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问题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深入

时间:2019-05-15 01:0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荒漠化”问题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深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荒漠化”问题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深入》。

第一篇:“荒漠化”问题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深入

全球荒漠化问题与初中地理教学的结合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在世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荒漠化” 成为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目前地球荒漠化涉及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荒漠化土地面积达3600万平方千米。世界上有35%以上的土地正在遭受荒漠化的威胁,有1/6的人口受到荒漠化土地的危害。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本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协调好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在涉及的众多环境问题中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导致国家或地区贫困和阻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渗透土地荒漠化的教育是地理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土地荒漠化在西北地区教材中的深入 在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中明确指出:“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是非沙漠环境向沙漠环境或类似沙漠环境的转移,也包括沙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耕地面积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荒漠化面积为262.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国土总面积的27.3%。潜在荒漠化发生地区涉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西北及内蒙古6省区荒漠化危害尤为严重。在初一地理第二册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教材中,防治土地荒漠化和草场退化,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人地关系是一重要的思想教育内容。

在地理教参中,青藏地区一节有一段很好的内容“探险家杨欣的长江源头日记《长江魂》摘抄”,利用课上时间,请学生阅读,对学生触动很大。在西北地区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荒漠化问题的相关资料,如:1993年5月5日,我国西北地区的一场特大沙尘暴席卷了4省区18个地市72个县(市)方圆11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300多人伤亡,37万公顷农田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5.425亿元。1996年5月29日,一场沙尘暴袭击了甘肃省敦煌市,顷刻间这座美丽的旅游名城陷入沙海之中,死亡5人,3000多公顷棉田、2600座温室大棚、30千米长的渠道被毁,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1998年4月18日,发生在新疆的特强沙尘暴天气,受害地区有10个地(州)的52个县(市),直接经济损失逾10亿元。通过上述材料,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土地荒漠化在我国已刻不容缓,如不积极治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西北地区人民的生存环境都将具有极大的威胁。

目前我国约1.7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危害的威胁,约有2100公顷农田遭受荒漠化危害,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大面积的草场由于荒漠化造成牧草严重退化,载畜量下降;800千米铁路和数千千米公路因风沙堆积而阻塞。据估计,全国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亿—3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为直接经济损失的2—3倍。

在土地荒漠化的防治上,我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近几十年呈不断扩展之势。现在,不仅北方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分布有广大的荒漠化土地,就是湿润、半湿润地带,如豫东、豫北平原及唐山市郊、鄱阳湖畔、北京周边地区也出现以风沙为标志的沙质荒漠化土地。水蚀为主形成的岩地及石质坡地荒漠化土地在中国南方也在扩大中。治理赶不上破坏,局部改善赶不上总体恶化,其后果将殃及子孙贻患无穷。

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固然有自然的,但人为因素更是加剧荒漠化的根本。中国科学院对现代荒漠化过程的成因类型做过详细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北方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94.5%为人为因素所致,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的激增及自然资源利用不当而带来的过度放牧、滥垦乱樵、不合理的耕作及粗放管理、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这些人为活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导致了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使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土地生产力下降、草场质量下降,同时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和破坏。每年冬春两季从沙区吹来的沙尘暴,不仅使当地二三米内视线不清,而且还飘逸千里之外,造成大范围内空气污浊、防碍人类生产活动。荒漠化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防治荒漠化任重而道远,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为祖国的未来创造一个美好的发展环境。

二、土地荒漠化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教材中的深入

荒漠化受害面涉及到世界各大陆,最为严重的是非洲大陆,在初中地理第三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干旱和荒漠化问题正成为非洲许多国家贫困的重要原因,在讲述“干旱和荒漠化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很好的阅读课文和阅读材料及景观图和示意图,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从60年代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发生的大面积干旱和荒漠化事件。

1968—1973年间,在西非,特别是萨赫勒地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旱灾。此间该地区各国的年降水量一般不到正常年份的一半,大片耕地龟裂,庄稼失收,牧草大面积枯死,人畜大量死亡。据统计,此次旱灾,约有20万人丧生。1983—1985年间,在西非大西洋沿岸到非洲之角,再向南直到南非的一些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旱灾和饥谨。至少有20个国家的3000万人挨饿,1000万人离家出走寻找水源和食物。继这次旱灾,非洲从1991年开始又不断发生干旱和旱灾,1992年3—5月,埃塞俄比亚南部和肯尼亚北部约有75%的牲畜死亡。同时,南部非洲也出现了本世纪最严重的旱灾。如此震惊世界的荒漠化事件不仅使非洲大陆深受其害,也会给全球环境变化带来影响。

