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金铜仙人辞汉歌

时间:2019-05-15 01:1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案例金铜仙人辞汉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案例金铜仙人辞汉歌》。

第一篇:教学案例金铜仙人辞汉歌

《金铜仙人辞汉歌》教学案例

养正中学 廖尾华 电话:*** 案例背景:《金铜仙人辞汉歌》这首诗选自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鉴赏》中的第三单元,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代表诗作。唐代诗歌有很多座高峰,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但大多数学生对“诗鬼”李贺却不甚了解,有的听过诗鬼之名,有的甚至连“诗鬼”是谁都不清楚,更不用说了解李贺为什么被称为“诗鬼”了。为了填补学生的这方面空白,我特地选了这首诗作为公开课的课题,试图通过这首诗促使同学品析李贺的诗风,从而逐渐了解李贺,走进李贺。因此,我的这堂课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李贺的生平及其思想意识。2.体会李贺诗歌奇崛幽峭、秾丽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3.把握诗歌奇特的比喻和拟人的表现手法。其中第二点是本堂课的难点,高一的学生对于诗人语言风格的把握能力还比较弱,可能不能准确地归纳出诗作的这一特点。

另外古诗教学必须强调诵读法,但古诗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障碍,有些同学因无法读懂诗作而缺乏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这堂课主要以课堂谈论的方式为主,同时借助多媒体来丰富课堂内容,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新课

名句导入:“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哪里?(点拨:李贺)

唐代是诗歌的海洋,在璀璨的诗坛上,有几颗不朽的巨星永远闪烁,比如(学生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其中李白和杜甫分别代表了两座文学创作的高峰,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他们分别被后世尊称为“诗仙”、“诗圣”。那么,李白为什么被称为“诗仙”呢?(点拨:相貌清奇,谓之谪仙人;诗歌清俊飘逸)。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呢?(点拨:尊圣人之道,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情怀)。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李贺,被后世人称为“诗鬼”,他为什么被称为“诗鬼”呢?“鬼”在哪里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李贺,走进他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展示多媒体)。

二、作者介绍:(多媒体展示)

李贺(公元790—816)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字长吉,又称“李昌谷”。李贺做诗想象独特,构思奇诡,是继屈原、李白之后浪漫主义诗歌又一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长吉体”(或“昌谷体”)。李贺为唐宗室之后,自幼家贫,却才华横溢,有“少年心事拿当云”的壮志,他七岁时,就以诗歌之制名动京华。但由于他父亲名“晋肃”,“晋”与“进士”的“进”谐音,因此朝廷 不许他参加科举考试,后韩愈上文为他辩解,也未获成功。李贺一生抑郁不得志,只做过一个奉礼郎的小官,终年二十七岁。其诗作中《李凭箜篌引》、《秋来》、《马诗二十三首》《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皆著名,他为人文思敏捷,诗作在语言上十分讲究,修辞手法极其多样,后人称其为诗鬼。,三、诵读品析: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放声自由诵读一遍,自己要发挥想象,进入诗歌的画面里。

2、尝试性美读,下面请同学们先尝试一下,揣摩朗读技巧,尽可能读出美来。

(学生诵读可能出现的问题:对诗歌比较生疏,感情表达普遍不到位,没有通过低沉的音调和悠长的语气读出诗歌的意境来。教师针对这些问题适当点评)

3、听录音范读,对比感悟

4、听过之后,“趁热打铁”,让学生齐读一遍,以深化内心的情感体验。

(品析:情感基调:悲凉。结合“并序”及背景理解诗中作者的情感: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悲。诗中带有一股阴郁之气。)

四、再读诗歌,展开讨论

讨论:本诗风格独特,请从诗歌语言的角度谈谈诗中的“鬼”气。

教师引导:请你以研究的形式、欣赏的眼光,去分析、去感悟、去发现。请大家记住三句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学生研读鉴赏)

五、互相交流,共同提升

(小组交流后)引导:现在,请各组组长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的研读成果。

研读成果摘录:

“悬”: 一“悬”字巧妙地化无形为有形,妙趣横生,又与后一句写“土花”相对应。

“酸”:让无色无味的风,具有可以感知的味道,让人瞬间即能体味那一刻的酸楚之意。

“射”:将无形无质的风实体化了,并且这个字冷峭,尖锐,具有锋利的力度。“衰”“独”“远”(略)

“土花”: 一者花开土中,二者此花有“土”味,三者寓含汉宫皆成土灰之意。“铅泪”: 比喻奇妙非凡,既写出金铜仙人的“人性”,又点出它的“物性”;“铅”色调暗沉

“衰兰”: 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用衰兰的愁映衬金铜仙人的愁,亦即作者本人的愁。“汉月”: 汉月此语十分巧妙,望月之思,常常能引人千古忧恨,此诗也不例外。空将汉月出宫门,汉月和唐月,唐月和今日之月,是同一个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正表达了说不尽的家国之思,兴亡之感。

