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平台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5 01:5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平台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平台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篇: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平台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平台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 2007.12)

“电路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修订稿)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电路理论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重要的基础课。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电磁学和数学基础知识。电路理论基础课程以分析电路中的电磁现象,研究电路的基本规律及电路的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电路理论基础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树立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初步的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电路理论打下初步的基础,为学习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一)理论教学部分 1.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基本内容)

1)实际电路与电路模型。

2)电路的基本变量,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

3)电路元件,电路元件的特性及其电压-电流关系,电压源、电流源及受控源。4)电功率与电、磁能量。

5)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6)线性元件与非线性元件的概念。7)端口的概念。(可选内容)

8)时变与非时变的概念。有源与无源的概念。2.电阻电路的分析(基本内容)

(可选内容)

3)三相电路中的高次谐波。5.线性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基本内容)

1)一阶电路的时域分析,一阶电路微分方程的建立,初始状态与初始条件。2)时间常数。

3)自由分量与强制分量。

4)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与全响应,稳态响应与暂态响应。5)阶跃函数与阶跃响应。

6)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二阶电路微分方程的建立。二阶电路的响应,振荡与非振荡解。(可选内容)

7)冲激函数与冲激响应。8)卷积的概念。

6.线性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基本内容)

1)线性电路微分方程的拉普拉斯变换。

2)基尔霍夫定律的复频域形式,电路元件电压-电流关系的复频域形式,初始状态的处理,复频域阻抗与复频域导纳。3)运算电路,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线性动态电路。4)复频域的概念。5)网络函数。6)自然频率的概念。(可选内容)7)极点与零点的概念。7.网络方程的矩阵形式

(二)实践教学部分

1.会使用常用的仪器、仪表(如电压表、电流表、万用表、稳压电源、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2.会应用常规的测试方法测量电压、电流、电功率等物理量和电阻、电感、电容等器件的参数,测定特性曲线。3.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实验和初步的设计实验的能力,能分析并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正确地读取和记录实验数据,绘制曲线。4.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根据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具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5.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6.了解一种电路分析软件,能用以求解电路理论基础课程的习题。

三、说明

1.“电路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电路理论基础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高等学校本科有关专业学生学习电路理论基础课程达到合格标准的最低要求,是学校组织本课程教学(制定教学大纲、计划,编写教材等)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电路理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

2.“电路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论教学部分中的基本内容为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

3.“电路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基本内容和可选内容,对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学校可以自主安排。亦可补充认为必要的以及新的内容,或按教学内容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以利于进行各种教学改革的尝试,形成各校的特色。

4.课程学时建议

1)理论教学90~110学时。2)实验教学20~30学时。

5.在课堂讲授、实验课、习题课与课外练习等教学环节中,应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注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工程观点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修订稿)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5)含理想运算放大器电路的分析。(可选内容)6)图论的基础知识。7)特勒根定理,互易定理。3.动态电路的分析(基本内容)

1)电容元件、电感元件及其电压-电流关系,电容、电感的贮能,初始状态的确定。2)一阶电路方程的建立和求解,时间常数,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全响应,暂态和稳态的概念。3)阶跃函数,单位阶跃响应。4)二阶电路方程的建立,固有频率。

5)RLC电路中响应的振荡和非振荡情况,LC电路的自由振荡。(可选内容)

6)冲激函数,冲激响应。7)卷积的概念。

8)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线性动态电路。4.正弦稳态分析(基本内容)

1)正弦信号的周期、频率、角频率、瞬时值、振幅(最大值)、有效值、相位和相位差,正弦信号的三角函数、波形图、相量和相量图表示法。2)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元件电压-电流关系的相量形式。阻抗和导纳。正弦稳态电路的计算,一端口电路的正弦稳态等效电路。3)平均功率(有功功率),功率因数,表观功率(视在功率),无功功率,复功率。4)耦合电感的电压-电流关系,同名端,含耦合电感电路的分析,耦合系数。5)理想变压器的电压-电流关系,阻抗变换作用。全耦合变压器。

6)二端口网络的Z、Y、H、A参数方程,各种参数的计算。具有端接的二端口网络,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3.“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基本内容和可选内容,对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学校可以自主安排。亦可补充认为必要的以及新的内容,或按教学内容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以利于进行各种教学改革的尝试,形成各校的特色。

4.课程学时建议

1)理论教学70~90学时。2)实验教学20~30学时。

5.在课堂讲授、实验课、习题课与课外练习等教学环节中,应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注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工程观点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修订稿)

一、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与电气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讨论信号、线性非时变系统的分析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向学生介绍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方法。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信号处理、网络分析综合、通信理论、控制理论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需要较强的数学基础,其主要任务是运用相关数学方法进行信号与线性非时变系统分析。注重结合工程实际。

二、基本内容 1.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掌握信号的基本描述方法、分类及其基本运算。

2)掌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描述方法,掌握线性非时变系统的概念。2.连续系统时域分析

1)了解从物理模型建立连续时间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2)掌握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经典解法,掌握自然响应与受迫响应等概念。3)了解冲激信号的物理意义以及性质;掌握系统的冲激响应概念。4)掌握卷积积分的概念及其性质。

5)掌握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

1)掌握z变换的定义、收敛区及基本性质。

2)掌握反Z变换的计算方法(长除法和部分分式分解法)。3)了解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9.离散时间系统的Z变换分析法

1)掌握离散时间系统响应的Z变换分析方法。

2)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的概念;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和Z域框图与流图描述形式。3)掌握离散时间信号傅里叶变换(DTFT)。4)掌握系统的频率响应。

5)掌握系统极零点的概念及其应用。6)掌握系统的稳定性概念。10.系统的状态变量描述法

1)掌握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包括连续和离散)。2)了解状态方程的求解方法。

三、说明 1.先修课程 1)高等数学。2)大学物理。3)电路分析等。2.建议学时

1)教学基本要求按知识点列出,具体授课时可以安排在不同的章节。2)建议安排72学时。3)建议另外安排实验环节。

“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修订稿)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14)掌握卷积和的概念及计算。5)了解系统响应的求解方法。6.Z变换

1)掌握z变换的定义、收敛区及基本性质。

2)掌握反Z变换的计算方法(长除法和部分分式分解法)。3)了解Z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的关系。7.离散时间系统的Z变换分析法

1)掌握离散时间系统响应的Z变换分析方法。

2)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的概念;掌握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框图与流图描述形式。

