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发声练习的作用

时间:2019-05-15 03:5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声乐教学中发声练习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声乐教学中发声练习的作用》。

第一篇:声乐教学中发声练习的作用

声乐教学中发声练习的作用

在声乐教学中声音的训练可分为发声训练、练声曲、歌曲演唱三个部分。其中,发声训练是声乐教学中的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练习。通过正确的发生训练,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使学生形成正确并适合自己的演出方法,增强呼吸的控制能力,将歌唱技术成为歌唱的表现手段,从而使演唱美妙动人。

一、声乐教学中发声训练的目的

通过发声训练,可以将歌曲演唱中对各种演唱技术逐步提高,并能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可以培养歌唱器官与共鸣器官的协调能力,从而达到完美的声音。

发声训练的过程,不要认为只是嘴巴发出“i a”这么简单的训练声音,“i a”可以反映出声音位置是否统一,咬字吐字是否清晰,气息的控制能力如何。只是一个简单的发声训练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歌唱姿势,大方自然的表情,敏锐的听觉,判断哪种是好的声音,哪种发声是不好不对的声音,逐步使歌唱发声的技术成为歌唱表现的有力手段,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

二、发声训练可以培养正确的歌唱方法

(一)发声训练要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

良好的歌唱状态要有自然端庄的歌唱姿势,发声训练要训练站姿、表情。歌唱中所要求的站姿与生活中的站姿并不一样。一般歌唱时臀部、后腰、背部肌肉要适度收紧,两脚分开,可以与肩同宽,也可以一前一后,重心在一个脚上。如果是女性,还可以站立成丁字步,腰脊柱和胫脊柱要挺直。胸部要自然扩张,两肩略微向后扩张。整体姿态要大方、自然、高雅、挺拔。头部要端正,两眼平视前方。在声乐教学中,往往学生发声训练时总是不注重站姿,很随意、放松。这样的观念是不正确的,从一张嘴出声站立姿态就要有一种积极的状态,要求学生兴奋的状态。如果不养成好的歌唱姿势,会影响声音的美感。由于歌唱的姿势并不只是站立的姿态,有的歌剧表演中,往往有躺、跪、坐等其他姿势,不论哪种姿态都不能将状态松懈,依着保持着脊柱挺直不松懈。

(二)发声训练要正确运用气息

气息是歌曲演唱的重中之重,没有任何一种声乐发声技巧是不运用气息的。歌唱气息的目的无非就是将声乐技巧结合起来更准确的演出歌曲、表现歌曲。是将每一个发声训练从起音到尾音都与气息结合,从而养成好的歌唱习惯。在每次发声前,一定要做好唱歌的姿势、表情、气息等方面的准备。头脑中要规划好每个练声乐句的气息,是急吸急呼、是缓吸缓呼、是急吸缓呼、还是缓吸急呼。切记一定不要张嘴就唱。如发声训练中的音阶练习,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气息控制力的变化规律,高音要张,低音要弛。始终要控制气息有一个稳固的状态,不要因为音高变化而移动气息和发声器官。

(三)发声训练要打开喉咙,稳定喉头

打开喉咙是发声训练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声音的好坏。“打开喉咙”就是将嘴积极向上张开,舌根放松、放平、下巴放松。吸气要打开下颚骨,提起软口盖,是下软腭自然下垂,让腮和唇都是自然状态,然后等待发声和吐字。在发声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每一个发声练习喉咙是否打开,可以训练学生“打哈欠”状态,将喉咙打开,很多学生在声音上窄亮、抖等都是喉咙没有打开引起的,所以在发声训练中要注重打开喉咙。在发声唱i这样的闭口音时,也要打开口腔,这样的声音会圆润。切记不要将口与喉咙开的太大,这样的声音会产生“空”“散”等的效果,会影响共鸣和音色的变化。一定要自然的将喉咙打开。

在打开喉咙时要体会喉头的位置,在学生适当的隐喻练习“U O”等母音可以训练稳定喉头。

(四)发声训练要注重有声有情

每一个练声乐句都是有感情的表达,并不是刻板的乐句。很多学生认为在发声训练中主要练习打开喉咙,气息稳定,声音位置等,很少注意感情和情绪。

在发声训练中要注重声和情同时培养。从一出声就要将感情和状态表现出来,只要张嘴唱就要带着情。这样会使声音大到兴奋的状态,这种兴奋的状态配合发声技巧处于主动歌唱状态,有利于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

三、发声训练与歌曲演唱密不可分

发声训练与歌曲演唱密不可分,发声练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歌唱的好坏。很多同学认为发声训练是不重要的,歌唱是重要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不要把发声训练与歌曲演唱认为是两件事。发声练习常常将“a e i o u”运用在每个乐句中,其实在歌曲演唱中的某个字,某个句都是发声训练的体现。如果在唱歌时某一句唱不好,都可以想想发声训练的方法,进而有所提高。往往有的学生发声训练声音很好,而演唱歌曲时却与发声不同,这是因为在发声训练的旋律和咬字都比较简单,而歌曲中旋律起伏大,词曲的变化大,可谓是千变万化,所以歌曲演唱并没有发声训练的声音好。要多多发声训练,养成好的演唱习惯,更好地运用到歌曲演唱中。

