教给学生。主要规范标准有:①《简化字总表》,以1986年重新公布的为准。②印刷通用汉字字形以1988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定的字形为准,汉字的字形结构、笔画数和笔顺也以此表为准。③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播电影电视部1985年12月修订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准。此外,1955年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83年公布的《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1990年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1956年至1964年国务院批准更改的35个县以上生僻地名用字,1977年公布的《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表》等。[12](p2)

语文教师还要在课堂和其它校内外活动中有意识的宣传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带动、影响学校领导和其它学科教师及学生,促进校园形成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氛围。语文教师在教案书写、课堂板书和批改作业时,要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不懈地写规范字,做好表率,以良好的身教来影响教育学生,起码做到以下三点:字形必须规范,不写错别字,书写行款要符合规定的要求。

3、师范院校改进教学

师范院校是培养人民教师的主阵地,是语言文字规范的“源头”,要从“源头”上规范师范生的语言文字,培养他们过硬的语言文字能力。要从注重知识转变为注重能力。

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要从中文系推广到其它系,要把规范学生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纳入培养目标,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13](p7)尤其是《现代汉语》课程,不仅要注意教学内容中知识的科学性,还要有针对地安排课堂师生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在教学中可以以三种方式进行有效地语言文字规范学习,即必修、选修和讲座。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比如课前十分钟即兴演讲、朗诵赛、演讲赛、课堂讨论等,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又实现了训练普通话的要求。上必修课的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选修、讲座中教师一定要耐心辅导。要有针对地指导学生进行普通话训练,比如,老师在了解了学生学习普通话受某方言影响后,就向学生讲清楚这一方言跟普通话语音的差别和联系,纠正学生读错和读不准的字音。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设置正音板,每天纠正一个字音。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普通话和汉字规范水平作为评定成绩的一项重要依据,促使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课后,要巩固语言文字规范学习的成果,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指导学生走出学校进行用语用字规范情况的调查,在调查中受教育,积累学习,宣传“推普”,锻炼能力。方式很多,不一而足。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语文学科“工具性”是与“人文性”并重的,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是长期要坚持的任务,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师的责任。负责基础教育的领导部门要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严格要求,教师也应该自觉重视,作好表率。师范院校应通过改进教学,从“源头”上规范师范生的用语用字。这样之后,中小学生的用语用字就会逐渐规范,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文字大环境,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7]张志公.几句开场白[J].小学语文教学,1995(7、8).[2]李行健.语文规范化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J].教学大参考,2005(1).[3]龙升芳,郑德祥.网络语言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规范[J].教学与管理,2006(5)[4]许嘉璐.论规范汉字[J].咬文嚼字,1995(4).[5]吴继章.略谈中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的培养[J].中学语文教学,1998(8).[6]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J].汉字文化,2001(1).[8]李行健,汉字的规范和改革[J].文化长廊.[9]、[10]、[13]周济,做好语言文字工作 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J].现代语文,2006(4).[11]苏培成,就当前语言文字应用问题答客问[J].语文建设,1996(8).[12]王铁昆,实现汉字规范化 基础教育责任大[J].教学通论.

第二篇:论当前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情况及对策

论当前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情况及对策

韩君才 李天然 陈洪东 唐代平

(内江师范学院 中文系 四川 内江 641112)

摘 要: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大发展,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应全面贯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足够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语文教师不可忽视对语言文字的牢固掌握,不可忽视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文字;规范;工具性;人文性 ;对策

现代信息社会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愈来愈高,世界上所有统一、文明的国家和民族,都非常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我国半个多世纪的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制定出台了许多规范标准。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表明我国语言文字工作已步入法制化轨道。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在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背景下,普通话、规范字、语言文字能力是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育,它属于基础教育,因此特别重要。在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师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多数教师都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意识,然而,经了解调查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牢固掌握,忽视了“规范”。因此,我们应当比以前更重视“工具性”一些,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发展。

一、语言文字高度规范的必要性

现代信息社会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愈来愈高,世界上所有统一、文明的国家和民族,都非常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我国半个多世纪的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制定出台了许多规范标准标准,才会为彼此理解。作为汉民族的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汉字,它们是汉族人民、国内各民族人民的交际工具,也是代表我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交际的工具。作

[3](p83)为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它代表我们国家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蕴,它反映了我们民

[4]族的自尊情况、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到了新的信息时代,语言文字作为最基本的信息载体,作为信息处理的主要对象,他成为了人与机、机与机的交际工具,对它的规范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了。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标准、不统一,信息传递就会发生障碍,它关系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和信息安全,并影响到国家的综合实力。

基于这些情况,我国语言文字管理部门半个多世纪中陆续制定出台并逐步完善了一系列规范标准,早已颁布施行,如规范汉字方面,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简化字总表》;1986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语委”)又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1988年1月26日,国家语委和国家教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教委”)公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同年3月25日,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公布了《现代汉语用字笔顺规范》;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又公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GF1001—2001)等。在汉语言方面,195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全国人大”)批准了《汉语拼音审音表》;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播电视部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96年11月22日国家

[5](p43)技术监督局公布了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定》GB/T16159—1996)。更值得关注的是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自2001年1月1日起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的语言文字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被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以后,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就应当全面贯彻执行。作者简介:韩君才(1983—),男,四川巴中人;李天然(1985—),男,四川江安人;陈洪东(1984—),男,山东聊城人;唐代平(1984—),男,四川广安人。均系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

二、学校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性

贯彻执行规范、标准的基地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与学校工作密切相关,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学校必须充分重视发挥其基础作用。2000年2月29日,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向各省、市、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教委和语委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通知》,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的目标要求、工作措施。而实现汉语汉字规范化、标准化,各级高校首先应当花大力气做好,尤其是师范院校,更应努力培养一批又一批的讲标准普通话,写规范汉字的人民教师。同时,汉语言的规范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又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上。语文教学中如能切实贯彻落实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就能造就一届又一届,一代又一代的用语用字规范的人,就能逐渐实现社会用语用字规范化。

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工作与实施素质教育工程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目标要求和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若要素质教育不落空,各级学校,尤其中小学就应当抓好语言文字工作,提高青少年普通话和文字规范的水平。

三、当前语文工具教学的问题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强调语文是理解的工具,表达的工具,人们凭借它思考,运用它交际,依靠它传播文化,利用它创造文学。显然,语文“工具性”的依托就是汉语汉字。“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它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价值、情感培养、人格完善以及灵感、顿悟、直觉等诸多涉及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因素。基于此,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一是牢固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对学生进行语文工具教学;二是培养学生观察认识事物,提高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等,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在实施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调查了解了语文教学中这两方面的培养情况,发现语文工具教学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普通话还欠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学

[6](p1)校及其它教育机构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这都要求教师必须用普通话进行教育教学,这一点无论是乡镇学校还是县城学校的老师都基本做到了,但讲普通话的水平就参差不齐了。根据我们的调查,中小学语文教师讲普通话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年龄差异性。在中小学语文教师队伍里,因年龄差异造成普通话水平悬殊。青年教师普通话水平要胜过中老年教师,他们能熟练地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口语表达流畅。而中老年教师,尤其在中小学,普通话水平就悬殊很大了。有部分中老年教师有学普通话的意识,了解国家的语言政策,他们的普通话讲得还不错,这让人心生敬意。不过,有很大部分中老年教师,虽能在课堂上讲普通话,但明显受方音影响,普通话极不纯正。也有部分中老年教师,课上课下都是乡音土语,这对语言文字教育很不利,幸而,这只是极少数的一部分。

其二、地域性。中小学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明显存在地域性。大中城市中小学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明显高于县城中小学教师,县城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又高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越偏远的地方,这种情况越严重,在那些地方,能讲标准普通话的人极少。

其三、随意性。这是不正常的。主要出现在县城中学的教师里,也包括部分市级中学。他们在课堂上讲普通话但间夹方言。这主要有两个因素使然,一是普通话稍差的教师,他们有时

用普通话讲不明白,于是换用方言进行解释;二是调节课堂气氛需要,用了半方言半普通话的这种不恰当的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有老师故意在讲普通话的时候把某些字读成方言的音,自我感觉这样很好,后来就养成了习惯。这种情况甚至出现在一些“名师”身上,其实他们的普通话基础还是不错的。当然这是个别的。