3)了解系统极零点的概念及其应用。4)了解系统的稳定性概念。8.离散傅里叶变换及其快速算法

1)了解离散傅里叶级数(DFS)。2)掌握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DTFT)。3)掌握系统的频率响应。

4)了解傅里叶级数、傅里叶变换、离散傅里叶级数、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之间关系。5)掌握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其性质。6)了解快速傅里叶变换(FFT)。9.数字滤波器

1)了解滤波器的基本概念和指标。2)了解无限冲激响应滤波器(IIR)。3)了解有限冲激响应滤波器(FIR)。

三、说明 1.先修课程 1)高等数学。

33)理解电位满足的偏微分方程(泊松方程和拉普拉斯方程)。掌握场量在不同媒质分界面上的边界条件。

4)能列出典型的静电场边值问题,并了解分离变量法在求解静电场边值问题中的应用。5)理解静电场的惟一性定理,掌握镜像法,能计算典型的静电场问题。了解静电场分布的等位面(线)和电场线表示法。

6)了解电容和部分电容的概念,掌握典型的电容器的电容计算方法。7)理解电场能量及能量密度的概念。了解计算电场力的虚位移方法。2.恒定电流场

1)了解恒定电流场的形成与特点。了解欧姆定律的微分形式以及功率密度的概念。2)掌握恒定电流场的基本方程,掌握场量在不同媒质分界面上的边界条件。3)理解静电比拟的概念和方法。掌握求解电导的方法。4)了解接地电阻与跨步电压的概念。3.恒定磁场

1)掌握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理解磁通连续性原理。了解磁偶极子的概念。2)了解媒质在恒定磁场中的基本特性。

3)熟练应用安培环路定理。掌握矢量磁位和标量磁位的概念。掌握矢量磁位和标量磁位满足的偏微分方程。4)掌握场量在不同媒质分界面上的边界条件。掌握恒定磁场中的镜像法。5)掌握自感和互感的概念,并能计算典型回路的自感和互感。6)理解磁场能量与能量密度的概念。7)了解计算磁场力的虚位移方法。4.时变电磁场

1)掌握电磁感应定律。理解位移电流的概念和电流连续性原理。2)掌握麦克斯韦方程组及其物理意义。

3)了解准静态场(含电准静态场和磁准静态场)的概念。4)掌握场量在不同媒质分界面上的边界条件。5)掌握时谐电磁场的复数表示法。6)了解导电媒质中涡流的分布规律。7)理解趋肤效应和趋肤深度的概念。

8)掌握坡印亭矢量的概念,会用坡印亭定理分析电磁能传输过程。

51)掌握静态场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2)理解点源和分布源的概念。

3)掌握标量电位和矢量磁位的性质以及利用位函数计算静态场的方法。4)能够运用分离变量法和镜像法求解一些典型的静态场问题。5)理解静态场的能量和能量密度的概念。6)掌握电阻、电容、电感的概念及其求解方法。2.媒质

1)了解媒质的极化和磁化现象。2)了解媒质的电磁特性。3.时变电磁场

1)掌握麦克斯韦方程组和边界条件。2)理解坡印亭矢量和坡印亭定理的物理意义。3)理解电磁能量密度的概念。

4)理解时变场的标量电位和矢量磁位的概念及其应用。了解时变电磁场的惟一性定理。5)掌握时谐场的复数表示法。4.平面电磁波

1)掌握电磁波的波动方程。

2)掌握平面电磁波在理想介质和导电媒质中的传播特性。3)掌握平面电磁波的极化特性。

4)掌握平面电磁波在两种不同媒质分界面上垂直入射时的反射和折射特性。

5)掌握平面电磁波在两种不同媒质分界面上斜入射时的反射和折射特性。理解全反射和全折射的概念。

5.导行电磁波

1)掌握导行电磁波的分析方法。

2)掌握矩形波导中电磁波传播的基本特性。

71)了解半导体的导电机理、PN结及其特性,掌握晶体二极管、双极型晶体管和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特性和参数。

2)掌握晶体二极管、双极型晶体管和场效应管的大信号和小信号模型。了解模型参数的含义。

3)了解半导体器件的加工工艺。2.放大器

1)掌握双极型晶体管和MOS场效应管组成的三种基本组态放大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以及主要的性能特点。2)掌握图解分析法和等效电路分析法。

3)掌握差分放大电路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大信号和小信号的分析方法及性能特点。4)了解电流模电路的概念和跨导线性原理。

5)掌握放大器的增益、输入输出阻抗、频率响应的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6)掌握多级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

7)掌握使用Spice分析晶体管电路的基本方法。了解电子器件的Spice模型的概念及获得模型参数的途径。3.负反馈放大器

1)掌握负反馈的概念。掌握四种基本类型的负反馈放大器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基本分析方法。2)掌握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及深度负反馈放大器的工程估算方法。3)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和相位补偿方法。4.集成运算放大器

1)掌握集成运放的组成和基本特点。了解集成运放的主要性能指标。

2)掌握集成运放中常用的镜像电流源、有源负载放大器、互补输出电路、直接耦合多级放大器等基本单元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3)了解典型的双极型和MOS型运算放大器的内部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4)掌握理想运放典型应用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包括:运算电路、波形发生器、电压比较器、有源滤波器等。5.功率放大器

92)实验教学:不少于24学时。

“电子线路(II)”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讨论稿)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电子线路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基本作用和任务是:通过对常用电子器件、模拟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学习,介绍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种功能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分析设计方法,为电子系统的工程实现和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电子线路课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

(一)理论教学部分

1.选频回路与阻抗匹配网络

1)了解滤波器的种类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掌握LC串、并联回路的组成、原理和特性。2)掌握几种常用的LC无源阻抗变换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分析设计方法。3)了解常用的集中选频滤波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2.电子电路的噪声性能和低噪声放大器

1)了解电子电路中噪声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掌握电阻热噪声的有关计算。2)掌握噪声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了解噪声温度的概念。

3)了解低噪声放大器的作用、性能特点和实现电路。了解接收机的噪声指标的含义和灵敏度的概念。4)掌握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电路、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AGC的概念和实现方法。3.非线性状态下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和模拟乘法器

1)了解非线性元器件和非线性电路的特点。掌握针对具体问题的非线性器件的分析方法。2)了解模拟乘法器的作用。掌握模拟乘法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和性能特点。掌握模拟乘法器在频率变换电路中的作用。4.正弦波振荡器

