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系

时间:2019-05-15 01:3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系》。

第一篇: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系

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系

×××

目 录

一 声乐教学的现状.........................................................................................................................1 二 声乐教学创新的必要性.............................................................................................................2 三 如何改变声乐的教学模式.........................................................................................................2

(一)教师教学理念、角色要转变.....................................................................................3

(二)成功的课堂导入.......................................................................................................3

(三)和谐、愉快、合作的氛围.......................................................................................4

(四)群策群力,编写导纲...............................................................................................5

(五)更多的耐心...............................................................................................................7

(六)交流合作仍然是最重要的.......................................................................................8

结语..................................................................................................................................................8 参考文献...........................................................................................................................................9 致谢..................................................................................................................................................9

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音乐教育异军突起。如何创新声乐教学模式和实现师生互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对声乐的教学现状以及其中出现的问题浅要分析,拟定可观计划、实施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真正地实现师生平等互动,逐步形成新课标要求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关键词:声乐 教学创新 师生互动

前言: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潮流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本文正是从此入手,加以浅要分析。

一 声乐教学的现状

众所周知,声乐作为一种艺术歌唱,能够抒发我们想要表达或者想要变现出来的感觉或者精神状态。声乐教学就是让学生培养出通过嗓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声乐教学也在声乐的发展继承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紧要的作用!在伴随我们一起长大的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填鸭式教育”与“被填鸭式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一切以老师为中心,老师牵着学生

1鼻子走。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以前看似很正常,学生只要听老师的话就可以了。但是,这种死板的教学并没有培养出音乐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反而是僵化模板下的产物。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音乐课堂上不再出现这种死板填鸭式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师生问答式教学,就是老师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这样看似民主、互动的“交流”其则不然,老师的诱导式问答给学生造成了巨大压力,学生担心自己答不出老师希望的完美答案,这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行走音乐道路,严重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师生关系会影响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让我们明白师生互动的必要性!

二 声乐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世界一切都在发展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同样适用于声乐的教学模式。如果声乐的教学模式仍旧像以前那般不加以创新,那么声乐课堂里的学生就永远走不出思想的禁锢,音乐教育事业也会停滞不前。我们不仅仅要强调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严格的关系状态,而且更要强调教学中的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比如说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注重个性的培养,但更重要的是师生教学过程中的双向互动、共同进步!

2在《音乐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也要求声乐教学中应当确立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首先,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两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双方共同发现音乐之美、创造音乐、发现不足、改善彼此、共同进步的过程。其次,音乐教学应该是一个民主平等的互动过程。再者,要实现以老师为中心向师生平等对话的转变。老师应当是学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规划者。试着尝试着建立朋友一样的关系,以爱为桥梁,才能更加充分的交流沟通学习!

三 如何改变声乐的教学模式

在我看来,要真正突破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就必须建立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一个从老师教学生到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一个过程。音乐本来就是一个让人放松的领域,在这种环境下,老师要让学生能够全方位、全身心的参与进来,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要知道,音乐是一种大家有权共有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游戏中,没有领主,有的只是吸收经验教训。要真正地使整个音乐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平等互动的活动过程,让声乐教学成为师生互动、共同体验、发现、创造、大家共同享受音乐美一个的过程。

(一)教师教学理念、角色要转变

这是课堂平等互动的前提,前文对声乐教学的现状中已经提及到了,传统教学模式就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处于填鸭式教育之中,这种模式下一来,学生主体地位难以确立,学生完全被老师指挥着前进;二来,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得不到发展,学生总在担心自己的答案是不是老师所希望的那样,从而消磨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再者,这种不平等关系下,学生学会的只有顺从与反抗,教学本应该是思想之间的碰撞,这样一来变成了生命与生命的碰撞了。因此,在声乐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学生的权利,建立一个新型的民主平等师生互动关系,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老师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和欣赏家。这种关系的确立,会让学生感到自己的人权明显被人重视了,同时师生之间放下了架子与心理负担相互在一起讨论、研究、沟通,能够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所想。3另外,作为教师,要学会鼓励、给予学生自信,即使学生说的不正确,也不要立即纠正,应该潜移默化的引导。对待学生的些许进步,不应忽视打消学生积极性,应该适当给予学生一个鼓励的微笑或者一句话。细节虽小,却能给予学生很大的震撼。

我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老师会更好的理解学生,学生也会体验到自由、民主、平等、信任与关爱。

(二)成功的课堂导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进行音乐学习与创作的源泉力量,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时,自然学习能力也会增强。这样对教师就有所启发,要适当的在声乐教学中加入一些会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会事半功倍。

师生互动有时需要老师来营造一种氛围,比如,在学习《青年友谊圆圈舞》时,如果老师领着学生跳圆圈舞,让学生亲自感受音乐的旋律,感受三拍的特点。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兴趣高昂,而且还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

再者,座位的排列方式也对氛围有着影响,传统式教学是一排一排的座位排列,这样压抑学生的听课兴趣,如果把这种作为排列方式改为半圆形,环形的座 3

位形式,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沟通,而且还可以缩短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提高教学氛围的兴趣。

(三)和谐、愉快、合作的氛围

氛围可以影响教学,甚至师生关系。设想在一个鸦雀无声,只听得见老师讲话声的课堂上,如此压抑、沉默,怎么能叫学生有兴趣去学习,连兴趣都没有,更不要提学进去了相反,一个轻松的课堂上,学生感到的不仅仅是快乐,更多的是兴趣,兴趣上来了,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学生也会很轻松的上完一堂课。对待老师也是,谁都愿意在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上课,对于老师和学生可见,营造一个和谐、愉快、互相合作的氛围至关重要。4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并不单单指说话这么简单,在一个和谐、愉快、合作的氛围中,不仅可以拉近师生距离,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谐、愉快的氛围可以使学生放下沉重的心理包袱,随心所欲、畅所欲言,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在这里没有胆怯,只有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在声乐领域上的进步,让美丽的音乐走进每一个人的心中。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学会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让每个同学融入其中。