近30年来,非洲人口不断增加,人类对土地和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许多地区土地利用不当,缺乏管理和规划,为了耕种,人们破坏森林和牧场;为了增加畜牧业收入,牧场载蓄量不断增加,由于过度放牧,生态环境恶化。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许多地区采用落后的生产方式,毁林开荒,广种薄收,滥垦草原,过度放牧,而这些做法又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致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荒漠化问题中,自然因素有一定的作用,但主要是潜在的因素,人类不适当的经济活动是激发的因素,是主要的原因。由此可见,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土地荒漠化主要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必须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和促进经济发展,才能最终得以解决。

人类对地理环境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造成的危害,历史上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楼兰王国的废弃,古巴比伦帝国的灭亡,无疑是人类破坏自然的结果,是人类自身走向灭亡的边缘。

在全球荒漠化如此严重的今天,在现代化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荒漠化问题不应成为困饶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因素,全世界各国必须联合起来,采取一致的行动,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结果。因此,防治荒漠化,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意识在中学基础教育中应逐步渗入,学生是未来世界的建设者,具有良好的环境观才能使人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全球荒漠化问题与中学地理教学的结合

内容摘要:

在世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荒漠化已成为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渗透土地荒漠化的教育是地理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西北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教学内容,深入渗透土地荒漠化造成的极为严重的危害和损失,分析造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人为因素是加剧土地荒漠化的根本。使防治荒漠化、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协调人地关系的意识能深入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动。

参考文献:

我国荒漠化危害猛于“洪魔”———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10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钱易、唐孝炎主编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书第三册、第二册

全球荒漠化问题与中学地理教学的结合

垂杨柳中学:

陈险峰

第二篇:笨蛋,问题在战略(9)