当然,因为语文教师受教育的程度、年龄、所处环境影响而形成的普通话水平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达到完全一致不可能,只能要求在教学中不断改进。语文教师要做到两个区别:即课堂教学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有别,课堂上课文范读、生字教读与讲课语言有别。三者规范标准的程度等级应当是:生字、范读>课堂讲授>日常生活语言。

2、教学书写仍然不规范

“学高为师”,作为语文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时候最忌出现“硬伤”,即出现明显错误的地方。但调查中发现,仍然有老师书写时出现错别字。把“意象”写成“意像”,“感知”写成“敢知”,“象”的“口”里写成一竖,“化”的右边撇画不搭穿,“挖”的右下、“尴尬”的左边写成“九”,“速”写成走之旁加半个“棘”,“女”在作偏旁时撇画仍搭穿,“抒”右边写成“矛”,“花谢花飞”的“谢”字写成两点水旁,把“壶”写成“壸”,“茶”写成“荼”,把“帽”右上写成“曰”。如此等等。

也有部分老师习惯繁简参杂。尤其是中老年语文教师,他们还存在繁化意识,经常在课堂上把言字旁写成“言”,“门”写成“門”,“学”写成“學”等。与此相反,有的语文老师为了提高书写速度,把笔画较多的字按自己的创造,随意加减笔画或改变笔画,写根本不存在的自创字,特别是“解”字,写法千奇百怪。

在课堂上,尤其在批改作业时,有的语文老师仍然受“二简遗风”影响,把“出”写成两横加“山”,“建”的右边写成“占”,“整”写成“大”下加“正”,“展”写成“尸”下加一横,“数”写成左“由”右反文,“影”写成左“井”右三撇等。

笔顺笔画不规范。有很多老师分不清“戊、戍、戌、戎”,把“麦”写成6笔,“蚩”写成9笔,把“鼻”的最后三笔写成“异”的最后三笔,“沿”、“船”、“殴”等字中的右上写成“几”,“致”、“攸”、“条”、“故”、“务”、“敌”、“各”、“逢”、“修”等字中的“文”更是分不清。

四、工具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

语文工具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概括地讲,我们认为原因最主要是这样三个方面:

1、汉语汉字自身的原因

汉语:我国主要有七大方言区,每种方言还有次方言,次方言下还有更小的方言(土语)。[7](P9)方言之间分歧很大,在短时间内实现民族完全统一不可能。何况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存在差异,语音、词汇最明显。要让师生完全把母语转换为普通话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得有相当长的自觉的反复训练。

汉字:(1)汉字时表意文字,它本身不能很好地起表音作用,读音随方言语音系统而定,而且方言读音因无统一的用音标标注的词典作规范,因而不稳定,语音随意性大。(2)汉字字形复杂,汉字有多音、多义,形音义三者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如同音异形字和同行异音字,弓

[8](p10长“张”和立早“章”,语音上完全相同,文字上却用不同的形体加以区别。这样,汉字的记忆和识别必定需要长期的积累。(3)应用中又形近字干扰,有些字形只有少许差别,如“戊、戍、戌、戎”、“己、巳、已”等。有方言干扰,如四川人受方音干扰,很难区分阳平和上声;四川成都人学普通话往往用方言的去声区对应普通话的上声,这样对应减少了学习普通话的难度,但实际上,二者只是接近(成都话去声调值是“213”,普通话上声的调值是“214”)。再比如四川人“h”、“f”不分,把“花”念成“发”;“j”、“g”不分,把“街”念成“gai”(实际上是古今音变)等。有形声类化干扰,出现“认字认半边”的情况(这实质上是人们求简心理使然),如 我们读“仑、伦、论、抡、沦、轮”作“lun”,那我们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很可能读成“羽扇lun巾”,可能把“泮”读成“ban”,把“蚍”读成

“bi”,等。

2、语文教师的原因

教师受过去教育的影响。尤其年纪较长的教师,他们读书的时候,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跟现在不同,年轻时代所受到的教育对一个人影响是很大的,已经习惯了原来的不规范书写读说,不下苦功夫,要一时纠正,自然不易。另外,一些老师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不同时期社会不规范用字影响,如受二简字的影响、90年代“繁化”影响等。另外,有些老师对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不够了解,平常的教学、生活中也没有严格要求自己,语言文字规范的意识不强,对读错写别的字不重视,没有养成逢疑必查的习惯。更不要说教学生了。

3、管理部门的原因

教育部门、学校领导督察不到位。就全国而言,在多年的语言文字工作中,成绩不平衡。有的地方规范效果好,有的地方规范程度不理想,排除某些地方规范难度较大的外,比较之下也证明了某些地方的管理部门的管理、督促没有到位。有的地方的领导一直把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放在次要位置,重视不够,督察不严也是客观事实。

五、语言文字规范教学的对策

在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人们不知提出了多少对策,其中很多针对学校教育的策略是科学的、可行的,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下,面对语言文字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认为,应该继续执行此前成功的策略,同时,还应该提出新的对策,使语言文字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1、领导部门严格要求

学校领导部门的人员要清醒地认识到语言文字规范与素质教育的密切关系,把语文规范工作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积极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把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工

[9](p7)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认识到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青少年掌握语言文字的最佳阶段。学校要做好讲普通话、用规范字的表率,制定计划,严格要求,督促落实。学生毕业时,普通话不过关,“两笔(粉笔、钢笔)”字不过关的决不发放毕业证或学位证。对教师说不好普通话、不能用规范字的进行培训考核,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学校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对校内的语言文字规范提出明确的要求,定期检查,严格落实。在评选文明单位、文明寝室、文明办公室、文明教室、文明班集体等各类评优时要把用语用字是否规范作为一条重要的考查项。相反,可以对长期用字用语不规范的部门、单位、个人进行批评、惩罚。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校园内外的用语用字进行监督调查,学校不规范的用语用字要立马规范;校外单位和个体商户用语用字不规范的,学校要配合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指导整改。

学校领导也应该引导老师、学生定期学习相关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提高大家对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国家有新的语言政策,领导部门要及时地组织老师和学生学习,严格贯彻执行政策的精神和要求。把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渗透到德育、智育、美育、校园文化建设等一切活动中,[10](p7)以形成氛围,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熏陶。

2、教师自身高度重视

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交往,实现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规范学生的用语用字,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小学生正处在学习语言文字的最佳期,要知道,一个人如果不能规范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就是语文残疾人,这样的人在[11](p32社会生活中很难发挥积极作用。语文教师要提高认识,养成习惯,逢疑必查,逢错必纠,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打铁还须本身硬,这个习惯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养成的。在校内,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其它学科老师也责无旁贷。

此外,语文教师还应加强学习,诸如现行汉字规范标准主要是哪些,教师学习了,掌握了才能把这些信息教给学生。主要规范标准有:①《简化字总表》,以1986年重新公布的为准。②印刷通用汉字字形以1988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定的字形为准,汉字的字形结构、笔画数和笔顺也以此表为准。③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播电影电视部1985年12月修订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准。此外,1955年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83年公布的《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1990年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1956年至1964年国务院批准更改的35个县以上生僻地名用字,1977年公布的《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12](p2)用字表》等。

语文教师还要在课堂和其它校内外活动中有意识的宣传有关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带动、影响学校领导和其它学科教师及学生,促进校园形成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氛围。语文教师在教案书写、课堂板书和批改作业时,要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不懈地写规范字,做好表率,以良好的身教来影响教育学生,起码做到以下三点:字形必须规范,不写错别字,书写行款要符合规定的要求。

3、师范院校改进教学

师范院校是培养人民教师的主阵地,是语言文字规范的“源头”,要从“源头”上规范师范生的语言文字,培养他们过硬的语言文字能力。要从注重知识转变为注重能力。

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起来。要从中文系推广到其它系,要把规

[13](p7)范学生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纳入培养目标,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尤其是《现代汉语》课程,不仅要注意教学内容中知识的科学性,还要有针对地安排课堂师生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在教学中可以以三种方式进行有效地语言文字规范学习,即必修、选修和讲座。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比如课前十分钟即兴演讲、朗诵赛、演讲赛、课堂讨论等,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又实现了训练普通话的要求。上必修课的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选修、讲座中教师一定要耐心辅导。要有针对地指导学生进行普通话训练,比如,老师在了解了学生学习普通话受某方言影响后,就向学生讲清楚这一方言跟普通话语音的差别和联系,纠正学生读错和读不准的字音。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设置正音板,每天纠正一个字音。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普通话和汉字规范水平作为评定成绩的一项重要依据,促使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课后,要巩固语言文字规范学习的成果,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指导学生走出学校进行用语用字规范情况的调查,在调查中受教育,积累学习,宣传“推普”,锻炼能力。方式很多,不一而足。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语文学科“工具性”是与“人文性”并重的,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是长期要坚持的任务,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师的责任。负责基础教育的领导部门要对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严格要求,教师也应该自觉重视,作好表率。师范院校应通过改进教学,从“源头”上规范师范生的用语用字。这样之后,中小学生的用语用字就会逐渐规范,进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文字大环境,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的目标就会早日实现!