“练声不在于练习的次数多少,使用多少时间,重要的是用怎样的方法和态度去练习。在开始练习前应对每件事都做好充分的准备,练习时一定要聚精会神,专心注意到每一个唱出的音,声音力求自然、清新、准确”

综上所述,歌唱发声训练是声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歌唱训练的基础内容之一,在歌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长时间刻苦的发声训练才能掌握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纠正学生在发声练习时的一些错误观念和不良习惯,把正确的体会和方法灵活运用到歌唱中去,使其成为艺术表现的有效手段,提高演唱者的歌唱能力和表现力,从而带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二篇:试论声乐学习中的发声训练

试论声乐学习中的发声训练

【摘 要】声乐学习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是老师的教与学生学的实践过程和成效的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学方法等诸多问题,本文作者结合本人的教学经历和实践体会,就发声训练这个重要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引起声乐初学者的注重并提供一些借鉴,以此来促进学习者在学习中密切配合教师的教学,加强与教师的沟通,进一步达到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和目的,进而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

【关键词】发声训练 针对性 多样性 计划性

练声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过程,以“达到熟练、形成歌唱的动力定型”为目的,也是歌者对发声活动感性认识的主动形式。熟练是在反复意志行动过程后形成的。声乐学习中的“意志行动”是歌者不为改善行为方式为目的重复过程。练习虽然是多次地完成某一动作或一系列动作,但在练声中绝不是同一个一成不变地机械重复;而是以不断提高发声技术及提高发声感觉的准确性,增强发声能力为目的地重复。而且虽然进行发声练习的方法和步骤各式各样,派别颇多。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步骤,都是达到以下目的:

第一,意识地运用气息发声,逐步做到横膈控制呼吸。

第二,形成正确的喉头位置,解放喉头,稳定喉部器官,使声带运动与呼吸密切配合,调整适度,在唱高、中、低、强弱不同的音符时,都有较为理想的声音效果。

第三,训练调节共鸣腔体的方法,适当扩张可调节形状的共鸣器官一―咽腔、口腔、喉腔。运用不能调整形状的共鸣器官一―头腔和胸腔,通过共鸣腔体的调节与运用,增大音量,美化音色。

第四,呼吸、喉头(声带)、共鸣器官密切配合,协调运动地发声,做到声区统一,富于力度和音色变化。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应承认练习效果的好与不好是依赖于一定条件的。因此,以下几点在发声训练时应充分引起注意:

1、练习针对性

“对症下药”在这里很能说明问题(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就是我们必须明确练习目的和要求,有了明确的练习目的和要求提高我们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声音的练习经常处于意识协调机制下,进而改正错误和发声状态,达到尽快提高发声质量的目的。例 如呼吸的控制,我们首先要明白气息控制对歌唱发声的重要性,利用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 行发声训练中的得失体会为什么说气吸的深浅直接影响喉咙的松与紧、声音共鸣的好与坏、声音的波动与颤音、声音力度控制能力、高音的获得和稳定性能力等。进一步领悟人们常言 的“呼吸是歌唱的生命”、“没有正确的呼吸控制就没有正确的歌唱”的精辟论述。如果自己只是稀里糊涂,、模棱两可、或者只谈理论而不去摸索的学习是无法学好的。对于歌者来讲只有明确了呼吸控制在歌唱与发声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对刻苦练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并始终较敏感地使学习处于意识的积极参与下。

2、练习的多样性

在讲要做到学习时的针对性,自然就会引起练习中的多样性,这个道理很简单,仍以“对症 下药”为例,因为“症”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下药”也就千差万别,一药治百病是不可以的。

第一,在声乐的学习中因为歌者个体情况的多样及个体存在问题的不同,应当运用不同的方 法、手段来促进其改进与发展。

第二,既然歌唱的发声技能技巧是多方面的,所以声音练习的多样是必然的。正如卡鲁索在 他的《我的声乐经验》中说的:“有多少个歌唱家,就有多少种方法”。我们练习当中最简 单的例子,例如:在开始进行发声练习时在a e i o u五个母音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全部 均衡的唱好,这就要在老师的帮助下从发音最自然、动作的母音开始练习,这样,就较容易 调整母音着力部位和协调音波在共鸣器中的作用。又如有的学生在练声时,当练声曲音阶上行到最高音时可能所唱的母音是从i转到a的状态、音色、位置等是最理想的,有的学生却是 练声曲的音阶上行到最高音时所唱的母音是从a转到o状态、音色、位置等是最理想的。所以声音训练中别人练什么自己也就照着练什么,甚至照搬照套,是不可取的,也是行不通的。