11.能力要求

1)了解示波器、电子电压表、晶体管特性图示仪、信号发生器、频率计和扫频仪等常用电子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正确使用方法。2)掌握电子线路的基本测试技术,包括电子元器件参数、放大电路静态和动态参数、信号的周期和频率、信号的幅度和功率等主要参数的测试。3)能够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并写出符合要求的实验报告。4)能够通过手册和互联网查询电子器件性能参数和应用资料,能够正确选用常用集成电路和其它电子元器件。5)掌握基本实验电路的装配、调试和故障排除方法。6)掌握用Spice分析设计电子电路的基本方法。2.参考实验内容

1)基本实验:小信号调谐放大器、C类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调幅与解调电路、调频与解调电路、锁相频率合成器等。2)综合性实验。

三、说明 1.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信号与系统、电子线路。2.建议学时

1)理论教学:不少于56学时。2)实验教学:不少于16学时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讨论稿)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其作用与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逻辑设计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理论教学部分

32)掌握应用可编程逻辑器件实现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方法。9.A/D和D/A电路

1)掌握D/A转换电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2)掌握A/D转换电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10.数字脉冲电路

1)掌握脉冲信号的基本参数。2)掌握常用脉冲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

3)掌握波形瞬态分析方法及其主要参数工程估算的方法。11.边界扫描电路

1)了解数字电路中的边界扫描技术。2)了解JTAG标准电路。

(二)实验教学部分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其作用与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具备数字电路的设计与调试技能,并能使用常用电子仪器进行调整和测试。

1.能力要求

1)掌握常用数字集成电路主要参数及逻辑功能的基本测试方法,具有查阅集成器件手册的能力。2)了解信号发生器、示波器、频率计等常用电子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其使用方法。3)掌握基本数字逻辑电路的调试方法,具有波形分析及其主要参数的工程估算能力。4)具有设计、安装、调试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能力。5)具有采用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简单数字逻辑系统的能力。6)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具有分析误差的初步能力。2.参考实验内容

1)基本实验:数字电路器件测试、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电路等。2)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综合性实验。

53.多级放大电路

1)了解直接耦合、阻容耦合、变压器耦合和光电耦合的基本原理及特点。2)掌握多级放大电路动态参数的分析方法。4.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1)理解差分放大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静态和动态参数的分析方法。2)了解典型集成运放的组成及其各部分的特点,掌握其电压传输特性和主要参数。5.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1)掌握放大电路频率响应的有关概念。2)理解单管放大电路频率响应的分析方法。3)了解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6.放大电路中的反馈

1)掌握反馈的基本概念和反馈类型的判断方法。2)掌握深度负反馈条件下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3)理解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4)初步学会根据需要在放大电路中引入反馈的方法。

5)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产生自激振荡的原因、稳定判据和消除自激振荡的方法。7.正弦波振荡电路

1)掌握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和振荡原理。2)掌握RC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

3)了解LC正弦波振荡电路和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8.运算电路

1)掌握由集成运放组成的基本运算电路的分析方法。2)理解模拟乘法器在运算电路中的应用。9.有源滤波电路

1)了解典型有源滤波器的组成和特点。

76)初步学会一种EDA工具软件的使用,对模拟电路进行仿真、分析和辅助设计,并能够实现小系统的组装和调试。2.参考实验内容

1)基本实验:常用电子仪器使用练习、基本放大电路、反馈放大电路、基本运算电路和波形发生电路等。2)综合性实验。

3)模拟电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分析与设计。

三、说明 1.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2.建议学时

1)理论教学:64~72学时。2)实验教学:24~32学时。3.课程设计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课。4.表述说明

根据教学要求的程度不同,依次采用了“掌握”、“理解”、“了解”等表述方式。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讨论稿)

一、地位、作用和任务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气、电子信息类和部分非电类专业本科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具有自身的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本课程通过对常用电子器件、数字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数字电子技术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打好基础。

92)掌握计数器、寄存器等常用时序电路的工作原理、逻辑功能及使用方法。3)掌握同步时序电路的设计方法。7.脉冲的产生和整形电路

1)了解脉冲信号参数的定义。

2)理解施密特触发器、单稳态触发器和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参数的分析方法及应用。3)了解555定时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8.半导体存储器

1)理解ROM、RAM的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和扩展存储容量的方法。2)理解用ROM实现组合逻辑函数的方法。9.可编程逻辑器件

1)理解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基本特征及编程原理。2)了解PAL、GAL、FPGA和CPLD的特点及电路结构。10.数-模转换器和模-数转换器

1)了解D/A、A/D转换器的功能及主要参数。

2)理解常见的D/A和A/D转换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11.EDA工具应用

1)了解一种硬件描述语言。2)了解一种EDA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教学部分 1.能力要求

1)能够正确使用常用电子仪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万用表、交流毫伏表、稳压电源等。2)掌握数字电子电路的基本测试技术,如脉冲信号主要参数的测试;数字电路逻辑功能的测试。3)能够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并写出符合要求的实验报告。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理论教学部分

本课程包括电路理论、电机及传动控制、电工测量、安全用电、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EDA技术七部分。

1.电路理论(基本内容)

1)理解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电阻、电感、电容、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电压-电流关系。理解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2)理解基尔霍夫定律,了解支路电流法、理解叠加定理和戴维宁定理。3)了解电功率和额定值的意义。

4)理解电路的暂态、换路定律和时间常数的基本概念;掌握一阶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5)理解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相位差,有效值和相量表示法。

6)理解电路基本定律的相量形式和相量图,掌握用相量法计算简单正弦交流电路的方法。7)了解正弦交流电路瞬时功率的概念,理解和掌握有功功率、功率因数的概念和计算,了解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概念,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及其经济意义。8)掌握三相四线制电路中电源及三相负载的正确联接,了解中线的作用,掌握对称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和功率的计算。9)了解非正弦周期信号线性电路的基本概念。(可选内容)

10)了解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11)了解非线性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及静态电阻,动态电阻的概念。了解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图解分析法。12)了解正弦交流电路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的条件及特征。2.模拟电子技术(基本内容)

1)了解半导体二极管、稳压二极管、双极型晶体管和MOS场效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和主要参数。

3(可选内容)

