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目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项目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2001年7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教育部决定[1],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项目学习在国外起源于20世纪初,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的学习,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有所了解和研究,并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自己的自主,合作,协调,社会交往,获取信息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因此,项目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中,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对项目学习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包括项目学习的内涵,理论基础,具体的实施步骤
通过对中学教学中项目学习的案例进行实践探究,阐述了新课标下,项目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过程,接着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评价,包括它的优势,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项目学习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项目学习,地理教学
1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学习知识的目的不仅在于继承,而在于创造更多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此背景下,近年来以“做中学”、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为本质特征的项目式学习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理念和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早在20世纪初,杜威(John Dewey)就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在《经验与教育》一书指出:“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传递经验的方式”,倡导“做中学”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被库伯(Kolb)进一步阐释为体验式学习。认为学习是结合了体验、感知、认知、与行为四个方面整合统一的过程,“学习是通过体验的转换而创造知识的过程”。项目学习正是在这样一个理论背景下产生的。通过英特尔未来培训,我也认识到项目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课堂形式,学生的评价方式等有很大的不同,使得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因此对项目学习的研究意义重大。
2项目学习的概述 2.1项目学习的内涵
2.1.1项目
项目指的是一种学生围绕所选主题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观察,研究,表达新学知识,展示和分享学习成果等的学习活动。一般分小组进行。
2.1.2项目学习[2-3]
项目学习是指学习过程围绕某个具体的学习项目,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中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和得到专门发展的学习。
2.2项目学习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4]
建构主义,即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背景构建知识体系,它关注的是学生积极地从事做的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收知识。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由于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这一思想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相一致。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当然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2.2.2多元智力理论[5]
多元智力理论,即强调每个人都有不通的智力类型和不同的智力优势。学生通过运用自身的智力优势来完成一个学习项目,意味着她们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
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九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在加德纳教授看来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的,也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高低的标准的。因此,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出或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 2.3项目学习的流程[6]
项目学习一般要经过选定项目,制定计划,实践探究,形成作品,项目交流,活动评价六个步骤:
选定项目:根据与地理知识相联系的现实背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选定项目。制定计划:包括时间的安排和活动的具体计划以确保项目的实施有序进行。
实践探究:项目学习的核心。为完成项目进行的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实地探究,合作交流,数据的分析汇总以及教师指导等一系列活动。
形成作品:将项目学习的成果以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项目交流:通过项目的展示,学生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
活动评价:对整个项目学习的过程进行总结评价。
3新课标下,项目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7]
一、【项目的选定及计划制定】
表1项目学习研究计划表
适用年级 教材内容 项目主题 项目名称
高中一年级
中国的地质灾害(选修5)
地震灾害
四川芦山7.0级地震分析研究
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当下芦山地震的热点关注,在已有地震知识的前提下,了解地震的产生,危害以及治理和防治的措施。在实现新知识建构的同时,锻炼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地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计算机多媒体能力,同时使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培养对自然灾害的忧患和防范意识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意识。
项目小组 项目计划
按照项目的子项目和学生各自的兴趣进行分组 小组成员集体交流,确定项目主题 小组分工明确,主要通过资料收集的方法 全组成员合作整理资料,分析,汇总 作品的制作与交流
时间安排 一周时间
二、【探究过程及结果】
表2探究过程及结果
知 识 准 备 1.地震的基本知识[8]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震源:地震发源地。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
地震震级: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大小而定,能量越大,震级越大
图1地震
2.地震的分布
图2中国强震及地震带分布图
3.地震的类型
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 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1.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9]
北京时间2013.4.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约100公里。成都、重庆及陕西的宝鸡、汉中、安康等地均有较强震感。截至4月27日8时,地震遇难人数升至196人,失踪21人,13484人 受伤,累计造成231余万人受灾。震区共发生余震5402次。
搜集资料
图3芦山“4.20”7.0级地震灾情
2.救援力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副总理汪洋,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已于当日中午时分乘专机前往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指导救灾;针对雅安7.0级地震,中国地震局启动地震应急Ⅰ级响应; 中国红十字总会也启动应急响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立即研究并作出紧急部署; 公安部启动应急机制;卫生计生委20日紧急部署四川雅安地震医学救援工作。3.芦山地震解析
2013.4.21日中国地震局解析地震成因:青藏高原地块挤压四川盆地释放能量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周本刚为此接受了新华社独家专访,全面解析此次地震。记者:此次芦山7级地震造成的破坏有多大?
周本刚:一般用地震烈度来评价地震的破坏程度。目前,芦山地震的地震烈度评估工作正在进行。根据震级和计算模型初步估计,芦山地震震中烈度大约为IX(9)度,而汶川地震震中烈度为XI(11)度。从已掌握的情况看,芦山地震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但整体而言,芦山地震的灾情应小于五年前的汶川地震。初步判断是主震-余震型
记者:此次芦山7级地震有何特点?