1、给学生一个舞台

师生关系的平等是很重要的,老师需要给予学生一个展示自己能力与才华的舞台,在教学中要坚持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中心理念,需要建立的是一个新型的师生民主平等关系。只有达到以上几点,才能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并通过此进行深层次培养个性。

2、让大赛走进课堂

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强的好胜心理,想要向老师和其他学生证明“自己行”,这时就需要一个平台来释放这种激情。如果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表演,相互切磋,这样会使学生们热情高涨,大家都一展歌喉也有利于音乐技巧的改善。声乐教学是乏味枯燥的,为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们一个“大赛”,让“大赛”走进课堂。

3、提高活动有效性

仅仅是提高学生积极性只是做到了成功的第一步,音乐活动可是音乐课的补充,音乐活动课主要教会学生自己动手,在自己的创作演奏下,师生合作、共同参与让课堂的激情达到空前之高,营造了一个和谐、愉快、平等的音乐氛围。让学生可以在有效的活动下受到音乐的熏陶。

由此看来,无论是给学生一个舞台、让大赛走进课堂,还是提高活动的有效性都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中理解音乐、感受音乐、与音乐互动、与老师共享。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由“被动”变为了“主动”,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体。

4.注重学生能力的全方面培养

声乐教学没有固定的方程式,但是一定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全方面化的培养。不仅仅是他所达到的能力技巧,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艺术修养心理素质也需要通过教学中来培养。

(四)群策群力,编写导纲

导纲是教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更是成功的保障。5在我看来,导纲是老 5

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形式所制定的一个依据。制定导纲后,能使课堂从 “讲堂”向“学堂”的转变,促进面向部分学生的教学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同时,一个完美的导纲对学生的学习是事半功倍的。编写导纲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导纲课时化

导纲课时化,顾名思义,有时某些章节在一节课的内容中是讲不完的,讲多了学生会无法吸收,讲得少了又无法完成课时任务,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指定一个课时化的导纲,分课时教学,处理课时问题,这样能让学生的每一课时都有明确的目标、而且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使学习的效率达到最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设计问题化

设计问题化就是设计问题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怀疑,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能够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层次分析。通过一个问题,学生们会意识到不看书不可以,看书不看细致也可以,光看书后不思考不可以,思考不透彻也不可以。通过设计问题化能够让学生真正从老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掌握看书、自学的方法。

3、参与大众化

音乐学习在于人人参与的过程,传统音乐教学中,老师只是作为领导者,指引学生,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模式在现代不适用,且没有很大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吸取教训,改善这一传统模式。6在设计导纲中充分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学习热情,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让人们都能参与大众音乐。只要老师敢于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敢于放手学生,那么学 6

生的潜力将会是无限大。

4、授之以渔

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里,就是说给一个人鱼不如教会他捕鱼的技能。其实质就是要求老师们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能够将学习方法、流程为主,培养学生们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单纯的教会孩子1+1=2这样的浅显道理。倡导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求索、自觉发现知识的精华和重点,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而不是把只是从老师的脑中半年到自己的脑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学生自主学习声乐时,老师要明确地、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大概用多长时间,需要达到什么要求等等,并且告诉学生自学完成后教老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等,只有经过不断反复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发展、检验真理,才能使学生的音乐自学道路逐步走向成功。当然这不要忘记了注意知识的指导基础性和发展性。

(五)更多的耐心

声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急于求成的,它是一个漫长不断完善的过程。日本佐藤学说过:“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当年,鲁迅在浙江绍兴山会师范学校教书,有一天他查寝发现有三个学生夜不归宿,按照校规理应上报学校给予处分,但是他并没有到处询问着三个学生的下落,而是从周围先做了一番调查。他先询问校工,得知夜晚并无人从校门口外出。于是乎,他绕学校大墙一圈,发现墙边有个大缺口,但是这又不能断定是这三个学生做的,于是他就很聪明的在缺口下方铺上泥沙,这样一来三个学生回来之时鞋子上必然会粘上泥沙,果然,夜晚鲁迅去查寝室发现这三名学生鞋底上沾有沙粒。这才确定是这三名学生夜不归宿,于是他找到他 7

们。鲁迅没有对他们立马批评,而是摆出事实,让他们主动承认错误,反复讲清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这番苦口婆心地诱导教育,最后结果是这三个学生承认深夜外出打牌,违反了校规,并自认为这是不应该的,表示一定改正。从中就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有耐心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声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可以说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比如说一个发声训练,如果想发出正确的声音。老师需要引导他们完成几十块肌肉的精确配合。但是需要配合的各个器官有的却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不只是需要学生一点点的摸索,还需要老师的耐心指引,这个对老师的听觉和经验也是一种考验,所以也需要双方的共同配合,需要更多的耐心。如果老师没有耐心,那么学生怎么会有耐心,怎么会学好声乐。这是一个因果连带关系。

(六)交流合作仍然是最重要的

沈湘教授说过:“我们学习声乐的人常常是世界上最主观的人。”声乐教学中一个难题就是教师和学生的感觉与想要表达的不一致。8显然,声乐教学中主观感觉占据着很重要的一部分,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感觉,而在自己掌握较好的同学中也许在教学中坚持己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样就会使双方造成分歧。这个时候就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才能在治学过程中双方都有所收益。