教师小结:李贺在语言运用上的特色:①色彩艳丽,而笔调凄清。②李贺善用通感的方法,把事物系上感情、感觉等,如红曰“笑红”、“冷红’。③遣词造句,力避陈言,语羞雷同,另创新词。这些语言特色使他的诗歌呈现出奇峭幽冷的面貌。

七、教师总结: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遣词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错落而又整饬绵密。这确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

八、作业布置:

1、司马光以为“天若有情天亦老”奇绝无对,请你尝试对出下句。

2、阅读李贺其它诗作,思考:同是浪漫主义诗人,李贺和屈原、李白之间有何不同?

附:板书设计

李白:清俊飘逸

杜甫:忧国忧民

情感:阴郁

阴气

李贺:

语言:奇峭幽冷

鬼气

案例分析:这节公开课上完后,课是上得热闹,却也留下了些遗憾。以下我就结合听课老师的评述简要谈谈这堂课的得与失。首先我选这个课题主要是想填补学生关于“诗鬼”李贺的空白,所以导入的设计紧抓住“鬼”字,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堂气氛活跃而轻松。其次,本堂课遵循诗歌教学的规律,注重诵读能力的培养,本节课通过学生自读、指名朗诵、听名家诵读、集体朗诵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诵读感悟能力。再次,诗歌重品析,所以本课主要从情感和语言两个角度分析李贺诗歌的特点,教师简要分析诗歌中带阴暗色彩的情感,由学生自主研讨并总结诗歌语言特色,教学思路清晰,主次分明。的确,这堂公开课我上得很顺,也不乏亮点,但还是留下了不小的遗憾。如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诗歌的语言特色没时间展开分析,只能课后由学生自己拓展提升。也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发言时间较少,对李贺诗歌的风格体味还不够深入。在时间的驾驭上,我的确做的不够。又如,自己手头掌握的材料很多,但在最初的准备当中,还不善于大胆取舍,以致在试讲过程中,教学重点不够突出。追求课堂讲解的面面俱到,可能是我们年轻教师的通病。其实老话说得好,“过犹不及”,太多的“重点”等于没有重点。所以要上好一堂课,教学内容的取舍是关键!

我的另一个深刻感触是:课前的预设工作还不够。现在想想,从一首诗去归纳一位诗人的风格特色,难度确实比较大。课前应印发一些李贺的代表诗作,增加学生对李贺感性理解。有这些课前准备工作,上起这堂课来,效果可能会更理想,学生对李贺的了解会更全面、更深入。

总的说来,一堂课,不论是什么科目,不论是什么课型,上完了总有些收获,也总会留些遗憾,留些空间,让我们思索,让我们改进„„而适时的反思与总结可以迅速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让我们走得更远„„

第二篇:《金铜仙人辞汉歌》全诗翻译赏析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意:枯衰的兰草为远客送别,在通向咸阳的古道。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

出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贺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致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注释】

⑴魏明帝:名曹叡,曹操之孙。青龙元年:旧本又作九年,然魏青龙无九年,显误。元年亦与史不符,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公元237年(魏青龙五年)旧历三月改元为景初元年,徙长安铜人承露盘即在这一年。

⑵宫官:指宦官。牵车:一作“舝车”。舝,同“辖”,车轴头。这里是驾驶的意思。捧露盘仙人:王琦注引《三辅黄图》:“神明台,武帝造,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

⑶潸然泪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注引《汉晋春秋》:“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铜人)或泣,因留于霸城。”

⑷唐诸王孙:李贺是唐宗室之后,故称“唐诸王孙”。

⑸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刘郎:指汉武帝。秋风客:犹言悲秋之人。汉武帝曾作《秋风辞》,有句云:“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⑹“夜闻”句:传说汉武帝的魂魄出入汉宫,有人曾在夜中听到他坐骑的嘶鸣。