笨蛋,问题在战略(9)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送走刘邦后,项羽率军进入咸阳屠城,杀死秦王子婴,焚烧秦朝宫殿,掠夺财货妇女后东归。韩生(《汉书·项籍传》)建议项羽道:“关中有山河为险阻,四面都是关塞,土地肥沃富饶,是可以用来定都称霸的。”项羽眼见秦朝宫室都已焚烧残破,心里又一直想着东归,遂道:“富贵不回故乡,就好像穿着绣花的衣服在夜里行走,有谁知道!”韩生道:“人们都说楚人不过是戴着帽子的猴子而已,现在看果然是如此。”项羽听说后,便将这个人烹杀了。在司马迁看来,项羽不愿定都关中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嫌弃秦宫残破,二是想要富贵还乡。富贵还乡这个理由应该是成立的,不仅项羽口中明确说出了这句话,日后韩信在与刘邦汉中对策时也谈到“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日夜跂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可见富贵还乡绝不是项羽一个人的偏狭之见,而是所有西征楚军的共同愿望。可是,秦宫残破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早在封章邯为雍王时,项羽就已经放弃当关中王的念头,准确地说,项羽是因为根本就不想定都关中才会焚烧秦宫,而不是因为焚烧秦宫后才不愿定都关中。对于项羽的屠城之举,后世多将其理解为纯粹是在发泄仇恨,进而批判其缺乏战略远见。事实上,项羽的确缺乏战略远见,也的确有仇恨需要发泄,但事情肯定不会这么简单,项羽还没有头脑简单到这种程度,也没有情绪无法控制到这种程度,否则当初他就不会接受章邯的投降,并且封他为雍王了。对于韩生所说的“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心里其实是认同的。项羽虽然自己不想做关中王,但这并不意味他不明白关中的重要性。所以,项羽才会坑降卒,目的是消灭秦人的军事实力;才会杀子婴,目的是铲除秦人的政治领袖;才会屠咸阳,目的是摧毁秦人的经济基础。项羽非常清楚,一个君明臣直、国富兵强的秦国显然是极具威胁,故而不符合其长远利益的。项王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派使者向楚怀王请示,楚怀王的回答是:“如约”。后世多将此解读成项羽希望楚怀王封他作关中王,可是遭到怀王拒绝,“如约”即按照原来的约定由刘邦出任关中王。其实,这种解读是不准确的,我们已经讲过很多次,项羽是想称王,但他根本就不想做关中王。只是按照怀王之约,原六国的疆域已经固定,天下还能够拿出来封的,就只有关中王了。因此,项羽派使者向楚怀王请示的,一是要楚怀王认可其所立的章邯为雍王,以取代刘邦做关中王;二是要楚怀王在原六国的疆域上另外再划拨一块土地供项羽称王,而且最好是以原楚国的领地为主。显然,这两条都是楚怀王不愿意接受的。可问题在于,项羽现在的国际威望和军事实力都已空前强大,早已不是怀王一句“如约”就能轻易打发的。当初项梁兵败身死时,怀王北上彭城以总揽大权,曾有一系列非常漂亮的政治运作,可他在宋义被杀后的十四个月内竟没有对项羽采取任何有效的反制措施,就只会在恶果来临时强硬拒绝,岂非是令局面更加不可收拾?为怀王计,在被迫封项羽为上将军时,他就该考虑如何从项羽手里重新夺回军权;在项羽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时,他就该考虑如何调整灭秦之后的天下安排,与其它五国会盟以巩固怀王之约,以防止项羽将来拥兵自重。可惜的是,怀王什么事情都没有做,足见其在战略应变上的平庸无能。由于怀王只是简单粗暴的“如约”,那也就怪不得项羽简单粗暴地废约了。在分析项羽所重新安排的天下秩序前,我们有必要再次回顾之前已有的政治体制和思潮。在秦灭六国前,采取的是“存亡国,继绝世”的周制,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取的是“废分封而立郡县,扬军功而抑世袭”的秦制。陈胜起义拿下陈县后,曾邀请各路英雄前来商讨,其中张耳、陈余的建议是“愿将军毋王,遣人立六国后”,这就是完全复辟周制。三老、豪杰的建议是“(将军)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这是半周半秦制:半周即只为故楚存亡国,而不去兼并天下;半秦即陈胜凭军功称楚王,而不必立故楚王之后。陈胜心里的盘算是全面继承秦制,可惜由于实力不济,遂在执行时还是逐渐演变成了半周半秦制:半周即派出去略地的将领纷纷自立为王,而不再接受陈胜领导;半秦即自立为王的权力基础是军功,而不是世袭血统。陈胜起义失败后,项梁采纳范增的建议立原楚怀王芈槐之孙芈心为楚王。除燕国王室后裔逃往朝鲜半岛外,其余齐、赵、魏、韩四国也均是由六国王室后裔担任国王,遂使得陈胜时期的半周半秦制中半秦的部分也回到了周制,而怀王之约就是对于全面回归周制的法律认证。项羽之所以讨厌怀王之约,不是因为“先入关中者为王”的这条约定阻碍了他当关中王,而是因为按照全面回归周制的精神,他项羽就只能是楚国的将领,永远不存在封王的可能。因此,项羽为了称王,是必须要废除怀王之约的。(项羽)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史记·高祖本纪》(项羽)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王欲自王,先王诸将相,谓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之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史记·项羽本纪》 在《高祖本纪》的记载中,项羽明确提出决定政权归属的应该是军功而不是血统。项羽认为,楚怀王没有军功,所以没有主持条约的资格。现在天下是我们打下来的,我们有军功,所以才有主持条约的资格。在《项羽本纪》的记载中,项羽认为,当时为了灭秦的需要,所以暂且建立了各诸侯国。可是,天下是我们打下来的,我们建立了军功,故而理应享有天下。他们没有军功,故而理应把土地拿来给我们分封。可以看到,《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的记载虽然在侧重点上略有差别,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以军功来决定封地和政权。后世常将项羽的分封诸侯理解为向周制的复辟,其实恰恰相反,项羽正是希望借用秦制来破除周制。正如有血统而无军功的楚怀王必须要依靠周制才能树立称王的合法性一样,有血统而无军功的项羽也必须要靠秦制来树立称王的合法性。于是,项羽尊怀王为义帝,以“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为由将其调离彭城,迁往长沙郡的郴县(今湖南郴州),就相当于先秦时周天子的角色。然后,项羽将原天下七国划分成十九个诸侯国,如下表所示: 项羽分封诸侯王表 如下图所示:

下面,我们逐个分析,先说秦国。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史记·项羽本纪》 在项羽的天下分封中,最难处理的诸侯就是刘邦。首先,按照以军功为分封基础的原则,率先攻入关中的刘邦无疑是军功卓著的,论排序仅次于项羽,不封是不可能的,就连封少了都不行。可是另一方面,关中地势险要,土壤肥沃,刘邦又通过约法三章而深得秦人拥戴,如果真把关中封给刘邦,则将来势必会成为心腹大患。于是,项羽和范增商议,将刘邦分封到巴蜀为王,因为巴蜀也可以算作关中,那么刘邦在巴蜀称王就不算有违“先入关中者为王”的怀王之约了。

