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困惑及对策Microsoft Word 文档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观音初中 康祥明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种载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目前初中课本上所选的文言文占教材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所选的篇目多是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见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从三十多年的从教生涯中,我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种评比及各种场合的公开课中,上课的老师几乎都避开了文言文。学生们一上到文言文就感觉“头大”,文言文成了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然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难以忘却。绝大部分的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文言文的教学陷入了困境,师生们也陷入了困惑之中。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首先,从教师的“教”这个角度看---教法死。目前,由于当今社会时尚文化的功利性特点助长了师生们的功利心态,使得文言文教学只为考试而服务,原本精彩绝伦、饶有趣味的作品,在教学中只剩下了对付考试所需的字、词、句。大多数教师采用串讲式教学方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能达到落实知识之目的,但不利于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文言文考试主要考词义和翻译,教师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字字解释,句句翻译,这样来教文言文,课堂时间几乎全被教师占用,学生读得很少,结果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被动,课堂上死气沉沉,根本谈不上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文言文教学内容所占的比例少,现行使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总共六册二十六篇,每学年不足九篇,照这样计算,学生每个月还读不到一篇文言文。读得太少,加之教学不得法,因此,文言文教学的收效甚微。
其次,从学生的“学”这个角度看----学法死。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背课文、背注解、背练习题的答案。这样的课堂教学,违背了新课标理念,不仅不能让学生体验到文言文的精髓,更谈不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反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改革我们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让文言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光彩。
我个人认为,可以把文言文的教学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导语,主体,感悟,延伸,复习。下面就这五个部分,针对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无穷的潜能。因此我们教师就应当在课堂的开始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就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上课时我们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进行导入:
1、情境导入法。例如在教学《狼》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给他们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可是,后面的密林深处还不知潜伏着什么危险的动物。当你还处于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了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会怎么办呢?”这样很快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很快进入文本的学习与探究中。可见,描摹具体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加强了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了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了情感上的共鸣。
2、故事导入法。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出师表》为例,教学时,我就从“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的背景故事入手,介绍当时蜀国的处境和诸葛亮为完成刘备统一中原的夙愿所做的种种努力,在学生心中树立诸葛亮的高大形象。当介绍到因为后主昏庸无能,不思进取,蜀国的大小事务全靠诸葛亮操持时,学生都禁不住赞叹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也为出师提出了质疑: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不理朝政,诸葛亮能安心出征吗?他不怕朝中无人管理,后院失火吗?课堂里一下就议论开了。我随即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文:“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但现在我先不回答,因为课文里就有答案。”至此,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阅读时特别认真,阅读后,不少学生都露出了恍然大悟似的表情。
3、引用导入法。诗词、格言、警句,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对学生学习语文启发意义很大,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所以,由诗词、格言、警句导入新课,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创造与之相应的课堂气氛,使他们对新课产生兴趣。例如我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这样导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又如,我在教学《答谢中书书》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都熟悉王维的诗《山居秋暝》,大家一起来背诵:“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大家都知道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描绘出一幅山间秋天的旖旎风光及山间月夜图。我们今天来欣赏一幅幅被称之为“欲界之仙都”山水佳景画。这样导入新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在诗画中,怎不情趣盎然!