结语:事物多变,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个复杂问题,文中方法和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学创新和师生互动是一个长期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都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认识。但是,我相信只要按着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践,从中找出最优的教学模式和师生互动关系,很多问题都是可以改善的,同时我也期待着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及师生关系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樊柯斌.《大学师生关系何去何从》[J].长江大学学报,2008.4.[2]王朝刚.《器乐演奏技能教学创新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61—195.[3]朱莉,常华锋.《现代师生关系新论》[J].当代教育科学,2003.4.[4]于学友.《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视角》[J].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02).[5]李瑾瑜.《关于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J].教育评论,1998(04).[6]钟敬亮.毛墓华.《判断形势下教师角色的转交》[J].教育与职业,2007,(02).[7]杨晓青.《改革声乐课教学》,《加速音乐教师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2.[8]姜桂春.《新型师生关系模式探析》[J].教育探索,2000.12.[9]吕志杰.《声乐教学改革新探》[J].中国核外教育下旬刊,2011.07.[10]丛日云.《大学教师的八重角色与现代师生关系》[J],2009.2.[11]乔爱玲.《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No.22 [12]杨立刚.《声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8.[13]韩敏华,高文哲.《浅谈高效声乐课中互动教学关系》[J].科技咨询导报,2007.No.04.[14]赵兰.《声乐教学的创新》[J]教育科学周刊,2011年第2期.致谢:本文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诚挚地感谢!

第二篇: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的主要因素

教学中师生互动关系的主要因素

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学过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给予和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教师与学生都在彼此互相学习着,两者皆是教室情境中的主人,而教学就是一个过程,一个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为了在教育目的性与发展的可

能性之间寻找平衡点,我们在实践中对师生互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我们不再把课程作为传递固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作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转变角色,倡导民主合作,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前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过多扮演教导者、管理者、控制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权威教育为基本特征的关系上的,是一种教师主控学生的教师互动关系,是一种单向的师生沟通方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控制和主宰学生地位的权威者,无视学生的愿望,以自己的准则规范、压制学生;学生则处于一种被动的单纯的受教育的地位,这种权威式的教育关系,难以建立和形成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就难以实施,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中,学生学到的不是顺从就是反抗。

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权利,建立起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双向和谐的优良教学环境,使学生心境舒畅,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首先是一个倾听者、观察者、理解者和欣赏者。这种角色意味着对学生传达教师对他们的关注、重视、尊重和欣赏,而且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内涵是必须用心经营的主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真诚的关心和彼此互动的基础之上。

这使人想起“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这句话,这是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人在谈到教师角色时喜欢的一句隐喻。这句话是指教师要倾听、关注学生,并以十分真诚、愉悦的态度与学生交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就像抛球和接球的过程一样:抛球者和接球者都是主体;彼此没有地位的高低和尊卑的差别;抛接球的双方都认真对待对方;抛球者和接球者是相互激励和相互转换的,抛球的同时准备接球。这个隐喻深刻地说明了师生的交往问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是抛球者,所希望的只是学生能接住球、接好球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学生再把球抛回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情感交流,教师在互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控制着互动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就形成了教师高控制、高约束,学生高依赖、高服从的局面,这种交往表面看似平等,实际上是不平等的。

在教学中,我常常会考虑学生在学习中会发现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该怎样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共同研究,探讨?在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提“两种问题”,一类是学生自己弄懂了用来考别人看是否能懂的问题,可说:“我考考大家……”,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同学或老师,可说:“我请教大家……”而教师并不着急去表态或解答,而是留给学生思考余地,师生共同商量着解决。这样,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

长久下去,学生就真正意识到师生一起学习,不是靠老师的权威性,不能有依赖思想,而应该是师生一块参与,师生都是学习者,自己也可以参与把握和控制课堂教学。这样使学生敢于说,善于学,有利于师生相互了解,彼此沟通。作为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做恰当的鼓励和点播,如:“你说得真不错,你真爱动脑!”,“你的思路和我想的一样!”,“老师真佩服你,要向你学习!”

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就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二、探究发现、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是实施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

1.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式的问题。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即就的验证。当教师把“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为学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

2.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

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感性上也容易产生沟通。所以课堂上除了老师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让学生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条件

教师既作为一方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产生互动,同时又应该是课堂互动的调控者。因此,教师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调整互动、促进互动。

1.创造机制彰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促进互动。

课堂中,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很多学生会由于害怕被别人发现错误而掩饰、遮盖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有的学生本来有自己的想法却随大流人云亦云,有的学生本来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于是原本一次深刻的思维碰撞机会就错过了,原本一次很好的情感交流机会也错过了。因此,老师可以跟学生共同创造一些课堂制度:如奖励发表异议的、鼓励大胆发言的、批评讥笑别人错误的等等,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真实的思维、愿意表达真切的情感体验、大胆实施自己的学习策略,以促进生生间、师生间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

2.捕捉并重组课堂信息,调整互动。

教学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教师为实施自己的“教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漠视学生课堂表现的现象。往往在老师的不经意间,学生产生了一个典型的疑问、生出了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掠过一丝情感的变化,如果我们老师善于把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出来,加以重组整合,或许可以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引起深刻的认同,广泛的共鸣,给下面的课堂带来一份精彩。

四、注重学法指导是实施师生互动的有效手段。

知识重要,学习知识的方法更重要。因为,其一,任何知识都不是天赋的,要获得知识,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学会如何学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会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其二,学习书本知识本身并不是唯一目的,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和创造。我们在学校力学到的知识再多,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使他们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即使走出校门、离开教师的指导,也能有效的获取知识,则将终身受益。其三,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学生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更要有自学课文、发现问题、联系问题、提出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有关习惯与能力也是相当重要的。

1.耐心倾听的习惯。

倾听别人发言、理解别人是与人产生互动的前提。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就是学生理解别人的时候,也是学生把别人与自己比较、对照的时候。可是,现在课堂上常有学生不善于,没有耐心听别人发言。所以,在一位学生发言之后,经常叫另一学生复述别人的发言、概括别人的发言,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2.善于表达的能力。

表达是否清晰、生动,对互动效果也有很大影响。要让学生明白发言的过程是跟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所以要说得清楚、明白、生动。另外可要求学生从有条理到简洁再到有感情这样一步步提高表达能力。

3.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

培养学生经常反省自己的真实思想过程,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扬长避短。做到“知己知彼”,是建立积极、健康互动的基础。

