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学习评价啊啊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
新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和带有明确指向性的评价理念: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地理课程标准把地理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评价学生科学方法掌握状况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理解水平;评价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显然,这跟过去只局限于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和在地理课上的行为表现两个方面的评价来说,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此有必要去研究初中地理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所发生的变化,并对以往的教法和学法进行审视与修正。
一、关注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的评价。
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是地理学习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在评价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应了解学生在提出地理问题、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回答地理问题这一完整过程中的表现。例如在辅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指导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又要指导学生如何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以及呈现成果的方式方法,从而使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并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能力形成过程作评价。
案例:重点评价学生在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资料过程与能力的表现。
学生在收集七年级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相关图片、录像、文字等资料,资料是收集到不少。然而在众多的资料中,却有许多只是关于民俗风情的,资料的不齐全,对反映“环境制约着聚落的形成、规模大小与发展”、“聚落的外部特征又是环境的一面镜子,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过去的、现在的环境情况”等一系列要点把握不到位。同学的资料的不到位和不齐全,正确观点的不能形成,教师有责任对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在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资料过程中的表现。就应从以下方面评价。
⑴能否充分利用地图、图表、图片、图解和各种信息源搜集与地理相关一手或二手资料;
⑵不仅要看信息的获取量多或少,还要看能否保证地理信息资料的质量如何(如资料的多样性、可靠性、全面性、针对性等);
⑶能否将地理信息资料恰当归类,看地理信息整编的能力,不仅是图、表、文字的转换技能,还要看能否通过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得出结论并进行检验。
评价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让学生知道自己在这方面的的优点与不足,教师评语应以鼓励为主,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关注学生科学方法掌握和探索性活动水平的评价。
评价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状况,应着重了解他们对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等常用地理方法的领悟、掌握状况和运用水平。
1.体现学生科学方法掌握状况的评价:
中国区域地理或世界区域地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最能反映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好坏的章节之一。例如:教师通常以对“北美”的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引导同学自己能独立说出“大洋洲”、“欧洲”等其它区域的地理特征;以“北方”等地区的讲解,来引导和检测学生对其它三个地区在区域特征等方面的科学方法掌握状况。这里往往要运用“区域分析与综合”、“地理比较”等常用地理方法去评价。
教学修正:适当地提示同学学会使用“以图示文,以文释图,表格对比”的图、文、表转换等的研究方法。
2.探索性活动的评价:
如果有同学积极地探索性活动的出现则是最佳境界,然而实际教学中,往往还需要我们教师设计更多的补救方案,促使更多的学生在科学方法掌握和探索性活动的水平上都上一个新台阶。例如:在“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节中,提醒同学可结合我国北方的实际,对北方特色民居在形成条件、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的分析和思考,概括出自己对北方聚落的诸多问题的看法等。
三、关注学生地理知识的理解水平的评价。
“知识是能力、品格、方法的凝结物,知识是形成能力、形成品格、掌握方法的基础”地理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然而评价不能局限于学生具备了多少地理知识,而应把重点放在学生的理解水平上。
案例一:初一新教材的第一章中,由于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与东西经的划分界线不重合,初一同学“地理独特的思维方式”处于建立初期,因此像“判断某地(20°s,175°e)在东西半球的哪个半球”的问题一直以来困惑着许多同学。
因此,让学生将课文中“东西半球”以简略图表达方法表示出来,把一种表达方法变成另一种表达方法,实现了图文间的转换,去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由此进行教学修正只需学生记住关键的4条经线和赤道共5条线的简图,就可以轻松地处理类似的问题,以及形成对图、文进行恰当的“转换和运用”的能力。
四、关注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1.地理教学中,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的意义:
欲要“晓之以理”先需“动之以情”,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高兴地学与愁苦地学,积极地学与消极地学的效果相去甚远。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的变化,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使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成为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
学生之间良好的学习合作关系的发展,师生情感的真心相呼,能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形成更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提高地理学习成绩和地理学科方面的创造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评价角度与方法:
