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 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
《生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目标
生理心理学是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总体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教育,为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包括:
1.使学生了解生理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2.使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生理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名词和术语。
3.使学生全面了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思考生理心理学的研究策略。
4.使学生理解有关感觉、知觉、注意、基本动机行为、学习与记忆、情绪、人格等行为与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5.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起来去分析、解决新问题。
6.开设实验课,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去验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教学要求
生理心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既是心理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也是脑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该具备普通心理学,神经系统解剖学和生理学,细胞和分子神经生物学等基础知识,也要具备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
三、大纲依据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专业设置和专业基础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及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2.生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发展趋势;
3.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基础;
4.参考部分国内外同类教材。主要包括:(1)沈政、林庶之,《生理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2)邵郊,《生理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
(3)Carlson N.R Physiology of Behavior(5th edition), Allyn &Bacon,2000。
四、教学原则
根据本学科的内容、性质及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程应遵循的基本教学原则:
1.科学性原则:对生理心理学阶段性理论的阐述、推理和论证过程,要确保教学内容及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确切性。
2.直观性原则:综合利用VCD、录像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的升华,启发学生思维,使其获得正确的概念和原理知识。直观手段的选用遵循形式为内容服务、少而精的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用事实或实验现象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引导学生探索心理现象生理机制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学习兴趣。
4.能力培养原则: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实验
课的组织既要保证学生学会使用各种仪器,获得一定的实验技能,也要使学生能够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原理,同时促进学生理解从实验过程到结果,及从结果得出结论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以理论课为主。理论课教学主要采用叙述演示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教学内容,适当安排课堂讨论等活动,力求系统、准确、客观、直观、生动地将大脑的工作原理呈现出来。同时布置课外作业,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
配合理论课的内容和教学进度开设实验课。教师可利用实物投影等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演示,并指导学生亲手动手,使他们了解实验设计与操作的基本过程,掌握包括常规解剖学、立体定位技术等基本操作技能,了解多道仪等电生理仪器的操作原理和脑成像工作的基本原理。训练学生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并在每次实验后完成实验报告。
六、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研究方法与策略、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两大部分,总学时为60课时;实验课的内容主要包括生理心理学实验方法与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室实验两部分,总学时为20学时。
理论课教学内容 学时数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常用的实验方法
生理心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生理心理学实验仪器及基本操作训练 第三章 感知觉的生理心理学 第四章 注意的生理心理学
实验一 放松和注意状态下的脑电(EEG)第五章 基本动机行为的生理基础
实验二 下丘脑与摄食行为实验三 胰岛素与摄食行为 第六章 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实验四 消极回避反应 2 实验五 电痉挛休克对学习记忆的影响 8 第七章 语言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实验六 语言的ERP实验演示 第八章 情绪与应激的生物学基础
实验七 电刺激引起的侵犯行为实验八 生物反馈训练 第十章 人格的生理心理学问题
复习总结 80 共计
七、测试与评估
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别测试与评估。
1.理论课的测试与评估
目的:重点考察学生对生理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方式:主要采取平时测验与期末综合性考试两种方法。
(1)平时测验:占总成绩的30%。主要是检查教学效果,调节师生动机,改进教学。采用单元测验、课外作业(如对学科发展趋势或一篇文章进行合乎逻辑的学术评价)等方法,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事实和基本概念的识记,及对理论原理的理解水平。
(2)期末综合性考试:占总成绩的70%。主要以书面的认知测验为主,重点考察学生对总体教学内容的理解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命题既要保证学科内容的覆盖面也要突出重点,同时具备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评定的目标包括对生理心理学中的术语、事实、方法等具体内容的识记;对心理现象生理机制的理解水平;对学科知识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对理论原理的应用能力等。
考题的编写力求保证命题的科学性和测验的可靠性。根据本学科内容特点,题式可包括选择题等固定应答型,及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自由应答型两大类。
2.实验课的评估
目的: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实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实际的操作水平,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方式:评定学生实验操作(占总成绩的50%)和实验报告(占总成绩的50%)水平。成绩评定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
八、附录:课程内容、学时分配与具体要求
生理心理学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共60学时)
第一章 绪论(4课时)
第一节 生理心理学的历史 1.1生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2脑研究的历史回顾 1.3当代主流与发展趋势
第二节 相关基础知识
2.1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2.2内分泌系统
2.3 药物与行为的关系
本章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科性质、当代的主流及发展趋势。难点:人脑的结构和功能。
所需教学辅助设备与材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大脑演化(VCD)、人体的奥秘、脑图谱光盘、人脑模型
本章作业(或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1.神经信息是如何通过突触的? 2.总结大脑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3.人体有哪些主要的内分泌腺?其主要功能有哪些? 4.什么是药物成瘾?常见的滥用药物有哪些?