师生互动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师生互动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师生互动意味着教学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一种意义的构建,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对教师的心智提出挑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让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关系的处理

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关系的处理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导学互动”正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各位同仁在课堂教学中认真落实教体局关于导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意见,切实进行课堂改革,已取得一定效果。“导学互动”课堂模式已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为了学生的一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诸方面为宗旨,积极研究、探讨、交流,为优化“互动”课堂结构,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而孜孜探求着。

下面,我就在“导学互动”课堂模式的教学实践中关于如何使课堂和谐起来,谈几点我们的做法,以和大家共勉。

一、教师教学理念、角色要转变,这是课堂和谐的前提。众所周知,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学形式的单一化是一种非个性化的教学,因此形成了教师对学生的权威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则作为潜能存在的学生的独立性、怀疑性和创造性不但得不到尊重和发展,而且还被消磨的越来越少。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中,学生学到的不是顺从就是反抗。教学过程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权利,建立起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双向和谐的优良教学环境,使学生心境舒畅,主动学习,乐于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首先是一个倾听者、观察者、理解者和欣赏者。这种角色意味着对学生传达教师对他们的关注、重视、尊重和欣赏,而且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内涵是必须用心经营的主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真诚的关心和彼此互动的基础之上。这样使学生敢于说,善于学,有利于师生相互了解,彼此沟通。作为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做恰当的鼓励和点拨,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持己见的合作学习氛围,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都能使每个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合作的欲望。

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就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二、群策群力,编写导纲,这是实现课堂和谐的关键,也是上好一节课的保障。导学提纲(以下简称“导纲”)是每课时教学时必备的教学辅助手段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导纲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拟出的学生课堂自学的主要依据。它的有效运用能实现课堂由“讲堂”向“学堂”的转变,把面向部分学生的教学转向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一个精心设计的导纲,能激发学生强的学习动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写导纲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导纲课时化。在课改教材中,有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设计问题化。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 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 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④问题的设计要有恰当的切入点,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参与大众化。通过对导纲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4.授之以渔。导纲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 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随时校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走向成熟。当然在每节课中都要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发展性。

5.导纲编写要注意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在编写导纲时将难易不

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纲的层次性。导纲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总之,导纲恰当使用,能使学生学有所依,学习方向明确,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让学生学会学习,也便于使学生在学习时理清思路,抓住重点,容易做到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同时,导纲也使教师的施教方向明确,有所遵循,避免了脱轨和失误,有利于教师克服随意性,增强自觉性有利于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

三、“合作互动”是导学互动课堂模式的核心。导学互动课堂的教学中,学习方式讲究多样化,教学目标注重互动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动中求感悟、求创新,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涌动出生命的灵性生成一种动态的美。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几点:

(1)师生互动。课堂互动的主体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充满激情,充满关爱,充满期待地对待学生,与学生一起创造浓郁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局面。教师组织好学习形式,安排好学习的进度,及时发现学生的创见,有效地得当地激励,学生的兴趣被激活,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师生互动让教学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如在学习《范进中举》中,在学生感知课文以后,我让他们找出最让人好笑的语段,学生结合文本找出“喜极而疯”、“胡屠夫治疯”。我不失时机提出哪些描写让人发笑?学生(语言、神态、动作),下面进行人物形象分析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学而教、为学而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力,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在平淡的交流中生成一个个新的视角。

(2)生生互动。课堂上的“生生互动”有效地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强烈欲望,活跃课堂气氛,使知识学得活,学得牢,学生充分地交流、充分地互动,产生思维的撞击和交流,不断地开拓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见解。如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我笑着说:“作为当代中学生,你们觉得先达‘未尝稍降辞色’,可取吗”?学生们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面红耳赤,他们的回答都很有个性。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师生互动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师生互动意味着教学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一种意义的构建,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对教师的心智提出挑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让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四、导学互动课堂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⑴导学有余,互动不足。课堂上,教师由于对学生情况没能全面把握,不能让学生充分交流,发表不同意见,特别容易忽视后进生的发言机会,容易包办替代。⑵多认知互动,少情意、行为互动。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其内容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由于现行的课堂教学以知识掌握为主要目标,把情感、态度的形成等目标看作促进认知的辅助性目标,因而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内心沟通,缺乏与学生真挚的情感交流;更舍不得让学生交换意见,发出和体验彼此的心声;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借鉴和研究彼此的长处。于是,课堂互动主要体现在认知的矛盾发生和解决过称中,而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严重缺失。

⑶深度不够。多浅层次互动,少深层次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在公开课上看到一些现象:教师频频提问,学生回答连连。看起来气氛活跃,实际上,这只是量的变化,而非质的飞跃。我们也看到,在学生对某一些问题的回答中,有许多雷同和重复,缺乏激烈的辩论,少见强烈的反驳。这些现象,反映有些课堂互动是肤浅的。

五、导学归纳,力求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真知卓见。这个环节教师注意诱导,使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把知识和方法整合起来,提升能力。但容易犯走过场的错误。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假如需要提示,也要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六、导学训练的编写,要有针对性,难易程度要与学情相匹配,面向全体,时间适度。不犯“拔苗助长”的失误。总之,“导学互动”课堂模式要求我们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关注他们的智力因素,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有热情,尽情发展他们所具有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课堂活跃起来。这是一项长期的需要不断探究的工作,我们要从诸多方面努力,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深入挖掘不断提高,并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让语文教学在导学互动中彰显个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 