3、练习的计划性

为了达到一个理想的、美好的声音目标,良好的学习计划尤为重要。因为歌唱训练中的多样性,在发声行为中各种目的就可能出现彼此之间的冲突。这就要求歌者对自己的行为目的,也就是歌唱技能技巧发展中的问题解决有远近、主次的安排,其实就是拟定计划与选择方法的过程。在计划建立过程中,以计划实施的时间作为纵横分线的学习安排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纵向要正确掌握动作练习速度。开始练习阶段动作练习速度应慢,力求动作概念要准确;在慢动作中体会感觉,使心理和生理一起参加动作;当慢动作准确和熟练性形成后,逐步 加快速度。“秩序渐进”的原则在这里尤为重要。这一点在初学者的学习中应该引起重视。如发声练习最初以自然声区为基础,逐步拓宽到中声区的音域。在练好中声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音域到高声区,最后达到自己声部应有的声音特色和间域及自己可发掘的音域。但是由于一些歌者可能因求知欲强烈,产生一些急于求成的急躁心理;或者是有些老师看到学生已具备较稳定的中低声区基础、并对高声区有所体会后,而放松这一重要原则的坚持,对于音域、曲目难度等安排忽略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这一现象的放任和盲目追求对歌者的长远 发展是极为有害的。

第二,横向要有正确的练习步骤与方法,“由浅入深”为首选。由于初学者自己不易察觉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所以在开始阶段歌者对技能技巧的练习方法和步骤必 须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如先通过老师示范和讲解了解发声动作器官的运作原理和要领,以及 发声器官的生理结构和机能。从而加深自己的视觉印象和动作体验,便于将自己的发声动作与示范动作进行比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这一方法在声乐学习的各阶段都是行之有效的。正如卡鲁索所在他的《我的声乐经验》中所说的“当男中音要注力于高音的练习时,低音往往不能同时练好,最好是不要过分焦急,左右逢源的情形往往是难能的”。

综上所述,关于声音训练的论述“变中求统一”是指导。“变”就是运用不同的方法、手段进行指导引导,但目的都统一在如何使歌者形成正确的声音观念和歌唱状态。

【参考文献】

[1]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音乐出版社

[2]张拜侬:《论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情感因素》,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

[3]邹长海.歌唱心理学[M].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

[4]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华乐出版社,2003年

第三篇:声乐教案(发声训练)

.声乐

郑萍

2课时 第二章发声训练

11中职1、2、3班,11四年专1班

1、选择一些平稳的音阶和爬音练习作为主要练声曲,巩固中音区。

2、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

3、通过代表歌曲的练唱,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

正确发声

1、中高音区长气息的练习。

2、准确控制发声。电钢琴、乐谱。

歌曲《鼓浪屿之波》的视听与试唱。

(一)正确的发声方法。

(二)练声曲的掌握与运用。

(三)代表歌曲练唱。

(四)布置作业。

以讲授、示范、辅导、作业分析等教学方法为主。

一、组织教学,交代本节课教学目标,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组织教学,复习上学期的基础内容。

1、知识点回顾:

1)第二章歌唱发声基本技能的相关内容。1.1)歌唱的姿势

正确的姿势是歌唱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将会影响歌唱时的呼吸、发音和歌唱的表现。歌唱者不仅要用歌声表达歌唱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通过形体和动作表演塑造各类人物的艺术形象,形成良好的台风,使我们的歌唱表演加完美动人。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a、双腿自然直立,重心在两脚中间,或形成丁字形,重心放在前脚。

b、腰部挺直,脊椎向上挺。

c、头放正,下颌微收,双眼平视,下巴和颈部放松。d、自然挺胸,小腹微收,垂肩坠轴,精神积极。1.2)歌唱的呼吸 主要采用胸腹式呼吸法。a、吸气(两肋张开)

b、保持(维持吸气时的紧张度)c、呼气(放松)

练习: P129《笑一个吧》

1.5)顿音练习

顿音练习要求短促、轻巧、坚实、脆亮。5 3 1 | 5 3 1 ||(顿)Mi......ma......1.6)灵活性练习5 5 5 5 | 3 3 3 3 3| 1 1 1 1 1 || la le li lo lu.......................1.7)练声要求

从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发声练习。例如:闻花、兴奋、打哈欠等手段。在五个元音字母中,a母音开口音。要求舌面平放、舌尖抵达下门齿,嘴巴张开、声带闭合、气息均匀、发出干净的母音。

2)声乐作品的演唱与处理 2.1)P31 儿歌《小白船》

这是一首很简单的儿歌,旋律较为平稳优美,便于演唱。作为抒情的歌曲,演唱时要特别注意气息的调整,虽然音不高,但是要做到平稳,首先要控制好身体的发力。练习方法:

分别用“lu”、“hm”、和歌词代入法来演唱。旨在控制气息。2.2)P45 成人歌曲《花非花》

这是一首行板速度的诗词改编的歌曲。以质朴流畅的民族音调,完美的表现出始终朦胧柔美的意境。演唱时应注意声音柔和,连贯,依据诗中起承转合的力度要求来处理,最后以

三、布置作业:

a、歌曲《鼓浪屿之波》的视听与试唱

b、分组并规定儿歌主题、要求进行表演,以此锻炼学生的胆量以及表现力。

第四篇:儿童声乐发声浅谈

儿童声乐发声浅谈

一、儿童时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一)儿童生理特征:体质弱、声带稚嫩、呼吸浅。

儿童时期几乎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歌唱家。仔细观察,小孩子在哭泣发声时肚子一起一落,这是腹式呼吸状态。这样的发声可以说是“建立在气息上的发声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呼吸的支点上移至胸,成了胸式呼吸。在这个阶段,一些儿童爱大声说话或喊叫打闹,迫使喉部过分用力,加大了声带负荷。过度用嗓的种种行为最终会导致他们歌唱时呼吸方式浅(胸式呼吸),喉部发生挤卡,声音失去亮声光泽,有的甚至声音散而嘶哑。实际上,没有科学的方法和状态的歌唱,会使声带发红,水肿,进而嘶哑,失去声带的弹性、韧性和闭合度,美妙的童声嗓音也会在错误习惯的影响下变得越来越坏。