周本刚:据初步分析,此次地震为主震-余震型。主震7级,主震后又发生多次余震,未来需注意防范发生强余震的危险。本次地震发生在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南段,属于逆冲型地震。根据断层活动的性质,将断层分为走滑型断层、正断层和逆冲型断层,其中逆冲型断层是指断层面上盘相对下盘向上运动的断层。
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是独立的两次地震 记者: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有哪些异同?
周本刚: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是独立的两次地震,芦山地震不属于汶川地震的余震。二者有一些相同之处,一是二者都发生在北东向展布的龙门山断裂带上,根据调查,这一断裂带属于全新世(距今约1.2万年)以来的活动断裂带,易发生6级以上的强震;二是从震源机制上,二者均为逆冲型地震,与龙门山断裂带运动性质一致,是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地块向东南运动,受到四川盆地阻挡,应力积累和释放的结果。但芦山地震又与汶川地震有所区别,一是从位置上看,芦山地震发生在龙门断裂带南段,震中位置大体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前山断裂附近,而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在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分别产生了长达240公里和72公里地表破裂带;二是从震级和烈度看,二者差别较大,芦山地震的破坏程度没有汶川地震大,伤亡和经济损失也会比汶川地震轻;三是从地表破裂程度看,预计芦山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度和位移远低于汶川地震。4.地震时我们应该如何做
四川省地震局发布权威生存攻略,教你如何科学避险。室内躲避法则:
选择厨房、厕所等最佳场所,铁制、实木床下也是相对安全的躲避地点; 远离玻璃器皿、门窗、吊灯、电扇等悬挂物,避免坠物伤害;
如果地震发生时人在床上,可抓紧枕头、棉被保护头部和身体,并迅速躲进厨房、厕所等地;
打开门窗,确保逃生通道顺畅。户外场所避震攻略:
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避开高大建筑物、危旧房屋、砖瓦等; 蹲下或趴下,以免摔倒,可用书包、外套等保护头部;
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如果你正在开车,应当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将车尽快靠边停放,并下车躲避。
特殊情况应对办法
燃气泄漏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不要使用明火。
化工厂泄漏时: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而要尽量往上风方向跑,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保持低姿,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要匍匐逆风前进。
三、【作品制作与展示】
四、【作品交流】
在教师的指导下,各小组派小组代表演示作品,谈谈心得体会,最后教师总结,对大 家的成果提出表扬或建议。
五、【项目评价】
表3指导教师对学生项目学习前期,中期及后期的综合评价表
1.对热点问题很感兴趣,而且较为关注,并且资料搜集渠道较为完备,学生有能力完成该项目,前期评价 一般能以作品展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
2.学生对与项目主题相关的地理知识较为熟悉,态度积极,责任心及合作交流意识强,基本上能合作完成该项目。
中期评价 小组成员能够各自分工去搜集整理资料,遇到问题能够交流解决,展开讨论,坚持完成项目。后期评价 项目主题明确,内容不够丰富,作品的形式也比较平淡,但项目研究价值高。
4新课标下,项目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评价[10-11] 4.1项目学习的优势
哲学中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反映主要表现在理论联系实际,而项目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集中体现在它的理念上,就是让同学们把书本知识和现实联系在一起,真正实现“做中学”,而且能够让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过程,从兴趣出发,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表现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最好的导向因素,正是因为这种心理,学生才萌发学习动机产生学习行为,而项目学习在选取项目时,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在项目的实行过程中,兴趣推动着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因材施教,承认并重视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别是因材施教的前提。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生命体,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因材施教。而项目学习和传统学习相比,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并且不在单一的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更多的重视不同学生能力和情感的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3)锻炼学生学会学习
项目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从项目的选定,计划的实施,作品的完成都需要学生交流自主完成,从而使学生知道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该如何获取资料,获取什么样的资料,以及如何与人交流,使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得到提升。
4.2项目学习存在的问题
通过项目学习的案例分析,项目学习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校的一些硬件设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高
项目学习首先需要教师制定一个合理的项目主题,不仅和教材内容相关,又要保证能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教师不像传统教学中起关键作用,但仍需要教师的合理指导才能确保学生项目计划制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且在学生实践探究过程中,要随时提供需要的帮助,而目前中学教师知识储备没有问题,但专业素养欠缺,需要进行项目学习的系统学习以及个人的一些研究才能真正把项目学习的好处发挥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2)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高
项目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真正落实教材的内容,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在熟悉教材的内容基础上,通过小组的探究活动,包括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展示等内容,此外,还需要同学们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的能力等。只有学生具备这些能力,才能通过项目学习实现学生三维能力的平衡发展。
(3)对学校的硬件设施要求高
项目学习和传统教学最主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课堂不再是主要的教学环境,学生需要走出教室 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与社会接触。那学生搜集资料的来源,或一些样品的检测都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包括图书馆的完善,计算机课的重视,以及一些常用的检测工具等,因此,为了保证项目学习的实施,学校应提供相应的硬件设施。
4.3项目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建议
针对项目学习在教学中的存在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
(1)教育部门应予以重视
教育的改革应该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项目学习作为一种与传统教学大相径庭的教学模式,要想真正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光靠教师或学生个人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须要教育部门重视,并加以宣传,落实相应的政策才能使目前的教育现状一步步地得到改善。
(2)教师和学生应更新观念
有了政府的重视和政策的颁布,接下来为了真正落实项目学习在教学中应用,就要更新教师和学生的原有观念,明确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题,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着,促进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兴趣出发,选定项目主题,制定计划,实践探究,作品的制作与展示等都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习过程由自己做主,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此外,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再局限于分数,还有学生的平常表现。通过项目学习,使教学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3)合理进行项目学习的设计
项目学习重点就是项目的设计,因此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认真进行项目的设计使之具有可行性,并且时间安排合理,大家分工明确,这样才能保证整体学习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7.27 [2]模式创新促教改,项目学习育英才——英特尔未来教育计划在中国启动10周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3]项目学习-信息时代重要的学习方式[J].中国教育学刊.2002.[4]刘景福.项目学习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2.[5]应如画.多元智力下地理项目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浙江师范大学,2007.[6]邓明华.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的应用探究[D].湖北大学,2008.[7]王旭.新课标下项目学习在地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8]地震(http://baike.baidu.com/view/781.htm)