⑺桂树悬秋香:八月景象。秋香:指桂花的芳香。

⑻三十六宫:张衡《西京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土花:苔藓。

⑼舝:一作“牵”。千里:言长安汉宫到洛阳魏宫路途之远。

⑽东关:车出长安东门,故云东关。酸风:令人心酸落泪之风。

⑾将:与,伴随。汉月:汉朝时的明月。

⑿君:指汉家君主,特指汉武帝刘彻。铅水:比喻铜人所落的眼泪,含有心情沉重的意思。

⒀衰兰送客:秋兰已老,故称衰兰。客指铜人。咸阳:秦都城名,汉改为渭城县,离长安不远。咸阳道:此指长安城外的道路。

⒁“天若”句:意谓面对如此兴亡盛衰的变化,天若有情,也会因常常伤感而衰老。

⒂独出:一说应作“独去”。

⒃渭城:秦都咸阳,汉改为渭城县,此代指长安。波声:指渭水的波涛声。渭城在渭水北岸。

【参考译文】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像秋风过客匆匆而逝。

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

画栏旁边棵棵桂树,依然散发着深秋的香气。

长安城的三十六宫,如今却是一片苔藓碧绿。

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

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

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

怀念起往日的君主,铜人流下如铅水的泪滴。

枯衰的兰草为远客送别,在通向咸阳的古道。

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

独出长安的盘儿,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

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

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唐元和八年(813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其时,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

此诗写作时间距公元907年唐王朝的覆灭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产生兴亡之感的原因,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境遇来理解、体味。自从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唐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此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赏析:

《金铜仙人辞汉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因病辞职由京师长安赴洛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诗人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来抒发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全诗设想奇特,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词句奇峭,而又妥帖绵密。此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特别是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已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金铜仙人辞汉歌》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此诗所抒发的是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全诗共十二句,大体可分成三个部分。前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汉武帝当日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结果,还是像秋风中的落叶一般,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尽管他在世时威风无比,称得上是一代天骄,可是,“夜闻马嘶晓天迹”,在无穷无尽的历史长河里,他不过是偶然一现的泡影而已。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了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可贵精神。

“夜闻”句承上启下,用夸张的手法显示生命短暂,世事无常。它是上句的补充,使“秋风客”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也为下句展示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作了必要的铺垫。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车马喧阗。此时物是人非,画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飘逸,三十六宫却早空空如也,惨绿色的苔藓布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令人目不忍睹。

以上所写是金铜仙人的“观感”。金铜仙人是汉武帝建造的,矗立在神明台上,“高二十丈,大十围”(《三辅故事》),异常雄伟。魏明帝景初元年(233年),它被拆离汉宫,运往洛阳,后因“重不可致”,而被留在霸城。习凿齿《汉晋春秋》说:“金狄或泣,因留霸城。”李贺故意去掉史书上“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三国志》注引《魏略》)的情节,而将“金狄或泣”的神奇传说加以发挥,并在金铜仙人身上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物和人、历史和现实便融为一体,从而幻化出美丽动人的艺术境界来。

中间四句用拟人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金铜仙人是刘汉王朝由昌盛到衰亡的“见证人”,眼前发生的沧桑巨变早已使他感慨万端,神惨色凄。而自己又被魏官强行拆离汉宫,此时此刻,兴亡的感触和离别的情怀一齐涌上心头。“魏官”二句,从客观上烘托金铜人依依不忍离去的心情。“指千里”言道路遥远。从长安迁往洛阳,千里迢迢,远行之苦加上远离之悲,实在教人不堪忍受。“东关”句言气候恶劣。此时关东霜风凄紧,直射眸子,不仅眼为之“酸”,亦且心为之“酸”。它含有“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的意味,表现出对汉宫、对长安的深切依恋之情。句中“酸”、“射”二字,新奇巧妙而又浑厚凝重。特别是“酸”字,通过金铜仙人的主观感受,把彼时彼地风的尖利、寒冷、惨烈等情形,生动地显现出来。这里,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已完全揉合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

诗人时而正面摹写铜人的神态,时而又从侧面落笔,描绘铜人四周的景物,给它们涂上一层忧伤的色调。两种手法交互运用,使诗意开阖动荡,变幻多姿,而又始终围绕着一个“愁”字,于参差中见整饬,色调统一,题旨鲜明。“魏官”二句,侧重描写客体,“空将”二句则改写主体,用第一人称,直接抒发金铜仙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在魏官的驱使下离别汉宫,作千里之行。伴随着“我”的唯有天上旧时的明月而已。事情发生在三国时期而称月为“汉月”,它抒发的是一种怀旧的感情,正如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所诠释的:“因革之间,万象为之一变,而月体始终不变,仍似旧时,故称‘汉月’。”金铜仙人亲身感受过武帝的爱抚,亲眼看到过当日繁荣昌盛的景象。对于故主,他十分怀念,对于故宫,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而此刻坐在魏官牵引的车子上,渐行渐远,眼前熟悉而又荒凉的宫殿即将隐匿不见,抚今忆昔,不禁潸然泪下。“忆君”句中“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了金铜仙人当时悲痛的形容——泪水涔涔,落地有声。这种感怀旧事、恨别伤离的神情与人无异,是“人性”的表现,而“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的身份相适应,婉曲地显示了他的“物性”。这些巧妙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出金铜仙人这样一个物而人、物而神,独一无二,奇特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末四句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此番离去,正值月冷风凄,城外的“咸阳道”和城内的“三十六宫”一样,呈现出一派萧瑟悲凉的景象。这时送客的唯有路边的“衰兰”,而同行的旧时相识也只有手中的承露盘而已。“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兰花之所以衰枯,不只因为秋风肃杀,对它无情摧残,更是愁苦的情怀直接造成。这里用衰兰的愁映衬金铜仙人的愁,亦即作者本人的愁,它比《开愁歌》中的“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更加婉曲,也更为新奇。