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一般可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合作的能力、学生的倾向等角度进行;方法上,观察是重要的方式,为使用评语做评价提供依据,教师要把握好语言的使用技巧,多以鼓励、赞许和肯定的语言为主。当然,不是否定适当的挫折教育,设置适当的学习前进路上的挫折,以小组集体的力量解决,也会出现愈挫愈奋的上进势头。例如:关于“济南火车东站到省体育中心是使用:1山东省交通图2济南市区图”的问题。在解答中,常常会引发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有同学认为应该用“专题地图”,有同学认为应该用“大比例尺地图”。小组同学的意见一致时,我们给予肯定和赞扬,当小组同学的意见不和时,我们给予适当地提醒。意见的一致与否体现了同学学习态度能否一致认真,学生的倾向以及合作能力强弱等方面的达成情况。
教学修正:
1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评价要求:
尤其对学困生可适当降低对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对他们的表现要更热情的赞赏与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使学生对教师的情感由陌生到熟悉到依赖,满足他们认知与情感共同发展的需要,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之境地。
2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给他留出创造的空间:
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好,有的学生电脑操作技术水平高,有的学生绘画能力强等,我们都可以在课堂上留出时间和空间给他们,让其展示他的风采,使他们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3创设愉快、舒畅的学习环境: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积极的情绪、情感的指导和维持,教师应尽一切可能创设愉快、舒畅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欢乐。例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击鼓传花”等各类游戏活动,邀请同学解答课文中的地理疑难问题等。
总之,地理学习评价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很多,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同学一利于满足其身心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发展性的评价,为此也要求我们不断的改进我们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法,为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贡献我们的力量。
第二篇:在地理教学中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在地理教学中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多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现在的初中生思维活跃,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及观念意识,普遍对地理科不重视,在课堂上的情绪不是冷漠呆滞就是惟恐天下不乱。如果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不更新,上课时只是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势必造成学生更加冷漠更加的不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用“心”去施教,热切地关注学生。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首先,我们教师的课前准备除了写教案,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解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一是积极的旁观者,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启迪思维,激励斗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前都要对一节课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生成”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出现“预设未生成”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得到提升。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四、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众所周知,过去为了巩固“双基”,我们教师的教学往往追求对学习内容的“标准化”理解和“课本式”、“教参式”表达,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考、唯一答案,对学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压制、回避、冷处理甚至简单否定的做法。这样大量地进行反复操练,使学生学会的只是“复印”知识。而新课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意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匡正。
五、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例如,在学生做习题时,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请学生思考,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学生经过思考,较容易地完成了这道题,并且掌握了解题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的地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
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美国著名教育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认为一个教师如果不经常反思,他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水平上。在新课程全面铺开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问题,教师要及时“反思”——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和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只有不断自我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不断进步!
第三篇: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
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
摘要:本文结合现代教学理念,从地理课堂中的创设教学情境、读图能力的培养、实施探究性教学、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师生情感交流等方面进行探讨,主要分析如何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以便与广大同仁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关键词:初中地理
有效教学
学习兴趣
有效性