本章必读书目与参考书目
1.K.W.沃尔什(澳)《神经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84。2.邵 郊《生理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3.沈
政、林庶之《生理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4.杨雄里《脑科学的现代进展》,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5.A.P.鲁利亚(前苏)《神经生理学原理》,科学出版社,1983。
第二章 常用的实验方法(6课时)
第一节 常规解剖学检查方法 1.1常规组织学方法 1.2组织化学技术
第二节 干预脑功能的手段 2.1手术损伤法 2.2刺激法
2.3脑立体定位技术 2.4脑损毁后的行为评定
第三节 脑功能的电磁记录技术 3.1脑电图 3.2诱发电位 3.3脑磁图
第四节 常用的脑成像技术 4.1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4.2正电子放射扫描技术 4.3核磁共振显影技术
本章重点和难点
脑电及脑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所需教学辅助设备与材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生理心理学实验录像带
本章作业(或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1.常用的生理心理学技术主要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哪些可用于对正常人类被试的生理心理学研究?
2.总结各种脑成像技术的优势及其局限性。策略的关系。3.讨论脑损伤后的行为评定与研究
本章必读书目与参考书目
1.Carlson N.R,Physiology of behavior, Allyn &Bacon,2000。2.谭郁玲,临床脑电图与脑电地形图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邵 郊:《生理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第三章 感知觉的生理心理学(6课时)
第一节 视觉的生理心理学 1.1视觉信息加工与编码 1.2视知觉与视觉联络皮层 1.3视觉失认症
1.4脑事件相关电位与知觉过程
第二节 听觉的生理心理学 2.1听觉信息的产生和传递 2.2听觉信息的神经编码 2.3听觉缺陷的康复问题 2.4听觉失认症
本章重点和难点
视觉、听觉信息的加工和编码,与失认症有关的脑结构
所需教学辅助设备与材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视觉和听觉系统的图片、模型
本章作业(或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1.视觉信息加工和编码的主要规律有哪些?
2.描述音强的神经编码机制与声源的空间定位原理。3.与失认症有关的脑结构有什么关系?
本章必读书目与参考书目
1..沈
政、林庶之《生理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Carlson N.R Physiology of behavior, Allyn &Bacon,2000。
第四章 注意的生理心理学(4课时)
第一节 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
1.1特异传导系统和非特异传导系统 2.2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
第二节 儿童注意缺陷障碍
2.1注意缺损障碍的一般概述 2.2生物学病因探讨
本章重点和难点
重点: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及儿童注意缺损障碍的生物学病因。难点: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
所需教学辅助设备与材料
多媒体设备和相关图片
本章作业(或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1.为什么说丘脑网状核在随意和非随意注意的选择中具有闸门的作用?
2.什么是注意缺陷障碍?其可能的生物学病因有哪些?