(二)儿童心理特征:控制力差、想象力丰富、兴趣不定型。

处于变声期的儿童,由于发声持久性差,所以容易产生疲劳感,如果还反复要求学生进行训练的话,则容易造成儿童的逆反心理。另外,声乐理论教学相对枯燥,尤其是反复的发声、练气会让儿童觉得难以忍受,从而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其次,儿童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强。能够很快模仿出教师的声音表情,但是准确度却不尽人意。声乐教学中理论性的内容是儿童最需要了解而又最难理解的教学内容,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解释和灌输,还需要我们去探究、去努力。第三,儿童的兴趣成不定型性,这一点表现在其行为上就是今天对弹琴感兴趣,明天对唱歌感兴趣,后天可能就是对画画感兴趣了。这种兴趣的不定型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当前儿童声乐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一)对儿童声乐质量要求过高。

声乐教学有很多具体的要求,很多声乐教师具备优秀的音乐素养,但是在对儿童教学方面却有所欠缺。不同于成人,儿童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使其不能与成人教学相同对待。在教学中往往对儿童有很高的要求,布置的作业和任务强度也很高,使得很多儿童对声乐产生了抵触心理,甚至不再对音乐感兴趣。

(二)缺少儿童心理、生理知识的了解。

在儿童初级阶段,唱歌时出现音准把握不好,节奏不稳的情况很正常。但有时不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看到音准不够完美的儿童就认为其不具备学习声乐的天赋,从而导致一些人才的埋没。其实在儿童阶段,声乐教学最重要的部分并非唱,而是练耳,只有听准了音乐才能唱准。教师要正确对待儿童的跑调儿,也要正确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在上课时,对于注意力不集中的儿童,引导其兴趣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

(三)过分强调呼吸练习。

虽然呼吸练习是声乐教学的基础。但是最初接触声乐的儿童,根本就不了解声乐是怎么回事儿,更不知道所谓歌唱呼吸是怎么回事儿,让其体会胸腔的发声与共鸣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在儿童声乐教学时,呼吸练习虽然要进行,但并非最主要的进行内容。让学生体会身体的感觉,了解音乐的发生机理和演唱时身体的变化才是最重要的基础。

三、儿童声乐必须依据科学方法,系统规范地训练

刚开始学声乐最关键、最需要掌握的是什么呢?我认为,除在了聆听音乐、欣赏和参与音乐表演之外,从学术或技术层面更应该注重以下方面的训练。

1.建立管体歌唱的习惯

虽然声乐学习离不开嗓子(即声带)的运用,但是,我们强烈反对把童声的“纯嗓音”当作歌唱的声音。童声嗓音的确是美妙的,但在方法训练上绝对不可以用嗓子发声,直接从口腔唱出。不然,不仅这样的声音单薄苍白,音域不宽,而且长时间歌唱声带容易疲劳,嗓子容易嘶哑,训练儿童运用胸腔和头腔这些歌唱管体进行“共鸣”歌唱。

2.打开喉的习惯

开喉歌唱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打开“口腔”歌唱。发声通道中从鼻腔、鼻咽腔、口咽腔到胸腔中主气管所构成的“?”型管体,其连接枢纽就是口腔。我们在歌唱状态上要通过口腔的打开实现“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的连接,从而实现混声歌唱。打开口腔的练习主要为三点:(1)喉头下落发声;(2)后咽壁展开绷紧发声;(3)抬起小舌根进入鼻咽腔发声。有很多孩子在歌唱时忽略打开口腔,也就是不能完成开喉歌唱,这样会加重声带负荷。

3.建立在气息上发声的习惯

由于儿童肺活量比成人小得多,所以说话歌唱大都有“短、平、快”的特点,即发声短促、平直、快速。人的声音是气息流动与闭合的声带相作用而发出的,如何让声音圆润、透亮、灵巧?如何让管体共鸣通达、流畅、生动?一句话,就是要解决好“气”与“声”的结合。气是声的动力,没气,声带就不可能发声;有气但方法不对,则无好听的声音。如果说歌唱最重要的是声音,那么声音的训练最重要的就是气息的训练。“硬”起声和“缓”起声、渐强和减弱、顿音和长音等发声练习,就是要建立在方法上学会运气,建立在气息上学会发声歌唱。