[9]雅安地震的成因(http://news.e23.cn/content/2013-04-20/20***.html)[10]刘育东.我国项目学习研究:问题与趋势[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袁永波.充分发挥教师在基于项目学习中的主导作用[J].广西教育.2011.[12]英特尔未来教育(http://rta.teachfuture.com/)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geography
teaching
ABSTRACT: In 2001 July,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program(Trial)promulgated.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decided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adjust and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construction for mee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the new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Project learning countries originated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foreign.It is a new teaching mode.Through the project learning,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make research on issues of concern, and through inquiry activities to cultivate their autonomy, cooperation, coordination, social interaction, the ability to access information and practice.Therefore, the project learning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teaching of geography.This paper, through consulting documents, in the background of project learning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y, makes a systematic exposition of project learning mode, including the connotation, the theoretical 8
basis of project learning,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eps.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e case of project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this paper show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 the teaching of geography project.Then through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analyze students I evaluate the teaching mode, including its advantages, existing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n Application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reform , Project-based Learning ,Geography curriculum
第二篇:Google Earth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Google Earth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主要从Google Earth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入手,对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影响因素、应用措施和应用效果等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 Google Earth;信息技术;初中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008-02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Google Earth(谷歌地球)逐渐成为一种较为重要的虚拟地球软件。从这一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机理来看,它可以通过三维技术的应用,展现与地球有关的卫星照片,进而为人们对地球的观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在新课改进行过程中,Google Earth的地点搜索功能与分层现实地理信息功能的应用,可以让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在对初中地理教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对Google Earth的应用问题进行探究。Google Earth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可行性
Google Earth的应用可以借助动态化的信息化教材,对地理教学进行优化 从新课改对初中地理教学所提出的要求来看,地图册及地球仪就成为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辅助材料。但是在教学中,我国还没有建立一种较为完善的教材循环利用体系[1]。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所应用的教材每学期都要重新印制一次。这种对教材进行重复印制的工作,在对纸张需求有所增加的同时,也会对人力资源造成一定的浪费。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过程中,Google Earth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系统化的地理学习资源,在教学实践中,这些免费教学资源发挥了教材的作用。?@样通过对信息化教材的应用,对传统的教材使用模式进行变革。
Google Earth的应用是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有效方式 在新课改进行过程中,探究式学习、自主学习和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式的应用,成为初中阶段地理教学优化的主要表现。在新型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单纯依靠教师与地理课堂的作用,并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Google Earth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了解大量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地理知识,在对这些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关的知识内容进行了解以后,可以对课堂所学的内容进行更为充分的了解。从新课标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来看,这种虚拟地球软件的应用,可以让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一种与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开发性课程体系,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Google Earth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影响因素
教师因素 通过将与Google Earth相关软件与其他地理信息技术软件进行对比可以发现,Google Earth在实际应用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操作性要更为便利。在对这一软件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教师对基于Google Earth技术的教学模式的误区也会对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带来不利影响[3]。
学生因素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会受到学生地理知识水平、地理知识认知能力、地理知识学习态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硬件因素 在初中教学领域,这一问题主要指的是Google Earth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从这一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种模拟地球软件对计算机设备的CPU性能、硬盘空间、内存大小和网络带宽等因素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多媒体教学中经常应用到CRT设备和LCD设备,但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尤其一些农村地区的学校,还不具备这样的教学条件,这就让学校的教学硬件设备问题也成为Google Earth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一大阻碍。
软件因素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校应用的主要是系统所提供的免费版的软件。从中国地理的角度来看,高精度的卫星影像主要集中在首都、直辖市和各省、自治区的省会(首府)城市[4]。受到系统的分辨率等影响,这一系统应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地图影像不清晰的问题可能会对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Google Earth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对教学基础设施条件进行完善 从前文论述来看,这一系统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对教学设备的硬件配备有着严格要求。为了让这一系统在地理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学校首先要改善自身的教学基础条件。在对教学环境进行改善的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构建专门的网络教室的方式,对地理教学进行优化。在对初级中学的基础设施条件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国家也加大对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以便让农村中学获得更为优越的硬件支持。