第三篇:论当前中国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论当前中国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问题仍然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家庭是人生旅途上的第一个站点,也是永恒的站点。在这里,人们第一次开始接受教育。有句话再熟悉不过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就说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可见,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有着重大影响。之所以说家庭是永恒的站点是因为,家庭教育不仅是摇篮教育更是终身教育。俗话有言:三岁定终身。由此看来家庭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其性格爱好、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等的发展都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良好的家庭教育则是孩子人生旅途上的一盏明灯。然而当今有许多父母不注重家庭教育,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促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加捉襟见肘。

一、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过于强烈而忽视了对孩子的综合素质教育

古代有皇位世袭制,上一代的人总是要自己的下一代来继承自己的事业,并且要把自己打下的江山发展的更加牢固更加辉煌。他们都习惯把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虽然现在已经不存在所谓的皇位世袭制之说,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思想一直保留到了现在。不管父母一代是否取得一定的成就,不论贫富贵贱,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从小就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学校取得优异的成绩,将来走上社会可以找到一份收入很理想的工作,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这一系列的想法都是大多数父母的想法。因此,他们从小就开始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很多父母在孩子还是小学的时候就让他们参加各种奥赛班,学习各种乐器,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早一步学到更多东西,比其他孩子更加突出更优异。虽然说比起那些山区连能否上学都成问题的孩子,在城里上学的孩子们已经很幸福了,但是看到他们身子还那么的单薄的时候,背上的书包已经沉重不已,我还是感到心痛。那沉重的书包里,装满的不仅仅是各种课程的书本,更多的是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和寄托,那无形的重量才是真正让孩子们疲惫不堪的力量。

然而这样的道路真的适合每个孩子去走吗?不可否认,确实有很多孩子在这样的路上越走越远,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不仅圆了父母的梦,更是让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比如说出了名的“狼爸”萧百佑,以“打”的教育方式把自己的四个孩子送进了北大。他一直坚信,不打不成材。他认为孩子儿时的幼儿园老师只能教会他们游戏玩乐和一些基本指导,因此需要通过家教对孩子们进行严格的引导。而且他曾经也是在他母亲的棍棒下成为出色的人。但是,我们并不了解,在这样残酷的教育下,孩子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思想道德方面是否也同样的优秀。

在我看来,父母的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很正常,但不能太过强烈。一味的给孩子灌输各种文化知识,有得必有失,很容易就会忽视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太过强烈也会容易使家长的教育方式过于严苛,是孩子难以承受。虽然这种思想可以给予孩子适当的压力,促使他们更加努力的学习,但是过度了,则很可能产生负面反应。蓬莱一名女孩展展因摸底考试发挥失常,担心父亲的责怪,竟趁父母不在家时,喝下了50毫升百草枯自杀。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为父母给予的压力过大,造成惨剧。这时候那些要求过于严格的父母是否该反省,是孩子的成绩重要还是孩子的生命、孩子的健康成长重要?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学习,不让孩子担任班级集体工作,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没有集体荣誉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思想是不可行的,这样并没有真正教会孩子做人,以致思想品德素质较差。一些偏激的孩子甚至会因为这些思想的影响,抵触心理过于强烈而走上违法犯罪歧途,甚至威胁到社会安全稳定。

2、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心灵脆弱

自古以来,中国大多数父母都特别疼爱自己的孩子。他们对孩子的限制和保护太多,以致忽视了对孩子主动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从小到大,家长就担心孩子这个那个,恨不得每时每刻都陪着孩子,帮孩子做一切事情。有的家长还会包庇孩子的一些错误,明明孩子做错了,总是为他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以为这样可以减轻对孩子的伤害。其实孩子犯错都是正常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有错却不让孩子明白道理,会让孩子的品德方面有很大的缺失。如果一个孩子学了很多知识却不懂得如何去与人很好的交流相处,不能独立自主,顽强自理,甚至有可能做出不利于社会的事情,这才是真的害了孩子。“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道理也是众所周知的。相反,一个没有掌握那么多知识但综合素质较好的孩子则会更加突出,将来会更加受社会的欢迎。这个社会是综合性社会,需要的不是仅仅只会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更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温室里的花朵是不够坚韧的。要想孩子茁壮成长,必须懂得适当的放手。有首歌唱得好,有一种爱叫做放手。这并不仅适用于某种爱情,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有一名18岁高中男孩因失恋2次割腕自杀,未遂。其母坦言,从小到大都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对他一直百依百顺,在家他简直是小皇帝,连双袜子都没有自己洗过。失恋对于他而言应该是长这么大以来最大的打击。正是因为他长期处于被爱的位置,从来都是他拒绝他人,当他遭到拒绝的时候,他便难以承受以致有轻生的想法。溺爱,会使孩子心灵过于脆弱,失去爱与被爱的能

力,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亲情的缺失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人生拥有的第一份感情便是亲情。家是我们的避风港,如果家中没有了亲情,我们也就失去了避风港。这意味着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失去了可以依靠的支柱。又如开头说到的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旅途上的一盏明灯,亲情就是家庭教育中最亮的那部分,如果亲情长期缺席,灯则会暗淡,孩子很有可能就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在相对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便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缺少了许多亲情的关怀,成长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造成了不少孩子孤独、自闭、过于敏感、过分自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个别孩子产生仇视心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给予孩子相对更多的是金钱而不是关爱。我曾经看过一个访谈节目,主持人采访留守儿童,问他知道什么是幸福吗,他的回答是,见到爸爸妈妈就是幸福。而对于富家子弟,同样存在相似的问题。父母是名人,是公众人物,和普通人生活有很大的不同。这样的家庭,经济条件宽裕,孩子总是用不完的钱。他们在钱的使用方面十分慷慨,甚至可以说没有计划没有节制,缺乏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而且他们会过分的依赖父母的社会地位,以为无论做错什么都有自己的名人父母善后,可以不需要对自己的错负责任。前几年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和今年的李天一事件都反应出了这个问题。还有一种是离异家庭,孩子在家庭中不能获得完整的来自父母的爱。社会当前的离婚率偏高,这对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品德的树立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4、家庭的不良环境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文化素质不高,这使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出现误区,导致孩子出现许多问题,如厌学、逃课、外出打电子游戏、经常在网吧过夜等,有的孩子甚至于社会上的不良人士聚在一起,逐渐沾染上赌博、看色情录像、小偷小摸和打架斗殴等严重的社会恶习。曾经有新闻报道,两名初二的学生为打游戏机入室盗窃杀人。孩子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成长问题,很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因为父母没有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家庭环境。

5、教育方式不正确,正面积极鼓励不够,限制性太多影响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没有积极的鼓励孩子,使孩子缺乏自信心,有的父母因为孩子没有拿到小红花、没有取得好成绩要么抱怨孩子,要么就一直觉得无所谓。前者会使孩子产生挫败感或者会潜意识里注入威迫感,孩子可能会为了拿到小红花或取得好成绩而不择手段;后者虽然让孩子很释然,没有什么心里负担,但这样会造成孩子没有目标没有追求,长大后可能会无所作为。有的孩子在课外娱乐活动上经常没能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父母总是担心