4.建立少儿真假混声歌唱

在学生发声状态基本稳定下之后,可以进行真假混声的训练。真声与假声虽然在听觉上不一样,但歌唱方法与技巧依然不变,依然要放下喉头,完成胸腔共鸣;依然要运用抬小舌根完成头腔共鸣;依然要搭住气息去发声歌唱。儿童在真声基础上加入假声的训练,在真假混声的能力逐步加强之后,声音的色彩明亮中变得更柔和,出现一种刚柔相济的灿烂音质。与成人相比一定程度上显得稚嫩有余,结实不足,但方法的科学性为学生后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更完成了少儿声音与成人声音的过渡。

以上是我在声乐学习中和不多的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浅薄的认识,真心希望在科学的训练方法指导下,每一位儿童拥有一副健康、美丽的好嗓子。

姓名 :

学校 :

王洪漓 田庄乡实验小学

第五篇:声乐练习

发声的基础知识

声器官是由呼吸器官、喉头与声带共鸣器官和咬文吐字器官组成。呼吸器官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以及胸腔横膈膜等器官组成。

1、唱歌时的姿势

精神饱满,双肩略后展,双脚稍分开站稳,头部要端正,颈部肌肉放松,下巴不要向前突出,口形也应该根据字的发音要求自然张合。

2、唱歌时的呼吸

缓吸缓呼法:胸腔自然挺起,用口鼻将气息徐徐吸入肺叶下部横膈膜下降,两肋向外扩张,小腹微收,呼气时一定要保持吸气状态,即保持横膈膜和胸腔的扩张状态,不要使气息很快地泄掉。

急吸急呼法:可体会到登高或跑步运动后的急吸状态,不论是缓吸还是急吸,吸气都要稍深些,吸气量的多少,要根据所唱乐句的需要而定。

我们在歌唱时,要有始终保持吸气状态的感觉,即使在换气时也不应两肋完全松驰,应当在每唱完一句时,仍保留一小部分息气,在两肋尚未完全收缩的同时,再补进一些气息。

3、歌唱时的声带

唱低声区时:声带闭合不紧并拉长,较厚,张力最小气流通过声门时引起声带的全振动。唱中声区时:声带靠拢并变薄,缩短,张力加大,气流通过声门引起声带的局部振动。

唱高声区时:声带闭紧并变得更薄,更短,张力也更大气流通过声门时只引起声带的边缘振动。歌唱时的喉头:在歌唱发声中还应十分注意打开喉咙,位置适中,不能过高形成坚固的管道,口盖积极向上,舌根放松,下巴松驰而放下,用半打呵欠的办法去做帮助体会喉咙打开的感觉。共鸣腔的运用:

① 口腔共鸣:发声时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放下,上腭有上提的感觉,这种共鸣效果明亮,靠前,易于和头腔取得联系,并可减少咽喉的负担起到保护声带的作用,使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处于积极状态。

② 头腔共鸣:把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移,放下下腭,同时收腭和小舌头上抬。(打喷啼前的感觉)让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这种共鸣效果清脆丰满。

③ 胸腔共鸣:咽喉部作半打呵欠状,发声时下腭自然下垂,把声波的反射点从硬腭移向下齿背上,这种共鸣宽厚、结实。

歌唱发声时,由于歌唱器官的调节和运用不恰当,往往产生种种不良的声音。这些不良的发声方法的运用不仅阻碍了歌唱的发展,也严重影响着歌唱的表现。因此,找出形成种种不良声音的原因而以纠正是十分必要的。

常见的不良声音有以下几种: 1,喉音。多见于学美声唱法的歌手,是由于压喉头追求大音量、结实的声音、浑厚深沉的音色而造成的,声音卡在喉咙里,感觉是喉腔或喉咽腔在挤压着唱,声音听起来呆滞无泛音、闷而空,特别沉重。喉音与胸腔共鸣是有区别的,后者是通畅、宽厚、不生硬、干净的声音。

纠正喉音主要是注意对声音的审美观,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才能彻底去掉喉音。纠正时应注意声音的高位置。

2,鼻音。多见于学民族唱法的歌手,是由于软腭塌下,舌中部抬高音波流入鼻腔而失去口、咽腔共鸣所致。声音暧昧不悦耳。

纠正可张大口练a母音,感觉声音打在硬腭上。

3,喊叫。多见于通俗歌手,是由于声音无基础就追求音量音域,滥唱高音导致喉头上提引起的,又叫白声,声音干涩而苍白,缺乏共鸣色彩。

纠正它就要树立正确的发声概念,唱得柔和好听,音量不要太大,在自然音区到中声区内练习,循序渐进,不溢唱高音。

4,漏气。声音暗淡、空虚、无力、不明亮、音量弱小。是由于追求声音松弛放松过度或为打开喉咙而练u母音过度所致。

纠正可练顿音或跳音,lalala。

最后说明一点,许多歌手声音的毛病不是在喉咙里,而是在思想上,所以树立正确的发声观念和声音形象是很重要的,否则就会长期得不到进步。

学生在学习声乐时,由于各种原因,养成不良歌唱习惯,久之形成病声。病声纠正是每个声乐教师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病声大致分为二类,第一类是以前训练方法不得当,破坏了嗓音机能。常见的情况是:1)喉头开得过大,声带闭合不好;2)过分挤压喉头,发出挤音、卡音。第二类是到二三年级以后,突然发生音唱不准。这种现象往往伴随着曲目难度的提高而愈来愈频繁。

