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实验》教案1

时间:2019-05-15 01:3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 实验》教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 实验》教案1》。

第一篇:《2. 实验》教案1

《2.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研究过程中,设计合理的实验收集证据;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知识与技能

知道科学实验可以分为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学会实验的控制;知道科学实验一般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和其他一些科学家是如何证明“大陆漂移说”这个假设的?(收集证据)在科学课上,实验是一种特别的收集证据的方法,它是通过我们自己“制造”的条件,收集事物如何变化的证据。

二、认识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

1、认识模拟实验。

(1)谈话:有些实验是对事物如何运动变化的模拟,人们通过实验就知道“事情原来是这样的”,我们通常称为模拟实验。

(2)教师演示实验:用会“叫”的水壶模拟火车的汽笛声。

(3)讲述:龙卷风是地球上的所有风中最猛烈的一种,它能将树木拔起,将车辆甚至房屋掀翻。龙卷风是巨大的热气流与冷气流快速碰撞后,从云层一直伸展到地面的猛烈旋转的气体圆柱。为了帮助大家了解龙卷风的形成,我们通过制造水的旋流来进行模拟。

(4)学生分组实验。

2、认识对比实验。

(1)谈话:有些实验是对比不同条件下事物会如何变化的,通常叫做对比实验。(2)讨论:米虫喜欢呆在哪里?(学生提出两种假设:潮湿的米里、干燥的米里)(3)提问:怎样证明谁的假设是正确呢?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4)学生设计实验。(5)汇报实验方案。

3、研究“蚂蚁是怎样认识回家路的”。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蚂蚁是怎样认识回家路的吗?(2)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

(3)谈话:我们重点来研究蚂蚁是不是凭自己留下的气味回家的。你们准备怎样收集证据验证你们的假设呢?

(4)学生讨论。(5)汇报实验方法。(6)学生到室外实验。(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8)小结:说明同一个假设可以被反复验证。

4、抽动玻璃杯底部纸条的对比实验。

(1)在装满水的玻璃杯底部压一张纸条,第一次慢慢地抽动纸条,第二次迅猛抽动纸条,观察玻璃杯有什么不同现象发生?

(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实验结果。

(4)提问:实验现象说明什么?(物体有一种特性:原来静止的物体总要保持静止的状态)

三、向学生介绍雷迪的故事

1、谈话:对比实验在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印度医生雷迪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对比实验。

2、学生阅读故事。

3、提问:实验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实验获得的结论要么支持假设,要么推翻假设)

4、提问:雷迪在实验中注意控制了哪些条件?

5、学生回答。

四、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糖在水中溶解的速度”

1、谈话(边说边演示):同学们,把糖放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溶解)

2、提问:怎样能使糖在水中溶解得快,哪些条件影响糖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呢?

3、学生进行假设。

4、学生设计实验并汇报实验方案。

5、学生分组实验。

6、提问:在实验中,你们是怎样控制条件的?

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做科学的实验,要学会控制。一要注意每次都在公平的或均等的条件下进行;二要注意每次只能选择一个变化的因素;三要注意确定变化时需要观察的项目。

五、研究“乒乓球反弹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1、谈话:同学们,每小组都有乒乓球,请大家玩一玩乒乓球落地的游戏,有什么发现?

2、学生活动并交流发现。

3、提问:乒乓球反弹的高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4、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情况。

(学生可能会提出:乒乓球反弹高度与用力大小有关;与地面的软硬程度有关;与乒乓球的高度有关;与空中有无障碍物有关„„)

5、谈话:怎么证明你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

6、学生分组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并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7、学生汇报方案。

8、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9、学生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10、提问:能总结一下你们研究的步骤吗?

第二篇:《2. 分类》教案1

《2.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标准给事物分类; 能够运用分类的方法整理信息或者事物。

2、知识与技能:

了解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特征的事物组织在一起; 知道分类是整理各种信息与事物的常用方法; 了解几种常见的分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分类活动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认识到分类的标准是灵活、多样的,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意识到科学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着的。

教学重点

重点:学会分类的方法。

教学准备

文具、字典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尝试分类,了解方法

1.布置任务: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物品,各个小组桌子上的托盘里有一堆文具用品,现在请你们当一次文具柜营业员,大家一起努力把托盘内的文具分成六类,每类3样。一边分,一边思考: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小组活动:尝试分类。

3.汇报交流分类情况,并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评议分类情况。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性的事物组合在一起。5.把分类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二、联系事例,了解意义

1.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用到分类的方法来整理物品或者一些信息、资料等。

2.讲述:人们为什么要对事物进行分类呢?分析教材上提供的具体事例中分类的意义。(1)通过给食物分类,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一个人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的种类与数量,能够帮助我们讲究食物营养的搭配。

(2)字典通过按照第一个字母、笔画或者其他规律给汉字、词语等内容的分类,可以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字、词等归结到一类,方便人们查找,能够迅捷地查阅字典等。

3.设疑:你还能联系我们前面科学课上的学习活动或者生活经历举出一些事例吗? 4.学生交流,共同丰富认识。

5.小结、过渡:分类活动不仅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还广泛地存在于科学研究中。

三、阅读资料,感知方法

1.谈话:科学家们常常用分类的方法把许多信息或者事物有序地组织起来。2.呈现动物群体形象图片,提问:你们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阅读资料:科学家是如何给生物分类的? 4.学生交流阅读收获。

(1)科学家们给动物分类的方法是逐渐发展、变化的;

(2)原来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人们寻求更加合理的分类方法;(3)“双名法”是最常用的给生物分类的方法;

5.思考、讨论:通过分类活动,你了解了东北虎具有哪些明显而重要的共有特征和特有特征?