孩子和同学出去玩是浪费了学习时间,或者是担心孩子出去玩会染上不良习惯,于是便总是限制孩子的游戏时间,却让孩子缺少了体验生活的机会、缺少了对新事物主动探求的能力。就比如说有些十五六岁就考上大学的孩子,他们或许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却远远赶不上智商,而且其生活的自理能力也有所欠缺。实际上社会更加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探究当前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1、调整父母传统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所成就,但父母不应该因为自己没有得到而把过多的期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不然会适得其反。当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的时候不应该过多的责备,我觉得在教育方面应该更多采用鼓励式的教育。比如说,如果孩子的成绩达到一个名次,父母就会奖励给孩子一样东西。但是最好不要是直接金钱奖励,我觉得可能会过早的让孩子产生对金钱的欲望。奖励可以使一些物质的奖励也可以使精神方面的奖励。我的父母就是这样一直这样教育我的,有时会奖励我最喜欢吃的东西,有时会奖励我和同学出看一次电影。但这些只是辅助性的激励,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鼓舞孩子自主的理想追求,这样才能真正让孩子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成长就如空气对于植物的成长,如果空气不好,植物自然不能茁壮成长。同样的,只有在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中,孩子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父母之间的争吵应尽量减少,给孩子树立好榜样。父母感情不和对孩子的心里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孩子还会因为父母问题而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规律、学习积极性等。尤其是要尽力避免离婚现象,因为父母离婚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大,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离异,长得后心理是有缺陷的,因为他没有得到平衡的爱。父母既然相爱并有了爱情的结晶,就应该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家庭负责。

平时父母可以多和孩子交流,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多换位思考,感其所感。父母的角色很重要,除了要做好父母,还要做到亦师亦友。放假的时候可以和孩子多出去走走,看看这个世界美丽的景色,体验生活,这样不仅可以增进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还能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3、学校应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使家长更好的了解孩子

家庭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家中,学校教育对于家庭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校应该充分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内容,可以有针对性的举办一些家庭教育类活动,如定期家长会、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家长经验交流会、家长开放日、父母话信箱、各

种相关竞赛等。这样可以使家长通过学校更加了解孩子的具体状况,更有方向的引导孩子的发展,更好的改善家庭教育。

4、社会积极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营造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

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每个小家庭的发展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应该加大对家庭教育的资金投入,建立一些有影响力的活动场所,对家庭教育事业大力支持。家庭教育不一定是规规矩矩的学术性讲座、交流会之类的形式,在社区内可以多举办形式各异的家庭互动实践活动,如亲子活动、家庭运动会、家庭艺术节等,提供更多的平台给各个家庭加强家庭教育;还可以开展一些家长学校,让有需要的家长接受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更好的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当今科技发展迅速,可以利用网络推广相应的服务网站或网络交流平台。最重要的是,每个公民都应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提高道德修养,给孩子一个和谐的社会成长环境。

总而言之,当前的家庭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社会各方面都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就是我们祖国的花朵成长的肥料,肥料的量要适当,施肥的方式要正确,施肥的时间要合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长大成人。

第四篇:论当前高校学风的问题及对策

论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4105 王源 指导教师:漆大鹏老师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学习风气中的浮躁之风也逐渐显露。各大高校中学生逃课、上课睡觉、不及格率上升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这个背景下,如何抓好大学生学风问题,已经成为被广泛关注的话题。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学风现状,存在学风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究其产生学风问题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得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要从源头着手,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健全工作体系,完善规章制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结论。

[关键字]:高校 学风 问题 对策

一、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很多学生学习完全是被动式的,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大多数学生采取考前突击的方式,临时抱佛脚,六十刚刚好。只是求及格求不挂科。平时书看的很少,甚至结课时还没有翻过几页书。更有甚者书已经不知去向何方。至于去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地借书或者查资料,上网查阅知识更是无从谈起。许多同学在上大学之前都有着好好利用大学生活的愿望。但是由于自身的惰性,愿望终究只是愿望。大好时光在纠结中消逝。由于缺乏恒心和对学习的毅力,想法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二)高校学风问题的主体广泛性

从地域上看,学风问题不是只存在在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全国各地各高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学风问题。从主体上看,学风问题不仅存在在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身上,上课迟到早退、跷课,迷恋电子游戏等问题也存在在学习好的同学身上。不仅大三大四即将毕业的同学对待学习态度不端正,大一大二步入大学生活不久的同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风问题。

(三)学生学习纪律性差

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学校在学习氛围的营造上还存在问题。比如没有专用位置,造成大一新生在课余时间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图书馆开放时间太过有限。给了那些主动性不强的学生回寝室休息的借口。学生上课迟到、早退、自习缺席现象严重有的同学在正常的上课时间内上网聊天,或者玩纸牌;还有的同学上课睡觉,或者上课只是走过场,没有真正听进去教学内容,看小说杂志,甚至发短信、听音乐等;更有甚者抄袭作业。

二、高校学风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1心情浮躁

上了大学大多数学生都换了一个新环境,新的环境有不同的新生活,面对外面的各种诱惑,有的同学对学习表现出浮躁的情绪,学习精力分散;有的同学对学习热情不足动力不够。为了工作而学习,甚至是为了毕业证那一纸文书而学习,没有正确积极的目标也导致主动性的缺乏。;有的同学显得眼高手低,不愿从小事做起。2抱有侥幸心理

考试不能作弊,是许多高校三令五申过的。可是,有的同学仍然抱着侥幸心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自己的虚荣心采取作弊的手段获得高分;有的同学对选修课程不够重视,课程选好以后,却不上课,甚至不购买教材,只是碰运气、凑学分。3 思想认识有偏差

大多数同学学习生涯中接受的有关大学观念给了他们错误的思想,在很多同学的思想中认为到了大学就可以好好玩了。初高中课业压力过大,承受的升学压力过大,使同学们精疲力竭,一直以来期待着上大学好好享受。

(二)教师教学的问题 1大学课程内容难度加大

大学课程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不同于初高中,有了一个大的跨越。每节课的课程量相对于以前也增加了许多,导致许多同学对大学课程内容的把握不够全面,跟不上学习的节奏。2教师授课态度松散

少数教师对课堂纪律管得相对宽松,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对学生过分宽松甚至放纵。大多数大学老师上完课就走人,使得学生们不能和老师有良好的沟通。很多通过题海战术考上大学的学生们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对课堂内容理解充分,最终一点一点被落下。

(三)学校管理不够严格

无论是哪一所高校,教学和管理体制不可能十全十美,总会存在一些问题与弊端,比如对学生管理不够严格等。而这些问题与弊端恰是影响学风建设的直接因素,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完善。

此外学生宿舍是学生集体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宿舍文化氛围不够浓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此外,学校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硬件设施对学风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影响。

(四)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1就业压力

不可否认,就业压力成为了大学生学风浮躁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上人才济济,各种企业事业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找工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尤其是将要毕业的大学生们心中的一块巨石。浮躁的心情容易导致学业的失败。2社会诱惑过多

由于大学生走入社会不久,经历过少,可能会受到很多不良诱惑而有可能误入歧途;就业难问题以及工作与专业不对口问题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思想,以至于不少学生认为学习成绩与就业没有必要的联系。3社会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

高校学风问题不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社会心态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因素。社会逐渐发展,却也有着消极的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诚信缺失、情绪浮躁等不良风气的广泛流行,给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方面产生了及其恶劣的影响。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

(一)倡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对于学风建设,学生是真正的主体。而学风则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在实际中的反映。学风的建设工作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即抓住学生的思想工作。要重视思想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动力,树立同学们为把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目标,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学生价值观是大学生学习建设的重要依托。也就是同学对学习的态度和认识。基于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性,要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高校学风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仅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二)深化教学改革,以教风带动学风

要进一步挖掘课程资源,让更多的高水平教师开除本科生课程,提高专业性,要加大优秀生的培养力度,围绕激励学生奋发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进行一系列制度改革。要借助于校内外科技文化资源,借用北京市文化中心的地理优势,邀请各类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等各领域专业人才到校讲解他们成功的经验,给学生们以现场鼓舞;鼓励教师教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创新活动,形成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整个学校的学习气氛。从学校方面讲,学风是一所学校师资水平、教学水平、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综合反映。只有加快教学各方面改革步伐,加快实现学生自主创造学习的进程,才能从根本上使学风得到好转。时代的进步,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也在迅猛发展,企业事业单位对人的知识结构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基于这种对人才要求的现状,广大学生迫切希望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渴望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希望学到能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取胜的东西。为了适应这种现代需要,加强专业和学科建设,改革课程体系,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重要的途径。因此,高等学校必须大力加强专业和学科建设,加快课程体系改革步伐。以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育学生,以先进的管理和宽松的环境管理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为优良学风的建设开启新的道路。