本章必读书目与参考书目
1.魏景汉 罗跃嘉,《认知事件相关电位研究》,2000讲习班讲义。2.沈
政 林庶之,《生理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第五章 基本动机行为的生理基础(8课时)
第一节 睡眠与觉醒的生理基础 1.1为什么要睡眠? 1.2睡眠障碍
1.3睡眠与觉醒的生理基础
第二节 饮水行为的生理基础 2.1渴感的产生 2.2饮水的生理基础
第三节 摄食行为的生理基础 3.1摄食与新陈代谢 3.2影响摄食行为的因素 3.3与摄食有关的脑结构 3.4摄食行为的生化调节
3.5摄食障碍
第四节 攻击行为 4.1攻击性行为
4.2攻击性行为的神经控制 4.3攻击性行为的激素调节
本章重点和难点
重点:饮水、摄食及睡眠的生理基础
难点:葡萄糖对摄食行为的调节机制,饮水、睡眠与觉醒的生理基础。
所需教学辅助设备与材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关脑结构及生理机制图。
本章作业(或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1.睡眠与觉醒的生理基础。
2.渴感是如何产生的?原发性饮水的生理机制。3.葡萄糖在摄食调节中的作用? 4.攻击行为的神经和激素调节过程。5.思考与讨论:
(1)摄食障碍的病因对我们的日常保健有何提示?(2)睡眠的功能:睡眠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梦的功能。
本章必读书目与参考书目
1.沈
政、林庶之《生理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杨德森 《行为医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Carlson N.R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Allyn &Bacon,1995。
第六章 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8课时)
第一节 学习和记忆的分类
1.1 学习类型 1.2 记忆类型
第二节 学习的脑机制
2.1 行为水平:脑等位论和机能定位论的统一 2.2 细胞水平:异源性突触易化
2.3 分子水平:蛋白质变构是学习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 记忆的神经生化基础
3.1 短时记忆的生理机制 3.2 长时记忆的生理机制
3.3 长时记忆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第四节 学习记忆与突触可塑性
4.1 对侧长时程增强效应的建立与突触的可塑性 4.2 学习和记忆能力与发育的关系 4.3 环境、教育与脑
第五节 记忆与智能障碍
5.1 记忆障碍 5.2 智能障碍
本章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和记忆的脑机制、学习与突触可塑性的关系。难点:学习和记忆的神经及分子生物学基础
所需教学辅助设备与材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脑结构和脑机制图。
本章作业(或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1.如何理解学习、记忆与突触可塑性的关系? 2.如何理解学习的脑机制? 3.如何预防记忆痕迹间的混淆? 4.思考与讨论:
(1)结合学习记忆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分析自己学习方法的合理性。(2)讨论环境、教育与脑发育的关系。
本章必读书目与参考书目
1.梅镇彤《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2.沈政、林庶之《生理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邵郊《生理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78。
4.Carlson N.R Physiology of behavior, Allyn &Bacon,2000。
第七章 语言的神经生物学基础(8课时)
第一节 言语产生和理解的脑机制 1.1言语中枢的发现与争论
1.2大脑的语言功能一侧化与两半球言语功能的协同 1.3言语产生的脑机制 1.4言语理解的脑机制 1.5失语症的临床检察方法
第二节 阅读和书写障碍 2.1阅读与阅读障碍 2.2书写与书写障碍
本章重点和难点
重点:言语产生和理解的脑机制,阅读和书写障碍。难点:语言产生和理解的脑机制。
所需教学辅助设备与材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脑结构和脑机制图。
本章作业(或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1.如何看待目前有关言语中枢的争论?
2.在言语产生和理解过程中,两半球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3.与纯失读症有关的脑结构有哪些?
本章必读书目与参考书目
1.Carlson N.R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Allyn &Bacon,1995。2.沈
政、林庶之《生理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王德春,吴本虎,王德林《神经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第八章 情绪与应激的生物学基础(8课时)
第一节 脑与情绪的关系 1.1下丘脑与情绪 1.2边缘系统与情绪 1.3大脑皮层与情绪
1.4脑内与情绪有关的物质 1.5情绪对脑的反作用
第二节 应激
2.1应激的基本概念 2.2应激的神经生理反应 2.3应激与心身反应 2.4心身关系与生物反馈
第三节 情绪(情感)障碍的生物学基础 3.1 情感障碍 3.2焦虑障碍
本章重点和难点
重点:情绪的脑机制,应激的生理反应。难点:情绪的脑机制。
所需教学辅助设备与材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脑结构和脑机制图。
本章作业(或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1.评述情绪与脑的关系。
2.应激的生理反应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3.情感障碍、焦虑症的生物学病因可能有哪些?