兰花的衰枯是情使之然。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别看苍天日出月没,光景常新,终古不变。假若它有情的话,也照样会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句设想奇伟,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它有力地烘托了金铜仙人(实即作者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意境辽阔高远,感情执着深沉,真是千古名句。

尾联进一步描述金铜仙人恨别伤离的情绪。他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开故都越来越远。这时,望着天空中荒凉的月色,听着那越来越小的渭水流淌声,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渭城”句从对面落笔,用“波声小”反衬出铜人渐渐远去的身影。一方面波声渺远,另一方面,道阻且长。它借助于事物的声音和形态,委婉而深沉地表现出金铜仙人“思悠悠,恨悠悠”的离别情怀,而这正是当日诗人在仕进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境。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遣词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错落而又整饬绵密。这确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在李贺的集子里,也找不出几首类似的作品来。

第三篇: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金铜仙人辞汉歌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

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译文: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像秋风过客匆匆而逝。

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

画栏旁边棵棵桂树,依然散发着深秋的香气。

长安城的三十六宫,如今却是一片苔藓碧绿。

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

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

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

怀念起往日的君主,铜人流下如铅水的泪滴。

枯衰的兰草为远客送别,在通向咸阳的古道。

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

独出长安的盘儿,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

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

注释:

⑴魏明帝:名曹叡,曹操之孙。青龙元年:旧本又作九年,然魏青龙无九年,显误。元年亦与史不符,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公元237年(魏青龙五年)旧历三月改元为景初元年,徙长安铜人承露盘即在这一年。

⑵宫官:指宦官。牵车:一作“舝车”。舝,同“辖”,车轴头。这里是驾驶的意思。捧露盘仙人:王琦注引《三辅黄图》:“神明台,武帝造,上有承露盘,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

⑶潸然泪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注引《汉晋春秋》:“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铜人)或泣,因留于霸城。”

⑷唐诸王孙:李贺是唐宗室之后,故称“唐诸王孙”。

⑸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刘郎:指汉武帝。秋风客:犹言悲秋之人。汉武帝曾作《秋风辞》,有句云:“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⑹“夜闻”句:传说汉武帝的魂魄出入汉宫,有人曾在夜中听到他坐骑的嘶鸣。

⑺桂树悬秋香:八月景象。秋香:指桂花的芳香。

⑻三十六宫:张衡《西京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土花:苔藓。

⑼舝:一作“牵”。千里:言长安汉宫到洛阳魏宫路途之远。

⑽东关:车出长安东门,故云东关。酸风:令人心酸落泪之风。

⑾将:与,伴随。汉月:汉朝时的明月。

⑿君:指汉家君主,特指汉武帝刘彻。铅水:比喻铜人所落的眼泪,含有心情沉重的意思。

⒀衰兰送客:秋兰已老,故称衰兰。客指铜人。咸阳:秦都城名,汉改为渭城县,离长安不远。咸阳道:此指长安城外的道路。

⒁“天若”句:意谓面对如此兴亡盛衰的变化,天若有情,也会因常常伤感而衰老。

⒂独出:一说应作“独去”。

⒃渭城:秦都咸阳,汉改为渭城县,此代指长安。波声:指渭水的波涛声。渭城在渭水北岸。

赏析:

《金铜仙人辞汉歌》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此诗所抒发的是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诗共十二句,大体可分成三个部分。前四句慨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久。汉武帝当日炼丹求仙,梦想长生不老。结果,还是像秋风中的落叶一般,倏然离去,留下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尽管他在世时威风无比,称得上是一代天骄,可是,“夜闻马嘶晓天迹”,在无穷无尽的历史长河里,他不过是偶然一现的泡影而已。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表现了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可贵精神。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四句是第一个层次,借金铜仙人的“观感”慨叹韶华易逝,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为“客”,表现了李贺不羁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精神。中四句为第二个层次,用拟人化手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的酸苦惨凄情态,亡国之痛和移徙之悲跃然纸上。特别是“酸”、“射”两字,把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完全揉和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末四句为第三个层次,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因愁苦而“衰”);“天若”一语,设想奇伟,意境辽远,感情深沉,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双”;末联进一步描述了金铜仙人恨别伤离,不忍离去,而又不能不离去的情怀,感人至深。