第四篇:声乐教学中的教学创新与师生互动

声乐教学中的教学创新与师生互动

黄荣 宿州学院 音乐学院

摘要: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音乐教育事业也在与时俱进的发展着,教学创新与师生互动已经成为高师声乐教学中两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就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支柱—认识论和方法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就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学创新是一个深奥且复杂的问题,要谈到声乐的教学创新,首先得找出其根本原因,就如一句话说得好:“对症下药.”那么声乐教学亦是如此,首先探讨声乐的教学现状,然后再对所出现的问题拟定一个可观的计划,最后再实施有效的方法进行解决。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本文将会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一:学校领导、老师的重视;二:将这种模式很好地实践下去。三:将这种模式很好地实践下去。怎样加强声乐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呢?一:首先要尊敬老师,老师也要热爱自己的学生;二:教师教学要做到因人而异;三:需要建议一个气氛融活跃的课堂;四:老师需要有耐心;五:老师在教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六:学习需要方法。

关键词:教学创新 师生互动

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一切都在改革与发展中变化着,我们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说过一句名言:物竞

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既然一切都在与时俱进的发展,我们高师声乐课堂的教学模式也需要创新,如果这种旧的教学模式得不到创新,那么我们的高师声乐课堂也会像困在牢笼里的小鸟永远得不到自由与飞翔,换句话说就是音乐教育事业将会停止不前。

那么目前的高师声乐教学是怎样的状态呢?先来说说,目前我国广大的师范院校基本上都还是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但是师范院校有没有想过他们培养出来的音乐专业人才以后走入社会是做什么呢?是当歌唱家还是当老师呢?如果是当老师的话,那么这种教学模式是达不到要求的,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单一的“一对一”的模式,只能在学生演唱的技巧上面有个针对性,但是对于学生以后出来当老师,一个音乐老师不仅要在专业上面有一定的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素养表现在:不仅要知道该怎么去教学生,还要具备一些内在的涵养。这些内在的涵养包括对歌曲的鉴赏能力、对歌曲的分析能力以及对音乐的创新能力。音乐它是富有灵魂的,如果光有其表而没有内涵的话,那么就如一个被掏空了心窝的人,只有一副躯壳,那是很可怕的。所以说我们的声乐教学模式应该要不断地创新,让广大的师范院校的学生不仅在专业技巧上面有所收获,也能当好音乐老师,现在的社会需要这样的综合型素质人才,力图这种创

新模式能够打造出全面型的人才,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加优秀的全面型的人才。

要想音乐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高师声乐的教学模式创新起到一个很大的作用,因为辩证法说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下面我就我自己本身对高师声乐的教学模式创新体会来谈谈怎样改变我们上课的模式。教学模式的创新:音乐学专业是音乐专业一个很重要的专业,从这几年自己的学习中深有体会,这个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以后基本上都是当老师的,本着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模式也需要改进、需要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一:学校的领导、老师的重视;二:开设集体声乐大课模式;三:将这种模式很好地实践下去。

一:领到、老师的重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首先如果学校里的领导不去重视、不去改革这种新的模式,就算老师想去改革、想去创新,那么这个计划它也是没有切实可行的。领导本身就是要起带头作用的,只有领到去重视了,愿意真的去落实这个新的教学模式,那么一切都可以慢慢地解决。首先由领导开会商讨该如何去启动这个新的教学模式,然后把各项任务都分配下来,其中一项任务就需要老师来落实。老师也只是负责去执行这个计划,所以说领导的重视还是极其重要的。

二:开设声乐集体大课模式。传统的高师声乐课堂模式是“一对一”的上课模式,那么这种单一的上课模式有什么局限的地方呢?所谓的“一对一”也就是一个声乐老师面对一个学生,进行授课。这种授课方式在训练学生的声音技巧方面的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作为授课老师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授课方式教出来的学生应该以后是往歌唱家这方面发展的,但是普通的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情况下都是当老师的,那么既然以后的大部分学生出来都是当老师,那么这种教学模式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老师是要知道自己本人该怎么去教学生,面对学生怎么样教、用什么样的方法教、以及怎样让课堂中的气氛活跃起来等等。在这个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进行了创新,那就是集体大课模式。集体大课模式有三种方式,一:集体大课的模式;二:集体大课和小组课的模式;三:集体大课和一对一的模式.a)1:集体大课模式:集体大课模式大致是这样的,一节课大概有20-40个学生在一起上课,也就是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这样的课堂模式有利于老师在给别的同学上课的时候,其他的同学可以旁观听讲,其实听课也是一门学问,听课的过程中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每个人在进行演唱自己的曲目时有什么缺点,别的同学都可以给指出来.同时也提高了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的气氛.集体大课模式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合唱,合唱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模式,所谓合唱那就是很多人在一起共同的唱歌。这是通俗的说法。合唱不需要每个学生唱出自己的个性,而是几十个人在一起唱出共性,需要大家在一起合作,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b)2:集体大课和小组课的模式:小组课模式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大致是5-10人一组,第二种大致是5人一组;分成这两组是有原因的,之所以分小组课是因为,学生刚上大一的时候,对声乐知识的接受程度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那么到大二的时候,学生学了一年的声乐,对一些基本的声乐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像歌唱的基本姿势、怎样去正确地呼吸、一些基本的练声曲目等等,基本的知识了解以后就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了。那么接下来就需要开设小组课了,一:5-10人一组,这种小组课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都不同,有好的也有差的,这样的话声音好的就可以把声音差的带动起来,很多学生在唱歌的时候都不自信,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演唱时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在演唱时的心理素质也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大问题.二:5人一组,针对一些声音特点相同的可以安排到一组去上课,这样不仅可以给授课老师节省时间,还能加强学生在演唱方面的技巧。老师在小组课的授课中就更有针对性对跟学生进行深一层次的沟通。

c)3:集体大课和一对一的模式:一对一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直被广泛地应用于广大的师范院校,这种教学模式虽说有局限性,但是也有它的独特性.所谓地“一对一”的含义就是一位老师面对一个学生,进行授课。这种“一对一”的模式,给了学生和老师单独接触的时间更多,对学生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对学生的声音技巧和情感表达的训练又上了一个台阶,同时对于专业能力的提升又迈了一个很大的步伐。它的独特性就体现在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声音进行附带有情感的技巧上的训练,让学生在声音的技巧上和情感的表达上发挥的更加地淋漓尽致.三:实践这种模式。如何更好地去实践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呢?要实践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需要靠领导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声乐课堂上老师上课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在演唱方面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对于一个声乐学习者来说可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说过,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就等于是成功了一半。就像常人所说的一句话:时常有一颗平常心。但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做不到的,拥有一个好的心理素质,只有极少数的人是天生的就心里素质好,但是80%的人都没有,那这就需要去锻炼,只有失败了99次才会迎来那一次的成功,所以说声乐学习者将来是要站在舞台上的,站在舞台上是会紧张的,但是只有不断地去上台,上台的次数多了才会表现得越来越好。