无论是喉头开得过大,还是挤压喉头,说到底都是气息不好造成的。由于气息不好,找不到正确的支点,就只能用嗓子着力。在训练中如果不注意气息,开也罢,闭也罢,最终只能舍本求末,越练越错以至不能自拔,呼吸作为动力,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音,经过共鸣腔体扩大和美化形成动听歌声——任何一个受过声乐训练的人都懂这些基本声乐理论。

但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这些理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要的是加强气息训练,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

保持在吸气的状态下唱歌:气息吸在腰带的周围,要练习保持气息、控制吸气的速度,简言之:全身放松,口鼻同时缓缓吸气,稍稍保持一会儿,均匀地呼出,然后再放松。这些说起来简单,学生要经常练习,反复体会、实践,最终成为他们的下意识动作。其次,用u母音开始练声。使用u母音的好处是它容易使气束集中,便于协调气息和共鸣腔体之间的关系。在u母音练习好的基础上再开发其它母音,这样使得学生易于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在练声中,开始用三度或五度的练声曲,由浅入深,逐步使学生在学习发声技巧的同时克服心理障碍,树立起歌唱的信心。还可以开始用半声方法练声,让每一个声音都控制在气息的状态下发声,由于这些学生歌唱机能都受过不同程度的腋坏,如放声歌唱的话,势必难于摆脱以前错误的发声方法,实际上,半声与全声的区别只是气息量大小的问题,发声方法是一样的。半声方法不仅有利于学习正确的发声方法,对声音控制和学习演唱高难度技巧的曲目也有十分的好处。1997年5月,美国马里兰大学艺术系主任B.Carmen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讲学时介绍了她的练声方法,他的练声法就是半声练声法。按上面谈到的方法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去掉了开喉头和挤喉头的错误发声方法,学会了正确地歌唱。有个声音只剩下三个半音的学生,曾经被一些声乐名家判了“死刑”。经过二年的训练后,就能够演唱较难曲目并顺利毕业。

对于第二类病声问题:主要是气息控制的不好(天生音不准的人是进不了音乐学院的)。气息过猛,声音就会偏高;气息没保持住,音往往偏低。通常这些学生使用气息都不均匀,摇摆不定,因此,他们何时声音偏高何是声音偏低无规律可循,对这类学生,除了加强气息训练外,还要在曲目的选择上下功夫。音乐学院声乐专业学生演唱的曲目大致可分为咏叹调和艺术歌曲。咏叹调往往声音色彩丰富,力度变化很大。艺术歌曲为了表现诗的意境则更多地强调声音的控制,其力度变化较平缓。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片面地追求演唱效果,将学生演唱曲目安排的重头放在咏叹调上,忽视艺术歌曲的训练。正是由于这点,有些学生过于追求声音的力度,又没注意呼吸,便出现音不准的现象。这就要从一些歌词不是特别密集的艺术歌曲开始。如舒伯特的《西尔维亚》,《图勒王》,勃拉姆斯的《萨福颂》,中国古曲《阳关三叠》、《思乡》等。另外要让她们准确地理解歌词的内容,然后启发她们尽力去想象歌唱的感觉有意识半声、柔美地歌唱,直到达到要求再放声歌唱。这是低声吟唱法,就象低声吟诗一样。到三年级,再加大艺术歌曲曲目的难度,这样的曲目有:勃拉姆斯的《五月之夜》,福列的《在水边》、《月光》等。这时也可以上套曲,如舒曼的《妇女恋爱与生活》。演唱艺术歌曲还有一个好处,由于艺术歌曲与钢琴伴奏密不可分,变化音比较多,经常转调,学生必须熟记钢琴伴奏的旋律、和声结构。,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音乐的线条,学会了均匀地分配气息量,而且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试唱练耳水平,一举两得。通过大量有选择的艺术歌曲的训练,学生大都能解决音唱不准的问题,到毕业时,他们的演唱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无论是高难度的咏叹调还是各种不同风格的艺术歌曲,都能高质量地完成。练声的目的

1,使歌唱发声系统各器官的肌肉更有力,并能协调一致。2,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3,扩展音域,美化音质。

注意事项

1,要循序渐进。

2,要每天坚练习,持之以恒。

3,练声时要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充满激情。

4,要主客观统一,经常录音分析真实声音与发声时自我感觉声音的差异。5,要巩固正确的发声感觉。

6,要把练习发声技术的心得体会运用到演唱歌曲中去。

7,初学者不应追求大音量及高音,而应追求声音的圆润自如和音质的优美。具体方法

从自然音区练起,自然音区是指不太用力就能唱出的音区,是人声中最自如最富有色彩的声音,一般不超过八度,一般男女中音从低音量到中音降7,男女中音从2到高音1。

等到自然音区的音逐渐巩固之后,就应该将唱这些音时圆润、明亮、柔和的色彩和发声的自如性,移到邻近的高的和低的音上面去,当这样的音的数量逐渐增加时,就使我们的音域逐渐扩大,并使整个音域统一、均匀。唱高音和低音时,都能运用自如。