“夜闻”句承上启下,用夸张的手法显示生命短暂,世事无常。它是上句的补充,使“秋风客”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也为下句展示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作了必要的铺垫。汉武帝在世时,宫殿内外,车马喧阗。此时物是人非,画栏内高大的桂树依旧花繁叶茂,香气飘逸,三十六宫却早空空如也,惨绿色的苔藓布满各处,荒凉冷落的面貌令人目不忍睹。

以上所写是金铜仙人的“观感”。金铜仙人是汉武帝建造的,矗立在神明台上,“高二十丈,大十围”(《三辅故事》),异常雄伟。公元233年(魏明帝景初元年),它被拆离汉宫,运往洛阳,后因“重不可致”,而被留在霸城。习凿齿《汉晋春秋》说:“帝徙盘,盘拆,声闻数十里,金狄(即铜人)或泣,因留霸城。”李贺故意去掉史书上“铜人重不可致,留于霸城”(《三国志》注引《魏略》)的情节,而将“金狄或泣”的神奇传说加以发挥,并在金铜仙人身上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物和人、历史和现实便融为一体,从而幻化出美丽动人的艺术境界来。

中间四句用拟人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金铜仙人是刘汉王朝由昌盛到衰亡的“见证人”,眼前发生的沧桑巨变早已使他感慨万端,神惨色凄。而自己又被魏官强行拆离汉宫,此时此刻,兴亡的感触和离别的情怀一齐涌上心头。“魏官”二句,从客观上烘托金铜人依依不忍离去的`心情。“指千里”言道路遥远。从长安迁往洛阳,千里迢迢,远行之苦加上远离之悲,实在教人不堪忍受。“东关”句言气候恶劣。此时关东霜风凄紧,直射眸子,不仅眼为之“酸”,亦且心为之“酸”。它含有“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的意味,表现出对汉宫、对长安的深切依恋之情。句中“酸”、“射”二字,新奇巧妙而又浑厚凝重。特别是“酸”字,通过金铜仙人的主观感受,把彼时彼地风的尖利、寒冷、惨烈等情形,生动地显现出来。这里,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已完全揉合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

诗人时而正面摹写铜人的神态,时而又从侧面落笔,描绘铜人四周的景物,给它们涂上一层忧伤的色调。两种手法交互运用,使诗意开阖动荡,变幻多姿,而又始终围绕着一个“愁”字,于参差中见整饬,色调统一,题旨鲜明。“魏官”二句,侧重描写客体,“空将”二句则改写主体,用第一人称,直接抒发金铜仙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在魏官的驱使下离别汉宫,作千里之行。伴随着“我”的唯有天上旧时的明月而已。事情发生在三国时期而称月为“汉月”,它抒发的是一种怀旧的感情,正如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所诠释的:“因革之间,万象为之一变,而月体始终不变,仍似旧时,故称‘汉月’。”金铜仙人亲身感受过武帝的爱抚,亲眼看到过当日繁荣昌盛的景象。对于故主,他十分怀念,对于故宫,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而此刻坐在魏官牵引的车子上,渐行渐远,眼前熟悉而又荒凉的宫殿即将隐匿不见,抚今忆昔,不禁潸然泪下。“忆君”句中“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了金铜仙人当时悲痛的形容——泪水涔涔,落地有声。这种感怀旧事、恨别伤离的神情与人无异,是“人性”的表现,而“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的身份相适应,婉曲地显示了他的“物性”。这些巧妙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出金铜仙人这样一个物而人、物而神,独一无二,奇特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末四句写出城后途中的情景。此番离去,正值月冷风凄,城外的“咸阳道”和城内的“三十六宫”一样,呈现出一派萧瑟悲凉的景象。这时送客的唯有路边的“衰兰”,而同行的旧时相识也只有手中的承露盘而已。“衰兰”一语写形兼写情,而以写情为主。兰花之所以衰枯,不只因为秋风肃杀,对它无情摧残,更是愁苦的情怀直接造成。这里用衰兰的愁映衬金铜仙人的愁,亦即作者本人的愁,它比《开愁歌》中的“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更加婉曲,也更为新奇。

兰花的衰枯是情使之然。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别看苍天日出月没,光景常新,终古不变。假若它有情的话,也照样会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句设想奇伟,司马光称为“奇绝无对”。它有力地烘托了金铜仙人(实即作者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意境辽阔高远,感情执着深沉,真是千古名句。