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为了让这一系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在对初中地理课程教学模式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学校也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由于这种建立在Google Earth平台基础上的教育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对此,学校需要提升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5]。对于教师而言,在对新型教学模式进行应用过程中,因循守旧的教学原则已经无法适用于新课改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初级中学的广大一线地理教师需要在对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应用一些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措施。在对Google Earth进行应用过程中,一些学校采取的组织教师到一些知名学校进行参观学习的措施,就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的提升。
对Google Earth的使用形式进行优化 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是对这一系统在地理教学中的使用形式进行优化的一种表现。在对这一系统进行应用过程中,一些技术人员设计出一些与初中地理知识有着一定联系的教学游戏,在参与游戏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游戏中涉及的一些内容与教材中的地理知识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这一游戏成为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的一种工具。这一系统与一些新型教学方式之间的综合应用,也可以对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第三篇:翻转课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本文围绕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通过阐述中学地理翻转课堂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基于翻转课堂当中的重要环节,比如:课前教材的深入学习、微课视频导入助学、课堂活动与互动等环节进行分析,着重从中学地理教材当中的“中国的地形”为具体案例,来说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流程。充分利用翻转课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优势,紧跟现代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反思翻转课堂在中学地理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限制性因素,找到翻转课堂在地理教学中有效实施的方法,从而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同时建立在人本主义为教育理念的指导思想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出发点。目前,翻转课堂教育模式仅应用于外国教育,而在中国教育体制的背景影响下尚未成熟,正处于摸索和研究阶段,中国应切实根据自身国情,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翻转课堂教育模式。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是教育改革的永恒主题。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对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翻转课堂成为了近几年全球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被称为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翻转课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与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随着翻转课堂在国际教育界日益走红,我国广大教育研究者与一线教师积极探索和运用翻转课堂。我国地域辽阔,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与西方教育文化差异大。如何在现有教育环境下,将翻转课堂成功引入,改造并设计出适用于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学情境的创新模式,是十分迫切而又重要的研究任务。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等方法,界定翻转课堂的基本内涵,探讨翻转课堂理论基础、实施价值、实施流程,设计翻转课堂调查问卷和教学案例,并深入中学开展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实践。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贵阳高中地理老师对翻转课堂了解少,翻转课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使用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纪律不理想。实践结果表明,翻转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地理学业成绩和增强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但是在翻转课堂在实践中彰显优势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翻转课堂中课堂小组活动效率低、课堂时间浪费严重、碎片化学习不利于系统知识体系的建立、翻转课成本高等。因此,为了有效的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中国,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改革传统教育体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重视教育资源开发,鼓励教学模式创新;接受先进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虽然是在借鉴前者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选取的对象代表性不强,实践内容少、时间短,影响实验结论的准确度。通过翻转课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丰富和发展了我国教学理论,提供翻转课堂教学案例,积极为我国探索翻转课堂的发展路径提供参考,为一线教师有效实施翻转课堂提供借鉴。研究有利于翻转课堂的推广,从而推动我国新课程改革进程。
关键词:
翻转课堂 中学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设计 1引 言 1.1选题背景
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步伐的加快、创新性教育理念模式的深入,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素质、良好地理修养的建设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而在信息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以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模式应用于当下变幻莫测的世界。翻转课堂教育模式随即产生,顺应新课程改革的一大方向,“翻转课堂”在中学中的应用逐渐也受到相关教育人士的重视和反思。地理学科作为中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在掌握基本中国地理知识,熟知世界性热点地理话题、了解延伸性地理理论等问题方面的研究也越发的深入。在面对国家对地理教育教学和对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方面提出的更为高层次的要求,我们应以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认真学习、深入研究相关文献和理论,为地理课程的革新注入鲜活的力量。
“翻转课堂”是由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翻译而来,又被称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而其中的“反转”是相对于传统课堂式教学模式,美国早期对于翻转课堂的实验是化学教师亚伦·萨姆斯,他认为,翻转课堂教育模式是将传统课堂教学对课程内容的直接讲述转化为课外辅助教学,充分利用时间的再次分配来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翻转课堂的字面意思是将课堂翻转,通俗来说,就是将原本课堂完成的知识转化为课前完成,把原本课后深化理解的知识改为课堂上完成。翻转课堂更多的是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力,着重解决课上自身理解和强化记忆的部分,从而达到翻转课堂真正的教育目的。1.2选题意义
1.2.1促使翻转课堂在地理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各要素进行了重新的顺序编排,这就要求教育研究者向中学教师阐述翻转课堂的优势和教育意义,这不仅为教师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模式,更是推动当前教育管理模式发展的手段。对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高效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南和方向。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当今中国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其应用范围还尚未普及,处于试验阶段,这就要求要提出更加具有建设性的理论依据作为铺垫,为中学地理教学理论添砖加瓦。
1.2.2为翻转课堂中学研究提供案例