4、借多媒体导入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我们应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远的拉近,把抽象的变成具体,把虚的变实,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其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时学生会精神振奋,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探究、去深思、去发现、去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如在上《山市》这篇课文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然后,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再由教师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活跃课堂,精讲课文。
1、精讲字、词、句。文言文字词疏通需要花较大工夫,这是我们必须面对、承认的。如果还是教师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一字一句地记,当然会重现死气沉沉的局面;如果统统把字词的解决都抛给学生,认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那无疑是自欺欺人。因此,讲是必要的,而最适宜的方法就是要抓关键,精练习。例如,在上学期教学《童趣》这篇课文时,第一步我先让学生进行自学。我先让学生用一节自习课的时间利用工具书、对照注解自己学会翻译,遇到不懂的字词就互相讨论翻译,以扫清字词障碍。当然,这些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很模糊。所以,第二步就是教师讲。老师在课堂上没必要串讲,因为面面俱到,反而会让学生弄不清重点,也不过是“水过地皮湿”。在第二课时,我就先让几个学生根据预习对课文进行翻译,其他的同学进行必要的补充。然后根据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反馈,选择重点、难点的关键处点拨、讲解。一般说来,每句文言文需重点讲解、识记的字词在两个左右,这样不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致,同时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方法灵活化。让学生每节课都有一个兴奋的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得被动死板,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采用各种灵活的教学方法。例如,朗读背诵是文言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在教学中却发现学生很懒得背诵。因此我们就要以加强朗读来带动背诵。在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我们不一定要死板的全班集体朗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配乐朗读、个别朗读、分小组朗读,还可以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轻声读、模仿读、摇头晃脑读、指手画脚读等。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我就让学生分角色的朗读,并要求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语气。当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通过模拟人物读出了语气读出了感情,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还在快乐中顺利的背诵了课文。总之,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真正领悟文言文学习的真正乐趣。同样,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中我还采用试教的方法。让学生试当老师。可以在课前指定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和文献资料,弄懂弄通字词句,并将书面翻译交给老师审阅;指导试教的学生逐题解答文后的思考和练习题,也要求形成书面稿,以便备用;要求试教者尽自己的能力做好其他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的发言准备,主要从自己的学习体会入手;鼓励参加试教的学生上讲台“演戏”,老师在台下“导演”,偶尔也解答一些问题。这样学生自然会感兴趣,而且也会尽心尽力去做好。同时让学生“兵教兵”,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又得到了“实践”锻炼,还融洽了师生情感,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教学方法,如知识竞赛、辩论会、故事会、多媒体、幻灯投影、图片等创设教学情景,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够欣赏到文言文的言简意丰的美妙,并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总之,课堂上充满多变的互动形式,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3、讲究教学语言。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跟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我发现课堂上,学生犯错误时,如果用比较严厉的语言来批评,不但会让那些学生有抵触的心理而且其他学生也会不高兴;如果用亲切的带有鼓励性的语言来批评他,学生就会很快接受。另外,当我上课心情愉快,充满激情时学生就配合得特别好,而当我带有情绪或者语气单调平直时,学生也会也毫无生气。总之,文雅、幽默、亲切、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距离,会带给学生温暖、信心,从而享受成功的滋味。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语言来激励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
三、促进学生感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我们都清楚,应该给学生留出感受、体验与理解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体验,品味,咀嚼。教师在课堂上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感悟,因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分析,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理解的浅层面上,而是把文言文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文学。另外,在文言文教学中还需注意从以下方面帮助学生感悟。
1、适当补充一些课文所涉及的有关历史掌故、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例如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时,就得让学生清楚苏轼的性格、胸襟、抱负和他一生的际遇。
2、加强与现实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体验。例如,在教学《童趣》时,沈复描绘的是闲情,是童趣。而学生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因此让学生回忆自己童年趣事,课堂立刻就会活起来,因为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了产生共鸣。再如在教学《春望》时,我们可以联系抗日战争、伊拉克战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体会普通人在战乱中的感受。
3、指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进而解读文本。如《记承天寺夜游》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体味“闲”的滋味,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四、重视积累迁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文言文应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累积的过程。因此,教学文言文要让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要重视方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应该指导学生背诵精彩的句、段、篇,增加语言的积累。迁移即扩展、运用。这一步骤,可以根据课堂板书引导学生当堂背诵全文。课后再让学生以课文为中心,精心阅读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相类似的小文章,并进行及时点评。例如,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写景时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写法,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最后,让学生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旅游景点,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