尾联进一步描述金铜仙人恨别伤离的情绪。他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开故都越来越远。这时,望着天空中荒凉的月色,听着那越来越小的渭水流淌声,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渭城”句从对面落笔,用“波声小”反衬出铜人渐渐远去的身影。一方面波声渺远,另一方面,道阻且长。它借助于事物的声音和形态,委婉而深沉地表现出金铜仙人“思悠悠,恨悠悠”的离别情怀,而这正是当日诗人在仕进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境。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却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遣词造句奇峭而又妥帖,刚柔相济,恨爱互生,参差错落而又整饬绵密。这确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而又诸美同臻的诗作,在李贺的集子里,也找不出几首类似的作品来。

第四篇:归去来兮辞教学案例

《归去来兮辞》教学案例

语文组 蒋利辉

一、确立目标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必修的一篇文章,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两句诗来赞美《归去来兮辞》再恰当不过了。《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欧阳修就曾说过:“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如此推崇,其文自然很值一读,陶渊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归去来兮辞》可以看做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同时,本文虽说是一篇古代的辞赋,但仍可以基本遵循CAEL教学的理念和模式,在教学中努力渗透“听、说、读、写”的主要环节,鉴于此,我确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把握本辞寓情于景、淡远潇洒的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解印去职的原因,体会作者的隐士情怀。

二、落实目标

(一)温故知新,视听导入

朗朗乾坤,谁能挣脱名缰利索的羁绊?滚滚红尘,谁又能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在中国文学史就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官不做,乐居田园,他用自己的心灵书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绝唱,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他是中国著名的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最后他选择了归隐的道路,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本环节设计意图:以大屏幕展示和学生朗读的方式,唤起学生对陶渊明的记忆,自然而然地引出对陶渊明的介绍。

(二)知人论世,评说作者

这一环节先由学生根据预习来自行解决,之后教师补充,一方面介绍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另一方面介绍“辞”这种文体的特征。

本环节的设计在于检测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明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状况了解的越清楚,越便于结合学生特点在课堂中适时做出教学调整,学生说作者的生平,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作者。

(三)以读串文,感知脉络

1、自由朗读

一些不能读准的字音,对照注解,在文中注上音;不懂的词义,对照注释,弄清意思,但不拘泥于词句的翻译,不必读一句译一句,把它当作现代文朗读一样,只在不能通畅处才看注解,把注意力集中到文句的特点,并注意文句所构筑的形象,为再读作铺垫。

2、接力朗读

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注意读的表情、节奏、轻重、缓急,听的同学注意体悟作者的情感,粗略理出文章的层次。

本环节设计意图: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途径,多样化的阅读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其中,生本对话是阅读的起点,师生对话是阅读的激励,生生对话是阅读的碰撞,自我对话是阅读的提升。本环节即采用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全文有整体的了解,为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做铺垫。

(四)合作翻译,书写真情

学生小组合作: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课文(每小组一段)

提示:

1、语言优美凝炼,清新明丽,生动活泼,自然流畅,富于文采,情真意切。

2、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3、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本环节设计意图: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提升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写出优美的田园意境,进一步掌握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隐士情怀。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归纳总结

(1)陶渊明从官场归来,因为官场黑暗,因为自己的思想,也因为自己的梦想,他归来了。(2)他归后有着天伦之乐的幸福,也有涉园外出的快乐,还有读书、弹琴、赋诗的自由,更有一种深沉的思考,有疑惑,有彷徨,也能乐天安命。

(3)千百年来,“兼济天下”规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作为中国第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陶潜果真不想“济世”吗?出仕是文人志士必由的价值取向,每人有独立的人格。历代文人,如李白、苏轼、辛弃疾都曾流露过归隐的心绪,只是陶渊明付诸行动罢了。陶潜晚年作诗,“猛志”一词出现多次,这表明有一股济世的热流贯穿于他的一生,看似恬淡的归隐并不意味着内心惆怅的遁逝。他的归来其实包含了太多的不舍不忍和不甘,但是他为了自己那份遗世独立的品格还是选择了归来。

四、教学反思

进入文言文单元,老师们一直在为一个问题纠结,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言文并重的抒情文,而我们需要像传统教学那样把千古传诵的名篇拆分得七零八落吗?尽管教书多年,却仍然无法逃避文言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挫败感。因此,在讲授这一课前,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适当的改进,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尽量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延伸了课堂内容,营造情感氛围,以情教人,以情动人,尽量把学生带入到陶渊明的情感领地中,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本文内容。同时,小组合作环节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整堂课过程较为流畅,气氛融洽,学生兴趣很高,听课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书写认真。朗读这一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虽然很高,但由于对学生引导不够,使得学生在朗读时有些无所适从,如果这一环节适当控制朗读速度,并事先做好分工,效果会事半功倍。

本节课力争紧靠CAEL考试模式,运用CAEL教学方法,体现CAEL教学理念,但由于这是一篇经典辞赋,文学的底蕴太深厚,所以在一些环节无法充分体现CAEL的魅力,同时由于本人对CAEL的内涵体会不够深入,所以本节课还有许多可以改进和提升之处。