通过设计翻转课堂在中学教学里的典型案例,对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进行讨论和总结,深入探寻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丰富和发展翻转课堂的教学理论,反思翻转课堂的限制性因素,进而在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进行完善和补充,为深入开展中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并通过结合我国教育改革大背景下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我国实施翻转课堂的研究发展,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需要更为具有理论性的实施方案,为中学地理教师的课堂改革提供借鉴和来源。2翻转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2.1课前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的课前教学设计主要采取:微课视频教程的制作,以专题课程为载体进行对视频资源的学习,从而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资源为每一位学生学习,以便学生进行更好的定位,从中学习到自己所欠缺的知识,进而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它的功效。而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为学习者准备最适合的微视频,每一个微视频仅仅呈现出一段学习内容或者是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其中需要强调的是:学生要充分的明确教师的学习目标,将教师准备好的学习微课视频进行有效的利用,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师在完成微课视频课件制作后,可将视频上传到本学校平台上,不仅可以供学生们学习方便学生观看,也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典范。2.2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2.2.1习题检测性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引入习题检测,是对于学生来说一次很好的检测性学习的反馈,习题检测采取的是组间相互竞争的方法,帮助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加以巩固和完善。习题针对性训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教师可根据自己设计的具体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把握,大致分为:课前检测和课上检测两方面。课前检测也是正课部分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快的进入状态。而与之有一些不同的课上检测性学习,则是需要有针对性的分层出题,体现本节内容的重难点。从出题的内容上来看,教师一般以符合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的进行出题,出题的顺序一般也是遵循先易后难,这既是对学生自学时和课上回归检测时的一次检验,也是使教师有针对性的从中获取学生之间的知识障碍和漏洞得一种方法。2.2.2独立探究性学习
学生自主独立探究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很好的教学设计,当今世界需要学校培育出的人才是全方面的,不仅仅是探究型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一个具有探究能力的人才同样具有创新精神,在中学翻转课堂模式的渗透下,学生更乐于积极主动投身于学习中去。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单纯的注重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做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侧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指导性。以学生学习知识为主体,自然学生就会感到满足和获得成就感。3中学地理翻转课堂的教学案例
中学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案例分析,以高中区域地理中的中国地理,分区域整体学习的教学模块:《中国的地形》这一模块的内容来分析论证翻转课堂在中学地理中的教学流程是如何进行安排的。3.1课前准备阶段 3.1.1教学目标
翻转课堂针对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在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也就是三方面体现出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层次进行剖析。因此,翻转课堂的研究也是围绕着这三方面进行阐述。Ⅰ知识与技能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对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其各级阶梯的地理分界线的认知,熟悉每条分界线的山脉名称和走向,阶梯内部地形区的海拔高度和山脉走向。
Ⅱ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读图识图和通过阅读地图等高线图来识别山脉走向,以及其他相关知识,从图片上提取出相关地理信息,并将已学的知识落实到地图上。Ⅲ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的能力和小组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以及探求科学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能力。3.1.2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区域地理”教材中的中国地理部分《中国的地形》,在课标中的要求是:是学会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熟记我国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位置。从知识体系来看,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教材,而且是认识和学习中国地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教材的学习,此外,还与世界地理的关于地形类型、分布和形成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日后系统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1.3学情分析
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对《区域地理》中前半部分《世界区域》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学生对于中国地势地形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对于地形地势的特征的分析方法也有了系统的学习,因此我觉得对于“中国地势的主要特征”并不是教学的难点,而对于中国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地形山脉的名称和走向这部分的内容,以及分析中国地形地势对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学习这个地势的特点普遍存在着定位不准、不够精细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正确的记忆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对于地势地形知识的分析能力。
通过对于地理教材湘教版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地形对气候影响因素、河流流向及水系特征、河流水文特征以及农业的地区分布、人口密度、交通通达度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学习,但是之前的学习是专题式的,知识不成系统的分布在各个章节之中,而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将所有地形类型整合在一起进行系统的学习,进而增强学生整体学习地理知识的内容。本节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的影响。
3.1.4课前教学视频制作
翻转课堂教学视频的制作主要体现的教学内容包括:主要知识的呈现以及相关概念阅读,时间要控制在15分钟之内,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给予学生最核心知识的显现是翻转课堂的又一学生主体原则的体现。
在“中国的地形”这一课时需要制作一下几方面内容:
(1)中国地貌的主要阶梯分布、海拔、主要地形类型以及阶梯分界线上重要山脉。(2)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及其分布、配图展示地形区的地貌特征。(3)中国主要山脉的走向,按照走向顺序进行逐一展示。
学生观看视频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下几方面的问题:地貌类型的分界线呈现出的具体位置;思考中国的地形阶梯位置给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中国地形区主要山脉具体属于那些省份,走向是否有规律可循;中国主要地形区的地貌有哪些特征。3.1.5课上针对性检测
1.读图“我国北纬32°剖面图”,完成(1)-(2)题。1.关于我国地势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B.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C.多山地高原,四周低、中间高 D.东高西低,山脉呈网状分布 2.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的大高原是()
A.内蒙古高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 3.既是我国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也是东西走向的山脉是()A.秦岭 B.祁连山脉 C.昆仑山脉 D.大兴安岭 4.既是第一、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又是南北走向的山脉是()A.秦岭 B.横断山 C.大兴安岭 D.祁连山 5.四大盆地中位于第一阶梯的是()
A.四川盆地 B.柴达木盆地 C.准噶尔盆地 D.塔里木盆地 6.下列山脉属东北-西南走向的是()
A.天山-阴山 B.长白山-武夷山 C.横断山脉 D.祁连山 7.填空题
(1)我国地势_______,呈阶梯状分布,共分_____个阶梯.(2)我国众多山脉中东西走向的山脉中处在最南一列的是____.(3)我国最大的平原是 _____.面积最大的盆地是_____.8.读图,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山脉名称:B:____D:____E:____.(2)K所在地形区:____,位于哪个省:____,简称:____。(3)⑩山脉是我国那两个省的分界线:____。
学生通过对于教师课前提供的教学微视频对本节课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再来完成课上针对性检测,这样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收获的检测也是对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安排的一种反馈。教师通过课上针对性检测,对参与学生进行问题的答疑,发现学生有以下几个问题:(1)对地形区的定位不准(2)对山脉走向问题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3.2课堂巩固与深化学习 3.2.1教学过程
教师设计这堂课主要采取小组协作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辅助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一:小组协作:“小组讨论中国地形阶梯分界线及其包含地形类型,对中国的主要影响?”