(三)加强校园文化管理,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第一,从学生个体学风抓起,建设优良的班级、宿舍等群体学风,落实到每个人身上,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以个体学风带动整体学风。鼓励学生争当优秀 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争创先进班级、文明宿舍等,直至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遵守校纪校规,任何触犯校纪校规的行为都要严肃处理。这既是严肃校纪校规的需要,也是建设优良学风的需要。

第二,学校多举办座谈交流的活动,加强教、学的联系与沟通,形成良好的互动。健全学生工作组织体系,将学风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通过责任状的形式使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明确各自的目标、责任和具体工作。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是推进学风建的一个重要举措,举办具有当前校园特色的深入人心的校园文化宣传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抓好对社团的引导和管理,积极引导其开展专业性强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健康活动。各种社团和各系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应坚持把同学们的需要作为优先考虑因素,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积极开展“学风建设与我同在”为主题的辩论赛或研讨会,“学风建设”文艺晚会,“营造良好学风”征文活动等各种形式的与学风建设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开拓创新,但不能追求量而忽略质;做好各项引导工作,引导同学们合理利用时间,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开展各类学科竞赛,将学生的学习与评优、入党、担任学生干部等相结合。加大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制度建设和严格管理是塑造良好学风的重要因素。学校要针对一些自觉性不高,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还有个别少数民族教育不够发达的地区的同学,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同学们的行为。此外,在对学生的管理上要严格公正,奖惩得当,谨防学生们触碰学校的高压线,使其提高自制力,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尤其是要加强考试纪律的建设。考风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是高标准严要求,及其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是学风的一项具体体现,对因此要引起高度重视。考勤制度是另外一个具体体现。目前各大高校学生自律性普遍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建立起教师、学生组织严格的考勤制度尤为重要,对不能严格执行要求的同学实施相应处罚措施。

(四)调整社会风气,以社会风气带动学风

整顿学校周边环境,让社会环境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力,近年来高校扩招,一方面带动了校园周边产业与商业的繁荣。另一方面,也给学校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比如,有些学生选择离开学校到外面租房住,这给学生管理带来极大不便,学生在课外校外的具体情况,难以被学校掌握,自律性差的学生可能会做出不对自己负责的事。以及高校周边大量开设的网吧,对学生学风的不利影响成为当前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阻碍。高校应主动同当地行政主管部门联系,共同做好学校周边环境的建设和整顿工作,为高等学校建设优良学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学风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必须要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合一才能得到很好解决。我们可以依靠社会和家庭的支持,针对本校学风问题的具体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将各种外在的力量,社会上的积极因素自觉地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在学校形成讲学习、爱学习、会学习的氛围,灌输爱学习是荣,不爱学是耻的理念,从而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上得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宏达,李良城,季晴:加强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J]2012 2.车广杰: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教师报.2009-03-11

3.孙传刚:关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 2005, 19(1).4.王文涛,谢水波: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5.程样国,舒涛,韩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2005(5)6.吴明永: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长江师范学院学报[J].2007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太在篇章上做文章,过多过细地分析文本而忽略重点语句的教学。

对策:教师应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吃透文本的重难点,结合文本所在单元,备课时较系统地归纳出单元训练重点,有指向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实践性环节上设计可以更充分一些,可以让学生通过课文,联系生活中看到的人、事、物,来做一定的迁移,还可以和写作指导结合得更紧密一些,这样就使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更加充分。

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夹竹桃》这篇文章,有两个出彩的地方。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有几个句子是概括地写:“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写夹竹桃在春、夏、秋三季的形象,老师让学生通过概括的语句调动想象,让学生自己来描绘想象得到的画面,并且反复朗读,加强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又如幻想的一段,让学生用模仿的句式来造句,如果能多花点力气,多花点时间,如果老师不给学生点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普通事物中发现其美妙的意趣,也是可以的。

问题2:问题的提出有的过于繁琐,有的偏离语文。

对策:一篇文章问题不易过多,过细。应设计围绕一个大问题逐步深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递进似地悟出教师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提出好的、到位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好,那要看问题解决的实质是什么?语文的问题不能是单纯的追求“非语文的(如科学常识、道德伦理、历史地理等)”,如果产生了“非语文”的问题,允许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为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服务。在问题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渗透的关系,相互依托。有时我们提出一些问题,学生无法解决。冲着这一点,就可以说明备课不够充分,学生的学习底细摸得不够清楚,或许从另个方面说明教师的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已迫在眉睫。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所以学生可能会出现许多意外的问题,也就是说与本课的教学无关,教师要注意掌握分寸,实在不需要解决的,教师要艺术性避开,但不要伤害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解决,又无关紧要的问题,教师要掌握火候,不要占据大量的时间。语文课决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解决的教学。

问题3:教学目标不清晰,导致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教师应该思考,语文有没有引领性的问题?应该是有。其理由,语文是课程,语文教学的阅读与我们平时自由阅读不一样,尽管有人呼吁阅读的自由化,但在教育领域实现不了,教育的功能是培育人和教育人,它是有一定政治色彩的,有一定目的性的,否则我们不能称为教育。这样来看,语文有引领性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引领性问题?大的方面说是课程标准强调的,小的方面说是教材编排的意图,那么教师建构的问题首先挖掘教材的意图——生成问题的目标是三维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这些都是统领性问题,但在具体的课文中各有侧重。

对策:不管哪一节语文课,我们都应该抓住关键的问题,围绕一个中心,定准一个基调,升华一种情感„„把“语文”的东西交给学生。这应该才是语文教学的“根”。因此教师应该加深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问题4:课内所学与课外积累发展非常不平衡,课外积累几乎成为一个空白。

对策:我们知道,学生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是课内课外二者的有机结合。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一定要在学生的心中渗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多读书,多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有了阅读的广度,才会有阅读的深度,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维,创造性思维。因此每位语文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步骤、分层次地引领学生大量阅读。

问题5:课堂教学偏离了语文学科教育的特点

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司马光》、《称象》、《亡羊补牢》等课文时,往往在初读课文认认生字后,就抓住文中的创新思维训练点,让学生离开课文漫无边际地想象,寻找乌鸦喝水、司马光救人、曹冲称象及亡羊人补墙的新奇办法,把对课文文字、重点词句、整体内容、思想意义、思考与感悟轻易放过,这样既使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知识基础,又窄化了课程目标,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对策: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心中装着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否则教学是失败的。为此教师一定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为主要目标,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在40分钟里要做对提高学生素养最有价值的事,要加强基本训练,不能把朗读、背诵、写字、听写、巩固、练习都放到课外,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识字、阅读基本任务展开。

问题6:学习方法的形式化,降低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新课程倡导自己、合作、探究。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协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关系,针对不同的内容、要求和具体情况,利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但在听课时发现,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无论什么情况都在课堂上摆“小饭桌”,盲目地进行泛泛的合作探究,结果既使学生在课堂上转来转去,相互影响,不利于学生自主深入地学习和思考,又浪费了教学时间,弱化了学生自我认识基本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过程,影响了课程主要目标的达成。

对策:课堂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要因具体内容而定,对凡要求感知积累的简单内容,宜采取自由默读、背诵等自我感受的学习方式学习;对具有多元思维趋向、利于结合不同生活体验形成独特感受,培养思维个性的内容,宜让学生分别独立体验、思考、再当众展示不同的思维结果,引发多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学习方式;对疑难的重点内容,则宜借助一些辅助手段或采用合作探究方式共同学习交流,以相互启发,加深理解形成共识,突破疑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7:课堂教学中拓展的随意性

有效的课后拓展不仅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把拓展变成课堂教学的点缀,出现了拓展的随意性、形式化。如一教师在教《军神》一课时,学习感悟课文后,让学生说说“刘伯承在手术台上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用手紧紧抓住身子底下的白垫单,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殊不知,什么语言能表达这位将军的坚强意志?一位教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说邱少云壮烈牺牲了,但赢得了胜利,在当今“见义智为”的时代,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话要说呢?这样的拓展严重的脱离了教学目标,是失败的。