本章必读书目与参考书目
1.Carlson N.R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Allyn &Bacon,1995。2.沈政、林庶之《生理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第九章 人格的生理心理学问题(4课时)
第一节 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
第二节 艾森克人格理论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 个体差异与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
本章重点和难点
重点为艾克森人格理论的生物学基础。
所需教学辅助设备与材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
本章作业(或思考题)与实习活动
1.巴甫洛夫划分神经类型的标准有哪些? 2.艾森克人格理论采用了哪些生理心理学概念? 3.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对称性在性别和人格形成中有何意义? 本章必读书目与参考书目
沈
政、林庶之《生理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生理心理学实验课内容(总课时为20学时)
第一章 生理心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2课时)
1.1 生理心理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1.2 生理心理学实验目的、方法 1.3 实验数据的搜集方法
1.4 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和讨论 1.5 实验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生理心理学实验仪器(3 课时)
2.1 多功能实验箱
2.2 多道生理仪(BIOPAC STUDENT LAB)2.3 基本操作训练
第三章 生理心理学实验(15课时)
实验一 放松和注意状态下的脑电(EEG)实验二 下丘脑与摄食行为
实验三 由胰岛素引起的摄食行为 实验四 消极回避反应
实验五 电痉挛休克对学习记忆的影响 实验六 语言的ERP演示
实验七 电刺激引起的侵犯行为 实验八 生物反馈训练 总结
主要参考资料
1.生理心理学实验指导,北京大学心理系。
2.林春梅,生理心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试用讲义,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3.多道生理仪——BIOPAC STUDENT LAB,1997。
第二篇: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务处(范文)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务处
师(珠)教文【2006】11号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
为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管理,根据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4月8日)《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和《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条例》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一条 教学目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以下简称毕业论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集中训练,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通过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要具体实现以下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3、巩固和扩展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4、检查其他环节教学工作的得失,检验人才培养质量,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第二条撰写过程的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大致要经过选题、调研(包括收集资料、实验、实习等)、开题报告、撰写论文(编写论文提纲、撰写初稿、修改定稿)或设计方案、答辩等阶段。
2、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求如下:
(1)论文题目内容不能脱离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应有利于巩固、深化和 1
扩充学生所学知识,使学生受到全面的锻炼;应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尽可能结合社会实践、生产、科研、实验室建设等任务,注重发挥专业的优势和特长,靠近未来的就业方向。
(2)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水平,题目不宜过大,应是学生在短期内经过努力能基本完成或易于独立地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课题。
(3)实行教师指导与学生自选相结合的办法,由学院负责协调工作。
(4)毕业论文原则上为一人一题。如需由两个或几个人共同完成的,应由指导教师提出,经主管教学副院长(主任)批准,但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其中所承担的部分工作,并以独立撰写论文的形式进行。
3、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不得少于一个学期,确定选题和组织工作可提前到第七学期或第六学期放假之前。
4、论文的撰写要符合学术规范,遵循《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格式》的有关规定,按专业学术论文的体例撰写(可参照本专业有代表性的期刊论文格式),每篇毕业论文应有300字左右的论文摘要,并要求译成英文摘要(如果需要用外语书写论文,除用外语书写摘要外,应在文后附中文摘要)。摘要之后要有3-5个关键词,文末附主要参考文献。论文篇幅,文科一般为7000~9000字,理科一般为5000~7000字。
5、毕业论文一律按学校统一的格式要求、参考学校统一设计的模板,打印装订成册(见《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格式》、《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参考模版》)。
第三条 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1、原则上应由具有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科研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助教不能独立指导毕业论文(设计),但可以协助指导教师工作。提倡建立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以校内教师为主体的指导教师队伍。校外指导教师同样应具有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聘请校外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论文,学生所在院(系)应安排校内教师合作指导。
2、指导教师应具有从事专业研究工作、实际设计的经验,具有与课题相关范围内较全面的知识,教风严谨、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能够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学生。
3、为保证论文质量,每位教师指导论文原则上不超过12篇,有助教协助或有校外指导教师合作指导的教师,最多可以指导20篇。
4、指导教师要向学生讲清选题意义,提出明确要求;介绍有关参考资料,指导拟定论文写作提纲;指导学生填写开题报告,定期检查学生论文撰写进展情况,按要求填写论文指导记录;及时解答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疑问。