关中,最初只是个地理名词,其面积约八百里,故称“八百里秦川”。关中的北面是黄土高原,南面是秦岭山地,因地质史上曾发生过断陷,故形成地势相对较低的盆地,而在盆地的周围就形成了许多险要的关口,如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故名关中,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是秦国的根本。后世亦常将函谷关以西的地区皆称为关中,但关中无论如何算不到巴蜀,毕竟两者之间还隔着秦岭山脉。前316年,秦惠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派兵平定巴国和蜀国,之后相继设置为巴郡和蜀郡,自此巴蜀皆归于秦国所辖。项羽和范增因秦国和关中在名称上长期通用,遂将属于秦国的巴蜀也算作属于关中,这明显是在偷换概念。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刘邦虽内心极度不满,却也只好服从安排。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史记·留侯世家》 按照《留侯世家》的记载,项羽最初封刘邦为汉王时只想让他统治巴蜀,是因为张良将刘邦赐给他的重金转赠给项伯,通过贿赂项伯来为刘邦求得的汉中。后世史家对这条史料皆采信不疑,但姚尧却认为它是靠不住的,里面有太多的疑点经不起推敲。第一,关于分封刘邦为汉王之事,《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是:“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史记·高祖本纪》的记载是:“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这两处的记载都非常明确,都是直接封刘邦巴、蜀、汉中,不存在《留侯世家》中通过贿赂项伯而获得汉中的桥段。第二,天下分封的方案是项羽和范增制定的,从鸿门宴前后项伯的表现来看,显然他并非足智多谋之士,因而很难在这样的大战略上有太多发言权。就算项羽听信项伯的建议而将汉中也封给刘邦,那么何以范增竟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第三,天下分封是关于战后格局的整体规划,汉中作为秦楚交界的战略要地,必定是在分封方案制定时就已有明确归属的。《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记:“(郦商)别将攻旬关,定汉中。”《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郦商)别定汉中及蜀。”可知当时实际掌控汉中的是刘邦的部将郦商。如果说刘邦最初只封到巴蜀,那么汉中是封给谁了?若是依军功封给郦商,那和封给刘邦原无差别。若是封给别国将领,那么他又凭什么军功封汉中?若是将汉中从他手里夺回重新封给刘邦,则他必定会强烈反对,为什么史籍上对此皆无任何记载? 第四,汉中郡本是因在汉水中游而得名,刘邦被封汉王,其名号亦是与汉水、汉中相关。若刘邦最初的封地只有巴蜀,那又怎么会称作“汉王”呢? 第五,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都城设在南郑(今陕西汉中),而南郑是汉中郡的郡治。若刘邦最初的封地只有巴蜀,又怎么会把都城设在汉中郡呢? 前316年,秦国出兵占领巴、蜀。前312年,秦国在丹阳之战中大败楚军,占领楚国的汉中郡。秦国以楚之汉中郡为基础,再加上之前占领的部分巴蜀之地,设置为秦之汉中郡。由于秦国占领巴蜀和汉中的时间比较接近,距离秦灭六国又有近百年之久,故此时人们将这三郡也视为秦国之固有领土。项羽偷换概念,称这三郡亦属于关中,用来分封刘邦,而将真正的关中分给三位投降的秦军将领。其中章邯的封地最大,统领陇西郡、北地郡及内史西部(咸阳以西),都城设在废丘(今陕西兴平)。封司马欣为塞王,统领内史东部(咸阳以东),都城设在栎阳(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封董翳为翟王,统领上郡,都城设在高奴(今陕西延安)。项羽将关中分封给三位秦军将领,故又称为“三秦”,以秦岭为界,在北面压制刘邦。如下图所示:接着说楚国。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越、楚则有三俗。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因此,楚国大致可分为西楚、东楚、南楚三部分。项羽将南楚地区分封给三位战功卓著的楚军将领,分别是封英布为九江王,统领九江郡、庐江郡,都城设在六县(今安徽六安)。封吴芮为衡山王,统领衡山郡,都城设在邾县(今湖北黄冈)。封共敖为临江王,统领南郡、长沙郡及黔中郡,都城设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共敖是楚怀王的柱国,又在攻克南郡时立有大功,故封地尤广,此三国可在东面压制刘邦。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史记·高祖本纪》 从字面上看,项羽给自己选定的国号是“西楚国”,可事实上,项羽不仅统领西楚、东楚,而且还占据了魏国的部分领土,合计下辖九个郡,领土面积远超于其它各诸侯国。对于项羽具体下辖哪九个郡,历代史家众说纷纭。其中基本不存在分歧的,是泗水郡、薛郡、砀郡、东郡、会稽郡这五郡,至于另外四郡,姚尧考证的结果是东海郡,鄣郡,陈郡,南阳郡。如下图所示 原魏国的领地主要包括东郡、砀郡、河东郡和河内郡。项羽将东郡和砀郡划入自己的西楚国后,又将河内郡封给了司马卬,称“殷王”,都城设在朝歌(今河南淇县)。在《刘邦入关》一集中我们提到,前207年五月,赵国将领司马卬率领一支军队从上党郡南下,抵达平阴(今河南孟津)的黄河北岸,有意从平阴南渡黄河进入三川郡,之后向西攻取函谷关。当时,刘邦军正在颍川郡,当他察觉到司马卬的意图后,立刻率军北上直插平阴,封锁了黄河渡口,迫使司马卬放弃南渡黄河入关,转而投奔在黄河北岸的项羽,后随项羽一同入关。项羽封司马卬为殷王,就是奖赏他的这段军功。