(准备活动)在上课之前,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中国地图轮廓和主要山脉及其地形区标注名称,小组推荐同学来黑板上标出名称,教师给予指导和讲评,这既是对学生观看课前微视频的检测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肯定。
教师在课前分配好组的基础上进行抽签,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
小组总结: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来自太平洋水汽可以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阶梯分界线形成巨大落差,产生水能。教师总结: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大河东流,河流自流向东,沟通南北交通;
地形呈阶梯状分布:阶梯交界处,产生巨大水能。
活动二:学生自主探究:中国地形特征对中国的影响?
在学习了中国地形阶梯分布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之后,学生们已经具备了分析地形特征及影响的思维,继续学习了中国地形的特征:包括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再次向学生们提问,“中国地形特征对中国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分析,再小组共享讨论,汇报成果,教师给予讲评。
教师总结:(1)有利影响: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等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山区资源丰富,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矿业等方面,往往具有优势。(2)不利影响: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崎岖,一是交通不便,二是耕地面积小,对农业产生不利影响;在开发利用山区时,容易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从而出现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
活动三:“中国主要山脉的走向与分布”
学生活动:前面已经对于中国地形进行了铺垫式的学习,尤其是对于中国地形的阶梯分布及影响和中国地形特征对中国影响等方面,现在教师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内容的展示,让学生自主归纳山脉的走向问题,之后再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组间的互评,进而促进各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总结: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祁连山、阿尔泰山。
南北走向的山脉:贺兰山;横断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活动四:“中国四大地形区的名称、特征及分布”
学生活动:这部分是学生对于前面知识的总结,学习完整体的地形单元之后,具体到某一个地形区的地貌单元,学生们主要是对于地形区的记忆,以及识记地形区的具体地貌特征,这部分就要求学生对之前知识进行融会贯通了。
教师总结: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3.2.2学习反思及课后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引出所学内容,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课的结尾教师应该总结出这节课的知识框架,以便学生进行思考和归纳,学生根据自身情况 合理安排复习和记忆。中国的地形尤其是山脉位置的学习上,学生们的主要学习思路还是记忆大概位置,比如山脉是大概位于中国地图的那个位置,而并没有深入学习到某一个省去进行学习,这就需要地理老师带领着学生运用以及学到的地形及山脉名称进行省份的定位,利用省份之间的位置在记忆山脉位置的基础之上也是对省份位置的再次记忆,同时山脉的位置和走向对于分析某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有非常深刻的影响意义。促使学生对于以往知识的结合和二次记忆。4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 4.1中学地理翻转课堂的限制性因素 4.1.1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不够
课堂上学生自学的参与度不够高,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之下对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贡献值不高,而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也是基本上沿用老师自身的喜好,教师由于长时间处于传统教学方式和课堂硬性传输知识为导向的影响下,侧重于传统知识的讲述,教师也是单单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传统教学模式的直接弊端就是让学生形成了一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缺乏自身主动思考的能力,创造性思维也是随之淡化甚至消退。所以课堂上应该转化教与学的侧重点,多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并对学生给予相应的鼓励与表扬。
在课前备课时,教师应先深入研究教材,设计好哪些教学内容应作为重点并且给予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在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不积极参与到教学课堂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提出适合这类学生学习的问题,并且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问题来吸引学生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给予点拨,教会如何去学会学习,进而达到翻转课堂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4.1.2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应用和普及方面与传统教学模式发生了理论和实施的碰撞,而且当今教师团队当中,以有经验的传统教师偏多,对于传统教育理念的依赖和对于现行创新教学理念的抵触和反感,使得翻转课堂在中学教学当中的实效并不是很大,例如:在利用翻转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对于知识的重难点把握不够,教师的威信度和主导性开始丧失,这就致使对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有效应用产生了抵触思维,进而影响了该教学方法的实施。传统教学设计里的老师的定位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仍然是课堂的主要知识的传播者,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取传统的讲授方式,一节课下来教师的教学任务虽然完成了,但是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不是很高。4.2中学地理翻转课堂的教学原则
4.2.1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翻转课堂并不是仅仅将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而是把课堂变成学生自身自我内化的平台,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是下降,而是一种新的提升,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得到了确立,课堂教学设计也会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教师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翻转课堂要求教师安排学习任务,在学习任务安排的要求上,要求教师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内容不空泛要具体,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过程,在学生可以完成的范围之内。这就使得学生可以主动的学习完成任务而不是被动的死记硬背,合理的学习内容才会让学生更为深刻的吸收,因此要求老师合理把握上课的尺度,促使翻转课堂顺利进行。在翻转课堂当中,教师主要负责一节课包括课前和课中教学设计问题,课前教师对于学生预习新课时采取的微视频学习,当堂检测也是对学生主体性原则的体现。课中教师采取的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是对学生共享思维的塑造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不管是在课前还是课上,教师都要秉承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从而达到翻转课堂真正的教育目标。4.2.