6.小结:分类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多地了解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对事物分门别类以后,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清晰易懂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提问:通过分类活动,你寻找到了自己个人区别于其他同学的哪些特征? 2.学生交流汇报。

二、了解分类的方法(第一种:找相同点分类)

1.谈话:分类的方法有许多种。今天我们具体了解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分类方法是最直接——找相同点分类,即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归为一类。

2.激趣:科学家说人的指纹不外乎三种,你信吗?认识弓形、箕形、斗形指纹。3.实践活动:按指印,观察指纹。

方法:把大拇指擦洗干净,稳稳地、实实在在地按压在印泥板上,再稳稳地、实实在在地按压在记录纸上,观察指纹的特征。

4.小组内分类,再全班交流。5.小结:全班同学的指纹分类情况。

6.游戏活动: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 7.学生交流汇报。

(1)辨别哪些是它们的家族成员;(2)概括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

(3)在活动记录上画一个这样的海洋生物。(第二种:多极两分法)1.了解什么叫做“多极两分法”。

2.看图,明确“多极两分法”的具体分类方法。

说明:采用“多极两分法”时,一些物体因为具有某些相似性而被分到一起,即同属图表上方的一个大组群,但他们也可能因为彼此的不同特点而在图表下方的小组群中被分到不同的组。这种分法使物体总是从具有大致相同特点的大组群逐渐过渡到具有细微相似性的越来越小的组群。

3.师生互动:播放课件,找出分类依据。

(1)开始,可以把能下蛋的生物归为一类,不下蛋的生物分为一类;(2)把下蛋的生物再分为但羽毛的和不带羽毛的;(3)把不下蛋的生物分为四条腿的和两条腿的;(4)把没有羽毛的生物分为长腿的和不长腿的;(5)把四条腿的生物分为食鱼的和不食鱼的。4.填写分类依据。5.寻找某一生物的特征。

找出任何一样生物,然后沿着图表向上看,就会发现这一生物的特征。例如猫:它食鱼、有四条腿、不下蛋。

6.小结: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和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分类方法,但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分类是为了组织信息,以便有效地研究新的有机体、物体和物质,寻找新的科学发现。使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新事物。

第三篇:《2. 做酸奶》教案1

《2.做酸奶》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2、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呢?回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下次交流.第二课时:

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旦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7、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第四篇:《2. 搭支架》教案1

《2.搭支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会搭建平面支架,并能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

2、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3、通过搭建稳固支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认识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最稳定、用材少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会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进一步体会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演示教具(三角形 四边形 五边形 六边形)

2、分组材料:塑料吸管 大头针 剪刀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几种平面支架。

2、谈话:这样的框架,我们也把它叫做“支架”。(板书:支架)

3、学生齐说支架的名字:三角形支架、四边形支架等等。

4、学生猜测:在这几种支架中,大家觉得哪种形状的支架不容易变形、最稳固?

5、学生充分发言。

6、谈话: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板书:搭)

(二)搭建平面支架

1、谈话:所以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利用现有的材料分别搭建几种平面支架,然后将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比看到底那种形状的支架不容易变形。(要求:看哪个组最先搭好这几种支架,看哪个组有更多的发现。)

2、教师点拨:怎样才能取胜呢?(提醒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怎么连接呢?(温馨提示:不要扎到手)

3、学生分组搭建平面支架。

4、分组汇报实验结果、全班交流:三角形结构 不易变形 最稳固 用材少(教师板书)

5、引导提问:对于容易变形的支架,大家有办法使它变得稳定、牢固吗?

6、学生说方法,老师演示提醒学生梁的链接方法(强调不能用大头针)

7、学生分组实验。

8、全班交流:同学们,把你们加固好的支架举起来,哪个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

9、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亲自尝试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容易变形的支架用可以加横梁或斜梁使之分解成几个三角形的方法增加其稳定性。

(三)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其实设计师们早就将三角形的特性广泛地应用到了我们的生活中了,大家能举几个例子吗?

2、学生欣赏:(课件展示)思考:这些物体为什么既稳固又能承受重量呢?

3、学生发言。

4、(出示艾菲尔铁塔)教师介绍:它建于1889年由建筑师艾菲尔设计,全塔高307米,至今已有100多年了,可它仍然岿然屹立。让我们再来仔细地看一看塔的结构,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么多年来艾菲尔铁塔直立不倒的奥秘了吧!