何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我们在地理课堂中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读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并且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法指导,促进其有效学习,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有效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很有趣味性的学科,地理知识丰富而精彩。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研究学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以提高地理课堂的有效性。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的火山地震带及其分布”为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美丽的地球”“地震破坏”的图片,让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短片回顾我国汶川地震、日本3.11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的场景,把学生带入教学情景中,让学生在深受震撼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地震的强大破坏力,激发了学生的忧患意识,从而调动了学生探索地震相关知识的极大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师的有效性。
二、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提高课堂有效性
地理教材中除了用常规的文字语言来对地理知识的描述外,还有另外一种语言,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图语言。对初中学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画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尽量把地理知识融入到地图中去理解,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从而使“死”图“活”起来,“静”的文字“动”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自然就养成了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例如我采用形象比喻法来教育学生记住一些图形的轮廓形状:黑龙江的轮廓像一只美丽的天鹅,湖南的轮廓像美人头,英国的轮廓像一只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意大利的轮廓像一只女士的靴子等等;又如,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观察地势起伏时我采用剖面观察法等等。
此外,地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绘制各种图表的方法,适当的统计分析知识以及地理问题的归纳方法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资料的表达,地图、各种图表对地理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的归类整理和分析。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去引导学生分析各种地理信息的联系、差异,力图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地理信息。
三、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实施探索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意识十分淡薄,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质量和学生听课质量难以提高,而探索性地理教学就是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的获得科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例如,在“海陆变迁”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一系列图片,并进行分析:喜马拉雅山在地质年代是怎样的地理环境?我们利用科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具有很高的价值。此外,地图的运用在地理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略图的运用尤为重要。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理略图,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七大洲、四大洋”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七大洲、四大洋”简图的绘制;又如学习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行政区划”时,学生也可以参与到每个省级行政区轮廓的绘画中来,在这过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它们的相对地理位置。地理略图不仅能揭示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还能显示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地理略图的运用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进行学习评价,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课堂有效性
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评价方式,其中包括学生个人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觉思考的习惯,同伴的评价和教师评价有助于学生进行反思,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倡导赏识教育,无论学生的成就大小,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之处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这样学生会感受到教师的鼓舞和信任,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自然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在地理有效教学中要注重情感交流,提高课堂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就是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理教学只有做到“三维目标”的统一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从而使地理课堂有效性大打折扣。我们有时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事实,强调记忆,缺乏地理情趣,又或者过于严谨而使课堂不生动活泼。其实我们应该要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好的适应学生,如何与学生产生“共鸣”。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要善于欣赏学生,善于换位思考,善于与学生沟通,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甜美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友好般的相处,就能赢取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就能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从教多年的地理教师,笔者虽然对地理教材已经比较熟悉,但是我们仍然需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次作业。要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自己教学中低效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可生长出新的思想、新的教法,从而使地理教学更有效。
第四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感想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感想
大邑中学 周文娟