对策:有效的课堂教学拓展要结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拓展模式。如果选择问题思考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课后思考方面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作业模式,那么重点设计在作业设计安排方面应采用哪种方式和方法;如果选择问题探究模式,那么重点考虑在问题探究活动设计与安排方面采用哪些方式与方法,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拓展模式,由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需求创新性地选择和确定。

问题8:多媒体手段的滥用取代学生对文本的解读

对策:认清多媒体手段使用的意义:它能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传输快,清晰度高的特点,用它来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只能是辅助,不能取代。

问题9:重阅读教学轻识字教学

对策: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识字写字的训练,从低年级的握笔姿势、坐姿、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入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进书写知识,加强写字训练。

问题11:对新课标准解读过于绝对化

例如新课标中对中年级阶段教学不再提“分段、归纳段意”,有的教师就绝对地服从,不加以自已的理解,无论什么样的课文,一律不采用分段的讲解方法。其实,有些文章学生在初读时的分段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梳理的。

对策: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行动准则,但理论应是服务于实践,教师就根据学生的学情,课文的特点合理地使用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优化要。

一、汉语拼音教学

(一)存在问题

汉语拼音的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学中要求学生熟练地拼读音节,强调背诵默写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表,直呼音节。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分开,教学方法单

一、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被动接受学习,教学耗时长,效果差。

(二)对策

1、降低教学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与1993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以下简称“教学大纲”)中的要求相比,汉语拼音教学不再要求背诵与默写,也不再要求直呼音节,把“熟练拼读音节”改为“准确拼读音节”。所以,我们教学时要熟读课标,降低拼音教学要求,减轻学生负担。

2、拼音教学与识字教学相结合。与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把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放在“识字与写字”中,不再单列出来,规定汉语拼音的功能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查字典,是认读汉字的工具,是儿童识字的“拐棍”。因此,拼音教学离不开识字,只有在识字中,学生才能充分体会到拼音的作用,激发学习拼音的兴趣。也只有充分利用汉语拼音与识字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在识字中巩固汉语拼音,让学生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练习,从低段学生的“准确拼读”达到中高段学生的“熟练拼读”,从而实现“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目标。

3、教学方法力求灵活多样。根据低段学生年龄特征和本班学生特点,充分运用课内外教学资源,在有趣味的娱乐活动中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根本,采用各种教学策略,省时高效完成拼音教学任务。

二、识字教学

(一)存在问题

识字教学方式强调以课堂为中心,忽视学生自主识字,通常以记、读、背、写为主,课后很少引导学生实践、积累汉字,学生学习汉字回生率高,识字远离生活,“会认”的字和“学会”的字一视同仁,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和学习负担,让学生感到学习汉字很困难,枯燥无味,缺乏情趣,学生参与教学兴趣不高。

(二)对策

1、“学会”的字和“会认”的字分层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要求在这个年龄段多认少写,具体要求认识1600-1800个常用汉字,其中800-1000个会写。提出了“学会”和“会认”两种不同的要求,“学会”的字要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正确书写。而“会认”的字只要读准字音,不抄写、不默写。所以,在教学时要转变以往固有的识字教学观念,即教学大纲对识字的要求,“学会”的字和“会认”的字不能以同一标准教学,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和负担。

2、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时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必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教学时须遵循“三个规律”:遵循汉字构字规律、遵循儿童识字认知规律、遵循识字教学规律。根据这些规律,我大至归纳了以下识字方法:数笔画识记法,部件分解法,字形分析法,比较识记法,猜谜识记法,儿歌识记法,熟字带生字法,偏旁识字法,看图识字法,编故事识字法,联系生活识字法等。

3、强化生字的巩固。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规律进行测试时发现:第一天学的知识,第二天保持率为33.3%,第三天为27.8%,第六天保持率降到25.4%,其遗忘规律是从快到慢过渡的。这就提示我们要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生字,巩固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课堂上以多种形式呈现要识记的字。心理学研究表明:复现形式越多越新,识记的效果越好。教师在教学时相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已学生字多次出现,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过到巩固识字的目标。(2)在课内外阅读中巩固要识记的字。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原来教学大纲规定的1250个增加到1600-1800个,恢复到建国以来低年级最高的识字量,其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提前阅读,学生同时也在阅读中巩固识字。(3)在现实生活中巩固要识记的字。现实生活有许多学生识字的学习资源,如校园内黑板报、名人名言、宣传栏,电视的字幕、街上的广告牌、门上的对联、同学老师的姓名等,只要培养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这些亦可当作学生巩固识字的课堂。

三、阅读教学(一)存在问题

阅读教学是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主要教学形式,是教师教学观念、教学风格、教学行为的具体体现。但目前课堂上基本上是教师问,学生答(且很多是无效问题);教学目标的制定脱离学生实际,还不能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出发,而是从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出发,甚至于直接照搬教参书上的目标;学生阅读量小,教师忽视学生积累等。

(二)对策

1、转变教学观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走出“满堂灌-满堂问”的怪圈。应让学生通过与教师对话、与学习伙伴对话、与文本对话等多种形式,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学会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2、联系实际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支配着教学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目标即是指挥棒,所以制定教学目标犹为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课堂目标时首先熟读课程标准,特别是本阶段目标,要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只有清楚上位目标是什么,才能做好下位目标的基本定位。其次,了解本班学生实际,重点是分析学习者的起点能力。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按照学生的已有水平和实际情况,单纯按教学参考书上的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其教学必然是盲目的、无效的。再次,目标的制定要具有一定弹性,要适应学生多方面的需要。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制定一个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班级教学又始终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来开展。因此,应确定教学目标的最低下限,并使目标在一定的幅度内波动。

3、重视积累,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重视阅读,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学好语文的金钥匙,语文教学效率就会迅速提高。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量达4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达145万字以上,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这些要求在我县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远远没有达到。所以,我们要在重视课内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仅只是为了多读几本书,增加阅读量,重要的还在于通过阅读掌握自学和积累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口语交际教学

(一)存在问题

学生的心理障碍影响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有些学生因为从小胆子就小,或已经有了自卑的心理定势,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有些学生是因为自尊心太强,担心答错了别人笑话,不敢交流。课堂教学中缺少运用口语进行交际的情境,激发不了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忽视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二)对策

1、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谈话氛围。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鼓励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生动的、活泼的、有趣的言语交际过程,这样的教学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前提下,解放学生的思想,打消学生顾虑,畅所欲言。其次,建立一种真诚、理解的朋友关系,增强学生的安全感。

2、创设真实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教师教学时要根据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依据教学内容,尽量模拟社会生活中交际的实际创设情境,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口语交际,无拘无束地自由表达,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既是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环节,也是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途径。

3、重视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所以,在学生的交际活动中,倾听与表达同样不容忽视。教师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训练学生倾听能力,如复述、转述他人话语,归纳、总结他人语意等。

五、习作教学

(一)存在问题

从学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怕写作文,习作时感觉无话可写,结果形成“编”作文现象。从教师习作教学情况来看,习作指导与讲评实效性不强。

(二)对策

1、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我认为,文章应是在生活中想说时才写的,是心声的表露。只有当有真情可表、有真感可发时,作文才是需要。我们进行每一次习作教学时,都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生活积累,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望,使学生想写、有东西可写。这既是教师习作教学时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2、提倡学生自由表达。课程标准在习作要求上淡化了文体,提倡自由表达,在习作教学时,我们要改革作文“命题”,不要用题目去为难学生,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命题”成为学生作文的“诱因”,“我手写我心”特别是低中年级更应鼓励自由表达,不受文体、篇章的束缚,有创意地进行习作。

3、注重发挥批改和讲评的诊断与激励功能。要用素质教育的评价观,用热情洋溢的话语鼓励学生,让他们从教师的赞赏话语中得到满足,激发他们下次写话的欲望。同时,教师的评价要客观、真诚,武汉一位语文老师用铅笔书写学生习作评语,告诉学生:“你觉得老师说得不当的可以修改,认为老师写错了的,可以把评语擦去,自己重写。”这样的评价态度,会有哪个学生不喜欢?又会有哪个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老师指导的习作?另外,批改和讲评可以是教师行为,也可以是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评价的能力,增强学生习作自信心。