五、复习巩固。
复习即把学过的东西再学习,使之巩固。文言文知识也应该如此。通常我们采用的是限时测验的方法来复习。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效果并不太理想。有的学生根本不理会。所以此时,教师复习的方法和形式就应该灵活多样,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并真正记住他该掌握的东西。为此,我尝试了几种方法,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知识竞赛”复习法。新课学完之后,我从所学的课文中根据重点和难点设计出若干个题目,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字、词、句的翻译;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等等,让学生进行知识竞赛。在竞赛时采用分组的方法。让各组的学生在竞赛中互相竞争。在荣誉感的作用下,学生都很自觉,认真的进行准备,课堂的气氛很热烈,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为自己小组的荣誉而努力。复习的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2、做“小老师”,转换角色复习法。对于学生,尝试自己截然不同的角色,是很有吸引力的一件事。在上学期末,我让每一个学生针对本学期所学的文言文来设计一份试题,然后彼此交换完成并互相批改。为了展示自己,每一个学生都很认真地进行准备。学生们出的题有难、有易,但覆盖了考察的内容。后来我还特别的表扬了一些学生。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效果很是也不错。
3、“过关”复习法。在一课的教学结束以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过关,老师抽取几个较有难度的问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或者可以采用当堂过关的方法,让学生当堂回答,通过即是过关,否则要重新再过。这样,对学生而言,监督效果也会很好。当然,复习的方法还有很多种,例如知识抢答法、归类比较法等都有待我们教师去积极实践、尝试。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更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总之,文言文同现代文一样是丰富多彩的,文体不同,内容各异,思想内容、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根据不同的文言文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只要我们能在读懂文本上多下功夫、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文言文的教学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文言文将不再是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
第二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的文学精粹,是我国古代文人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品味文言文独特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走进经典的形式与过程。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更是文化遗产中的精髓,我们学习它,既继承祖国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又能促进对现代汉语的理解。
初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的学习占相当大的比重,但是一些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抵触情绪,认为古代语言离现在太遥远,学的好坏与否都没有多大意义,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是一门苦差事。面对这种现状,很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一筹莫展,教学效果和质量一直难以见成效。随着语文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中考的现实要求,文言文教学的这个难题也更为突显,亟待解决。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来自文言文本身的原因。文言著作和文章是我们古代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理应受到后人的尊重和保护。但事实上,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通用语言,由于年代久远,时空跨越大,文言文与我们现在通用的白话文在语法结构和文字组织上有较大的差异。自新文化运动开始倡导白话文以来,便渐渐缩小了它的适用范围,如今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言文基本上失去了用武之地,没有了生存的空间。所以,尽管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等等,但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中学生认为文言文太旧,无味而厌学,无用无趣而弃学。另外,由于受到来自各种途径、各个方面的新潮语言文化吸引,如网络语言、快餐文化等等,学生容易产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对文言文却产生了抵触情绪。
二是来自教师的问题。首先,教师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作者、时代背景——逐词逐句串讲——作内容分析,教师基本上是“独霸课堂”,目标单一,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学生成了被动笔记、背诵的工具,无从体验文言文之美。其次,教学观念落后,不讲教法,不分主次以至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形成规律性认知,无法达到知识迁移,同样不能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养成了依赖性,大大挫伤了他们自己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贯彻和执行,因此才有文言文教学用时多、进度慢、收效微、成绩差的尴尬局面。把文言文课完全上成了分析课,即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这种教法,完全忽视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是来自学生的问题。由于文言文本身的晦涩难懂和教学方式的枯燥无味,学生往往缺少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意识。
首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性不明确。有学生问及为什么要学文言文,更有甚者问到可不可以不要学习文言文。绝大多数同学学习文言文的动力来自于外部的压力,即是为了应对考试。学生其实处于一种机械的认知状态之中,既然教材上选了,那么我们就学,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至于文言文学习有助于语言知识的积累,有助于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有助于接受古代优秀思想的浸润与熏陶等方面的目的,学生根本没有认识到。而这些方面恰恰是文言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正因为没有认识到,所以也就无法产生相应的动力,学习即是为了应付,兴趣一词更是无从谈起;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没了兴趣,又怎么能学好呢?当然,现实生活中缺乏文言文学习的环境,由于文言文学习材料的内容大都与当代生活相去较远,现实的语言环境很少有文言文学习的用武之地,也造成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不浓一个原因。认为文言文太难,不懂而弃学。高中的文言文比初中的文言文无论是语言本身还是内容都明显难了,许多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在化了一定的时间还不能搞懂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就有了弃学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后,就会越学越难,越难越不想学,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在高中生中,占了不小的比例,他们多是由于考试和教师的要求而非出于对文言文的喜爱去学习,更别提去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了,那么好的学习效果当然无从谈起。这也反过来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文言文教学效率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习进程慢,学习效果差。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