8)了解555集成定时器的工作原理,理解用555集成定时器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和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9)了解R-2R型数/模转换器和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的工作原理。△4.电机及传动控制

(基本内容)

1)了解磁路的基本概念。

2)了解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额定值的意义、外特性及绕组的同极性端。了解三相电压的变换。3)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转动原理、转距特性和机械特性。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起动、调速和铭牌数据的意义。4)了解常用控制电器(断路器、组合开关、按钮、行程开关、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5)了解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电路(直接起动、正反转、顺序控制)。(可选内容)

6)了解单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起动方法。7)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基本结构、转动原理、起动和调速。8)了解步进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9)了解伺服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10)了解可编程控制器的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11)了解可编程控制器的指令系统和编程方法。△5.电工测量

1)了解常用电工仪表的功能,学会正确使用方法。2)了解电流、电压、功率的测量方法。

了解测量误差和仪表准确度等级的意义,了解常用电工仪表类型和量程范围的选择。△6.安全用电

1)了解安全用电的常识和重要性。

52)对于运算性和应用性的内容采用“掌握”和“了解”两个层次。5.对电子电路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以必要的计算,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量概念。6.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电子电路仿真分析软件要给予一定介绍和实践。

74)汇编语言程序格式与程序设计,数据格式(变量、数组、结构)。

5)程序设计举例,数据结构、堆栈使用、程序流控制(分支、循环、条件、子程序)。6)BIOS与DOS功能调用。(可选内容)

7)8087浮点指令与编程设计。8)典型高级语言接口。3.半导体存储器(基本内容)1)存储器及分类。

2)随机读写存储器(SRAM和DRAM)。3)只读存储器ROM。

4)存贮器在微机系统中的连接与扩充方法,译码电路及设计应用,部分译码与地址重叠。(可选内容)

5)电可擦除制度存储器EEPROM和闪存FlashRom。6)集成存储器。7)双口存储器DPRAM。8)快速缓存cache。9)虚拟存储器。4.基本输入输出技术

1)输入输出基本接口及主要问题(中断、DMA)。2)简单输入输出方法,典型电路及程序。3)I/O总线及规范,典型I/O时序。5.中断

1)中断原理,中断源、中断优先级、中断嵌套。

92)32位微机虚地址保护模式与中断机制。3)80386指令系统。*4)微机总线技术的发展。(可选内容)

5)32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6)多任务多用户操作系统与32位微机。7)微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二)实践教学部分

实验教学采用分两个层次教学:基本单元实验(又分基本内容与可选内容两部分)和系统综合设计(可选内容)基本。单元实验 包括典型环境、典型接口芯片、典型单元控制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和设计掌握微机硬件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熟悉理解汇编语言编程、硬件I/O控制、实时系统基本概念,培养基本的硬件动手能力和目标代码级软件调试能力。综合测试实验不再是验证性实验,仅给出了设计要求(各类应用系统的原型)与设计提示,每种测试分别规定基本要求和提高性要求部分,主要用于测试和锻炼提高学生的设计与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在现有实验平台基础上自行设计选择软、硬件实现方案。

建议实验部分单独考核。1.基本单元实验(基本内容)

1)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与调试。2)简单输入输出。3)8255并行接口。4)8253定时/计数器接口。5)8259中断控制接口。6)存储器扩充。7)模数(A/D)转换。8)数模(D/A)转换。(可选内容)9)串行通信接口。

1不断更新的发展过程。同时还应掌握一些必要的软件工具,既有利于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又必须掌握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与技能。

本课程应该注意与“信号与线性系统”课程的衔接,既要避免与其太多重复,又要保持学科与课程的完整性。在简要地复习离散时间信号与线性位移不变(LTI)系统理论的同时,密切联系数字信号处理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熟悉和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一)理论教学部分

课程内容包括: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离散变换及其快速算法;数字滤波器的结构和设计;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实现;多采样率信号处理等。

1.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一般概念(基本内容)

1)定义连续信号、模拟信号、离散信号与数字信号。2)了解什么是数字信号处理以及其优缺点。3)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发展过程。(可选内容)

4)典型的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介绍。5)简要介绍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发展与应用。6)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及其它相关课程。2.离散信号与系统(基本内容)

1)采样及离散信号的产生。

2)采样定理,离散信号的频谱与连续信号的频谱的异同。3)典型离散时间信号的定义和分类。4)离散时间信号的基本运算。

5)离散时间信号的傅氏变换(DTFT)与z变换。

6)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差分方程描述、差分方程运算与线性卷积。

36)从低通数字滤波器到各种数字滤波器的频率变换。(可选内容)

7)IIR滤波器的优化设计。5.FIR滤波器设计(基本内容)

1)相位响应及线性相位的重要意义。

2)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特点,线性相位的条件,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的幅度特性。3)窗口设计法,窗口效应,各种典型窗口的特性及其参数。4)频率采样设计法。

5)IIR与FIR数字滤波器的比较。(可选内容)

5)FIR滤波器的优化设计,最优化设计的准则,雷米兹(Remez)交替算法。6.数字信号处理系统的实现(基本内容)

1)数字网络的信号流图表示。2)IIR滤波器的结构。3)FIR滤波器结构。4)定点制的量化误差。5)A/D变换的量化效应。6)量化噪声通过线性系统。7)数字滤波器的有限字长效应。8)系数量化对数字滤波器的影响。9)零输入极限环振荡和大信号极限环振荡。(可选内容)

10)数字滤波器的格形结构。

54.课程学时建议

1)理论教学50~60学时。2)实验教学8~16学时。

5.在课堂讲授、实验课、习题课以及课外练习、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中,要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注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工程观点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讨论稿)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自动化是工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是现代工业生产及技术中重要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课程比较全面地向学生介绍自动控制的基本理论及其工程分析和设计方法,使学生清晰地建立起线性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初步学会利用经典控制理论的方法,即利用时域法、频率特性法、根轨迹法等来分析、设计自动控制系统。

本课程是电气信息类的基础课程。

二、本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理论教学部分(1)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

建立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性概念,了解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分类,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以及自动控制理论的内容、发展及现状。

(2)控制系统的模型

了解控制系统的主要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和频率特性之间的关系;掌握一般系统数学模型建立及方块图、信号流图的化简方法。

(3)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根据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掌握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稳态响应分析、动态特性分析的内容和基本方法。