综上所述是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除了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尚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靠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钻研、不断完善、不断努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对策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所占的课时多,教师花费的心血大,然而,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著名教授杨再隋指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虚、闹、杂、偏”四大重症,著名小学语文专家崔峦痛批语文教学患上“夜盲症、多动症、高热病、浮肿病”①。所以有必要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低效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

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教育外部的,社会的原因,也有教育内部的,自身的原因。内因是起主要作用的,我们不能总是怨天尤人,要多从自身找找原因。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虚泛性、被动性、模糊性”是影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的主要原因。

(一)缺乏科学理论引领,教学具有盲目性

思想引领行动,理论指导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的学科定位不明,师生关系失衡,学习方式偏执,文本解读随意,教学天马行空,拓展泛滥成灾等问题,主要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主要是语文教学缺乏科学发展观的引领,缺乏辩证思维。一些教师以一切绝对化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方式思考问题,使阅读教学的改革从一个极端偏向另一个极端,矫枉过正。比如,以往忽视人文性,而今加强人文性,而又忽视了工具性;以往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被动,而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又不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往忽视其他课程资源,而今重视各种课程资源的引进,又忽视了文本;以往每篇课文都要分段,归纳段义、中心思想,而今完全看不到教师引导学生分段和归纳段意了。有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就像天上的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一线教师无所适从。

(二)教学目标不易确立,教学具有随意性

制定明确、恰当、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时常出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不认真研究教学内容,解读文本,没有经过自己的内化和吸收;二是仅从教的角度出发考虑教学,不能把学生的实际当作重要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不考虑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四是制定的目标没有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顾此失彼。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晏子使楚》(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时,确立的教学目标是:①理解晏子是怎么反驳楚王的;②进一步体会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辩的口才;③从晏子的言行感受他的品质。这三个目标都是体现本课的人文感悟的,停留在对文本的内容理解,忽视了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不全面,不准确的。

“数学学科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造成教师教学目标不全面,不准确的原因,主要是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地提出了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各年段的学习目标,但具体到每一册教材,每一组课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就不甚明确具体,全靠教师个人盲人摸象。每一篇课文教什么,不教什么,练什么,不练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多教少,教深教浅,都由教师自己掌控②。由于不易把握,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师只会盲目照搬、照抄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

(三)语言训练不够扎实,教学具有虚泛性

教师对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特征把握不准,常常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语文分析课、语文常识课、语文练习课等,训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训练内容贪多求全,不能突出重点;训练只是少数尖子生的表演,不能引导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训练只注重结果,不重视优化训练的过程;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训练割裂开来;不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形式主义较多而语言文字训练并不扎实。

(四)教师讲解提问太多,教学具有被动性

课堂上教师为主宰,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讲得太多,面面俱到,生怕有哪个生字、词语、句子没有讲到,学生考试做不出来;教师问得太多,提问过于繁琐,缺乏针对性、启发性,由于教师讲解、提问的时间太多,学生自己读书、揣摩、思考交流的时间少,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更少。一位教师执教《养花》,一堂课提了96个问题,教师讲文占了课堂的大半时间,学生忙于应对。

(五)评价没有明确标准,评价具有模糊性

评价阅读课目前尚无科学的量化标准,主要是看印象,看评课人的身份和地位,如果是一个权威人士说这节课好,那就是一节好课。

二、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主要对策 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出路在哪里?问题是多方造成的,解决问题也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一)辩证指导,科学发展

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阅读教学的问题,不迷信专家,不盲从权威,不照搬名师,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对古今中外的阅读教学的经验,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取其糟粕。要加强阅读教学的各个专题研究,使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真正走进课堂,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要勇于创新,不断更新理念,改变思路。只有改变阅读教学的思路,阅读教学才有出路。例如,我们要从只“关注教”转向不仅关注教,更关注学;要从“教语文就是教课文”、“阅读教学就是分析内容”转向“教材只是个例子”,“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运用”等。

(二)目标引领,有的放矢 如何来确定教学目标,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建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七个目标体系。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从纵向来看可以分为七级,即总目标、年段目标、年级目标、每册教材目标、单元目标、每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而课时目标是教学的立足点,因此,必须把各级目标有机渗透到每一课时中去。④因此,教师备课,要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认真分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及特点,把课文放大单元中、放到整册教材中,甚至整个年级、年段中去考虑,从语文学习的知识,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基本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的熏陶、升华等多方面考虑。此外,目标的设定必须全面了解熟悉学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目标再好,也是空中楼阁。

有了教学目标,教师明确了自己教什么,学生知道了自己学什么,评价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就有了依据。

(三)强化训练,重在运用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文本的阅读和相关形式的作业练习,促使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和“迁移语言”,达到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所以训练对于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⑤。强化语言训练,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1.要突出读和背的训练。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手段。读书琅琅上口,熟读成诵,运用时就能脱口而出。背诵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有效方法,学习语言必须记忆,要让学生多读、多背一些名家名篇。

2.读写结合,读中学写。要提倡学生“说课”—说内容、说语言、说认识、说体会、说感悟;提倡学生“写课”—写内容、写要点、写心得、写真情。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要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原则,加强小练笔。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仿写、改写、扩写、续写等练笔实践。教了《晏子使楚》之后,让学生夸夸晏大夫。教了老舍先生的《猫》一文后,仿照教材了“说他„„吧„„可是„„”的句式,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动物,写一段话。

3.要重视语言积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方式很多。可以采用朗读、默读、背诵、复述、听写、读写结合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熟记语言材料,把课文的语言尽可能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写观察笔记积累写作的素材;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技巧;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4.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造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读、思、议,围绕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质疑、讨论。

(四)点拨引导,自主探究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要克服当前阅读教学教师繁琐的讲解分析、提问解答现象,必须引导教师“精讲善问”,把教师的点拨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课堂上遵循“三不讲”原则,即“凡学生自己看书能懂,不教;凡看书不懂但自己想想能够弄懂,不教;想想也不懂但经过学生之间讨论能弄懂,也不教”。

要放手让学生自学,落实“先学后教”。先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达成教学目标,并存疑。教师在让学生先学时应当提出学生学习的要求,应给足时间,否则,就会使学生无的放矢地学,走过场。先学要明确“四个要求”:即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教师通过对学生先学的检查,就可以确定自己的教了,后教之教应当是教学生先学中的疑难或问题,教师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主导而不是主宰课堂。教师的主导体现在指导、引导、诱导、辅导。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把握目标、优化教法、营造氛围、引领感悟、破解难点、梳理质疑、调控节奏、启发小结、适度拓展等方面。

(五)全面评价,正确引领

如何评价阅读课的教学效果,我认为重点要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关注效果。从评优课主要评教师怎样教转向重点评学生怎样学,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一方面来,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评课的时候,应该听听学生的声音,至少应该包含学生的评价。

教学效果是检验课堂教学的重要尺度。课堂上学生自我探究,90%以上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课就是好课,否则,教师讲得再好,形式再美也不是好课。

总之,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前提是理论要先行,一定要建立科学的阅读教学理论体系;关键是教学目标要定准,特别是应当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核心是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高语言训练的实效性;重点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全面科学地评价阅读教学的效果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保障机制。

一、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好每一堂课,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职业要求,但现实并非如此。有的因为某种原因,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用心去上好课;有的因为不知道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上岗不久的新教师、非本学科毕业的兼职教师多是如此),面对上好每一堂课的要求束手无策;有的因为自身的素质能力有限,对新课程不适应或力不从心而上不好课,等等。

1.课堂预设形同虚设。

有效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基础。课堂预设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有效备课的基础上的,但由于现在一些学校过分地强调集体备课和格式化备课,使得一部分教师在共享资源的同时,放弃了有思考、有特点的个性化备课,导致课堂预设与实际教学情景相差甚远,难以达到有效生成。

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预设的有效性,要预设有效,教师就不能“一厢情愿”,必须以生为本,首先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能水平出发进行预设,在研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能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其次要从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预设,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与教学要求,既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与要求,又要突出教学重点,不要让一堂课承担太多的任务与要求;再次要从教师自身的教艺特长和课的基本类型出发进行预设,使课堂教学更具特色和个性化。