5、指导老师要认真审阅学生论文初稿,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应在学生答辩前审查完毕业论文(包括相关资料),实事求是地填写论文评语和评定成绩。
6、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风教育,并对毕业论文的真实性把关负责,杜绝任何抄袭情况发生。
第四条 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在第六学期末未能按照教学计划修够135学分,或在第七学期末未能按照教学计划修够150学分,原则上不能进行毕业论文的工作。申请提前毕业的学生未能按照教学计划修够135学分,原则上不能进行毕业论文的工作。
2、学生应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主动与指导教师保持联系,认真听取指导教师的意见,按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每一阶段的任务。
3、学生在确定选题后,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按学校统一要求撰写开题报告(见附件)。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毕业论文撰写阶段。开题报告一经通过,不得随意更改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如遇特殊情况需更改,应向学生所在院(系)毕业论文工作小组提出申请,批准后方可变更。
4、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剽窃或抄袭他人成果者,视情节给予记过或记过以上处分,毕业论文成绩以零分记。
5、学生获得毕业论文成绩必须参加毕业论文公开答辩。在答辩前应作好汇报准备,准备说明的问题主要有:选题的依据、学术价值或现实意义;拟解决的问题,提出的个人见解;论文的基本观点和立论的基本依据;论文的优缺点;写作毕业论文的体会等等。此外,还应就答辩中老师可能提出的问题作一定准备。
第五条 成绩评定和优秀论文评选
1、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
(1)指导教师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标准》(见附件),评阅毕业论文,写出论文评语,给出初步成绩,并确定论文是否具有答辩资格。
(2)本科毕业论文公开答辩由院系组织。院(系)应根据毕业生人数,成立若干答辩小组,成员一般由3人组成,可以包括论文指导教师,其中至少要有一名具有副教授(含)以上职称的教师。
(3)答辩小组通过答辩对学生毕业论文完成质量及答辩情况进行评价,并按照《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标准》给出最终评定成绩。答辩应有答辩过程记录,并由答辩小组填写学校统一制订的答辩记录表。
(4)成绩评定按百分制给出成绩,再折成四级记分,优:85-100,良:70-84,及格:60-69,不及格:60分以下(不含60分)。成绩评“优”论文的比例不得大于论文总数的15%。
(5)经过答辩,论文成绩评定不合格者,根据不同情况按如下方式办理:修改毕业论文者,3周后(含)可再次申请答辩;更换论文题目者,6周后(含)可再次申请答辩。
(6)论文通过后,学生即可获得4-6个学分,由各专业教学计划确定。
2、优秀毕业论文的推荐评选办法
(1)“院级优秀论文”的评选,由答辩小组推荐,学院毕业论文工作小组组织最终审定。评为院级优论文的比例不得大于论文总数的10%。对院级优秀毕业论文的作者,由院(系)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
(2)“校级优秀论文”由院(系)毕业论文工作小组推荐,教务处组织最终审定。校级优秀论文必须在院级优秀论文的基础上评选,比例不超过院级优秀论文的20%。对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的作者,由学校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
第六条组织管理与职责
1、教务处职责
教务处负责制订毕业论文工作条例,提出毕业论文工作基本规范和要求,明确相关组织和人员职责,协助院(系)解决论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遴选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2、院(系)职责
院(系)应成立毕业论文工作小组,负责院(系)毕业论文工作的组织与落实。工作小组原则上由5人组成,组长由主管教学副院长(主任)担任。具体职责如下:
(1)根据教育部关于毕业论文的指导意见和学校的总体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组织制定院(系)各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方案,报送教务处备案。毕业论文工作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毕业论文工作步骤,指导教师确定,时间安排,选题、开题、过程检查、评阅、答辩、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等的具体要求。
(2)组织指导教师、学生和其他有关人员学习教务处及院(系)关于毕业论文工作的相关规定,落实相关规定的各项工作。
(3)安排有科研工作经验的教师为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作集体辅导,介绍撰写毕业论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创设必要条件。
(4)组织毕业论文公开答辩,落实公开答辩的时间、地点、人员安排,并在答辩前一周将答辩工作安排报送教务处备案。
(5)及时向教务处提交《毕业论文情况分析表》和毕业论文工作总结。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院(系)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执行学校有关规定和要求的情况、工作特色和取得的主要成绩、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并对学校毕业论文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
(6)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登录和档案归档工作。归档材料包括两类:一类为院(系)毕业论文工作档案,包括院(系)毕业论文工作方案、各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细则、答辩工作安排、毕业论文情况分析表、工作总结等;另一类为学生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包括:开题报告、答辩记录表、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毕业论文(原件)、毕业论文指导记录册,以及学生实验或调查的原始数据等,由学生所在院(系)保存五年。
3、工作进度要求
(1)第七学期第10周前:院(系)成立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各种相关规定,公布本院(系)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要求,并向教务处提交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小组名单和毕业论文工作方案。
(2)第七学期第16周前: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3)第八学期第2周前:完成开题报告。
(4)第八学期第11周前:完成毕业论文答辩。
(5)第八学期第12周前:完成毕业论文成绩录入。
(6)第八学期第15周前:完成论文材料归档。
第七条附则
本条例发布之日起实行,原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条例同时废止。本条例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教务处
2006年10月26日
第三篇:教学大纲 - 电子科技大学教务处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Fundadamentals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Lab Ⅰ 课程代码: E0200710
学 时 数 :20 课程类型:实验课程 适用学科专业:电子类专业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 执 笔 者:崔红玲