以上说了声乐教学中的教学创新方面,那么下面就来简单的谈谈师生互动方面的话题。声乐课堂是一个以声传情、以情传情、声情并茂的一门课程。人都是有感情的,同时声乐课堂也是一门以感情为基础的课程。四年的声乐学习生涯中,我深刻地意识到师生互动也是高师声乐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传统的声乐教学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与交流,这就直接地影响了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情绪,使得课堂上的气氛僵硬,这要想教学质量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就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才能充分地调动起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首先教学质量都得不到好的提高,又何谈教学创新呢?同时学生也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做到学有所获。这让老师也会感受到学生在积极地与他们配合,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大大地提高了老师授课的信心,使得教学效果更加地显著。

那么怎么样去加强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一:首先要尊敬老师,老师也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声乐课堂本身就是一门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程,老师与学生之间是直接地、面对面地进行接触,接触的空间更大,而不想别的文化课程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所以说声乐课堂中老师与学生就有过多的接触,那么学生就更加要尊重老师,不要说一些顶撞老师的话,如果课堂上出现一些类似的问题,老师可以以沟通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而不要以打、骂的方式进行沟通,那样学生会对课堂更加地感到害怕。这就要求了老师也要热爱自己的学生。二:教师教学要做到因人而异。为什么要说到这一点呢?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嗓音条件、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包括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也不一样,对声乐的悟性方面等等那些客观条件都是不同的,在这一点上,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就不得不因人而异了。比如说这位学生他的嗓音条件好一些,他可以演唱偏大一点的曲目,但是相反呢,条件差点的,可以先从小的曲目开始演唱。这是在演唱方面的例子。感情的涉及应该是在大三大四的课程上,因为声乐演唱上的情感处理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课程,需要有一定的声乐基础以及对作品情感的理解才能有所感触地。

三:需要建立一个气氛活跃的课堂;话又说回来了,声乐课本身就是一门面对面地有过多地接触和交流的课程.那么在这种形式下,更加地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课堂气氛来活跃这个课堂,要建立一个气氛活跃的课堂,需要老师和学生双方的配合,首先有了这么一个活跃的课堂,那么老师授课的情绪都会是主动的和高兴的,学生在这种活跃的气氛下演唱的会更

加地精彩,老师在这么一个开心活跃的氛围当中,能够更好地给学生授课。

四:老师需要有耐心。这一点在很多人看来觉得不重要,但其实耐心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是每个人的耐心都是有极限的,如果老师碰到条件不好的学生,或者说碰到在声乐方面悟性差一点的学生,那么老师的心态不应该是急躁不安的,而是需要耐心地跟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可以给他们一点建议或者时间,让他们私底下琢磨琢磨。因为不是每个人对同样一件事情都有很大的悟性的。所以说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五:老师在教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一切事物都是处于发展当中的,无论是做哪一行的职业,都需要与时俱进的,如果你在自己的行业老是不思进取、停止不前的话,很快你会被开除的。那么声乐老师扮演着师范院校一个重要的角色,俗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老师在教授学生课程的同时,自己本身也要不断地学习,因为如果有一天你的学生在声乐方面出现的问题,但是老师却不知道该怎样去回答他,那么老师在他们面前就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了,老师在授课的时候学生会对你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他们就不愿意和你虚心学习了。所以说老师也是需要学习的,也有一句老话是这样说的:“活到老,学到老”。意思是:“人只要活在世上的一天就应该不断地去

学习。”只有不断地去充实自己的头脑,才会有更加精彩的片断来和学生们进行分享与交流,同时老师自己本身也在不断地提升,那时一种境界。一种高学府的境界。

六:学习需要方法。有的人呀,他的的确确一天到晚地学习,但是学的很累,你问他们他们却说不知道学的是什么,所以说每个人学习要学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这样才会学有所获。这样让老师感觉还没有白教你一场,老师辛辛苦苦地给你讲了一大堆地知识,但是到头来你却什么都不知道,当学生回课的时候,学生的演唱并没有达到老师要求的水准,老师感觉到学生还是没有花到功夫,对老师接下来的授课情绪会有影响的,学生不光要学会怎么样去学,而且要找到学习的方法,最后才会学有所获。

总结:声乐的教学创新和师生互动是个可塑性强且复杂的问题,不是说解决就可以解决的,教学创新和师生互动是需要长期来进行改善的,根据现有的政策和解决方案进行一定的实践,估计这个过程也是很漫长的,四年的声乐学习生涯,也有深刻的体会。就如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好歹声乐教学并没有像中国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所以说改观的前景还是很大的,这中间有很大的空间的,但是需要大家的努力,只要按照正确科学的可行性方法来进行实践,慢慢地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改善,声乐教学的创新前景还是一片广阔的,期待这创新的教学到来。

参考文献: 1:杨晓青 改革声乐课教学 加速音乐教师培养[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2 2:乔爱玲 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No.22 3:杨立刚 2007.8 4:韩敏华 关系

科技咨询导报 2007.No.04 5:王朝刚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161 6:赵兰 2011年第2期