魏国的四郡被划走三郡后,就只剩下河东郡,项羽遂又从赵国划来上党郡,封原魏王魏豹为西魏王,统领河东郡与上党郡,都城设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如下图所示:原赵国的领地主要包括云中郡、雁门郡、代郡、太原郡、常山郡(即恒山郡)、巨鹿郡、邯郸郡、上党郡这八郡。项羽将上党郡划给西魏国后,又将赵国分成两半,封张耳为常山王,统领邯郸郡、巨鹿郡和常山郡,都城设在襄国(即赵国旧都信都,今河北邢台南)以奖赏他追随项羽入关。封原赵王歇为代王,统领云中郡、雁门郡、代郡和太原郡,如下图所示:原韩国的领地主要包括颍川郡和三川郡。前207年四月,刘邦率领的西征军与韩成、张良在颍川郡会师,攻克了颍川郡。之后,刘邦留韩成驻守颍川郡,自己与张良继续西征。于是,项羽封韩成为韩王,统领颍川郡,都城设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巨鹿之战后,张耳的宠臣申阳率军攻入三川郡,并在黄河南岸迎接项羽渡河南下,之后追随项羽入关。于是,项羽封申阳为河南王,统领三川郡,都城设在洛阳(今河南洛阳)。如下图所示:原燕国的领地主要包括上谷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和辽东郡。巨鹿之战时,燕王韩广派臧荼率军援赵,之后臧荼一路追随项羽入关。于是,项羽封臧荼为燕王,统领原燕国西部之上谷郡、广阳郡和渔阳郡,都城设在蓟(今北京西南)。将原燕王韩广改封为辽东王,统领原燕国东部之右北平郡、辽西郡和辽东郡,都城设在无终(今天津蓟州)。如下图所示:原齐国的领地主要包括济北郡、临淄郡、琅琊郡和胶东郡。项羽在安阳杀宋义后,准备渡黄河去解巨鹿之围。原齐国的国王是田儋之子田巿,但大权掌握在田儋之弟、宰相田荣手中。田荣不肯派兵协助项羽救赵,而是忙于齐国内战,命田都去攻打田安。结果,田都和田安相继归顺项羽,引项羽从平原津西渡黄河,之后一路追随项羽入关。于是,项羽将齐国分成三块,将原齐王田巿改封为胶东王,统领胶东郡,都城设在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将田都封为齐王,统领临淄郡和琅琊郡,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区)。将田安封为济北王,统领济北郡,都城设在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如下图所示:以上就是项羽对于战后天下秩序的重新安排,后世有史家认为,项羽将秦始皇建立的郡县制又退回到分封制是在开历史倒车,从而导致了后来的失败。其实,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项羽天下分封的历史背景,不是秦始皇确立的全面秦制,而是怀王之约确立的全面周制。如果说历史的潮流是由周制转到秦制,那么项羽的分封恰恰是在怀王之约的周制中加入了秦制的成分,我们称之为“周秦混合制”。按照周制,诸侯封王的合法性来源是血统,怀王之约所确立的精神就是如此。可是按照项羽的分封方案,既没有完全消灭最初依血统封王的诸侯,又新添了许多依军功封王的诸侯,这就是让依周制封王的诸侯与依秦制封王的诸侯相混合。按照周制,天子分封诸侯以建立国家,诸侯则在自己的封国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则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士进行再分封,从而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体制。可是按照项羽的分封方案,天下虽建立了十九个封国,但各封国已不再对卿大夫和士实施再分封,而是对封国内的各郡、县、乡、里全面推行秦制,这就是宏观上的周制与微观上的秦制相混合。