编写日期:2013-11-15
审 核 人:
学 分 数:1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电子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以“电路分析基础”作为背景知识,在服务于理论课程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建立工程上的感性认识,认识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学会使用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学会简单的电子测量方法,能够设计搭建简单的单元电路。
一、Introduction
This course is an important experiment course in electronic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Based on the “Basic Theories of Circuit Analysis”, this course not only serves for the theory courses, but also aims at helping students have a perceptual cognition o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projects.Students in this course will be able to know about basic electronic components, use electronic measurement devices, handle simple electronic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design and build the basic circuit unit.二、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建立工程上的感性认识,增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设计单元电路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理论知识,通过预设的问题和实验中遇到的小故障,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Goals The course will guide the students to have a perceptual cognition o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nd thus improve the students’ hands-on ability.Student will be able to apply the electronic theory practically by designing the circuit unit.Also, They will have the abil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by solving the problems and faults in the experiments.These teaching activities will enhance 1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三、课程内容安排和要求
(一)教学内容、要求及教学方法 实验一 :示波器的使用(2学时)
a、了解电子技术实验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b、了解示波器的基本原理及其性能指标。
c、掌握示波器面板旋钮的正确使用,掌握用示波器定量测量周期信号的方法。实验二:函数发生器、晶体管毫伏表的使用(2学时)a、了解函数发生器的基本原理及其性能指标。
b、熟悉函数发生器、晶体管毫伏表的面板旋钮及正确使用方法。
c、进一步掌握周期信号波形的定量测试方法,掌握用示波器测量交流信号中直流分量的测试方法。
d、掌握交流信号有效值的测试方法
实验三:直流稳压电源、万用表的使用(2学时)a、了解直流稳压电源、万用表的基本原理及其性能指标。b、加深对常用电子测量仪器性能指标的了解。c、掌握直流稳压电源和万用表的正确使用方法。d、掌握直流电压、直流电流的测量方法。
实验四:叠加定理、戴维宁——诺顿等效定理的验证(2学时)a、进一步掌握直流稳压电源和万用表的使用方法。b、进一步掌握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的测试方法。c、进一步加深对叠加定理的理解。
d、掌握面包板的结构、使用方法、学会识别色环电阻。实验五:一阶电路时域响应的测量(2学时)
a、进一步掌握一阶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b、掌握一阶电路的时间常数的测量方法。c、研究电路参数对响应的影响。d、电容元件的识别。
实验六:串联RLC电路时域响应的测试(2学时)a、观测二阶RLC串联电路的暂态响应的基本规律和特点。b、了解二阶RLC串联电路参数对响应的影响。c、掌握电感元件的识别方法。
实验七:正弦稳态时R、L、C的电压电流相位关系的测试(2学时)a、进一步掌握正弦稳态电路中R、L、C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b、掌握相位差的测试方法。
c、进一步熟练掌握示波器的双踪测试方法。实验八:RC低通滤波器的设计与测试(2学时)a、了解低通滤波器的频率特性。b、掌握网络频率特性测试的一般方法。
c、测量一阶RC低通滤波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实验九:二阶RC高通滤波器的设计与测试(2学时)a、了解二阶高通滤波器的频率特性。b、掌握网络频率特性测试的一般方法。
c、测量二阶RC高通滤波器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实验十:RLC串联谐振电路(2学时)a、进一步理解谐振电路的谐振特点。b、掌握谐振频率、品质因数的测试方法。c、掌握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的测试方法。
(二)自学内容和要求
自学Multisim软件,并要求能够进行电路仿真。
四、考核方式
平时50%+期末操作考试 50%(期末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核:元件识别,电路搭建、仪器使用、测量方法)
五、建议教材及参考资料
(一)教材: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崔红玲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参考资料:
1.《电路分析基础》,胡翔骏主编,高教出版社
第四篇: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学大纲编写规范
《普通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普通化学、材料物理、必修、3学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课程简介:普通化学课程主要讲授化学原理,包括气体和液体的基本定律,热化学和化学反应方向,化学平衡(包括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应等)及其在容量分析中的应用,化学反应速率,原子的电子结构,分子结构和理论,晶体结构配位化学以及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知识内容。此课程也是高等学校材料、化学、化工、药学、轻工、纺织、环境、冶金地质等有关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因此它是培养上述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为后继材料、化学及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目标与任务:《普通化学》是一般工科学生大学阶段唯一的化学必修课,因此本课程介绍学生所应具备的化学最基本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与化学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科技前沿发展、学科渗透交叉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化学素质和知识水平,建立化学的思维方式,增加用化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材料领域研究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高中化学;高中物理;高中数学