摘要: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是成功的良好开端。”是的,兴趣是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感情基础。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只有重视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才能达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利因素同时发展的理想的地理教学过程。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 学习兴趣 培养
一、精心设计课堂引言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的作用。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地理老师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到“时区和日界线”这一地理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一开始就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举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怀有双胞胎的孕妇乘坐海轮由西向东航行,在接近日界线的时候,生下了一个男婴,越过日界线又生下了一个女婴,先出生的当然是哥哥,这一天正好是2010 年 1 月 1 日,而后出生的妹妹是在日界线的东侧出生的,日期是 2009 年的 12 月 31 日,妹妹的生日却比哥哥的生日大一天,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只要我们认真学习这堂课的内容,就会知道准确的答案。通过这样的导言,不仅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能寓教于乐地创设欢乐的地理课堂气氛,让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渴望求知的角色,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展现地理教师的个人魅力
初中生的学习往往带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对任课教师的喜欢与否,在一定程度可以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那么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更要加强自身人格魅力的提升,例如:运用高超,精湛的教学技术:幽默风趣,具有号召力的语言表达:赏心悦目的板书: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的版图等。如果你能用几分钟的时间在黑板上画出一副形象逼真的世界地图,那么,学生肯定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另外,初中生的思想处在一个分水岭,他们更需要我们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应该用心灵去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经历体验,家庭等方面,成为他们生活上的良师益友,学生自然就会感激你和喜欢你,从而“爱屋及乌”的喜欢地理课程。
三、恰当使用直观教具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十分广阔,其内容涉及到多种学科,因而必须借助于直观教具,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们面前,才能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具。通过地图,学生可以直接获取到大量的地理知识,而初中地理课本中的插图与地理图片,则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图与照片,能够达到以图释文和图文结合的目的,同时还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全面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全面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非洲气候时,学生对于热带草原气候缺乏足够的认识,无法区分出干、湿两季的特点。教师可以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来指导学生观察两季自然景观的差异:湿季的特点是草高茂盛,稀树青翠,动物成群;而干季的特点是草类凋零,动物迁徙,草原上一片枯黄荒凉之景。通过观察挂图,还能联系到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让学生了解到,处于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控制下,湿季受到的是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因而降水丰沛;而干季则受到信风带的控制,降水比较少,从而让学生理解干、湿两季交替的原因。
四、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种最令人惊讶、诧异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但是,只有空洞的理论和说教,不接触事实和现象,学生就很难进入认识过程,就不能体验到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乐趣,也就不能产生求知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应广泛联系实际,给学生提供接触地理事实和现象的机会,使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中国的行政区划》和《中国地形》 时,我将国人引以为豪的“神六”凯旋而归,融入到课堂上,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神六”在哪里起飞?(酒泉)②酒泉在哪个省?(甘肃省)③甘肃省的简称是什么?省会在哪里?④“神六”着陆地点在内蒙古高原,为什么?这样,学生的学习
兴趣就会大增。既联系了实际,又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结合学科和学生特点,动手实践引发学生地理兴趣
教师精心的设计了这一堂地理课,讲解也不乏激情,结果却造成了僵硬低效的课堂效果,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教师没有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强大保障。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年龄的心理特征,以便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实践,激活学习兴趣是结合地理学科和学生特点,引发学生地理兴趣的有效方式。课堂上枯燥讲授往往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习,却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还以“认识地球”一课为例,由于学生对于宇宙的自然现象,如地球运行、昼夜交替等较抽象的问题难以理解。以往只靠教师讲课,尽管费了很大劲,却收不到预想的效果。于是我和学生利用乒乓球、铁丝等制作地球仪,做好以后又让他们在上面画出地球的两极、赤道、本初子午线、南北回归线等,学生们充满兴趣,实践证明,通过动手而掌握的知识记得牢、学得开心,明显比单纯的讲授要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促进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促进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因此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特别到八年级,很多学生对老师已失去了开始时的新鲜感,那么,如何保持他们的兴趣更是我们教育者要努力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晓曦.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方式初探[j].考试周刊,2011,(42)[2]王正刚.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j].新课程学习(下), 2011,(06)[3]张振国.初中地理教学方法之我见[j].学生之友(初中版), 2011,(08)[4]焦永中.凸显初中地理魅力 再现学科教学春天[j].文理导航(中旬), 2011,(07)