因此,项羽将怀王之约确立的周制推向周秦混合制,这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之所以没能进一步推向全面秦制,那也是因为受客观条件制约。项羽参加巨鹿之战时率领的楚军人数不会超过十万,之后进入关中时的兵力虽有四十万,但其余三十万都是各诸侯国的联军。这些诸侯联军之所以愿意随项羽入关,目的是为了能在将来的战后秩序安排中获得好处,而不是让自己的母国重新成为项羽直接统治下的郡。项羽的灭秦,灭的只是原战国七雄中的秦国。项羽能够肆意处置的,也只有战国七雄中的秦国,而不可能全面继承大秦王朝的统治权,这与秦始皇以武力相继兼并东方六国,兼并到哪里就在哪里设置郡县是有本质区别的。此时的项羽,绝不可能仅凭自己手里的十万楚军,就把东方六国再打一遍,因而也就根本不具备立刻成为秦始皇的实力,周秦混合制已经是项羽天下分封所能达到的极限。那么,既然项羽的方向是正确的,速度也没有太超前,为什么最终还是失败了呢?问题就在于具体布局时的战略安排上。从整体上看,在项羽分封的十九国中,会反对这项分封方案的,是利益受损的六国,即原准关中王刘邦、原赵王赵歇、原齐王田巿、原燕王韩广、原魏王魏豹和原韩王韩成,我们称之为“倒项派”;会支持这项方案的,是项羽依军功所封的其他十三国,我们称之为“拥项派”。为了压制倒项派的反抗情绪,项羽让原战国七雄中的拥项派都占据优势。如原秦国是以章邯、司马欣、董翳统领的四个郡压制刘邦的三个郡;原魏国是项羽自占两郡,再加上司马卬之河内郡以压制魏豹的两个郡;原赵国是以张耳的三个郡以压制赵歇的四个郡,张耳虽然在数量上略少,但他统领的三郡是传统赵国的核心区域,赵歇统领的四郡地处北部边境,人口稀少且靠近匈奴;原韩国是以申阳之三川郡压制韩成的颍川郡,数量虽然相等,但三川郡较颍川郡地域更大,战略位置也更重要;原燕国是以臧荼的三个郡压制韩广的三个郡,韩广三郡虽地域更大,但位置上更加偏僻荒凉,而臧荼三郡是传统燕国的核心区域;原齐国是以田都、田安统领三个郡压制田巿的一个郡;至于原楚国,那更是由项羽独占七郡,英布、吴芮、共敖合占六郡,以雄视天下。这样,在天下分封的四十三个郡中,倒项派只占据其中十三个郡,而拥项派占据三十个郡。在项羽看来,拥项派不仅在领土的数量和质量上占据绝对优势,而且是彼此间连成一片,倒项派不仅在领土的数量和质量是处于绝对劣势,而且都被分割在天下的边缘,他们即便是有心,也是无力为乱的了。【注】秦始皇最初设三十六个郡,后又将大郡拆成若干小郡,如原齐郡拆成济北郡、临淄郡和胶东郡,原九江郡拆成九江郡和庐江郡。然而,事实却远不止项羽想象中那般简单。项羽早年曾经不屑地看着秦始皇说:“彼可取而代也。”如今,项羽取代了秦始皇,但是他却不能替代秦始皇,因为他对秦制的理解终究是肤浅的。我们再次回顾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召开的那场关于天下新秩序安排的御前会议: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 李斯和秦始皇的谈话,明确点出了秦制的本质精神和历史必然。李斯认为,只要推行分封制,哪怕是分封给同姓子弟,将来都会引发诸侯战乱。秦始皇对此表示肯定,认为诸侯战乱的原因不在于各诸侯本身,而在于分封诸侯的这种政治体制,只要这种政治体制不被打破,则将来天下战乱再起是迟早的事。然而,项羽却根本不懂这点。我们刚才说过,以当时的环境而言,周秦混合制已经是项羽所能推进的极限。可是,项羽如果真懂秦制,那就应该明白周秦混合制绝不会是一种常态,而是从全面周制到全面秦制转化的过渡方案,那么现在所有的战略布局都要为将来的顺利过渡而未雨绸缪。可是,项羽误认为只要由自己的亲信势力在天下分封中占据绝对优势,就有能力维持这种秩序不被动摇,故而他所有的战略安排都旨在于维护这种周秦混合制,而不是为了将来过渡到全面秦制,这才是他日后失去天下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对秦制的理解不深,使得项羽的分封方案出现了诸多战略失误,这导致他在楚汉战争中遇到了一系列的想不通:他想不通为什么被他排挤到天下边缘的各路诸侯竟然能够形成反项联盟,使得他被迫多线作战、首尾难顾;他想不通为什么那些深受他恩惠栽培的亲信,建立封国后竟然在楚汉战争中隔岸观火,甚至倒戈相向;他想不通为什么他一直在打胜仗,结果敌人却越打越多,自己越打越小…… 对于项羽的这些想不通,我们会在后面的文章中详细分析,阐明项羽在天下分封中的战略失误是如何导致他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处处受制、步步被动的。在这里,姚尧为项羽计,提出他真正应该采取的分封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三条: 第一,随项羽入关的将领在封王时只统领一个郡,以减轻原六国诸侯王的抵触情绪。第二,奉楚怀王为义帝,都城设在陈县。安排一心腹重臣坐镇彭城,为项羽巩固后方,即类似于萧何之于刘邦的角色。又安排一心腹重臣居于陈县,当项羽外出征战时能够稳定中枢,即类似于荀彧之于曹操的角色。第三,打着义帝的旗号,逐个消灭不肯归顺于己的诸侯国,然后将其领地设置为义帝直辖的郡县,重复秦灭六国的故事。等到天下诸侯皆被项羽平定兼并,那么自然就会有大臣轮番上阵,劝说义帝将皇位禅让给项羽了。