后续相关课程:材料科学基础;陶瓷材料;功能材料;物理化学;固体化学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 编:《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参考书:
1、张淑民 著:《无机化学》,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2、华彤文 主编:《普通化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浙江大学普通化学教研组 编:《普通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介绍化学的定义;
第二节 化学变化的特征;
第三节 化学的疆域; 第四节 学习要点,学习方法及课程安排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共1学时。第二章 气体
第一节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第二节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
第三节 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
第四节 气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要点;
第五节 真实气体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共2学时。第1-3节1学时;第4、5节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气体分
子动理论的基本要点;真实气体
【重点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
【了解】:气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要点
【一般了解】:真实气体
【难点】: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
第三章 热化学
第五节 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第二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第四节 Hess定律;
第五节 反应热的求算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共4学时。第1、2节1学时;第3节1学时;第4节1学时;第 5节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标准摩尔焓变;标准摩
尔生成焓;Hess定律;反应热的求算 【重点掌握】:化学反应的反应热;Hess定律;反应热的求算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标准摩尔焓变;标准摩尔生成焓
【了解】:熟悉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难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Hess定律;反应热的求算
第四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第二节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三节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四节 反应速率理论和反应机理简介;
第五节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共4学时。第1、2节2学时;第3节1学时;第4、5节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反应速率的概念;速率方程;Arrhenius方程;碰撞理论;活化络
合物理论;催化剂和催化机理
【重点掌握】: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反应速率理
论和反应机理简介
【掌握】:反应速率的概念;速率方程;Arrhenius方程
【了解】:碰撞理论;活化络合物理论;催化剂和催化机理
【难点】:反应速率理论和反应机理简介
第五章 化学平衡 熵和Gibbs函数 第一节 标准平衡常数;
第二节 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
第三节 化学平衡的移动;
第四节 自发变化和熵;
第五节 Gibbs函数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共5学时。第1、2、3节3学时;第4节1学时;第5节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标准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化学平衡的移动;自发变化
和熵;Gibbs函数 【重点掌握】:自发变化和熵;Gibbs函数
【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化学平衡的移动;自发变化和熵;Gibbs函数
【了解】:标准平衡常数
【难点】:化学平衡的移动;自发变化和熵;Gibbs函数 第六章 酸碱平衡
第一节 酸碱质子理论概述;
第二节 弱酸、弱碱的解离;
第三节 缓冲溶液;
第二节 酸碱指示剂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共4学时。第1、2节2学时;第3、4节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酸碱质子理论概述;弱酸、弱碱的解离;缓冲溶液;酸碱指示剂
【重点掌握】:弱酸、弱碱的解离;缓冲溶液
【了解】:酸碱质子理论概述;酸碱指示剂
【难点】:弱酸、弱碱的解离;缓冲溶液
第七章 沉淀溶剂平衡
第一节 溶解度和溶度积;
第二节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第三节 两种沉淀之间的平衡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共4学时。第1、2节2学时;第3节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熟悉溶解度和溶度积;掌握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掌握两种沉淀之间的平衡
【重点掌握】:沉淀的生成和溶解;两种沉淀之间的平衡
【了解】:溶解度和溶度积
【难点】:两种沉淀之间的平衡 第八章 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 氧化还原应用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电化学电池; 第三节 电极电势;
第四节 电极电势的应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共4学时。第1、2节2学时;第3节1学时;第4节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氧化还原应用的基本概念;电化学电池;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应
用
【重点掌握】:氧化还原应用的基本概念;电极电势
【掌握】:电极电势的应用
【了解】:电化学电池
【难点】: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应用
第九章 原子结构
第一节 原子结构的Bohr理论;
第二节 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描述;
第四节 多电子原子结构;
第五节 元素周期表;
第六节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共6学时。第1节1学时;第2、3节2学时;第4节1学时;第 5、6节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原子结构的Bohr理论;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特征;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描述;多电子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元素性质的周期