第五篇:初中地理如何进行分层教学
初中地理如何进行分层教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地理学科淡出中考舞台,成为了一门会考科目,如何实施地理有效教学,优化课堂质量,提高会考成绩但同时又能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成为所有地理老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实施地理分层教学则是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将从地理分层教学的提出、依据、作用、实施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等多角度说明分层教学对地理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关键词:地理 分层教学 有效性 教学效率
引言: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由于学生来源各不相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广大教师面对的最大困难就是学生学习的两级分化越趋严重。在同一个课堂上,优秀生吃不饱、不够吃,中层生勉强够吃,后进生则吃不下甚至根本就不想学。另外自从地理不参加中考以来,学生甚至是家长普遍认为地理是副科是次要的,如何有效地突破传统思维的弊端,实施地理有效教学,优化课堂质量,提高会考成绩但同时又能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成为所有海南地理老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分层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它的灵魂也在于“因材施教”。它不仅涉及到教育价值观念的改变,还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组织的调整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等等许多具体而微的工作,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
原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分层教学”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包括后进生在内所有学生发展的有效措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必需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分层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
二、分层次教学的现实要求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而人的素质由于遗传以及所受教育的影响,客观上形成了高低不同的层次,分层次的教学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虽然自古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但常规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很难在课堂教学的同一时空内实现分类推进、全面提高的素质教育思想,因此常规的教学被迫采取面对中等学生的折衷方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使一些高素质的人才缺乏接受必要的更高层次的、与他们的智能水平相适应的训练,不利于高层次素质人才的培养,也不合乎高层次人才培养教育的一般规律;这种折衷的教学同样也不利于差生的学习,由于差生的反应速度慢,他们的思维往往受到干扰和抑制,形成了差生更差的局面。
就初中教学实际来讲,为什么要进行分层教学?众所周知,初中阶段面临的突出困难就是学生学习成绩分化严重。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从小学毕业直升初中,学生原有的学习差异随着初中学科的增加(由原来语数英三科增加到语数英政史地生七科),学习内容的加深、学习时间的加长而进一步扩大,并且逐渐演变成为两极分化的局面。笔者曾对所教班级的初一8、9、15、16四个班级256名学生的地理学习状况做过调查,结果是:
1)认为授课内容简单,有时显得无所事事,“吃不饱” 的有 47人,占 18.4%。
2)认为课堂教学内容适中,有些内容学起来相对容易的有 104 人,占 40.6%。
3)认为课堂上内容虽听懂,但较难理解,不会运用的有76人,占 29.7%。4)认为课堂上根本听不懂,或注意力不集中,理解不了老师所讲内容的有29人,占 11.3%。
以上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确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怎么去面对这个差异,用什么办法去克服这个差异,都是摆在我们广大第一线地理教师的难题。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忽视这种差异,就必然使部分学生掉队,丧失信心。只有尊重差异,承认差异的客观存在,我们地理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地理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1、学生分层
为了落实地理课分层次教学,又使每个同学都感到心情舒畅,教师先把分层次教学的意义、内容及方法告诉学生。在做细学生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先采用学生自我评价,自愿报名,笔者再根据期中考试情况、平常上课情况、完成作业情况分别进行打分,稍加调整,把班级分成ABC三等,各层次比例大致1:4:1。
1)A:85—100分,“吃不饱”,态度认真、基础好、兴趣浓、思维敏捷、上课积极的学生。
2)B:60—85分,“勉强够吃”,态度较为端正、自觉性有待提高、成绩和 兴趣不太稳定的学生。
3)C:60分以下,“吃不下、不想吃”,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浓,缺 乏克服困难的毅力。
2、指导思想分层
A层次——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
B层次——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做到二激一防(即激发兴趣,激发进步,防止分化)
C层次——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做到一找三跟踪(找优生辅导,做好作业记录跟踪,单元测验跟踪,课后辅导检查跟踪)
3、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差异,制定了地理教学的分层内容和分层目标,要求层次明确,具体和学生的层次相一致。
1)基本目标:全体学生可以掌握的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的教学内容,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即A、B、C三层次的学生都一样掌握。
2)中层目标: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比较复杂的运用和分析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一定的综合性和提高性。即C层次学生可以不掌握,了解就好;A、B层次学生必须掌握。
3)发展目标:少数学生可以掌握的复杂分析和综合运用的教学内容,侧重于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以及创造性学习,此目标A层次的学生应掌握。
例如初中地理“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的教学目标可进行如下分层:C级:把握主要铁路干线(五纵三横)的起止点和重要铁路枢纽的分布;B级;在C级目标基础上,能草绘主要铁路干线示意图;A级:在B、C级目标基础上,能熟练运用铁路干线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如旅游、运输选择便捷路线)。实施这一环节应注重,各层次目标虽然有差异,但也只是反映同一教材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各层次目标之间应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阶梯,使低层目标学生也可向高层迈近。