如果不按从自然音区开始的方法进行练习,在自然音区的音还没有唱好,没有呼吸基础时就开始唱高音和低音,那么声音上就会产生一些毛病,有的人唱起歌来声音分成两节,或者高音发紧、发尖;低音压和发哑等待现象,就是由于自然音区的音没有基础时练唱高低音的结果。

对已经担任演唱工作的同志,每天抽空做一些自然音区的练习,对统一声区并使发声自如,都有很大益处。

学习欧美唱法,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基本功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气息。气息的支点,一定先建立在后腰部分。然后再找小腹的力量。因为腰部需要你主动去做扩张或向下拉动,才会产生一个力。然而小腹与横隔膜由于受到腰部支点向下拉的作用,自然会产生一种对 抗。如果仅把支点放在前面,也就是小腹,那时腰部就很难起到控制气息的作用。试想一 下,是靠前后腰腹的力量控制气息更有效呢?还是只靠小腹局部的力量更有效呢?它们之 间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希望大家能清楚。

现在通俗教学门类繁多。如果不能掌握一个正确的呼吸方法,反而奠定了错误的气息 基础。声音就会失去你本该有的辉煌色彩,自然也更难达到欧美歌手那种对声音有极强的 控制能力,没音色变化,包括力度的强弱。

还需赘述一点,气息在腰腹控制下,当以最小的力量获得最大的声音。绝非诸多误论 所言,气息的压力越大越好。准确地讲,真正意义上流动的气息是一个巧劲,全然不只是 力量。

弱声练习法

在一些新来的学生中,歌唱时会盲目追求音量。其实学生听起来大的声音,不一定是正确的。如果声音在口腔内部是散的,位置就会比较低,缺少共鸣。这时,声音在通过麦克风时,会发出尖锐不够干净的音色。尤其在进棚录音时,歌手会感到很难驾驭自己的声音。那么,怎么让学生利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建立一个通畅有序的歌唱状态呢?

首先,我认为用弱声练习的方法,比较容易找到放松的感觉。任何一种唱法,只有松弛才会产生美感。在做这个练习时,最好用开口哼鸣的状态。就是口腔张开不发音,用鼻子发音。没有接受过训练的学生,牙关部会很紧,每天需要做张嘴练习。用手按住下巴,练习向上伸张,不要用力过猛,伤及口腔关节,口腔不要能过横,也不要过长。露出上齿,微露下齿为最好。这样的口腔状态,从发声学上讲是正确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先做到外面打开是其一,关键是体会由内向外张开是最重要的。不要形成喇叭状态,外面大,里面小,那样就很难获得声音的通畅了。

在这个练习过程中,还要用另外一个思维去考虑倾听声音的位置。声音的位置是随着音高不断发生变化。由前向后移动。移动的速度要由老师的耳朵来判断。在移动至高音区时,应适度的提起软腭,因为软腭的提起是唯一能产生高音的通道。从嗓音结构上讲,不可能会从牙齿后面产生高音,只有在软腭提起时,带动后咽壁的拉力、口腔后部形成拱门状态,才会具备鼻头腔共鸣。高音才会是有是松弛的。同时产生振撼力,当然声音方向不能是向上的,那就会感觉象美声唱法了。

通俗唱法与美声民族唱法有密不可分的又完全不同的关系。重要在于教师如何借鉴欧美唱法的优点,结合民族唱法的特点去训练,可在短期内解决学生声音没高音的状况。

一个好的通俗唱法老师,应该在一年之内解决形学生的全部声音通畅问题,而不应该五、六年之后还不能让你的学生唱到三至四个八度。

有的学生会问:“弱音练习会不会声音小了?”“将来放不出来?”其实不是!用很大的声音喊是很难找到放松的感觉。相反,用小的声音就很容易找到。就是说,通俗唱法要建立自己的声线通道。应该是在完全放松的基础上,然后再声音更有效的释放出来。因此,弱音练习只是一种手段,得到通畅有磁性声音才是目的。

如何把握声音的方向性

通俗歌曲的演唱就如何掌握声音的方向性是很重要的。

因为在演唱过程中,它需要位置不断移动,包括口腔开启的状态是否到位,需要很细致地去体每一个音符,那么在移动过程中,尤其向后移动的时候,容易发生声音注意向上,而不注意向前。无论你是唱低音、高音,头脑的意识里要非常的清晰,声音的发向咬字永远是象前的。鼻腔张开,时刻保持通畅无阻。通俗歌曲的演唱,切忌在口后半部咬字,声音容易向后倒,听起来象美声似的,听不清楚在唱什么,声音还不容易出来。声音的流线性与音与音的相互滚动似的连接,到情绪不断递进,进入歌曲中的高潮部分。都要保持一不变的思维,即我的声音是向前方的。

咽部力量在歌唱中的作用

在开口音练习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声音移动的位置。移动的位置大了,声音会虚,移动距离小了,声音会挤。在做这个练习时,一定要做到定点歌唱。在中间的声音,起 音也要在中间,这样才能把握声音的准确性。