7:吕志杰 旬刊 2011.07

声乐教学法 上海音乐出版社 [M]高文哲 浅谈高效声乐课中互动教学器乐演奏技能教学创新论 [M]—195

声乐教学的创新 教育科学周刊 声乐教学改革新探 中国核外教育下

第五篇:声乐教学

浅谈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混合声训练

摘要 :真假混合声具有明亮、清脆、流畅、甜美的声音特点,它始终保持在高位置上的感觉,上下声区贯通,是民族声乐教学所追求的,只有经过科学的训练才能有效拓展其音域、音量,美化其音色,大大增强声音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 :民族声乐教学 真假混合声 训练

混合声是真声和假声的混合,它既有真声的结实、明亮,又有假声的柔和、圆润和高位置。这种声音上下自如统一,音色甜美明亮,给人以亲切真实的美感。它不存在由于换声而出现的音色不统一现象,又克服了真声唱不上去,假声唱不下来的困难,是当今普遍公认的一种科学的唱法。

人声本来就有真声(声带的全振)和假声(声带的边缘振动)两个机能的存在,恰恰是这两个机能的混合,我们才获得了宽广的音域,这音域大大地超越了生活语言所需要的范围。

真声和假声两者的混合声音,其发声状态为:从低声区开始就使声带边缘变薄,掺入少量假声,随着声音的上行,假声成分逐渐增多,但仍不失少量真声。中声区真假声相伴,混合共鸣较好。混合声的音域统一连贯,无明显的换声区。这种声音的效果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真声不炸,假声不虚,混在一起”。一般说来唱高音时假声成分多些,头腔共鸣就丰富,唱低音时真声成分多些,胸腔共鸣成分就越多。这种混声的发声是充分运用共鸣器官来配合声带振动变化为依据产生的混合共鸣。

混合声具有明亮、清脆、流畅、甜美的声音特点。由于它具有真声色彩,比较接近我们的语言,容易吐字清楚,声音上下贯通又比较方便,所以它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混合声已被越来越多的民族唱法歌唱者所采用。其实,在我国传统戏曲、曲艺、民歌中,混合声早已有应用,只不过由于各自有着不同的剧种风格、语言和地方欣赏习惯,所使用的真假声比例不同而已。民族唱法的自然混合声必须经过科学的训练才能获得,更是初学者所不容易掌握而又必须付出相当大的精力和耐心来雕琢的。所以在教学中,笔者把混合声的训练作为重点来教授。笔者根据多年的声乐教学经验,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收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一、用“哼鸣”唱法训练混合声

哼鸣是初学者乃至学习有成者练声的极好方法,是获得声音高位置的良好手段,有利于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效果。这种训练非常必要又容易掌握,练习闭口哼鸣时要注意:

1.身体自然直立,胸部自然扩张,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保持吸气的姿势,找呼吸支点。

2.嘴唇微闭,舌头自然放平,舌尖轻靠着下牙根,下腭和颈部肌肉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

3.哼唱时颌关节向上打开,鼻道打开,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像擤鼻涕时的感觉,找哼鸣焦点,哼在“气上”。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高音开始的下行音阶容易找到头腔、鼻腔的共振感觉,一般说来下行音阶要比上行音阶容易些,气息比较易于控制,声音容易哼得连贯。音阶下行第一个音较高,发声器官的肌肉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随着音高的降低,肌肉随之逐渐放松,而逐渐放松比逐渐紧张要容易控制,初练时在自然声区练习,不要哼高音,因为哼高音对初学者来说极易形成喉头上提,造成声音挤压。哼鸣是哼出来的,不是唱出来的,声音应无任何振动感。用深的呼吸支点,轻轻推出气息,音量不大但很松弛,很集中。

练习哼鸣时,方法一定要正确,如若不正确,发出的声音又紧又僵,带出来的声音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哼唱正确了,带出来的声音才会好。检验哼鸣的对错,可以在哼鸣时看嘴巴能否随便动作,而不影响声音的进行,如若不影响,就说明方法对了。这样,用哼鸣方法练唱时,嘴巴在做咬字动作和做表情动作时,就不会影响声音。所以哼鸣练习对呼吸支点的体会和真假混合都有很好的效果。

二、用打开喉咙喊嗓子的方法训练混合声

喊嗓子本是戏曲演员从祖辈沿袭下来的传统练声方法。它之所以能流传那么久、那么广,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这道理是有其科学性的。多年来笔者在教学中始终保留了“喊嗓子”的传统。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喊嗓子决不是一般人认为的“扯着脖子喊叫”而是科学的训练,它首先强调的是打开喉咙,使其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然后由弱到强,由低到高地“喊”。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打开喉咙喊嗓子”。卡鲁索的夫人在《卡鲁索的一生》的书中写到:“卡鲁索常常对着镜子练声。他把口张得特别大,把舌头伸得很长,像要给医生检查喉咙那样,然后发很尖锐而„位置‟很高的高音来做练习。”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曾说过:“打开喉咙喊嗓子是最科学的发声方法。”事实证明只有在最佳状态下喊嗓子才能做到如下几点。

1.打开喉咙喊嗓子,使鼻腔张开,口腔中口盖抬起,积极收缩成拱形,咽腔中会厌卷起,咽壁直立,喉头放在深呼吸的自然位置,这样发声通道才能畅通无阻。在这条管道中喊嗓子,才能体会到这个管子不仅仅是一个肌肉组成的管子,它像铜管乐的金属管道一样坚实有力,只有这样才能喊出金属般的穿透力强的铿锵之声。打开喉咙喊嗓子,使口、鼻、咽、喉各器官张开,金属般的通畅管道使歌者能获得人体各个腔体的共鸣,声音上下无阻,高高低低、强强弱弱,使真假声混合得不露痕迹,使假声不虚不空,中低声区胸腔共鸣自然混着高位安放的头腔共鸣,真声区自然混着假声,使真声不白不横,做到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虚实实、浑然一体。