第三篇:四风问题在高校中的普遍表现形式

四风问题在高校中的普遍表现形式——心理学院关于“四风”

问题对照检查资料

[发布单位:心理学院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9-11] 针对本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心理学院通过查阅资料、广泛调研,参照“教育部关于“四风”问题在直属高校的具体表现”,结合心理学院实际,从理论及普遍的角度,整理出“四风问题在高校中的普遍表现形式”,希望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结合普遍现象,对照检查,在学习领会重要文献及讲话精神中,切实能“照清自己,端正自己、解放自己、提高自己”,以达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解决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引导党员、干部树立师生观念,弘扬优良作风,保持先进本色的目的。

一、形式主义方面

1.会议重部署,轻落实,往往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果。教学科研中,目标、理念、口号多,对于实际问题研究少、解决问题措施少。

2.对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理解不到位,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不能很好地结合学院实际,照搬照抄,工作停留在“文发了、会开了、话讲了”,制度停留在纸上、墙上、网上。有的党委中心组学习流于形式,质量不高。

3.浮躁,急功近利,不愿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对基础研究工作重视不够。轻实际成效,重短期效应,轻长远建设。机构成立,推动的如何,效果如何,没有人过问。4.发展战略规划“不接地气”,提法很新颖,文字很讲究,但脱离实际,操作性不强,规划做完了,摆在那里没人看。在发展战略上没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发展规律和办学特点研究得不够透彻,导致对学院发展战略缺乏理解和支持。

5.工作不扎实,好大喜功,浮在表面。办学理念思路原则提得多,具体抓落实少,措施不到位,制度跟不上。办事流程繁杂,工作效率低。

6.检查多,评比多,指标繁杂。

7.在人才培养上轻视育人功能,对本科教学重视不够。对学生的成才成长没有落到制度上、行动上。

8.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重外部引进人才,轻内部人才的培养和提高。

二、官僚主义方面

1.领导干部联系师生不够广泛,渠道不够畅通,深入教学科研一线调研不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办法不多。

2.在制定政策中,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意见,师生参与民主决策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3.机构设置随意,协调沟通不够,工作效率不高。

4.领导班子成员分工不合理,大局观念、全局意识不强,形不成合力。5.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存在重学历和学术背景,轻人品和工作实绩。

三、享乐主义方面

1.领导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面对改革发展的难题总是从客观上找原因,习惯于拿老眼光看待新事物,拿老办法对付新情况。2.领导干部工作精力投入不够,推动学院改革发展的动力不足,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奢靡之风方面

缺乏勤俭节约的意识,管理粗放,水、电、食物浪费,教学、办公场所长流水、长明灯现象普遍。有的科研经费使用率不高,科研成果共享不够,教学实验设备利用率较低,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困惑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困惑

1、学生的厌学成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一大障碍,也成为影响教学改革深入的一大因素。随着中招考试制度的革新,初中地理课在许多学生心目中成了所谓的“豆芽菜”、“小儿科”,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的观念根深蒂固,学校领导、教师不重视,学生厌学,使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着新的困境。农村学生的家长及周围人群的文化素养较低,对学生的学习不太重视,在学习上为学生提供的帮助少,更使新课程改革举步维艰。

2、农村学生的素质与要求存在着最大的差距。新课标强调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掌握知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而农村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面、活动能力相对于城市学生较为薄弱。很多学生的基础差,见识少,生活空间狭窄,知识储备也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于课本和老师,自我学习的觉悟不够,对知识的追求没有明确的目标,新教材还是被作为“背记”的课本来看待,要想建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不太成熟。

3、“学”的效率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什么学生习效率不高,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上课不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走神,做小动作,没有紧跟老师思路。二是不懂不问,有不明白的问题,没有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一直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三是没有做练习题,没有及时复习。只有反复练习,进行强化记忆,及时复习才会尽量减少遗忘。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工作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工作

1.实施德育应有“源”

“源”,就是实施德育的“契机”或者说“切入点”。也就是说,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工作时,要找准“契机”或“切入点”,只有找准实施德育的“契机”或“切入点”,德育工作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道理就如同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做到对症下药,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也才会如同射手打靶一般,有的放矢,弹无虚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为了找寻实施德育的“源”,我的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优秀的或不良的)及时、准确、清楚地记录下来,再以此为基础,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实施德育的“切入点”。以“地理小听写活动”为例,我在每节地理课教学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在教师的引领下,专心致志地听讲,对教材中的重点、考点知识作勾画或批注;对地理教材中的“活动”问题(即思考题)积极思考,大胆与同学进行交流,最后要准确记录下问题的答案。

2.实施德育应有“别”