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看似与翻转课堂没有直接关系,但实际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正是抓住了学生兴趣的基础为前提,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是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学生主动的去探索和发现,最终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就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融洽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保持对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基于对学生的信任,特别是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尊重与信任,其次,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为师生之间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这样有助于高质量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智力的提升。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是与传统教学的相同之处,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则是要在课堂之外也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翻转课堂要求在课堂之外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检测,这样再到课堂上的时候,学生就会有一定的成就感,不会对老师讲课的问题失去兴趣,进而对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这就是对原本厌学的学生带来了学习的动力。5高中地理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
翻转课堂模式应该是未来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其新颖的模式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老师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当然在推广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
(一)技术问题
翻转课堂需要借助较为完善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支持,针对部分经济落后地区还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在实施过程中还比较困难。政府在这方面可以加大支持的力度,尽快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在各个地区的普及和推广。
(二)高中学校寄宿问题
我们的高中绝大部分是寄宿制学校,因此在课前很难实现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在平时课程的运用中还有一定困难。从目前来看,翻转课堂更适合周末和假期的学习,可以作为校外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校期间网络教学也会越来越普及,翻转课堂的价值也会逐渐得到体现。现阶段可以在课堂中使用微课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再解决问题,探讨问题,不失为对翻转课堂的实际应用。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无疑是具有颠覆性的,它推翻了原来传统的教学流程和教学观念,目前全国各地的探索操作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可以进行大胆的借鉴和尝试,结合自身实际,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推动高中地理课堂改革。
第四篇:项目教学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项目教学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实践,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从做中学”上。课程理念中还强调技术课程应当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应注重在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因此,“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学问的,笔者通过在通用技术课堂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来探究如何“做”,让学生“学”得更好。
一、对项目教学的理解
项目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它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杜威的“从做中学”等理论为基础。教师以项目为依托,激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一系列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来理解、掌握和运用蕴含在项目中的知识、技能,以实现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升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香港学者罗文基指出,项目教学具有下列教育意义:自主学习、发现学习、统整学习、合作学习和开放学习。这与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二、以项目教学为依托,探究如何从做中学
1.选择“接地气”的教学项目,让学生愿意去做
我们对“接地气”的定位是让学生利用通用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针对地质版必修一的内容,我们做过“讲桌收纳盒的设计与制作”“改装书立”等项目。观察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当我们的讲桌收纳盒放到讲桌上时,当经过自己改装的书立放到课桌上时,我们能感受到学生的喜悦,而这种喜悦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兴趣。
2.精心准备,为学生的“做”和“学”提供保障
(1)精选理论知识,让项目与教材进行碰撞与融合 实施项目教学并不意味着否定教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完备的理论系统,我们需要在两者的碰撞中寻求融合,使项目有据可依、更加系统,也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具体到“讲桌收纳盒的设计与制作”,笔者的处理方式如下:
对于理论知识的选择,我们遵循“实用”“够用”原则,必要时,还应结合项目对教材内容进行替换和修改。比如教材“4.4原型与模型制作”是以10 mm厚中密度纤维板为例讲解的,而我们采用的材料是2.5 mm厚硬纸板。因此,对于“构件制作”这一环节,需要将教材内容替换掉。
(2)明确每节课的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活动
为了保证项目高效、有序地进行,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任务,小组围绕任务展开合作。针对项目“讲桌收纳盒”,具体安排如下:
3.做好引导,促进学生高质量的“做”
(1)逐步形成集约型合作模式,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项目教学中常用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会出现分工不合理、效率低下等问题。这种粗放型的合作不利于项目的进行,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也起不到什么作用,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集约型合作模式。首先,根据项目特点确定每组的人数和基本的合作准则。然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观察和记录每个小组的合作情况,给出公平合理的评价。教师应注意两点:(1)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2)就合作态度、合作方式、参与程度进行多方面评价。这样可以逐步地引导小组形成集约型的合作模式,提高合作效率。
(2)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鼓励学生探索、钻研
项目教学法的本质特征就是体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从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出发,勇于肯定学生哪怕只带有点滴创新思维的见解,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的学习气氛。当学生遇到瓶颈时及时给予指导,鼓励学生去探索、钻研。即使学生最终的作品仍然不理想,教师在终结性评价时也要从创新方面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
在通用技术课堂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相应的,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选择与设置,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对学生活动进行组织与引导等。我们应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充分发挥项目教学法的优势,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开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罗文基,罗序,秦丽花.从主题探索迈向专题研究:谈如何指导儿童专题研习[M].高雄: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0.[2]何进.通用技术教学模式研究与反思[J].文理导航,2014(3).[3]徐红猛.一线教师的“通用技术”情[J].新课程,2011(10).