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
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
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
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架桥铺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就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因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前尽可能使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桥和路”,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1.利用成语利用成语利用成语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
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又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气象万千、水落石出、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三顾茅庐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温故知新——《(论语)十则》、刮目相看——《孙权劝学》、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马说》,等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2.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等。
3.下载与课文相关资料导入课文。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影视作品的片段,就是极好的导课材料。
4.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比如,在上《陈涉世家》之前,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司马迁、《史记》、大泽乡起义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学生探求意识浓厚,争相回答,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第三篇: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王舍人中心小学
任海燕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最难以操作的一项教学工作。就目前来说,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作文指导,包括训练体系的确定和作前的指导,现在多数作文训练非常盲目,没有找到一个合适有效的作文训练体系,每次上作文课之前,老师随便浏览习作练习题目就去上课,课上给学生读题目一遍就让学生写,甚至有些作文题目离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距离很遥远,老师不做任何解释,这样造成的结果可想二知,学生抓耳挠腮,老师看着学生习作愁眉哭脸;其次,每次写作之前需不需要指导,如何指导才有好的效果,也是另很多语文同仁伤透脑筋的问题。二是作文批改,因为每写一次作文,每个老师要批改四五十篇的学生作文,耗时耗力,发到学生手中,学生看完分数,一笑了之,甚至有的学生连看都不看就塞到书包里去了,老师的心血没有换来丝毫的效果。三是作文讲评,到底怎样的作文讲评模式才能使学生有真正的收获,起到较好的效果。由此,就出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困惑之三:作文教学到底如何指导、批改以及讲评?
由于本人作文教学成功经验不多,自己感觉非常欠缺,但新近的一点做法自我感觉还值得一提,在上次的作文完成后,我没有急于批改,说实话,不是因为偷懒,而是我认为既然老师的批改没有效果,不防换一种方式,于是一周后的作文课我是分以下几步来组织的:第一步:先将学生的作文发到学生自己手中,让他们再重新赏识自己一周前写的作文。第二步:写“同桌评语”。同桌相互交换作文读两遍后,写出对同桌作文的评语,这不仅从同桌那里学到了对方作文中的有益“养料”,而且提高了分析文章的能力。第三步:小组推荐。每六个人一个小组,选出一篇小组内认为最好的作文,然后小组讨论推荐理由。第四步:全班展示。每个小组推荐出的作文由本同学在班内朗诵,并派另一位同学说说“小组推荐理由”,之后全班同学自由畅谈对这些作文的认识。
通过最近仅有的两次实验,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老师负担减轻了,学生课堂积极性也空前高涨起来,课堂效果也非常理想,所以将此做法提出来,希望大家共同商榷。
第四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策略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策略
一、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方法很多,有时可以在教学中信手拈来。比如学习《陋室铭》一文讲到“往来无白丁”一句时,这个“白丁”到底是指“没有学问的人”,还是指“平民百姓”呢?学生争论起来。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而是讲了“目不识丁”,原来古人常用“白”“丁”等字表示最简单的字。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当然就不可能是有学问的人。这样一讲,学生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就会印象深刻,而且非常有趣。当然这需要教师广泛阅读,有广博的积累,要能自己善于体会知识的趣味性,才能引导学生去发现乐趣。
二、着力于诵读积累以悟“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记诵诗词散文名句佳篇,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和精神底蕴。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着力于记诵积累以悟“文”。但未解其义未悟其文就让学生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怎样引导学生诵读悟“文”呢?
1.反复诵读以悟文意:一读读准字音,解决文字障碍。明确通假字要读本字字音。二读出句读。正确地进行朗读停顿,三读读懂文意,读出感情。
2.通读全文以悟文意: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时代背景,通过对文本的初读、再读和品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感悟历代迁客骚人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以及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
3.疏通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字以悟文意。
三、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一样都需要平时的积累和训练,而前者的积累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累积的过程。因此,教学文言文要“三要三不要”:一是要让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不要越俎代庖把很多该由学生自己动手的事,都由老师和一些辅导资料给帮忙代劳了。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不要一字一句讲解,面面俱到满堂灌输,惟恐漏掉一处。三是要重视方法指导,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要题海战术,答案再现。
四、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如“一老河兵闻之”(《河中石兽》);其次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的”,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还有作动词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这种情况不大多见。教学或复习这些知识时,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例句,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五、注重拓展,丰富想象
我经常让学生把文言文改编成记叙文,告诉学生改写文言文要把握原文的主题、感情基调、背景,对人物生活的环境、心理活动以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可以作合理的补充,或进行细致的刻画,通过联想想象,使情节充分展开,对原文提供的信息非但不能缺失,而且要充分利用。如教学完《与朱元思书》,引导学生抓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一句进行想象。这句话既写景“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又把读者带入无尽的空间,船还在前行,前面还有无数的美景等着你去欣赏,真是言尽而意无穷啊!