(四)搭建立体支架

1、谈话:那大家想不想现在就动手亲自搭一座高塔呢?(提示:动手之前要动脑,设计一个高塔的模型,可以利用已经加固好的平面支架,想好了就开始动手。)

2、学生分组搭塔。(教师巡视。)

3、作品展示:大家来观察这些塔,你比较喜欢哪个?说说理由。

4、学生充分发言。

5、教师小结: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只有三角形支架最稳固、最结实、最不容易变形。

(五)课堂小结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科学,今天我们就探究到这儿。

第五篇:《2. 太阳系大家族》教案1

《2. 太阳系大家族》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太阳系及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

2、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姿态,并且知道地球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

3、知道四季的成因,与阳光直射、斜射有关。

4、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组成太阳系的主要天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叔叔,他是谁?——杨利伟。

2、神

五、神

六、神七的成功飞天,更多的中国人进入了太空。今天这堂课我们要带大家走进太空,探索宇宙,大家说好吗?我们先来认识太阳系这个大家族。

二、自学课文

1、大家把书翻开,你能了解到什么知识?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问号。2、2分钟后交流。相应地对以下(第三、四、五部分)内容进行指导。

三、认识地日运动

1、出示文中三球运动的文字资料。

2、你知道了它们是怎么运动的。看老师模拟演示三球仪。再说说还发现了什么?

3、理解:公转周期、公转和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4、同学表演模拟地日运动,加深理解。请三位同学分别代表太阳、地球(贴上标签)模拟表演它们的运动。说说他们演得对不对?应注意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而且是自西向东。

四、认识四季的成因

1、观察太阳直射和斜射的差异。出示实验要求。(课前老师安排一名学生做了实验,但是结果如何呢?强调实验前温度计刻度是一样的,现在呢?)

2、思考:为什么斜放的温度高,平放的温度低呢?(斜放的温度计正对阳光,受到阳光的直射;而平放的温度计受到阳光的斜射,受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高,受阳光斜射的地方温度低。)

3、根据这个道理,大家试着解释一年四季是怎么形成的呢?观看视频。

4、模拟四季成因实验。让一名学生手捧地球仪,地球仪倾向正北,并绕太阳公转。教师用电筒模拟太阳,照射地球仪。让学生说说太阳直射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

5、让学生看课件图,判断季节。

五、认识太阳系其他天体

1、根据学生交流,板书:火星、水星等。了解八大行星,恒星,卫星等,分别板书。

2、认识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你知道了太阳系八大行星,那你能说说他们离太阳由近及远排列的顺序吗?

3、让我们看一段录像,直观地感受太阳系的形成和八大行星的特点。

六、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的关系。

1、问题:我们知道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周是一年的时间,那其他行星公转周期有多长呢?我们接下来研究这个问题。我们怎么研究呢?

2、介绍方法:问题——假设——实验——结论。

3、先假设:行星与太阳距离越(远),公转周期就越(长),可以有争议,这是预测。

4、了解实验材料及实验步骤,实验要求。看了这个要求,你有什么疑问吗?教师细化要求。

实验员:举过头顶是为了安全、也便于观察;捏塑料管的手不要晃动,用力要均匀,不能碰到绳子,注意下面的绳长保持不变。

计时员,即计数员,按表时要看清橡皮塞的位置,再次转到该位置时为1圈。记录员:要及时记录橡皮塞转动10圈所用的时间。测试三次后,要计算出平均值。观察员:要观察塑料管下绳长保持不变。

5、学生实验记录,讨论发现。

下载《2. 实验》教案1word格式文档
下载《2. 实验》教案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验教案1

    实验教案(课时备课) 课程名称:兽医学实验课程类型:必修第2次课 学时:4 上课日期:第5周 1、实验内容:血液常规检验 2、实验目的:掌握血液常规的检查技术,掌握动物血液化验的正常值以......

    《2. 实验》习题2

    《2. 实验》习题 一、填空 1、实验是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二是。 2、有些实验是对事物内部结构、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这种实验叫。 3、是一种特别的......

    2.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1

    《2.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2.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

    《2. 热的传递》教案1

    《2. 热的传递》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2.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

    初三化学实验教案1

    九年级化学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初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教者薛永成授 课 班 级:九年级2。3。5) 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常见仪器及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常见药品的......

    测量学实验教案1

    实验十三RTK GPS 碎部测量和施工放样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了解RTK GPS放样原理,掌握放样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建立GPS基准站和流动站。 2.用流动站放样道路中线和其它放样工程......

    ds实验教案1

    数据结构教案(供本科学生使用) 实验一 预备实验 1、实验目的 练习C语言指针的用法 练习C语言结构体的用法 练习C语言文件的用法 理解时间复杂度分析的基本......

    《2. 建立模型》教案1(推荐5篇)

    《2. 建立模型》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利用模型进行解释; 2、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模型解释的方法、作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模型解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