第五篇:汉字字理教学案例

汉字字理教学<搭石>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中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营造了一处处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在词中认,放在句子中读,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把字、词放到语境中学习,既有利于掌握音形义,又易于理解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了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如,在教学“伏”一字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又借助字理结构理解:

师:我们先来看看“伏”,“伏”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弯”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看这个“伏”字,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课件出示字理图)左边—— 生:一个人 师:右边—— 生:一条犬

师:在甲骨文时代,“犬”是人类崇拜的一种象征,弯得是那样恭敬,是那样心甘情愿啊,(课件动画展示“伏”字从甲骨文到篆书到楷书的字理变化过程)我们的祖先就这样造了“伏”字。

师: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个小伙子。(一男生上台深深地弯下身子)

师:(手搭生的肩)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

师:(扶起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家乡的人都习以为常了,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好的年轻人,(问另一位同学)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哪,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指课件文字)——生齐: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因为(指课件文字)——生: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生: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生: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这是课文《搭石》中的一个教学片断。“伏”这个生字,在画面中是一个看似平常,实则富含精神和意味的文眼。学生自读自悟也能粗浅的感受到家乡的人“敬老”,但这种感受浅尝辄止,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通过“字理”诠释祖国语言文字的文化,加深对“伏”的感受。在感受的基础上,创设“伏”下身子被老人的情景,走进家乡人的内心,再拓展意境“一代又一代人”“伏”得“理所当然”。学生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一个字理,“伏”出了母语文化气息,“伏”出了村风民俗,“伏”出了人性美。

《雷雨》字理教学法

【关键语词】

随文识字 字理析解

形象识记 【片段回放】

(比较“虹”、“红”两字,教师向学生解说表示颜色的“红”“绿”、“紫”等字都有个“绞丝旁”,那是因为与古代把丝线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有关。那么,“虹”字为什么用个虫子旁呢?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热烈讨论和发言。)

生1:彩虹像条弯着背的虫子,所以有个虫字旁。

生2:我听奶奶讲,下雨过后,天上有一条前面和后面都长着头和嘴巴的长虫下到河边喝水,它两头都喝饱了又回到天上。

师:你奶奶讲的还真的是这么回事。古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误以为“虹”是天上的大虫雨后下来喝水呢,所以“虹”字有个“虫字旁”。

师:下雨大家都很熟悉,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雨呢?

(学生纷纷发言,分别说见过阵雨、大雨、暴雨、雷雨等。)

师:有几个小朋友都说到了雷雨,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雷雨》。

(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播放电脑课件:在一声惊雷声中出示“雷”字。拼读字音,分析结构。)

师:“雷”字为什么由上“雨”下“田”组成呢?你是怎样记的?

(学生先同桌交流,然后纷纷发言。基本的识记方法是:下雨常打雷,雨水落到田里,所以“雷”字上面是“雨”,下面是“田”。教师肯定了同学们依据自己的体验和想像来识记汉字,随后简略地提示古文字的“雷”下面的“田”原来像闪电形,而且由三个“田”组成,表示雷声隆隆,响声不断。现在为了字形的美观简化成了一个“田”字。为了形象地识记现在的“雷”字,师生共同讨论编拟了这样的顺口溜:雨天打雷到田上,声音隆隆响四方。)

(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感受雷雨发生的前中后的情境。学习本课的生字,主要是读准字音。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再结合课文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识字、品味词句和品读课文。)

(在本课的生字教学中,教者着重引导同学们依据字理进行析解。例如:

压——“厂”是山崖形,山崖崩塌,泥土石块(、)往下压。还引导同学们灵活地用顺口溜识记为: 广上一点落下,埋在泥土底下

网——像张开的网形。通过张开的渔网与蜘蛛网的展示,让同学们形象地识记“网”的字形。教师还引导同学们用顺口溜识记为:

门框里面打××,虫子飞过就挨抓。

垂——强调“禾字头”(千)在这里表示庄稼、植物,中间的“一”表示从主干中伸出来的枝叶,中间的两小竖就像下垂的果实(课件闪烁这个部件),所以中间的左右不能写成两个“十”。教师用课件展示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情景,由于蜘蛛是连着丝往下坠的,所以用“垂”而不用“落”或“掉”。教师还适当地引导同学们用顺口溜进行扩展识记:

有目就睡,有手就捶;

金秋时节,稻穗下垂。

(以下撷取的是结合语境进行识字、品词、读文的一些教学片段。)

师:(出示句子: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渐渐地”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慢慢地”意思。

师:“渐”字为什么有个三点水旁呢?