性
【重点掌握】: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描述;多电子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掌握】: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描述;多电子原子结构;
【了解】:原子结构的Bohr理论;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特征;元素周期表
【难点】: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描述;多电子原子结构 第十章 分子结构
第一节 Lewis理论;
第二节 价键理论; 第三节 杂化轨道理论;
第四节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第五节 分子轨道理论;
第六节 键参数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共6学时。第1、2节2学时;第3节1学时;第4节1学时;第 5、6节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Lewis理论;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
子轨道理论;键参数
【重点掌握】: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掌握】:分子轨道理论
【了解】:Lewis理论;键参数
【难点】:分子轨道理论
第十一章 固体结构
第一节 晶体结构和类型;
第二节 金属晶体;
第三节 离子晶体;
第四节 分子晶体;
第五节 层状晶体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共4学时。第1、2节2学时;第3节1学时;第4、5节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晶体结构和类型;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层状晶体
【重点掌握】: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掌握】:层状晶体
【了解】:晶体结构和类型
第十二章 配合物结构
第一节 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和分类;
第二节 配合物的空间结构、异构现象和磁性;
第三节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第四节 配位反应与配位平衡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共6学时。第1、2节2学时;第3节3学时;第4节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和分类;配合物的空间结构、异构现象和磁
性;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配位反应与配位平衡
【重点掌握】: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掌握】:配合物的组成、命名和分类
【了解】:配合物的空间结构、异构现象和磁性;配位反应与配位平衡
【难点】:配合物的空间结构、异构现象和磁性;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第十三章 现代化学基础
第一节 有机化合物;
第二节 高分子化合物;
第三节 仪器分析基础;
第四节 化学在材料交叉学科中的应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共4学时。第1、2节2学时;第3节1学时;第4节1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介绍材料研究领域中有机与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及常见化学仪器分析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知识在材料交叉研究中的基本应用概况,并进一步加深理解化学在材料前沿研究中的重要性。
【重点掌握】:有机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及应用研究现状
【掌握】:常见材料用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了解】:材料研究中的基本化学仪器及分析方法
【难点】:不同化合物的结构、性能及其分类
制定人:门学虎
审定人: 批准人:
日 期:2016年11月
第五篇: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学大纲编写规范
《微电子制造工艺》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微电子制造工艺 所属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分: 4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作为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半导体制造工艺的基础。主要介绍半导体制造相关的全部基础技术信息,以及制造厂中的每一道制造工艺,包括硅片氧化,淀积,金属化,光刻,刻蚀,离子注入和化学机械平坦化等内容。
该课程的目的使学生了解产业变化历史中的所有工艺和设备,以及每道具体工艺的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上本课程之前或者同时应了解半导体物理的相关知识,以便为本课程打下基础;同时本课程又是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以及微电子制造工艺专业实验及实习的基础。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半导体制造技术》,Michael Quirk, Julian Serda著,韩郑生 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半导体器件物理与工艺 》
施敏
苏州大学出版社 《硅集成电路工艺基础》
陈力俊
复旦大学出版社 《芯片制造-半导体工艺制程实用教程》 电子工业出版社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原理与实践》
电子工业出版社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基础》
电子工业出版社 《半导体器件基础》
电子工业出版社 《硅集成电路工艺基础》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 半导体产业介绍(3学时)第二章 半导体材料特性(3学时)第三章 器件技术(3学时)第四章 硅和硅片制备(5学时)
第五章 半导体制造中的化学品(3学时)第六章 硅片制造中的玷污控制(3学时)第七章 测量学和缺陷检查(3学时)第八章 工艺腔内的气体控制(3学时)第九章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概况(5学时)第十章 氧化(6学时)第十一章 淀积(5学时)第十二章 金属化(5学时)
第十三章 光刻:气相成底膜到软烘(4学时)第十四章 光刻:对准和曝光(4学时)
第十五章 光刻:光刻胶显影和先进的光科技术(4学时)第十六章 刻蚀(5学时)第十七章 离子注入(4学时)第十八章 化学机械平坦化(4学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基于学生便于理解接受的原则,对不同讲授内容给予不同方式的侧重。学时分配详见课程内容与安排。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本章属于引言章节,主要介绍半导体产业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要求掌握和了解集成电路制造以及半导体发展的趋势。
【重点掌握】:硅和硅片制备,氧化,淀积,光刻技术
【掌握】:芯片制备过程中的清洗,金属化,刻蚀,离子注入,化学机械平坦化 【了解】: 器件技术,半导体制造中的化学品及玷污 【一般了解】: 测量学和缺陷检查,工艺腔内的气体控制 【难点】:光刻过程及离子注入
(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一般了解四个层次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对学生的具体要求适当减少,但不得少于两个层次)
制定人:陶春兰
审定人: 批准人:
日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