2.打开喉咙喊嗓子,使所谓“没嗓子的变成好嗓子”。打开喉咙形成“金属管道”使演唱者越喊管道越通。音质、音量、音色也就会有明显的改变。

三、u母音训练混合声

唱u母音时唇微闭成“撮口”,喉咙打开放松,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口腔形成膛大口小的共鸣箱,呼气出声引起头腔、口腔、咽腔、胸腔的共振,容易找到混合共鸣的感觉。

唱u母音时,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如果拢不住,有的人还会出现上唇抖动,这不但会影响共鸣效果,使声音不能到位,还会造成u母音的发音不纯正。从高音开始的下行音阶练习,比较容易找到高位置,体会到头腔、口腔、咽腔、胸腔形成上下相通的共鸣的感觉。随着音高的变化,要保持声音的上下一致,做到“松”“通”“空”。

“松”是指声音松弛,不挤不压,喉咙打开,放松,在深深的气息的支持下,将声音推出,圆润、丰满、浑厚。“通”是指声音从下腹部(即丹田)涌出,至胸腔通过喉直达头顶,上下如同一根管状通道,上通下达,声区统一,气息流畅,音量不大却有明显的上下一体的振动感。“空”是指声音的流动的空间感,“四不靠”即不蹭嗓子,没有明显的着力点。总之,练好u母音是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道上下一致,真假混合声的有力手段,是带动其他母音练习的好办法,可以说是发声练习的“敲门砖”。

四、假声位置混合母音训练

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声音要高位置的要求。最能体会高位置的声音是假声,唱假声的时候,喉咙一般都是打开的,松弛的,气息也不僵,上下容易连成一条垂直的气柱,所以声音比较柔和圆润,通畅统一,演唱也相当省力。根据假声的特点和音色,可以在保持假声演唱的状态下把声音放出来,以增加声带的张力,并掺入真声成分,就会形成明亮圆润的混合声效果,同时音域也得到了扩展。

也可以这样理解和体会,就是把假声放大,变成明亮有力的声音,但一定要在不改变假声的歌唱状态下发出声音,使所有字都统一在假声的位置上转换。字的转换动作要小,而且每个字都是在相同感觉下转换的。同时也要与气息配合好,保持气息深度,否则声音就会发虚,反而放不出声音。注意假声与呼吸的关系,使用假声位置的练习,一般从上向下练为合适,因为高音容易找到假声位置,从上向下,保持位置来带声音,一直唱到低音时仍然是假声位置的感觉,加上气息的配合,便能得到混合声的效果。

母音是语言和歌唱发音的主要因素,因此,唱好母音对于歌唱来说非常重要。声乐训练的母音是a、e、i、o、u,这些母音的发音有宽有窄,有暗有亮,位置有前有后。为了使歌唱的发音统一,音色统一,符合民族唱法的声音要求,而且便于咬字,在教学中,笔者采用混合母音练声收到明显效果。

混合母音,也叫母音变形唱法,即在一个母音里混入一定量的另一个母音的成分,以达到使口腔内部的调节以适应某种发音的需要,而获得高位置声音的方法。如在a母音里混入适量的o母音,在i母音里混入适量u母音使喉、口、咽等腔体从横转向竖,从窄到内开。把两个母音混为一个音,在发声时,同时吸收了两个母音的优点,弥补了发单个母音的不足,这样可使喉头逐渐放开,发声管道竖起,声音流畅,对真假混合声的训练非常有效。

实践证明,用以上这套教学方法,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段时间后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气息畅通,音色明亮、圆润,真假混合声统一。只要不断坚持科学的发声训练,不仅对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技能有帮助,而且会对以后的歌唱艺术实践大有裨益。真假混合声的训练,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艰苦而耐心细致的工作,仍有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谨以笔者多年来教学实践中的感受就教于同仁,以期引起对此问题的充分关注和思考。

参考文献 :

[1]金铁霖.《民族声乐的学习与训练》,黄河音像出版社.[2]沈湘.《美声区别于其他唱法的最主要特点》,中国音乐网.[3]谭萍.《打开喉咙喊嗓子》,《中国音乐》,2002年第1期.[4]韩勋国.《送你一副金嗓子》,湖北人民出版社.[5]徐青茹.《声乐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

下载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中的互动关系

    新世纪初,我们接触到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音乐教育方式,并非是你教我学,而是一种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它是和动作、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需要人们亲身 参与期......

    青少年声乐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青少年声乐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摘要:青少年声乐教学与成人声乐学习有着诸多共通之处,但更重要的是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青少年的声乐教学必须根据他们自身的年龄特点选择与......

    声乐教学中的呼吸训练方法

    内容摘要:呼吸是歌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歌唱的基础和动力,声乐呼吸在满足呼吸的生理功能之外,要服从于声乐演唱的需要,根据乐曲的要求分出强、弱、急、缓,使演唱时的气息更饱满、更......

    声乐教学中的辩证思维

    声乐教学中的辩证思维 [摘 要] 辩证思维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在,它贯彻于各个训练部分和整体训练过程,有益于教师客观、科学和创新地进行教学,能科学解决问题并减少学生歌唱......

    声乐教学中的表演训练

    声乐教学中的表演训练 内容摘要 :歌唱表演艺术是多方面知识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引导学生寻求歌声之美,还要处理好声、情、表演技巧之间的矛盾,以及上课与上......

    浅谈声乐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浅谈声乐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音乐系2000级2班 张静 内容提要:声乐教学离不开听觉。如果坚持以听觉为主要 手段的同时,适当引入其他手段,合理利用观察外形、正 确听辨、双向交流、......

    辩证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摘要: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度,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事物的规律,取得应有的效果,声乐教学也不例外,同样得遵循事物的规律把握好度,辨证法在声乐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辨证法;声乐......

    论声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引 言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认识客观事物的意义和作用,而且在认识客观事物的同时,总是伴有各种不同的态度。当人们对客观事物抱有种种不同的态度而意识到自己在爱、恨,或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