例如在讲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时,C层学生只需知道昼夜更替和时差就可达到目标,即是识记目标;而B层学生除知道这两种现象之外,还需了解昼夜更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A层学生则需更进一层,在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机理之后,还能对这两个现象进行解释、理解和运用并有所拓宽,比如为什么地球上看到的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如果地球没有了自转,只有公转,能不能产生昼夜更替呢?激发学生对这类问题进行探讨和动手做实验来演示。这样,课堂教学目标细化到每一个分层,避免以往地理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刀切的弊端,强化了针对性、具体性,并使每个学生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目标,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探究分层
1)设疑激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用故事、新闻热点等巧妙设疑,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日界线时,可讲一对在跨过日界线时生下的双胞胎,先生下来的反而要叫后生下来的为姐姐,以激发学生的爱好。
2)依纲探究。根据大纲要求,针对三个层次教学目标和学生基础及自学能力,在提问的角度上应有所区别。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地理湿润区和干旱区的分布时,B、C层学生只需要知道湿润区、干旱区对应的景观;而对A层学生则可提出问题:黄河的水量和珠江的水量比较,哪个多些?为什么?并提示学生可以在课本图中找到答案。
又如在学习中国的降水情况时,可以让学生分层次探究质疑。C层:我国降水的总趋势是什么?B层:我国降水总趋势的形成原因是什么?A层:夏季风的进退规律与雨带的推移有什么样的关系。一层一层提高要求。
5、作业分层
课上练习、课后习题的选择与编排都应该有一定的层次性,可以设置记忆填空、巩固练习、拓展练习、探索练习、开放性讨论等多种层次。在布置课堂练习和作业时,要注意所选择的习题能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在全体学生都获得发展的基础下,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发展的体验。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不仅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得习题可以量身定做,同时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避免抄袭作业的现象。
6、测试分层
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即进行单元测试,试卷中对A、B、C三层学生的题目明确分类。A层同学在完成规定题目之后,另外做一些难度较大题目,并计入总分;B层同学只做规定的题目;A层同学只做基础题。实行“有选择、无淘汰”的分层考试模式,“有选择”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内容,考试时可选择不同难度的试卷。“无淘汰”是指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7、评价分层
每次作业评改,不按自然组上交,而是按A、B、C三个层次上交,教师同层批改,按该层次的训练要求,进行同层相比评价。有当面批改,浏览抽改,选择评价。有时采用自改互评,在小组内,由A组学生改B、C层学生,这样差生得到优生的广泛帮助,优生又在评改中进一步施展了自己的能力。
平时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用公平、公正、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既要善于看到A层学生的不足,促进其更好发展,也要善于看到B层、C层学生的点滴进步和不断出现的“闪光点”,对于B、C层(尤其C层)学生的进步要及时提出表扬,并适当放大其优点,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在阶段性检测中采用B、C卷试题,C卷题目难度为中等偏下,B卷题目难度为中等偏上,让B、C层学生检测C卷,A层学生检测A或B卷。在评价时,C层学生即使成绩不是很理想,只要平时表现良好,有进步,也可定为优秀。
由于分层教学接近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分层评价则是这种动力机的加速器,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表扬,对表扬次数多的,有进步的及时调高一层次,无进步而相对落后的从高层调到低层次。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8、课后辅导分层
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树主干,那么课后辅导就是树的枝叶,所以抓好课后辅导也是搞好分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分层教学课后辅导的总体原则是根据学生成绩梯度,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基础好的A组学生成立兴趣小组,参加提高性辅导活动;成绩中等的B组学生建立自学小组,参加补缺性辅导活动;基础差的C组学生成立补课小组,从最低起点开始进行补课性辅导活动,平时也可以让A组学生对C组学生进行一帮一辅导。
教师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
四、地理分层教学效果
分层教学的实施为每个学生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分层教学不仅体现了共同要求与因材施教,既注重整体的提高也关注个体的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同时,分层教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小组长帮助组员,组员也能够为小组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奋起直追,最终在班中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氛围。
在笔者运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所教的班级的成绩遥遥领先于年级平均分。如在初一第一学期期中全市统考中,所教的4个班级中,有3个班级成绩名列年级前3名;实践证明,分层教学体现了既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又尊重个体的差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上得到发展的良好教学效果。
当然,分层教学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还要深知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能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及进行与学习相关的辅导工作。在分层教学中,除了教师个人的努力外,还需要学科内教师加强研究与协作,共同设计好教学目标、教案、导学案、训练、评价等环节,以推进整个地理学科分层教学的有效开展。
五、实施地理分层次教学的几个问题
1)实施分层次教学后,备课授课,配置作业、批改辅导、测试分析都得分层进行,教师工作量无疑成倍增加,所以这一教法的坚持,虽对学生有利,对提高教师水平也有很大帮助,但必须建立在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上。如何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减轻教师负担又将是一个新的课题。
2)如何解决因材施教与提高课堂效率之间矛盾;防止课堂分层指导复式教学化的倾向,都是下阶段研究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