把握了声音的准确性后,再去体会唱高音时利用软腭提起带动咽壁的力量,形成强大 的拉力作用,使高音具备穿透能力,产生振撼的感觉。

但是,如果 适度地运用咽音是关键。全部拉紧咽壁演唱,声音会过硬过亮,缺少歌唱 性。用少了咽音的力量,声音会空洞,没有支点和拉力的感觉。

我个人认为咽音在歌唱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过多地拉大拉亮,效果并不理想。那样会缺少本人真声的魅力。柔韧性不够,灵巧性不突出,缺少通俗歌曲中特有的不同方 式的表现力。如果能够根据歌曲不同力度的需要。适当运用咽壁力量,那么,在演出中会 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情感节构在演唱中的变化

歌唱的语言是心声.当一个歌手站在舞台上的那一瞬间,唯一与观众相通的,是你的真心与真情.如果一个歌手能把观众视做自己的亲人一样去诉说你的喜、乐、哀、怒。首先你的心态不会紧张。另外你对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会很真实。

另外,歌手还必须学会对感觉的记忆。把平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的亲身感受储存在大脑里,一旦需要,马上调动出来,用在你演唱的情节当中。张惠妹演唱的“蓝天”是怎样表现的呢?

“忽醒忽睡我又挣扎了一夜,窗外透进几丝光线”

在演唱这句的时候,一开口就让人感觉到你彻夜未眠的心痛难忍,在声音与情感上以渐强去体现光线由暗到明亮的感觉。

“空荡的房间留着你的照片,幸福的感觉索然无味” 表现人去楼空的感觉,幸福已不在身边。“无心唱歌却又拨断琴旋,所有事留给明天” 在音乐上,这段属于重复乐段。在重复乐段的处理上,无论从速度上要比前段加快,在语气上要有所加强,给人在音乐上有递进的感觉。

“感情的善变,挖空心思遮掩,谁能用真心说抱歉” 这句表现情感上的失意与不平。目的是要与下段音乐的高潮部分接轨。所以,唱得要有高潮部分的状态。“我陷在爱里面,渐渐疲惫的脸,仿佛是退不出有走不进你的世界” 这句表现是达到情感宣泄的顶点,使自己无法收住的感情最后结尾。“穿过了重重的心墙,有一整片蓝天” 表示终于战胜自己的脆弱,用开朗的心情去迎接明天的一片蓝天

如何抓住节奏的韵律来演唱

每一首歌曲都有它自己特有的节奏韵律来演唱一种表现形式。

如何抓住歌曲的特点,是唱好这首歌的关键。比如:张惠妹的“我可以抱抱你吗?” 这首曲目,节奏上是以小节奏、切分的感觉组成的。速度又是以稍快向前催的形式 出现。但是词思却与节奏完全不同的概念出现。歌词的意思是以与恋人分手,无奈、伤感、留恋去表现一个女人的心理。那么在表现这个曲子的内涵时。一种思维在唱歌 中,牢牢抓住小节后的韵律不放,另一个思维去想词意,"外面下着雨,犹如我心血 在滴,爱你那麽久,其实算算不容易。那麽需要歌手做到,以一种稍显轻快的、节奏 并不死板的感觉去演唱你内心的哀伤,不情愿,甚至还有分手的痛楚,希望对爱的一 种挽留。如果你不能用两种不同的思维去歌唱,必然会造成节奏不准确或拖沓,或者 在演唱上不能够投入到歌词所要表达的内容中去。

下载声乐教学中发声练习的作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声乐教学中发声练习的作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朗诵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目 录 一、前言 ............................................................... 1 二、朗诵与声乐辩证关系 ................................................. 1 (一......

    形象化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精)

    “形象化”教学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草塔镇中戴月华} 声乐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性按教学原则上讲要遵守、启发式原则等。循序渐进原则,举一反三,因材施教......

    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的历史地位 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是指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期意大利作曲家创作的优秀的声乐作品。意大利是美声......

    声乐学习中的练习[五篇范文]

    前言:学习声乐,每周只上一堂课,学生课后必须自己进行练习。因为歌唱嗓音的发展和任何其他操作技能的发展一样,是通过功能的加强,主要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但是,也有人主张:初学者课......

    论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论练声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练声曲是专门为声乐训练而制作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有目的地训练某方面歌唱技术的歌唱训练 方法。本文通过对练声曲的论述,总结出练......

    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及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及作用 摘 要:在声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已成为当今音乐教学研究和发展的热点。它有利于学生对歌唱状态、咬字、吐字、音准的改进和修正,还能够......

    论声乐教学中专用术语的含义及作用

    论声乐教学中专用术语的含义及作用 内容摘要 :声乐教学离不开良好的听觉及听觉形象,以及正确歌唱状态的形成,而这些感觉、状态的好坏,常常与教学中引用的专用术语密不可分。文章......

    审美教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声乐是一种以声音为主要表演的艺术,歌唱者在表演时的肢体形象、发声时的气息及嗓音有否杂质都直接影响着观看者对艺术的欣赏。大家都学过语文课,都知道一些诗歌写的美,也知道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