(学生同桌讨论,大部分学生认为下雨不是突然停的,是慢慢地越下越小的,所以“渐”字有个三点水旁。教师在肯定同学们识记方法的基础上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拿出一杯子,倒进红色的水,将一条白色纱布的一端浸入杯中,同学们目睹了这白纱巾慢慢被浸染最后整条变成红色的过程。教师最后指出,“渐”原来的字理就是“浸染”的意思,“浸染”是有个缓慢的过程的,所以,“渐渐地”也就是“慢慢地”、“一点点地”意思。教师再次肯定同学们先前的识记方法,因为它也是与“三点水”有关,而且也合乎情理。)

师:谁能用“渐渐”这个词说上一句话? 生1:太阳渐渐地升高了。

生2:夏天来了,天气渐渐地热起来了。生3:我们种下的小树渐渐地长高了。生4:夜深了,城市渐渐安静下来。生5:我发现爸爸的头发渐渐地白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生活中的人和事物常常会慢慢地发生变化的。大家能把课文中的这句话读好吗?自己练一练,也可读给小伙伴听。

(学生自己练读,同桌相互交流读,然后指名读。)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一生读“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一句,声音由大到小、由强渐弱。)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雷声、雨声是慢慢地越来越小的,所以,我读这句话时声音就慢慢地变小了。

(教者夸赞。听课者报以掌声。)

(出示画面和句子:“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教师让学生观察彩虹的形状,并出示“虹”、“红”两字,引导同学们进行字音和字形的比较,向学生解说表示颜色的“红”“绿”、“紫”等字都有个“绞丝旁”,那是因为与古代把丝线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有关。那么,“虹”字为什么用个虫子旁呢?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热烈讨论和发言。)

生1:彩虹像条弯着背的虫子,所以有个虫字旁。

生2:我听奶奶讲,下雨过后,天上有一条前面和后面都长着头和嘴巴的长虫下到河边喝水,它两头都喝饱了又回到天上。

师:你奶奶讲的还真的是这么回事。古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误以为“虹”是天上的大虫雨后下来喝水呢,所以“虹”字有个“虫字旁”。

(为了区别“虹”与“红”,屏幕出示:“一条彩()挂在天空。树上挂着一根()绸。”教师请小朋友用手势表示,把“红”和“虹”分别填进括号里。)

师:雨后的彩虹是很美的,雨后的景色就更美了!让我们再美美地读几遍这些句子。

(师生品读)

师:雨后的景色是这样的美丽,谁能够用自己的话来具体地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学生展开想象,用语言描绘雨后七色的彩虹、盛开的荷花、池塘里鸣叫的青蛙、绿树丛中欢歌的小鸟等情景。教师还让同学们想像自己就是一只蝉,或者是一只蜘蛛,或者是一只小青蛙,雨过天晴后是怎样出来活动的。学生自扮角色,自由表演。)

下载教学案例金铜仙人辞汉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案例金铜仙人辞汉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诚信是金教学案例

    《诚信是金》教学案例 安陆市伏水镇中心小学 郭小玲 【背景分析】: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极言诚信的重要......

    铜锌原电池及其工作原理教学案例

    《铜—锌原电池及其工作原理》教学案例 该节内容为高中电化学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的氧化还原反应,能量之间转换,电解质溶液,金属活泼性等化学知识及物理电学的相关知识,已......

    中班语言教学案例耳朵歌

    耳朵歌 —————语言 活动目标 1.体验听说游戏的乐趣。 2.了解动物耳朵的不同特点。 3.理解词语:”比、长、短、尖、圆“的涵义。 活动重难点 重点:学习比较动物耳朵的不同......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 多侧面认识母亲,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进行情感熏陶与爱心培育. 2、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情感;学会理性地思考母爱及其内涵; 3、培......

    《金孔雀轻轻跳》教学案例

    《金孔雀轻轻跳》教学案例 徐浦小学丁轶群 【案例描述】: 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是一首具有傣族民歌风的创作歌曲。歌曲的曲调优美、明快,节奏活泼、跳动,描绘出一幅傣族小男孩......

    《金孔雀轻轻跳》教学案例

    融合音乐教学案例 徐州市特殊教育中心 孙玉莉 年 级:融合三年级教学内容: 《金孔雀轻轻跳》教学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打击乐器、课件等。 教学思路: 这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以......

    戏歌《唱脸谱》教学案例讲解

    戏歌《唱脸谱》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唱脸谱》是人音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戏歌,也是整个单元中唯一一首与众不同的歌曲,这首歌巧妙地将通俗歌曲的演唱风格......

    《献给妈妈的歌的教学案例》获奖作品

    初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献给母亲的歌》的教学案例 洋县书院初中教师何改莲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母爱的各种资料的搜集、整理,让学生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母爱。 2。提高学生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