“别”,就是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实施德育工作时要区别对待,要“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例如对于学习基础较好,头脑灵活但学习成绩一般化的学生,教师要根据记录表中的表现,重点对其进行励志教育、理想教育,让他知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促其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取得应有的学习成绩;而对于智力水平较高、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但书写习惯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对其开展“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鲜活的事例让学生明白认真书写的重要性和“字如其人”的道理,努力促进其书写质量的提高。但前提是地理教师必须要有规范、“漂亮”的教学板书为示范。当然,教师如果在对学生实施“写字教育”后赠给学生一幅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对于部分“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的后进生,教师对他们所作的努力不应视而不见,要充分肯定他们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其他例子,不再赘述。

3.实施德育应有“痕”

“痕”,就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德育工作的“痕迹”材料。一方面,是指教师所作的记录。比如,教师对“刘凯”同学实施了第1次德育工作,就在“学生德育实施及听写结果记录表”中对应的“德育实施”栏内画上“正”字第一画,实施了第2次德育工作,就画上“正”字第二画,依此类推。另一方面,是指受教育学生所写下的文字材料。通过教师“春风化雨”般的德育工作后,多数学生一般都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或不足。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知错就改”的品质,借此再给学生提出几点希望,帮助学生确定一个近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或实现的目标,最后让学生把本次受教育后的认识、体会,近期奋斗目标和达成目标的一些措施写在一页信笺纸上,交给老师妥善保管,以便下次对他继续开展德育工作,也是为了防止学生“说话不算数”,同时也可培养学生“言必信,行必果”的良好品德。

4.实施德育应有“比”

“比”,就是教师把对学生实施德育工作前后的情况作检查对比。一种是“横向比”。可以把受教育后的学生与同班、同级原来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其他学生作比较,让学生明确知道是“我”进步了,还是“他们”进步了。如果大家都进步了,那就让学生再比比究竟谁的进步更大些?也可以把受教育学生地理科目的学习成绩与其他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的学习成绩作对比,还可以把受教育学生地理学科作业的书写质量与语文、数学、英语学科作业的书写质量进行比较。这两种比较主要是针对有“偏科”行为的学生。通过比较,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语文、数学、英语学习成绩较好,而地理成绩却很糟?为什么语文、数学、英语作业书写较认真,而地理作业就马虎了事,敷衍应付?另一种是“纵向比”。就是把受教育后的学生与受教育前作比较,让学生发现自己究竟是“进步”、“退步”还是“原地踏步”?无论比较的结果是哪种情况,教师都要帮助学生找到产生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横比”、“纵比”,继而再对学生实施德育工作,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促使“偏科”学生全面发展。

5.实施德育应有“扬”

地理教师在实施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总结受教育学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成效,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或表彰,对学生细小的、近期的或阶段性的德育成果进行巩固。因为对于成人而言,“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初中生而言,“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此外,在实施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多使用表扬性、激励性语言,切忌对没有达成德育目标或预期学习目标的学生使用谩骂、侮辱、打击、挖苦、讽刺的语言,也不能用脏话、低俗甚至下流语言。批评教育学生时,也不要贬损学生的相貌、身材、衣着、父母、家庭、自尊等。不难想象,一位课内、课外都对学生“极尽打击、挖苦、讽刺之能事”的教师,即便“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是很难被学生接受、家长认可的,同时也是违背师德规范和新课程教学理念的。

收稿日期:2011-05-10

下载“荒漠化”问题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深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荒漠化”问题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深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风”问题在高校的具体表现

    “四风”问题在高校的具体表现 一、在形式主义方面 1.有的会议多,文件多,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会议重部署,轻落实,往往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果。教......

    让问题在作文前“飞一会儿”

    让问题在作文前“飞一会儿”——教结研活动总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作文是小学学习阶段的一个重要内容,但......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 发布者:吴占月发布日期:2011-11-08 19:19:14.0 初中地理课外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的地理实践活动。有些学生自小喜爱地理,并具有一定......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感想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感想 大邑中学 周文娟 摘要: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良好开端。”是的,兴趣是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感情基础。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只......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 中宁县大战场中学:李继学 多媒体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实际上也就是声音和图像的结合。常规教学中应用到的地图等纸质图片其实就是多媒体的媒......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

    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 【案例呈现】 片段一: 在学习了《日本》和《美国》后。通过文本阅读,通过视频介绍,学生了解到日本资源贫乏,但经济发达。他们在保护环境的同时......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摘要:地理课程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素质教育理念所倡导的"高效课堂"这一教学目标得到很好地贯彻与落实,教师就要通过改变传......

    初中地理教学中活动设计浅谈

    初中地理教学中活动设计浅谈 随着我国初中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课堂活动的设计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教育问题。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有效的活动设计给学生高效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