7用集成电路设计等课程的基础课程。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电子线路和数字电路的知识。集成电路设计基础课程以集成电路设计工艺和制造的全过程、集成电路设计工具以及集成电路的基本单元设计为主要教学内容,一方面覆盖集成电路设计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涉及到众多技术领域,需要设计者具备系统知识、电路知识、EDA工具知识和工艺知识,具有广阔的工程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树立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较为全面地了解集成电路设计工艺、掌握设计工具的基础上、基本上掌握集成电路基本单元的设计,为更复杂、规模更大的电路和系统的设计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一)理论教学部分 1.集成电路设计概述(基本内容)

1)了解集成电路的发展。

2)了解集成电路设计流程及设计环境。3)了解集成电路制造途径。4)了解集成电路设计知识范围。2.集成电路材料、结构与理论(基本内容)1)了解集成电路材料。2)熟悉半导体基础知识。3)掌握PN结与结型二极管知识。4)掌握双极型晶体管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5)掌握MOS晶体管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可选内容)

6)了解金属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SFET与HEMT。7)了解异质结晶体管HBT。3.集成电路基本工艺简介(基本内容)

第二篇:课程汉英对照表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数学物理方法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普通物理

普通物理实验

电路分析基础

模拟电路实验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数字电路实验

微机原理及应用

微机实验

信号与系统

通信系统与技术

电磁场理论

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语言及应用

单片机应用

电子学

计算机信息系统

数字信号处理

数字图象处理

自动控制原理

通信系统与技术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微波实验

光纤通信技术

英文对照:

Mathematical Methods of physics

probabilit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General physics

Experiments in General physics

Fundamentals of Circuit Analysis

Experiments in Analogue Circuit

Digital Circuits and Logical programming

Experiments in Digital Circuit

Computer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Experiment in Computer

Signals and Systems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Techniques

The Theory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Computer Language and Application

Application of Single Chip processor

Electronics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principles of Automatic Control

Communication Systems and Techniques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nd Microwave Techniques

Experiments in Microwave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of Optical Fibre

第三篇:程序设计类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研究

程序设计类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研究

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它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是无法传统教学相比的。基于网络课程教学观的教学改革,目前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该文在分析研究国内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特点,研究当前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和不足,探讨如何改进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各种软硬件资源,提高该类课程授课质量和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

Programming Courses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XIE Di

(Hebei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ijiazhuang 050000, China)

Abstract The network teaching is the modern education important part, it is a supplement to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its openness and interaction can not be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Based on network curriculum teaching view educational reform, at present already obtain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attention and takes seriously.My

第 1 页 thesis is based on a study of the domestic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in view of programming class curriculum teaching characteristic,researching current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superiority and insufficiency, explore how to improve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Uses each kind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resources fully, Improves this kind of curriculum teaching quality and student programming ability.Key words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programming Courses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教学和网络学习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基于网络课程教学观的教学改革,目前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网络教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程序设计类课程适当合理的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会极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特点

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是专业基础课,这些课程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1)实践性、创新性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核心是将现

第 2 页 实中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源程序,并调试实现,因此实训授课最为理想。教师在实践中教,学生在实践中学。离开实践教学效果无法保障。要完成一个程序项目,需要经过分析→编程→调试→发布的流程,锻炼学生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2)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从具体一门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规则、结构到开发工具的运用,有着系统、完整的知识要点和操作规程。编写程序时,需要用到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数据库知识,网路知识等。

3)程序设计技术发展与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矛盾。人们对于计算机应用要求的提高催促着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进化和开发工具的更新,程序设计技术发展相当迅速。课堂教学使用的教材普遍滞后于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因此,授课中需要利用丰富网络资源将最新的前沿知识和技术介绍和传授给学生。并且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资源。网络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网络教学平台,又称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它是相对课件平台而言的。基于web网络教学平台通常由教学管理模块、教师教学模块、学生学习模块三大子模块组成。主要提供完

第 3 页 备系统的课程工具软件、全面的学生管理工具、强大的交流工具、完善的测验功能以及学生成绩统计的功能等。

2.1 针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与不足之处

2.1.1 主要优势

1)教学活动的灵活性。网络教学突破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可以异步进行。教师与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授课和学习。2)丰富的网络资源,多样的学习形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的学习形式。对于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学习形式的巨大改进。3)虚拟学习社区为师生提供同步或异步交流场所,充分利用各种交流方式增进了师生的沟通和信息反馈。使教学的服务性和针对性更强,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4)是教师的高效、得力的助手。大大降低教师传统教学中因重复劳动导致的工作量。5)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服务,记忆学生自己的兴趣点和难点,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测验。

2.1.2 不足之处

我国的网络教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同时当前的网络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 4 页

一方面,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效果很难实现突破。网络教学普遍采用单一的讲授方式,缺乏预期的互动与交流。一类形式是教材的电子版;另一类形式是将老师课堂讲授的教学录像。这种教学方式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的特点,无法实现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与学生的实时互动,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学习监控机制并不是很完美。网络学习监控是指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进行的监督和检查,是帮助自觉和自律性不强的学生的有了措施。像真正的教师就在身边一样,关心和帮助学生,投入感情,将学习激情感染学生,帮助学生乐观轻松的学习。另外程序设计类课程需要教师的实时辅导,但目前的网络学习的平台的在线教学功能方面较弱,如在线作业及批改/测验、实时在线答疑/授课、知识汇聚等。

2.2 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模式是指以网络为依托,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共享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形式。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模式力图体现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开放式教育。

2.2.1 讲授型模式

第 5 页

该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学规模、时间和地点的局限,但缺乏在传统教学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授课的感染力和氛围,无法实现教师对学生的主控性。1)同步式讲授。授课中,教师以多媒体信息呈现本堂课程的讲授资料,学生同步浏览。并将反馈信息呈现给教师,教师作进一步解答。2)异步式讲授。学生与教师通过电子邮件询问和解答问题。全天24小时进行。学生通过BBS向教师或同学交流。但授课缺乏实时的交互性,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自律性和主动性。2.2.2 个别辅导模式

对学生的个别辅导通过电子邮件异步实现或类聊天工具的交谈工具同步实现。既可以实现24小时的学习交流,也可以实现紧急问题的时时沟通。但对于复杂问题,一方面受到语言描述的限制,另一方面,打字速度远远落后与说话的速度,使交流的效率大大下降。有的面对面两三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远程沟通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2.3 讨论学习模式