第五篇:新教师困惑及对策
新教师困惑及对策
每年幼儿园都会来一批新教师为了使每一位新教师成长更快幼儿园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如师徒结对、老教师的工作经验交流、新教师困惑解答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新老教师相互交流工作体会探讨教学疑难发挥同事间的学习与指导作用而且还给每个新教师一个缓解工作焦虑、解决教育难题的好契机这样能让每个新教师尽快地体验工作着的快乐从而大大提高新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
【困惑一】我是一名新教师虽然有理论知识但没有工作经验。我发现小班幼儿年龄小在各个环节中幼儿对我提出的要求总是不明白很随心所欲怎样做到让小班的一日生活常规井然有序
【对策一】1.以“妈妈”的形象引起幼儿的亲近感。小班的幼儿对自己的妈妈有种特别的依恋感和亲近感所以教师也可以抓住这个特征用妈妈的口吻与幼儿进行交流互动。如谈话时“我们每个小朋友家里都有自己的妈妈老师妈妈是小朋友幼儿园里的妈妈我也会向你们的妈妈一样爱护你们关心你们老师妈妈肚子里有很多好听的故事有好多好玩的游戏还有好多好多的新本领你们想跟老师妈新教师困惑及对策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范晓莉在散步时说“今天老师妈妈带你们去散步你们都是老师妈妈的好宝宝你们可要一个跟好一个千万不能走丢。宝宝们在散步的路途中可要睁大眼睛等会把你看到的来告诉老师妈妈。”这样幼儿就能很好地记住教师的要求也便于幼儿把依恋情感转移到教师身上产生亲近的感觉能为建立规则意识打下基础。2.以“动物”的形象引起幼儿的追随感。动物卡通是每个幼儿都很喜欢的形象让幼儿跟着动物的形象来学学、做做从而形成一定的规则。如每天幼儿早晨来园时像大白鹅一样向老师和小朋友点头问好我们教幼儿在活动室走路时要学小花猫轻轻的上课时要学长颈鹿脖子伸得长长的吃饭时要学大老虎一样大口大口吃……让动物的形象吸引幼儿的兴趣产生追随的感觉规则就在无意间逐渐形成。3.以“生活化”的游戏引起幼儿的愉悦感。生活化的游戏在成人和幼儿的身边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把生活化的游戏融入小班的幼儿相信肯定有不小的收获。如每次让小班的幼儿在户外集合时幼儿总是我行我素而且慢吞吞的还不听教师的口令。教师利用交通红绿灯的游戏让幼儿看着教师手里的红绿灯来驾驶自己的小汽车排队集合这样可让幼儿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形成规则意识。教育是无痕的规则的建立也应该是无痕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轻松接受乐于执行也才能让规则散发永远的魅力。
【困惑二】我们小班有个幼儿在集体活动时特别好动在椅子上坐不住总喜欢和其他幼儿打打闹闹请问有什么好的方法让他在上课时的注意力变得专注点
【对策二】1.用“真心”的爱来激起幼儿。不管是在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游戏中懂事听话的幼儿总是会得到教师的关爱而那些喜欢调皮、爱捣乱的幼儿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教育。细想起来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幼儿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接近那些调皮的幼儿多关注他们摸一下他们的头给他们一个会意的微笑鼓励他们与小伙伴要搞好团结互相谦让。2.用“精彩”的活动激发幼儿。调皮的幼儿都很好动他们的思维活跃喜欢接受一些新鲜事物的刺激所以教师要及时根据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来调整一些精彩的教学活动。如小班很多的手指儿歌游戏如《开火车》、《骑大马》再加上教师夸大的教学体态肯定会吸引调皮幼儿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用座位的形式来拉进幼儿与教师的交流空间。在教室座位的安排上矮者坐前、高者坐后这似乎是一种习惯。如果让调皮的幼儿也前排就坐来更多地享受教师的私人空间使他们相互搭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提高最终以达到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