2.教学目标雾里看花。

例如:有一位教师上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其教学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请学生讲述自己所知道的西藏,由此引入课题;让学生分小组学习:一人朗读,众人找出易写错、读错或不明其意的字词;请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修路中遇到的困难和建设者克服困难的办法,其中穿插对一些重点词语的解析。

整堂课下来,给人的感觉是:“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教学要求,你不能说没有,都有那么一点体现,但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本堂课着重要解决的或提高的是什么不够明确。

虽然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就具体一堂课而言,教学目标可以有多维,同一维度上也可有若干个目标,但主要目标不能过多,否则就等于没有目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大打折扣。

3.教学重点凸现不够。

什么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应是基本概念、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学科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它是教学设计的必备要素之一,也是课堂重点讲解、练习的内容之一。重点是连贯全局、带动全面,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比较突出的内容,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重点除知识重点外,还有技能、方法的重点。知识内容的重点,一般而言就是教学的重点。但具体落实到一堂课,一篇课文,一节内容,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重点应该会有所差异。听课中主要发现三个问题:一是没有重点;二是不同的学生重点相同;三是重点不落实。

4.教学内容照本宣科。

在调研听课中,发现有许多教师“教材二次开发”的能力比较弱,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不能整合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间的有关知识,教学内容脉络不清,纲目不明,只是依据教科书上显性内容照本宣读(讲),上课变成了教材内容的解读(或宣讲)。

例如,一位教师上五年级的科学《维护生态平衡》一课时,除开始时,由复习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等引入新课,接下来便是课文内容的逐段解读,连提问也是课本上的思考题。

实际上,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是有区别的。教材内容是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但不是惟一的依据。要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至少要经过这样几方面的处理:一是充分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教材的隐性内容通常包含在图示中、实验中、习题中、思考题中,但往往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二是对教材的显性内容与隐性内容进行梳理、整合。三是根据学生的知能实际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5.教学手段墨守成规。

主要表现在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一是许多教师只在公开教学中使用,平时的常态课很少使用甚至不用。一次,在2所学校连续听6位不同学科的教师的课,结果没有一位教师使用多媒体;二是运用的时机把握不好;三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够。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必须要会用,而且要能经常使用并运用自如。当然,现代教育技术及各种教学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是为学科教学服务的,具体地讲就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掌握知识技能服务的,因此不能随便用,要有机、有序、有度地运用。

6.教学过程重教轻学。

一方面,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过“火”,给人以装腔作势、作“秀”的感觉。另一方面,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还是采用“过去式”教学,即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实践操作;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活动、教师评价的模式。而且,教师的注意力、观察对象只集中在少数几个学生身上,不能有效地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就是学生的随堂练习多数也是“信手拈来”,设计不精。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思考

1.优化备课环节,提高课堂预设的针对性。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新课程实施后,一度强调集体备课,其目的是集思广益,通过资源共享,帮助一部分教师能深刻理解课标理念,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有效进行课堂预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集体备课特别是过分强调后,也显现出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负面影响:一是导致部分教师失去了主动“学习、研究、思考”的动力;二是使教师的备课因格式化、程式化,而变成为一种“形式”;三是影响了课堂预设的针对性,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要强化备课管理,做到集体备课与独立备课相结合,以独立备课为主;格式化备课与个性化备课相结合,以个性化备课为宜;常态化备课与研究性备课相结合,以研究性备课为重。要强调备课的针对性、指导性、预设性,充分发挥备课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

2.研读课标教材,准确把握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

从调研的情况看,普通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包括新分配的师范类毕业生对新课标的内容、要求不熟悉;二是对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方法理解不到位;三是对教材体系不熟悉,对有关课程内容的地位与作用不甚明了。所以,为了进一步推进与深化课程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有考核地组织教师进行课标和教材的再研读,把它作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有效发展的重要举措。

3.制定教学范式,保证学科教学的基本质量。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方。虽然新课标对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已不像从前那么强调,但不强调不等于不要。要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在总结经验、汲取精华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完善适合自己学校的课堂教学常规与范式,使广大教师不但明确上好一堂课应包含哪几个步骤、基本环节;评价一堂课优劣的基本标准是什么,还要让教师自觉地、严格地按照常规与范式去做,使课堂教学的基本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

4.强化技能训练,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基本能力。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清概念讲明原理,使复杂的方法简单化等等,都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技艺。一方面,现在师范院校变成综合性大学后,师范教育的“师范性”被弱化,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被忽视,导致新教师上岗的“入格”准备不充分,难以适应;另一方面,随着以数码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涌现,“老”教师也显得不适应,也需要有一个学习、熟练的过程;再有像科学这样的课程,由于缺乏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一些教师在课堂上难以规范地独立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课堂实验,所以教学微格技能的培训应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之一。

5.重视课堂评价,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评价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风向标。学校和教研部门在运用评价时,要防止二个倾向:一是用优质课、比赛的标准、要求来评价教师常态课的质量;二是评价标准程式化,不分学科、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师自身素质机械地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要“以评促建”,通过评价,促使学校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教学过程”管理的规章制度;要“以评促改”,通过评价,促使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要“以评促学”,通过评价,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不断凸现,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要“以评促优”,通过评价,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范式、课堂常规达成共识,为广大教师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好课标准,从而使多数课堂的教学更有效。

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提问设计有一定的技巧性。精当的提问,可以起到疏导作用,使智慧之水源源而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健康发展。反之,则会把智慧之源堵塞,当然不能“开其意,达其辞”,学生智能的发展也必然受到阻碍。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向学生提问呢?下面谈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提问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相信某种结论。”而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体现该思想的重要手段。如果课堂提问能使学生乐意求知,甚至乐此不疲,那么他们获取知识的进境就不可估量。

如《开国大典》一课,没有什么所谓的优美语言和惊人的句段。因此,要想把课文讲得生动感人,可以通过那些普通而闪光的词语,进行兴趣提问。我在讲这篇课文时,有意将“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这句话中的 “直奔”换成“走向”,板书在黑板上,要求学生分析这句话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始,很多学生认为这么平常的语句,有什么值得深究?后来有一位同学发现黑板上写的不同,就举手提问:“老师,黑板上这句话换了一个词,应该是‘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这个提问,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于是,我就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大家认真辨析“直奔”“走向”的含义。通过辨析,大家一致认为,“直奔”比“走向”好,“走向”是指人们有目的的,但却是漫不经心的,而“直奔”却可以体现人们激动急切的心情。

二、提问要注意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师必须明确提问不等于随意发问,也不能为提问而提问。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它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唱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造思维的火花自然就迸发出来了。总之,课堂提问要问得恰当、巧妙,切中要害,即要突出知识的重点,又要有条理,一环扣一环,这就要我们平时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及学生的心理。广泛吸取各方面教学经验及优良教学方法,兼收并蓄,博众取长,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课堂提问,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下载论当前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情况及对策(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当前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情况及对策(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最终版)

    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太在篇章上做文章,过多过细地分析文本而忽略重点语句的教学。 对策:教师应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吃透文本的重难点,结合文本所在单元,备课时较系统地......

    论当前国际形势中国形势对策

    论世界及我国当前的形式及对策 摘要:世界变革及目前国际形势及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中国在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下的机遇及挑战,以及相关对策。 二战结束以后,建立了以苏美为......

    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麦积区渭南初中 刘建兰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农村的语文教学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下面我就阅读、写作、听说三个方面存在......

    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五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1:太在篇章上做文章,过多过细地分析文本而忽略重点语句的教学。 对策:教师应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吃透文本的重难点,结合文本所在单元,备课时较......

    当前农村土地承包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土地承包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汤原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孟伟 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出现了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矛盾与纠......

    当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中小企业数量的递增和规模的扩大,中小企业已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现状。通过分析中小......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我校是一所成立时间不到三年的县城初中,教师是分三年在全县公开招考的有三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教师们的学科知识是过硬的、扎实的,教师们的敬......

    高师学科教学论中 “教学论”的弱化及扭转对策

    摘要:作为师范院校的特色学科的学科教学论在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实践中,已暴露出教学论弱化的迹象:侧重学科导致 教育 学基础 理论 弱化;经验论导致教育教学实践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