讨论是学习的重要部分。网络教学平台提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工具。通过表单输入讨论题目和具体信息,由浏览器后台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目前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现① 多用户共同讨论。② 用户选择讨论对象,公开或

第 6 页 秘密讨论。③ 讨论话题的共享,提供多用户通过共享白板探讨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和内容。④ 提供向导功能,讨论中某用户输入地址,可以引导处于同一讨论区的其他用户同时跳转至该页面,进行深层的交流与讨论。

2.2.4 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于同一学习内容,多位学习者共同进行的探讨交流与合作。该模式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能力。

2.3 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模块

2.3.1 管理员模块

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为管理者提供必要的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用户管理、资源管理、课程管理以及公告管理。注册的管理员可以添加、删除用户,查询用户信息,设置用户功能。管理员具有添加、删除课程,审核、发布课程的权力。管理员统一管理资源库包括课程资料库、试题库、课件库、素材库、电子邮件等。管理员负责对教师发布开课通知,调停课通知、报表等,提交、审核和发布通知公告。

2.3.2 教师模块

平台为教师提供授课全过程的辅助工具。主要包括课程

第 7 页 制作、学生管理、考试系统、作业工具和答疑辅导。教师具有查询、添加和删除选课学生基本信息的权力,查寻和登统学生考勤、作业、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权力。学生网络选课,审查批准后,可以通过平台查看相关资料和信息,自主学习。教师在线布置作业,批阅作业和处理反馈等。该平台提供题库管理、试卷批改、登统、提交、审批、汇总等功能。教师与学生通过留言、E mail等形式进行交流。

2.3.3 学生模块

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多方工具。主要包括注册信息、选课、学习、讨论、作业、考试等功能。学生在传统授课中获得的信息全部可以通过平台远程获得。学生通过平台自主选课,查询下载课程表等相关信息。学生注册登录,可以在线学习、下载教学资源,进行视频点播、提交作业、在线考试。

2.3.4 交流互动模块

平台为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沟通交流空间。为信息的上传下达、沟通反馈、教师互评、师生互评、互相学习提供便利。主要包括聊天工具、邮件服务和论坛。

2.4 关键技术

Agent 是在一定环境下自主运行的软件实体,Agent 之

第 8 页 间可以相互通信、学习并感知。在多agent 系统中,Agent 可自主地在异构的网络按照一定的规程移动,寻找合适的计算资源、信息资源、或软件资源,利用与这些资源处于同一主机或网络的优势,就近处理或使用这些资源,代表用户完成特定任务。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了Agent 的智能性、协作性、反应性等特征,把智能Agent 嵌入到网络学习中,实现了个性化教学,充分把握了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差异,从而能有效地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随着Agent 技术的不断发展,Agent 在网络教学和网络学习中的应用必将使网络教育呈现一个崭新的局面,网络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将得到一个质的提高。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网络教学平台正在蓬勃发展,它对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合理的利用有着重要意义。程序设计类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要在应用中不断发展。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研究性学习及应用研究,是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发展方向。我院的网络教学平台尚处于试运行和探索阶段。相关教学资源的积累需要逐步完善。在平台实施使用时,要打破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辅活动中来。网络教学平台也将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正和补充。

第 9 页

第四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固体物理课程的优化与调整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固体物理课程的优化与调整

固体物理学是主要研究固体的结构,研究组成固体的粒子之间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以阐明其性能与用途的课程,在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J。固体物理课程不仅是物理学专业而且是电子学、材料学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基础课,是基础理论和众多高科技应用学科之间的桥梁。该课程本身涵盖的知识面广,不同类型学校的“固体物理”均有不同的取舍和特点。随着学科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应与时俱进地作相应的改革,不断完善和发展以适应专业特点和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在此针对固体物理教学自身的特点,结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非微电子专业学生的培养模式和特点,讨论了几点关于固体物理课程教学的优化与调整方案。

一、根据专业特色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整个电子信息科学的基础和支柱,专业覆盖面宽,属于多学科的交叉学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为光电子技术,固体物理是光电技术专业重要专业基础课。重视基础是我国本科教育的优良传统,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新世纪教学改革的中心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基金项目:内蒙古工业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要重视基础抓好“五基”教学,“五基”教学要求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三基”基础上,加入基本思维和基本能力。固体物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除了需要原子物理、量子力学和统计物理等方面的内容外在传统的内容上增加了不少现代科技内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非物理专业的学生本身基础知识薄弱,学时少,再加上固体物理课程本身的内容多、与应用和前言领域联系密切等因素,很容易导致教师教不下去、学生学不下去的恶性循环。为了适应课程特色与专业培养目标,提出了以下几点教学调整与优化方案。

(一)传统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

工科类光电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光电工程技术与光电器件应用等工作,需要理论与实际结合,把理论知识能够应用在生产与工作当中。而固体物理面对的是复杂而具体的体系和问题,需要抓住物理过程的主要方面,构造简化的模型,才能有效地进行数学处理,其中最关键的是必须有清楚的物理图像。因此讲述固体物理传统内容时,紧扣物理思想和模型,适当降低起点,适当减少传统固体物理内容与光电技术类专业关联不大的内容;在使学生初步具备固体物理的基础知识,如周期结构、能带论、晶格动力学等内容的前提下,将与光电技术专业密切结合的晶体的缺陷、晶体衍射和金属电子论等章节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教学内容顺序上尽量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惯性。例如,第四章的布里渊区的内容 应该放在倒格空问内容之后,布里渊区之后应该讲解晶体衍射。有了倒格空间和原胞的基础知识再讲解布里渊区,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理解和掌握布里渊区的概念及物理图像。接着讲解晶体衍射,一方面无形中强调了抽象而难理解的倒格空问和布里渊区概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使得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现代科技内容的弹性增加

新的实验条件和技术日新月异,正为固体物理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结合我国本科教学的专业核心能力_4 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考虑到传统的固体物理教学内容和日新月异的固体物理前沿内容间的关联,在教学中引入和穿插与专业相关的学科前沿研究的具体问题。比如,与晶体结构有关的C60和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_J J、与能带理论有关的LED的研究进展和应用以及固体激光器等与光电技术相关的前言知识穿插在教学当中,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明确学生的专业方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根据专业特色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实际上是教员与学员互动的过程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员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的催化剂。传统固体物理偏重理论体系的学习,学习起来枯燥,不易引起学员兴趣,教学方法多样化和相互结合不够。不同层次的大专院校开办专业也应定位于不同的培养层次上。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根据专业特色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为满足人才培养以及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题”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和优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引导式教学法在教学当中的应用