第五篇: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应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成为培养素质人才的重要方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弥补了初中地理原有教学不能实现的教学目标,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的积极性。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经验,谈谈多媒体对于初中地理教学的优势和应用途径,并对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地理 多媒体 优势 应用途径 存在不足
多媒体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方面去充分学习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改变以往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拓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这种辅助教学方式符合当前培养素质人才、创新人才的中心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主动性,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一、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课程内容表达形式多样化
原有的初中地理教学内容非常单一,很有抽象性的知识点在教学中都不能很好的表达,使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对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原有教学不能表达的问题,使现有的初中地理教学表达形式出现多样化。这种教学内容表达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等多方面都获得了原有教学不能获得的一些知识点,使现有的初中地理教学显得更有趣味性,更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课堂教学信息传达丰富化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教师需要使用粉笔在黑板上把教学信息一点一点传达出来,这样不仅使教师的教学进度变慢,也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厌倦。而在应用多媒体之后,可以把教学的信息通过多媒体课件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去学习初中地理的知识。这种课件的优势显而易见,学生在学习中有掌握不牢的知识点,还可以通过课后学习课件的方式进行再次学习,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提高。
(三)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效率化
原有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所表达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而且教师为了多给学生传授课程中的知识点,往往都注重主要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一些不重要的知识,这样就会使学生知识掌握的不全面,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不高。在应用了多媒体教学之后,由于省略了板书书写的环节,节余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教师可以把需要传授的知识都充分的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提高了课堂的利用效率,实现了教学的效果。
二、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一)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地理知识形象化
在初中地理学习中,有很多知识点都显得很抽象,仅仅凭借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理解是很难完全理解知识的,比如有关日食、地震、火山喷发等知识。在原有的教学中,教师只能借助一些图片描绘这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灾害的情况。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视频和影像,把日食发生的全过程或地震、海啸等发生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了解到这些自然灾害带来的灾难后果,并了解到发生这些自然灾害的原因。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地理知识难点便容易
初中地理的学习,会有很多难点不容易被学生去掌握,在原有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只能是一遍接一遍的去强调这些难点,让学生加深记忆,实现教学的目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这些教学中的难点变得简单。比如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把“大陆漂移”演示出来,让学生掌握大陆漂移的知识点,并在了解中,明确六大板块的连接带是自然灾害的多发区。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把这个知识难点很容易的就掌握了。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中有很多都涉及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内容,但是在原有的教学中,教师只能是通过书本上的知识去进行讲授,不能深入贯彻。在应用多媒体之后,教师可以把地理知识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内容通过视频、图像等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去接受爱国主义的知识。比如在讲授到“水资源”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宣传我国的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等知识,使学生了解到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的情况,从而去节约用水。
三、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误区
(一)把原有的“填鸭式”教学变成了“满堂灌”教学
本身使用多媒体教学是要改变初中地理教学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解放,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教学效果,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的新时期人才。但是有的教师错误的理解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把所要讲授的知识点都做成了课件,并利用课堂的时间去反复向学生播放,把原有的“填鸭式”教学变成了“满堂灌”教学,让学生的学业负担不轻反重。
(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高估了多媒体的作用
在新时期的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实现素质教育的效果,就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但是在现有的一些学校的初中地理教学中,部分地理教师却高估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把多媒体放置到了教学的首要位置,在教学中处处以多媒体为主,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多媒体作为地理教学的主导,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得不到开发,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三)照搬所有课程内容制成课件,教学没有新意
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让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要实现这个教学的目标,就要在课堂上实现师生间良好的互相交流。但是在现有的初中地理教学中,有的教师只看到了多媒体课件代替板书的作用,而忽视了多媒体课件的其他优势。结果在教学中,这些教师把课本上的知识都照搬过来做成了课件,在课堂上利用投影仪投射到大屏幕上,把多媒体当成了板书,把大屏幕当成了黑板,使教学没有新意,让学生对现有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失去兴趣。这样就不能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使多媒体成为一些教师“偷懒”的工具。
参考文献:
[1]庞健.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教育,2008,(03)
[2]张宝忠.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3]俞天君.多媒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发展,2010,(05)