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是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而对于工科类院校的学生来说固体物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针对这一现象,用大学物理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固体物理学的内容。例如,从大学物理中的光的衍射增强现象 引入倒格矢的概念;再如,从牛顿第二定律弓I导学生掌握一维单原子链和一维双原子链的振动方程而不是泰勒展开式出发;从大学物理中理想气体的刚性和非刚性双原子模型引导学生掌握声学波和光学波的异同点。这样,即使是只有大学物理基础的学生也能很轻松地掌握固体物理中的难而抽象概念的物理图像及物理本质。

(二)比较式教学法在教学当中的应用 比较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一些相关、相似或者具有某种关联和区别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记忆。固体物理的教学现状存在着教材不统一,同一个概念在不同教材中描述方法不一致,除此之外固体物理学中还存在不少的概念容易混淆。针对工科类院校的学生基础薄弱,学时有限的情况下,若应用比较法进行对比、辨析、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性,进而抽象和概括,达到理解、巩固、深化概念、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也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最有效的措施。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用了比较法,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

(1)第一布里渊区和维格纳一塞茨(Wigner—Seitz)原胞的比较:第一布里渊区和维格纳一塞茨(Wigner—Seitz)原胞的概念,一个在正格空间,一个是倒格空间中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很多教科书把它们放在不同的章节。但是这两个概念的几何作图法完全一样,把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用比较法讲解时很容易指出异同点,学生清楚理解概念,不容易混淆。

(2)米勒指数和晶面指数的比较:不少固体物理学和结晶学教科书中存在着米勒指数和晶面指数概念的区分度低,学生容易混淆。其

一、米勒指数和晶面指数都是晶面在坐标轴上截距系数的倒数的互为整数。但是二者对应的坐标系的不同,米勒指数是指晶胞基矢坐标轴的截距,晶面指数是指原胞基矢坐标轴的截距。此处用比较法指出两个面指数的异同点,能解除初学者的疑惑,提高教学质量

二、有些教科书 讲面指数时强调离坐标原点最近的晶面或第一晶面,而有些教科书 强调任一品面。这样,初学者很容易产生到底是第一晶面还是任一晶面的疑虑。此时,可以用比较法比较出它们的异同点,让学生明确两种讲法的本质是一样的。

三、据专业特色调整和优化考核体系

学生成绩评定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目前常用的考核方式有闭卷和开卷期末考试两种形式。闭卷考试一般主要考课本上的内容,需要学生记住一些知识,不离开书本,缺乏应用性和综合性的题目,很容易加强学生靠死记硬背通过考试。开卷考试的试题,虽然说更具开放性,更加灵活,为学生回答问题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水平。但是,考试时间安排在结课之后,容易导致大部分学生及时不消化所学内容,考前积累问题过多,复习时概念混淆,掌握不彻底,即便是开卷考试,可能出现“看书能看懂,做题不会做”的现象。因此,对于固体物理课我们采取以下考核措施。

(1)开卷、闭卷相结合,分章节考试、期末考试相结合,这样做虽然加大任课教师的工作量,但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听课的主动性,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所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2)平时成绩的计算上,除了传统的考勤、作业分以外还设置了小论文的成绩。小论文的题目涉及到本课程基础知识的应用和与本课程相关的前言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分析学科应用领域和前沿动态,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何协助会议议程的创建,或者参与议程的制定?一旦谈判失败,该怎么做?谁将签订和确认协议?是否需要将合同交给专家审阅。

每个小组都应该在规定时间内独立提交一份谈判计划。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将各组集中起来,利用课堂时间由各组代表进行简要汇报,再由其他学生点评。教师也可以将谈判计划的摘要发给学生进行比较,然后在班级进行投票,对已完成的谈判计划打分排名,从而促进学生对工作过程的反思与完善。

四、教学评估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估可以依据学生以下工作成果进行:(1)参与各种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2)汇报小组讨论情况和讨论成果。(3)点评其他小组的讨论成果。(4)和其他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课堂作业。(3)成绩的综合评定上分章节考试占30%,期末考试占30%,平时成绩占40%(其中考勤和作业各站10%,小论文占20%)。这样,在考核体系中包含了与本课程有关的所有教学活动,能够体现出学生对本课程的真实掌握情况。

第五篇: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

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是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的专业课。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食品工艺和机械原理基础知识。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以介绍食品加工时所使用的各类机械与设备及他们的工作原理与机构为主要内容。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树立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及应用,并能够在实际生产中,按照食品加工工艺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并配备生产线。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

(一)理论教学部分 1.绪论

(基本内容)

1)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历史与现状。

2)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分类、特点和要求。(可选内容)

3)食品机械与设备的研究及发展。2.输送机械与设备

(基本内容)

1)带式输送机的工作原理,主要构件,生产能力的计算。2)斗式输送机的工作原理,料斗的分类。

3)螺旋输送机的工作原理,主要特点,螺旋的结构与分类。4)齿轮泵的结构与分类。

5)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叶轮的结构与特点,泵的流量计算。6)气力输送机械的工作原理,分类及主要构件。

(可选内容)

7)振动输送机的原理及结构。

8)螺杆泵、罗茨泵、滑板泵、水环式真空泵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3.清洗、分选及分级机械与设备

(基本内容)

1)块状果蔬清洗机的工作原理及结构。

2)全自动浸泡与喷冲式洗瓶机的分类及工作过程。3)往复式直线振动筛的结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曲柄连杆机构传动式的平衡。

4)立面圆振筛的结构,惯性振动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5)平面圆振筛的分类及构造。

6)风振组合分选机械分类,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7)块状果蔬分级机械与设备分类,工作原理及结构。

(可选内容)

8)光电分选的目的,光电分选机械与设备的分类。4.分离机械

(基本内容)

1)物料分离的目的,意义及分离方式。

2)过滤分离的原理,分离过程,过滤机械的分类,工作原理及各个类型适合的食品物料种类。

3)压榨过程及压榨机分类,各类压榨机的工作原理。

4)离心分离的原理,离心分离机的分类及工作原理,各自特点。5)萃取原理,各类萃取机械的工作原理及各自特点。

(可选内容)

6)膜分离的概念,膜组建的分类,膜分离技术的特点及应用。7)蒸馏原理,蒸馏设备的分类及构造。5.研磨和粉碎机械与设备

(基本内容)

1)辊式研磨机的分类、结构,磨辊的粉碎原理,喂料机构的特点。2)粉碎方法与理论,粉碎机械的分类、结构及工作原理。3)切割机械刀具运动原理,切割机械的分类及构件。6.脱壳与脱皮机械与设备

(基本内容)

1)砻谷机的用途及分类,各类砻谷机的结构,胶辊砻谷机的脱壳原理,及脱壳过程分析。

2)圆盘剥壳机的结构与特点,立式离心剥壳机的结构与工作过程。3)碾米机的分类及结构,碾米的基本原理,碾辊材料。4)块状果蔬原料去皮原理,去皮机分类及工作过程。

(可选内容)

7)花生脱红衣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7.搅拌、混合及均质机械与设备

(基本内容)

1)搅拌过程,搅拌混合原理,搅拌机的结构,液体流型。2)混合机的分类,特点及工作原理。3)捏合机的分类,结构及工作过程。

4)均质理论,高压均质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可选内容)

5)胶体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8.食品成型机械与设备

(基本内容)

1)压延成型机工作原理、分类及结构。2)模压成型机的分类、结构及成型原理。

3)搓圆成型机的分类、结构及搓圆成型原理。(可选内容)

4)包馅成型的基本方法、结构及成型原理。9.杀菌机械与设备

(基本内容)

1)立式杀菌锅的锅体与锅盖,卧式杀菌锅的锅体与锅门。2)回转式杀菌机械的结构,工作过程及杀菌特点。3)水封式连续高压杀菌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4)超高温瞬时灭菌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分类。

5)高电压脉冲电场非热杀菌技术的特点,基本原理及处理系统。6)食品的辐照杀菌特点、技术原理、工艺与设备。(可选内容)

7)紫外线杀菌的特点及应用。8)超高静压杀菌的特点及分类。9)脉冲强光非热杀菌原理与设备。10.干燥机械与设备

(基本内容)

1)厢式干燥机的工作原理及结构。2)隧道式干燥机的结构及工作过程。

3)圆筒式干燥机的工作原理、分类及特点。4)带式干燥机结构及特点。

5)流化床干燥机原理及特点,工作参数。6)喷雾式干燥机的原理、工作流程及特点。

7)真空干燥的特点及原理,真空干燥设备的分类。

8)真空冷冻干燥的原理及特点,冷冻干燥机的分类及结构。(可选内容)

9)气流式干燥机的特点及分类。10)电磁辐射干燥机原理及分类。11.食品冷冻机械与设备

(基本内容)

1)食品冷冻机械的分类及作用。

2)制冷工作原理,制冷剂与载冷剂,制冷机的主要装置及辅助装置。3)冻结机的分类,结构及特点。4)解冻机分类,结构及特点。12.浓缩设备

(基本内容)

1)食品浓缩原理、特点及分类。

2)单效浓缩设备的分类,结构及工作原理。

3)多效蒸发的效数、工作原理,多效真空浓缩的流程,浓缩设备分类及结构。

(可选内容)

4)冷冻浓缩的原理与特点,冷冻浓缩的装置系统。13.挤压加工机械与设备

(基本内容)

1)挤压加工技术的概念及特点,挤压机的分类及特点。2)单螺杆挤压熟化机的构成,挤压原理,主要工作构件。3)双螺杆挤压机分类及特性,挤压过程。14.发酵机械与设备

(基本内容)

1)发酵设备的基本要求、分类及特性。

2)嫌气发酵设备的分类、结构及工作过程。3)通风发酵设备的工作原理及特点。15.食品包装机械

(基本内容)

1)食品包装技术,包装机械的分类。

2)液体食品罐装工艺及方法,罐装机械的分类、结构及工作原理。3)散体充填包装机的分类,工作原理及特点。4)多功能包装机的分类,工作原理及特点。(可选内容)

5)容器封口形式,封口机械的分类。6)贴标机械的分类及结构。7)自动包装生产线概述。

(二)实践教学部分

1. 会使用常用的食品机械与设备(如离心机、冷冻干燥机、砻谷机、碾米机、胶体磨、均质机等)。

2. 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实验和初步的设计实验的能力,能分析并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正确地读取和记录实验数据,绘制曲线。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树立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根据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具有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4. 注意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5. 熟练使用一种制图软件,能用以绘制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的习题。

三、说明

1.“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高等学校本科有关专业学生学习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达到合格标准的最低要求,是学校组织本课程教学(制定教学大纲、计划,编写教材等)的主要依据,也是进行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

2.“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理论教学部分中的基本内容为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

3.“食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基本内容和可选内容,对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学校可以自主安排。亦可补充认为必要的以及新的内容,或按教学内容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以利于进行各种教学改革的尝试,形成各校的特色。

4.课程学时建议

1)理论教学30-40学时。2)实验教学4-10学时。

5.在课堂讲授、实验课、习题课与课外练习等教学环节中,应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注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工程观点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定数量的习题。

下载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平台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平台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版工程机械电气与电子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机械电气与电子控制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工程机械电气与电子控制 课程英文名称 Engineering machinery electricity and electronic control 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

    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范文

    工科类本科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一、前 言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数学科学的发展,“数量关系”......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论文-数字化资源与网络教学平台

    《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历程 班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8级本科班 学号:2 0 0 8 5 0 4 2 0 6 6 姓名:陈 晨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历程 陈晨 (物理电子......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讲授现代汽车底盘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底盘的......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广泛吸收多学科知识的边缘应用科学,是各项专业管理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合格学生必须具备......

    《电化学与电镀工艺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焊接冶金学基本原理》复试大纲 一、该课程的基本内容 该课程复试内容包括焊接化学冶金、焊接材料、熔池凝固和焊缝固态相变、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焊接裂纹等基本知......

    电工电子课程群教学平台的建设(推荐)

    电工电子课程群教学平台的建设 摘要:电工电子课程群是工科学生的重要技术基础。为此,我校开展了基于创新能力教育的大学生电工电子课程群教学平台的建设。在教学理念、教学体......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结课课程笔记及心得体会

    课堂笔记 一.专业概论 1.专业介绍 本专业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力,能在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开发、集成电路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